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易地搬迁典型案例剖析报告详解

时间:2019-05-13 06:57: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房县易地搬迁典型案例剖析报告详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房县易地搬迁典型案例剖析报告详解》。

第一篇:房县易地搬迁典型案例剖析报告详解

房县易地搬迁典型案例剖析报告

来源: 湖北省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办公室 时间: 2016-03-03 11:52:00

房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军店镇双柏安置小区和回龙乡黑獐沟村集中安置小区是房县在“十二五”期间为有效解决特殊贫困地区的生态建设和贫困问题而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五年来,在中央、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县委、政府的不懈努力,以“不脱贫困帽就摘乌纱帽”的决心,让贫困群众的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搬迁户住上了安置房,连上了信息网,走上了平坦路,喝上了干净水,用上了安全电,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一、项目概况

(一)军店双柏集中安置小区。该小区位于308省道边与军店镇集镇相邻,该小区于2011年4月动工,2012年9月群众搬迁入住,小区共征用土地360亩。其中:建设用地95亩,生产性用地265亩,建房55栋110套,建筑面积23400平方米,单套面积213平方米,安置群众110户、547人,整个小区达到“五有”、“十配套”,即:有口粮田,有产业园,有楼房住,有服务设施,有活动场所;配套水、电、路、电视、电信、能源、猪栏、厕所、工具房、绿化等。

(二)回龙乡黑獐沟村集中安置小区。位于回龙乡黑獐沟村与军店镇月明村交汇处,与308省道相邻,该小区于2014年正式开工,2015年底房屋及配套建设工程基本竣工。小区建设用地210亩,生产用地450亩,建成安置房296套,单套面积198平方米,可安置搬迁群众300户,1000人,小区配套建设有“五务合一”群众服务中心,“五统一”标准化卫生室,建生活超市一处,文化活动广场5000多平方米,实施“水、电、路、气(沼气)、房、环境”六到家工程,达到贫困户每户有一套安置搬迁房,一个好的居住环境,一份责任地,一个致富产业,一次就业培训,一套后扶政策,一份社会保障的“七个一”目标。

二、前期工作情况

(一)摸清现状,建立档案,制定工作方案。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有土安置、生活便利”的原则,组织专班进村入户,宣传易地搬迁政策,了解群众扶贫搬迁意愿,调查摸清底数,分户建档,确定扶贫对象及方式,制定工作方案,细化“五个一批”政策。

(二)认真筹划,精心勘测,确定搬迁地点。按照“五统三靠近”原则即: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标准、统一建筑风格、统一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靠近集镇、靠近交通要道,靠近产业园区进行选址筹划,通过勘测、论证,确定搬迁地点。

三、项目建设情况

(一)建设标准。小区建设围绕“四个统一”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样式施工、统一质量要求、统一招标价格的标准进行施工,房屋按照“经济、美观、适用、够用”的原则进行建设。

(二)资金来源及资金投向。

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县委、县政府按照“专项资金扶持、项目资金配套、群众自筹补缺”的筹资渠道,解决搬迁资金难题,保障搬迁小区建设。截止目前,双柏、黑獐沟二个集中搬迁小区累计投入资金1.6亿元(其中:省以上扶持资金9000万元;部门配套3000万元;群众自筹4000万元),集中安置 426户1482 人。

1、财政专项资金投入。两个建设小区在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下,省、市、县并积极争取,得到了财政部、国家扶贫办的大力支持,2009年至2014年专项资金到位9000万元,其中: 2009至2011年,国务院扶贫办每年戴帽下达中央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000万元,合计3000万元;2012至2014年,国务院扶贫办又连续三年每年安排2000万元回龙搬迁专项资金,合计60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搬迁小区土地征用、场地平整和房屋建设。二个小区共征用建设用地300亩,平整场地190亩,建设房屋411套。

2、部门项目资金配套。县委、县政府按照“政府统筹、整合项目、捆绑资金、部门共建”的思路,充分发挥发改、交通、能源、水务、文体等部门的职能,积极包装争取项目,捆绑项目资金2500万元,主要用于建设搬迁小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医疗教育、群众活动广场、供排水、供电、路灯、道路硬化、广播电视、文体、环保等配套设施建设。其中:双柏小区投入1000万元;黑獐小区投入1500万元。

3、群众自筹。易地扶贫搬迁的前提是尊重群众意愿,实行自愿搬迁。我们在大力宣传扶贫搬迁政策的同时,给搬迁群众算好帐,一是严格按照《回龙乡整乡推进补助标准》算好原居住地资产补偿帐,对搬迁群众进行补偿,做到安置方案和补偿办法公告公示,保障群众知情权和监督权;二是搬迁小区房屋价格按照房屋主体造价成本给群众进行结算,房屋成本与群众居住地资产补偿之间的差价由群众自筹。建小区房屋建设方面,严格控制成本,其中双柏小区建房时间是2011年,价格为798元/平方米;黑獐小区建房时间是2014年,价格为978元/平方米,都只相当于当地市场建房价格二分之一左右。二个小区群众共自筹资金3500万元,其中:双柏小区1000万元;黑獐小区2500万元。主要用于弥补建房主体资金的不足。

四、搬迁安置及迁出地资源处置情况。

为了巩固搬迁成果,我们采取有土安置、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特殊政策扶持等方式,全方位解决搬迁群众生活困难,保证搬迁户有一个好的居住环境,能够安居乐业。

(一)实行有土安置。按照“改善条件、农民增收、增强服务、提高质量”的思路,对搬迁群众实行有土安置。接迁地从两个方面积极为搬迁群众流转生产用地,一是在接迁地实行“有偿、自愿、协商”的办法,对原有耕地进行流转,二是利用土地整理政策,改造荒山、荒地,对升级改造后的荒山、二荒地进行流转,流转土地资金由财政专项资金保障。二个搬迁小区共流转土地930亩,荒山206亩,按人平0.5亩耕地、户平0.2亩菜园标准分配给搬迁安置户,满足搬迁户基本生活。

(二)基础设施全到位。立足于乡村本来面貌,依山就势对搬迁安置点山、水、林、田、路、房、电进行整体规划,实现 “家住楼房、户有产业、环境优美、生活便利”的目标。修建机耕路12公里、灌溉渠、排洪渠4.8公里,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户院路建设,100%农户通户院路;安装太阳能路灯150盏、嵌入式太阳能300套;建设集中供水工程2处,安全饮水率达100%;配套建设猪栏236个、卫生厕所536个、沼气池126个,建设垃圾池4个,添置环保垃圾箱3个,建设污水处理站两座,配套排污管网,小区绿化率在35%以上,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三)完善公共服务。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改善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一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投资4000万元,新建军店小学,办学规模达100个标准教学班;投资200万元,改扩建黑獐沟小学,确保搬迁群众子女就近入学。二是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强安置小区卫生室建设,实现一个搬迁安置小区一个标准化卫生室。三是完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功能。按照五务合一要求,在每个搬迁安置点建设一个党员群众服务中心,配套图书室、文体活动室、网格化信息平台、电商交易平台、文化广场、休闲娱乐设施等,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四)特殊政策扶持。搬迁群众从大山迁移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城镇居住地,土地、山林资源相对减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生活成本增加。针对这一情况,县委、县政府采用“四个不变、一个救助”的特殊扶持政策,解决搬迁群众实际困难,坚定搬迁群众生活信心。四个不变:一是公益林补偿不变,积极向上争取公益林指标,对搬迁户符合政策的原林地,优先列入公益林,由原山林权利人享受政策补助。二在山林权属不变,搬迁户原居住地的山林,继续按照山林权利人原有权属、面积不变,今后凡国家对山林的有关惠农政策,列入后原权利农户继续享受;三是在退耕还林补偿不变,涉及搬迁农户的原退耕还林林地,没有发生改变的,继续由原退耕农户享受政策补助不变;四是耕地权属不变,对搬迁农户原有的耕地在新一轮退耕还林计划下达后,对符合政策的耕地优先纳入退耕还林。一个救助就是过渡期困难救助,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回龙乡实施整乡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专题会议纪要》会议纪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集中力量巩固搬迁成果,落实搬迁落户过渡期困难救助,对搬迁群众每人每月发放过渡期困难救助资金50元,连续发放五年,解决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今年是发放的第一年,已发放过渡期困难救助资金291户1030人61800元

(五)融入当地生活。结合村“两委”换届,鼓励搬迁群众代表依法参加竞选,确保1-2名搬迁对象进入村“两委”班子,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将低保等救助政策尽量向搬迁群众倾斜,做到“应保尽保”;村主要干部定期到搬迁群众家中进行定期走访,了解民情、收集民意,对他们提出的诉求,急事急办、特事特办;成立村民理事会,在搬迁群众中推选组成环境卫生、红白喜事、道德模范评选、“双十星”争创理事会,引导搬迁群众准守村规民约,提升精神面貌。

五、搬迁群众后续发展情况

解决增收问题,是保证搬迁户能致富的头等大事。县委、县政府坚持短抓劳务产业,长抓致富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一)拓宽就业门路。一是对走南闯北输出一批。对有意愿出远门打工的,组织有序劳务输出服务。每年春节来临前,县人力资源保障部门派人深入到搬迁小区,宣传珠三角、长三角的相关企业有用工信息,组织签订劳动用工合同,实现有组织地定点劳务输出。同时利用县内、乡内、村内人脉关系,亲帮亲、邻帮邻,带领小区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形成稳定就业。据统计,搬迁以来,小区共有 350 人到北京、广州、深圳等地打工,年打工收入一般在3—5万元,成为搬迁户增收的主要来源。双柏搬迁小区刘建军在朋友的帮助下,2013年在浙江建筑工地做水电工后,第二年把弟弟也带了出去,在附近的工厂里务工,如今弟兄俩年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二是就近务工引导一批。对不愿远离家乡的引导他们就近务工,迁入地乡镇和村居及时向搬迁户提供本地用工信息,鼓励他们就近务工,日均收入在60—200元之间。在县城和集镇从事建筑的有60多人,在农业产业基地务工的有40多人,在超市做工的有20多人。双柏小区紧邻军店镇,附近有兴办的2000多亩的苗木基地和神农本草公司兴办的3000多亩的药材基地,集镇共有3家超市,仅吸纳双柏小区60多人务工。

(二)发展致富产业。发展致富产业。按照“群众搬迁到哪里、产业就发展到哪里”的原则,因户制宜,帮助农民选准好致富产业,扶持发展以板栗、樱桃为主的摇钱树和以山羊、土鸡、土猪为主的生财畜。一是送“五子”发展致富产业。每年县、乡、村三级采取送种子、苗子、鸡仔、羊仔、猪仔扶持搬迁户发展致富产业。近几年来,县、乡部门共投入资金300 余万元,扶持搬迁户建核桃、冬枣基地300亩,新发展紫薯40亩、山东樱桃50亩,饲养山羊510 只、土鸡 3580只、土猪850头。基本上做到家家栽有摇钱树、户户养有生财畜。二是龙头企业带动。黑獐沟小区所在的乡党委、政府,将靠近小区的县种畜场低价租赁过来,采取“龙头+基地+农户”的模式,组建合作社,引导 15户搬迁户发展山羊、土鸡、土猪。搬迁户李德云,租赁厂房3栋18间,邀请搬迁户10户入股,成立了专业合作社,饲养蛋鸡2万只,常年聘用5个农民在厂里务工,带动了15户搬迁户脱贫致富。搬迁户曾承祥,租赁厂房3栋41间,邀请15户搬迁户入股,成立了湖羊专业合作社,养殖湖羊1200多只,常年聘用了6个农民在厂里务工,年纯收入在80万元以上,带动了21户搬迁户脱贫致富。搬迁户秦帮国租赁厂房2栋30间,邀请10户搬迁户入股,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养殖黑毛香猪近1000头,常年聘用5个搬迁户工人,年收入在100万元以上,带动了15户搬迁户脱贫致富。三是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对有经商头脑的,驾驶技术、烹饪技术的引导开商店、跑运输、开办农家乐。共有3户农户在小区内开了3家日常用品商店,有4户从事代购运输和跑出租车,开农家乐2家。双柏小区移民杨成英,年近80岁,全家5口人,把自家的客厅改成一个小商店,主要经营烟、酒、盐、针头线脑等日常用品,年赚3000元左右。

(三)加强技能培训。坚持扶贫搬迁与农民素质同步提升,不断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在扶贫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扶智。一是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充分发挥乡职教中心、农广校及农民夜校的作用,大力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普及果树栽培、养猪技术等农业先进实用技术,让每个农民都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提高致富本领。二是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借助县内职业技术学校,开展雨露计划培训,近几年,全乡搬迁户中有106名青壮年劳力享受到党的雨露,有45名中职生转移就业到大中城市,有61人通过短训学到一技之长,跑运输,开吊车,开饭店,农民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小区搬迁户陈从权,从山里搬出来后,学会了驾驶技术,开始借钱买了部农用车跑运输,近两年来,看到野蜜蜂市场前景好,又养了20箱野蜂子,蜂蜜远销荆州、荆门一带,供不应求。运输业和野蜂蜜每年给他带来6万多元的收入,成为当地响当当的富翁。

六、存在问题及建议

搬迁群众有后顾之忧。虽然搬迁点交通便利,信息畅通,搬迁群众在医疗、卫生、教育、购物等方面有了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但农户分到的土地资源相对较少,在生产、生活环境发生改变的同时,生活、生存技能也随之改变,群众感到生活压力大,需要经过一个时期的适应过渡,为确保“搬得走、稳得住、能融入、快致富”,建议对易地搬迁户出台过渡期安置政策,解决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

第二篇:易地搬迁会议典型材料

永靖县2010年东西山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

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州发改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严格按照“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和“一龙头,两支柱,五路子”的产业布局,坚定不移地走“读脱贫书、挣外地钱、往好处搬、吃科技饭、发养殖财”的扶贫开发路子,将易地搬迁项目建设作为全县扶贫开发和加快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和重点民生工程,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不断强化工程管理,狠抓各项任务落实,各安臵点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我县2010年易地搬迁作以总结。

一、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情况和成效

今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我们按照《关于东西山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的意见》精神,在全县148个10户以下的自然村当中,筛选确定70个自然村的647户、2635人作为搬迁对象,通过城镇搬迁、乡镇内搬迁和跨乡镇搬迁三种方式,新开工建设安臵点7个,总投资5335.8万元。截至目前,今年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累计完成投资5015.8万元。

㈠跨乡镇搬迁。坪沟乡罗家沟安臵点总投资2773.3万元,其中项目投资2530万元,群众自筹243.3万元,计划安臵贫困群众300户、1336人。该安臵点于2010年4月8日动工建设,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2634.64万元,各项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1

新修住宅300座,开发平整土地1209亩,道路工程完成4级农路建设6.5公里,完成道路纵向排水3.9公里,架设3座桥梁;水利工程新修泵房3座并安装7台水泵,建成1000立方米调节水池2座,铺设管道8.71公里,完成田间配套主管道铺设,住宅区人饮管道铺设1350米,入户井开挖300眼,9月30日已经正式通水;完成住宅区巷道整理,巷道排水3.2公里;搬迁群众建成入住的有50户,20户完成住房主体工程,181户正在建设主体。

㈡乡镇内搬迁。红泉镇红庄、王台镇永乐、阳山、杨塔乡合新坪、小岭乡旭坪、川城镇下岭等六个乡镇内搬迁安臵点总投资962.5万元,计划搬迁175户、692人。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866.25万元,各项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共计整理开发宅基地170亩,新修住宅175座,完成主巷道铺砖和纵向排水,其中小岭乡创新建设模式,按照“六个一”的标准为每户规范配臵了一座养畜暖棚、一座沼气池、一座青贮氨化池、一台太阳灶、一台秸秆气化炉,王台、川城等乡镇也为每户配套建设暖棚、沼气池、青贮氨化池、砖窖等。现有87户群众已经搬迁入住。

㈢大地坪、大台子安臵点。大地坪、大台子安臵点分别是我县2005、2006的易地搬迁安臵点,为了进一步加快三条岘乡大地坪、大台子安臵点搬迁入住工作,全面完成我县2005、2006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我们于8月底在三条岘乡召开了易地搬迁工作会,针对大地坪、大台子安臵点群众搬迁入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台了《大地坪、大台子安臵区搬迁入住工作安排意见》和《永靖县三条岘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耕地分配方案》。在领

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目前有73户群众正在修建房屋,其中大地坪安臵点64户,大台子安臵点19户。

今年,通过这三种搬迁方式,我们将消灭全县10户以下自然村社70个,3500人贫困群众得到了实惠,主要表现在:一是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搬迁后,他们告别了干旱山区比较恶劣的生存环境,相对集中地居住到交通便利、环境较好的区域,住房变成了砖混结构或砖木结构,户均宅基地达到了0.8亩,完全实现了通水、通电和宅区道路硬化,住房难、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就医难、上学难的“六难”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或有效缓解。二是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由于搬迁后的交通条件、居住条件、信息条件、就业条件发生变化,大部分群众不再依赖原有的土地过“靠天吃饭”的日子,而是选择通过畜牧养殖、劳务输出、商贸流通、发展高效农业等渠道增加收入。三是降低了扶贫开发成本。以往我县移民扶贫搬迁投资额度大,群众负担重,工作难度大。相比这次实施的乡镇内搬迁、跨乡镇搬迁和城镇搬迁三种模式,搬迁费用从过去的户均10多万元降低到5.8万元,同时兼顾了搬迁群众的地域、血缘情结。四是人居环境发生了变化。今年的乡镇安臵点在设计上有很大改进,除了将搬迁户住宅集中建设、节约土地外,还对生活区、养殖区及沼气等其他设施进行了统一规划,更有利于创造整洁整齐的村容村貌,更有利于群众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主要做法

㈠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项目实施提供坚强组织保障。为了切实搞好易地搬迁项目建设,确保项目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县上从强化领导、靠实责任入手,成立了以县长尹宝山同志为组长,政协主席康建才同志、人大副主任范玉辉同志、副县长田国忠同志为副组长,相关乡镇和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东西山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县四大家主要领导和领导小组成员经常深入到施工现场进行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及时排查解决各项工程在建设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和实际困难,有力地促进了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㈡精心组织,认真调研,扎实开展项目前期工作。为了准确确定搬迁对象、合理选择搬迁地点,从一开始,我们即围绕搬迁对象摸底调查、安臵点选择及工程建设等多方面重点难点,多次深入村、社和预备点,详细了解情况,综合考虑,统筹谋划,最终确定了全县10个乡镇33个村70个10户以下社中的696户贫困群众为搬迁对象,同时选择了坪沟乡罗家沟等7个基础条件较好、土地流转障碍较小的地方作为今年的安臵点。

㈢破解难题,分类实施,创新易地扶贫搬迁模式。针对易地搬迁工作中存在的土地流转难、资金筹措难等突出问题,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扎实调查和反复论证,出台了《关于东西山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了乡镇内搬迁、跨乡镇搬迁、城镇搬迁三种搬迁模式。其中,乡镇内搬迁最大限度缓解了土地流转难的问题,最大限度降低了投资成本,最大限度照顾了群众的实际需求;城镇搬迁解决了农村长期务工群体的住所问题,同时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使部分群众能够彻底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从农业生产中脱身而出,使他们在政府的支持下向建筑、服务等行业和领域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

城镇化。就目前情况来看,这三种方式有效地降低了易地扶贫搬迁的资金成本,丰富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内容和层次,满足了不同收入群体的需求,是符合我县实际、贴近群众需求的搬迁模式,同时也为今后易地搬迁工作提供了可以借鉴和完善的新模式。

㈣注重宣传,广泛参与,切实打牢项目建设群众基础。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易地搬迁项目决策的依据,在项目制定时,不仅广泛征求乡镇和行业单位意见,还充分听取项目所在地的群众意见,进一步强化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使我县易地搬迁项目建设既符合全县项目建设需要,又解决了广大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为了切实提高搬迁移民的积极性,让广大移民支持、参与这一扶贫项目建设,在利用电视、广播、村务公开栏等各种媒介和载体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宣传的同时,在各安臵区工程建设点制作了工程碑牌,对搬迁原则、对象、补助标准、资金来源以及项目建设要求等明确进行了公示,广泛接受群众监督。

㈤加强监管,统筹推进,进一步提高项目工程质量。为发挥项目最大效益,我们从项目建设、资金管理等各方面加强了监管。一是严格执行项目合同制管理,发改部门、行业单位、乡镇与建设单位之间分别签订了施工合同、劳务用工合同和监督监理合同,督促施工单位按规范作业,按标准施工。二是规范资金拨付,按照《甘肃省财政扶贫资金县级报账制实施细则(实行)》和《甘肃省以工代赈工程劳务报酬发放标准和办法(实行)》有关规定,对易地搬迁项目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杜绝了项目资金挤占、挪用等违纪行为。三是加强项目监管,罗家沟安臵

点由发改局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安排专人长期驻扎罗家沟施工现场,设立坪沟乡罗家沟安臵点工程建设驻地办公室,对罗家沟安臵点建设进行统一管理,跟踪监督;各乡镇安臵点也指派专门工作人员长期驻扎施工现场,对各单项工程建设进行长期跟踪监管,抓好了工程进度,确保了工程质量。

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解决项目建设资金短缺问题。由于国家投资额度有限,县财政配套能力和群众自筹能力较差,工程建设资金短缺是实施易地搬迁项目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尽可能减轻群众和县财政负担,我们把整合各行业项目资源作为项目实施的有效途径,协调扶贫、民政、水利、畜牧、土地、电力、能源等部门,把乡村道路、产业开发、贫困户建房、农村集雨节灌、农村沼气等项目与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结合起来,对安臵点基本农田、水利、道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和住房及庭院等高标准规划,高起点设计。根据移民承受能力,分步实施,力求达到“渠道衬砌化、道路水泥化、做饭沼气化、饮水自来化、种植温棚化、养殖暖棚化”的“六化”要求,在确保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的基础上,给搬迁群众搭建起增收致富和长远发展的平台。

第三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典型材料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永靖县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材料

永靖县位于甘肃中部西南,临夏回族自治州北部,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座水库重点移民安臵县。总面积1864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149个村(居),总人口20.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12万人;总耕地面积35万亩,人均耕地2.16亩。根据国家、省、州扶贫开发的总体安排部暑,今年我县扶贫攻坚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省、州各级部门的大力帮助支持下,坚持精力向农村倾斜,项目向基础倾斜,财力向民生倾斜,把易地搬迁项目建设作为全县扶贫开发和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项最有效、最根本的重要举措,采取多种方式,有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进程,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有效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为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主要做法

(一)分析县情,理情思路明方向

通过这几年的扶贫实践,县委、县政府深深认识到依据自然地理条件全县划分为川塬区和东西山区两大块。以黄河、湟水河两岸为主的川塬区6个乡(镇)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景色秀丽,是发展高效农业和旅游业的理想之地。但东西山区11个乡(镇)因地理条件限制苦甲陇上,这些地方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基础设施难以配套,扶贫成本巨大,生存条件

十分严酷,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全县近80%以上的贫困人口聚居在这里,最基本的特征是“旱、苦、少、缺、穷”。面对现实,只有通过移民这一措施和途径,将贫困群众从不具备扶贫开发条件、不适宜人居生存的极度贫困边远山区迁移出来,摆脱恶劣生存环境的束缚,搬迁到生存条件、发展空间相对较好的区域,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和造血功能,才能真正实现在易地搬迁中扶贫、在扶贫中发展、在发展中脱贫。为了有效解决这一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有力推进东西山区扶贫开发,县上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把移民作为解决东西山区贫困问题的主要方式,集中力量开展易地扶贫搬迁。为了找准东西山区扶贫攻坚的切入点,县委、县政府通过多方调研,在科学分析县情的基础上,前瞻性的提出了“吃读书饭、种科技田、发养殖财、挣外地钱、往好处搬”的发展思路,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其中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解决东西山区贫困问题的有效载体和途径,严格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抓提高,五年上水平,十年大发展”的中长期开发战略,项目拼盘,资金整合,集中各方力量,大打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从根本上改善了生存发展条件,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群众自愿、自主搬迁、一次规划、分年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永靖县易地扶贫搬迁新模式”,为解决东西山区贫困问题创出了新路子。

(二)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定方案

为了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形式,避免在工作中行政命令,搞一刀切,县上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的方针,通过多年实践,根据不同情况,适时提出了本乡镇、跨乡镇、城镇三

种搬迁模式,有效解决了群众居住分散,基础设施无法配套,建设成本过高等问题,有力地促进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大发展。其三种模式具体为:

本乡镇搬迁------5年内计划东西山区15户以下的社或自然村在本乡镇区域内选择基础条件、发展空间相对较好的地方,集中建点,打破村域界线,跨村进行搬迁安臵,每个点安臵20--30户。如王台镇永乐村27户、阳山村25户。

跨乡镇搬迁------5年内计划在县域内选择基础条件、发展空间相对较好的地方,建设规模相对较大的集中点,打破乡(镇)域界线,跨乡(镇)进行搬迁安臵,每个点安臵300户左右。如罗家沟村300户。

城镇搬迁------在县城内集中建点或插花建点,选择家庭劳动力充裕,有一定经济发展头脑或务工技能的群众进行城市搬迁安臵。搬迁安臵后生存及发展问题由城建、社保、民政、民营等部门统筹调剂就业岗位解决。2010年先试点实施200户。

同时,为了确保“搬得出、稳的住、能致富”,在集中安臵工作中,县上充分尊重搬迁群众意愿,实行自愿搬迁,较好地消除了搬迁群众“故土难离”的乡土情结。并根据民族风俗习惯的异同,将各民族分别建点安臵。群众不离乡离土,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和生活习惯,贫困群众搬迁愿望迫切,搬迁户稳定率高。

(三)探索实践,科学谋划抓试点

2010年,县上为积极稳妥地推进东西山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一步加快东西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积极探索易地

扶贫搬迁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在广泛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关于实施东西山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意见》和具体搬迁实施方案,决定在东西山区开展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通过本乡镇搬迁、跨乡镇搬迁、城镇搬迁三种方式,重点对东西山区10个乡(镇)总户数在10户以下、基础设施滞后、扶贫难度较大、不宜继续投入资金扶持的社或自然村撤户并社、撤社并村,整体实施搬迁,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2000户、10000人的搬迁目标。一方面,出台多种优惠扶持政策,对每户搬迁户补助3.5万元建房资金,优先为搬迁户安排项目,扶持发展生产,并集中配套建设道路、水利、学校、电力等公共设施,同时规定搬迁户原享受的粮食直补、低保等优惠政策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情况下保持不变。另一方面,整合政策、项目、资金等资源,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先行试点,积累经验,确定了杨塔光洼坪,王台永乐、阳山,红泉红庄,小岭旭坪,川城下岭,坪沟罗家沟,城镇搬迁8个安臵点,聚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用全部的精神和财力创造性开展了这项民生大计,下最大决心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问题。罗家沟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是我县今年东西山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重点项目,是集扶贫、发改、水利、交通、易地搬迁、新农村建设为一体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工程总投资3773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80万元,国家以工代赈资金982万元,整合资金1223万元,县级配套423万元,农户自筹965万元。从坪沟、新寺、川城三乡镇搬迁安臵群众348户1998人。该安臵点于2010年4月8日动工建设,由县上具体负责实施,坪沟乡抽调骨干力量在罗家沟工程现场蹲

点,与县驻地办密切配合,开展搬迁户入住动员、土地流转、宅基地分配、耕地分配、原住户集中搬迁,协调各类矛盾纠纷和工程质量的监督工作。目前,按照人均1亩的标准,打破原住户土地界限,人机结合,对坡耕地和住宅用地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分配,共整理开发高标准梯田1450亩;实施罗家沟水利工程,建成1000立方米调节水池2座、泵房3座,安装水泵7台,铺设田间主管道8.71公里、住宅区人饮管道9.7公里,开挖入户井300眼;采取施工单位和群众自建相结合的方式,按规划设计进行统一施工,高标准建成农户住宅300户;架设10千伏输变线路8.25公里、低压线路2.97公里,安装变压器2台;按照四级农路标准,开通了新墩路至罗家沟4级农路6.5公里,开挖道路边沟3.9公里,建成农路桥梁3座,完成住宅区巷道整理4公里、巷道排水3.2公里;同时,还配套建设了学校、卫生所、村委会等公共设施,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移民搬迁户确定、土地平整流转及各项基础建设。

(四)多措并举,整合项目解难题

易地扶贫搬迁的关键在于项目拼盘、资金整合。只有五指并拢,重拳出击,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上大项目、树大典型。为此,县上采取了三条措施:

一是找准切入点,认真核定搬迁对象。按照县上研究制定的《关于东西山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的意见》,2010年,整合资金近1亿元完成了罗家沟等8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647户2635名贫困群众走上了易地脱贫致富的路子。同时可整体撤并10户以下的社或自然村72个,相当于永靖县中等规

模的3个建制村。搬迁群众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搬迁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搬迁群众的主观愿望,大大降低了行政成本,减少了扶贫成本,为扶贫攻坚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抓住关键点,解决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为了尽可能克服工程建设存在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减轻群众和县财政负担,县上把整合农村项目资源作为项目实施的有效途径,协调扶贫、发改、城建、民政、水利、畜牧、土地、电力、能源等部门,把乡村道路、产业开发、贫困户危房改造、农村集雨节灌、农村沼气等项目与扶贫易地搬迁项目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全部用于移民工程建设,充分发挥资金整体使用效能,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是突破难点,解决建设生产用地问题。针对我县现有安臵点土地无法承载,大部分属集体所有并承包到户,且30年使用权不变的实际,县上采取征用与开发相结合的办法,一方面有偿征用撂荒地等闲臵土地,另一方面选择地质结构稳定、土壤适宜耕种、邻近小城镇、水电路等基础条件便利的区域进行土地开发,其次为部分搬迁户无偿提供原承包地,到安臵点统一再分配土地,群众迁出一年后,再收回原承包地,使易地搬迁工程建设用地和搬迁群众基本生产用地能够得到保障。同时,对部分原有耕地进行退耕还林(草),对搬迁户原宅基地进行土地复垦和生态恢。

通过以上三条措施,2010年全县共整合项目资金近1亿元,集中实施了农田水利、农户住宅、道路通达和公共服务配套工程四大工程。

(五)凝心聚力,集中精力促发展

为了切实搞好这一德政民心工程,确保项目有计划、有组织实施,县上凝心聚力,从大局出发抓落实,主要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切实加强领导。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县政协主席和县人大联系副主任、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扶贫、财政、交通、农业、林业、水务、国土、教育、建设、卫生、人口等部门以及相关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组织、规划、技术指导、质量监督和日常事务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县政府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项目建设,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逐步建立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部门长期抓的工作机制,使每项工作、每个环节都有人管、有人问、有人抓,形成了靠前指挥、一线落实、现场服务的工作格局。二是抽调业务骨干蹲点。为使建设项目发挥最大效益,县上抽调了业务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的工程技术人员包点进行跟踪服务和技术指导,对所有工程队承建的道路、土地、渠道、人饮、电力以及住宅等工程,由相关部门聘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监理。扶贫、发改、财政、纪检、审计等部门全程介入,定期不定期对工程建设、运行以及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及时纠正。三是督促检查指导。县四大家主要领导和领导小组主要成员还经常深入迁出区和安臵区指导工作,协调解决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实际困难。各成员单位定期不定期深入建设现场督促抓进度,驻地办工作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施工人员和乡村干部吃住在建设现场,严格按照设计方案抓施工,确保了项目建

设的顺利开展和工程质量的稳步提高。四是听取群众意见。为打牢项目建设的群众基础,县上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项目决策的依据,在项目前期广泛征求乡镇和行业单位意见,并充分听取项目所在地群众意见,使易地搬迁项目建设既符合全县项目建设需要,又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搬迁群众的主观愿望,解决了广大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充分调动了迁出、迁入区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在项目区掀起了搬迁群众积极投工投劳,项目区群众互帮互助,社会各界共帮共建,齐心协力建设搬迁安臵新村的高潮,大大降低了行政成本,为今后扶贫开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完善机制,确保移民不返迁

一是建立项目公示机制。为了切实提高搬迁户的积极性,让广大搬迁户充分支持、参与这一项目建设,县上一方面利用电视、广播、村务公开栏等各种媒介和载体多渠道、多形式广泛宣传,在全县营造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单位部门积极参与、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广大群众踊跃参建的浓厚氛围。并对搬迁原则、对象筛选、补助标准、资金来源、建设工期以及项目建设要求、标准等通过在县电视台、政府网站发布信息,在各安臵区工程点制作工程标志牌等进行公告公示,“阳光”操作,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充分发挥搬迁群众项目建设的主体地位,尊重搬迁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采取召开搬迁农户大会,讨论确定分配方案的方式,在基础设施、社会公共设施建设过程中,优先组织项目所在地群众参与项目建设,进一步增加了项目实施透明度,增强了项目建设的执行力,取

得了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二是建立资金整合机制。县上把整合涉农项目资源作为项目实施的有效途径,积极发挥扶贫资金“导向轮”和“粘合剂”的作用,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集中使用、捆绑实施、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筹融资方式,多方协调将发改、建设、水利、电力、林业、农牧、国土等各类涉农资金整合起来,统筹调配,充分发挥资金整体使用效益,走出了一条以扶贫资金为主体,其它涉农项目资金配套为补充的“统筹安排、统一规划、项目拼盘、资金整合,集中优势、重点突破、加快发展”的整合资源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的新路子。

三是建立项目监管机制。为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后期效益正常发挥,县上抽调了业务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的工程技术人员包点进行跟踪服务和技术指导,对所有工程队承建的道路、桥涵、土地、渠道、人饮、电力以及住宅等工程,由相关部门聘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监理。扶贫、发改、财政、纪检、审计等部门全程介入,定期不定期对工程建设、运行以及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限时督促整改。同时,县四大家主要领导和领导小组主要成员经常深入迁出区和安臵区进行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实际困难,有力地推动了项目建设顺利开展和工程质量稳步提高。

与此同时,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功能,着力从三个方面切实搞好搬迁工作:一是按照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需求,从解决搬迁户最迫切、最关心、最现实的基础性问题入手,整合一切资源,进一步加强乡村道路、安全饮水、能源沼气、生态

环境等基础建设,探索解决山区散居集中安臵或下山进城问题,逐步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二是按照“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政府扶持、群众自愿”的原则,以“渠道衬砌化、道路水泥化、做饭沼气化、饮水自来化、种植温棚化、养殖暖棚化”的“六化”为目标,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示范工程建设,把着力点放在完善配套设施、改善公共服务、节约使用资源、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和整治村庄环境上,逐步把村庄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文明进步的新农村。三是切实加快搬迁点科技、教育、医疗、文体、社保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民养老保险、农村灾害救助、农民工权益维护等制度,真正使搬迁群众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防止搬迁群众返迁。

二、经验启示

一是领导重视是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保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实施,只有得到领导高度重视,才能得到自上而下的政策、项目、资金的支持,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而且,只有领导的重视,才能将各部门工作重点、责任目标统一起来,使土地流转、资金整合、人力调配、技术支持、跟踪服务、后续建设、持续发展等诸多问题才能得到协调解决。

二是县内移民是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形式。县内移民具有土地流转相对比较容易、移民成本低、总体投入少、群众易接受、移民积极性高、便于发动和管理、资金容易整合使用,而且通过县内易地扶贫搬迁可进一步带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一体化进程。

三是土地流转是易地扶贫搬迁的重中之重。易地扶贫搬

迁的难点在于土地的集中使用和流转。只有解决好土地流转问题,建点让群众集中聚居,不但可以解决边远山区群众散居无法解决的吃水、行路、用电、上学、就医等问题,而且解决了群众的正常生活问题,解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才能实现搬迁群众群众“搬得出、稳的住、能致富”。

四是整合资源是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保障。易地扶贫搬迁的关键在于项目拼盘、资金整合。项目建设单靠任何一家都是独木难支,只有以扶贫部门财政资金资金、发改部门以工代赈资金、城建部门危房改造资金、民政部门低保户安居工程资金、人口部门二女户安居工程资金为主体,以交通、水利、国土、电力、林业、农牧等部门的各类涉农资金整合为补充,保障项目的有效投入,五指并拢,重拳出击,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上大项目、树大典型。

2011

第四篇: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建设典型材料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永靖县位于甘肃中部西南,临夏回族自治州北部,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座水库重点移民安置县。总面积1864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149个村(居),总人口20.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12万人;总耕地面积35万亩,人均耕地2.16亩。根据国家、省、州扶贫开发的总体安排部暑,今年我县扶贫攻坚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省、州各级部门的大力帮助支持下,坚持精力向农村倾斜,项目向基础倾斜,财力向民生倾斜,把易地搬迁项目建设作为全县扶贫开发和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项最有效、最根本的重要举措,采取多种方式,有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进程,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有效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为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主要做法

(一)分析县情,理情思路明方向

通过这几年的扶贫实践,县委、县政府深深认识到依据自然地理条件全县划分为川塬区和东西山区两大块。以黄河、湟水河两岸为主的川塬区6个乡(镇)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景色秀丽,是发展高效农业和旅游业的理想之地。但东西山区11个乡(镇)因地理条件限制苦甲陇上,这些地方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基础设施难以配套,扶贫成本巨大,生存条件十分严酷,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全县近80%以上的贫困人口聚居在这里,最基本的特征是“旱、苦、少、缺、穷”。

面对现实,只有通过移民这一措施和途径,将贫困群众从不具备扶贫开发条件、不适宜人居生存的极度贫困边远山区迁移出来,摆脱恶劣生存环境的束缚,搬迁到生存条件、发展空间相对较好的区域,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和造血功能,才能真正实现在易地搬迁中扶贫、在扶贫中发展、在发展中脱贫。为了有效解决这一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有力推进东西山区扶贫开发,县上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把移民作为解决东西山区贫困问题的主要方式,集中力量开展易地扶贫搬迁。为了找准东西山区扶贫攻坚的切入点,县委、县政府通过多方调研,在科学分析县情的基础上,前瞻性的提出了“吃读书饭、种科技田、发养殖财、挣外地钱、往好处搬”的发展思路,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其中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解决东西山区贫困问题的有效载体和途径,严格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抓提高,五年上水平,十年大发展”的中长期开发战略,项目拼盘,资金整合,集中各方力量,大打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从根本上改善了生存发展条件,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群众自愿、自主搬迁、一次规划、分年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永靖县易地扶贫搬迁新模式”,为解决东西山区贫困问题创出了新路子。

(二)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定方案

为了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形式,避免在工作中行政命令,搞一刀切,县上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的方针,通过多年实践,根据不同情况,适时提出了本乡镇、跨乡镇、城镇三种搬迁模式,有效解决了群众居住分散,基础设施无法配套,建设成本过高等问题,有力地促进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大发

展。其三种模式具体为:

本乡镇搬迁------5年内计划东西山区15户以下的社或自然村在本乡镇区域内选择基础条件、发展空间相对较好的地方,集中建点,打破村域界线,跨村进行搬迁安置,每个点安置20--30户。如王台镇永乐村27户、阳山村25户。

跨乡镇搬迁------5年内计划在县域内选择基础条件、发展空间相对较好的地方,建设规模相对较大的集中点,打破乡(镇)域界线,跨乡(镇)进行搬迁安置,每个点安置300户左右。如罗家沟村300户。

城镇搬迁------在县城内集中建点或插花建点,选择家庭劳动力充裕,有一定经济发展头脑或务工技能的群众进行城市搬迁安置。搬迁安置后生存及发展问题由城建、社保、民政、民营等部门统筹调剂就业岗位解决。2010年先试点实施200户。

同时,为了确保“搬得出、稳的住、能致富”,在集中安置工作中,县上充分尊重搬迁群众意愿,实行自愿搬迁,较好地消除了搬迁群众“故土难离”的乡土情结。并根据民族风俗习惯的异同,将各民族分别建点安置。群众不离乡离土,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和生活习惯,贫困群众搬迁愿望迫切,搬迁户稳定率高。

(三)探索实践,科学谋划抓试点

2010年,县上为积极稳妥地推进东西山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一步加快东西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在广泛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关于实施东西山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意见》和具体搬迁实施方案,决定在东西山区开展易地扶贫搬迁

试点工作,通过本乡镇搬迁、跨乡镇搬迁、城镇搬迁三种方式,重点对东西山区10个乡(镇)总户数在10户以下、基础设施滞后、扶贫难度较大、不宜继续投入资金扶持的社或自然村撤户并社、撤社并村,整体实施搬迁,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2000户、10000人的搬迁目标。一方面,出台多种优惠扶持政策,对每户搬迁户补助3.5万元建房资金,优先为搬迁户安排项目,扶持发展生产,并集中配套建设道路、水利、学校、电力等公共设施,同时规定搬迁户原享受的粮食直补、低保等优惠政策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情况下保持不变。另一方面,整合政策、项目、资金等资源,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先行试点,积累经验,确定了杨塔光洼坪,王台永乐、阳山,红泉红庄,小岭旭坪,川城下岭,坪沟罗家沟,城镇搬迁8个安置点,聚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用全部的精神和财力创造性开展了这项民生大计,下最大决心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问题。罗家沟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是我县今年东西山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重点项目,是集扶贫、发改、水利、交通、易地搬迁、新农村建设为一体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工程总投资3773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80万元,国家以工代赈资金982万元,整合资金1223万元,县级配套423万元,农户自筹965万元。从坪沟、新寺、川城三乡镇搬迁安置群众348户1998人。该安置点于2010年4月8日动工建设,由县上具体负责实施,坪沟乡抽调骨干力量在罗家沟工程现场蹲点,与县驻地办密切配合,开展搬迁户入住动员、土地流转、宅基地分配、耕地分配、原住户集中搬迁,协调各类矛盾纠纷和工程质量的监督工作。目前,按照人均1亩的标准,打破原住户土地界限,人机结合,对坡耕地和住宅用地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分配,共整理开发高标准梯田1450亩;实施罗家沟水利工程,建成1000立方米调节水池2座、泵房3座,安装水泵7台,铺设田间主管道8.71公里、住宅区人饮管道9.7公里,开挖入户井300眼;采取施工单位和群众自建相结合的方式,按规划设计进行统一施工,高标准建成农户住宅300户;架设10千伏输变线路8.25公里、低压线路2.97公里,安装变压器2台;按照四级农路标准,开通了新墩路至罗家沟4级农路6.5公里,开挖道路边沟3.9公里,建成农路桥梁3座,完成住宅区巷道整理4公里、巷道排水3.2公里;同时,还配套建设了学校、卫生所、村委会等公共设施,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移民搬迁户确定、土地平整流转及各项基础建设。

(四)多措并举,整合项目解难题

易地扶贫搬迁的关键在于项目拼盘、资金整合。只有五指并拢,重拳出击,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上大项目、树大典型。为此,县上采取了三条措施:

一是找准切入点,认真核定搬迁对象。按照县上研究制定的《关于东西山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的意见》,2010年,整合资金近1亿元完成了罗家沟等8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647户2635名贫困群众走上了易地脱贫致富的路子。同时可整体撤并10户以下的社或自然村72个,相当于永靖县中等规模的3个建制村。搬迁群众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搬迁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搬迁群众的主观愿望,大大降低了行政成本,减少了扶贫成本,为扶贫攻坚打下

了坚实基础。

二是抓住关键点,解决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为了尽可能克服工程建设存在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减轻群众和县财政负担,县上把整合农村项目资源作为项目实施的有效途径,协调扶贫、发改、城建、民政、水利、畜牧、土地、电力、能源等部门,把乡村道路、产业开发、贫困户危房改造、农村集雨节灌、农村沼气等项目与扶贫易地搬迁项目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全部用于移民工程建设,充分发挥资金整体使用效能,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是突破难点,解决建设生产用地问题。针对我县现有安置点土地无法承载,大部分属集体所有并承包到户,且30年使用权不变的实际,县上采取征用与开发相结合的办法,一方面有偿征用撂荒地等闲置土地,另一方面选择地质结构稳定、土壤适宜耕种、邻近小城镇、水电路等基础条件便利的区域进行土地开发,其次为部分搬迁户无偿提供原承包地,到安置点统一再分配土地,群众迁出一年后,再收回原承包地,使易地搬迁工程建设用地和搬迁群众基本生产用地能够得到保障。同时,对部分原有耕地进行退耕还林(草),对搬迁户原宅基地进行土地复垦和生态恢。

通过以上三条措施,2010年全县共整合项目资金近1亿元,集中实施了农田水利、农户住宅、道路通达和公共服务配套工程四大工程。

(五)凝心聚力,集中精力促发展

为了切实搞好这一德政民心工程,确保项目有计划、有组织实施,县上凝心聚力,从大局出发抓落实,主要抓了四个方

面的工作:一是切实加强领导。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县政协主席和县人大联系副主任、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扶贫、财政、交通、农业、林业、水务、国土、教育、建设、卫生、人口等部门以及相关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组织、规划、技术指导、质量监督和日常事务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县政府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项目建设,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逐步建立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部门长期抓的工作机制,使每项工作、每个环节都有人管、有人问、有人抓,形成了靠前指挥、一线落实、现场服务的工作格局。二是抽调业务骨干蹲点。为使建设项目发挥最大效益,县上抽调了业务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的工程技术人员包点进行跟踪服务和技术指导,对所有工程队承建的道路、土地、渠道、人饮、电力以及住宅等工程,由相关部门聘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监理。扶贫、发改、财政、纪检、审计等部门全程介入,定期不定期对工程建设、运行以及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及时纠正。三是督促检查指导。县四大家主要领导和领导小组主要成员还经常深入迁出区和安置区指导工作,协调解决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实际困难。各成员单位定期不定期深入建设现场督促抓进度,驻地办工作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施工人员和乡村干部吃住在建设现场,严格按照设计方案抓施工,确保了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和工程质量的稳步提高。四是听取群众意见。为打牢项目建设的群众基础,县上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项目决策的依据,在项目前期广

泛征求乡镇和行业单位意见,并充分听取项目所在地群众意见,使易地搬迁项目建设既符合全县项目建设需要,又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搬迁群众的主观愿望,解决了广大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充分调动了迁出、迁入区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在项目区掀起了搬迁群众积极投工投劳,项目区群众互帮互助,社会各界共帮共建,齐心协力建设搬迁安置新村的高潮,大大降低了行政成本,为今后扶贫开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完善机制,确保移民不返迁

一是建立项目公示机制。为了切实提高搬迁户的积极性,让广大搬迁户充分支持、参与这一项目建设,县上一方面利用电视、广播、村务公开栏等各种媒介和载体多渠道、多形式广泛宣传,在全县营造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单位部门积极参与、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广大群众踊跃参建的浓厚氛围。并对搬迁原则、对象筛选、补助标准、资金来源、建设工期以及项目建设要求、标准等通过在县电视台、政府网站发布信息,在各安置区工程点制作工程标志牌等进行公告公示,“阳光”操作,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充分发挥搬迁群众项目建设的主体地位,尊重搬迁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采取召开搬迁农户大会,讨论确定分配方案的方式,在基础设施、社会公共设施建设过程中,优先组织项目所在地群众参与项目建设,进一步增加了项目实施透明度,增强了项目建设的执行力,取得了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二是建立资金整合机制。县上把整合涉农项目资源作为项目实施的有效途径,积极发挥扶贫资金“导向轮”和“粘合剂”的作用,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集中使用、捆绑实施、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筹融资方式,多方协调将发改、建设、水利、电力、林业、农牧、国土等各类涉农资金整合起来,统筹调配,充分发挥资金整体使用效益,走出了一条以扶贫资金为主体,其它涉农项目资金配套为补充的“统筹安排、统一规划、项目拼盘、资金整合,集中优势、重点突破、加快发展”的整合资源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的新路子。

三是建立项目监管机制。为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后期效益正常发挥,县上抽调了业务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的工程技术人员包点进行跟踪服务和技术指导,对所有工程队承建的道路、桥涵、土地、渠道、人饮、电力以及住宅等工程,由相关部门聘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监理。扶贫、发改、财政、纪检、审计等部门全程介入,定期不定期对工程建设、运行以及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限时督促整改。同时,县四大家主要领导和领导小组主要成员经常深入迁出区和安置区进行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实际困难,有力地推动了项目建设顺利开展和工程质量稳步提高。

与此同时,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功能,着力从三个方面切实搞好搬迁工作:一是按照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需求,从解决搬迁户最迫切、最关心、最现实的基础性问题入手,整合一切资源,进一步加强乡村道路、安全饮水、能源沼气、生态环境等基础建设,探索解决山区散居集中安置或下山进城问题,逐步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二是按照“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政府扶持、群众自愿”的原则,以“渠道衬砌

化、道路水泥化、做饭沼气化、饮水自来化、种植温棚化、养殖暖棚化”的“六化”为目标,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示范工程建设,把着力点放在完善配套设施、改善公共服务、节约使用资源、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和整治村庄环境上,逐步把村庄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文明进步的新农村。三是切实加快搬迁点科技、教育、医疗、文体、社保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民养老保险、农村灾害救助、农民工权益维护等制度,真正使搬迁群众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防止搬迁群众返迁。

二、经验启示

一是领导重视是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保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实施,只有得到领导高度重视,才能得到自上而下的政策、项目、资金的支持,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而且,只有领导的重视,才能将各部门工作重点、责任目标统一起来,使土地流转、资金整合、人力调配、技术支持、跟踪服务、后续建设、持续发展等诸多问题才能得到协调解决。

二是县内移民是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形式。县内移民具有土地流转相对比较容易、移民成本低、总体投入少、群众易接受、移民积极性高、便于发动和管理、资金容易整合使用,而且通过县内易地扶贫搬迁可进一步带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一体化进程。

三是土地流转是易地扶贫搬迁的重中之重。易地扶贫搬迁的难点在于土地的集中使用和流转。只有解决好土地流转问题,建点让群众集中聚居,不但可以解决边远山区群众散居无法解决的吃水、行路、用电、上学、就医等问题,而且解决了

群众的正常生活问题,解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才能实现搬迁群众群众“搬得出、稳的住、能致富”。

四是整合资源是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保障。易地扶贫搬迁的关键在于项目拼盘、资金整合。项目建设单靠任何一家都是独木难支,只有以扶贫部门财政资金资金、发改部门以工代赈资金、城建部门危房改造资金、民政部门低保户安居工程资金、人口部门二女户安居工程资金为主体,以交通、水利、国土、电力、林业、农牧等部门的各类涉农资金整合为补充,保障项目的有效投入,五指并拢,重拳出击,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上大项目、树大典型。

2011

第五篇:易地搬迁对联

易地搬迁对联

陈剑龙整理

1、扶贫不忘共产党;搬迁铭记习书记。

2、斩断穷根搬迁策;勤劳即报政府恩。

3、搬出大山天地宽;脱贫致富前途望。

4、精准扶贫政策暖;易地搬迁情意浓。

5、入住洋房心窝暖;发愤图强报党恩。

6、坚定信念跟党走;脱贫致富奔小康。

7、梦圆搬迁真大爱;难报政府扶贫恩。

8、托党恩乐迁福地;感良政喜住新居。

9、真心帮扶解民困;精准发力助脱贫。10扶贫政策就是好;为咱百姓解烦恼。11帮扶之恩重如山;脱贫责任记心间。12党施仁政泽泽雨;民建小康耿耿心。13英明政策扶三农;伟大光辉照千家。14好日子舒心顺意;美生活幸福安康。15华堂韵欣逢盛世;新村焕彩记党恩。16住新居喜上眉梢;享党恩乐在其中。17扶贫措施显大智;惠民政策奔小康。18户尽脱贫春酿酒;人皆向善德培花。19政策英明改旧貌;路线正确出新生。20党造新屋焕秀色;民振雄心满春风。21政策拓宽平坦路;春风吹暖贫困家。22旭日随心临吉宅;春风着意入新居。23燕喜新居春正暖;莺迁乔木日初长。24一片彩霞迎旭日;满堂春风庆新居。25日丽风和锦铺院;冬暖夏爽笑满堂。26吉星高照福安地;盛世促成和睦家。27新屋落成千载盛;阳光普照一家春。28江山聚秀归新宇;蓬壁联辉映画堂。29花木向阳春光永驻;人民跟党福水常流。30看真贫真扶贫扶真贫;真办法实举措硬功夫。31改革开放实现国家富强;精准扶贫建成全面小康。

下载房县易地搬迁典型案例剖析报告详解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房县易地搬迁典型案例剖析报告详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易地搬迁管理办法 - 副本

    化隆县昂思多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相关要求和《化隆县人民政府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实施意见》,特制定......

    易地搬迁工作总结

    四、主要效果 通过实施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农村新社区,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明显,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改善了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以工代赈和......

    易地搬迁管理办法

    云南省国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项目 竣工验收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债易地搬迁扶贫试点工程竣工验收管理,全面考核建设成果,强化监督手段,确保工程建设符......

    易地扶贫搬迁[范文模版]

    易地扶贫搬迁 学习目标: 学会读写与易地扶贫搬迁相关的字词,了解 易地扶贫搬迁的对象,建设标准、补助标准。 学习内容: 读与写 搬迁 自然 水土 地方 村庄 整体 同步 安置 旧房......

    易地搬迁申请

    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申请书 乡(镇)人民政府: 我家住 村 组,家庭人口 人,其中有劳动能力 人,属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家庭住房属 结构平方米(含配套附属设施)。按照“五个一批”扶贫攻坚......

    易地搬迁汇报

    永靖县东西山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 罗家沟安置点情况介绍尊敬的各位老领导: 首先,我代表发改局全体干部对各位老领导莅临罗家沟安置点检查指导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表示热烈的欢......

    典型案例剖析

    在5月份安全生产工作例会上的 典型案例发言 (市煤炭工业局局长 郝德彪) 尊敬的刘市长、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局安全执法情况汇报如下: 一、执法总体情况 今年是市委市政......

    农村易地搬迁调研报告

    农村易地搬迁调研报告 黄山店村位于房山区周口店镇西部山区,地处太行山脉大房山南麓,地势北高南低,山峰重叠,沟谷交错。通过实施易地选址搬迁,并结合沟域经济建设,依托村庄现有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