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优秀村案例申报材料
综合型全国村庄整治优秀案例申报材料
规划村庄,营造特色,建设中国美丽乡村
“我居北山下,南山横我前。北山似怀抱,南山如髻鬟。怀抱冬独暖,髻鬟春最先。”宋朝大诗人杨万里对环境富有意境的描写,与如今的美丽乡村余村村生态环境极其相似,如出一辙。古人崇尚的风水宝地,对于现代的人们更是令人向往的人间天堂——题记
余村村地处浙北天目山区,位于东经119°36′,北纬30°31′,是浙江省天荒坪风景名胜区竹海景区所在地,隶属于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村行政面积4.86平方公里,其中竹林面积6000多亩,农田面积320亩,辖8个村民小组,1035人;2008年全村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13189万元,村级集体可支配资金7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108元,可谓竹乡安吉农村面貌的一个缩影。余村的村域呈东西走向,北高南低,西起东伏,群山环抱,秀竹连绵,植被覆盖率高达96%,具有极佳的山地小气候。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余村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神奇的自然景观,村内有始建于五代后梁时期的千年古刹隆庆禅院,有被誉为‚江南银杏王‛的千年古树,有‚活化石‛之称的百岁娃娃鱼,更有亟待揭迷的古代工矿遗址和溶洞景观。漫步余村,清澈的溪泉绕村而过,蜿蜒东流;整齐的农舍,依山而筑,向阳北居,呈现出安宁祥和的气象。青山绿水滋润下的余村民风淳朴而厚实,1 百姓安居而乐业,是竹乡安吉率先奔小康的富裕村之一。
近年来,余村村以创建‚生态旅游村‛为目标,通过村庄规划、环境整治、产业调整以及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经济等举措,有效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美丽的乡村更具魅力和特色。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创建工作先进单位、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浙江省农家乐特色村、浙江省绿化示范村等,并相继承办了浙江省‚双整治‛现场会、‚中国最佳人居环境‛研讨会 现场会、浙江省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现场会、‚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消防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等内容的全省和全国性的现场会活动,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的肯定。余村的发展,凝聚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与厚爱,国家部委、省、市领导多次莅临余村视察指导工作,2005年8月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亲临余村视察,对余村的发展给予了亲切关怀,并充分肯定了余村开展村庄规划建设与发展生态旅游业经济的有效作为。
几年来,余村的工作和成效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着眼未来,因地制宜,编制村庄建设规划
二十世纪末的余村,是一个典型的‚石头经济‛山村,村内办有3家石矿和一家水泥厂,是安吉县域内主要的石灰岩原料开采区,‚石头经济‛曾一度成为余村的支柱产业。石头经济的火旺发展虽然使村级经济逐渐殷实了,但与此同时,美丽的自然环境遭受了破坏,日益变得黯然了。
在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生态立省‛和安吉县委、县政府创建全国第一个‚生态县‛战略的指引下,余村村居安思危,感受了压力。余村的出路在哪里?村班子从有利于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出发,在认真分析了客观形势和自身资源特点后,作出了由‚石头经济‛向‚生态旅游经济‛转轨的重大决择。1995年,村班子在镇政府有关部门的协同下,先后会同规划、旅游、地质等部门对余村区域优势、地理特点、文化古迹、溶洞资源、工矿遗址以及各类特色景观进行了全面调研、探查,对余村的发展方向和路子有了初步设想,并借力当时天荒坪风景名胜区编制总体规划之契机,将余村以‚竹海景区‛的定位纳入了总体规划之列。1999年,余村村被列为浙江省首批村庄规划编制与建设的试点村、示范村。余村村紧抓机遇,将酝酿已久的发展思路融入到村庄规划之中。新一轮村庄规划系统分析了余村资源现状、发展空间,立足旧村改造,突出布局规范,开创性地将余村建设用地依势划分为生态旅游区、生态居住区、生态工业区三块独立空间。同时,对周围广袤的山野林地予以严格控制保护,有效地将村民生活、生产与发展的空间作了合理布局和区划,新的村庄规划高标准、高起点、高要求规划了余村的发展蓝图,为余村全方位发展生态旅游经济作了良好的导向。
二、讲求实效,以点带面,推进村庄规划建设
几年来,余村村始终坚定不移地实施村庄规划,不遗余力地 3 推行环境整治,工作中注重方法,讲求实效,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以人为本,规划引领,提升生态居住区环境。由于余村村庄规划属于旧村改造,实施中牵涉面广,而村民们最讲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效,村班子在实践中注重并发挥了小区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从而以点带面推进了村庄规划建设。为便于规划的实施和鼓励村民按要求开展住房建设,村里垫资在主要地段率先建造了七座款式新型、美观实用的民居别墅样板房,供需要建房的农户调剂使用或建筑参照,新型亮丽的别墅建筑在村庄里显得光彩夺目,对于逐步开始追求生活质量的村民们无疑很富有吸引力,随后,村民们住房建设以此为标准,加快了旧村改造的步伐。与此同时村里加大对村庄环境等的公益建设,先后投资1500多万元,用于道路交通、公园绿地、生活用水、卫生保洁等的投入。在旧村改造的基础上,累计拆除危旧房65幢,面积4525平方米;立面涂料装饰87处,32500平方米;改造围墙65户,1290米;新建桥梁2座;拓宽改造进村道路,铺设油路4〃5公里;新建标准住宅58幢;绿化村庄环境,栽种花卉树木2500余株,草坪12500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达12平方米以上;添置健身路径2处。同时,按照一杆三线和通讯地埋的标准对村内三线进行了全面整改,在主要村道上安装路灯。在增添环卫设施的同时,又投入20万元,全面启动了自来水供应设施的完善工程。结合环境整治,还对村 4 庄主干道两旁的各类广告牌、宣传栏等进行了统一制作、装饰,更增添了余村新的风情与特色。在此过程中,余村村还先后与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联系,取得技术支持,建成了全县第一个无动力处理生活污水的生态沟;争取消防部门的支持,建立了全县第一个村级义务消防队,发挥了示范作用。
2、结合整治,规范布局,推进生态工业区建设。在工业发展上,余村村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从1999年编制实施村庄规划至今,先后关停了村内3家石矿和1家水泥厂企业,同时利用这些工业平台用于发展环保型企业和招商引资,结合村庄环境整治,还扩建了村级工业集中区,将村内零星分散的小企业逐步向工业区集中,此举不仅有效缓解了个私企业发展用地的矛盾,更直接地解决了村庄内部工业生产对村民居住环境的影响。近年来余村村在关停污染企业的同时,已发展起民营企业43家,工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3、优化环境,发展旅游,加快生态旅游区开发。生态旅游业经济是余村发展的朝阳产业,在合理规划布局生态旅游区的基础上,1997年至1998年间余村村利用集体积累,投资400多万元,修复了千年古刹隆庆禅院,率先开发了龙庆园旅游景点,在全市开创了湖州农民办旅游之先河,使余村生态旅游经济有了零的突破。
2003年3月龙庆园景点以其优雅的环境,秀美的风光被投资 5 商选中,通过新的投资扩建,开发了功能更多、规模更大的荷花山风景旅游区。‚云绕莲峰千岩竞秀,泉旁竹海百涧争流‛,如今,美丽的荷花山风景区更加风姿绰约,妩媚动人。
2003年6月余村村被县旅游局指定为全县首批‚农家乐服务中心‛接待点。几年来,余村农家乐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余村春林山庄脱颖而出,被评为浙江省首批四星级特色农家乐。
2008年5月,余村荷花山皮筏漂流项目成功推出,成为余村旅游业新的亮点,为人们亲近自然提供了又一新的运动方式。
近期,余村冷水洞水库风景区又被上海投资商选中,拟在此投资开发高星级‚金栖堂度假酒店‛,目前,有关土地征用等政策性处理工作已基本完成,首期工程即将动工。计划于2011年建成开放的‚金栖堂度假酒店‛,融会务、度假、娱乐、观光于一体,凭借天时地利之优势,将成为浙北一流的休闲场所。另外,余村冷水洞现代林业观光园区项目,以其葱绿的竹海、丰富的自然景观,也已开展对外招商开发工作。
全村现已拥有旅游景区3个(其中在建1个),农家乐11家,床位200余张,年接待游客50000余人次,旅游及三产经济呈现旺盛活力。
目前,余村进村道路宽畅整洁,彻底解决了原先的瓶颈制约,别墅建筑风格独特,逐步形成了山乡特色。远处群山涌绿,竹海 6 连绵,近处古树成荫,翠竹相映,生态旅游村的风貌正逐步形成。其中,道路及农户门前通道硬化率已达100%,自来水入户率100%,闭路电视普及率100%,农户电话普及率100%,生态能源利用普及率100%,电力设施居于先进村行列,基本构筑了‚村庄建设生态化、道路交通一体化,居民建筑别墅化,环境卫生日常化,电力通讯规范化,用水改厕无害化‛的新农村格局。
三、营造特色,提升品位,打造中国美丽乡村精品村 富有成效的村庄规划和环境整治引领了余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如今,创建‚生态旅游村‛已成为全体村民的共识,发展生态旅游业经济的理念已融入余村的每一个角落。近年来,余村村‚二委‛班子分工中,都设有旅游管理职位,同时,村农家乐服务中心以业主为主体还成立了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协会组织。旅游发展、管理做到有序、规范。余村整洁、亮丽、优雅的村庄环境和美丽的景区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已成为都市人群向往的乐土。随着余村知名度与美誉度的增加,近年来,每年都有数万人次来自国内外各阶层的人士前来参观考察,进一步增进了余村与各地的交流。
余村村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十分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文化、教育、体育、卫生以及老年优待工作等也都走在前列,村建有文化活动室、老年活动室、体育健身运动场等,村民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村妇代会还开展了健身舞、腰鼓舞等文体活 7 动;每年村里还给予60岁以上老人一定金额的生活补助。村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处处欣欣向荣。
过去的2008年是安吉县计划用十年时间打造‚中国美丽乡村‛的开局之年,余村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已圆满完成了首批‚中国美丽乡村‛——‚精品村‛示范点的创建工作,并被安吉县人民政府划为县内首个生态型山区村庄实验村。2009年余村村在搞好村庄 ‘亮化’工程的同时,按照村庄规划布局要求,以着力提升村庄品位和服务水准为目的,抢占时机,又启动了村综合服务中心办公楼建设方案和村文体广场项目,在即将迎来祖国六十华诞的时节,这些工程将如期完成,届时,步入余村您将会感受到余村新的魅力和勃勃生机。展望未来,余村村将继续围绕‚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要求,以人为本,注重特色,进一步提升村庄品位,大胆实践‚经营村庄‛模式,创时代文明新风,建最佳人居环境,打造余村‚人间小天堂‛。
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委会 2009年9月18日
第二篇:果园村申报全国文明村经验材料
长白县果园村创建全国文明村
成绩和经验材料
长白朝鲜族自治县马鹿沟镇果园村是朝鲜族民俗村,位于鸭绿江上游,距县城7公里,全村幅员面积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0亩,长住人口85户,261人,其中朝鲜族68户,占总户数的80%,朝鲜族人口192人,占总人口的73.5%。近年来,果园村把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一起安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积极开展文明村创建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其他各项工作的发展,村容村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社会风气健康向上,村民的收入、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全村农业生产总值由2008年的26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30万元,年均增长7.7%;旅游收入由2008年的12.5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15万元,年均增长10%;2010年劳务输出收入75万元,边境贸易收入35万元;人均收入由2008年的4800元增长到2010年的5950元,年均增长20%。
——创建工作成效显著。2008年以来,先后荣获全国爱民固边模范村、全国3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民族优秀建筑朝鲜族建筑文化示范村、吉林省精神文明创建先进村、白山市文明景区等荣誉称号。
一、深入开展创建活动,树立良好道德风尚。
加强组织领导,积极探索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引导村民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一是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成立了以村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制定了创建全国文明村规划,利用党员活动室、黑板报、村务公开栏宣传文明创建知识,引导全体村民充分认识精神文明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二是制定了《村规民约》,引导广大村民争做“四有”新人,结合家庭旅馆建设,制定了《家庭旅游服务规范》、《文明服务用语》、《家庭旅游服务星级评定标准》等八项制度和措施。三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引导村民广泛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知荣辱、讲诚信蔚然成风。四是举办开展了“双学双比”、“巾帼建功”、“五好家庭”、“好媳妇”、“星级文明户”等一些村民喜闻乐见、各具特色的创建活动,使村民在自我教育、自我评价中享受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从而大大调动了广大村民参与文明村建设的积极性。五是开展军警民共建成效显著,果园村民兵哨荣获“县先进民兵哨所”荣誉称号。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村民共同富裕
为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在文明村建设上,村“两委”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本村实际,积极引导广大村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了果树种植、蔬菜种植、食用菌栽培、民俗旅游服务、劳务输出、边境贸易等多项产业。果园村有在长白县颇负盛名的沙果、葡萄,栽培面积达20亩以上,创造了春季赏花、秋季采果的便利条件。发展了 2
8座近5000平方米的暖棚,用于发展食用菌及蔬菜种植,每年向长白市场提供2万多斤,近10万元的食用菌、蔬菜产品。由村内妇女自发组建的婚庆协会,每年进行表演接待150场以上,年收入4万多元。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接近6000元,为精神文明建设得以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三、发展科教文卫事业,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发展社会事业,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一是对全村进行了整体改造,新建86栋富有浓郁朝鲜族古典特色的民居、民俗博物馆、游客接待中心、购物中心、高丽馆、康雅居、丽江三大酒店和47户家庭旅馆,为旅游主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完善了便捷顺畅的供排水系统,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三是建设了文化墙、演艺广场、民族体育运动场等富有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为村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休闲和娱乐条件。四是为村民办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解除村民的后顾之忧。新农合参保率达到100%,新农保参保率达到60%,已有37名老年农民自2010年10月份起开始领取每月55元的养老金。五是为特殊困难的村民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并组织村民互助小组,为孤寡、留守老人及特困群众解决日常生活的困难。
四、社会治安稳定,生活秩序良好
果园村坚持从人防和技防两个方面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营造安定和谐的生活秩序。一是建立民兵哨所,3
在镇人武部的领导下开展长期的驻守执勤。二是组建民兵巡护队,为队员办理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在重点时段和重点区位开展巡护工作。三是投入2万余元,在村头路口安装了6个监控探头,进行实时监控。
五、搞好环境卫生和绿化工作,创造一方舒适的生存环境。
安排3人负责村委会、主景区、主街道的定期清扫工作。落实责任区制度,村民住户及村内企业负责对自家对应的街道、庭院范围的美化、绿化及净化。在主街道两侧栽种了多年生绿化用灌木,村内分支街道安排种植统一的花卉,其他景区面积上安排专人负责草坪的管理。同时做到每月不定期互查两次,检查结果作为奖优罚劣的依据。不断完善环卫设施,投入8000多元设立了24个小型固定垃圾箱和5台流动垃圾车,定期对垃圾存放场所进行集中外运,确保村里无脏乱差现象,保持村容村貌整洁美观。
第三篇:XX村申报全国文明村镇材料
**市**镇XX村申报全国文明村镇材料
XX村位于宁夏**市城区东北角,面积约2.88平方公里,现有耕地981亩。共辖1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886人。村党总支下设一个农村党支部和一个企业党支部,16个党小组,共有党员111名。
近年来,村党总支、村委会抓住东西部合作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借助优越的地理
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人文环境,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弘扬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着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使全村经济超常规、跳跃式发展,获得了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大丰收。1999年2月,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宁夏第一个“亿元村”,先后获得自治区党委、政府命名为“文明村”、“先进乡镇企业”、“现代村党支部”、“先进党支部”、“标准化党支部”、“五个好村党支部”等称号。1999年9月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先进集体”。2000年被区党委授予1998—2000年全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集体”。2001年被区党委授予建党八十周年“全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同年7月,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2004年7月1日获自治区“先进党支部”称号。同时,被农业部列为全国150个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试点单位。2004年全村工农业收入达到36394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2625万元,纯收入达到223.65万元,村级集体资产达到48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22元。
一、以人为本,凝聚民心
人是各种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赢得了民心,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各项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多年来,两委班子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和加快发展这个重点,认真实践“三个代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身心扑在集体事业上,一心一意为集体、为村民谋利益、谋发展,从而赢得了民心,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首先,村党总支从自身建设出发,用自身形象感召人。党总支经常组织班子成员学政策、学理论、学科技、学法律、学市场经济知识,提高班子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班子成员驾驭全村工作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同时,完善干部管理制度,采取“淘劣留优”措施,对责任心不强的干部坚决辞退,发现品德优良、知识丰富、能力强的人才提拔录用,甚至高薪聘任。认真贯彻民主集体制原则,班子内坚持重大事项、重要问题集体研究讨论,注意听取群众的意见,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所想、所盼,及时解决群众的困难和问题,使整个班子团结协作,成为了带领全村党员、群众谋大事、创大业的坚强核心。进一步落实党员和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并认真坚持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对拆迁补偿协议、征地分配方案、农户统筹提留、设备维修费用、救济救助
事项一律张榜公布。将村干部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中,打消了群众的疑虑,增强了工作的透明度。平时工作中,所有班子成员都能严格要求自己,廉洁自律,多年来无一人发生经济问题,保持了班子的廉洁和公正,使党总支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不断提高。
其次,注重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组织党员多次到革命圣地延安参观学习,缅怀革命先辈。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以突出的业绩造福于民,以优良的作风取信于民,以良好的形象感召于民。坚持不懈地对党员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和弘扬延安精神等方面的培训教育,提高广大党员的整体素质和为群众谋利益的思想意识。围绕农村各项工作,在党员中广泛开展了“争先树旗”、“结对共建”、“两带一帮”等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生产积极性,发挥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抓住机遇,共谋发展
1995年6月,江苏华西村党委书记吴仁宝同志率团来宁夏考察,并在原**县举办了宁夏华西经济技术协作座谈会。XX村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大胆提出了与华西村合作,利用三年时间建成宁夏第一个亿元村的设想,从此拉开了东西合作建设亿元村的帷幕。首先成立了**XX实业集团公司,并先后投资5800万元创办和兴建了XX塑料厂、东华洗毛厂、XX建筑公司、XX水泥预制厂、XX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东赢宾馆、XX建筑建材批发市场、XX房地产开发公司,2004年企业完成收入4410万元,总产值达到4650万元,上缴集团公司利润223.65万元。企业的创办和兴建,壮大了集体经济。同时,也为公益事业建设,减轻农民负担,提供了经济保障,并为今后新上村办企业项目提供了资金来源。
近年来,党总支始终把农民增收致富放在第一位,先后组织部分党员、村干部、厂长经理、个体大户到华西村等沿海发达地区“取经”、“学艺”,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进一步
解放思想,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发展农村经济的信心,提高了村民的致富本领。同时,村党总支还制定了激励政策,每年都从集体经济收入中拿出50万元资金,鼓励村民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并对个体经营大户、科技示范户进行资金补助,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快了全村二、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全村从事二、三产业人数达到1760余人,占全村劳动力的82%,个
体工商户达到538家,个体私营经济收入达到18381万元,全村80%的农民人均收入来自二、三产业,90%以上的村民落实了致富项目,并带动和吸引外来务工人员1000余人,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和劳动力保证。
三、心系群众,多办实事
随着集体经济实力的发展壮大,资本积累的增多,村党总支首先想到的是加大公益事业投资,为民办实事,先后赞助、投资550万元改善了教学条件,改造了低压线路,硬化了环村巷道,改装了自来水,安装了闭路电视和电话。一是对全村60岁的党员每年给予300元,70岁以上党员给予400元,70岁以上村给予200元生活补助;二是村民如遇“白事”以支部和村委会上门吊唁,给予500元的丧葬费,并敬献花圈;三是对精神病患者村上派人专人护送到外省市医院进行治疗,并对贫困户每年给予300—500元的生活补助,并优先安排困难户上岗就业;四是在减轻农民负担上,少索取,多奉献,巷道卫生、禽病疫苗、虫害防治、灭鼠药品。21名村干部工资全部由村上企业利润中列支。农民负担是全市最低的。
2001年村上自筹资金1250万元,征地150亩,搬迁农户116户,开通了东西横穿全村境内长4.2公里、宽32米的县城长城东街。长城东街的开通,即为群众发展提供了经营场地,同时也为XX村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截止目前,一是沿长城路两侧开发建设,累计投资5845万元,建成东方家园等五个小区,共19幢,建筑面积81100平方米,其中为群众返还营业房191间,为解决群众长期增收打下了基础,为村民提供住宅楼823套;二是吸引从事粮食、石材、肉类等个体私营企业29家。为村经济增长构筑了新的发展平台。三是利用三年时间将全村80%以上的平房进行拆除改造,使70%的村民住上宽敞明亮的小康楼,50%的村民拥有一间营业房。以实际行动实践了“十六大”精神。
十六大精神,是一种神奇的动力,激励着千千万万人民。XX村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正以饱满的精神、高昂的斗志,带领全村人民朝着富裕型小康社会迈进。一颗文明、繁荣、富裕的璀璨新星,正在宁夏大地上冉冉升起。
第四篇:2010全国企业文化优秀案例
2010全国企业文化优秀案例:海亮
集团
http://.cn2011年07月12日 09:46新浪财经
2010全国企业文化优秀案例
申报材料
海亮集团有限公司
申报项目:2010全国企业文化优秀案例
征选类型:社会责任文化
主要创造人:冯亚丽
参与创造人:冯伟峰、姚慧、潘金生、周伟鲁
申报时间:2010年9月10日
一、海亮集团简介
海亮集团创建于1989年,是一家以铜加工为核心产业,以房地产、金属贸易、基础教育、商业百货为主体的国际化大型民企集团。在1.2万海亮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海亮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今年1-7月份,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36.3亿元,利税9.84亿元,自营进出口7.4亿美元,资产规模达到176.5亿元。综合实力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171位、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12位、浙江省百强企业第9位。
二、海亮文化战略
铸百年卓越海亮,创国际经典品牌。海亮要通过做精、做强、做大,实现企业创新、创优、创名,成为全球铜加工行业最具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之一。为此,海亮的使命是要为顾客提供超越的价值;为股东创造丰厚的利润;为员工铺设成长的平台;为伙伴营造共赢的局面;为社会作出最大的贡献。实现与顾客、股东、员工、伙伴的共建共享共赢,实现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和谐统一。
三、海亮文化脉络与体系
(一)企业目标
1、战略目标
做精、做强、做大,创新、创优、创名。
2、业务目标
海亮集团:努力成为以铜加工为核心的、多元化经营的大型国际化民营企业集团。
海亮股份(13.73,0.13,0.96%):在铜管铜棒领域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铜加工企业。
海亮教育:建成浙江省一级重点高中,形成海亮教育的鲜明特色和风格,打造全国性的海亮教育品牌。海亮房产: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商住房产开发企业,建立商住房产开发的品牌。
3、管理目标
实现社会效益、客户效益、员工效益、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4、岗位目标
岗位成才,质量创效,服务升值。
(二)企业愿景
成为全球铜加工行业最具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之一,铸百年卓越海亮,创国际经典品牌。
(三)管理目标
1、实现社会效益、客户效益、员工效益、企业效益最大化。
2、岗位成才,诚信创效,服务升值。
(四)企业宗旨
1、服务客户,关爱员工;回报社会,泽被后人。
2、产业报国,教育兴邦。
(五)海亮哲学
1、经营理念
人本管理,诚信双赢。
2、经营哲学
产品经营和资本经营同步,有形资产经营和无形资产经营互动,知识经营和人才经营并举,专业化经营和多元化经营齐驱。
3、和谐理念
顺应天时,借助地利,营造人和。
4、文化理念
以竞争获取利润,以服务赢得竞争,以文化提升服务。
(六)海亮精神
高效、卓越、服务、奉献。
(七)企业道德
待人忠,办事诚,服务好,以德赢人;质量优,信誉好,创业实,以德兴业。
(八)海亮作风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快速应变,雷厉风行。
(九)海亮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诚信立业,利益共享,共筑辉煌。
1、人本观:为客户创造价值,为股东创造利益,为员工创造前途,为人类创造财富。
2、用人观:无德有才者,不用;有德小才者,可用;德才兼备者,重用。
3、财富观:员工的创造力是企业最大的财富。
4、公私观:公而忘私,可赞;公私分明,可行;损公肥私,可憎。
5、奖罚观:奖罚分明,奖比罚好。
6、廉洁观: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老老实实创利。
7、工作观:今天做得比昨天好。
8、学习观:活到老,学到老,用到老。
9、市场观:尊重市场才能顺应市场,顺应市场才能驾御市场,驾御市场才能创造市场,创造市场才能拥有市场。
10、客户观:客户为海亮创造效益,海亮为客户实现价值。
11、服务观:客户满意我快乐。
12、质量观:质量胜于生命。
13、品牌观:经营品牌到永远。
14、诚信观:守信是成功者的座右铭,失信是失败者的墓志铭。
15、现场观:现场是海亮形象的第一张名片。
16、产品观:市场设计产品,人品决定产品,科技打造精品,客户享用精品。
17、科技观:高科技缔造海亮。
18、创新观:不创新毋宁死。
19、危机观:海亮离破产永远只有一步之遥。
20、竞争观:战胜自己,挑战他人。
21、风险观:规避风险,挑战风险。
22、发展观:员工同企业共成长,企业同市场共壮大。
23、培训观:培训是员工最好的福利。
24、国际观:人才国际化、资本国际化、科技国际化、品牌国际化、市场国际化。
25、卓越观:永不满足,超越自我。
(十)海亮训词干部:同心同德,开拓创新;员工:敬业爱企,追求一流。
(十一)员工信念
不断完善自我,努力铸就百年海亮。
(十二)海亮座右铭眼睛盯在市场上,功夫下在质量上,效益出在管理上。
(十三)海亮战略
推行国际化战略、品牌战略和资本运作战略,将企业建设为以铜加工为核心的、多元化经营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
四、海亮文化策略和方法
百年企业重在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海亮立志做百年企业,就应该铸就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或者独特的精神气质,为顾客提供超越的价值,为股东创造丰厚的利润,为员工铺设成长的平台,为伙伴营造共赢的局面,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海亮人要在这种优秀企业文化的熏陶下,养成优秀的行为习惯,并使之成为员工的自然、自觉的行动,成为企业的天然、独特的精神气质。海亮人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企业人,而且是模范的社会人。这是海亮的责任,也是实现海亮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海亮的董事局主席冯海良先生的一段话最能体现海亮的这种人文思想。他说,人生的价值只能与他对社会的贡献划等号,而不能以他所拥有的财富来衡量,“海亮”努力把对社会的贡献最大化,作为永恒的追求。
第一是树立企业的诚信形象。诚信是一种无形资产,可以赢得顾客和各方面的合作伙伴。百年大企业,诚信是基石,是第一位的。诚信,不仅使海亮声誉日隆;而且体现海亮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企业的社会形象,因此,海亮确保恪守商业道德,并公开向社会承诺“失信赔偿”。海亮为诚信立制,建立十分完善的合同管理和合同示范文本,并对每一个与之有经济往来的实施了严格的信用管理,实施新客户资信调查、审核制度,每一个责任人必须有责任人签订书面的责任协议,使诚信做到外部有形象,内部有保证,海亮几十年来从来没有因为欠人钱而发生的纠纷。
第二是营造幸福和谐的企业氛围。在海亮,有三个上帝,“客户是企业的上帝,供应商也是企业的上帝,但企业最重要的上帝是员工”,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根本是以人为本。海亮坚持把事做得实一点,对员工好一点,积极构建和谐企业。2008年11月,金融危机爆发后,集团第一时间提出不裁员不降薪,并与员工签订了“工人、工会、工厂”三方共同约定,给员工吃了定心丸,在特殊的时期激发员工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集团投资1.3亿元建设集办公、员工住宅、休闲活动于一体的海亮花园社区,兴建灯光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室、台球室、健身房和游泳池、阅览室、理发室、平价超市等多项文体配套设施,为员工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这些年,公司每年都拿出500余万元,用于职工生日、婚娶和文化活动。2009年,公司再次修订了《海亮集团职工互助基金会实施细则》以提高互助补助的标准,还大幅度提高了对家庭困难职工的补助力度。
第三是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工程。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近几年来,海亮党委积极实施“双培双推”工程,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既懂党务又懂生产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例如:针对金融危机中价位大幅波动的铜价,我们下属的铜管道事业部人员经过反复研究摸索,完善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存货风险控制办法。不管铜价怎么变,企业都能得心应手,较好地规避了风险,取得了稳定的经济效益。同时,在人才培养中,我们通过组织员工参加职工大学工商管理大专、本科班学习,选送中高层管理人员参加EMBA研修班学习等活动,花大钱加强人才培养。2004年起投入800多万元,与中南大学联合开设学历班,100多名党员和骨干人才参加学历提升。今年我们与浙江科技学院联合开办学历教育班,分高中起点专科,专科起点本科,共设12个专业,这是继与中南大学联合办班后,我们公司又一次大范围、高起点的在职学历培训。2009年,在金融危机中海亮不仅不裁员,反而向社会各界求“才”,与一批硕博研究生签订师徒协议,培养一大批优秀人才。
第四是积极回报社会。“一切为了发展,发展为了民生”,我们对内创建和谐企业,对外致富不忘本,积极回报社会。仅2009年,海亮在地震灾区援助、医疗救助、结对扶贫、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慷慨解囊1000万元,累计已为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捐资达1.5亿多元,创立了三大公益基金,其中的海亮慈善基金,已增资到1500万元,运作3年来,累计救助百姓376人次,发放救助款636万元。今年初,投资2000万元,占地1.4万平方米的海亮职工疗养院建成开放。该院环境一流,设施先进,不仅为近万名海亮职工,而且面向社会为工业企业职工提供非营利性职工疗休养和健康体检服务。为维护职工的劳动安全与职业健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此外,由海亮慈善基金出资建设的幸福院工程正进入紧张施工,预计将在年底前建成使用。届时将为店口镇孤寡老人提供免费养老。这是海亮热衷社会公益的又一项重大举措。
五、海亮文化成果
(一)文化凝聚向心力。企业重视个人价值的发挥,为个人能力提供展现的平台,从整体上形成一股合力、一股凝聚力、一股向心力,逐步培养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心。2008年,集团党政工团通力合作创建了“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同时,海亮连续5年获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奖,同时被授予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亲自颁奖。在日常工作中,公司建立了职工生育、结婚、亡故、患病(重大病情)、困难五必访制度,出资为职工进行体检、建立健康档案。2006年,集团工会倡导成立了职工互助基金会,基金由职工自愿捐款,按章程用于救急助困。基金会运作近三年来,已累计为困难职工及其家庭发放互助金114.7万元,为246名员工及其家属解决了燃眉之急。2010年5月,集团在原有工会的基础上又设立了关工委办公室,继续组织做好服务职工的本职工作。温暖也是一种力量,海亮的温情文化融合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海亮人,为着同一个目标奋勇前行。
(二)文化拉动亲和力。企业文化有其特定的亲和力,它把企业发展的目标、效益的增长与职工的追求价值、行为需求融为一体,从而体现出企业与职工命运的密切关联。
2008年,集团公司拨款铺设了两个篮球场和两个羽毛球场的塑胶场地,修建了游泳池、购进了一批健身设施,现已成为绍兴市体育设施最健全的一家企业。同时,为照顾好职工家属,公司在海亮花园开设了老年活动室,在职工阅览室购置了最新图书,也为职工活动室增设了乒乓球发球机等设备。另外,集团四楼大厅也改造成了多功能厅,每月为外地职工召开生日晚会。
2008年,集团曾组织120多人包飞机到内蒙、重庆参观考察集团旗下子公司;组织140余人,到浙医二院体检;近期设立的海亮花园疗养院,以后将为职工免费体检;每年年末,公司都会举办大型迎新晚会,邀请职工现场观看演出。企业还在内部举办了篮球、乒乓球比赛,赞助了全省桥牌大赛,组团参加了全省上市公司运动会,全省企业歌曲大赛等活动。
浓浓的亲和力使企业呈现出勃勃生机,员工的精神状态也积极上进,企业发展蒸蒸日上。
(三)文化营造影响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如今的佼佼者比比皆是,但是真正能让人们津津乐道、耳熟能详的企业并不在多数,影响力的体现除了企业本身的产品之外,更与企业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近两年,《海亮报》在增版的基础上,企业文化传播中心又陆续推出了20周年纪念文集《海亮文苑》,升级改造了企业展示厅,编辑了《企业荣誉集》等文化产品,为广大职工奉送了精神食粮。由冯亚丽董事长组织实施的《创新文化助推海亮又好又快发展》,被中国企业联合会授予“全国企业创新文化优秀案例”奖,《人民日报》等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海亮的知名大大提升。
(四)文化迸发生命力。这些年,我们不折不扣地执行了同上下游客户的合同关系,按时支付各种款项。在国际、国内违约率大幅上升的情况下,海亮的信誉和品牌在持续提升,展现了蓬勃的生命力。可以说,海亮的诚信体系建设,已经潜移默化,成为海亮百年基业的文化基因。海亮的诚信,不仅是企业跟国家,企业跟政府,企业跟社会,企业跟客户,尤其体现在海亮对待每一位员工的态度上。金融海啸袭来时,大部分企业开始裁员、降薪的时候,海亮郑重承诺“不裁员、不降薪”,并且已经圆满地兑现了这个承诺。作为海亮文化的核心,“诚信双赢”这四个字,已经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
文化所产生的生命力可从两方面得到结论:从历史价值看,越有特色的企业越经得起时间的洗礼和考验,而且历久弥新、历久弥贵;从认同感看,我们常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企业也是同样,特色的才是世界的,有特色的企业才能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文化在海亮迸发出强劲的生命力,促进海亮的健康持续发展。
(五)文化滋生奋进力。对企业而言,创特色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在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有知识、有智慧、有创造力和高度执着的参与和竞争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如果企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就会被无情的市场竞争所淘汰。因此,敢冒风险、敢于改革、敢于奋进是企业生存的基本条件。企业面临着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尤其是要学会如何开拓创新,创出个性、创出特色、创出成效。
海亮的这种创新文化的奋进力在逆势的2008体现出了至关重要的价值。当年有色金属产品价格出现暴跌,铜价已从每吨 6.8万元跌至2.3万元,加上能源价格震荡、市场需求骤减等不利因素叠加影响,国内铜加工业经济效益大幅下滑。
就是在创新文化的助推下,海亮集团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快转型升级,逆势而上,爬坡越谷,再创历史最好成绩。1—7月实现营业收入336.3亿元,利税9.84亿元,自营进出口7.4亿美元。
六、海亮文化建设经验
海亮集团长期坚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不仅在实践上有很大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今后的企业文化建设是弥足珍贵的。
(一)注重于文化先行的战略定位。海亮集团在上世纪90年代就把战略目标定位于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铜加工企业。海亮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着眼于高起点、高品味、高要求,通过远大战略目标激励,配合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的发展目标,不断鼓舞海亮人用澎湃的激情去克服前行道路上的种种障碍迎来企业发展的一个又一个高潮,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注重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资源整合。企业文化应该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创新的着力点。企业文化建设要通过向经营管理活动渗透,提高日常管理工作的创新能力。要善于运用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管理工作的组织优势,有效推动资源的整合。要逐步建立起目标明确、权责分明、关系协调、渠道畅通的企业文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始终坚持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形成党政共同负责、各部门各组织齐抓共管、职工群众广泛参与的企业文化建设的生动局面。
(三)注重于解决企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根据企业阶段性工作重点和企业中心工作不同,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都有很大的不同。企业文化建设应抓住中心,突出重点,实行“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在不同的时期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如结合生产经营形势开展挑战先进、精细管理活动,结合在集团创先争优活动中,海亮集团组建党员科技攻关队、党员先锋突击队、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比干劲、比技能、比贡献”为主的企业三项竞赛;开展以“无隐患、无违章、无事故”为主要内容的党员责任区建设,直接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四)注重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效果。始终坚持以内强素质和外塑形象为主要途径的企业文化建设,充分运用集团各种素质工程载体,增强企业的内在素质。进一步完善企业教育培训机制,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推进企业人才高地的建设。充分运用新闻媒体、广告、公益活动等渠道,提高企业的外在形象。在对外活动中,贯彻企业发展理念,凸显企业良好形象,提升企业的无形资产。
(五)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传承与发展。海亮的企业文化发展是一个不断积淀和发展的过程,注重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能够不断拓展企业发展的空间和层次。在发展过程中,既要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文化的经验,又要进行不断探索,使之更能体现时代特征,更能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海亮集团企业文化发展,都体现出对文化传统的扬弃,既继承了优秀成果,又拓展新的领域,因此海亮才不断做强,在下一个五年计划向年产值千亿迈进。
第五篇:案例、2005全国企业文化优秀
关于举办“2005全国企业文化典型案例、2005全国
企业文化优秀论文”征选活动的通知
实施企业文化战略,是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必然趋势。企业文化案例的梳理、撰写、交流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有很巧妙的作用。通过案例编写,企业可以全面总结企业文化建设成果、特点,思索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优秀的文化案例,不但是对内的企业文化宣的生动教材,还会在企业界、理论界和社会各界传播,给众多企业以启示,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示范样本。
为此,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六大高校联合举办“2005全国企业文化典型案例、2005全国企业文化优秀论文”征评活动,以第四届(2005)全国企业文化年会为契机,荟萃企业文化经典案例和优秀论文,系统梳理企业文化实践和理论成果,使“年会”的交流做到有的放矢,更为深入。
本次活动将从众多征集的稿件中精选出典型案例及优秀论文,编入《2005全国企业文化典型案例集》、《2005全国企业文化优秀论文集》,并收入“全国企业文化案例库”;部分典型案例还将在“新浪网”、“中国企业新闻信息网”、《企业管理》、《中国企业报》、《企业文化》等媒体上刊发;还将邀请部分企业家到几大高校巡回演讲。
一、活动定位:
代表性:收录历届全国企业文化优秀奖获奖企业案例,按行业、性质、地区、领域、发展阶段的类别而精选经典案例;最有代表性的业界权威专家、学者参与评选、编辑、点评,代表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最新水平。
前沿性:应用先进的方法、工具,系统总结、分析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体系形成、发展与创新,集合了企业文化建设学术与案例成果。以我国优秀企业的经验及案例为基础,深度探索企业文化发展规律。
二、活动组织:
“2005全国企业文化典型案例、2005全国企业文化优秀论文”征选活动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牵头发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大、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发改委综合司、国务院研究室工交司、中国社科院等多家机构提供智力支持。
三、编选范围与对象:
(一)《2005全国企业文化典型案例》的编选范围与对象:
1、地方、行业企联(企协),研究机构推荐;
2、历届荣获全国企业文化优秀奖的获奖单位;
3、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会员单位;
4、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进行探索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各类企业;
5、研究机构、顾问咨询公司负责人的研究成果;
(二)《2005全国企业文化优秀论文》的编选范围与对象:
主要面向企业管理者、企业文化师、政工人员、研究者征集。除企业推荐外,个人也可自行申报。优秀论文主要体现理论价值。
四、评选指标
为体现评选活动的公信力、可靠性,真正评选出具有先进性、代表性的企业文化优秀案例、论文,评选侧重以下指标:
1、理论价值:案例与论文中是否体现了思想创新、提供了有价
值的新理论、新机制、新方法。
2、研究价值:案例与论文中反映的企业文化经验是否有研究价值。
3、推广价值:经验是否可被其它企业普遍借鉴、参考,提供企业在企业实践中是否收到实效。
4、典型性:企业案例与论文所体现出的企业文化是否具有先进性、典型性、代表性。
5、规范性:主要从论文的主题思想是否明确;文章写作是否规范;可读性性是否强、是否可发表等方面评价。
6、一致性:企业案例与论文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宗旨等企业文化要素是否与企业宣传相一致。
五、工作程序
(一)申报
各单位收到此通知,填写报名表、回执表并经书面核实后,于2005年8月15日前将报名表、回执表及所需材料寄交评选活动办公室。
申报材料包括:(1)应征作品;(2)背景资料:企业文化总结资料、企业文化出版物(包括企业文化手册、行为规范手册或礼仪手册、企业文化故事等)、企业文化战略规划及实施方案,或企业文化建设纲要等。
(二)评选
成立“2005全国企业文化典型案例、优秀论文”评审委员会,负责案例的审核、评定工作,并将评选情况在新浪网、中国企业新闻信息网上公示。审定工作分为初审、审定两个阶段。
1、初审:(1)申报企业的资格、资料审查;(2)评审委员会 根据案例研究的方向不同分成若干评审小组,委托各评审小组对相关
材料进行核对、审查,评选出入围对象和入围作品,不合要求的作品不能进入正式评选程序;(3)组织专家对入围的作品进行调研、论证,成果鉴定;
2、审定:(1)评审委员会在初审的基础上,由各评审小组交 叉打分,分别进行点评;(2)评审委员会统一汇总后召开评审会,对初步结果进行讨论,经评审会最终审定后,分别拟定各个奖项,并报经中国企联审定、通过。
(三)时间计划
征稿日期:2005年8月1日——9月15日
专家初评:2005年9月15日——9月20日
最终审定:2005年9月20日——9月30日
六、内容要求
(一)案例内容要求:
案例内容包括企业文化建设的来由、判断、模型、历程、发展、特点、体系、机制、成果,配上点评。分“引言、主体内容、结束语”,分小标题,字数在4000字左右。
(二)论文内容要求:
论文内容要求反映企业在文化建设创建、发展过程中的成功创新经验,如:理论创新、方式方法创新、部门作用创新、企业家创新思想等等、论文要具有理论性、代表性、借鉴指导性。格式要求符合论文要求,分关键词、摘要、正文、参考文献四部分,字数要求在3000字左右。
(三)其他要求:
报名表中的作者个人简历(包括案例作者或论文作者,作者 为多人时,要求填第一作者简历)、企业简介、内容提要各400字以
内。
(四)格式要求:
中文打印、A4纸、单倍行距、宋体四号字。须提供3.5英寸软
(A)盘保存的电子版文档(存储须以WORD与纯文本两种格式方式)。并附作者姓名、二寸证件照,以供出版发行备用。
七、推广应用
1、收入全国企业文化案例库,选送六大高校企业文化案例库。
2、赠送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室、发改委等的相关方面,赠送中国企联直属会员,180多家中央企业。
3、作为全国各大培训机构的教材。
4、专家学者研究中国企业文化的参考文献。
5、《企业管理》杂志以《增刊》的形式出版。
6、各大高校商学院MBA和EMBA教材。
7、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现场会、年会等场合的交流教材。
八、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新办公楼501室
中国企联宣委会
邮编:10004
4联系人:陈先生 蓝先生 邢小姐 张小姐 宋小姐
电话:(010)***868701328
***5 68701129
传真:(010)88413206
网址:
E—mail:xuanweihui@sohu.net
附件、“2005全国企业文化典型案例 /优秀论文”
征选活动报名表
编号:应征
1、案例()
2、论文()
3、两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