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康复实施方案
篇一:残疾人康复工作实施方案
残疾人康复工作实施方案
来源:金昌市卫生局 | 发布时间:2010-05-13 | 阅读次数:330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残联等部门和单位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19号)的精神,结合我市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的要求,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
总体目标:力争用两年时间,构建一个基本覆盖全市,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医疗技术,康复训练兼容,系统完善的康复网络。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原则,全面设计、统筹规划全市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重视社区康复,着力完善管理、指导和服务统一协调的基层康复工作体系;坚持全面康复,以医学康复为重点,适当兼顾教育、职业、社会康复;坚持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个别指导,大力推广“社会化、个性化、综合化、开放式”
家庭康复模式,构建县(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互联互通、保障有力的残疾人康复平台。
阶段目标:以政府为主导,残联、民政、卫生、公安、财政、计划、劳动、社保、教育、宣传等相关部门协作,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组织管理体系,合理利用社会资源,资金经费落实到位,全面完成残疾人康复评价指标体系,保证残疾人基本器具配置率达到90%以上;聋儿康复训练率达到70%以上;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达到90%以上;肢体残疾人康复训练率达到85%以上;康复知识普及、康复服务满意率95%以上;社区康复协调员配备率社区达到100%、村达到70%;残疾人康复服务率、建档率达到100%;社区康复培训合格率98%以上;加大和完善无障碍环境改造工程建设,为我区残疾人提供和谐、文明、安全的社会环境。
二、范围和内容
(一)范围
2010年起在全市范围内实施。
(二)项目实施内容
详见附表
三、组织管理与实施
(一)组织管理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残联具体负责对康复工作进行组织协调实施。
(二)职责分工
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下达任务指标,组织宣传工作,落实经费;协助残联做好受助机构和对象的审批、数据统计、检查验收等工作。
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实施细则,协助残联筛查确定受助对象和受助机构,做好数据统计,总结及检查等工作。
(三)实施 1.制定方案,县(区)卫生行政部门依据该实施方案制定实施细则,并报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2.确定受助对象,协助县(区)残联严格按照方案确定的条件和要求,确定受助对象和受助机构,填写相应的登记表,逐级审批上报。
四、督导与评估
(一)督导内容
管理督导主要内容包括:实施方案、质量控制方案、督导方案及督导记录、工作进度、完成质量和总结报告。
技术督导主要内容包括:辖区残疾人的登记、随访及个案管理记录等。
(二)考核评估
县、区级对项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应每季度组织开展自查1次,每年进行1次综合评价,并将项目年度总结、考核结果形成书面报告报市卫生局。市级每年至少进行2次督导检查。
附件
残疾人康复工作任务分解及进度计划表
篇二:残疾人康复工作方案
***市*******镇
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满足残疾人康复需求,促进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开展,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全力确保**市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市的任务顺利完成,认真做好我镇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结合我镇实际,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满足残疾人康复需求,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奋斗目标,全力以赴,确保**市达到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市各项工作标准,圆满完成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市的创建任务。
二、任务目标
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入我镇经济发展规划、建设规划、卫生管理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形成“镇为主导、卫生院配合、社会参与、资源整合”的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模式和长效机制,使我镇残疾人、老年人都能够享受到康复服务。
三、基本原则
1、以残疾人的基本需求为重点。从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出发,兼顾多样性康复需求,紧紧围绕覆盖面广、实效性强、残疾人迫切需求的康复项目开展工作。
2、坚持**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社会化工作方式。以**为主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做好康复工作的有效方式,共同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
3、实施重点工程与提供普遍服务相结合。选择残疾人迫切需要又有可能做得到的康复项目,实施一批重点工程。推行社区与家庭康复,推广实用、易行的康复方法,普及康复服务,使残疾人普遍得到康复服务。
4、因地制宜,开拓创新。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注意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工作。拓展康复内容,增加服务项目,注重高新技术在康复领域的应用,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5、康复对象主动参与。与康复对象积极沟通,鼓励、动员他们树立自我康复意识,积极配合康复训练、参与社区康复服务工作,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学习、认真康复、掌握劳动技能,早日自食其力,贡献社会。
四、工作措施
(一)组织管理
1、成立****残疾人社区康复领导小组,做好我***创建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具体人员如下:
组长: *** 副组长:*** *** 成员: *** *** **** **** 康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康复管理工作,办公室地点设在场工会,主任:****;副主任:**** *** **** 2、成立******残疾人社区康复室
残疾人社区康复室设在***卫生院,配备残疾人康复训练器材一批,日后***卫生院将根据实际适当添加其它相关器材,进一步完善康复室的功能。
康复指导员:*** 康复协调员:*** **** 在**卫生室和***卫生室设立残疾人***级康复站,康复指导员由***和***任担任。镇各基层单位相应配备一名康复协调员,除了****村外,其它基层单位的康复协调员由本单位相关领导担任。
(二)工作要求 ***残疾人社区康复领导小组的工作要求:
1、负责制定社区康复工作计划,做好我镇各类残疾人基本情况调查统计工作,并建档造册,分类保管。
2、做好康复服务档案、工作记录,动态掌握康复需求与服务情况,残疾人康复服务建档率达到80%。
3、根据康复需求调查情况做好康复治疗训练计划安排,指导康复指导员与协调员做好康复技术工作。
康复办公室的工作要求:
1、做好康复室的日常管理工作,做好康复室的清洁卫生工作。2、协助康复指导员做好康复对象训练情况记录,管理好康复室里的各类档案。
3、协助康复领导小组做好社区康复工作。
康复指导员与康复协调员的工作要求:
康复指导员要根据康复需求调查情况制定康复训练计划,指导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传授康复训练知识与训练方法,开展康复咨询服务。
康复协调员要了解本单位残疾人的基本情况,协助**残联随时关注本单位的残疾人及有发展为残疾的人员动态情况,做到早期发现各类残疾,掌握单位内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做好残疾人的转介服务。
此外,***卫生院在日常工作中,也要利用现有医疗条件,关注****辖区内的病患者情况,特别是老年人、妇幼人员,协助**残联做好如白内障、低视力、精神病患者的调查了解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更好地为**的残疾人、弱势群体服务。
2012年7月5日
篇三: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方案
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方案
“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是残疾人康复服务的最终目标,是“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只有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体系,才能使“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得以实现。为了做好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依据《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的通知精神,结合我中心的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实际情况,现对残疾人康复工作设计以下工作方案: 残疾人康复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补偿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增加社会参与能力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中心辖区内共有残疾人1394人,在残联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残疾人康复服务,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康复服务的整体效果不理想。
一、康复服务工作形式
康复服务工作形式的多样化将赋予这项工作具有生命力,我们将在三个层面上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不同的康复服务,避免出现重复单一的机械式的工作而被残疾人否认。三个层面分别为“中心康复”、“社区康复”“家庭关爱”。
1、中心康复
中心康复是指适用于一些具有生理功能恢复可能性较大且功能恢复后对提高生命质量有很大帮助的残疾人,但是康复过程需要一定的康复器材而且这些器材是不可能上门提供的,需要残疾人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站来进行康复训练的。
2、社区康复
社区康复适用于大部分残疾人,这些残疾人一般不需要专业的康复器材,可以通过参加健康体检、健康知识讲座、健康行为指导、个性化心理疏导等各种形式的服务,从而达到生理及心理上的康复。这类形式的康复服务由社区康复指导医生及残联专干共同完成。
3、家庭关爱
家庭关爱可分为二个阶段循环地进行。首先,每年在确定康复服务人群前进行一次摸底,了解残疾人的基本需求及特殊需求,同时进行一些必要的针对性的体格检查,这项工作一方面体现了我们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另一方面为我们确定被康复对象有了科学的依据。其次,我们可以有条件地选择一些卧病在床且到中心康复有困难的残疾人进行家庭康复。
二、主要工作要求
(一)、掌握残疾人功能障碍情况及康复医疗、家庭病床、双向转诊和健康指导等基本需求,纳入居民健康档案。
(二)、对各类残疾人提供相应社区康复服务:
1.为辖区内患偏瘫、截瘫、小儿麻痹症、骨关节疾病等肢体功能障碍者制订训练计划,指导在残疾人家庭开展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康复训练,并定期进行康复评估,调整训练计划。
2.提供精神卫生和心理咨询服务,早期发现疑似精神病患者,动员亲属及时送精神疾病专科医院诊断治疗;对康复期的患者,定期门诊治疗和综合性康复,监护随访病人,要求监护人督促病人按时按需服药。通过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各类残疾人树立康复信心,正确面对自身残疾,残疾人亲友要理解和关心残疾人。
3.为视力障碍者服务,对需复明手术的白内障患者,及时转介有关医疗机构实施手术复明,对低视力的患者,及时转介到医院眼科或开展此项服务的康复机构接受助视器使用训练。
4.结合儿童保健服务,对新发现的疑似聋儿,及时转介到有关医疗机构进行诊断治疗,对治疗后无法恢复的聋儿,及时转介到专业机构进行助听器验配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对发现发育迟缓儿童,及时转介到上级康复中心进行生长发育测评、治疗和训练。
(三)、将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普及纳入居民健康教育中,举办培训班,发放科普资料,开展康复咨询和指导。
(四)、无偿租赁康复训练器材和用品用具。
(五)、开展妇幼保健服务,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发生;进行新生儿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加强计划免疫和慢性病监测,减少疾病致残;开展新婚夫妇、孕妇、哺乳期妇女和0-2岁婴幼儿等特殊人群补碘宣传;合理用药,减少药物致残。篇四:中医药社区康复实施方案1 中医药社区康复实施方案
根据市残联的要求,满足残疾人的基本康复需求,在区残联、街道办事处的直接领导和指导下,结合本地区残疾人的实际情况,制定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全覆盖实施方案。
一、社区康复服务宗旨
增强服务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坚持社会化的服务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康复需求,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和工作质量,为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这一目标奠定基础。
二、社区康复5 充分利用现有的卫生资源,依靠社区的康复力量,使残疾人在社区和家庭通过康复训练,生理功能得以恢复心理障碍得以消除或接近健康人水平,为他们树立自信,战胜残疾,重返社会,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打下扎实基础具体措施:
1.不断完善康复中心的建设,购置各类康复仪器,满足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动员残疾人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参加康复训练。
2.开展中医药参与社区康复,各社区点利用中医适宜技术为残疾人康复服务如:针灸、推拿、拔罐等。
3.对不能来中心残疾康复训练的残疾人,发挥社区卫生站的优势,在站内设置简易康复器械,方便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对卧床不起残疾人与其家属共同商定康复内容,并开
展残疾人辅助器具及康复普及读物租借活动,让残疾人在家中也能进行康复活动。
4.开展中医保健知识讲座,并发放中医保健养生的相关读物。篇五:精神病防治康复实施方案
精神病防治康复实施方案
按照中国残疾人精神病防治康复“十一五”实施方案以及“遵义
市残联2008年工作安排意见”精神,结合我县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实际,特制定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实施方案。
一、任务目标
为使我县精神残疾人得到更好的康复服务,大力推广“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模式,使我县广大精神病患者有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通过“十一五”期间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开展,精神病人的监护率达到90%,显好率达到60%,社会参与率达50%,肇事率下降至0.3%,调查检出率达到6‰。
二、主要措施
1、大力推广“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模式。
2、组织管理
成立以县民政、卫生、残联和相关精防医生为成员的县精神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中心,负责对全县精神残疾人康复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1)民政部门及时收容和治疗社会上无法定抚养人和瞻养人、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的精神病患者,在医疗、康复、就业、扶贫救济、社会服务等方面对贫困精神病患者予以扶助。
(2)卫生部门将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基层卫生服务内容,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业务指导、人员培训,组织所属精神卫生机构及各级医务人员对精神病患者进行治疗,指导康复训练。
(3)残联做好宣传、发动、组织、服务工作。组织精神病患者治疗后的康复训练,配合卫生、民政等部门,对贫困精神病患者进行救助,维护
精神病患者的合法权益,组织乡镇(区)残联对精神病患者进行调查统计。
三、提供精防康复服务
以精神卫生机构为依托,以社区(乡镇)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发挥村卫生室和精神病院的作用,从而形成住院、门诊、家庭病床、家庭看护相互配合的治疗系统。
多方筹措资金,加强精神病康复机构建设。利用社区服务设施,对精神病人开展心理疏导、生活自理、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等康复活动。对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范围。
将贫困患者纳入定期免费服药范围,对特别贫困的急发性精神病住院患者实施救助,并填写《“十一五”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登记表》和《“十一五”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住院登记表》。
对从事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管理人员、社区医生、康复人员进行培训,增强为精神病患者服务的能力。
利用“助残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活动,加强精神卫生知识宣
传教育,反对歧视精神病患者,为患者回归社会生活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加强督查 确保精防工作顺利实施
通过县精防机构和技术指导服务网络的建设,定期对全县精防工作进行督促检查、技术指导、考核评估,确保精防工作在我县顺利完成。
五、康复训练
1、社区康复
主要由监护人负责,社区(村)委会干部、社区精防医生和志愿者配合。根据被看护精神病患者的具体情况,在精防医生的指导下,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并根据康复训练计划,对康复者进行有效的看护,在医生的指导下督促按时服药,并进行心理疏导以及体能训练、家庭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定期随访,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密切注意病人病情,如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协助家属送病人入院接受治疗。
2、机构康复
⑴社区(村)
采取多种形式,接收、安排精神病人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开展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和文体娱乐活动、精神卫生知识讲座,进行医疗看护和心理康复,为精神病人提供康复、管理、就业等服务。
⑵长期养护
对于家庭无看护能力且病情稳定的精神病患者,对有需求的精神病患者实施养护为主,兼顾医疗、康复、职业培训等综合性的服务。
3、其他
针对康复后有能力参与社会正常生活的精神病患者,在基本生活保障的基础上,积极组织社区内精神病患者参加文化、体育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融入社会生活,扶持病情稳定、恢复较好的患者就业。
六、工作流程
1、乡镇(区)残联和社区(村)干部要定期随访,向精防医生反馈病人情况。
2、精防医生根据反馈情况作相应处理。
3、精防医生对处理情况进行监督和技术指导。
4、社区(村)根据医生的指导,及时调整康复内容。
第二篇:精神病防治康复实施方案
精神病防治康复实施方案
按照中国残疾人精神病防治康复“十一五”实施方案以及“遵义
市残联2008年工作安排意见”精神,结合我县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实际,特制定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实施方案。
一、任务目标
为使我县精神残疾人得到更好的康复服务,大力推广“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模式,使我县广大精神病患者有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通过“十一五”期间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开展,精神病人的监护率达到90%,显好率达到60%,社会参与率达50%,肇事率下降至0.3%,调查检出率达到6‰。
二、主要措施
1、大力推广“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模式。
2、组织管理
成立以县民政、卫生、残联和相关精防医生为成员的县精神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中心,负责对全县精神残疾人康复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1)民政部门及时收容和治疗社会上无法定抚养人和瞻养人、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的精神病患者,在医疗、康复、就业、扶贫救济、社会服务等方面对贫困精神病患者予以扶助。
(2)卫生部门将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基层卫生服务内容,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业务指导、人员培训,组织所属精神卫生机构及各级医务人员对精神病患者进行治疗,指导康复训练。
(3)残联做好宣传、发动、组织、服务工作。组织精神病患者治疗后的康复训练,配合卫生、民政等部门,对贫困精神病患者进行救助,维护
精神病患者的合法权益,组织乡镇(区)残联对精神病患者进行调查统计。
三、提供精防康复服务
以精神卫生机构为依托,以社区(乡镇)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发挥村卫生室和精神病院的作用,从而形成住院、门诊、家庭病床、家庭看护相互配合的治疗系统。
多方筹措资金,加强精神病康复机构建设。利用社区服务设施,对精神病人开展心理疏导、生活自理、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等康复活动。对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范围。
将贫困患者纳入定期免费服药范围,对特别贫困的急发性精神病住院患者实施救助,并填写《“十一五”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登记表》和《“十一五”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住院登记表》。
对从事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管理人员、社区医生、康复人员进行培训,增强为精神病患者服务的能力。
利用“助残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活动,加强精神卫生知识宣
传教育,反对歧视精神病患者,为患者回归社会生活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加强督查确保精防工作顺利实施
通过县精防机构和技术指导服务网络的建设,定期对全县精防工作进行督促检查、技术指导、考核评估,确保精防工作在我县顺利完成。
五、康复训练
1、社区康复
主要由监护人负责,社区(村)委会干部、社区精防医生和志愿者配合。根据被看护精神病患者的具体情况,在精防医生的指导下,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并根据康复训练计划,对康复者进行有效的看护,在医生的指导下督促按时服药,并进行心理疏导以及体能训练、家庭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定期随访,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密切注意病人病情,如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协助家属送病人入院接受治疗。
2、机构康复
⑴社区(村)
采取多种形式,接收、安排精神病人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开展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和文体娱乐活动、精神卫生知识讲座,进行医疗看护和心理康复,为精神病人提供康复、管理、就业等服务。
⑵长期养护
对于家庭无看护能力且病情稳定的精神病患者,对有需求的精神病患者实施养护为主,兼顾医疗、康复、职业培训等综合性的服务。
3、其他
针对康复后有能力参与社会正常生活的精神病患者,在基本生活保障的基础上,积极组织社区内精神病患者参加文化、体育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融入社会生活,扶持病情稳定、恢复较好的患者就业。
六、工作流程
1、乡镇(区)残联和社区(村)干部要定期随访,向精防医生反馈病人情况。
2、精防医生根据反馈情况作相应处理。
3、精防医生对处理情况进行监督和技术指导。
4、社区(村)根据医生的指导,及时调整康复内容。
[1]
第三篇:街道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实施方案
月湖街2011年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下简称《禁毒法》),教育和挽救吸毒人员,保护公民身心健康,维护社会秩序,大力推进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结合我街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禁毒法》,坚持“以人为本,依法管理,科学戒毒,综合矫治,关怀救助”的原则,正确认识和把握吸毒人员的性质、吸毒成瘾行为的特征和戒毒治疗科学规律,树立科学戒毒的理念,充分发挥新的戒毒工作体制和继往开来接茬帮教的经验优势,以固定居所社区为基础,以单位和家庭为依托,建立集戒毒治疗、康复指导和救助服务于一体、具有月湖特色的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体系,帮助吸毒人员戒除毒瘾,回归社会。
二、组织领导
街道成立由街办事处主任谢春芬为组长;街办事处副主任田野、赵湘汉、成艳、派出所所长李宏为副组长;街综治办、城管科、社会事务科、财政所、司法所、派出所、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街社区戒毒(康复)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派出所办公,由刘斌峰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的开展,落实社区戒毒(康复)工作。
三、职责分工
街综治办:负责制定工作方案,加强指导协调,掌握工作进度,全面组织实施社区戒毒(康复)工作。
社会事务科:负责指导基层组织将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纳入社区建设、社区管理和考核,促进和指导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将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戒毒人员纳入救助范围。
─1─
劳动保障所:负责对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组织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就业信息;对实现就业的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根据有关规定提供社会保险方面的保障。
司法所:负责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向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司法援助;配合派出所开展吸毒人员的登记工作。
派出所:负责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检测登记,实行动态管理;责令吸毒成瘾人员接受社区戒毒和决定强制隔离戒毒,责令解除强制隔离戒毒接受社区康复;参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日常管理;配合卫生部门开展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工作。
财政所:将社区戒毒(康复)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正常开展。
工青妇组织:负责进度宣传预防,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志愿者参与社区戒毒(康复)工作。
四、工作措施
(一)成立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机构,落实工作力量 街社区戒毒(康复)工作领导小组在街道办事处挂牌。负责督促社区成立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小组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签定社区戒毒(康复)协议,为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心里咨询矫正、戒毒知识辅导和法律援助、就学或就业援助、定期告诫和定期戒毒效果评估、医疗服务等,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进行有效管理,指导和服务本辖区社区戒毒(康复)工作。
(二)开展吸毒人员见面排查,规范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流程 以社区为单位开展吸毒人员见面排查,摸清吸毒人员现实状况、分布情况,全面掌握辖区吸毒人员现状,对仍在吸食毒品且成瘾严重的,依法强制隔离戒毒一批;对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人员登记掌握一批;对吸食新型毒品人员建库登记一批;对人户分离、下落不明吸毒人员发现转递一批。在此基础上,对符合社区戒毒(康复)条件的,─2─
依法责令社区戒毒(康复)。
(三)加强吸毒人员日常管理,落实工作措施
要正确把握吸毒人员既是违法者、又是受害者的双重性质,针对每名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实际情况,强化日常管理和帮教。工作中,要借鉴开展接茬帮教的经验,依靠“多位一体”的帮教小组,促进吸毒人员的转化,发展具有月湖特色的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模式。要加强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登记建档,详细记载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基本情况、身体情况、戒毒(康复)情况、评估情况、解难救助情况等。要严格落实“五个一”的帮教措施。每周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见一次面”;每半月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做“一次尿检”;每月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开展“一次法制教育”;每季度开展“一次心里咨询”;每半年开展“一次评估”。要依法查处违反社区戒毒(康复)协议的吸毒人员,对严重违反社区戒毒(康复)协议或在社区戒毒(康复)期间又有吸毒行为的,依法送强制隔离戒毒。要结合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加强吸毒人员动态管控,及时将社区戒毒(康复)情况录入吸毒人员动态管控系统,随时更新、维护,充分利用吸毒人员动态管控系统中的各种信息,为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服务。
(四)开展禁毒宣传“进社区”活动,提高全民参与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意识
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禁毒法》的主要内容,宣传毒品的基本知识及其危害,特别是新型毒品的知识及危害,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识毒、防毒和拒毒的能力。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履行法定义务,积极参与社区戒毒(康复)工作。
二○一一年五月二十七日
─3─
第四篇: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方案
X XX 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的重要部署,改善残疾儿童康复状况,促进残疾儿童全面发展,帮助残疾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减轻残疾儿童家庭负担,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8〕20 号)、《XX 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办法》(X 政[2018]XX 号)和《XX 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着力保障残疾儿童基本康复需求,努力实现残疾儿童“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坚持制度衔接、应救尽救。加强与基本医疗、临时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确保残疾儿童家庭求助有门、救助及时。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着力满足残疾儿童基本康复服务需求。坚持规范有序、公开公正。建立科学规范、便民高效的运行机制,主动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做到公开透明、结果公正。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更好发挥
政府“保基本”作用,不断推进基本康复服务均等化;更好发挥社会力量作用,不断扩大康复服务供给,提高康复服务质量。
二、工作目标 到 2020 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残联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格局,基本实现残疾儿童应救尽救。
到 2025 年,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康复服务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服务质量和保障水平明显提高,残疾儿童普遍享有基本康复服务,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三、救助对象救助条件 (一)救助对象
符合条件的 0-6 岁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等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优先保障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残疾儿童和纳入特困人员供养范围的残疾儿童。
(二)救助条件 1、具有 XX 区常住户口或居住证。
2、监护人有康复意愿,能够按照相关要求配合做好康复训练。
3、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或符合以下具体要求:
视力、肢体、智力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经医疗机构诊断,有康复训练需求,具有康复潜力,身体状况稳定。其中,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主要指针对肢体残疾儿童常见的严重影响儿童正常生活和活动、术后效果明显的手术(如先天性马蹄足等关节畸形,先天性关节脱位,脑瘫、脊膜膨出后遗症或脑损伤等导致严重痉挛、肌腱挛缩、关节畸形及脱位等)。
听力、言语残疾儿童:诊断明确,精神、智力及行为发育正常,其中人工耳蜗手术要求听力损失重度以上、佩戴助听器效果不佳、医学检查符合手术条件。
四、救助内容救助标准
(一)救助内容 1、手术。为有手术适应症的听力残疾儿童实施人工耳蜗手术,为肢体残疾儿童实施肢体矫治手术。
2、辅助器具适配。为有辅助器具需求、经评估后适合配置辅助器具的残疾儿童适配辅助器具。
3、康复训练。为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等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提供基本康复训练。
(二)救助标准 1、手术。通过多重医疗保险政策按规定报销后,对配
置基本型人工耳蜗手术每人给予一次性补助 12000 元(含人工耳蜗术后调机费),同时可享受一个周期的康复训练费补助 16000 元。
对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每人给予一次性补助 17200 元(针对住院期间费用)。
2、辅助器具适配。助听器平均补助标准为 4800 元/人(2台全数字助听器,含适配服务费)。假肢、矫形器平均补助标准为 5000 元/人,轮椅、坐姿椅、站立架、助行器、盲杖等平均补助标准为不超过 1500 元/人。
3、康复训练。视力残疾儿童平均补助标准为 1000 元/人/年,听力、言语、肢体、智力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平均补助标准为 16000 元/人/年。
每名残疾儿童在同一内不得重复享受康复救助。多重残疾儿童可由其监护人自主选择康复救助类别,全年总费用不超过单项康复救助标准。
机构训练周期不少于 10 个月。
五、工作流程 残疾儿童监护人持残疾儿童户口本(居民身份证、居住证)、残疾人证、医疗、康复机构诊断评估证明向残疾儿童户籍所在地(居住证发放地)区级残联提出申请。
区残联对申请资料进行审核并公示,同时将救助对象基本信息录入管理系统。
经审核符合条件的,由残疾儿童监护人自主选择定点康
复机构接受康复服务。必要时,由省辖市以上残联和卫生健康等部门指定的医疗、康复机构开展进一步的诊断、康复需求评估。确需转介的,患儿凭市级以上残联和卫生健康等部门指定的医疗、康复机构开具的诊断、康复评估报告申请转介。
定点康复机构与监护人签订服务协议,建立服务档案,制订服务计划,实施康复训练等服务,定期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服务计划,并将救助对象的服务信息录入管理系统。救助对象中途自行放弃康复训练的,定点康复机构须及时书面报告区级残联,重新确认救助对象,将变更情况存档备查。
在定点康复机构接受手术治疗、康复训练的,所需费用先按规定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医疗救助解决,剩余部分费用超过补助标准的按照补助标准补助,低于补助标准的据实补助。
在定点康复机构接受康复服务发生的费用,经区残联审核后,由同级财政部门与定点康复机构直接结算,结算周期由区残联商同级财政部门确定。经区残联审核后同意转介到辖区外定点康复机构接受康复服务发生的费用,可按本区康复救助标准进行结算,具体结算办法由区残联商同级财政部门确定。
六、资金保障管理 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资金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并逐步加
大财政投入,建立稳定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资金保障机制。健全多渠道筹资机制,鼓励、引导社会捐赠。
康复救助资金主要用于救助对象的手术、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等。救助资金使用中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按照政府采购规定执行。
财政部门负责落实康复救助资金及其工作经费,统筹使用上级拨付的残疾儿童康复经费和本级经费,做好资金保障工作。
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对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督检查,防止发生挤占、挪用、套取等违法违规现象。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和资金筹集使用情况要定期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七、康复服务评估 定点康复机构要严格按照各类残疾儿童康复项目服务规范开展康复训练,并对在训残疾儿童每至少进行初期、中期、末期三次康复服务评估。
区残联会同区教育、民政、卫生健康等部门制定康复服务评估标准,组织开展康复效果的抽检;区残联会同上级残联负责残疾儿童康复过程监测,每年对残疾儿童康复效果进行评定。可组织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救助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评估,并以适当方式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健全康复效果评估机制,形成常规评估、阶段性评估和
终期评估的整体评估制度。
区残联要定期向上一级残联提交上项目实施绩效报告,包括项目执行情况、康复效果情况、预算经费投入情况、资金使用绩效和管理情况等内容。
八、康复机构 区残联会同卫生健康、民政、教育、医疗保障等部门按照公开择优原则选择确定定点康复机构,并实行动态管理。
定点康复机构应当具有法人资质并依法登记,机构建设符合国家及省有关部门制定的康复机构规范,取得国家及省市有关部门规定开展业务的相应资质,达到康复机构准入标准,为残疾儿童提供安全、有效的康复服务;建立残疾儿童康复管理档案,资金管理、使用和安全防范等制度;做好康复效果评估、监护人培训、总结等工作;接受有关部门的管理监督。
区残联会同卫生健康、民政、教育、医疗保障等相关部门对定点康复机构进行检查考核。考核不合格、当年发生违法违规行为及安全责任事故的,取消其定点康复机构资格,两年内不得再次申请区定点康复机构。
九、康复服务人员 从事康复服务的人员应当具有人道主义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学习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能够熟练运用;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需要取得相应资格的,还应当依法
取得相应的资格。
区卫生健康、教育等有关部门要将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知识、技能纳入卫生健康、教育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内容。鼓励和支持相关医疗机构、高等院校加强残疾儿童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培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服务能力和水平。成立残疾儿童康复专家指导组,开展残疾儿童康复工作检查、指导、评估、培训。定点康复机构应当对其工作人员定期开展培训,为专业人员接受培训提供机会,不断提高业务素质,确保康复服务质量。
区、乡两级要加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经办能力建设,确保事有人做、责有人负。要充分发挥村(居)民委员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慈善组织和残疾人专职委员、社会工作者、志愿服务人员等社会力量作用,做好发现告知、协助申请、志愿服务等工作。
十、管理与监督 以区残联为主,发展改革、教育体育、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健康、审计、市场监管、广播电视、医疗保障、扶贫等部门分工协作,共同组织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
教育体育、民政、卫生健康、市场监管等部门要协同配合残联组织完善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管理相关政策,共同做好定点康复机构监督管理工作。
残联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定点康复机构准入、退出等监管,建立定期检查、综合评估机制,指导定点康复机构规范内部管理、改善服务质量、加强风险防控,及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和处置安全责任事故,确保残疾儿童人身安全;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康复服务定价机制,加强价格监管;建立覆盖康复机构、从业人员和救助对象家庭的诚信评价和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建立“黑名单”制度,做好公共信用信息记录和归集工作,加强与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信息交换共享;积极培育和发展康复服务行业协会,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各级有关部门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政策解读和宣传,帮助残疾儿童监护人准确知晓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相关内容,了解申请程序和要求,传递党和政府的爱民之心、惠民之举,营造关心、支持残疾儿童康复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
第五篇:关于乡残疾人康复工作实施方案
关于乡残疾人康复工作实施方案
关于乡残疾人康复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关于****的通知》和《**市创建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区)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对我乡残疾人康复工作,制定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围绕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以康复机构为龙头,以村为基础,以家庭为依托,充分整合资源,推进康复服务,促使残疾人康复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工作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和村卫生室参与相结合的社会化工作方式。以政府为主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积极探索新形式下做好康复工作的有效方式,共同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
2、坚持低投入、广覆盖,保障康复对象的基本康复需求,兼顾多样性需求,以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获得较大的服务覆盖面。
3、坚持巩固基础、创新发展。在已有的工作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探索拓展服务领域,扩大服务内涵,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乡残疾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组
长:**
副组长:**
成员:**、**、**、**、**、***
2、落实部门职责
乡卫生部门:将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纳入村卫生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计划;通过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六位一体”提供直接服务;与全科医生培训密切结合,对村卫生室人员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村卫生室人员的康复知识和康复技术水平;进行健康教育,普及康复知识;抓好免费婚前健康检查工作,开展残疾预防,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的发生;抓好残疾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建立并实行残疾儿童发生报告制度。
村卫生室、参与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将残疾人的残疾状况、康复需求等情况纳入居民健康档案。村卫生室依据筛查、诊断结果,对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和医学功能训练的残疾人实施康复治疗和训练,包括对视力、听力、智力障碍者进行早期筛查、诊断并转介医治;对肢体障碍者,进行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训练;指导精神病患者合理用药。
村康复员负责在社区卫生机构和上级康复机构指导下,组织病情稳定的精神病患者和智力残疾人开展工疗、娱疗和其它康复活动;协助聋儿家长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组织盲人做定向行走训练。
乡民政部门:将康复训练与服务纳入本乡服务工作内容之中,村卫生室开展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协助抓好免费婚前健康检查工作。
使用“**”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全国统一用表、康复训练档案与评估标准;组织人员培训,建立工作队伍;进行知识普及和社会宣传;提供康复训练与服务信息咨询;组织督导检查;统计上报任务完成情况;指导残联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及基层康复站的建设,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抓好典型,推广经验。
确保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有专(兼)职人员负责,有工作制度和会议记录。掌握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数、残疾类别和康复需求等情况。对外挂牌,做到有工作职责、工作制度、服务内容、康复知识读物和残疾人“康复服务记录表”。掌握工作进度和工作效果,填报“康复服务汇总表”。
四、健全工作机制
一村卫生室确定1名医生,村委会确定一名社区康复协调员共同负责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
二是加大康复人员的培训工作力度。
三是对社区康复服务实行规范管理。确保残疾人及其亲友对康复建立使用统一的康复服务工作、康复服务记录、康复训练等档案。康复工作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把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四是相关工作制度要统一公示上墙。乡制作村康复培育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工作流程、组织管理网络和服务流程标牌挂在创建工作办公室、乡镇卫生院康复技术指导站、康复站和活动场所。
五、康复服务内容
1、残疾筛查、诊断:村、康复协调员会同卫生服务机构入户进行筛查和功能评定,早期发现各类残疾,掌握社区内残疾人的康复需求。
2、建立康复服务档案:各村卫生室、残疾人康复指导站为辖区内残疾人建立详细的康复训练档案。同时,村、康复协调员也要为辖区内残疾人建立康复服务档案,做好工作记录,动态掌握康复需求与服务情况。
3、康复治疗、训练:村、依据筛查、诊断结果,对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和医学功能训练的残疾人实施康复治疗和训练,包括对视力、听力、智力障碍者进行早期筛查、诊断并转介;对肢体障碍者,进行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训练;指导精神病患者合理用药。村、社区康复协调员负责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上级康复机构的指导下,组织病情稳定的精神病患者和智力残疾人开展工疗、娱疗和其他康复活动;指导聋儿家长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组织辖区内盲人开展定向行走训练。
4、康复知识普及:村康复协调员负责组织、协调卫生、教育、心理等专业技术人员,为辖区内残疾人及其亲友讲解知识,开展康复咨询活动,发放康复科普读物,传授残疾预防知识和康复训练方法。
5、转介服务:村卫生室对辖区内复杂疑难的患者转介到上级机构或专门康复机构。康复协调员根据残疾人在文化教育、职业培训、劳动就业、生活保障、无障碍环境改造及参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需要,联系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有效的转介服务。
(编辑: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