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介绍[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3 06:18: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介绍[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介绍[小编推荐]》。

第一篇: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介绍[小编推荐]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摘要】: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在20世纪初以来就受到很多心理学家的关注,是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极具事件意义的课题。我在实践教学工作中,采用间歇强化法成功矫正了一个儿童的攻击性行为。间歇强化法是一种对所发生行为进行强化矫正,但并不是每一次都对所发生行为进行强化矫正的方法。【关键词】:攻击性行为;间歇性强化法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综述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受到很多心理学家的高度关注,是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极具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在众多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大多从攻击性行为的起因、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矫正方面等等进行深入的研究。

1.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起因

陈丽颖认为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的健康成长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人口素质。在当前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犯罪已引起社会广泛重视 ,想了解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特点就必须了解攻击性行为的起因:

(1).获得他人物品

(2).保护自己物品

(3).争夺座位或活动场所

(4).帮助好朋友或受人指使

(5).游戏或其他活动纠纷

(6).他人违反游戏或行为规则

(7).无故挑衅欺侮他人

(8).报复还击。

2.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窦维杰认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而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

(1)幼儿受某些生理特征的影响

(2)家庭环境是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

(3)社会环境是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之一

3.矫正策略

马开剑认为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既有先天因素,又有后天环境因素;既有个体差异,又有性别差异;既有个性特点的因素,也有教育方法的失误;既有家庭因素,又有幼儿园的教育因素。由于各种因素交互影响,错综复杂,因而靠单一途径或方法来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通过多种途径,综合各种措施,进行系统地矫正。

(1)幼儿园要开展多种活动,使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情绪得到合理排解。

(2)鼓励与人合作和对人亲善,从正面平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3)远离环境中暗示和鼓励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创设和谐自然、温馨舒畅的教

环境。

(4)改进我们的幼儿教育方法。

(二)研究问题

儿童攻击性行为在20世纪初以来就受到很多心理学家的高度关注,是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极具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虽然经验告诉我们:儿童的攻击行为及儿童之间冲突早在两岁就有了,但是,其表现特点怎样?影响原因有哪些?对个体攻击性行为如何矫正?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儿童教育与研究工作者作出回答。

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为一些小矛盾冲突或受到挫折时,就作出侵犯他人利益的反应,例如毁坏别人的东西,打、踢、骂别人,对成人蛮横无理等。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须顺着他继续增高地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攻击性行为作为一种问题行为,应尽早矫正,否则,以后矫治就会变得十分困难,或者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个问题又出现了,劳神费力,但事倍功半。

我通过对一个大班具体案例分析,试图探索回答上述问题。该案例是我在实践教学工作中,采用间歇强化法成功矫正了一个儿童的攻击性行为。间歇强化法是一种对所发生行为进行强化矫正,但并不是每一次都对所发生行为进行强化矫正的方法。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乐乐,男,6岁。乐乐是一个倔强、外向的孩子,在班级里个子最高、最壮,胆子很大。最大的特点是喜欢与人交往,不怕陌生人,而且计算能力强,喜欢数学,会下象棋,反应很快。他乐于参与游戏,在游戏活动中喜欢充当领导者,指挥别人,在与别人意见不和时却通常用强硬的方式解决。由于父母工作较忙,他基本是由爷爷奶奶看护。

(二)研究方法和内容

1.个案法 对单独的一个大班幼儿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攻击性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2.观察法 观察该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搜集特定情况下的攻击性行为表现,作出全面准确的评价,便于及时掌握幼儿的情况。

三.研究结果

(一)研究对象行为表现

该幼儿十分的霸气,常动手打人、抓人、踢人,骂人更为常见。在建构角,他拿着自己随便拼搭的一个东西或者一块大积木就去撞别人搭好或正在搭的建构物,嘴里还发出“嗵――”的声音,看着倒塌的建构物,他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在图书角,他总是一个人自得其乐地看书。其他小朋友讨论所看的书有趣,他就一把抢过来,说“给我看看”。别人不给,他就扭住别人的胳膊,硬抢过来。在美工角,他常常独自占一大块桌面,还不让别人过来。当老师表扬与他同组的小朋友的作品时,他会表现出轻视的眼神。然后趁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在别人的纸上乱花,别的小朋友抗议,他便出言不逊。吃饭时,他有时趁旁边的小朋友不注意,偷偷地把他的矮凳挪走,看着那位小朋友坐空,他哈哈大笑。他还把吃剩的饭放在别人正在用的碗里。上课时,他还时常与同桌小朋友在课桌下做小动作,还会故意咳嗽来引起别人关注,老师请他回答问题,却回答正确。在我对其攻击性行为为期一周的观察、记录,发现其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有:(1)推搡同伴。(2)强拉同伴的衣服。(3)咬同伴的手。(4)与同伴争抢玩具。(5)经常有语言攻击(6)游戏时故意踩同伴的脚。(7)破坏同伴作品。

(二)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1.祖辈的无原则溺爱

乐乐由于父母没有时间管教,由爷爷奶奶带大。而爷爷奶奶一味溺爱、娇宠、迁就孩子,导致他任性、蛮横、不讲道理。在家访中我们发现,他把水彩笔等硬物当着老师的面砸他奶奶身上,不停地爬到窗上跳下来等,他家的墙上到处都是他乱涂乱画的“杰作”而他爷爷奶奶也不生气。笑着跟来时说小孩子都是这样顽皮,长大就好了。

2.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

乐乐的家的房子是自己家盖的老式房子,较大,楼下的房子好多间租给来自各地的外来打工人员,他们的素质不高,常常用家乡话相互谩骂,甚至相互殴打,孩子耳濡目染地学了一口脏话,并学会了打架,且他的普通话语言交流能力也比较弱。

3.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

乐乐在家里只怕他爸爸,他爸爸经常采用恐吓、打骂的方式。当他犯了错时,他爸爸往往先大声训诉,接着就是一顿痛打,从来不和颜悦色地与孩子讲道理。而他的爷爷奶奶则包庇袒护,他犯了错误也不批评、纠正,其种种举止可以折射出其父母的教养行为。

4.心理因素的影响

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开始喜欢伙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同时又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两者相冲突,从而便产生了攻击性行为。乐乐和小朋友在一起玩,常常因为抢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而对其他小朋友产生不友好的态度,有时还会大打出手。

5.自我控制能力差

乐乐从小受爷爷奶奶的溺爱,养成不看场合,时间对象,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丝毫不顾及他人的习惯,养成我行我素。再加上幼儿的认知水平低,考虑问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并没有真正理解大人所说的“打人不对的道理”。即使很乐意地检讨也是“言行不一”。

(三)采取的措施

1.选择合适的间歇强化法

针对乐乐的情况,我采用间歇强化法中的不相容行为区别强化法来矫正其问题行为。不相容行为区别强化法是间歇强化法中的一种类型,含义是:如果我们选择的一对不相容行为,一个是要减少的不良行为,另一个是要增加的良好行为,那么在减少一个不良行为的同时,必然增加另一个积极行为;或者在增强一积极行为的同时,必然使一个不良行为减少,这种强化方法即为不相容行为的区别强化法。

2.正确选择不相容行为

根据乐乐攻击性行为的特点,考虑到他已有的兴趣、爱好,我选定了与同伴友好地在一起绘画、识字、计算、建构、做游戏作为不相容行为。

3.将训练计划告诉幼儿

通过谈话的形式我将训练计划告诉乐乐:

(1)让他知道老师和小朋友都喜欢和小朋友友好相处,不打人、不骂人的孩子,如果他想让老师、小朋友喜欢他,就不应该打人、骂人。

(2)了解他的喜好。通过谈话我们了解到,乐乐很想得到班里的小红花,最想让妈妈给他买一架遥控飞机。

(3)与乐乐只要哪天不打小朋友,不和小朋友争抢玩具,就得到一个小红花。如果第一周能得到3个小红花,第二周能得到4个小红花,第三周再得4个或5个小红花,而且保证得小红花的个数不能下降,否则重新再来。只要连续4周得到三个以上的小红花就让妈妈给他买一架遥控飞机。

4.具体的实施过程

(1)第一阶段(矫正的1-3周):加强认识教育,创设集体教育氛围。该幼儿理解力较强,我就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一些教育内容,进行团结和教育指出:打人、骂人、欺负小朋友等行为都是非常不好的行为,不但老师不喜欢,小朋友也不欢迎有这种行为的伙伴,大家都要做讲文明,懂礼貌,团结友爱的好孩子。如果有某个小朋友以前有一些不好的行为,改正,大家就会原谅他的。并且在组织活动时,一方面多关注乐乐,并暗示他“能和小朋友好好玩,对吧?”真的好好玩了,及时奖励的和好,一旦有了矛盾,弄清原委,如果怪乐乐,就让他离开那个区角。两天下来,他几乎无处可去了(因为他到别的区角仍故意捣蛋)。这时,让他个人待会“反思”自己到底想怎么办?他会找到老师,保证自己“不再故意大人了”。老师给他机会,让他回归到集体,并请小朋友监督1小时不打人就奖励,有时候,乐乐也会被“以牙还牙”,很委屈。老师就趁机教育他“你欺负了别人,别人也会象你一样很生气的。”所以大家要和气地在一起。

(2)第二阶段(矫正的4-7周):强化不相容行为,发挥幼儿的长项。该幼儿的好胜心比较强,利用乐乐计算能力强的优点,安排他做计算区的“售货员”,让他从正面表现自己的能力。

(3)第三阶段(矫正的8-10周):巩固教育成果,消除不良行为习惯。

5.同时做好与家长家园配合工作

老师将乐乐在幼儿园的情况主动和家长交流,让家长也提高重视程度,请家长和老师一起来帮助幼儿改正不良的攻击性行为,做到双方配合。

(1)创设适宜环境进行疏导。在家里设置一个“美劳角”,提供彩笔、剪刀、颜料及各种结构拼插玩具。这种既是一种心理疏导又是一种注意力的转移。

(2)以榜样示范、强化幼儿的正确行为。要求乐乐爸爸妈妈对孩子的错误要事先了解原因,不要用打来解决问题,教会他正确解决冲突的办法和技能。引导与他人相处时要和气,有礼貌。

(3)重视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及时进行教育。孩子辨别能力较差,模仿能力强,各种传播媒介中接触到暴力行为,攻击性行为都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冲击。乐乐父母对他所看的动画片有所规定,暴力性片子不能看或者大人陪同。并对乐乐在家在外的攻击性行为马上制止。孩子有悔过之意及时给予表扬,并给予更多的关爱。经常带他去大自然中去,开阔眼界。培养多种兴趣,提供宽松的环境。

四.初步结果

经过为期10周的教育、矫正,乐乐的攻击性行为有了较好的改正,他消除了无故打人、骂人、破坏他人物品的不良行为习惯。和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时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小朋友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愿意倾听其他小朋友的建议。在他自己无法与小朋友解决问题的时候他能够做到主动向老师请求帮助,而不会像以前的拳打脚踢。从自我认识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意识到自己的以前的行为是不对的,在遇到问题时会用积极的态度解决问题。家长反映,他在家里也比较懂事,不再打爷爷奶奶了。不高兴的时候,他会大叫几声,以此发泄,再也没有发生动手打人的事情。五.研究反思

1.一般幼儿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行为问题,只是程度不一而已。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消除,因而不能给幼儿乱戴帽子。但是如果确定某幼儿确实存在问题行为,一定要高度重视,因为个体的攻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即学前阶段就

表现出攻击性的儿童到青春期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的概率在一定程度上也较高。因此,为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也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而尽教师的职责,我们幼教工作者必须充分重视研究儿童攻击及其控制,“及早矫正,因材施教”,防止该行为影响他的正常发展。

2.研究发现,儿童之间的攻击多以物品抢夺和占有为主,较少发生直接以伤害同伴为目的的攻击,通过说服教育、因势利导,几乎都可见效,但上述矫正个案表明,这一过程较漫长,需要我们耐心细致地开展工作,不可步子太快,性子太急。

3.总之,要真正减少和控制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关键是教师和父母齐心协力,加强沟通,对幼儿的行为建立一致的评价机制,同时运用系统的方法,形成教育的“合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控制和减少幼儿攻击行为的目的。

六、文献

【1】蒋俊梅: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矫正.教育探索, 2002,(8)【2】王江华: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临沧教育学院学报.第14卷第四期.2005.11

【3】马开剑: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科学认识与综合矫正,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五期

【4】柯海霞: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第21卷,2006

【5】吴晓红:幼儿攻击行为之我见,科学教育,2008,11

【6】窦维杰: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初探,天津市教科院学报第五期,2004,10

【7】贾宏燕: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综合矫正策略,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第7卷第2期,2008,3

【8】 王惠:浅论幼儿攻击性行为,教育长廊,2009,2下旬刊

【9】丁新胜:儿童攻击性行为及其矫正,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第三卷第11期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摘要】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在幼儿园比较常见的反社会行为。有时伴随着言语还有动作的攻击,这些不经意的孩子间的“打闹”实际上已经构成了攻击性行为,必须要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重视。小班幼儿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初期发育阶段,幼儿的行为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如果不及时的矫正,不仅会影响到他们道德行为的发展,而且容易形成攻击性人格,并造成其今后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社交的困难,有的甚至还可能转化为犯罪行为。本文将通过个案研究来探究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原因,揭示其实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行的矫正方法,期望能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关键词】小班幼儿 攻击性行为 成因 矫正

一、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及成因。

(一)研究对象简介 幼儿姓名:洋洋(化名)性 别:男

出生年月:2009年6月

家庭状况:父亲 高中毕业 公司职员 母亲 高中毕业 公司职员

家庭管教方式: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比较倔强,听不进老师的话,脾气暴躁,性子急,容易生气。

(二)洋洋“攻击性”行为表现

1、晨间活动时的“攻击性”行为

晨间接待的这段时间里,老师会安排先到幼儿园的小朋友集中在户外的场地玩一会儿,小朋友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项目进行晨间活动。选择的活动项目有滚筒、跳圈、皮球、风车、曲棍球等。洋洋平时不是最早来的,所以受小朋友们喜爱玩的“滚筒”已经被其他先来的小朋友先玩了。洋洋见状立即从其他小朋友手中抢走滚筒,还自言自语的说:“这是我的,是我要玩这个的。”

2、表演游戏时的“攻击性”行为

情景一:早操活动时有一项活动内容是要由小朋友分成两组分别扮演“大灰狼”和“小兔子”的角色。扮演“大灰狼”的小朋友要假装去抓“小兔子”,把小兔子当点心吃。当音乐一响起,洋洋就立即迅速的冲到了“大灰狼”的阵营,还把小手举起来当成“大灰狼”的爪子,脸上露出凶恶的“大灰狼”表情。到了音乐一停“大灰狼”就可以出来抓“小兔子”了,洋洋逮到了一只“小兔子”,小手用力的打“小兔子”,把那只“小兔子”都打哭了,趴到了地上。还很神气的说:“我是大灰狼,我不怕小兔子。”

情景二:下午的表演游戏是“小兔乖乖”。需要一名“大灰狼”和四只“小兔子”。扮演“小兔子”的小朋友很快就可以找得到扮演的人选,唯独“大灰狼”这个反面角色是许多小朋友都不愿意扮演的角色。班上的37个小朋友中只有洋洋小朋友愿意扮演“大灰狼”,而且每次都是他自己主动要求扮演“大灰狼”。在扮演“大灰狼”的过程中可以表演的很到位,特别是到“大灰狼”干坏事的时候他很沾沾自喜,一到让他尝试扮演“小兔子”时他就不乐意了。

3、区域活动时的“攻击性”行为

情景一:当到小朋友看图书的时间时,其他的小朋友都会安静有序的选择自己的图书,坐在椅子上认真的观看,可是洋洋总是喜欢从别的小朋友那里很霸道的强行把书抢过来。闹得和被抢的小朋友大打出手。老师问他:“是谁先拿到的书?”他会说:“是我,是我先拿到的。”

情景二:洋洋总是喜欢使用建构材料搭建手枪、炸弹等玩具,只要他看中的,其他小朋友就别想拿,他也会从别的小朋友手中抢夺自己想要的材料。当他搭好一

把手枪,总是很自豪的朝其他小朋友炫耀“砰砰砰”的开枪,然后骄傲地说:“这是我的,你们都没有。”

(三)洋洋“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分析

1、生理因素

首先是激素的作用。目前一些研究证明,攻击性行为的倾向与雌性激素的水平有关。不仅人类是如此,在关于动物研究中也发现,雄性动物在受到威胁或被激怒时,比雌性动物更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反应。本文案例中的幼儿性别属于男性,分泌的是雄性激素,由此可以得出洋洋的攻击性行为的几率比其他幼儿的更高。其次是大脑。我国学者在以往研究中多次认定,人类的一般行为的直接决策与支配者是人类的大脑。攻击行为作为人类一般行为的特殊形式,很可能与大脑的某种功能、状态有某种联系。张倩、郭念锋(1998年)采用视野速示呈现技术对攻击行为儿童和正常儿童的比较研究表明,攻击行为儿童的大脑两半球均衡性发展与协同功能较低,显示左半球抗干扰能力较差,右半球完形认知能力较弱。N.G.Simion用老鼠做实验研究了脑内化学物质成分对攻击的影响。他认为,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内物质是5-羟色胺,一氧化氮通过作用于5-羟色胺影响攻击行为的产生。由此可见,攻击行为的产生与大脑的功能状态和化学物质有着紧密的联系。[1] 再有,影响攻击性行为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气质。儿童的气质特点从他出生之日起便开始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导致父母和其他成人对他们形成特别的抚育方式,同时也决定着他们自己在交往中采取的具体的行为方式。研究发现,“胆汁质”儿童往往到幼儿期表现出较高的焦虑和敌对性,容易成为攻击性较强的幼儿。在平时幼儿园的接触时间中的,发现洋洋气质特点是属于“胆汁质”幼儿。胆汁质的幼儿气质具有易冲动、难约束的特点。比如:洋洋性子很急,每次玩建构游戏时,他拿的建构材料总是很多,即使有些材料是他用不上的。他还爱逞能,有次全班小朋友正在排队,他突然跑出队伍,为了看旁边的花朵儿。他上课时坐不住,随便站起来,或是在椅子上乱动,常常发出叫声。即使老师对他有过直接的提醒,他依然是不受控制。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洋洋的气质特点也是引起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之一。

2、心理因素

洋洋平时最喜欢看的动画片是《数码宝贝》、《奥特曼》等有许多打斗场景的幼儿电视节目,《奥特曼》虽然主题是“保护地球,消灭怪兽,维护世界和平。”但也有大量渲染暴力血腥的场面。奥特曼打败怪兽无所不能,成为了幼儿心目中的英雄人物。长期以来,日积月累的结果就是导致洋洋喜欢模仿电视节目中的打斗动作,并在幼儿园里的小朋友身上“实践”,“攻击性”行为不断加强。模仿是引起“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小班幼儿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且模仿能力极强。如果成人用粗暴的方式训斥幼儿,幼儿就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其他幼儿;如果成人任由孩子观看大量暴力血腥的电视影片,幼儿就会学会打斗,“攻击性”行为也在打斗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得到强化。

挫折是引发“攻击性”行为的又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挫折会威胁一个人的尊严,阻碍其稳定目标的实现。当幼儿遇到某种挫折后,最常见的反应是攻击。洋洋虽然块头是班里面最大的孩子,但是遇到问题很容易掉眼泪,被老师说两句就哗哗哗的眼泪流下来了。一边哭一边喊:“不要不要,我不要。”有时甚至还会和老师反抗,忤逆老师,不听老师的劝说和批评。当然,挫折引起的反应方式,因人而异。一般地讲,独立性强的幼儿,挫折后出现“攻击性”行为。而依赖性强的幼儿,挫折后则容易产生退缩行为。洋洋由于从小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比较任性,独立性也强。老师教给幼儿们穿衣服和穿袜子方法后,洋洋就坚持学着自己穿衣服、穿袜子。其他幼儿要是说他穿的很慢或穿的不好时,他就会骂他们,看看自己的确穿得不太好时,他就会动手打他们。

3、社会因素

家庭因素。儿童从出生之日起,就被包围在各种社会物体和关系中,与多方面的人们发生着联系。在与其他人的相互交往过程中,儿童逐渐形成其社会性和个性,发展其整个心理。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最基本的动因,对儿童早期行为的塑造起

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家长对幼儿采取放纵型的教养方式,那么娇宠和放纵会导致幼儿为所欲为,使他们稍有不满意就会采用“攻击性”行为来发泄不满情绪。如果家长对幼儿采取的是高压式的权威型管理方式,父母往往过于严格控制儿童的行为而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因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反而增强了攻击行为。洋洋是独生子,父母及爷爷、奶奶对其宠爱有加,有什么要求都会满足他。他喜欢动画片《汽车总动员》,于是他的所有的穿的用的都是汽车的造型,书包是汽车的、水壶也是汽车的、衣服、裤子、袜子都是汽车的图案。带来的书籍和玩具也都是关于《汽车总动员》里面的汽车造型,带来后从来不和班级的小朋友一起分享,要是有小朋友要求和他一起玩,他就会推开其他小朋友。连集中活动时也不离手小汽车玩具,老师提醒了好多次也不愿意放手他的小汽车,自己玩自己的,把老师的提醒当耳边风。

同伴关系。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成人世界,一个是儿童世界。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幼儿成长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一个幼儿很少与人接触,很少与同龄人交往,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久而久之,这个幼儿就会产生种种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如:固执、孤僻、情感冷淡、冲动。研究表明,同龄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效应,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同龄人相互接纳、相互谦让、相互关心等是相互作用的积极效应;而同龄人之间相互排斥、相互争斗、相互攻击等是相互作用的消极效应。在同玩的几个幼儿中,洋洋总是以“大哥”自称,在与班上其他幼儿接触时,常会排斥、攻击他们,出现了相互作用的消极效应。

大众传媒。大众传播媒介是一个社会传递文化和道德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包括:电影、报刊、电视、杂志、社区和校园环境等。大众传媒对幼儿的攻击性性行为的性质和具体形式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当今社会,信息时代和电子时代高度发展的现代化社会,电视和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关系已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现在的电视节目中,包括故事片和动画片里,有许多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仇恨、报复、争论、打斗的情节和画面,这些暴力内容使学前儿童在潜移默化的形象和熏陶下,攻击行为增多。儿童不仅从这些暴力电视节目中观察学习各种具体的攻击性行为,影响更大的是,电视人物的经历会使许多孩子将武力视为解决人际冲突的有效手段,并在现实生活中,实际依靠攻击性行为来解决与他人的矛盾。当然,事物都是具有双面性的,电视节目对亲社会行为也是有一定促进作用,那些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帮助和善良。关怀的故事及动画片,能为儿童学习和巩固亲社会行为提供直观、生动的示范,有助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二、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

(一)环境创设

幼儿园里由于人多空间狭小,在游戏空间相对狭小,游戏玩具种类和数量又相当有限时,幼儿间的相互争夺现象就会比较突出,也容易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所以教师应改善条件,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活动空间,安排合理的活动场地,足够多的活动材料,并与幼儿共同制定好活动的规则,人多的时候可以考虑分组进行活动,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摩擦与冲突,有助于从客观上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教师可以重新安排教室的活动区角,幼儿活动空间的安排比以前更合理,各种区域材料放在对应的位置上。洋洋虽然还是会占着自己喜欢的玩具不让其他幼儿玩,但不会故意跑去干扰别的幼儿玩玩具。或者可以给洋洋安排一个单独的活动空间,知道自己的位置就是在那个地方,这样就不会和其他小朋友争抢,知道自己的活动空间后便可以自己玩自己的了,不受其他的干扰。在相对宽敞的空间,洋洋“攻击性”行为出现的次数也相应减少了。

(二)情感宣泄

教师和家长在纠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时候,要让幼儿不用破坏的方式去宣泄情绪,过分压抑会危害身心健康,所以,正确地引导他们采用积极情绪去表达去宣泄情绪。如:当幼儿情绪紧张和怒气冲冲时,可以带他去跑步、玩球或玩简单的跳圈,以消耗其“能量”。适量的体育锻炼不但可以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成长,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另外,还可以培养幼儿的文化兴趣,如画画、唱歌等,以陶冶情操。思想上的升华是消除不良行为的可靠措施。幼儿还可以用言语来倾诉内心体验和侵犯性情感或引导幼儿在适当的场合大哭一场、大叫一通,排解心中的不良情绪。幼儿园可以建立一个“宣泄室”让幼儿的情绪得到很好的释放,这样一来幼儿的不良情绪得到了满足。从而避免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2] 洋洋喜欢在排队时当“火车头”,开火车出去散步,老师可以和洋洋做好约定:如果洋洋白天在幼儿园没有欺负其他小朋友,老师叫就让洋洋当“火车头”,带领着其他的小朋友去散步。刚开始时,洋洋会趁着老师不注意去欺负其他的小朋友,但在老师的提醒和鼓励下情况有所好转。事实证明,当幼儿的“剩余能量”通过游戏、画画等正确途径的释放,不仅可以改善他的“攻击性”行为,更有助于培养其良好的兴趣。

(三)榜样示范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习得的。父母和教师是儿童直接学习的榜样,他们更应该严于律己、言行一致。同时,教育者应为儿童选择良好的榜样。洋洋喜欢当警察,我们可以组织上一堂对警察的认识课,使他明白“警察”不但很英勇,更喜欢帮助别人,绝不会欺负身边的朋友。洋洋在那之后,没有再拿着玩具枪对着其他的幼儿“砰砰”开枪,而是友好地说:“我是警察,我有枪,我会保护你们的!”可见,榜样对于幼儿的影响非常明显。当幼儿对事物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时,成人对其进行正确的榜样示范极为重要。

(四)改善关系

由于洋洋平时在班级的表现,身边没有幼儿喜欢和他一起玩,这就形成乐“恶性循环”。在这时候教师和家长应该教会洋洋一些交往技能,所谓交往技能就是指采用恰当方式解决交往中所遇到的问题的策略和技巧。[3]例如:当他带了自己的一本书到班上的时候,老师可以专门请他作介绍,给其他小朋友讲书里的故事和他所知道的知识;当他自己完成一幅画时,老师夸他画得好,让全班幼儿向他

学习。通过种种办法,使他感受到自己的友好可以贴近其他幼儿,在班中得到其他幼儿的关心是一件开心的事情。洋洋在和谐友好的气氛中释放冲动的情绪,感受到集体生活的快乐。

三、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矫正的启示。

(一)要有耐心、尊重幼儿

罗马并非是一日建成的,改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一定要有耐心,切忌急于求成。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无论是家长,或是老师,对待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都应该在他们身上投入更多的关爱及温暖的教育。特别是要注意培养他们的爱心,这样才能从根源上铲除孩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措手不及的事情,也会有心情急躁的时候,特别是当碰到和他说不通道不明的时候,务必要坚持耐心的原则,成人毕竟比幼儿有更丰富的认知能力和忍耐力,只有成人用足够的耐心和宽容的心态去帮助幼儿,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从而保证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与幼儿交往,成人始终要抱着平等相待的心态,充分尊重幼儿的儿童观。儿童是个独立的个体,哪怕是犯了很严重的错误,成人也不能因此而严厉呵斥他们,而应当坚持正面引导,充分尊重幼儿。

我们成人可以告诉幼儿,在什么时候自己要求他可以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但要避免冗长的教训。幼儿会从成人的声调高低中以及从成人说的话的言语中意识到成人的不高兴,但是成人要把自己的不赞成的意识表达清楚。反之,冗长的教训和可怕的言语通常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要循序渐进

幼儿从一出生开始就有自己的个性和气质特点,个性的形成与巩固,技能的培养与提高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绝非一日之功,我们不可能要求幼儿一定要按照我们成人的要求说到就要马上兑现,这有悖于幼儿的成长规律。所以在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时也需要遵循循序渐进地过程。相信在通过家长和教师双

方共同努力下,我们可以看到“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在不断进步。但同时也发现“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他的情绪和行为时有反复,这就要求老师和家长要坚持不懈地献出爱心、付出努力,尽量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自然就会好转。

(三)要坚持原则

成人的世界往往会比幼儿更多的做事原则,凡是都必须依照规矩做事,在对待幼儿教育方面我们更应该如此。在实习期间,我遇见了一个很倔强的孩子,他在晨间活动时没有遵守游戏的规则,被我发现了,我把他制止了,他很不服气很气愤的说了句:“我不喜欢你这样的老师”。听到这句话后,我顿时傻眼,不知道怎么回应,是假装没听到,还是顺着他的意思让他按照自己的意愿玩戏?最后我选择和他讲道理,让他遵守游戏规则。这一整个早上他都没理我,见到我就很气愤的表情,我的手轻轻的摸摸他,他会甩开我的手。我心里更是着急,是不是我做错了,对这么小的孩子太过严厉。但是到下午那个孩子似乎忘记了早上的事情,和我和好如初了,在接下去的几天里,我再没看见他违反游戏规则。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教师要坚持自己的立场,分的清正负能量。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做事情如此,教育更应如此,在帮助“攻击性”幼儿改变攻击行为上只有坚持原则才能更好更有效的控制不良行为的发生。

四、小结

从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中可以得出,儿童的亲社会培养对他的亲社会行为有很大的帮助。亲社会行为通过多种方式表现出来,如:同情和帮助、分享、谦让、合作、捐献、抚慰、等利他行为。亲社会行为通常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或作等。它是一种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趋向。[4]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受到人类社会的积极肯定和鼓励。而本文提到的“攻击性”行为属于反社会行为,不利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从学前儿童卫生学中可以得出,品行障碍[5]在学前儿童中较为多见,在男性的发生几率明显高于女性儿童。攻击性行为是学前儿童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品行障碍,品行障碍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给幼儿们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阻碍了身体和心理的正常发育。品行障碍持续时间较长,在一般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长,品行障碍也会自动消失,但是也有部分儿童会表现出持续性的心理障碍,尤其是在儿童期任其存在或继续发展,不加纠正,则可能导致社会适应等方面困难的持续存在。为此,我们更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行为帮助幼儿消除攻击性行为,进而消除了品行障碍,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从“3—6岁儿童发展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部分中可以得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6]幼儿在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在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人格。为此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尤其重要,想要其社会性发展得到积极的发展首先必须消除儿童的不良的社会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对攻击者和被攻击者的心理都是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不加以重视后果会不堪设想。

从本文的叙述中可以得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等,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幼儿出现的各种的不适应,从而给幼儿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我们教师以及各位家长和社会的责任,我们有义务照看好他们。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大。幼儿时期是儿童心理卫生时期的黄金时期,我们要很重视这一关键时期,如果这一阶段的孩子不加以矫正和干预,那么幼儿早期攻击性行为较严重的孩子长大后将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对待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应该更加的有耐心和爱心,特别注意他们平时的教育以及关注,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改掉不良的行为,从而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做到“因材施教,及早矫正”。

第二篇: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观察与分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观察与分析

研究对象:汪简 班 级:大四班 个案情况简述:

汪简优点在于生性活泼好动,独立性强,善于发现观察事物,有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

缺点是习惯指挥他人,脾气暴躁,比较任性。每次人园时还要闹情绪,说出各种不上幼儿园的理由,但家长一旦离开后就能很快融人集体生活中。

个案观察记录:

1、饭后看书。

幼儿主动选择了自己喜爱的区域进行活动。今天丫丫带来了新图书,正当他看得开心时,汪简走过去抢丫丫的图书。因丫丫抓住图书不放,汪简就在丫丫的脸上咬了一口,他最终抢到了图书。

2、集体活动。

幼儿自由坐在地上。汪简坐在最后一排。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后。让幼儿自由讨论。汪简一会儿拉拉前面小朋友的头发,一会儿抓旁边小朋友的衣领,还故意把别的小朋友绊倒。老师发现后,叫他起来回答问题。他回答正确。

3、表演游戏。

幼儿角色游戏时。汪简跑到娃娃家:“我今天要当爸爸。”这时,汪简发现妞妞和小美为了争做妈妈的这个角色互不相让,于是他说:“你们用剪刀石头布,(谁赢谁就当小熊)。”妞妞输了,但她不认输,要再剪一次。汪简一步上前去抢妞妞手巾的头饰,妞妞不给他。他就用力一推,将妞妞推倒在地,并把头饰给了小美。

一、家园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把汪简在园表现向家长反映(主要反映以上情况)。家长:

1、由于作较忙,很少有时间陪孩子玩:汪简说自己一个人很无聊,经常提出要去小朋友家或邀小朋友到家里玩。

2、汪简对老师布置的任务记得牢,很乐意完成。平时做事动作很慢,对事物难以保持较长的兴趣。

3、汪简会主动关心妈妈,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自己做,但没有耐心。

4、汪简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但很爱发脾气,比较急躁。

二、家园共同分析原因

1、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汪简生性活泼好动,喜爱表现自己,往往寻找各种方式来引起他人的注意。但他选择的方式不当,无意中攻击了他人。这表明他的心理发展水平不高,没有掌握正确的交往方式,需要成人加以引导。

2、自我控制能力差。汪简从小受外公外婆溺爱,养成不分场合、时问和对象,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丝毫不顾及他人的习惯。再加上幼儿的认知水平低,考虑问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并没有真正理解大人所说的“打人不对的道理”。

三、幼儿园教育措施

1、疏导多余的精力。多给汪简提供活动的机会,让他有事可做,使他多余的精力有“用武之地”。

2、加强注意力的训练。把汪简安排在老师容易顾及到的地方,在各项活动中注意培养他的注意力并多表扬肯定。由于他接受能力较强。在学习活动内容上可适当增加难度,延长活动时间,逐步培养其耐心、专注的习惯。

3、在游戏中培养自制力。汪简喜欢游戏,每次游戏他都非常兴奋,但他常常伴有破坏性、攻击性行为。有意让他在游戏中担当“重任”,如让他当组长、裁判或老师、警察的角色,从而逐渐让他学会约束自己,习得内隐的游戏规则。

四、家庭教育措施

1、创设适宜环境进行疏导。

如在家里设置一个“美劳角”,提供彩笔、剪刀、颜料及各种结构拼插玩具,这既能对幼儿进行心理疏导又能转移幼儿的注意力。

2、以榜样示范,指导幼儿正确行为。

家长在孩子犯错时要事先了解原因,不要用“‘打”来解决问题,家长自身更不要在孩子面前显现出攻击行为。家长要教会孩子正确解决冲突的办法和技巧,引导孩子与他人相处时要和气、有礼貌等。

3、淡化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

幼儿辨别能力差,模仿能力强,社会中的各种暴力行为、攻击性行为等不良行为都会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健康。家长要为孩子营造较为宽松、温馨的生活环境,尽量避免给孩子提供刀、枪等含有攻击因素的玩具;应避免让孩子看含有暴力行为、攻击性行为等不良行为的影视和图书;当孩子有这些不良行为应马上制止,孩子有悔过之意时应给予表扬。

个案转化效果:

通过两个月的家园共同教育,汪简在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懂得与同伴友好地玩。懂得遵守规则,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同伴对他也很认可,推荐他当组长、小老师等。这不断足使他努力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取得更大的挂步。

通过家园配合共同教育,现在的明明已能在活动中与同伴较好的协商活动,遇到问题时能及时的和老师沟通,而不再是用武力来解决问题。

结论与反思

如何做称职的家长是需要为人父母认真对待的事情,而老师们从事的事业是塑造人类灵魂的事业,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事业,而我们为这个事业的成功不断地在探索、在实践,当你们的孩子成为党和国家的有用之才时,能够说一句:我尽到了为人之师的职责

1、研究结论

幼儿方面:自从个案研究开展以来,盛盛的攻击性行为有明显下降的趋势,基本消除了无故打人、骂人、破坏他人物品的不良行为习惯。同时,我们也发现,在成人的引导与帮助下,盛盛已逐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或是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当遇到矛盾时,与小朋友们共同协商或是寻求成人的帮助。

家长方面:在个案研究过程中,我与搭班老师和家长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各种方式向家长宣传家教知识、共商家教计划,家长又看到孩子们的日益进步和变化、幼儿园里形成的和谐融洽的氛围,他们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根本的改变,护短、以暴制暴、放任或溺爱的教育方式逐渐减少,这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孩子们的攻击性行为,而且促进了孩子健康性格的形成。

教师方面:通过对盛盛攻击性行为个体的研究,让我进一步认识到在逐渐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同时,也提高了我与老师对有攻击性幼儿进行监控与矫治的意识;逐步摸索到了对有攻击性幼儿进行调节、控制与矫治的方法,有助于教学业务素养的提升,使师生共同得到发展。

2、研究反思

(1)一般幼儿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攻击行为问题,只是程度不一而已。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消除,因而不能给幼儿乱戴帽子。但是如果确定某幼儿确实存在问题行为,一定要高度重视,因为个体的攻击行为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即学前阶段就表现出攻击性的儿童到青春期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的概率在一定程度上也较高。因此,为了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也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尽教师的职责,我们幼教工作者必须充分重视研究儿童攻击行为及其控制,“及早矫正,因材施教”,防止该行为影响他的正常发展。

(2)在帮助幼儿纠正攻击性行为的过程中,我发现教师及家长的作用特别大。一方面,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较多的接触幼儿,且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多发生在

幼儿园中,教师对待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应以耐心说服为主,尊重孩子,关心帮助孩子。另一方面,家长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教师。当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对其他幼儿造成一定伤害时,不可采用同样的攻击性为来教训幼儿,这样反而消极巩固了攻击性行为。幼儿年龄小没有是非观念,我们教师和家长应对幼儿加强是非观的引导,让幼儿明白一些简单的行为准则,知道那些是不应该做的。此外,幼儿也会从成人的行为及评价中学会一些正确的行为态度及行为方式。另外,我们要争取家长的支持,在教育上达成共识,正确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3)研究发现,儿童之间的攻击多以物品抢夺和占有为主,较少发生直接以伤害同伴为目的的攻击,通过说服教育、因势利导,几乎都可见效,但攻击性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积极处置好第一次的攻击性行为,这有赖与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教育敏感度、责任心;攻击性行为一旦已经生成,那么矫正也是个循序渐进和坚持不懈的过程。在矫正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孩子年龄小,发展不稳定,有所好转时还会出现反复;某些家庭成员不配合、甚至到幼儿园毕业时还需要继续等,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要不厌其烦的帮助他们,耐心细致地开展工作,不可步子太快,性子太急。

第三篇: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分析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分析

王俊尧今年3岁,是班级中个子最高,力气最大的男孩。他经常欺负其他小朋友。有时自由活动时他双手一齐拍打他身边小朋友的肚子,把小朋友拍哭。有时,他有意拧其他小朋友的耳朵。有时他学着电视武打片里的动作,指手画脚,向其他的小朋友操练一番,把小朋友的衣服弄脏,撕破,甚至打伤小朋友的眼睛、鼻子等等。

明明表现出来的行为在儿童心理学上被称为攻击性行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它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幼儿园阶段主要表现为打人、推人、踢人等,是一种身体上的攻击;稍大一点的孩子更多的是采用语言攻击。

一、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原因

(一)遗传因素

(二)家庭教养方式

有一些家长非常溺爱孩子,过于放任对孩子的教育。甚至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说:“如果有人欺负你,你要狠狠地揍他。打不赢就用脚踢,用嘴咬,用手挖!”在大人的纵容下,孩子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如上述案例中的明明,爸爸妈妈外出打工,他跟着奶奶生活。奶奶个性好强,文化素质低,外号是“死不讲理”。奶奶担心自己的孙子在学校吃亏,就经常这样教育孩子,致使孩子产生了一种不健康的自护心理。

值得指出的是,如果说一个孩子在偶然出现几次的攻击性行为后,得到了“便宜”,尝到了“甜头”,其攻击性行为的欲望会有所增强;若再受到其他孩子或家长的赞许,其攻击性行为就会日益加重。

(三)大众传媒

有资料表明,经常看暴力影视的儿童,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如果儿童经常看暴力影视片,武打片,玩暴力电子游戏,会使孩子的攻击性心理得到加强。

二、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干预策略

(一)逐步培养幼儿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

幼儿虽然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低,认知成分在行为调节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大,但是成人也不要忽视幼儿内部因素对控制攻击性行为的影响。首先教师要使幼儿知道攻击行为的危害性,再通过移情训练,让幼儿体验到自己的攻击行为给他人带来的痛苦。认知和情感因素的结合会产生内在的动力,使幼儿对自己的攻击行为感到羞愧,促进幼儿自觉地减少攻击行为。移情训练的事例如下:

在平时的角色游戏中,我们往往习惯于请个子比较大、力气强壮的幼儿扮演诸如“大灰狼”之类的强势角色,请文弱的幼儿扮演“小羊”之类的弱势群体。为了促进幼儿的移情,在角色游戏中,我们可以通过角色的换位,即让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扮演弱小者“小羊”,使其体验到被攻击的痛苦和无助;而让弱小的被攻击者扮演“大灰狼”,使其感受到“力量”的魅力。通过这种角色换位,将有助于促进幼儿的情感体验,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有些孩子见到小动物,会去虐待它,以发泄内心的某种感情。家长可以让孩子通过饲养小动物来养成爱怜之心。这种鼓励亲善行为的方法,是纠正孩子攻击性行为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

作为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的家长要常观看育儿知识展览,阅读有关育儿方面的书籍。作为被攻击孩子的家长要摆脱“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辱”的心态。“以牙还牙”只会制造更多的攻击性行为。作为具有攻击性孩子的家长,首先要提高攻击性行为对孩子和社会有消极影响的认识,走出攻击性行为不算严重错误的认识误区。对于孩子出现的攻击性行为,可以通过夸大后果的方式讲明它的危害,并在孩子面前旗帜鲜明地表达对这一行为的反对态度。

(三)防止大众传媒对幼儿产生的不良影响

防止幼儿接触不良大众传媒,某些影视特别是暴力影视剧,可能会使孩子学会一些攻击性行为,家长要深刻认识到它带来的危害性,坚决杜绝大众传媒对幼儿产生的不良影响。家长要尽量减少给孩子接触暴力电视的机会,消除环境的负面影响。

小班年龄阶段,幼儿园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多与幼儿一起观看有意义的影碟、录像、电影等,使幼儿潜移默化地感受并表现剧中人物的可爱、善良、勇敢向上、助人为乐等。在家里,家长可以陪伴幼儿观看类似这方面的影碟、录像、电影等。同时,家长还要尽量给孩子创设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

(四)教师要努力为小班幼儿营造一个民主愉悦的心理环境

如果教师对待幼儿严厉苛刻,则幼儿必定对教师心存畏惧,被动服从。在这种气氛中,幼儿往往会把对教师的不满情绪通过攻击同伴发泄出来。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尽量避免给幼儿造成过多的挫折感和压抑感,从而减少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因素。同时,教师还应教会幼儿用言语来倾诉内心体验的攻击性情感,引导他们在适当的场合与时问大哭大叫一通,以宣泄内心无法排泄的挫折、愤怒与烦恼,让幼儿参加各种有趣的游戏与置换活动,去转移幼儿的攻击性情感。

(五)教师与家长积极配合,保证教育方向的一致性

教师在幼儿园要把具有攻击性强的幼儿放在心上,把他们的攻击行为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在家里,家长不要只忙于自己的事情,忽略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另外,教师与家长要经常交流,采取一致的教育措施,共同努力帮助幼儿矫正攻击性行为。

(六)在活动中创设条件,降低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教师在设置环境时,应给幼儿创设一个尽量避免冲突的空间。各活动区域应稍有间隔,防止幼儿因空间过分拥挤,引起无意的碰撞而造成冲突和摩擦。玩具数量要充足,以减少幼儿彼此争抢玩具的矛盾冲突。

第四篇: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泰州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摘 要:幼儿时期,1岁左右的幼儿开始出现工具性攻击行为,到2岁左右的幼儿之间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冲突,如打、推、咬等。幼儿期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在频率上看,4岁之前,攻击性行为的数量逐渐增多,到四岁最多,之后数量就逐渐减少。从具体表现上看,多数幼儿采用身体动作的方式,如推、拉、踢等,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幼儿随着言语的发展,幼儿从4-5岁开始逐渐增加言语的攻击。言语攻击在人际冲突中便显得越来越多,而身体动作的攻击反应则逐渐减少。从攻击性质上看,以工具性攻击行为为主,但慢慢出现敌意性的攻击行为。攻击性行为是针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表现为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以及对他人权利的侵犯。攻击性行为是幼儿身上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我们我加以关注和重视。基于此,本研究拟探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其矫正策略。

关键词:幼儿 攻击性 攻击性行为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攻击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行为,它与亲社会相反。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攻击性行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工具性攻击性行为,指幼儿为了或者某个物品所作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这类攻击本身指向于一个主要的目标或某一物品的获取。另一种是敌意的攻击性行为,则是以人为指向目标,其目的在于打击、伤害他人,如嘲笑、讽刺、殴打等。在幼儿的成长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或多或少的表现出“侵犯”别人的侵向。在互相“侵犯”的过程中,往往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更对自己、家庭、社会造成危害。所以家长,老师不加制止或听之任之,一定要加以认真对待。

1.国内研究现状

李清和王晓辰认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受到生理因素、个体认知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虽然有其生理层面的因素,但攻击性行为是在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它具有可改变性,主要的矫正方法有移情训

泰州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练、榜样示范、适时奖惩和创设良好的环境。2.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精神病学会出版的心理失调诊断与统计手册(泰州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法来“惩罚”他的攻击行为。如让孩子一个人在房间里反省,或暂时剥夺其参加某项活动的权利等,直到他平静下来为止。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不会向孩子提供呵斥、打骂的攻击原型。有时候,父母有必要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故意忽略,而特别关注被攻击的对象。如果孩子想以攻击性行为来引起他人注意的话,父母的做法也许会使他“有所悟”,这样反而又有所帮助。最关键的是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家长要更多地以平静、温和的方式进行教育,将“冷处理”与鼓励亲善行为的方法配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5.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些儿童之所以出现攻击性行为,主要是因为这些孩子所能得到的解决冲突或进行沟通的方法少于一般儿童。对于这一类孩子,父母要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给其正确方法,教会孩子用正确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教会孩子懂得正确宣泄自己的感情,通过正当渠道把自己的烦恼、愤怒宣泄出来,尽可能将攻击行为降到最低限度。重点不仅在于不要训斥、批评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更在于使孩子掌握非攻击性行为的方式和方法。因为呵斥和一怒之下的简单体罚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攻击性,有可能强化孩子的不良模仿

总上所述,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它往往受心理的、社会环境、文化教育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难免使孩子出现不适应,造成一些心理和行为上的。学前儿童是实行心理卫生的黄金时期,如果这一阶段对孩子不及时加以干预、矫治,那么早幼儿期攻击性行为严重的孩子,将来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作为教育者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应该采取正面引导和教育,切忌用粗暴的方式惩罚儿童,平时,教育者要善于培养他们的爱心和以人为善的品格,这才能铲除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土壤,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四、结 论

通过观察研究分析到最后得出结论,我们明确幼儿攻击性行为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正确引导其行为。幼儿时期是个人习惯养成和性格特征变化最重要的时期,正确的引导对幼儿今后成长和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从开始的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到最后的记录分析,从幼儿个案入手,观察现实生活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征和表现,并且结合理论分析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从生物学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幼儿个人因素分析问题的具体发源。并且也提出了大众传媒这一特殊因素对幼儿的影响,在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要加强对少儿不宜接触的元素的管控,尽量让孩子远离打斗,暴力题材的影视作品,或者动画作品。根据每个孩子的特性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引导方法,让孩子正确对待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了解他人和集体,促进孩子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为今

泰州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后孩子的发展做准备,避免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必要的弯路和潜在危险。

参 考 文 献:

[1] 蒋俊梅.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矫正[J].教育探索,2002(8): 33-35.[2] 孙云晓.改变学校、家庭教育的28个观念(上)[J].中小学管理,1998(5): 6-11.[3] 黄小莲.攻击与被攻击幼儿教育策略浅释[J].学前教育研究,2006(6): 21-24.[4] 钱雪娟.“攻击”后的反思———幼儿攻击行为的家庭成因及对策[J].学前 教育研究,2004(10):66-68.[5] 纪林芹.幼儿攻击、相关问题行为的发展其家庭相关因素[J].临沧教育学院学报,2005(11):93-101.[6]黄小莲.攻击与被攻击幼儿教育策略浅释[J].学前教育研究,2006(6): 44-47.[7] 胥兴春.应对幼儿冲突的策略与技术[J].儿童发展与教育,2006(6):7-12.[8] 王练.幼儿园教师解决幼儿冲突的角色分析与思考[J].幼儿教育,2006(5):13-15.[9] 陈兴玲.攻击性初中学生的执行性功能初步研究[J].心

理科学,2003(5)31-32.[10] 孙晓玲,吴明证,李晓文.儿童人际冲突解决研究刍议[J].宁波大学学报,2003(2)45-46.[11] 佘翠花.幼儿同伴冲突问题解决策略的发展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

究[D].山东: 山东师范大学,2007:123-131.[12] 蒋秋芳.中班幼儿同伴冲突及应对策略研究[D].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2007:25-45.6玲 2002:77-112.

第五篇:正确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正确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作者:佚名 来源:深圳学前教育网 日期:2005-4-19 阅读次数: 638

一般来说,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指向他人或物体的身体或言语的攻击表现。攻击性行为是儿童问题行为极其重要的表现之一,历来为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研究所重视。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教育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目前,有不少家长将幼儿的“攻击性”与“竞争性”混为一谈,认为攻击性较强的孩子“富有竞争性”,将来“不会被欺负”。实际上,攻击性与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性完全是两码事。竞争性是一种富有超前性、自我挑战性及创造性、独立性的精神,它是未来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富有竞争精神的人的确有一 种勇于超越、不甘落后的“攻击意识”,但这种“攻击”的度是十分有限的,一旦超出,就不成其为竞争性了。相反,攻击性行为是消极的问题行为,它不但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而且还会使行为发出者本人得到较 多来自环境的否定态度,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大量研究表明,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其同伴关系一般较差。大多数同龄小朋友会对其持拒绝态度,一般会说:“我不爱跟××玩,因为他老是打人。”“我不喜欢×××,因为他欺负别人,把人家弄哭了。”而且,由于他爱惹是生非,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故而也不易受教师的欢迎。可想而知,孩子在这种消极、否定的环境中成长,久而久之,各方面的发展必然受到很大限制。更要引起注意的是,研究表明,如果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及时加以干预、矫治,那么,幼儿期攻击性行为严重的儿童 将来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家长和教师们应尽快改变某些观念,掌握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加强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干预和矫治。

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研究表明,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如荷尔蒙的分泌、外貌特征、体质、气质等)对其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有一定影响。比如,那种天生爱哭闹、爱发急的“难带型”婴儿,将来可能较易产生攻击性行为。但是,研究者们在谨慎地得出上述结论的同时反复强调,这些生理特征只是复合影响因素的一部分,它们总是与社会环境、文化教育因素综合起作用的,而且往往必须通过环境、教育的因素才能体现其影响。比如,上述“难带型”的婴儿,其攻击性行为并不直接由其气质类型所导致,而是由于该 类型婴儿的某些特点,使抚养者在教养过程中往往更多地采用规则、要求等控制手段,使得该类型婴儿形成急躁、易怒、易反抗等特征,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倾向。可见,即使在这类幼儿身上,其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与其环境、教育的某些因素也是有密切关系的。因此,我们应更多地从环境、教育中去认识它,去寻找原因并积极加以矫治。

一般而言,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治,应以正面疏导为主,而不宜再以刺激等去强化他的攻击性行为。

首先,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幼儿提供较为宽敞的游戏空间,而不是提供繁杂、拥挤的活动空间;尽量避免提供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如玩具枪、刀等),都可以减少冲突的产生,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第二,启发幼儿对攻击性的理解和思考,以便从动机上改正其攻击性倾向。例如,可设法让他明确打人、推人、抢夺等行为是不对的,小朋友、老师和家长都不喜欢。幼儿一般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为此,我 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途径,让孩子认识到他人对其攻击性行为的不满,从而使其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否定情绪。比如,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给孩子呈现一个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形象,与其讨论这一儿童的表现及其危害,使其意识到这样的儿童是不受人欢迎的。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进一步与其共同设想受人欢迎 的儿童形象,增强孩子向榜样学习的愿望,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第三,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给孩子正确的非攻击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研究表明,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之所以在解决冲突或人际交往中更多地运用攻击性的行为方式,不仅是因为其所能想到的解决冲突或进行沟通的方法的数量少于一般儿童,而且是因为他们所能想到的方法普遍带有攻击性倾向。所以,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可以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给其正确方法。这就要求,一方面成人要加强自身修养,尽量 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打架或恶意攻击;另一方面,应及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矫正,即使孩子攻击行为发生的 动机可能是善意的,如“打抱不平”等,也要及时教给正确的解决方法。应该注意的是,矫正的重点不在于训斥、批评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而在于及时使孩子明确非攻击性行为的方式和方法。因为成人的呵斥或一怒之下的简单体罚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倾向,有可能强化孩子的不良模仿,而且最终也不可能使孩子明白正确的 方法是什么。

第四,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表现作出“不一致反应”,即对其攻击性行为不予强化、不予注意,而对被攻击的对象却给予充分的关注。孩子有可能以攻击性行为来引起他人的注意。因此,成人可以用不予理睬其攻击性行为和言语的方法使其达不到目的,同时用温柔、亲切的态度安抚被攻击对象。成人这种一冷一热的不同态度,实际上也为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提供了非攻击性行为的榜样。对比较冲动、不冷静的幼儿,必要时可以实 行短时间的“坐冷板凳”的惩罚,让其独自呆在单独的房间里或暂时剥夺其参加某项活动的权利等。这样既可以使孩子体会到攻击行为发生后的不良反应,也可以有机会使其平静,以便进一步与他交谈。但是,运用该法时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让其“坐冷板凳”,在帮助其认识错误后就要解除惩罚,而且要注意安全,时间 不宜过长。

此外,要提请注意的是,过去曾有人主张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采取宣泄法,如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情绪。大量研究表明,宣泄法不一定能减少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尤其是幼儿,有可能在宣泄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产生更加强烈的攻击倾向,因此是不宜提倡的。

综合起来看,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应更多地强调爱和平静、温和的教育,特别是要注意在平时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善良的品格。这才能铲除孩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土壤。从这点出发,我们平时应更多地注重其非攻击性表现,因为这类幼儿的成长中所缺乏的恰恰就是这些。

下载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介绍[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介绍[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分析和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分析和策略 ---- 谈幼儿攻击性心理的转变 余姚市阳明街道中心幼儿园潘丽丹 摘要:根据有关调查报告及教学实践表明,目前有90%以上的幼儿有行为攻击的倾向,但多......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解决措施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解决措施 不论男孩女孩,多数小时候都有过拿开水浇蚂蚁窝的“经验”,还有淘气的男孩子更甚,会为抓到的壁虎“做手术”,边做还边开心的笑着,这个场景在我看来还是......

    简述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因素

    简述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因素。 答案:(1)生物学因素为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2)社会环境因素。①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的最初环境,对儿童早期行为塑造起关键......

    孤独症儿童攻击性行为分析及...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孤独症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分析及应对策略 全州特殊教育学校林慧萍 [摘要]孤独症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不仅严重影响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训......

    大班幼儿个案分析[模版]

    大班幼儿个案分析 -----------一个不喜欢睡觉的孩子 三溪镇中心幼儿园 邝丽萍 连续几日我班整体午睡情况都较好,可有一个朋友却有点“个性”,这种情况引起了我对他的好奇!班......

    大班幼儿个案追踪

    大班幼儿个案追踪 1.一个不喜欢睡觉的孩子------大班一、幼儿情况 连续几日我班整体午睡情况都较好,可有一个朋友却有点“个性”,这种情况引起了我对他的奇!班级中的行为表现......

    大班幼儿个案记录(推荐)

    大班幼儿个案记录 一个不喜欢睡觉的孩子 连续几日我班整体午睡情况都较好,可有一个朋友却有点“个性”,这种情况引起了我对他的好奇!郑添心中午基本都睡不着,但是她会遵守幼儿......

    大班幼儿个案分析

    大班幼儿个案分析 一、案例现象 杨烁是我班这学期新来的小朋友,他有一双大大的眼睛,高高的个子,长得像个小运动选手,我特别喜欢他。但接下来他的表现却令我感到有些失望: 观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