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时间:2019-05-13 06:02: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第一篇: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团结和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主线,努力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推动全省科协系统事业的科学发展,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安徽省科协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是安徽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关键时期,是工业化城镇化向更高水平跃升的加速时期,是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发生根本变革的转型时期,也是全省科协事业跨越发展、加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二五”期间,全省科协事业发展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胡锦涛总书记“12.15”重要讲话的要求,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主线,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高,服务广大科技工作者,加强科协组织自身建设”的工作定位,认真履行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职责,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实现安徽省“十二五”规划的宏伟目标 做出新贡献。

推动“十二五”时期科协事业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以科技工作者为本,把加强党和政府同科技工作者的联系作为基本职责,把竭诚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作为根本任务,把科技工作者是否满意作为衡量科协工作的主要标准,把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到建设创新型安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来。坚持以社会公众为本,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坚持突出特色的原则。进一步发挥科协作为推动科技事业发展重要力量的作用,进一步发挥科协作为科普工作主要社会力量的作用,进一步发挥科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突出我省科协事业的发展特色,坚持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推动科普产业发展;坚持深入基层、务求实效,扩大科协联系科技工作者的覆盖面;坚持以科技工作者为主体,构建发现人才、激励人才、吸引人才、凝聚人才、培育人才和造就人才的科技人才成长服务平台。

——坚持服务发展的原则。坚持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全省工作大局,把为科学发展提供科技、智力支撑作为科协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科协组织的人才智力优势和组织网络优势,广泛开展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建言献 策、科技服务等活动,服务社会建设、服务经济建设、服务科技发展、服务改革开放、服务科协自身建设。

二、主要发展目标

根据党委和政府对科协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按照建立学术交流、科学普及、人才举荐、决策咨询和组织建设协调发展的工作格局,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全省科协事业发展目标是:

——促进经济社会科技发展上取得新成效。科普产业不断壮大,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科普产业战略联盟基本形成,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学术交流与经济建设结合更加紧密,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用不断增强。企业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广泛开展,服务企业科技进步的内涵不断深化。农村科技服务活动深入开展,长效机制逐步建立。科技思想库的功能充分发挥,科学建议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不断提升。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上取得新进展。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程扎实推进,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基本形成。科普事业与科普产业协调发展,并举机制初步建立。科技创新资源向科普资源转化进一步加快,科普资源研发中心、集散中心和服务中心功能基本完善。重点人群科学素质稳步提高,全省公民科学素质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主题科普活动形成品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科普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共建共享取得明显进展。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支撑科普事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 升。科普组织网络日趋完善,科普队伍进一步壮大。

——服务科技工作者上取得新成就。党和政府通过科协组织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渠道进一步畅通。科协组织服务科技工作者的覆盖面不断扩大,科技工作者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决策咨询和组织建设工作与发现、培养、凝聚、举荐、用好人才工作进一步紧密结合。人才表彰举荐力度不断加大,奖项影响力明显扩大,导向作用显著增强。维护科技工作者权益的组织和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科技工作者服务经济建设发展的平台不断拓宽,引进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常态化机制基本建立。学术道德建设不断加强,良好学术生态初步形成。具有科协特色的育才、荐才、引才、用才的科技人才成长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加强自身建设上取得新突破。民主办会水平进一步提高,科协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建设不断加强。学会创新发展能力持续增强,对会员的凝聚力、吸引力显著提高。基层科协组织覆盖面不断扩大,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科协工作者队伍建设不断推进,服务科协事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科协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建设同步发展。初步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科技工作者需要,符合科技社团发展规律,充满生机活力的群众团体。

三、重点任务

(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大力发展科普产业。继续办好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培育壮大科普产品市场,把科博会培育成国内最具影响力、具有较高国际化程度的品牌展会。加快建设安徽省科普产品工程研究中心,提升科普产品研发能力,力争到“十二五”末,把“工程中心”建成国内最大的科普产品综合研发基地,升格为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培育成全国最大的科普产业集团和国内第一家研发制定科普产品的上市公司。加快中国(芜湖)科普产业园建设,推动科普产业要素的集聚,力争到“十二五”末,吸引100家左右的研发、生产、销售科普产品的企业落户科普产业园,引导科普产业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向安徽聚集,推动科普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形成集群效应。完善中国(芜湖)科普资源服务网建设,建设科普产品信息发布中心、科普资源网上展示和交易服务平台,建立科普资源集成、积累、配送、共享机制。深化“产学研用”结合的科普产业战略联盟,整合集成优化科普产业领域的人才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市场优势,提升科普产业发展层次,把科普产业培育成战略性新兴产业。

2、推进实施“海智计划”和“5612”工程。进一步加强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合肥工作基地建设,推进海智工作向皖江城市带、江南江北产业集中区辐射延伸。积极与海外科技团体、科技人才建立固定的联系,探索建立海外引智工作站,推动海外科技资源与我省企业、高校院所的交流与合作。开展品牌性、经常性海智项目与人才对接活动,推动人才落户、项目落地。建立海智项目库、人才库、成果库和需求库,加强和完善安徽海智网建设及工作平台建设,为海外科技人才来皖创新创业、技术咨询、项目开发与对接提供优质服务。加强皖台科技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探索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深入实施“5612”工程,广泛开展以技术创新为主要内容的“讲理想、比贡献”、金桥工程、厂会协作等活动,建立和完善科技专家服务中心,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3、深入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继续推动国家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在我省的实施,努力扩大项目实施的覆盖面。加大省市县三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实施力度,通过“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的方式,表彰奖励一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村科普带头人,调动和发挥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带头人带领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的示范带头作用,辐射带动更多农民学习科学技术、应用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科学生产和文明生活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建立科普惠农长效机制,选择支持一批科技文化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辐射带动效果好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普示范基地,建设科普惠农服务站,集成各类涉农科普资源,把各种科技要素引向农村、引入农户。配合中国科协实施的新农村千万乡土科普人才培训工程,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培训活动,提高农民掌握和运用先进适用技术的 能力,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4、推进科技思想库建设。组织科技工作者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科技问题、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开展跨学科、综合性的调查研究,提出预见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对策建议,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支撑。加快培育有特色、有影响的科协决策咨询品牌,探索举办党政领导与专家座谈会、区域和行业发展论坛等决策咨询活动;开展科技工作者优秀建议征集和优秀调研报告评选活动,把科技工作者的个体智慧凝聚上升为有组织的集体智慧。充分发挥学会的专业优势,组织动员学会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开展科学论证和科技咨询服务,推动学术成果向决策咨询成果转化。充分发挥政协科协界参政议政作用,组织科协界委员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加快科学决策咨询的基础建设,建立和完善科协决策咨询研究机构,培养一批政治素质好、政策水平高,既懂科技经济又能胜任决策咨询组织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整合科协系统的决策咨询资源,建立决策咨询选题库、专家库、成果库,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平台。

5、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推动学术交流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提高学术交流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搭建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重点办好安徽省科协年会,集成学术资源,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继续举办安徽博士科技论坛、“兴皖之 光”青年学术年会等品牌学术交流活动,激发青年科技人才创新能力;探索举办“科技沙龙”等形式的综合交叉、高端前沿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学术交流的质量和水平;加强面向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的学术交流活动,扩大学术交流的覆盖面。拓宽国际民间学术交流渠道,鼓励和支持学会主办或承办国际学术会议,加强和巩固与港澳台地区的学术交流,促进两岸三地科技界的交流与对话。发挥好科技期刊在推动学术交流中的重要作用,配合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提高科技期刊的质量,增强科技期刊的社会责任,培育一批国内有较高知名度、影响力的品牌核心期刊。

(二)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1、实施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程。启动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11-2015年)实施方案》,认真履行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职责,动员全社会深入做好“十二五”期间的公民科学素质工作,推动各部门落实相关任务,完善联合协作的工作机制。开展对《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的监测评估,定期开展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工作和县级科协、学会科普工作条件和绩效测评。认真完成好科协牵头承担的各项任务,重点实施好未成年人、农民、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和科普资源开展与共享工程、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2、深入开展主题科普活动。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主题,深入开展全 国科普日活动,努力把全国科普日打造成品牌科普活动。广泛开展青少年创新实践活动,增强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深入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继续组织参与开展科技周、科教进社区、科技下乡等活动,着力培育一批在社会上有影响的科普活动品牌;组织学会围绕重要纪念节日开展防灾减灾、保护环境、安全健康等科普活动;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解答社会民生关注的科技问题。

3、开展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启动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推动科普活动进学校、进街道、进机关、进企业,开展科普示范街道、社区等创建活动,每年评选、奖补和资助社区科普益民先进单位;面向社区居民开展科学生活、安全生活、健康生活等宣传和教育活动,养成科学文明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面向农业转移人口开展提高职业技能、适应城市生活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职业素质和文明程度;加强街道科协、科普协会、社区科普小组、社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加强社区科普活动中心、科普图书室、科普画廊等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社区社会资源,建立共建共享机制,搭建社会化的社区科普工作平台。

4、提高农民科学素质。落实《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依托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学校,面向农民开展函授教育培训活动,提高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结合“阳光工程”,依托农技协、科普基地,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提升农民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广泛开展经常性的农村科普活动,倡导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农村示范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科普示范县创建活动,建立一批示范农技协、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增强基层科普服务能力;加强农村科普设施、科普组织、科普队伍建设,推动基层开展一站一栏一员建设,加强农技协组织建设,扩大覆盖面,建立农业专家咨询服务团,发展农村科普志愿者队伍,形成服务基层、服务农民的长效机制。

5、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扩大各类青少年科技竞赛的影响,继续办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提高竞赛活动的质量和水平。丰富青少年课外科学教育活动,开展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系列活动、“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科技馆进校园、科技夏(冬)令营活动。探索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开展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科普教育共建共享试点工作,鼓励和支持学校利用科技馆、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科普教育基地等资源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活动。

6、推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加大科普产品的研发制作,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社会团体从事科普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繁荣科普创作,加大对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吸引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科普创作。整合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等社会优质科普资源,鼓励和支持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将 科研成果向社会公众传播,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向科普资源转化。加快科普展教中心、科普资源研发中心和科普资源集成共享中心的建设,形成科普资源集成、积累、配送、共享机制。大力发展专业科普场馆,加快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建设,推动有条件的市县建立科技馆。加强对现有科技馆的规范管理,丰富展教内容,扩大服务范围。引导社会各类科技博物馆、动植物园、主题公园等强化科普教育功能。加强基层科普设施建设,依托现有社会设施建立科普教育基地,完善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画廊、科普图书室、科普大篷车、青少年科技工作室等基层科普设施。

(三)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1、宣传表彰优秀科技工作者。加大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在创新科学技术和普及科学技术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人物和创新团队,配合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大力宣传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品德,树立科技工作者的良好社会形象。重点把安徽青年科技奖评选表彰活动培育成具有广泛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品牌奖项,推动设立“安徽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表彰奖项,扩大表彰奖励范围。继续办好“安徽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表彰活动”。支持学会设立专业性奖项,发挥学会在科技人才评价中的基础地位作用。加大对基层一线优秀科技工作者的表彰力度,对在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农业技术推广和公民科学素质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 科技工作者给予表彰奖励。

2、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广泛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吸引不同年龄、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努力培育创新人才。重点开展小型、前沿、高端、交叉的学术、教育和培训活动,培养高层次高技能创新人才。加快学科群建设,以学科发展带动人才成长。配合中国科协继续教育引导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推动学会面向会员开展继续教育,促进学会会员的学术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积极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培育基层实用技术人才。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举办“安徽省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创新大赛”,选拔培育科技后备人才。

3、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参与中国科协“科普人才建设工程”,努力造就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科普人才队伍。重点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科普产业经营、科普产品研发、科普创作与设计、科普研究与开发、科普传媒、科普活动策划与组织等方面的人才。依托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农技协骨干、科普带头人、回乡知识青年和基层科技教育工作者,加强农村实用科普人才队伍的建设。依托离退休科技工作者、学会会员,建立社区科普人才队伍。依托企业科协开展职工技能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育企业实用科普人才。依托教育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等,加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依托老科技工作者、高校师生、在职科研人员等,发展科普志 愿者队伍。与高校合作开办科技传播和相关专业,培养一批专业化、高层次科技传播人才,加快高端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4、当好科技工作者之家。认真履行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桥梁和纽带的工作职责,广泛开展“创建科技工作者之家”、“争当优秀科协工作者”活动。继续办好“12•15”中国科协会员日活动,增进科协与学会会员之间的联系。开展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维护合法权益。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认真贯彻《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引导科技工作者自觉遵守《科技工作者道德规范》、《学会科学道德规范》、《科技期刊出版工作道德规范》。推动学会建立会员诚信档案、学术不端行为查处机制,为科技工作者成长营造和谐宽松的环境。

(四)加强科协组织自身建设

1、推进学会的改革创新。加强学会组织建设,推动建立以会员为本、民主办会的体制结构,完善学会内部治理结构,改善学会运行机制,提高学会的运行能力,探索推进学会办事机构职业化建设,提高学会工作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支持和鼓励学会承接政府转移的社会化服务职能,引导学会积极开展科学普及、科技奖励、科技评价、科技人才评价活动,拓展学会服务功能。推动优化学会发展的政策环境。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骨干学会,增强学会的创新发展能力。

2、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开展对科协组织的分类指导,以开 展活动促进基层组织建设。以科普示范县创建活动,推动县级科协组织建设,发挥县级科协对基层科协组织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以建立科技专家工作站和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推进企业科协组织建设。以促进高校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推动高校科协组织建设。以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加快街道社区科协组织发展。以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巩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组织基础。拓展基层科协组织建设新领域,积极推动在非公有制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海外归国人员创业园和企业孵化器建立科协组织。

3、加强科协人才队伍建设。举办市县两级科协主席培训班,提升科协领导干部的科学发展能力。加强对学会专职干部的培训,提高学会服务会员的能力和水平。创新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认真实施安徽省科协《关于干部上挂下派、交流轮岗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升干部队伍业务能力和业务素质,加强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科协干部培训活动,培养造就一支热爱科协工作、勤于思考、善于学习、敢于创新、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竭诚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的高素质科协干部队伍。

4、加强科协环境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机关效能建设活动,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加强科协系统的党建工作,探索通过党建工作带动学会、农技协自身建设的良性互动工作机制。加强科协文化建设,形成用科协事业吸引人、科协文化凝聚人、科协精神激励人的良好氛围。围绕科协重点活动,大力宣传科协组织在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主要成效,增强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进一步加强科协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兴办符合科协宗旨的社会公益性事业,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开展学术交流、科学普及提供硬件支撑。

四、保障规划实施

——组织保障。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加强对科协工作的领导,推动将科协重点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工作大局,促进科协事业发展目标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充分发挥代表大会、全委会、常委会的领导作用和专委会的指导作用,落实和完善民主办会制度,推动科协工作民主决策的规范化、制度化,用规范的议事程序保障科协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实施。

——政策保障。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科协工作发挥科协作用的决定》,为实施安徽省科协事业“十二五”规划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落实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关于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程的措施。进一步推动科普示范县创建活动纳入地方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努力为学会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落实社会资金捐赠科普事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积极争取科 普产品生产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待遇。推动制定科协系统科技咨询业扶持政策,促进科技咨询业稳步健康发展。

——资金保障。积极争取政府公共财政加大对科协事业发展的投入,努力实现到“十二五”末全省人均科普经费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推动学术交流、决策咨询、人才举荐等专项经费大幅提高;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加大对科普基础设施的投入,到“十二五”末,力争所有省辖市和有条件的县(市、区)建立科技馆。建立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协作单位、企业实体、社会各界等各方面对科协事业发展的支持,吸纳国内外社会资金的捐赠和资助,促进科协事业发展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推动科协事业加速发展。

——监测评估。科学合理的分解“十二五”科协事业发展目标,明确各个年度需要完成的各项重点任务,实施分级负责制,明确各级科协、学会需要完成的目标任务。加强对规划实施的全程跟踪监测,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考核评估办法,建立符合实际,有利于调动全省科协系统干部职工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创新性,有助于推动重点任务实施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对在实施安徽省科协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取得显著成效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第二篇: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

成都高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

中医药事业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贯彻落实深化医药体制改革、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等社会热点问题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和促进高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根据《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关于印发<成都高新区社会事业发展规划(2008—2012)>的通知》,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全区中医药事业回顾

(一)基本情况

2007年,高新区启动了社区卫生综合配套改革。改革前,全区面积87.5平方公里,服务人口32.8万,辖5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乡镇卫生院3个,卫生技术人员226人。目前经区划调整面积扩大到130平方公里,服务人口52.9万,辖6个街道,建成肖家河、芳草街、石羊、桂溪、合作、中和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技术人员达413人,执业医师总数181名,配备中医类别执业医师72名(主治医师47人),占医师总数39.7%。高新区通过卫生综合配套改革构建起“政府建、街道管、三级考、社会评”的具有高新区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新模式,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全覆盖、区域社区卫生特色服务新突破。

(二)主要成绩

“十一五”时期,高新区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疾病防治能力显著增强,服务覆盖面显著扩大,中医药文化不断普及,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促进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中医药发展政策环境不断优化。中医药服务融入社区“六位一体”功能中,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发挥了中医的独特作用。全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纳入医保定点单位,针灸、火罐、刮痧等中医适宜技术均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2.中医药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全区形成了以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联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著名专家教授,实行专家包片责任制,通过巡诊、坐诊、示教等方式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

3.中医药机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加强中医药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中医馆,设置中医科、名中医工作室、康复理疗室等科室,不断改善服务条件。加强了中医内涵建设,推广14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增强中医药应对“甲流”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艾滋病、肝炎等重大疾病的防治能力。全区10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一级科室设置中医科;57.1%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以提供中医药服务为主。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评为“成都市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

4.中医文化建设和科普宣传蓬勃开展。通过中医药健康教育、文化理念宣传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中医药文化。广泛开展了中医药科普宣传及周末名中医义诊活动。开展了“弘扬传统医学、服务大众健康——创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大型宣传活动”、“高新区中医适宜技术大赛”等活动,利用多种形式向居民宣传中医药常识和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传统文化博物馆位于成都高新西区,面积5000平方米,展出内容丰富、极具特色,包括中药博物馆、医史博物馆、人体奥秘馆、校史馆和科技成果陈列馆。中医药传统文化博物馆已经省、市团委批准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省、市科协批准成为科普知识教育基地。“肖家河中医一条街”建设初具规模,为老百姓提供多种模式的中医药服务,受到国家和省、市中医药管理局的充分肯定,多次在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大型媒体报道。

大力开展中医知识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高校、进家庭“五进”活动,提升了全区居民的健康素养,群众对中医药知晓率达到90%以上。

5.中医药行业管理进一步加强。改革中医行政审批制度,实施中医坐堂医诊所审批制度。启动中医药标准化建设,规范设置中药房,健全药品管理制度,规范中医药服务秩序,提高中医药行业管理水平。

“十一五”期间,全区中医药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发展水平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要,突出表现在:中医药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居民不能公平享受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临床专业骨干缺乏,高层次人才引进不畅;中医学术水平不高、科研能力和专科特色不强;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不突出。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政策还需进一步细化落实等问题。

二、“十二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作为中医工作的出发点。遵循中医发展规律,保持和发展中医特色优势,推动继承与创新,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与实践。推动高新区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服务。

(二)基本原则

坚持中西医并重原则,把中医药和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位置,促进中西医结合;坚持政府扶持和主导原则,动员各方面力量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坚持继承与创新原则,既保持特色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坚持城乡统筹,全面发展的原则,城乡居民公平享受中医药服务。

(三)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高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设与高新区发展相适应的功能完善、特色突出、方便可及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培养一批理论功底扎实、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学术水平较高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一批中医药特色突出的医疗服务机构。

三、“十二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

1.科学规划,优化中医药资源配置。坚持城乡统筹,合理布局全区中医药资源,提高中医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基本实现以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发挥成都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在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辐射作用,实现各级各类机构的功能互补、梯度支持,形成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2.大力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完成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二期工程建设工作,将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成为特色突出、优势明显,设施、人才、管理、科研、服务一流的现代化中西医结合医院。不断提高应用中医药诊疗手段的实效性和规范性。

3.深入开展“中医治未病”工程。传承中医“上工治未病”学术思想,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的“治未病”中心的基础上,培养优秀的中医预防保健人才,开展临床诊断和保健服务。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根据居民不同体质开展中医体质辨识服务,进行健康指导。

4.推进社区中医药服务。以创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为契机,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积极推广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均具备开展按摩、推拿、足底反射疗法等中医特色服务的能力。促进中医药服务与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的有机融合。依托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强化共建,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提供人员、技术支持。

5.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总结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经验,继续组织中医

药诊疗适宜技术的筛选、整理与推广应用。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建设。在基层医疗机构中推广不少于20项疗效确切、安全方便、易于操作的中医药适宜技术。针对社区常见病症、慢性病,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验方)的培训推广应用,力争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全覆盖。

(二)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1.加大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加强中医药人才梯队建设。加强与高等院校及三级医院中医科的合作,围绕影响临床疗效的主要问题和关键技术,开展科研攻关,以科研带动临床,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能自觉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指导实践的复合型中医药优秀人才。对副高级以上职称及急需特殊岗位的专业人才,在引进政策上予以支持。

2.强化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完善中医药继续教育制度,提高中医药继续教育的层次、覆盖面和内涵,重点强化中医药经典理论、诊疗护理技能的培训。建立中医药人员规范化培训、岗位培训制度。开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强中医护理队伍的专业培训。加强中医药管理人才培养工作。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选派人员参加国家、市级中医技术培训,到全国知名的中医院校、中医医疗机构进修学习,聘请知名中医药专家、学者来高新区授课或指导临床。到2015年,全区医疗机构的中医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学科带头人由中医类别高级职称人员担任,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中医药知识知晓率达80%以上。

3.加快培养社区中医药人才。实施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养计划,加强基层全科医师的中医培训和“西学中”工作。培养40名中医全科医师,并开展社区基层医务人员中医药知识全员培训,培养20名社区中医临床骨干。

(三)提升中药服务水平,打造标准化中药房

全面推广中药配方颗粒、小包装饮片和中医信息化、智能化给药工作,保证中药饮片质量,构建完善的中药质量追溯体系,以更好地发挥中医服务社会的能力。加强中药新药和中药自制制剂的研究应用。依托辖区制药企业和高校药学专业及实验室建立合作机制。加强名医名方开发及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继续开展对组方合理、疗效确切的中药自制制剂的筛选、研制开发。强化中药零售企业中药饮片调剂能力,打造标准化中药房。

(四)强化中医药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加强中医基础研究。遵循中医药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借鉴现代生命科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前沿理论、方法及技术,依托高等院校的优良资源,对中医藏象、证候、经络、病因理论及方剂、药性理论等中医药基础理论进行研究。进一步加强四诊客观化识别、中医药研究方法学、中西医比较、中医术语的标准化和国际化表述的研究,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五)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

加快中医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肖家河中医一条街”形象建设和内涵建设,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将中医药文化特征作为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体现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公共教育场所。各街道、社区和区属各医疗卫生机构要开设专栏,宣传中医药预防保健知识。加大开展中医药文化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高校、进家庭“五进”活动力度,培养一批优秀的中医药宣讲人才,提升群众对中医药文化的知晓程度,普及有中医特色的防病治病知识。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切实落实中医药相关政策

各街道和有关部门要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分工合作、协调配合,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四川省中医药条例》和《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经贸发展局负责,优先安排对公立中医药机构的基本建设和其他重点项目,积极争取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价格措施,体现中医技术劳务价值。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支持中医药人才培训与引进工作,优化中医药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扩大中医药报销范围,将符合条件、经有关部门批准的中医特色诊疗项目、中药品种、中药免煎颗粒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报销范围,鼓励患者就诊中医,积极争取中医药报销比例的适当调整。科技局对区内中医药科研课题项目予以倾斜,扶持中医药科技发展。发展策划局要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加大中医药政策和中医药科学知识的宣传力度,为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完善投入和补偿机制

要逐年加大财政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力度,落实对各级各类公立医疗机构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以及基本药物制度中药饮片的补助政策。建立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与服务的长效机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支持中医药事业。各街道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发展中医药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的设施设备、学科和专科(专病)建设、人才培养、中医科研等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

(三)深化改革,积极发挥中医药的作用

中医药行业要积极参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增大中医药在医改中的比重,发挥中医药在促进卫生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在区域卫生规划中,统筹设置中医药机构。鼓励社会资本举办独立的中医药机构,鼓励有资质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允许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行业按照有关规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加强区域合作,加大开放力度,支持和鼓励成都中医药大学来高新区举办医院和中医药科研机构。公立中医药机构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经营模式、分配体制、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既要体现政府创办的公益性,又要适应市场经济与健康服务的需求。

(四)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

大力加强内涵建设,强化内部管理,调整中医院诊疗服务结构,增加中医药特色服务,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大力加强中医药治疗疑难病、老年病及“治未病”、养生保健等特色优势建设。认真抓好中医药机构药剂室、名医馆等建设。支持有中医药特色、有创新、有临床应用价值的中医药科研项目申报,提升全区中医药学术及科研水平。

主题词:卫生中医规划通知

信息公开类别:主动公开

抄送:市卫生局。

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办公室2011年7月27日印发

第三篇:中国科协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模版]

中国科协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1年06月23日10:46 手机看新闻

2011年5月30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

目 录

一、序言

二、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主要目标

三、重点任务

(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二)推动学术交流繁荣发展

(三)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四)促进科技人才成长

(五)提升科技开放与交流水平

(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四、规划实施与保障

【1】 【2】 【3】 【4】 【5】

一、序 言

“十一五”时期是科协事业快速发展的五年。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科协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12.15重要讲话要求,根据中国科协“七大”的总体部署,坚持“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定位,着力营造科协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搭建重要工作平台。颁布实施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组织实施了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等一系列重大项目,打造了中国科协年会、全国科普日、中国科协会员日、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表彰奖励等一系列重要活动品牌。基础设施和工作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事业经费实现了大幅增长,中国科技馆新馆等一大批科普场馆相继建成开放,圆满完成中国科协“七大”确定的各项任务。科协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得到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普遍认可,科协组织的社会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实现科协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今后五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对科协组织繁荣学术交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我国科技工作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科技人员的时代特征越来越明显,对科协组织在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对科学生产、文明生活和提升自身科学素质强烈的向往和追求,使得科协组织在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科普需求方面承担更加繁重的任务。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任务,为科协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发挥协同作用方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科技竞争力和合作能力不断增强,为科协组织在更广阔的领域开展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提供了新机遇。

面对机遇和挑战,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主动适应形势和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工作思路,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心无旁骛、埋头苦干、开拓创新、狠抓落实,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科协事业科学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科协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根据中国科协“八大”的总体部署,坚持“三服务一加强”工作定位,坚持“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方式,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服务科学发展,推动自主创新,提升科学素质,促进社会和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二)主要目标

今后五年科协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更加突出。作为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的政治自觉性更加牢固,代表广大科技工作者参政议政能力明显增强,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作用更加突出,科技决策咨询能力显著提高,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

——学术交流质量和实效显著增强。学术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交流的形式和机制不断创新,学术会议和期刊质量明显提高,产生一大批有重大影响的学术论文,使学术交流更加有利于通过技术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加有利于攻克科技前沿问题,提高科技整体水平,更加有利于中国科技界融入国际科技界,提升国际地位。

——全民科学素质水平大幅提升。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逐步完善,优秀科普作品不断涌现,科普基础设施和科普人才队伍的建设得到显著加强,热点、焦点科技问题得到迅速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科普服务需求得到不断满足,到2015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比例从3.27%提高到5%。

——科技工作者对科协组织的满意度明显提高。作为科技工作者群众组织的特色更加突出,与科技工作者的联系更加紧密,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渠道进一步拓展、内容更加丰富、方式不断创新,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进一步改善,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科技工作者之家的社会形象更加鲜明。

——科技开放与交流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科协作为民间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主要代表的作用逐步加强,利用国际科技资源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国科技工作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基本形成覆盖面广、重点突出、相互协调的国际民间科技交流新格局;同港澳台科技界的交流更加广泛,形成一系列有影响的重点活动。

——自身能力切实增强。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科协组织建设进一步优化,基层组织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学习型组织建设达到新水平,工作条件逐步改善,科学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三、重点任务

(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着力点,大力开展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学术交流活动,充分发挥学会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组成部分的重要作用。优化面向企业农村开展的各项科技服务,把更多创新要素和科技资源引进企业、引向农村。充分发挥科协组织智力密集、人才荟萃、学科齐全、公正客观的优势,参与社会建设,创新科技服务,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题。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学术交流与产业优化升级紧密结合起来,把提升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共性技术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沿关键技术作为开展学术交流的重点,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突出国家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围绕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信息网络、现代农业、健康、生态环境保护、空间和海洋、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等重要领域搭建不同形式和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营造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启迪科学思维,激发创新活力。

——突出基层一线技术创新的需要。鼓励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面向基层和一线科技工作者广泛开展层次不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术交流活动,鼓励科技工作者的基础性、应用性研究,以高水平的交流研讨活动带动基层一线技术创新。

2.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深化“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围绕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节能、降耗、减排、增效为重点,动员组织一线科技工作者投入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拓展活动内容,创新活动方式,建立长效机制。在全国范围组织评选表彰750个先进集体、500个科技标兵、500个优秀组织者。

——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推动建设1000个院士专家工作站,重点围绕企业重大科技需要和技术创新难题,开展联合研发和攻关;依托全国学会、高校、科研机构和地方科协在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各类产业聚集区组建200个院士专家服务中心,根据产业技术创新需求,解决跨行业、跨学科、跨地区的共性问题;动员地方科协及所属学会组建各类专家服务团队,引导广大科技专家带技术和成果深入企业一线,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

——建设企业科协科技信息服务系统。跟踪和优选高新技术信息,进行专业化加工,形成适于企业应用、滚动扩充的信息资源库;建立企业科协科技信息推广应用服务平台,加快现有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破解发展难题。

——组织创新方法培训。大力开展创新方法宣传培训和知识产权战略巡讲等活动,着力提高企业一线科技人员的创新思维和技术创新能力,培训企业创新工程师和专利应用工程师5万人次。

3.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继续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扩大奖补规模和财政支持力度,推动建立科普惠农兴村项目库,支持受表彰的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和先进个人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建立科普惠农长效机制。集成各类农村科普资源,健全农村科普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农函大办学优势,有效利用各方面教育资源,普及农村实用技术,增强农民科技创业和脱贫致富能力。

——探索开展科普富民兴边工作。加强边疆地区基层科普组织、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开展科普活动。积极搭建上下联动、东西互助、城乡结合、优势互补的科普服务工作平台,建立合作交流机制,提高边疆地区群众的科学素质水平,促进边疆地区稳定和发展。

4.建设国家级科技思想库

——组织科技工作者积极建言献策。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就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组织开展专题研究,开展形式多样的专家咨询活动,办好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和党政领导与院士专家座谈会,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支撑。开展科技与社会——2050展望项目研究,发布系列研究报告。定期开展科技工作者优秀建议征集和优秀调研报告评选活动,建立优秀调研成果出版资助制度。

——开展科技思想库建设试点工作。在有条件的地方科协开展科技思想库建设,鼓励探索建立各具特色的决策咨询模式,增强科协组织的决策咨询服务能力。

——实施学会决策咨询资助。在科技社团层次办好思想库,鼓励支持科协所属学会开展决策咨询活动,促进学术交流成果转化为决策咨询依据,加强决策咨询能力建设,打造学会决策咨询品牌,以决策咨询项目带人才成长,培养一批复合型决策咨询人才。

——建设科技思想库工作平台。面向科协系统集成资源,丰富充实选题库、数据库、专家库、成果库。建立调研课题评审管理全流程信息化系统,实现科协系统决策咨询信息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5.引进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智力

——深入实施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按照“联系好、了解好、反映好、服务好”的原则,构建海外智力储备库,搭建海外智力为国服务平台,优化海外人才回国服务环境,开展举荐人才、建言献策、基地建设等工作。

——为国家和地方推荐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保持和加强与海外科技团体、科技人员的联系,建立动态的国内需求项目库和海外专家学者人才库,为海外科技人才参与经济建设和科技活动提供支撑。

——加强海外智力引进工作基地建设。以国家实施的重点发展战略为切入点,建立工作基地,推动海外人才以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入股、回国创业等方式直接参与国内经济活动。

6.参与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

——积极推动社会建设。充分发挥科协作为政协界别的作用,为政协科协界委员参与科技政策法规制定,发挥政治协商、科学决策、民主监督作用提供服务和支撑,充分发挥政协科协界委员决策咨询、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

——主动参与社会管理。开展百强学会服务社会建设工程。培育100个国家级、省级骨干示范学会,创造条件,拓展社会功能,进一步提高学会社会公信力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组织广大会员和科技人员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成为推动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力量。

——广泛开展社会服务。发挥学会独立客观、智力密集优势,积极承担社会服务职能和政府转移职能,广泛开展科技规划计划咨询论证、技术标准规范制定、科技成果评审、科技项目评估、技术鉴定等科技评价活动。积极承担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职业技能鉴定、执业资格认证、培训和继续教育等科技人才评价职能。

专栏一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重点项目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5年累计表彰奖励13000多个先进单位和个人,辐射带动的农户不少于5000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20%)。

“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以院士专家工作站和技术信息服务等为抓手,引导创新要素资源向企业集聚,动员企业一线科技人员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每两年表彰一次,共表彰750个先进集体、500个科技标兵、500个优秀组织者,进一步激发企业一线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激情和热情。

国家级科技思想库建设:围绕党和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形成决策咨询建议;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形成优秀调研报告;展望2050科技与社会发展;科技人力资源地理信息系统;搭建决策咨询工作平台。

科普富民兴边:增强边境地区科普服务能力,提高边境地区公民科学素质,促进边境地区群众致富、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计划:搭建海外智力为国服务平台,优化海外人才回国服务环境,5年建成20个“海智计划”工作基地,联系的海外科技团体达到100个,海外人才数据库条目和接待海外科技人员参与为国服务活动人数以每年10%比例增长。

(二)推动学术交流繁荣发展

围绕提高学术交流的质量和实效,举办高层次、高质量的系列学术交流活动,大力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7.促进学科发展

——发布《学科发展报告》。开展系列学科发展研究,总结学科新进展,研究学科发展趋势,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多学科协调发展,培育优势学科,提出我国学科发展的策略和建议,每年发布学科最新成果。

——开展学科史研究。总结回顾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分析学科的性质、历史定位、社会文化价值以及作用模式,拓展我国学科史研究的格局。实施知名科学家学术思想传承计划,组织著名科学家的学术思想系列研讨活动。做好学术文献特藏工作。

8.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举办中国科协年会。进一步突出“大科普、学科交叉、为举办地服务”等特点,重点组织好学术交流、决策咨询、科学普及等活动,扩大品牌效应,把年会办成具有广泛社会影响、标志性的科技界重大活动。

——举办综合交叉系列学术会议。顺应学科综合交叉、跨学科发展趋势,举办跨学科、交叉性、综合性学术会议。支持全国学会学术年会、重大科技事件活动以及综合交叉学术会议。

——举办高端前沿系列学术会议。重点围绕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地球科学、纳米技术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组织开展学术交流,举办中国科协论坛、青年科学家论坛等活动。

——举办学术服务系列会议。促进学术交流与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紧密结合,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在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生态环保、能源资源、信息网络、新兴材料、公共安全和健康等领域开展学术交流,组织行业、区域经济发展专门研讨活动,及时组织中国科协热点问题学术报告会。

——举办学术生态系列会议。倡导自由探究,鼓励学术争鸣,活跃学术氛围,促进原始创新。举办和推广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为萌芽时期的学术观点、理论以及灵感提供专门交流平台,营造多学科交叉并自由探讨学术问题的良好环境。

——加强学术会议质量管理。建立学术交流评价体系,规范学术活动程序。培养一批优秀学术会议主持人,推进学术交流管理人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升学术交流质量和实效。支持企业科技工作者、青年科技工作者和边远地区一线科技工作者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其学术成长。

——丰富和创新学术交流形式。开辟学术交流网站或专题网页,推动在线学术交流,举办系列科学博客大赛。

9.打造精品科技期刊

——提高科技期刊论文质量。提高期刊中优秀论文的比率,组织一流专家投稿,吸引高质量原创论文。倡导专家办刊,引进国际高层次科技期刊人才,提高编委会和审稿队伍的国际化程度。

——加大精品科技期刊工程实施力度。着力培育国际知名科技期刊,大力培育一批国内领衔期刊和精品后备期刊,促进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科技期刊出版人才的成长,提升科技期刊的整体水平。

——推进科技期刊国际化进程。继续实施科技期刊国际推广计划,提升英文版期刊国际化水平;加强科技期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拓宽工作渠道,逐步建立科技期刊出版人才国际化培训有效机制。

——推进科技期刊数字化平台建设。实施“千刊数字平台工程”,推动学科刊群建设和出版集群建设,实现编审程序化和学术论文网上开放获取。

——加强科技期刊发展能力建设。加强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基础理论研究和学术研讨,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的品牌影响力;建立科技期刊与大众传媒沟通机制,增强科技期刊的社会责任;培养一批优秀作者和编辑出版优秀人才。

专栏二 推动学术交流繁荣发展的重点项目

精品科技期刊工程:培育100个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在国内相关学科(专业)领域发挥领衔作用的科技期刊,建立10个左右具有学科优势和集群效应的科技期刊集群,建设具有先进水平的中国科协千种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引进和培养100名左右具有国际视野和期刊国际化运作能力的科技期刊领军人才。

学术交流平台建设:举办中国科协年会、中国科协论坛、全国学会年会、国际学术会议、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青年科学家论坛、科学博客大赛、全国博士生年会、国家科技报告体系等,构建全面的、持续的学术交流新格局。

(三)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切实加强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积极开展主题科普活动,扎实推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动科普示范县的建设,强化面向公众的科学普及,持续有效地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10.推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

——履行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职责。进一步完善跨部门联合工作机制,研究制定纲要实施工作的监测指标体系,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纳入政府业绩考核范围,开展实施情况督查,研究建立实施激励机制,对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

——开展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工作。完善调查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提高调查质量和水平,定期发布公众科学素质发展报告。

——加强科普理论研究。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专题研究,为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提供理论支撑;进一步改善科普研究条件,建设中国科普研发基地。

11.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开展农民科技培训。从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培训,帮助农民掌握和运用适用技术,提高农民职业技能,提高发展生产、增产增收的能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建立完善农村科普示范服务体系。推动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乡、村、户)和科普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辐射、带动、引领作用,提高农村科普组织服务能力。

——开展服务“三农”科普活动。针对农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科技需求,不断创新形式和内容,开发符合农民需要的生产、生活科普资源,积极开展科普之冬(春)、科普大集、科技专家和致富能手下乡等品牌活动,为农民提供优质科普服务。

12.提升社区居民科学素质

——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科普活动。根据社区居民的特点和需要,组织开展科教进社区、社区科普学校等品牌活动,普及安全健康、节能环保、应急避险、科学生活等知识,提升社区居民科学素质;面向新生代农民工开展适应城市现代生活和再就业技能培训等科普活动,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依托社区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建立完善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图书室、科普画廊等设施,开展科普示范街道、社区、家庭等创建活动,创建一批社区科普益民先进单位。

——探索建立社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集成社区内及周边科普资源,鼓励学校、科研院所、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等驻区单位参与科普工作,推动科普活动的社会化。

13.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

——开展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开展青少年科学调查、青少年载人航天科普等系列活动,继续开展青少年科学影像节、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行等活动。

——实施校外科技教育项目。实施求知计划,推广“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试验项目,面向农村青少年开展非正规教育,探索科技界与教育界联合的有效模式。

——加强青少年科普活动场所建设。积极探索与教育部门共建共享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中国科协青少年校外科普实践训练基地,继续发展青少年科学工作室。

14.开展主题科普活动

——开展重大科普活动。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主题,广泛开展全国科普日、防灾减灾日等群众性科普活动。支持学会围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主题和重要纪念日,积极开展各类科普活动。

——开展社会热点、焦点科普活动。组织科技工作者及时回应社会热点、焦点中的科技问题;建立科学家与大众媒体广泛沟通的渠道,定期举办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的交流活动。利用互联网、电视、手机等新媒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依托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开展科普活动。建立科普与科研结合机制,引导承担国家科技项目的科研团队、企业、高校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及时把最新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成果向公众传播,促进公众理解科学,让科技成果惠及广大公众。

——开展应急科普工作。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建立储备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科普资源,逐步建设完善应急科普服务支撑体系,建立应急科普响应机制,及时提供应急响应和科普资源服务。

15.完善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开发集成科普资源。推进科研创新成果、生产技术成果和学术交流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引进国外优质特色科普资源,打造一批健康生活、低碳生活等主题科普资源精品及“科普大篷车”电视栏目等科技传播精品节目。

——实施科普创作资助。开展系列科普作品创意大赛,提升原创科普作品的开发和创新能力,开展优秀科普作品评选和推介,形成一大批深受社会公众欢迎的科普作品。

——加快中国数字科技馆的开发与应用。建立以“中国数字科技馆”为龙头、以专业型数字科技馆为重要支撑的数字科技馆发展格局,平均每日访问人次达30万以上,访问页面数达120万左右。

——搭建科普资源共享信息平台。推进科普出版物、科普广播电视、科普活动等共享服务,向社会发布和推介国内外优质科普图书、挂图、广播电视节目和科普活动资源包。

16.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根据社会公众的科普需求,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发挥公共财政的引导作用,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科普基础设施,开展科普基础设施监测评估。

——继续推进科技馆建设。以建设综合科技馆为主,社区科普学校和企业科普车间为辅,大力发展主题、专题及其他具有特色的科技馆。推动县级科技馆的建设,逐步提高科普场馆的覆盖面。地级市和常住人口100万人以上城市至少建有一座科技馆。

——加强流动科普设施建设。实施“中国流动科技馆计划”,大力发展“科普大篷车”,提高“科普大篷车”活动的覆盖面,重点向基层和贫困地区倾斜;积极开发成本低、效果好的各类流动科普设施,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流动科普设施建设。

——发展完善基层科普设施。建设县级综合性科普活动场所,继续建立完善科普活动站(室)、科普画廊(宣传栏)等基层科普设施。

——继续创建科普教育基地。大力发展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总数达1000个左右,省级科普教育基地总数达3000个左右。

17.促进科普产业发展

——鼓励按照市场机制兴办科普产业。以公众科普需求为导向,发挥市场的引导、优化和调节作用,培育科普产品创意策划、制作开发、推广服务类企业;推动研究制订科普产业相关政策、技术标准。

——培育科普新兴产业。加强科普产品研发、实施重大科普产业项目、建设科普产业园区、发展区域性特色科普产业集群、扶持骨干龙头科普企业、培育科普产业新兴市场。

——加强科普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支持科普资源研发中心、集散中心和服务中心的建设。举办科普产品博览会、交易会,发布科普产品需求信息。

专栏三 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重点项目

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在全国评选表彰近万个科普特色突出、成效显著、示范带动效果明显的社区科普益民先进单位,推动建立社区科普公共服务体系。

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搭建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平台,提高科普资源的原创开发能力、集成应用力度和共享服务水平。

民生科普:立足百姓生产生活科学需求,围绕身心健康、食品药品安全、防灾自救、实用技术等百姓最关心、最关注的问题,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新颖、喜闻乐见的科普,为

百姓生活幸福服务。

科技场馆建设:加快科技馆、数字科技馆、流动科技馆建设和改造步伐,提升科普展教

水平和能力。

(四)促进科技人才成长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发挥发现、培养、举荐、表彰、宣传优秀科技人才的独特作用,掌握科技工作者的状况和诉求,建立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切实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营造科技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为科技工作者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条件,推动用好、用活科技人才。

18.反映科技工作者状况和诉求

——建立完善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制度。开展科技工作者状况综合调查和专题调查,掌握科技工作者的基本状况,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定期发布《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

——完善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体系。合理布局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国家和省两级调查站点总量达800个。规范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管理,提高调查工作质量和效率,加强应对紧急情况实施调查任务的能力,使调查站点体系成为了解一线科技工作者状况的重要渠道和开展调查工作的有效支撑。

——建立完善科技工作者联系沟通机制。密切加强与科协代表大会代表、政协科协界委员的联系,与基层科技工作者建立广泛联系,开辟面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网络平台,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听取意见和建议。

——研究探索维护科技工作者合法权益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愿和诉求,维护科技工作者的知识产权和知识更新等合法权益,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19.表彰举荐优秀科技人才

——开展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将“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培育成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的品牌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表彰1000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开展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求是杰出青年奖评选。进一步规范和优化评选表彰工作,提高社会影响力,促进青年科技工作者健康成长。

——评选表彰“全国科协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大力表彰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和为科协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建设好科技工作者之家。

——鼓励和规范科技社团奖励活动。充分发挥科技社团在同行评议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奖励的规范化水平。

——做好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初选、国家科技奖励项目、创新群体选拔、国际科技组织奖项推荐等工作。

20.培育青年科技创新人才

——促进青年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举办博士生学术年会、女科学家高层论坛、青年科技企业家创新创业论坛。

——加大青年科学家活动基地建设力度。建设10个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活动基地,发现、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提高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业能力。

——培养选拔科技后备人才。广泛动员社会科技资源,为青少年科技爱好者提供科技实践活动条件。改进完善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机制,继续举办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生学科竞赛、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等活动,开发建设后备人才跟踪服务系统。

21.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基层科普队伍建设。培养农村科普员和农村科普带头人,特别是加强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农村科普队伍建设。发展社区科普员队伍,依托社会资源,建设一批社区科普人才培训基地。培养和造就企业科普人才队伍。

——发展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以农村和民族地区中小学的科技辅导员和校外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加强科技辅导员培训。

——加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与管理。建立科普志愿者服务和激励机制,调动科技工作者积极性,造就一支规模大、素质高的科普志愿者队伍。

——培养高端科普人才。重点培养一批高水平、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普展教专门人才和科普创作与设计、科普研究、科普传媒、科普产业经营、科普活动策划与组织等方面的高端科普人才。

22.开展科技人员继续教育

——实施科技人员知识更新工程。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和教育规划纲要,大力开展知识更新继续教育,建设100个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开发一批继续教育精品课程,培育一系列高端培训品牌活动,建设继续教育示范网站,培训500万人次。

——为科技人员专业发展服务。推动将继续教育与科技人才评价、职业标准制定和执业资格认证等相衔接。与相应国际组织共同开发、实施继续教育项目,开展重点、关键技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国际合作。

23.宣传优秀科技工作者

——实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完成500—800名老科学家的资料采集工作,基本完成80岁以上两院院士的资料采集。宣传老一辈科学家坚持真理、诚实劳动、亲贤爱才、密切合作的职业道德。建立“中国科技名人堂”,展示我国科学家形象。

——实施优秀科技工作者宣传计划。大力宣传在创新科学技术和普及科学技术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重点宣传中青年优秀科技工作者、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激发科技人才的创造活力。

——利用大众媒体宣传科技工作者。充分利用电视、电影、网络、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体资源,打造一批科协系统的重点宣传品牌。拍摄中国科学家系列电视电影作品,建立中国科技网络电视台,办好中国科技手机报,出版科学家传记,开展媒体科技记者培训。

24.加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

——推动科研诚信立法。开展科研诚信立法研究,提出科学道德建设的立法建议。

——开展科学道德诚信建设课题研究。

——建立学术不端行为独立调查机制。学习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建立合理有效、公平透明的科学不端行为查处制度,开展学术不端行为典型案件调查。

——强化学会的科学道德建设。在学会逐步建立专门机构,制定本学科、本领域科学道德规范实施细则,设立学术诚信档案,公开受理会员学术不端行为的投诉,披露学术不端行为,推动建立失信惩罚机制,提高自律性。

——加大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宣传力度。组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传教育专家队伍,编写科学道德教育读本,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举办科学道德建设论坛。

——加强科学道德建设国际合作与交流。参与主办“全球性科研诚信大会”,参加国际科学道德、科学伦理等科技组织,扩大开展交流活动。

专栏四 促进科技人才成长的重点项目

科技人才奖项: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全国科协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奖等。

促进人才成长项目:青年创新人才成长平台建设、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科技人员知识更新工程。

(五)提升科技开放与交流水平

发挥中国科协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利用国际民间科技交流渠道和科技资源,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加强同港澳台地区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为维护港澳地区的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做出贡献。

25.有效利用国际科技资源

——举办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根据我国科技创新的实际需要,突出学术、注重实效,承办“第23届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和“第9届世界生物材料大会”等重要国际学术会议。

——积极参加国际科学计划。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科技问题和具有战略意义的前瞻领域,主动参与、承办和发起国际科学计划。参与国际科联地球系统科学四大科学计划,承担国际科联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IRDR)国际办公室工作,将IRDR计划办成国际一流的灾害研究计划。

——引进优质国际科技资源。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多层次的务实合作,建立国际科技资源利用和管理平台,推动国际优质科技资源与国内需求对接。

——推进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履行中国科协作为全国工程师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单位的职责,推进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和支持全国学会积极承担国家相关专业领域工程教育认证和工程师资格评定工作。

26.加强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与合作

——参与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咨商工作。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等联合国重要活动,举办边会,设立展台,发布报告,宣传中国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提高我国科学界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提高国际民间科技组织的参与度。积极加入有影响、有实力的国际民间科技组织,在国际科学理事会、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世界科学工作者联合会等重要国际科技组织中发挥好国家会员的作用。

——深化与发达国家科技组织的合作。加强同美国科促会、英国皇家学会、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和欧盟国家有关科技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把中美科学道德合作、中日青年科学家跨学科学术沙龙等项目打造成合作品牌。

——加强与周边国家科技组织的交流。发挥区域优势,面向东盟、中亚和俄、印、朝、韩、蒙等近邻国家,增进互信,互利共赢,提高合作水平。

——拓展与发展中国家科技组织的关系。增进与巴西、南非等新兴国家和重要发展中国家对口组织的交流合作。

27.开展与港澳台科技交流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港澳台工作的精神。以学术交流为纽带,加强港澳台地区各专业领域的对口科技交流和青少年科普交流活动。

——巩固和发展同港澳地区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举办当代杰出华人科学家公开讲座、香港工程师院士论坛、港澳大学生暑期实习等活动。

——提升两岸科技交流的层次和水平。开展与台湾科技团体高层交往,围绕有共同兴趣的学术领域进行交流与合作;合作开展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举办海峡两岸科学传播论坛、青少年科学营、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台湾大学生暑期实习等活动。

28.建设国际民间科技交流队伍

——实施国际科技组织事务专项。建设一支掌握政策、业务精湛、精通外语、善于交往的科学家国际交流队伍,参与国际科技组织的决策和管理,在国际科技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科学家参与国际科技组织重要活动提供支撑。培育10个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学会。开展国际科技组织任职人员及后备人员培训,提高国际科技组织网络平台的服务水平,组织、协调和支持我国科学家参加国际科技组织的重要活动。

专栏五 提升科技开放与交流水平的重点项目

国际科技组织事务专项:每年支持300位在国际科技组织任职的科学家以及100位后备人员出国参加相关国际组织重要活动,每年举办培训班1—2次,完善国际民间科技交流队

伍的服务体系。

港澳台科技交流活动:当代杰出华人科学家讲座、香港工程师院士论坛、港澳大学生暑期实习、海峡两岸科学传播论坛、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海峡两岸科技与经济论坛、海峡两岸青年学子环保科技交流活动、海峡两岸都市交通学术研

讨会、海峡两岸农业科技论坛等活动。

(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自身能力建设是推动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以能力建设为重点,增强服务意识、搭建服务平台、夯实服务基础、提升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组织建设、学会建设、队伍建设、文化建设、信息化建设等,为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29.加强党建工作

——实施“党建强会计划”。加强思想作风、基层组织、领导班子、人才队伍和活动品牌建设,抓党建、促发展,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加强学会党建工作。按照“应建必建,应派必派”原则,建立健全党建指导员、党建联络员制度,逐步实现全国学会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坚持以党建带学会建设,建立学会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开展党员培训,评选表彰先进。

——加强地方科协党建工作。以党的重要纪念日、评比表彰等重大活动为抓手,推进科协系统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30.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扩大科协基层组织的覆盖面。在企业、高校、街道、社区、乡镇以及开发区和高新区大力发展科协基层组织,在“两新”组织中重点联系一批科技领军人物,做到哪里有科技工作者,科协工作就做到哪里;哪里科技工作者密集,科协组织就建到哪里。

——完善科协组织制度建设。研究制定《中国科协组织条例》,修订《县级科协组织通则》,制定《高校科协组织通则》、《街道社区科协组织通则》和《乡镇科协组织通则》,贯彻落实《企业科协组织通则》。

——推进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制定“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标准,扎实开展“创建科技工作者之家、争当优秀科协工作者”活动。

31.加强学会建设

——推动学会改革和创新。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符合社团规律的组织体制、工作方式,完善民主治理结构,理顺学会权力机构、决策机构与办事机构的关系,进一步完善理事会(常务理事会)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监督规则,从制度上防止行政化倾向。

——加强会员服务工作。树立会员为本理念,创新服务方式,加大服务力度,开拓会员沟通服务渠道,建设200个会员服务站点,加强会籍管理,完善全国学会个人会员管理系统,完善会员代表大会等制度。继续办好中国科协会员日活动。

——加强学会办事机构建设。适应学科发展、社会管理的新要求,建立与支撑单位的联席会议制度,探索试行秘书长职业资格标准,为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科技社团提供坚强保障。

32.加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深化各级科协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根据干部管理权限,在同级党组(党委)领导下,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创新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健全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办法,完善干部选拔监督制度,加大干部交流轮岗力度。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和完善有关管理办法,实行岗位设置和全员聘用制度。

——加强学会的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推动工作人员社会公开招聘,建立志愿者登记注册制度,按照学会管理人员结构的要求,培养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学会工作人员队伍。

——加强科协基层组织专职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着眼于提升科协组织活力和影响力,以提高素质、能力为重点,建设一支热爱科协事业、社会活动能力强的基层专职工作人员队伍。

——加强教育培训。坚持分级分类、全员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培训阵地、培训教材建设,完善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强化培训效果,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33.加强文化建设

——推进文化建家活动。制定实施《科协文化建设纲要》,修订《科协工作行为规范》,树立科协系统先进典型,积极弘扬正气,倡导团结和谐、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加大对科协会徽、形象标识的宣传力度,研究确定科协会旗、会歌、会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弘扬创新文化。加强科协理论研究,总结推广科协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提炼形成具有规律性的思想认识和观点,指导科协实践。办好《科协研究》,为科协工作提供研究交流平台。

34.加强信息化建设

——建设科协系统信息化协作共享机制。按照统一规划、共建共享的原则,围绕信息资源开发、数据资源建设、应用系统开发、技术服务等业务领域,制定并完善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

——加强网站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建设完善中国科协网站、全国学会网站、省级科协网站等网站,加强对科协基层组织、科协系统品牌工作的信息资源开发,进行各类传统媒体资源的数字化开发。

——强化网络平台和应用系统建设。扩充互联网接入带宽,增加数据存储空间,建立数据异地灾难备份系统,提升信息安全防护能力,保障网络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可用性。加强办公事务管理、重要业务、网站后台等应用软件系统建设,搭建数据集成共享平台,形成“一站式”服务门户。

四、规划实施与保障

各级科协及所属团体要认真履行职责,合理调配资源,创新工作机制,保证规划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

1.加强组织领导。积极争取各级党委和政府对科协事业的支持,定期向党委和政府汇报科协工作,把科协工作列入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推动解决科协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加强对全国学会、地方科协的指导,推进规划实施。

2.加大经费投入。加大政府和社会投入,发挥财政资金的主导作用,为规划实施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撑。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规定和要求,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增长,不断加大对科技场馆等公益性科普设施的投入,保障基本建设和维护良性运转。进一步完善捐赠公益性科普事业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和相关实施办法,开辟社会资金投入渠道,广泛吸纳境内外机构、个人的资金支持科协事业健康发展。全国学会、各级科协组织要按照章程规定,吸引民间资金,依法接受社会捐赠。

3.落实政策法规。贯彻落实近年来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文件,根据新形势和科协事业发展需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补充完善有关政策法规,为科协事业发展在宏观政策、经费支持、税收减免、人员编制等方面提供更为有利的政策环境。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村欠发达和少数民族地区科协事业发展的政策倾斜。

4.加强统筹协调。全国学会、地方科协要根据本规划,结合本行业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规划,报中国科协备案。将科协事业发展规划与当地有关规划进行衔接。坚持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机制,加强与科技、财政、民政等部门的沟通协调。

5.明确实施责任。中国科协机关各部门、各直属单位、各全国学会、各省级科协要认真做好每项任务、每个项目的任务分解方案,将责任予以落实,明确任务和项目的牵头单位和配合单位,明确执行的进度要求与目标要求。

6.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完善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评价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总结评估和表彰奖励。

第四篇:社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乌兰县民政局

社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现况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民政事业发展较快,取得重大突破的时期,整体提升了民政事业发展水平,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发展权,促进了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为“十二五”时期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社会救助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居民低保保障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城镇低保标准238元,农村低保标准每月110元。医疗救助力度进一步加大,累计救助因病困难群众数量不断增加。避灾疏散场所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进。

——养老服务事业进一步加强。争取投入补助资金, 修建希里沟敬老院,茶卡敬老院。大力推进敬老院向区域社会福利服务中心转型。五保供养保障标准明显提高。

——普惠型的社会福利事业全面发展。儿童福利事业健康发展,实现了孤残儿童由家庭分散寄养到集中供养的转变。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积极推进救助管理信息化,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累计救助各类乞讨人员数量扩大。发行各类福利彩票285万元。

——优抚安置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优抚对象优待政策有效落实,按时足额发放抚恤补助金,完善和支付医疗补助制 度。按时发放自谋职业和发放义务兵优待金,接收退伍士兵,有条件时协调有关单位分配工作。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活动,进一步密切军民军政关系,双拥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

——村民自治机制建设进一步健全。不断深化和完善村民自治和村务公开制度,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大力推进难点村治理工作,在全州率先圆满完成第八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任务。

——城乡社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全面推进社区建设,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卫生、教育、劳动、文化、法律等服务普遍进社区。出台《乌兰县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城镇和谐社区建设深入推进,社区工作服务用房面积大都达到350平方米以上要求,社区工作者待遇明显提高。

——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取得成效。在巩固城镇设标的基础上,积极向农村推进,4个乡镇设置新门牌、路牌,全县设标率100%,第一轮界线联检工作顺利完成,平安边界创优率100%。

——婚姻登记服务水平明显提高。2008被评为“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单位”。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跨入全省先进行列,婚姻、收养登记合格率100%,配合计生部门做好了“两免”工作,婚检率居全州前列。

——社会组织管理进一步规范。社会组织管理坚持培育 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的工作思路,指导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开展自律和诚信建设活动,发挥了社会组织在服务社会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

——殡葬改革管理工作进一步深化。以绿色殡葬为主题的生态葬法改革深入推进,殡仪服务水平明显提高,联合劳动社会保障部门推出丧葬补助便民举措。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县委县政府深入实施“后发崛起、全面跨越”、全面建设“平安乌兰”、努力建设“法治乌兰”的总体部署和“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突出“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民政工作宗旨,坚持发展和改革,全面实施民政事业现代化战略,进一步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民政事业发展机制,维护民利,解决民生,落实民权,促进全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总体目标

——加快民政事业发展步伐。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县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断探索创新,提高民政事业整体水平,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新的突破。不断健全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民政工作体制机制。按照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深化民政管理体制 改革,提高民政部门管理服务水平。根据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客观要求,准确定位民政职能,推动民政部门成为实施社会政策的重要职能部门。

——进一步提高社会自治能力。规范完善城乡基层民主制度,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和管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社区建设,全面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加快建设和谐社区步伐。优化社会组织总体结构,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提高其社会参与和社会服务水平。

——努力促进社会公平。进一步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形成责任明确、政策完善、运行顺畅的社会救助制度。加大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力度,建立社会福利服务网络,探索形成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健全社会捐赠机制。倡导形成群众互助氛围,促进社会扶助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切实完善优抚保障制度,实行城乡一体退役士兵安置办法。

三、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要进一步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新型社会福利体系、社会自治管理体系、双拥优抚安置体系和公共事务管理体系等五大体系,提高民政事业整体水平。

(一)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提升社会保障能力

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规范社会救助工作管理,加大救助资金投入,强化救助工作保障,发挥好民政工作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基础作用。

——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加强城乡低保动态管理,分类施保,应保尽保。建立县乡两级低保信息管理联网,实现网上审批。全面建立村(居)低保救助(联络)员制度,形成县、乡(镇)、村(居)三级低保管理网络。

——完善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办法。把城乡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医疗保险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救助资金使用效率,全面推行“一站式”服务管理模式,简化救助手续。开展即时救助,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医疗费用在扣除医疗保险补偿和医院的优惠减免后,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个人自负部分费用给予全额救助。

——提高农村“五保”供养能力。深入开展敬老院规范化建设,积极探索敬老院管理新体制,完成敬老院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推进全县敬老院全部向区域性乡镇养老服务中心转型。

——提升减灾救灾应急能力。健全完善救灾减灾工作应急机制、协调机制、社会动员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和监督督查机制。全面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救灾应急队伍、避灾安置场所、减灾宣传阵地、救灾物资储备、救灾装备配置、灾 害信息评估、紧急救援、灾情监测、预警、救助捐赠等工作体系建设,修订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建立县、乡(镇)二级减灾、防灾、救灾信息网,实现救灾工作信息化,积极推进救灾物质储备库建设。提高灾害紧急救助能力和减灾救灾综合协调能力,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二)坚持适度普惠原则,深化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建设 在大力发展养老服务的同时,全面启动孤残儿童福利保障政策的制订实施工作,加快提升社会福利服务水平。

——推动城乡老龄事业协调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在“十二五”期间,要采取政府主导、社会集资、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推动社会化养老工作,实现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本覆盖,2015年,力争享受机构养老服务人员达到老年人口总数3-5%。积极鼓励社会兴办养老服务产业,全县非营利性民办养老福利(服务)机构床位数占全部床位数的比重达到80%以上。

——推进儿童福利事业健康发展。积极探索孤残儿童的家庭养育模式,深入探索研究儿童福利事业发展具体政策。

——大力发展慈善捐赠事业。加强慈善组织自身建设,建立健全慈善组织自律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努力提高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

——健全流浪救助人员管理机制。着力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不断提高救助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社会化水平。加大救助站基建项目建设推进力度,力争在2012年完成。县级财政部门要确保救助经费。

——规范福利企业发展。通过加快福利企业的改革发展,扩大残疾人集中就业,创造适合福利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培育出一批企业制度完善、管理水平先进、创新能力较强、适应市场竞争的福利企业,使我县福利企业的残疾人就业水平、残疾职工权益保障和经济总量有较大提高,主要经济指标进入全市福利企业前列。

(三)健全基层政权建设体系,构建和谐社区和村(居)围绕“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区建设目标,建立健全社区组织,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推进社区自治管理,努力构筑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平台。

——深化居民自治和社区自治。加强居委会规范化建设,保障居委会的办公场地、活动场所、工作经费。推进居委会公共服务设施改造,中心城区居委会办公及综合活动用房建筑面积逐步提高。完善社区民主自治和民主选举制度,加强居民会议制度、居委会工作评议及居务公开等各项制度建设。广泛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和谐社区示范创建率达80%。

——完善城镇社区服务和保障。大力推进社区为民服务项目和社区服务设施建设,逐步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 量,增强社区公共服务的功能。解决好社区工作者的工资福利待遇和各项社会保险待遇。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提高村委会选举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水平。理顺村党组织、村委会和村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探索建立监督制约机制,进一步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基础。大力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创建活动,激发农村基层社会的活力。

——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采用“一村一社区”的模式,建设一批村民自治机制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齐全、村容村貌环境良好的新型农村社区。

(四)健全双拥优抚安置体系,维护优抚安置对象合法权益

要积极探索创新双拥共建管理机制和服务模式,进一步加大优抚安置政策落实力度。

——进一步做好做实双拥工作。不断创新双拥工作机制,深化“爱心献功臣”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拥军优属活动。大力推进法律拥军、智力拥军、行业拥军、社区双拥共建。

——建立城乡一体的优待和抚恤标准。落实好义务兵家属优待金标准。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改变二元结构,取消优抚对象优待和抚恤的城乡差别,实行城乡统一的标准发放办法。——完善退役士兵安置办法。制订城乡退役士兵社会化就业和自谋职业的优惠办法,开展退役士兵就业服务和上岗前培训工作,巩固退役士兵安置改革的成果。进一步科学确定补偿金比例,使发放标准与户籍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同步。

——完善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将重点优抚对象纳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大病救助体系,全面实行“一站式”结算服务。

(五)健全社会事务管理体系,提高规范化法制化水平按照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依法行政,文明服务,不断提升民政公共服务水平。

——推进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行政区域调整工作,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的要求,努力打造核心城镇和特色区域经济中心镇。平安边界创优活动要继续保持在全省领先地位,实现界碑一体化设置,按时完成第二轮县际界线联合检查任务,保证边界的稳定和繁荣。

——深化殡葬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殡仪服务场所建设,巩固和扩大全县丧事严管区范围,稳步推进丧事集中办理工作。

——大力推进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抓好婚姻登记规范化工作,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婚姻服务行为,优化服务环境,保持婚姻登记率和合格率都达到100%。积极创 建“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示范单位”,争取于2014年实现目标。

——加快发展与规范管理社会组织。认真落实党和国家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积极培育市场需要、社会需求、群众欢迎的各类社会组织。在农村,大力培育农村专业(行业)经济协会等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组织;在城镇,重点扶持、发展公益性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和社区社会组织,促进社会组织为城镇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多办事、办好事、办实事。探索建立社会组织自我发展、自律管理机制和诚信评估社会监督体系。

第五篇: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1年—2015年)

为进一步发挥科协在建设创新型云南、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作用,团结和组织科技工作者,为实现省委关于“两强一堡”的战略目标,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结合云南省科协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前言

“十一五”期间,是云南科协事业创新发展、整体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云南省科协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科协工作的决定》(云发﹝2007﹞16号),按照中国科协七大、省科协七大确定的各项任务,围绕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的奋斗目标,坚持努力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为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服务,全面加强科协组织自身建设的工作定位,坚持“搭建平台、资源共享”的工作思路,坚持“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方式,重项目、创品牌、抓基础、强协作。在推动创新上做文章,实施“学术交流促创新发展工程”,组织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充分发挥科技交流

— 1 — 与合作在增强自主创新中的作用,为建设创新型云南服务;在服务大局上选题目,实施“和谐云南献智献策行动”,围绕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努力搭建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平台,为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在以人为本上动脑筋,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探索“村转居”科普益民新路,开展“科普兴边富民”及“人口较少民族科普富民示范村”项目,实施“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开办“云南科普大讲坛”,为提高云南各民族科学素质服务;在自身建设上下功夫,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科普经费进一步落实、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进一步推进,走出了一条具有浓郁边疆民族特色的科协发展新路,为推动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云南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科协工作面临新的、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牢牢把握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牢牢把握推进改革创新这个关键,牢牢把握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这个支撑,将保障和改进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省委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战略目标,扬优势、显特色、亮品牌,努力推动云南省科协事业迈上新的台阶,为全力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 2 — 今后五年,云南省科协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团结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紧紧围绕省委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目标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科教兴滇、城镇化及全方位开放四大战略,坚持“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定位,充分发挥科协的特色和优势,抓基础、搭平台、强协作、重项目、创品牌,抢抓机遇,创新机制,整合资源,不断推动科协事业创新发展,为云南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总体目标是:服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能力明显增强。学术交流的质量与实效明显提高,国际民间科技交流进一步拓展,对推动自主创新的作用显著增强。决策咨询水平明显提高。企业“讲理想、比贡献”活动覆盖面不断扩大。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显著增加,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科技改善民生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五大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明显提高。科技人才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自身建设不断增强,工作条件不断改善。一些重点工作处于西部前列。

三、工作目标

——积极开展“和谐云南献智献策行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充分发挥科协的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节能减排和环境保

— 3 — 护、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等方面的重大课题,组织专家和科技工作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不断提高科协开展决策咨询的能力和水平;大力提高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开展各类社会化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增强学会的凝聚力、公信力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建立长效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教育培训活动,努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提高基层干部、职工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水平。

——不断深化“学术交流促创新发展工程”。动员组织学会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以及科技发展的前沿问题,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突出学科交叉与融合,强化交流碰撞,启迪创新思维,形成不同模式、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系列,学术交流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对推动自主创新的作用显著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和经济实力明显提高。进一步促进云南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

——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为目标,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切实履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的职责,努力完成《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赋予科协组织的各项任务;全面实施“五大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抓好重点科普活动、典型示范和项目实施;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到2015年,我省公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居西部前列,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之间、内地与边远民族地区居民之间科学素质差距明显缩小。

— 4 — ——进一步提升对外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与合作的质量水平。充分发挥科协团体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主渠道的职能,整合内外资源,搭建对外交流平台,扩大信息联络,拓展“走出去、请进来”的国际民间科技交流合作渠道,广交朋友,汇聚人脉,以做好桥梁纽带、服务发展为立足点,在继续促进多边交流、推进与港澳台地区民间交往的同时,重点推动与东南亚、南亚国家之间的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对外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与合作的质量水平。

——全面提升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水平。按照中央、省委对人才工作的总体部署和《云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要求,全力建设好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平台,进一步加大科技人才表彰奖励、宣传举荐力度,进一步完善科技工作者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科协为科技工作者成长和成才服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科协人才工作的实效,努力把科协建设成为发现、培养、引进、凝聚、举荐科技人才的重要组织和平台,为实现云南“十二五”科技事业发展目标、建设创新型云南提供人才保证。

——强化服务能力。围绕省委、省政府“十二五”中心工作及对科协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强化科协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科协组织网络体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人才队伍,为科协事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和干部、人才支持。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以创先争优为重要抓手,用党建带科建,推动科协自身建设迈上新台阶。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强化科协工作手段,提高信息化水平和工作效率。推动科协创新和谐文化建设,— 5 — 营造有利于科协事业发展的文化氛围,树立科协组织鲜明的社会形象。

四、重点任务

(一)凝聚科技工作者智慧,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1.深入实施“和谐云南献智献策行动”。加大对决策咨询项目的支持力度,每年立项资助学会开展10—15项有较高质量的调研咨询项目,5年开展调研咨询项目50项以上,组织专家和科技工作者积极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做好云南省科协《专家建议》编制报送工作,根据专家研究成果,每年编印10期《专家建议》报送省委、省政府和相关部门,把科技工作者的个体智慧凝聚上升为有组织的集体智慧,把《专家建议》培育成为有影响的决策咨询品牌。

2.努力建设科技思想库。制定《云南省科协国家级思想库建设规划》,建立决策咨询选题库、专家库,不断完善具有科协特色的决策咨询机制。积极拓展科技工作者参政议政渠道,发挥政协科协界别在参政议政、促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人大议案、政协提案等方式,组织开展建言献策活动,努力把科协建设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科技智囊团和思想库。

3.组织动员学会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会积极争取政府的科技项目,主动承接政府转移的社会化服务职能,面向社会开展各类科技服务,重点在项目咨询论证、职业资格认证、技术标准制定、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优势,逐步做到一半以上的学会每年承担2个以上政府或社会委托的科技服务项目,5年完— 6 — 成科技服务项目300-500个,使学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成为党委、政府的得力助手和重要社会力量。

4.深入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建立、完善“讲、比”活动组织领导体系和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机制;围绕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深化“讲、比”活动内涵,扩大这一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积极引导科技工作者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提供科技支撑。加大对“讲、比”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组织者的表彰力度,每两年表彰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以典型引路,建立激励科技工作者为企业发展和创新建功立业的长效机制。

5.加强“院士工作站”和“科技专家服务站”建设。选择省内有产业发展特色和规模优势的企业,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互动与联合,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每年新建省级“院士工作站”、“科技专家服务站”2-10个,组织专家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服务,提高大型企业的研发能力,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6.组织开展“云南省百万职工主题知识竞赛”活动。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型工业化、节能减排等主题,与有关方面合作,每两年举办一次“云南省百万职工主题知识竞赛”大型活动,激发广大企业科技工作者和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云南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作贡献。

7.扎实推进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加强企业各类人才的培训

— 7 — 力度,面向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培训;面向企业科技工作者开展新兴技术、创新方法培训;面向产业工人开展实用技术、生产技能培训。建立立体层次、系列完备的人才培训体系和机制。每年为企业培训人才5万人次,5年为企业培训各类人才20万人次以上,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8.大力开展“百名专家科技下乡”活动。组织专家服务团,继续推进“百名专家科技下乡”活动,紧密结合云南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举办科技报告会、专业技术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把科学技术送到基层干部、职工和农民群众手中,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专家服务团每年到4个州(市)、20个县举办科技报告会100场,直接受益者2万人次,5年为全省各地培训干部、职工和农民群众10万人次。

(二)繁荣学术交流,促进自主创新

1.办好“云南省科学技术论坛”和相关专题论坛。围绕对云南实施“两强一堡”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具有前瞻性、战略性意义的重大课题,每两年举办一届大型综合性的“云南省科学技术论坛”,每年举办2次专题论坛,动员、组织专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开展深度研讨,为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新理念、新思维,积极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进一步提升云南省科协论坛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

— 8 — 2.举办系列高端前沿学术沙龙。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前沿热点问题,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每年举办2—3期高端学术沙龙。提倡学术争鸣,鼓励思想碰撞,启迪创新思维,促进自主创新,把学术沙龙培育成为云南省学术交流的又一大品牌和亮点。

3.支持学会开展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活动。支持学会围绕建设创新型云南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对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的科技问题,以及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搭建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每年立项资助学会开展10项高水平、重实效的学术活动,推动产学研结合和学科发展。使云南省学术活动呈现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和以交流促学科发展、以交流促自主创新的新格局。

4.继续做好“云南省优秀科技论文奖”评选工作。积极争取社会资金,设立“云南省优秀科技论文奖奖励基金”,每两年举行一届“云南省优秀科技论文奖”评选活动,进一步提升这一奖项的社会影响,使之成为我省科技界的品牌奖项,在促进人才成长、推动自主创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5.开展学术交流理论研究。组织专家开展科技创新内在规律的研究,深入探索科技创新机理、社会化科技活动的有效组织形式和提高学术交流质量与实效的有效途径,为充分发挥学术交流对于推动自主创新的重要作用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6.创办精品科技期刊。提出培养精品科技期刊的指导意见,引

— 9 — 导和支持学会办好一批学术水平高、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可的精品科技期刊,大力提升云南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和权威性,提高学会在学术界的显示度和社会公信力。

(三)大力开展科学普及,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1.围绕重点人群,推动实施五大行动(1)推动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

广泛开展科技专家进校园、青少年科技竞赛、“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等课外科技活动和科普活动。努力使校外科普教育成为培养未成年人科学认知水平、提高创新意识的重要渠道。

继续实施农村青少年“群英计划”和农村青少年科普试点工作项目,推动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的职业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和生产技能。

加大对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科技示范学校、机器人实验学校的建设指导和扶持力度,拓展青少年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渠道。探索扶持农村、欠发达地区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继续实施“百千万”科技教师培训工程,在全省范围内完善100所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培养数百名省级科学教师、数千名州(市)级科学教师、1万名县(区)级中小学科学骨干教师,不断壮大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教师队伍。

组织和推动全省各级各类适用于未成年人的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宫、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科普示范基地、科技教育基地及其他未成年人课外科普活动场所,在“六一”国际儿— 10 — 童节、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期间,向未成年人或公众免费开放。

加强与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等机构和团体的合作,加大面向未成年人的科技传播力度。(2)推动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落实《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大力开展面向农民的科学教育培训活动。以农技协、农函大为载体,大力开展“百万农民学科技奔小康”培训。继续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积极参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积极做好教学辅导工作。协同农业、科技、环保等部门组织编写《云南省农民科学素质简要读本》。

以提供科技、信息、示范等服务为重点,继续组织开展“百名专家下基层”科普讲学活动、“科技致富能手”下乡等特色科普宣传活动。重点扶持和指导一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成为带动农民科技致富的重要力量。深化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继续开展科普示范乡(镇)、社区(街道)、村、户、基地创建活动。加强民族地区科普工作队建设。(3)推动实施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

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对在岗职工、新成长劳动力、下岗工人和农民工开展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就业技能、安全生产等专项培训。将城镇劳动人口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内容纳入各项职业培训计划,为提高劳动者科学素质提供更多的学习机

— 11 — 会和途径。

广泛开展职工科普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企业科协的作用,举办专题讲座,开展送科技活动。加大面向科技工作者的健康知识科普宣传,组织开展健康讲座、心理培训等宣传教育活动。(4)推动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举办面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各类科普活动,把科普知识纳入领导干部、公务员培训和学习型机关建设的重要内容,提高公务员的科技意识和领导干部的科学决策水平。(5)推动实施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

广泛开展科教卫生进社区、节能减排家庭行动、心理健康咨询、防灾减灾等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行动。积极探索“村转居”科普益民新路,帮助“村转居”新市民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谋生能力、培养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展“向农民工送文化”行动。

搭建社区科普工作平台,整合社区及其周边科普资源参与社区科普活动。

2.抓好重点科普活动、典型示范和项目实施

重点组织开展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百万农民学科技奔小康行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重点科普活动;举办“云南科普大讲坛”系列科普报告会,由知名专家担任主讲人,着力打造城市科普品牌,大力提高城市各类重点人群的科学素养;开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进军营、进社区、进村镇、进基地、— 12 — 进农技协等展教活动;深化反邪教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把反邪教宣传活动和警示教育延伸到街道社区、学校、乡镇,纳入“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着力提高《奥秘》杂志、《云南科坛》、《云南农村科普报》、省科协网站“两刊一报一网”的宣传质量,扩大覆盖面。

继续开展“双语”科普共建试点示范、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继续做好中国科协“百县百项”科普示范建设项目,抓好“华硕科普图书室”试点建设。

实施“藏区阳光科普乡乡通”项目,大力开展阳光科普通农村、通回乡青少年、通寺院活动,为促进云南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服务;深入实施“科普兴边富民示范”项目,会同中国科协及有关省(区)科协,研究提出“十二五”期间开展科普兴边富民工作的总体目标、工作任务、实施机制和保障措施,共同着力做好此项工作。

3.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省科技馆新馆建设。2015年内建成一期工程并实现部分向公众开放。省科技馆新馆是面向公众开展科普的重要基地和展示我省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是面向东南亚、南亚开展国际科技交流的重要平台,搞好省科技馆新馆展教工程十分重要。鉴于省科技馆展教工程资金需求量大,必须努力争取将省科技馆新馆展教工程列入中国科协和云南省“十二五”规划。加大流动科技馆建设步伐。鼓励和支持州(市)、县(市、区)根据自身特点和条件建立科普场馆。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场馆建设。

— 13 — 继续推进“站、栏、员”建设。在400个村组织实施省级科普惠农计划项目,力争全省80%以上的行政村建有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配有科普宣传员。创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50个,着力打造10个展教功能齐全、具有特色和社会影响的精品科普教育基地。新增科普大篷车30辆,为我省还没有科普大篷车的州(市)科协和20%以上县级科协配发科普大篷车。

加强社区科普设施建设。重点建设科普画廊、科普活动室、青少年科技活动室、社区科普学校和其他户外科普设施。

4.加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

加大对科普产品开发、传播、应用的支持力度。制定科普创作重点选题计划。建立完善对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的扶持、奖励制度,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科普作品创作。开发“云南科普大讲坛”系列产品,加强应急科普知识资源的研究开发。组织编写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科普读物、音像制品。

集成省内外科普资源及信息,建立全省科普信息的交流和服务平台。加强网络科普建设,大力推进科普数字信息化进程。探索科普服务新模式,推动全社会优质科普资源集成共享。

加强与电视、网络、移动通信等媒体的合作,开展优秀科普作品推介、展演、展映、展播和展示活动。举办全民科学素质电视大赛。支持科普期刊向公众传播科技知识。到2015年全省90%的县级电视台开通《科普大篷车》电视栏目。编印科普类宣传挂图、宣传册等。

— 14 — 推动科普产业发展,加速科普资源开发的社会化进程。发挥市场的引导、优化和调节作用,逐步建立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的体制。支持科普报刊做强做大。

5.切实履行省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职责 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工作机制,搭建社会化工作平台,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

建立完善全民科学素质状况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的监测指标体系。

(四)围绕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战略目标,积极开展对外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与合作

1.结合科协重点工作,组织开展多边交流。配合科技馆建设,进一步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展教设施和运营管理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吸纳先进经验,培育创新人才,争取将省科技馆新馆建设成为高质量、高水平的一流科普展教场所;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青少年素质教育;积极推动省属学(协)会结合自身职能拓展海外联系渠道,开展多边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服务云南经济建设。

2.积极拓展与东盟、南亚国家之间的民间科技交流与合作。依托各级科协及省属学(协)会,围绕我省“一群一带三区四廊”建设重点,建立“中国·云南——东盟南亚科技论坛”交流平台,推动与东盟、南亚国家在农业、能源、环保、医药、卫生健康、测绘、通信、青少年科技教育及高新科技产业等方面的科技交流与合作,重点办

— 15 — 好大湄公河次区域(GMS)传统医药交流会、滇越农业科技交流会、东南亚测绘协会理事会及测绘学术交流会等;利用与东南亚测绘协会建立的稳定合作渠道,进一步推动省内外测绘行业及相关企业密切与国际测绘界的联系交流,为促进建立中国云南——东盟自由贸易区地理信息平台,开展注册测量师资格相互认证,拓展东南亚测绘仪器市场和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空间,培育我省测绘人才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推动省会城市和沿边州(市)、县科协与周边国家及相邻边境地区的民间交往,开展种养业及青少年科技活动、公众科普宣传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睦邻友好、边疆安宁发展。

3.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科技团体和民间组织的联系交流。积极组织参与协办“海峡两岸科普论坛”和“海峡两岸休闲农业发展论坛”;组织参与泛珠江流域科技交流与合作;推动省属相关学会、农技协组织赴港澳台参与建筑、土地测量、通信、特色农业等方面的科技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增进互信,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4.继续实施“海智计划”,参与推动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服务工作。围绕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抓住机遇和有利条件,不断拓宽海外民间交往渠道,密切联系海外科技工作者,积极与世界各国及港澳台地区的有关学会、协会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建立联系,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国际民间科技合作与交流,发现和举荐海外高层次人才,与中国科协联网建立海智专家数据库,联系和掌握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并协助做好人才引进服务工作,为构筑我省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引智大格局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五)加强科技工作者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人才工作水平1.加强科技工作者表彰奖励和科技人才举荐工作。进一步做好“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全国科协系统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候选人评选推荐工作。积极参与我省“兴滇人才奖”、“海归创业英才奖”等奖项评选表彰相关工作。继续抓好“云南省青年科技(红云红河)奖”评选表彰工作。做好国家、省科技奖励项目及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推荐工作。继续争取“云南省青年科技(红云红河)奖”以省委、省政府名义进行表彰。设立“云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奖”,努力将该奖项培育成为面向我省全体科技工作者、具有广泛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品牌奖项。鼓励和支持省级学会发挥学术权威性和公信力,设立和办好各种科技奖项。

2.加强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开展科技人员继续教育需求调查,鼓励支持学会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对广大科技工作者开展继续教育培训,促进科技工作者知识更新。开展继续教育示范试点工作,探索有特色、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办学模式。积极主动与政府部门合作,争取政府职能的委托授权,将继续教育与科技人才评价、职业标准制定和执业资格认证等相衔接。开展企业创新方法培训活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方法培训体系,促进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建立教学资源开发共享信息平台,提高继续教育的手段和工作水平。

3.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发挥学会在开展学术评价、规范学术行为方面的基础作用,认真落实《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

— 17 — 行)》和《学会科学道德规范(试行)》。开展科学道德教育和宣传活动,举办科学道德建设论坛、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报告会等,引导科技工作者加强自律。开展学风建设带头人宣传表彰活动,宣传治学典范和明德楷模,在科技工作者中树立一批科学道德模范,推动我省科研诚信建设。

4.加强科技人才宣传工作。实施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重点收集云南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在云南科协网、《云南科坛》分别增设“院士风采”、“科技人生”及“科技英才”专栏,大力宣传在滇9位院士及我省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结合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奖项评选表彰活动,与省内及驻滇新闻媒体合作,通过典型报道等形式,大力宣传我省在创新科学技术和普及科学技术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创新团队。

5.加强科技人才信息库建设。聚集科技人才资源,建设省内高层次科技人才库。2011年做到基层科协和学会所联系的符合入库条件科技人才信息基本入库,2011年——2014年将收集范围逐步扩大到系统以外,并向省外国外延伸,实现对科技人才库进行动态管理,定期更新,及时掌握科技人才的流动、晋升、培训、奖惩等情况,为人才发现、培养、开发、评价工作奠定基础。到2015年,建成学科齐全、领域广泛、信息准确、入库专家达5000名左右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库。按照有序管理、以用为本的原则,探索高层次人才资源信息共享机制。

— 18 — 6.加强科技工作者状况调研工作。在抓好我省13个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现状调查站点的基础上,结合科协信息建设设立省级调查站点,“十二五”末,力争每个州(市)、重点学会、协会至少有一个站点,不断扩大调查站点覆盖面,全面了解、准确把握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及时向党和政府反映他们的诉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六)加强科协自身建设,增强服务能力 1.加强基层科协组织建设

加强企业、乡镇、街道(社区)、高校等基层科协组织建设,研究制定新形势下不同类型科协基层组织分类指导意见,推进基层科协组织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积极探索在大型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等新型经济组织中建立科协组织。“十二五”期间,每年在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新组建企业科协组织不少于30家,保证在农村、社区建有科协组织或者科普小组。到2015年,大幅度提高科协组织在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开发区及其他科技人员比较集中的事业单位、乡镇、街道的覆盖面。

进一步加强县级科协组织建设,加大对县级科协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州、市科协组织建设、工作绩效评估及奖励机制,优化系统资源配置。到2015年,实现省、州、县三级科协机构设置、编制配备更加科学合理,与工作需要相适应。

2.加强学会组织建设

深化学会组织体制改革。加强学会领导班子建设,完善民主治

— 19 — 理结构。推进学会办事机构改革,建设职业化工作队伍。完善会员管理服务体制,增强为会员服务的能力。到“十二五”末,基本实现每个学会有1名专职工作人员,有一半以上学会干部专职化和年轻化;会费收缴率达到100%,为会员服务的手段和能力明显增强。

推进学会创新发展示范工作。加大省级学会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力度,以学会的组织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探索学会承接政府职能、服务社会、服务会员、决策咨询等方面的新机制,探索新形势下有利于学会创新发展的工作规律,引导和激励更多的学会创新体制机制,树立经营学会的思想,增强服务功能,培育发展能力,为推动云南创新体系建设和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做贡献。“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较强示范性的骨干学会,带动多数学会强化组织建设基础,拓展服务领域,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社团发展规律,满足会员、政府和社会需求的科技社团发展新格局。

加强学会评价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学会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建立和实行分级评价制度,按照《云南省科协所属学会评价办法(试行)》制定一级、二级、三级学会评价指标,每两年对学会进行一次评级,对达到一级、二级、三级标准的学会,分别给予一定奖励。到“十二五”末,培育一级学会10个、二级学会20个、三级学会30个,实现达到评级标准的学会占学会总数50%以上。

3.加强信息化建设

建立移动多媒体科普传播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并开通移动多媒— 20 — 体科普图文电视台,将科协的科普大讲坛、学术报告、学术沙龙、科普活动、科普挂图、科普影像等推送或互动到用户,5年内基本建成云南科普多媒体资源库,实现科普工作的定制开发和点播服务。

建设藏区寺院科普电子阅览室。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藏区科普工作的新途径,在云南迪庆州藏区建设藏区寺院科普电子阅览室,五年内覆盖全州寺院总数的20%以上。

建设网络科普平台。在省科协门户网站下,建设面向各级科协、学会、科技工作者的网络科普基础条件平台,提供免费服务,集成整合社会科普资源,提高网络资源和科普资源的共享率,为省级学会、各级科协提供网络科普平台服务。

建立公民科学素质监测评估信息系统。按照公民科学素质监测评估的要求,建立符合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特点的公众科学素养观测体系,为公民科学素质评估提高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

推动科普信息化示范社区建设。大力扶持农村科普信息服务站建设,提供信息、技术、培训等服务,提高农村科普工作的实效性。每年在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村镇中建设10个科普信息化示范社区,“十二五”期间共建50个。

建设在线学术交流平台。整合学会资源,搭建学术交流网络平台,为科技工作者提供及时、便捷的学术交流信息化服务。五年内,为80%的省、州(市)级学会提供建站服务,实现在线学术交流。

加强科技咨询和科技人才信息库建设,以信息化建设推动科技咨询服务和人才举荐工作。

— 21 — 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提高信息采编工作的质量。加强全省科协系统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应用培训,提高应用水平和服务能力。

4.加强党的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按照省委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总体要求,着力提高思想建设、组织建设、领导班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以党建带科协建设。

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建设学习型机关、服务型队伍、效能性部门为主题,以“五个好”、“五带头”为目标,深入开展“三个一”和“五比五创”活动,把党建成果转化为推动科协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加强学会党组织建设,按照省委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要求,确保符合条件的学会党组织建设达到百分之百的目标。在学会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学会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工作带动和促进学会自身建设与创新发展。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化对党员干部的党性党风教育,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严格管理,严格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

5.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按照《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要求,健全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管理监督和激励保障机制。选好干部,配强班子,建好队伍,到“十二五”末,使全— 22 — 系统干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得到较大改善,梯次结构的干部队伍基本建成,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提高,机关作风得到进一步转变。

加强干部管理。按照中央关于《进一步从严管理干部的决定》,出台省科协机关作风建设、领导干部责任追究等制度,强化对干部的日常监督和定期考核。加强干部思想教育和作风建设,结合党建创先争优活动,营造“比、学、赶”氛围,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心系科协、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竭诚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加强干部教育培训。认真贯彻中央《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健全和完善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确保省科协机关干部和直属事业单位中层以上干部的培训年均不少于120学时,处以上干部接受正规培训机构培训五年内不少于3个月;州、县两级科协领导班子成员五年内由省科协组织2次以上集中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15天;其他基层科协专兼职干部的培训,由省、州(市)、县三级分别组织。建立干部培训教育考核体系。建好云南省科协系统干部在线教育平台,实现科协干部在线学习。抓好年轻干部的教育培养,通过理论培训、交流轮岗、到基层挂职锻炼等提高年轻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建立系统内后备干部库。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营造政策环境

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科协工

— 23 — 作的决定》,不断争取党委、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为科协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争取将科协重点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工作大局,将科协工作聚焦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上,力争科协事业发展目标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各级科协要积极主动地向党委、政府汇报工作,争取党委、人大、政府对科协工作进行指导检查。

(二)形成分级负责、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切实增强落实规划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各级科协组织网络优势,建立和完善分级负责制,确保重点工作逐级落实。

牢固树立大团体思想和意识,采取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方式,搭建社会化服务平台,动员社会力量,集成社会资源,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规划实施。

充分发挥科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桥梁纽带的作用,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实施规划奉献智慧和力量。

(三)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安排

处理好中长期目标与阶段性工作、保证进度与确保质量的关系,既有紧迫感,又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确保科协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各单位实际,制定重点任务的专项计划和实施方案,实事求是地确定实施进度,提出定位准确、任务明晰、指标合理的阶段性工作计划和发展目标。

— 24 — 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成果和方法,科学合理地使用科协系统人、财、物等各类资源,为实施规划创造条件。

(四)建立多渠道筹资机制,确保重点任务的经费投入 围绕重点任务,认真编制项目经费预算,积极争取各级财政的经费支持,优先保障并切实加大重点任务的经费投入。

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合作,通过承担政府部门项目委托等方式,积极争取经费支持。

建立社会资金吸纳机制,广泛开辟社会资金投入渠道,利用社会资金为科协事业发展服务。

实施项目申报和招投标制,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现代项目管理机制,提高项目管理透明度。制订项目绩效考评标准和程序,完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绩效评价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依法建立健全财务资产管理制度,促进财务资产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不断提高财务资产管理水平,确保资金和各类资产的使用安全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五)建立、完善激励机制

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和相关部门对科技人才奖励工作的领导和支持,提升重点奖项的表彰规格。

加强人才工作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充实、完善人才和专家信息库,建立、完善科技人才举荐和表彰奖励制度,形成激励和促进人才成长、发挥人才作用的常态机制。

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办法和奖励机制,充分调动科协系统

— 25 — 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重视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及时发现和总结好的做法与成功经验,大胆探索,抓好试点,以点带面,推动全局。

下载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福安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

    福安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2011-2015年) 为加快推进我市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残疾人状况,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依据《......

    建阳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

    建阳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 为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实现残疾人事业与社......

    六安市寿县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5篇)

    六安市寿县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寿县图书馆始建于1956年,是我省较早成立的县级公共图书馆。目前,馆舍面积已达800平方米,藏书总量达6万册,其中古籍2千册,是寿县文......

    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

    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 (2011—2015) 2011年6月 目 录 一、前言〃〃〃〃〃〃〃〃〃〃〃〃〃〃〃〃〃〃〃〃〃〃〃〃〃〃〃〃〃〃〃〃〃〃〃〃〃〃〃......

    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摘编) 转变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

    十二五规划纲要

    十二五规划建议公布 收入增长要和经济发展同步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2010年10月29日04:27 我来说两句(2) 复制链接 打印 大中小 十二五规划建议全文公布 本报约请专家进行解......

    十二五规划纲要

    2 内容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

    山东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我厅印发山东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文章类别:【卫生厅工作动态】发布时间:【2011-12-24】 12月23日,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印发《山东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