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统无机材料的现状及新材料的发展趋势
传统无机材料的现状及新材料的发展趋势
1传统无机材料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传统产品主要有水泥、陶瓷、玻璃、耐火材料、耐磨材料等。1.1 水泥
水泥是加入适量水后可成塑性浆体,既能在空气中硬化又能在水中硬化,并能将砂石等材料牢固地胶结在一起的细粉状水硬性胶凝材料,它是建筑工业三大基本材料之一。我国水泥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1997年的产量是5.1亿t,占亚洲产量的2/3,世界产量的1/3,其中回转窑生产的占18%,立窑生产的占82%。目前世界上优质水泥熟料,绝大部分都是回转窑烧制而成的,国外已基本淘汰了立窑。主要原因是立窑单机产量低,熟料质量不够均匀。但由于立窑具有基建投资较低、钢材用量少、占地面积小、建厂快及热耗低等优点而适合地方工业发展,所以我国仍以立窑为主。加之我国水泥民用量大,对水泥标号要求不高,所以立窑仍在大量使用。目前,国家在水泥工业方面主要发展回转窑,逐步淘汰普通立窑,改造和提高机立窑。对污染严重的小水泥厂采取了关、停、并、转的相关措施。
水泥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污染严重,二是小厂上得太多。这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末到1995年这一阶段水泥价格增长快、小厂纷纷上马对市场造成冲击,使价格回落而造成的。1998年国家为刺激经济增长,大修铁路、公路、搞房地产。水泥价格2000后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回升。1.2 陶瓷
陶瓷是指陶器和瓷器,广义上讲还包括玻璃、搪瓷、耐火材料、砖瓦、水泥、石灰、石膏等人造无机非金属材料。在国外,陶瓷这一概念,实际上是各种无机非金属材料的通称。传统陶瓷主要指粘土制品,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我国是发明瓷器最早的国家,所以我国的英文名字China另一个意思就是瓷器。陶瓷按性能特点和用途,可分为日用陶瓷、建筑陶瓷、电器绝缘陶瓷(高压电瓷)、化工陶瓷、多孔陶瓷等,近些年来,我国的陶瓷工业有很大发展,可从以下3方面说明:一是新技术与新工艺不断采用,例如高梯度磁场选矿及其它选矿技术的应用,使陶瓷生产使用的天然原料质量得到保证。二是对陶瓷材料的性能与本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主要是因为一些研究材料组分和结构技术与仪器的出现,使人们对陶瓷的认识进入了更高层次。三是新品种的开发,由于科学技术的推动和需要,使得能充分利用陶瓷的物理与化学特性开发出许多高科技领域中应用的功能材料与结构材料,例如人造骨骼或器官的生物陶瓷,耐高温、高强度、高韧性的陶瓷部件等。
我国陶瓷工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品质量差,花色品种少。我国是陶瓷大国,但不是陶瓷强国。大宾馆、饭店的陶瓷用品大都靠进口,即我国高档陶瓷不够好。我国出口的陶瓷,如焦作陶瓷有限公司的产品,外商购买的主要原因是因其价格低、炻瓷结实等优势,若要提高价格还应提高产品的档次和质量。影响陶瓷产品性能、质量的主要因素一是原料的质量,二是生产过程。因为缺少符合质量标准的原料,要制造性能合格、质量高的产品是十分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所以,陶瓷工业的原料标准化是非常重要的,即对天然原料的原矿进行加工精制、分选、除杂质、粉碎和混合等预处理,严格按矿物组成、化学组成的不同并考虑使用的要求实行合理分级,以供陶瓷厂家使用。生产过程也不可忽视。若使用原生粘土为原料,如粘土中游离石英过多,则需要增加淘洗这一工序。若生产方法与过程选择恰当,各工序质量控制严格,则质量稍差的原料也可制造出合格的产品。因此,提高陶瓷产品质量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正确选料,二是注重生产方法和工艺,这样才能获得优质、高产、低成本的陶瓷产品。1.3玻璃
玻璃是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又一重要产品,它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几乎每一个人都要接触和使用玻璃产品。玻璃具有良好的光学和电学性能,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透明而质硬,易成型,可满足不同条件的需要,另外原料易获得,价格低。因此,玻璃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轻工、航天等各个领域。衡量一个国家玻璃工业发展的水平主要是平板玻璃,因为它是与国民经济和人民密切相关的极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平板玻璃的生产工艺有传统工艺和浮法工艺。浮法是指熔窑熔融的玻璃在流入锡槽后在熔融金属锡液的表面上成型平板玻璃的方法。此法生产出的玻璃可与磨光玻璃相媲美。目前,工业发达的国家几乎全部用浮法技术生产平板玻璃,在平板玻璃总产量中,浮法玻璃所占比例已达80%。我国的玻璃工业发展迅速,建国初期为91.2万重箱,到1993年发展为1.1亿重箱,目前约为1.6亿重箱,提高了约180倍,其中浮法生产约占40%。
玻璃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品种少、装备水平低、热耗高、质量差等;另外,目前浮法玻璃的板宽、厚度、表面平整度等指标均低于国际水平。再从市场上看,小厂上得太多,供大于求,价格回落快,导致国内许多厂家处于保本甚至亏损的状态。
总之,对我国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的评价是发展速度快,产量大;水泥、玻璃、耐磨材料等产品居世界第一位,但花色品种、质量档次不高。影响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多、竞争无序、人员素质差、低水平重复建设、产品质量不稳定且互相压价,以致造成今天的困难局面。另一严重的问题是在资源和环保方面。传统的无机材料工业普遍存在着污染环境、资源有效利用不够等缺陷。进入21世纪,无机材料前景看好,需要量大,但质量等方面要求会越来越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硅酸盐行业的工厂要面临一半被淘汰的危险,即对某些工厂要实行关、停、并、转的政策。要想生存,必须提高材料的稳定性、可靠性,要有ISO名牌意识,必须注重效益、信誉、质量,增加高附加值。同时价格要合理,企业要不断有新产品推出,还要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这是传统无机材料发展的必由之路。2新型材料的发展
新型材料是指那些新近开发的、具有优异性能的材料。新材料是高科技的一部分,同时它又为高科技服务,是许多高科技的基础。
2.1新材料的特点
新材料是一种知识、技术、资金密集的一类新兴产业的产品,是大量研究工作的结晶。它们中的多数是固体物理、固体化学、有机化学、冶金学、陶瓷学乃至生物学及微电子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结果,即近20多年形成的材料科学的新成就,因此属于高投入(一般占纯收入的1/3)、高风险、高回报的产品。
新材料的发展与新技术密切相关。从新材料的合成与制造来看,往往利用极端条件作为必要的手段,如超高压、超高温、超高真空、极低温、超高速冷却及超高纯等。因此,对技术水平要求很高,超微量杂质、原子级的缺陷、电子的迁移、微小的裂纹,以及材料对环境的微小变化的反应,都必须根据不同的目的进行精确的测定,所以离开计算机就无能为力。由于新型材料是多种学科互相交叉和互相渗透的结果,因而其品种多,式样杂,更新换代快。
2.2 新型材料在工业上的重要作用
新型材料对新技术和高技术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没有新材料就没有发展高新技术的物质基础。因而,所有工业发达国家都把新型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例如高技术陶瓷,即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被称为材料领域的革命。此种陶瓷在生产工艺、性能及应用方面完全突破并超越了传统陶瓷的概念和范畴,它是用人工合成的高纯超细粉体原料,采用各种先进成型方法、现代烧结工艺、精密加工技术精制而成的,具有高性能、高附加值,可广泛应用于新兴技术和尖端领域。高技术陶瓷包括工程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工程结构陶瓷具有耐高温,硬度、刚度、强度高,耐磨、耐腐蚀等优点,可用于制造陶瓷切削刀具、陶瓷机械零件和陶瓷热机等。功能陶瓷则在制造集成电路基极、各种传感器、电容器等方面得到了应用。专家认为,高技术陶瓷是支撑21世纪的新型材料,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和科技水平的标志。目前,高技术陶瓷全球销售额每年递增15%,1986年为54亿美元,1992年为150亿美元,1995年为245亿美元,2000年达到500亿美元。
再如纳米技术,即用单个原子和分子制造出新物质的技术,目前已取得可喜的成果并呈现出光明的前景。科学家们称,它的开发将“引起一场世界性的产业革命,堪与18世纪的工业革命相媲美”。近几年来,美、日、德、英等科学发达国家纷纷投巨资对纳米技术进行研究与开发,并取得了很大进展。当前被列为西方国家研究重点的纳米碳管,其直径仅为1.4 nm,5万根这种碳管并排起来才相当于头发丝那样粗细,其强度是钢的100倍。应用纳米技术制造的新型电脑,比当前的微型电脑更小,但其性能更优良,精确度更高。
美国已制造了超碳分子算盘、纳米管、微电子系统、微型机器等.科学家们设想未来的微电机化坦克结构在遭到敌人火力袭击时会“变硬”。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一个下属公司用微型部件组装了一辆一粒米大的能开动的微型汽车。日本制成了只有一两毫米的静电发动机,只有常规车床万分之一的工作车床,有朝一日可在核电厂有角的弯管里爬行探索裂缝的尺蠖。日本目前已研制出只有蚂蚁大的机器人,可推起比自己大许多倍的重物。我国制造了目前世界上体积最小,重量最轻的直升飞机。这架双螺旋桨直升飞机的机长仅18 mm,高5 mm,机重100 mg。可在两粒花生米大小的飞机场上作垂直起降。这是上海交大科研人员继研制成功世界上最小的1 mm马达(仅有芝麻的1/4大)后,创造的又一项世界纪录,也是纳米技术的又一成功应用。
纳米技术作为高新技术,在国防上有显著地位。如纳米硅基陶瓷粉,此粉涂在飞机上,雷达测不出,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有此技术,我国已能批量生产此粉。再如火箭燃烧若采用超细镍粉,燃烧效率可提高1倍。用某些超细粉涂在火箭上,耐热度可由3 000℃提高到13 000℃。采用超细后的这些变化,主要是表面原子数的增加,表面能的增加所致。因此,要使材料达到极端状态,则往往要改变材料的原有属性,而改变属性的方法之一就是使材料粒度细化至微细或超微细状态后再行组合。这也是研制新材料的必由之路。
2.3新材料的重要应用领域及性能特征
用作敏感元件,新型无机材料以及它所具有的全失电、压电、半导、磁性能及对外界环境产生的敏感反应等,使它可用作制造稳定可靠的敏感元件或传感器。例如压电陶瓷可用作测压力、应力及振动的传感器;半导性陶瓷是氧分压测定的最常用传感器;氧化钛、氧化锌系统材料是作为若干碳氧化合物气体敏感元件的基础。这些传感器越来越普遍地以薄膜的形式使用,因此,它们与半导体集成电路相结合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用作集成电路及电容器,变阻器等。先进无机材料中的电子陶瓷,利用无机材料一般具有较大的禁带宽度,可在很宽的范围内调节它们的介电,光及导电性能。近些年来,薄膜多层结构用于集成电路及电容器方面进展迅速。其集成度、速度成百倍的提高,无机多层封装结构日趋微小,精度越来越高。铁电陶瓷、陶瓷变阻器要求严格的显微结构与晶界组成的控制,研究进展同样很快。目前超细结构的变阻器材料已使它的耐压特征从5 kV/cm提高到120 kV/cm。
用作结构材料,新型无机材料的许多性能特征使它在结构材料领域具有许多现实的和潜在的应用价值。它们的重要应用领域包括切削工具,在各种恶劣环境下的耐磨材料,防弹等军用材料,人工骨骼、牙齿等生物陶瓷材料,以及近年来颇能引起关注的陶瓷发动机材料等。未来无机材料的发展展望
目前,迅速发展的电子工业、空间科学、核技术、激光技术、高能电池、太阳能利用等领域,对材料性能提出了各种新的要求。因而在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基础上发展出了高温材料、高强材料、电子材料、光学材料以及激光、铁电、压电等材料,这些说明了新材料发展和高科技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它在现代工业、现代国防、现代生活的应用方面前景广阔。未来新材料的发展方向是各种
材料相复合,即可改善无机材料脆性的弱点,并可具有高弹性模量,低比重,高韧性。未来电子材料的工程发展方向是微小型化、薄膜化,消除缺陷与微电子的集成工艺相结合。结构材料的工程研究方向主要是在应用上的可靠性,生产上的重复性、稳定性以及成本的逐步下降。新材料和传统无机材料相比,一个重要的变化是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并继续向知识密集型的新兴工业过渡。今后,多学科交叉的各种复合材料将越来越占据材料工业的主导地位。
第二篇: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趋势
市场环境分析
一、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趋势 电子商务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产业,有“朝阳产业、绿色产业”之称,具有“三高”、“三新”的特点。“三高”即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价值;“三新”是指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是对电子商务核心价值链的概括。
1.电子商务交易量增长迅速。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12月,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到6万亿元,同比增长33%。预计到2013年底,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将达到12.8万亿元。
2.消费群体发展速度快。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人群中的普及化,以及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进程的推进和国家对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会进行网上购物,据淘宝网检测数据,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突破8000亿大关达到8019亿元,同比增长56%。
3.电子商务涉及的行业不断扩展。
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电子商务领域,其中传统行业向电子商务进军是其中最重要的一股力量——据统计,到2011年,国内B2B、B2C与其他网络零售类电商模式企业数已达20750家,同比增长43.1%。4.电子商务模式创新日益活跃
近几年来,电子商务不仅仅局限为企业与企业的交易模式,更多的企业直接打造面向消费者的交易平台,即B2C交易模式;此时,与之相对应的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C2B交易模式;另外,还有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C2C模式、企业、中间监管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BMC模式、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电子商务模式B2G.随着3G时代的来临,利用手机终端移动化的特点,可以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的服务。
二、天猫商城发展现状及趋势
第三篇:煤矿信息化现状及趋势浅析
煤矿信息化现状及趋势浅析
孟凡强
摘要:针对煤矿信息化发展进入瓶颈期,对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做一分析,并提出煤矿信息化建设难点与关键点。最后指出煤矿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完善的长期过程,认真研究煤矿业务是信息化实现的关键。
关键词:煤矿信息化;煤矿工艺;难点;关键点;业务分析;信息集成
1.煤矿信息化现状
近几年来,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得到迅速发展。前几年建设重点是煤矿煤矿数字化瓦斯远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考勤定位远程管理系统及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系统零散子系统;从2005年后以煤矿综合自动化系统为主体的系统集成工程,主要涉及工业以太网搭建的工业控制网络、企业信息化网络(局域网),以工业组态软件为基础的综合自动化信息集成平台,将各分散的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安全监控系统集中一个平台管理,初步实现安全、生产远程监测。
纵观煤矿信息化建设近10多年来,目前发展进入了瓶颈期,没有很大的突破;还是停留在以系统集成为主的简单系统联网;即便现有煤矿信息化的建设工程,也只是量的重复,没有实质性突破。
结合与煤矿业主多次交流及国家对煤矿政策法规,就目前煤矿信息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理念纷繁
现在出现很多有关煤矿现代化建设的理念,比较主流的有“综合自动化煤矿”、“综合信息化煤矿”、“数字化矿山”,还有过“本质安全型矿山”等,至于那种贴合煤矿实际,各厂商、科研单位根据自己特色产品,各据己见。
后来谭德建教授给予了结论性意见,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从本质上都是一样的,而是从不同角度来讲。自动化是功能,信息化是实质,数字化是展现;自动化是基础,为煤矿具备信息化实质的提供物质基础。离开物质基础,单纯谈论信息化、数字化没有实际意义,也解决不了煤矿所关心的问题。1.2建设及装备概况
“1+2”模式系统集成是现在主流工程,“1”即一个平台,即综合自动化信息集成平台,“2”为工业控制网络、企业信息网。自从煤矿信息化规模建设开始,这个模式沿用至今,只是硬件设备品牌的更替,实质没有大的变化,已经成为相对稳定、成熟的解决方案。
煤矿安全避险“六大系统”为主题的相关系统建设。“六大系统”虽是2010年9月提出的,但其建设内容已经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有了,而且“六大系统”也不是新的创意,在《煤矿安全规程》中将各自建设要求分散提出。此次只是单独作为一个大的课题提出,足见政府对煤矿安全管理的重视性。瓦斯监测系统、人员考勤定位系统、矿井通信系统、压风施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这些系统已经很成熟,紧急避险系统的一级避险也已经应用,只是救生舱及永久避难硐室各地情况迥异,这与井下地质状况、经济条件有很大情况。
信息化应用系统软件有零散建设的,譬如物供系统、财务系统、设备管理、安全管理系统等,各系统应用只是针对本项业务,对于信息共享、与生产衔接还没有很好做到。
1.3标准不统一
众所周知的原因,越来越多的厂商进入了煤矿行业。有制造硬件设备的,有做系统工程的,有做系统集成的,也有纯做煤矿信息管理软件的。厂家多了,虽说对煤矿业主可选择多了,但是也带来很大问题,就是标准不统一。
硬件厂家物理接口、通讯接口不统一,软件厂家建设标准不统一。各按各个的标准去推广,加上煤矿特殊性,没有统一标准去招标,先建的系统、后上的设备,标准不一,给信息化推进带来很大麻烦。
1.4“信息孤岛”突出
国家信息化战略提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两化融合道路,实现工业的管理、生产一体的管控一体化。提出了好多年,也有很多高校、科研单位开发管控一体化模型,多数还是局限于学术论坛,没有实际工业应用。煤矿也不例外,消除“信息化孤岛”也是作为推进信息化的一个目标,但“孤岛”巍然屹立,管理、生产还是存在脱节。
2.原因分析 针对现状,根据在煤矿工作实际经验及多年从事煤矿自动化、信息化经历,试着做如下分析。
2.1对煤矿研究不透
服务于煤矿的厂商尤其是系统集成商、纯管理软件商,极少具有煤矿背景,很多是从其他行业转过来。由于市场情况,没有来得及甚而不愿意花费大精力去研究煤矿,未弄清煤矿生产工艺、安全管理模式、企业经营管理特点。以至于在实际工程实践中,未能给煤矿解决多大实质性问题。
煤矿工业是一个离散型行业,采(掘)、运输、提升、洗选是相对独立过程,另为保证煤矿正常生产,还有“四大件”辅助必需系统,即通风、排水、压风、供电。煤矿井下地质构造复杂,有害气体、冲击地压、透水等灾害威胁着煤矿安全。
煤炭企业生产环节较多,其物流过程是不连续的,所需原材料品种较多,且原材料与产成品之间没有严格的数量对应关系,难以像制造业等行业那样,可以通过物料需求计划对物料的需求进行准确的预测。
采掘业生产条件复杂、不可预见因素多,生产平衡、安全控制管理的难度较大。加之,一般煤炭企业地理分布范围广,各单位之间的物资调拨、各项定额的制定与分配比较复杂,使得管理信息的采集、传递、分析并使之为生产经营决策服务等实施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
不同地区煤田地质构造不同,即便同一煤田境内煤矿灾害预防重点也不同,如果不深入分析煤矿具体关注点,就不会解决煤矿所需,解决方案没有实际意义,也就谈不上信息化了。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煤矿生产的重要方针,煤矿安全是头等大事,只有安全的基础上,才可以理顺生产,继而谈论经济效益。
2.2没有系统整体解决方案
煤矿是一个大系统,从横向看,依据物流、资金流分为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从纵向看依据信息流分为基础自动化层、生产管理层、管理及决策分析系统。不论从那个角度分析,作为系统工程的煤矿,每个部分都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断章取义的取其中一部分单独作为研究对象,不考虑其受其他部分影响,很难做出实质性解决方案。目前,服务于煤矿的厂商只是关注于自己所涉猎的产品或工程,而不是对整个煤矿整体做系统研究,深刻理解各个系统部分之间影响与内涵。不论从事单向产品,还是系统集成,都应该对煤矿做系统研究,再重点突破自己的特色。
2.3行业缺乏约束与指导
煤矿信息化现在缺乏有力的行业标准,是比较混乱。除了基层煤矿安全相关产品、工程有一定的行业约束标准,上层信息化系统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设计、开发、实施标准。做金融的就按金融行业去搞,做电力的就用电力标准去套,没有其他行业背景的就闭门造车,因而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乱乎”的煤矿信息化局面。
国家相关部门也是把重点对煤矿安全监管底层设备上,没有过多地对煤矿信息化建设给出指导与建议,信息化建设好坏无碍于安全之事,所问也就少了。
3.难点与关键点
3.1 煤矿信息化的难点
1、煤炭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难点
(1)井下开采条件复杂多变。受断层、褶皱、岩浆侵入、煤层厚度变化等的影响,煤矿井下开采条件复杂。因此,选择适宜的采煤技术、工艺和采煤设备难度较大。
(2)生产和工作环境恶劣。井下瓦斯突出和爆炸及煤尘爆炸等都是矿井生产中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但其发生需要一定的条件。在井下自动化设备使用中可能产生的电火花、短路等问题则可能成为该事故发生的隐患。
(3)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高。煤炭企业生产过程具有事故较多、风险较大的特点,在其生产过程中,通风、排水系统等任何环节发生故障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要实现煤矿生产全过程自动化控制,必须保证生产自动化系统本身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2、煤炭企业管理过程信息化的难点
(1)煤炭企业生产环节较多,其物流过程是不连续的,所需原材料品种较多,且原材料与产成品之间没有严格的数量对应关系,难以像制造业等行业那样,可以通过物料需求计划对物料的需求进行准确的预测。(2)目前,煤炭企业产品主要采用订货、合同销售、分期发运的方式,典型的市场销售机制特点并不明显,因此建立实时的客户反馈机制及通过反馈信息进一步制订生产计划等难度较大。
(3)采掘业生产条件复杂、不可预见因素多,生产平衡、安全控制管理的难度较大。加之,一般煤炭企业地理分布范围广,各单位之间的物资调拨、各项定额的制定与分配比较复杂,使得管理信息的采集、传递、分析并使之为生产经营决策服务等实现存在一定的难度。
(4)长期以来,煤炭行业整体经营状况不佳,经济效益较差,煤炭企业采用的多是粗放式的经营方式,科学管理基础条件差,信息化意识落后,信息化建设方面人才匮乏,这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开展。
3、煤炭企业生产与管理信息集成化的难点
(1)煤矿井下作业范围广,控制系统复杂,井下生产过程产生的如采煤机械和通风设备等的运行状况信息、工作面推进揭露的地测信息、井下瓦斯和煤尘实时变化信息、井下工作人员的活动信息、井下机电和安全预防设备的运转信息等的采集、传输、处理、显示等,受井下环境的限制,实现起来难度较大;矿井管理涵盖面大,涉及的业务功能较多,如企业的物资管理、销售管理、设备管理、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密切相关,需要集成在统一的平台上,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实现存在较大的难度。
(2)井下移动设备多,开采、掘进、运输、监测监控等环节的设备随着生产的进行处于移动状态,要求相应的控制设备及网络设备也随之移动,对自动化系统和网络系统的设计、系统的可靠性和开放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煤矿管理信息也需要根据市场变化和矿井生产过程产生的信息进行实时更新并提供给相关决策部门。因此,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和生产自动化系统集成形成的企业信息化系统的超前性和系统性应有足够的考虑。
3.2煤矿信息化的关键点
3.2.1信息集成关键性
煤矿信息化一个关键点就是集成,如何通过网络实现矿井信息的高度集成。在其实现过程中应以网络技术为核心,在实现以现场控制为主的局部控制基础上,扩展到以地面集中操作、分布控制为主的全过程控制,通过生产现场的设备层与控制层、信息层的集成,实现控制与管理的数据通讯与共享。基于CIMS原理的管理信息化系统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实现管理信息化系统和生产自动化系统的集成。信息集成的关键性涉及到以下部分:
1、网络
网络包括2大部分,即工业控制网络和局域网(又称企业信息网)。网络稳定、可靠运行及开放与标准化、可扩展性及灵活性、可管理性和维护性,都会影响到信息集成的质量,从网络拓扑架构设计、核心交换机配置、节点交换机配置到网管软件,每一个细节都会关乎到整个系统的安全。
2、软件平台(信息集成平台)
软件平台统称信息集成平台,关乎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存储、加载、提炼、利用等,可形象比喻为“1+1+1”。
“1个仓库”——将来源于煤矿的安全生产数据、管理信息等经过数据采集、处理、分析提炼流程后,分门别类地存储,为下一步数据应用打好基础。
“1个车间”——将处理完毕的数据进行利用,结合具体煤矿具体业务,开发出相应的应用软件系统。
“1个窗口”——信息化门户,通过哪种方式如何将应用软件系统很好地展现。技术架构、数据采集软件、数据库软件、组件封装、地理信息软件等选型、匹配决定了软件平台可靠、稳定、开放,影响到了信息集成开发的成败。
3.2.2业务分析关键性
企业息化包括相互紧密联系的两个部分,即企业业务信息化与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管理服务于企业业务,企业业务的进展则取决于企业管理的好坏。企业管理信息化同企业业务信息化相比,在不同企业之间有更多的共性和相同的发展趋势。
如上分析,煤矿企业信息化比其他行业复杂了一块,就是安全生产信息化。煤矿安全是一个复杂的课题,一般常说“人、机、环、管”几个方面。但就一个“环”而言就涉及到很多地方,有害气体(瓦斯)、煤尘、透水、顶板压力、冲击地压、煤自燃倾向等,众多因素耦合,影响着煤矿环境安全;对于“人、管”对安全造成的隐患信息不能依赖自动化技术手段获取,而且要通过人工取得,如果人工管理不到位,这又是一个新的安全隐患。
因此,煤矿企业信息化最终取得成功,关键中之重还是对煤矿业务分析,即把这个研究对象研究清楚。
4.结语 信息化将会是现代化煤矿建设的一个趋势和必要环节。在国家政策、法规指导下,切实研究煤矿具体业务特点,踏踏实实做好每项基础工作,才可能在这个行业中立足并做大、做强。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是在不断实践中不断完善的过程,对其本质掌握也是逐步获得。在这个过程中,煤矿企业业务需求是导向,偏离了导向,技术再先进,也不会建成真正煤矿信息化系统。
第四篇:2013医药行业现状及趋势分析
2013医药行业现状及趋势分析
据《2013-2017年中国医药行业全景调研与投资战略研究咨询报告》显示,2013年1-2月,其中,中西药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7%,低于2012年12月21.4%及2012年全年23.0%的同比增长;也低于2012年1-2月时21.5%的同比增长(2011年12月:27.2%,2011年全年21.5%)。
中西药品零售额是规模以上企业的零售额,其绝对值意义不大。医药行业加速整合,规模以上企业医药的增速较社会整体增速高。自2012年10月份,我们就开始担忧医药行业增速的下滑。由于年底翘尾因素影响,1-2月份的零售额增长往往比上年12月份的低,如2012年1-2月21.5%的同比增长低于2011年12月27.2%的同比增长。但是,2012年12月底的翘尾因素并不明显(2012年12月同比增长21.4%,11月同比增长19.8%),1-2月的增速仍然下滑,让我们进一步担心行业增速。
投资建议:我们担心公立医院改革及医保控费会影响医药行业未来的增速,并已经在之前下调了行业评级为“跑输大市”。我们提醒投资者留意相关风险。行业首选是同仁堂科技(01666HK),虽然亦会受到行业增速下滑的负面影响,但该公司以零售药店渠道为主,基本不受影响,目标价27.50港元,“买入”。
卫生部网站3月15日正式公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并宣布将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新版目录不仅较2009年版扩容逾6成,而且新增40个中药独家品种,约占新增中药品种的40%。分析师告诉《金证券》记者,独家品种在定价上享有优势,虽然也会降价让利,但药品的销量会放大,预计医药市场将重新洗牌。
2009年基药目录刚开始实施的时候,难度很大。基药是有国家补助的,所以卫生院愿意用,但后来真正实施的过程中,补助下发的力度不够,速度很慢,导致最后卫生所没钱开基药,为了保障经营,还是采购其他药物,因为采购其他药物,医疗机构一般有15%左右的提成。
业绩增厚看2014年
新版目录分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中成药、中药饮片三个部分,与2009年版相比,新版目录由原来的307种扩至520种,扩容逾6成,补充了抗肿瘤和血液病用药,并充实了儿童专用药品、剂型和规格。
新版基药目录的另一大特点是大量新增中药独家品种。德传医疗基金姜广策表示,这次新版目录的修订,对中药企业的利好更大。
据《2013-2017年中国医药行业全景调研与投资战略研究咨询报告》显示,中药行业是近几年来医药行业里成长最快的一个子行业,中成药的市场增速有25%,中药材的增速甚至达到50%,国家对中药的扶持,是行业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家几次提出,要把中药提到跟西药一样的地位上来,今年还有可能会颁布《中医药法》。”
新版基药目录新增中药独家品种有40个,约占新增中药品种的40%。涉及上市公司有以岭药业(002603)、白云山A、东阿阿胶(000423)、贵州百灵(002424)、康缘药业(600557)、羚锐制药(600285)、沃华医药(002107)、天士力(600535)、桂林三金(002275)、同仁堂(600085)等。
医药行业分析师指出,总体而言,对有独家品种的上市公司而言是利好,但今年是招标大年,独家品种对公司的业绩贡献要到2014年。
许铭:当前我国医药外贸形势分析
2013-11-06来源:米内网在线投稿字体:大 | 中 | 小核心提示:2013年11月4-6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主办的“第25届全国医药经济信息发布会”在广州隆重举行。11月6日,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许铭副会长作了题为“当前我国医药外贸形势分析”的主题报告。
2013年11月4-6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主办的“第25届全国医药经济信息发布会”在广州隆重举行。本届大会主题特定为“赢领转型:高度互联时代的开放式创新”,旨在引领中国医药人厘清发展主线,探寻转型先机。
11月6日上午,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许铭副会长在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当前我国医药外贸形势分析》的主题报告。
首先,他就今年以来我国医药外贸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认为当前我国医药产业既进入了转型期,又同时进入了矛盾凸现期,传统大宗型产品出口过早陷入增长瓶颈,而新的增长点尚未全面形成,出口面临严峻的青黄不接和后劲不足。同时,国内需求持续增长拉动进口增长,但增幅放缓,进口对贸易增长的支撑作用愈加显著。
对于目前我国医药外贸现状形成的主要原因,许铭提到了以下几点:国际市场依然不振,转型升级效果尚未显现,内部结构问题外部化,我国企业及产品成为国际对话贸易救济措施的重要对象,沿海地区引领和劳动转型的作用明显等。
许铭在报告中还提到我国医药贸易面临的主要挑战,一是外部不稳定因素依旧,二是对欧美等监管、定价、采购和流通零售制度等不甚了解,三是来自印度的竞争愈发激烈,以及国际市场开拓面临不少实践性难度等。
最后,谈到我国医药贸易未来趋势的展望,许铭认为,医改方案,“十二五”规划、从人口老龄化及相关企业促进政策的出台为医药产业发展创造了重大机遇期。国际医药分工转移有望使中国拥有更多后发优势。国际市场的无限商机将促进更多的企业“走出去”,将国际优势资源为我所用。
第五篇:数控机床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数控机床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赵 学 明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摘要:现在世界上很多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在生产中广泛应用数控机床。随着电子技术和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的数控系统功能已经非常强大,而且随着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扩大,他对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行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先进技术的兴起和不断成熟,对数控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数控机床正在不断采用最新成果,朝着高速化、超精度化、多功能化、智能化、系统化、网络化、高可靠性与环保等方向发展。
关键字:数控机床、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引言
从20世纪中叶数控技术出现以来,数控机床给机械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数控加工具有如下特点:加工柔性好,加工精度高,生产率高,减轻操作者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有利于生产管理的现代化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数控机床是一种高度机电一体化的产品,适用于加工多品种小批量零件、结构较复杂、精度要求较高的零件、需要频繁改型的零件、价格昂贵不允许报废的关键零件、要求精密复制的零件、需要缩短生产周期的急需零件以及要求100%检验的零件。数控机床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使其成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发展的重要装备。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与国际全面接轨,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机床制造业既面临着机械制造业需求水平提升而引发的制造装备发展的良机,也遭遇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加速推进数控机床的发展是解决机床制造业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随着制造业对数控机床的大量需求以及计算机技术和现代设计技术的飞速进步,数控机床的应用范围还在不断扩大,并且不断发展以更适应生产加工的需要。1 数控机床的简单介绍
车、铣、刨、磨、镗、钻、电火花、剪板、折弯、激光切割等都是机械加工方法,所谓机械加工,就是把金属毛坯零件加工成所需要的形状,包含尺寸精度和几何精度两个方面。能完成以上功能的设备都称为机床,数控机床就是在普通机床上发展过来的,数控的意思就是数字控制。数控系统是由显示器、控制器伺服、伺服电机、和各种开关、传感器构成。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三家厂商是:日本法拉克、德国西门子、日本三菱;其余还有法国扭姆、西
班牙凡高等。国内有华中数控、航天数控等。从目前来看,我们国家机床业最薄弱的环节就在数控系统。国内的数控系统刚刚才开始,产业化、质量、技术水平一般,故障率比较高,质量精度一般。因此,高档次的数控系统全都是依赖进口,每年国家需要在此方面花费大量的外汇。给机床装上数控系统后,机床就成了数控机床。当然,普通机床发展到数控机床不只是加装数控系统这么简单,例如:从铣床发展到加工中心,机床结构发生变化,最主要的是加了刀库,大幅度提高了精度。加工中心最主要的功能是铣、镗、钻的功能。我们一般所说的数控设备,主要是指数控车床和加工中心。我国数控机床的机遇与挑战
近6年来我国数控机床产量一直处于持续地以年均增长超过30%快速发展,据初步统计2004年数控机床的产量为51860台,同比年增长40.8%,数控机床的消费量约70000余台,同比年增长约30%。数控机床需求的旺盛也促进了2004年内新建的三资和民营机床厂以及数控机床品种的明显增加。但是,另一方面进口的数控机床数量也在逐年同步增加,而且进口数控机床的消费额的增长趋势更快。2004年数控机床的进口数量同比年增长30%,而进口消费额的增长却达52%,从而导致国产数控机床在国内市场消费额中的所占比例已不足30%。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内市场对技术和附加值高的高效精密数控机床和高性能大重型数控机床需求增长,要依靠进口解决。大量的高档数控机床的进口,主要由于以下三个领域发展的需求:高新技术和国防工业领域;重大基础装备制造领域。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领域等。因此,对于高速超精密数控机床,国内还是欠缺的,主要依赖进口。
但是最近几年国家也加大了对数控机床研发的大力支持。科技部将为数控机床专项研发投入2亿元,主要围绕数控设备支撑技术和航天、交通、能源等方面需要的超大型超精密加工设备。第一个建立在企业的数控机床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进入审批阶段。科技部还将组织重大专项研究,在关键功能部件等配套技术和产品研发上取得核心技术。国家的政策支持,产业扶持,这是数控机床业的春天,将会促进我国数控机床朝向世界顶级技术迈进。3 数控机床技术发展的趋势高速度与超精度化
速度和精度是数控机床的两个重要指标,它直接关系到加工效率和产品的质量。高速度、超精度加工技术可极大地提高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缩短生产周期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为此日本先端技术研究会将其列为5大现代制造技术之一,国际生产工程学会(CIRP)
将其确定为21世纪的中心研究方向之一。特别是在超高速切削、超精密加工技术的实施中,对机床各坐标轴位移速度和定位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这两项技术指标又是相互制约的,也就是说要求位移速度越高,定位精度就越难提高。
目前,在超高速加工中,车削和铣削的切削速度已达到5000~8000m/min以上;主轴转数在30000转/分(有的高达10万转/分)以上;工作台的移动速度(进给速度):在分辨率为l微米时,在100m/min(有的到200m/min)以上,在分辨率为0.1um时,在24m/min以上;自动换刀速度在1秒以内;小线段插补进给速度达到12m/min。
在加工精度方面,近10年来,普通级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已由10um 提高到5um,精密级加工中心则从3~5um,提高到1~1.5um,并且超精密加工精度已开始进入纳米级(0.01um)。2 高可靠性
随着数控机床网络化应用的发展,数控机床的高可靠性已经成为数控系统制造商和数控机床制造商追求的目标。对于每天工作两班的无人工厂而言,如果要求在l6小时内连续正常工作,无故障率在P(t)>99%以上,则数控机床的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MTBF就必须大于3000小时。我们只对一台数控机床而言,如主机与数控系统的失效率之比为l0:1(数控的可靠比主机高一个数量级)。此时数控系统的MTBF就要大于33333.3小时,而其中的数控装置、主轴及驱动等的MTBF就必须大于l0万小时。当前国外数控装置的MTBF值已达6000小时以上,驱动装置达30000小时以上,但是,可以看到距理想的目标还有差距。多功能化
在零件加工过程中有大量的无用时间消耗在工件搬运、上下料、安装调整、换刀和主轴的升、降速上,为了尽可能降低这些无用时间,人们希望将不同的加工功能整合在同一台机床上,因此数控机床实现了一机多能,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利用率。另外前台加工、后台编辑的前后台功能,充分提高其工作效率和机床利用率。数控机床还具有更高的通讯功能,现代数控机床除具有通信口,DNC功能外,还具有网络功能。多轴化
随着5轴联动数控系统和编程软件的普及,5轴联动控制的加工中心和数控铣床已经成为当前的一个开发热点,由于在加工自由曲面时,5轴联动控制对球头铣刀的数控编程比较简单,并且能使球头铣刀在铣削3维曲面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合理的切速,从而显着改善加工表面的粗糙度和大幅度提高加工效率,而在3轴联动控制的机床无法避免切速接近于零的球头铣刀端部参与切削,因此,5轴联动机床以其无可替代的性能优势已经成为各大机床厂家积极开发和竞争的焦点。
数控机床的网络化,主要指机床通过所配装的数控系统与外部的其它控制系统或上位计算机进行网络连接和网络控制。数控机床一般首先面向生产现场和企业内部的局域网,然后再经由因特网通向企业外部,这就是所谓Internet/Intranet技术。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和发展,最近业界又提出了数字制造的概念。数字制造,是机械制造企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也是国际先进机床制造商当今标准配置的供货方式。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大量采用,越来越多的国内用户在进口数控机床时要求具有远程通讯服务等功能。机械制造企业在普遍采用CAD/CAM的基础上,越加广泛地使用数控加工设备。数控应用软件日趋丰富和具有“人性化”。虚拟设计、虚拟制造等高端技术也越来越多地为工程技术人员所追求。通过软件智能替代复杂的硬件,正在成为当代机床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数字制造的目标下,通过流程再造和信息化改造,ERP等一批先进企业管理软件已经脱颖而出,为企业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柔性化、智能化
数控机床向柔性自动化系统发展的趋势是:从点(数控单机、加工中心和数控复合加工机床)、线(FMC、FMS、FTL、FML)向面(工段车间独立制造岛、FA)、体(CIMS、分布式网络集成制造系统)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向注重应用性和经济性方向发展。柔性自动化技术是制造业适应动态市场需求及产品迅速更新的主要手段,是各国制造业发展的主流趋势,是先进制造领域的基础技术。其重点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实用化为前提,以易于联网和集成为目标;注重加强单元技术的开拓、完善;CNC单机向高精度、高速度和高柔性方向发展;数控机床及其构成柔性制造系统能方便地与CAD、CAM、CAPP、MTS联结,向信息集成方向发展;网络系统向开放、集成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智能化是21世纪制造技术发展的一个大方向。智能加工是一种基于神经网络控制、模糊控制、数字化网络技术和理论的加工,它是要在加工过程中模拟人类专家的智能活动,以解决加工过程许多不确定性的、要由人工干预才能解决的问题。智能化的内容包括在数控系统中的各个方面:为追求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的智能化,如自适应控制,工艺参数自动生成;为提高驱动性能及使用连接方便的智能化,如前馈控制、电机参数的自适应运算、自动识别负载自动选定模型、自整定等;简化编程、简化操作的智能化,如智能化的自动编程,智能化的人机界面等;智能诊断、智能监控,方便系统的诊断及维修等。世界上正在进行研究的智能化切削加工系统很多,其中日本智能化数控装置研究会针对钻削的智能加工方案具有代表性。
21世纪的金切机床必须把环保和节能放在重要位置,即要实现切削加工工艺的绿色化。目前这一绿色加工工艺主要集中在不使用切削液上,这主要是因为切削液既污染环境和危害工人健康,又增加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干切削一般是在大气氛围中进行,但也包括在特殊气体氛围中(氮气中、冷风中或采用干式静电冷却技术)不使用切削液进行的切削。不过,对于某些加工方式和工件组合,完全不使用切削液的干切削目前尚难与实际应用,故又出现了使用极微量润滑(MQL)的准干切削。对于面向多种加工方法/工件组合的加工中心之类的机床来说,主要是采用准干切削,通常是让极微量的切削油与压缩空气的混合物经由机床主轴与工具内的中空通道喷向切削区。在各类金切机床中,采用干切削最多的是滚齿机。结束语
总之,数控(NC)机床技术已成为制造技术的发展基础。数控机床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为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促使制造业向着高效、优质以及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为了满足制造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NC机床将朝着智能化、网络化、集成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今后,随着计算技术、测试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材料和机械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和科技的进步,也必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可以预见,随着数控机床技术的发展和数控机床的广泛应用 制造业将迎来一次足以撼动传统制造业模式的深刻革命。
参考文献:
[1] 杨学桐,李冬茹,何文立等.距世纪数控机床技术发展战略研究[M ].北京:
国家机械工业局,2000.
[2] 王贵明。数控实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3] 惠延波,沙杰等.加工中心的数控编程与操作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
版社,2003.[4] 王侃夫.数控机床控制技术与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5] 黄金秋.基于开放式结构的高性能系统的研制[J].制造技术与机床,1998(8)
[6] 曹凤.微机数控技术及其应用[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