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中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教育论文

时间:2019-05-15 11:50: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习作教学中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教育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习作教学中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教育论文》。

第一篇:习作教学中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教育论文

一、理论滞后于实践,使创新能力的培养迷失了方向

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具有先导性。目前的习作教学陷入了不能“虚构”和“模仿”的误区,认为小学生的习作必须写真人真事,而且要写得完全符合人物和事件的实际,不能有任何虚构。殊不知,“虚构”是一种创造性想象,属于思维的范畴;而虚假是指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属于思想品质的范畴。禁止学生习作虚构所带来的后果:一是学生习作选材的天地比较狭窄;二是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我认为当今的小学习作教学的改革必须打开小学生习作只能记实,不能虚构的枷锁。为什么要打开这个枷锁呢?首先,从习作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的习作必须经历观察(眼中之物)→思维(心中之物)→表达(笔下之物)的过程,即使是记实习作中的“真实”,也只能是相对的,因为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能动的,因此要求小学生的习作写得和真人真事一样,既不合理,也做不到。其次,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习作的虚构尽管与科学意义上的虚构不能相提并论,甚至这种虚构是极其幼稚、荒唐的,但它却包含着极其可贵的创新能力的萌芽,而创新能力正是时代所呼唤的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反对小学生虚构,等于扼杀了他们创新能力的萌芽。《语文课程标准》把记实习作和想象习作并提,不仅丰富了学生习作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要指导学生写好想象类习作,必须教会学生学会虚构。

除“虚构”外,“模仿”也是习作教学中长期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似乎一提到“模仿”就联想到它是“创新”的天敌,把“模仿”与“创新”对立起来。那么两者究竟是什么关系呢?众所周知,模仿是人类的本能,创新是人的认识的新发展。教师开始学写教育教学论文时,同样也是从模仿入手的。因此,模仿是学生习作初期最常用的方式。

我们在日常的习作教学中,凡是要学生写一篇新体裁的文章,往往是先组织学生学习几篇范文,让学生模仿着去写。经过一个阶段的练习,学生有了自己的体会和见解,便能从中悟出规律,并充分想象,逐步走向“创新”的境界。可见,学生学习习作的过程是一个模仿——掌握——熟练——创新的过程,是学生练习写作的基本规律,只有遵循这个规律,我们的习作教学才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习作命题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创新能力的培养失去了源泉

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平时的日记和小练笔往往有其独特的观察视角,有鲜活的思想和真情实感,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习作活动是真实的,他们所表达的内容是他们自己个体化的生活。然而,一旦让他们完成教材中规定的“大习作”时,往往会出现十分惊人的“编造”现象。我认为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习作命题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创新能力的培养失去了源泉。其原因在于教材中的“大习作”大都要反映学生共性化的生活,而相当一部分学生习作时并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积累,这种习作取材,共性大于个性,自然失去了创新的活力。

三、应试教育的干扰,窒息了创新能力的发展

习作教学的目的除了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独特的发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了应付考试,有的教师让学生把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习作各背几篇。由于习作可以走“背”这条捷径,并有可能获得好的成绩,于是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学生放松了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不仅丢失了习作这块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窒息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而且助长了学生的投机心理,扭曲了学生的人格。

四、僵化的习作教学模式妨碍了创新能力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的习作教学一直流行着“教师布置习作题目——教师指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样一种僵化的教学模式。从表面上看,这种教学模式似乎也尽到了教师的“责任”。但是从实质上看,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教师中心论”,学生的习作活动完全处于一种被动应付的状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的学生,不但不能产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而且已产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也会熄灭。

第二篇: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孩子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着社会的发展。可是,现如今的学生之中“近视眼”、“小胖墩”、“病秧子”日益增多,学生体质差、爱生病、体育测试不达标„„一系列不良现象和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学生们的体质健康状况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原因是个多元的因素,在此我结合生活实际分析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原因,并提出改善的措施。一、影响学生身体发展的因素

1、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学习环境的改善,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越来越薄弱,还有部分学生,仗着祖父辈及父母的宠爱,缺乏了最基本的活动内容,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惰性心理,而且长期的溺爱造成了不少学生娇气的性格,一遇到运动量比较大的活动或者不好的天气(炎热或寒冷),潜在的意识使他们产生了惧怕及抵制心理。

2、饮食营养搭配不合理

小学是萌芽阶段也是长身体的关键时段,父母们为了孩子大量的购买一些食物给孩子,快餐、饮料、膨化食品等,虽然味道好,但是对孩子的身体却无益 这种过度饮食导致了肥胖现象的增多,也直接降低了孩子的身体素质。而另一方面学生的挑食、偏食等也造成了学生营养不平衡,身心发育迟缓,影响体育锻炼质量。

3、学习压力过大,课业负担重

学生作业量过大、无暇运动。绝大部分的学生有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不但老师布置,学生家长也布置,还要参加这个培训班,那个辅导班,导致学生无法参加各项体育运动。甚至个别学生没有完成作业,体育课也不能下来,根本无法保证每天锻炼一小时。

4、家长体育意识薄弱,重视程度不高

学生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出现“重主轻体”的现象。学生对体育课的偏爱往往是出于个人兴趣,相当一部分同学对体育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体育课是单纯的游戏课,为了活动而活动,不像语数等主课那样,测验获得好成绩就欢呼雀跃,而对体育课成绩高分及满分的追求欲不是很高,进取心不强,学生家长也看重学习成绩,而对体育成绩普遍不重视,导致了重视主课,轻视体育的现象。大部分学校和家长通常地把学生文化课成绩优劣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最主要标准,致使学生认为智育是第一位的,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文化课的学习中,忽视了日常的体育锻炼。许多家长甚至还认为体育课只是玩玩,是放松大脑。孩子能吃能睡、营养到位、没病没灾,身体就是健康,只要能把学习搞好,根本没必要让孩子花时间和精力去进行体育锻炼。

5、体育伤害事故禁锢了学生的活动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备受家长偏爱,一旦孩子在体育课上出现擦破皮肤的“事故”,维权意识过浓的家长就兴师动众,找学校、找上级主管部门,而最终“事故”处理的结果多是追究学校和老师的责任。时间长了,对于那些能锻炼孩子身体和意志但有危险的体育项目、体育器材,老师瞻前顾后,顾虑重重。于是高难度、易出事故的运动开展的次数越来越少。

6、场地、器材设施匮乏

体育活动场地、体育活动设施少,无法满足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和锻炼的需要。场地的严重不足限制了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开展,限制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及器材的有效利用。不平整的操场、破损的器材不能及时维修,给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留下严重事故隐患,严重制约着体育教学的开展。

7、教师自身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习惯了以运动技术为主的体育教学,因而平时不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更新。在新课程改革的现在,教材、学生、教学过程都充满着变数,这必然要求体育教师应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努力汲取各个方面的文化知识,以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知识涵养,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多阅读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教法等方面的书籍,拓宽视野,积累知识。

二、改进措施

1、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加大学生喜欢的娱乐体育活动和教学竞赛课程安排,突出“体育活动课”的活动为主的教学特点,使学生在生理上、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在跳绳、球类、运动竞赛、娱乐体育等项目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多种选择性的活动,改变了体育教学中单纯对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体力的身体教育观念;改变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学的局面,倡导学生主动地学习。

2、体育设施、器材资源的开发。

体育器材、体育设施是达成体育运动必要手段,开展体育活动离不开体育器材和设施。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器材和设施的开发也非常重要。要充分发挥已有器材的多种功能,尽量做到一材多用,如用手榴弹和实心球组合成简易的保龄球游戏;体操棒和小皮球可以当作垒球来打„„这样使体育课丰富多彩,提高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

3、合理选择练习项目

进一步加大体育课程和学生体育活动改革的力度,在体育活动内容的安排上,除了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外,要针对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重视选择具有一定运动负荷、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学习和锻炼不仅要改善学生的心肺功能、增强体能、全面提高身体素质,还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

4、多渠道多形式宣传教育。

学校应努力制造条件,通过专题讲座、墙报、黑板报、广播、多媒体等形式加强对学生及家长的营养知识指导,提倡合理营养,注意改善饮食结构,保持膳食平衡,防止肥胖和营养不良。

5、保证每天锻炼一小时

认真上好每一节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时间。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6、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第三篇:创新语法教学提高学生语法能力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语法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的基础。本文通过对语法教学重要意义的阐述,对语法能力的界定,提出一些创新语法教学的方法,认为培养学生语法能力是高中语法教学的中心。

论文关键词:语法教学;语法能力;高中英语教学

一、引言

语法教学是外语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语法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只有在能够较为熟练地驾驭一种语言的语法体系时,他才能真正获得使用这种语言的交际能力。高中阶段是外语教育的基础阶段,对于语法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教学的方法等问题,人们的看法各不相同。

二、语法教学的意义

语法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在高中生的英语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高中英语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打基础。语法是人们在语言使用中总结和归纳出来的规则,是用于表达意思、情感、态度的手段。学习语法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有效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英语语法教学的使命是帮助学生提高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而不是单纯向学生灌输语法知识。

学习语法是中国学生学会英语的必要条件和途径,因为汉语环境下,我们没有习得英语的语境。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主要是通过有意识的学习,因为他们不可能拥有像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那样的学习环境,不可能在平时、在课外获得充分足够的英语语言刺激并内化其语言规则,进而自然习得语言。任何语言都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而语法是由固定数量的明确的规则构成的。因此语法教学有助于减轻语言教学的工作量。通过语法我们可以把语言分解、组织成明确的范畴,这使得语言教学的目标更加明确。语法教学使学习者关注语法现象,有利于学习者分项掌握语言的组成部分,有利于长远的语言学习进步。

三、语法能力

Canale和Swain(1980)将语法能力解释为有关语音、语法、词汇的知识。它们是学习者大脑内在化的结果,不是一些熟记的单词或规则。语法能力所涉及的是准确理解、表达话语表面意义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Larsen—Freeman(2003)认为语法能力是准确地使用语法结构合乎情景地表达意义的能力,是继听、说、读、写之外的第五项技能,是听、说、读、写的基础能力和核心能力。他提出了一个语法能力的框架,包括三部分:形式、意义和语用。马广惠、文秋芳(1999)将语法能力看成是领会语法知识和复用语法知识的总和。领会语法知识涉及对语法规则的辨认,复用语法知识则侧重语法规则在构句层面的运用。

教授语法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区分语法知识和语法能力。语法知识是指学习者所熟悉的语法规则,而语法能力指如何恰当使用语言规则来指导人们的语言活动或交流。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外语教学提倡Learningbydoing。高中英语教学重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语法能力。从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错误来看,以书面表达为例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学生并不是不清楚写什么内容,而是不能用正确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以语法结构错误为主要特征的语言形式错误严重影响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强语法能力的培养。

四、创新语法教学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

网络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多媒体音像效果将枯燥的语法知识讲解转化为生动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逼真的生活空间中领悟英语语言的魅力和语法知识的内涵。它避免了传统教学方法费时多、模式单一的缺点,从视角和听觉上都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法能力。要把学生的语法知识转化成语法能力,需要改革英语语法课堂教学。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有利于贮存大量信息,更多创设情境,使枯燥乏味的语法变得生动有趣,使呆板,单一的语法规则学习变得丰富多彩。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对学习的促进有着无限的潜能,它使学生接触到真实交际情景的机会大大增加,如网上英文刊物、网上聊天室、网上英文论坛等。这些都为提高学生接触真实语境中的语言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会,为语法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渠道。

(二)多用归纳法,兼用演绎法

介绍新的语法项时有两种基本方法——演绎法和归纳法。演绎法教学中,教师展示语法规则,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些规则做练习。归纳法教学中,教师展示语言实例,学生凭直觉理解该规则。演绎法和归纳法各有优缺点。演绎法开门见山,可以节省时间;但语法解释易造成以教师为主导、知识灌输型课堂。归纳法要求学习者对语言进行深入的加工处理,学生本人发现的语法规则可能更符合现有的心智结构,因此更有意义、便于记忆,也能更好地应用。但归纳法的主要缺点是学生要花费更长的时间理解规则,而且学生可能得出关于某语法规则的错误结论。

有些语法点较为抽象,或没有多少规则可言,可以采用演绎法。但我们不宜过多使用演绎法,因为学生在此过程中基本是被动接受语法规则。在语法教学中,应采用“归纳为主,演绎为辅”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能力,引导学生主动获得语法知识,培养学生语法能力,切实提高语法教学的有效性。

(三)渗透任务型教学,培养运用语法的能力

学习语法是为了运用。教师可在学生了解相关的语法项目的基本结构后,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任务,将抽象的语法知识融入真实的生活情景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及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并感受成功。例如在讲解完某一语法之后,给出一个情景话题,然后请几个同学到讲台上用刚讲过的语法就此特定情景进行对话,同时请其他同学用间接引语记录下这几位同学的对话。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对台上的同学进行鼓励和适当引导,让学生尽量用刚刚学过的语法进行对话。这一情景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广泛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交际的意愿,有利于实现真实化及信息反馈。

下面列举一些适合高中语法教学的任务类型。

1、信息沟

信息沟任务是一种在有意义的交际语境中练习语法结构的好方法。因为信息沟任务中每个学生接触到不同信息,他们要集中信息来解决问题或达成共识。设计信息沟任务时,选取语法点要谨慎,不是所有语法结构都适合这种练习。

2、语法听写

语法听写,也叫整体听写,这种练习通过完整的上下文来检验各种语法知识。学生在重现原文时要有效地利用语法,还可从中发现自己对于英语究竟了解多少。教师要选取含有恰当语法结构的语篇材料,使其适合所教学生的语言水平。

3、调查活动

调查活动是强化练习目标语言项的绝佳方式,它使学生参与真实的信息交换。它可依据学生的语言水平进行设计,同时开展真实的交际对话,并且将学习过程个性化。调查活动能很好地说明语言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引导学生从模仿语言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五、结语

教授语法的终极目标是自动化的语法能力。我国学生不缺乏语法知识,而是缺乏语法能力。了解语法规则只是培养语法能力的第一步,然而我们的教学往往就停止在这第一步了。

教师和学生的主要精力都花在语法的讲解上,一般学生在学完语法后仍然不能听说、不能读写,而且所学的语法规则不是忘记就是混淆。语法能力是交际能力的组成部分,语法教学应该把零碎的语法点和真实有效的语境结合起来,将语法教学与听说读写活动结合起来,将语法知识的学习与综合技能训练结合起来。

通过语法教学培养学生正确、有意和恰当运用语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是语法教学的目的所在。在教学方式上,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日常生活,把语法教学与听说读写的各项技能融为一体,与语言的实际运用和语篇理解结合起来。我们应该从传统的语法教学中解脱出来,变以前单纯灌输语法知识为培养语法能力。我们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营造一种轻松、愉快,适度紧张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更好的推动语法课堂教学改革。

第四篇: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在大力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拓展学生思维的智力核心,创新能力是思维的最高境界,学生只能在宽松环境下才能思维活跃。创新并不是天才的专利,每个人都有创新精神。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新发现给予表扬、鼓励,为学生营造敢想、敢问、敢说的课堂教学气氛。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到:

⑴态度亲切。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作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这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在认知满足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满足。

⑵师生平等。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才能。教师就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不仅教师可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教师。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爱护而不排斥,帮助而不指责,说服而不压服,启发而不包办。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以保护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并把微笑、鼓励、活泼的风格,适度的幽默带进课堂,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在信任中充分展开思维的翅膀,主动吸取知识的营养,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⑶民主评价学生。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环境的影响相当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尤其是以班级形式存在的集体环境氛围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的能否形成。

4.教师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适当点拨,启迪,并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调控评价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

二、创建教学模式,诱发学生参与

教师要彻底改变教风,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诱发学生积极参与,使课堂教学成为教与学的多项交流过程。

①教师要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出使学生容易接受并感兴趣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的大脑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

②提问要有新颖性和多面性,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不要急于说出答案,需展开讨论,尤其是注意不能用统一的标准答案来要求学生,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勤于提问,变传统的“一言堂”为学生自主发挥创造机会。

2.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尤其要重视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训练。发散性表现为对一个问题能从多种角度,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然后从多方面提出新假设或寻求各种可能的正确答案。发散思维可使学生拓宽思维领域,开阔眼界,追寻不同事物、事物的不同方面存在的联系,调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获取众多有利信息,开放性地提出多种解决方法、设想、途径或答案;使学生善于调动知识储备,灵活转换视角,跳出常规套路,获得超越构思,求得与众不同的新的理解和认识,形成不同凡俗的新的观念,表现自我的独创意识;使学生善于朝着人们思维习惯相反的方向思考,开辟新的领域,发现新的问题,以表现自己对已有认识、已有结论的超越 为搞好发散思维训练,教师就得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正确的指导思想确立了,具体的教学方法则应运而生。

三、加强学法指导,形成创新思维

学习创新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自主发展,同时教师应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行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行为规则。

1.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想学,要改变学生死记硬背为大胆质疑,认真鼓励,积极引导,培养好学生的创新精神。

2.变“任务学习”为“发展学习”。许多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任务,不愿更深地探索未知领域,因而学生的潜能被埋没了,结果培养出了许多知识程度相当,各门功课水平类似的学生,他们由于缺乏某一方面的兴趣和特长,将来极少能有创造性的发展。因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和引导学生从小向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发展。

3.变“书本学习”为“实践学习”。事实证明,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不仅学得快,而且有利于创新。在实践中学生易于遇到新困难和产生新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

四、注重课外阅读,发展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但不是唯一阵地。增加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延伸和必要的补充,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学生课内所学到知识和技能向课外延伸迁移运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能得到培养和发展。因此,课外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发展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如可以通过阅读在学生间开展演讲会、辩论赛、读书报告会等,可以创办文学社,可以开展个人或集体采访、调查,还可以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思考探究或在自行试验和制作中去大胆创新等。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探索和积累教学经验,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科学布置作业,不断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联想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第五篇:教学中如何创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论文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阅读教学呢?本文从对阅读教学的思考,正确的阅读方法,个性化阅读等几个方面谈在语文教学中阅读的重要性。

【关键词 】阅读教学的思考 正确阅读方法 多媒体教学指导阅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好的课文不去读它,永远也不会变成精神财富。“读”既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的。它能使学生在朗读中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从而领悟和理解文中字缝之情,字外之意。这是任何教师凭讲解所无法代替的,同时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习自觉、持久、深入地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内化为能力。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并关系到小学阶段语文课程目标能否圆满实现。而在现实中,我们的学生只读不思的现象普遍而又严重,由于教师压阵,学生不得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应付差事,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形在神飞。

近几年,创新教育已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创新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对每一位教师而言,都是一项崭新的课题。而在阅读教学中会出现一些现状问题,及时发现、分析这些现状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必由之路。就语文课堂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对阅读教学的思考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本是一门生动形象、情趣盎然的社会科学,但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语文课却变成了一种单纯的语言“解剖课”。教师从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乃至修改润色,力求头头是道地传授给学生,其结果往往是“言者谆谆,听者昏昏”。为了扭转这种局面,阅读教学被摆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日程上来。对此,许多学者和语文教师是众口一词,赞赏有加。但据了解和观察,我们有为数不少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即不“讲”也不“问”,干脆“放鸭子”,还美其名曰“自主读书”。没有了教师讲课的“束缚”,学生随心所欲,面对并不熟悉的课文,要么“小和尚念经”似的读那么一会儿,要么在教室“蹉跎岁月”,这样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一节语文课时间有限,课文大多篇幅较长,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那么,学生是难以在很短的时间理解、掌握课文的。本人认为,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授课的时间应以25分钟左右为宜,凡学生能自主阅读理解的,教师就不应包办,而应指点、纠偏,引导学生真正读懂课文,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二、要正确教给阅读方法

一个好的老师,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在教学中要要求学生做到;

1、带问题阅读

小学生年龄小,自控力弱。朗读时启发学生用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评判课文来直接理解,让朗读内容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经验,这样学生就乐意阅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学习做出预期目标,学课文之前,让学生估计自己的朗读是什么样子,让学生估计自己的朗读水平是不是提高了,具体在哪方面提高。这样就增强了朗读的目标性和针对性。自然课堂上教学的作用是有限的,只能教给学生用试读、自由读、个体读、细读、跳读、先读后议、先议后读或者讲了再读、以读代讲等方法去自读自悟。而最重要的能够影响学生一生的学习,则依赖于大量的课外阅读。所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阅读的作用怎么说都不为过”。

阅读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感悟式的阅读。要让学生在“读”的经程不断“反刍”“融合”“互训”“加深”“自悟”,最终实现由无知到有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理解肤浅到理解深刻,实现由“感”到“悟”的飞跃。另外,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凭借自己的阅读进入意境,唤起内心丰富的想象。

课堂上让学生选择带问题阅读、边实践边阅读、开放性阅读等适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方式,有目的性、有感情、有顺序地去阅读。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领略作者独具匠心地遣词造句之妙处,体会文字语言的准确传神及节奏感和韵律美,不仅学到精湛的语言,而且还增长鉴赏语言的能力。

2、品读

课堂让学生大胆地品读,体现了生命的自由,尊重了学生生命的独特存在。品读课文时,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可利用脸部表情向学生传达情感,也可用自己的体态语言作为辅助手段,丰富有声语言的表现力,使学生得到各种信息。如语速、语调、停顿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熏陶。在阅读教学中,如果学生遇到了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运用表演、画画、多媒体等手段唤起学生相似的生活体验,对于他们体悟这些词语至关重要。另外,还需要老师去激励、鞭策、感化和召唤学生的朗读情趣,捕捉“心灵对话”的着力点,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辩论、人物评论、交流资料、练习片段等,将品读过程引发深化,拓展延伸,提高品读的兴趣。

3、默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曾说: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默读、思考,教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使语文课堂张弛有致,在动静相生中尽显语文课堂的无限魅力。

因此,语文教学在提倡“朗朗书声”的同时,也应提倡“默默读思”。默读方法有:动眼不动嘴,边读边想边读边画,一目十行,让学生在默读、用心品味、欣赏的同时,个性化地批注、圈点、勾画、书写。圈点自己喜欢的词语,勾画感动自己的生动语句,书写自己感性趣的地方。既然是自己喜欢的,学生也就会主动、乐意地去做,获取所需的知识信息,汲取精华。当然默读同一篇作品,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默读的过程是对作品的艺术再创造,带有浓厚的阅读主体的个性色彩,因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

三、要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指导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日益更新,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已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正是因为它具有文字、图像图形、活动画面和音响等直观效果和能在同一屏幕上同时显示相关文本资料的优势,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的青眛。但不可忽视的是,多媒体教学手段也存在着自身的缺陷,如课件的固定化、内容的程序化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据观察,我们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播放影视剧片段或影视主题乐曲,而忽略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感悟。这样的课堂气氛看似活跃热闹,但因缺乏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学生很难与作品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教师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另一方面要把多媒体教学手段与文本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互补,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河南教育

2教育网

3百度

4新浪网

下载习作教学中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教育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习作教学中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教育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创新教育改革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和根本目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知识......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教育论文

    时下,教育制度发生了重大改革,高考、中考出现了“重基础、出活题、考能力”的好风格,试题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它在考查数学的基础性、通用性和工具性的同时,更侧重考查学生的逻辑......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继承性、维持性的学习,它通过学习获得原来已经确立起来的观念、方法和原则,以应付已知的、重复的情景,然而,在当今,文化知识......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论文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体会 迟丹 摘要: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语文教师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把学生由“加工的对象”转变为教学过程中的根本“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尊重......

    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模版)

    摘 要:教师具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才能培养出独立自主的、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本身只有继续不断地摸索、改革,学习更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方法,才能培养出具有......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论文

    摘要: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在日常教学中,摸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式和方法。关键词: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论文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没有发展前途的。目前,我国普遍推行了素质教育。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模式也顺应地有所变化和发展,因此教......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摘 要: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体育学科为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