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学校自主发展成果报告
----传承红色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
“红色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是开发区近年来致力建设的一个品牌项目,为了将活动推向深入,在更大范围内广泛展开,以取得更大的成绩,充分调动各学校的主观能动性,打造开发区教育品牌,我校积极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结合实际以校园红色文化建设为主线,弘扬红色文化,倡导红色精神,广泛开展“传承红色,构建和谐”主题教育,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得了显著成果。一年来,学校获得2010年青州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第一名;3名学生获青州市书画大赛一、二、三等奖,“庆七一红歌会”获得一等奖,学生学英雄,做好事的现象层出不穷,现在,红色文化正如一缕春风,深入到师生的心中,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和谐校园中,正在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加强业余团校建设,夯实了红色校园文化基础。学校注重加强对业余团校阵地的建设,提高团员青年的教育培训质量,培养了一批政治坚定、作风过硬、素质全面的学生团员骨干,夯实了红色文化基础。业余团校除课堂面授以外,还充分利用网络教育新阵地,了解和把握团员青年的思想动态。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团员骨干正在成为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每年的迎新现场上,那一枚枚耀眼的团徽总是闪烁在每一个新生及家长的眼中;在学校文明创建工作中,在校运会上,他们处处带头,为促进我校良好的校风和学风起到了表率作用。
二、开展丰富多彩活动,推动了红色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在学生中普遍开展了“四个一”活动,即,确立一条积极向上的人生格言,确定一名自己心中崇拜的英雄,会唱一首自己喜欢的红色革命歌曲,制作一个红色网页(网站)的四个一”活动。举行以“红色”为主题的故事,读书,参观,影片等征文活动比赛,评出优秀作品,在校文学社刊物《柳莺》上刊出优秀作品,提高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让学习感悟红色精神,促进校园和谐。
在校园红色文化建设中,开展了“感动校园”的征文和人物评选活动,树立学生先进典型,用身边的榜样带动全校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从而达到教育质量提高的目的。学校还组织社会各界的先进人物到同学们中间,面对面地与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交流,把学习先进人物的英雄事迹与“爱国、爱党、爱校”教育结合起来,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结合起来,与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活动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学校在全校范围广泛开展“庆祝建党90年,重走长征路“活动,通过组织学生登山、拔河、长跑等系列比赛,重温先辈们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三、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搭建了红色文化传播平台。
为了引导学生自觉地了解红色文化,使优秀的革命传统在学生身上得到传承,学校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向外拓展红色文化外延,搭建校园红色文化传播的平台。
学校政教处经常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慰问老同志,老八路,帮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组织学生到革命烈士陵园扫墓,缅怀革命先辈们的英雄事迹,从而增强未成年人的爱国情怀;组织学生开展“重走革命路”远足活动等,感受革命先辈们的辛苦,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
四、学习先进人物事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在校园红色文化的建设中,学校把学习先进人物的英雄事迹与“爱国、爱党、爱校”教育结合起来,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师生座谈会、辩论会、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等活动及“柳莺”文学社刊物等形式,为“学先进,做先进”进行良好的舆论宣传。学生们争着阅读革命书籍,用心去摘抄革命资料,小小的心灵一次又一次地得到革命的洗礼,激发出内心的情感。这种活动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活动形式,使本届读书教育活动成为青少年学习革命先辈光荣传统、陶冶道德情操的生动课堂。针对部分学生以个人为中心,怕吃苦问题,学校积极开展“学英雄事迹,践行荣辱观”演讲比赛,在学生树立“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观念,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1、与语文学科、综合实践学科相结合,渗透革命精神。
学校以综合实践课程带动各学科活动,特别是与语文学科及学生品德教育相结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渗透并适当创编以“红色之旅”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推进课堂教学活动化,课外活动课程化、闲暇活动教育化。
2、开展“红色之旅”小小导游竞聘活动。
每个班级开展此项活动,是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与品德教育活动的结合体,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让学生们用心去读红军的故事,去学习革命精神,学生们的精彩解说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革命胜地,那远久的革命年代,学生在解说的过程中,让身边的人一起了解了革命历史,弘扬了革命精神。
3、各班召开以“红色之旅”为主题的队会。在队会上,看到了辅导员的精神风采,为少先队员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深化了革命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张扬了个性。同时整理了以“红色之旅”为主题的队会教案集锦和班级活动总结集锦。
4、举行以“红色之旅”为主题的国旗下演讲。
通过这项活动,帮助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到,经过革命斗争所传承、锤炼和升华的伟大民族精神,需要当代青少年来弘扬和发展;帮助青少年学生重温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更加自觉继承老一辈革命家所开创的伟大事业,并不断地发扬光大;激励广大青少年学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革命精神和光荣传统代代相传、激励后人。
第二篇:学校自主发展汇报材料
学校自主发展汇报材料
文化促进内涵发展,科研提高教学质量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文化促进内涵发展,科研提高教学质量。” 和谐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接受无声的人文教育,同时也在浓厚高雅的文化氛围中享受潜在的美的熏陶,培植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灵。
一年来,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主要取得以下成果:
一、环境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1.墙壁文化,充满教育韵味。学校每栋楼之间的古诗长廊、教室前的“三字经”“弟子规”文化墙裙,综合楼西励志文化墙以及每一层楼不同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无论置身于学校那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
2.绿化美化,让校园生机勃勃。继去年学校被评为“石嘴山市绿化工作先进单位”后,学校今年进一步加强绿化的投入,目前绿化面积达到15000多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6%,今年学校代表平罗县接受国家森林城市验收受到好评。现在的校园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漫步校园,仿佛置身于花园中,处处生机勃勃,令人神清气爽,精神抖擞,真是教师工作、学生学习的理想场所。
二、活动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每学期开学初举行的队列队形和广播体操比赛,规范学生行走姿势,改善了学生精神面貌,激励各班级团结进取、奋发向上的斗志,为整个学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每学年两次运动会的开展,成为学生展示个人特长,为班级争荣誉的绝佳机会,无论是春季趣味运动会,还是秋季田径运动会,总能涌现出一批有运动特
长的学生,为学校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向高一级学府输送人才搭建很好的平台。在运动会上还有教师参与的项目,师生在竞赛的同时,享受着运动、比赛带给大家的快乐。
3.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校还安排书写比赛、朗诵比赛、经典诵读、好书漂流、英语口语比赛等活动,活动参与面广,尽可能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参与活动的乐趣。
4.学校的文艺活动更让同学们对学校充满向往,“六一”儿童节孩子们尽情展示自编自演的歌舞;毕业典礼上,六年级的同学表演他们各自的特长;每天下午的课外活动,更是孩子们最渴望的时刻,书法、舞蹈、声乐、古筝、二胡、电子琴、绘画、武术吸引着每一个有特长的孩子,瞧他们练得多专心啊!
三、教研文化,提升学校办学品味。
“以研促教,科研兴校”是我校长期以来坚持的兴校之本,今年在教育科研方面主要做的工作有:
(一)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一年来,学校共派出100多人次到银川、河南、南京、长春等地培训学习,重点到河南永威学校学习蔡林森校长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并在学校骨干教师队伍中推广,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学校还聘请石嘴山市师资培训中心教研员、平罗县教研室教研员到学校参加教研活动,并对教师课堂教学给予指导。“走出去、请进来”引进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促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跨越式发展。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开展教研活动是校本培训的主要方式,是学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
一年来,我校开展教研活动主要有:各学科教学研讨课、小专题研究活动,让教师在同伴互助中提高素养;骨干教师汇报课、示范课,让教师在专业引领中不断成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应用,吸收国内课改成功经验,促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发展;教师基本功竞赛、优质课竞赛等竞赛活动,激发教师提升个人素质的愿望,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这些活动的开展,最终落脚点在于引领教师关注学生的成长,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文化是一种理念,没有固定的形式,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学校是文化的主阵地,就要处处充满文化的气息、时时营造文化的氛围、事事发扬祖国的优良文化传统,为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为办好群众满意的教育、为祖国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将不断的进取、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发展。
第三篇:中国学生自主发展报告
第一章 高校学生资助政策
一、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校学生资助制度经历了从单一化逐步向多元化发展的历程。目前,我国已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等多种资助措施并存的较为完善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一)高等教育免费时期学生资助政策
新中国成立至1989年7月,高等教育实行免费,这一期间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实施单一的人民助学金制度(1950—1983年)
新中国成立以后,高校不收取学生的学杂费、住宿费,国家定期发放人民助学金。华北是最早实施人民助学金制度的地区。1950年,华北人民政府出台了《华北区国立高等学校学生人民助学金暂行条例及各校人民助学金暂行定额的规定》。1952年,政务院发布了《关于调整全国高等学校及中等学校人民助学金的通知》,同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调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工资及人民助学金标准的通知》。这两份文件标志着助学金制度普及到全国高校。1955年,高等教育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制定1955年高等学校一般人民助学金分地区标准的通知》,根据各地区生活水平的差异,将全国分为10个地区,发放不同标准的助学金。同年,高等教育部出台了《全国高等学校一般学生人民助学金实施办法》,规定除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全部享受助学金外,其它院校人民助学金只针对完全无力负担的学生,家庭富裕能够全部自费伙食的学生不发助学金,能够自费半数或三分之一伙食的学生,发放所缺部分的助学金。非师范类高校学生享受人民助学金资助的比例达到70%。1964年,中共中央批转了高等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学校学生伙食标准和相应提高助学金补助比例的请示报告》,非师范类高校学生享受人民助学金资助的比例有70%提高到75%,全国高校大学生享受人民助学金的比例接近80%。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高校停止招生,大批知识青年被送到农村参加农业劳动。1970年8月,高校开始招收第一届工农兵大学生,不论文化程度,年龄大小,只要被组织推荐,就可以免费上大学。“文革”期间,国家一方面向尚未离校的1966—1970级大学生继续发放“人民助学金”,另一方面,向农民工学员发放“津贴”,补助生活费用。1977年恢复高考,当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出台《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的办法》,规定工龄满5年的国家职工考入高校后原单位照发工资,其他学生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1979年,国家出台规定,连续工龄满5年以上的国家职工考入高校,一律实行职工助学金制度,由学校按月发放助学金,不再由原单位发给工资和享受原单位其他待遇,基本恢复了“文革”前的人民助学金制度。
第二个阶段:实施人民助学金、奖学金制度(1983—1886)
1983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出台了《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人民助学金暂行办法》、《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人民奖学金试行办法》,对原有人民助学金制度进行了改革,缩小了人民助学金的发放范围,将非师范学生享受人民助学金的比例有75%降低到了60%,并设立了人民奖学金制度。至此,我国高等学生资助制度从单一的助学金变革为人民助学金和奖学金并存的模式,并逐步过渡到以奖学金为主。这一变革意味着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内涵发生了重大改变,从对大部分学生提供经济资助转变为对少部分学生提供经济资助并对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进行奖励和引导学生选择国家急需的专业。这种模式持续到1986年7月。
第三个阶段:取消人民助学金制度,实施奖学金、校内无息贷款制度(1986年—1988年)
19986年7月,国务院批转了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关于改革现行普通高校人民学学金制度的报告》,取消了人民助学金制度,实行奖学金和学生贷款制度(即校内无息贷款)的改革试点。1987年7月,原国家教委、财政部出台了《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实行奖学金制度办法》、《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实行贷款制度的办法》,对高校的本科新生全面实施奖学金、校内无息贷款制度。国家奖励学习优秀的学生,并向家庭经济确有困难、无力解决在校期间生活费用的学生提供无息贷款,学校负责的发放和催还等全部管理工作。校内无息贷款制度的实施,是高校学生资助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二)适应高等教育收费改革的学生资助政策
1989年8月,原国家教委、物价局、财政部联合出台《普通高校收取学杂费和住宿费的规定》,打破了高校免费教育的模式,实行以国家任务招生为主、以招收委托培养生和自费生为辅的“双轨制”。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招生并轨,建立有学生上大学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用的制度。1994年,高校招生“并轨”改革启动,北大、清华等37所办学水平较高的高校成为并轨改革的首批试点学校。1997年,全国所有高校招生 “并轨”工作完成,所有大学生均需按照生均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缴纳学费。随着高校招生、收费制度改革的深入,高校资助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完善,资助力度逐步加强。
第一个阶段:初步建立奖、贷、勤、补、免资助制度(1989—1999年)1989年我国高校实施收费制度后,高校生活困难的学生急剧增多,政府不断增发生活补助费。1993年,原国家教委、财政部发布《关于高等学校生活特别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的通知》,要求各高校从“奖贷基金”或“专业奖学金”总金额中提取困难补助经费,补助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为保证高校招生收费制度的顺利实施,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国家采取了进一步的资助措施。1994年,原国家教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在普通高校设立勤工助学金的通知》,要求高校设立“勤工助学金”,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支出。1995年,原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对普通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减免学杂费有关事项的通知》,对困难学生,尤其是孤残学生、少数民族学生以及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实行减免学杂费政策。此外,国家还提高了校内无息贷款的最高额度和享受贷款的学生比例。第二个阶段:建立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奖、贷、助、补、减”相结合的高校学生资助的政策体系(1999—2007年)
1999年,改革开放后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当年,全国高校新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达几十万。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经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研究并报国务院批准,决定从当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北京等8个城市进行国家助学贷款试点,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问题。这是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运用金融手段创新高校自主制度的重要尝试。2000年,国家助学贷款扩大到全国所有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2004年6月,国务院决定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机制、风险防范、组织领导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和完善,建立以风险补偿机制为核心的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新机制。从新机制实施到2006年底,全国审批贷款
学生205.9万人,审批合同金额182.5亿元,国家助学贷款的资助金额和资助人数超过新机制实施前五年的总和。国家助学贷款逐步成为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要措施之一。2002年,财政部、教育部出台《国家奖学金管理办法》,在普通高校设立国家奖学金,中央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按照每人每年6000元或4000元的标准,资助和奖励4.5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高校本、专科学生,同时还减免这些学生当年的全部学费。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冠以“国家”名称的奖学金,受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为进一步加大资助力度,从2005年开始,国家奖学金改名为国家助学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两种形式,中央财政每年投入10亿元,其中,国家奖学金每年资助奖励5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高校学生,每人每年4000元;国家助学金每年资助53.3万名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高校学生,每人每年1500元。这不仅为更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除了后顾之忧,而且激励了广大学生刻苦学习、努力成才。至此,我国初步形成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奖、贷、助、补、减”五位一体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进一步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困难问题。
第三个阶段:建立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等多种措施并存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2007年—)
2007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一是改革原国家奖学金制度,设立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奖励高校中特别优秀的本专科生,不再以家庭经济困难为必要条件。这一奖项是国家在高校本专科阶段设立的最高荣誉奖,每年奖励5万人,每生每年8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奖励资助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生每年5000元,人数占在校生总数的3%;二是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均每生每年2000元,资助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20%;三是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努力形成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互为补充、共同发展的局面;四是规定高校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4—6%的经费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五是进一步落实、完善鼓励捐资助学的相关优惠政策措施等;六是在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七是在中央部属高校实施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对到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服务期达到3年以上(含3年)的贷款毕业生,实施贷款代偿。《意见》以及相关配套文件的出台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基本解决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难问题。
2009年,国家进一步完善了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对中央部门所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自愿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服务期达到3年以上(含3年)的,实施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同时,国家对应征入伍服兵役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实施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代偿。
二、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基本内容及特点
(一)国家助学金
国家助学金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主要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学生的生活费用开支。国家助学金资助面平均占全国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学生总数的20%。全国平均每生每年2000元,可分为2—3档在梅生每年1000—3000元范围内确定。同一学年内,申请并获得国家助学金的学生,可同时申请并获得国家奖学金或国家励志奖学金。试行免费教育的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学生,不再同时获得国家助学金。
(二)国家奖学金
国家励志奖学金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奖励资助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二年级以上(含二年级)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生。国家励志奖学金资助面平均约占全国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学生总数的3%。全国平均每生每年5000元。同一学年内,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学生可以同时申请并获得国家助学金,但不能同时获得国家奖学金。试行免费教育的教育部煮熟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学生不再同时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
(三)国家奖学金
国家奖学金由中央政府出资设立,奖励特别优秀的二年级以上(含二年级)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生。国家奖学金每年奖励五万名学生。每生每年8000元。学生无论家庭是否困难,只要符合规定条件,均可获得国家助学金。同一学年内,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同时申请并获得国家助学金,但不能同时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实行免费教育的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学生符合规定条件的,同样可以获得国家奖学金。
(四)国家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这里特指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财政和高校共同给予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金,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帮助高校家庭困难的学生支付在校学习期间所需的学费、住宿费寄生活费的银行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学生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但需要承诺按期还款,并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含高职生)、第二学士学位学生和研究生,可通过本校学生资助部门向经办银行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原则上每生每年最高申请金额不超过6000元。国家助学贷款利息按照人民银行公布的法定贷款利息和国家有关利息政策执行。贷款学生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毕业后的利息由贷款学生本人全部支付。学生根据个人毕业后的就业和收入情况,在毕业后的利息由贷款学生本人全额支付。学生根据个人毕业后的就业和收入情况,在毕业后的1-2年内选择偿还本金的时间,六年内还请贷款本息。
(五)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指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项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校新生和在校生(以下简称学生)发放的,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向学生入学前户籍所在县(市、区)的学生自主管理中心或金融机构申请办理的,帮助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付在校期间所需要的学费、住宿费的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为信用贷款,不需要担保或抵押,学生或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为共同借款人,共同承担还款责任。2007年,国家在江苏、湖北、重庆、陕西、甘肃5省市试点开办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业务。目前,山西、山东、安徽等20多个省份也在积极试点、推行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
已被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批准设立、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含民办高校和独立院校,学校名单以教育部公布的为准)正式录取,去的真实,合法、有效的录取通知书的新生或高校在读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本专科学生、研究生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在新学期开始前向家庭所在县(市、区)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提出贷款申请(有的地区直接想相关金融机构申请)。借款人每学年申请的贷款金额原则上不超
过6000元。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利息率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分布的同档次基准利息,不上浮。学生在校期间的利息由财政全部补贴,毕业后的利息有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共同负担。生源地信用地助学贷款期限原则上按全日制本专科制加10年确定,最长不得超过14年,其中,在校生按剩余学习年限加10年确定。学制超过4年或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第二学士学位的,相应缩短毕业后的还款期限。学生在校及毕业后两年期间为宽限期,宽限期后又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按借款合同约定,按年份分期偿还贷款本息。
(六)国家助学金贷款的代偿
从2009年起,国家对中央部门所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自愿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服务期达到3年以上(含三年)的,三年补偿或代偿完毕。同时,国家对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实施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补偿或代偿标准每学年不超过6000元,一次性补偿或补偿完毕。
(七)勤工助学
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合法的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参加勤工助学不应当影响学业,原则上每周不超过8小时,每月不超过40个小时。学生参加校内固定岗位的勤工助学,其劳动报酬由学校按月计算。每月40个小时的酬金原则上不低于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或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可以适当的上下浮动。学生参加校临时岗位的勤工助学,其劳动报酬由学校按小时计算。每小时酬金不低于8元人民币。学校参加校外勤工助学的酬金标准不低于学校所在地政府或有关部门的最低工资标准,具体数额由用人单位、学校与学生协商确定,并写凭用协议。
(八)其他资助的政策与措施
师范生免费教育:从2007年秋季入学的新生起,国家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免费教育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除住所费、并补助生活费。学费减免:国家对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无法缴纳学费的学生,特别是其中的孤残学生、少数民族学生机烈士家属子女、优抚家庭子女等,实行减免学费政策。具体减免办法由学校制订。
“绿色通道”:为切实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门规定各全日制普通高校都必须建立“绿色通道”制度,即对被录取入学,无法缴纳学费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学校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办法予以资助。
辅助措施:各高校利用自有资金、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资金等,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对发生临时困难的学生发放特殊困难补助等。
目前,高校资助政策基本完善,体现出系统性,长期性和科学合理性,具有以下四个明显特点: 第一,强化政府领导。中央和地方大幅度的增加投入,体现了政府履行公共财产的职能,突出了政府在资助政策体系中的主体作用,从根本上缓解了以往高校资助经费紧张的局面。新资助政策实施后,每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的资助经费达到上百亿元,这在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历史上前所未有。
第二,功能定位明确。不同资助措施具体明确的功能定位。国家奖学金奖励特别优秀的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资助高校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助学金解决家庭经济困
难学生的生活费用问题;国家助学贷款解决高校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住宿费问题。
第三,资助力度增强。高校国家奖助学金资助标准大幅度提高,其中国家奖学金资助标准翻了一倍;资助范围明显扩大,其中国家助学金受助面增加了6倍,惠及了更多的学生。
第四,导向作用显著。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分配名额向办学水平较高、国家需要的特殊学科专业的高校予以适当倾斜,促进高校提高办学质量,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发挥中央与地方经费分担比例的杠杆作用,鼓励高校面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增加招生数量,促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实施高校毕业生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艰苦地区基层单位就业、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
第四篇:学校自主发展三年规划1
学校自主发展三年规划
(2013——2015)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学校教育正在面临新的变革,为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求得更好的发展,立足于创建学校品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进一步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加快学校自主发展步伐,促进学校持续、和谐、健康地发展。特制定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一、学校概况:
万顺小学位于农安县顺乡街内,总占地面积2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66平方米,现有教职工84人,其中专任教师63人,其中本科学历65人,专科学历25人。共1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75人。在崁幼儿262人,近年来,万顺小学办学质量和效益一直稳步发展,各项工作稳步提升。学校经过长期艰苦的发展,已初步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无论硬件和软件建设都有了长足进展,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在新课改背景下,“团结、合作、和谐、发展”已在学校教职工中形成共识,“学校在和谐中发展,教师在协作中进步,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
2、积极开展学校制度建设、校本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
3、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常规化管理逐步走向过程化、具体化,校本研究走向正规化,教科研活动有机结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显著,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学质量稳步上升。以德治校取得明显变化,人性化管理唤起学校谋求发展的迫切需求。这是师资流动与政策变化都难以削弱的优势;
4、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已经形成。几年来,认真实践为学生众生发展奠基的办学思想,着力打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广大教师积极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形成了我校教师独特的教风,从而提高了学校办学效益和质量。在近几年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5、课改实验加快了师资队伍建设的进程。几年课改,既使教师转变了教育理念,又为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平台。广大教师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并通过参加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市级以上教研活动和各种教学比赛,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课堂教学水平。在近两年镇级以上教坛新秀、优质课评比中,涌现了几个发展势头良好的年轻教师。师资水平普遍提升,学校已基本具备吸引优秀生源的教育优势。
二、发展目标
(一)办学思想
紧紧围绕教育局的工作要点,遵循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目标,坚持突出重点,强化过程,狠抓落实,务求实效的工作策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置,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聚焦均衡、质量、公平的三大主题,用制度管人,以机制理事,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着力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整体提升办学育人水平,增强县域教育核心竞争力,奋力向教育强县目标迈进的总体要求,全力打造万顺乡小学教育特色品牌,转变教育行为,提高教育质量,打造高效课堂。
(二)办学思路
主要分三条主线进行,第一条主线:一手抓学校管理,一手抓两个队伍建设;第二条主线:一手抓教学常规,一手抓教育质量;第三条主线:打造书香校园,创建平安校园。
(三)办学目标
发展学生特长 张扬教师个性 提升学校品位
(四)学校的办学特色
以小班化教学为核心,打造高效课堂。高效课堂的理念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小班化教学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的同时,形成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是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一生幸福的基础。
(二)具体目标
学生发展目标:把学生培养成健康、乐观、文明、聪明的少年。
教师发展目标:努力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教育理念新、文化素养高、科研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与合作精神,整体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学校发展目标: 打造管理规范、设施先进、环境优美、活动丰富、质量优质的和谐校园。
1、健全管理机制。建立并不断完善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发展的内在机制,努力形成富有激励性、约束性、发展性现代学校管理新模式。
2、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增强德育目标意识,积极探索德育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努力提高校园文化品位,着力建设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完善以学校为主,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努力凸现学校德育特色。
3、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制度,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业务素质。加大名师培养和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力争培养3-4名在县、市内有一定知名度的骨干教师。
4、重视教育科研。切实增强教师参与教科研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加强学习培训,着力建设一支教科研骨干队伍。抓好校本行动研究和立项课题的研究,力求通过课题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把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实际中,以推进学校发展。
5、改善办学条件。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更新、升级信息技术设备。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完善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三、基本策略
(一)、突出一个主题 改革与发展 确立“三种意识”
1、生本意识。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校要发展,关键在于培养的学生是否有质量、有特色。
2、师本意识。确立教师是学校发展第一根本的理念。针对学校实际,创新工作机制,积极实施“名师工程”。并根据不同层次教师的不同需求搭建各种平台,提供更多帮助,让不同层次的教师获得不同程度的成长和发展。
3、校本意识。立足学校教研、校本管理,牢固树立学校即家庭,学习即研究、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的观念。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加强教师与教师、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形成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
(二)、实施策略:
(1)、师生发展策略
1、以养成教育为切入点,以德育实践为重要载体,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①切实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深入开展“讲师德、塑形象,讲学习、比素质”活动,大力倡导“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乐于奉献”的师德风范;积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热爱学生、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成为每位教师的自觉行动;健全师德考核制度和竞争激励机制,促使教师高度自觉遵守师德规范,切实履行岗位职责,树立良好形象。
②狠抓小学生养成教育。全面贯彻落实《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深入开展创“文明礼仪示范学校”活动;坚持从小事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卫生等习惯;通过一系列“感恩与孝道”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树立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国家思想。从不同层面树立学生行为规范的典型,让学生从身边学起,从小事做起,逐步形成富有校本特色的常规教育。
③着力建设有特色的班级文化。不断完善班主任考核细则,各班制定具有自我约束的班级公约,形成“尊师、守纪、勤学、善思”的学风,“诚实、文明、团结、守纪”的班风;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努力形成班级文化建设特色。
④不断更新校园文化建设。切实增强师生的净化、绿化、美化意识,进一步规范言行、改善人际关系,着力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努力改善校园环境,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使校园时时处处凸现教育性。
⑤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社区等社会团体的作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科技活动、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⑥完善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完善家访、发放联系卡等学校家庭联系制度,每学期召开1-2次家长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家教培训活动,积极争取家长的协助和配合,努力形成合力。
⑦强化法制、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积极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不断提升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确立“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搞好以校长信箱和结对帮扶为主要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特殊家庭学生、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爱。积极探讨行为不良学生的教育挽救措施,不断总结有效的教育模式。
⑧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育人功能。加强队知识教育,并努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大、中、小队干部。积极发挥队会、队刊、宣传窗、红领巾广播站、电视台等宣传媒体的作用。增强队组织自主管理力度,抓好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检查和评比工作,努力发挥校外辅导员等社会教育资源的作用。
⑨充分发挥乡村学校少年宫的教育服务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以乐促智。乡村学校少年宫是未成年人的课外活动乐园。要针对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因地制宜,广泛开展未成年人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歌咏、乐器、舞蹈、绘画等艺术活动,球类、武术、棋艺、跳绳等体育活动,使文体娱乐活动成为乡村学校少年宫最普遍开展、最基本的活动形式,让农村中小学生放学后有地方去、有场所玩,在健康快乐
开展内容鲜活的经典诵读活动,以读养德。乡村学校少年宫是陶冶未成年人身心的课堂。要充分运用传统经典和红色经典这一优质思想道德教育资源,以乡村学校少年宫为阵地,广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要把经典诵读同学习当代道德模范结合起来,贯通古今,古为今用,增强经典诵读的时代感。结合“我们的节日”活动,开展经典诵读展示、汇演等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经典内涵,提高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要配合学校德育工作,积极开展生命安全、环境保护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活动,培养未成年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和高尚道德品质。
2、以优化教学管理、打造高效课堂为着眼点,以课改实验为抓手,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1)进一步规范教学常规 ①严肃执行教育政策法规,认真实施新课程标准,开齐开足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严格按课表上课,不擅自更改或挤占活动型课程。②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的时间和质量。③强化值周教师职责,定期或不定期对教学常规进行问卷调查、随机抽查,坚决杜绝松、懒、散、应付了事现象,努力走“轻负担、高质量”的教改之路。
(2)深入推进课改实验
切实转变教育理念,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扎实推进课改实验工作。积极探索对“新教材、新理念”的教研新路,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的业务素质、课堂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大力提倡每位教师写教学反思,每位教师每学期上交两篇教学案例,一篇论文,并通过各种交流活动实现资源共享。
确立“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引导学生改进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从培养学生掌握初步的学习方法着手,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等习惯。
改革教师工作评价机制,期中、期末对教学工作进行全面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教案编写、作业批改、听课评课、工作态度等,奖优罚劣。
(3)做好评价工作:
①修订学生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发展过程特点的描述,重视学生发展过程的全面性评价。
②发挥检测的评价与反馈发展功能。根据新课程标准,做好形成性检测、抽查和年段过关质量调研工作,认真进行教学质量分析,及时反馈,查漏补缺。
③建立竞赛(比赛)制度。定期组织口算、朗读、书写、作文、英语、美术、书法、计算机等知识、技能和素质竞赛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以建设校本教研制度为出发点,以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努力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1)优化教研组。坚持“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的原则,合理组建教研组,选聘爱岗敬业、积极上进、业务能力强、关心教师团体成长的同志担任教研组长。
(2)加强校本培训。健全校本培训体系,营造学习、研究氛围,做到统一要求和按需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定期讲座和个体自学相结合,定期组织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时事政治和有关的重要文章,认真组织开展现代教学技术和各类业务培训,力求教、研、训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教育理论水平。
(3)强化校本教研。
各教研组每周集中一议,及时讨论、解决遇到各自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则记录下来,月底在学校教研大组活动时汇报交流。
每位教师每学期在教研组内上一节以上公开课,认真做好听课记录,并积极参加评课活动。评课时,要求听课教师人人发言,在肯定成绩的同时,重点指出存在的问题。积极参加其他教研组的听评课活动。
(3)大力推进现代化技术教学。
每学期对教师进行一次多媒体知识的培训,提高教师学习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能力,发挥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育设备的特有优势,使之达到与课程、教材、教学的有机整合。
(4)积极实施“名师”工程。
①不断完善学交规章制度。对教师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教学水平、班队工作、基本功水准、科研能力以及教育理论的掌握与运用等方面提出一系列要求。
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途径,精心搭建教师专业化发展平台,促使优秀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③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积极探索教师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并让教师自主评价自身所获得的专业发展水平。
(2)、学校发展策略:
1、狠抓教育科研。
(1)不断壮大教育科研骨干队伍。教科研骨干成员每学期撰写一篇自己在教科研方面的心得体会,每年指导教师论文1——2篇,学校根据得奖、发表情况进行奖励。
(2)每学期组织一次科研论文的交流与评比,每学年把教师优秀论文汇编成册。
(3)完善教科研奖励机制。把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取得的科研成果列入专业考核内容,加大奖励力度,以激发教师科研热情,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学校科研层次。
2、以打造优势品牌为着眼点,积极推进学校经典文化诵读建设(1)努力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化的兴趣,继续搞好经典文化诵读展示。
(2)制订教学计划、教学目标,编写校本培训教材,建立评估体系。
(3)实行目标管理,不断扩大优势,并能在各类比赛中提高知名度。
3、以提升教育服务品位为增长点,以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设施、优化育人环境为保障,提高学校办学信誉
(1)根据学校经济状况,逐渐改善师生办公学习条件,学生微机室尽可能完善。
(2)保证教室现代化教育设施设备的完好率,提高使用率,更新更换部分设施设备,逐步达到规定标准和要求,健全管理、使用和维修等制度,(3)重视图书、阅览室建设,建立科技制作活动室、计算机教室、心理咨询室。建设阳光书吧,学校图书每年更新在5%以上,保证学生图书借阅率。
(4)打造实验室,让学能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建全实验器材。
四、保障措施
1、形成群体合力
提高全体教职工思想认识,达成“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共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努力工作,保证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2、重视班子建设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按德才兼备的原则,配备干部队伍,做到专业结构、能力结构、年龄结构相对合理。坚持一周一次的学习制度,加强党的方针政策、教育法规、教育管理理论的学习,加强业务培训,努力建设一支团结协作、作风民主、廉洁自律、开拓创新,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按教育规律办事、能运用先进管理方法和手段实施管理的新型干部队伍。更新教育理念,大胆改革创新,确保学校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
3、强化过程管理 健全有关制度,采取相应措施,抓好全过程管理,及时调控,避免、减少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确保各项工作按既定的方针有效地开展。
4、健全监控机制
积极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发挥好工会、教代会的参政、议政和监督作用,确保学校健康、有序地发展。
5、拓宽办学领域,积极寻求支持
师资、投入和管理是办好学校的三个重要方面,而投入则是学校这台机器得以正常运行的保证,更是学校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和物质条件。学校努力做好工作,赢得社会对学校的重视和支持,争取一定的资金,为学校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未来三年,是充满着希望和挑战的岁月。只要我们朝着既定的目标,发挥自己的聪明睿智,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我们期待着:我们的汗水一定能浇灌出满园春色。
第五篇:九龙山初中自主发展三年规划目标2010
开县九龙山初级中学三年发展目标规划
一、现状分析:
多年来,开县九龙山初级中学教学工作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严格执行重庆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开齐上足教好各类课程,圆满完成各项教学工作。为了制定好学校自主发展三年规划,我们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自身所具有的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
我校在发展中所具备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在教学管理方面:教学管理制度较完善,教学秩序井然。
几年来,学校在市县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不断完善管理制度,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要求》,学校教学管理工作逐步进入规划化、科学化轨道,学校通过一系列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从课程开设、教师的课堂教学、业务素质、教学成绩等方面对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与考核,以管理促效益,以改革促发展,为进一步推进课程的全面实施和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提供坚实的保障。
2、在校本教研方面:教研组织网络齐备,活动开展步入常态化。
我校在近几年的校本教研实施过程中,逐步建立了以教务处、教研组、备课组为网络的教科研组织,各项活动制度齐备。在课堂教学研讨上,学校注重开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标的教学观摩课、研讨课,注重活动过程,引导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各项活动开展已步入常态化。
3、在师资队伍方面:教师培训学习制度健全,队伍素质逐渐提高
学校一直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积极组织骨干教师参加省市县各级培训,同时加强了校本培训与学习,引导教师学习新的理念、新方法,教师积极进行业务学习的氛围正在逐渐形成。在几年的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师资力量有很大的提高,特别是部分青年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成长,已成为开县的教学骨干力量,有力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开展。
4、在学生学习方面: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良好习惯正在形成。
几年来,我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在学校规范管理推进过程中已取得一些成绩,学生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学习风气较浓。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我们明显感觉到自身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1、课程计划落实方面:语数英以外的学科教学是软肋。
在课程计划的执行上,我们严格按照《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方案》开齐上足各门课程,但在教学效果上,语数英以外的学科教学效果不够好。主要原因有:师资力量不足,缺乏专职的教师队伍;相关培训活动次数不多、参与人数较少,缺乏对相关学科的教学研究,课堂教学效果欠佳;缺乏完善的评价方法和体系,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成绩的评价没有形成系统化;农村的学习生活环境对一些学科的教学有一定的制约,同时,家长对这些学科的学习也不够重视。
2、教学常规落实方面:对集体备课的改进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3、学生学习习惯及学习方式方面: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待进一步养成。
4、新课程改革推进方面:地方课程和综合课程效果一般。
主要原因有:缺乏责任心强、业务素质优良的专业教师队伍;缺乏系统的评价方式;重视程度相对弱于国家课程的开设。尤其是在学生发展、特色建设等各方面
1的发展目标还应根据当前的教育发展进一步改进,要在实现这些目标还要下很大的工夫,特别是在特色建设方面的很多工作还处在摸索过程,还应更加做实,做细。
针对以上现状,学校领导班子抱着“认真反思问题,不回避、不畏难——积极解决问题,多思考、多实践”的求实态度,立足于本校实际,着眼于未来发展,制定出本规划,即开县九龙山初级中学2010.9—2013.8三年自主发展规划。
二、指导思想:
“办人民满意的学校”是我们的办学宗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是我校的核心办学理念。学校将在上一轮规划有效实施的基础上继续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并不断丰富其内涵。学校的教学工作以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为主线,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建立高效有序的管理机制和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为保障,切实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推进“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行,扎实开展以集体备课和课堂教学研讨为主的校本教研活动,认真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推动校园特色文化创建,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三、总体规划:
确立一个思想。经过首轮三年发展,学校处在了由跨越式发展向螺旋式发展的历史转折点上,进入了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的关键阶段。跨越式发展是粗放型的,而螺旋式发展则要求更加精细化。因此,学校从外延发展走向内涵发展,必须确立“精细管理”的思想,来不得半点麻痹和松懈。在管理上要进一步降低重心,突出年级组管理,注重规范,落实常规,缜密思考,做到“严、细、实、效”兼备,加强考核与评价,使得管理出效益。
突出一个核心。优质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将刚性管理和心灵关怀、他律与自律有机结合。学校要进一步推行民主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会、学生会、家长委员会等机构的作用;进一步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制度管理等多种有效措施,实行奖优罚劣。通过学校发展愿景和个人发展愿景的激励产生一种认同的情感和积极的态度,从而产生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实现师生员工的自觉自为。
四、具体目标:
课程建设目标:严格执行课程设置方案,加强对语数英以外学科的建设力度,积极开展校本课程研究,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特长培养途径和方法策略,充分挖掘校内外教育资源,促进校本课程建设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相关指标:开齐开足各门课程,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和评价制度,打造优质的艺体、品德、科学、综合等学科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校本课程全面实施,培养学生特长,创建校园文化特色学校、学科基地、提供劳动实践、校园文化等参观现场。
学校育人目标:教育培养学生领悟生命,健全人格,能竞争,善合作,有个性,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合格公民。
学校发展目标:努力把学校办成一所“德育优化、质量上乘、家长放心、社会认可”的开县山区农村精品学校。
课堂教学目标: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规范教学行为,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全面推进“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引导教师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相关指标:培养一定数量的教学骨干教师、市县级学科带头人,学生学习成绩合格率85%以上,优秀率20%—35%,学生身体健康素质98%,达国家标准。
校本教研目标: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形成校本教研机制。加大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力度,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加强业务学习与课题研究,以教科研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相关指标:教师每年均有一定数量的论文发表或获奖,有国家级和市级的课题立项。
队伍建设目标: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创新工作方法,以各种学习活动、特长展示和竞赛评比等形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专业过硬的优质教师队伍。
五、工作措施:
学校教学管理方面: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加大对艺术、综合学科的建设力度。
按《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实施方案》开齐开足各类课程,确保课程计划的全面实施。合理调配教师,充实品德、艺术、科学等学科的教师队伍,三年内打造一批优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重视对综合课程、地方课程的研究,加强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促进综合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全面开展,切实提高该类学科的教学效果。
2、严格执行《开县教学常规管理要求》,达到精细化管理。
认真落实“备、上、改、辅、考、评、研、行”各个环节,探索和改进集体备课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进学生评价机制,确保教学工作科学、规范地开展。在推进教学常规工作规范化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抓好集体备课和课堂教学。要努力调动教师参与集体备课活动的积极性,提高集体研讨的质量;要积极引导教师对“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的研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
每学期均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研计划,计划制定上要做到活动安排有连续性、活动目标有递进性、活动效果有增长性,要确保活动时间和次数,明确活动参与人员。校本教研活动要以集体备课为抓手,充分利用每次学科教师大集合这一契机和平台,引导教师间开展研讨交流、探索创新、反思总结,提高教师水平,形成良好研讨风习和教研氛围。
大力实施“少教多学”教学模式推进工作。开展以探索“少教多学”教学模式为主题的研讨课、示范课、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经验交流等活动,使少教多学教学模式迅速走进课堂,并引导教师在领会掌握的基础上,经过按步实施、完善巩固和创新升华三个阶段,最终达到学中有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改进教学督导评价机制,完善教学管理的保障体系。
5、加强学校特色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将进一步加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从环境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开展建设活动,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增强文化底蕴,从而培养学生能力,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意志品格,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特色的逐步形成。进一步加强校本课程—《开县九龙山》的开发与实施力度,不断探索与实践,积极总结与反思,从而加快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建设,丰富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活泼地发展。
6、认真落实自主发展规划,实现学校各项工作有计划发展。
组织教干教师宣传学习学校三年自主发展规划,每学期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提出具体的工作目标和实施办法,有计划有安排地推进的三年自主发展规划的完成。学校成立发展与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发展规划的修订、落实、督查与评
价,确保学校发展步入一个规范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1、建设“学习型”和“研究型”的教师队伍。
2、创设良好的骨干教师成长环境。
3、继续开展好新老教师结对帮扶活动。
学生培养方面
1、加强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重视学生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课前预习”、“上课参与”、“课后练习与巩固”均提出明确要求,让学生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并做到持之以恒,形成习惯。
2、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引导。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生活计划,对每天的学习活动进行安排,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发展。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与课外”。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学困生,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特长发展、全面发展。
3、改革学生评价方式。
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要加强对学生评价的研究,注重学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倡导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坚决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的发生。
4、加强对学生的特长培养。
要重视对学生特长的培养,营造特长教育氛围,激发特长培养意识,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点,发展学生特长。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辅导,做到有方案和计划。学校可以依托校本课程实施和学校特色建设工作,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成立各类兴趣小组,开展有计划的学习辅导。学校还将结合素质教育成果展示、特色创建等开展一系列活动,展示学生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特长的形成。
开县九龙山初级中学
二零一零年九月
附:
1、教育教学工作三年发展规划发展目标
2、学校自主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开县九龙山初级中学
教育教学工作三年发展规划发展目标
2010年9月---2011年8月:
1、在深入调研、讨论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学校教学发展三年规划,确定分布实施的目标和管理措施。
2、制定并完善学校各项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学行为,为学校各项教学工作有序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3、完善课程实施制度,开展学科基地创建活动。
4、开展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式研讨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课堂教学优秀课达30%。学生测试成绩合格率达到75%,优秀率达20%。
5、开展品德、艺体、综合等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完成艺体类教学设计参考的开发。
6、加强备课组和教研组建设,集体备课规范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有一定成效。教师论文获奖10篇以上,论文发表2篇以上,有课题在市县立项。
7、完善校本课程的编写并进行实施。完善校本教材《开县九龙山》,开展校本课程活动设计征集,逐步确定校本课程具体活动内容。
8、引导教师制定个人发展三年规划,实施师生练字计划。
9、制定并完善教师培养规划,建立教师结队帮扶机制。全校教师本科率达90%,合格学历达100%,部分教师在市县专业竞赛中获奖,成为县级以上的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
10、完成学校督导评估、校本教研合格校、常规管理达标校等创建任务。
2011年9月---2012年8月:
1、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完善课程评价体系,促进各学科均衡发展。不断探索和更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学校整体教学工作在县教委督导中获得好评。
2、课程建设工作初显成效,部分学科建设成为学科基地。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规范有序并形成自己的特色,根据校本课程实施情况,对校本课程教材进行修改补充。
3、“少教多学”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有效体现,课堂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生成绩合格率达标85%以上,优秀率达30%以上。听课好课率达30%以上,有教师为县级以上教学研讨活动提供课例;
4、集体备课过程规范,集体研讨活动开展扎实,初步形成良好氛围。大部分教师能进行有效复备,并形成及时反思的习惯。
5、改进和完善校本教研体制,论文获奖或发表篇数有所增加,市级课题顺利结题,一批校级课题进行中期评估,争取一个校级课题立项为国家级课题。
6、以花木文化建设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步逐步凸显特色,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逐步完善,学校素质成果展示活动取得成效。
7、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文化素质,培养市级骨干教师1名,县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占教师的比例达5%以上。
8、完善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强过程评价,使教学评价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2012年9月---2013年8月:
1、教学管理工作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各项制度健全,学校在县教委督导中成绩居全县上游。
2、课程计划全面实施,各学科均有一支素质优良、专业过硬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3、集体备课工作效果突出,良好的研讨风气和教研氛围已经形成。课堂教学有一定模式,中青年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4、学校教学质量快速提高,学生测试成绩合格率达标90%,优秀率达35%。语数英教研组达到县优秀教研组的要求,听课好课率达40%以上。
5、校本教研活动形成特色,每学科均有一定数量的县级以上的带头人或骨干教师,能为县级以上的教研活动提供现场。
6、学校论文获奖或发表篇数逐年增加,县级课题中期评估,一部分校级课题顺利结题,争取一至二个课题立为市级课题。
7、以花木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特色,定期开展校园花木文化艺术节,并具有一定影响力。
8、全校教师本科率达95%,培养县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2名,县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占教师的比例达5%。
9、总结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实行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做好以后的发展规划。
开县九龙山初级中学自主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组长:邓阳城(校长)
副组长:杨成(副校长)、杨昶(校长助理)
组员:王新(教导主任)、田江华(总务主任)、廖清泉(政教处主任)、王长江(安稳办主任)、刘尧(教务处副主任)、刘胜有(年级组长)、王丹(年级组长)、李晓冬(年级组长)、孙良桦(团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