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问题的思考
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问题的思考
常州市军休一所 陈宏山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有巩固的国防作保障。军休工作作为党和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服务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始终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和国家、军队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军休工作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如何以“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改革的新形势,不断拓展军休服务管理新领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准确理解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的内容与实质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社会领域社会化的发展趋势正在向纵深推进。理解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首先应明白什么是社会化。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社会化是自然人接受社会生活,学习社会规则,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从国家与社会关系来看,社会化是政府之外的“第三部门”对社会共公事务的广泛参与;从单位管理与社会管理的关系来看,社会化是与单位化相对而言的。单位化的显著特征是从自己的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都由单位保障和管理,人们游离于市场,游离于社会,而社会化则是政社分离,该社会管理的内容、项目全部从单位中剥离出来,交于社会。那么,什么是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保障机制的变化,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的实质是:围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创新服务管理方式、体制和机制,引进社会服务,发挥军休干部余热,建立与社会保障机制相衔接与社会发展进步相协调的国家保障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新型服务管理模式。这种新型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服务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宗旨没有变,以国家保障为主体的根本性质没有变,高于一般保障水平的特殊地位没有变。要说有变化的话,那就是保障的形态、服务的方式和采取的手段与以往不同了。国家保障是前提和基础,社会化服务是手段和形式,两者的有机结合是顺应形势,是进一步提高军休服务保障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进一步提高对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的认识 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的提出,是适应国家保障和军队后勤保障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自身寻求发展的内在动力。前段时期,有部分军休干部和工作人员片面的认为,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会导致“两个”待遇降低,服务质量下降,工作人员面临失业的局面,这是不现实的也是糊涂的认识。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不是不为军休干部服务了,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不是要降低服务水平,而是要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不是把军休干部推向社会不管,而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军休干部的合法权益。其根本目的,就是充分利用社会的资源和优势,增加服务内容,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层次,让军休干部更多、更快、更好地享受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后,虽然有些服务项目和内容将融入社会,服务管理的性质没有改变。对工作人员来说,不是任务轻了而是更重了,不是要求低了而是更高了,不是要下岗待业而是要提高素质,对此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认识。首先,要本着有利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有利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有利于提高军休干部的生活质量的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断推进服务管理社会化。第二积极开拓创新,既要勤于工作,又要善于总结,既要勇于理论探索,又要敢于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大胆实践。第三要打破自我封闭,自成体系的保障模式,依托社会保障,面向市场搞服务,努力走出一条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保障的路。第四要坚持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的统一,继承就要对那些符合时代要求的、符合军休工作发展规律的观念、制度和做法,创造性地坚持和发扬。比如:与地方帮扶结对军民共建,倡导军休干部“走出庭院,融入社区”等活动。
三、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拓展军休工作的社会领域 军休所依靠自身优势积极参于与社区建设,是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就我市而言,现有民政部门管理的干休所7个,有军队离退休干部425名,其中离休干部110名,退休干部315名,分别居住在我市所辖五区和金坛、溧阳两市约100多个社区居委会中。近几年来,我市军休干部队伍比较稳定,与“走出庭院,融入社区”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开展“走出庭院,融入社区”并不是把军休干部推向社会,而是把社区服务作为军休所服务管理的补充和延伸,这项活动也恰好为军休干部们实现人生价值搭建了平台。在充分利用社会化服务体系扩大为军休干部服务范围的同时与军休干部发挥优势,奉献社会形成互动,构成双向服务,从而实现了军休干部服务管理与社区建设的紧密结合。
一是积极挖掘军休所自身潜力,为社区建设做贡献。军休所作为军休干部休养的专门场所,在人才、场地、医疗、车辆等方面拥有一定的资源优势,积极挖掘自身潜力,主动参与社区建设,拓宽服务领域,为社区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是积极参加社区文化娱乐活动,共创社区文化繁荣。为了扩展军休干部文化生活空间,促进军休干部的身心健康,各军休所都根据军休干部的爱好和特长,组建了书法绘画小组、理论研讨小组、太极拳小组、门球队等,来丰富军休干部的晚年生活。同时积极引导军休干部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如军休一所与荷花池街道开展共建活动,与西一社区结对帮扶,带动了天皇堂弄社区和西二村一社区的联动,军休干部也从中得到了乐趣,陶冶了情操。
三是充分发挥老干部的余热,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军休干部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具有丰富的阅历和经验。充分发挥他们的自身优势,实现“老有所为”的人生价值,对促进三个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为此,各军休所主动向社区干部和群众宣传军休干部的光荣历史,介绍他们的技术才能和工作经验,让社区了解军休干部,信任军休干部并热情鼓励军休干部发挥各自的特长,为社区公益事业发挥余热,有许多军休干部担任了社区中、小学校外辅导员,为教育后代做了大量工作,有的军休干部在社区倡议的公益活动中,身体力行,为贫困地区和下岗困难职工捐款、捐物。
四、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对军休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军休干部要融入社区,干休所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军休服务管理方式社会化的转变,对干休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职能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应该得到进一步加强。军休所要充分认识到所承担的责任,直面改革,素质建所要高度关注自身建设,不断加强“管委会”建设,充分发挥军休干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推动干休所社会化管理服务进一步深入。一是狠抓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十六届三、四、五、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工作。注重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开展争先创优活动,确保军休工作者具有较高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具有较高党性觉悟,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二是充分发挥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的桥梁纽带作用。互补共建,融入社区,军休工作者在社区和军休干部之间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肩负着“互补共建”活动的领导、组织、协调的重要角色。较好地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有利于共建活动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军休所与社区密切联系,有利于加快干部亲近社区,融入社区的步伐。三是进一步加强军休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素质。改革给军休服务管理体制带来了巨大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对军休队伍提出了挑战,对军休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着力加强队伍建设,健全组织机构,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坚持依法治所用制度管人,从而保证这支队伍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才能够更好地为军休干部服务。干休所要通过加强思想教育,理论学习和形势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通过办培训、岗位练兵、外出学习等手段,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通过鼓励工作人员参加学历学习,改善知识结构,保证建立起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熟练、保障有力的工作人员队伍,全面提升服务管理档次,为构建和谐军休所夯实基础。
第二篇:军休干部服务管理社会化浅析
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问题浅析
根据领导指示精神,我们就组织协调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的情况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发现,近十年来,各级安臵管理机构、服务管理机构和广大军休工作人员,在推进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方面想了不少办法,做了许多工作,有创新,有成绩,大家在思想上对社会化比较认同,在一些领域和项目中进展也比较明显,但对社会化的内容、实质和意义理解不深,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面临一些矛盾。为了进一步推进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我们在对此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的对策和措施。以管窥豹,抛砖引玉,期待本文能对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实践起到一点指导作用。
一、准确理解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的内涵和实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社会化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形式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发展趋势,在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广泛领域向纵深迈进。推进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既是适应这一发展趋势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服务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而准确理解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的内涵和实质,对于我们顺应规律,把握方向,掌握主动权,将军休服务管理不断推向深入,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处于一个经济增长速度快、社会分化程度深、利益格局差距大的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的内涵、外延也在不断变化,其实质是围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创新服务管理方式、体制和机制,引进社会服务,发挥军休干部余热,建立与社会保障机制相衔接、与社会发展进步相协调的国家保障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新型服务管理模式。这种新型模 式坚持“三变三不变”的原则,即:服务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宗旨不变,以国家保障为主体的根本性质不变,高于一般保障水平的特殊地位不变,只是保障的形态、服务的方式和采取的手段与以往不同。国家保障是前提和基础,社会化服务是手段和形式,两者顺应形势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军休服务管理水平。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军休干部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让他们更多、更快、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充分认识当前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2000年民政部推广天津市“走出庭院、融入社区”的经验之后,全国各地以实现资源优化整合为核心内容,以提高服务管理效率为主要目的,广泛开展创新性探索实践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北京采取了“引进社区理念,建立军休社区”的举措;多个省市先后启动了创建 “军休服务中心”的模式。目前,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正逐步深化,展现出较好的发展前景。各级领导和服务管理机构在思想观念上基本形成共识,服务管理模式正在由传统“干休所体制”向“服务中心体制”转变,实践中住房保障、医疗保障、车辆保障、工资发放、水电暖气供应等方面的社会化也在不同程度地推行展开。但是,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比如,自保式、封闭式服务管理依然普遍,对社会的融入、开放程度不够大;大中城市军休所“小马拉大车”的现象比较突出,模式转变较慢;服务管理社会化领域拓展、细化深化困难,制约因素较多,等等。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和社会服务产业日渐成熟的现实面前,军休服务管理 2 社会化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面对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主要表现在:
一是传统观念与形势发展不适应。由于受历史和现实、客观和主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部分军休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理论水平、工作作风等,与经济领域“市场化”、公共领域“社会化”的形势对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的要求存在着差距,“官本位”、“管本位”的潜意识不同程度存在于工作指导和落实中,重管理轻服务,重控制轻绩效,重维持轻改革,思想上认同社会化,实践中不欢迎社会化。
二是政策指导与社会化实践的需要不适应。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是对传统服务管理模式的变革,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指导,但在宏观层面,既缺乏对探索所得宝贵经验的及时固定和挖潜,也缺乏结合实践的深入理论研究和探索,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法规、规章或标准,造成范围、路径不够清晰,规划、目标不够明确,形成长期各自为战、不能“系统对抗”的局面,致使社会化进程缓慢而又难以深入。
三是体制机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适应。“军休服务中心”等新型服务管理模式没有推行开来,军休所大包大揽、集中封闭型的服务管理模式至今无明显改变,大部分服务管理职能长期游离于市场与社会之外,难以实现同外部系统的充分对接与融合,资源利用低效,服务手段陈旧,管理方式简单,“计划体制”的痕迹依然明显,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不充分,妨碍了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四是服务管理能力与繁重的工作任务不适应。由于受经费、编制、机构建设、人员待遇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一些军休干部急需 的人性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项目难以引进与开拓;在中心城市分散安臵军休干部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大的军休所面临“点”多人少的困境;“机关化”运作方式导致军休所工作人员表面满编而实际不足;服务管理机构由于其职能特殊受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的影响较小,造成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服务管理专业化程度低、大锅饭氛围较为浓厚、开拓进取精神不强等等。就面对的复杂情况和艰巨任务而言,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会给深入细致地推进服务管理社会化带来消极作用甚至形成阻碍。
三、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推进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
推进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是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军休服务管理工作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来之不易的成绩和新形势、新问题,必须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积极开拓,奋力进取,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快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进程。
(一)加强宣传教育,转变思想观念
任何一项改革,破除人们的思想障碍,营造利于改革的舆论环境至关重要。推进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必须清除有关各方认识上的误区和思想上的顾虑,如:服务管理机构担心职能作用下降,建设发展成问题;军休工作人员担心事少了任务轻了,发展进步成问题;军休干部担心被推向社会没人管,服务保障成问题。对此,要加强有关政策理论的宣传教育,大力宣讲推进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的目的和意义,广泛宣扬各地取得的成绩和行之有效的做法,引导服务管理机构和工休人员充分认清形势,认识到这是时代发展必然趋势,是推动军休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使服务管理机构明白,社会化不是国家保障责任的减弱,而是服务管理形态、方式和手段的调整,履行职能的责任更重;使军休工作人员明白,社会化不是事少了任务轻了,而是任务更重了,对素质的要求更高了;使军休干部明白,不是将他们推向社会不管,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更好地管理。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使大家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凝聚力量,自觉服从大局,积极支持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
(二)加强政策指导,搞好顶层设计
多年来,关于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仅有概略的提法和会议式、讨论性的提议、要求,没有规范化、实务性的政策规定;只有笼统的设想和初步的目标、任务,缺乏统一的、可行性的改革方案。政策不明朗,制度缺失,无具体步骤描述,导致实践中有的浅尝辄止,有的观望等待,社会化进程快慢不一,长期裹足不前。因此,应梳理分析现行的军休服务管理政策规定,对其中不适应形势、不符合社会化要求及衔接、配套不好之处进行修正完善,尽快制定推进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的明确政策规定,确立原则要求,划定领域范围,实行分类指导。同时,深入开展相应的理论研究,在长期“摸着石头过河”的基础上,自上而下进行“系统谋划”,出台阶段性规划或改革方案,对条件成熟的,抓紧推行实施,对条件尚不成熟的,加紧研究探索,多做准备工作,形成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的局面。
(三)加强模式创新,构建科学机制
随着党和国家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为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带来了机遇,创造了良好条件。要积极吸纳、利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快服务管理模式创新步伐,努力建立民政部门宏观指导、服务管理机构组织协调、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服务管理机制。一是要由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变。改变自我封 闭、自成体系的服务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民政部门的优势,加强与双拥、老龄、社区工作的联系,注重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借助社会资源,努力实现部分服务管理职能分解转化和社会承接。二是要由计划性向市场化的转变。改变一家全管、大包大揽的服务管理模式,在坚持军休服务管理国家保障、政府主导性质的前提下,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对可实行社会化的服务管理事项,如日常生活服务保障类进行职能转换、运作方式更新以及与市场、社会权利义务关系的调整定位,将服务管理机构由直接提供者转变为组织协调者;对不宜实行社会化的事项,应积极借鉴、运用市场化运作经验,降低服务管理成本,提高服务管理效率。三是要由传统型向现代化的转变。改变因循守旧、常规低端的服务管理模式,善于运用监控预警系统、应急呼救系统、信息管理系统、远程抄表、银行缴(付)费等现代化、智能化服务手段,增加科技含量,提升服务管理档次,使服务管理更加方便、快捷、高效。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业务素质
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对军休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素质,才能使大家更好地适应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的需要,促进军休服务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提升。一是要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大家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改进工作作风,端正服务态度,强化管理能力,做到爱岗敬业、作风过硬。二是抓好学习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岗位练兵、参观见学、继续教育等途径,帮助大家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做到业务熟练、素质良好。三是要实行严格管理,利用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有利时机,推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择优录用”的人事用工制度,定 岗定责,竞争上岗,实行全员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督促激励大家珍惜机会、尽职尽责,做到勤奋工作、积极进取。
做好军休服务管理工作,是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只有深入实际,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着力推进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才能推动军休服务管理工作科学发展,更好地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
第三篇:军休干部医疗社会化服务做法简报
2020年的新年伊始,退役军人事务局开展“四新五化”再教育活动,将提升军休干部医疗社会化服务作为重点工作。军休七所党委为了更大程度的满足休干就医需求,提高休干就医的医疗服务质量,一直密切的关注着这项工作。在市事务局的政策指导下,经医院、军休所、休干管委会等三方的共同努力,于6月3日军休七所与石家庄市人民医院举行了医疗服务签约仪式,为军休干部引进市人民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
签约服务包括开通休干在医院就诊绿色通道。休干与人民医院医师签订责任包联协议,责任医师负责休干日常咨询及病情解答。休干体检及检后体检报告的解读,由肺结节专家刘家宝、内分泌专家张力双等在内的十几位临床高年资医师参加,他们到所一对一为休干解读体检报告并给出详细的医嘱。
医疗服务包括每周三由市人民医院专家来七所卫生科进行坐诊,详细解答休干医疗方面的各种问题,来所的专家每次都耐心的听取休干的各种病情,给予详细解答及解决办法,同时卫生科派出专人全程陪同,及时记录休干的就诊情况,以便休干以后的病情查询。这项工作切切实实地让休干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解决了休干年高体弱、行动不便、看病难等问题,得到广大休干的好评及充分肯定。同时坐诊专家会根据病人的情况,详细讲解,指导我们诊断和用药,提高了我所医疗水平。专家坐诊以来,已有二百多名休干前来咨询、就医、就诊。
我所休干五支部书记胡晓初就是这项工作的受益者。解读体检报告时,市人民医院陈金平主任发现胡老贫血严重,当即嘱其注意复查,胡老当时并不在意;
市人民医院郭晓霞主任赶到后,(她是在完成和平家园的体检报告解读工作后,赶到军械学院的)得知此情况,对胡老的体检报告再次详查,随后与我所的带队医生李冰沟通,交代病情,讲解贫血的危害性,并叮嘱胡老及时住院治疗。此时胡老还是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中,毫不介意;
在体检报告解读工作全面完成后,我所卫生科多次胡老沟通嘱其复查,郭主任本人多次给胡老打电话,叮咛胡老及时就诊。胡老准备住院时,郭主任及时帮助胡老提前安排好住院事宜,住院后五病区张建平主任对胡老进行了及时的会诊和治疗,在韩所长和管委会魏主任探望胡老时,由于他病情严重,入院后被要求绝对卧床并进行输血等对症支持治疗。他不止一次的对市人民医院的专家大夫表示感谢,对我所的合作医疗工作,表示非常满意。称赞他们对其体检异常结果的锲而不舍的追查精神、赞他们仁心仁术、服务态度好、处处为患者着想!胡老的儿子更是对韩所长竖起大拇指,赞扬我所与市人民医院医疗合作开展的及时、搞得好、实实在在的为休干办实事、解困难,让他们切实享受到了合作医疗的优势、享受到了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温暖。
休干签约责任医师后,为了方便保存信息,我们制作了联系卡,卡上注明责任医师的电话以及紧急情况下的联系方式等。
我们将继续坚持“四新五化”精神,进一步巩固“四新五化”再教育成果,开拓思想,创新思维,探索更深层次的合作项目,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为休干奉献自己的一点点光和热!
第四篇:新时期下 对 军休干部 服务管理的思考
对分散居住的军休干部管理的思考
随着部队住房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移交安臵的军队离退休干部(以下统称军休干部)分散安臵已成为主要形式。军休所将逐渐演变成一个部队后方的“军官大本营”,人员逐渐的增多,管理高职位的军休干部面逐渐扩大,由于居住分散,管理的难度也随之增加。所以旧的服务管理方式和模式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如何做好分散安臵条件下军休干部的服务管理工作,已成为军休管理机构面临的新课题。
一、当前军休工作、军休人员、工作人员存在的现状:
(一)军休服务管理工作现状
1、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休养所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单位,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员主体特殊,接收的大都是担任过领导职务的军队离退休干部;二是人员经历特殊,军休干部都是从部队岗位上直接离退休来到军干所休养,人生经历单一;三是生活环境特殊,军休干部离退休后,有的在国家专门提供的干休所进行休养,相对比较封闭;有的是分散居住在不同地方,并且还将是军队离退休干部安臵的主要形式。虽然分散居住,但目前还不能完全融入社区管理;四是服务保障特殊,国家提供专项经费和设施;五是管理的模式特殊,属于部队人员地方管理,落实“政治待遇”与“生活待遇”是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军休所工作的主体。
2、组织军休干部学习、开展组织生活难以正常。组织军休干部开展政治学习、形式多样的组织生活是军休所落实政治待遇的一个重要方面。但随着军休干部年龄越来越大,患病概率越来越高(即“双高”:年龄高、发病率高);加之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的军休干部因房屋拆迁、自己购买商品房或随子女去了其它地方,特别是现在军休干部安臵政策的调整,分散安臵的军休干部越来越多,集中组织军休干部活动不方便,难以开展正常的学习、组织生活。
3、传统的服务管理模式难以满足军休干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需求。由于部队调整精简,大批军休干部将移交地方安臵,安臵人员越来越多,工作任务的逐渐增多与管理力量的相对薄弱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加之在接收安臵的人员中,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对精神生活的向往,已呈现出多样化、高层次。由于年龄结构、文化层次、兴趣爱好、身体状况不同,实际需求又存在较大差异,仅靠传统的服务管理模式难以满足军休干部的需求。
(二)军休人员队伍现状
一是思维的转变。接收的军休干部绝大多数都曾是部队军官,曾担任过领导职务,部分干部离退休到地方成为老百姓后,容易怀念曾经有的一段光荣历史,特别希望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而到现实生活中则相对封闭和清冷,难免会产生不平衡心理,孤独和自卑感较强。加之年龄增大,身体不好,生活不便,致使个别老干部遇到一些看不惯、不顺心的事会有些情绪;二是观念更新不够。长期以来,有的在生活上存在着较大的依赖性,对近几年正在探讨和实践的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的新生事物不理解,担心将他们推向社会不管了,思想上难以接受;三是在现有军休老干部中,年龄与健康情况参差不齐,因此,开展活动难。如:军休所想组织外出参观考察活动,但对于年老体弱的老干部有很多顾虑,怕他们突发意外,只能安排近距离甚至本市范围内活动,而那些相对年轻、身体状况较好的退休干部们,则希望所里能组织到外地参观考察,了解各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成果;拟开展琴棋书画知识竞赛、摄影比赛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等活动,但一些年纪较大的老干部的视力、听力和动手能力都不适应这样的活动,导致活动无法统一组织;四是由于分散居住,有些军休干部觉得朝夕相处的战友都各自在自己的家里,见面也少了,心里缺乏一种归属感;五是接收的军休干部很年轻,有的移交到地方后,自谋职业,还有的交到地方后被返聘回原单位工作等等。
(三)工作人员队伍现状 在服务内涵和科学管理的规范上,虽然国家对军休工作的职责早已明确规定,但就管理与服务内涵而言,该管什么,服务到什么程度,并没有相对明确的界定,以至于有时该管的没管好,该服务的没到位,工作人员辛辛苦苦地做服务,但某些方面还是不能得到老干部的认可与满意;在思想认识上,有些工作人员思想观念淡薄,缺乏竞争意识,认为只要老干部的各项待遇得到保障,就万事大吉,缺少应有的业务技能,工作效率低;在管理方式上,由于再接收的军休干部都是分散居住,如何管理、怎么管理缺乏一种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习惯于迁就,更习惯用传统的模式方法来做工作。目前对分散管理的军休干部多数是军休干部有事找来,就解决一下,缺乏系统的主动管理。
二、如何做好对军休干部分散安臵服务管理工作
针对上述服务管理工作、军休人员队伍、工作人员队伍存在的现状,必要要加强做好军休干部分散服务管理工作:
1、军休管理工作是提升军休服务质量的根本
目前,军休服务基本是按照“重服务、轻管理”的工作理念,来开展工作。这已经不适合当今分散管理的工作理念了。因为,过去接收的军休干部多数都是父辈级,多数知识层面低, 接受的都是传统的思想教育,而现在接收的军休干部有的比工作人员还年轻,并且都是有一定学历甚至是高学历的军休干部,他们接受的都是现代的生活理念教育,如果再用陈旧简单的方式来做思想工作,明显的不相适应;过去接收的军休干部基本以集中居住为主,而现在则是分散居住为主,并且军休干部大多来自五湖四海,覆盖了各个军兵种,人员彼此陌生,增加了相互交流的难度,针对这种现状,仅仅依靠传统的管理方法以及服务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军休干部的需求。另外,从目前接收的军休干部状况看,相当一部分是40岁到60岁之间的中年干部,到地方后,他们有的被返聘、有的自己创办企业、有的在其他单位自谋职业,加之居住也比较分散,如果对军休干部不加以管理,就会使有些军休干部在思想上放松了自我教育意识,放松了组织观念,会长期脱离组织,就会出现一些偏差,言语上就会出现不健康的言词。一旦发生问题,不仅影响整个军休队伍的形象,后果严重。所以我认为对分散居住的军休干部加强管理,让他们保持退休不褪色的军人品质尤为重要。实际上,管理和服务表面上看来是两个独立的矛盾体,实际上二者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重管理,也就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只有管理好才能服务得更好。管理,就必须按照条例和制度进行管理,就是用制度管人、管事。应根据军休干部居住高度分散的特点,就如何管理好分散居住的军休干部拟定一个“八项规定”,从法律的角度、从组织纪律的角度做了明确规定。近来又结合当前争先创优、创和谐等内容,对所领导、工作人员、支部成员、管委会成员、党小组长做了“八项要求”。“八项规定”及“八项要求”在执行中,得到了军休干部的认可。他们觉得退休到干休所,这就是他们的“家”,他们应该服从干休所的管理,自觉遵守干休所的规章制度,维护好这个家。实践证明,对于军休干部要敢管理、会管理,他们从心里是愿意接受的,并且也希望退休到地方有个单位能管理他们,而不是一味的要求干休所只为他们服务好,只有管理到位服务才能到位。军干三所虽然分散居住的军休干部较多,情况比较复杂,但是,由于有效的辩证运用管理加服务的管理模式,确保了日常工作井然有序地开展。所以我认为,军休管理工作是提升军休服务质量的根本。管理的原则要“严”,服务的态度要“实”,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管理与服务的真正统一。
2、创立“三上三下”管理理念,建立“五必访、四必知”服务模式,将管理与服务有机的结合起来
军休干部移交到地方后有着很强的失落感,只有多走访,多沟通,加强联系,加深感情,让他们从我们的行动中体会到组织的关怀和党的温暖。那么针对越来越多分散居住的军休干部如何管理、服务好,实施“三上三下”管理理念及“五必访、四必知”和“分片包户责任制”服务模式,就是将管理与服务有机的结合起来,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三上、三下”管理制度中的“三上”是指“把军休干部的意见和建议带上来、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带上来、把身体健康状况带上来”;“三下”是指“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及上级的文件精神带下去、所里发生的新变化带下去、所提的意见和建议反馈下去”;“五必访、四必知”服务模式中,“五必访”即住院必访、有思想情绪必访、有困难必访,重大节日必访、有大的家庭矛盾必访。“四必知”即:知道军休干部的思想状况、知道其身体状况、知道其家庭状况、知道其性格爱好和特长;“分片包户责任制”就是将所有的军休干部的管理分解到每个工作人员责任目标中,利用给军休干部发放“联系卡”,让他们知道负责他们的工作人员的名字、联系方式,以便在他们日常工作中遇到什么问题知道找谁,怎么找。在平时的走访中,还注重分不同年龄不同情况进行走访,重点对象、特殊情况人员,勤访、重点关注。多年来,军干三所就是依靠着这种科学化的管理理念,人性化的服务模式,加上“双理解”做纽带(即军休干部理解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理解军休干部),闯过了一个个的难关,战胜了一个个困难,赢得了军休干部的信赖,使他们感觉到干休所就是他们的家,虽然居住分散,但 “家”就是他们心中的“集中点”,若“家”里有什么事,一个召唤他们马上就会聚到这个“集中点”,共同为这个“家”的发展、建设献力献策。
3、将科学化元素融入到军休服务管理工作中,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针对军休干部居住高度分散的现状,将现代信息化手段融入军休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如利用电脑平台,建立军休干部信息库,分类型进行管理。如工资类,在生活待遇的落实上可以清楚的了解军休干部的待遇是否落实到位;健康类,可以了解军休干部身体状况、居住地、家人的联系方式及由此引申了解到他们会想什么、会需求什么;文体类,了解他们的各种爱好,为干休所组织各项活动提供了便捷;信息平台类,通过短信、语音播报等形式,发送所里的工作信息,如通知各种会议、通知各种事情、遇到重要节日时借助信息发送祝福语言,还可以通过短信发送温馨提示等等,另外,通过网络平台,让军休干部能不出门,可以清晰了解所里的工作计划和国家相关政策,同时还可以设臵专栏发布一些有关老年人养生保健知识内容,诸如书法、绘画、摄影、文章等军休干部自己的作品,方便军休干部及时接受新的信息,增进他们相互间的交流。设臵专门的军休干部留言板块,留作军休干部们向所里提意见和建议之用等。
4、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丰富军休文化 由于分散居住的军休干部年龄、身体状况的不同、居住地不同、个人情趣不同,如何让分散居住的军休干部凝心聚力,可以根据军休干部追求学习新知识、了解新事物和渴望从健康、愉快、生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寻求乐趣的要求。在工作内容上以个人爱好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健康活动,如下棋、打牌、书法、钓鱼比赛、门球比赛、健康知识讲座、参观革命纪念馆旧址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加强军休干部之间、工休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对于分散居住的军休干部,支部可以利用这种方式,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现在健康的文体活动中,用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去占领他们的业余文化阵地,使他们远离寂寞、孤独、失落等不良感受,振奋精神。在学习上,灵活运用学习方式,如开短会、讲重点、发答卷的形式,既照顾年龄大的同志,又保证了学习不走过场,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5、优秀的团队才能打造优质的服务
团队不仅强调个人的业务成果,更强调团队的整体业绩。团队的核心是共同奉献。要达到共同奉献,就要有一个团结的团队。一是领导班子讲团结。领导班子在单位发挥表率作用、旗臶作用、榜样作用。讲团结,要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同心同德干事创业上来。班子如果不团结,首先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其次是影响整个团队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工作的推动力,让下属无所适从,左右为难;二是工作人员讲团结。工作能不能做好,关键是工作人员团结不团结。工作人员团结,则军休干部团结,反之,则不团结。所以团结是一个优秀团队的基础。另外,面对知识层次高的军休队伍,我们必须注重在学习中创新。学习是创新的前提,通过学习和调研,能掌握新知识,了解新信息,产生新观念,形成新思路。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用新知识,去解决新问题,才能更好地管理好军休干部,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服务好。作为一名军休服务的工作人员,我们自身的价值在于奉献,自身的工作在于服务。因此,要达到为军休干部优质服务的目的,就必须有一个过硬的团队,就必须做到在奉献中做好服务,在服务中无私奉献。
第五篇:流动人口社会化管理问题的思考
流动人口社会化管理问题的思考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流动人员的队伍不断扩大,加强和规范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对于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维护政治社会稳定,推进和谐滨江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试结合滨江的情况,就加强流动人口的社会化管理作一初探。
一、我区流动人口的现状与特点
一我区流动人口的现状。近年来,流动人口在我区就业、居住呈逐年上升趋势,登记发证人数从2001年的41953人含市经济开发区增长到2009年的127012人不含市经济开发区,五年增长了202.75%,另据不完全统计,未办暂住证的还有5万余人。近18万的流动人员,已占我区常住人口的42.5%,我区不少村的流动人员已超过或接近常住人口的数量,如大马街道林庄村的常住人口为1308人,而流动人口就有1583人。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为我区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最为直接的感受是,市民的日常生活已与流动人员的劳作息息相关,一旦缺少了流动人口的服务,市民的生活质量将深受影响;但另一方面,也使我们的社会治安、城市管理、计划生育等诸多工作面临严峻的考验,流动人口的大量无序流动,带来了许多的社会负面影响,如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城市和城郊结合部的违章建筑增多,非法行医增多,违规的私立学校增多,大量的无照商贩和各类不规范市场增多,计划生育政策难落实。尤其突出的是,社会治安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和巨大的压力。据统计,近年来,流动人口犯罪占据很高的比例且呈逐年上升势头,2009年我区破获的刑事案件中流动人口作案的比例高达73.8%,2009年1—10月份达77.59%,在这些破获的案件中,暴力侵财型、恶性犯罪等占绝对比例,其中盗窃、贩毒、诈骗、抢夺、故意杀人等案件近80%,流动人口犯罪已成为左右我区社会治安的主导因素。
二我区流动人口的基本特点。分析这一群体的相关情况,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来源相对集中,我区的流动人员涉及18个省,排前几位的主要是安徽占22.06%,四川占15.43%,河南占14.47%,湖北占9.19%,贵州占4.48%,存在明显的亲缘、地缘化倾向,致使拉帮结派现象开始有所抬头。二是文化素质不高,大多来自穷困山区,受教育程度偏低,法制意识差。其中文化程度以初中文化为主,占54.92%,小学文化占26.63%,文盲占6.9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5%。三是就业层次较低。由于偏低的文化素质和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决定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只能在建筑、餐饮、娱乐服务、环卫、化工、搬运、黄包车、捡垃圾等行业,从事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的低层次工种,大部分人的生活消费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四是居住分散且条件恶劣。租房居住占47.88%,单位宿舍占32.69%,简易工棚占10.63%,其他占8.8%。为了节省开支,他们主要以租住老城区或城郊结合部的居民住宅、底下车库、违建房甚至简易工棚,房屋面积小,水、电、卫生等硬件设施差。极其艰苦的生活,决定了他们只能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生活、工作极不稳定,频繁地变换工作和住址,给经常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五是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受侵权的现象时有发生。主要体现在不少劳动用工的合同未能按规定及时签订,不少企业拖欠工资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而法律救济的门槛过高、成本相对较大、仲裁诉讼时间过长,经常出现无力举证、无钱请律师等现象。总体来说,流动人口基本上处于社会的边缘地带,是一群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
二、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流动人口的管理。2004年,区政府就制订了《关于加强流动人口综合管理工作的意见》,成立了流动人口综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各镇、街道也都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但由于流动数量的规模性、流动对象的复杂性以及流动组织的无序性,流动人口的管理远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并已成为影响我区经济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的难点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不到位”。
一认识不到位。在当前社会转型、结构分化的大背景下,流动人口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还未引起党委、政府足够的重视。随着城乡二元结构障碍的逐步清除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流动人口将不断增加势所必然。可以这样说,这个群体对于“两个社会”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大局,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整体推进。恰恰在这些方面,许多地区和部门都缺乏必要的认识。
二组织不到位。从我区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尽管各级建立了相关流动人员的管理机构,如在区级建立流动人口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15个镇、街道一级的综合管理工作站,并要求按500︰1标准配备流动人员协管员等。但仍存在组织网络不健全,管理力量严重不足等问题。一方面,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协调、整合各方面管理资源的作用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外来人员300以上的村居或100人以上的企业和劳务市场必须建立管理服务站的要求还没有得到落实。另一方面,管理队伍的数量与素质严重不适应,目前,具体实际负责全区流动人员管理的区流动人员管理服务中心人员仅有74人,基本上以社会招聘人员为主体,以这部分力量来完成18万流动大军的“三证合一”登记发证和出租房屋登记,其难度之大、任务之重及管理效果可想而知。
三措施不到位。我区流动人口的管理还基本处于登记、发证的初级层次,目前就连这两项基本任务也面临诸多的障碍。“谁用工谁负责、谁出租谁负责”的责任未能得到有效落实,尽管不少出租房主和企业签订了治安责任书,但绝大多数根本未履行管理职责,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手段,对出租房主和企业违规行为的处罚较轻,或者由于执行处罚的成本过高而难以执行。流动人口的综合治理难以形成合力,公安、劳动、计生、工商、房管等部门之间基础设施不能共用,相关信息不能共享,管理工作难以同步,增加了管理成本,整体管理效果不很理想。
四经费不到位。流动人口管理费制度取消后,各地普遍出现了管理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这方面的投入,据统计,我区近两年的流动人口管理经费已支出135万元,今年区政府在财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决定原则上按每年100万元列入财政预算,并要求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建立多元承担机制。尽管如此,实际情况离太州市确定的按每名流动人员40元标准落实管理经费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仍然处于捉襟见肘、杯水车薪的状态。
三、流动人口社会化管理的思考
流动人口管理是一项社会问题,需要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社会化的管理思路和方法,不断创新机制、改进工作、提高水平。一加快建立流动人口综合管理的政府机构。目前各地流动人口管理的组织基本上是工作领导小组这一框架,不容置疑,这一组织模式在一定时期内有效整合了各职能部门的力量,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随着流动人口数量的不断壮大,这一组织机构的临时性、虚化性已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要求,亟需建立一个职、责、权明确和一致的综合行政职能部门,具体负责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教育、维权的组织协调等行政工作。理想的状态应是:能有效整合流动人口所涉及的各项管理资源,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执法权。当然鉴于全国各地的情况不同,在经济发达、流动人员密集的地区可以先行试点。
二积极探索流动人口社会化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流动人口社会化管理应着重在“强化一项治理、突出两个重点、探索三种方式”上创新工作机制。一是强化一项治理,即强化综合治理工作。各职能部门都应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工、青、妇等群体团体组织应落实各项措施,在服务流动人口工作中发挥应有作用。镇、街道和村居处于工作的第一线,应按照有关规定健全网络,充实队伍,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二是突出两个重点,即突出抓好出租房和企业用工管理。在加强出租房主管理方面,重点是进一步落实责任,加大恶意逃避责任等违规行为的打击处理力度,切实提高出租房的登记率,做到以房管人,切实减少管理盲区,遏制流动人口犯罪活动。在加强企业用工管理方面,关键是要提高企业主的综合治理意识和平安企业意识,通过“综治进民企”等载体,充分发挥街道综治工作中心、村综治工作站和企业综治工作室的作用,实施教育联办、治安联防、矛盾联调、平安联创等活动,突出法制教育宣传,提高广大员工的法律意识。三是探索三种方式,即积极探索流动人口的承包式管理、委托式管理和自主式管理。坚持并深化“谁用工谁负责、谁出租谁负责”的工作责任机制,在各企业、经营单位和出租房等凡涉及流动人口工作、生活的区域中推行承包式管理,强化责任意识,严格责任追究,促使承包式管理真正落到实处。加快建设流动人口集中居住地,采用市场化方法推行委托式管理,这一方面,NB、YH等地的企业和村居有了很好的实践经验,需要认真加以学习、借鉴并不断创新。而在流动人口的自主式管理方面,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的“外来工之家”的管理模式及各地的“以外管外”的办法值得学习。实行自主式管理,要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实现引导有力、组织有序、调控有效、活动有度。在推行自主式管理中,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和群团组织、协会的作用,实现正确的引导、指导。
三寓服务于管理中,实现管理、服务相促进,提高社会化管理水平。流动人口的社会化管理,要着眼于提高水平,着力于做好服务。搞好服务是实现有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有效管理是实现更好服务的手段和措施。通过亲情化和人性化管理,加强服务工作,切实增强流动人员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广东省即将出台的新的流动人员管理办法,已明确将符合有关规定的流动人员视作市民,享受同等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待遇,这方面的经验可以借鉴。同时,要搞好流动人员的劳动培训、合法权益保障、医疗卫生、子女受教育、计生优惠政策的享受、社区服务等,逐步实现与市民的同等待遇。
四高度重视高危人员的管理,严密防范措施,加大打击力度。加强流动人员社会化管理的重点是有效预防、控制、发现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我们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开辟一条适应动态治安的新路子。一是要突出高危人员管控。要坚持“抓小放大,重在抓小”的工作思路,突出高危人员这个重点,坚持边登记、边筛选、边分类、边列管,确保做到对高危人员情况清、底细明。二是坚持以科技手段为支撑,实施高危人员“网上轨迹”管理。充分发挥公安部门打防控系统平台、旅馆业管理系统、信息通讯管理系统平台等的作用,紧紧围绕犯罪分子吃、住、行、销、乐五大环节,实行网上列管、网上审批、网上追记、网上传递、网上研判等,精确掌握外来高危人员的活动轨迹,用静态的点编织成管住流动人员的动态的网。三要适时组织专项整治活动。在流动人员犯罪的高发时段、高发区域适时开展专项整治活动,营造高压态势,及时打击处理隐藏混迹于流动人员中的违法犯罪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