第一篇:2011年贵州省重大、典型地质灾害(文字说明)
2011年贵州省重大、典型地质灾害
贵州国土资源厅 2011年11月
目 录
一、引言...........................................................................................1
二、地质灾害特征............................................................................1
(一)区域地质环境条件..........................................................1
(二)地质灾害特征..................................................................4
(三)灾情险情..........................................................................4
三、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及趋势判断................................................7
(一)成因分析..........................................................................7
(二)地质灾害趋势判断..........................................................8
四、地质灾害应急防治....................................................................9
(一)应急响应与抢险救灾......................................................9
(二)应急处置与工程防治......................................................9
五、经验与启示...............................................................................9
(一)地质灾害应急经验技术方法.........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应急处置效益分析.........................................................9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建议................................................10
一、引言
2011年8月18日,贵定县岩下乡马踏屯村上街组发生滑坡。滑坡方量约450000m,属中型滑坡,威胁到上街组3户在建房屋、现场施工人员、旧谷线110KV-036号高压输电线铁塔以及惠水县至麻江县公路S309和过往人员、车辆生命财产安全。由于预报预警及时准确,应急反应迅速,组织得力,措施到位,使40位村民成功避险,未造成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二、地质灾害特征
(一)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贵定县岩下乡马踏屯村上街组位于贵州省黔南州贵定县南东方向,距县城直线距离约21km。地理坐标为:东经107°17′43″,北纬26°23′11″,海拔高程1180m。
1、地形地貌:灾害点所在区域地处贵州高原南部、以河谷盆地和丘陵地貌为主,区内地形起伏较大,海拔最高1502.5m,最低1142.6m,最大相对高差359.9m,坡度为30—50°左右。
2、地层岩性:该地区岩溶地貌发育,出露地层由新到老依次为第四系(Q)残坡积含砂质粘土、亚粘土;泥盆系上统尧梭组(D3y)白云岩,上部含泥质,顶部为灰岩;泥盆
3图1 贵定县岩下乡马踏屯村上街组地理位置示意图
系上统望城坡组(D3w)白云岩夹少量灰岩;泥盆系中统独山组(D2d)白云岩、灰岩、石英砂岩、夹页岩;泥盆系中统上帮寨组(D2b)中至厚层石英砂岩。
3、地质构造:该区位于扬子准台地黔南台陷贵定南北向构造变形区,地质构造和节理裂隙均较发育,该处岩层倾向坡外,倾向180°,倾角17°。原生结构面及次生结构面较发育,对岩层的完整性有一定的影响。
4、水文地质:根据滑坡区级邻近区域出露的地层岩性,含水介质及地下水动力条件,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有纯碳酸盐岩类岩溶水、碎屑岩类裂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三类。地下水靠大气降水补给,主要通过岩溶给地下水;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基岩裂隙水主要为渗透补给,并排泄于冲沟或地形切割的低凹地带。
5、气象水文:滑坡区域位于东亚季风区,气候属典型中亚热带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多云雾照、温差不大、气候温和的气候特点。平均气温15℃,平均降雨量1100~1400mm,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4.3~28.3℃,平均温差15.1~17.3℃。降雨量多年平均值为1217.5mm,年最高1411.7mm,年最低1158.3mm。滑坡区域发育的地表水系为谷堤河,由北东至南西径流,位于该滑坡点南面约100m,其他地表水系多为季节性溪流,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
(二)地质灾害特征
1、滑坡体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滑体物质组成为碎石土,褐黄色、杂色,由粘土和石英砂岩、粉砂岩、白云岩等组成,碎石含量小于5﹪,砂岩块径10-50cm,棱角状,结构松散至中密。
2、滑坡体体积规模及空间形态:经实地调查,该滑坡呈北西至南东向展布,滑向南西。滑坡体长约300m、宽约150m、厚5—15m,体积为450000m,属中型滑坡。滑体平面形态为不规则形,剖面形态为复合形,滑面及滑带形态呈线性,滑面埋深约10—20m。
3、发育时间:2010年10月当地村民开始对滑坡前缘不合理的切方修房,且没有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引起山体滑坡并导致山体发生开裂现象。今年8月中旬由于连续的暴雨,整个山体处于位移变形的状态,随时都有下滑的可能。
4、地下水活动情况:该区域地下水流向为南西流向北东,地下水埋深30—50m,出露的泉点为下降泉,主要通过大气降水入渗补给。
(三)灾情险情
该滑坡灾害威胁到上街组3户在建房屋、现场施工人员、旧谷线110KV-036号高压输电线铁塔以及309省道惠水县至麻江县公路和过往人员、车辆生命财产安全。
3图2 贵定县岩下乡马踏屯村上街组滑坡停工的村民房屋及高压输电塔
图3 高压输电线塔下的地基裂缝
图4
滑坡前缘剪出水
图5
滑坡后缘村民农田出现的裂缝
图6
滑坡后缘下榻
三、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及趋势判断
(一)成因分析
1、变形失稳迹象
2011年8月15日由于连续的暴雨,贵州省贵定县岩下乡马踏屯村上街组村民在建的房屋堡坎出现开裂、地面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整个山体处于位移变形的状态,随时都有下滑的可能。
2、形成条件
(1)地质条件:该地区岩溶地貌发育,地形有利于大气降水渗入。滑坡体位于泥盆系上统尧梭组(D3y)、望城坡组(D3w),泥盆系中统独山组(D2d)上覆残坡积含砂质粘土、亚粘土及砾石等,属松散岩类工程地质岩组,遇水易软化,7 岩石力学强度较低,抗风化能力较弱,工程地质条件复杂。
(2)连续暴雨:8月中旬以来,该区域受连续数天暴雨侵袭。
(3)人类工程活动:滑坡体附近有3户民房正在施工,前缘不合理切方、山体建筑物荷载加重后,没有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岩土抗剪强度显著降低,引起山体开裂,导致暴雨后山体滑坡。
3、成灾机理及危害机制:人为工程活动引起的边坡水文地质条件的改变是此次滑坡发生的主要原因,连续数天的暴雨是直接诱因。该地雨水充沛,在地下水渗流的长期作用下,含碎石粘性土边坡中往往形成管道状地下水排泄系统。村民对前缘不合理的切方,使得滑坡体前出现凌空面及位移空间,加重了山体荷载,一方面直接使边坡沿潜在滑面的下滑力增大、抗滑力减弱,另一方面开挖面附近的局部坍塌导致地下水渗流管道的破坏,引起地下水位的抬升,从而更加增大下滑力,使边坡的整体稳定性进一步降低。加上连续数天暴雨,使滑体彻底失稳,发生滑坡。
(二)地质灾害趋势判断
目前,滑坡体前缘边坡变形严重,边坡高度大,坡度较陡,时有松土下滑的现象,且滑坡体拉张裂缝发育,滑坡体前缘有混浊的地下水渗流,据此分析,滑坡体稳定性差,在
连续降雨或强降雨等气候条件下,潜在进一步滑动的危害。
四、地质灾害应急防治
(一)应急响应与抢险救灾
接到滑坡险情报告后,贵定县国土资源局、岩下乡人民政府相关领导立即赶往现场,紧急疏散附近村民;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接到灾情报告后立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于8月19日中午赶到贵定,会同的贵定县国土资源局相关同志对岩下乡马踏屯村上街组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应急排查。
(二)应急处置与工程防治
要求影响险情的上街组3户在建房屋立即停止施工,并疏散附近村民;滑坡体威胁到的地方设置防护栏和警示牌,以防人畜误入而造成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对受威胁的旧谷线110KV-036号高压输电线铁塔,搬迁至安全地带。
五、经验与启示
(一)应急处置效益分析
1、社会效益:此次滑坡预报预警准确,应急反应迅速,组织得力,措施到位使40位村民成功避险,未造成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保障了当地村民正常生活、生产,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2、经济效益:做出滑坡预警后,相关人员及时设立了警示牌和防护栏,转移受威胁群众和重要输电线路,最大限度地减小了经济损失。
3、环境效益:目前,对滑坡影响较大的3户在建房屋已经按照相关部门的要求停止施工,并采取了相应防护措施,以减小滑坡对周边环境及309省道惠水-麻江段的损害。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建议
1、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
一是严格实行各级行政领导责任制,局领导包抓国土资源所,所上干部包抓辖区内灾害点,全面负责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年度综合考核,严格奖罚兑现。二是加强日常检查排查。由各国土资源所组织人员进行拉网式检查排查,县局领导带队汛期不定期进行抽查检查,汛末对各灾害点进行复查,查明各灾害点的发展趋势,确定其稳定程度,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选择1-2个人口较多、威胁较大、变化异常的灾害点进行应急避险模拟演练,提高防灾自救能力。三是加强宣传培训。利用世界地球日、土地日等时机,举办各类培训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全面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防灾避险意识。
2、完善群测群防网络,加强监测预报。
将所有地质灾害点全部纳入群测群防网络体系,落实责任人、监测人、监测措施、撤离路线、避险场所,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发放到每户受威胁群众,并张贴到明显位置,做到明明白白,对重大地质灾害点主汛期实行24小时监控,随时掌握其变化情况;对滑坡裂缝进行填埋夯实,设立警示标志,并对一些隐患点及时处理,以确保地质灾害监测工作扎实有效。同时,协调水文、防汛、气象部门充分利用气象资料、雨情预报系统、灾害监测系统和信息报告系统,做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发布工作,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3、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保证农村人居安全。
对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和矿山开采项目,在项目的可行性论证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积极做好用地选址工作,尽量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对于零星分散的宅基地,要合理选址,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区和洪水威胁地带,确保农村村民住房安全可靠。
4、健全各项制度,严肃防汛纪律。
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防汛值班工作和应急处置能力。继续严格执行24小时值带班工作制度,汛期值、带班人员必须住宿值带班室,出现汛雨情和地质灾害灾险情时及时处理,及时上传下达。对因工作不力,玩忽
职守,而发生不安全事故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篇: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暂行办法
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和改善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
地震灾害防治管理工作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地质灾害,是指因自然作用或人的行为造成地质环境恶化,给国家、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事件。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陷、地面塌陷、地面裂缝和矿坑突水等。
第四条 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是城、镇和人口集中居住区、交通干线、大中型工矿企业所在地;重点水利工程和环保工程、矿山、风景名胜区及自然保护区等。
第五条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
第六条 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并负责组织地质灾害事件纠纷的调处和裁决;组织实施重大地质灾害的整治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建设等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部门管辖范围内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并协助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工作。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组织有关部门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计划,并对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地质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破坏地质环境、造成地质灾害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控告。
第二章 地质灾害的预防
第九条 制定国土开发整治规划和大型基本建设项目论证时,必须作出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和预测,并制定合理利用、保护地质环境及防治地质灾害的方案。
第十条 区域性地质环境勘查评价项目由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规划。
实施基本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中,必须开展地质环境勘查评价。
第十一条 承担地质环境评价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及其成果评价的单位必须持有相应的资质证书,资质证书的申请和颁发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勘查评价成果的审批,应当按照计划任务书的审批权限及相应规范要求,由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主管部门进行。未经审查批准的成果报告,不得作为规划和建设项目的依据,有关部门不得自行批准。
第十三条 进行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勘查,必须按国家、省的规定办理有关手续。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勘查成果资料的汇交,按照《全国地质档案资料汇交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
第十四条 地质灾害隐患区和危险区的范围,由地、州(市)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划定,经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在地质灾害隐患区域内,不得进行可能造成地质灾害的活动。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严禁采矿、削坡、炸石、破坏植被、堆放渣石、弃土、抽取地下水以及其他容易诱发地质灾害的活动。
第十五条 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环境状况进行调查,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防治规划经计划部门核准后,由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并报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 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地质灾害多发区域和重点区域地质环境的监测。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制度,由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在有地质灾害的隐患区域,有关单位应当采取措施,对危及本地区安全的地质灾害进行监测。所获监测数据和资料在上报主管部门的同时,应当报送当地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七条 区域性地质灾害趋势预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由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向有关部门发布。可能发生的突发性地质灾害预报,由地、州(市)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或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建设等行政主管部门在地质灾害可能危及的区域发布。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擅自发布或者扩散区域性地质灾害趋势和可能发生的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预报。
第三章 地质灾害的治理
第十八条 地质灾害发生后,有关部门应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和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迅速赶赴现场,组织有关部门采取紧急防灾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第十九条 主要由人的行为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其所在单位或个人承担治理责任。主要由自然作用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当地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或单位进行治理。对于一时难以认定是人的行为或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地矿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认定。
第二十条 主要由自然作用造成的地质灾害,投资50万元及以上的治理项目,须经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并签署意见后,省计划行政主管部门方可批准实施。项目竣工后,由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计划、经贸等行政主管部门进行验收;投资不足50万元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须经地、州(市)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并签署意见后,同级计划行政主管部门方可批准实施。项目竣工后,由地、州(市)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计划、经贸等行政主管部门进行验收。
第二十一条 区域性地质灾害生物治理项目计划由其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计划、地质矿产、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
第二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或者破坏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勘查、监测和防治的设施、场地及设备。地质灾害的防治设施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确有必要拆除或者闲置的,必须经主管部门会同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共同核准。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第十四条第二款、第十七条第二款、第二十二条规定的,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限期不能改正的,对单位视情节可处以10000元以下、对个人可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对拒绝、阻碍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予以处罚。
第二十五条 被处罚的单位或个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可依法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又不提起诉讼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六条 各级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三篇:典型地质灾害链式机理探讨
典型地质灾害链式机理探讨
摘要:地质灾害对于人们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每年由于地质灾害带来了较大的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针对于典型地质灾害问题进行有效研究,通过利用灾害链式机理对典型地质灾害进行分析,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护,对于降低地质灾害危害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质灾害;灾害链式机理;锻炼措施
前言:典型地质灾害主要是指经常产生的地质灾害,这些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带来了较大的危害。典型地质灾害主要包括了滑坡、泥石流、沙漠化、石漠化等地质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加强地质灾害防护,建立有效地链式机理,对于解决我国地质灾害危害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典型地质灾害的链式过程分析,能够对地质灾害的内因和外因进行有效发现,形成灾害链,对要素问题进行把握和分析。目前来看,对于滑坡、泥石流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效果,但如何对灾害链式机理进一步研究,更好地对典型地质灾害进行防护,成为现阶段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典型地质灾害链式机理分析
典型地质灾害链式机理问题的研究,主要针对于我国经常2出现的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问题,对于灾害产生的链式机理进行分析,以寻找有效措施对其进行防治。
(一)滑坡地质灾害链式关系探究
滑坡产生的原因与地质、岩土性质、结构、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有着较大的关联性,这些因素会导致滑坡灾害出现,从而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地震区产生的滑坡地质灾害较为频繁,另外一些强降雨地区,滑坡灾害较为显著。关于滑坡地质灾害链式关系,我们可以从图1中看出:
如图1所示,我们可以看出,人们的生产活动会对原始地貌环境产生破坏,从而为滑坡产生埋下一定的安全隐患。加上自然环境,例如地震、强降雨、冰雪融水等影响,从而激发滑坡灾害发生。为了更好地预防滑坡灾害,通过采取有效地工程措施,能够对滑坡地质灾害进行稳定。
(二)泥石流灾害链式关系研究
泥石流问题,也是我国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泥石流灾害的产生,主要是高浓度水砂砾复合,由颗粒差异较小的岩石体和液体进行联合运动。泥石流的产生往往与滑坡相伴而行,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关于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链式关系,我们可以从图2中看出:
如图2所示,我们可以看出,泥石流的?a生主要是人们对原始地貌的破坏,导致土壤出现疏松的现象。同时,由于地形地貌问题,陡峭地形以及坡度较大的地形,是泥石流产生的主要原因。再经过强降雨或是冰雪融水外因作用,导致泥石流地质灾害产生,给人们带来较大的危害。通过工程治理,能够对泥石流灾害进行有效地防治。
二、关于典型地质灾害联合作用链式规律探究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典型地质灾害以滑坡和泥石流为主,这两种地址灾害在发生过程中,往往相伴而行,这就加剧了地质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健康安全的危害。对此,在对典型地质灾害问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对地质灾害联合作用链式规律进行探究,这对于防治地质灾害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地质灾害产生,并非是单一的形式,在发展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应对地质灾害问题,需要采取联合防范措施,更好地应对地质灾害问题。例如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在产生过程中,滑坡将伴随逆水流灾害一起发生。滑坡的产生,需要有强降雨、地质疏散、具有一定的陡峭地形,这与泥石流产生的条件基本一致。同时,泥石流产生过程中,由于山区土层覆盖较厚,泥石流堆积冲扇区积层较厚,一旦爆发自然灾害,将会给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危害。关于地质灾害联合作用的链式规律,具体内容我们可以从图3中看出:
综合图3来看,地质灾害联合作用主要是对原有地形地貌的人为破坏,导致地质灾害环激发,从而形成灾害要素,进一步使“激发环”变为损害环。同时,自然灾害形成,使两种或是两种以上的自然灾害同时发生,在诱导因素下,多种自然灾害进行共同作用,给人们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危害。
结束语:综上所述,通过对典型地质灾害链式机理进行探究,我们不难发现,地质灾害发生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链式规律,加强对这一规律的研究和把握,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对于防止典型地质灾害危害,降低地质灾害发生几率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地质灾害联合作用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一个显著特征,在进行灾害链式机理探究过程中,必须对这一问题进行重点探究,即将联合作用的链式规律进行有效考虑,在采取工程措施过程中,要注重立足于整体,统筹兼顾,更好地进行灾害预防。
第四篇:贵州省地质灾害责任认定办法2007
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文件
黔国土资发〔2007〕33号
贵州省地质灾害责任认定办法
第一条 为明确引发地质灾害责任,依法对地质灾害实施治理,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三十五条“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由责任单位承担治理责任。责任单位由地质灾害发生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专家对地质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论证后认定。对地质灾害的治理责任认定结果有异议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引发地质灾害责任认定,是指对在边坡开挖、地下洞室掘进、弃渣、爆破、抽汲地下水和矿山开采,水库、电站施工等人类工程建设活动中,引发地质灾害责任的认定工作。
第三条 地质灾害责任的认定由申请人按本办法第五条的规定向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贵州省地质灾害责任认定申请书》(格式文本附后);
(二)与认定有关的其他资料。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收到申请后,应当在15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给予答复。不予受理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四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根据申请人申请认定的内容,组织具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资质的单位(以下称鉴定单位)进行地质灾害成因分析论证后认定。鉴定单位按下列资质等级规定承接分析论证工作,并对成因分析论证结论负责:
(一)特大型: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受威胁人数1000人以上或者预估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由具有甲级资质的单位承接;
(二)大、中型:死亡3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受威胁人数1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者预估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由具有甲、乙级资质的单位承接;
(三)小型: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受威胁人数100人以下或者预估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由具有甲、乙、丙级资质的单位承接。
大中小地质灾害等级划分
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
1、特大型地质灾害: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
2、大型地质灾害: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
3、中型地质灾害: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
4、小型地质灾害: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第五条 引发地质灾害的责任,由地质灾害发生地的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进行成因分析论证后认定;跨行政区域的,由其共同的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进行成因分析论证后认定。对情况特殊的,可由下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向省国土资源厅提出申请,由省国土资源厅直接组织进行成因分析论证后认定。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委托下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进行地质灾害责任的成因分析论证认定。
第六条 组织成因分析论证工作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与鉴定单位签订成因分析论证合同书(格式文本附后)。
成因分析论证工作费用按成因分析论证合同书签定的金额,由组织论证工作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垫付,也可协调认定申请人或被认定人垫付。引发责任认定清楚后,工作费用按引发原因确定支付人。属自然原因引发的,由地质灾害所在地人民政府出资;属人为工程活动引发的,由引发地质灾害的责任人承担。
第七条 鉴定单位应本着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开展实地的广泛调查,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提交《贵州省×××地质灾害成因分析论证报告》。
分析论证报告必须有明确的地质灾害成因判别及直接引发地质灾害因素的结论。成因分析论证报告应包含下列内容:
(一)分析论证方法和资料收集。要求对现场调查方法,调查和收集的资料进行评价,确定正确的分析论证依据。
(二)地质灾害特征。要求阐述发生地点、时间、威胁对象、范围及类型、特征要素、发展变化等情况;
(三)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分析。要求论据充分,分析合理,主因明确;
(四)成因分析论证结论。要求准确、清晰、简明;责任主体明确;严禁出现“可能”、“推测”等类似的不确定性用词。
第八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根据成因分析论证结论作出责任认定,向被认定人下发《贵州省地质灾害责任告知书》(格式文本附后)附《成因分析论证报告》。当责任人拒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对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不予治理时,组织成因分析论证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按《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对责任人进行处罚。
第九条 被认定人对引发地质灾害责任有异议的,在收到告知书起的60日内,可向下发告知书的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被认定人申请行政复议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贵州省地质灾害责任认定行政复议申请书》(格式文本附后);
(二)《贵州省地质灾害责任告知书》
(三)《贵州省×××地质灾害成因分析论证报告》
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在收到行政复议申请起的15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给予答复。不予受理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十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行政复议时,应从贵州国土资源专家库中选择不少于3人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组成专家组,对成因分析论证报告进行审查。专家组审查费用由申请复议人承担。
专家组审查前,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将专家组人员及有关情况书面告知复议申请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复议申请人及利害关系人应在5日内给出书面回复,对认为专家组成员与有关当事人有利害关系要求回避且理由正当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予采纳,并重新选择专家;不予采纳的,应书面告知当事人。
第十一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收到专家组对成因分析论证报告的审查结论后,应当将审查结论分送复议申请人及利害关系人。复议申请人及利害关系人对审查结论有异议的,应当在收到审查结论起10日内提出书面意见,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通知专家组在10日内就有关情况作出书面说明,并作出复议结论。仍有异议的,当事人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十二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根据专家组对成因分析论证报告的审查结论,在20日内作出行政复议结论,给行政复议申请人下达《贵州省地质灾害责任认定行政复议结论书》(格式文本附后)。
第十三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在组织成因分析论证认定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违法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鉴定单位在成因分析论证和专家在成因分析论证报告审查中,因收受他人钱财,弄虚作假,偏袒一方,情节严重的,对鉴定单位给予资质降级,造成严重后果的,可吊销资质证书;对审查专家,取消审查专家资格。
第十四条 受人民法院委托进行责任认定的,参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五条 《贵州省地质灾害责任认定申请书》、《贵州省地质灾害成因分析技术论证合同书》、《贵州省地质灾害责任告知书》、《贵州省地质灾害责任认定复议申请书》、《贵州省地质灾害责任认定行政复议结论书》由省国土资源厅统一印制。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贵州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解释。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兴山县地质灾害防治典型汇报
监管防控多措并举 治理地灾支撑发展
兴山县是湖北省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县(市)之一。截止目前,全县累计发现地质灾害点515处,危及近3万人生命财产安全,其中库区地质灾害隐患点277处。为切实保障受威胁群众安全,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县国土资源局坚持监、管、防、控并举,通过“四强化”,认真履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职能,使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不断规范和完善。2009年通过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验收,2012年被市国土资源局表彰为全市地灾防治工作先进单位。
强化组织领导,形成齐抓共管局面
健全机构,完善组织领导“四级保障”。县政府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并组建了 “地质灾害防治中心、地质环境监测站、地质灾害应急中心”,专门承担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各乡镇也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并以文件形式明确各地质灾害点的责任人和监测责任。各村也根据防灾预案落实责任人,并将具体监测责任落实到组,到人。
明确责任,落实地灾防治“四包责任”。县政府高度重视村、组级网络建设,除县、乡(镇)两级政府每年签定《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责任状》外,凡有地质灾害点的乡镇实行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驻村领导包片、驻村干部兼任地灾防治联络员包村、村主职干部包点的工作制度。并层层签订防灾责任状,进一步夯实了县、乡、村、组四级地质灾害防治网络。
加强巡查,构建地灾防治“四道防线”。汛前对地灾害患点及地灾易发区进行拉网式检查,建立发现隐患,防范灾情、控制险情的第一道防线;对排查出来的隐患分析研究,划分类别和等级,制定应急预案,落实监测责任,建立起保障灾害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第二道防线;汛中在灾情严重、险情加剧的情况下,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疏散,建立起应急避险的第三道防线;汛后对照监测记录、报表和应急调查报告,结合各地质灾害点地质特点,气象变化情况等因素进行总结研究,探索出各地质灾害点变化规律,为监测预警、防灾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建立起提升管理水平的第四道防线。
强化宣传培训,营造全民参与氛围
全方位宣传。全县累计发放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光盘、知识手册和宣传单数万份,出动宣传车200多台次。并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与基本的防灾避险知识融会贯通,编成 “房前屋后有变化、积极上报请专家,灾害来时莫惊慌、避险卡上有良方”的 “顺口溜”,让群众容易接受、容易记忆,使地灾防治知识深入人心,切实增强了群众防灾自救意识。
多层次培训。每年坚持对乡镇分管领导、国土资源所、村组干部、责任人、监测人进行常规培训,累计举办了40余期培训班,有近3000余人接受了培训,有力的促进了地质灾害防治队伍工作水平的提升。
经常性演练。汛期来临前,县、乡两级政府及时编制《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理预案》,并组织民兵、群众和相关部门开展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检验各部门的机动协调性、预案编制的科学性。几年来组织地质灾害应急演练20次,参演人员达2000余人,有力的促进了工作思路由被动救灾向主动防灾的转变。
强化信息掌控,提高监测预警能力
将监测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个地灾点每年400元的监测经费用于监测人员的电话费、误工补助和监测预警工具支出,每年支出6000元预警平台费用。在库区埋设了130组地表相对位移预制监测砼桩,观察重点地灾隐患点地表变形和裂缝变化情况,同时布设宏观巡查路线定期进行巡查,在汛期和暴雨季节增加巡查频率、加密监测,并一天一报。2010年起与气象、水利、通信部门合作,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短信平台,提前将预警信息传输到相关人员,累计发送预警信息100多条,做到早知道,早防范。与相关部门配合,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监管,加大地质环境恢复备用金的征收力度,对废弃矿山和有地灾隐患矿山及时治理。成立8个应急调查分队,一旦出现险情,及时赴现场勘查,组织群众抗灾自救,并会同当地政府、村干部及有关部门制定应急方案,提出意见建议,为领导防灾救灾科学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依据,在每年20到30起的地质灾害险情中,由于应急调查处理及时,没有出现因应急调查不及时而造成人员伤亡的事件。
强化工程治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科学编制地灾防治规划。一是编制2005——2015年兴山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对全县地质灾害预防、治理进行了统筹谋划。二是开展库区后续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全县纳入三峡后续规划地灾治理项目28个,总投资1.35亿元。其中库岸治理5个、滑坡治理23个。2011年和2012年已经通过国家批复待实施的项目6个,资金3989万元,目前正在实施。2013年通过国家批复实施的项目5个,资金2970.54万元。2013年争取后续规划以外的应急治理项目1个,资金998.54万元。2014年上报省厅审核并准备报国家批复项目5个,资金4937.34万元。三是2010年对库区地质灾害进行详细普查,为建立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
扎实开展地质灾害治理。一是自2002年启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项目以来,共争取地质灾害治理资金3.5亿元,项目55个,治理地灾点64个,使424户1696人彻底摆脱了地质灾害威胁。截止目前,有52个项目竣工并通过验收,古夫张家坝、后坝和张家坝滑坡3个项目已经竣工正在申报省级验收。二是在工程实施中,通过严把招投标、资金使用、施工质量、安全生产等关口,所有通过上级验收的项目,均被确定为优良工程。三是注重结合,使地灾治理效益得到最大发挥。与对外交通相结合,库区二期、三期地灾防治项目中,位于游峡、石峡、宝峡复建公路两侧的有25个、资金1.5亿元,在治理中通过明洞、桥梁跨越地灾点的方式,保障了209国道、312省道、以及部分县道和城区主干道路的正常通行及行车行人安全。同时通过对库区7个库岸的治理,保障了兴山县境内长江一级支流香溪河峡口至昭君镇20km的航道安全;与拓展用地空间相结合,地灾治理不仅使项目区周边近6000亩耕地得到保护,还通过建阳坪、古夫后河库岸、耿家河等库岸防护建设,增加建设用地1000多亩,缓解了建设用地紧张局面;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在后河库岸治理中,通过对该工程进行的绿化、亮化,为市民创建了一个休闲游玩的良好环境。
积极筹措应急治理经费。自2008年起,争取和自筹资金655.65万元,对91处非库区地灾点进行了应急治理。其中自筹资金155.65万元,对非库区89处地灾隐患点进行治理并通过验收;争取国家投资450万元对水月寺高岚椿树槽、南阳镇偏岩屋危岩体进行治理并通过验收;争取国家投资50万元对峡口杨道河不稳定斜坡进行了勘查。通过应急治理项目的实施,有效保护了553户2061人生命财产安全。自2007年起,争取国家投资2500万元,对兴发集团瓦屋矿区、树空坪矿区进行了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通过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了矿区地质环境,使矿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和谐,经济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