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房屋建筑施工中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
房屋建筑施工中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
摘要:房屋建筑施工中对房屋建筑工程起着作用的有许多方面,其中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以及质量的管理是起着决定作用的,本文阐述了结合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监察的方式及其重要性以及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和升华
关键词: 房屋建筑质量监察影响因素管理方式 前言: 房屋建筑工程是建筑物形成实体之前的基础建设,它的过程包括很多工序直至形成之后的设计的安全可靠性,由于它的过程它的前后过程是相互影响的,项目完成过后不可能随意拆换等,质量问题也对人们的安全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对质量的控制以及根据它复杂多变的特点进行监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筑施工质量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房屋的施工质量影响着人们的生命与国家的财产安全,决定着企业在业内的声誉和销售质量。在国际化以及市场化的冲击下,建筑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方式只有提升自己的质量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得到信赖,其中建筑施工的质量问题就是重中之重,以下针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
1人作为房屋建筑过程中的主体,直接参与其中,对于整体的规划起着决定作用,在实施的各个阶段中对人员的管理也是重中之重的,应时常注重操纵人员的技术水平,职业资格证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施工前进行职业教育,制定严格的制度,以及从心理、行为等方面规范施工项目队伍的管理,完善管理机制的同时激发工作人员的潜能,发挥出特色。由于认得生理缺陷等诸多方面除了改善劳动条件之外还需要根据不同特点来提高管理人员的热情和积极性。对于高空作业者,更应该加以增加工薪以促进其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
2材料是房屋建筑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分为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等,对于储存管理,进行收发储运等各环节的技术管理等是合理使用材料的基础,库里采用先进先出的原则。
而材料的质量是确保整个工程质量的基础,它对整体工程的影响是由量到质的根本影响,因此材料质量的管理力度着实是重中之重的。质量问题出现的一方面是材料使用的不合理,材料的检验不合格,提高质量需要做到一下几点:1同时在使用过程中不合格材料的避免应当需要一套完整的监督制度进行规范管理2认真检验其是否达到国家标准3材料用不好导致很多问题的发生,例如裂缝、渗漏、等方面,这些会使房屋的整体结构受损,会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不便,也会降低企业的竞争力,加大监测力度,杜绝劣质产品对施工项目的影响,严格检验查收
3合理利用好机械设备
房屋建筑需要有机械的技术作支撑,机械的工作很会产生不安全因素,因此对设备的使用环节的监督工作以及对其规范的使用切保安全的工作。工程项目在保证有质量的完成的同时必须要使施工机械处于最佳使用状态,再根据和特点的同时要尽量保证机械的定期检查和更换统一零件,做好保养工作并且将工作责任落实到个人,以确保合理的应用设备。
二 施工监理过程中的重要方式
1监理团队是整个监理过程中的有效建设,确保监理队伍中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监理的水平,使其工作具有有效性,项目团队的成熟也真正的为整个企业获得项目之外的更多收获。虽然建筑企业以建筑为主,但是管理人员也是其中重要部分,人为核心,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依靠人的素质来监理人的工作,保质保量的促成工程的顺利进行,带给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自我发展。
2项目的监理还体现在事前控制,预防更重要,发生了错误可以经过修正,但是更大程度的避免发生错误的即为事前预测,对产品的中间监测,这样减少了后期的处理麻烦的同时,也提高了效率,是确保实施项目的有效措施,健全的多方向的监测确保工程质量无漏洞无死角。质量控制的初期是建筑物由图纸转化为实体的必要条件,工程单位做好保护工作来构建施工测量控制网,根据基准点、线等核对单位给定的原始基准点,对于器材的存放、供暖供电供水等问题进行合理的配置,负责材
料够配的采购师应及时申报情况,根据标准采购符合国家标准,并且技术效能、维修容易、操作简单、高效环保等的合理配置的材料,在过程中期的控制,应把重点放在工作人员的自我检测上面,交换检测,反复的复核控制,其次 工作人员对于质量的控制必须显示真实状况,完整的记录出现的问题,是其余企业的发展同步对于检测的后期,是建筑实体的检测敷设在暗井道和吊顶内的设备管道以及地基等隐蔽工程,在此需要在各个细节方面具体仔细检查,验收,分工对未合格的进行秀和以及对成品的保护
3质量的标准必须是严格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数据来测评准确数据,同时努力人员在处理质量问题的同时,遵纪守法,实事求是,不偏不倚,确保真正为工程的效益着想。质量的隐蔽工程多,若不及时 检查可能会导致测量仪表读书有误,则就会容易将合格产品认为是不合格产品。最终检查的时候也会存在内在质量无法发现而存在的隐蔽缺陷,所以质量的监察是最核心的一个部分。4环境的监理
工程的开展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因其复杂、不确定的条件例如地理环境,天气等因素的影响,气候的变化例如台风,暴雨,酷暑等极端天气都不是有利的,要根据环境的不同指定不一样的解决方法,同时施工的同时会考虑到对周围道路的影响,噪声污染等,应尽量在不影响社会正常运作的同时使工程的开展达到最大化。同时一个洁净的工作环境,对各类材料的分类有序的堆放,这样避免因拿错材料造成的极端质量后果。对于环境对的控制也应该依据各自特点,保证实施过程中有条不紊的进行。
5质量的策略管理
施工过程中会有多种施工方式、技术特点以及技术设计等的控制,此时做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开启创新方式,结合实际解决困难,技术实施得当,会减少成本,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 从监理到质量的巡视
监督人员在现场随意走动 随机抽查 用最短的时间捕获综合信息并且全面掌握多次轮回性抽查,对于检查的这个阶段据施工当天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巡视方案、路线、及时发现问题。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监理的方式有2种,1旁站检查,许多工程质量外表看起来并不影响整体,但是这些不符合要求的工程终究是存在危险的,例如影响湿度和强度的材料在抽样检验的时候不能反映出实际情况的,这些违章操作和施工只有通过旁站监督才会得到妥善处理好而控制,旁站的监理人员是监督活动的关键,其主要设在关键部位和关键工序,在为了保证监督人员的质量采取24小时的轮换制度,并保证监督人员的仔细程度能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对施工活动追踪审核,消灭隐藏的隐患和危险2当场查询是指工作人员根据各个层面的性质进行特定的巡查,并且采用有效途径,对现场工作进行多次轮回性的设立特定制度根据合理时间制定出检查路线。多种检查,针对标准中规定的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的检测,对于结构部位的标高、尺寸、位置等进行反复检验的。
结束语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有复杂的特征,工序多而进度快,质量是一个合格的建筑的必要保证,它包含了多个方面,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因此质量检测控制等方面的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各种检测方式以及对问题的剖析解决,能提高监制的工作质量,以确保为企业带来高收益。
第二篇:焦炭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焦炭价格波动的基本因素是市场供求关系,其他因素都是通过影响供求关系来影响价格的。库存状况是供求关系分析的一个重要指标。生产、贸易、消费者主要是根据焦炭价格的变化和自身的库存能力来调整库存。
焦煤价格波动的基本因素是市场供求关系,其他因素都是通过影响供求关系来影响价格的。
市场供求关系
焦炭是煤炭加工的产成品,也是钢铁生产的原材料,三者构成了一个紧密相连的产业链。其中,煤炭市场是焦炭生产的原材料供应方,钢铁市场是焦炭产品的需求方。作为链接上游煤炭市场与下游钢铁市场的纽带和桥梁,焦炭市场既受到上下游产品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上下游市场。焦炭的上游产业主要有煤炭企业和焦炭冶炼企业,下游产业除钢铁生产企业外还包括有色金属冶炼企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化工企业等等。
焦化行业属于传统的资源依赖型行业,和煤炭、钢铁行业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关系到能源生产,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环境保护、资源浪费问题突出,因而该行业经常和煤炭、钢铁行业一起受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管制。中国的炼焦煤市场与焦炭、钢铁等市场有着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即钢铁市场兴旺则焦炭和炼焦煤市场火热,钢铁市场低迷则焦炭和炼焦煤市场冷清。人们从炼焦煤价格、焦炭价格和钢材价格三者之间的关系不难发现“水涨船高”的正相关性。在供应量偏紧而需求量大增时,钢材价格上涨必然带来焦炭价格上涨,焦炭价格上涨必然带来炼焦煤价格上涨,反之亦然。
我国焦炭的供应方主要集中在上游产品煤炭的生产区。需求方主要为钢铁企业的聚集地,焦炭生产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其上下游产业的分布特点。在我国的煤炭主产区如山西、陕西、河南、河北、黑龙江等省集中着大量的焦炭生产企业,这些省份也是我国焦炭流出量最大的地区。我国产钢最多的省份是河北、江苏、辽宁和湖南,这些省份同时也是焦炭的主要消费区和净流入区。
焦炭库存
库存状况是供求关系分析的一个重要指标。生产、贸易、消费者主要是根据焦炭价格的变化和自身的库存能力来调整库存。库存是分析焦炭价格趋势的重要指标。比如,占全国焦炭出口80%的天津港,已成为中国出口焦炭价格的风向标。
焦炭进出口
分析焦炭供求关系,要关注中国焦炭的进出口情况。由于焦炭出口价格基本上与国内价格联动,同时配额数量也起到关键作用。
国家政策变化
国家政策对价格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政府关闭了很多小煤窑,煤炭供应依然会偏紧,所以煤价还会涨,煤价的上涨必然推动焦炭价格的上涨。国家进出口政策,尤其是关税政策是通过调整商品的进出口成本从而控制某一商品的进出口量来平衡国内供求状况的重要手段。此外,山西省大规模整合煤炭产业、国家调整出口关税税率都是推动焦炭涨价的因素。各省加快淘汰焦化落后产能也会使供应趋紧。
宏观经济形势
焦炭是重要的工业原材料,其需求量与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经济增长时,焦炭需求增加从而带动焦炭价格上升,经济萧条时,焦炭需求萎缩从而促使焦炭价格下跌。在分析宏观经济时,有两个指标是很重要的,一是经济增长率,或者说是GDP 增长率,另一个是工业生产增长率。宏观经济的发展周期、景气状况,经济发展趋势、汇率变动等,对于焦炭价格变化,也是需要了解的背景资料。
市场心理波动
投资者的心理因素也会影响交易市场上的焦炭商品的价格变化。心理因素起助涨助跌的作用。当投资者信心崩溃时,往往使市场加速下跌,当投资者信心满满时,往往让市场更加疯狂
第三篇:可行性研究的影响因素的分析
可行性研究报告影响因素的分析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概况,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市场预测,项目建设选址及建设条件论证,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项目外部配套建设,环境保护,劳动保护与卫生防疫,消防、节能、节水,总投资及资金来源,经济、社会效益,项目建设周期及进度安排,招投标法规定的相关内容等。企业可以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开展可行性研究,并按照有关要求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是项目投资前期的一个决定性阶段,是投资前期工作的核心内容。可行性研究考虑的因素一般有以下三方面:市场分析、技术分析以及财务经济分析。
市场研究分析,市场现存或潜在的需求是一切投资的动因,原料的投入或者基础设施情况是重要内容。
可行性分析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技术分析,包括工程项目适用技术在一定范围的同行中的地位、具体制造与工艺技术、设备选型、土建施工、安装和经营管理技术等。
财务状况和经济分析是确定项目是否可行的决定因素。工程项目是一笔巨大的投资,而投资是旨在获得更多回报的货币垫付行为。如果不能保证投资能带来比存款利息高得多的回报,企业就不会投资于这个项目。它包括阐述与分析筹资的来源、方式及成本,核算生产成本,分析该项目的预期投资回报率和预期投资回收期。
可行性研究用来判断项目是否可行,值得投资,要进行反复比较,寻求最佳建设方案,避免项目方案的多变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和时间的延误。这就需要严格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的审批制度,确保可研报告的质量和足够的深度。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与委托方签订的咨询协议;
(2)国家计委计办投资[2002]15号审定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
(3)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建设部联合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4)《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
(5)《房地产项目经济评价方法》。
编制范围
依据国家有关政策、法律、法规、规程、规范,对湘水明珠居住小区一期(1、2、3号楼)项目建设的目的、必要性、项目区域概况、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项目建设组织管理、项目招标方案、投资估算、融资方案与效益分析、财务分析、项目风险分析等方面进行全面论证和研究。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正处于一个特殊发展时期,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必然要求扩大内需,优化消费结构,把住宅建设作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分析和研究,房地产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约1.5—2个百分点。衡阳房地产占GDP的比重还将快速上升,对GDP的贡献率还将逐步增大。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分析和预测,我国居民住宅目前正在从生存型向舒适型方向转变,到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建筑面积将达到22平方米,平均每户拥有一套功能基本齐全的住房,住房消费占整个消费的比重将达到15%,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36%左右。我国居民住宅的近期发展目标是户均一套、人均一室,力争达到人均建筑面积35平方米,主导户型为三室两厅和两室两厅。
正因为房地产投资的带动作用较大,国家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将建筑业列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目前,衡阳市的人均住宅面积偏小,而且居住条件也比较差,与湖南省住宅与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相差甚远。因此,改善衡阳市人民的居住条件已经成为衡阳市政府特别关心的问题之一。同时,随着衡阳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实施的房地产开发建设就是为了使衡阳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居住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时期,部分行业职工下岗再就业也就在所难免,广开就业渠道,解决人民的生活与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各级政府的头等
大事。而投资、消费、出口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因此国家固定资产投资总的政策仍然是继续保持投资总量的稳定增长,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据有关权威人士测算,我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全国可新提供80多万个就业岗位,而住宅投资每增加10%,大约可以拉动GDP增长0.5个百分点,则可提供40多万个就业岗位。因此,住宅建设投资的增加对于增加社会就业机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本项目作为衡阳市重点商品住宅建设项目工程之一,将为增加衡阳市当地社会就业岗位作出一定的贡献。
项目开发商已合法取得本项目土地使用权,各项建设手续正在申办中。分析测算过程假定本项目在土地取得、立项、开发建设、销售等方面均遵照国家及衡阳的房地产项目开发程序及规定。
根据测算,在预计的销售价格、销售率条件下,本项目具备良好的可行性。衡阳市房地产市场正处于开发高潮时期,竞争日趋白炽化,因此需要切实考虑市场容量和市场销售节奏;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工程成本和管理成本。
投资环境分析方面,国家政治经济形势及有关政策可知,200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8,910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21,381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96,328亿元,增长11.4%。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7%,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9.2%,上升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1%,下降0.3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239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466亿元,比上年增长31.1%;第二产业投资51,020亿元,增长29.0%;第三产业投资64,928亿元,增长23.2%。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5,280亿元,比上年增长30.2%,其中商品住宅投资18,010亿元,增长32.1%。商品房竣工面积58,236万平方米,增长4.3%。商品房销售面积76,193万平方米,增长23.2%,其中商品住宅69,104万平方米,增长24.7%。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08年的调控政策业位于紧缩,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2007年12月8日,央行将存款利准备金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同年11月CPI同比上涨6.9%;随
后央行、银监会明确规定第二套房贷以户为单位;12月国务院发出禁令:城镇居民不得到农村购买小产权房,继2004年经来,因家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频率之高,调控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以“管严土地,看紧信贷”为主的宏观调控措施,紧紧扼住了房地产开发的两大命脉,房贷利率持续涨高,同时各地政府在房地产税收方面也加大了调控力度。以上政策对打击房地产投机,消除房地产泡沫,保障房地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项目开发地区的经济社会情况及管理、政策因素方面,2007年,衡阳市实现生产总值(初步核算)823.51亿元,增长1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1.4亿元,增长 4.1%;第二产业增加值335.43亿元,增长20.2%;第三产业增加值286.68亿元,增长17.3%。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12287元,比2000年增长213.8 %,翻了一番。近五年,是衡阳经济发展较快的五年,经济总量从2003年的432.34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823.51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1.99%。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第二产业比重上升,2007年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0.73%,比2003年上升5.23个百分点。一产业占GDP比重较2003年下降0.55个百分点。主要经济结构比重见图2。就业再就业成效显著。年末就业劳动力397.5万人,新增就业人员5.75万人,其中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61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19万人。组织农村劳务输出5.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物价总水平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年初上升5.27个百分点,其中,服务价格上涨1.23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上涨6.47个百分点。食品类价格上涨12.31个百分点。房屋销售价格上涨5.49%,其中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7.23%。安全生产形势好转,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864起,同比下降14.88%;死亡242人,同比下降26.89%;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55,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10.1;煤炭百万吨事故死亡率8.3;工矿商贸企业十万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3.75,四项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2007年,衡阳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发展。年末全市户籍人口728.8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00.43万人,增长11.8%;乡村人口428.45万人,下降6.4%。人口出生率11.32‰,人口死亡率6.32‰,人口自然增长率5.00‰。城乡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2007年衡阳市全部职工年平均工资17673元,月平均工资
1473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81 元,比上年增长16.54 %;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7%。农民人均纯收入4885元,增长14.53%,实际增长8.8%。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7608元,比上年增长15.3%,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
9.5%;农村居民消费3554元,增长14.02%,实际增长8.5%。2003-2007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情况见图6和图7。社会保障事业稳步推进。年末全市五项社会保险扩面19.31万人次,参保总人数196.66万人次,征缴基金17.26亿元(含企业养老保险清欠),支付各项保险待遇20.98亿元。其中企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3.74万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65.45万人,其中职工数46.22人,离退休人员19.35万人;参加企业改制保险的单位155家,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人数13.04 万人;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达50.87人,新增4.61万人,其中职工34.79万人,离退休人员16.09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22.12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35.09万人。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险的对象共有20.18万人,城市居民领取失业保险人数0.89万人,基本做到应保尽保。
2007年,衡阳市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7.9亿元,比上年增长28.3%。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
3.4亿元,与去年持平;第二产业投资114.9亿元,增长52.4%;第三产业投资109.6亿元,增长10.8%,工业投入明显加大。全年工业完成投资114.9亿元,比上年增长53.3%。其中制造业完成投资82.1亿元,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71.5%;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完成投资8.5亿元,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7.4%。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均有大幅度的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稳步增长,全年完成投资额23.5亿元,增长41.7%,最近五年是衡阳投资额增加最快的五年。
结论:通过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式、衡阳市房地产市场的调查和分析,综合本项目特点,本项目各项基础条件已经具备,市场进入时机也已经成熟,符合国家相关法规、政策规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通过财务评价分析,项目全部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为73.86%,大于基准收益率10%;财务净现值为3,001.06万元,大于0;静态投资收回期为0.83年,动态投资回期为0.88年,充分说明项目投资收益率高,经济效益好,清偿能力强,具有较好的抗风险能力,本项目在经济上是合理的。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实施,其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建议尽快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做好规划设计,投入开发建设。
建议:项目所处区域房地产市场日趋竞争激烈,购房者心态也越来越成熟,良好的规划、设计、建设品质及人文环境已成为中、高档物业必备的前提条件,公司结合消费者的心理,按照规划设计方案尽快完成景观、庭院详细设计及施工。
从资金来源看,银行还贷、销售转投入对销售回笼款的依赖性较强,公司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加强市场调研,针对目标客户,有针对性地做好宣传推介,尽快开展楼盘的形象展示,尽快聚集人气,创造竞争优势,保障销售方案的顺利实施,加快销售款回笼。
本项目能否按规划工期、设计竣工标准完工,以及工程施工过程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在施工管理中应严格控制房屋开发建设成本费用,降低投资成本,加强对本项目工程进度的监管力度,确保该项目按计划正常施工;同时,还应注意资金的保障也是施工进度的有效保证。否则,施工进度不能保证,则直接影响销售及完工交付。
为了降低市场风险,保障贷款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同时减少开发商的资金压力,保障项目顺利建设,贷款银行对开发商销售款开设专用帐户,对销售款进行监管,保障销售款及时偿还贷款本利。
第四篇: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影响因素分析
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经济学中收益分配是指对利润的分配,参与分配的主体是财物资本的所有者,收益分配的形式有现金、其他非现金财物和股权等形式,都属于单纯的物质利益和分配范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显著增强,人力资本这一命题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这个重大变化将促成单一收益分配主体向人力资本与财物资本所有者二元分配主体的历史性嬗变。在此我们讨论一下人力资本收益分配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收益分配,收益分配影响因素
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是企业中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博弈的产物,企业是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合作契约,企业出现本身就是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博弈的结果,是一个博弈均衡。要素的稀缺度、在生产中的贡献、退出成本、承担风险能力和要素禀赋构成双方谈判力的组成部分。一般而言,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公司制企业、企业成熟阶段和衰落阶段、市场导向型治理结构中,比较适合实施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制度。但也不能够完全排除个别企业的特殊行为。
一、人力资本收益分配的影响因素
(一)物质利益分配对人力资本收益分配的影响
人力资本与财物资本投资目的有着共同性,因而在收益分配中人力资本投资者必然要获得物质利益的报酬。企业形成之后,双方对收益权的争夺取决于各自的博弈能力,即谈判力。谈判力主要取决于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地位、贡献、禀赋等因素。在不同的行业中、不同类型的企业、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的企业治理结构下,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谈判力不同,决定了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不同。人力资本增值的收益部分,是人力资本对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这种分配形式可以股权、期权形式进行,这也是人力资本所有者转化为企业所有者的一种具体方式。在这方面,深圳华为集团公司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他们确定人力资本不断增值的目标优先于财务资本增长的目标,据此设计的分配形式是,对知识劳动既给予计人成本的工资、奖金、福利等形式的报酬,又给予股权形式的报酬,使员工能参与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
(二)后续教育与技术培训对人力资本收益分配的影响
当今时代是一个瞬息万变、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因而后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成了人力资本保值增值的重要途径。从财物资本的角度而言,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实际是财物资本所有者的一种投资,在会计中将培训费和学习费计人成本费用,减少了投资者的收益。这种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但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看,员工的继续学习与培训实际上是企业对职工的一种收益分配。后续教育与培训也是对员工一种精神需求的满足,是企业给员工的一种精神利益的分配。
(三)晋级升职对收益分配的影响
员工的晋级升职实际上是员工从企业获得的一种“好处”,是从企业获得的精神利益,把它作为收益分配形式是可以的。晋级升职后职员能接触更高层次的社会圈,由此获得更为广阔的拓展机会。这样就极大地满足了晋职者的“社交需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可以说,它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终极收益,是人力资本投资所获得的最高境界的收益。当然,当晋级升职作为一种收益分配形式,企业要有一个完善的机制作为保证。不分良莠,随便封官进爵,将会使级别职位贬值,被提升者得不到那种精神满足,会适得其反,对企业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二、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理论依据
(一)从企业产权关系看人力资本收益分配的影响
企业的所有权构成决定了人力资本必须参与企业收益分配。企业收益分配是与企业的所有权联系在一起的,拥有企业的所有权是获得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基础。知识经济的兴起,使生产中人的因素越来越重要,生产的动力越来越依赖于人的创造性劳动。现代企业的资本构成中,物质资本已不再是唯一的资本形式,把创造性劳动、管理劳动折算成股权构成企业总资本已逐渐成为现代企业产权的发展趋势。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现代企业是物质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重复博弈的结果。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分别向企业进行投资,共同组建企业,共同承担企业风险,它们共同拥有企业所有权由此分享企业收益。因此,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是现代企业所有权构成方式的必然结果。
(二)从企业生产要素看人力资本收益分配的影响
人力资本的稀缺性要求它必然参与企业收益分配。企业生产的稀缺性决定了企业内部各生产要素所有者谁拥有企业剩余收益以及相应的份额。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物质资本的稀缺性决定了物质资本所有者占有企业全部的剩余价值,劳动只获得维持其再生产的基本工资。而现代世界各国正逐步迈入知识经济时代,拥有知识、技术的人力资本日渐成为最稀缺的生产要素,各类人才成为了世界各国家和企业争夺的焦点。因此,人力资本所有者往往被赋予一定的企业剩余收益索取权。企业的发展显示了人力资本在与物质资本的较量中成为了核心的生产要素,物质资本和其他要素作用的发挥均依赖于人力资本的水平,具有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本要素是企业价值增值并使企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因此人力资本必然要参与企业收益分配以取得相应的收益。
(三)从企业管理角度看人力资本收益分配的影响
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是企业管理的有效方式。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如何吸引、留住人才是企业管理中最关键的一环,激励人力资本全身心地投入企业是现代企业管理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由于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天然不可分割的产权特征要求有相应的激励机制,人力资本的激励实质上是在对人力资本产权明确界定的基础上企业剩余收益进行的合理划分。赋予人力资本一定的剩余索取权,是一种精神和物质相结合的激励制度,它有利于把人力资本与企业的长期利益联系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达到留住企业优秀人才的目的。因此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本管理中不可或缺的手段。
三、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方式及其影响分析
由投入企业的人力资源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方式主要有职工股、效益工资、劳力股和生产者权益股(或称人力资源权益股)。
(一)职工股
职工股是职工所拥有的企业的股份,职工按其持股比例参与收益的分配。企业一次性划出一定量的股票并按职工工资进行分配,每个职工获得的参与收益分配的权益是按所划出的股票的总额及职工工资总额、自身工资在工资总额中所占比例等因素确定的,是一个固定的数额。它没有对劳动者投入企业的人力资源所形成的人力资本进行确定。职工持股计划为工人谋福利的性质,是通过职工的努力用他们创造的未来收益而不是用过去的绩效和企业的目前收益获得资产。在我国,一些效益差、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以这种形式向职工集资,职工不但不能从中获益,反而可能导致经济上的损失。如1997年10月,正大青春宝董事会决定,从公司的净资产中拿出15%作为个人股卖给职工和经营者。其中总经理冯根生至少应认购2%即300万元左右的股份。但冯根生在合资前的月工资只有480元,他根本不可能支付这笔购股款。职工持股计划不是“按”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而是“因”拥有人力资本而参与收益分配,因此在这一模式中不存在对人力资本进行计量的过程。它是从企业股票中一次性地划出一定比例,并按职工工资进行分配。
(二)效益工资
效益工资是一种企业职工工资随企业效益浮动的工资制度。效益工资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基本工资和效益工资相结合,二是全额浮动工资。职工工资与企业效益挂勾,而企业的效益与职工的劳动效率直接有关,这种工资制度本质上是按劳取酬一种表现形式,也不能作为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方式。
(三)劳力股
劳力股是根据劳动者投入企业的人力资源折合而成的股本。实行劳力股,劳动者不需要出资,只需将人力资源投入企业,就可以成为企业的股东并按其投入的人力资源参与企业收益的分配。实行劳力股的比较典型的企业是山西大同秦嘉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制定的劳力股折股依据为劳动者对企业贡献,折合的劳力股股数的确定以劳动者的基本工资、效益工资、劳动时间为依据,企业无利润时当年不折股。按劳力股在总股份里面所占的比例确定税后利润中应分配给劳动者的部分。劳动者每年除获取工资报酬外,还按其当年工资总额在应折股人员工资总额中所占比率参与利益的分配(当年折股的股金金额不参与分红)。劳力股上不封顶,不能转移,不能继承。职工股是劳动者以其所拥有的人力资源投入企业后在企业中已经实现的价值部分来参与收益的分配的,它对劳动者没有得到体现的价值则不予以承认。这种方式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已为实践所证明。
(四)人力资源权益股
人力资源权益股是劳动者按其投入企业的人力资源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在企业中所拥有的股份。这种分配方式产生的基础是对劳动者的剩余索取权的确认。它是将劳动者投入企业的人力资源视为对企业的投资,也形成企业的一种资金来源,与此相对应则形成了类似物质资本的人力资本,而劳动者因作为人力资源的所有者则享有由人力资本产生的剩余索取权。人力资本是一个变化幅度很大的变量。人力资源权益股在劳动者进入企业时就确认其因将所拥有的人力资源投入企
业而享有的利益分配权,并采取适当方法进行计量以确定此利益分配权的数额。在这里,人力资本也是呈动态变化的,不论是群体还是个体它都既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人力资源权益股是通过劳动者将所拥有的人力资源投入企业而获得资产。在人力资源权益确立之前,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发生的亏损和和破产清算的责任,都是由企业的投资者所承担。确立人力资源权益以后,劳动者也成为企业的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也应对此承担应负的责任。因此,在向劳动者进行收益分配时,应该在企业中留存一定的数量,形成未分配的人力资产剩余利润,以便在必要时以此来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现行会计制度并没有考虑到人力资源权益的问题,而人力资源权益会计则是建立在确立人力资源权益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两者在处理一些问题时自然会存在一些差异。
企业实质上是由核心人力资本和非核心人力资本的缔结共同把企业推向市场。在工业经济时代,一般认为股东是剩余权益索取者、债权人是固定权益索取者,物力资本雇佣人力资本,劳动者只能凭借其劳动力所有权取得工资薪水,人力资本价值明显地隐性于实物资本之中。在知识经济时代,位于企业金字塔顶拥有核心技术和核心管理的中上层管理者不仅影响着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前景,人力资本及其所有权在企业契约中具有越来越大的竞争优势,并在与物力资本进行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不断演化、反复博弈,当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决定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时,人力资本的作用就表现出来,人力资本所有者会逐步要求成为继股东、债权人之后的第三人,要求单独享有企业权益的剩余索取权。
参考文献:
[1]杨宗昌.知识经济对会计的挑战[J].财会通讯,1998(11).[2]张叠昌.对21世纪企业管理的展望[J].中国工业经济,1996(10).
[3]赵曙明.试论国有企业发展与人力资本投资的关系[J].中国工业经济,1998(1).
[4]刘仲文.试论人力资本理论与应用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1999(6).[5]张文贤:《管理入股人力资本定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年版。
[6](美国)舒尔茨:《教育的经济价值》,吉林人民出版社l980年版。
第五篇: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毕业生大量增加的高峰已经来临多年,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788万人,比2010年增长100万人。按照经济学的观点,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80-100万个,由于我国经济正在进行结构调整,2002年至2007年五年中同期的社会新增加就业岗位基本稳定在每年900万个,201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也没有明显的增长。可以说,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矛盾趋于紧张,特别是2012年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凸显出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1.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
1953年的我过高等院校仅148所,在校学生仅有21万人,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不断的推进,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国高等教育不仅在数量上翻了几十倍,质量上也比最初的高等教育的水平提高了很多,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人数的领头国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也跻身世界第二的位置,成为高等教育的大国。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就不断的扩招学生,这样的背景之下,我过的教育规模与水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
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向大众化的方向发展,这种背景之下,大学生就业也从原来的精英化转向了大众化,在20世纪80、90年代,大学生属于稀缺资源,这个时候的大学生从来没有为就业的问题而烦恼过,而到了大众化教育的阶段,大学生显然没有之前那么的抢手,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成了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问题,原本为大学生分配工作的制度也逐渐取消,目前的就业现状已经不再是单项选择了,不在是大学生选择单位了,单位也有了选择大学生的权利,这样的情况之下,大学生的危机意识逐渐加强了。
2.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正在不断的增加,市场的需求量却增长缓慢,同时由于社会待业人员、考研人员也处于不断的扩大,导致我国就业率下降明显。教育部直属院校毕业生和部委院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基本相同,一般能够在85%左右,但是地方普通大学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要低得多,一般在50%左右。
从社会单位用人需求来看,对研究生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对本科生需求正常,但具有明显下降的趋势;对专科毕业生的需求量严重不足。
从社会市场需求方面,计算机、自动化控制、对外英语、市场营销、生物工程这些专业毕业生较为热门,但是由于此类院校过多,毕业生人数太多,市场需求跟不上生源增加的速度。整体来说,毕业生就业率呈现下降的趋势。
据调查统计显示出的每年不同学校的就业人数已经比前几年下降很多,尤其是近几年,这种现象呈上升趋势,即便是211、985院校的学生在毕业之后找了一段时间工作无果之后选择了考研,每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一个职位有几千人在竞争,企业发布的招聘岗位指出仅招三五个人,但是投递简历的人却又成百上千的大学生,而且招聘信息中明确规定必须是本科生,有的甚至是研究生,其实职位所给出的岗位职责是一个专科生就能担任的,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有多严峻。
3.大学生就业趋势
据相关调查研究表示,社会工作岗位在2014年比2013年增加36%左右,而大学生毕业人数方面,2014年毕业生比2013年同比增加了将近130%。毕业生人数增加速度十分迅速,这成为社会上“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因素。
所有的问题都具有双向性,在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同时,企业在招聘人员的过程中也觉得十分困难。实际上,大学毕业生虽然增加,但是企业依然觉得招聘困难,某一大型的事业大内在招聘过程中,每年会招收超过500名员工,但应届毕业生所占的比例仅为4%左右。另外,一家私人企业老板在接受访问中表示:大学生是企业的骨干,是企业的中坚力量,企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有很大的依赖性,但是在每年的招聘过程中,基本上排除了应届毕业生。
基于现阶段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现状,企业为了牟取小利,在招聘过程中给出虚假的招聘广告,开出诱人的待遇,但巧设名目、乱收应聘人员的费用,应届毕业生在试用期结束后就面临辞退的危险。另外,大学生获得招聘信息的渠道十分广泛,但是有效的信息面却十分狭窄,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4.男女大学生就业基本现状
大学毕业生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女生比男生更加难以就业。很多企业在招聘信息中明确标出仅限男性,有的企业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仅限男性,但是,最后通过的确实男性,并不是因为男性不女性更优秀,不可否认,这是一种变相的歧视,这对女大学毕业生而言难度又增加了很多。就调查显示,男性的就业率要高于女性,但是女性的学历层却比男性更占优势,学习成绩也普遍比男性好,人力资本几类程度也要高于男性,然而,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所获得面试机会却比男性少很多,最终结果就是女生的就业率远低于男性,无业的持续时间要比男生长很多,总体来看,性别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也非常的大。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重,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针对这一现状,如果不及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必然会为高校、学生带来不利影响,所以,改变大学生就业现状是现阶段我过高等院校与国家的当务之急。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除了高等院校持续大规模扩招外,还包括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问题、毕业生自身可能产生的消极因素以及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缺失、就业体制不完善等外部环境的影响。
(一)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失衡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大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还不能满足市场对以下几类人才的需求。一是劳动技能型人才。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然而大学生在校期间根本不可能学会这些技术技能,也不愿意毕业后从事这些技术型工作。二是农业人才。据统计,我国平均每百名农业劳动者中科技人员数量及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0.0491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农业从业人员中大部分没有接受高等教育。三是落后地区的人才需求。在我国的西部、在农村、在基层、在工作条件艰苦的行业急需引进大量知识型人才,帮助改变贫困落后的状况,然而却乏见大学生的身影,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非常小。
(二)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失调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我国高等院校虽然在软硬件设施建设上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并不能缓解高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压力。
1.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凸现
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调整逐渐滞后以致错位。此外,学校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预测能力不足,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导致高校教育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凸现的原因。
2.大部分高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不过硬
大学生在市场中与各群体人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岗位,核心竞争力是学得多、学得快、转化率高。因此,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
(三)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自身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由于缺少正确的就业观念的引导,职业生涯模糊,自立自信心不足,综合素质不高,社会适应力较差,这些都对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1.职业生涯模糊,就业准备不足
其实,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就应该对大学四年学习做出明确的目标计划,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但在实际中,上了大学的很多学生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多数学生没有“生涯”的概念,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哪些职位能成功,自己潜能有多大一概不知,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报佛脚”。
2.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
首先是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由于很多大学生没目标、没准备,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忽视了对广博知识的积累和对实际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其次是对家长的依赖性强。我国部分大学生在大事还得家长拿主意,完全独立靠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大学生不足一半。
(四)国家政策方面的原因
近几年,国家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并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政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如户籍因素、生活需求等,导致大学生就业问题依然严重。总体上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性政策可行性较差。另外,国家关于高校扩招的政策,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虽然国家从许多方面为大学生设立岗位,但与庞大的毕业生规模而言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三、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多部门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和办法。
(一)政府部门完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
近年来,中央政府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但是总体情况上来说,政府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扶持的力度,或者说是方式还不够正确,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欠缺。社会应
该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及实习机会,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在就业指导方面的政策建设,根据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对学生进行合理科学的就业指导。社会中可以创建各式各样的就业培训机构,帮助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做好就业规划,帮助学生能够在走出校园的同时,不会对自己的就业感到迷茫,帮助其找到就业大方向。
国家还应该积极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在创业贷款、创业环境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学生到西部地区以及农村基层进行锻炼,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的理想为灵活就业的毕业生开展人事和社会保险事务代理的全程服务。再次是使就业服务深入人心,在开展职业咨询和职业指导的过程中,要特别加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开发,促进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以适应竞争就业的需要。最后是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在人力资源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加强与团委、个体私营企业协会的组织的联系,通过他们调动各方资源深度挖潜就业岗位,促进毕业生的有序流动。
(二)高等教育机构深化教学教育改革
是否满足或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检验高等教育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各高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方向、专业和课程设置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及时地调整专业安排和制定招生计划,并增强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有效合作,从而培养出与市场需求、社会需求相对接的应用型人才。此外,高校还需要加强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使得就业指导贯穿在整个大学生涯中,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择业观,增强择业实力。
1.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
一是与产业结构结合。要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拓宽专业适应性,依据企业反馈的信息重新设计和调整各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一步优化和整合课程。二是与发展形势结合。当前,政府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学校也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要开设大学生创业选修课程,让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政策和知识,如邀请创业成功人士谈创业经历,开展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培养学生创业的兴趣,并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三是与实践能力结合。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拓宽专业知识面,改革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加大实训实习力度,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专业应变能力。四是与兴趣特长结合。加大学生选择专业的自由度,允许确有特长的学生自由选择专业。五是与生涯规划相结合,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列为必修课,通过“入学到毕业”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辅导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确定自身的职业方向,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
2.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千方百计收集就业信息,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逐步实现高校毕业生供给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信息联通,用请进来的方式,高校可以邀请用人单位进驻校园进行现场招聘,或举办大型的招聘见面会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企业,促进学 生与企业之间的纤细,同时也让企业了解学生的岗位要求。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建立相对稳定的学生实践和培训基地和订单式培养方式,定期请用人单位到校作讲座,鼓励大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教育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利用假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通过专业课程、专业测评、专业辅导、网上指导等专业手段,开展团体辅导和个性化指导,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灵活就业,多渠道就业,主动创业。简化环节、减低成本,方便快捷地为毕业生办理各种手续,为毕业生择业提供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法律法规的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关系,避免一系列不必要的纠纷,培养大学生在就业中的依法维权能力。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三)社会通力营造大学生就业支持环境
帮助大学毕业生解决就业难题,涉及到全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一个强大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由家庭、用人单位、社会与学校和政府通力合作、共同努力。
1.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首先,用人单位积极接纳大学毕业生,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其次,用人单位用人既要讲究单位的当前效益,又要讲究远期效益。在设置聘任条件时要充分考虑毕业生的个性发展空间,注重毕业生的潜力发展。再次,用人单位应加强人才储备,解决企业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竞争力低下等问题。最后,用人单位应加大与高校的联动程度。相互利用各自的智力、资金和岗位技能优势,共同谋求人才又快又好的发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储备人才。
2.社会媒体要坚持健康的舆论导向
尽管社会媒体不可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但可以还原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与本来面貌,理性看待大学生就业中的种种现象和问题。社会媒体在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中的舆论引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正面宣传,引导和帮助人们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就业观,提高全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认识
2、从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困难入手,帮助大学生适时调整就业心态,以减轻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3、宣传与解读政府为推进就业而制定的相关措施和制度,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提供借鉴。
4、积极传播就业信息,为大学生求职与创业提供信息支撑与精神动力,通过大型策划与活动组织,为大学生和就业单位搭建桥梁等。
3.家庭成员要发挥积极的鼓励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应该主动承担教育学生的责任。家长自身首先要调整好心态,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对孩子求职遇到困难的时候多引导和鼓励,以朋友的角色与孩子多沟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正确看待上大学和找工作的关系,找第一份工作和终身职业的关系。同时,要配合学校,发挥自己在激励学生成才、确立价值取向、设计职业生涯、转变就业观点、开辟就业渠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大学生努力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
当然,政府、学校和社会所采取的一些措施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的重要保障,但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大学生自己努力转变就业观念,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增强提升自身就业力的意识,优化自身的能力结构。
1.确立明确的职业生涯目标
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大学生就应对自身个性、才能和特长、兴趣爱好及弱点都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正确认识和评价,并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进行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发掘自身潜力,不断调整发展目标,为未来的职业发展作好准备。
2.增强自身综合素质
大学生是国家额希望所在,是民族发展的后备力量,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不断的提升自身素质,在高校学习过程中,与国家技术社会一道,树立健康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积累知识,提升专业性知识的同时,学会与人沟通、合作,对生活充满信息和希望。另外,在大学实习过程中,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工作中,提高自身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积累更多的社会工作经验。同时,大学生需要给自己做好就业定位,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以实现自我价值为主要目的。
3.提高自主创业的本领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尽一切可能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自主创业则可以成为个人层面上减少就业难度的一种主动性的现实选择方案。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结 论
本文主要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做了调查分析,目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对于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做了相应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便能够为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提供借鉴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都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学习,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然而也正是这一现象的出现,大学生就业也越来越困难,我们不能否认接受高等教育是正确的选择,因为接受高等教育不仅是为了谋求一份好的工作,还是提高个人修养的一种重要途径,然而,就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来看,情况不容乐观,因此,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就业的问题该如何解决,也要考虑在内,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最终目标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动力的,而不是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带来阻力。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就现阶段主要的因素做出了相应的总结,所提出的措施也仅仅是针对已经出现的因素,未发觉的因素依然需要做进一步的探究,这也将是笔者未来工作与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学习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毕云飞.大学生就业压力[D].河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论文,2008 [3]张彦,陈晓强.劳动与就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陈宇红,江光荣.大学就业压力问卷的编制[J].广州大学学报,2009 [6]张国金,高洪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其疏导途径[J].聊城大学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