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组部-干部档案工作条例
干部档案工作条例
2005-11-23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干部档案工作,是党的干部工作的一部分。它是为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和政策,选贤举能,知人善任,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必须不断加强档案的建设工作,提高管理水平。
第二条 干部档案是干部个人经历和社会实践的记录,是干部思想品德、业务能力和工作情况的反映,是历史地、全面地考察了解和正确选拔使用干部的一个重要依据。它是党组织按照党管干部的原则和党的干部政策,根据培养、选拔和正确使用干部的需要,将干部的有关材料集中整理而成的,第三条 对干部档案应根据干部管理范围,按照集中统一和分级负责的原则进行管理,并根据实际需要配备必要的档案工作人员。
第四条 干部档案是党的机密。在管理工作中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保卫、保密制度,严密保密,保证干部档案的绝对安全。
第五条 干部档案工作的任务:
(一)保管干部档案;
(二)收集、鉴别和整理干部档案材料;
(三)办理干部档案的查阅、借用和转递;
(四)登记干部职务的变动情况;
(五)通过档案熟悉干部,为干部工作提供情况;
(六)调查研究档案工作情况,逐步实现干部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七)搞好干部档案的备战工作;
(八)办理其他有关事项。
第二章 档案内容及正、副本的划分
第六条 各级党组织管理的干部,都应由组织、人事部门建立能够历史地全面地反映一个干部情况的档案。根据工作和备战的需要,中央管理的干部,每人都应建立正本和副本。省、市、自治区以下各级党委管理的干部和中央各部委管理的干部,是否需要分建正本和副本,由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各部委自定。
第七条 干部档案正本,由全面地反映一个干部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材料所构成,包括下列内容:
(一)履历表;
(二)自转;
(三)鉴定;
(四)考核材料;
(五)政治历史问题的审查材料及甄别、复查材料;
(六)参加中国共产党或共青团的材料;
(七)奖励(包括科学技术和业务奖励)及英雄模范先进事迹材料;
(八)处分、取消处分和甄别、复查材料;
(九)任免呈报表,晋升技术职称、学位、学衔审批表,出国人员审查表,调整工资审批表,工资级别登记表,离休、退休、退职审批表等;
(十)其他可供组织上参考的材料,如干部个人写的思想、工作、学习总结、检查等。
第八条 干部档案副本,是概括的反映一个干部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由正本中的部分材料所构成,包括下列内容:
(一)近期填写的干部履历表;
(二)各个阶段的主要鉴定;
(三)考核材料;
(四)政治历史问题的审查、甄别、复查、平反结论;
(五)奖励材料;
(六)处分、取消处分及甄别、复查、平反的决定;
(七)晋升技术职称、学位、学衔审批表,出国人员审查表,工资级别登记表等。
第三章 管理范围
第九条 在职干部档案的管理范围应和干部管理范围相一致,其档案按下列分工保管:
(一)干部档案正本,由主管这一干部的党委(党组)组织、人事部门保管;
(二)干部档案副本,由主管和主要协管这一干部的党委(党组)组织、人事部门保管;
(三)非主要协管和监管的单位,不保管干部档案副本,根据工作需要可建立干部卡片;
(四)军队和地方互兼职务的干部,其主要职务在军队的,档案由军队保管;主要职务在地方的,档案由地方保管;
(五)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的档案,按中央统战部的规定管理。
第十条 干部离休、退休、退职以后,其档案按下列分工保管:
(一)中央管理的中央、国家机关副部长以上职务,省、市、自治区党委常委、副省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政协副主席以上职务(包括顾问)的干部档案,党员干部的由中央组织部保管,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的由中央统战部保管。中央管理的其他干部的档案分别由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省、市、自治区党委组织、人事部门保管;
(二)中央管理范围以外的干部的档案,就地安置的,由原管理单位或工作单位保管易地安置的,转至负责管理该干部的组织、人事部门保管。
第十一条 干部死亡以后,其档案按下列办法分工保管:
(一)中央管理的中央、国家机关副部长以上职务,省、市、自治区党委常委、副省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政协副主席(包括顾问)以上职务的干部档案,全国著名的科学家、艺术家、教授和有特殊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知名人士的档案,由原管理单位保管五年后,移交中央档案馆永久保存;中央管理的其他干部的档案,由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省、市、自治区党委组织、人事部门保管五年后,分别移交中央或省、市、自治区档案馆长期保存;
(二)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各省、市、自治区未列入中央管理的相当司局级职务的干部档案,由原工作单位保管五年后,分别移交中央或省、市、自治区档案馆长期保存;
(三)其他干部的档案,由原管理单位保存。
第十二条 干部被开除公职以后,其档案转至所在县(区)或相当于县级人事部门保管。
第十三条 干部在受刑事处分和劳动教养期间,其档案由原单位保管。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以后,重新安置的,其档案应转至主管单位保管。
第十四条 干部出国不归、失踪、逃亡以后,其档案由原主管单位保管。
第四章 材料的收集与补充
第十五条 为了使干部档案能够反映干部的全貌,要经常地有计划地收集和补充干部档案材料。
(一)通过有关部门收集干部的任免、审查、考核、考绩、晋升技术职称、学位、学衔、调整工资级别等材料;
(二)通过党团组织和政府机关收集入党入团材料和对干部的奖励材料;
(三)通过党的纪律检查和有关部门收集干部违纪违法处理情况的材料;
(四)各有关部门应主动将平时形成的应该归档的干部材料,及时送交各级主管干部的部门归档。
第十六条 各地区各部门可根据工作需要和档案中缺材料的情况,布置填写干部履历表,做鉴定,写自传等,并及时将这些材料补充进干部档案。
第五章 材料的鉴别和归档
第十七条 凡归档的材料,均应经过认真的鉴别,属于干部档案内容,材料完整无缺,需经组织审查盖章或本人签字的,盖章签字后方能归入干部档案。
第十八条 凡归入干部档案的材料,均应按照《干部档案整理办法》(见附件一)进行整理。不符合归档要求的材料,不得归入档案。不应归入档案的材料,可分别情况予以处理,销毁的材料,要详细登记,报请主管部门负责同志批准后处理。
第六章 档案的保管
第十九条 根据安全保密、便于查找的要求,对干部档案应严密地进行保管。
(一)档案库房必须坚固适用,库房内应保持清洁。要经常检查防盗、防火、防晒、防潮、防蛀的设施和安全措施;
(二)对保管的干部档案都应在登记册或卡片上逐个进行登记;
(三)每半年要核对一次档案顺序号,发现编错号或放错位置的要及时纠正;每年要按登记册或卡片全面检查一次档案,发现缺少,及时查找;
(四)严禁任何人私自保存任何人的档案材料,对私自保存他人档案材料拒不交出或利用私自保存的档案材料整人的,应视情节轻重,予以严肃处理;
(五)要不断地研究和改进档案的管理方法和技术,逐步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
第二十条 干部档案封皮、目录和档案袋应做到规格统一、样式一致。凡新制印的,一律按统一规格、样式制作(见附件二)。
第七章 查阅和借用
第二十一条 查阅和借用干部档案,应遵守下列原则和规定:
(一)查阅单位应按照查阅干部档案的办法和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二)档案主管单位,应根据查阅用途,确定是否提供和提供什么材料;
(三)干部档案只限于查阅单位党组织派党员干部到保管单位查阅;
(四)档案一般不外借。在特殊情况下,经过批准,可以借用,借出时必须严格履行登记手续,并应按期归还;
(五)干部不得查阅或借用本人及其亲属的档案;
(六)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应设立干部档案查阅室,并制定查阅注意事项,切实保障档案材料不受损坏;
(七)查阅档案,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制度和阅档规定,严禁涂改、圈划、撤换档案材料,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或向外公布档案内容,违犯者应视情节轻重,予以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
第二十二条 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应根据上述原则结合具体情况,对本单位管理的干部档案的借阅范围、批准权限、登记、归还手续等作出具体规定。
第八章 转递
第二十三条 干部因工作调动改变了主管、协管单位时,应及时将档案转至新的主管、协管单位。转递档案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干部档案应通过机要交通转递,不准公开邮寄或交干部本人自带;
(二)县及相当以于县上的各级党委组织、人事部门,可以直接转递干部档案;
(三)转递档案必须按摳刹康蛋缸萃ㄖ(见附件三)的项目详细登记,严密包封,以机密件发出;
(四)收到档案的单位,经核对无误后,应在回执上签名盖章及时退回。逾期一个月未退还者,转出单位应写信催问,以防丢失;
(五)为使干部档案能够随着干部调动或职务的变动而及时转递,干部调配、任免工作与干部档案工作要密切配合,建立必要的联系制度。
第二十四条 对撐尥返蛋笖,应采取各种办法予以处理。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再产生撐尥返蛋笖。
第九章 组织领导
第二十五条 各级党委组织、人事部门,应加强对干部档案工作的领导,注意对档案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养,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对那些为档案工作做出贡献的同志,应给予表扬和奖励;对于危及档案安全,造成严重失密、泄密或损失的,应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
第二十六条 各级党委组织、人事部门,对下级干部档案工作,在业务上负有检查和指导责任。具体任务是:
(一)了解干部档案工作情况;
(二)研究解决档案工作中的问题,对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提出建议或制定统一的办法;
(三)介绍和推广干部档案工作先进经验;
(四)召开干部档案工作专业会议。
第二十七条 干部档案工作人员必须是政治上可靠,党性强,作风正,能够遵守党的纪律,严守党的机密,具有一定工作能力和文化水平的党员干部。
第二十八条 干部档案工作人员守则
(一)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提高政治思想水平;
(二)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刻苦钻研业务,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积极为干部工作服务;
(三)保护档案的安全,不得擅自转移、分散和销毁档案;
(四)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保密制度,不得擅自提供档案或向他人泄露档案内容;
(五)坚持党的原则,严格按照档案工作的各项规定制度办事。
第二十九条 县以上各级党委组织、人事部门,可以通过专业会、训练班等形式,组织档案工作人员学习档案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
第十章 附则
第三十条 本条例自下达之日起执行。各级党委组织、人事部门,可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办法或工作细则。
第二篇:干部档案工作若干具体问题解答
干部档案工作若干具体问题解答
以工代干个人小结材料转干审批表如何归档?
答:以工代干人员的思想、工作小结材料,必须有组织签署的同意转为干部身份的意见,连同《以工代干人员转干审批表》归第九类的任免小类。以工代干本人所写的思想小结归第十类。
《吸收录用干部报考登记表》其内容为本人的自然情况、奖励情况、家庭社会关系、单位意见、本人态度、服从分配否,此材料如何归档?
答:分两种情况处理:(1)从本人档案内容看,此人虽有报考表,但未能批准录用,此表不归档。(2)有报考登记表,另外又有批准录用的表格,其报考登记归第一类,批准录用的表格归第九类任免小类。录用和聘用干部工作中形成的哪些材料属于干部档案材料收集范围?
答:录用和聘用干部工作中形成的下列材料属于干部档案材料收集范围:
(1)录用和聘用审批表归第九类任免小类;
(2)聘用干部合同书归第九类任免小类;
(3)续聘审批表归第九类任免小类;
(4)解聘辞退材料归第九类任免小类;
(5)录用政审(考核)材料,政审内容为主的归第五类,考核内容为主的归第三类。
集体所有制性质的人员改为全民所有制性质人员的审批材料如何归档?
答:审批材料归第九类任免小类。
聘任专业技术职称,档案中无审批表,只有批复文件怎么办? 答:聘任专业技术职称若无审批表,批复文件可归档放第四类,同时在职务变动表上也填写聘任的专业技术职务、批文号。
职称申报表中的业务小结,要不要和职称申报表分开归档?
答:职称申报表中的业务小结是指表中必须填写的内容之一,小结应该插在“职称申报表”中,作为一份完整的材料归第四类,目录登记为一份材料,计算总页数。
军队转业干部档案中《呈批×级技术能手报告表》及附的事迹材料归第几类?
答:归第七类。
预备役登记表归第几类?
答:归第十类。
军队转业干部档案中《随军家属登记表》归第几类?
答:归第十类。
报考硕士研究生的政审表,其内容有学习、政历情况、政治思想表现、奖励、处分、考生单位意见等如何归档?
答:政审表有结论意见归第五类。无结论意见,是报考内容的归第四类。《国家公务员登记表》、《参照管理机关人员过渡登记表》、《教师资格过渡申请表》归第几类?
答:《国家公务员登记表》、《参照管理机关人员过渡登记表》归第九类。《教师资格过渡申请表》归第四类。
职工转正定级小结如何归档?
答:(1)职工转正定级的工资表归第九类的工资小类;
(2)职工转正定级个人写的小结归第十类;
(3)职工转正定级个人写的小结,组织在此小结上签署意见的,手续完备的归第三类。材料标题可用铅笔注明“转正定级表现材料”。
办理更改工龄和参加工作起算时间的材料如何归档?
答:办理更改工龄和参加工作起算时间应收集归档的材料有:本人申请、更改时间的旁证材料、单位意见、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复等一套材料均归第五类。
有突出贡献,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中青年专家申报表如何归档?
答:享受国家特殊津贴或奖励工资的材料,归九类工资小类。单纯填写的有突出贡献的事迹申报表,归第七类。
民主评议党员和党员登记工作中形成的材料,哪些收集归入干部档案?
答:民主评议党员和党员登记工作中形成的下列材料,属于干部档案材料收集范围:
(1)支委会在民主评议党员和组织考察的基础上,经过对党内外评议的意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综合所形成的组织意见;(2)经民主评议被评为优秀党员的主要事迹材料和组织审批材料;
(3)经民主评议认为不合格党员而被劝退或除名的主要事实依据材料和组织审批材料;
(4)党员重新登记表;
(5)党员暂缓登记表;
(6)在党员登记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登记表》,党支部对党员不予登记的决议及主要事实依据材料,上级党委审批材料。
各级党委、纪委、人大常委、政协委员,工、青、妇委员候选人,选举前呈报的呈报表或代表登记表是否归档?
答:凡是当选代表的呈报表、代表登记表归第九类中单独分一小类排列。未当选的呈报表登记表不归档案。
《后备干部登记表》如何归档?
答:凡是后备干部被提拔到领导岗位后,其《后备干部登记表》根据中组部干档处答复口径,归第三类。
干部的体检表是否归档?
答:新录用干部体验表、毕业生分配工作体检表、因公负伤、残疾等级、有职业病可作为享受劳保待遇和提前退休依据的体检表归第十类,其余一般的体检表不归档案。
党团材料的归档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答:在进行归档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4(1)尚未转正的入党志愿书应由审批单位(总支、党委)保管,待转正后方可归入档案;
(2)入党入团过程中由组织召开的群众座谈会和党小组、支部大会记录,预审报告,均不归档;
(3)培养发展对象的“积极分子登记表”,批准入党通知书,一般的入党思想汇报,入党时调查的一般表现材料,均不归档;(4)未经支部大会通过的入党志愿书不归档;
(5)开除党籍、团籍和取消预备党员资格后的入党、入团志愿书仍归入第六类,但需在封面上注明“××年×月×日经××党委(团委)准开除出党(出团)”或取消预备资格。有关处分材料,按其性质(政历问题或违纪案件)分别归入五类、八类。
另:第六类材料应将入团、入党、入民主党派材料分别排列,放在各自材料前面,其他材料均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如入团志愿书、申请书、入党志愿书、申请书、转正报告、入民主党派材料)。
第三篇:干部档案工作的规章制度
为加强干部档案业务建设,提高干部档案工作水平,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档案局颁布的《干部档案工作条例》和《干部档案整理工作细则》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干部档案工作情况,特制订本细则。
一、干部档案管理体制、机构和职责
(一)干部档案管理体制:
干部档案管理实行集中统一和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省直单位,对直属单位的干部档案,实行厅局集中管理。地市直单位,管理干部档案不足100卷的要集中到地市委组织部管理或组织部、人事局管理。县(市、区)以下机关单位的子部档案,实行由县委组织部集中管理或由县委组织部、县人事局、县教委相对集中管理。企事业单位的干部档案,具备保管条件的,由组织或人事部门一家集中管理;不具备保管条件或干部档案很少的单位,其干部档案由上一级单位管理干部档案被纳入综合档案室管理的单位,其干部档案要固定专人、专库管理,业务工作要接受本单位组织部门的领导和上级有关业务部门的检查指导。
(二)干部档案工作机构:
地、市、县(市、区)委组织部和省直单位要建立干部档案工作机构,负责对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的干部档案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每管理一千人的档案配备一名专职干部,地、市委组织部要配备业务指导人员,县(市、区)委组织部和省直有业务指导任务的单位,也要配备相应的业务指导人员。县以下实行集中或相对集中管理干部档案的单位和企事业管理干部档案的单位,根据上述原则要配备专职人员。不需要建立机构的单位,必须配备专职或以干部档案工作为主的兼职档案工作人员。
(三)干部档案管理部门的职责
1、保管干部档案,为国家积累档案史料;
2、收集、鉴别和整理干部档案材料;
3、办理干部档案的查阅、借阅、转递和统计;
4、登记干部职务、工资的变动情况;
5、为有关部门提供干部的情况;
6、做好干部档案的安全、保密保护工作;
7、调查研究干部档案工作情况,制定规章制度,搞好干部档案的业务建设和业务指导;
8、推广、应用干部档案现代化管理技术;
9、定期向档案馆(室)移交死亡干部的档案;
10、办理其他的关事项。
二、干部档案管理范围
(一)在职干部档案的管理:
1、在职干部档案的管理,按照管理体制集中或相对集中管理;
2、县级以上协管干部的单位,可管理协管干部档案的副本;
3、军队干部兼任地方职务的,其档案正本由军队保管。地方干部兼任军队职务的,其档案正本由地方保管;
4、干部档案管理人员及其在本管理范围的直系亲属的档案,由所在单位组织指定有关部门专人保管;
5、不管理干部档案的干部所在单位组织人事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可复制干部职务变动登记表、工资变动情况登记表。此表不随干部调动而转递,干部调出后,原单位可自行销毁。
(二)退(离)休干部档案的管理:
干部退(离)休以后,其档案仍由原档案管理部门保管。
(三)死亡干部档案的管理:
1、省委管理的干部死亡后,其档案由原管理部门保管五年后,移交省档案馆保存;
2、其他干部死亡后,其档案由原管理部门保管五年后,省直单位的,移交省档案馆保存;地市以下单位的,移交同级档案馆保存。
(四)其他干部档案的管理:
1、干部辞职、退职、自动离职、被辞退(解聘)后,未就业的其档案仍由原管理部门保管。另就业的,其档案转至有关的干部档案管理部门或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服务中心保管,不得转给民办单位保管;
2、干部被开除公职以后,未就业的,其档案由原管理部门保管;另就业的,其档案转给有关的人事部门保管。凡通过劳动部门就业的,其档案由有关的劳动部门保管;
3、干部在受刑事处分和劳动教养期间,其档案由原管理部门保管。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以后,重新安排工作的,其档案由有关的人事部门或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服务中心保管。凡通过劳动部门就业的其档案由有关的劳动部门保管;
4、干部出国不归、失踪、逃亡以后,其档案由原管理部门保管。
三、干部档案材料的收集、鉴别与归档
(一)干部档案材料的收集
为了使干部档案能够适应干部工作的需要,要经常通过有关部门收集干部任免、调动、考察考核、培训、奖惩等工作中新形成的反映干部德、能、勤、绩的材料,充实档案内容。
1、收集归档的范围:
(l)干部调配(转业安置)、任免、考察考核等工作中形成的各类人员登记表(如干部履历表、履历书和教师、职工、医务人员、军人登记表等),任免呈报表(包括上报的考察材料),鉴定、干部考核登记表、民主评议和组织考核形成的综合材料,退(离)休审批表和军队转业干部审批表;
(2)录用和聘用干部工作中形成的录用和聘用审批表、聘用干部合同书、政审(考核)材料、续聘审批表、解聘辞退材料;
(3)办理出国、出境人员审批工作中形成的审批表、登记表及在国外、境外表现情况的鉴定材料;
(4)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议和工、青、妇等群众团体代表会,以及民主党派代表会等会议形成的代表登记表和委员的简历、政绩材料;
(5)办理干部工资、待遇工作中形成的登记表、审批表和解决 待遇问题的批复材料;
(6)国民教育、成人教育和干部培训工作中形成的学生(学员)登记表、学习成绩登记表、毕业登记表、授予学位的材料、学历证明书、培训结业成绩登记表、学习鉴定材料;
(7)评聘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工作中形成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表、专业技术职务考绩材料、聘任专业职务的审批表、套改和晋升专业职务(职称)审批表;
(8)更改干部的姓名、民族、年龄、国籍、人党人团时间、参加革命工作时间等过程中形成的个人申请、组织审查报告、上级批复及所依据的证明材料
;(9)党团组织建设中形成的材料:已批准转正的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入党申请书(1-2份系统的)和转正申请书、自传、政审材料,党员登记表、个人总结、不予登记的决定、组织审批意见及依据的材料,民主评议党员中形成的组织意见、民主评议党员登记表、优秀党员事迹及组织审批材料,认定为不合格党员被劝退或除名的主要事实依据材料和组织审批材料,退党材料,取消预备党员资格的组织意见;共青团入团志愿书、申请书、团员登记表,优秀团员事迹材料,退团材料;加入民主党派的有关材料;
(10)干部审查工作中形成的调查报告、结论、上级批复、个人对结论的意见、检查交待或说明的材料,以及作为依据的调查证明材料;甄别、复查结论(意见、决定)、调查报告、批复及有关的主要依据材料;
(11)表彰奖励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先进人物登记表、先进模范事迹、嘉奖通报材料;
(12)组织布置填写的履历、自传、组织鉴定、自我鉴定材料;
(13)纪律检查、监察和行政管理等工作中形成的处分决定(免予处分的意见)、记过材料、查证核实报告、上级批复、本人对处分决定的意见和检查、交待材料,通报批评材料。法院审判工作形成的判决书、复查甄别报告、决定、上级批复材料;
(14)干部的创造发明、科研成果、著作、译著、有重大影响的论文(如获奖或在全国性的报刊上发表的)等目录;
(15)体格检查中确诊有残疾的体检表及工伤致残确定残废等级的材料;(16)办理干部丧事活动中形成的悼词(生平),报纸报道的消息、讣告,非正常死亡的调查报告及有关情况的遗书,干部死亡报告表;
(17)其他可供组织参考的有保存价值的材料。
2、收集归挡的方法:
(1)省委组织部可根据工作需要及档案中缺少材料的情况,有计划地布置填写干部履历表,做鉴定、写自传等,并及时将这些材料补充进干部档案。
(2)各级党和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有关部门,要建立主动送交干部档案材料归档的工作制度,及时地将新形成的干部档案材料送交有关干部档案管理部门归档。
(3)干部档案管理部门要订阅有关报刊,经常了解和掌握形成干部档案材料源的信息,沟通渠道,建立联系制度,不失时机地向形成材料的部门收集应归挡的材料。
(二)干部档案材料的鉴别与归档:
1、干部档案材料的鉴别工作,是干部档案管理部门对收集起来准备归档的材料进行审查,甄别材料的真伪,判定材料的保存价值,确定其是否归入干部档案的工作。
2、鉴别归档材料,必须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的精神,以《干部档案工作条例》和《关于干部档案材料收集归档的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为依据,严肃认真地进行。
3、鉴别工作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形成材料的历史条件、材料的主要内容、用途及其保存价值,确定材料是否归入档案。
4、鉴别归档材料的具体做法:
(1)判定材料是否属于所管干部的材料及应归入干部档案的内容。发现有同名异人、张冠李戴的,或不属于干部档案内容和重复多余的材料,应清理出来。对其中有保存价值的文件、资料,可交文书档案或转有关部门保存。不属于规档范围的材料,不得擅自归档。不属于干部档案内容,比较重要的证件、文章等,组织不需要保存的,退给本人。无保存价值又不宜退回本人的材料,必须详细登记,并报请主管领导批准销毁。
(2)审查材料是否齐全、完整。政审材料一般应具备审查结论、调查报告、上级批复、主要证明材料、本人的交待等。处分材料一般应具备处分决定(包括免予处分的决定)、调查报告、上级批复、个人检讨或对处分的意见等。上述材料,属于成套的,必须齐全。每份归裆材料,必须完整。对头尾不清,来源和时间不明的材料,要查清注明后再归档,凡是查不清楚或对象不明确的材料不能归档。
(3)审查材料是否手续完备。凡规定需由组织盖章的,要有组织盖章。审查结论、处分决定、组织鉴定、民主评议和组织考核中形成的综合材料,应有本人的签署意见或由组织注明经过本人见面,任免呈报表须注明任免职务的批准机关、批准时间和文号。出国、出境审批表,须注明出去的任务、目的及出去与返回的时间。凡不符合归档要求,手续不完备的档案材料,要及时通知形成部门补送和补办手续,形成材料的部门要按规定认真办理。
(4)鉴别中发现涉及干部政治历史问题或其它重要问题,需要查清而未查清的材料及未办理完毕的材料,不能归入干部档案,应交有关组织处理。
(5)鉴别时,发现档案中缺少的有关材料,要及时进行登记并收集补充。
5、凡属于应归入干部档案的材料,均应按照干部档案整理工作的要求,进行整理立卷。
6、干部档案材料必须统一使用“十六开”规格的办公用纸,左边留出2.5厘米装订线。不得使用圆珠笔、铅笔,红色及纯蓝墨水和复写纸书写,不得使用复印件。
四、干部档案的整理
干部档案的整理工作,是档案建设的基础工作之一。它是将收集起来的每个干部的档案材料,进行鉴别、分类、排序、编目,技术加工和装订成卷,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对档案内容进行补充的工作。
(一)干部档案整理工作的要求:
1、整理干部档案,须做到认真鉴别、分类准确、编排有序、目录清楚、装订整齐。通过整理使每卷档案达到完整、真实、条理、精炼、实用的要求。
2、整理干部档案,事先要收集好干部档案材料,并备齐卷皮、目录纸、分类纸、衬纸、切纸刀、打孔机、缝纫机等必需的物品和设备。
3、整理干部档案的人员,必须努力学习党的干部工作方针、政策和档案工作的专业知识,熟悉整理干部档案的有关规定,掌握整理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认真负责做好整理工作。
(二)干部档案的内容:
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对所管理干部都要建立干部档案。干部档案分为正本和副本,副本根据工作需要建立。
1、干部档案正本由历史地、全面地反映干部情况的材料构成。内容及其分类:
第一类 履历材料;
第二类 自传材料;
第三类 鉴定、考核、考察材料;
第四类 学历和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材料(包括学历、学位、学绩、培训||结业成绩表和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成绩、审批材料);
第五类 政治历史情况的审查材料(包括甄别、复查材料和依据材料,党籍、参加工作时间等问题的审查材料);
第六类 参加中国共产党、共青团及民主党派的材料;
第七类 奖励材料(包括科学技术和业务奖励、英雄模范先进事迹);
第八类 处分材料(包括甄别、复查材料,免于处分的处理意见);
第九类 录用、任免、聘用、转业、工资、待遇、出国、退(离)休、退职材料及各种代表会代表登记表等材料;
第十类 其他可供组织上参考的材料。
2、于部档案副本是干部档案正本主要材料的复制件。干部档案副本的具体内容,由正本中以下主要材料的复制件(或重复件)构成第一类的近期履历材料;
第三类的主要鉴定、干部考核材料;
第四类的学历、学位和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材料;
第五类的政治历史情况的审查结论(包括甄别、复查结论)材料;
第七类的奖励材料;
第八类的处分决定(包括甄别、复查结论)材料;
第九类的任免呈报表和工资待遇、出国审批材料。
其他类别如有重复的材料,也可归入副本。
(三)干部档案材料的分类说明:
将经过鉴别的材料按照干部档案十类内容的划分进行认真地分类。
第一类 履历材料
履历材料主要指本人填写的属于个人经历和基本情况的表格材料。
1、干部履历表(书)、简历表;
2、干部、职工、教师、医务人员、军人、学生等各类人员登记表,个人简历材料,更改姓名的材料;
3、部队转业干部的档案中合订的“履历书”应拆开按履历、自传、鉴定、政历问题结论四个部分,分别归入一、二、三、五类。其第一类履历部分可包括本人履历、家庭情况,爱人情况、社会关系,军衔等级登记表;
4、党、团员干部登记表、简历表;
5、后备干部登记表(提升后归入本人档案)。
第二类 自传材料
1、凡由本人撰写的叙述本人经历、思想变化过程以及交待家庭情况、社会关系等内容的材料,均属自传或自传性的材料;
2、在审干中,组织上让本人写的交待本人经历、家庭情况、社会关系等内容的材料应归第五类;
3、带自传或履历的简历表,以自传为主的,归入此类。
第三类鉴定、考核、考察材料
1、鉴定是指本人工作、学习、劳动一个时期或工作调动以及参加临时工作结束时本人写的优、缺点总结和组织上做的评语。如: 干部鉴定、学员鉴定、学生毕业鉴定、工作鉴定、劳动鉴定、社教鉴定、组织正式出具的鉴定性的干部表现情况材料作为干部调动依据的正式考察综合材料;
2、考察材料是指组织上根据某种工作需要,对干部的历史、现实德、才表现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的全面考察了解形成的综合性材料.(干部任免工作中形成的综合性考察材料随干部任免呈报表归入第九类);
3、考核材料是指组织上在一定时期,按照一定的要求对干部本人的德、才表现进行全面了解考察所整理的材料。如:组织、人事部门年终对干部考核所形成的干部考核登记表,干部考核和民主评议的综合材料。
第四类 学历和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材料(包括学历、学位、学绩、培训结业成绩表和评聘专业技术职务、考绩、审批材料)
1、学历、学位、学绩和培训情况的材料指:
(1)报考高等院校及中等专业学校学生登记表、审查表、毕业登记表、成绩表;各级党校、各类培训班、进修班学员登记表,学习成绩表;初高中毕业生成绩表、干部文化补习登记表、成绩表;选拔留学生审查登记表;
(2)教育部门出具的学历证明(必须是在现有的档案材料反映不出学历的情况下,经教育部门认可的学历证明);
(3)各大学毕业生学位评定书、晋升学位审批表。
2、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材料指:
(1)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表,专业技术职务考绩材料,聘任专业技术职务审批表,套改和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审批表;
(2)干部的创造发明、科研成果、著作及有重大影响的论文(如获奖或在全国性报刊上发表的)等目录。
各种试卷和论文、著作一律不得归入干部档案。
第五类 政治历史情况的审查材料(包括甄别、复查材料和依据材料,党籍、参加工作时间等问题的审查材料)
1、审查干部政治历史情况(包括党籍问题)的调查报告、审查结论、上级批复、本人对结论的意见、检查交待或说明情况的材料,主要证明材料;甄别、复查结论(意见、决定)、调查报告、批复及有关的依据材料;
2、入党、入团、参军、出国等政审材料;
3、“文革”前主要社会关系政治历史情况的证明以及有关问题过去档案中有记载现已平反的证明;
4、有组织审查结论意见的调查表、审查表,阶级关系登记表等材料;
5、政治历史问题与违纪错误混同一起的结论、调查报告、处分决定等材料,一律归第八类。凡未给予处分,以政治历史问题为主的,归第五类,以违纪错误为主的归第八类;
6、更改干部的人党、人团、参加工作时间、年龄、民族、国籍的组织审查意见,上级批复以及所依据的证明材料;
7、关于人伍时间的批注。
第六类 参加中国共产党、共青团及民主党派的材料
1、入党、人团志愿书、申请书、转正申请书(如申请书份数较多的,一般放1一2份系统的);
2、取消预备党员资格的组织意见,延长入党预备期的有关材料;
3、中国共产党党员登记表,不予登记的决定、组织审批意见及所依据的材料;
4、民主评议党员中形成的组织意见或党员登记表、认定为不合格党员被劝退或除名的主要事实依据材料和组织审批材料,退党材料;
5、退团材料;
6、加人民主党派的有关材料;
7、开除党籍、团籍处分的材料可按政历问题或违纪案件分别归人五类或八类,其入党人团志愿书仍放在第六类,但需在封面注明“×年×月×日经××党委(团委)批准开除出党(团)”的字样。
第七类 奖励材料(包括科学技术业务奖励、英雄模范先进事迹)
1、创造发明事迹奖励材料;
2、各种科学技术业务奖励材料;
3、各级组织授予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三八红旗手、新长征突击手、战斗英雄等称号的审批表(授奖决定)和事迹材料;
4、立功受勋材料;
5、嘉奖、通报表扬等材料。
第八类 处分材料(包括甄别、复查材料、免于处分的处理意见)
1、干部违犯党纪、政纪、国法所受的处分决定(免于处分的处理意见)、查证核实报告,上级批复,本人对处分的意见和检查、交待材料;
2、通报批评材料;
3、甄别、复查报告、决定,上级批复及本人意见;
4、原定右派经复查改正后有关的改正结论、报告、改正的依据材料及原定右派的决定、因右派而受降职、降薪、开除党籍等处分的材料;
5、反右倾斗争受处分后经甄别平反,其甄别平反材料;
6、“文革”中犯有严重错误或经审查已定为“三种人”的结论(决定)、上级批复、报告及本人检查材料;
7、“文革”中犯有一般性错误的上级批复、决定(报告)、专题考察材料、主要证明材料;
8、经过核查记录在案材料;
9、法院审判工作形成的判决书等。
第九类 录用、任免、聘用、转业、工资、待遇、出国、退(离)休、退职材料及各种代表会代表登记表等材料
1、干部工资级别登记表、职务工资变动登记表、干部调资审批表,定级和解决待遇的审批材料;
2、干部任免呈报表(包括考察材料),一般干部评定职级审批表;录用和聘用审批表,聘用干部合同书,续聘审批表,解聘、辞退材料;招工、人伍(兵役登记表)审批表;复员军人登记表、军队转业干部审批表,军衔审批表;以工代干转干人员审批表,民办教师转正审批表;退(离)休人员提高待遇审批表,退(离)休、退职人员审批表;
3、出国、出境人员审批表;
4、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议、工青妇等群众团体代表会、民主党派代表会代表登记表。
第十类 其他可供组织上参考的材料
有残疾的体检表、残废等级材料;干部逝世后报纸报道的消息或讣告、悼词(生平)、干部死亡报告表、非正常死亡的调查报告及有关情况的遗书等。
(四)干部档案材料的排序与编目:
l、档案材料的排序
每类干部档案材料,都要根据材料内容的内在联系和材料之间的衔接或材料形成的时间排列顺序。排序的基本方式:
(l)按档案材料形成时间排序的: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第四类、第七类、第十类材料。
(2)按档案材料内容的主次关系排序的:第五类、第六类、第八类材料。其中第五类、第八类材料的排序为:上级批复、结论或处分决定,本人对结论或处分决定的意见,调查报告、证明材料(根据每份材料所证明的主要问题相应集中排列),本人检讨或交待材料等。有甄别、复查、平反结论的应分别排在原结论的前面。不同问题分别作了结论的,可将每个问题的有关材料排在一起。同一问题多次审查的,应将每次审查形成的材料排在一起,并将最后一次审查的全部材料排在最前面,其余材料按形成时间顺序排列。
(3)第六类 为便于补充材料,排列顺序是:入团志愿书、人团申请书、退团材料;加人民主党派材料;入党志愿书、入党申请书、转正申请书、延长预备期材料。其他党员材料(如:党员登记表、民主评议党员登记表等)按时间顺序依次排列。
(4)第九类 按档案材料性质和时间顺序相对集中排序:
第一项 工资情况材料;
第二项 任免材料(指档案材料的分类说明中第九类第2条内容);
第三项 出国、出境材料;
第四项 其他材料(指档案材料的分类说明中第九类第4条内容)。材料排序后要用铅笔在每份材料第一页的右上角注明类号和顺序号。如第一类第四份材料可写为“1一4”,第九类第二项第三份材料可写为“9-2-3”。
2、档案材料的编目
每卷干部档案必须有详细的档案材料目录,目录是查阅档案内容的索引,要认真进行编写。具体要求:
(1)按照类别排列顺序及档案材料目录格式,逐份逐项地进行填写,每类(每项)目录之后,须留出适量的空格,供补充档案材料时使用。类号用汉字码,顺序号用阿拉伯数字(每类每项目录上的类号和顺序号要与材料上的类号、顺序号相一致)。
(2)根据材料题目填写“材料名称”。无题目的材料,应拟定题目。证明材料写明何人证明的材料。材料的题目过长,可适当简化。拟定或简化题目,必须确切反映材料的主要内容或性质特点。凡原材料题目不符合实际内容的,须另行拟定题目或在目录上加以注明。填写目录不得以点代字。
(3)材料形成时间。材料形成时间要填清年、月、日,没有时间的要尽量查明。一份材料有几个时间的,本人填写的材料以本人签字为准;经组织审查或整理的材料以最后的批准时间为准;复制的档案材料,采用原材料的形成时间。
(4)填写材料份数。以每份完整的材料为一份(包括附件),除有原件附复制的材料填写两份外,其它一律填一份。
(5)填写材料页数。材料页数的计算,采用图书编页法,每面为一页,印有页码的材料、表格,应如数填写;无页码标记的材料,每单面为一页,封面封底不计算页数(需用铅笔在材料的下角注上页码),空白纸可剔除。
(6)书写目录要工整、正确、清楚、美观,不得使用圆珠笔、铅笔,红色及纯蓝墨水书写目录,也不准勾抹、涂改、粘贴目录。目录填写后,要检查核对,做到准确无误。
(五)干部档案材料的复制与技术加工:
l、材料的复制
(l)档案材料载体变质或字迹退色不清时,须进行抢救。抢救 材料,一般可采用修复、复印、打印、抄写等方法。凡打印、抄写的材料,必须认真细致核对无误,注明复制单位和日期。随原材料一同装人卷内。
(2)建立档案副本的材料不够时,可选择正本中的材料进行复制,将复制件存副本,其原件必须存入正本。
2、技术加工
为便于装订、保管和利用,延长档案材料的寿命,对一些纸张不规则、破损、卷角、折皱的材料,应进行技术加工。其主要方法:
(l)拆除档案材料上的大头针、曲别针、订书钉等金属品,以防止氧化锈毁材料;
(2)对已破损、卷角、折皱的材料,进行裱糊。裱糊时注意不要损坏原件的字迹和印章;
(3)对小于16开规格或纸质次的档案材料,应粘在衬纸上,纸张过小而页数多的材料,应将每页摊开粘在衬纸上;
(4)对超出16开规格的档案材料,在不影响材料的完整和不损伤字迹的条件下,可酌情进行剪裁;不能剪裁的材料,须进行折叠。折叠时,要根据材料的具体情况,采用横折叠、竖折叠,横竖交叉或梯形折叠等办法。折叠后的档案材料,要保持整个案卷的平整,文字、照片不得损坏,便于展开阅读;
(5)装订边过窄或装订眼过多、眼距不标准、破损未空出装订线的档案材料,须进行加边。打眼装订,不得压字和损伤材料内容;
(6)一份材料未装订在一起的,要缝在一起并加装订边;
(7)一般不要把一类或几份材料缝在一起;
(8)材料右上角原有的类号、顺序号、页码等要做处理。铅笔写的要擦掉;
(9)裱糊用的衬纸,必须采用韧性较好的白纸,衬纸的大小要与档案目录纸相一致;
(10)裱糊可采取缝纫或化学胶水、浆糊粘贴的办法,胶水和浆糊必须能防虫蛙、防腐蚀,裱糊时要防止折皱,裱糊后的档案材料要压平凉干,不得在阳光下暴晒或使用高温烫烤;
(11)裱糊方法可采用单面裱糊、夹面裱糊、开窗裱糊、鱼鳞或梯形托裱、胶纸粘贴等。
(六)干部档案的装订与验收入库:
每个干部的档案材料,必须装订成卷。装订后的档案,目录一律放在卷首(干部职务变动登记表、工资变动情况登记表放目录之后,此表不填写目录),材料排列顺序要与目录相符;卷面整洁,全卷整齐、平坦,装订结实实用。具体做法:
1、将目录与材料核对无误;
2、把全卷材料理齐。材料条件好的应做到四边整齐,条件较差的左、右、下边也要整齐。装订后,卷内材料不准超出卷皮;不准用刀切边,以防切掉文字;
3、材料一律正装。即:横写的材料名称在上;竖写的材料名称在右;
4、干部档案五类、八类材料过多的,可单独装订成卷。每卷都要按类别、内容填写目录,并在第一卷目录中注明“五类或八类另装成卷”;
5、一律使用《干部档案工作条例》附件一规定的标准干部档案卷皮。档案卷皮须书写档案人的姓名、籍贯、档案号。书写姓名不得用同音字或不规范的简化字代替;
6、干部档案整理装订成卷后,必须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经验收合格后,方能入库;
7、干部档案的整理工作,均应按本细则要求进行。
(七)干部档案整理工作的注意事项:
干部档案整理工作人员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秘密法》和干部档案工作的有关规定,严格遵守安全保密制度,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
l、在整理档案时,严禁吸烟,以确保档案的安全;
2、不得私自涂改、抽取或伪造档案材料,3、不得擅自处理或销毁档案材料。整理中按规定剔出的档案材料,须进行登记,经主管领导审查批准后分别情况予以处理;
4、在整理档案过程中,要加强对档案材料的管理,防止丢失档 案材料和泄露干部档案内容。
五、干部档案的保管与保护
根据安全保密、便于查找的原则要求,对干部档案应严密、科学地保管。(一)为确保档案的绝对安全,干部档案管理部门,要建立坚固的、防火、防潮的专用档案库房,配置铁质的档案柜。库房面积每手 卷不少于20-25平方米,库房内应设置空调、去湿、灭火等设备。
(二)库房的防火、防潮、防蛀、防盗、防光、防高温等设施和安全措施应经常检查,要保持库房的清洁和库内适宜的温、湿度(要 求:温度14℃-24℃,相对湿度45-65%),库内不准存放无关物品。
(三)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档案库房。库房内严禁吸烟,更不准明火进人库房。
(四)干部档案管理部门,要设置专门的档案查阅室和档案管理人员办公室。档案库房、阅档室和档案人员办公室应三室分开。不得在库房内阅档或办公。
(五)保管干部档案,应建立登记和统计制度。每年全面检查核对一次档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六)干部档案管理工作所需必要的设备和业务经费,要单独立项,列人本地区本部门预算统筹解决。各级党委、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给予支持。所拨专款不得挪作它用。
(七)干部档案管理部门,要经常检查档案保管与保护工作,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主管领导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如发生失火、被盗,霉变、虫蛙等问题,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八)要不断地研究和改进档案的保管方法和保护技术,逐步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
(九)档案卷皮、目录和档案袋(档案盒)的样式、规格按规定的标准统一制作。
(十)严禁任何个人私自保存他人档案。对利用档案材料营私舞弊的,应视情节轻重,予以严肃处理。对违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秘密法》的,要依法处理。
六、干部档案的提供利用
(一)利用干部档案的原则:
1、干部档案主要是供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在干部考察、任免、调动、政治审查、组织处理、入党、出国、福利待遇、治丧等工作时使用,其他一般不予查阅。干部亲属入党、人团、升学、参军等政审,应由干部本人所在单位党组织出据证明材料,调查人不得查阅干部档案。编写党史、军史、革命斗争史、地方志和撰写人物传记等,一般不得查阅干部档案,可直接向干部本人采访。如该干部已经死亡或因年迈丧失记忆,有病不能口述、书写,可查阅其履历和自传的有关部分。凡因了解干部的人党、入伍时间和与他人案件有密切关系,而该干部已经死亡或因病不能口述和书写,无法直接提供情况以及其他特殊原因,须查阅其档案取得证明材料的,要从严掌握,经批准后,只能查阅有关材料。
2、任何个人不得查阅或借用本人及其直系亲属的档案。
3、非党领导干部和非组织人事部门不予查阅干部档案,困工作需要了解干部的情况时,须经党委(党组)负责人同意后由档案管理部门提供有关情况。
(二)利用干部档案的手续:
1、利用单位必须填写《查阅干部档案审批表》,按照查阅干部档案规定办理审批手续。不得凭借调查证明材料介绍信和行政介绍信查阅干部档案。
2、查阅中央管理的干部档案,由各地、市委,省直各部、委、办、厅(局)党组,省属太专院校、企业党委负责人签字加盖党委(党组)印章,报请省委组织部审核同意后,由省委组织部干部档案管理部 门办理有关查阅手续。
3、查阅省委管理的干部档案,由各地、市委,省直各部、委、办、厅(局)党组,省属大专院校、企业党委负责人签字加盖党委(党组)印章,报请省委组织部审核同意后,方可查阅。
4、跨省、市、自治区查阅省管干部的档案,由省、市、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互相联系办理。
5、查阅本单位管理的干部档案,必须是本单位管理干部的部门,查阅时也要健全审批手续和查阅登记。
(三)利用干部档案注意事项:
l、到上一级档案管理部门查阅干部档案,必须统一由同级党委组织部干部档案管理部门填写《查阅干部档案审批表》,办理审批手续.档案管理部门,要根据规定,确定是否提供和提供什么材料。
2、查阅干部档案,利用单位应派中共党员干部持《查阅干部档案审批表》和工作证到保管部门查阅室查阅。档案一般不外借,如必须借出使用时,要说明理由,经过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并严格执行登记手续。借用档案的单位,要严格保密,妥善保存,不准转借,不准交无关人员和干部本人翻阅,确保干部档案的绝对安全,并限期归还。
3、查阅档案,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制度和阅档规定,严禁涂改、圈划、抽取、撤换档案材料。查阅者不得泄露或擅自向外公布档案内容,违犯者应视情节轻重,予以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属于假公济私者按违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处理。
4、借用、查阅档案的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拍摄复制档案内容。因工作需要从档案中取证的,必须请示干部档案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才能复制(拍摄)。
(四)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应根据上述原则结合具体情况,对本单位管理的干部档案的借阅范围、批准权限、登记、归还手续等作出具体规定。
七、干部档案的转递
(一)干部工作调动或职务变动后应及时将档案转给新的主管单位。
(二)转递档案应遵守下列规定:
1、干部档案应通过机要交通转递或派党员干部专人送取,不准邮寄或交干部本人自带;
2、县及相当于县以上的各级党委组织、人事部门,可以直接转递干部档案;
3、转出的档案必须完整齐全,并按规定经过认真的整理装订,没有整理的档案或已整理但存有零散材料的档案不准转递,不得扣留材料或分批转去。接收单位对转人的档案要认真检查。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在干部调动、任免等工作中对呈报的没有整理的或存有零散材料的档案,可暂缓研究审批,待原呈报单位将档案整理后再研究审批;
4、转递档案必须按统一规定的“干部档案转递通知单”的项目详细登记,严密包封;
5、收到档案的单位,经核对无误后,应在回执上签名盖章立即退回。逾期一个月未退回执的,转出单位应写信催问,以防丢失;
6、为使干部档案能够随着干部调动或职务的变动而及时转递,干部调配、任免工作部门应将干部调人单位和任免通知及时告诉干部档案管理部门,并建立必要的联系制度。
(三)严格执行转递制度,避免产生“无头档案”。对已出现的 “无头档案”,应认真查转。对确属查不到干部下落的,凡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材料,可移交干部原籍档案馆保存。
八、干部档案工作的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
(一)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应加强对干部档案工作的领导,列入议事日程,及时研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干部档案业务建设中的人员配备、库房建设及添置必要的设备和业务经费等问题;不断改进干部档案管理工作,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二)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对同级和下级的干部档案工作,在业务上负有监督、检查和指导的责任。其具体任务是:
1、了解干部档案工作情况;
2、研究解决干部档案工作中的问题,根据中央和省的有关方针、政策制定有关规定和办法;
3、推广干部档案工作先进经验;
4、召开干部档案工作会议;
5、对干部档案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三)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注意力日强干部档案工作队伍的建设,选调政治上可靠、作风正派、责任心强、具有中专(或高中)以上学历的党员干部从事干部档案管理工作,并注意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要妥善地解决他们的职级待遇,按国家统一规定评定专业职务,保持队伍相对稳定。对那些为档案工作做出贡献的同志,应给予表扬和奖励;对失职者,应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
(四)干部档案工作人员在干部档案建设和管理工作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责任,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必须做到以下要求: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提高政治思想水平;
2、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刻苦钻研业务,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积极为干部工作服务;
3、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保密规定,保护档案的安全,不得泄露档案内容;
4、坚持原则,严格按照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办事;
5、工作调动时,必须做好档案和档案材料及业务文件等交接工作。
第四篇:中组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四项监督制自测题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四项监督制度
主要内容自我测试题
一、填空题
1.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行责任追究,坚持党委领导、________,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权责一致、________,严格要求、________的原则。
2.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评议、民意调查中,本地区本部门群众满意度明显偏低、选人用人方面问题突出、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经组织考核认定,应当追究负有责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责任。
3.因追究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受到调离岗位处理的,________年内不得提拔;引咎辞职和受到责令辞职、免职处理的,一年内不得重新担任__________________领导职务,__________ 年内不得提拔;受到降职处理的,________年内不得提拔;同时受到纪律处分的,按照________的规定执行。
4.《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规定了______种应当事先报告的事项。其中,应当书面报告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经批复同意后方可进行的事项有______ 种;作出决定前应当征求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意见的事项有______种。
5.地方党委常委会每年向全委会报告工作时,要专题报告___________________,并在一定范围内接受对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的民主评议。6.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离任检查,是指市县党委书记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龄退休等原因即将离任时,由_________________对其任职期间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的情况进行检查。
二、选择题(请将所选项目对应的字母填在______上)
1.下列情形中,按照规定应当追究党委(党组)主要领导干部或者有关领导干部责任的是:_________________。
A.违反干部任免程序和规定,个人指定提拔、调整人选的 B.临时动议决定干部任免的
C.个人决定干部任免或者个人改变党委(党组)会议集体作出的干部任免决定的 D.突击提拔、调整干部的
E.违反规定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或者提高干部职级待遇的
F.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导致用人失察失误,造成恶劣影响的
G.在发生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群体性事件及其他紧急情况下,不按《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程序讨论决定干部任用的
2.下列情形中,按照规定应当追究组织人事部门主要领导干部和有关人员责任的是:______ ________。
A.不按照规定的基本条件、任职资格、方式、程序和范围进行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 B.不按照规定征求纪检监察机关对拟任人选的意见,或者不如实向党委(党组)报告纪检监察机关意见建议的
C.不按照规定向上级组织人事部门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的
D.对反映的线索清楚、内容具体的违反规定选拔任用干部问题不进行调查核实以及核实后不按照有关规定作出处理的
E.对本地区本部门领导成员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的行为不提出反对意见的 3.下列情形中,按照规定应当追究干部考察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责任的是:____________。
A.更改、伪造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结果的 B.对反映考察对象问题的线索清楚、内容具体的举报不进行调查核实或者不如实报告的
C.不公示考察结果的
D.接受考察对象或者考察对象请托人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或者支付凭证等财物,参加考察对象或者考察对象请托人安排的消费活动,以及接受考察对象所在单位特殊接待的 E.不认真审核干部档案,导致干部信息不准确,造成严重后果的 F.按照规定应当回避而不回避的
4.下列情形中,按照规定应当追究纪检监察机关有关领导干部和人员责任的是:__________。
A.不如实向组织人事部门回复掌握的有关拟任人选遵守党纪政纪情况的 B.不按照有关规定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的
C.对发现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违规违纪行为不进行调查处理的
D.对反映拟任人选问题的性质严重、线索清楚、内容具体的举报不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调查核实的
5.下列情形中,按照规定应当追究有关领导干部和人员责任的是:___________。A.在个别谈话推荐和考察中故意提供虚假情况的
B.利用职务便利违反规定干预下级或者原任职地区、单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 C.要求提拔本人近亲属,或者指令提拔秘书等身边工作人员的
D.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组织考察或者选举中搞拉票贿选等非组织活动的 E.在参加民主推荐时推荐的人选不符合任职资格条件的 6.组织处理的方式包括___________等。
A.警告 B.记过 C.引咎辞职 D.责令辞职 E.降职 F.调离岗位 G.免职 7.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有下列__________情形的,按照规定应当书面报告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经批复同意后方可进行。
A.在机构变动或者主要领导成员已经明确即将离任时确因工作需要提拔、调整干部的 B.越级提拔干部的 C.破格提拔干部的
D.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个别特殊需要的领导成员人选,不经民主推荐,由组织推荐提名作为考察对象的
8.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有下列__________情形的,按照规定在作出决定前应当征求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的意见。
A.领导干部的秘书等身边工作人员提拔任用的 B.除领导班子换届外,一批集中调整干部数量较大的
C.领导干部因被问责受到组织处理或者纪律处分,影响期满拟重新任用的 D.超过任职年龄或者规定任期需要继续留任的
E.本单位领导干部在其他单位工作的近亲属提拔担任领导职务的三、判断题(请在题目后的括号内划“√”或“×”)
1.授意、指使、强令组织人事部门违反规定选拔任用干部,或者阻挠、制止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人事部门对选人用人问题进行调查核实以及按照有关规定作出处理的,追究党委(党组)主要领导干部或者有关领导干部的责任。()2.组织人事部门对工作中发现、群众举报或者新闻媒体反映的线索清楚、内容具体的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的问题必须进行调查处理,也可会同纪检监察机关进行调查处理。()3.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不能同时使用。()4.因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受到责任追究的人员对责任追究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责任追究决定的机关提出书面申诉。申诉期间,暂停责任追究决定的执行。()5.党委(党组)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本级党委管理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的报告工作,并负责审核下一级组织人事部门报告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6.市、县、乡党政正职在同一岗位任期不到3年进行调整的,应当按照要求书面报告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经批复同意后方可进行。()7.领导干部因被问责受到组织处理或者纪律处分,影响期满拟重新任用的,在作出决定前应当征求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的意见。()8.对须经上级组织人事部门批复同意后方可进行的相关干部选拔任用事项,未经答复,不得提交党委(党组)会议讨论决定。()
四、简答题
1.《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规定的责任追究对象有哪些?结合自己的工作职责,您本人需要重点注意哪些责任追究情形?
2.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规定,发现干部“带病提拔”,如何调查和追究选人用人责任?
3.按照规定开展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一报告两评议”,如何运用民主评议结果? 4.如果离任检查的民主评议结果较差,即将离任的市县党委书记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行责任追究,坚持党委领导、分级负责,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权责一致、惩教结合,严格要求、违规必究 的原则。
2.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评议、民意调查中,本地区本部门群众满意度明显偏低、选人用人方面问题突出、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经组织考核认定,应当追究负有责任的 党委(党组)和组织人事部门主要领导干部 的责任。
3.因追究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受到调离岗位处理的,一 年内不得提拔;引咎辞职和受到责令辞职、免职处理的,一年内不得重新担任 与其原任职务相当的 领导职务,两 年内不得提拔;受到降职处理的,两 年内不得提拔;同时受到纪律处分的,按照 影响期长 的规定执行。
4.《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规定了 12 种应当事先报告的事项。其中,应当书面报告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经批复同意后方可进行的事项有 5 种;作出决定前应当征求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意见的事项有 7 种。
5.地方党委常委会每年向全委会报告工作时,要专题报告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并在一定范围内接受对 本级党委干部选拔任用工作 和 新选拔任用领导干部 的民主评议。
6.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离任检查,是指市县党委书记因 提拔使用、平级交流、到龄退休等原因即将离任时,由上级党委组织部门 对其任职期间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的情况进行检查。
二、选择题(请将所选项目对应的字母填在 _____ 上)
1.下列情形中,按照规定应当追究党委(党组)主要领导干部或者有关领导干部责任的是: A、B、C、D、E、F。
A.违反干部任免程序和规定,个人指定提拔、调整人选的 B.临时动议决定干部任免的
C.个人决定干部任免或者个人改变党委(党组)会议集体作出的干部任免决定的 D.突击提拔、调整干部的
E.违反规定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或者提高干部职级待遇的
F.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导致用人失察失误,造成恶劣影响的
G.在发生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群体性事件及其他紧急情况下,不按《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程序讨论决定干部任用的
2.下列情形中,按照规定应当追究组织人事部门主要领导干部和有关人员责任的是:A、B、C、D、E。
A.不按照规定的基本条件、任职资格、方式、程序和范围进行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 B.不按照规定征求纪检监察机关对拟任人选的意见,或者不如实向党委(党组)报告纪检监察机关意见建议的
C.不按照规定向上级组织人事部门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的
D.对反映的线索清楚、内容具体的违反规定选拔任用干部问题不进行调查核实以及核实后不按照有关规定作出处理的
E.对本地区本部门领导成员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的行为不提出反对意见的 3.下列情形中,按照规定应当追究干部考察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责任的是:A、B、D、E、F。
A.更改、伪造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结果的
B.对反映考察对象问题的线索清楚、内容具体的举报不进行调查核实或者不如实报告的
C.不公示考察结果的
D.接受考察对象或者考察对象请托人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或者支付凭证等财物,参加考察对象或者考察对象请托人安排的消费活动,以及接受考察对象所在单位特殊接待的 E.不认真审核干部档案,导致干部信息不准确,造成严重后果的 F.按照规定应当回避而不回避的
4.下列情形中,按照规定应当追究纪检监察机关有关领导干部和人员责任的是:A、B、C、D。
A.不如实向组织人事部门回复掌握的有关拟任人选遵守党纪政纪情况的 B.不按照有关规定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的
C.对发现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违规违纪行为不进行调查处理的
D.对反映拟任人选问题的性质严重、线索清楚、内容具体的举报不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调查核实的
5.下列情形中,按照规定应当追究有关领导干部和人员责任的是:A、B、C、D。
A.在个别谈话推荐和考察中故意提供虚假情况的
B.利用职务便利违反规定干预下级或者原任职地区、单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 C.要求提拔本人近亲属,或者指令提拔秘书等身边工作人员的
D.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组织考察或者选举中搞拉票贿选等非组织活动的 E.在参加民主推荐时推荐的人选不符合任职资格条件的 6.组织处理的方式包括 C、D、E、F、G 等。
A.警告 B.记过 C.引咎辞职 D.责令辞职 E.降职 F.调离岗位 G.免职
7.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有下列 A、B、D 情形的,按照规定应当书面报告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经批复同意后方可进行。
A.在机构变动或者主要领导成员已经明确即将离任时确因工作需要提拔、调整干部的 B.越级提拔干部的 C.破格提拔干部的
D.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个别特殊需要的领导成员人选,不经民主推荐,由组织推荐提名作为考察对象的
8.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有下列 A、B、C、D 情形的,按照规定在作出决定前应当征求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的意见。
A.领导干部的秘书等身边工作人员提拔任用的 B.除领导班子换届外,一批集中调整干部数量较大的
C.领导干部因被问责受到组织处理或者纪律处分,影响期满拟重新任用的
D.超过任职年龄或者规定任期需要继续留任的
E.本单位领导干部在其他单位工作的近亲属提拔担任领导职务的
三、判断题(请在题目后的括号内划“√”或“×”)
1.授意、指使、强令组织人事部门违反规定选拔任用干部,或者阻挠、制止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人事部门对选人用人问题进行调查核实以及按照有关规定作出处理的,追究党委(党组)主要领导干部或者有关领导干部的责任。(√)
2.组织人事部门对工作中发现、群众举报或者新闻媒体反映的线索清楚、内容具体的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的问题必须进行调查处理,也可会同纪检监察机关进行调查处理。(√)
3.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不能同时使用。(×)
4.因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受到责任追究的人员对责任追究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责任追究决定的机关提出书面申诉。申诉期间,暂停责任追究决定的执行。(×)
5.党委(党组)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本级党委管理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的报告工作,并负责审核下一级组织人事部门报告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
6.市、县、乡党政正职在同一岗位任期不到3年进行调整的,应当按照要求书面报告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经批复同意后方可进行。(×)
7.领导干部因被问责受到组织处理或者纪律处分,影响期满拟重新任用的,在作出决定前应当征求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的意见。(√)
8.对须经上级组织人事部门批复同意后方可进行的相关干部选拔任用事项,未经答复,不得提交党委(党组)会议讨论决定。
(√)
四、简答题
1.《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规定的责任追究对象有哪些?结合自己的工作职责,您本人需要重点注意哪些责任追究情形?
答:(1)《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将责任追究对象划分为党委(党组)主要领导干部或者有关领导干部、组织人事部门主要领导干部和有关人员、干部考察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纪检监察机关有关领导干部和人员、有关领导干部和人员等5个大类。
(2)(略)。
2.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规定,发现干部“带病提拔”,如何调查和追究选人用人责任?
答:《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设立了“带病提拔”干部选拔任用过程“倒查”机制。规定领导干部因违纪违法受到撤销党内职务或者行政职务以上处分且在其提拔任职前就有违纪违法行为的,组织人事部门必须对其选拔任用过程进行调查。其中,对本级党委(党组)管理的下一级党政正职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过程,由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直接进行调查。经调查核实,确实存在违反规定选拔任用干部问题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责任追究的方式有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两种。组织处理包括调离岗位、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降职等5种措施。纪律处分主要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及有关规定作出。
3.按照规定开展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一报告两评议”,如何运用民主评议结果?
答:用好民主评议结果是“一报告两评议”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环节。每年“一报告两评议”工作结束后,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及时向各地区、各单位反馈民主评议结果,并将民主评议结果作为考核评价各地区、各单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重要依据。按照规定,对民主评议满意度高、工作成绩突出的地区和单位,上级组织人事部门要予以表扬;对民主评议满意度明显偏低、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经组织考核认定后,要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有关规定,追究负有责任的党委(党组)和组织人事部门主要领导干部的责任,并督促进行整改;对民主评议满意度明显偏低、干部群众意见集中的干部,本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对其选拔任用情况作出说明,并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处理。
4.如果离任检查的民主评议结果较差,即将离任的市县党委书记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答:按照《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离任检查办法(试行)》的规定,离任检查民主评议中,干部群众对即将离任的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总体评价“满意”、“基本满意”两项比率合计不足三分之二,或者对其任职地区用人风气总体评价“好”、“较好”两项比率合计不足三分之二的,经组织考核认定,要对即将离任的市县党委书记采取相应的组织处理措施,其中拟提拔使用的,应当取消其提拔使用的资格。
第五篇:桦甸市委书记在中组部和省委组织部干部监督工作
桦甸市委书记在中组部和省委组织部干部监督工作
调研会上的汇报
(2002年4月8日)
桦甸市地处吉林省东南部,幅原面积6250平方公里,人口448000人,县级市,1988年建市。现在全市有16个乡镇、5个街道。到2001年末GDP是49.5亿元,财政收入是145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是3025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4500元,在吉林省的41个县市当中,经济发展水平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不拔尖。现在全市有基层党委44个,其中农村党委是17个,有基层党支部是716个,农村党支部是178个,有党小组是1796个,农村党小组是582个,有党员13436人,其中农村党员是6646人,简要地说,宏观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从我这几年做县委书记的工作履历和自身体会看,正像中央说的,对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监督,尤其是对县委书记用人权的监督,是保证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一个很关键环节。这个原因在什么地方,我体会除了刚才吴部长说到的那几个特殊因素以外,从我们自身的岗位职责上来说,我觉得一个,就是在用人权的监督上,是我们现在这个岗位监督相对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我们党内纪律监督现在看体制比较健全,用人权监督还不是那么健全;第二个是对一把手用人权的监督,实际实施起来是最难的,最难的原因就是一把手有他的特殊性,中国人又有这种封建观念;第三个就是在用人权的监督上,就目前来说在监督机制上不健全,所以在实施的过程当中,有一些目前还解决不了的工作漏洞,所以中组部能瞄准县委书记用人权的监督这么个薄弱、关键的重要的环节来进行工作探讨,这个课题非常有价值。如果中组部和省委组织部能信着桦甸,我们也有这个信心,争取把这项工作做好。从我们自身的工作实践上看,在党内用人权的监督上,尤其体现在县委书记身上,我觉得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三句话,那就是:组织的权力岗位化,岗位的权力个人化,个人的权力情感化,这是我觉得从这几年工作上看,就在我们这个层次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所说的组织权力岗位化,它体现在一个是我们目前这种政治体制,这个权力相对向一把手集中,而且一把手的权力范围在我们党内没有非常明确的界定,所以每个县一把手的实际权力都是因人而宜的,除了那些基本的权力。另一个方面就是我们目前运行的这种体制,考核的办法和组织上对县市书记进行监督这个工作范围也决定它是处在一种岗位化状态。那就是如果说掌握县市书记工作情况,上级组织对这个人作出工作评价,上级组织主要是听上级一把手的,当对县委书记工作情况进行测评、进行考评的时候,听的是他下级一把手的情况,所以往往有的时候本来是一种组织行为,上级的一把手所代表的是一级组织,下级的一把手代表的也是一级组织,我本身代表的也是一级组织,它是岗位化,就是这个岗位。它在实际监督当中形成了一种什么情况呢,那就是上级对你什么印象,就是上级一把手对你什么印象,群众对你评价就是你领导的下一层次那些一把手对你的评价,有的时候这个监督跳不开这个圈子,这就是我所说的组织权力岗位化。所说的岗位权力个人化,现在就是由于一把手的个人素质不同,这就决定了在这个班子集体当中,每个一把手起的作用也都各自不同。实际工作过程当中,一把手这个岗位权,在实际工作当中往往演化成个人权。按照我们现行的组织制度和组织体系,为了能正常开展工作是给这个岗位规定了一定权力,但是往往这个权力就转化成了坐在这个岗位上的个人的权力,所以使岗位权力个人化。在实际用人的过程当中,个人的权力情感化,就是往往容易产生的问题就是心理和情感怎么看。在用人上是服从理还是服从感情,往往有的时候感情因素起作用的成份比较大,所以作为党内监督在党内是需要控制和限制的,就是解决用情不用理的问题。这是这几年在县委书记这个岗位上,我觉得在行使用人权上问题很多。如果突出的话,我觉得是这个问题。
形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什么地方,从根本上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中国人封建观念、封建意识、封建思想的作用,这种特权观念特权思想,我是一把手,什么事就得我说了算,所以这容易形成在一把手位置上这个人工作上有一种霸气。第二个原因是个人素质,个人的心理素质、品德素质和能力素质,都决定了县委书记的行为,都对他产生影响,素质越高的行为就越好,素质越高的越能注意发扬民主,因为他也不怕被架空,也不怕别人超过他,不怕别人发挥作用。素质越差的越怕副职超过他,越容易在这个班子当中,靠一种霸气来维持自己在班子当中的核心地位。第三个原因就是组织上把县(市)区委书记选到这个岗位上来的是这个层次当中优秀的,所以也比较放心,这个放心的过程本身,也存在一种相对的纵容因素,所以这些县、区委书记一般的情况下在组织上这块来说,有小毛病的时候舍不得说,毛病再大一点的时候抹不开说,等到需要说的时候,就已经有点不可救药了,等要说的时候这个人就要换了,不到换的时候一般不说了。那就是说我们现在对一把手的权力监督,就全国来说都处在一个薄弱环节,不光县委书记。第四个原因就是中国人传统的这种忍让精神,就造成一把手用人上容易个人说了算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一个班子大家在一起工作,任何一个副职在工作的过程当中,都不希望自己和一把手的关系处理不好,因为一把手的地位特殊。这样,往往有的时候在工作配合过程中,是副职容忍一把手的时候多,平时一把手容忍副职的时候少,这种容忍在这个组织当中,往往把这个组织的集体领导和民主作用削弱了,人为地把一把手的地位突出了,促成了一把手容易形成一种无端的作风,促成一把手容易个人说了算,习惯于个人说了算。当他一旦习惯于个人说了算之后,不说了算自己还不习惯了。所以我觉得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确实应该建立干部的监督体系,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市)委书记的用人权。
吴部长在组织部给了我们这些县市委书记到美国学习的机会,到美国学习之后,这个感触更深,因为中国和美国政治制度不一样,它自然在政治取向上也不同,但是无论是哪种情况,对权力的监督尤其是对权力核心人物的监督,确实都是整个社会政治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因为往往有的时候产生腐败,都是在接受监督最薄弱那个环节容易出现问题。我们国家面临的恰恰就是这个问题,所以这个事从县市委书记抓起非常对,那么在实际工作当中怎么来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委书记的用人权,根据这几年我自身工作体会和工作实践,我觉得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个就是树立正确的用人理念,教育、规范县委书记的用人行为。这方面得经常教育,常教育和不常教育、常警示和不常警示效果绝对不一样,这些人处在这么一个特殊地位,对这些人就应该有一种特殊措施,如果对处在特殊地位的人,没有一种特殊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办法,那么特殊地位就会转化为特殊权力,特殊权力就会使这些人形成一个特殊阶层。在教育过程中,组织上的教育很重要,但是县委书记个人用人权理念也很重要,往往有的时候,在国家现在这种政治制度对一把手缺乏有效监督情况下,一把手自己的官德和用人理念决定着一把手用人行为和施政行为。工作实践过程当中,我觉得作为县委书记本人起码应该解决好这么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这个人必须把心放正。是谋事业,是用干部,不是找朋友,公事论理,私事论情,你要找的是干事业的干部,你重的是这个人的品德和能力,不是你找朋友,你找朋友重的是能和我谈得来,能和我说得来,能和我合得来。所以对一个县委书记来说,这就决定了这个人在用权的过程当中,一定要以理用人,按事业需要用人,不要以情用人,不要凭自己对人的感受去用人,这是首先要解决好的一个问题。第二个是县委书记本人在用人时要把自己位置摆正。个人在班子当中,是代表市委,但是不能代替市委这个班子,在这个班子当中你是一员,那么在班子当中,在用人上,我自己个人觉得你应该具备的权力、应该有的权力主要是四个权力,第一个权力是举荐权,因为你在这个位置上,在平时看人察人过程中,往往是以用人为目的,你比别人能看得更深更透,所以作为市委书记应该有举荐权。第二个权力是干部任用程序的执行权,谁也起不了这个作用,说按什么程序走,虽然上边有规定,但这个程序的执行,得靠县市委书记来执行。第三个权力是会议召集权,我们现在需要研究人了,你作为会议的召集人,有常委会议的召集权。第四个是任用的过程当中和在干部的使用过程当中有对干部淘汰的建议权,说这个人完不成工作任务,他表现不好,我可以提出建议,通过正常的组织程序,通过常委会把这个人免了,或者由这个岗位拿到其他岗位上去。其他的权力是这个常委会集体的,不是个人的。所以工作过程当中,就应该特别注意你让常委班子去集体决策,大家在同时行使权力选将,这是作为县市委书记应该解决好的第二个问题。在市委当中是点将不是选将,如果让自己对干部的任用处于一种选将位置,那你就是把自己的位置没摆正。应该发挥自己权力核心作用。第三个问题是把行为摆正。如果一个县市委书记的行为是歪的,那你这个班子就会随着歪,一歪就会形成一种错误的用人导向,在这个相对的用人区域之内,就形成一种歪风邪气。所以你个人的作用,就是你领导的是多大范围,你作用的就是多大范围。如果你要是在用人上有私心和偏差,这种私心和偏差所带来的社会消极作用不是你个人的作用,是社会的作用。县市委书记在用人上常说自己是伯乐,我不赞成这种观点,县市委书记在选人用人上,你的责任不是作伯乐相马,而是安排赛场赛马,把赛马的过程中最优秀的马选出来,拿到他最合适的位置上。如果作伯乐相马这个地位,我觉得他没摆正。我觉得解决好干部监督这个问题,得教育好一把手树立正确的用人理念。
第二个问题就是确立科学规范的选人用人机制,用机制约束用人权。建立这个机制的取向,就是公开化、制度化、民主化,以公开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为载体,来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和选人用人机制。通过这种机制的作用,来约束一把手的权力。不要让一把手的权力人为地无限膨胀。首先就是公开化,公开化的目的实际上就是为了落实群众对干部任用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凡是见不得人的事,都不敢公开,凡是公开的敢公开的事都比较公正,所以公开化是解决用人权失偏、失公、失正的一个很有效的办法。那么就目前来说,公开化就应该体现为公开选人、公开考察、公开录用,并且要公开录用结果,进行全过程公开。比如我们春节前要选拔七个局级干部,选的是财政局、交通局、教育局、法院等,着重选择这些有权的局,搞了一次公开选拔。公开选拔怎么搞的呢。组织上没有任何意图,咱们过去选的一般都是这个局权力不大、地位也不重要、社会上影响也不大这样一个局,这次组织上规定的就是这个人在你内部出,要哪个岗位上的人,你得把这个岗位说清楚,要不然这个人是学桥梁的,你要他搞公路管理,所以这两个说清楚之后,大家推荐。推荐之后,按照群众推荐得票多少,选得票多的前三名,确定考核范围,在这前三名当中通过组织考核把群众意见大、意见突出这样的剔除出去,然后按照1:2人选拿到常委会,常委会从这两个人当中逐个研究谁行谁不行,没有领导的主观意愿,所以这次我们七个重要岗位用了六个,有一个是法院群众上告信比较集中,后来法院这块没用,那6个全都用了,用完之后社会反响非常好。他不是领导定的,来自于群众,民主决策,不带有个人主观意志。有了第一次经验之后,我们觉得现在桦甸在干部结构上我们有个什么问题,就是1968年以后出生的乡局级干部特别少,1968年出生的乡局级干部现在占少数,一共都不超过7个人,这将来选人的范围就太狭窄了,所以这次在机构改革之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意地选拔一批1972年以后出生的年轻人做后备干部。这选拔过程怎么选拔?有两个办法,一个是组织上看谁行,另一个办法是让群众看谁行,我们采取的是后一个办法,就是在电视台发布公开招考广告,打破学历、身份的界限,1972年以后出生的都可以报考,结果一报考报考了440人,当时常委会定重点要20人,440个考生考完后掐到第60个,这60个进入面试范围,面试之后,留下40个,进入考核范围,考核时,把这40个人一考核,前20人有两个不合格的,把不合格的剔除去,后边的依次往前递补,取20名拿到常委会上大家把关,这些人做为咱们重点培养的年青后备干部,可以不可以,大家认为行,那就这20个人为重点考察的年青后备干部。下一步我们明天上午还准备对20个人进行演讲能力和个人形象测评,市委常委全体成员,大家坐在一起,每个常委都是裁判,一个一个来,一个一个讲。然后从这20个人中再重点选10个,这10个人相应交给工作岗位,对他们实际工作能力进行考核,经过2-3个月考核之后再进行研究他们上岗的岗位。用这种办法是让群众感觉到公开,群众认为你公开的东西,相对公平的程度就高,咱们自己也清楚,它相对公平程度高。就这些人一直选到现在,任何一个人没有领导个人主观作用,这当中有很多人给我打电话,那个行不行,我说那得凭个人的考试分数,按照他排的名次,而且把我们自己也解脱了,这就是要坚持公开化。第二个很关键的环节就是民主,咱们很多人出问题都是出在个人说了算、出在少数人说了算,如果是大家说了算,参与决策人越多,往往这个事就越公平、越公正。所以这个民主化实际上落实的是选择权和监督权,民主监督大家共同选择。我们在实际工作当中,就是坚持选拔这个过程就是民主参与,这个选拔过程就是由群众参加来共同完成的。选拔上来之后对他如何进行工作评价,通过一种机制化的公论淘汰来实现的评价的过程当中,有的时候往往习惯于领导评价,但是领导评价偏差较大,不光偏差大,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矛盾也比较集中,你把他拿下去了,他就记恨你一辈子。所以就不如通过一种机制、一种有效的民主手段,来完成这个过程,公平程度也高了,领导这块矛盾也缓解了。我们对这个问题大体是怎么解决呢,在实践的过程当中,我们觉得干部队伍激励机制很重要,但有的时候对那部分年轻的、责任心强的、在政治上还有上进希望的,这部分人往往占干部总量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左右。对更多的人来说,这个激励机制不是太起作用。干部队伍中危害最大的是哪部分人呢?现在看,干部队伍中危害最大的有四种人,第一种人就是搞不团结整事,在哪个班子都不团结,这样的人害处非常大;第二种人就是工作不负责任混事,他还没毛病,没缺点,什么工作都完不成;第三部分人就是自己没有能力误事,这些人在干部队伍当中危害比较大;第四种人就是自己对自己要求不严,自身不廉坏事,败坏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最应该把这些人从干部队伍中淘汰出去。现在我们现有的这些办法、现有的制度,没有办法让前三种人下去,所以就得通过一种机制的作用,让群众参与来达到让这些人淘汰下去的目的。我们大体上采用四种办法,一种办法就是搞政绩淘汰,政绩淘汰就是年初责任制定清楚,按照责任制的考核办法,综合性的评比,在你这个组次当中,排位倒数第一,淘汰一把手,招商引资任务完成不了,淘汰党委书记,财政收入完不成的,淘汰乡镇长,八项主要工作都应该是副职的,那你这八项工作完成不了,淘汰副职,就这么定的,到年末一评比你排倒数第一的就下去了,不是哪个领导对哪个个人的作用,是一种机制的作用。第二个淘汰办法就是公论淘汰,主要是通过两种办法,第一个办法就是对领导班子和干部进行考核,考核的过程当中,在你所领导的对象当中进行民主测评,测评范围要大,测评后不满意率超过20%亮黄牌,超过30%免职;第二个办法就是由服务对象对咱们服务官员进行测评,现在你就得让咱们这些官员怕那些服务对象,要不然你永远解决不了这些问题。那怎么办呢,让企业的法人上来,让市民上来,让农民代表上来,对咱们的官员进行测评,测评后的不满意率超过20%诫免,连续两年超过20%的免职,超过30%的进行免职。今年我们还准备扩大范围,扩大到哪些个范围呢,扩大到那些重要岗位的中层干部,非常管用,下去了是大伙测评的结果,不是领导的个人意志。第三个办法就是审计淘汰,一个就是我们主要领导干部在任期间,所负责的重点工程比较大的,工程结束后,看你有没有问题。第二个就是你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起两个作用,一个作用是你在这干的怎么样,第二个就是下一任接个什么茬,等到下一任再走的时候,再拿出一个新的审计报告,和上一任一对比,你在这块起到什么作用,有一部分人你看他是干事,但干事的同时,也给你造成一个很大的窟窿,一任的政绩,几任的包袱,要解决好这个问题。第四个办法就是纪律淘汰,违纪的按照纪律处分规定,该往下拿就往下拿,形成一种机制。下一步我们准备新的市委班子换届完,在干部任用上实行票决制,即对局级副职,由常委班子成员实行票决,现在是大伙坐在一起,有的心里边有不同意见也不太好表达,要是实行票决制的话,那我就不划他的票就行了,就能表达和充分的反映每个常委个人的不同意见。正职这块准备实行全委会票决制,乡局级正职的运用,由全体委员大家投票。这个实行一段之后呢,觉得可以了,摸索的差不多了,再走下一步,下一步怎么办呢,实行差额票决,就是提人选的时候不提一个,而是提两个人选,提这两个人选的过程当中,我就和大家交代清楚,哪个是主要候选人,哪个是次要候选人,但大家进行投票的过程当中,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你投谁都行,这就给大家在投票过程当中有一个选择余地,给大家更多的行使民主权利的空间,但是我估计,要是搞到差额票决,得到明年吧,这得逐步来,不能一下子走得太远,这是我说的第二个,就是民主化。
第三个就是制度化。这个制度化就是有大制度和小制度,小的制度得服从大的制度,大的制度就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再一个大的制度就是中组部曾庆红部长讲话,讲话里边讲到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办法,现在还没看到正式文件,这是将来我们在基层工作的过程当中,尤其是一把手在行使个人权力的过程当中,一个大的制度,大的原则。在这个前提下,那就是我们现行制度这块,现在试行的有六个制度,本身也是对一把手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任前公示制,任后试用制,任用了也同意用这个人了,一年试用期,一年适用期结束了,对这些人进行特殊考核,合格了,继续用,不合格的,回原单位,第三个制度就是在任待岗制,你虽然在任还不够免职,但是你不大珍惜自己的权力,你暂时下岗,把你的岗位交给别人,你先体会体会没有权力的滋味,寻思过味了再给你权力,你再好好干,给他一个机会,第四个制度就是离任审计制,第五个是引咎辞职,第六个是淘汰制,这是我们正在实行的机制。
最后在工作实践的过程当中,作为一个地方的一把手,应该很开明地认识自己的权力和自己的位置,发挥好自己的作用,不是把自己的权力人为地向个人的手里提升,而是建立一种有效的机制,让这个权力能够公开化,能够民主化,能够通过制度化来实现规范化和科学化,这是我所说的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就是要很好地对县委书记的权力进行监督,就要强化组织的监督作用,靠组织监督用人制度。因为县委书记权力使用,尤其是用人权的实行,弹性比较大,这就决定了组织上对县市委书记权力的监督应该是刚性的,如果也是弹性的,弹性对弹性,这个作用就显得不明显了。这种刚性的监督在工作实践的过程当中,我觉得要做好这么几个事:第一个,组织上得用帅才和良将做一把手。一把手的地位是特殊的,一定选优中之优,实在没有帅才有良将也行,那就是说你在选择副职的时候,这人能力非常出色,但是这人品质不那么靠得住,或者说这个人的品质特别好,能力不是很强,那这样人只能做副职,但是选用一把手的时候,一定选用德才兼备的,要不然一个人在一个地方的个人作用弹性太大。第二个就是要注意班子的用人情况,上级组织对下级党委配班子的时候,就要人为地设计这个班子的整体结构,在这个班子当中,除了咱们能考虑到的结构因素,一般地应该配备能够刚直不阿、敢讲真话的人,有这么个人在班子里头,往往有的时候在这个班子里显得不合群,一种无形监督的作用确实很突出,有的时候班子当中缺少那么一个人,就容易出更多的事,所以不要单纯地考虑班子的团结,在这个班子中考虑结构构成就得有这么一个人,刚直不阿,敢讲真话,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便于这个班子在行使民主权利上,能够有一个制高点。第三个就是要增强班子成员的民主意识教育,教育大家善于运用民主权利。现在班子的副职、班子成员服从意识一般不用教,这些人恰恰需要教育的地方就是能够善于和敢于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如果这些人都能正确的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对一把手是最有效的监督,第四个就是加强专门机构用人权。这个监督作用,咱们吉林市委最近研究了一个措施,就是对一把手实行谈话制,这个做法非常好,一般地情况下你越是一把手,你越难听到真话,你越是一把手,就越难听到群众意见,你下级怕你,谁跟你说真话,你周围的人敬你,谁也不愿意惹你,你的上级有的时候宠着你,觉得指着你干事呢,就容易教坏一批人,所以要实行谈话制度,根据群众反响,根据组织掌握,每个时期,你自己个人有什么需要注意的问题,警示作用非常重要,我们下一步就准备实行这个制度。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的监督作用发挥的同时,专门机构作用的发挥非常突出,最近吉林市委研究把市委组织部的干部监督处升格了,升为吉林市副局级,要选强手,有这么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来执行这个监督权,这就好多了。现在干部违法有司法机关,违纪有纪委。现在最难管的那部分人,他还没有构成违纪,但群众反响挺大,官德不好,这部分人恰恰最需要监督,组织系统内干部监督应该发挥权力,提高机制。它的职能在履行自己职责的过程当中,我体会它应该主要有三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研究和制定条规;第二个任务是针对现在存在的问题,拿出有效的办法,把自己的工作规划好,约束下边的行为,检查这些条规的执行和落实情况;第三个任务是查处违反条规行为,如果要没有这样一个专门机构来发挥作用,那么干部监督就处于很虚弱的一种状态,所以我觉得应该加强组织监督的力度。五是自上而下,分环节建立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在荐举、选任、使用上都应有相应的责任追究措施。我认为以下几种情况应当进行责任追究,一是有较严重的能力缺陷的人提拔了,二是有较严重的品德缺陷的提拔到领导岗位上了,三是有较严重的违纪违法问题的用了。因此,应该自上而下分环节建立用人失察失误追究制,只要这么追究了,才能逼着管人用人的人选好人。我觉得分层次、分机制责任追究第一个环节是举荐责任追究,举荐这个环节一般情况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个人推荐,一种是组织推荐。比如,他们是个人推荐的,那么写出推荐书;如果是组织推荐的,推荐的同时应该由这个县的一把手、主管书记、组织部长共同签字,经过集体讨论的也得签字,然后拿这些主要责任人作为追究对象。咱们现在有的时候,往往出现干部有的时候组织上失察呢?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比如说一个班子当中,那个人最次,大伙都烦他,都烦他往往不是通过一种正常的淘汰办法把他淘汰下去,而是往往一个班子当中大伙都把他抬走,所以干部就容易出现一种什么情况呢?不行的干部从这挪那,从那挪这,越换地方越好,越换职务越高,这就是因为咱们党内没有这种责任追究制度。第二个环节就是选人用人失察失误的责任追究制度,应该追究的对象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选人的过程当中,考核考察人应该做个追究对象,选人的第一关就是考核考察,所以考核考察人就应该作为追究对象,说你考核的过程当中,你依据考核结果,结论和后来的实际出现差异,追究考核人,第二方面就是在考核考察的过程当中,知道有信访举报,信访举报有反映不做处理,应该予以追究,反映到谁了,在谁那压下来,追究压的那个人,说进行考察了,也进行调查了,调查的过程当中,人为的掩盖事实,追究调查人员。第三个环节就是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用人的过程当中,第一个就是常委会有重大分歧,研究人的任用,常委会研究的时候意见不一致,有重大分歧,甚至同意的人都不超半数,常委会硬定了,这种情况追究一把手,这是一把手的责任,第二种情况就是长期失察,有问题长时间得不到发现,如果是后备干部长期失察,那应该追究组织部长责任,这个人如果是副职,应该主要追究主管干部的副书记和组织部长,如果长期失察的人是一把手,应该追究一把手责任,因为都追究一把手也不合理,他不可能对每个人都做非常透彻的了解,以你的工作职责,你对下一级的一把手应该有非常透彻的了解,如果你失察了那就是你的责任,第三个就是知情故纵的,应该追查这个人的责任,知道这个人不好,但是长时间得不到解决,这样的应予以责任追究,应该追究谁呢,应该追究一把手、主管干部副书记和组织部长当中知情人的责任,调查的过程当中,组织部长知道了,不跟主管干部的副书记说,主管干部的副书记知道了,不跟书记和组织部长说,书记知道了,给压埋了,这应该追究,三个人都知情,就是一直没解决,这个情况下应该追究一把手责任,因为这是你一把手失职,大伙都知情啊,组织部长该说的说了,管干部的副书记该说的说了,第三种情况就是政府组成人员,一把手如果有知情故纵的,也应该追究市长的责任,政府组成人员和市长接触的比较多,实际工作的过程当中,市长对他了解的更深,但是你只能限定在政府组成人员的范围内,你要超出范围了,就不是市长的职权范围了。以上是根据这几年的工作过程当中体会到的、感受到的、看到的和我们自己做到的、想到的,就说这么多,因为处的层次比较低,认识问题也比较肤浅,说的不一定对,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各位领导批评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