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适航管理体系发展历程的评价及国内外适航管理体系对比分析
中国适航管理体系发展历程的评价及国内外适航管理体系对比分析
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就着手开始参照美国联邦航空局的适航管理模式对民用飞机进行适航管理[1]。
在对我国适航管理体系的发展历程做评价和发展规划之前,我们首先详细的对国外的适航管理体系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和对比分析。
1、国外适航管理体系概况
一个国家的民机适航管理体系和适航法规体系从本质来看,与本国航空制造业的特点密不可分,反之,作为航空制造企业,为了满足国家适航法规的要求,配合审核工作,必须建立与本国适航当局的要求相对应的适航体系,下文主要介绍欧美的适航管理体系。
1.1 美国民机适航管理体系
美国对民机的适航管理萌芽于上世纪20 年代,依托美国强大的航空制造业,美国联邦航空局(FAA)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经验最丰富、实力最强大的适航当局[1]。
1.1.1 FAA 组织体系
FAA 的前身是1938 年成立的民用航空局(CAA),FAA 在组织机构管理上采取总部、地区和地方的三级模式,由位于首都华盛顿的航空器审定司负责适航审定管理工作,下设计划和项目管理处、生产和适航审定处、航空器工程处和国际政策办公室等四个处室,分别负责制定型号合格审定程序、生产许可审定政策、制定国际适航双边协议和国际事务的政策等各项职责。另外,在航空器审定司的直接垂直管理下,在西雅图、堪萨斯、沃斯堡、波士顿设置了四个审定中心,分别承担运输类飞机、小飞机、旋翼机以及发动机/螺旋桨的适航审定政策的制定以及型号合格审定工作。
1.1.2 FAA 适航法规体系
FAA 适航法规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属法规性文件,具有强制性,另一类属非法规性文件,不具有强制性,如图1 所示。
图1 FAA 适航法规体系
1.1.3 委任管理体系
FAA 的委任制度源于20 世纪40 年代,包括机构和个人委任两种形式。为了支持飞机制造业的迅猛发展,CAA(FAA 前身)首次委任了一个机构而不是个人来承担审定任务,1958 年FAA 取代CAA,并于60 年代开始创立DAS(Designated Alteration Station)项目,允许符合要求,经过授权的航空承运人、飞机制造商颁发补充型号合格证。到2005 年11 月14 日,FAA 颁布了21 部的第86 号修正案,规定自2006 年11 月14 日起,不再受理DOA(Delegation Option Authorization)和DAS 申请,自2009年11 月14 日起,中止原有的DOA 和DAS 批准。同时,修订了FAR183 部,在D 分部修订了机构委任授权ODA(Organization Designation Authorization),取代了原有的机构委任形式。之后,又颁布了ORDER 8100. 15,对ODA 的申请、审批程序做出了规定。
FAA 的适航管理体系充分体现了其航空制造业的产业结构特点,通过委任个人或者机构的方式来支持对美国庞大的航空制造业的适航管理。一方面通过逐步调整委任管理政策从个人到机构的委任授权,要求在有条件的大型航空制造企业建立机构来强化委任适航管理;另一方面,在政策上也支持对个人的委任,尤其对不隶属于一个航空制造企业的、自由顾问性个人的委任,来降低小型航空制造企业的适航管理门槛。
1.2 欧洲适航管理体系
欧洲航空安全局的发展与欧洲一体化的进程紧密相关,其前身是诞生于1990 年的联合航空局(JAA),伴随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2003 年成立了欧洲航空局(EASA),取代了JAA,经过近十年的发展,EASA 已经成为与FAA 拥有同等话语权的重要适航当局[1]。1.2.1 EASA 组织体系
EASA 的组织体系最大的特点是设置了专门负责标准化以及培训和机构批准的管理部门对分散在欧洲各国的众多企业进行适航管理,如图2所示。
图2 EASA 组织体系
与FAA 相比,EASA 的适航组织体系具有三个不同点。
(1)产品审定分类不同FAA 将产品审定类别分成了运输类飞机、小飞机、旋翼机和发动机/螺旋桨,EASA 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负责零部件和机载设备审定的部门和负责适航指令的部门。(2)重视标准化工作
由于EASA 负责适航审定的是欧洲各国民航局的适航审定人员,为了确保对适航标准和程序执行的统一,EASA 的适航组织体系中特别设置了标准化部门,负责标准化和培训工作。(3)机构批准的职能
与FAA 的适航标准管理体系不同,EASA 对航空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机构进行单独的机构批准,在适航组织体系中也相应增加了负责设计机构、生产机构和持续适航机构评审和批准的部门。
1.2.2 EASA 适航法规体系
EASA 的适航法规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基本法,第二层是实施规章,第三层是审定规范和指导文件,如图3所示。
图3 EASA 航空规章体系
1.2.3 设计组织批准(DOA)
欧洲的适航管理体系较之美国最大的差异在于没有对个人的委任制度,而是要求航空制造企业通过获得设计组织批准(DOA)的方式来表明其设计能力,核心内容是要求申请人具备成熟的设计组织,并且通过编制设计组织手册,从组织机构、职责、程序、资源等四大方面对设计组织的能力详细说明。
设计组织批准目的是确保申请人具备以下三种能力:(1)设计的产品符合适用的适航规章和环境保护要求;(2)表明并证实对适航规章和环境保护要求的符合性;(3)向审查方演示这种符合性。
在设计组织当中,EASA 要求在设计部门中设置CVE(Compliance Verification Engineers),承担表明符合性工作,负责对符合性报告审批。CS-21 部J 分部中对设计组织申请、批准和设计保证手册编制作了详细要求,如图4 所示。获得设计组织批准是民机制造企业申请EASA 型号合格证以及其他适航证件的前提和基础。
图4 DOA 申请批准流程
2、国内外适航管理体系发展现状对比
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就着手开始参照美国联邦航空局的适航管理模式对民用飞机进行适航管理。
但是应该承认,中国的适航管理模式与中国航空制造业的产业特点并不完全匹配。一方面,中国航空制造业长期以军机型号为主,一直没有形成完善的民机产业;另一方面,相较欧美适航当局,中国适航当局欠缺国内的航空产品审定实践。我国适航管理体系的建设正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由于个体间的差异,规模性地复制波音、空客等公司的管理模式并不适合我国适航管理体系的发展,但其先进的适航管理模式及经验能够为我国适航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
伴随中国航空制造业和航空运输业的日益繁荣,中国适航当局和适航体系得到了不断完善和提高,在小飞机和机械类机载设备领域,具备了和欧美适航当局相当的审查能力[5]。自2003 年开始对国产新支线飞机ARJ21-700 的型号合格审定,到2014年的取证成功,以及2007 年成立上海、沈阳两个审定中心启动了C919 大型客机的型号合格审定工作,2014年在北京又建立了中国民用航空发动机适航审定中心,使得我国的适航审定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1]。
2.1 中国的适航组织体系(CAAC)CAAC 的适航审定系统组织体系是以地区管理局适航审定处为基础,以各中心的专业化审定队伍为支撑,立体交叉的矩阵式组织框架。其中,适航审定中心已发展成为适航审定的核心执行机构。2.2 CAAC 适航法规体系
CAAC 的适航法规体系分四层,从法律地位来说,第一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属于国家法律,是从事民用航空活动的最高层文件;第二层是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器适航审定适航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器国籍登记条例》属于行政法规;第三层是民航局适航规章;第四层是指导开展适航工作的指南性文件。前三层是法律法规性文件,第四层没有法律效力,仅是指导开展适航工作的指南性文件[4]。如图5所示。
图5 中国适航文件体系图 2.3 中国商飞公司适航管理体系
中国商飞公司的适航管理体系依据中国适航当局的要求,结合公司实际而建,组织框架分为总部和成员单位两级,成员单位的适航职能部门在业务上均接受总部适航管理部的领导,通过供应商的适航管理部门将适航职责予以延伸。总部适航管理部负责本公司的型号适航取证、生产许可取证、持续适航和其它有关的适航工作,是中国商飞公司对内和对外协调适航事务的唯一接口单位,并直接向中国商飞公司总经理负责,建立向其报告的工作程序,下设项目适航处、适航技术标准处、持续适航处及适航体系管理处[4],如图6 所示。
图6 中国商飞公司适航管理组织体系
中国商飞公司根据适航规章的要求建立了委任代表管理体系,委任代表由适航管理部门提名,经培训合格后推荐给中国民航局航空器适航审定司,由适航司正式批准。在最新的中国民航适航规章中增加了有关设计保证系统的审查要求,据此,中国商飞公司在国内首次建立了民机研制的设计保证系统,并编制了设计保证手册,详细阐述了中国商飞公司的机构、职责、程序、资源等对规章的符合性。
3、我国适航管理体系发展历程评价和现状分析
中国航空工业由于特殊的发展经历和历史背景,尚没有形成完整的民机产业链。尽管在一些领域内,中国的适航当局已经具备了和欧美适航当局相当的审查能力,但必须认识到中国民机适航管理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对民机适航管理的理解和自觉性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适航标准是长期经验的积累,是吸取了飞行事故的教训,经过反复的验证和论证并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制定的,纵观FAA 和EASA 两家适航当局,它们之所以能够在世界上有最大的发言权,其优势在于其具有世界上最先进、最完善的适航标准,并具有高度的国际化。因此,要想在国际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就必须注重标准的国际化,积极开展与国外先进适航当局的交流与合作,了解和掌握国际上适航法规及标准的最新动态,突破标准制定的瓶颈。
与美欧等国相比,中国的民机研制起步晚、基础薄,适航验证水平也正处于发展阶段,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尚未形成相对科学、完整的验证方法和验证程序,且经验和积累极度欠缺。因此,必须结合中国民机研制与适航工作的实际,深入研究适航符合性验证方法,尤其针对适航规章和适航标准的研究,找到一套与中国民机产业相配套的符合性验证方法,逐步建立起完整的民机适航符合性验证程序。繁荣的航空运输业保障了中国适航当局具有大量的适航管理经验,而国内航空制造业大力发展民机产业也促进了中国适航当局组织机构和审定能力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在小飞机审定和机械类机载设备审定领域,中国适航当局基本具备与欧美适航当局同等的审定体系和审定能力。在此基础上,以国内航空制造业研发支线客机和大型客机为契机,中国适航当局的组织体系和审定能力还将进一步加强,逐步成为国际上有影响力的重要适航当局[2]。
4、我国适航管理发展趋势和未来规划
民用飞机的适航管理研究需要结合我国民用飞机的具体现状,科学合理的建立和完善民用飞机适航管理体系,从法律法规、管理系统和文档系统等方面,提供民用飞机发展的有利条件,并通过实际训练提高民用飞机相关人员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进而提高民用飞机的适航管理水平[3]。
完善民用飞机适航管理体系的措施总结如下:(1)加强民用飞机的飞行实践
国外一些先进的民用飞机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有一套完整的适航管理的程序和过程,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民用飞机的实际条件,从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实现民航适航管理的要求,结合民用航空飞机的发展对适航操作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完善民用飞机适航标准、法规建设,加强民用飞机的飞行实践,合理完善适航管理程序。
(2)提高民用飞机适航管理水平
保证民用飞机适航不仅是民航部门的责任,而且与民用飞机设计与制造部门息息相关,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民用飞机的安全性能。从民用飞机发展实践来分析,不断提高民用飞机的适航管理水平,促进适航管理部门的发展,实现民用飞机的适航认证,指导和民航监管,最终达到持续稳定的安全。
(3)完善适航管理认证框架
飞机的适航性是飞机的固有性质,集中体现了飞机各种设计技术的安全性能,并通过合规的生产可以充分的体现,这就要求在飞机研制的管理力度上,严格按照有关适航要求,建立和完善组织认证系统和框架,才能确保飞机研制的高效,高质量、稳定性。同时加强对飞机的适航管理,真正提高飞机适航的管理水平和解决发展瓶颈问题,需要建立一个适航认证框架,基于适航管理信息平台服务制度体系,逐步完善适航管理认证系统,才能切实提高民用飞机的适航管理发展水平。参考文献:
[1] 张陇东.国内外民机适航管理体系浅析[J].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2012(10).[2] 焦连跃,李华星.从FAA 看如何加强我国民航适航管理[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3] 聂常胜,适航研究室副主任设计师,工程师,研究方向:适航技术与管理研究。浅谈民用飞机适航管理体系建设[J].管理科学报2014.[4] AP-21-AA-2011-03-R4,航空器型号合格审定程序.
[5] 王俊彪,晏祥斌,蒋建军,曹友明,西北工业大学陕西省数字化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民机适航管理体系分析及其发展浅议[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学报,2014.4, Vol.43 No.4.
第二篇:管理体系对比分析9.13
管理体系调研报告
英力特集团是集化工、煤炭、电力和冶金等行业的综合型集团公司,对于这样一个完全市场化、跨越式发展的企业来说,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是促进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公司和谐发展和社会责任的集中体现。
为此,集团公司于2011年6月12日在宁东进行了关于管理体系的咨询讲座,使各级管理人员对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有了基本认识。近期,安全生产部、工程建设部分别对咨询讲座中交流的NOSA、HSE两种管理体系进行了调研,下面将两种管理体系做简要介绍。
一、两种管理体系简介及应用(一)NOSA管理体系
1、NOSA体系简介
NOSA五星管理体系是南非国家职业安全协(NationaiOccupational Safety Association,简称NOSA)于1951年创建的基于安全、健康、环保的综合风险管理系统,应用对象较为广泛,广泛的应用于采矿、化工、钢铁、电力等行业。
国内企业应用大多是建立在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NOSA五星安健环管理体系框架下的,以GB/T19001-2008标准为基础,融合GB/T24001-2004标准、GB/T28001-2001标准、CMB253-2004管理标准的要求,实现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的综合管理体系,即所谓的“四标一体化”。四个标准之间有着共同的管理理念、管理基础、框架结构和公共的管理性要求,但也有很多的不同点,如:范围不同、切入点不同等。
NOSA“安全五星”管理系统设定了五大类,72个元素,每个元素又提出了若干个具体的项目要求,标准中给各大元素赋予了不同的权重值。在实际应用中,采用考评打分法,即对照各元素所要求的实际满足情况实效进行评分,并计算出故障、意外发生率。对企业则根据企业所得分数,对照星级判定准则,给出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即星级水平。该系统目前已知的实施应用中多用于评估现场所有在安全、健康、环保及管理机制方面存在的优点和缺点(危险源及危险点),重点提出需要控制和改进的地方以达到风险预控的目的。
2、NOSA体系的应用
国内发电企业近年来NOSA管理体系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部分企业达到了四星、五星水平,企业安全生产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设备事故、人身事故、职业病等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如广东粤电的沙角C电厂、国华宁海电厂等。国电宁夏石嘴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是本区内首家应用NOSA五星管理体系的企业。2005年该司为规范企业基础管理,有效控制公司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各类风险,降低各类事故损失,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引进了NOSA五星安健环管理,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实践,通过辨识风险、完善标准制度、优化梳理管理流程、调整组织机构、明确管理职责、执行操作要求、进行专项整改,该公司的质量安健环管理工作得到了全面规范,融合NOSA管理在内的质量安健环“四标一体化”综合管理体系得以建立,使公司的质量安健环管理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于2006年9于被评为NOSA“四星”,并将NOSA管理体系融入企业文化中。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该公司安全生产管理达到了一个顶点,未发生任何设备、人身事故以及职业健康及环保事件。但随着该公司管理层人事调整以及国电石嘴山两公司的整合,NOSA管理体系被逐步被弱化,以至于今天无人问津,企业相也继发生了人身事故、设备事故、机组非停事件逐步增多等。
(二)HSE管理体系
1、体系简介
HSE管理体系是上世纪70年代石油工业国际勘探开发论坛提出并建立的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简称HSE MS(Health Safety and Enviromen Management System),近年来,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系统。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是最早实施HSE管理体系的中国企业,其HSE管理体系融合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体现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所涉及的主要要素,通常称为QHSE管理体系。
HSE管理体系是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它将健康、安全、环境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更加广泛的综合管理标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采用体系审核法,即对照标准的一般要求来考察企业及工作过程的符合度。该体系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它不针对于某一个特定的对象,适用于任何组织。
2、体系的应用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是最早实施QHSE管理体系的中国企业,其属下企业山西三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湘维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四川维尼纶厂
二、建议
综上所述,NOSA、HSE两种管理体系都是基于过程管理、风险控制、风险评价、预测为理念的以安全、质量、健康、环保为目标的综合管理体系,都是多个管理体系的有机融合,都是以安全、质量、健康、环保为要素,渗透到生产每个环节,全面监控生产中存在的故障、隐患,帮助管理者科学的衡量生产过程中安全、健康、环保、质量等,正确制定解决方案的有力助手。只不过两种管理体系的评测方式、流程、评测手段、权重值等略有不同而已。
可以说,NOSA、HSE两种管理体系都具有普遍的适用性,适用于任何行业,虽然目前英力特集团涉及行业多,但选择一种管理体系均可满足需求,关键在于贯彻与执行的深度。
三、管理体系的实施
任何一个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一定是以企业领导高度重视、全员参与为基础的。从调研情况看,领导层统一思想做出决策、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是实施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
(一)管理体系实施步骤:
1.领导层统一思想并做出决策,确定管理体系; 2.成立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落实责任; 3.分层次培训。
4.根据法律法规和相关方(社会、员工)的要求,制订一体化管理方针。
5.根据管理方针,制订管理目标及分项指标。
6.识别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识别并评价环境因素和危险源。7.进行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职能分配,明确相应的职责和权限。8.编制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
9.配备和落实一体化管理体系所要求的人力、基础实施和其他资源。
10.试运行3-6个月
11.培训并聘任满足一体化管理体系要求的内审员。12.进行一次依据3个标准覆盖全部管理部门和要求的内部审核。
13.跟踪评审后可合并项及纠正措施。
14.召开管理评审会,评价一体化管理体系的适应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并提出组织持续改进的方向。
15.持续改进,保持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二)工期及进度控制
比较NOSA、HSE从体系确定到第三方审核认证通常需要一年多时间,此后需要长期不断的优化和持续改进。以HSE为例,总体上分为七个部分,如按照2011年10月份开始实施,工期及进度控制如下: 1.调研和准备:主要工作内容有确定管理体系;所属各单位编制体系实施计划;确定各级管理体系推进机构和组织。通常需要3个多月,即2011年10月~2012年1月完成。2.宣传培训:内容较多,有领导层培训、体系标准培训、风险辨识及评价培训、内审员培训等,需要分层按计划逐步培训,培训时间较长,贯穿了体系实施的全过程。通常需要18个月,即2011年11月~2013年7月完成。
3.初审评审:主要是危险辨识与风险评价、评价结果讨论和评审等。通常需要9个月,即2012年1月~2012年9月完成。4.体系文件编写:主要是编写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管理制度或NOSA的符合性检查等。通常需要15个月,即2012年1月~2013年3月完成。
5.体系文件发布和学习:主要有管理体系文件发布、培训学习、风险辨识,监督检查及考核等。通常需要12个月,即2012年4月~2013年4月完成。
6.体系运行推动和考核:内容较多,主要有体系运行情况经验总结交流、运行监督检查、绩效评价、内审、第三方认证审核等。该阶段体系文件发布后开始,到第三方审核认证需要12月时间,同时,需要长期的对体系运行进行监督检查。7.体系优化和持续改进:主要是完善管理体系规范和标准、建立完善的体系信息化平台,推动企业质量、安全、环境文化建设。
第三篇:HSE管理体系概念及国际HSE发展历程
HSE管理体系概念及国际HSE发展历程、HSE管理体系概念
HSE管理体系是指实施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的组织机构、职责、做法、程序、过程和资源等而构成的整体。它由许多要素构成,这些要素通过一先进、科学的运行模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一套结构化动态管理系统。从其功能上讲,它是一种事前进行风险分析,确定其自身活动可能发生的危害和后果,从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手段和控制措施防止其发生,以便减少可能引起的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的有效管理模式。它突出强调了事前预防和持续改进,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激励机制,因此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是现代企业制度之一。
HSE管理体系是三位一体管理体系。H(健康)是指人身体上没有疾病,在心理上保持一种完好的状态;S(安全)是指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努力改善劳动条件、克服不安全因素,使劳动生产在保证劳动者健康、企业财产不受损失、人民生命安全的前提下顺利进行;E(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或作用的总和,它不仅包括各种自然因素的组合,还包括人类与自然因素间相互形成的生态关系的组合。由于安全、环境与健康的管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把健康(Health)、安全(Safety)和环境(Environment)形成一个整体的管理体系,是现代石油化工企业的必然。2、HSE发展历程
国外有些专家曾这样评述过安全工作的发展过程,即60年代以前主要是通过对装备的不断完善,如利用自动化控制手段使工艺流程的保护性能得到完善等,来达到对人们保护的目的;70年代以后,注重了对人的行为研究,注重考察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80年代之后,逐渐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全面、系统、全新的管理模式。纵观HSE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2.1 HSE管理体系的开端
1985年,壳牌石油公司首次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提出了强化安全管理(Enhance Safety Management)的构想和方法。1986年,在强化安全管理的基础上,形成手册,以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HSE管理体系初现端倪。2.2 HSE管理体系的开创发展期
80年代后期,国际上的几次重大事故对安全工作的深化发展与完善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1987年的瑞士SANDEZ大火,1988年英国北海油田的帕玻尔·阿尔法平台事故,以及1989年的EXXON公司VALDEZ泄油等引起了国际工业界的普遍关注,大家都深深认识到,石油石化作业是高风险的作业,必须进一步采取更有效更完善的HSE管理系统以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1991年,在荷兰海牙召开了第一届油气勘探、开发的健康、安全、环保国际会议,HSE这一概念逐步为大家所接受。许多大石油公司相继提出了自己的HSE管理体系。如壳牌公司,在1990年制定出自己的安全管理体系(SMS);1991年,壳牌公司委员会颁布健康、安全与环境(HSE)方针指南;1992年,正式出版安全管理体系标准EP92-01100;1994年,正式颁布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导则。2.3 HSE管理体系的蓬勃发展期
1994年油气开发的安全、环保国际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召开,由于这次会议由SPE发起,并得到IPICA(国际石油工业保护协会)和AAPG的支持,影响面很大,全球各大石油公司和服务厂商积极参与,HSE的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展开。
1996年1月,ISO/TC67的SC6分委会发布ISO/CD14690《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成为HSE管理体系在国际石油业普遍推行的里程碑,HSE管理体系在全球范围内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时期。2.4 HSE管理体系的未来发展趋势
从当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未来的HSE管理体系有如下几方面的发展趋向:
(1)世界各国石油石化公司HSE管理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HSE管理成为世界性的潮流与主题,建立和持续改进HSE管理体系将成为国际石油石化公司HSE管理的大趋势。
(2)作为管理核心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充分的体现。
(3)HSE管理体系的审核向标准化迈进。
(4)世界各国的环境立法更加系统,环境标准更加严格。
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中心(青岛)
第四篇:有机农业的发展历程和国际管理体系
有机农业的发展历程和国际管理体系
有机农业指完全不允许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物质(化肥、化学农药、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和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有机农业绝不是简单的无化肥、无农药的农业,它以有机物质自我补充为土壤培肥作基础,利用抗病虫品种和天然植物性农药和杀虫生物制菌剂以及耕作法、物理法和生物法等为病虫害防治的手段,强调一切农业措施都应遵循自然规律、循环利用物质和能量、保护农业系统遗传多样性,强调注重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高效、持续的发展,强调能生产出自然的、高营养的有机食品。从有机农业的提出到如今的快速发展,经历了近1个世纪,美国称之为再生农业,英国和西欧称生物农业,日本称自然农法,中国台湾省称有机农业,还有的称为生态农业、生物动力农业、低投入农业或持续农业等。世界有机农业的发展历程世界有机农业的发展从20世纪初开始到如今,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19世纪初期的萌芽阶段、50-60年代的沉寂阶段、70年代到90年代初的探索阶段和90年代中后期的飞跃阶段。1.萌芽阶段 1909年,美国农业部的King考察了中国农业后,于1911年写了《四千年的农民》,介绍中国传统农业利用人畜粪便、塘泥和一切废弃物来肥田的有利于人类持续发展的技术,提出了最初的有机农业思想。后来,英国植物病理学家Howard,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总结中国传统农业的经验,30年代初开始倡导有机农业,在1940年写了《农业圣典》,此书成为当今指导国际有机农业运动的经典著作之一。1945年,美国Rodale创办了Rodale有机农场。那时,只是个别生产者针对局部市场需求而自发地生产某种有机产品,由这些零散的生产者自发组合成区域性的社团组织或协会等民间团体,自行制订生产和加工规则或标准,并产生了一些民间专业认证机构。但当时的有机农业过分强调传统农业,实行自我封闭式的生物循环生产模式,排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未能得到广大农民与政府的支持,发展极为缓慢。2.沉寂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兴起化学能源热和能源开发与储备大赛,化学能源成为世界能源利用的核心,以高度机械化加化肥、农药、激素的大量施用为主的高能耗石油农业,使农业生产方式趋向工业化及密集化,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使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食物严重不足的困境中解放出来,石油农业得到了飞快发展,而有机农业被冷落下来,几乎处于停滞状态。3.探索阶段石油农业的快速发展,解决了人类的饥饿问题,成就了所谓的绿色革命,但也出现了资源衰竭、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生态平衡破坏、生物多样性下降、病虫害的抗药性增强、一些次生病虫害大面积发生、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让人担忧、人类奇异病症的突发率较高等一系列问题。人们不得不寻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加强环境保护以拯救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确保人类生活质量和经济健康发展,于是,70年代初掀起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目标的各种替代农业思潮,有机农业的发展再次受到重视。1971年,日本成立了有机农业研究会。1972年,由美、法、英、瑞典和非洲几国共同发起一个致力于拯救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健康安全食品 1的国际组织——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e Movements,IFOAM)。1975年,英国成立了国际生物农业研究所,同年的国际生物农业大会肯定了有机农业的优点,使得有机农业在英国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发展。1983年,英国成立了有机标准委员会,查尔斯王子兴办了一个有机耕作农场。日本1985年成立了自然农法国际研究中心,1988年《农业白皮书》正式提出发展有机农业的问题,接着制定出有机农业农产品的标准,并正式颁布实施。1990年,美国颁布了《有机农产晶生产法案》,并成立了国际有机农业标准委员会(NOSB)。1991年,欧盟制定有机农业条例EU2092/91(只包括植物标准),1992年正式生效。1992年6月,在巴西召开的“世界环境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确立了可持续发展在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推动了全球有机农业的发展。4.飞跃阶段在90年代中期,世界农产品供给已趋饱和,石油农业的危害越来越明显,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欧洲、北美、日本、澳大利亚相继出台有机农业的方针政策,兴起了以保护环境为宗旨的有机农业热潮。IFOAM制定了有机农业“基本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领导的有机认证者委员会(Organic Certifiers Council,OCC)制定了“有机农业规范”;美国1996年公布了有机产品的联邦标准,2001年8月开始执行全国统一的有机食品标准;欧盟有机农业的动物标准2000年8月正式生效;日本在2001年4月公布了有机食品法。随着国外绿色食品的标准体系和认证体系日趋成熟和完善,加上一些国家、地区认证机构的陆续成立,以及在1994年乌拉圭回合的《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和《技术贸易壁垒协议》的农产品贸易“绿色壁垒”的影响下,全球有机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到2001年为止,IFOAM已有107个国家或地区的700多名成员,拥有有机食品标识380多个,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广泛、最庞大的一个国际有机农业权威组织。1995年至今,欧洲有机农业生产约占其农业生产总量的3%-5%,美国占2%左右;欧盟及日本的有机食品销售年均增长率为25%-30%,美、韩有机食品年销售额增幅分别达20%和40%;现在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有机食品市场,有42%的超级市场经营绿色食品;法国是世界上有机农业企业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有机农产品出口国。
二、有机农业的国际管理体系国际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的法规与理体系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联合国层次二是国际性非政府组织层次,三是国家层次。联合国层次的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标准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与世界卫生组织(WHO)领导的有机认证者委员会(Organic Certifiers Council,OCC)制定的,是《食品法典》的一部分,只有植物生产标准,动物生产标准尚未通过,尚属于建议性标准。《食品法典》的标准基本上参考了欧盟有机农业标准EU2092/91以及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e Movements,IFOAM)的“基本标准”。IFOAM的基本标准属于非政府组织制定的有机农业标准,每两年召开一次会员大会进行基本标准的修改,它联合了国际上从事有机农业生产、加工和研究的各类组织和个人,其标准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和代表性,为许多国家制定有机农业标准的参照。IFOAM的基本标准包括了植物生产、动
物生产以及加工的各类环节,还专门制定了茶叶和咖啡的标准。IFOAM的授权体系——监督和控制有机农业检查认证机构的组织和准则(1ndependentOrganic Accreditation Service,IOAS)单独对有机农业检查认证机构实行监督和控制。国家层次的有机农业标准以欧盟、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目前已经制定完毕且生效的是欧盟的有机农业条例EU2092/91及其修改条款(包括植物和动物标准),它对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贸易、检查、认证以及物品使用等全过程进行了具体规定,适用于欧盟15个成员国的所有有机农产晶的生产、加工和进出口贸易。日本2001年4月正式执行其有机农业标准,标准内容95%以上与欧盟是相似的。美国有机农业标准于2002年8月正式执行。
三、中国的有机农业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农业大学和国家环保局南京环科所开始进行有机食品的研究和开发。1990年,浙江省的茶叶通过国外有机组织的认证出口到荷兰,开创了中国有机产品出口的先河。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rganic Food Developing Center,OFDC)分别于1993年和1994年成为IFOAM的会员。1995年国家环境保护局发布了《有机(天然)食品生产和加工技术规范》和《有机(天然)食品标志管理章程》。2001年6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实施《有机食品认证管理办法》。2002年4月1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施行《有机食品技术规范》。2002年发行了《OFDC有机认证标准》和《2002年OCIA标准手册》(包含美国国家标准NOP和OCIA标准)。2002年12月20日,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OFDCCHINA)通过了IFOAM认可和注册,成为中国第一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专业有机认证机构。中国有机食品的开发,主要是农户在从事出口业务的公司或企业的产销合同指导下进行。初期开发的主要是天然的有机食品,近几年中国有机食品的年出口额和年产量增长率都在30%以上,OFDC先后在21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分中心或行业分中心,以OFDC为纽带的中国有机农业运动网络正在形成,截止到2001年底,获得认证的有机生产基地和有机转换基地面积分别约为1万hm2和1.73hm2(不包括水面和野生),获得认证的产品品种近200种,其中大部分出口到欧洲、美国和日本市场,部分产品开始在国内市场销售。目前,中国有机农业的标准仍与国际普遍执行的标准有一定的差距,而且对有机产品各个环节的监控力度远远不够,研究或经营有机食品出口的外贸公司很少,有机产品开发力度不足。2001年,中国的有机食品出口额为2 000万美元,在世界市场份额(110亿美元)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
第五篇:中国金融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发展
中国金融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发展
常淼,彭莉娟,王世文
摘要:通过引入环保概念及实施规范,财政部门可以有效地促进金融业在环境管理体系方面的建立,该部门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对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环境风险评价;财政对环保的支持和金融服务;环保企业和个人。从各种实体的角度来讲,如金融机构,金融监管当局,环保部门,企业,市民。该部门对中国金融业的环境管理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并指出中国金融行业目前正处在过渡阶段,从防守态度到预防性的态度。对于中国金融业的环境监管应该努力发展环境管理系统,并且加强政府指导、监督以及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关键词:金融业、环境管理、环境风险评价、环境保护工程、环境友好行为
1引 言
由于融资机构和金融机构可以影响公司的业务活动,所以它们秉着对环境负责的态度,运用财政政策和指导方针,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随着越来越多的环保污染事故的发生,法律,法规和环保标准也已经得到了加强。因此,企业成本从预防到恢复环境已经大大增加。由于环境质量下降,企业投资的兴趣减少,所有这些因素提高了环境相关金融机构的风险。
在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并采取措施,以避免相关的损失。然而,直到现在,中国金融机构才实施了几个与环境有关的政策。在最新的国际金融机构和实践的现状上,本文定义了中国金融机构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中的角色,中国的金融系统完成了环境保护的目标设定在第11个五年计划(2006-2010)。
2金融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有以下几种环境问题所引起的不利影响,包括:(1)由于巨额的污染罚款,致使企业为预防环境污染所支付的费用提高,这些费用以至于它们进入清算阶段;
(2)绿色贸易壁垒减少出口,从而成为企业获利的障碍;(3)企业产生负面影响的活动,导致物业贬值,如土壤污染;(4)费用原材料或预处理单元扩大,以抵消因为污染的原材料或资源质量下降;(5)大规模的环境灾难造成社会和经济损失。
所有上述问题增加不良贷款、超额支付的保费和金融部门的环境风险,这极大地影响利润水平。
金融公司已经采取以下措施来规避环境风险:(1)在传统的信贷服务中将环境因素加以考虑;(2)开发特殊的金融产品,支持污染控制工程、环保产业和环保企业。发展环保管理系统,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加强日常运营的安全和促进金融服务的竞争力。
3在环保领域的金融服务功能
已经有一些国际金融惯例,旨在保护环境。根据金融服务如何促进环境保护,有利于环保的金融服务功能,可以分为三个领域。
3.1环境风险评估和控制
随着国家环保政策和法规的日趋完善以及与国际贸易之间的接轨,对出口限制的环境风险主要来自金融机构。环境风险引起的其他风险,如信用风险或投资风险。这些通常是当产品达不到国家环保标准或国际贸易的要求时,客户支付对环境的污染控制所带来的风险。环境风险评估,可以帮助机构规避金融风险。许多外资银行已经采取了“赤道原则”,以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风险。一些银行根据赤道原则建立了环境风险管理准则,如环境风险的贷款政策,汇丰银行;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系统,花旗银行。现在中国的金融机构必须考虑环境的影响,例如,明确国有商业银行监管该项目的债务人必须提交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经环保部门批准方可进行贷款。然而,机构没有充分认识到环境风险。他们评估这些风险,只考虑项目合法,但很少考虑可能发生在整个项目中的环境风险规避。此外,环境风险评估只适用于项目融资。中国保险业尚未建立环境责任保险,这可能为环境风险所带来的机会。中国的金融机构还没有建立完整的环境管理、相关的业务指导和专业的风险评估体系。虽然中国人民银行最近已建立银行信贷系统的环境信息,但这个系统将在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被用于金融服务。
3.2环保项目的财政来源
环保项目,是指可以改善环境质量的项目,例如,工业污染控制,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这些项目通常由政府参与,以非营利性为目的,需要长期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支持环保项目的大多数金融机构是国家政策性银行,国际金融组织和银行集团,其中包括许多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他们通常提供给环保项目长期低利率的贷款和担保。
中国国家开发银行(CDB)是相关政策的银行,与主要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支持重点之一。2001年以来国家开发银行已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贷款,然而,支持环保建设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类型在贷款金额方面很不稳定。由于国家开发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在贷款利率和应用程序方面对用于环保项目未做区别。它不清楚所支持这些项目的比例和方式,因此,它不能作为当前环保项目稳定和强大的资金来源。
在中国的环保项目也接受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技术援助。自1981年以来,世界银行(WB)已投资2.7245亿美元,向中国提供的贷款占总额的6.47%,这些资金都用于中国的环保建设。自1995年以来亚洲开发银行提供贷款和技术援助金额高达82%。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国际金融组织对中国环境保护的财政支持是相当大的。然而,它不是唯一的和稳定的资金来源,因为大多数国际金融机构在符合其战略和项目的的发展上,有选择的投资。
3.3具体的环保企业和个人的金融服务
环保行为是指活动期间由企业或个人的活动业务对环境的影响考虑。环保行为尝试着阻止环境破坏,并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金融机构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支持企业的环保行为。
(1)为环保公司提供了尽可能多的资金。例如,三菱东京银行与日本政府合作开发环境信用制度,根据环保信贷准则为每一个公司评估其环保表现,企业超过一个特定的水平,可以申请低利率贷款。
(2)建立环保投资基金,专门支持环保方法和环保公司,如汇丰可持续发展领袖基金。
(3)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专门用于资助环保项目,如可再生能源,废物回收,有机农业。
与国际惯例相比,中国金融机构在支持企业和个人的环保行为上没有实质性的措施。环境基金是最常用的方法,以支持环保的企业和个人。然而,这些资金大多是非政府组织(NGO)。由于很少参与金融机构和缺乏市场机制,该基金运作不是很好。公司在环保、污染预防和控制的信用评级机构没有排名的影响。传统的信贷服务还没有专门用于环保行为的有利做法。
4对中国金融机构的促进因素,制定环境管理体系
中国金融机构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是由各种实体影响的,它涉及金融监管,环保部门,企业和公众。中国拥有雄厚的资金控制。它的金融监管结构,由一个中央银行和三个监管机构组成。这些机构通过财政政策和法规引导金融机构,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中国人民银行(PBC),是中国的中央银行,负责设定存款和贷款利率,并实行其他金融政策的影响,因此它可以融入对环保产业政策倾斜的金融政策。对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可以采取另一种方法,以促进环境保护。在社会信用体系的大前提下,企业的环保信息可通过披露/报告信息在污染物排放以及奖励环境保护。它也可以指导机构,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三大金融监管机构,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督和规范金融市场行为,以确保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的实施。它们可以监测环境管理体系,并确保金融机构符合政策和法规的行为。金融机构客户现在专注于中国在“入世”后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企业和金融机构客户可以鼓励金融机构建立了环境管理体系。企业有两个主要方面影响金融机构发挥,企业的环境问题迫使金融机构采取措施,以减少对环境的风险。连续的环境污染事故造成公司重大经济损失和破坏自己的形象,使公司无法偿还金融机构债务。金融机构的行为可能进一步激发环保部门的环境监管。当环保标准上升时,越来越多的法规使企业对环境保护措施与还款的费用提高,造成重大的损失。企业环保行为正越来越多地为金融机构创造机会。机构可以提供新的金融服务,以满足这些企业日益增加的需求,提高金融服务与提供商之间的竞争力。环保行为对大股东管理企业,以及对投资者的投资价值意见有很大的影响。国际金融组织通过先进的管理经验可以推动中国金融机构在环境管理体系上的发展,特别是对环境风险。
5结论和建议
金融服务和环保相互促进彼此的理论和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方向。金融机构可以扩大对客户服务的影响,并迫使他们通过其金融服务,做些环境有益的行为。相反,环境的改善为金融机构提供机会,减少风险,促进金融工具的创新,扩大服务规模。然而,仍有许多工作实现通过金融服务的完善环境保护的目标,有几个建议,以提高中国金融机构在环保领域中的作用。(1)政府应引导商业银行信贷与相关政策相结合
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角度来讲,中国政府应制定一系列连续的中期和长期的产业政策,适合当前的环境形势,并引导商业银行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给予企业相应的信贷和贷款。政府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如贴息、政策鼓励、延长贷款期限、减少甚至撤回对那些被限制或禁止开发的贷款。
中国政府也应建立环境信息,当他们申请贷款时,以帮助商业银行知道这些企业的数据揭露。在银行业,政府应加强环境信息的数量和种类方面的社会信用体系。对公司、企业环境报告和环境审计应鼓励或法律强制实施。(2)各金融机构应加强环境管理体系
尤其是高层的金融机构应该认识到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应制定金融产品创新,以发现更多在金融服务上的机会,避免由环境问题引起的金融风险。金融机构应确定风险的服务水平,并制定出相应的实施规则。环保培训计划,如环境政策,技术先进和环境影响评估,也应被设置为运营商学习的基本知识。(3)研究适合中国金融业与国际经验相结合的环境管理体系。
中国政府应组织金融机构,环保部门,监管部门之间的相关研究,关于金融服务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应该制定一个可行的计划,以建立与我国目前的污染状况,经济特点,国家产业政策和国际先进做法相适应的金融业环境管理体系。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in China’s financial sector
Miao CHANG, Lijuan PENG, Shiwen WANG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in the financial sector can be effectively promoted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cept and its implementation by the financial sector.The impact of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ystem on the sector is analyzed in this article from three aspects: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financing support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jects, and financial services to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corporations and individuals.Influential factor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in China’s financial sector are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rious entities such a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financial regulation authoriti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s, corporations, and the public.It is pointed out that China’s financial sector is now in the transitional phase from a defensive attitude to a preventive attitude.Strengthening governmental guidance, the supervision of regulators as well as public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hould be used to enhance the initiativ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in the Chinese financial sector.Keywords financial sect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ject,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behavior 1 Introduction
As the financing agency,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an influence the business activities of corporations.They behave in an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manner through financial policies and guidelines beneficial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resources conservation.As more and mor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s occur, laws,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s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ve been strengthened.Therefore, the corporate cost from environmental prevention and restoration has increased.Interest in corporate investment decreases due to decreasing environmental quality.All these factors raise environmentally related risk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In the 1990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started to pay attention to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adopt measures to avoid relevant losses.However, Chines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have implemented few environmentally related policies until now.This paper defines the role of Chines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the latest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to accomplish the target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et forth in the 11th Five-Year Plan(2006–2010).2 Necessity of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in financial sector
There are several negative effects caused b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cluding:(1)Corporations pay for the measures agains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they even go into liquidation because of enormous expenses for pollution-related reparations;(2)Barriers of green trade decrease exports and thus corporate profit;(3)Negative effects by corporate activities, such as pollution to the soil, result in the depreciation of properties;(4)Expenses on raw materials or pretreatment units expand to offset the decrease of the quality of raw material or resources because of pollution;(5)Large-scale environmental calamities cause social and economic losses.All of the problems above increase non-performing loans, overpayment of premiums, and environmental risks of the financial sector, which greatly influences profit levels.Measures which financial companies have adopted to evade environmental risks are as follows:(1)Taking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 in traditional credit services;(2)Developing special financial products to support pollution control project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ies,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corporations.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can help financial institutions enhance the safety of daily operations and promote competitiveness of financial services.3 Function of financial services i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ield
There have been several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practices aimed a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3.Based on how financial services promo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financial service function beneficial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fields.3.1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and control As the 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regulation are becoming more complete and tightened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s making more limitations on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exports, major environmental risks 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occur consequently.Environmental risks generate other risks such as credit risks or investment risks.These usually happen when clients pay for measures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or when products cannot meet national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or international trade requirements.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can help institutions avoid financial risks.Many foreign banks have already adopted the Equator Principles to manage environmental risks in project financing.Some banks established the environmental risk management guidelines based on the Equator Principles, such as the Environmental Risk Lending Policy by HSBC bank and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Risk management system by Citibank.Financial institutions of China now consider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services, for exampl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explicitly state in regulation for loan applications that project debtors have to submit the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report approved by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However, institutions are not fully aware of environmental risks.They assess these risks only to keep projects legal, but with little consideration of the evasion of environmental risks probably occurring across the project.In addition,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is only applied in project financing.The insurance industry of China has not yet established environmental liability insurance, which is regarded as an opportunity brought by the environmental risk.Financial institutions of China have not established a complet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with relevant operational instructions and professional risk assessors.Although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has added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into the bank credit system lately, it will take a long time for this system to be used by financial services.3.2 Fiscal sources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ject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jects refer to projects which can improve environmental quality, for example, industrial pollution control, environment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ecological conservation.These projects are usually characterized by the participation of government for a non-profit purpose and require a large amount of funding with long-term repayment.Therefore, mos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which suppor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jects are state policy-related banks,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and banking syndicates which consists of many commercial banks and insurance companies.They usually provid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jects long-term and low-interest rate loans and guarantees.China Development Bank(CDB)is policy-related bank with major nation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s one of its support emphases.CDB has been increasing loans on urban infrastructure since fiscal year(FY)2001.However, support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frastructure as one type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is not very stable in terms of the amount of the loan.CDB also does not distinguish itself from other commercial banks in terms of the loan rate and application procedure specifically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jects.CDB remains unclear on the proportion of and the way that it supports such projects.Thus, it cannot act as a stable and strong funding source for curr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ject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jects in China also accept loans and technical assistance from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organizations.The World Bank(WB)has invested US $2.7245 billion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grams of China, which takes up 6.47% of the total amount of loans supplied by WB to China since 1981.The number of loans and technical assistance programs provided by 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 adds up to 82 since 1995.Financial support for Chines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y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is considerably large compared to other financial institutions.However, it cannot be a consistent and stable financial source since most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choose projects selectively in line with their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 project location.3.3 Specific financial services to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corporations and individuals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behaviors(Table 1)refer to activities which take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into consideration during business activities by corporations or activities by individuals.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behaviors try to preven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sustain the environmental and the ecological system.There are several ways tha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ould support corporate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behaviors.(1)Providing favorable funding as much as possible to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corporations.For example, Bank of Tokyo-Mitsubishi has collaborated with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to develop an environmental credit system in which every corporation is evaluated for its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ccording to the environmental credit criterion.Corporations which surpass a specific level can apply for a low-interest loan.(2)Establishing the environmental investment fund to specially support environmental method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corporations, such as the ‘‘HSBC GIF Sustainability Leaders Fund’’.(3)Developing new financial products to specifically fund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jects such as renewable energy, waste reclamation, and organic agriculture.Compared to international practices, Chines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have little substantial measures in supporting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behaviors of corporations and individuals.The environmental fund is the most common approach to support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corporations and individuals.However, such funds are mostly operated by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NGO).The operation of the fund is insufficient with little participation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a lack of market mechanism.There are no credit rating agencies to rank the efforts of corporations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r in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Traditional credit services have not adopted favorable practices specifically for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behaviors.4 Promotive factors 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of China to develop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i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of China is influenced by various entities(Fig.1), involving financial regulator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s, corporations, and the public.China has strong financial control.The structure of China’s financial regulation consists of one central bank and three regulatory organizations.These authorities could direc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set up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through financial policy and regulations.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PBC), the central bank of China, is responsible for setting the interest rate of deposit and loan, and for instituting other financial policies which affect financial support for other industries.Thus, it can integrate industry policy into financial policies inclined towa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Development of a social credit system is another approach that the PBC can adopt to promo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It can subsume information of corporations’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under the social credit system, including disclosing/reporting information on pollutant discharge and awards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It can also instruct institutions to establish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The three financial regulatory organizations, namely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China Security Regulatory Commission, and China Insurance Regulatory Commission, supervise and regulate financial market behaviors to assu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financial policies which are beneficial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They can monit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s and ensure tha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behave in line with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Financial institutions now concentrate more on client needs due to fiercer competition in the sector after China’ WTO accession.Corporations, as the clients of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an encourag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establish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There are two major influences which corporations can exert o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6.One is that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f corporations are forci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take measures to reduce environmental risks.Continu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s cause corporations significant economical losses and destroy their image, which make corporations unable to repay debt to financial institutions.Action by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ction can be further motivated by sever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f environmental departments.Wh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tandards rise and more regulations are constituted, corporate expenses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and repayment for losses from accidents expand.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behaviors by corporations are increasingly creating opportunities 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Institutions can provide new financial services to meet these increasing needs of corporations to enhance competitiveness among financial services providers.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behaviors are greatly affected by the major stockholder’s opinions on the management of corporations as well as by the investment value of investors.International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can push Chines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develop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through their advanced management experiences especially on environmental risks.5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Financial service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re mutually promoted by each other with the direction of theories and certain practical policies.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an expand the effects of their services on clients and compel their environmental-beneficial behaviors through their strategies of financial services.Otherwise, the improvement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vide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opportunities on the reduction of risks, innovation of financial tools, and expansion of service scale.However, much work remains 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of China to realize the objective of better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rough the financial services.There are several suggestions to enhance the role of Chines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1)The government should direct the credit of commercial banks with a combination of relevant policie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institute a series of consecutive mid and long term industrial policies, which are suited for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or the current environmental situ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macr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upgrade, to guide commercial banks on credit and loans given to companies.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practical measures such as a subsidized interest or prolonging the loan period towards industries which are encouraged by the policy, and decrease or even withdraw the loan towards those which are limited or prohibited to develop.The 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also establish the disclosure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to help commercial banks know such data of companies when they apply for a loan.Within the banking sector, the government should strengthen the social credit system in terms of the quantity and variety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Towards the companies, the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port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audit should be encouraged or forced by law.(2)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hould enhance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Financial institutions, especially the high quarters, should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establishing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Innovation of financial products should be developed to discover more opportunities in financial services and avoid financial risks induced by environmental problems.Financial institutions should identify the risk level of services and work out the corresponding rules for implementation.Environmental training programs should also be set up for operators to learn basic knowledge such as environmental policies, advanced technologies,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3)Study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suited for China’s financial sector with a comb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The 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organize relevant researches among institute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s, and regulatory authorities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service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It should develop a feasible plan to establish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in the Chinese financial sector, which should correspond with the country’s current pollution situation,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national industrial policy, and international advanced pract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