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畜牧业发展固化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现代畜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畜牧业是新疆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是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推进农牧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牧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是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重要内容,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力保障,对新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十一五”期间畜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十一五”期间,是我区畜牧业发展政策最好、力度最大、速度最快的时期之一。全区上下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开拓创新现代畜牧业”为方向,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一系列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决策和部署,积极推进现代畜牧业“六大体系”和“五化”建设,加快调整畜牧业结构,努力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全区畜牧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
1.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高。2010年,全区肉类总产量209.55万吨,牛奶产量259.62万吨,禽蛋产量35.41万吨,分别较“十五”末增长48.13%、70.56%和41.70%,实现了全区主要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2010年,全区畜牧业产值375亿元,较2005年增长104.34%;畜牧业在农牧民增收中的贡
2追溯体系建设,畜禽产地检疫开展面大幅提高。进一步完善了饲料、乳品、肉类、兽药等质量监测机构建设,连续开展了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加强对饲料、兽药等畜牧业投入品和畜产品药物残留的质量安全监测和监管,保障了全区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趋稳向好,五年来,没有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8.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一五”期间,自治区畜禽改良总站与天山畜牧良繁中心重组联合,泰昆集团、天康生物、巴口香实业、西域春乳业等畜牧业龙头企业年利润超过3000万元,全区规模以上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63家,饲料加工企业近20家,建立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400多个,贯通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初步形成,畜产品加工率快速提高,出疆、出口贸易日益活跃。
9.科技兴牧成效显著。“十一五”以来,全区共实施国家和自治区畜牧业重大课题150余项,取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8项,自治区级科技进步奖22项。建立了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开展了科技进村入户、科技下乡和科技培训年等活动,人工授精、免耕补播、标准化养殖等一批先进实用技术在广大农牧区得到广泛推广。
10.行政执法稳步推进。积极开展了畜牧业地方法规的制修订工作和畜牧业执法人员培训工作,建立了乡镇草原监理和区级种畜禽质量鉴定机构,加强了草原监理、动物卫生监督、牧草种子管理、兽药饲料管理、种畜禽管理、奶业管理等监督执法,查处违法案件1万多起,挽回经济损失520万元,维护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利益,保障了新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区畜牧业经济快速发展,不仅为国民经济发展、社会政治稳定和小康社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十二五”畜牧业现代化建设和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积累了有益经验。
——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是畜牧业加快发展的前提。“十一五”以来,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从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形势和新疆畜牧业资源优势出发,进一步强化畜牧业在全区农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围绕畜牧业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组织召开了第三次自治区畜牧业工作会议,出台了第二个《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全面推进畜牧业加快发展和转型。全区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和自治区有关精神,坚持站在高处定位畜牧业,跳出畜牧研究畜牧业,着眼未来谋划畜牧业,汇集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再一次掀起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和建设的热潮,为畜牧业加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完善的政策措施为畜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十一五”以来,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多次专题研究牧民定居、畜禽品种改良、动物防疫监督、生猪产业发展、奶业发展、青贮饲料、牲畜机械化转场等工作,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支持政策措施,形成了以财政支牧为主导、符合新疆实际的强牧惠牧政策体系,有力支持和引导了畜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增加投入和狠抓项目建设是推进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重
6关键时期。伴随着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对畜产品的消费需求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将进一步快速增长。同时,国家将新疆作为向西开放桥头堡战略的实施,也为新疆畜产品开拓国内和国外两大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畜牧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为进一步加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2002年自治区畜牧业工作会议以来,通过狠抓现代畜牧业“五化”建设,全区畜牧业基础设施大幅改善,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为现代畜牧业加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面临的挑战。
——发展水平依然相对较低,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矛盾复杂。目前我区的畜牧业生产仍以小规模低水平的散养方式为主,生产方式依然落后,生产管理粗放、防疫条件差、标准化程度不高、良种化水平低、技术应用滞后、市场信息不灵等问题。同时牧区生产设施建设欠账太多,生产发展基础依然薄弱,生产物质条件较差,劳动者素质提高缓慢,支撑保障体系建设与产业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产业区域化发展与产业内部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平衡,区域优势不突出,产业链不紧密,保障体系不完善。畜牧业法制管理和服务体系有待完善,畜牧业生产经营水平亟待提高。
——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难度增大,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需求量的增加以及国家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和工程的推进,其它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与畜牧业生产间资源竞争不断加剧。再加上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和收入水平提高后,对畜产品的消费需求刚性增长;饲料等畜牧业主要投入品价格快速上涨推动畜产品生产成本不断增加,造成保障畜产品特别是牛羊肉有效供给压力加大。公众对畜产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受周边国家疫情频发且呈扩散之势的影响,我区的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防控任务极为艰巨,动物疫病对畜产品生产安全和产业健康发展的作用影响极为重大关键,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还需不断完善,综合防控能力亟待全面提高。同时受制于落后的饲养方式和生产经营者的素质参差不齐,安全意识淡薄,非法使用违禁添加剂的事件时有发生,对行业发展的冲击和影响很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机制不健全,监管任务艰巨。
——生态、资源和市场的多重约束明显加剧,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交互影响。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畜牧业现代化明显滞后,面临着被忽视和削弱的风险;畜产品消费需求刚性增长,耕地、水资源约束日益加剧,养殖环境面源污染控制难度加大,突出表现在草原生态保护和工业化发展与畜牧业生产间的资源竞争日益凸显,草原生态环境依然脆弱,农村牧区生产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肉蛋奶已成为人民群众生活必需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畜产品贸易和技术壁垒,以及国内畜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趋势继续延续,对畜牧业发展的影响不断
10——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各地实际,以数量质量兼顾为发展目标,科学选择现代畜牧业建设模式,推动建立农林牧业生产联动机制,加强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和各环节质量控制,促进实现畜牧业生产与资源、生态环境及社会需求的动态平衡,保障畜牧业健康、稳定、持续、协调发展。
——坚持科学布局,重点突破。根据各地畜牧业发展基础,以标准化适度规模为发展方向,大力调整和优化提升畜牧业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生产结构,突出优势区域,积极推行健康养殖方式,加强现代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推进畜牧业增长方式向质量、效益、生态型转变,生产方式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管理方式向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转变,生产经营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转变。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着力转变政府部门管理职能,加强产业经济政策研究,科学规划产业发展布局,明确产业建设项目重点,为畜牧业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激发和引导多元化主体参与畜牧业现代化建设活力。
(三)发展目标。经过五年建设和发展,我区的畜牧业现代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区域布局和生产结构优化提质,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供给能力得到有效保障,草原生态恶化状况得到显著改善,牧区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到2015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320万吨、50万吨和450万吨,其中牛羊肉产量170万吨。优质细羊毛产量稳定在2万吨、优质山羊绒产量达到2000吨。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
——到2015年,初步形成符合新疆实际的优势特色畜产品现代产业体系;全区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40%以上,规模养殖场(小区)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50%以上,牛、羊、猪禽良种率分别达到75%、80%和95%;草原畜牧业基本实现舍饲、半舍饲,农区实行牲畜全年舍饲圈养;畜产品优势(特色)产业带巩固加强,形成若干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现代畜牧业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产业化带动养殖户比重达到70%以上;培育2~3个肉类加工产品“中国名牌”、1~2个乳类加工产品“中国名牌”;肉品精深加工率达到30%以上,商品牛奶加工率达到80%以上。
——到2015年,基本完成基本草原划定工作,草原保护的法制化建设取得积极成效;草原禁牧1.5亿亩,5.4亿亩草原落实草畜平衡制度,基本实现草畜平衡,草原生态持续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到2015年,全区按照“三通、四有、五配套”标准定居游牧民20.4万户以上,定居率达到65%。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可及性明显提高,人畜共患病得到基本控制;贫困人口数量显著减少,牧民收入增幅不低
314(小区)。
——特色养殖产业区。立足地方资源优势,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养殖。以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阿克苏地区为重点建设绒山羊产业区;以和田地区、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和巴州为重点建设毛驴产业区;以伊犁州、昌吉州、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和哈密地区的部分县市为重点建设马产业区;以巴州、克州和喀什地区昆仑山区为重点建设牦牛产业区;以伊犁州、昌吉州、巴州和阿勒泰地区为重点建设马鹿产业区;支持伊犁州直、阿勒泰地区、巴州发展养蜂业;支持有条件地区依托资源特色,发展鸽、狐、兔、特禽等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
——优质牧草产业带。以天山北坡、伊犁河谷、塔额盆地、焉耆盆地、阿勒泰山南坡、吐鲁番盆地为重点,依托伊犁河流域、额尔齐斯河流域的水土开发和建设国家粮食安全后备基地,建设北方干旱半干旱优质牧草产业区。“十二五”期间,新建和配套完善高标准人工饲草料地750万亩。
(二)工作重点。“十二五”期间,围绕构建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和改善草原生态,以七大优势产业带(区)、六大支撑体系、民生改善和草原生态建设为重点,兼顾养殖方式、质量安全、环境影响评价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工作重点,进一步夯实我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条件,切实提高新疆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强化草原生态保护,促进牧区经济快速发展
——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基本制度。主动适应国家将草原的功能定位转向生态优先保护的战略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认真做好全区的基本草原划定和草原功能区划工作。帕米尔高原和准格尔盆地坚持生态保护为主,以禁牧为主要措施,促进草原休养生息;天山南北坡坚持生态优先、保护和利用并重,严格以水定草、以草定畜,适度发展草原畜牧业;伊犁和阿勒泰山地坚持保护、建设和利用并重,加大建设力度,全面推行休牧和划区轮牧,实现草畜平衡。
——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力度。整合国家和自治区建设资金,坚持重点突破与面上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完善建设内容,科学布局草原围栏,加快重度退化草场补播改良,全面加强草原生态建设。启动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对具有代表性的草原类型、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以及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和经济科研价值的草原进行重点保护。加快编制伊犁河谷草地保护建设工程规划,回复和提高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能力。
——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坚持保护草原生态和促进牧民增收相结合,科学编制《新疆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多方筹措争取资金,全面实施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政策,认真落实补助政策目标、任务、责任、资金“四到省”制,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农牧民保护草原的积极性,保障牧民减畜不减收。全面贯彻落实草原动态监测和资源调查制
718技能的培训,帮助牧民开辟就业增收门路。积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和民族手工艺品生产企业的发展,积极为牧民到城镇和农区务工牵线搭桥,支持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加强牧区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商业零售网点建设,进一步挖掘民族文化、民俗文化、草原文化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大力开发草原风光、民族风情为特色的草原文化产业和牧区民俗旅游业,加快牧民分流转产,力争“十二五”末实现三分之一牧民从事草原畜牧业生产,三分之一牧民从事牧农结合生产,三分之一牧民转移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和工矿生产。
——努力提高草原畜牧业防灾减灾能力。科学编制《新疆畜牧业重大自然灾害防控体系建设》、《草原生物灾害治理“十二五”规划》、《草原防火工程建设》等专项规划,认真做好启动实施的准备,统筹推进体系建设,加强队伍和装备建设,提高灾情监测预报能力,增强畜牧业防灾减灾能力,推动牧区经济稳步发展。积极主动配合自治区相关部门做好《新疆牧区道路建设规划》,统筹推进全区牲畜机械化转场工作的全面展开,确保灾害天气生产发展不受损,尽快扭转新疆畜牧业连年受灾、被动抗灾的局面。
2.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转变生产发展方式 ——全面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工作力度。立足新疆区域特色、产业基础和养殖传统,进一步完善标准化规模养殖相关标准和规范,大力推广适合新疆区域化特点的生态种养结合模式,建立健全符合健康养殖要求的肉羊、肉牛、细毛羊、绒山羊、奶牛、生猪、蛋鸡、肉鸡等主导畜种以及特色畜产品(地毯毛羊、驴、马、鹿、鸽等)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充分利用种养业资源和产品循环利用特点,促进形成种养业副产品的资源化利用,实现畜牧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依托国家全面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工程和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的契机,把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作为加快我区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工作抓手和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点,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要求,全面推进优势区域和主产区的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重点抓好圈舍、水电路、饲养与环境控制等生产设施设备建设和“良种良法良料”配套,加大规模养殖关键技术的培训指导,严格规模养殖场(区)的备案登记管理和养殖档案规范化管理,加快提升我区畜禽养殖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总体水平,切实提高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推进产业化经营,增强产业竞争力,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畜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大力扶持建设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把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建设作为推进我区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载体和突破口。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发挥社会投入主体作用,引导支持伊犁、昌吉、阿克苏、塔城、阿勒泰、喀什、巴州等有条件的地方启动建设一批“功能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备、产业优
122产。因地制宜地全面推进健康高效环保型畜牧业发展。牧区要突出草原生态保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型畜牧业发展;南疆地区结合林果业和设施农业发展,大力推广草田轮作、林草间作、茬间复播、间作套种、一年多熟等高效种植模式,积极构建农林牧复合型畜牧业。依托“定居兴牧”、退牧还草等工程实施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推行,因地制宜地推进高标准人工饲草料地建设,为“草原恢复、牧区减畜和牧民致富”提供物质保障。
——积极发展饲草饲料加工业。结合现代饲草料生产体系构建,大力发展饲草加工业,优化饲料加工产业布局,严格行政许可审查,着力规范饲料企业生产,建立行业诚信和自律体系,鼓励饲料生产企业整合,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饲草料生产龙头企业;推进饲料行业科技进步,加大非粮食饲料饲料源和秸秆、棉菜籽饼等粮油加工副产品、林果加工副产品等可利用饲料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实现饲料品种系列化、结构多元化、利用资源化,大力发展优质安全高效环保饲料产品,努力开发与草食家畜舍饲、半舍饲养殖模式配套的配合饲料产品,积极推进草原牧区畜牧业转型发展;推行生产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全区饲料信息数据库和饲料信息网,建立健全饲料产品质量监督与监测体系。
——加快实施种草养畜工程。牧区要紧紧抓住退牧还草、牧民定居等工程实施带来的机遇,充分利用水、土、光、热等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多渠道筹措资金,大力开发建设优质高产人工饲草饲料基地,满足牲畜冷季舍饲及转变生产方式对优质饲草料的需要。农区要结合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完善政策引导和项目推动,围绕畜牧业发展调优种植业,大力推进农牧结合,积极发展草田轮作和间作套种,建植人工草地,大力引导农区养殖户近田、近林养畜,全面推进牧农结合、牧林结合,拓宽食物生产系统范围,减少化肥施用对环境的污染,促进种植业向“粮-经-草”三元结构转变。
5.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确保畜牧业生产安全
——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认真组织实施自治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二期规划,通过自治区、地(州、市)、县(市、区)、乡(镇)、村五级动物防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建成与新型兽医管理体制和防疫队伍相适应的动物疫情监测预警体系、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动物防疫技术支撑体系、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兽药质量监察和残留监控体系)、动物防疫物资保障体系和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构建网络健全、队伍稳定、保障有力、处臵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进一步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扑灭能力,兽药质量监察和兽药残留监控能力,动物及动物产品追踪溯源能力。进一步加强边境地区动物疫病防控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防控预案,严防外来动物疫病侵入,建立和巩固国家生物安全屏障。
——提高兽医队伍综合素质。在我区兽医行业已有行政管理、执法监督、技术支撑三条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基础上,加大兽
526使用、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等管理机制,实现畜产品质量安全规范化管理。
——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安全评价和监督执法体系的能力建设,完善自治区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建设,充实地州、县市二级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强化监管能力,提高执法效能,扩大监测范围和产品种类,提高监测频次,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范围覆盖到全疆大多数县级以上城市,实现对全区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及重点产地的大宗畜产品全面开展疫病、兽药残留及非食用物质添加剂等监测的目标。
7.大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发展水平和规模效益 ——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民间资本和工商资本参与新疆畜牧业生产和经营。积极引导区内外企业通过购并、注资、控股、上市融资等创建大型畜牧企业集团,实现强强联合。大力扶持畜产品加工企业革新技术、升级产品、树创名牌、开拓市场,引导和扶持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加工园区,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深化国有牧场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将国有牧场纳入国家和自治区社会和经济管理范畴,分离社会服务职能,强化企业经营功能,研究制定适应市场经济、符合新疆实际的新型牧场建设配套政策,促进国有牧场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产经营水平提高,使之逐步成为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和良种畜禽繁育基地。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鼓励和扶持农牧企业、专业养殖大户、畜禽营销大户牵头成立养殖专业协会、养殖合作社等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通过政策支持、项目倾斜、资金扶持等措施,引导养殖业经济合作组织创立自有品牌,提高组织化的综合竞争能力。探索推行企业集中开发建设、农户分散承租经营的模式和企业与农户入股建立生产合作社的模式。完善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联结机制。
——加快畜产品营销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畜牧业生产统计体系和畜产品市场预警体系,积极为企业和农牧民发展畜牧业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组织召开畜牧业博览会,畜产品和种畜禽展示会、拍卖会、产品推介会,支持畜产品加工企业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借助喀什经济特区、霍尔果斯经济特区建设,加快外向型畜牧业发展。
8.强化科技支撑服务能力,提高现代畜牧业发展水平——构建新疆现代畜牧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管理改革力度,立足区内外优势科技力量和资源,在充分发挥区内畜牧业科研和教学单位积极性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以畜产品产业技术研究开发为主线、以首席科学家技术负责、岗位科学家为骨干的稳定技术队伍,加快推进新疆现代畜牧业科技研发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建
930工程的实施,按照生态臵换的思路,加快推进高标准饲草料地、草原监理监测体系和草原防火监测扑救体系等建设,开展草地补播改良、草原生物灾害防治等工作,对全区1.5亿亩沙漠冬草场和风沙缘地沙化草场实行禁牧;对5.4亿亩草原实行草畜平衡管理,推进草原禁休牧、基本草原保护制度的落实。
3.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工程。提高全区兽医队伍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推进区、地(州、市)、县(市、区)、乡(镇)、村五级,包括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动物疫情监测预警体系、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动物防疫物资保障体系、动物防疫技术支撑体系、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兽药质量监察和残留监控体系)、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七大子系统的项目建设,构建起网络健全、队伍稳定、保障有力、处臵高效的新疆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进一步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扑灭能力,兽药质量监察和兽药残留监控能力,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追踪溯源能力,全面提高我区应对突发性公共兽医卫生事件快速处臵能力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能力。
4.畜禽良种工程。借助国家和自治区良种工程、奶牛肉牛良种补贴、绵羊良种补贴、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工程等项目支持,重点推进畜禽种源生产、良种推广、监督检测、科技支撑项目建设。逐步建立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需要的新型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提高畜牧业核心竞争力,增加畜牧业产出效益。
5.畜牧业重大自然灾害防控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新疆畜牧业重大自然灾害防控体系建设规划》,建立新疆畜牧业重大自然灾害防控指挥、预警监测评估、防灾应急草料储备、救灾物资分发配送等系统,防灾草料储备能力达到5万吨。从根本上扭转新疆畜牧业连年受灾,被动抗灾的局面,全面提高草原牧区畜牧业防灾减灾能力。
6.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养殖环节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新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2500个,其中,猪禽养殖场(小区)900个,奶牛养殖场(小区)600个,牛羊育肥场(小区)1000个。逐步解决畜禽养殖规模小而散得局面,形成集中连片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新格局。
7.新疆畜牧业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工程。以自治区牧业信息中心为基础,整合现有资源,开展信息化专项建设和系统软件定制开发,借助计算机网络、视频图像传输网络等有线、无线通信手段,开发具有“物联网”特征的实时监管、数据统计分析、预警及风险控制、科学决策、应急指挥、法律宣传、技术推广、专家咨询等“数字畜牧业”管理与服务功能,提高畜牧业生产管理、防灾减灾和动物及动物产品安全监管的决策服务水平。
8.畜牧科技支撑与创新能力建设工程。加快现代畜牧业科技研发中心建设,完善畜牧业科技创新体系,增强畜牧业科技创新和支撑能力。组织实施科技支撑、863、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转基因重大专项及产业技术体系等科技项目,推动动物疫病防控关键技术、草原生态高效牧养技术模式、优质细毛羊绒山羊开发
334步设计、项目申报立项和衔接准备等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在畜牧业体系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产品开发及认证、质量监测以及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智力和财力支持。加强项目监管,健全和严格项目法人管理、招投标、工程监理、合同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竣工验收等制度,切实做到对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对工程质量实行终身责任制。
(七)强化畜牧业法治建设。进一步做好普法宣传工作,广泛开展《畜牧法》、《草原法》、《动物防疫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草原法办法》宣传活动。健全和完善畜牧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自治区动物防疫条例》、《自治区奶业条例》等地方法规的立法工作,广泛开展畜牧业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积极推进畜牧业综合执法,不断提高畜牧业法治管理水平。
(八)加强行业自身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等活动,不断加强畜牧行业制度建设、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引导和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投身到自治区畜牧业的大开发、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中。
第二篇:畜牧业发展
中国畜牧业发展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畜产品的消费需求还将继续增加,国内市场仍有较大的消费潜力。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人们对畜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一家一户的饲养模式,在畜产品质量和数量上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的发展需要,规模化养殖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饲养方式、健康安全、标准化规模化、市场
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稳步发展,无论是畜禽的饲养量,还是畜牧业产品产量及人均占有量都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畜牧业呈现出加快发展势头,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积极转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区域化步伐加快。目前,畜牧业产值已占中国农业总产值的34%。
正文:
一、畜牧业发展现状
析全国人大常委、农委副主任尹成杰介绍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畜牧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畜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畜产品总量大幅增加,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畜牧业呈现出加快发展势头,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积极转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区域化步伐加快。目前,畜牧业产值已占中国农业总产值的34%,畜牧业发展快的地区,畜牧业收入已占到农民收入的40%以上。中国畜牧业在保障城乡食品价格稳定、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地方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一大批畜牧业优秀品牌不断涌现,为促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但他指出在畜牧业发展中,也逐渐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总的来看,中国的畜牧业仍处在传统饲养方式与现代化饲养方式并存、传统养殖方式占支配地位的阶段。规模小、品种杂、人畜混居、散放散养、混放混养、粗放经营。同时一些地方投入不足、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加工有隐患、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饲养条件和生产条件相对落后、重大动物疫病形式严峻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1.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环境恶化。
2.扩大再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约束。
3.畜产品质量问题的突出。
4.小生产和大市场矛盾。
5.疫病防止困难。
6.难以抵御市场波动风险。
二、畜牧业发展趋势
小型规模化农户从事的是社会化商品生产,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采用的也是良种良料良法等现代技术,不是传统的土法上马,这是适合中国国情的规模化,是中国特色的现代畜牧业。
1.规模化种养结合模式,同农户手中的资源相匹配。在我国现行的政策
制度下,农户手中拥有土地资源(耕地、林地、草地等),可以用来种植饲草和饲料。它们手中还拥有棚圈等饲养设施,部分农户还拥有基础母羊母牛等生产资料,可以采取自繁自养的方式进行养殖活动,有些农户家庭中还有剩余劳动力,可以投入到畜牧业生产当中,这些资源要素农户都能够自主支配。由于是小型规模化,它手中拥有多少资源,就力所能及地搞多大规模。不贪大求洋,不大兴土木,不大量举债。由于是种养结合,种植与养殖互相配套,农户根据自己所掌握资源的数量与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安排组合。农户有了支配权,有了选择权,有了组合权。可以看菜吃饭、量身裁衣,充分发挥微观经营主体的作用。
2.业的经营规模与经营形式紧密相关。美国模式的大型规模化,需要采
取企业化经营方式,中国特色的小型规模化,适合农户家庭经营。农户家庭经营与企业化经营相比较,具有内部组织成本低、沟通协调成本低、内部环节少、运行费用省等优势。农户家庭经营机制灵活,适应市场波动变化的能力强。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管理层次简单,责权利集中统一。不需要庞大的管理机构,也不需要众多的管理人员。适合农民的管理素质和驾驭能力。
3.家庭经营门槛低,关卡少。与小额信贷等农村金融政策相配套。农户
内部与农户之间,靠亲缘关系进行沟通协调,互通有无互相帮助,信用成本低。在家庭成员之间传承技艺,技术培训成本也最低。我国农村“家文化”历史沉淀深厚,但现代企业制度文化基础却十分薄弱。如果采取企业化组织形式,现代企业制度中的董事会、监事会等,在农村中往往会形同虚设,最后会跑调走样,被家族化、家长制、亲戚网所取代或发生变形。
三、畜牧业发展前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各地大量散户养殖户占相当大比重的前提下,提高养殖户的养殖技术水平非常重要。一定要脚踏实地地学好、用好养殖技术知识。养殖实用技术的普及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是政府主管部门要重视养殖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工作,有计划地组织各种不同层面的养殖实用技术传授,举办各种培训和学习班。另一方面要转变养殖户的观念,只有转变养殖户传统的养殖观念,学习专业的养殖知识和技能,才能实现整个畜牧养殖业的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结构转变。
大规模的养殖企业需要科学规范的管理,我国农业企业普遍存在管理环节薄弱的弊病。畜牧养殖生产需要科学严谨规范的方法和态度,现代化的养殖企业首先要树立科学管理的观念,建立起一整套规范有效的科学管理、标准化生产经营和疫病防控管理体系,是推进现代畜牧业规模健康养殖的关键所在。通过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实现现代化的畜禽养殖。
在我国畜牧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城市郊区畜牧业和农业专业户的发展对畜牧业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城市郊区畜牧业是伴随城市经济的发展,从农区畜牧业分化出来的、集约化程度较高的畜牧业,最初的目的是为解决城市畜产品供应问题,随着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其发展已经成为带动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此外,2O世纪8O年代初,在广大农村涌现出一大批畜禽饲养专业户,把畜禽饲养从家庭副业转为专业饲养。畜禽饲养专业户的出现和增加成为农区畜牧业发展的亮点。目前,在农区建设养殖小区、实行标准化生产已经成为当地畜牧业发展的重点,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方式已经成为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实现现代化畜牧业的必然趋势。
结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都归根于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我国生产力的提高,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农业土地的流转,势必造成第一产业的规模化与劳动力的城市化,从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我国在短短三十年内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路,可以说是真正的日新月异,中国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本身。中国的额畜牧业更应该积极顺应神色会发展趋势,利用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突破行业养殖发展瓶颈,整合价值链,合理分配资源,为社会提供健康、安全的食品,借以发展自身,真正为社会提供最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乌.普.道姆拉切夫著 崔少轩译 《国营农场乳肉畜牧业的发展/》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1955.4
2.(美)Merle Cunningham,(美)Mickey A.Latour,(美)Duane Acker编著 张沅、王楚端主译、《动物科学与动物产业》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8
3.张存根...[等] 主编《畜牧业经济与发展》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2
4.张存根著 《畜牧业经济与发展》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2
5.北农学院主编 《畜牧业机械化》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1
6.水生, 张志华主编 《畜牧业》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7.张存根著《畜牧业经济与发展:2000-2005》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1
8.卢良恕,刘志澄主编《畜牧业生产结构与发展前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6
9.科学技术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编 《畜牧业发展战略与科技对策》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0
10.乔娟, 潘春玲主编 《畜牧业经济管理学》第2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
11.李伟前, 孙志强编著 《畜牧业创新经营模式》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9
第三篇:推进畜牧业发展
振奋精神解放思想着力推进畜牧业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这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事在变化、经济在发展,观念也在转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观念的变化要落后许多,这就要求我们推进观念的转变,解放人们的思想,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社会生活活动中,尤其是农村工作。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正视农村农民困难和差距,大力破除制约农村发展的思想障碍,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必须联系工作实际,深入基层、深入农村,结合实际地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进行再认识、再思考、再立促,更多地关心农民、支持农业,促农村农民经济步入健康快速发展轨道。
我县属山区半山区,国土面积3208平方千米,95%山区,其中荒山林地279万亩,耕地面积54.08万亩,来木林覆盖率达38.6%,总人口33万多人,其中农业人口30万多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以当地资源优势为支撑,以科技推广为着手,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产业化进程,强力培育壮大蔗糖、烤烟、茶叶、林果、畜牧、1
矿电六大支柱产业,尤其是在畜牧产业的发展,始终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来抓,切实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项目。2007年,全县牛、羊、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11.6万头、7.41万只、42.77万头和100.34万只,全县畜牧产业呈现出稳中有增加的良好趋势。肉、蛋产量递增率超过10%,人均占有量逐渐提高,人民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得到较大改善,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稳步上升,全县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约有5万多人,畜牧业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35%以上,畜牧业已经从农村家庭副业一跃成为农业中最有活力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门路之
一。据统计,畜牧业产总值2亿元以上,山区农村40-70%的现金收入来自于畜牧业。但目前我县畜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环境不够宽松,一是部份领导干部对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与当前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形势任务不相适应,口头重视多,实际行动少政策不到位,措施不力,养成流于形成,没有真正去很好地落实。二是基础设施薄弱,服务体系不健全,村级兽医室未能健全,工资待遇低,畜牧兽医工作相脱节,开展工作难度大。三是资金缺乏,政府和金融部门不能及时对困难户进行扶持,总爱“结富亲”,出现了“有钱的不愿干,想干的没有钱”的现象。四是治安条件差,牲畜被盗现象有时发生,农民缺乏安全感。
2、产业
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不高,目前全县的畜牧养殖业仍是以农村散养为主,规模化养殖比重偏低,没有形成完善的科学饲养管理体制,饲养、管理、防疫、治疗水平低,对防疫工作重视不够,疫病时有发生,挫伤了农民养殖的积极性,给畜牧业发展带来隐患。产业化程度和科技含量偏低,缺乏对畜禽产品的进一步精深加工,产业链条不长,多限于自产自销,抗风险能力差。
3、畜牧品质不过硬。多数养殖户仍重用传统的饲养方式,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4、防治体系不够完善,特别是对大的疫病和畜产品质量监测预报还跟不上。一些重大疫病还时有发生。
据粗浅的了解,结合县委、政府的总体工作要求,我认为我县今后一个时期畜牧业发展的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推动我县畜牧大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积极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加大发展规模力度,强力推动畜牧产业化进程,实施科技兴牧战略,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力争经过3至5年的努力,使全县畜牧产业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
为此,我认为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优化发展环境,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良好的发展环境,是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应注重从舆论、政策、执法、资金等方面,加大对畜牧业的支持
和保护,为其提供全方位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2、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服务功能
一是完善品种改良体系。不断增加品种改良网点,加大品种改良服务力度,进一步优化畜禽品种结构,提高改良覆盖率。二是完善疫病防治体系。建立健全规范的防疫服务网络,积极探索新的疫病防治服务形式和运行机制,有效地控制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三是完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县畜牧局要建立畜牧服务网络平台,开辟国内外信息网络的通道和窗口,及时反馈县内、外市场信息。四是完善购销体系。积极组建专业养殖协会和经纪人队伍,在供种和销售上为养殖户提供便利。五是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狠抓畜牧技术培训,采取科技下乡、专家讲座、现场指导和办班培训等形式,加强同农业科技部门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有效促进畜牧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3、制订优惠政策,培育龙头企业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农民带动,滚动发展”的精神,结合我县实际,采取多种形式,组建、扶持养殖专业协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加快市场化进程,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牧业生产中的作用。通过实施政策扶持、信贷投入、招商引资等措施,力争3—5年时间内培植1—2个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同时扶持有一定规模,集养殖、贩运为一体的专业大户。在经营机制上,强化龙头组织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
制,形成“公司(专业大户)+基地+农民”、“市场+饲养+农户”等经营模式,促进畜牧产业化进程。
4、发展牧草种植,优化产为结构
牧草种植可以推动种植业由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转变,增加土地产出率、利用率;促进以牛、羊为主的畜牧业发展,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降低饲养成本,提高畜产品品质。一是宣传发动。大力推广明朗种草养畜的经验,推进永康、德党、大雪山新植人工牧草面积,广泛宣传草养畜的意义和效益,提高群众种草养畜的积极性。三是搞好服务。举办专题培训班,对乡镇基层干部和种养大户进行集中培训;畜牧部门组织技术人是巡回到乡镇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举办牧草种子购销洽谈会,国内知名草种子公司与种养大户签订合同,确保草种质量和今后服务;乡镇政府和村负责协调种草的土地,帮助群众解决连片种植的问题。三是种植结合。种草一定要与养畜相结合,因地制宜,因畜发展,以养畜带种草,以种草促养畜,走农林牧一体化开发的生态型养殖模式,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积极实施林权制改革后发挥效益,推广林、果木下种草,拉长畜牧养殖链条。在林木下种草,果树下种草,舍饲圈养,既可以确保良种牛、羊养殖的饲草需要,又可保护林木、果树和荒山,还林苗木不受牛羊损害,同时还可以带动草业发展,是解决林牧矛盾,促进林牧共同发展的有效手段。五是狠抓秸秆开
发利用。围绕养牛和养羊小区、养殖场,推广秸秆青贮氨化等先进技术,提高秸秆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
5、突出规模饲养,大力发展订单畜牧业
一是立足实际,建立养殖基地。按照“小群体、大规模、高科技、高效益”的要求,大中小场一齐上,以场户带群体,以群体保规模,不断扩充饲养总量。二是加强规模饲养场建设。坚持发展民营畜牧企业,支持、鼓励农户采取独资、合资等方式建设饲养场。三是加快小区建设,改变过去分散饲养的模式,兴建各类养殖小区,壮大养殖规模,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格局,提高畜牧产业化经营水平。养殖小区全部达到“四统一、四配套”,即统一规划、统一模式、统一品种、统一服务,环保、生态、市场、公益设施四配套。四是十一五期间加大畜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优惠政策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实现我县畜产品加工升值,从而推动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四篇:浅析贫困山区畜牧业发展
浅析贫困山区畜牧业发展
专业:农学姓名:龙慧
贫困山区一般具有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居住分散、经济落后的特点,同时也存在着草山草坡面积大、农副产品丰富,剩余劳力充足的状况,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况且,畜牧业投资小、周期短、销路好、见效快,符合千家万户的生产利益要求。因而,它对于增加贫困山区农民收入,改善城乡人民生活,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对于贫困山区如何发展畜牧业,使其成为一个支柱产业,这是一个值得实践与探讨的问题。这里,笔者试从分析大悟县畜牧业现状入手,来谈谈贫困山区畜牧业的发展。
黎平县地处湖南、贵州、广西三省交界处,是云贵高原的一个贫困山区县。55万人口,1950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山多田少。,农村人平纯收入600元左右。建国以来,特别是“七·五”以来,黎平县畜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受到旧的传统观念和习惯、落后的生产方式、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现仍未摆脱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束缚。主要特征有如下几点:
一、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在较大程度上依赖着种植业生产的发展。黎平县历来对猪禽的生产较为重视,可从两个方面数字说明这一点。一是把猪牛羊禽的饲养量按牛单位折算,猪禽分别居第一位和第三位。二是在畜牧业产值结构中,猪禽分别居第一位和第二位。而猪禽的发展快慢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种植业提供农副产品的多少。四九年,粮食生产水平低,年产4.4万吨,牲猪年末存栏只有2.5万头。五七年,粮食产量达到五十年代最高水平,产量11.22万吨,牲猪年末存栏达到该年代最高水平,为9.6万头。五八年至六一年,三年自然灾害使粮食由10.33万吨下降到七万吨,牲猪年末存栏也从7.8万头降到2.6万头。七o年至七二年,粮食产量过15万吨大关,牲猪年末存栏也过10万头大关。八o年至二00一年,粮食产量连年上升,由14.9万吨上升到20.4万吨,牲猪存栏也由13.2万头上升到24.8万头,为历史最高水平。因而畜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种植业的制约。
二、畜牧业在农业结构中的比重偏小,宏观控制难以实现。大悟县是以农业为主的山区县,人平只有七分耕地,单纯靠粮食就是绣出一朵花来,也只能解决温饱,但发展畜牧业的潜力却很大。一是草山草坡面积大,有天然草场124万亩,据测算可载畜8万个黄牛单位,而目前只利用了60%。二是饲料来源广,大悟县是全省三大花生生产县之一,年产农副产品等饲料5亿公斤,但实际用于养畜的只占47%,在农业结构中,种植业产值通常占农业总产值的60%左右,畜牧产值只占30%左右,所占比重太小。而在畜牧业内部,只重视粮食畜禽的发展,忽视食草畜禽的发展。按牛单位计算四九年食粮畜禽与食草畜禽之比0.44:1,八五年为2.57:1,九0年为1.26:1,与当前耕地面积与草场可利用面积之比0.51:1不相称。
对于农业结构,大悟县采取了一些措施予以调整,但由于生产力低下,经济落后,综合素质差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难以达到目的。
三、千家万户饲养、小群分散经营、传统的饲养观念和方式未摆脱,出栏率、商品率低。大悟县畜牧业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这种千家万户饲养,能利用各自的有利环境、剩余劳力、农副产品、残剩食物、简便畜舍等生产出小量的畜禽产品。但是,传统的饲养观念和方式未摆脱,大多数农民还是“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养鸡下蛋换点油盐钱”的生产观念。饲养方式多采用,喂猪“一瓢水,一把糠,一篮菜”,耕牛全靠稻草养命,养鸡“白
天自找食,进笼一把谷”。因而,长期以来,牲猪出栏率未超过75%,商品率未超过80%,耕牛出栏率、商品率均未超过10%,山羊出栏率、商品率未超过50%,家禽出栏率、商品率未超过20%。
四、畜禽品种杂乱差。大悟县畜禽品种主要来源于江汉平原一带,由于农民的科学养畜水平低,畜禽乱交乱配、近亲繁殖,使畜禽品种普遍存在“杂、乱、差”的现象。品种低劣,导致饲养时间长,生产性能低。出栏一头250斤左右的肥猪需要一年多的时间饲养,耕牛个体象驴子,山羊长得象狗子,鸡蛋象麻雀蛋。
五、草山草坡面积大,自然牧草丰富,但利用少,浪费大。大悟县山场宽阔,各类草场毛面积124万亩,可利用面积109万亩,其中万亩以上的连片草场有37处。草场年亩产鲜草695公斤,平均14亩载一个黄牛单位,可载畜8万个黄牛单位,而实际只利用了60%。其原因主要是成片草场多分布在高山、远山区,而牲畜又多集中在村庄周围放牧,放牧半径小,群众又不懂制作青干草喂畜的技术,而在十月份后,牧草已老化,被砍回家当柴火烧掉了。
六、畜牧产品销售半径小,流通渠道狭窄。大悟县畜禽产品主要是内销,外销很少,而且是个体商贩占了大头,商业、外贸部门的主渠道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以外销量最大的牲猪为例,八三年外调量为32897头,八五年下降到转自:http://9693头,九二年后一直徘徊在2万头左右,只占牲猪出栏数的10%左右。从牲猪内销看,个体屠夫垄断了牲猪收购市场,压价压秤赚黑钱,农民养猪一年,不如屠夫杀猪一天。
七、畜牧部门基础差,服务功能低。八0年以后,大悟县畜牧业防、繁、管、治机构相继建立起来了,基层技术人员为千家万户服务,对畜牧业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由于县财政投入低,政策性收费又难以收起,导致正常工作难以运转,技术人员外流严重,诊疗设备一直停留在原有水平上,服务功能较低。
二、大悟县畜牧业的现状,是贫困山区畜牧业的缩影。因此,在发展山区畜牧业上要针对山区的现状特点,确定发展方向和方针。在制定措施上,要充分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在发展要求上,必须逐步实行四个转变。一是农民的养畜观念要由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意识转变到现代商品生产的意识中来。二是从小农经济的封闭式生产方式转移到科学性、商品性生产方式上来。三是从一家一户的个体效益转变到千家万户的规模效益上来,并逐渐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统一起来。四是从当前的生产初级畜产品转变到深度加工上来。
〈一〉根据资源特点合理区划、布局,重点放在潜在优势上。根据不同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划分若干自然经济小区,发展不同项目和品种。
1、城镇郊区:交通、能源、信息等都比较发达,人才、技术、资金条件都较好,市场对肉蛋奶需求量大,应重点发展生猪、奶牛、禽的饲养及畜禽产品加工业等。
2、低山丘陵区:农业较发达,人平耕地面积较大,农副产品多,应重点发展猪、水牛、禽等畜牧业。
3、中山、高山区:山高人稀,居住分散,交通闭塞,农业落后,但草山草坡面积大,牧草丰富。重点发展牛、羊、兔、鹅食草动物,可建立肉牛、奶牛、肉羊、草禽等基地。
〈二〉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重点放在发展草食动物,走种草养畜的道路上。过去,一讲到发展种植业就单一抓粮,发展畜牧业就单一抓猪。而牲猪发展的好坏与粮食的丰欠有密切的依赖关系。因此,要保持畜牧业的稳步发展,就必须重点放在发展食草动物上。这是因为,一方面食草动物对粗饲料的转化率是食粮动物的五倍以上,成本低、饲料报酬高。另一方面,山区有广阔的山场,有充足的饲草资源。发展食草动物的数量多少,要以草场载畜量的多少来定。在荒山荒坡水源好,土层厚的地方可人工种植品种优质,产量高的豆科牧草,种草养畜既可提高养畜饲养水平,又可提高载畜量。http://
〈三〉在发展千家万户饲养的同时,重点放在建设资源相对集中的规模畜牧业上。畜牧业具有投资小、成本低、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适合农民目前的生产要求。如果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以发展较快的养畜专业户和专业村典型引路,一定能调动千家万户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于资源相对集中的区域,应发展规模畜牧业。如在连片草场的地方建立食草畜禽场,在城郊区和低山丘陵区建立食粮畜禽场。适度规模地集约式经营有利于提高科学化和商品化生产程度。
〈四〉改良畜禽品种,重点放在提高畜禽产品率上。畜牧业与种植业一样,品种问题至关重要。要改变长期形成的畜禽品种“杂、乱、差”现象,提高单位时间内的繁殖率、出栏率、产肉率、产蛋率。就必须引进优良品种,建立良种繁育体系,推广经济杂交。
〈五〉处理好畜牧业与它业的关系,重点放在发展生态农业上。在山区,发展畜牧业往往与种植业发生矛盾,如与种植业争夺面积,人畜争粮的矛盾等等。处理好这些矛盾,必须在合理区划,统一制订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走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增值的道路,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首先是处理好牧林关系。在山区,往往会出现放牧与兴林,种草与栽树之间的矛盾。可在树间种草,分区轮牧解决这一矛盾。这样既可保持水土流失,又可以“以短养长”,还可以用畜粪肥林,以牧养林。
其次是处理好牧粮关系。主要是表现在种草与种粮、人畜争粮的矛盾上。解决这个矛盾主要是在满足人们食粮的基础上采用种草养畜和种粮养畜。种草养畜可以超出种粮两倍以上的效益;种粮养畜,如种玉米作鸡饲料、种大麦作猪饲料等等。在紧张的地方可套种间作。
〈五〉优化外部环境,重点放在增强社会服务功能上。发展山区畜牧业必须把投资、技术、物质、品种、饲料、防治、加工、销售、税收等方面配套起来进行,在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基础上,从产前、产中、产后上搞好服务,使畜牧业生产有一个优化的外部环境。
〈六〉建立相配套的畜牧业产品深加工企业,重点放在市场竞争力上。畜牧业的发展,能不断地丰富畜禽产品,要使它打入国内国际市场,并有较长的寿命,就必须进行畜禽产品深加工,兴建成配套企业,生产罐头、香肠、奶蛋制品、皮革制品等产品。加工企业的建立既能增加国家和人民的收入,又能改善城乡人民的生活。
第五篇:我国畜牧业发展
我国畜牧业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畜牧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主要畜产品产量持续二十多年快速增长,畜牧业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亮点。1985年和1990年我国禽蛋和肉类产量分别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世界上畜牧业生产大国。2004年我国肉类总产量达7244.8万吨,禽蛋2723.7万吨,奶类2368.4万吨,绵羊毛37.4万吨。到2004年底,我国畜牧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大关,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6%。2004年,我国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分别达到56.0千克、21.1千克和18.3千克,分别比1980年增加42.9千克、18.5千克和16.9千克,人均肉类占有量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禽蛋占有量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目前,我国畜牧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呈现以下几方面的明显特点。
(一)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近几年,猪肉和禽蛋的增速放慢,牛羊肉和奶类的增速则保持较高水平。1998-2004年,猪肉和禽蛋产量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已由1980-1998年的7.1%和12.1%下降到3.2%和5.1%,而牛肉、羊肉和牛奶产量的年均增速则分别达到5.9%、9.3%和22.7%;2004年生猪、肉牛、肉羊的出栏率分别达到132.6%、37.3%和83.2%。1980年至2004年的24年间,我国肉类生产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变。2004年我国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1980年的94.1%下降到64.9%,禽肉的比重由5.1%上升到18.7%,牛羊肉的比重由5.6%上升到14.8%。
(二)畜禽饲养由分散向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2004年全国年出栏5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户(场)达143.7万个,出栏生猪2.34亿头,占全国出栏生猪总数的37.9%;出栏2000只以上的肉鸡养殖户(场)达43.14万个,出栏肉鸡41.2亿只,占全国家禽出栏总数的45.5%;存栏500只以上蛋鸡饲养户(场)达75万个,鸡蛋产量达1444.3万吨,占全国鸡蛋总产量的53%;出栏10头以上肉牛的饲养户(场)共有41.2万个,出栏肉牛1522.7万头,占全国肉牛出栏总数的35.4%;出栏30只以上肉羊的场户数达176.5万个,出栏肉羊
1.25亿只,占全国肉羊出栏总数的44.1%;饲养5头以上奶牛的场户数有33.1万个,牛奶产量达1364.3万吨,占全国牛奶总产量的60.4%。全国各具特色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涌现,畜牧业产业化组织大约占到整个农业产业化组织的20%以上,成为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的行业。我国生猪业发展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生猪产业发展形势的判断
1生猪产量供给变动对¾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强我国是一个恩格尔系数较高的国家,食品在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本身就高,在CPI构成中,食品价格所占比例高达34%,成为影响CPI变动的第一大权重,加之猪肉在食品类别中的权重超过10%,¾过两级放大,猪肉价格的剧烈波动必然会影响CPI的变动。2007年以来猪肉价格的剧烈波动导致的CPI变化,就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其对¾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强。同时,猪肉已由副食品变为人民群众生活的必需品,需求具有一定的刚性,如果供给减少,价格上涨,必然会导致猪肉支出占收入的比重增大,影响人民群众特别是低收人家庭的生活质量,甚至影响社会安定;如果供给增加,价格下跌,又会影响饲养农民的收入,挫伤养殖积极性,造成“猪贱伤农”。2生猪产品价格的波动比较明显在市场¾济条件下,生产和价格在一定幅度范围内的正常波动,符合市场¾济运行的规律,也有助于产业调整。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猪生产一直呈现出增长型波动状态,生猪价格大起大落。除1985年因放开价格猪肉价格回归价值上涨外,我国生猪生产和价格大体¾历了5次大波动,分别是1988年、1994年、1997年、2004年和2007年,波动周期最短为3年,最长为10年间,特别是2007年以来的高峰、低谷,波动非常剧烈。3疫病发生风险依然存在疫病对畜牧业生产的危害性已不仅限于造成畜禽死亡或个体生产性能下降,更加突出表现为散养户对疫病产生恐慌而弃养,心理恐慌导致的损失已超过疫病死亡损失,同时由于生猪疫情疫病的发生,给猪肉质量安全带来了隐患。伴随着我国生猪业快速发展,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活畜的大流通和兽医管理体制不完善,使我国生猪疫病也呈现多发态势,除Ô有的四五种常见病外,也有新增疫病,如:2006年暴发的猪高致病性蓝耳病,传染面大,死亡率高,造成部分养殖户巨大¾济损失,生猪生产陷入低谷,猪肉市场出现供给短缺,对猪肉价格的大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当前我国畜牧业大发展的情况下,也使疫病风险增加。4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明显在养猪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养猪业与其它行业和部门的联系日益增强,制约生猪业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影响因素也日益复杂多样.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猪生产。受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和国内深加工消耗量增加等因素影响,主要饲料Ô料价格持续高价位运行,供应紧张的状况在短期内难以缓解;发展生猪养殖劳动力成本明显加大,无论是规模化养殖场工人及技术人员,还是散户的雇工,工资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养猪人工成本不断增加;多数地方没有把生猪规模养殖用地纳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问题巳成为制约加快规模养殖发展的因素;粪便等废弃物的污染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关注,由此也带来了养猪业排污投入不断增加,同时¾济有效的粪便资源化利用办法还未广泛推广。
国内生猪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1生产方式有待转变我国生猪生产目前仍以千家万户的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2007年散养比例仍然占到52%。在“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等产业化组织模式中,公司和农户之间没有形成健全的利益衔接机制和分配机制,养殖户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畜牧专业合作¾济组织和行业Ð会也没有充分发展,现有的一些合作组织也没有自己创办的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规模较小,实力薄弱,组织Ð调力不强,市场风险仍不易规避,在市场价格波动中农民的养殖收益难以保证。生猪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和社会化服务滞后,一方面使千家万户的分散饲养具有相当大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市场风险承受能力弱,导致生猪生产的大起大落;另一方面难以对畜产品质量安全形成有效监管,容易造成产品质量隐患,严重影响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2政府公共服务仍显不足我国畜牧行业主管部门的行政职能还没有完成从“抓生产为主”向“抓社会监管和公共服务为主”的转变,支撑体系建设和风险防范等公共投入少而不稳。在生猪业中,生猪养殖的疫病防控、粪污治理、质量监管、信息体系、养殖水电路基础设施等属于纯公共性产品,良种繁育、科技推广等属于准公共性产品。目前,生猪良种繁育体系严重滞后,种猪场基础设施薄弱,选育水平低,供种能力小,地方猪种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对进口猪种依赖较大;疫病防控体系和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基层防疫防控和科技服务体系十分脆弱,基层畜牧兽医队伍不稳定,技术设施和手续不完备,养殖业风险防范体系仍然没有建立。产销信息服务网络不完善,养殖户无法掌握市场信息,不能根据及时调整生产,难以适应市场¾济形势下养猪业发展需要。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目前我同正处于新旧体制的过渡时期,生猪管理部门较多,管理体制存在政出多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各种利益关系尚未理顺,生猪生产、管理上相互推诿,Ð调不力,市场供求不衔接,猪肉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障。尤其是生猪流通体制不健全,导致生猪生产各环节利益分配严重不合理。1998年,国务院正式颁布施行《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实施“定点屠宰、集中检疫、统一纳税、分散¾营”的管理办法,这对猪肉食品的检疫、税费的征收,生猪购销渠道的疏通确实起到有效的控制和促进作用,但是客观上也导致了屠宰行业的垄断和地方管理部门人为地区封锁的变相垄断,使生猪生产、购销环节严重的利益分配失衡,生猪养殖的利润空间狭Õ,严重挫伤了饲养户积极性。另外,生猪屠宰与猪肉流通成本大幅增加,导致私屠乱宰现象的滋生,使不合格的猪肉流入市场,猪肉质量安全问题,危害了消费者的利益。4宏观调控水平亟待提高畜产品供给量对价格反应具有滞后性和惯性,如果完全由市场自主调节,容易造成生产和价格的大起大落,政府必须实施有效宏观调控,才能保障生产稳定和市场供应基本平衡。目前宏观调控存在不适时不适度,调控效果十分有限。第一,畜牧业信息体系不健全,统计监测工作时效性差、准确性低,而且缺乏市场预警机制,猪生产情况完全通过市场价格信号传递,往往导致政府调控时滞,政策干预无法防患于未然。第二,政府调控的目标偏颇,从历次调控的实施情况表明,政府可能更倾向关注消费者的利益,适当地放弃生产者的利益,如2006年生猪价格下跌时没有引起有关决策部门的重视,相反在2007年生猪价格上升时才对生猪生产实行扶持。第三,调控政策制定倾向临时性,缺乏长久性和科学性。我国生猪生产和价格起伏波动频繁,当生猪价格剧烈波动影响到CPI的变动时,政府总是力图制定临时性政策尽快熨平这种波动,对要制定的政策缺乏可行性的论证,对于政策的是否有效、政策发挥效果需要多长时间、哪些因素影响实施效果、政策可能带来哪些副作用、如何采取措施避免等问题缺乏深入细致的思考和论证。另外,有关生猪业财政和信贷支持政策和生猪业保险和风险基金不够完善,缺乏科学合理的决策和评价体系,生猪期货市场尚未建立,客观上不能满足宏观调控的需要。
未来我国生猪业发展的思考 目前,我国生猪生产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打好基础。一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着力提高养猪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保证生猪市场的有效供给;另一方面要加强宏观调控,最大限度地减少周期性波动,建立稳定发展生猪生产的长效机制。1 加大政策支持,完善公共服务水平首先加快生产方式转变,重点加大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实施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项目,推动规模场和养殖小区的标准化改造,扩大规模场的生产能力。二要大力促进科技进步,加强生猪良种繁育改良体系建设,做好重点种猪场和改良中心的建设,加快优良品种的选育和遗传改良,营养和饲料技术进行生猪饲养环境控制技术和疫病防控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加快畜牧兽医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三是要加强生猪防疫体系建设,强化对生猪主要疫病的基础免疫工作,保证疫苗质量,提高疫苗免疫覆盖率,降低疫病风险。四是要加大对养猪污染的治理,鼓励研发和推广低廉有效的污染处理方法,对规模场和养殖小区采用畜粪污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配套设施的给予政策优惠,促进生态养殖和资源Ñ环利用。2继续两条腿走路,规模化和散户并重发展在发展规模化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散户养殖,必须同时发展。一是要调整目前相对限制生猪散养的国家政策,在信贷、保险和场地等方面支持养殖大户的优惠政策,散户应当同等享有。二是要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广大散养户提供良种、饲料、信息、技术和防疫等方面的服务,解决散户在养殖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信息难寻、疫病难防、资金难筹、生猪难销等困难和问题,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另外,要积极引导散户发展合作¾营,鼓励散户成立生猪专业合作社,降低养殖成本,分担¾营风险,共同提高养殖效益。3创新产业化模式,提高生猪产业组织化程度继续探索新产业化模式,借鉴国外生猪产业化的¾验并结合国内多年的实践,在我国散户养殖为主的实际情况下,散户组织起来发展自己合作社,实现一体化¾营或合作¾营,使散户能通过自己的组织保护自身利益,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公司+农户”模式存在问题。具体有以下3种模式:一是“公司+Ð会(合作社)+农户”模式,是以Ð会作为桥梁和纽带、上联公司,下联农户,解决了一般模式存在的农户和公司谈判势力不均等问题。二是“农民专业¾济合作组织+合作社所办加工企业”的垂直一体化模式,养殖专业合作组织自己投资建设生猪屠宰场、批发市场、加工企业和¾营猪肉产品零售店,主要¾营本合作社成员养殖的生猪,¾营利润在成员之间进行合理分配。三是“农民专业¾济合作组织+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合作产业化模式,合作社为社员养殖生猪提供统一服务,同时与大的畜产品龙头企业签订购销合同,稳定销售渠道,减少流通环节的费用,增加社员的养殖利润。4建立信息监测和预警机制,实施有效宏观调控统计监测能力建设是加强畜牧业决策和宏观调控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强化生猪行业信息监测和预警能力,努力提高统计监测信息的时效
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引导养殖场户合理安排生产¾营,避免生产大起大落。建立生猪收购保护价制度,在生猪价格处于低谷时,政府及时入市,按保护价实行收购生猪,扶持养殖户渡过难关在生猪价格处于高位时,适度抛出库存平抑市场价格。建立生猪风险基金,完善生猪猪肉储备制度,适时推出生猪期货,平抑市场风险。最后要完善宏观调控的决策机制,做到调控目标明确,决策论证充分,措施有力得当,以正确引导养殖户生产¾营决策,实现宏观调控的预期效果。
对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状况的思考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肉制品的需求呈递增态势。要加快我国畜牧业进一步发展的步伐,必须按照新形势下的要求,调整优化畜牧养殖结构,提高畜牧产品质量,选准养殖项目,扩大养殖规模,实行良种良法配套,种草养殖结合,走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笔者结合当前的形式,谈谈自己对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状况的看法:
一、现状
1、畜牧业增长方式明显转变。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我国许多地方在巩固和完善已建畜牧小区的同时,按照发展方式不变,扶持力度不减,工作考核不放松的要求,采取整村推进,适度规模的思路,启动建设县级标准化养殖小区;通过“挂钩指导,技术服务,资金扶持,规范生产,扩大销售”等相关措施,带动农户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畜产品质量,增加养殖效率,推动畜牧业标准化生产过程,使标准化养殖取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通过采取资金、技术扶持和税收优惠等措施,培育、扶持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架起养殖大户,加工企业与市场的桥梁,使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壮大。
2、饲草饲料开发利用有了新进展。从饲草饲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率来看,我国畜牧业打破了以前传统的养殖方式,结合规模,大力推广饲草种植、青贮氨化、生物发酵等饲草开发实用技术。即加强牧草新品种的筛选与推广,大量种植;将过去作燃料和肥料的秸秆,经青贮氨化发酵后,作为畜禽的优质饲料;加大生物发酵,推广熟改生喂技术,促进了牛、羊、兔等草食畜禽的发展。
3、动物防疫工作得到强化,畜产品标准化生产有了良好开端。自1998年以来,全国许多县区连续九年认真组织实施农业部下达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项目,大大提高了防疫灭病水平,在认真宣传和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情况下,强化管理,严格把关,从饲料场选址,建设到饲料用药、防疫等各个环节都严格按照标准执行,为全面实施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前景1998年,世界组织的加入,给我国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从大局来看,畜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内低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决定了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价格优势。据统计,目前,在价格上相比,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国际市场上,猪肉高50‰,牛肉高76‰,羊肉高52‰禽肉高50‰,而在畜产品价格构成中占主要部分的饲料粮,价格低于国内市场的20‰—70‰,其中玉米低70‰,小麦低28‰,水稻低36‰。这一高一低的价格差,就为我们的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造就了双重优势。从国际需求量来看,日本、韩国、俄罗斯、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及欧盟等对我国畜产品的需求量都很大,为我国畜产品的出口营造了一个良好环境。就国内而言,畜产品也具有发展空间。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均消费量较大,而且随着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畜禽产品的需求量也在急剧上升。尤其近来,国内一些大城市正在逐步减少畜禽饲养量,增加需求量,如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消费量,为我国农村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从世界农业发展趋势来看,发展畜牧业,是转移劳动力,加快城镇建设,从根本上带动农民致富的必由之路。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世界上经济发展的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在50‰以上高的则达到70‰—80‰,有50‰—70‰的耕地用来种草养畜,不难看出,这些发达国家在致富上的科学部署可谓可圈可点,这种有步骤的安排使农村劳动力能有序进行:即农民以种粮为主转变为畜牧为主,再由畜牧业转到其他食品加工业,最后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其他工业,这种将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的合理性和可为性可以说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路子。
三、几点建议首先,要抓牢畜产品质量,用良种良法提质增收。从兽药、饲料、兽用生物制品等畜牧业投入品源头抓起,实行兽药饲料销售地区代理制和兽药及生物制品主渠道供应制;建立完善市、镇、村三级兽药的供应网络,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创建“城镇经营、放心经营、安全卫生”的市场环境;切实加大畜牧兽医执法力度;大力推广高产优质饲养管理技术。其次,实施规范饲养管理,突出搞好动物防疫。众所周知,做好防疫工作,对于严格控制动物病疫,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培育和饲养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到饲养畜禽的科学性,又要保证动物成长的安全性。饲养畜禽场户,要严格产地检疫,规范产地检疫工作行为,做好动态免疫档案和动物免疫标准的查验工作,把好关口,将疫病消灭在源头,确保畜禽动物和畜产品安全;要严格药物预防制度,保证畜禽健康。再次,围绕龙头加工企业发展规模,搞好标准化养殖。从某种角度讲,规模养殖有利于标准化生产,有利于种草养畜结合,有利于占有市场。因而,要重点扶持达到一定数量规模的养殖场,资金少、力量不足的可以联户或合作社建设养殖小区,实行统一建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的标准,形成小规模大群体的生产,大力提倡“公司+养殖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养殖大户”,“公司+养殖小区+农户”的经营模式,把更多的农户吸纳到“养+销”一体化的经营之中,实行标准化养殖,切实提高畜产品竞争力,将大批大量的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获得最佳经济效益。最后,科技培训方式要不断创新。在发展畜牧业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和运用好科学技术的优势,定期开展畜牧科技富民强国的培训班,大力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与基本技能。要广泛争取县、乡级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养殖大户、加工企业等起先导作用的专业人才。在各地区通过课堂讲授,交流研讨,现场指导三结合的方式,重点培训“种、防、管、加、销及市场信息获取”方面的知识,培养新型农民的典型,使我国畜牧业呈现“生产专业化、养殖规范化、产业标准化”的定有模式,且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提高畜牧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为我国更多畜牧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建立绿色通道。
中国养猪业发展趋势 1 养猪主体工厂化农户散养比例下降,工厂化养猪比例上升。由散养模式主导的大起大落的市场将被由工厂化养殖模式主导的平缓、健康的市场所取代,随着国家的环保制度和市场准入机制的推行及母猪基数的调控,养猪业将稳定、健康发展,由疯狂逐渐向理性转变。2 饲养的品种优质化商品猪场中,外来优良品种将逐渐取代地方品种,地方品种也将在品种繁育工程中得到充分的利用,养猪业将向着外三元和专门化品系发展,外来杂交组合引入我国优秀地方猪种血液,可大大改善肉质和繁殖性能,猪肉产品将向着优质高产的风味肉方向发展。3 肉品安全化10多年来,在肉品安全方面,政府倡导力度和民众呼声渐高,但猪肉的绿色食品发展仍很滞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海关检疫不严,种猪企业在引种方面相互攀比,导致境外猪病不断带入,国内猪病疫情越来越复杂,为了防病治病,兽药的使用量又不断加大,带来药残问题、耐药性问题及生物污染问题,因此实现猪病净化,实施多点式养猪生产,实行标准化生产管理,实施健康绿色猪肉战略将是养猪业的必然发展趋势。4 养猪产业化在近几年的市场起伏中,吃亏的总是养猪生产者,赚钱的是杀猪的和卖肉的,俗语说:养猪的不如贩猪的,贩猪的不如杀猪的,杀猪的不如卖肉的。产业链上的利益及风险分配不均是养猪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唯有将赚钱与赔本环节结合为一体,才能使相关产业利益均衡,才能控制养猪风险,创建猪肉品牌。实施安全战略,即发展从饲料生产到种猪繁育,到肥猪生产,到生猪屠宰,再到连锁销售的一条龙产业化生产经营,附加沼气生产和复合粪肥生产加工。5 饲养过程环保化在农户养猪时代,养猪既能产肉又能积肥;工厂化养猪的发展初期,养猪是在产肉的同时造成了环境污染;而未来的养猪业则要实行养猪环保与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这就需要饲料生产按环保和营养标准合理配制,控制好重金属用量,生产设备和工艺要科学化,减少水和饲料的消耗,减少污水的排放,实施污水的处理排放和沼气的生产利用,实现猪粪的复合肥加工利用,实现饲料、粪肥与农业的良性互动发展。6 养猪科技展望 ①育种。种猪的选育将向优质高产的专门化配套系方向发展,重点加强繁殖性能与肌肉品质的选择,保持现有肉用性能,分子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形成自己的配套系。②饲养技术。饲料的营养安全、饲料氨基酸开发和营养、多点式养猪先进工艺和先进设备的开发应用将成为重点。③疾病诊疗。疾病的监测、诊断和新型安全疫苗的研究和应用,特别是高效基因工程疫苗的应用,将为养猪业的发展提供保障。④标准化养猪。建立一套完整的标准化体系,使之贯穿于饲料生产、养猪生产、加工流通的全过程,每个环节都有食品安全和质量保证的标准,每个环节都有生产记录和可追溯性。以客户为中心,实施ISO质量管理体系,国家建立一套快速检测质量的标准体系,实现政府的检测监督与信息公告,实现养猪业的品牌创建管理,实现养猪业的可持续稳健发展与农业的良性互动发展。养猪业是农业范畴内的高投资、低利润、高风险行业,是国计民生必不可少的行业,呼吁国家以免除税收和动物检疫收费,扶持养猪业发展,增设绿色食品和环保项目补贴,完善工厂化养猪环保设施。
2010猪市回顾
一、上、下半年冰火两重天今年猪市,总体来看是上、下半年冰火两重天。在去年高存栏的压力下,从年初的春节前后,即使处于消费高峰,猪市却像个晚期的癌症患者,萎靡不振。春节过后,更像一台制动失灵的下坡车,加速下行。即使在管理层由于担心后期供应问题,在防通涨的背景下仍然不得不数度利用收储大棒救市,也是无济于事。春节期间就处于盈亏线附近的猪市,随着节后消费淡季的到临,很快就下滑到盈亏线下方。四月份因西南干旱和其它地区疫病的影响,受发病地区恐慌性抛售的冲击,猪市已处于深度亏损,部分地区猪粮比价最低一度在4:1以下。一直到五月后,北方和华东地区因去年冬季仔猪死亡严重、引起存栏下降的对应出栏期到来,猪价才开始缓慢回升。东北、华北、华东和西南部分省份,从六月开始陆续进入本养猪赢利期。而南方因夏季高热的影响,仍在低谷排回。入秋以后,因南北差价不断扩大,再度出现“南猪北运”,南方猪价才开始脱离深度亏损,逐渐回升到盈亏线附近。八月末,南北猪价才基本平衡,南方亦进入盈利期。两节前夕,生猪价格进入本高峰,甚至在两节过后,对传统的节后猪价走低的固有规律仍置若惘顾。经短暂平台整理后,随着总体物价水平特别是蔬菜价格的上涨,生猪市场继续维持理想盈利区间。十一月中旬,在国家多部委联手控制物价上涨的压力下,猪价才开始由北向南小幅下跌。不过随着冬至民间猪肉储藏高峰期和春节猪肉消费高峰的临近,预计下降幅度有限,时间也不会太长。本在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猪农受到成本上升和产品价格下降的双重挤压,疫病的流行更让猪农雪上加霜。养猪行业按全年平均计算,多数地区特别是南方仍为亏损。
二、目前的市场态势 目前猪价仍在较高位运行,多数地区猪粮比价都达到或超过6:1这一理想盈利区间。如果理性分析一下目前的市场态势,我们不难看出推动近期行情上涨的主要因素并非完全是货源紧缺型上涨。目前的市场定位,应当还处在供需紧平衡的状态之中。撇开因疫病影响而供应面偏紧这一因素,通涨加速也是推动这轮行情的重要因素之一。关于今年疫病对后市可能的影响。今年南方的高热病,除因死亡和提前出栏抛售对存栏量的影响外,还有一个特点是相对前几年的本病,对母猪的死亡增加、产能降低更具杀伤力。因此,今年的低价期虽然没有出现大量宰杀母猪现象,但因疫病原因,母猪非正常淘汰率却较高。这就化解了本老倌上半年预测的今年猪市“堰塞湖”风险集聚,明年二季度可能“崩盘”的风险。政策风险方面,十一月份以来虽然流传多部委将联手调控物价上涨,但风声大雨点小,至今没有出台针对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严厉具体调控措施。而且这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根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猛烈上涨即输入型上涨,二是我国农产品价格多年受到压制而引发的结构性上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农产品价格打压过头,必然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性,引起农产品的匮乏,从而引发农产品匮乏性的价格上涨。如果此种情况的出现,除了让全国人民勒紧裤带,任何调控政策都将无效。所以政府方面投鼠忌器,直接压制农产品价格的可能性不大。而且目
前猪价本身仍在国家调控允许的范围之内,并没有超过猪粮比价6.5以上。因此,调控手段更不大可能直接打压猪价,而更有可能通过收储、流通环节、以及上下游成本控制等调节手段,引导猪价在合理范围内运行,上涨势头较猛时轻敲一下,下跌严重甚至会轻拉一把。关于猪农生产积极性,目前倘无热情高涨的迹象。从种猪销售情况来看,比起去年“一猪难求”,须提前两三个月预订,以及今年五六月因部分猪农“抄底”需求较旺的情况,现在供需基本处于平衡状态。而散养农户非正规种猪的存栏通过“高热”的洗礼,存栏量下降明显。新增后备母猪补栏也无明显积极性,原因一方面是疫病打击的阴影未散。第二是养猪与其它行业比较效益按目前猪价倘无优势可言。第三是对后市的担忧情绪,因09年和今年连续两年价格起伏距间过大,增加了散养农户和小型养猪场业主的疑虑心理。
从仔猪补栏的情况分析,本仔猪价格相对平稳。上半年的严重亏损,仔猪并无严重滞销。原因是去年上下半年之间猪价的明显差距,多数猪农预期今年下半年会有一波行情,正好夏秋季的高热疫情帮了大忙,让养猪者如愿以偿。而下半年猪价走高,但仔猪并没有明显走俏。原因是连续两年来上半年养猪都严重亏损,增加了对明年上半年猪市下跌的疑虑,所以虽然小猪上市量不大,但价格上涨有限。基于上述情况,对猪价后市的基本走势可以这么判断:猪市将进入一段较平稳的发展阶段,随着消费高峰临近,近期将止跌企稳并可能小幅上涨;春节过后,猪价虽会小幅下跌,但不会出现09、08两年上半年严重亏损的状况。2011年上半年小猪价格继续坚挺,不排除出现高价抢购的情况。而下半年由于上半年的高价小猪使育肥成本大大提高,即使猪价正常上涨,但育肥效益亦难超越今年下半年。至于是否会出现07—08哪样的超级大牛市,主要由冬季仔猪存活情况决定,以及整个经济形势和政策走向的配合。
我国养猪业发展的九大趋势
1、国家经济持续健康良好的发展,将促使养猪业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的回升,中国养猪业在最近两年将处在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阶段
2、大规模猪场(万头以上)和农村散养户(50—500头)将同时并存,这种情况可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大规模猪场做好出口市场就有无限发展机会,农村散养户面向的主要是国内市场。国内市场空间和潜力很大。农村市场将随经济的发展发生质的飞跃。
3、将出现一定程度的社会化分工。小而全的猪场将逐渐减少,规模化猪场和农村养猪户将很据自身情况、市场和地区优势选择是培育种猪还是商品猪,是饲养母猪卖仔猪还是买仔猪卖肥猪。
4、饲料加工、饲养、肉食品加工配套体系逐步得到完善。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饲养技术、资金等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卖猪(肉)难的问题得到解决。
5、增加技术含量,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出口配置。只有将产品档次提升到一定层面,才能赢得国际市场,相应地给国内市场让出空间,从而对养猪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6、上规模、上档次的猪场要注意品牌和包装,要学习如PIC等跨国公司的现金管理、技术和经营模式.7、养猪业将与饲料业结合得更紧密。以前存在着各奔一头,各忙各的现象。现在随着饲料工业的迅猛发展,饲料业将给养猪业注入新鲜血液,而养猪业也给饲料业提供了生存环境,既分工又相互补充,互利互惠。
8、要饲养适合市场的品种。调整目前的品种结构已是大势所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猪肉食品的消费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应该饲养瘦肉率高、风味好、有地方特色的品种,这将更有利于消费市场的完善。
9、经营管理不善,猪场的倒闭破产将加剧,在一定程度范围内,猪场内的合作和兼并将时有发生。我国养猪业面临的形势是比较严峻的,但目前的发展势头还比较乐观,我们应做好充分的准备,乘势而上,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结合实际情况,寻求各种有效的促进养猪业发展的方法和途径,使中国成为真正的养猪大国、养猪强国,这也是大家所期盼的。
养猪设施设备发展趋势
1、从单纯重视猪栏到开始重视气候调控和自动喂料设备。随着规模的扩大,气候调控设备和自动喂料设备将装备现代化猪场。
2、设备向成套化、标准化发展规模化养殖设施设备将向成套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结合定型的工艺模式,通过组装、配套和集成及研发手段,实施养猪设备产品的标准化措施,开发出适合我国不同气候环境和不同地区的成套的系列设施与设备。设施设备的生产也将逐步走向专业化生产方式,并且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生产企业。
3、设备从简单加工向提高工艺含量发展。工艺含量是设备的核心和灵魂,是否符合动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行为习性是标准,工艺含量高的设备能很大程度的提高生产效率和动物福利。
4、与动物福利相结合我国规模化猪场一般都沿袭国外的定位或圈栏饲养工艺模式,但随着定位或圈栏饲养工艺模式的广泛使用,其弊端也日益突现,如猪由于受到空间的局限,极大地减少了运动量,使猪蹄病日趋严重;猪在这种饲养环境中产生了许多异常行为,如啃栏、咬耳、咬尾、咬蹄、拱腹、啃咬异物等,从而造成猪群相互之间的伤害,最终影响生产力。随着人们对动物福利的关注,定位或圈栏饲养工艺模式日益受到动物福利关注者的指责,欧盟将逐步取消该饲养工艺模式,并以此作为绿色贸易壁垒。为了提高动物福利,改善饲养环境,为猪提供必要的“玩具”设施,如磨牙链、蹭痒架、草捆和玩具箱等,从而减少猪异常行为的出现,使我国的养猪业向符合动物福利的方向发展。
5、设备由耗能型向节能型发展随着我国的高速发展,能源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规模化养猪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和电力资源。为了节约用水,应改传统的水冲粪和人工清粪向水泡粪方向发展;为了节约能源,应研究开发经济适用的局部降温、加热技术,以改变传统的整舍降温或加热方式,实现猪场的低耗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