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述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因素
简述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因素。
答案:(1)生物学因素为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2)社会环境因素。①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的最初环境,对儿童早期行为塑造起关键作用;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对幼儿的评价,对攻击性行为的处理方式都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③个体因素对儿童攻击性行为影响不小;④大众传媒中的暴力传播会引发儿童攻击性行为。▶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简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社会领域教育总目标的规定。答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就社会领域教育提出以下总目标: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简述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方法。
答案:(1)游戏;(2)动作与行为练习;(3)讨论;(4)表演;(5)示范;(6)参观访问;(7)实验;(8)多媒体教育;(9)感知体验。▶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简述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答案:同伴交往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同伴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加速了幼儿社会化的进程。虽然在儿童进入幼儿园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些同伴交往的对象,但这些同伴交往对象基本上都是随机形成的,而且也缺乏一定的稳定性。而当儿童进入幼儿园之后,就生活在了一个稳定的同伴环境中,这个同伴环境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发挥着自身独特的作用。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同伴关系构成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
(2)稳定的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
(3)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简述游戏的具体含义。
答案:(1)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2)游戏是幼儿对生长的适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3)游戏是幼儿的自发学习。▶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情绪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1)情绪的动机作用;(2)情绪对认知发展的作用;(3)情绪在人际交往中的信号作用;(4)情绪对幼儿个性形成的感染作用。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对下列大班科学活动“认识四季”的目标进行评析并修改。认识四季(大班)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四季的名称、顺序及主要特征;
(2)启发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年中某个季节的主要特征;(3)培养幼儿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答案:(1)评析
优点:该目标的制定较为全面,兼顾了科学知识、方法技能和情感等方面。
缺点:要求过低,不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2)修改
对目标的修改要求做到全面(包括知识目标、方法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适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并且具体、可操作性强。修改范例:
(1)让幼儿了解四季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形成四季的初步概念;(2)引导幼儿用清楚、连贯的语言描述四季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3)激发幼儿对季节变化主动探索的兴趣。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从对某幼儿园大、中班幼儿的调查来看,中班80%的幼儿、大班98%的幼儿都喜欢教师始终面带笑容。这种情绪时时感染着幼儿,使幼儿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心情放松,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与信任感。结合材料,试分析如何建立良好师幼关系。
答案:(1)帮助幼儿适应环境的变化,消除分离焦虑;(2)积极主动地与幼儿交往;
(3)对幼儿和幼儿的活动真正关注并感兴趣;(4)理解与宽容地对待幼儿的错误;(5)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6)帮助幼儿摆脱不良行为习惯。
请为中班幼儿设计一个以认识自己为内容的活动。
要求:活动名称可以自拟,写出活动目标,并简要说明活动思路。答案:活动目标:
①知道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②了解并会表达自己的喜好与特长; ③了解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活动依据引发认知一情感体验一实践尝试一经验积累一情境迁移的基本要素来设计,通过活动让幼儿认识自己的外貌、姓名和与众不同的特点,知道自己有喜怒哀乐情绪反应,并通过实践让儿童了解自己的能力,从而建立起全方位的对自我的认识。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请以下面的儿歌为内容,设计一个完整的活动。
要求:(1)注明适合的教学班级;(2)列出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和活动过程。【儿歌】 片片飞来像蝴蝶 秋风吹,树叶摇,红叶黄叶往下掉。红树叶,黄树叶,片片飞来像蝴蝶。答案:片片飞来像蝴蝶 适合班级:小班
活动目标:(1)理解儿歌内容,学习有节奏地朗诵儿歌。(2)感受儿歌中描写的秋天的美丽景象。
活动准备:(1)带幼儿到室外观察秋风吹下树叶的情境。(2)和幼儿一起收集各种颜色和形状的树叶。
活动过程:(1)引导幼儿感知、理解儿歌内容。①引导幼儿回忆秋风吹过,树枝摇动的景象,理解
并学说“秋风吹,树枝摇”。②出示收集到的树叶,请幼儿说说树叶的颜色,学说“红树叶,黄树叶”。
③带领幼儿抛撒树叶,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飘落的树叶像什么,学说“片片飞来像蝴蝶”。
(2)教师用树叶和形体动作示范朗诵儿歌。①讲到“秋风吹”时,双手拢嘴做吹的动作。②讲到“树枝摇”时,做双臂在头上摆动的动作。③讲到“红叶黄叶往下掉”时,双手从头上向下摆动。④讲到“红树叶,黄树叶”时,教师一只手拿红色树叶,另一只手拿黄色树叶分别展示给幼儿。⑤讲到“片片飞来像蝴蝶”时,做蝴蝶飞的动作。
(3)带领幼儿朗诵、表演儿歌。①带领幼儿一起朗诵儿歌。②鼓励幼儿边做动作边朗诵儿歌。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李先生的儿子今年3岁,名叫浩浩,刚上幼儿园不到三周。最近,李先生发现浩浩回家后不是埋头不语、就是大喊大叫,一提起幼儿园就万分恐惧,对任何人都不理不睬,有时候还大小便失禁。一天,浩浩要小便的时候,李先生帮他脱下裤子,竟然发现浩浩大腿两边各有几块青紫,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其中有一处深深的、特别明显的指甲印…… 结合案例,谈谈你对教师体罚行为的看法。
答案:体罚是指教师以暴力的方法或以暴力相威胁,或以其他强制性手段,侵害学生的身体和精神健康的侵权行为。
教师体罚幼儿,无论从法律还是道德上都是不允许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29条第2款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对未成年幼儿和儿童实施体罚或者变相体罚,情节严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行政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为避免出现教师体罚幼儿的行为,必须从立法、执法、监督,以及学校、家庭、社会,教师、家长、幼儿等多方面入手,保证幼儿的合法权益。▶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案例:在室外自由活动时间,中班的小安快乐地拍着皮球,他一路跟着皮球跑,一不小心碰到了小华身上,小华摔倒在地,膝盖摔破了。小华站起来很生气,骂道:“讨厌,王八蛋。”小安于是也开始回骂:“撞了你怎么了,哼!”两人开始吵起来。小华准备打小安,这时老师走了过来。(1)请分析这一事件产生的可能原因;
(2)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如何处理这一事件,请说明你的处理方式及理由。答案:(1)可能原因:①幼儿注意分配能力发展不足,往往不能在活动时关注更多的事物,因而没有注意到小华在旁边;②幼儿还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③幼儿还没有理性解决冲突的能力。(能分析到两条原因就可得分,原因可以不限这些,只要言之有理即可)(2)对事件的处理:①分开两人(避免冲突升级);②关心小华的伤(安抚受伤者,平稳情绪);③请小安帮小华涂药(感受到自己行为给同伴带来的伤害);④安顿好后请两位小朋友分别说说自己的感受(学习了解对方感受与沟通);⑤说说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应当如何做(学习解决冲突的方法)。
第二篇: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泰州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摘 要:幼儿时期,1岁左右的幼儿开始出现工具性攻击行为,到2岁左右的幼儿之间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冲突,如打、推、咬等。幼儿期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在频率上看,4岁之前,攻击性行为的数量逐渐增多,到四岁最多,之后数量就逐渐减少。从具体表现上看,多数幼儿采用身体动作的方式,如推、拉、踢等,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幼儿随着言语的发展,幼儿从4-5岁开始逐渐增加言语的攻击。言语攻击在人际冲突中便显得越来越多,而身体动作的攻击反应则逐渐减少。从攻击性质上看,以工具性攻击行为为主,但慢慢出现敌意性的攻击行为。攻击性行为是针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表现为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以及对他人权利的侵犯。攻击性行为是幼儿身上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我们我加以关注和重视。基于此,本研究拟探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其矫正策略。
关键词:幼儿 攻击性 攻击性行为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攻击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行为,它与亲社会相反。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攻击性行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工具性攻击性行为,指幼儿为了或者某个物品所作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这类攻击本身指向于一个主要的目标或某一物品的获取。另一种是敌意的攻击性行为,则是以人为指向目标,其目的在于打击、伤害他人,如嘲笑、讽刺、殴打等。在幼儿的成长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或多或少的表现出“侵犯”别人的侵向。在互相“侵犯”的过程中,往往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更对自己、家庭、社会造成危害。所以家长,老师不加制止或听之任之,一定要加以认真对待。
1.国内研究现状
李清和王晓辰认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受到生理因素、个体认知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虽然有其生理层面的因素,但攻击性行为是在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它具有可改变性,主要的矫正方法有移情训
泰州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练、榜样示范、适时奖惩和创设良好的环境。2.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精神病学会出版的心理失调诊断与统计手册(泰州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法来“惩罚”他的攻击行为。如让孩子一个人在房间里反省,或暂时剥夺其参加某项活动的权利等,直到他平静下来为止。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不会向孩子提供呵斥、打骂的攻击原型。有时候,父母有必要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故意忽略,而特别关注被攻击的对象。如果孩子想以攻击性行为来引起他人注意的话,父母的做法也许会使他“有所悟”,这样反而又有所帮助。最关键的是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家长要更多地以平静、温和的方式进行教育,将“冷处理”与鼓励亲善行为的方法配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5.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些儿童之所以出现攻击性行为,主要是因为这些孩子所能得到的解决冲突或进行沟通的方法少于一般儿童。对于这一类孩子,父母要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给其正确方法,教会孩子用正确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教会孩子懂得正确宣泄自己的感情,通过正当渠道把自己的烦恼、愤怒宣泄出来,尽可能将攻击行为降到最低限度。重点不仅在于不要训斥、批评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更在于使孩子掌握非攻击性行为的方式和方法。因为呵斥和一怒之下的简单体罚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攻击性,有可能强化孩子的不良模仿
总上所述,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它往往受心理的、社会环境、文化教育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难免使孩子出现不适应,造成一些心理和行为上的。学前儿童是实行心理卫生的黄金时期,如果这一阶段对孩子不及时加以干预、矫治,那么早幼儿期攻击性行为严重的孩子,将来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作为教育者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应该采取正面引导和教育,切忌用粗暴的方式惩罚儿童,平时,教育者要善于培养他们的爱心和以人为善的品格,这才能铲除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土壤,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四、结 论
通过观察研究分析到最后得出结论,我们明确幼儿攻击性行为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正确引导其行为。幼儿时期是个人习惯养成和性格特征变化最重要的时期,正确的引导对幼儿今后成长和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从开始的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到最后的记录分析,从幼儿个案入手,观察现实生活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征和表现,并且结合理论分析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从生物学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幼儿个人因素分析问题的具体发源。并且也提出了大众传媒这一特殊因素对幼儿的影响,在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要加强对少儿不宜接触的元素的管控,尽量让孩子远离打斗,暴力题材的影视作品,或者动画作品。根据每个孩子的特性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引导方法,让孩子正确对待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了解他人和集体,促进孩子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为今
泰州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后孩子的发展做准备,避免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必要的弯路和潜在危险。
参 考 文 献:
[1] 蒋俊梅.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矫正[J].教育探索,2002(8): 33-35.[2] 孙云晓.改变学校、家庭教育的28个观念(上)[J].中小学管理,1998(5): 6-11.[3] 黄小莲.攻击与被攻击幼儿教育策略浅释[J].学前教育研究,2006(6): 21-24.[4] 钱雪娟.“攻击”后的反思———幼儿攻击行为的家庭成因及对策[J].学前 教育研究,2004(10):66-68.[5] 纪林芹.幼儿攻击、相关问题行为的发展其家庭相关因素[J].临沧教育学院学报,2005(11):93-101.[6]黄小莲.攻击与被攻击幼儿教育策略浅释[J].学前教育研究,2006(6): 44-47.[7] 胥兴春.应对幼儿冲突的策略与技术[J].儿童发展与教育,2006(6):7-12.[8] 王练.幼儿园教师解决幼儿冲突的角色分析与思考[J].幼儿教育,2006(5):13-15.[9] 陈兴玲.攻击性初中学生的执行性功能初步研究[J].心
理科学,2003(5)31-32.[10] 孙晓玲,吴明证,李晓文.儿童人际冲突解决研究刍议[J].宁波大学学报,2003(2)45-46.[11] 佘翠花.幼儿同伴冲突问题解决策略的发展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
究[D].山东: 山东师范大学,2007:123-131.[12] 蒋秋芳.中班幼儿同伴冲突及应对策略研究[D].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2007:25-45.6玲 2002:77-112.
第三篇:正确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正确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作者:佚名 来源:深圳学前教育网 日期:2005-4-19 阅读次数: 638
一般来说,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指向他人或物体的身体或言语的攻击表现。攻击性行为是儿童问题行为极其重要的表现之一,历来为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研究所重视。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教育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目前,有不少家长将幼儿的“攻击性”与“竞争性”混为一谈,认为攻击性较强的孩子“富有竞争性”,将来“不会被欺负”。实际上,攻击性与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性完全是两码事。竞争性是一种富有超前性、自我挑战性及创造性、独立性的精神,它是未来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富有竞争精神的人的确有一 种勇于超越、不甘落后的“攻击意识”,但这种“攻击”的度是十分有限的,一旦超出,就不成其为竞争性了。相反,攻击性行为是消极的问题行为,它不但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而且还会使行为发出者本人得到较 多来自环境的否定态度,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大量研究表明,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其同伴关系一般较差。大多数同龄小朋友会对其持拒绝态度,一般会说:“我不爱跟××玩,因为他老是打人。”“我不喜欢×××,因为他欺负别人,把人家弄哭了。”而且,由于他爱惹是生非,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故而也不易受教师的欢迎。可想而知,孩子在这种消极、否定的环境中成长,久而久之,各方面的发展必然受到很大限制。更要引起注意的是,研究表明,如果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及时加以干预、矫治,那么,幼儿期攻击性行为严重的儿童 将来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家长和教师们应尽快改变某些观念,掌握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加强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干预和矫治。
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研究表明,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如荷尔蒙的分泌、外貌特征、体质、气质等)对其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有一定影响。比如,那种天生爱哭闹、爱发急的“难带型”婴儿,将来可能较易产生攻击性行为。但是,研究者们在谨慎地得出上述结论的同时反复强调,这些生理特征只是复合影响因素的一部分,它们总是与社会环境、文化教育因素综合起作用的,而且往往必须通过环境、教育的因素才能体现其影响。比如,上述“难带型”的婴儿,其攻击性行为并不直接由其气质类型所导致,而是由于该 类型婴儿的某些特点,使抚养者在教养过程中往往更多地采用规则、要求等控制手段,使得该类型婴儿形成急躁、易怒、易反抗等特征,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倾向。可见,即使在这类幼儿身上,其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与其环境、教育的某些因素也是有密切关系的。因此,我们应更多地从环境、教育中去认识它,去寻找原因并积极加以矫治。
一般而言,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治,应以正面疏导为主,而不宜再以刺激等去强化他的攻击性行为。
首先,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幼儿提供较为宽敞的游戏空间,而不是提供繁杂、拥挤的活动空间;尽量避免提供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如玩具枪、刀等),都可以减少冲突的产生,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第二,启发幼儿对攻击性的理解和思考,以便从动机上改正其攻击性倾向。例如,可设法让他明确打人、推人、抢夺等行为是不对的,小朋友、老师和家长都不喜欢。幼儿一般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为此,我 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途径,让孩子认识到他人对其攻击性行为的不满,从而使其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否定情绪。比如,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给孩子呈现一个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形象,与其讨论这一儿童的表现及其危害,使其意识到这样的儿童是不受人欢迎的。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进一步与其共同设想受人欢迎 的儿童形象,增强孩子向榜样学习的愿望,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第三,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给孩子正确的非攻击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研究表明,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之所以在解决冲突或人际交往中更多地运用攻击性的行为方式,不仅是因为其所能想到的解决冲突或进行沟通的方法的数量少于一般儿童,而且是因为他们所能想到的方法普遍带有攻击性倾向。所以,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可以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给其正确方法。这就要求,一方面成人要加强自身修养,尽量 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打架或恶意攻击;另一方面,应及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矫正,即使孩子攻击行为发生的 动机可能是善意的,如“打抱不平”等,也要及时教给正确的解决方法。应该注意的是,矫正的重点不在于训斥、批评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而在于及时使孩子明确非攻击性行为的方式和方法。因为成人的呵斥或一怒之下的简单体罚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倾向,有可能强化孩子的不良模仿,而且最终也不可能使孩子明白正确的 方法是什么。
第四,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表现作出“不一致反应”,即对其攻击性行为不予强化、不予注意,而对被攻击的对象却给予充分的关注。孩子有可能以攻击性行为来引起他人的注意。因此,成人可以用不予理睬其攻击性行为和言语的方法使其达不到目的,同时用温柔、亲切的态度安抚被攻击对象。成人这种一冷一热的不同态度,实际上也为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提供了非攻击性行为的榜样。对比较冲动、不冷静的幼儿,必要时可以实 行短时间的“坐冷板凳”的惩罚,让其独自呆在单独的房间里或暂时剥夺其参加某项活动的权利等。这样既可以使孩子体会到攻击行为发生后的不良反应,也可以有机会使其平静,以便进一步与他交谈。但是,运用该法时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让其“坐冷板凳”,在帮助其认识错误后就要解除惩罚,而且要注意安全,时间 不宜过长。
此外,要提请注意的是,过去曾有人主张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采取宣泄法,如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情绪。大量研究表明,宣泄法不一定能减少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尤其是幼儿,有可能在宣泄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产生更加强烈的攻击倾向,因此是不宜提倡的。
综合起来看,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应更多地强调爱和平静、温和的教育,特别是要注意在平时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善良的品格。这才能铲除孩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土壤。从这点出发,我们平时应更多地注重其非攻击性表现,因为这类幼儿的成长中所缺乏的恰恰就是这些。
第四篇: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分析和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分析和策略
----谈幼儿攻击性心理的转变
余姚市阳明街道中心幼儿园
潘丽丹 摘要:根据有关调查报告及教学实践表明,目前有90%以上的幼儿有行为攻击的倾向,但多数父母认为这是孩子间的小打小闹,并不加以足够重视。而作为教育组织者,却视为这是教育过程中最繁琐而又最难以解决的一项不良行为问题。幼儿期是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关键期,男孩的攻击性比女孩突出,男孩受到攻击后,会急切地报复对方,如任其发展到成年,这种行为就可能转化为犯罪行为。本文将通过对一个幼儿的跟踪,阐述教师是如何引导幼儿改正攻击性行为的。关键词:攻击性行为
一、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指主体的需要受挫折时出于敌意对客体实施的伤害性行为。是幼儿最常见的行为问题,通常表现为:身体攻击:推人、咬人、拽人。言语攻击:骂人。有攻击性的幼儿不但给他人和整个班级带来不好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幼儿自身的发展。攻击性行为较多的孩子一般与同伴的关系就较差,得不到同伴的接纳和认可,也成为教师眼中不受欢迎的人。如果幼儿长期生活在这样一种消极的环境中,其身心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二、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1.生理因素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倾向与雄性激素水平有关,所以,通常男孩比女孩的攻击性行为多,这是生理因素造成的,当然,由于受气质的影响,同性别的孩子也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那些身体强壮、精力旺盛、易怒、易哭闹的幼儿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2.心理因素的影响
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开始喜欢友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同时又是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两者相互冲突矛盾的结果,便产生了攻击性行为。
3.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
有的家长无原则的溺爱、娇宠、迁就孩子,导致孩子任性、蛮横、不讲道理,在与同伴交往中,愿望得不到满足,就发生了攻击性行为;还有的家长经常采取恐吓、打骂的教养方式,结果造成孩子模仿;还有的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吃亏,教孩子打人和欺负别人,久而久之幼儿形成了攻击的习惯。
4.大众媒介的影响
随着电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幼儿把更多的时间给了电视,但是现在的电影、电视剧大都充斥着许多暴力、复仇的镜头,甚至面向儿童的动画片、卡通片也在宣传着暴力的情绪,而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常常因好奇、刺激而 模仿,对于孩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5.活动空间狭窄、游戏材料不足也是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在班级的一日生活中,幼儿交往密切,许多活动常常要轮流、谦让、协商等,由于幼儿自我中心意识强烈、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往往因得不到或者自身利益受损而出现攻击性的行为。
6.被攻击者的消极反应也会强化攻击性行为
当受到攻击时,大多数幼儿表现为哭,向老师“告状”等消极行为。根据帕特森等人的研究发现,当一个儿童猛冲过去,去抢另一个儿童的玩具时,若被攻击者作出哭、退缩或沉默的反应,那么,这个儿童还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别的儿童,也就是说,消极的反应强化了攻击性行为。
《指南》中也提出“要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注重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尊重孩子自己的发展水平。我们要了解孩子的个别差异,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孩子,进行全系统的观察,在教育过程中做个有心人,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问题、思考问题、理解问题,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善于发现其自身的优点、长处,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使他们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三、案例描述
班级中的裘振宇小朋友平时调皮好动,总喜欢去惹别人。每次自由活动时都有小朋友来告状,说裘振宇欺负他们,“揪头发,拉手,破坏玩具”等,对于他这个好“攻击他人”的恶习,教师一度无计可施。不是把他抓到一旁站着,就是批评一顿。但这些办法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效果,习以为常的他变得越来越“坏”,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教师静下心来默默的反思,这样长期下去不行,一定要找到“坏”的病因,然后对症下药,努力把他的坏习惯给纠正过来,于是教师进行了家纺。了解到裘振宇家里有三个小孩,一个姐姐,还有一个双胞胎哥哥。因为孩子多,再加上父母平时工作比较忙,所以,爸爸妈妈对她们比较凶,动不动就一顿打骂,久而久之,孩子就觉得只有用暴力才能解决问题。
四、引导措施
根据家访的情况,分析孩子的具体现状,教师也查阅了许多理论的资料,从以下一个方面开展了引导:
(一)细心观察,耐心引导
幼儿年龄小,训斥、棒打等粗暴手段用不得,当有攻击行为发生时,一定先要弄清楚原因,不可无原则迁就,更不可放纵。态度不能粗暴生硬,也不能单调无味说教,没道理的话语,孩子听不进去,反而会引起反感。一次盥洗,裘振宇又把同桌的思羽弄哭了,教师走过去板起脸刚要质问,舒舒说:“老师,是思羽要去洗手了,可是还没轮到她,裘振宇叫她不要去,她还是要去,裘振宇才抓她,她就哭了。”听了这句话教师开始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通过对裘振宇的观察与沟通,找出他打闹的原因是“用行动代 替言语”。然后对症下药,教师就耐心引导他和小朋友相处时,不要太冲动,不要动手动脚,不要用手抓或推,用嘴巴说话就可以了,并坚持从正面引导,及时具体指出其为什么错,错在哪里,怎样做才对,让裘振宇明白自己的错误,并能有明确的改正方向,这对裘振宇改正错误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教师注意自己的言行,不造成不良影响。
(二)善于诱导,正面教育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主体性意识的逐步发展,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及其明显,缺乏同伴间的合作,群体意识较差。要为他们提供交往的机会,让他们懂得交往。有一次在拼娱乐场裘振宇努力了很久还是没拼出什么,豪豪好意要帮他,才说几句他就急了,不仅扔下雪花片,还动手打了豪豪,结果豪豪跑来告诉老师,他还觉得委屈,冲到豪豪前面大喊大叫,教师蛮有兴致地问:“怎么啦?你动手打他还不许他告诉老师吗?”裘振宇摇摇头说:“我拼不好又不要他说,可是他说我不会。”这时教师也顺水推舟地告诉他:“你有没有听清楚他要跟你说什么,你就是性子太急了,要学会倾听别人讲话,现在我们一起听听豪豪要跟你说什么好吗?”听了豪豪的话他才觉得自己错了,才心平气和地向他道歉。第二天,他仍和那些小伙伴和好了,一起玩游戏。
(三)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幼儿的攻击行为最终会导致对他人的侵犯,应引起家长的重视。虽说攻击性行为会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体力上的对抗和竞争,但这也需要在社会行为规范的框架下进行,如参加对抗性的游戏,激发幼儿的拼搏精神等,平时幼儿发生抓、咬、踢人的不文明行为,家长不要纵容,则要坚决制止并加以教育。幼儿有攻击性行为不是天生的,有时是他们认为这样可以解决问题,达到目的。教师发现这类经常性侵犯其他同伴的幼儿,很大一部分都是受到父母的不良影响。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彼此发生冲突,为了一点小事就争执不休;或和邻居吵闹,甚至动手;平时教育孩子也是棍棒相加,以打骂手段为主等;这些都会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使孩子变成火爆脾气。其和同伴交往时如有不顺心或不如意时,就会模仿父母解决问题的方法,用暴力解决一切。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
(四)说服教育,形成良好的习惯
在幼儿出现不良行为应及时给予指出并教育。在一次区域活动中,裘振宇用积塑拼了一把剑,正正觉得好玩走过去,刚拿起积塑“啪”地一声,裘振宇的剑打在了他的头上,教师马上快步走过去说:“裘振宇你怎么打人?”他很在理似的说:“他抢我的玩具。”这种想法对小班孩子来说并不少见,教师心平气和地问他:“这玩具是谁的?”他瞪大眼睛看着我,教师耐心地说:“这玩具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是我们大家的,每个小朋友都可以玩,所以正正拿积塑,你打他就是你不对了,假如正正在玩积塑你去拿,他打你,他也是错的,大家一起玩,不打人才是好孩子。爱打人的小朋友我们都不会喜欢他的。”
通过半年的跟踪、引导。现在的裘振宇再也不会无缘无故打人了,看到别人打架,还会去劝架呢!爸爸妈妈看到振宇的这个表现也很欣喜,都说振宇像换了个人似的,长大了,懂事了。现在的他身边朋友也越来越多了。教师也真正体会到“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只要我们用心、用爱,一切都会变得更美好!
第五篇: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解决措施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解决措施
不论男孩女孩,多数小时候都有过拿开水浇蚂蚁窝的“经验”,还有淘气的男孩子更甚,会为抓到的壁虎“做手术”,边做还边开心的笑着,这个场景在我看来还是有些血腥和暴力的。而这样的暴力很容易激发幼儿攻击性行为,暴力行为本身就是需要一定约束的,通过原则教育可以教会孩子将这样的行为慢慢转化,变得更加友善,避免攻击性行为。
1、勿创造攻击性行为的环境
良好家庭气氛有助于发展孩子友爱的性格,不极端,因此也就不易产生攻击性行为。幼儿应少接触电视、电影及家庭的暴力镜头,少讲具攻击色彩的语言,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玩玩具等,创造平和的生活环境。
2、攻击性行为要及时制止
家长对于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若不及时制止,其实就是对孩子的变相鼓励,幼儿也会渐渐默认这样的行为并不是错误的,以至于越来越难控制。
3、适当的宣泄情感
烦恼、挫折、愤怒最容易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因此要教会孩子如何去宣泄自己的情感,把这些坏的情绪宣泄出去。
4、培养孩子丰富的情感
虐宠是一些具攻击性行为幼儿的表现,应当培养孩子的爱心,通过饲养真正体会细腻的情感,丰富孩子的情感,培养亲善行为,这样可以从心理上纠正幼儿攻击性行为。
5、冷处理是个好方法
冷战是一种惩罚,对孩子犯的攻击性行为可以采取这种冷处理的方法,让他明白做这件事情的后果,渐渐改掉这样的错误行为。
6、移情换位的引导措施 攻击性强的人对受害者的痛苦表情会置之不理,更加倍的去伤害对方,这是因为他们缺乏移情能力,他无法去体会当自己是那个受害者时的感觉。因此,应当教会孩子从小换位思考,增强移情能力,从本质上消除攻击行为。
7、以身作则是基础
家长的自身修养直接也是最重的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因此,不要因为自己情绪不好便随意暴力,语言过激也不行,尽量为孩子做好榜样。
做好这几点,相信假以时日孩子一定会丢掉“小魔王”的称号,成为一个懂事又有爱心的非攻击性的孩子!
宝宝爱尖叫如何制止
小柔柔是个爱尖叫的孩子,在小区里已经非常有名了,我是在她的妈妈说起后才知道,孩子的尖叫史已经有许久了,而妈妈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似乎都不起作用。孩子才两岁,吃得好睡得香,没人惹他,高兴或不高兴都要尖叫两声,常常把周围人吓一跳,妈妈问我,宝宝爱尖叫怎么才能制止?
尖叫并不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她又不是尖叫不止,只是偶尔叫一下,也是她发泄的渠道,也许是她刚刚学会自我调节情绪,还正在学习中,所以不要太在意,只需要正确的引导。
1、兴奋而尖叫
激动好玩的游戏会使她尖叫,因为她兴奋,这是一种自我表达。
2、无法表达而尖叫
有时孩子的情绪也会高涨或是低落,她还太小无法表达出来自己的情感时,会采取尖叫来发泄。
3、害怕而尖叫
外向的孩子害怕时都会发出尖叫声,这也是用来表达自我情绪。
4、模仿而尖叫
看着别人尖叫她觉得很好玩,也学着开始尖叫。
5、为引起注意而尖
她会用尖叫去试探家人,想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意思是陪我玩一会儿吧,我好闷。
幼小的孩子容易情绪兴奋,会有自然的尖叫冲动,如果了解了孩子会发生尖叫之前的状况,就可以在快要发生之前做好引导工作,比如分散她的注意力,做一些她感兴趣的事,或用表情动作来控制她的行为,可将手放在嘴边,慢慢告诉他不能随便尖叫的道理。
幼儿骂人如何正面制止
[]
幼儿骂人、打人多出现在两岁以后,此时他的独立意识增强,具备了反抗的能力,有时会表现为骂人、打人。面对孩子这样的行为,家长不应采取忽略的态度,更不应过分的训斥,要不断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及对幼儿慢慢调整,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幼儿学会骂人的话,或者出现打人的行为,多是模仿身边人的所作所为,比如家长之间带有骂人话的对话,或者周围其他小朋友或大人骂的粗话等等,孩子学这个最快了。其实,有时幼儿只是因为骂人的话很有力,很过瘾,所以也学得快。
当幼儿发生类似不良行为时,一定要及时制止,通过许多方式都可以。
1、直接禁止
当孩子骂粗话或动手打人时,要直接严厉的告诉他“不可以!以后绝对不允许这样做!”接着阐明道理,让他明白这样解决不了问题,还让别人笑话自己是个没礼貌的孩子。如果碰到难解决的事情,自己解决不了时要主动寻求家长的帮助。鼓励孩子主动去向对方认错,并保证以后不会再发生。
2、侧面教育
故事的教育意义可谓非凡,平时多讲一些关于讲礼貌的小故事,潜移默化的教会孩子明辨是非,逐渐掌握正确的处事方式。
3、适当惩罚
有些顽固的宝宝说了许多次也不能改,那么就需要一定的惩罚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