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施工环境影响分析
5.1施工期影响分析
施工期对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有施工期废水、施工期扬尘、施工期噪音、施工期固废和施工期生态影响。
5.1.1施工期废水
(1)生活污水
主要为施工建筑队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施工期长12个月,施工期高峰人数为100人,其用水量按50L/人.d,排放系数区0.8,则施工期生活污水产生量为4m3/d,整个施工期生活污水最大产生量约1440m3,废水可以有附近居民做农用肥料利用,生活污水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2)施工废水
施工生产废水为砂石料加工系统污水,砼现场搅拌产生废水、混凝土拌合冲洗污水、施工材料被雨水冲刷形成的污水以及施工机械跑、冒、滴、漏的油污随地表径流形成的污水。施工污水的特点是悬浮物含量高,含有一定的油污,据类比调查,施工污水的悬浮物浓度约为1500-2000mg/L,肆意排放会造成周边河道的污染,必须妥善处置。通过临时隔油沉淀池处理后部分回用于施工生产,其余可用于灌溉培育绿化植物。
5.1.2施工期扬尘
施工期扬尘主要在开挖、堆积土方时,遇大风天气产生的扬尘;另外在原辅材料的运输过程中也会对沿途的居民和农作物产生一定的扬尘污染。建议采取以下防尘措施: 建筑材料堆积、施工场地、施工车辆通道应该经常洒水;
遇到大风天气,应该喷洒水降尘,且精良不施工,并用帆布压盖堆积的土方; 施工原料运输车应该采取帆布压盖
评价认为,采取以上污染防治措施施工后,施工扬尘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较大影响。
5.1.3施工期噪音
施工期的噪音主要为施工机械设备和运输车辆,其中高噪声的机械设备主要包括挖掘机、混凝土搅拌机、打桩机等,其声源值在70~95dB(A)之间,环评建议建设方加强施工期管理,打桩机等高噪音设备禁止夜间施工。
评价认为,建设方采取以上措施后,施工期噪音满足GB12529-90《建筑施工厂界噪音限值》的要求,最近的敏感点为距离项目最近的张牙头村,经距离衰减施工期噪音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5.1.4施工期固体废物
施工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是施工过程产生的废砖、废混凝土等建筑废物和生活废物垃圾。评价建议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及时处理,施工期结束收,及时清理厂区内遗留的建筑垃圾,送往建筑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一起由环保部门统一收集处理,送往范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施工期固废对周围的环境影响较小。
5.1.5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在工程建设阶段,施工活动对厂址地区环境生态的不利影响在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水土流失、植被覆盖率、土地生产等多方面均有体现,但因为本工程厂址地处预留地,地表基本无生物植被,故结合本工程厂址地区的环境生态现状,工程开工建设不会对厂址地区环境生态带来的不利影响。
本项工程施工期的环境影响是局部的,暂时的,将随着施工的结束而结束,评价认为在认真落实评价建议的措施后项目施工期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
第二篇:环境影响分析123
八、环境影响分析
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及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1、大气环境影响
本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后主要的外排废气污染源有餐饮厨房产生的燃气废气、车库的汽车排放尾气等。
措施:
本工程采取以下的措施,减轻废气对环境的影响。
(1)居民油烟经家庭式油烟机处理后,经内置烟管(须进行隔热处理)引至各自楼顶天面高空排放。
(2)地下室停车场机动车尾气:地下停车场汽车尾气通过机械排风系统抽排出地面,避免在地下室内聚集;排风口地面排风口朝向绿化带,避开人群通道或集中活动区。
综上,本项目废气防治措施是经济可行的。
2、水环境影响
措施:项目产生的生活污水排入城北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入常浒河,污水厂尾水的排放不会改变当地的水环境质量。
3、声环境影响
措施:本项目将水泵、风机等高噪声设施及用房设置在地下;对机动车产生的噪声,通过限速、禁鸣及加强道路绿化等措施来控制。通过以上措施,项目各噪声源产生的噪声传至项目边界可达到《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22337-2008)2类标准。
4、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
本项目的固体废物主要是日常生活垃圾。
措施:建设单位应将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并交由环卫部门统一收集处理;建设单位还需对垃圾集散点进行消毒,以免散发恶臭。本项目的固体废物不会对外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5、外环境对本项目的影响
建设项目周围主要道路为建设项目周围主要道路为西侧的香山路,南侧的丹桂路(在建),北侧的开元大道及东侧的金山路(在建),汽车尾气和噪声对本项目影响很小。
措施:交通噪声对项目的影响可通过设置绿化隔声带、临街住宅楼窗户配置双层或中空玻璃和封闭阳台、禁止鸣笛等措施以确保交通噪声对住宅区居民的影响达到最小。
第三篇: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七、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工程经济分析不同,在环境经济损益分析中除了需计算用于环境保护所需的投资费用外,还要核算环境保护投资可能收到的环境经济效益、社会环境效益。通过对建设项目环境的损益分析,综合反映项目投资的社会环境效益和环境经济效益。
1.A8项目投资概况 建设投资规模
工程投资总额153316453元,线路全长6.5千米,路面共159250平方米。工程投资效益
本项目建设的目的是成为成都乃至西南地区汽车维修销售行业的典范。汽车销售是一个利润很大的行业,本项目有4S店5个,主要销售中高档汽车,而成都乃至西南地区汽车市场容量很大,尚未达到饱和,汽车销售势必会带来很可观的经济收入;二手车交易也是目前汽车市场上分量很大的一个部分,据估计,一辆二手车从收购到转卖利润在几千到数万之间,作为一个大型的二手车交易市场,本项目将获得很大的利润;汽车维修主要针对4S店售出的车辆,但也面向社会经营汽车的维修、保养,目前成都市场汽车保养维修还刚起步,本项目汽车维修势必前景广阔;项目建设的另一目的是建成汽车文化主题公园,这将吸引国内外汽车厂商落户成都,形成汽车文化,其潜在的经济效益更是不容估量。2.环境经济的主要影响
社会环境的正效益分析
(1)区域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周围大多是一些4S店、加油站和维修中心。这种大规模的汽车销售维修群落可以营造很好的汽车文化氛围,形成典型的汽车文化区。(2)对城市景观环境的影响分析
本项目各建筑错落有致,在景观上形成了丰富的层次感和空间感。穿过用地的南北规划道路两侧建成物流中心的文化走廊,通过主入口及主要建筑物周围的集中绿地、下沉式广场、水池喷泉、小品及汽车文化展示等形成物流中心的文化主题公园。
草坪中适当种植常绿的观赏植物点缀。沿道路栽种行道树,树木必须种植不
起絮的常绿乔木,使整个园区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花园景观汽车产业工业园。
(3)土地功能的变化
本项目土地功能由原来的农田变为现在的汽车城,汽车城环境高雅,各种 配套设施的完善,带动了周边地块的增值,使土地功能得到了极为合理的利用。
社会环境的负效益分析(1)项目的建设将导致耕地的减少
本建设项目所在区域位于成都市三环路旁边,土地资源十分宝贵,项目的建 设必将占用部分耕地,导致农耕地的永久性减少。(2)营运期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建设项目的营运将导致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排放量的增加,这将增加成都市 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的负荷。3.环境经济损益分析结果
本项目建成营运后,将提升区域的消费水平,促进该区域第三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拉动区域GDP的增长。
项目建成后,区域流动人口数量将大幅增加,同时配套的商场、酒店、银行、餐饮店等服务设施,将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1、收入水平较高的人口数量的新增,将提升该区域的消费水平,提高该区域的消费指数。
2、本建设项目的建成营运将会促进该区域第三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当地的就业机会和人均收入,拉动区域GDP的增长。
3、由于农耕地的减少,导致农作物产量的降低,区域的农业收入将减少。综上,虽然区域的农业收入有所减少,但由于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当地的就业机会和人均收入,拉动区域GDP的增长,区域总体经济效益将会显著增长。
第四篇:10 工程环境影响分析
文昌市发射场配套道路东郊至龙楼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交通部第17号令发布关于《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为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防止大气污染,在公路工程前期工作阶段及勘测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公路建设期与营运期对公路沿线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沿线。本报告仅对前期工作中所涉及的环境影响及沿线敏感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10.1 沿线环境特征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开发建设活动是维持人类生存、争取发展的手段,伴随着人类开展建设活动,必将产生对环境的影响。道路新建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包括由拟建项目直接引起的初级影响和由拟建项目对环境造成的间接的或诱发性变化的次级影响,其内容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0.2 推荐方案对工程环境的影响
本项目的建设实施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对社会经济、对居民生活等社会环境影响,对生物环境、水环境、水文地质、大气质量、噪声等生态环境的影响。
1.对社会环境可能的影响
社会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了的自然物质、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的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1)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影响
本项目实施后,改善了当地的公路运输条件,为沿线区域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形成区域优势。本项目的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促进旅游业的的发展
本项目实施后,为现有的旅游景点、旅游区提供了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同时带动一批旅游景区和旅游小镇的开发建设。因此,本项目必将促进沿线旅游业的形成和发展。
② 促使沿线商业的繁荣
公路的建成,带来便利的交通条件,可以促进商品的交流,带动集贸市场建立,活海南省公路勘察设计院
10-1
跃城乡商品交流,推动农林业和旅游产业的综合开发,逐渐向城乡一体化发展。
③ 促使沿线产业结构优化
便捷的交通条件将加速产品的输送和信息交流,促使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促使人口及劳动力的转移,由农业转向非农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逐渐接近产业发展的合理结构。
(2)对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
由于交通的便利条件,可以推动区域经济布局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信息、物资及人员的流动,提高当地居民的整体素质,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公路在建设过程中将占用耕地、林地、鱼塘、绿化带和其他附属设施,这些将会对沿线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了:
① 征用土地、拆迁房屋以及再安置问题,直接影响民众的生活和生产。
公路工程建设占用一定的耕地、林地,造成了土地利用形式的变化和耕地、林地的减少,拆迁部分房屋,造成一定范围的人口迁移,给当地社会的经济和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
② 封闭公路造成的“分割”问题,修建封闭公路直接产生阻隔影响,给沿线两侧民众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不便。
③ 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而带来的社会问题。公路施工和营运阶段,对沿线区域自然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如噪音、大气、水体和生态等,这些影响直接给沿线一定范围内的人、单位、企业、学校已经居民等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④ 对景观产生的影响问题。公路建设对于一些自然景观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反映在制备破坏,对植物、动物的种类和生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对生物环境可能的影响
拟建公路沿线地区没有野生动物保护区和原始森林,建设项目在施工期和营运期对生物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土石方填挖等工程行为,对沿途地形地貌的改变及原有植被的破坏。本项目有填挖方路段,因此要注意水土流失的问题,否则会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水质变差等。
汽车尾气中的铅,经沉降、碰撞、降雨或吸入转移到土壤和植被中,由于重金属不能被微生物降解,经过沉淀作用和吸附作用,将使周围环境浓度逐渐增加,会使铅
在人和动物体内富集,给人和动物造成伤害,所以要高度重视本项目引起的重金属污染。
(2)对水环境可能的影响
① 施工期:沙石材料冲洗、混凝土搅拌等排放的生产废水和施工队伍的生活废水,分散排入沿线施工场地附近的河渠、草场及农田,影响农田和草场灌溉水源。路面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分散排入附近的沟渠,影响了局部水域。
② 营运期: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主要为悬浮物、油及有机物)及大气颗粒物沉降于公路的表面,降雨时随着雨水的冲刷被带入附近的沟渠、农田及草场,造成路侧附近的部分水域污染负荷增加。停车区及综合服务区的生活污水和洗车废水,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石油类污染物。B005、CODC及总悬浮物均可能超过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还有大量的含油泥沙,若不经处理直接排入附近的水塘和沟渠,水体将遭受严重污染,从而也影响农业生产和附近居民生活。
(3)公路建设中处理水文地质不良路段,可能会引起土壤质量的改变,造成水土流失和地质条件的不稳定。
(4)对空气环境可能的影响
汽车的尾气污染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本项目的实施,将不可避免地产生汽车尾污染,并随大气的流动,对周边地区造成影响。
① 施工期:施工中的土石方开挖、运输、装卸、堆放,灰土的装卸、运输等易产生地面扬尘。
② 营运期: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有:CO、NOx、THC、pb以及多环芳烃化合物等,用四乙铅作汽油的防爆剂,排出的铅有97%直径小于0.5μm,分布广,危害大。线源排放高度越低,对人类污染越大,尤其是在停车区和综合服务区。另外,若路面的清洁程度不够,机动车行驶引起扬尘,再加上被其吸附的尾气污染物,被人吸收后,危害更严重。
(5)对噪声环境可能的影响
道路噪声和汽车尾气污染一样,也成为日益引人关注的社会问题。
① 施工期:作为施工噪声的一种,爆破对环境将产生不利影响。首先是爆破产生的粉尘将对大气环境产生危害,其次是爆破产生的较大的噪声对环境的危害;各种施工机械动作时也产生强大的噪声。
② 营运期:由机动车排气、引擎运转、车轮与路面的摩擦等原因产生噪声,对沿线环境敏感点、景点、村庄等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在公路沿线的停车区和综合服务区范围内影响更甚。
10.3 减缓工程环境影响的对策
本项目路线长,沿线多为农田,间或穿越村庄,如何在施工过程中减少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对沿线居民生活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因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缓工程环境影响。
10.3.1 路线方案的对策
优化设计方案,把建设项目对沿线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对沿线房屋、电力设施、通讯设施、水利设施的拆迁设施的拆迁改建,要重视听取和采纳公众合理意见,力求把影响度降到最低,以求长远协调发展。
公路线位尽可以调整到远离环境敏感点的位置,合理使用、规划公路用地。重视路基、路面排水系统设计,避免明显改变地表水径流的机制,桥梁位置及结构不应明显改变河流机制。
10.3.2 路基边坡防护对策
本项目所处地区附近多为农田,间或穿越村庄。在路基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1)为避免路基、路面水直接排入农田、村庄、水渠造成污染和危害,在填方路堤护坡道外侧设置边沟,断面形式为梯形,底宽0.5米,深0.5米,边坡坡度1:1.0;边沟采用土边沟。
挖方路段视需要设置底宽0.6米,深0.6~0.8米边沟;当路堑上方坡面汇水面较大,于坡口不小于5米外设矩形截水沟,底宽0.4米,深0.4米;截水沟其端部采用急流槽排入自然沟渠。填方边沟、控方边沟以及截水沟等汇水可通过设置排水沟而排到离路线较远的天然沟渠;排水沟采用与填方边沟相同的断面形式。
(2)为了防治路基病害,保证路基稳定,改善环境景观,保护生态平衡,全线路堤、路堑均进行防护。路堤边坡主要采用网格护坡、种草等防护。路堑边坡一般采用植草防护。水田地段采用矮墙防护坡脚,一般路堤设置护坡脚防护。填高小4米以下路堤采用草皮防护。填高大于4米以上路堤采用浆砌片石网格防护。
10.3.3 借方、弃方及水土保持对策
(1)取土场的选择:取土时,首先考虑利用挖方路段土石方,其次结合当地的国土资源综合开发规划选择贫瘠地段集中取土,保护当地的植被和水资源,将取土坑与地方牧场种植、农田排灌结合起来,综合利用,创造条件进行复耕。
(2)弃土的堆放:沿线弃方须合理处治。施工的弃方应尽量减少毁坏植被、侵占农田,尽量利用山凹等有利地形,应对弃土堆及时整平复垦或绿化以及进行综合利用,以提高土地的使用价值。
(3)水体的保护
本项目区域内水系众多,在深入调查研究项目区域内水系的分布情况及利用性质后,项目设计时考虑到绕越、避让水源提,不占用城镇居民集中地区的饮用水水源。同时,对于灌溉及养殖水产品用的水库、鱼塘等应注意避让,保持水质免受污染。
(4)天然水系的保护
设计时应注意保护自然水流,路线跨河时的桥梁应以不改变水流防线,不压缩过水断面,不堵塞、阻隔水流为设计原则。排水系统的设计应注意水流方向,尽可能与原有沟渠相通,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
10.3.4 绿化恢复植被对策
公路途经居民密集区、厂矿区等,应加密种植树木,并使之形成绿化立体屏障,从而减少大气污染和噪声的影响,同时要加强环境检测,在CO、NOx等超标路段的道路两侧种植对气体吸附力强的树种,一般情况下,常绿阔叶林的吸附力较大。在CO、NOx等严重超标路段,应加密种植林木,设置绿化林带,使之形成绿化立体屏障,既可进一步降低噪音,又可吸附汽车尾气,净化空气。
本工程的施工临时占地及取弃土用地破坏了原有植被,公路建成后必须进行绿化恢复植被工作,尽可能的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具体绿化恢复植被的对策如下:
(1)路基边坡、护坡道及边沟、排水沟外侧路基用地范围进行绿化。
(2)对施工临时用地,按原有土地功能予以恢复;荒地、闲置土地进行绿化,恢复植被,以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环境。
10.3.5 其他对策
(1)加强施工管理,降低施工引起噪声、大气、水土污染。
① 施工场地勤洒水,施工作业区尽量远离大气敏感区。
② 对机动车运输过程严加防范,以防洒漏。通过用蓬布遮盖、拌合设备配除设备可减少粉尘污染。
③ 科学安排施工场地、时间和运料通道,降低噪声影响。
④ 合理安排施工进度,优化工程挖方和填方,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
(2)强营运期管理,减少环境污染。
① 严格执行现有的机动车排放标准,控制车辆污染源。
② 公路营运后,机动车辆行驶产生的噪声污染将是长期的,其危害较大。在公路两侧噪声敏感点应修建声屏障、进行绿化等其它相应措施。
③ 合理规划拟建公路沿线新城镇区。
④ 严格选择铺路材料和加强公路路面保养。施工中加强对路面的质量把关,营运后加强路面的养护工作,保持路面平整以减轻轮胎噪声,选用适宜的路面材料以尽量减少噪声的产生。
⑤ 加强营运期交通管理,严格执行《机动车辆允许噪声标准》。
⑥ 公路两侧合理种植农作物,加强公路两侧绿化林地和草皮的营造和保护,切实发挥防护林的作用。
(3)强环境管理,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① 制定环境保护规划,贯彻实施各项环境保护措施。
对沿线的大气、地表水、噪声污染及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要切实可行、落到实处。② 对公路沿线环境污染进行检查和督促治理,发挥环境管理在控制污染中的职能作用。
③ 贯彻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各项制度。
公路工程对环境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较为重要的是自然生态、声环境、大气质量、社会经济、水环境、交通运输方式、美学、农业生态、野生植物等影响。但只要措施得当,采取相应的绿化、排水设施等综合治理措施,同时加强取土坑、弃土堆的植被恢复、复垦和绿化的监督管理,可使项目队周围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起到保护沿线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另工程对环境影响的评价将编写专题报告,届时以专题研究的结论为依据,指导设计和施工。
第五篇:南水北调的环境影响分析
南水北调的环境影响分析
摘要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南北水资源不平衡的关键措施。一般说来,跨流域调水对环境影响的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模式:调水→改变原来的水文情势→自然环境变化→经济社会变化。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工程的实施,必然对水的调出区、调入区及其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不同的影响。为此,进一步认识、评价南水北调的环境影响,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南水北调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我国水土资源分布很不平衡,长江及其以南流域的径流量占全国80%以上,耕地面积却不到全国的40%。黄河、海河,淮河三大流域和西北内陆区的面积占全国的12%,耕地占45%,人口占36%,水资源总量只有全国的12%。西北和华北地区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能源和粮棉油的生产基地,在国民经济中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尤其黄、淮、海平原和胶东半岛更是我国人口密集,耕地率高、经济发达的地区,但目前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区域经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并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亟待解决。而南水北调工程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性措施。
南水北调工程规模巨大,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显著。有利影响主要在供水区,不利影响主要在水源区。长江多年平均径流量9513亿m3,调出水量占4~5%,从长江总体来讲,调水的影响很小。但从局部来看,调水对调出点区有一定的影响,需要采取措施,减少其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提出“南水北调”的设想后,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形成了南水北调的总体布局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的发展需要。
其带来的环境问题有
(一)东线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