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有感
读《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有感
经过近一年的翻阅,终于在今年寒假里将这本书通读了一遍,为这次深刻的阅读画上了一个句号。
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对心理学和管理学比较感兴趣,并且有当时六院的人文社科教研室的导师的因势利导,因此我曾特意选修过心理学的相关课程,对一些心理学的基础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才会选择这本书进行深入的学习。本书的作者是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而《乌合之众》是他作品中最为著名、影响最为广泛的一本心理学专著,被翻译成近二十种语言,在国际学术界有着广泛影响。大名鼎鼎的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如此评价这本书:
“勒庞的《乌合之众》是一本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
书中阐述了大量近乎“不可思议”的观点,而每个观点都可以拿出来讨论,做一大段文章,但是这里为了节省篇幅,我选择一些我看来非常具有争议性的观点,阐述一下自己的理解。
“群体只有很普通的品质。群体只有很普通的智慧。群体也只有最基本的智能。
群体同时也只具有最低甚至更低层次的智力。……
群体智能从事最低级的劳动,而涉及普遍利益的决定,只能由杰出人士组成的决策中心来做出。
……
群体的叠加只是愚蠢的叠加,而真正的智慧却被愚蠢的洪流所淹没。”
可以说,上面的三小段文字,在现实中不乏“鲜血淋漓”的实例,但是又总感觉跟社会意识形态处处相违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后来通过各方面的交流和探讨,才意识到书中所说的“群体”,具有一定的心理学上的定义,而不是常言中的“群体”。
勒庞眼中的群体,是指面对某些事情的时候,具有共同的某种相关性的行为的个体总和。这些个体在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能共性地产生一种情绪或行动,才能成为书中所说的“群体”。因此,此“群体”与“人民群众”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相提并论。但从这些心理学理论中,也能为我国很多制度找到科学依据,最明显的例子便是——民主集中制,这个集中的民主,就是书中所说的杰出人士组成的决策中心。
“群体不承认障碍。……
群体根本没有能力来理解这种障碍的存在。
群体就是优势,数量上的强大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势不可挡。……
群体之中的成员不存在不可能的概念。”
看到这几段话,我首先想到的便是——“大跃进”、“文革”。当年大炼钢铁的全民、当年的红卫兵,不能谓之为“人民群众”,而更像是勒庞所说的“群体”,他们不承认任何障碍、不认可任何不可能,造成了无法估计的惨烈后果。另外,书中列举了大量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实例,而作者成书的时期距离大革命已逾百年,可见作者作为法国人对这场“大革命”的感受有多深刻。而作为国人,我能想到类似的群体性事件则是对应的“大跃进”、“文革”,这并不是偶然,其中多多少少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或许是因为国内对群体性事件的敏感性,导致时至今日中国也没有在心理学,尤其是群体心理学方面,普及率很低。就我个人认为,心理学可以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生长存在的沃土,而国内心理学研究和普及水平差强人意,导致很多政策变味、股市敏感失控、意识形态侵蚀、甚至宏观调控失效等恶果。
第二篇:读《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有感
读《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有感
中茶云南 陈龙飞
尹沽城曾说:“愿你在这俗世多读点好书。将每日的闲暇,分一部分给寂静中温热的茶杯和新拆的书卷,去遇见经典,遇见智慧,遇见良善,遇见自己。”
香港大学在向学子推荐必读50本经典书籍时强调:“如果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读书,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你已经堕落了。”
一直以来,对心理学挺感兴趣,近日有幸拜读著名社会心理学作家古斯塔夫·勒庞的经典之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在书中,作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群体的众多特点及其形成的因素。
全书篇幅不长,分为三卷:群体心理、群体的意见与信念和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并对“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群体的意见”,“群体领袖”等概念做了深入分析。
有着保守主义立场和精英意识的勒庞,对“群体”这个社会现象充满了恐惧与鄙视。他认为“群体”是依赖“英雄”而存在的。在“英雄”缺席的条件下,“群体”往往只能算是一些朝生暮死的“群氓”.他的言语激烈以至于不惜炮轰群体的不理智、情绪化和愚蠢的沉默等众多的弊端,更有甚者,他更将英雄看作群体赖以生存和前进的根源,没有了英雄领袖,群体只能是一群不如蝼蚁的“流氓”而已。在作者的眼中,一个人,无论是多么少牛的天才,一旦混进群体中就会褪去一切令人羡慕的光环,彻彻底底地成为群体的傀儡,脑中的精英想法只会永远自甘埋于脑海,并且随着时间而逐渐消逝。
很可能是自己的立场不坚定、阅历太浅,总觉得博大精深的文化蕴含了太多的矛盾,连人类自身也是一个矛盾体。
“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一群中国人是条虫”,不禁让我对对作者肃然起敬——难道他是在写给中国人看?又有太多的实例证明了作者的观点:鲁迅笔下的“看客”,中国历史的改朝换代……
所谓群体,不简简单单是一群人的集合,而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遵守同一规范,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体。群体一经形成,就固有其两面性:社会堕化效应和社会促进效应,前者符合《乌合之众》的观点,后者与其观点相反。调查显示:在群体中,社会堕化效应要强于社会促进效应,我想这也许是《乌合之众》的主要支撑吧。
社会堕化效应,仅在一些小事情上就有体现,不利于知识的积累学习。社会促进效应,当然是我们希望得到的效果。个人觉得社会促进效应的产生:1.团队领导者极具人格魅力或权威性,当团队成员都希望得到团队领导者者认可时,就会积极表现自我,为团队尽自己的一份力。2.团队领导是个公平的人,给予能关注团队成员的表现,给予应有的评价和报酬。3.团队文化是一个家的氛围,团队成员间亲如手足,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勒庞书中的很多观点,不仅在当时的写作背景下有用,放到当今的中国也极为适用。不管是一个国家、一个大型公司,还是一个小小的社团组织,大家之所以走到一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想发挥1+1>2的团队合作作用,我们最初的梦想都是积极向上的,为了让这个梦想得以实现,我们需要机制的保证、文化的呵护,更需要我们自身的素质!
第三篇:《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南昌大学
行政管理11级
风尘叹
《乌合之众》这本书出版于1895年,是一部解析群体心理的经典名著。全书的语言生动流畅,分析鞭辟入里且入木三分,一经问世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此书颠覆了人们对群众的通常认识,在阅读该书时我同样触碰到了一个全然不同的视角。作者以十分简约的方式,极为精细的考察了个人聚集成群体时的心理变化,指出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个性就会被湮灭,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的统治地位。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义,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的特点。
决定看这本书是因为第一眼就被它的名字所吸引。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描述它,那还是弗洛伊德说的:“勒庞的《乌合之众》是一本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彩地描述了集体心态。”从头看到尾我都感觉到这本书中的论述有所偏激,可以说我应该是集体主义观念支持者,但勒庞这本书却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这就彻底颠覆了我的观念,集体(群体)原来远远不是我所认识和接受的那样无所不能,无坚不摧。群众竟成了一群毫无自我意识的就如同书名上只知道人云亦云的乌合之众!虽然我并没有完全的跟从书中理论否认我以前的思想,但是我还是明白群体远远不是我被灌输的和自己想象的那样。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对群体竟然感觉到有点儿不安,因为事实上社会的确存在着种种现象昭示着群众的没有自主意识的从众性。比如在图书市场中,当一本书“红”起来位居畅销书榜后不久,便会有一系列从名称、封面、内容、体例甚至版式都类似的书涌现出来,从而出现一股出版潮流,一种时尚,中国人的“从众心理”似乎又助长了这种风气,从“谁动了我的奶酪”到“狼行天下”,从“名人风”到“励志风”,从“财经风”到“医疗保健风”,从“家教风”到“无人不读史”,每一种风气盛行时,各种类型的读物哗啦啦赶着往外冒,作者五花八门,质量良莠不齐,但是大多都会有着不错的销量,甚至稳居在畅销书架上。然而我们读者几乎是没有自己的辨别能力,抱着流行即优质的想法,跟在别人后面买书,此时的消费者便受大众消费趋势蛊惑,沦为身不由己的乌合之众。在从众过程中,个人因为有背后的集体力量的支撑,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可接受的,尽管有些行为是非理性的或者是低于个体思想,但却可以被群众接受。而这正是勒庞认为的群体中的智力泯灭,文中得出“群体中个人智力泯灭存在着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自我意识模糊; 第二阶段是独立思考能力下降;
第三个阶段是判断力与逻辑在暗示与传染的作用下趋同一致; 第四个阶段是残存的智力品质被彻底反噬。
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本一个头脑非常严谨的个人不复存在,他成为了群体中的一份子,成为了一个不具备逻辑能力与判断力的智力泯灭者。”——35页
虽然勒庞只举了些简单的例子来阐述他的观点,但不得不说,能够论证他观点的例子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在生活中大量存在着。其中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大学生的学习状况,从高中的起早摸黑的苦读到大学生活的悠哉游哉,那么多的大学生就这么堕落着,偶尔冒出的发愤图强的激情在看到周围的同学懒散的样子也持续不了几天。
我们学习和理解群体特征,进而来探明群体动向,希望自己在群体中能保有一定的理性。但群体中的个体要想超越群体是非常艰难的。毕竟个体既然身为群体的一员,就意味着个体有着与群体有相同的想法,要想超越,第一件事就是改变原有的观点,然而人性中能够轻易的否认他人却很难来否定自己,其二就算能改变自己的想法,却很难得到群体中的人的认同以及支持,自己与其他人的不同很容易遭受到排斥,很可能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后,往往会放弃自己的想法,沉沦在群体这个波流中。
比如说,股市中的投资家,与其他所有在股市中投资的人有着相同的意识就是想要赚钱。也正因为如此,他跟其他股民一样都是在一个群体中的人,智能水平是低下的。他要想超越大家,就得从不同的方面出发要与大众思想不同,就像涨得好的时候卖出,跌得惨时买进,横盘时还要忍受。自己不仅需要有独特见解而且还要坚守自己的信念不被其他人的的事影响,就算时常要遭受低谷也不会对自己产生质疑。当然这是十分困难的。
如此,群体中的优秀个体是极为稀少的他们是在孤独中前行的。
另外,我在文中看到了这样一段话令我印象十分的深刻: “个人需要为他的行为承担责任——法律上的和道德上的。但是群体则不然,群体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群体就是法律,群体的就是道德,群体的行为是天然合法的。
这是因为单独的一个人是有其名姓的,而群体的本身就是他的名字。群体是无名氏!无名氏不需要为他所做的任何事情承担责任。因为无名,所以无由指控!于是群体得到的,是最为原始的本能表达与宣泄。”——9页
当时我就回想起我曾亲眼见证的一件事:一辆装满各种水果的卡车在转弯处予另一辆车相撞,当即就撒了一地的水果,开始的时候只有少部分的行人捡拾地上的水果,然后人数越来越多,最后竟不顾司机的阻挡疯狂地哄抢!事情为何演变成这样的呢?除了原因之一是由于人们的贪欲,再者就是秉持着众人都在捡,我跟着做也没多大关系的想法。所谓“法不责众”的经验使他们意识到,他们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肯定自己不会受到惩罚——而且人数越多,这一点就越是肯定——以及因为人多势众而一时产生的力量感。所以他们不但没有负罪意识,反而沾沾自喜。
还有就是对本书中介绍的煽动群体的技巧,领袖的动员手段:断言、重复和传染。深有感触。
群体意识行为简单,那么激发群体行动力,就要使用简捷的语言,并且要用通俗易懂的传播方式反复宣讲。也就是勒庞所提出的:断言、重复。在此基础上,群体会自然地互相传染。
领袖的动员手段之一断言:“做出简洁有力的断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证据,是让某种观念进入群众头脑最可靠的办法之一。一个断言越是简单明了,证据和证明看上去越贫乏,它就越有威力。一切时代的宗教书和各种法典,总是诉诸简单的断言。号召人们起来捍卫某项政治事业的政客,利用广告手段推销产品的商人,全都深知断言的价值。”——107页
断言,就是你只能服从不能质疑。清除了思维一种是手段中的其他念头,群体的行动力很容易的被激发。无论是战场上还是商场上,领导一声话,胜过千言万语。随从者们不会仔细想一想这句话对不对或者应不应该遵从,而会一跃而上。
但是,如果断言没有不断地重复,而且要尽可能的不更变措辞,它还是不会起着真正的影响。拿破仑曾经说过,极为重要的修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重复。重复也是本书中提到的领袖的动员手段之二。三人成虎,谎言重复千遍就成了真理。人性懒惰,思维更懒惰,是不愿意多想为什么的,所以,一句谎话如果翻来覆去地重复,大家就会以此为真,真话反而没有人信了。这就是说,那些断言的事情,必须要通过不断的重复才能在头脑中生根,久而久之,我们就会把它当做得到证实的真理接受下来。正如书中所言:“不断重复的说法会进入我们无意识的自我的深层区域,而我们的行为动机正是在这里形成的。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会忘记谁是那个不断被重复的主张的作者,我们最终会对它深信不移。”——108页 最后一种手段是传染,任何人都逃不掉传染,当身边的某一个人对某一件事情言之确凿是,就会不由主的相信着,难怕理由也不是那么充足时。“各种观念、感情、情绪和信念,对于群众来说都具有病菌一样强大的传染力。”——109页
“领袖们借助断言法、重复法和传染法的手段,用观念和信念来影响群体的头脑,虽然这些作用有些是缓慢的,然而一旦生效,却有持久的效果,由此得到民众接受的每一种观念,最终总会以其强大的力量在社会的最上层扎根,不管获胜意见的荒谬性是多么显而易见。”——112页
希特勒也曾在《我的奋斗》中写道:“群体爱戴的是统治者,而不是恳求者,他们更容易被一个不宽容对手的学说折服,而不大容易满足于慷慨大方的高贵自由,他们对用这种自由能做些什么茫然不解,甚至很容易感到被遗弃了。他们既不会意识到对他们施以精神恐吓的冒失无礼,也不会意识到他们的人身自由已被粗暴剥夺,因为他们绝不会弄清这种学说的真实意义。”
社会中大多数处于中下层地位的群众,大多对超出自身生活经验的一般问题不甚了解,很难辨明真伪,希望可以听从权威的意见,这样就不会茫然无措。因此群体易受暗示和轻信,他们崇尚威势,迷信权威人物,我想这也给予了上位者以利用的机会。
这本书毫不留情的揭露了群体阴暗面,虽然以前也窥测到了一些,但都不及这一次来的凶猛,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让懵懂的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
总之,在勒庞看来,群体不管性质如何,与孤立的个人相比,总是较为低劣的。这让我们不禁联想到自己在在现实中的状况,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不随波逐流,做一个清醒的人,尤其是在群体中更要保持警惕,坚持自己的信念。
《乌合之众》是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的名著,初次出版于1895年。该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群体的诸种特点及其成因。全书分为三卷(群体心理、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不同群体的分类及?特点),依次分析了“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群体的意见”,“群体领袖”等,深入透视了社会服从和过度服从、趣味单
一、群众的反叛、大众文化、受别人支配的自我、群众运动、人的自我异化、官僚化过程、以及无意识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这部著作在国际学术界有着十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弗洛伊德曾评价说:“勒庞的这本书是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评价说:“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中,最有影响者,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社会学家墨顿评价?: “勒庞这本书具有持久的影响力,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文献。”与任何学术著作一样,该书也有其局限性,如作者因群体的非理性性质和表现而对它持鄙视和恐惧的态度。他说:“个人在群体影响下,思想和感觉中道德约束与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冲动、幼稚行为和犯罪倾向的突然爆发。”但同时他又认为群体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领者。但这种内在矛盾并未减损其思想学术价值,而是为后来者开启了更深入研究的空间。这部著作对于我们今天认识和研究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依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第四篇:《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乌合之众》是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的名著,初次出版于1895年。该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群体的诸种特点及其成因。全书分为三卷(群体心理、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不同群体的分类及特点),依次分析了“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群体的意见”,“群体领袖”等,深入透视了社会服从和过度服从、趣味单
一、群众的反叛、大众文化、受别人支配的自我、群众运动、人的自我异化、官僚化过程、以及无意识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本书着重在于对大众心理的研究,分析大众心理形成的机制、特征、表现以及群体心理影响下的行为分析。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到生活在群体之中的我们可能一不留神就会卷入这种集体的无意识之中,做出甚至连我们自己都无法解释的行为,可能脱离群体之后便会为自己的行动所懊恼与不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奇特的社会心理现象的产生,从而导致相应的群体行为。古斯塔夫•勒庞在此书中用心良苦的为我们做了深入的分析与解答。
对于群体心理。勒庞认为,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会转到同一方向,个人的理性和个性会消失,从而表现出群体个性、心理,即会变得烦躁、单纯、偏执、冲动、轻信、贪婪而易于接受暗示,从而使个人因为群体的价值理念而变得富有牺牲精神,要么表现出极大地破坏力,要么极具英雄主义。群体习惯被控制和领导,崇拜强权,领袖的权力在群体中是至高无上的,理性的规劝和退让只会让群体觉得软弱可欺。勒庞甚至断定,个体在群体中所犯下的暴行只有在群体力量的支持下才会实现,一旦离开群体,个体又会恢复自身本来的面貌,其甚至会无比惊讶自己在群体中的表现。依据勒庞的理论,宗教导致群体偏执和妄想,种族是群体心理形成不可或缺因素,背离种族本身组成的群体不会长久。根据勒庞的理论,既然个体在群体中是丧失理性和易受感染的,所以在固定的群体中,外在力量想要影响和改变个体的思维是不太现实的,尤其是在有固定宗教信仰和同一种族的群体中。
上述勒庞的理论表明,群体是维护社会发展和稳定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加强对群体的研究,加强对各个群体间的控制和平衡,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鉴于群体中领袖的作用非凡,保护、承认并让群体领袖参与社会管理、变革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要手段。
关于传统。勒庞认为,传统代表观念、欲望、感情,它支配着人们,更支配群体。人们能够轻而易举的改变传统的名称和外在形式,但却无法改变传统本身,传统是根深蒂固的。脱离了传统,不管是民族气质还是文明,都将不复存在。但勒庞也从功利的角度解释说,传统并不是不能改变的,只有当传统带来的有益成果变得破败不堪时,人们便会努力摧毁传统,建立新的传统。没有传统,文明是不可能的;没有对传统的破坏,进步是不可能的。因此,摧毁传统会带来文明消失的剧痛,采取暴力等一蹴而就的摧毁手段会使疯狂过后的人们因为伤口太深而急于治疗,那么由此推断,企图一蹴而就进行变革的方式最终只会是换汤不换药的朝代更替。上述观点表明,勒庞认为在改革中文明与进步是相互对立的,但并不否定人类的生存本性,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进步是必然会打破传统的,但其并不主张激烈的方式进行变革。勒庞的此种主张与其亲历了法国大革命的起起伏伏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其主张对于正在进行变革的现代社会而言,同样有借鉴意义,渐进式的变革也许更符合改革开放的实际。
关于信仰。勒庞认为,信仰是群体行动的向导,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只要能激起群体的认同,口号的力量也足以推到旧社会,建立新时代,近代中国的历史可以印证。现代中国,社会日新月异,群体层出不穷,信仰的多样化必然导致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如何化解冲突,重塑公共信仰将会是改革开放的中国必须解决的问题。
总之,作为群体中的一份子,永远不可能脱离群体而存在,由于群体的多样化,资源的有限性,故必须控制和平衡群体的发展,重塑公共信仰,为社会变革创造一个稳定的外在环境和共同的奋斗目标。此外,每个人都受特定时间、空间的约束,勒庞也不例外,因此勒庞关于妇女、儿童是低级的、愚蠢的评论可以作为考究其生平的研究材料,这点瑕疵对于《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这本书的价值而言犹如沧海一粟,不值一提。
这部著作在国际学术界有着十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弗洛伊德曾评价说:“勒庞的这本书是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评价说:“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中,最有影响者,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社会学家墨顿评价?: “勒庞这本书具有持久的影响力,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文献。”与任何学术著作一样,该书也有其局限性,如作者因群体的非理性性质和表现而对它持鄙视和恐惧的态度。他说:“个人在群体影响下,思想和感觉中道德约束与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冲动、幼稚行为和犯罪倾向的突然爆发。”但同时他又认为群体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领者。但这种内在矛盾并未减损其思想学术价值,而是为后来者开启了更深入研究的空间。这部著作对于我们今天认识和研究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依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作为一部经典之作,《乌合之众》对于理解今天仍不失现实意义。日本普通民众为何曾变成战争机器,‘文革’青年为何曾变得丧失理性,入市股民又为何会变得群情激亢,“抵制家乐福”为何会声势浩大?我想从《乌合之众》一书中就可见一斑。个人到群体的心理变化看似难以理解、难以置信,实则有迹可寻。
第五篇:《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许秀美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由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著述,于1895年出版,被翻译成包括汉语在内的17种语言版本,是一本研究社会心理学的权威著作。美国社会心理学领域的泰斗奥尔波特曾说:“在社会心理学这个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中,最有影响者,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
一、内容简介
勒庞对“群体”的界定是:自觉个性的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转向一个不同的方向,形成一个心理群体,就形成了一个“群体”。群体分为异质性群体(如街头群体)和同质性群体(如政治团体、宗教派别、军人等)。本书主要是论述异质性群体。
该书依次分析了“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群体的意见”,“群体领袖”等概念,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念且用事例进行了说明。勒庞对群体的态度很矛盾,他虽然极力贬低群体,但又肯定了它对文明发展的作用。勒庞让我们深入认识了解了“群体”这一社会现象。
二、群体的特点特征
1、冲动、易变、急躁。孤立的个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应行为的能力,群体则缺乏这种能力。它可以在转眼间从最血腥的狂热变成最极端的宽宏大量和英雄主义。群体很容易做出侩子手的举动,同样也很容易慷慨就义。
2、容易受暗示、轻信。群体总是处于一种期待的状态中,很容易受人暗示。最初的提示,通过相互传染,会很快进入群体中所有人的头脑,群体感情的一致倾向会立刻变成一个既定的事实。如义和团的团民相信法术可使自己刀枪不入。
3、情绪夸张而单纯。群体的感情极为简单而夸张,它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比如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教授韩德强在保钓游行中掌掴老人还觉得占着义理、义正词严。
4、群体偏执、专横和保守。提供给群体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迷恋传统,对一切有可能改变自身生活状态的新事物有着根深蒂固的无意识恐惧。
5、群体的道德,或高尚或低劣。因为不计名利,顺从、绝对献身于真正的或虚幻的理想。例如,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君主制封建制在三年内土崩瓦解。1861年,美国爆发南北战争,北方战胜,在美国废除了奴隶制。
6、群体的信仰盲目的服从、残忍的偏执、要求狂热的宣传。如宗教法庭迫害伽利略、布鲁诺等进步人士等,这些群体性事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能归责于领导一人,那些怀着宗教般信仰的群体其实要负很大的责任。
7、群体的观念完全为平等的精神左右,对自由民主没有丝毫的尊重(绝对均贫富)。喜欢绝对的、毫不妥协和简单明了的形式,夸大其词、不断重复、绝对不以说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情,就能对群体产生有效的影响。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无异议、情绪化、低智商。在智力上,科学家和平民有天壤之别;但在性格上,差别甚微或没有。
8、群体的想象力,只会被“形象”打动。新闻报道一次偶然事故死亡500人的事件在群体中造成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因为感冒造成的陆续死亡5000人的事件,但事实上后者更应引起我们的注意,说明医疗体系及自身保健等存在问题。
在群体影响下,个人思想和感觉中的道德约束与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冲动、幼稚行为和犯罪倾向突然爆发,从众、教条主义、放弃责任意识。以爱国名义进行的一些群体性事件,一方面极尽暴力语言辱骂其所憎恨的对象,包括和自己观点相左的同胞;另一方面语言不足发泄其爱国公愤,就把情绪转移到与之相关器物上。
9、群体的理性只能接受比喻等初级推理。比如:冰放在嘴里会融化,则所有透明的物质在嘴里都能融化;相信人多就能够天下无敌;相信仅仅依靠抵制日货这个简单行为就可以打击到日本,但是在很多地方却演变为打砸抢,以“爱国”的名义进行犯罪,这样的行为在西方国家的眼中,则会认为我们还是一个落后愚昧、没有秩序、没有远大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民族,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但时时记着历史上别的国家对我们的侵略,一讲起来则气愤填膺、摩拳擦掌,这是一种弱者的自卑心态。
要记住,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人民脱离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历史,成为了国家的主人,我们是和其他民族一样的、平等的人。
三、群体心理学的应用
1、应对群体性事件
目前群体性事件正呈多发趋势。例如:2008年3月14日,拉萨发生群体性事件,有18名无辜群众被烧死或砍死,受伤群众达382人,其中重伤58人,拉萨市直接财产损失达24469万元。2008年8月19日,云南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造成41名警员和19名民众受伤,2人死亡,原因是较低的收购价格导致胶农跟公司产生矛盾。2009年7月5日,乌鲁木齐市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造成1700多人受伤、197人死亡。2012年9月15日,长沙保钓游行变打砸抢。2012年9月15日,西安保钓演变成打砸抢事件。
国外的群体性事件也是层出不穷。2005年10月27日,法国巴黎郊区爆发被认为是法国自1968年学生发起“五月风暴”以来的最大骚乱,持续十余天,波及300个城镇,超过4300辆汽车被焚毁,800多人被捕。2007年11月25日,巴黎郊区再起骚乱。因两名少年骑摩托车与警车相撞后死亡,数十名青少年和警方发生冲突,焚烧多座建筑和多辆汽车。2011年8月4日,伦敦一名29岁的黑人平民被警务人员枪杀,民众上街抗议警察暴行。引发社会骚乱事件,并扩散至伯明翰、利物浦、利兹、布里斯托等城市。
学习心理学,学习社会心理学,了解发生在群体性事件背后的心理学原因,配合其他针对性措施,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群体性事件的破坏性。
2、正确认识历史事件
理解了群体心理学,就可以对大量的历史和经济现象做出真切的说明。群体是无意识的,理性是人类较晚才具有的属性。无意识在我们所有行动中作用巨大,而理性的作用无几。文明的动力主要的还是各种感情—如尊严、自我牺牲、宗教信仰、爱国主义以及对荣誉的追求等。
群体现象受文化影响很大。一名清华大学教授说:“由于制度涉及一个实施成本的问题,我越来越接受的看法是,制度固然重要,而文化是降低制度实施成本最有效的因素。”一些群体文化意识,如:强调法律、秩序却又不遵守法律和秩序;希望秩序对别人管用,轮到自己却总希望自己能是特殊的;相信法不责众;希望一夜暴富,等等......3、坚持改革开放
影响群众的都是一些传统观念,要慢慢的去影响、改变。英国历史学家麦考利总结英国议会250多年稳定的经验时指出,他们“从来不考虑是否严谨对称,更多的考虑它是否方便实用;除非感到不满,绝对不加以变革;除非能够消除这种不满,绝不进行革新。”我国当前一些群体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传统文化,这不是短时间就能够解决的,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4、建设和谐社会 勒庞在书末总结时很悲观,认为人类的发展史是野蛮人—文明人——野蛮人的循环,这是哲学终极意义上的悲观。现实是不断进步的。一切精神结构都包含着各种性格的可能性,环境的变化就会使这种可能性表现出来。是需要文明的群体行为,还是原始的群体行为?答案很明显。在实践中,我们要尽量宽容,尊重科学理性,也理解非理性;关爱朋友,也理解敌人;关注自我,也融入群众。以自己微薄的努力,让这世界再多一点和谐、多一点爱。(文章内容摘自书籍及相关网络报道)
(作者系湖南省植保植检站防治科副科级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