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为了大众健康格言录》有感
读《为了大众健康-格言录》有感
时代的先锋 医生的楷模 我的楷模
《为了大众健康-格言录》这本书收录了古今中外几百位医学大家、名老中医、专家、教授和先进模范人物的名言警句。这是他们在长期的的医学卫生实践中的人生经验、感悟、体会,是一代又一代卫生工作者在优秀的卫生文化积淀中提炼出来的精华,精彩的语言,富有哲理,读后深感受益非浅!
“医学事业是神圣、永恒的,为此奉献的人是崇高、伟大的”-叶文丘 “甲等医生即对病人如亲人,满怀亲情,病人看并后感到亲切,舒心。”-洪绍光
……………….受益的格言实在太多了!
我作为一名平凡岗位的普通的护士,读完这本书使我觉得我不普通,因为我是“白衣天使”。就像书中傅培彬说的“做医生、护士,就应该有一颗母亲的心,医生、护士应该是爱的化身”。
“为人民健康服务”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救死扶伤,一切为了病人,为一切病人,为病人一切”。这句话是龙兰珍从踏上工作岗位那一刻所立下的誓言。龙兰珍,“双文明标兵”、“先进护士长”,并先后获得吉安市“优秀护士”、“技术创新女标兵”称号,2005年5月11日又荣获江西省优秀护士称号。
想起前段时间看过她的先进事迹,使我倍感激动和鼓舞
梳头、端水、洗脸、拍背、倒大小便……,就是这些平凡而又枯燥的日子,在泰和县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里却演绎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面对着一张张愁眉苦闷的脸,听着痛苦的哀叹、呻吟声,这是龙兰珍22年的工作岗位,梳头、端水、擦浴……,这是龙兰珍22年来每天工作的必修课,而微笑、耐心、执著却成了龙兰珍22年工作的代名词。
记者走进泰和县人民医院,走进重症监护病房(ICU),走近龙兰珍,出现在记者面前的是一位40岁的中年妇女,一袭白衣,始终保持着笑意,在交谈中爽朗的笑声透露出的执著让人深感一个平凡女子在平凡的岗位上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1983年,刚满18岁的龙兰珍从吉安卫校毕业后就在泰和人民医院当上了名护士,在饱含着酸甜苦辣的22个春秋里,龙兰珍默默地耕耘着自己的那方小天地,真情付出,无私奉献,拉起了一个个病患者的人生风帆,赢来一声声的感谢报答声。
肖玲是一位肺栓塞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女病人,为了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龙兰珍在病房守候了三天三夜,在医护人员齐心协力,争少夺秒的努力下,硬是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病愈出院时,病人家属自制锦旗三面(一面送院领导;一面送ICU医务人员;一面送内一科医务人员)、鞭炮一封,并到县广播电视台请工作人员将这鱼水交融的医患情拍摄下来,以示感谢。俗语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而肖玲的丈夫确实是被我们医务人员的真心、爱心感动得热泪盈眶。他逢人便说:“谈起龙大姐,说也说不完呀”。
对于65岁的王树范来说,他的感触更深,去年6月,他因大面积急性心肌梗塞被送进重症监护病房,初来时身高1.8m,体重100多公斤的王树范加大了龙兰珍的工作难度,对于弱小的女子要每天为王树范翻身、洗脸确实是不易的事,可龙兰珍并没有怨言,仍默默地工作着,在连续昏迷近1个星期后,醒来的王树范就是拉着龙兰珍的手大声感叹。
27岁的曹冬来是一个特殊的病人,因精神失常在火车轨道上行走被火车撞成重伤,在110送到重症监护病房后,面对一个精神失常,全身脏兮兮的病人,不少医护人员退却了,龙兰珍却主动承担下这一事情,为她买来饭吃,并当起“理发师”,把她的头发修整的光洁亮丽,连病人一年多没洗过的身子也被龙兰珍擦洗的干干净净。
“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他们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幸福”。22年中,龙兰珍就是用爱因斯坦这么一句话一直勉励着自己。2004年5月,已在妇产科担任护士长的龙兰珍在组织的信任下,走上重症病房担任护士长,这是她参加工作以来的第6站。对于投资100万元刚刚完工的ICU病房,是全院最艰苦的地方,每天面临的都是生命垂危的病人,对护士要求严格,病人的所有生活护理都必须由护士来完成,对于40岁的龙兰珍来说,此时更希望能照顾家里,可是在工作与家庭,她总是舍小家顾大家。
有一次,她自己的孩子高烧不退,而当时正有个身患重症开刀的小孩需要我护理,在丈夫和亲人的怨声中,她含着泪水离开了自己的孩子,护理别人的孩子去了。当那位孩子的父母得知此事后,十分感动地说:“龙大姐,真难为你了……?”她笑道:“你的孩子在我的病房内就是我的孩子,你的孩子病情重,我的孩子只是感冒……”那时,孩子的父母感动不已。
2005年2月8日下午五点下班时间,一阵急促的电话响起,她似乎听到了战斗的命令声,立即抓起电话,原来是“120”出诊医生从CT室打来的,告之有4位车祸病人被接入医院急待抢救,时间就是生命。她马上召回了正准备下班的医护人员留下参加抢救,铺好床、装好氧、开好心电监护仪、准备呼吸机、除颤起博仪等急救用品,并及时电话汇报院领导、护理部,组织人员用推车到CT室接病员,以争取抢救时机,经过一番紧张的抢救,4位伤员全部渡过了生命的危险期,当她疲惫不堪地回到家时,只见丈夫坐在沙发上满脸不高兴地等她吃饭,并说:“泰和人民医院少掉你就不抢救病人了?老护士长了,还去ICU拼命……”听到这些话,她并没有生气,只是用眼泪回答:“因为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为了无数家庭不被痛苦所困扰,为了成千上万的病人能重新走上工作岗位,ICU总得要有人去呀!”通情达理的丈夫也被她的真诚所感动,心痛而又后悔地说:“你经常这样抢救病人时,就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吃饭,我还不是怕你累垮了”。
岁月在流逝,爱却在这流淌,在平凡的岗位上龙兰珍做出一份不平常的事业,她连续多次获市、省荣誉,但在荣誉的背后更多的艰辛和努力,然而,在艰难困苦面前,龙兰珍只是用一个执著的微笑默默地耕耘着,就如她自己所说:“选择了护士就是选择了奉献”。
龙兰珍是一个事业的默默奉献着,作为一名基层的护士,她没有华丽的语言,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是22年如一日地做着那些烦琐不起眼的活儿,她更多的是付出和牺牲,可就在这些平凡枯燥的日子里,在这样平凡的岗位上,她凭着自己的钻劲、干劲和对事业的执著,演绎着一曲曲爱之歌,也正是有她的执著,生命才得以延续,真情才在流淌。
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要向龙兰珍同志这样的医疗卫生行业先进模范人物学习,学习他(她)们的热爱祖国、热爱事业、热爱病人、热爱学习,不为名利所诱惑,救死扶伤的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医疗卫生工作者职业道德和医学人文素养为目的,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恪守服务宗旨,提高服务质量,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作出我们医院护理人员的表率和贡献!愿我们“白衣天使”之花越开越多,越开越香,越开越艳!
第二篇:读《沉思录》有感
其实我是更喜欢读小说的,但偶尔也会附庸风雅地读点其他书籍,就象网络红人凤姐的搞笑名言“我经常看的都是社会经济学和一些文学类的著作!比如说《知音》和《故事会》”。但《沉思录》除外,这是我自觉的想去看的一本书。这是一本好书,好书可以让你读得越多,收获的越多,并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本书来自于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马可·奥勒留,一位卓越的罗马帝王哲学家,他没能阻挡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但是却用自己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用他的《沉思录》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这是一本哲学书,崇高却不失质朴。它不如尼采的哲学思考深刻,也不同于《心灵鸡汤》《苏菲的世界》等速食类哲学著作琅琅上口,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这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墓志铭。当n年前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只觉得这话说得好,有大师风范,但并不了解它的深意。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忽然对道德和人性自身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对宇宙、个体、时间、灵魂、生死、痛苦、神、相处、德行、理性等事物的深刻思考,不乏睿语箴言,令人启发与品味。不要说这是XX年前的帝王思想,即使是现在,同样会令人景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古训我们都知道,但是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该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在《沉思录》里,始终贯穿着了解剖灵魂和对自己的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也许我们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达这样自我批评的高度,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接受《沉思录》给我们灵魂的洗礼。 这是一本生活书,超脱却直面现实。“宇宙是流变,生活是意见。”我喜欢这句话。宇宙是变化的,时间是即逝的,人生及万物是短暂的,名利是易腐的……因此,人首要也是唯一的选择,就是珍惜和把握现在的生活。马可·奥勒留把“生活”视作是人对外物的一种体验。他说,“如果你因什么外在的事物而感到痛苦,打扰你的不是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对它的判断。”这些观点,对我们这些行色匆匆、碌碌于打拼奋争的现代人来讲,未免有些超脱,但却是一句温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脱心灵焦灼、困楚的良药。马可·奥勒留认为:人应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幸福。——这样的生活,不正是我们所苦苦寻找的吗?这也是一本晦涩难读的书。除了印刷精美,以及温总理和克林顿点睛的评语吸引人之外,以猎奇的心情也许会令人失望,内容也谈不上引人入胜。有的,只是信手拈来的平铺直叙。宇宙、神、理性、道德……等抽象的概念充盈其中,晦涩而略显拗口的语句,也许浸润着译者对原著的忠诚。但是,这丝毫不能阻碍它成为史上最伟大的哲学经典之一。正如译者、北大教授何怀宏先生所言,“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第三篇:读沉思录有感
读沉思录有感
机电系 08级 机自一班吕浩
如果你问我什么样的书算的上经典的话,我会说历史常新的书才称的上经典,如《沉思录》。读完它我从中受益良多,它让我对如何正确看待人生和如何正确做人处事有了丰厚的感慨与启发。《沉思录》是马可·奥勒留在鞍马闹顿中写给自己的书,是他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它不是小说,不是传记,也不是散文,它没有情节,它只是一个个“间短、甜美、优雅又高贵”的句子,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对于道德和人性自身的探索,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有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思考。《沉思录》,这是温总理的枕边书,这是克林顿在《圣经》之后受影响最大的一本书,这本书来自于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马可·奥勒留,古罗马的皇帝,一位卓越的罗马帝国哲学家,他没能阻挡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但是却用自己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在《沉思录》中有很多的语句让我深受感触。如“如果你能走正确的道路,正确地思考和行动,你就能在一种幸福的平静流动中度过一生。这两件事对于神的灵魂和人的灵魂,对于理性存在的灵魂都是共同的,不要受别的事情打扰。好好地坚持正义的气质并实行正义,这样你就能消除你的欲望。”每一个人都是有欲望的,金钱与物质在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人能够离开金钱而生活。物质高于一切的观念正在麻醉着许许多多在生活中奔波劳累的人,很多人都生活在都市的红灯绿酒,纸醉金迷之中,他们认为丰富的物质生活就是
幸福。然而他们错了,每一个人的幸福不在于金钱与物质,一个人只要一生只要正确的事情,能无悔地过一辈子,做人的本性多要求的事情,灵魂上的平和与宁静是任何东西都买不到的,这就是幸福,那是心灵上对生活的满足。这让我想到了孔繁森,他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他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阿里地区的一方百姓。他在物质上是清贫的,但在精神上是富有的,他是生活在幸福之中的。还有另一句话一样令我深有感触“不管任何人做什么或说什么,我必须还是善,正像黄金、绿宝石或紫袍总是这样说:无论一个人做什么或说什么,我一定还是绿宝石,保持着我的色彩。”马可·奥勒留·安东思想的前驱性,人应该有自己坚持,坚持自己的善良,不被周围邪恶所动摇,在外部事物的打扰中保持自由,并沿着自己的坚持走下去,不要理别人的怎样说,保持自己的色彩不变改,使你的生活井然有序。正如鲁迅所说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我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走自己的路,人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目的在走自己的路。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主见,对世界和自己没有明确的认识,别人说什么是对的就去做,别人说什么不好就不做那他是为自己而活着的吗?他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意义呢?人活着,就要活出个性,活出自我。我们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还有这个更经典“一日之始就对自己说:我将遇见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傲慢的人、欺诈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他们染有这些品性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但是,我,-作为知道善和恶的性质,知道前者是美后者是丑的人;作为知道做了错事的人们的本性是与我相似,我们不
仅具有同样的血液和皮肤,而且分享同样的理智和同样的一分神性的人-决不可能被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损害,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恶强加于我,我也不可能迁怒于这些与我同类的人,或者憎恨他们。因为,我们是天生要合作的,犹如手足,唇齿和眼睑。那么,相互反对就是违反本性了,就是自寻烦恼和自我排斥。” 马可·奥勒留·安东告诉我们每天都要准备碰到各种各样不好的人,但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要意识到我们是来自同一根源,仍然要善待他们,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我们要表现的高贵、仁爱和真诚。还有,不管我们遇到什么事,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看自己做得对不对、好不好,不要轻易地去责怪他人,把责任归在他人身上,要有一种克己忍让和包容的心。《沉思录》还告诉我们,死亡并不可怕,我们要以一种欢乐的心态去对待死亡,死自然现象,是自然规律,但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我们要正确观察理解、正确对待所有事物。我们要利用我们短暂的、有限的、宝贵的生命去做好每一件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沉思录》是人学著作,是人的哲学,是值得一看的,虽然马可·奥勒留·安东的言论依然存在时代的缺点,但是他的语言言论具有时代的先进性,在当今仍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读一本好书,受用一辈子;记住一句经典名言,可以让一个人增添几分睿智。读《沉思录》如口含橄榄越嚼味越浓!朋友,如果你是初读者,千万别指望能够从此书中获取猎奇的快感;朋友,如果你已经读了几卷,千万别半途而废。静下心来,舔渎烦躁的心际,相信你能自如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从
窥探到洞察是如此的顺当。相信我,《沉思录》准会成为你的良师益友,将会使你受益匪浅。
第四篇:读《沉思录》有感
读《沉思录》有感
通信091班 5号 黄林
《沉思录》的作者是古罗马马克.奥勒留.安东尼,这本期多亚派哲学的典型代表作,常被人们束之高阁,因为温家宝总理的一句话“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一时间在国内销售火爆,再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阅读总理的枕边书,已经成为一种流行,最近我也买了这本留存千年的著作,花了两周拜读完了它,虽然原书是用希腊文写的,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初品《沉思录》,已经被它那“忧郁而高贵的气质”所打动。
本书作者把宇宙论和伦理学融为一体,并侧重伦理学的探讨,可大体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整体的世界观。奥勒留认为,宇宙是一个有序的、完善的整体,世界万物有其运动和发展的自然规律,同时在物质的宇宙之中存在一种精神力量(或称神灵)主宰一切。人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元素,也是社会共同利益体中的一员,应当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理性(即本性)协调而动,与周围万物达到和谐统一,这与中国古代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很接近。
二是个体的人生观。作者认为,人生的最高理想是按照宇宙的自然之道去生活,这里的“自然”不是任性放肆之意,而是所谓的理性、本性、法等等,类似于中国古代的“礼”,可理解为一种道德规范。梁实秋先生在推荐这本书的时候说,人生的美德有四:一为智慧,所以辨善恶;二为公道,以便应付一切悉和分离;三为勇敢,藉以终止痛苦;四为节制,不为物所役。我觉得,这段话比较精炼的概括了《沉思录》所追求的人的本性。
阅读这本书,仿若漫步时空,聆听大师的孜孜教诲,掩卷沉思,收获了不少人生哲学:
1.勤于思考,培养辩证思维。康德的墓志铭上有句话“世上有两样东西,我愈是经常持久的思索,愈使心灵充满不断增长的敬仰和敬畏,那就是头顶灿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沉思录》同样有这样一种博大的胸襟,它把人放在宇宙苍穹之下,万物循环之中,死亡不过是自然的一种运转,生命不过是一个过客的旅居,“多少赫赫有名的人最终被忘却”。阅读这本书,时常静下心来思考人生,培养一种纵横交错的哲学思维,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尽可能客观的评价事物,会帮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沉思录》告诉我们,从纵向来看,时间就是一条长河,生命一去不复返,我们要藐视死亡,更要珍惜今天。一个人活一百年还是两千年并无本质的区别,人能拥有的只是现在,我们必须抓紧时间,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一天天地接近死亡,而且我们对事物的观照和理解力会先行消失。昨天已成为历史,明天只是一个传说,惟有今天,才是生活最美好的礼物。经济学家于光远老人在91岁的时候,把自己的人生分解成80万个小时,他的人生哲学就是善于处理忙闲之道。生命在于运动,要努力让自己“忙起来”,学会“不以忙为苦,而以忙为乐”;同时也要高度重视“闲”,多一些冷静思考的空间,在忙中保持一点闲的心情,让自己每一天都过得充实、快乐。
从横向来看,人类社会普遍存在三种联系,即人与周围物体的联系、人与事物产生的原因的联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共同体之中,思想和活动必须符合公共利益。虽然没有启蒙思想家直接而激进的阐述,但《沉思录》关于万物平等、共同法则的思想,对现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什么温总理在三鹿奶粉事件中再次提到《沉思录》,就是要唤起人们对道德法则的敬畏。市场经济以来,我们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精神世界的空白来不及填补,从三聚氰胺到地沟油,从苏丹红到毒饭盒,最会吃的中国人也没能守住“吃得放心”的底线。另一方面,随着贫富差距增大,社会矛盾不断凸显,类似“校园伤人案”的“个人恐怖主义”的事件屡屡发生。为什么一向倡导“仁义礼智信”的文明古国,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社会道德缺失,为什么一直秉持“中庸之道”的中国人,也开始走起了极端?我想,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信仰危机,中国百姓缺少一种普世的社会认同感,几千年来对封建帝王的崇拜,造成了奴性与依附心态,突然一天释放了,反倒迷失方向,无所畏惧。老百姓的权利意识正在觉醒,但权利的保障、社会矛盾的疏导却跟不上节拍,中国社会关系依然以人情为纽带,以地域为界限,尚未形成一种以公共利益为基础的规范有序的公民与国家的社会关系。新一轮支援新疆的热潮已经开始,在谈及治疆之策时,贺卫方教授强调“国家身份认同”的重要性,他倾向于打破一味的依据血缘的族群身份辨别系统,建立一种以不同利益为基础的重新组合的多元化社会结构,达到先“分裂”后“融合”的效果,不失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视角。《沉思录》中有一句话:“作恶者也是对自己行恶”,如果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当权者,在作出任何重大决策的时候,都能够坚持用联系的、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多批判、多从反面论证,就能够跳出自身利益的狭小圈子,做出更为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行动。
2.善于学习,不断取用了9页的篇幅表达自己学习和感恩的过程,“从我的祖父那里,我学习到弘德和制怒;从我的父亲那里,我懂得了谦虚和果敢;从我的母亲那里,我濡染了虔诚和仁爱,以及远离奢侈的简朴生活方式;从我的老师那里,我学会了忍受劳作、清心寡欲、事必躬亲,不干涉他人事物和不轻信流言诽谤”等等,奥勒留从不同人身上学到许多优秀的品质和人生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他掌握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身边的人是最好的老师,时常发现他人的优点,善于吸收有益的经验,是一个人能够快速成长进步的关键。我初到学校学习的时候,面对大量繁琐、业务性强的作业,有点摸不着头脑,但班上里的每一位同学都是我的良师益友,对我的帮助非常大。黄棚,知识广博,思维开阔,学习中不断带来新的生活理念;李亚强,思维敏锐,考虑问题周到全面,处事胸有成竹;赵金洲,热情直率,思路清晰,办事雷厉风行;吴超,温文尔雅,严谨细致,待人真诚,对我总是毫无保留地帮助指导。每一个人都有闪光点,关键看我们是否有一双慧眼,有宽广的胸怀,善于发现,善于学习,像海绵一般,拼命吸收,使自己能力更全面,人格更健全。正如书中所说,“想想那些和你生活在一起的人的德性,例如某个人的积极,另一个人的谦虚,第三个人的慷慨,德性的榜样在与我们一起生活的人身上展示„„”
3.学会妥协,常怀包容之心。奥勒留认为,“人们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有优点就有不足,我们应常怀包容之心,善待自己,也要善待他人。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减少摩擦,提高团队工作效率,甚至能激发创造力。华为是一个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公司,最近,中央高层也在关注,可以说,它是我们民族企业的一面旗帜。《领导文萃》中曾提到,“开发、妥协与灰度”是华为重要的核心价值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和适度妥协是一种成功之道,宽容不是胆怯,更不是无原则的退让,而是通过适当的交换来确保目标的实现。领导干部如果真正领悟了宽容与妥协的艺术,达到一种兼容并蓄的“灰度境界”,就能在正确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保持宽容心态,不但可以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数,还能为自己赢得更宽松的发展空间。
4.淡薄名利,拿得起放得下。在奥勒留眼里,人生彷如一出戏剧,每个人都要按照执法官的安排,全身投入的演好自己的角色,当有一天被辞退时,应该满意地、庄严地退场。它意在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它的宽度和厚度。生命的不完美就是完美,人生不要背着不应有的包袱,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无论生命长短,都能无愧于自己的使命。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这样一个画面,英国首相克莱格宣誓就职的同时,前首相一家要搬出唐宁街10号,美国总统奥巴马入主白宫之时,小布什也得马上收拾行李离开,而且整个过程被媒体全程直播。这看似不近人情的安排,却有其深刻含义。在西方人看来,这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权力移交的象征。在民主和法治社会,权不随人转,一旦离去,就要交出权力,卸下包袱,回归普通人的状态。相比之下,有些领导人退下来后,依然不能调整心态,放不下高高在上的感觉,更有甚者,利用手中权力余温继续享受特权,为自己或亲属谋利。于丹在谈《论语》时讲的那个老和尚与小和尚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过,拿得起是一种勇气,放得下是一种境界,在面对人生的成败起伏、进退留转的时候,我们应该多一份坦然和平静。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接济天下”,对于领导者来说,在其位则应为民请命,鞠躬尽瘁,不在其位则应修养身心,传承美德。
最后,让我们再次回味书中的优美语句:
“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一切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是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会迅速落入忘川。那么一个人靠什么来指引?惟有哲学。”
这是一本需要慢慢品读的书,我想,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我们再重温《沉思录》,一定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第五篇:读《沉思录》有感
读《沉思录》有感
《沉思录》的作者是古罗马皇帝马克·奥勒留·安东尼,这本斯多亚派哲学的典型代表作,常被人们束之高阁,因为温家宝总理的一句话“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一时间在国内销售火爆,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阅读总理的枕边书,已经成为一种流行。最近,我也拜读了这本留存千年的著作,虽然
原书是用希腊文写的,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初品《沉思录》,已经被它那“忧郁而高贵的气质”所打动。
本书作者把宇宙论和伦理学融为一体,并侧重伦理学的探讨,可大体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整体的世界观。奥勒留认为,宇宙是一个有序的、完善的整体,世界万物有其运动和发展的自然规律,同时在物质的宇宙之中存在一种精神力量(或称神灵)主宰一切。人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元素,也是社会共同利益体中的一员,应当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理性(即本性)协调而动,与周围万物达到和谐统一,这与中国古代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很接近。
二是个体的人生观。作者认为,人生的最高理想是按照宇宙的自然之道去生活,这里的“自然”不是任性放肆之意,而是所谓的理性、本性、法等等,类似于中国古代的“礼”,可理解为一种道德规范。梁实秋先生在推荐这本书的时候说,人生的美德有四:一为智慧,所以辨善恶;二为公道,以便应付一切悉和分离;三为勇敢,藉以终止痛苦;四为节制,不为物所役。我觉得,这段话比较精炼的概括了《沉思录》所追求的人的本性。
阅读这本书,仿若漫步时空,聆听大师的孜孜教诲,掩卷沉思,收获了不少人生哲学:
1.勤于思考,培养辩证思维。康德的墓志铭上有句话“世上有两样东西,我愈是经常持久的思索,愈使心灵充满不断增长的敬仰和敬畏,那就是头顶灿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沉思录》同样有这样一种博大的胸襟,它把人放在宇宙苍穹之下,万物循环之中,死亡不过是自然的一种运转,生命不过是一个过客的旅居,“多少赫赫有名的人最终被忘却”。阅读这本书,时常静下心来思考人生,培养一种纵横交错的哲学思维,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尽可能客观的评价事物,会帮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沉思录》告诉我们,从纵向来看,时间就是一条长河,生命一去不复返,我们要藐视死亡,更要珍惜今天。一个人活一百年还是两千年并无本质的区别,人能拥有的只是现在,我们必须抓紧时间,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一天天地接近死亡,而且我们对事物的观照和理解力会先行消失。昨天已成为历史,明天只是一个传说,惟有今天,才是生活最美好的礼物。经济学家于光远老人在91岁的时候,把自己的人生分解成80万个小时,他的人生哲学就是善于处理忙闲之道。生命在于运动,要努力让自己“忙起来”,学会“不以忙为苦,而以忙为乐”;同时也要高度重视“闲”,多一些冷静思考的空间,在忙中保持一点闲的心情,让自己每一天都过得充实、快乐。
从横向来看,人类社会普遍存在三种联系,即人与周围物体的联系、人与事物产生的原因的联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共同体之中,思想和活动必须符合公共利益。虽然没有启蒙思想家直接而激进的阐述,但《沉思录》关于万物平等、共同法则的思想,对现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什么温总理在三鹿奶粉事件中再次提到《沉思录》,就是要唤起人们对道德法则的敬畏。市场经济以来,我们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精神世界的空白来不及填补,从三聚氰胺到地沟油,从苏丹红到毒饭盒,最会吃的中国人也没能守住“吃得放心”的底线。另一方面,随着贫富差距增大,社会矛盾不断凸显,类似“校园伤人案”的“个人恐怖主义”的事件屡屡发生。为什么一向倡导“仁义礼智信”的文明古国,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社会道德缺失,为什么一直秉持“中庸之道”的中国人,也开始走起了极端?我想,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信仰危机,中国百姓缺少一种普世的社会认同感,几千年来对封建帝王的崇拜,造成了奴性与依附心态,突然一天释放了,反倒迷失方向,无所畏惧。老百姓的权利意识正在觉醒,但权利的保障、社会矛盾的疏导却跟不上节拍,中国社会关系依然以人情为纽带,以地域为界限,尚未形成一种以公共利益为基础的规范有序的公民与国家的社会关系。新一轮支援新疆的热潮已经开始,在谈及治疆之策时,贺卫方教授强调“国家身份认同”的重要性,他倾向于打破一味的依据血缘的族群身份辨别系统,建立一种以不同利益为基础的重新组合的多元化社会结构,达到先“分裂”后“融合”的效果,不失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视角。
《沉思录》中有一句话:“作恶者也是对自己行恶”,如果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当权者,在作出任何重大决策的时候,都能够坚持用联系的、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多批判、多从反面论证,就能够跳出自身利益的狭小圈子,做出更为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行动。
2.善于学习,不断取长补短。本书一开篇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