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教育中教师表现受到那些因素的影响

时间:2019-05-15 03:32: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简述教育中教师表现受到那些因素的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简述教育中教师表现受到那些因素的影响》。

第一篇:简述教育中教师表现受到那些因素的影响

简述教育中教师表现受到那些因素的影响

教育中教师的行为如何表现,受教育情景影响,但在更大程度上并非偶然因素所致,而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在一系列内外变量的整合下形成的,这些变量主要是:教师的师德修养,教师的自我角色认知,教师的学生观,教师的焦虑,教师的个性差异。、教师的压力管理的策略有哪些

第一,社会支持策略

完善社会支持系统:⑴ 争取学生的协助;⑵ 争取领导的支持;⑶ 同事协作、共同抗压;⑷ 家校合作、形成合力

第二,改善认知策略

认知重建:问题并不是问题,只有看问题的问题才是问题。

(1)变化性和不确定性(2)不完美性。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性,接受现实中有缺点的自己,同时也容忍他人的缺点。相信世界上不存在真正的完美,没有人能够不犯错误。(3)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公正。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不可过分苛求公正。(4)信任自己和别人(5)决定我们命运的是我们自己,而不是别的什么。

第三,问题解决(积极应对)策略

面对压力事件较理想的选择是面对压力事件,深入分析,沉着应对。处理问题态度为冷静面对并解决,问题克服过程的标准步骤如下:

(1)认清压力事件的性质;(2)理性思考及分析问题事件的来龙去脉;(3)确认个人对问题的处理能力;(4)累积寻求能帮助解决问题的信息;(5)运用问题解决技巧,拟定解决计划;(6)积极处理问题(7)若已完全尽力,问题仍无短时间克服,则表示问题本身处理的难度甚高,有可能需要长期奋战不懈,除了必须培养坚忍不拔的斗志之外,可能还需要其它的精神力量支持。

第四,职业发展策略

要减弱心理压力的不良反应,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只有通过学习、进修,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第五,时间管理策略:

⑴ 考察自己时间管理的特点⑵ 将每件工作依重要性和紧迫性排序⑶ 要有效计划和安排时间⑷ 改正自己的做事偏好⑸ 提高做事的效率⑹ 学会积零成整⑺ 学会说“不”:学会合理地拒绝

第六,目标管理策略:

检视自身目前状况,找出缺陷和不足;总结成败经验,发现自身工作优势;

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三年或五年目标:包括学业目标、工作目标等,并对目标进行细化,具体到目标细节和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制定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完善监督执行机制:一是自身监控,二是通过组织管理实现目标监控;反馈与总结:对每个阶段、每项细节的实现情况进行总结、反思,并对完成情况进行奖励。

第七,资源整合策略:

当教师感到教学压力过大,常常陷入对工作难以应付的窘境时,这显示出自身教学资源濒临枯竭的一个征兆,表明你需要学习、进修,需要重新整合自己的教学资源,需要充电了。

回顾总结、及时反思,不断积累自身教育资源;学习进修、参加研讨,及时获取新的教育资源

第八,身体放松策略:

(1)运动:温和地转动头部,颈部,或伸懒腰,动动肩膀等

(2)音乐放松:当你烦躁不安时,听舒缓,流畅,平静的音乐;当你抑郁焦虑急需发泄自己的愤懑时,听一些激荡的音乐,有利于宣泄情绪,使心情平复。

(3)冥想:选择一个宁静舒适的场所,闭上眼睛,想像自己静卧在宁静的草原或是平静的海滩上,望着远处缓缓起伏的波浪,谛听草原深处或海滨传来的细细的声音,使自己逐渐进入一种舒缓、宁静的氛围中,融入自然,忘却烦恼,从而使心灵得以平静。

(4)睡眠 :形成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定时睡眠,睡觉之前尽量不作情绪性的思考,保证睡眠的质量.

第二篇:简述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因素

简述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因素。

答案:(1)生物学因素为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2)社会环境因素。①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的最初环境,对儿童早期行为塑造起关键作用;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对幼儿的评价,对攻击性行为的处理方式都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③个体因素对儿童攻击性行为影响不小;④大众传媒中的暴力传播会引发儿童攻击性行为。▶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简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社会领域教育总目标的规定。答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就社会领域教育提出以下总目标: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简述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方法。

答案:(1)游戏;(2)动作与行为练习;(3)讨论;(4)表演;(5)示范;(6)参观访问;(7)实验;(8)多媒体教育;(9)感知体验。▶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简述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答案:同伴交往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同伴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加速了幼儿社会化的进程。虽然在儿童进入幼儿园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些同伴交往的对象,但这些同伴交往对象基本上都是随机形成的,而且也缺乏一定的稳定性。而当儿童进入幼儿园之后,就生活在了一个稳定的同伴环境中,这个同伴环境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发挥着自身独特的作用。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同伴关系构成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

(2)稳定的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

(3)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简述游戏的具体含义。

答案:(1)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2)游戏是幼儿对生长的适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3)游戏是幼儿的自发学习。▶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情绪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1)情绪的动机作用;(2)情绪对认知发展的作用;(3)情绪在人际交往中的信号作用;(4)情绪对幼儿个性形成的感染作用。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对下列大班科学活动“认识四季”的目标进行评析并修改。认识四季(大班)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四季的名称、顺序及主要特征;

(2)启发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年中某个季节的主要特征;(3)培养幼儿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答案:(1)评析

优点:该目标的制定较为全面,兼顾了科学知识、方法技能和情感等方面。

缺点:要求过低,不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2)修改

对目标的修改要求做到全面(包括知识目标、方法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适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并且具体、可操作性强。修改范例:

(1)让幼儿了解四季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形成四季的初步概念;(2)引导幼儿用清楚、连贯的语言描述四季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3)激发幼儿对季节变化主动探索的兴趣。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从对某幼儿园大、中班幼儿的调查来看,中班80%的幼儿、大班98%的幼儿都喜欢教师始终面带笑容。这种情绪时时感染着幼儿,使幼儿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心情放松,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与信任感。结合材料,试分析如何建立良好师幼关系。

答案:(1)帮助幼儿适应环境的变化,消除分离焦虑;(2)积极主动地与幼儿交往;

(3)对幼儿和幼儿的活动真正关注并感兴趣;(4)理解与宽容地对待幼儿的错误;(5)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6)帮助幼儿摆脱不良行为习惯。

请为中班幼儿设计一个以认识自己为内容的活动。

要求:活动名称可以自拟,写出活动目标,并简要说明活动思路。答案:活动目标:

①知道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②了解并会表达自己的喜好与特长; ③了解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活动依据引发认知一情感体验一实践尝试一经验积累一情境迁移的基本要素来设计,通过活动让幼儿认识自己的外貌、姓名和与众不同的特点,知道自己有喜怒哀乐情绪反应,并通过实践让儿童了解自己的能力,从而建立起全方位的对自我的认识。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请以下面的儿歌为内容,设计一个完整的活动。

要求:(1)注明适合的教学班级;(2)列出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和活动过程。【儿歌】 片片飞来像蝴蝶 秋风吹,树叶摇,红叶黄叶往下掉。红树叶,黄树叶,片片飞来像蝴蝶。答案:片片飞来像蝴蝶 适合班级:小班

活动目标:(1)理解儿歌内容,学习有节奏地朗诵儿歌。(2)感受儿歌中描写的秋天的美丽景象。

活动准备:(1)带幼儿到室外观察秋风吹下树叶的情境。(2)和幼儿一起收集各种颜色和形状的树叶。

活动过程:(1)引导幼儿感知、理解儿歌内容。①引导幼儿回忆秋风吹过,树枝摇动的景象,理解

并学说“秋风吹,树枝摇”。②出示收集到的树叶,请幼儿说说树叶的颜色,学说“红树叶,黄树叶”。

③带领幼儿抛撒树叶,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飘落的树叶像什么,学说“片片飞来像蝴蝶”。

(2)教师用树叶和形体动作示范朗诵儿歌。①讲到“秋风吹”时,双手拢嘴做吹的动作。②讲到“树枝摇”时,做双臂在头上摆动的动作。③讲到“红叶黄叶往下掉”时,双手从头上向下摆动。④讲到“红树叶,黄树叶”时,教师一只手拿红色树叶,另一只手拿黄色树叶分别展示给幼儿。⑤讲到“片片飞来像蝴蝶”时,做蝴蝶飞的动作。

(3)带领幼儿朗诵、表演儿歌。①带领幼儿一起朗诵儿歌。②鼓励幼儿边做动作边朗诵儿歌。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李先生的儿子今年3岁,名叫浩浩,刚上幼儿园不到三周。最近,李先生发现浩浩回家后不是埋头不语、就是大喊大叫,一提起幼儿园就万分恐惧,对任何人都不理不睬,有时候还大小便失禁。一天,浩浩要小便的时候,李先生帮他脱下裤子,竟然发现浩浩大腿两边各有几块青紫,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其中有一处深深的、特别明显的指甲印…… 结合案例,谈谈你对教师体罚行为的看法。

答案:体罚是指教师以暴力的方法或以暴力相威胁,或以其他强制性手段,侵害学生的身体和精神健康的侵权行为。

教师体罚幼儿,无论从法律还是道德上都是不允许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29条第2款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对未成年幼儿和儿童实施体罚或者变相体罚,情节严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行政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为避免出现教师体罚幼儿的行为,必须从立法、执法、监督,以及学校、家庭、社会,教师、家长、幼儿等多方面入手,保证幼儿的合法权益。▶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案例:在室外自由活动时间,中班的小安快乐地拍着皮球,他一路跟着皮球跑,一不小心碰到了小华身上,小华摔倒在地,膝盖摔破了。小华站起来很生气,骂道:“讨厌,王八蛋。”小安于是也开始回骂:“撞了你怎么了,哼!”两人开始吵起来。小华准备打小安,这时老师走了过来。(1)请分析这一事件产生的可能原因;

(2)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如何处理这一事件,请说明你的处理方式及理由。答案:(1)可能原因:①幼儿注意分配能力发展不足,往往不能在活动时关注更多的事物,因而没有注意到小华在旁边;②幼儿还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③幼儿还没有理性解决冲突的能力。(能分析到两条原因就可得分,原因可以不限这些,只要言之有理即可)(2)对事件的处理:①分开两人(避免冲突升级);②关心小华的伤(安抚受伤者,平稳情绪);③请小安帮小华涂药(感受到自己行为给同伴带来的伤害);④安顿好后请两位小朋友分别说说自己的感受(学习了解对方感受与沟通);⑤说说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应当如何做(学习解决冲突的方法)。

第三篇:影响教师教学风格的因素

目 录

摘 要 关键词

一、影响教师教学风格的因素………………………………………………1

(一)客观因素………………………………………………………………1

(二)主观因素………………………………………………………………2

(三)外部因素………………………………………………………………3

二、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小学生的学习风格的相互作用………………………3

(一)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其学生的学习风格的影响…………………………3

(二)学生多样的学习风格是教师改进教学风格的力量源泉………………4

(三)学习风格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4

三、养成有效、独特、良好的教学风格……………………………………6 结 语………………………………………………………………………8 参考文献………………………………………………………………………8

摘要:教师的教学风格已经成为新课改下备受关注的议题,它同教师的教学能力一起,成为近些年来影响小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因此成为新课程改革下素质教育的一项主要影响因素。目前已经有多位专家学者探讨了教师教学风格问题,但针对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业的影响这一话题却很少涉及过。

关键词:教学风格;影响因素;学业成绩

前 言

教师的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理论指导下,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探索和追求形成的、并逐步完美的教学活动,并且在教学观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技巧、教学作风、教学效果等方面综合体现出来的、稳定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教学特点与审美风貌。教师的教学风格不仅仅对教师自身教学活动有重要影响,而且对所教授学生的学业成绩乃至身心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据其价值观念,对教学过程诸元素(知识、教师、学生和方法等)的偏好性和习惯化的方式。教学风格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个体差异,是教师教学的个性化特征,体现于教师对各种教学元素的选择与组合方式。[1,2]

教学风格是具有复杂结构的多种心理与行为品质的总和。分析教学风格的结构对于深入了解教学风格的本质,有着重要意义。罗宾逊(Robinson,1986)将教学风格区分为内容为中心和以学习者为中心两类。[3]蒂尔伯格和希牡利(Van Tilburg & Heimlich,1994)定义了两个主要的维度来描述个人的教学风格:敏感性(sensitivity)和包容性(inclusion)。[4]敏感性表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关心学生的满意度的程度。包容性维度定义为将所有学生融入各种学习过程的能力。

近几十年来,在分析教学风格结构的基础上,研究者考察了可能对教学风格构成影响的各种因素。埃文斯(Evans,2004)研究用综合—分析维度测量教师的教学风格,发现年龄与性别对教学风格有显著的影响。年龄大的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综合性风格,而年龄小的教师表现出分析性风格。男教师表现为综合性风格,而女教师往往是分析性风格。同时,他发现教师教学课程类型与教学风格无显著关系,不同课程的教师表现出各种教学风格水平。[5]

安得尔斯(Endres,1992)等人的研究分析了杂志写作课的男女教师的风格差异,结果显示,男女教师的教学风格是类似的,并无显著差异。还有研究指出,女教师倾向于结构化的教学风格,而男教师倾向于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想法、话题和有挑战性的想法。雷克(Lacey,1998)研究指出,在教学风格的敏感性维度上,不存在性别差异;而在包容性维度上,男教师显著地低于女教师。[4]

一、影响教师教学风格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

1.学校类型对教学风格的影响

众所周知,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特殊产物,两类学校在师资力量等许多方面存在差异。考察两类学校教师在教学风格方面的差异时发现:两类学校的教师在教师中心、学生中心两个因素上存在差异。总的来看,重点学校的教师强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控制力度,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同时强调以各种训练方法加强知识教学,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相对较少,这些特征实际上说明了重点学校是以

教师为中心的教学风格。普通学校教师的教学风格则表现得相对中性一些,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程度相对较低,强调利用情绪调动课堂气氛。造成这方面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两类学校长期形成的校园文化对教师个体的教学风格发展构成了影响。

2.教育阶段对教学风格的影响

小学、初中和高中这三个教育阶段划分的依据是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身心特征不同,教学目标不同,导致中小学教师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方法组织教学。本次调查发现小学、初中与高中教师在知识训练、教师中心、学生中心三个教学风格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总的来看,小学教师倾向于营造情感丰富、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十分重视以各种形象的方式传授知识,强调训练在知识学习中的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非常高;初中教师偏好严肃严谨的课堂教学气氛,对学生要求严格,教学过程中教师中心的程度较高;高中教师倾向于严格控制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中心的程度最高,同时也最强调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教育阶段对教学风格的影响,实际上反映了各阶段的学习者的身心特征与教育目标对教师教学的影响。

(二)主观因素

教师对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的执着追求和努力探索是形成教师教学风格的 最活跃的因素,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没有执着的追求与探索、就没有创造;没有创造,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清醒的自我意识和顽强的科学研究精神,是教师形成教学风格的必 备条件。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与创新,注重反思教学,及时总结,不断积累经验,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1.性别对教学风格的影响

[4,5]关于教学风格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的争论较多,但本次调查并没有发现男女教师在教学风格的任何一个因素上存在差异。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样本中男性的比例过小,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中小学校教学的高度求同性造成男女教师在教学风格上趋于一致。但是笔者也发现男教师教学风格的差异性大于女性教师。有学者研究指出中学骨干教师人群中,男教师比女教师独立性更强,更有主见。[7]可能由于男女教师在人格上的差异造成他们在教学风格离散程度上的差异。但是,雷克等人(1998)的研究结论却相反,他们发现男教师在教学风格方面的差异性要显著地小于女教师。[4]

2.教龄对教学风格的影响

教龄反映了一位教师的从业经历,有研究指出教龄不同的教师在教学态度、教育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5]笔者也发现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师在知识训练、学生中心、体系形象三个因素上出现了几乎相同的趋势,即因素得分随教龄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的速度随教龄的增长而减缓,最高教龄组(21年以上)略呈下降趋势。教龄对教学风格的影响,一方面与教师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有关,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教学风格的发展性。这种发展性突出地表现为教师通过反思积累经验,新经验在量的方面的积累会使原先的风格发生变化,形成新的风格。[8]

3.教学科目对教学风格的影响

现阶段中小学教师基本上相对固定地教授一门课程,教师主讲的科目是教师之间的最明显的差异。但是本次调查并没有发现由于教师的教学科目不同,导致他们的教学风格存在差异,特别是文科与理科教师在教学风格的六个方面特征基本一致。这一结论与艾文斯(2004)的研究结果相符。[2]教学科目与教学风格之间的关系说明教学风格与所教内容无关,而是更高层次的形式范畴,相同科目的教师可以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而不同科目的教师也可以形成相同的教学风格。如果能进一步证实同一位教师在教授不同课程时,依然保持相同的教学风格,则进一步证明了教学科目与教学风格的关系。

(三)外部因素

1.影响教学风格形成的外部因素主要有社会传统、时代要求和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

如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采用串讲、背诵、评点等方式方法,要求教师教态庄重、讲述翔实、治学严谨,这就决定了在封建社会中宣讲成为其主要的教学风格。当代社会,一方面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而,产生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从而形成了各种教学风格。

2.教学内容也是影响教学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说来,理科的教学内容倾向于“理智型”的教学风格,文科的 教学内容倾向于“情感型”的教学风格,同样,学生实际情况的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也不同。例如,特殊学校的教学风格会明显不同于普通学校。小学、中学、大学的教学风格也会因学生的年龄大小、知识面宽窄、能力的强弱而不同。

二、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小学生的学习风格的相互作用

(一)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其学生的学习风格的影响

1.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其学生的学习风格起指导和支配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第一,小学教师的教学风格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对学生已有的学习风格的丰富和发展起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第三,对学生已有的学习风格的丰富和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小学生的学习风格的形成受到包括生理要素及个性发展水平的诸多内在因素的影响,但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而教师的教学风格是这些外部环境因素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进步所起作用是非常关键的,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教学风格是教师人格和个性特征在教学上的全面反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地举手投足、一言一行、无疑对学生的学风和人格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般而言,严谨风格的教师会培养出一丝不苟的学生。导演型风格的教师在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而会有一大批独立型学习风格的学生伴随左右。持有一定教学风格的教师总是调教出与之相匹配的学习风格的学生。

上述,在学习风格的形成过程中,教学风格起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而如果学生在师从某一教学风格之前已经形成了自己稳定的学习风格这一问题,则须着眼于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是否匹配、学生的适应能力如何以及教师对教学风格的驾驭能力等三个方面。

2.将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相互作用的这一规律应用于教学实践,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应重视教师教学风格的差异,一方面应遵循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相匹配的原则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这样才能使小学生在有序的教学活动中对自己的学习进度方式进行有效的调整从而提高成绩;另一方面应鼓励教师掌握丰富多样的教学风格,根据教学情境的实际需要灵活运用,从而提高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助于学业成绩单提高。推进教师评价多元化,不应把某种单一的教学风格作为样板硬性推广。

小学教师应提高对教学风格的调控意识水平,塑造多样化的教学风格,以满足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风格的需要,从而加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让小学生能倾注更多的精力在课堂上,立志于学业成绩的优先。

应重视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正确评价和解释学生的学业成绩。不能轻易或武断地仅评考试成绩判定学生学业能力的优劣。相同的努力程度、相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在相同的教学条件下,因学习认知风格不同,学业成绩会有所不同。这种情况下的学业成绩差异是正常的,正确理解这种正确的情况分类可以以更加有效飞方式来认清小学生学业成绩的优低,从而区别平等对待,有利于鼓励其学习的提高。

应教育小学生注意发展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认知风格,使自己的学习风格和教师的教学风格相匹配,所谓跟着教师的引导走,更有效的搞好自己的学业成绩。

(二)学生多样的学习风格是教师改进教学风格的力量源泉

教师自身的自觉追求和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但是,促使教师改进自身教学风格的直接动力却来自其学生。学生的学习风格的多样性总是迫使有工作热情的教师深刻研究每位学生的具体特点,统筹考虑学生的总体特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风格是否适合、。教师要想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做好,就必须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风格,给小学生提供更满意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所以,学生多样的学习风格是教师改进教学风格直接动力。

另外,学生多样的学习风格给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参考。正如教师在形成教学风格初期以自己的学习风格为基础一样,教师在改进和丰富自己的教学风格过程中,来自学生的因素成了不可缺少的源泉。

(三)学习风格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世纪 50 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就学习风格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学习风格与学习环境、学生人格特征、性别、专业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另外,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学习风格与学业成绩有着密切的关联,成功的学习是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相适应的结果。

Keirsey1998的研究显示,不同个性和气质的人会形成不同的学习风格类型:视觉

型学习者喜欢通过文字、图片等视觉刺激手段来获取信息;听觉型学习者喜欢通过听歌曲、诗歌等听觉刺激来获取信息;触觉型和动觉型的学习者喜欢动手操作性的活动。Oxford1991研究发现,与人格特质有关的学习风格对学习活动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外向型的人性格开朗、情感外露、健谈好动,喜欢交互性的课堂活动,乐于与同伴协同学习;而内向型的人稳重寡言、不善于与人交往,喜欢独自学习或与自己比较熟悉的人一起学习。

研究还发现,不同专业背景和性别的学生在学习风格方面存在显著差异。BibermanampBuchanan1986发现,会计、金融专业学生的学习风格不同于市场、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风格。Matthews 等人1994认为,理科专业数学和科学的学生偏好应用性质的学习风格而文科专业人文、社会及教育等学科的学生更侧重概念性质的学习风格。关于学习风格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不同研究者的结论并不一致。另外,有学者对学习风格的形成进行研究时指出,学习风格直接或间接受到文化、风俗、家庭和学校以及已有知识经验的影响。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施教。

在学习风格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中,邓恩夫妇的贡献最为突出,并得到美国教育界的大力支持。他们发现,结合学习风格理论进行的教学,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并帮助低学业成就的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力。研究显示:当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相匹配,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风格后,学生的学业成绩得到提高;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对学习的态度和对事物的认识也发生了质的改变,他们学会了学习、爱上了学习;并且他们更容易掌握学习方法,去记住新的、难度大的复杂的信息。

大量研究揭示,学业成绩与学习风格具有重要的关联性。高成就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低成就学生的学习风格不同。高成就学生相对于低成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灵活性、学习动机均较强,较少依赖外界和班级环境。Collinson 等人(2000)在对不同学业成就的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分析时发现,低成绩者更喜欢正规学习环境,而高成绩者更喜欢独自学习。Guild(1994)在对大学生学习风格与学习成绩进行研究时发现,某些特定的学习风格会使学生在学业成绩上有不同反应。另外,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的学业成绩也存在差异。

虽然在许多研究中,学习成绩与学习风格的关联性得到证实,然而,CezairJoan A(2003)使用 Kolb 的学习风格量表在对 297 名大学生进行学习风格与学业成绩的研究时发现,学习风格与学业成绩之间没有显著性相关。

另外,有关学者在教学环境与学习风格的匹配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发现:当教学环境、教学安排和教学策略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更易获得成功,并改善低学业成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三、养成有效、独特、良好的教学风格

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外部环境、教学环境、教学资源,不同的学生,诸多不确定因素决定了教学法。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重要的是依据自身的特点,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特长的比较稳定的教学风格,千学万学,都应在自己的风格基础上不断完善变化,如此,才能在教学上教有成效。

如果我们回忆那些曾经教过我们的老师,也许我们已记不清老师教给我们的那些知识,但对老师的教学风格一定记忆犹新。也可以说留给我们记忆深刻的都是那些风格鲜明、特点突出的教师。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能够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对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并使其教学活动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深刻印象。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富有个性化特征的风度和格调,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教师的教学风格主要通过能够影响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的教学态度、教学语言、调控方式、结构艺术和场景形象等表现出来。如有的教师语言风趣,富有幽默感,课堂气氛活跃;有的教师善于设疑,循循善诱,启发诱导;有的教师善于思考、思维活跃,勇于创新;有的教师论证严密,逻辑性强,语言有逻辑说服力;有的教师知识广博、旁征博引,视野开阔等等。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教师在教学上成熟的重要标志,确立自己的教学风格,不仅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加速专业化成长的进程。所以,教学风格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乃至教育职业生命发展的重要问题。那么,教师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呢?

第一,教学风格的形成必然是建立良好的师德和职业精神、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技能的基础上的。

教学风格本质应该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形成的具有个性特征的教学艺术,这种教学艺术的基础正是作为一个优秀教师应具备的基础性的条件,那就是,必备的良好师德和职业精神、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技能。只有这几个条件都具备,并通过与教学实践有效结合,也能融合成具有良好个性特征的教学艺术,即教学风格。所以,一位教师要想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就必须首先在加强师德修养,培养职业精神,不断拓展专业及与专业相关的知识,不断加强基本功和教学技能上下足功夫,提升综合素质,为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格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教学风格的形成必须通过长期的积累以及不断的探索创新来实现的。

每一位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之初,往往只能把重点放在专业教学知识和基本教学技能的掌握上,而对于教学风格只能是向老教师或其他教师进行模仿,这是教学风格形成的基本阶段。随着教师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教学实践的深入,教师自身就会不断反思、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进而不断创新。在教师超越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以后,伴随着教学艺术性的增强和个性特点的不断突出,教学影响力和教学魅力会越发突出,最终就会形成自身独有的教学风格。

第三,教学风格是相对稳定的,更是在动态的和不断提升、改进和发展中完善的。

一位教师一旦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那么这种教学风格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会在一定时间内,表现为一种基本的风格特点。但是,随着自身教学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对教育理念理解的不断深入以及不断地探索和创新,那么这种教学风格也会体现一种动态的趋势,会在原来的风格基础更加完善和升华,所以说教学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提升和改进的动态过程,教学风格贵在不断的改进提高乃至升华。

结 语

教学风格应该是属于个人所具备的特质并以一定的方式来体现的。

某种教学风格不一定属于某个个人,但某个个人必然要具备适应他自己的特质并属于他自己的教学风格。所谓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就是一定要在某些方面达到超越别人的程度,仅为个人所拥有。这就是说教学风格也应与教师的个人素质、个性特征、个体经历、个人认知相结合,与具体教学实践相结合,扬长避短,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当然,这种教学风格也必然以一定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些方式可能是语言、行为、思维、特有的教学呈现和组织方式等不同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表现方式。

个人认为,教师要想形成个人独特的有益的教学风格,首先必须对教学风格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懂得实现教学风格的基本手段,把握教学风格形成的各个阶段与环节,深入实践、积累实践、长期坚持、不断创新,那么就一定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Heimlich,J E,Norland,E.Teaching Style:Where Are We Now[J].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No.93,Spring 2002:17—25.[2]刘和平.教学风格辨析[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4,(2):107—110.[3]Robinson R.Egography Teachers Reflections on Their Teaching about Development[J].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1986,18(4):409—427.[4]Lacey,C H.A Study of the Teaching Styles of Male and Female Professors[A].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Women

i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Conference[Z].Lincoln,Nebraska,USA,October 11—12,1998.[5]Evans C.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gnitive Style and Teaching Style[J].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4,24(4):509—530.[6]汪小琴,等.中学骨干教师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2004,(1):69—70.[7]练国铮.教学风格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3):55—56.

第四篇: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

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

泉水镇旧州小学 宋 莹

关键词:教师 职业倦怠

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原因既与职业有关,也与个人有关,还与社会大环境相联系。

(一)职业因素。教师是一种多应激的职业。教师教书育人,责任重大。教师既承受着外在期望的压力,又面对内在的角色冲突,加上期望与现实的差距及职业的低创造性,使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问题。

1.外在的期望。从古到今,教师被认为是最崇高的职业。从古代的“传道、授业、解惑”,到当今培养跨世纪人才,无不体现教师的神圣和伟大。然而在当今多变的社会里,价值趋向多元化,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也日渐分歧,因而也无形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

2.角色冲突。教师是一个多角色的职业。如果教师不能顺利地进行角色转换或面对多种角色期待不能顺利地调节,就会出现角色冲突。单就教师的职业角色来说,就有多种,如: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家长的代理人、集体的领导者、朋友与知已、心理治疗工作者等等。因此,教师在各种不同的人们心目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所以出现角色冲突及压力是不可避免的。

3.期望与现实的差距。教师一般都有较高的成就动机,他们追求个人成功的价值,渴望在工作中得到应有的反馈。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成功具有不可确定性,职业成就感不像其他职业那么明显,会造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工作责任感与工作疏离感的冲突,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冲突。

4.职业的低创造性。教与学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一种能动的互动过程。因此,教师的教育与教学应有较高的创造性。而在教学实际中,有许多原因限制

了这种创造性的发挥,如,封闭的教育系统,使学校教育只注重对学生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再如,在应试教育中,教师在拼命追求升学率的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长时间的压力导致了教师身心的疲惫状态。

(二)工作环境。工作环境对教师的职业倦怠有很大影响

1.教学情境。1979年,美国教育协会(NEA)的民意测验发现:接受调查的3/4教师认为,纪律问题对他们的教学效率有很大影响。管理学生的困难已成为教师压力及倦怠的主要原因。目前,学生的问题行为日益严重,教师必须花费加倍的时间与精力来处理学生的问题。教师工作的评价也存在着严重问题。如以各种“率”作检验教师的标准,竞争的手段和方法不科学、奖励与批评机制不建全,各种考核、评比增多,等等,也增添了教师的工作负荷量。

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在学校环境中,教师是人际关系网的一个结。比如,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领导、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等,如果教师在这个关系网中不能顺利交往与沟通,就会使教师心力交瘁,导致倦怠的产生。

2.组织气氛。研究显示,缺乏校长的支持乃是教师产生工作压力和倦怠的重要因素。教师常抱怨学校领导过于缺乏同情心、孤立、官僚、无效能。有的研究发现,缺乏欣赏与支持性回馈乃是助人工作者的重要压力来源。

(三)个人因素

1.人格特征。个体的人格特征,在某种意义上说决定着个体的行为方式。A型人格特征的人较易导致倦怠。A型人格特征表现为极端的挑战性、争强好胜、力求把握环境、时间观念强、急躁等。B型与此相反。研究发现:A型与B型的人在应激反应的多项变量上有较大差异,尤其是在焦虑、疲劳、心理症状、健康指标、角色过度负荷和物质冲突上,A型性格都比较明显,这些表现与倦怠的征兆有很高的相似性。

2.对社会能力的知觉也是影响倦怠的因素。助人工作的专业人员,如教

师、咨询人员等,他们所需具备的能力与一般行业的工作不同。助人工作的对象是人,因此特别需要与人互动的人际关系能力,即所谓社会能力。

专业人员倦怠的发生,取决于下列两个原因:①是否能觉察到当事人(clients)的问题因个人的处置而获得显著的改善。②助人目标是否达到。如果专业人员能知觉到当事人,因自己的处置有所改善,则会增加他的胜任感,进而提高其助人的动机。如果预期目标不能达到,专业人员将其全部原因归咎于工作本身,那么就容易产生倦怠,因而降低助人的欲望。由上述理论可知,教师产生倦怠的原因,在于教师能否知觉到学生的问题因其努力获得改善,以及教师协助学生的目标是否达到,如果教师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效果或无法达到目标便容易产生倦怠。例如一个老师在新学年接一个学习成绩较差的班级,开始时立志要把这个班带好,但经过长时间努力以后,无效果或效果不显著,那么教师就容易产生倦怠。

(四)社会因素。教师工作倦怠是个人行为,但造成的原因也与社会因素有关。

1.社会的巨变,使人们价值观念多元化,给人以更多的自由去选择自己的人生。于是在选择中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焦虑与痛苦,使情绪发生变化,加上现实中生活条件的不理想,如工资待遇低,住房难、负担重、压力大等矛盾,使教师心理波动较大。

2.群体关系也无时无刻地影响着教师职业心理。某些教师在群体中与人的关系不够融洽,人际关系紧张,使教师产生压抑感和无归宿感,因此有的教师不能愉快地从事工作。

3.社会支持系统。教师也是人,在遇到困苦时,能得到各种帮助,就能缓解教师的不愉快,减轻工作倦怠感。对教师的帮助应有多种支持形式,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

第五篇:影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理论因素论文

摘要:设置创新型、研究型、开拓型的教师教育课程,是培养和造就21世纪合格教师的重要前提,研究影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理论因素很有必要,本文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出发,对此做了探讨。

关键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

教师职业劳动的创造性、复杂性和示范性特点决定了教师是不可替代的专门性的社会职业和专业人才。新世纪教育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琼·托马斯曾经说过:“革新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全体教师的态度。”教师的支持对于基础教育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这种支持必须体现在观念的转变和技术的掌握上。因此,培养和培训大量高素质、具有专业化水准、拥有教学专长的教师,是顺利进行教育改革和巩固教育改革成果的重要前提,而这些离不开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影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理论因素有很多,随着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理论观念的发展,它们对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影响愈来愈大。本文从这些学科的相关理论出发,作出如下探讨。

一、哲学观念对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影响

哲学对课程设置的影响,主要在于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以哲学为依托,而且心理学和社会学也是受哲学引导、支配的。

每一种学校课程都隐含着课程设计者的某些哲学思想与观念,只不过其表现形式不一定凸现罢了。一般地说,哲学命题理念上的差异,往往会造成课程观上的巨大差异。我国的教育实践也证明,各种师范教育的课程创新研究及设置,极大的受制于哲学的理念。例如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在重视素质教育的同时,尤其重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成功与愉快体验,让学生充分地展示他们的创造力,获得各得其所的发展。近几年来,知识及知识本身的变化,引起了学者们极大的兴趣。很多学者从哲学的层面上探讨知识的发生、扩展及其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同样,知识观的更新也引起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

古希腊学者柏拉图认为,知识可以分为两类:知性和理性。知性知识是数学和科学研究的对象,理性知识是辩证法研究的对象,且理性是最高级的。亚里士多德根据形式与质料的研究,把知识分成四类:逻辑学、理论科学、时间科学、纯技术的指示。随后,许多教育家,如夸美纽斯、洛克等,都受培根的影响,并把培根的指示论和方法论应用到学校教育中,逐渐形成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体系,推动了近代学校课程理论的发展。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要求进行“通识课程”的设置也是受了培根知识观的影响。很多国家主张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应该文理渗透、拓宽基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日本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通识课程”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外语和保健体育,这些课程占总课程的37.7%。

从上表可以看到,美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非常重视教师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着眼于塑造学生的全面素质,避免教师教育课程的“专门职业化”倾向、“科学主义”倾向和“传授知识”倾向,构建完美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扩展知识背景和能力基础,为发展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为知识核能的迁移奠定基础。

二、心理学对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影响

当代,对课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心理学流派主要有: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

1.行为主义心理学对课程设置的影响

行为主义心理学可以说是影响20世纪西方学校课程设置最大的心理学流派。20世纪60~70年代对课程与教学影响较大的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以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假设是相一致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可以分为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两大类,前者的代表华生认为:人和动物的全部行为都可以分析成刺激和反应,这种行为都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后者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教师的教不是给学生传授教师自己的行为,而是帮助学生建构适合某种环境的行为。

在我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以及师范院校的课堂上,常采用程序启发式的教学模式;课程上要求目标管理,学生以相同的步伐前进;考试注重记忆,强调记忆性知识的重要性。这些都是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在我国的教师教育课程中,很注重“三字一话”以及教学技能和教师行为的训练,所采用的方式也是训练—奖励一再训练一再奖励。

2.人本主义心理学对课程理论流派的影响

2O世纪5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认知心理学只注重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它特别强调课程内容对学生的意义,把课程看作是满足学生生长和生活需要的自由解放的过程。

一些人本主义心理学课程理论者提倡一种合成课程(con—lfuentcurriculum)。但是,这种课程应如何把学生个人成长与传授各门学科必要的知识技能结合起来,至今也没有很有说服力的实验研究。目前我国大陆以及台湾基础教育都在进行课程综合或称“课程统整”,事实上就是受了人本主义的影响。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只是一个理念,用于课程设计实际操作还很难,所以也没有以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为指导的一套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但从当今教育领域提倡的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来说,人本主义的很多观点是值得借鉴和吸收的,尤其是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更应充分重视人性、人的情感、教师的人格培养的课程,因为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不单单是“传道、解惑”,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培养,“教师人格”已不仅仅属于教师个人,而是一种“教材”,是一个“课程”,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品质量,如现在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开设的哲学、师德、人文学科、美术教育等。

3.建构主义心理学对课程理论流派的影响

所谓“建构”就是个人用来解释或说明自己经验时所使用的种思想、一种观点或看法。换言之,也就是我们用以解释和组织个人生活经验的意义类型观念。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知识是发展的,是内在建构的,是以社会和文化为中介的。学习者在认知、解释、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在人际互动交往中通过社会性的协商进行知识的社会建构。根据这样的观点,教育关注的焦点从教师的教学转移到学习和知识的形成,认为学生知识的获得是由个体自己去建构。学习者不是被看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心理学影响了当代课程理论的发展,尤其是为基础教育以及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综合化趋势奠定了心理学基础。

三、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对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影响

尽管教育学及其理论对现实教育现象的解释经常受到批判,但随着人们对微观教育现象的研究越来越深,借助于其他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人们对教育现象做出判断以及解决教育问题的措施越来越产生积极的效应。教育目标尤其表现在教育目标的研究和课程理论的发展上,新的教育目标的提出以及课程理论的更新对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同样提出了新的要求。

1.教育目标对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影响

一般地说,大到整个课程设置,小到任何一门课程、一项教学计划、一本教材都有其既定的目标。教育目标是培养什么样的人,课程设置的目标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以什么样的内容来完成培养什么样人的过程。随着我国实施新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都将发生一系列的变革,在未来师资的培养上,是培养专才还是通才?是进行专业教育还是通识教育?是以培养教育技能为主还是以传授专业知识为根本任务呢?这些关系到师资培养目标的基本问题仍有争论,政策上也经常出现摇摆,所以直接影响到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影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标准。另外,即使课程目标明确了,在课程设置时尤其是在内容选择上还是经常脱离或偏离目标,这可能是我国当前课程领域存在的重大问题。

2.课程理论的发展对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影响

在选择一些知识传给下一代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各种各样思想理论流派的影响,同时产生了许多精彩纷呈的课程理论流派。其中,对师范院校课程设置影响最大的理论流派有以下几种:

1)学科课程理论

学科课程,它是以课程类型来划分的一种理论课程,“是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最传统的课程形态总成”。哄渊源为古希腊的“七艺”课程和我国古代的“六艺”课程。我国当今的中小学以及高等院校,包括师范院校的课程,普遍采用的就是这种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强调各个科目是由单

一、独特的内容所组成,各学科都相对独立、封闭,自成体系,这样的设计倾向于割裂知识,割裂了整体的事物,使学生的理解力有了断层。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指示区域综合化,大量的新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不断涌现,这种课程设计有点穷于应付。同时,学科课程只着眼于知识本身,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追使学生脱离自己的愿望进行学习,而且不注重以实际生活的联系,只是在学习一些抽象的符号,学生缺少完整的理解,了解不了其真谛,削减了学生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学科课程的教学方法单一,如同工厂生产的商品一样都是同一规格,造成“千人一面”的局面。但是,学科课程的优点也是毋庸置疑的,对知识进行系统地梳理,以传统知识为基础,容易组织教学,学生容易吸收。

这种在师范院校的学科课程设置的结果是:我们的学生基础深、知识面窄、规范而保守,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创造力差;而国外的学生有些基础不是很扎实,但知识面广、灵活而富于想象,适应性和创造力强。

2)经验课程理论

19世纪末,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杜威,设计出一套以儿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成为经验课程(experiencecurriculum)。他认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直到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杜威是主张以儿童为出发点,其根本方法是: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知识各部分恢复到原来的经验,把教材引入儿童的生活,就是把东西教给学生去做,不是把东西教给学生去学,即“从做中学”。

实施这样的课程计划,也会极大地影响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因为教师在课程中担任什么样的角色,应该怎么样教学,都受此课程计划的影响。基于这种考虑,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一定是偏向于综合性和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杜威自己并没有尝试去构建一套以他的课程观设置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甚至后人也没有。但是,不能说我们现在就可以不受杜威课程观的影响。如今我国按学科课程和学科专业培养出来的教师,如何教中小学的“综合活动课”?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做中学”?因为综合活动课程,需要教师有着融会贯通的综合性知识和综合性能力,甚至需要杜威当时开设的课程如“园艺、木工、金工、烹饪、缝纫、编织”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我们现在的教师能上吗?如果不能,那谁来上综合课?在考虑这样一些问题的时候,必定参考杜威的课程观,毋庸置疑。

3)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要素主义教育(essentialismeducation)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弥补进步主义教育缺陷而出现的一种保守的教育理论,也称“新传统教育”,以巴格莱为主要代表人物。巴格莱认为人类的文化在发展变化的同时,存在着相对稳定的、不变的人类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要素。这些“要素”是“文化的共同要素”,它主要包括共同思想、共同理解、共同准则以及共同精神,简言之,就是指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他强调应把“文化的共同因素”作为学校教育课程的内容,并大力提倡全国统一课程。

要素主义在教师地位问题上正好与杜威的经验课程理论相对立,认为教师应该处于教师过程的中心地位,教师应该拥有较大的权威,要用教师的权威去对“火热的一代”进行严格的控制。要素主义对教师培养的目标是:“教师必须受过通才教育,具有有关学习领域的广博知识,对儿童心理学和学习过程有深刻的理解,有传授事实、知识和理想给年轻一代的能力,能正确评价教育学的历史——哲学基础,并且忠诚于自己的工作。”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对与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来说,起码有两点启示:一是基础教育必须给学生一定量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这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强项,也是该理论过于向我们学习的地方,笔者认为该强项不能丢。所以,在教师教育课程里对于学术理陛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还是应加强。而且文理都要学习一点并有所侧重,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通识教育”。二是教师教育课程设置要顺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但又要避免一味地追求新的教育潮流。当然,要素主义强调人才的统一规格,而不顾人的个性发展的课程观,只设必修课、不设选修课和社会服务课程的做法是应该摒弃。

下载简述教育中教师表现受到那些因素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
下载简述教育中教师表现受到那些因素的影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

    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 我认为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环境因素。 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于教育与教师的地位与价值的的认识,教育行政......

    影响教师权威的因素范文

    新课改情境中教师权威的影响因素 摘要:教育必须是一种权威性的活动,权威存在于教师这一方面,教师如要良好地履行教育者角色就必须具有相应的权威。新课程实施后由于传统的知识......

    文化因素在市场营销中的影响

    文化因素在市场营销中的影响摘要)在市场营销中,文化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已经渗透到了营销各环节中。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从文化与营销的相互作用、文化的特性入手,着重分析......

    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并论述从孔子的教育思想受到的启发。(合集)

    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并论述从孔子的教育思想受到的启发。 教学方法: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德以育人 启发诱导 诲人不倦 言行一致 学习方法:学思结合 学行结合 温故知新 虚心好学......

    影响中小学教师身心健康因素分析 刘江

    影响中小学教师身心健康的因素分析 陕西商南县高级中学 刘江 我国现有中小学教师1000多万,他们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人们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影响教师幸福指数的十大因素

    影响教师幸福指数的十大因素 一、教师的待遇------即工资、福利、保险。政府要想使教师感受到较高的幸福指数,政府就应该使教师的工作水平、福利、保险真正不低于当地公务员......

    影响健康教育评价结果的因素

    影响健康教育评价结果的因素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危险因索、预防疾......

    中班数学活动中影响教师提问的因素及对策

    江苏省昆山市张浦第二幼儿园 瞿孝婉中图分类号:g6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6-0076-02一、中班数学活动中教师提问行为的分析1.教师提问以传递知识技能、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