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统 高三材料作文学生作文评讲分解
2015年10月周练《传统》作文评
分细则及标杆文
一、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说,传统是包袱,它拖住了前进的脚步;也有人说传统是财富,它滋养着向上的渴望„„ 要求:选好角度(注意这一暗示),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评分细则
(一)审题
传统,指世代相传、从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有无形的影响和控制作用。传统是历史发展继承性的表现,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传统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积极的传统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保守和落后的传统对社会的进步和变革起阻碍作用。
传统,世代相传、从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有无形的影响和控制作用。传统是历史发展继承性的表现,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传统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积极地传统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保守和落后的传统对社会的进步和变革起阻碍作用。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写作时,应在正确理解“传统”这一概念内涵的基础上,表达对于“传统”的明确态度,既可以谈对传统的认识,也可以谈对待传统的态度和具体做法。传统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写作应以具体到某个方面,化大为小,给读者以可感的认识为好。
(二)判分
1.判分原则:从考场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对每一位考生负责;议论文重在评判其理性思辨和分析说理能力,记叙文重在评价其构思、细节、文采、意蕴等写作技巧和写作智慧。
2.判分等级:一类卷63分以上;二类卷56~62分;三类卷49~55分;四类卷42~48分;五类卷28~41分;六类卷27分以下。
3.特别说明:鉴于许多考生习惯于熟点写作,阅卷时务请注意如下三个方面:
① 对概念“传统”的界定是否恰当。
“传统”是个宽泛的概念,对“传统”的判断,应注意其历史遗传性。如果全文所写的内容与“传统”特质无关或关联性不大,则视为概念模糊,判断失当。(刘艳已经注意到概念问题,可还是只抛出问题未回答,这是作文忌讳。何苦作茧自缚。)
② 议论文重点判断是否对“传统”的特质进行分析和论证,是否言之成理或自圆其说。
凡是能紧扣“传统”特质展开理性的分析和论证,结构严密,论述清楚的,应视为见解独到或深刻,判为一类卷;虽无深刻独到之见解,但能在“传统”的常识、常理范围内有分析,有议论层次,说理有一定思考,写作功底较好,可判为二类卷;如果见解平常陈旧,止于浅表,论证分析比较简单,虽然形式上中规中矩,判为三类或四类卷;如果拘泥于材料,将对待“传统”的态度平分秋色,在“包袱”和“财富”之间进行摇摆,没有明确重心,则判为四类卷(即必须有侧重点);如果只扣住“传统”的外围,简单堆砌熟知事例,基本不作入题的理性分析,原则上判为五类卷。
③记叙文重点判断所描述的人、事、物是否具备“传统”的特质。
凡能扣住“传统”的特质,包含对待传统的态度与感情,展开形象的叙述和描写,均可视为切题;否则,视为偏离题意。
好题目荟萃:《留住千年的美丽》
2015年高三19班点评:
一、论断有失偏颇,以偏概全,建议具辩证性:季久卜——传统溺爱孩子,国外孩子独立性好举例奥巴马。
二、描写欠缺:
语言不符合人物个性 费嘉雯——奶奶的语言 “烧纸钱”可另斟酌构思,此类构思,张丽清的跪拜礼,陆柯楠的清明上坟祭祖先,建议都辩证评价,斟酌语言和构思
(参考:清明节回家给外公外婆扫了下墓,看着苍翠的墓地和旁边燃烧的纸钱及香蜡,心中感概良多。人生是很短暂的,墓地是每个人物理身体的最终归宿,但是灵魂归向何处? 一生劳累奔波,生前为了生计养家糊口不辞劳苦,金钱,在人类历史纪元不过是一种很抽象的东西。至少在中国,都有这样的传统,人死了,或者祭奠死者的时候都喜欢点燃香蜡,这个可以理解。但是烧纸钱,这个,我就怎么也想不通了.....我们金钱为主的价值观已经深入骨髓,而且深入灵魂深处了。连死人也不放过,甚至要把这种观念强加给逝去的人们,这公平吗? 我想,外公外婆以及所有逝去的亲人在遥远的天国是不需要钱的。)
三、传统要细化,但是不能偷换概念,转移话题。比如,传统不只是孝道,不能单纯以孝道为主题词,只能以某一面看传统。张浩的题目《传统服饰的变迁》为典型。建议从服饰变化看传统文化的影响。
四、对传统的理解肤浅,未能有独立的态度和看法,导致历史政治语言堆砌。
五、也许是对传统理解未深,导致概念不明确,或者不能选择传统的具体方面,笼统抽象了事。(比如刘艳曹亚丽尽管有细处入手或者能有些具体化,但还是概念不清)
六、观点五五分,不好 建议有辩证但一定要有侧重点 如殷小钰
七、叙述构思欠缺
宋航虽切题,但是未能协调好全局,爷爷的财富”“牛耕、收音机、听京剧”是可以写的,也是切题的好素材,但是谋篇布局,构思设计得巧设,传统的东西值得回味,可设在现代生活的事件比较中。
于胜男50 读三字经,立意可,但谋篇布局欠缺,杂乱,何不写成记叙文,选择句子感悟,想象传统典范,描现实生活,对比
宋玮君写奶奶的节俭,也是存在表述问题。还如曹雪的写尊师重教;王钰莹写古筝。
施冰野记叙文56《枣棕》已经能巧妙找到合适意象切入,且能注意细节描写的烘托。开头我的困惑和压力,房东家的棕香惹起回忆,描写奶奶家往年开心做粽子,推让吃好运枣棕。结尾收到枣棕祝福。传统习俗洋溢家庭的温馨,家人的谦让祝福。已经不错了。只是有些情节还可精心设计。
比较而言,顾亚芳的《过端午》也是能细化。记叙回忆和妈妈包粽子,吃粽子,若没有末段提及传统的遗忘(观点有失偏颇),就会变成转移话题偏题了。但相关传统的联系还是不够深入。
八、要正确评价中国语言文化,中国的节日观
观点武断如:“现在人们都倾向于崇尚的西方文明”。瞿磊评传统节日,算是切题的,但不要一味否定中国人过西方节日,还有肯定国外婚姻自由。这些评点请要么实事求是些,要么注意语言的表述余地。
参考:西方的节日受到热捧,中国的传统节日反而不所知,对此,有人不解,还有愤然的。对此,我们先冷静思考,一分为二看待。
其实,热捧西方节日的大多都是青年和青少年,对于如今青少年过洋节日,我们不能简单用一句“崇洋媚外”就可以解释得通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在思想认识上,青少年人大多认为,西方的一切事物都是先进的,一切思想都是时髦的,为了追求人性化的生活,也为了体现能够跟得上时代的潮流,所以就热衷于庆祝西方节日。
其二,图新鲜感,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吃吃喝喝,而如今城市里80、90、00后孩子从懂事起都不愁吃喝,当他们过惯了以吃喝为主的中国传统节日后,便渐渐感到已腻烦,寻找新鲜就成为首选,而且,西方节日大多具有温馨浪漫的氛围,这刚好满足他们的这种心里需求,因此,对洋节日趋之若鹜也不足为奇了。此外,还有商家做生意的炒作原因。
其三,国家对我国传统节日的宣传程度不够,现在很多中小学,甚至大学的学生,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的名字和日期都很模糊,也不知道我们每个传统节日的寓意是什么,相反他们却很了解西方节日的名字、日期和寓意,这也跟我们对传统节日的宣传和普及力度不够有很大关系。对于现今青少年热衷于过洋节日而冷落中国传统节日的现实,我们不必忧虑,更无需惶恐,我们冷静看待,坦然接受,然后寻找对策,让青少年们既欢喜过些有意义的洋节日,又乐意过中国传统节日,以其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可以做以下尝试:
首先,给中国传统节日注入新的活力,可以加入一些有意义并且有趣的庆祝方式,能够吸引广大青少年的目光,让他们愿意去庆祝,开心地去庆祝。
其次,加大宣传力度,把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意义写进教科书,使青少年从小就耳濡目染,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再次,中西节日取长补短,如西方感恩节中的精华部分和中国重阳节中的尊敬老人互相融合,达到中西合璧;又如,西方圣诞节中的浪漫色彩和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相互渗透,相映成趣。
总之,对于西方节日受到热捧,我们不比过于惊慌,只要有良好的,正确的对策,一定能够在吸取西方节日的精华时,将我们的传统节日发扬光大。
九、杂烩罗列观点,变成说明文,要精选观点,细化分析。
曹思怡是典型。李炎楠的稍好些,观点是清晰的,但涉及节日、文字、精神,量多又缺乏过渡,就变成简单杂糅。
十、小标题作文形式并不提倡,因为仅是800字作文而已。(顾赛男《古意书香》52分是因为切题)推荐阅读2010年全国高考满分《犹忆书香》
其他:
陈琰文章出现生硬的“首先、接着、最后”。
成炎文章审题准确,但是例证写法较差,例证授课时可作为例子。
张雨婕帮人点评(陈琰曹思怡郭晔敏)很细心,全面。(提醒:红笔为老师点评批改用,上交作业勿用。)
2010年全国卷(Ⅱ)高考满分作文:犹忆书香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淡淡的树影,隔着轻帘,若隐若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花杂衣香”,江南水乡,采莲歌女,绕过长桥,浅笑顾盼;“被酒莫惊春睡重,读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一袭长袍,一树萧秋,残阳余晖,孑然一人!
犹记得晦涩难懂的《诗经》,在臂弯里浅唱低吟;犹记得翔实的《史记》,千百年独成一家之言;犹记得浪漫抒情的《离骚》,在氤氲书香中,传唱千年!
读书当如此,在深阅读中,永远都能感知文化的魅力,永远忘不了古人隔着千年时空,传来的阵阵书香。惟有深阅读,才能带来心灵的涤荡。
总能看到江畔那个人: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披发行吟,时而悲叹,时而沉吟。他亦如他的文,散发出点点馨香,遍染层林。他是感时伤怀,他亦忧国忧民,司马迁称赞他:“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浩,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他就这样徜徉于汨罗江,国家的灭亡,百姓的哭声,都化作他眼角的泪滴,流入江底。他是千古传唱的歌者,留给后世一片震惊。如果不是深入地了解,谁又能知道他的内心,谁又能知道他的凄苦,谁又能去学习他的节操? 捧读《红楼梦》,“新仇旧恨知多少”,想起大观园,就会想起她的泪!她自命清高,其实是因为孤苦无依,将自己紧紧地掩起。“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或许她悲,或许她倔,只肯环着一池灵动的池水,幽然飘落。她也爱,爱那粉饰的百花洲;她也伤,伤那香残的燕子楼;她也恨,恨那有时似傻如狂的贾宝玉。她没有“好风凭借力”的气魄,有的只是“质本洁来还洁去”的轻柔!她悲叹落莫,啼洒血痕,她只道她的命运也如落花,错过了花期。她会咏叹,如今已葬花,他人笑痴;待到他年,又会有谁将己轻葬?沁芳闸的水,总是在流,那样柔缓,那样清澈,正如她的生命。她的一生都在还泪,却经不住秋流到冬,春流到夏!她走了,留给大观园一个故事,留给宝玉一段伤悲,留给才子一声惊叹!
总喜欢想像“莫道故园春色好,疆场碧血艳如花”,或许伤感的背后,还有战士模糊的泪眼。
因为文化的深度,不会选择所谓的时髦;因为阵阵书香,才会选择细细品味!就像清茶,入口苦涩,回味却甘甜,因为那是跨越了时空留下的记忆。
捧着书香,看着窗外嫩绿的枝叶,在书海中,渐行渐远!
【评析】“犹忆书香”,题旨在题目中就显露出来,它统领全篇,表达了考生对深阅读的理解和喜爱。
文章用大量篇幅阐发自己对阅读的体悟和感动,有一定的意蕴。其诗文积累比较丰厚,在短短的800余字的文章里多处引用,熔铸成自己的文章。虽然也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牵强和不足,但仍然获得阅卷教师的首肯,给了一个不错的分数。
三、传统标杆文
髻
而今,我已隐隐约约理解了祖母视为毕生财富的那些传统,看她每日将发丝与晨光紧紧相缠,似是要将她所坚持的传统都绾入一个小小的髻。
小时候,爱看祖母晨起梳头,及腰花发一泻而下,末梢处有几绺小漩涡,在床席上款款流动,一个老旧的年代又活了过来。她的发式自嫁给祖父后就再也没有改变——传统的妇人髻,每日晨起忙过炊事、饲畜,摸出床头草席下一把密篦,将昨日的发髻拆下。
有时我端着热粥坐在床榻上吃,从热粥的柔烟中静静地瞧着祖母。长发的祖母看起来极为陌生,尤其是当她抿着嘴专心梳顺发丝时,游走的手势掩住容颜,我几乎眼睁睁地看着她逐渐消失,转变成一个我不认识的祖母。一瞬间的惊慌袭来,有粥汁滴到了草席上,却反被瞧见了。祖母嘴中抿着发髻,却还有空迸出一句“去擦”。待我拭净席上印,祖母已绾好初髻,正在用发网将它盛住。看着那个又逐渐亲切熟悉起来的祖母,我不由得喃喃出声:
“其实你头发散下来也挺好看的,为什么非要梳着发髻呢?”
“蠢话,都嫁人了怎么还好散着头发,被人看到了要笑话的,这可是传统。”祖母手中的动作不停,貌似不经意地答我。
幼时的我懵懂无知,但似乎明白传统是祖母衣襟上戴了许多年的红丝帕,是她发髻上那朵青色的簪花,是她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守护着的东西。而今,我早已明白已婚女子是不需要再梳发髻的,祖母坚守的那些不过是“不再需要遵守”的传统。但,祖母如旧。每天梳着妇人髻去市场买菜,她将市场的每一条沿壁巷缝探摸得如同掌纹,只为找出最物美价廉的蔬菜,据她说,勤俭节约是传统美德。每个节日的早晨,她都早早起床梳好发髻,然后清扫整间屋子,准备好食物,祭拜那些我熟知或者不熟知的神明……
就这样看了十几年,早已习惯了祖母将传统放在心上,也渐渐地有了尊重。时光不会老,老的是肉体凡躯,十多年来,我已变了万千脸孔心性,而祖母依旧每日梳一个小小的髻。
到现在,还是爱看祖母梳头,因为我明白,那小小的紧紧的髻,记得是她所坚持的传统,祭的是那个老旧的时代。
【简评】本文选材精当,构思严谨、立意精彩,对“传统”的意义有独特深刻的理解,且结尾处升华精妙,细节描写细腻生动,语言富有表现力,故判为一类上,68分。
灶膛的温柔
灶膛里的火花兴奋地跳跃着。
就像此刻的奶奶。她从身后的黄豆秆中麻利地抽出了几根,将它们弯曲成美丽的弧状,满心欢喜地送进面前的灶膛。炉火映红了身后的泥墙,也映红了奶奶的面庞。
老灶是揉碎在时光深处的记忆。她在整个家族中最年长。它见证着一个家族的兴旺发达与没落颓败。刚过门的新媳妇,忸怩,羞涩,拘束,老灶的端庄厚实,或许能带给她最初的安稳与笃定。而今,脱下火红嫁衣的老妇人,神色安详,端坐在灶膛前,眼里如水的平静。老灶的记忆里镌刻着她的容颜,她的眼角眉梢。
周围的人家都陆续新建或整改了原来的旧厨房,煤气灶、油烟机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可奶奶倔强地守着那口老灶,任凭父亲如何劝诫开导,她毫不妥协,潇洒有力地甩给父亲四个字:我不同意。
或许,老灶已经融入了奶奶的生命,随着血液一起感受每一次的心跳,感激每一刻的欢欣。
记得每逢过年的时节,奶奶便把灶台当做自己的一方舞台,大显身手。也不知从何时起,家里便有了这样的传统:每年过年都要炸些金灿灿的狮子头、藕饼、红薯饼。也许是想讨个团团圆圆的好彩头吧。希望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这样的盛宴,够奶奶一个人折腾好几天。早些时候,奶奶便精心挑选新鲜的食材,然后一个人坐在井边,择去些不能入馅的黄叶,用清水漂洗几遍。再拾起墙边一块破碗的碎片,刮去芋头表面一层薄薄的“铠甲”,一菜刀拍下去,变成了松软的芋头泥。开始炸饼的时候便是奶奶最忙的时候了。一边才将面粉放进锅中,油锅太温和,火头太小,奶奶又要忙着到灶后添柴火,趁着火头刚好,在迅速朝锅中丢三两个藕片。油锅里“噼噼啪啪”,奏出好听的交响乐。
一盘色泽诱人的藕饼热腾腾地出锅了。可是似乎我们从没被它鲜亮的外表诱惑住,很少有人愿意将手中的筷子伸向那盘金黄。奶奶有些失望。
炸的东西过于油腻,老灶孕育出的实物已不受待见了。
倔强的奶奶却仍旧每年必做。那一盘盘象征着团团圆圆的食材满满是奶奶的心态与祝福。它让吃的人明白,你从哪里来。
那灶台壁上的白底绿莲红鲤鱼,煞是喜庆。
【简评】本文选材准确,生活气息浓郁,“小切口”反应出“大主题”,作者语言功底不错,描写细腻生动语言表现力强,故判为一类中,65分。
重拾传统的厚重
“我层层叠叠厚重的梦,撞碎在你出现的那个下午,那以后的日子里都是在临摹你的模样。”顾奈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人,一如窗外徘徊的帘燕,聆听过往的回音。即便早已脱离了南飞的队伍,依然驻足凝视逐渐远去的风景。人总是渴望先进,期待成长,在疾行中忘却了传统与精髓。身体已然成了一口枯瘦的井,因为你早已抛弃了源头。是谁尘封了你的初心?又是谁埋葬了传统?
“你是谁,读者,百年后读着我的诗?”一位裹着白布、身着素衣的老者向我走来,带着默默的微笑:“我无法带给你百年的金霞,只因它穿越不了时代的屏障,输给了时代发展的风。我愿带着金霞追溯到百年后的今天。”
这位老者,他不仅叫泰戈尔,更是古旧的传承,是经典的回放。
古代文人自居静默的根系,那是怎么样的一种根啊!盘枝错节,虬劲有力,它从远古开始延伸,身上烙印土地的血液,踩着时间的节拍,挪过殷商,挪过春秋,挪过唐宋元明清……
承载着灵魂与民族的根,浸润光阴的雨露,亦步亦趋,只为传递我们最中国的亘古容颜。当枯槁了容颜,折损了信仰,传统是否褪去了光华,被你寄放到心情的深处,再不去触碰与留恋?
一个人若想要守候初衷,又怎能忘记传统?铭记传统的真,镌刻传统的善,烙印传统的美,这些才会滋养我们守护文人的根系,将它织成一片脉络,点缀朝霞。
曾有一颗露珠向着阳光抱怨,三生三世只为一滴水。殊不知,三世里,阳光都在它的圆周里闪耀。历史不会来去,存在是历史的信仰,当传统的风浪漫至陌上,我们都只有心平气和的驾驭。毕竟,剪不断,路伊始。
看奶奶绳挽千结,我才似梦初醒,这根本是一场无法预约的未来,当初生的白发与传统遥遥相望,才明白,忘却传统分明是枝头裸露的空。
轻挽梦中纱,只有传统如约而至,再看笔间也是它淡墨的痕。期待在花雨中归真,重拾遗落的厚重。
【简评】本文形散神聚,信笔所至,诠释对传统文化财富的眷恋,颇有感染力。文笔细腻,想象丰富,主旨鲜明,确为上乘之作。如果再对传统细化一下,效果更佳,故评为一类中,65分。
在回望中前行
漫溯历史长河,无数先哲在人类文明的灿烂星空中舞出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在物质文明飞速发达的今天,星空中的墨迹却逐渐褪去。
诚然,死守传统所带来的血的教训令人难以忘怀。明清统治者坚守自给自足的传统迫使近代中国的大门被船坚炮利的侵略者无情撞开。正是盲目地一味抱着传统不放使近代中国与世界文明发展的脚步背道而驰。
然而,传统真的只是一块最终将被抛弃的沉重包袱吗? 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文明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凯鲁亚克、鲍勃迪伦这样的反叛者先驱,但一切形式的创新最终都要以传统为基石。十年浩劫中,传统文化被破坏殆尽。但到了今天,无论是当初遭受损失还是一边高喊“除尽封建余孽”一边打砸文物的狂热分子,都会发出来自内心的叹惋。
传统留给我们的财富是不言而喻的,若是没有争鸣之百家,何来今日悠悠文明古国?若是没有人曾阐明道义与礼仪,何来今日社会秩序的井井有条?传统早已在人的独立自由思想形成前便或多或少地在人的血液中流淌,在人的灵魂深处扎根。
社会的发展依靠的绝不是离经叛道或是一鸣惊人。这个细微的过程依靠的是继承、批判与发展。提及屈原,他的忠君思想无疑应当被抛弃,但他骨子里的一腔爱国热血呢?他那为民生疾苦而奔走呼号的崇高精神呢?它们都被继承了下来,并通过一代代的传承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现代人的脚步走得太匆匆,以至于鲜有人回望刚刚踏过的土地。大家丢失了太多太多。鲁迅、郭沫若、胡适那一代文人,尽管时常提出针锋相对的观点,却都在毕生不遗余力地悉心保护着、珍爱着传统。传统正如一片混有金子的沙滩,我们不仅要筛选出熠熠发光的金子,剔除肮脏的废物,还要珍视本身便成为景物的沙滩。由是观之,继承优秀传统与创新发展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继承、批判、发展理应成为对待传统的正确态度。面对头顶上的灿烂星空,抹去它原本的美丽无疑是莫大的罪过。我们需要做的,不过是对不和谐的线条予以勾勒加工,并适当地点缀上几朵花瓣,使它不断臻于完美。
【简评】本文扣得紧、站得高,思路缜密,行文流畅,语言力求其简,引证不避其繁。故判为一类下,64分。
此时婵娟分外明
风影移墙,交织着墙上的月亮;凤尾森森,掩不了墙上的影,影中的情。
最是一年秋好处。当初秋的风与中秋的月邂逅时,便是一年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也无法比拟。中秋佳节更是一番风韵。
中秋节,团圆节,五千年孕育出的传统,是游子们无论行多远都会按时归家的钟声。行走在家乡的小镇,崎岖的青石板路边,家家都已挂出了大红灯笼,红火了小镇百姓的日子。这条青石板路高高低低地向前伸展,不知弯进了多少个游子的梦境。趁着回家的日子,左手挽着祖母,右手携着幼童,沿着这条路把家乡细细地打量一番。哪处的楼阁曾因“清风不识字”而焚尽了诗书,哪处的屋子承受过战火的洗礼,光荣地为地下党员提供容身之处,还有哪处的院子是乡绅的救济院。故乡的每一个角落似乎都没有变化。
苍颜白发的祖母领着两个孩子进入一家月饼坊。时隔多年,这家小店还是一样的陈设,一块案板,几把菜刀,各样的手工制作工具似乎还是几年前的。“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虎离山,失了孤单……”那个和蔼的老大爷依旧还是那样热爱京剧,只是头上又增了些白发,眼角又多了些皱纹罢了。老大爷一手按着砧板,一手拿着刀具,细细地抻着月饼馅,“来二十个”“好嘞”一边应着,一边拉开旁边的椅子。相比于现代大机器生产,这段等待似乎是隔了几世纪那么长。可老人总有些话填补这段空白,聊聊家常,谈谈新闻,这时间也就过去了。末了,老人拿出一块剪成福字的红纸往月饼上一摁,那温暖的“福”便像嵌进了人们的生活。
晚上回到家,放上圆桌,摆好椅子,一家人便在院子里吃月饼赏月,中秋的风有些凉,可团坐在一起热闹的气氛霎时便把寒意驱赶到九霄云外。月亮撑开周围的乌云,像是一大团鹅黄色在宣纸上晕开,夹在青砖黛瓦之间,以深邃的墨蓝作背景,活是一幅价值连城的水墨画。
苍老的笑,稚嫩的笑,此时混合在一起,逗得天上的月亮也放开了笑颜。
此时的月亮分外明朗。
【简评】青砖黛瓦、水榭楼阁,诉说着小镇的古老与沧桑。动人的传说和故事,让古镇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一段京剧,几句家常,和着古老的手工制作,让传统的温暖嵌进了现代人的生活。千年的月光,千年的中秋,一年又一年期盼的团圆,滋养着人们向上的渴望„„文章看似缺乏新意,但切口小、语言美,立意深,是一篇佳作,故评为二类上,61分。
杨柳新裁,春风拂面
时光荏苒,流年偷换,溜去的只是芜杂尘埃,时间淬火的思想精华必将在历史长河中赓续永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时光是一把好手,一剪阳光便是一段雅韵诗意。两千多年的物换星移,在岁月的沉淀后,交杂着悲喜,渗透着离欢,曾经的点点滴滴在年岁的筛洗后,泛着晶莹的光,一如剔透的人心。
时光似水悠悠,在生命的枝头蹑足而过,一弦一柱拨动的都是水色清音。回忆里,伊人的笛音荡气回肠,易安的缠绵幽怨,蒋氏女的殷切呼唤,大好中华,留下的都是一串串心灵的跫音,怎能忘怀?
在一段老旧的故事里,美人执笔,琴动子衿,书写着酣畅的水墨年华。纸页泛黄,千年沉睡后静静安躺在我的手边,嗅一嗅时光的味道,内心瞬时澄澈成素莲般静雅、端张。牵一缕浅醉的微风,徜徉于历史的心弦,彻响年华的心韵。
花语温柔,诉不尽昨昔今日,展望未来,铺开历史的画卷,静若平水间,凌乱成丝丝清冷与决然。总希冀着把未来依寄在传统文明的微枝上,藤蔓连枝,缠绕而上,泛出阵阵绿的涟漪。
抬首仰望无垠的星空,却已历经千世轮转,手捧往昔的温柔,去试酿明宵的琼瑶玉露。
历史,承载着一次次的花开;岁月,就在前进的年轮中渐次厚重。曾经或安静,或热烈,或寂寞,或璀璨,抑或沉思的灵魂,如今都已安然化身为黑夜的北斗。每一次回望,都是一份牵引,一份向上的激励。
芊芊紫陌,我愿静坐成那一朵梦中的睡莲,淡然于心,任时光雕琢,置身岁月的历史漩涡中。在一次次的回首中,感受历史澎湃的心跳;一次次凝眸,醇濡永恒的经典,去拥抱那灿烂的明朝。
采一朵雪花,装点怏怏的枯树;拾一片落英,回忆春花的绚烂。历史的长河灵动而潺湲,每一次流淌,都是一回洗涤心灵的酣畅之旅。左脚传统,右脚未来。
春风又生,流逝的只是光阴,褪去残茧,展露的是永恒的精粹。愿汲取历史的力量,执一份诗心,拥抱灿若锦霞的明朝。
杨柳新裁,历史新生,款步微行,春风拂面。
【简评】语言精美,灵气中透射着智气,是本篇作文最大的亮色。思想有一定厚度,但谈及“传统”话题,略有空泛之嫌。故而,定为二类上,赋分60。
札扎弄机杼
山的轮廓与天幕的交合处,忽明忽灭,不知是天幕包围了山,或许又是山诱俘了天,分不清楚。山腰上有一座千年古镇,它遥远而闭塞,在这里,我生平第一次见到了老式织布机,它依旧在不停地工作着,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传说。
“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
这台织布机已经很老了,它高大而威武,即使身上已经有了岁月留下的疤痕,看着它,我仿佛看见了历史的流逝,而流逝的尽头便是我面前这位老妇人。
她很普通,普通的穿着,普通的身材与样貌,但正因为这台织布机,她显得不再普通。她端直地坐在织布机前,手执着梭子灵巧地穿梭着,一来是哐当一声,一回也是哐当一声,就在这来来回回中,白线的线轴越来越细,脚下的花色艳丽的布匹越堆越高,山里的女人们就这样,从朝露到晚霞,从艳阳到大雪,从红衣到白发,将历史染作光阴,将光阴织成生活。
我手里捧着刚织成的一匹布,还带着梭子滑过而留下的暖意,她上面的花纹格外的简单,以斑点粗细与疏朗组合而成,如同缀在湖面上的多多荷花,一种宁静,悠远的气息袅袅而来,她或许本应生于江南的水乡,兼有少女的俏皮与少妇的端庄,秀气而不落风俗,典雅又不失明快。
手里的这匹布,蓝线是用植物的染料染的,轻轻嗅的话,自然与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她比粗陋的麻布细密,虽然没有丝绸与皮革的奢侈,但却让布衣更加有尊严,给人们更多的温暖与爱。
不禁想起曾去过的家乡的织布厂,耀眼的灯光在织布机冰冷的外壳上格外刺眼,消毒剂的气味让人不愿接近,织出的样式花纹新潮的绒布,带着织布厂里漂浮的不知名的细屑,被胡乱地封进纸箱,运上卡车,不知驶向哪里去了。
想到这里,心头愈发的沉重,在现代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愈来愈多的岁月已经一步三回首离我们远去了,传统应当是被当作财富的,传统所存在的发展空间不应被快捷高效的粗劣工艺而逐出市场,而是应被当作珍宝一样发掘。
我不知道哪里还有这样的织机,我也不知下一次来时是否还有札扎机杼声,只希望传说不仅仅是传说,传统也不仅仅只是传统,而是随着这远山的风,散布更广阔的地方。【简评】本文选材精当,立意准确,行文生动,表达流畅,语言功底不错,联想穿插的情节设计为文章增添波澜,且使立意得以凸显。但最后的感悟偏多了点,故判为二类下,56分。
第二篇:高三第二次作文评讲
2012年高三第二次作文评讲
一、训练要点: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二、训练题目:美丽的转身
三、根据自己的作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重新审题
命题类型:短语、偏正结构、寓意类
题眼:美丽的立意:
四、共同点评例文
1、美丽的转身
你说,你的转身,是为了让我更好地前进。
——题记
小时候,在我歪歪倒倒艰难学步之时,你却突然在我面前蹲下,手里拿着根棒棒糖:“宝宝,快来妈妈这儿。”在我欢叫着奔向你,即将扑入你怀抱之时,你却突然转身。我重心不稳摔倒在地,嚎啕大哭,你只是背对着我冷冷道:“记住,在这个世界上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人。”我没看到你背对我抬手檫眼泪的动作,我只是觉得你好狠心。后来一天天长大,我明白了你。谢谢你的转身,它让我明白了放人之心不可无。
刚上小学时,你送我上学。上学第一天,你送我到校门口之后,立即转身离开。看见你的背影,我茫然无措。我知道你不可能回来,一切还得靠我自己。但我却不知道你转身时红红的眼角。不知道紧紧拽着的拳头,不知道你害怕一转身就会心软而导致前功尽弃的复杂心理。日子一天天过去,我渐渐开始明白你的苦心。谢谢你的转身,让我学会坚强。
十六岁时,你送我去窑厂,说让我体验人生。看着你和那个满口黄牙的窑厂负责人谈话,我心中没来由地一阵恐惧。我听到你最后说了句“工钱按天算”就离开了。我拍拍自己空空的口袋,知道一切还得靠自己。那个满口黄牙的老头向我走来,抬起他那只夹着香烟的手拍了拍我的头,留下一句“好好干”就离开了。我每天汗流浃背地在场中跑来跑去,每天晚上一遍一毛两毛地数着自己那点微薄的工资,一边还得细细打算自己的吃喝拉撒,我明白了苦的滋味,也明白了这就是人生。谢谢你的转身,让我学会了自力更生。
这是一条我一个人的道路,我奔赴的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一路上我会渐渐长大。我不会回头。你知道你不能陪我一路走下去,你能做的只是教给我你的经验,把我送上这条道路,然后转身离开。
我知道,你的转身是为了让我更好地前行。谢谢你的转身,我会留给你各异笔直的背影,告诉你不必担心,我会过得很好。
评:没有突出“美丽”,文章主要对母亲在我成长过程中的转身进行描写,却没有点出这些“转身”中蕴含的深刻意义——美丽。审题不准、行文过程中忽略扣题。
2、美丽的转身
漫步在历史的长河中,脑海中掠过那些名传千古的风流人物,他们总是以一个美丽的转身,留下让我深思的背影。
一个狂放不羁的背影
他的狂傲、不羁无人能及。他的一生遍布神州大地,留下了一段永久的佳话。人们称他为“诗仙”,可是他终究不是仙人。他少年时胸怀大志,欲一展宏图,成就一番事业。纵然他曾使圣手调羹,贵妃拭痰,力士脱靴,这是何等狂傲,奈何皇上却只希望他做个御用文人。所以,他离开了龙庭。
但是,他来了一个美丽的转身。他寄托于山水,以地为床,以天为被,在天地之间遨游,这是何等豪气。他其一只骏马,佩一把宝剑,拿一盏酒杯,在风雨之中前进。他登蜀道,发出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游天姥,吟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
他以一个美丽的转身,为世人留下了一个狂傲不羁、豪气冲天的|“诗仙”李太白。
一个用血写作的巨人
鲁迅先生曾认为医学才能救国,于是,他远涉重洋到日本学习。少年鲁迅学成归国,本以为能够凭自身所学去文就这个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民族。但是,他很快认识到他错了,这个民主之所以贫弱,受到列强凌辱,是这个民主两千多年的文化所致。于是,他决定用笔杆去唤醒,他在人生道路上作了一个令人意外的转身。
鲁迅先生用《狂人日记》去痛斥这个吃人的世界,在《纪念刘和珍君》中说过“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与其说鲁迅先生是在痛斥这个社会,不如说他是在为我们的民众哭泣。我曾听过一句话:读鲁迅的文章比写作文更痛苦。我更倾向鲁迅先生是在永自己的心血在唤醒我们的民众。
他用一个美丽的转身,成就了一位用血写作的巨人。
狂傲的李白,苦闷的鲁迅,他们都是在人生中关键的时候,美丽的转身,塑造了属于他们的人生。
我同样也在我的人生中前进,寻找属于我的那一刻,完成属于我的转身。我仍在寻找,亦在寻找中转身,进行美丽的转身„„
3、美丽的转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应有村”,书声琅琅的教室里,我因这一句诗,而恍了神,依稀看见那个美丽的女子,转身,瘦弱而坚定的背影。
该是怎样的坚定,怎样的心情,让弱小无依的她,在金銮之上挺身而出?一个决绝的转身,留下身后武帝痴迷懊恨的眼神,群臣惊艳而惋惜的目光。
古往今来,这世间该有多少美丽的女子,一笑倾城,可留下的是褒贬不一,唯有她,她的美丽,她的转身,流芳百世。
因为,她的美丽,她的转身,是为这天下,是为这苍生。
布喜娅玛拉,在这个一出生就被冠上“女真第一美女”的女子,被下了“可兴天下,可亡天下”箴言的女子,面对父亲的尸首,断然拒绝前来逼婚的努尔哈赤,转身,头也不回,只留下“宁死不嫁杀父仇人,谁杀了努尔哈赤我就嫁给谁”的豪言壮语。,在权势,在生死面前,这样的转身,是多么美丽。转身意味着孝义、意味着尊严、意味着气节!
这些美丽的女子,在毅然决然的转身中,所体现出来的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是多么让人动容。转身后,她们历经的辛酸、坎坷,包含的愁思,却丝毫不损其美丽。
书声渐渐止了,也拉回了我的思绪,这些美丽的背影消逝了,但耳边,那清脆坚定的声音仍萦绕。
我自然比不得她们,只能暗暗敬佩这些转身的美丽。
但是,未来,我会面对许多不平,许多艰难,许多抉择,那时,我相信,我也会为了心中的信念,挺直坚定、毫不犹豫的身影,做一个美丽的转身。
4、美丽的转身
最美,莫过于转身。
仍记得,那个深冬的下午,那个雪花纷飞的日子。
透过二楼教室的窗口,我看见你,早早地等在教学楼前的樟树旁,大包小包的东西,靠着树放着,铃声一响,我便飞奔下楼。
“这是你妈让我给你带的衣服,还有些吃的,”说着你便将东西递给我。我接过东西,转身向宿舍走去,忽然觉得,这样的场景,太熟悉了,似乎每次,你都是急匆匆地要走,难道你就不想和我多说说话吗?想到这儿,我好奇地转过身。
你正站在路那头的拐角处,努力地朝人群中张望,片片雪花,落在你头上、身上„„
我慢慢地转身,向你走近。大概是因为人太多,你并没有看见我,只是朝着我的方向努力张望着,眼神急切却又闪着隐隐的担忧。良久,你才极为缓慢滴转身,走几步,忽而又转过身来,依旧是朝着我的方向看了一会,才又转身消失在我的视线中。
父亲,若非这次偶然的转身,我怎能从你依依不舍转身的动作里,读懂你只言片语里的深情?读懂你粗糙外表下的细腻温柔?
晚上躺在床上,我就想,当我考上大学离开家时,你会不会,在我转身后,仍是今天这样久久地凝望,眼里满是期待和担忧不安?会不会,依依不舍地转身,然后在片刻之后,再次回头?我想,你一定会的。无论我多大,无论我走到哪里,你都会在我身后注视,转身,再注视。这样的动作,注定是父亲给女儿的最美丽的礼物。我想,我再也不会自顾自往前走,我一定会转过身来,报你以同样的温柔,告诉你,我读懂了你的温柔,那像昙花一样不动声色的美——你不露声色的爱和期盼;也让你于我的转身里,明白我不曾对你说出的感激和不舍。
一个人的转身,是无言的不为人知的温柔,是内心涌动着的深深的不舍和牵念,是想陪着远行人却又不能的无奈与担忧。
两个人的转身,是理解,是相知,是心灵的默契——爱不只隐没在心里,你不说,我便不知。
转身,是美丽的;美丽的,是转身。
5、美丽的转身
转身,并非回避,而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深情。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天下伤心处是送别的离亭,犹记得当初离别时的背影,转身之间,相隔千里,回首相望,那条船已渐行渐远。那一转身,看似潇洒决绝,却蕴含着扯不断的相思。那相思是湿湿的,仿佛是烟雨巷中飘出的叹息,又似绮梦中磨出的淡淡水墨。转身,不是相忘,而是更缠绵的相思,这样的情愫,丰满了离别后空阔的日子,是那般的美丽。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离家的游子思乡而不能归乡,只能转身远眺,将那一份烙印在骨子里的乡情深埋心底。那平淡如水,却又沧桑得魂断神伤的故园情结,是流连于归去来兮的一抹墨痕,无声,又显眼,不知何时何地,醒来梦里,就会勾起。月是故乡明,转身之间,那轮故乡的明月只能亮在梦里。转身,是为了慰藉思念,为了给干渴的心一份滋润,这样的情愫,填补了离家的空白,是那般美丽。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烈日炎炎,黄沙莽莽,在断绝人烟的原野上,奔赴边疆的将领,决绝地转身,跨上战马掠野而去,只留下身后飞扬的沙尘。转身之间,放下的家中的老父妻儿,心中满装的是战情,是国家安危。此去,也许埋骨荒凉的边地,但“角声一动胡天晓”,这样的场景,才是一个男人追求的境界。转身,是为了责任,为了民族大义,这样的情愫,激励着世世代代人,是那般美丽。
这些转身里,所蕴含的深情,如蓬勃的春草,如陈酿的美酒,教人沉醉。
五、互评作文并修改自己的作文
评改标准:
审题----准
立意-----深
材料----新
叙写----精
思路----清
语言----顺
第三篇:作文评讲
作文评讲(思奇)——07年北京高考作文
一、回顾作文题目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
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 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
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 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 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
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二、学会审题
1.“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重点应该是“品格”,“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和风渐染、润物无声”,“化作春泥更护花”
引申出人间的各种真情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天道无言,大爱无言。(着眼于大)——无言的爱(情感道德篇——着眼于小)
2.恬淡也是一种美德、一种气度、一种境界等;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静水流深” 静水流深,从字面上看来,这个成语是对大海、江河、湖泊等水自然现象的描述。简单的说来就是我们看到的水平面,常常给人以平静的的感觉,可这水底下的世界谁也不知有多深?底下有多少东 西?或许还真是一片碧绿静水,或许急流向前,或许有许多旋涡,或也许还是一个暗流涌动的世界。在我们所处的这样一个未知世界里,一切都不能知晓。很多情况下,人们是用这个简单的成语来描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静水:象征着为人处世不张扬,态度柔和;
流深:意味着胸中自有万千丘壑,真的是很有想法、很有内容。静水流深的真正含义恰可比喻为做人的态度:洞察一切却不被矛盾束缚,不被欲望捆绑,这样就能拥有和谐的生命,拥有长久的快乐,拥有真正的自由。
静水流深,一个平常极为少用的成语,极富内含。想到对外而露着的静水下的另一片世界,谁也不知有多少的劲流在涌动,狂澜。
中国人讲修身,大凡是成功者,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宰相肚里能撑船”“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这是一种修养,一种气度。这些人,往往能在喜悦中沉静中思考,在失败中从容面对,很少言表于脸上,一句“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把这种中国人的思想推到了至高的境界。中国人了不起,能让这么一个自然现象去禅释心灵深处那些轻易不能到达的境界,表达得又是如此的酣畅,淋漓尽致。静,就是生命的完满,水,就是生命的本源;流,就是生命的体现;深,就是生命的蕴藉。
题目:《静水流深》
开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不是细雨无力,亦非闲花太轻,这是力量的另一种展现;不是细雨寂寞,亦非闲花颓 废,这是一种淡定的心境。就如同静水流深,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颗淡定的心。
结尾:“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让我们常怀一颗淡定的心,在安静中孕育力量。
静水流深。
3.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 面对寂寞需要一种超然的心态,需要忍耐与执著等; 注意:此立意重在后面的面对寂寞的态度上。
4.默默无语并非无所作为,多一些默默奉献,少一些哗众取宠等;5.追求功利导致社会的浮躁,缺少淡定,做人将会失衡等。
立意及失误举例
1.恬淡人生、恬淡无价、恬淡做人、恬淡的生活、恬淡是宝、心怀恬淡、细雨闲花淡人生、真水无香、静水流深
2.无声的父爱,淡淡的爱无疆的情,沉默,爱、花落无声 3.在那里默默付出、做事低调不等于成就低、默默奉献、幕后的英雄、润物细无声、无声非无为、无声无形的力量
4.写寂寞者,立意肤浅。纯写寂寞,没有写出寂寞之后应该如何,面对寂寞,人们应该怎么做。
满分作文赏析
1、雨润万物,馨香满天 初春时节,绵绵的细雨纷纷扬扬地散落人间,飘零的花瓣也悄然地零落成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引题,引材料,这是材料作文必须要有的,也是防止大家跑题的,防止改卷老师扣不引材料这项的分数的。)这一切真的归于沉寂了吗?(议题,议论评价材料,引出自己的观点。)君不见细雨过后滋润万物,一片生机盎然;君不见闲花飘零馨香满天,化作春泥更护花。(提出本文的中心。)
(文章开头要做到,引题、议题、亮明观点。)
时间的巨轮隆隆辗过,在历史的厚重中留下了一行行车辙。(此句点明要写历史中的人和事。)我于那泥土微湿的痕迹中看到了那泥水化成的细雨,滋润万物;(此句点明下文要写的事情类别。)又于那浸润清香的泥土上看到一行娇小的脚印,记录有人穿着秀美的花鞋从这里走过。(此句点明下文要写另外一件事的类别。)(试想,作者为何写两件事,两个方面?扣材料,扣“细雨”,扣“闲花”)
(联题,本段展开想象,承上启下,过渡到自己平时储备的作文素材中,展开写作。)
(事例一)
你“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此句是柳宗元的诗句,从小发奋图强希望建功立业,以身许国从未想过谋取个人谋福。),然而“永贞革新”的失败使你身败名裂,辘辘南行的车轮辗碎了你峨冠博带的梦。
然而,岭南的瘴疫并不能将你击倒,你化身那绵绵的细雨(此句必不可少联材料,联上文),尽自己微薄之力造福永州百姓。你打了 井,办了学,放了奴婢,在这片蛮荒之地赢造出一片绮丽的风景。(此句紧扣本文的中心“馨香满天”,此处是神扣)
你以一带罪之身,化身为绵绵细雨,无声无息地滋润着岭南万物。在你身后是一个但求无愧于心的灵魂,是祖国边陲的一抹绿意,细雨湿衣看不见,浸润万物显芳华。(为了不被误判,再一次明扣中心,保证万无一失。聪明啊)
(事例二)
“一纸诏书,汉匈和亲”,令多少后宫佳丽听此凋朱颜,只有你——柔弱而美丽的昭君,毅然担起了保家卫国的重担。
别长安,出潼关,江南再难见。站在明月初升的祁连山上,你无怨无悔地将抱着琵琶的如花身影投向大漠,许下誓言:愿保汉匈百年好,直至“独留青冢向黄昏“。
你将韶华容颜,化身为飘零的花瓣,散落于大漠沙尘中,以宽容的大爱庇护着天下苍生,在你身后是一片手足和睦,国泰民安,是大漠中一曲旷远的胡笳音,闲花落地听无声,化作春泥更护花。
世间成物便是在这种循环往复中生生不息,繁衍万代。片言居要,百意烛照。细雨虽然渺小而无形,但它在滋润万物的过程中被吸引,得到了永生;繁花在落地之后虽淡去了雍容华贵,但却在化作春涨更护花的奉献中得到了重生。
愿生命的大河生生不息,愿人生的鲜花长开不败。(总结点题,并升华主题)
2、沉默的父爱 6岁。
操场上,一个小男孩学着骑车,旁边站着他的父亲。没有一句指导,没有一丝安慰,小男孩自然是摔了又摔,双腿早已是鲜血淋漓。终于,孩子坐在地上,哭了,哇哇大哭。父亲依旧是那么笔挺地站着,眼中满是不屑与冷漠。孩子多么渴望爸爸的鼓励。没有;孩子多么渴望爸爸的拥抱,还是没有。只是那双空洞的眼睛,让孩子感到冷酷与无情。终于,孩子不哭了,倔强地站起来,跨上车,开始又一次的尝试。父亲早已是兴趣索然,转过身,迈着大步,走了。身后又是一阵金属与地面的摩擦声,父亲只是不经意地回了下头,手却在颤抖。孩子站起来,想着刚才父亲冷漠依旧的眼神,两行热泪莫名其妙地滑过他的脸颊。一步、两步、三步„„父亲的脚步声依旧坚定。
16岁。
礼堂里,当年的小男孩被人群簇拥着走上了奖台。又一次高举奖杯,又一次欢呼如潮。紧拥着荣誉,在闪光灯不停的闪耀下,孩子艰难地寻找他的父亲。人群中,唯独没有他,台下座位上,只有一个他。瞬间,礼堂仿佛空荡荡的,只有孩子与他的父亲在对视着。还是那么冷漠,依旧是如此不屑。父亲那空洞的眼神让光芒万丈的奖杯褪色。站起身,走向自己的儿子,一把夺过紧拥着的奖杯,父亲毫不犹豫地把它交给后台的老师。两行热泪又一次不由自主地流淌下来,一步、两步、三步„„父亲的脚步声依旧坚定。
昨天。
校门口,一位青年与他的父亲作着告别。没有寒暄,没有宽慰,没有拥抱,没有一句话。直视着父亲,他的皱纹又深了,他的黑发中又添了些灰白。眼睛里滚着泪水,压抑着。在模糊中,父亲那冷漠的眼神里也有些光亮。颤抖的手伸向自己的儿子,半空中停住了,又缩了回来。向门口指了指,父亲又转过身,没有动。远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及近拐角,父亲定住了,回过头,瞥了一眼,看到儿子。青年人也注视着他的父亲,压抑不住的泪水终于流淌下来。沉默中,心中是那么温暖,一步、两步、三步„„
今天。
考场上。有一个孩子在写着沉默的父爱,心中充满感激与骄傲。我的父亲,他的感情如绵细的秋雨,柔和的春风,没有大起大落,只是淡泊沉默罢了。
沉默的父爱———我很感激它。
3、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
寂寞是一根断了的红线,有心人紧紧抓着它,默默等待另一头的牵线人,即使那人早已远去。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每每读起这句,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当那迷蒙的小雨,一点一滴打落在罗衫之上,谁说这感情不滂沱?不然怎的浸湿了整件衣裳?当那柔美的花朵,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上,谁说这感情不壮烈?不然怎的铺满了整条幽径?然而它们却是“看不见”“听无声”。
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埋藏那些滂沱凄美却不为外人 道的情感。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
纳兰是寂寞的。他的好友曾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无疑,他是相国公子,御前侍卫,人人歆羡。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埋着深深寂寞。他在小院中拾得翠翘,却“何恨不能言”,只能叹一声“已经十年踪迹十年心”。他向往平淡与朴实,然而这愿望在世人眼中便如那细雨,任是将自己打得全身冰冷,也只是无声而已矣。纳兰的寂寞是一个人的悲伤。
李煜也是寂寞的。王国维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那些打小便坐在龙椅上的孩子们,往往是没有朋友的。即使生身纸醉金迷,终日灯红酒绿,也抵不过夜深人静时无人诉衷肠的寂寞。尤是南唐灭亡之后,家国之恨降临在这个还不成熟的皇帝身上,更是加了一抹寂寞的灰色在他心头。他的寂寞也是无声的,但却不是无形的。他以自己的真性将那一片片寂寞的花瓣铺在宣纸之上,将其化为“一江春水”,化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人间词话》中有批语:“词至李后主,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寂寞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悲伤,但却开启了词的新时代。
陆游在沈园写下“红酥手,黄縢酒„„”将寂寞定格在唐婉的记忆之中。王维在叹“遍插茱萸少一人”时,将寂寞注入知音好友心中。元稹以阳刚之手书下“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道出了那红墙深院里,一个个寂寞灵魂的心声。诗人手中那根红线,另一端系着笔。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其实,还有一些人的寂寞,甚至不止于文学上的作用。林则徐被贬伊犁,他的寂寞岂是常人能及,但他却高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造福了一方百姓。韩愈被发配潮州,爱女死于途中。他的寂寞悲叹却化为了治国的动力,他在那个边远小城兴教育,修水利,受到所有百姓的拥戴,那潮州的山水竟尽姓了韩。
他们的细雨不止于沾湿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滋润了一方水土;他们的闲花也不止于铺满路面,更深嵌土地,“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们的红线那端,是苍生百姓!他们将寂寞化为动力,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但没有哪一座碑可以永恒过山水,韩愈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些英雄的寂寞是奉献,我们应该恭敬地去仰望。
天道无言
大海汹涌,潮起潮落,云卷云舒,日出日落,纵然仰望苍穹,高声呼啸,万籁星辰,夫子云:天何言哉?(天道)
生命之道,大道至简,大智无声,方自成博大,自现精华。人,匆忙而过,有谁读得懂自然空然无求的境界?(人道)
也许东坡读懂了。
于是,天地间突兀出这样的身影,手把竹杖,在云深水影里,一人,孑然于宦海之外,用心做着自己的烹调。与己乐,与民乐,与山水乐。顾盼间,感悟于天地,颂明月诗,歌窈窕章,何其自由无碍!所以,开始懂得了东坡,懂得了那远离喧华的恬淡,甚至进而感知“闲花落地听无声”,多么潇洒,何等无求„„
东来抒啸,采菊而见南山,陶渊明不也如此;还有那梅妻鹤子之主,采药童子之师;难道不都是超然物外的达者吗?
漫漫红尘外,飘飘天地间,隐者无求,遁乎山水之中,自悟一种清凉,自守一份安逸。
这或许就是昔人爱惜文字,却总爱赞颂隐士的原因吧!可是,终止于一个隐士,真正就像那闲花了吗?又真正领悟了大自然无言的真谛吗?
贤者爱出世,却不知怀出世之心入世。
千百年前,孔圣人不够旷达吗?然而,他不结束生命于山林,而羽化于三千弟子之间。这或许才是真正的闲花,无声而落,落在现实的泥土里,再化香泥,以滋养万代。如今,站立于他高大的身影前,他智慧的眉宇,不就是天道无言之气吗?这便是自然之道,他不是执著讨好什么,也无需刻意回避什么,他是如山不动,照观宇宙的沉稳无息。
佛云: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胸怀空空,却留有万花出香。难怪老庄不知是蝶化人,还是人化蝶,笑对万物,原来,他已经与万类和合,体悟了天地本无所有,却又含蕴一切的物我真相。
难忘怪他的妻子去世,老庄鼓盆而歌。那不正是高唱闲花无声落地,回归自然的圣歌吗?
细雨湿衣不见,闲花落地无声,来自于自然,归于自然。人也应该与自然相映,花开时,烂漫春天,留香百世,花落时,无声无息,安详长眠。这不就是自然,是天道,是至高的真理吗?
人来与万物共生,生于自然,长于自然,归于自然。天道无言,人道亦无所求。不求一切,更不求逃避一切。
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真真切切,与日月合光,与天地同德!
细雨未必看不见,闲花未必听无声
人,活在世上,不仅仅为了每天的三餐饭,也不仅仅为了铜臭,而是为了灵魂的永存。
皑皑白雪,你是否已迷失了归途的方向;浓密的森林,你是否已看不清灿烂的天空。忘记自己的细微,忘掉自己的渺小,在雪地中奔跑,拨开森林的迷雾,你的身影将会变得高大,你的人生也定会精彩。
“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不畏贵妃研墨,力士脱靴的后果,不畏玄宗的赐金放还。虽有昭昭明月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他是长安的细雨,他是朝庭的闲花,他空有满腔的抱负却无计可施,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高歌“高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把对朝庭的失望,对自己的希望化作了人类不朽的诗篇,这滴春雨,这片闲花,化作无数的雨滴,无数的鲜花,落进千家万户,洒遍中华大地。
胸纳幽兰,神容主若。他,一个不爱仕途,但爱美人,不爱富贵但爱超然的翩翩公子,虽出身显赫却博古通今,虽是奴才却不甘做奴才。他叫纳兰容若,与康熙相伴了31年的臣子。在他的生命中,他 的主子驱使了他的一切,雪藏了他的才华。他只能做康熙的陪衬,做君王身边的细雨闲花,但即使如此,仍然没有人能漠视他的才华,他把幽怨化作了一支笔,书写了“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凄婉情怀。他忧郁而终,短短31载,弹指一挥间,却创作出人间最动人的诗词。这滴细雨,这片闲花,发出炫目的光,震撼你我的心灵。
萧红,近代最伟大的女作家,却饱受了人世间的一切悲苦——亲人逝世,家族歧视,爱人背叛,恩师离去,穷困潦倒„„在这样的情况下,她把人间的悲苦都化作了笔下灵动的文字,随着呼兰河水,汨汨流去。她是家庭的细雨,爱人的闲花。就是这滴细雨,这片闲花,给中国文坛注入了清泉,注入了活力。
他们曾是社会中最不起眼的小人物,却也在历史上留下了高大的背影。他们拥有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经历,却共同昭示了一个道理——细雨未必看不见,闲花未必听无声。
相信自己在皑皑白雪中终会找到归途的方向,在森林中终会看到明媚的阳光,虽然我们在宇宙中微小的如细雨闲花,但只要努力,不同命运低头,终有一天我们的灵魂会照亮未来。
细雨一定看得见,闲花定然听有声。
第四篇:作文评讲(模版)
就这样慢慢长大
那脚步声渐近渐响,却分明听得出鲜明的沧桑感。
我知道,是奶奶。
我即刻起身去开门,迎上奶奶还未来得及隐去的惊讶,在布满皱纹的脸上慢慢演变成关切的笑容。
“哦,孙女!我是想来问问你晚上做作业会不会饿,要不要我帮你拿些零食来。”
“奶奶,没事,我不饿,你早些睡觉吧。我只做一会儿,马上就去睡觉。”
奶奶带着些许担心、些许欣慰转身走了。
坐下来,拿起笔,继续我未完成的作业……
写完最后一个字,收起文具,想再读一会儿政治书,才觉上下眼皮有点互相吸引的趋势。
于是,轻轻叹了一声,还是明天早上起来读吧。
熄了灯,走进卧室。开灯的瞬间,看到柜子上齐整地摆着一堆面包、饼干之类的零食。
似乎还真有点饿,端起旁边的牛奶,又吃了个面包,终抵消了食欲,打算好好睡觉了。
躺上床上,正酝酿一份平静的心情来进入梦乡。忽然隐隐约约中又听到一阵脚步声,很轻很轻,但还是被我捕捉到了。
脚步声渐近,却没有变响,只是那份沧桑感更明显了。听得出来,走得很小心、很谨慎,像是生怕稍重的脚步声会打破这片水晶般澄清纯脆的安静。
停下了,转身了,脚步声又渐渐远去、最终让我不再捕捉得到了。
心中的安宁不再,思绪随着脚声的消失而飘远……
奶奶走得更轻了,是担心打扰我吧。
零食是奶奶准备的吧……
突然察觉到,奶奶的脚步声轻到让我不仔细捕捉都听不到了。谁知道在我躺在床上之前,她悄悄来看过我几回,谁知道,在我进卧室之前,她把那杯温热的奶热过几回。
原来,我的思想太狭隘了,满心以为只要我认真学习,他们便一定都得到满足,他们是爱我的,他们希望我上进,但并不是爱我的认真学习,他们要我一切都好。
奶奶的脚步声,我尽力从记忆的声浪中回想。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就是伴着奶奶的脚步声渐渐长大,如今奶奶的脚步声虽然没有小时候那般有力,但是一样让我感到温馨,感到亲切……
枕着深深的亲情,因为爱,我在人生的路上,行走、跌倒、站稳、成功,莞尔一笑,连睡梦中的呼吸都是甜蜜的……
梦里的脚步是轻盈的,也是沧桑的……但是就在这样的脚步声中,我慢慢长大了。我也慢慢学会让奶奶的脚步声变得更轻了,是因为奶奶的身边多了我的搀扶……
【点评】
脚步的渐近,是爱的渐深;脚步声的渐轻,是亲情的渐浓。脚步声诠释着奶奶的爱,若不是为关心、为爱所动,它又怎能牵动“我”的心灵呢?就是伴着这样的脚步声,就是在这样的脚步声中,考生慢慢长大了。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字里行间透露出“我”与奶奶间的深厚亲情,由此可见作者一颗细腻而敏感的心,的确难得。文章朴实自然,结构清晰,紧扣文题,洋溢着亲情之美,实属一篇难得的考场佳作。
那么如何写好这篇中考作文呢?应注意下面几点:
一、审准题意
命题作文最重要的是审题,要能从题目中读出来“题眼”,这样才会准确地把握写作的内容与中心。具体到这道题,审题时要抓住关键的两个词语“咀嚼”、“真味”。“咀嚼”的本义是用牙齿磨碎食物。常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它在该文题中应是“体会、品味”的意思。再说“真味”,一指食物本来的味道;另一种意思常泛指真实的意旨或意味,比如:真情、善良、宽容等。因文题中“真味”前有修饰语“生活的”,所以我们一般按后者的意思来理解,即“真味”是真实的意旨或意味。
生活本身自然没有特别的味道,值得我们品味的是生活带给我们的某种感受或经验,这便是该文题所要表达的。
二、注重立意与选材
庄子说:“语之所贵者,意也。”这很形象地表明了立意在文章写作和评价中的重要地位。“咀嚼生活的真味”,属生活感悟类作文,其立意自然要经得起思辨,达到人们共识与共鸣的积极效果。简言之,立意方面既要鲜明又要深刻。
从作文题目上看,可写的素材有很多,可以说选材有其宽泛性,但不能简单认为宽泛就什么都可以写而乱抓一气。我们不妨选取自己熟悉的、感受最深的材料来写。例如学生感受最深的真情方面:母爱、父爱等亲情,同学、伙伴友情,师生情等体现真情实感的材料就容易写。也可围绕生活中经历的酸、甜、苦、辣多种滋味或其中的一种滋味选材,写出自己的一次磨难后成功,或战胜挫折中真实独特的体验,以抒写自己的成长感悟等。若把视野放宽放大,仔细洞察社会万象、结合经历捕捉感触认识,能列举出更多的写作素材,如人生在世应知恩报恩、生活中待人接物要讲诚信等等。
三、确定文体
该文题可写成一般的记叙文、议论文,也可写成叙议结合的散文。具体写作时,考生一定要结合自己选取的素材、加上自己擅长的文体等实际情况来灵活安排。为突出自己的真切感受,记叙中可兼有抒情议论。
四、要有真情实感
是否有真情实感,是衡量作文成败的一个重要尺度。本文题是感悟生活类作文,更需要以情动人、情理结合,最好在行文的字里行间就蕴含着情感。
【素材或思路导航】
每个人的生活不一样,从而让世界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姿态。面对《咀嚼生活的真味》文题,考生一定要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选取自己感受最深的方面来写。内容中心一旦确立,就可调取出自己的素材库资料,精选符合题意的经典素材来写作了。
具体思路上,既可以通过叙述事件来表达生活的“真味”;也可以采撷几个生活片段或截取几个生活场景加以评析,从中感悟体味出生活带给自己的有益启示或生活真谛等。
适合该文题的素材包括名著经典、寓言童话、歌词佳句、名言俗语等,凡能体现该主题的,都可以灵活地进行内容引用、部分化用或格式借用等。
可以引用,比如,《再回首》中的歌词“才知道从从容容,平平淡淡才是真。”像这样简短的名言,可以直接在作文里引用。再如歌曲《苦乐年华》的歌词“„„生活是一杯酒,饱含着人生酸甜苦辣„„生活是一条藤,总结着几颗苦涩的瓜„„生活是一首歌,吟唱着人生悲喜交加的苦乐年华”可有选择性地引用。
可以化用借用,文学作品《路》里,这样写道:“哪里有思维在闪光,哪里就有路在延伸。”我们可以借用这一格式,写出新的语句,如“哪里有感人的生活,哪里就有真善美的存在。”。
可用的名人名言或俗语,如:
生活真象这杯浓酒 , 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呵 , 就不会这样可口!——郭小川
人生只有经历酸甜苦辣,才懂得生活的味道,因此也必须学会珍惜人生和珍惜感情。——方海权
生活总是以微笑向人们招手,又以坎坷向人们挑战。——俗语
可用的名人典故,如:《让心做主》
人活在世上,总得讲究一些处世原则。有一则故事说的是宋元时期的大学者许衡。当时蒙古兵渡黄河南犯,许衡逃难到山东徂徕山学习研究《易经》,不久又辗转到河北大名设馆教书。多年后,许衡在与众人返乡途中,时值盛夏,人们又饥又渴,见路边有一梨园,都争相摘梨解渴,唯独许衡独自静坐树下乘凉。有人劝他说:乱世梨园无主,摘几个青梨解渴有何妨。许衡说: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梨无主,但我心有主!为什么许衡不去摘梨,因为他能听从内心的声音。
咀嚼生活的真味
在十几年的成长学习中,自己看到了很多生活现象,也经历了不少事情;这些不仅充实丰富了我的人生,而且引导我思辨生活,慢慢咀嚼出生活的真味来。
有一则故事说的是宋元时期的大学者许衡。当时蒙古兵渡黄河南犯,许衡逃难到山东徂徕山学习研究《易经》,不久又辗转到河北大名设馆教书。多年后,许衡在与众人返乡途中,时值盛夏,人们又饥又渴,见路边有一梨园,都争相摘梨解渴,唯独许衡独自静坐树下乘凉。有人劝他说:乱世梨园无主,摘几个青梨解渴有何妨。许衡说: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梨无主,但我心有主!为什么许衡不去摘梨,因为他有自己的生活的原则——积德行善。不受外界的诱惑,听从心灵的召唤。
去年7月2日下午,杭州滨江白金海岸小区。家住10楼的两岁妞妞趁奶奶不注意,爬上了窗台,接着被窗沿挂住,随时都有坠落的可能。楼下见此状况的邻居都惊呆了,坚持了一分钟左右,妞妞还是掉了下来,说时迟那时快,刚好路过这里的吴菊萍踢掉高跟鞋,张开双臂,冲过去接住了妞妞。孩子得救了,吴菊萍却骨折受伤了。后来当人们谈起她救人的动机时,她说:“这是内在本能,是一个妈妈应该做的事情。”多么朴实的话语,却蕴藏着生活的真滋味,闪烁着人性的光芒。被其感动的人们亲切地称她为“世上最美妈妈”,这是对爱心与善举的颂歌。
化学课上,老师不仅简单为我们讲解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的情况,更赞颂了居里夫人的伟大人格与崇高精神。居里夫妇通过大量艰辛的科学实验最终发现了镭元素,这一研究发现本可以申请专利而获得巨额的金钱财富,但她没有这样做。她听从内心的召唤声,主动放弃申请专利,而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公布于众,以此推动人类科技事业的进步。
成长着,我咀嚼着生活的真味,我在自己的待人接物中也养成了从内心出发、让心做主的习惯。记得有一次在集市上买东西付钱时,可能是卖主粗心了多找了我二十元钱。当时我若不说走开也就过去了。可内心仿佛有个声音提醒我不能占这样的便宜,于是我把她多给我的钱还给了她,她不住地夸赞我是个诚实的好学生。
人生在世,只有听从内心的召唤,用心灵之灯导航,你的人生之路才能宽广坦荡,你的生活才能绘声绘色、有滋有味。
【点评】
这篇高分作文的突出特点有两个:
一是立意深刻,思想性强。作者从生活万象中剥茧抽丝后发现,听从内心的声音才是生活的真味,这一富有哲理的认识是很有高度的。从这一引人积极向上的深刻主旨上,就能窥见考生对生活的洞察感悟能力之强。
二是精选素材,叙议结合较好。作者没有简单地列举素材,而是精选好素材,按古今中外、先他人后自己的顺利来安排素材,思路非常清晰。对每个素材既简要叙述又适当议论分析,起到了印证中心的积极作用。心中有支欢乐的歌
苏州一考生
外婆,你是我心中的一支歌。
15年间,外婆以不变的爱谱成了这首歌,藏于我心中的欢乐的歌。
小时候,外婆拉着我的手,用身体在人群中挤出一条小路。推推搡搡的人挤到了我,我摔坐在地,外婆连忙蹲下,抚摩着我的头发,一字一顿地说:“孩子,别怕,有外婆在。”我看着外婆眼里充满了慈爱和温暖,掉下了幸福的眼泪。
外婆,你是我心中一支欢乐的歌!
小学时,我的周末都是在外婆家度过。外婆会坐在我身旁看我写作业,遇到不会的题,我便推给外婆,自己则躲到一旁看漫画书。外婆则握着我的手,让我跟她一起读题,还不厌其烦地告诉我:“要记住,遇到困难不能退缩。”外婆手上的温暖瞬间从指尖传递过来,我高兴地点了点头,说:“好。”外婆的耐心,使我的小学生活充满了欢声笑语。
外婆,你是我心中一支欢乐的歌!
进入初中,我没有时间每周都去外婆家了,见外婆的次数少了,但每次见到外婆,积聚在心中的忧虑甚至痛苦就会烟消云散。记得那次考试考砸了,到了外婆家,眼泪似乎在和我作对,不住地往下掉。外婆见状,忙打开音响,我听到了《歌声与微笑》。接着,外婆笑了笑,说:“一次考差了并不代表次次都会考差啊!难过时,记得给自己一个微笑。”外婆简短而朴实的话语抚慰着我,让我摆脱了考试失利的烦恼……
外婆,你是我心中一支欢乐的歌!
我相信这支歌是世界上最动听的歌,它深深定格在我的心中,不断催我奋进。
【点 评】
考生按时间顺序记叙了自己成长中与外婆有关的几件事,条理清晰,饱含深情。主要表现在:一是描绘动人的画面间接点题——儿时外婆拉着小手鼓励我走路、小学时教育我要有耐心、初中时教我难过时给自己一个微笑,自然流露出“我”对外婆的感激之情。二是描绘画面后用感叹句——“外婆,你是心中一支欢乐的歌”反复点题
第五篇:作文评讲
作文评讲
作者:段步武
同学们,作文竞赛终于揭晓了。在这里,我代表全体老师,向获奖的同学表示衷心祝贺。今天,我就这次作文竞赛,谈谈我的体会,意在抛砖引玉,共同探讨作文方法。
第一部分
命题意图与评卷情况
我们举办这次作文竞赛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对作文引起重视,激发同学们的作文兴趣,提高写作能力。我这次受教导处的委托,拟了几个题目,一年级的作文题是“我有一桩心事”、二年级的是“记一个xx的人(要求填写能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的词)”三年级的是“纠纷”。
大家知道,在初中阶段,各个年级的作文训练都有侧重点,一年级侧重于记叙文,二年级侧重于说明文,三年级侧重于议论文。但同时,记叙文的训练,也是各个年级的重点,而近几年中考作文都是记叙文,鉴于这一点,我拟了三个作文题,体裁都是记叙文,只是要求不同而已。一年级只需写一件简单的事,二年级写人物,要求刻划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比通过一件事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要难一点。三年级写事,要求就一、二年级的更高了。
这次作文,主要由我自己审阅,同时也征求了各个年级的语文老师的意见,经过反复认真的删选,最后评选出十篇优秀的作文,我评选的标准有这么几点:
一、符合题意
二、选材新颖
三、有真情实感
由于评卷标准与本人的欣赏角度不同,因此这次评卷难免有不足之处,所以首先请老师和同学们海涵。
根据稿件来看,这次作文竞赛是很有成效的。因为在短短的60分钟时间之内能写出很多很有特色的文章,这说明了我校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已经初具写作能力。当然也有很多缺点,而这些缺点也暴露出我们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没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有的同学总觉得没有东西可写,即使写起来也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或者将课本中或别人的习作中的一些材料死搬硬套,完全没有新意,这种现象能不能够说与我们的语文老师平时没有注意开拓学生视野有直接关系呢?
当然,开拓生活视野、积累生活素材,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问题,我今天要讲的不是这些方面的问题,而是针对这次竞赛中出现的一些情况,谈一点作文方面的体会和方法。
第二部分
如何审题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个关口,题目审错了,就会导致作文的失败。这次竞赛就有很多同学成为审题的败将,本来有些同学的作文从语言的运用、材料的组织、结构的安排都很不错,但就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结果可想而知。我统计了一下,一年级审题出现错误的有11人,占31%;二年级有9人,占45%;三年级有4人,占20%。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同学出现审题错误呢?我想主要是没有掌握审题方法,其次是不细心造成的。
人们常说,“审题如审贼”,这意思是审题一要严格,二要细心,弄清和理解题目的要求,不可马虎草率。那么如何审题呢?
第一步,要辨明体裁。
作文的体裁常常由题目直接确定。
说明文,它的标题比较明确,往往指明所要说明的对象。例如:《辣椒的自述》、《我最喜爱的一本书》、《怎样查字典》、《我校的教学楼》。。。这类题目常常带有“自述”、“介绍”、“方法”、“怎样”等词语,使人一眼就知道,这是要求写说明文。
议论文,标题常常带有这样的词语:评、论、说、谈、驳、议、“读。。。有感”之类的字眼。例如《谈骨气》、《论谦虚》、《驳“读书无用”论》等等;有的题目本身是一个问题,例如:《什么是真正的理想》、《幸福是什么?》;这是要求发表看法。有的题目本身富于哲理,例如《时间就是胜利》、《平凡与伟大》等等。
记叙文,这类题目往往与具体的人、事、物、地点、时间有关。例如:这次一年级的竞赛题目是《我的一桩心事》,二年级的是《记一个。。。的人》、都带了“事”、“记”之类的词语。三年级的题目是《纠纷》。有的同学认为这是要求写议论文,这就把题目审错了。“纠纷”意思是“争执的事情”。很明显带了一个“事”,这无疑是要求我们写记叙文。但为什么审错了呢?第一个原因是不懂纠纷是什么意思,还有一个就是思维定向上的问题,那就是在平时,三年级的重点训练体裁是议论文,因此这些同学就认为这次作文竞赛也一定是议论文的体裁了,可是这个题目的体裁恰恰是记叙文体裁。因此我们考虑问题不能太简单机械了,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判断。第二步,要确定范围
作文题目往往都限定了一个范围。有哪些范围呢?
1、人物范围。首先要搞清楚,题目要求是写自己还是写别人。例如“我有一桩心事”要求写自己;“记一个。。。的人”,要求写别人。“纠纷”既可以写别人,也可以写自己。
2、时间范围。三个竞赛题目都没有规定时间范围,这样做有一定的灵活性。有的题目规定了时间范围,如:《暑假一日》、《除夕之夜》等。
3、数量范围。如“一件(事)”、“一个(人)”。“纠纷”这个题目实际上只要求写一件较为复杂的事。
4、地点范围。三个题目都没有规定地点范围。其他的很多作文题是有地点范围的,如《发生在班里的一件新鲜事》、《校园春早》等等。
5、内容范围。如竞赛题,一、三年级的要写事;二年级的要求写人;再如《春节见闻》,要求写“见闻”(所见所闻)。
以上几种范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有时一个题目就规定了几个范围,如《我有一桩心事》,既有人物范围,又有数量范围,还有内容范围。审题时,要特别注意分析。第三步,要抓准题眼。
“题眼”,顾名思义,就是题的眼睛,也就是题目中标明重点的关键词语。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找出题眼,才能正确确立文章的重点。找题眼,有如下方法:
1、如果题目是一句话,就应抓住谓语部分。例如《张海迪的事迹激励着我》,“激励”一词就是题眼。如果把重点放在“事迹”上,那么这篇文章就是写张海迪做了些什么,重点去写张海迪了。实际上,这个题目就是要求我们写张海迪的事迹对“我”有什么影响,使“我”得到什么启发和帮助,受到怎样的教育,从而使“我”在工作和学习中有了前进的精神动力,使“我”有勇气去克服困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等。这就是“激励”的作用。再如《“破烂王”更名》,“更”就是改变的意思;“名”就是名字。题眼就在一个“更”字上。这是报纸上的一篇文章标题。作者是怎样抓住这个“更”字来发挥的呢?作者是这样写的:
先写“破烂王”名称的由来。原来他家是全村最穷的一户人家,破衣、破碗、破被、破房。。。家里的一切都是破破破烂烂,从而得到了这样一个“美名”。接着写如何在村支部的建议下,建窑、烧窑、出窑、卖砖瓦,三年时间,纯收入达到多少,从而成了全村有名的富户,最后又被村民称为“运来富”。通过“破烂王”更名一事,表现了“党的政策好”这个重大主题。
2、如果题目是个偏正短语,重点应落在定语部分上。如“一桩心事”题眼就是“心”字,写自己心中隐藏着的事;“争执的事情”,题眼为“争执”,要写出“争执”的过程,即争执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再如《辛勤的园丁》就要在定语“辛勤”二字上做文章,不能泛泛而谈园丁的任务,而要写园丁是怎样辛勤地进行劳动。
3、如果题目是一个正标题加一个副标题,或有其他要求,重点应落在副标题上或其他要求上。例如二年级的课文《金杯之光》,副标题就是“中国女排走过的曲折道路”,重点在副标题上,题眼就是“曲折”二字,全文就是写中国女排从失败走向成功的曲折过程。再如二年
级的竞赛题,正标题是“记一个。。。的人”,要求就是要“填写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的词”。审题重点就应当落在这个要求上,而恰恰有很多同学就忽略了这个要求。本来二
(一)班与二
(二)班就有一部分同学平时作文确实写的好,而这次失败了,败在哪里呢?败就败在不知道在“性格”二字上做文章。有的人填“拾金不昧”,有的人填写“热爱学习”,有的填写“为他人着想,以身作则”等等五花八门,这些哪里是“性格”呢?都是人物的行为和思想品格。
第四步,要把握主题
文章题目与主题关系很密切。有些题目本身就是主题的高度集中和概括。例如:《人民的勤务员》、《美好的心灵》、《助人为乐的。。》等等,有的题目比较含蓄,只对主题的表现规定了一个大略的范围,如《路》,这就要抓住其引申义和象征意义进行适当的联想。“路”本意是供人行走,能够到达某个地方的交通道路,不要求写说明文,这就必须通过引申和联想去理解题意。路有“人开辟出来的,能达到某地”的特点,这就可以联想到有的人为了达到成功的目的,不辞辛苦地开辟出一条成功之路,并走向成功等等。总之,审题十分重要,我们作文时绝对不能掉以轻心。第三部分
怎样刻划人物的性格
先讲个故事:某老头子有两个孙女,又逼媳妇养第三胎,终于生了一个大胖孙子。大队罚款三千元,老汉交上款子,几乎倾家荡产。可他用剩下的几个钱买了许多酒,摆在门口,有人路过,便大碗斟上,以示喜庆。有人问:“老汉,罚了不少钱吧?”他将手一挥,说道:“不贵!不贵!才三千!”
这个故事很简单,可是生动地勾划出了一个满脑瓜封建思想的老农民的性格:愚昧、固执,而又豪放、诙谐。
那么,这性格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不过是一个行为,一句话。被罚巨款还买酒庆贺,说明他毫不后悔,固执已极;口称“不贵”,则表现他的诙谐——养孙子好比做买卖,三千元买到一件“便宜货”——孙子。于是老汉的形象在我们脑子里活起来了。
写人,就要塑造人物形象,而刻划人物性格又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所以,刻划人物性格尤为重要。
所谓性格,就是指人的心理特质。正是这种心理特质,规定了一个人不同于其他人。“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性格”。因为“性格”不是物质性的东西,你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要捕捉人物的性格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怎么办?方法是:通过性格的外在表现去掌握性格。什么是人物性格的“外在表现”?那就是人在生活中的言语和行动。因此,我们在刻画人物性格时,最好从人物的言行入手。空洞、冗长地去描写心理活动往往起不到好的效果。请看下面这一篇文章,看看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性格的。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记一个风趣滑稽的人》。
看他的动作:当儿子喊“救命”时,他便“装作慌张的样子跑来”;当小明妈要打小明时,他便“单腿一跪,举起双手”。傍晚,那笑哈哈的人群中总有一个“指手划脚”的人。
再看他的语言:“学着京剧腔,唱道‘娘子,手下留情,快别打了’这个‘了’字拖得老长。”小明妈责怪他时,便“是是是,都怪小的,以后一定严加看管”说了一通。小明妈饶了小明时,他便“得得锵,得得锵”,嘴里竟响起了锣鼓叫声。
多么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动作。除此之外,陪衬人员也很重要。例如小明妈要打小明时,小明大喊::“爸爸,救命!”爸爸滑稽,儿子也滑稽起来了。这就更加衬托出黄大叔的性格特点。这篇文章就是通过黄大叔风趣幽默的语言,滑稽可笑的动作描写,从而恰到好处地刻画出了黄大叔的风趣开朗的性格。
要写好人物的性格,必须留心观察生活中人们的言语和行动。从他们怎么说,怎么做,看到他们千变万化的性格。这就象画家画速写一样,平时积累的形象越多,写作时越能得心应手。
第四部分
怎样表达真情实感
我阅卷时,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有些同学喜欢把别人写过的材料套进自己的作文中,甚至仅仅是改名换姓,照搬不误。我说,这样的文章绝对不是好文章,更谈不上去感染别人。
记得有一次,我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老师》。修改完作文后我发现全班有近30个同学写老师替他“补课”这一材料。情节大致是这样的:有一次我病了,几天没有到校,正在我十分焦急的时候,老师来了,并且是在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夜晚或者是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的黑夜来到了我的家里,进门后,不顾衣湿或寒冷,马上打开书本开始补课,我望着老师,不禁流下了热泪。。。
同学们想想,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老师呢?也许有,但是在我们的周围有没有呢?我敢说,一个也没有。象这样的文章写出来,有谁愿意去看呢?
常言道:吃人嚼过的馒头没滋味。作文也是这样,光说别人说过的话没意思。我们在写作文时,如果能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文章就生动感人了,文章也就有了自己的特点了。所谓真情实感,就是指你在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种种情景在心灵中留下的感觉和体验。这些感觉和体验每个人都有,重要的是看你能不能发现它,分析它和研究它。下面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同学们中间,有这样一个同学,他从小就失去了母亲,就象他自己说的,从来没有得到过母亲的温暖,更不知道母爱是什么。他听奶奶说,妈妈是嫌家里穷,到一个富人家去了。从此便恨透了他妈妈。过了五、六年,妈妈从广东归来了,一归来,首先就来看望他,并含着眼泪对他说,孩子可把我想坏了。而他却大叫起来:“吓,假慈悲!”说了一声,就跑到学校去了。他妈妈听了,觉得非常难过,流着眼泪走了。到了第二天,他听一个老人说,他妈妈是被迫走的。弄清了原因,他觉得自己错怪了妈妈,便去寻找母亲,可是他母亲已经乘车走了。他听人说,他妈妈回家后眼泪从没干过,她原想打一件毛衣给他,由于他家传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二儿子病危,毛衣没打成,她就含泪走了。妈妈走后,性格倔强的他终于流下了眼泪。后来,他妈妈寄来了一封信,信中嘱咐好好学习,还寄来了一件厚厚的毛衣。他抱着毛衣,伤心地痛哭着,回想起自己对妈妈的态度,心里便十分难受。这件事,他一直记在心里,成了他的一桩难以了结的心事。这个同学就是一
(三)班的孙志伟同学。这个同学我很熟悉他。这次作文竞赛他就把这件事写了进去,我细细地读了他的文件章后,真的被他的这份真情感动了。下面就把这篇竞赛作文推荐给大家。
我有一桩心事
孙志伟
我是一个没有母亲的孩子,我也没有得到过母亲的温暖,更不知道母亲的爱是什么。因为在我出世才三年时,母亲便离开了我这个家。
至于她为啥离开我们,情况我却不知。我常常听奶奶说:“你妈妈嫌咱家穷,不愿受苦,因此惹着我们吵,想去一个富裕人家了。”听了奶奶的话,我恨死妈妈了,心里常想:“若她以后回来,我也不理她了。”
从此我生活在奶奶的怀抱里。待到我读二年级时,母亲从千里迢迢的广东风尘仆仆地回来了。她一回来,首先找到了我,蹭在我面前,眼泪不住的流着,她对我说:“伟儿,妈回来了。妈妈可把你想念坏了!”“哼,假慈悲!”我叫了一声,转身离开了。妈妈不解地望着我,哭得更伤心了。接着又朝我走来,捏着我的手,塞给我十元钱,想把满肚子的话说出来,似乎又觉得一言难尽,只是不断地流着眼泪。我无动于衷,把钱丢在地上,挣扎着,一口气跑回家里躲了起来。
第二天,我便上学去了,并且住在学校一直不回家。忽一日,母亲又找我来了,我连忙又躲了起来。母亲只好流着泪,拖着沉重的脚步,慢慢走了。我的所作作为,旁人见了都摇着头叹息着。一位正直善良的老人对我说:“你这孩子真傻,被迫离家的妈妈回来了,怎么
不与她亲热一下呢?”“哎,你这位老人,怎么说是‘被迫’呢?”我反问。老人严肃地说:“你母亲的走,不是她情愿的。是你奶奶嫌走的。于是有一些旁人不服你奶奶就唆使她,劝她走的。你家当时很穷,再加上她年轻时考虑问题不成熟,旁人一劝,她就走了。”“哦,真的吗?”我心里一震,急问。“怎么不是真的呢?我老头子还说慌吗?”听了老人这么一说,我顿时恨那些使我们骨肉分离的坏人。正想问个水落石出,老人摇着头已经走远了。
打从听了老大爷的话后,我感到很内疚,便去寻找母亲,希望她能原谅我。哪知,在前两日,母亲已经乘车走了。听旁人说,在回家的十几日中,她的眼泪从没干过,每日一针一线地打着毛衣,说是为我做的。由于她家传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她在广东的二儿子病危,她便哭着回家去了,临走时还叫他们转告我说,毛衣以后寄来!
我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流出来了,心里异常难过,我错怪我的妈妈了。不久,毛衣寄来了,这是一件宽厚的毛衣,非常暖和,还寄来了一封信。信中说,她对不起我,还嘱咐我好好学习。我抱着毛衣痛哭着,真想衷心地叫一声“妈妈,儿子对不起你呀!”每当我回想起妈妈回家时我对她的态度,心里便十分难受。
春去秋来,我又穿上了妈妈织给我的毛衣,眼巴巴地望着天空南去的大雁,不由得想起我那远在天边的妈妈,泪水禁不住模糊了我的双眼。我在心里面常常喊着:“妈妈,你能原谅我吗?”
这篇作文确实写得很好,一切都是那么自自然然。人物的语言是自然的,人物的行动是自然的,“我”的感情变化也是自然的,可以说,这篇作文完全是自己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它之所以读起来是那么感动人,毫无疑问,作者是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倾注在笔尖上,写作时,元须去瞑思苦想,寻章摘句,也不需要高喊口号,无泪干嚎。一切任其自然,让读者在字里行间去透视自己的感情,与自己一起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去感染读者。
正如作家夏有志说:“学生如果不从自己本身的实感出发,写出来的文章肯定意义不大。从生活实感出发,我没见过的东西不写,我见到的东西,如果没有感情碰撞,也不要去写。我就是我,我能认识多高,就写多高的思想境界。这样,反而真诚而真实,作品也就会让人觉得可信可爱。”他还说:“写自己,写自己的感受,是最容易起笔,也往往最容易写好。可这一问题,又往往被一些同学所忽视,别人写过的,报上发表的,他们顺手拈来,写进自己的作文,这怎么不千篇一律呢?因为,他们没有注意写自己,写自己的所见,写自己的所感。”
三年级刘志勇的《纠纷》一文,就写出了自己的所见所感。文中写的是一位寡妇骂偷她家茶叶的贼而与邻居引起的纠纷。寡妇骂人的行为动作和语言,与邻居干仗的情景都写得很有趣味,生动而真实。如果没有生活实感,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的。
以上谈的几点,都是针对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与大家探讨一下写作方法与写作技巧方面的问题。
同学们,作文是没有捷径可行的,要想写好作文,就必须多练笔,多写作。我非常提倡写日记,因为日记是练笔的最好形式,在日记中,既可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发现的事物写进去,又可以把自己的思想、感受写进去。这样,积累的生活素材就自然多起来了。材料有了,再加上掌握了正确的作文方法,就不愁写不出好文章来!
附作文竞赛获奖名单:
第一名:一
(三)班孙志伟、二
(一)班黄定志、三
(二)班刘志勇 第二名:一
(二)班闻耀国、二
(二)班金雄、三
(一)班刘齐标 第三名:一
(一)班刘伟雄、二
(一)班王金明、三
(一)班揭珍霞 第四名:一
(二)班丁向文
199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