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三五”规划技术大纲

时间:2019-05-13 06:46: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三五”规划技术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三五”规划技术大纲》。

第一篇: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三五”规划技术大纲

江西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三五”规划技术大纲 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院 二0一五年五月

目 录

一、前 言 1

二、规划编制主要任务 2

三、规划编制依据 4

四、规划范围与水平年 5

五、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5

六、规划技术路线 8

七、规划主要工作内容与要求 10

八、规划主要成果 16

九、规划编制组织形式与分工 16

十、规划工作控制进度 17

十一、质量保证措施 18 附录1 20 附录2 22

一、前 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明确提出“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是解决我省水资源问题的一项战略性和根本性举措。

“十二五”期间,我省以国家级和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为引领,深入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全力实施《江西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广泛开展节水载体建设,强化计划用水管理,加强重点用水单位监控管理,加快推进节水技术改造,萍乡、景德镇、南昌先后被授予“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称号,第一批省级试点已通过验收,第二批省级试点已通过中期评估,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我省将继续深入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等国家战略,重点推进南昌打造核心增长极和九江沿江开放开发,经济社会将进入“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国家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把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思路,强化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必须抓住机遇,加速整体推进。

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赣府厅字[2014]112号)和《江西省发展改革委关于省“十三五”专项规划及区域规划编制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赣发改规划[2015]268号)安排,我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列入“十三五”一般专项规划,责任单位。

程条例》等。

(二)规程规范 《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编制导则》、《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sl322-2013)、《节水型企业评价导则》(gbt 7119-2006)、《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50363-2006)、《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164-2014)、《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工业企业水量平衡测试方法》(cj/41-1999)、《工业用水考核指标及计算方法》(cj42-1999)、《农业用水定额》(db33/t 769-2009)、《江西省城市生活用水定额》、《江西省工业企业主要产品用水定额》、《江西省农业灌溉用水定额》等。

(三)技术文件及其他 《江西省水量分配方案》、《江西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赣府字[2007]35号)、《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赣府厅字[2014]112号)、《江西省发展改革委关于省“十三五”专项规划及区域规划编制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赣发改规划[2015]268号)、《江西省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江西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江西省水资源公报及相关统计年鉴等其他相关技术成果文件。

四、规划范围与水平年

(一)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江西省行政区范围。

(二)水平年

现状基准年:2014年; 规划水平年:2020年。

五、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新思路,贯彻落实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总体部署,坚持“节水增效、节水减污”理念,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以制度创新为动力,转变用水观念和用水方式,落实“三条红线”,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把水资源节约保护放在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积极培育节水型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以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机制为重点,通过采取法律、行政、经济、科技和工程等措施,统筹考虑、全面推进“体系完整、制度完备、设施完备、高效利用、节水自律、监督有效”的节水型社会建设。

(二)编制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水和谐。正确处理生活、生产经营和生态用水关系,优先保障公民基本生活用水,合理保留生态水,彻底改变对水资源掠夺性的开发和浪费,通过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满足经济社会用水增长。

2、坚持统筹协调,促进优化配置。坚持把节水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结合,形成有利于生产的节水模式和消费模式,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配置、合理调配水资源,抑制不合理的用水要求。统筹考虑供水用水排水与治污,统筹考虑城乡用水、部门用水,以水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坚持合理布局,突出区域建设重点。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配置方案以及河流为单元的水量分配方案,实施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根据区域水资源条件、承载能力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合理布局,确定不同区域节水型社会建设重点和发展方向,合理安排各类节水工程和节水措施,突出区域重点。重点结合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科学、合理地建设一批示范节水工程和长效工程。

4、坚持制度创新,规范取水用水行为。通过改革体制、健全法制、完善机制,强化制度创新,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完善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的体制、机制和制度,规范各行业用水行为,实现水资源的有序、有限、有偿开发和高效利用,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5、坚持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创新作为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根本动力,充分发挥科技的先导作用,开发推广节水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把先进节水技术与常规节水技术相结合,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6、坚持政府主导,鼓励公众参与。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强化政府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指导,具体落实相关节水措施;落实各级政府和用水行业的节水减排目标责任,建立绩效考核制度;鼓励社会公众广泛参与水资源管理,使建设节水型社会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三)规划目标

至2020年,全省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主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全面推进用水方式转变,用水结构进一步优化,严格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260亿立方米(平水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75立方米以下,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5左右;重要饮用水源区水质达标率100%,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达标率91%以上。

六、规划技术路线

江西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三五”规划编制的技术路线,主要包括现状与形势分析、关键问题研究、规划目标制定、规划布局和主要任务确定、制度建设、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等,详见图1。

图1 江西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三五”规划编制技术路线图

七、规划主要工作内容与要求

(一)现状与形势

1、“十二五”期间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及存在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省以国家级和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为引领,深入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全力实施《江西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为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规划应根据我省实际情况,从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节水型社会体制、机制、制度建设、节水工程建设、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基础工作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系统总结“十二五”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的经验与成效,并全面分析节水型社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中央和我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水利发展改革的文件和政策,国家和区域相关发展战略正在积极实施,我省节水型社会建设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的发展机遇。

规划在充分分析现状水资源开发程度、水平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对节水型社会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全面分析“十三五”期间节水型社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二)规划节水量分析

1、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在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公报及相关成果的基础上,简要评价区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包括水资源状况、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水质状况以及变化趋势等。

2、规划节水量分析

(1)现状用水水平与效率分析

在现状用水情况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各项用水定额及用水指标的分析计算,找出现状用水与节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主要原因。

现状用水水平与效率指标主要包括:人均综合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农田亩均实灌用水量、灌溉水利用系数、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等指标。(2)节水目标确定

在充分分析区域现状用水状况、用水水平与效率及水资源开发潜力及供需态势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我省水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及水价影响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统筹需要与可能,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合理确定各地区节水目标与主要指标。

(3)规划节水量分析

根据现状用水水平、用水效率和区域水资源条件,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在区域节水潜力和水资源供需分析的基础上,以规划水平年各部门和各行业通过综合节水措施所达到的节水目标指标为参照标准,计算分析现状用水水平与节水目标指标的差值,并根据现状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物量指标,估算通过各种节水措施可能形成的节水量。分农业、工业、城镇生活等方面分别分析计算规划节水量,汇总得出规划总节水量。

第二篇: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

水利部发布《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

《规划》明确“十二五”时期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任务,确定区域的建设重点,提出建设的重点领域和保障措施。《规划》是“十二五”时期指导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规划》在全面总结“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十二五”节水型社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规划》强调,要把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全面树立社会和广大民众节水意识,弘扬节水文化,做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生产全过程节水,工业、农业、服务业全方位提高用水效率,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提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到2015年,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幅度提高,用水结构进一步优化,用水方式得到切实转变,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框架以及水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与有效保护体系基本建立。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350亿立方米以内,全国万元GDP用水量降低到105立方米以下,比2010年下降3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基本不增长;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3立方米,比2010年降低30%以上;全国设市城市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不超过18%;海水淡化、再生水利用、雨水集蓄利用、矿井水利用等非常规水源利用年替代新鲜淡水量达到100亿立方米以上。

《规划》提出节水型社会建设主要任务:一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健全以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二是推进用水方式转变,逐步完善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三是大力发展各类节水设施,完善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体系。四是全面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完善公众自觉节水的行为规范体系。

《规划》与国家已经颁布实施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中部崛起、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等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振兴规划进行了紧密衔接,在充分考虑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快推动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振兴规划实施的基础上,按照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沿海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等六大分区,明确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具体措施。

《规划》根据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提出5个方面的制度建设内容。一是建立和完善用水总量控制制度。二是建立和完善用水效率控制制度。三是建立和完善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四是建立健全节约用水利益调节机制。五是建立和完善节水标准体系及节水技术创新机制。《规划》确定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为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城镇生活节水和非常规水源利用四大领域。针对各个领域,《规划》提出了具体的建设任务和内容。

《规划》提出了6项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二是加强法制建设,规范节水管理。三是拓宽投资渠道,保障资金投入。四是完善管理体制,统筹城乡水务。五是加强能力建设,提高监管效率。六是加强宣传教育,倡导节水文化。

第三篇: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工作方案

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

工作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10年7月

目 录

一、规划编制背景....................................................................................1

二、基本思路............................................................................................3

三、主要工作内容....................................................................................4

(一)系统总结“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4

(二)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重大问题研究......................................5

(三)重视对重大制度建设的研究和论证......................................5

(四)突出对重点节水工程的研究和论证......................................5

(五)编制技术大纲等技术文件......................................................6

(六)组织编制规划报告..................................................................6

(七)加强规划的咨询与论证..........................................................7

四、组织形式............................................................................................7

(一)领导小组..................................................................................7

(二)规划编制组..............................................................................8

(三)专家咨询委员会......................................................................8

五、进度安排............................................................................................8

一、规划编制背景

“十一五”期间,全国各地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入手,注重制度和基础能力建设,开展节水工程建设,加强节水工作的监督考核,初步构建了以水资源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体系以及自觉节水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等“四大体系”,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05年的169 m3下降到2009年的116m3,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05年的0.45提高到0.49,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和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是节水型社会相关制度建设取得明显突破。总量控制管理取得突破性进展,黄河、塔里木河、黑河等水资源紧缺的流域实行了取水许可总量控制。用水定额管理体系基本建立,省级行政区编制实施了行业用水定额,全国发布了10个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节水基础制度全面实施,大部分省区实行了用水计划管理,水资源论证进一步从源头上遏制了盲目兴建高耗水、高污染项目。促进节水的水价政策逐步建立,水资源费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征,部分地区水利工程供水实行了两部制水价、丰枯季节水价等水价制度,分类水价、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等制度推行范围不断扩大。节水财税政策和激励、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对从事符合条件的节水项目的所得,实行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对洗衣机、换热器、冷却塔、1 灌溉机具生产企业实行税收优惠,这些政策措施都有力地促进了节水产业的发展。节水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截至2008年,全国29个省级人民政府成立了相应的节约用水办公室,设在省水行政主管部门,70%以上的市级节约用水办公室设在市水行政主管部门。

二是节水工程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节水基础工作和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通过开展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中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以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措施,有效提高了农业用水效率;通过对包括高用水行业在内的工业企业节水改造,显著提高了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水平,降低了工业企业单位产品取水量,节水减排效益明显;通过实施城乡供水管网延伸、改造和节水器具推广,减少了管网漏损水量,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100个国家级和近200个省级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丰富了省部联动、试点带动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践,各地区立足实际,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大胆创新,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节水型社会建设途径,积累了许多宝贵的节水型社会建设经验。

三是公众节水意识普遍提高。通过各种节水宣传、教育,加强舆论监督,强化全社会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全民节水知识不断普及,公众的水忧患意识和节水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初步形成了较好的节水氛围,尤其是在水资源短缺地区,全社会节水风气基本形成。

应该看到,节水型社会建设在取得成就的同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表现在发展观念、用水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节水制度 法规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节水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健全,节水的投入力度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全社会节水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等。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节水型社会建设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需水管理,强化节水减排,进一步深化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产业结构和布局与水资源条件相匹配,进一步加强用水方式转变,优化用水结构,在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的前提下,提高区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为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城市供水安全、生态安全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全面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要求突破试点模式的局限性,整合各类资源,各部门和全社会合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在划定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的基础上,全面建设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和节水型生活、服务业。因此,编制好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对全面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基本思路

根据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体目标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总体要求,在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节水型社会建设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水资源供需态势、生态与环境状况、经济技术水平等因素,深入研究进一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以制度创新为动力,转变用水观念和用水方式,提出“十二五”期间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任务,即健全以水资源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完善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完善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体系,完善公众自觉节水的行为规范体系。在此基础上,制定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战略重点、制度体系和政策措施,落实“三条红线”,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包括完善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完善水资源高效利用管理体系、落实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制度、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及水资源论证制度、建立和完善节水市场调节机制、全面加强节水基础性管理制度建设、推进节水标准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及全面加强包括节水示范工程在内的重点节水工程建设,努力加大节水工作的投入力度,谋大事,求突破,全面推进“十二五”期间节水型社会建设。

三、主要工作内容

(一)系统总结“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

根据区域当地的实际情况,从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节水工程建设、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基础工 作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系统总结“十一五”期间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的经验和成效, 全面总结评估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的落实情况, 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为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奠定基础。

(二)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重大问题研究

为充分利用已有研究成果,理清和拓宽规划思路,解决规划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难点问题和薄弱环节,明确发展方向、战略重点、政策措施及重点工程安排,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充分的支撑和指导,需要对事关节水型社会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论证,重点开展用水总量及效率控制目标、制度建设、节水政策、能力建设、重点节水工程和投入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为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三)重视对重大制度建设的研究和论证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建设。要针对当前节水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责任不明、驱动力不足、监督考核不力”等瓶颈问题,在深入调研、咨询、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加强对重大制度建设有关问题的研究和论证,合理制定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法制、政策等方面的重大制度建设。

(四)突出对重点节水工程的研究和论证

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要在系统总结“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实施经验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突出对重点节水工程的研究和论证,特别是要针对工业节水、农业节水、城 镇生活节水、非常规水源利用及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实际状况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深入研究和可行性论证的前提下,提出并实施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的重点节水工程,切实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同时,“十二五”期间全国拟统筹建设一批节水示范工程,以树立典型,以点带面,示范推广,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五)编制技术大纲等技术文件

要在系统总结“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加强重点节水工程和重大制度建设的研究和论证等工作的基础上,编制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技术大纲等相关技术文件,统一相关技术要求,规范相关技术数据和标准,以加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规划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六)组织编制规划报告

在调查研究、资料收集、重大问题专题专项研究等工作的基础上,组织编制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目标、主要任务、区域布局、重点工程、经费投入及保障措施。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加强对规划基础资料的统计、复核与分析工作,重视规划基础资料数据来源的可靠性;要注重科学合理性,应用科学的技术路线和方法等,规划内容要认真体现当前节水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要严格规划编制程序,按照规划编制工作阶段的要求,做好与各相关规划的衔接与协调,保证依法编制规划,提高规划的实施效果。

(七)加强规划的咨询与论证

规划编制完成后,要广泛征求有关方面和专家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规划最终成果。要提高规划编制社会参与度,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发扬民主,加强沟通,搞好协调,广泛征求和听取相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增强规划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规划能更好地反映实际,增强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

四、组织形式

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体系由领导小组、规划编制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组成。

(一)领导小组

水利部成立由主管司局牵头,有关司局、部直属单位负责同志参加的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领导小组组成如下: 组

长:胡四一 副组长:孙雪涛 成员:

水资源司:陈明 规计司:段红东 农水司:倪文进

综合事业局:郑通汉 水规总院:李原园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水资源司 办公室主任:陈明、李原园

(二)规划编制组

规划编制工作组是规划编制工作机构,由水资源司、水资源中心、水规总院、南科院等单位相关技术人员组成,负责全国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三)专家咨询委员会

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对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成果提供咨询。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实际情况,相应成立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编制的组织机构。

五、进度安排

规划编制工作2010年7月正式启动,计划12个月完成,进度安排主要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和研究阶段(2010年7月至8月),水利部印发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技术大纲,召开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和编制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全面部署规划编制工作,确定研究 专题。

第二阶段:规划基本框架和报告编写阶段(2010年9月至12月底前),全面开展规划编制工作,编写规划报告初稿。

第三阶段:规划报告完善、审议阶段(2011年1月至3月),征求有关部门及专家意见,完善规划报告。

第四阶段:规划审查、报批阶段(2011年4月至6月底前),完成规划编制与上报。

第四篇:节水型社会建设

节水型社会建设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背景

1.1 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2200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北方地区只有990立方米,不到世界人均值的八分之一,水污染严重更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目前全国正常年份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其中灌区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全国66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近110座严重缺水,18个主要沿海城市就有14个缺水。城市、工业年缺水近60亿立方米。据2003年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30多座城市发生了水危机或出现供水紧张状况。尤其是京津等大城市,在连续遭遇枯水年时就会出现严重水危机。因此,干旱缺水对国民经济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

1.2 用水效率低下 与水资源短缺的现实相比,我国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存在严重的结构型、生产型和消费型浪费,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巨大。2003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465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0.5,发达国家为0.7~0.8;全国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为218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5~10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为50%,发达国家已达85%;全国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达20%左右,仅城市便器水箱漏水一项每年就损失上亿立方米。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

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成为首要的解决途径。节水型社会建设就是我们在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实践中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形成的一种成果。《水法》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措施,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节水与节水型社会

节水是指采取现实可行的综合措施,减少水资源的损失和浪费,提高用水效率与效益,合理和高效利用水资源。

节水型社会就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贯穿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以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体系为保障,在政府、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共同参与下,通过、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全社会用水在生产和消费上的高效合理,保持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节水型社会不是在现有的社会系统上加上节水的内容,而是在社会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的具体实践活动中,都以节水作为其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之一,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体系,协调社会经济结构,实现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良性发展,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永续支撑。可以看出,节水型社会较传统意义的节水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内容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建设,要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在建设节水型社会过程中,要明晰初始水权,要确定水资源宏观总量控制与微观定额管理两套指标体系,要采取法律、经济、工程、行政、科技等综合调控措施保证两套指标体系的实现。具体内容如下:

4.1 总量控制。根据国家确定的分水方案,将市可利用的水资源量作为水权,逐级分配到各县(区)、乡、用水户(村、企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确定各级水权,并实行总量控制。

4.2 以水定产。根据水权总量,依据现状和未来水资源承载力,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实行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以水定规模、以水定灌溉面积。

4.3 定额管理。依据水权总量,核定单位工业产品、人口、灌溉面积的用水定额和基本水价。以定额核总量、总量不足调结构,定额内用水执行基本水价,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

4.4 公众参与。在水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过程中,贯穿民主政治的思想,逐级选举产生用水户协会,参与水权、水价、水量的管理和监督,由村级用水户协会管理村集体水权,配水到户,并负责斗渠以下水利工程的管理、维修和水费收取。

4.5 水权流转。在用水户协会和政府水管部门的监督下,用水户有权以有偿转让的方式出售水量。转让价格按照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接受政府宏观调控指导的前提下,随行就市。

4.6 城乡一体。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实行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效果的评价体系

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估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通过社会、经济与生态协调性指标来评估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的整体效果,二是通过节水指标来评估节水措施落实效果。评价体系主要由宏观整体评价和微观指标评价两部分组成。评价具体操作需要通过指标来实现,指标选取过程中要充分注意指标的典型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5.1 宏观整体评价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为了实现区域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的可持续,在节水型社会建设过程中,节水、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保护是统一协调的关系。从经济发展、资源状况和生态系统三方面来对比试点前后的社会状态,以评估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宏观效应。5.2 微观节水评价 在宏观整体评价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考察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状况,还需对具体的节水效果进行微观指标评价。具体评价内容包括综合指标评价、农业节水指标评价、工业节水指标评价、生活节水指标评价、生态用水指标评价以及水环境指标评价等方面。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保障措施

为保障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实现,必须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最为迫切和重要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6.1 建立健全各级领导机构和相关工作机制 有效的各级领导和工作机制是试点建设的首要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成立由地方行政首长亲自挂帅,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统一有序的工作机制,协调各县(市)之间、水务局与各职能交叉部门之间、行政区水资源管理与城市水务管理之间的关系,保障具体工作能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必须建立起由上而下的运转灵活、信息通畅的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工作机制,协调处理上下各级之间、地方政府和流域机构之间的各方关系,切实做到沟通及时、工作高效。

6.2 配置稳定的技术咨询力量,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原创性很强的综合工作,既无现成模式可供借鉴,也无成熟经验可供,但试点建设时间短,实践要求高,因此在试点建设过程中,应当广泛吸纳省内外和国内外高水平的水利科研单位,配置形成相对比较稳定的技术力量,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既作为试点工作技术常务咨询和协调机构,在节水型社会的总体规划、政策措施和重大技术问题提供指导,同时也负责开展相关科学问题研究,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相关技术支撑。

6.3 保障相关资金到位,重视配套工程建设 资金保障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保障措施之一,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国家投入资金的及时到位,不同项目资金在符合基本建设报批程序的基础上,由相应归口单位负责审批,并予以及时划拨。二是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地方政府应当建立多种投资渠道,保障配套资金的及时到位。结论

节水型社会是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和水的关系,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体系,协调社会经济结构,实现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良性发展,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永续支撑。

参考文献:

[1]梁建义,徐振辞.南水北调受水区河北省廊坊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规划.廊坊.2006。

[2]冯城,王亚华.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资料汇编

(三).张掖市.2004。

[3]王浩,王建华,陈明.我国北方干旱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践探索。

第五篇:如何建设节水型社会(范文模版)

如何建设节水型社会

水,是人类最保贵的财富,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战略资源,人们可以想象得出没有水的世界将会是个什么样子。因此,节约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迫在眉捷。水是极其稀少的,水量与可利用量也是十分有限的。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人类生产、生活需求的提高,可用水资源已经变得越来越稀缺。出于对水资源稀缺性的重新认识,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水资源的稀缺是长期的、全局的。特别是在春灌、秋种期,天气干旱、降雨稀少,节约用水,合理运用,科学调度,优化配置也就是建设节水型社会优为重要。

节水型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制度建设,是一场革命。

节水型社会和通常讲的节水,既互相联系又有很大区别。无论是传统的节水,还是节水型社会建设,都是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但要看到,传统的节水,更偏重于节水的工程、设施、器具和技术等措施,偏重于发展节水生产力,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来推动。而节水型社会的节水,主要通过制度建设,注重对生产关系的变革,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整个社会走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道路。

节水型社会的制度建设要解决的是全社会的节水动力和节水机制问题。一个人做某件事情要有动力,一个社会做某件事情也要有动力。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靠社会成员内心的自觉,靠道德和良知的引导;一个是靠外界的约束和激励,靠压力和推力,并把这种约束、压力和推力转化为自觉的行为。搞节水型社会建设,固然要进行宣传教育,使得全社会都能了解我国的基本水情,了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从而增强节水的意识,自觉节水。但根本的还是要建立一整套制度,建立一种体制、机制,使得各行各业、社会成员受到普遍的约束,需要去节水;通过制度创新,使得全社会能够获得制度的收益,愿意去节水,使节水成为用水户自觉、自发的长效行为,而不是仅靠行政推动的权宜之计。

建设节水型社会,简单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明晰初始水权。

明晰初始水权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工作基础。初始水权是国家根据法定程序,通过水权初始化而明晰的水资源使用权。通常,水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水权包括水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转让权等。在我国,水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国家通过某种方式赋予水的使用权给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因此,我们所讲的水权是狭义的水权,也就是水的使用权。

(2)确定水资源宏观总量与微观定额两套指标体系。

明晰初始水权是水权管理的第一步,还要建立两套控制指标体系,一套是水资源的宏观总量指标体系,一套是水资源的微观定额指标体系。

水资源的宏观总量指标体系用来明确各地区、各行业乃至各单位、各企业、各灌区的水资源使用权指标,实现宏观上区域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

水资源的微观定额指标,用来规定单位产品或服务的用水量指标。通过控制用水定额的方式,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达到节水目标。

(3)综合采用法律措施、工程措施、经济措施、行政措施、科技措施,保证用水控制指标的实现。

(4)制定用水权交易市场规则,建立用水权交易市场,实行用水权有偿转让,实现水资源的高效配置。

(5)用水户参与管理。

建设节水型社会要鼓励社会公众以各种方式广泛参与,使得相关利益者能够充分参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如成立用水户协会,参与水权、水量的分配、管理、监督和水价的制定。用水户协会要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充分调动广大用水户参与水资源管理的积极性。

节水型社会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分配初始用水权;制定科学的水价形成机制和公平的水市场交易规则,监督水权交易;保障公民,特别是弱势群体基本生活用水的权利和用水安全;保障生态用水和环境用水等等。

(2)无论是缺水地区,还是丰水地区,都要建设节水型社会。丰水地区和缺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都是为了促进科学发展。所不同的是:缺水地区的水权分配受控于“宏观控制指标”;可以充分利用水权交易市场,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丰水地区的水权分配取决于“微观定额指标”;注重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3)要把节水与治污结合起来。

只有把节水和治污结合起来,节水的效果才能更快的表现出来,才能让人民享受的更多的实惠,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宝贵财富!

下载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三五”规划技术大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三五”规划技术大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山东省节水型社会建设_十二五_规划(五篇)

    附件1 山东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 工作方案 山东省水利厅 2010年8月目录 一、规划编制背景 ........................................................................

    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方案范文大全

    ****县2008年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方案随着“生态立县、产业富县、项目强县、科教兴县”县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水是自治县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命脉显得更加突出,为保障自治......

    节水型社会建设论文

    节水型社会建设论文专业:班级 :学号:姓名:指导老师:年 10月23号星期日2011节水型社会建设中一些主要因素所起的作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的主要因素包括基本工程,制度,政府,它们对节水型......

    长沙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初探

    长沙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初探 ● 长沙市水务局 廖森胜 ● 2011年12月 ● 参考文献:附后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00亿m,人均水资源量约2100 m,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4。预计到21世纪30年代......

    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方案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要求,结合我县水资源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

    节约水源,合理利用——张掖节水型社会建设调查报告张掖市第二中学高一22班冯亦青一、引言镜头一:如今的居延海,早已失去了往昔的神韵风姿。西居延海原有水面近3000平方公里,自19......

    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总结

    ***2012年度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总结 2012年我镇高度重视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年初召开了领导会议,对相关精神进行了学习和研究,并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的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认......

    节水型社会建设(最终版)

    浅谈节水型社会建设姓名:丁春雨 专业:安全工程班级:安全10-06学号:3110010106051 一.我国的水资源状况 人多水少,水资源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相匹配,是我国的基本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