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民社会需要怎样的“教师模范
2007-09-10 | <公民社会需要怎样的“教师模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们的人生道路,不一定有山高水长,却一定会伴随着先生之风的。于是,当我们老了,怀想昔日教师时,能发出“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感喟,才是最幸福的事。而今天的教师,又该有怎样的风格,才能获得如此嘉许呢?
今年教师节之际,北京教委号召学习北大已故教授孟二冬支教新疆,累倒于讲台的事迹,表示将积极打造“孟二冬式”的教师。今年各地的教师模范还有,甘肃天水市山村教师柏建荣,每月只有45元工资,坚持从教了16年;青海省湟中县的无臂教师马复兴在山村小学书写了27个春秋;四川宣汉县用双拐撑起23载教师梦的刘汉威。当然,有褒亦有贬,《解放日报》等媒体就刊发文章,对教师节出现的“送礼”现象大加诟病。
依据这样的“师德范式”,教师自然应是那种燃烧自己,点亮别人的楷模贤。以前,甚至有教师因为收下学生的一些苹果,就招致一片声讨之声。日前,具有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的成都锦江区老师夏虹就认为,教师节渲染送礼是诋毁教师的一种不健康心态。诚然,公众对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师德诉求性。但如果全社会对教师的认知都太缺乏人性化和人情化,认为教师必须是“羞谈钱,做人梯,当蜡烛”的“道德苦行僧”,甚至是倒在讲台上殉道者,那则是教师之大不幸,更是教育的大不幸!
忽视教师作为有血有肉的个体生命,忽视教师应有的权利自由,只知道对教师进行过度的道德开发,就会挖掘一座可怕的陷阱,埋葬掉教师作为现代公民应有权利主体意识。比如,对于合理提高教师待遇,甚至是补齐对教师长期拖欠的工资,一些地方权力部门都视为莫大政绩,认为是对教师恩赐。与之相应的是,广大教师在待遇福利受损时,在种种权利遭遇剥夺时,却不敢主动争取,失去依法维权的勇气。于是,今天教师也就背负起“无限责任”,加班加点,牺牲自己的健康权与休息权,以至大面积存在心理疾病与身体不适。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首要职责。在今天,这个“道”,不仅仅应是符合时代文明的道德精神,更应该凸显现代公民社会权利观念与人本意识。如果教师在面对自己权利受损时,在面对教育行政部门明显违背《劳动法》之类的行为时,都选择沉默,不能扛起法律武器,来与那些有悖于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现象进行博弈,那么我们的教育,也就只能走向一种堕落,只是在制造“知识与技术”的机器,就根本不可能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与创造性人才的重任。这样的教育,是带有奴性色彩的教育。
当然,我们不应该将这一切归咎于那些教师们。今天教师会“病”得如此不轻,应试教育在捆绑学生的同时,也能勒住教师的脖子,就在于相关教育体制存在着重重积弊端。当前,必须不断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来改变陈腐的教育观念,让我们树起来的“模范教师”,不止是在道德面前站起来,更应该在权利面前也站起来,成为真正具有公民意识的权利先锋。
因此,我们必须警惕那种对师德过度开发的行为,必须给予教师应有的人文关怀。在教师节的时候,我们更愿意看到展示的“模范教师”,不仅仅是那些所谓的人伦表率,道德先锋,更应该是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现代公民,是那些教育领地里,为维护真正的素质教育,为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为维护教育的公平与正义,也包括维护教师群体本身合法权利,作出巨大努力与贡献的教师们。也只有那些具有自由思想、独立人格、民主精神以及权利意识的教师,才会在将来他们的学生老了时缅怀起来时,由衷地感叹——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第二篇:演讲稿:我们需要怎样的公民教育
我们需要怎样的公民教育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民主党派的朋友们: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们需要怎样的公民教育?
在看到这个“公民与社会责任”这个演讲主题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最先浮现的是曾经看过的中央电视台的一期《对话》节目,节目是由中美两国即将升入大学的高中生参与录制的。其中,美国的12名高中生都是美国总统奖的获得者,而国内的学生也是已经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著名大学录取的优秀学生。节目因为某些环节里中美学生的强烈对比,令人震撼。我清晰地记得在价值取向的考察环节中,主持人分别给出了智慧、权力、真理、金钱和美的选项,美国学生几乎惊人一致地选择了真理和智慧。而中国学生除了有一个选择了“美”,直接超越了美国学生的“求真”之外,没有一个选择真理和智慧,而且彼此之间的选择也没有多少共同点,有的选择了财富,而有的则选择了权力。我相信,每一个人,当你面对这样的表现,面对这样真切的对比,就不能不把眼前的景象与国家、民族的未来联系起来,就不禁要问:这样的未来公民是我们需要的吗?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公民?
我们都知道美国的个人拥有较高的自由度,但是大家从这些美国学生的选择却不难看出他们的价值观念是惊人的一致。而“价值观” 这个词,对于我们目前的社会和高中生这样年龄的学生来说,也许遥远而又陌生。中国学生直奔权力和财富的选择不仅映照出了我们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的一些劣根性,更暴露了当前教育的致命弱点,那就是:重知识传授而轻价值引领。另外在节目中,因为社会价值观念的统一性,美国的学生在表述自己的价值观念时,他们对于现实的了解,他们的社会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乃至国际视野、人类意识表现得清晰、坚定、沉着,而我们的学生在这些方面则显得混乱、困惑、狭隘和迷惘。当然中西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应该说,出现这样的结果并不出乎意料。但是当这些差距以这样直观的形式,将教育的宗旨、目标和结果都分明地呈现在你眼前,也将公民素质的差距和国家未来的前景摆在我们
1面前的时候,就不得不让人震撼和深思了。当然公民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一个自然人只有经过相应的教育才能成为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具有参与管理公共事务的知识、技能和价值与理念的“社会人”。而这种教育就叫公民教育。那么我们需要公民教育吗?答案显然是肯定的。或许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我们需要怎样的公民教育?近期国家督学,原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先生在他的微博中这样写道: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是价值问题!教育应围绕人类共生价值和国家核心价值,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我想,从前面中美学生的不同选择我们可以看出,正确的价值观的塑造也是我们进行公民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只有拥有了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在进行公民教育的时候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给孩子们传授作为公民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提高未来公民的公民素养。才能让未来的公民们更好地进行公民参与。
毋庸置疑,我们进行公民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公民参与。但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强调公民参与,并不是说只是满足于人人参与政治、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事实上,不了解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参与、把个人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上以致于不惜损害公共利益的参与、不懂得妥协的、非理性的、暴力的参与反而是对国家、对社会更加危险的参与。近年来泰国、埃及等国家发生的政治动荡就是很明显的例子。而在国内也相继出现了一些涉及公共事务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比如:在保钓事件中,一些年轻人不理智地将矛头指向身边的同胞,损坏同胞个人财产,对同胞野蛮施暴的恶性事件。比如:在全国各地不断发生的因强制拆迁引而起的自杀、对峙伤亡的恶性事件等等。所有这些都表明许多人倾向采用非理性的、暴力的手段来解决纠纷和矛盾。所以中国急需培养关心公共事务、对公共事务具有判断力、懂得如何与政府打交道,如何理性、非暴力、负责任地妥善解决公共事务的公民。因为只有当这样的公民成为社会的主要力量的时候,我们才能建立起一个真正的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安全,更有尊严、更有秩序的和
谐社会!所以,让未来公民学会如何参与公共事务应该成为我们进行公民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朋友们,我是一名教师,今天我站在这里向大家呼吁公民教育的重要性、讲述我们需要怎样的公民教育,源自我内心一个声音的呼唤,这个声音的名字就叫公民意识。今天我能讲得这么理直气壮、这么坦率从容,源自我内心一种力量的升腾,这个力量的名字就叫公民责任。如果今天在座的各位能认同我的观点,那就说明我们在公民教育的问题上获得了共同的价值观。如果今后在座的各位能尽自己所能向周围的人去传播和推动社会公民教育,那么这就是我今天的社会公民教育最大的成功!所以在我演讲的最后,请允许我做这样的总结:我们需要的是让未来公民有正确的价值观、强烈的责任感、敏锐的判断力,有现代公民意识和公民参与能力的公民教育!我们需要的是你我他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公民教育!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第三篇:争做模范公民演讲稿
崇尚道德树新风大爱永驻促和谐
—打开心灵之窗,让世界充满爱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叫孙福堂,来自12园林一班。
道德是一双手,推开封锁在心里的窗;道德是一扇窗,透过流动着美好的光;道德是一道光,孕育沉浸在纯洁中的心田。
在生活中,爱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你前进的方向;爱就像一团火焰,融化你心中的冰霜;爱就像火红的太阳,给予你奋进的力量。爱,时刻萦绕在我们身边,爱,无处不在!
地震无情人有情,无数中华儿女在“5.12”汶川大地震中,用自己的生命谱写出一曲又一曲“爱”的凯歌,他们用“爱”诠释着人间最神圣的使命,用“爱”传递着人间最真挚的感情!
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当教导主任谭千秋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手死死地抓着课桌护着身下的4名学生时,他心中只有一个字——“爱”,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让学生受到伤害!”最后,学生全部获救,而他却不幸遇难…地震无情,大爱无疆!谭千秋老师在地震来临时那千钧一发的时刻,用他这双曾传播了无数知识的手臂又从死神手中夺回了4个年轻的生命,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达着老师对学生无尽的爱!谭老师的举动让我为之动容,我为我们中华儿女有这样的好老师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同学们,当你坐在公交车上,看到年迈的老人拉着栏杆站着,你会让座吗?当你走在校园里,看到地上的垃圾,你会捡起来吗?当你看到路旁的自行车倒了,你会去把它们扶起来吗?也许你不会,不去做的原因不是你不想做,而是因为你会怕,怕别人误会垃圾是你扔的,自行车是你弄倒的,怕别人说你是故意做给大家看的。
我们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是早晨初升的太阳,在成长的道路上,首先应该学会的是做人,做一个能把每一件简单、平凡的事做好的人,做一个能将“爱”常驻心中的人,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明是非,分善恶,辨美丑;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说文明话、行文明事、做文明人。
热爱祖国,我们要从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家庭做起; 服务人民,我们要从服务父母、服务老师、服务同学做起; 崇尚科学,我们要从刻苦学习、发愤成才做起;
辛勤劳动,我们要从勤做家务,积极打扫校园卫生做起; 团结互助,我们要从学会合作,关心同学,乐于助人做起; 我们只有用自己真挚的爱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尽自己的所能去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才能让这个世界更温暖,才能让这个世界更精彩!
同学们,当“弘扬校友文化,争做模范公民”的号角吹响时,让我们全校上下携起手来,讲文明,树新风,做一朵又一朵的道德模范之花,盛开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当我们毕业走向社会时,我们就可以自豪地对别人说“我是浙理人”!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第四篇:社会企业需要怎样的大学生
社会需要怎样的大学生,企业需要怎样的大学生 大学培养的毕业生是一种特殊商品。这一商品质量是否过硬、是否适销对路?到底社会需要怎样的大学生呢?
目前对当代大学毕业生22项质量指标的综合评价显示,当代大学生相对优秀因素有爱国热情、专业水平、知识结构、适应能力等;相对不足因素有计算机使用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身体素质、文明修养、合做精神、敬业精神等;绝对不足因素主要是心理素质、创新能力、写作能力、科研能力、自知之明。
高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以下不足值得注意:
其一,在处理“成才”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关系上有失偏颇。由于以往我们一直强调大学教育是一种“成才”教育,因而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如何为人处理的“成人”教育,致使毕业生在“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合作精神”特别是“心理素质”和“自知之明”等方面有所欠缺。其二,在能力培养方面未能与时代的发展合拍。用人市场对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显现出明显的不满。
其三,忽视对“科学精神”的培育。大学传授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的精神
因此,应当考虑建立高校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改进“成人”教育措施;大幅度增加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特殊能力”培养,同时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植。
曾几何时,大学生找工作时,工作能力是首要条件,而用人单位判断其工作能力的依据,不外乎实践经验、学习成绩等,于是,大学生的求职简历上增加了越来越多的实践经验,附上了越来越多的证书,大学生们相信,这些都是他们找到好工作的保证。但是,个人的品德修养和个人基本素质已成为大学生们求职的新砝码。企业和市场选择人才时,看中的不是大学生拥有几本证书,他们更看重其个人基本素质、实际工作能力及个人品德修养三个方面。大学生固然应该有一定的才气,但是优秀的大学生更应有优秀的品格,做到谦虚不谦卑。从用人的角度看,最怕不务实的学生。
随着就业压力的日渐严峻,大学生们“被迫”地降低了自己的心理定位,但这样的定位只是“心理”的,真正在做的时候,还是会暴露出好高骛远的本性。大学生应该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要有务实的工作态度,企业最怕眼高手低,目无章法的大学生。企业最担心大学生进公司后,一些基层实际的工作不愿做,还心高气傲,对那些工作经验丰富但学历比自己低的老师傅不尊重,不愿虚心请教。更可气的是,有的人眼里根本没有公司的规章制度,经常旷工,领导批评他几句,立刻掉头就走,搞得公司有时连正常的运转都成问题。
现在尤其是一些较大的企业,更是把大学生的协调意识、团队协作能力放在首要地位考查。“许多大学生工作能力不错,但是普遍有个大问题,可能跟现在都是独生子女有关系,就是喜欢单干,没有一种团队精神。我们是一个大公司,如果每个人都没有相互合作的精神,企业就没法拧成一股绳,企业文化的形成也无从说起。”
财贸管理分院
会计1040
沈骏翔
第五篇:孩子需要怎样的教师
----二十一世纪怎样做老师
爱使孩子感到安全和满足,一个充分享受到成人的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反之,自暴自弃,形成自卑或逆反心理。有些孩子喜欢捣乱是由于我们对他付出的爱及关注不够,他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老师的关注,获得老师的爱。
“孩子爱什么样的老师”其实我们一些平时不注意的行为,却是孩子心中爱的表示,如“老师会跟我玩玩具”“老师上课常会提问我”“她常表扬我”,这些行为看似平常。但他确确实实地代表着教师对幼儿的爱和关注。因此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应不要吝啬自己的语言和表情,而要通过各种形式向每个幼儿表示我们的爱。哪怕是微笑着看幼儿一眼,或关切地说上一句,这种爱的表示,可以让孩子快乐一天,几天,甚至很长一段时间。
然而要做二十一世纪的好教师,不单单要有爱的艺术,还需要有良好的教育艺术。孩子年龄小,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影响着他们。因此教师“为人师表”,首先就要做得最好。不断地学习,就成为了我们人生的前进方向,以求得更多的知识。以往浅易的知识已不够现在的孩子学习。他们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已能自己去感受,去吸收。他们需要更现代化的仪器去教育他们,如:电脑。网络上的知识是样样都有,孩子们需要这些令他们惊奇的作品。
同时作为教师,“教师,教师”逃不出一个“教”字,我们应根据
孩子的兴趣、社会的潮流,去抓住每一堂课教学的机会,精心装扮、精心备课,以教师特有的气质和不凡的口才去吸引孩子,感染孩子。
其实要做好二十一世纪的教师真的很难,需要我们用更多的心血去浇灌这些“盼望着有更多雨水,养份的花朵”。但我们不怕,因为教师这职业是光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