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原创: JackyRoyLo
作者:古斯塔夫·勒庞(1841-1931)
翻译:冯克利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其实几年前就在罗辑思维里听到过这本书的推荐。当时没有太在意,只是印象里知道这个是写大众心理学的。最近和同事一起出差的时候发现他包里有这本书,就马上借过来读读。阅读完后,结合自己的生活和经验,发现里面写得真实,跟自己的体会很像。其实读外国著作的好处就是都很容易上手,不会有阅读上的障碍。原因是他们会用很直白通俗的言语,写自己观察到的种种现象,以及自己对这许多现象的思考和总结。以下就是我几点个人的感受。
一、群体行为不理性,不需要负责,勒庞提出了一个群体的概念。通过他的观察,发现群体的行为会跟个体上有很大差异。群体的行为是不理性,不需要负责的。群体做出的结论往往会跟个体理性分析做出的结论差别很大。其实这个就有点像屈原几千年前的诗文里说得:“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种问题几千年就有了。只是西方学者勒庞把他作为一个具体的学术分支展开后去研究。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也时常会有这样的感受。明明公司的这种制度会有问题。为什么大部分的人就同意了。以前不理解,看了这本书后,就知道了。这就是群体的行为。所以后续在看一个人的意见,一定要区分他是群体的意见,还是来自己个体的意见。他本人是完全独立的个体,还是群体中的一员。后续自己在心理上就完全会有准备了。知道自己的理性意见不被群体接受是完全正常的。
由此而来,我们就会想到,群体在很多时候是非常可怕的。尤其是群体中的个体,由于不需要对具体的事物负责,所以他的行为是非常可怕,也是不需要去想后果的。群里的暴力行为在本书1895年发表后,都能从很多社会事件中得到证明。个人在实际生活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个人和群体的关系。不要卷入其中。
二、群体不具批判精神,只讲感情;断言,重复,传染是影响群体的重要因素
看了此处,我才知道,原来现在西方的政治家为什么会经常在公众集会的时候经常发表一些自相矛盾,或是很明显就是错误偏激的言论。原因很简单,就是需要迅速获得群体的支持。越是偏激的断言,越是能在群体中得到支持。越是重复偏激的断言,越是能在群体中得到广泛的支持。所以要成为一个群体的领导,偏执,狂妄的言论是必不可少的。这里的理论根据就是出自勒庞的《乌合之众》。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越是不对的言论,越是能得到很好的传染和传播。具有理性批判思维的人压根就成为不了群体的领袖。
以前我总是认为,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现在通过勒庞的理论,深刻的知道这个在群体中是完全行不通的。群体不具批批判精神,不想动脑子想问题。他们只在乎表面的的感情。所以想要争取群里的支持,需要在群体的感情上做努力。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政府行为明明会造成不好的影响,但是也一定要通过。其实在个人事业的成长的过程中也是的这样的。大众关注的不是这件事正不正确,而是你有没有考虑到群体的感情。有个时候需要变傻,或是在非理性的情况下,你反倒能把事情做好。这个是我最大的感受。所以在说服群体的时候,根本不需要逻辑的理性分析,而是要去“动之以情”.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现在很多网红或是创业都需要有感人故事背景的逻辑。在具体的事物中药说服别人,感情会起到比理性分析更大的作用。
三、名望
勒庞提出领导人的名望是最能影响大众选择的。所以群体中的领袖一定要努力去维护和包装的自己的名望。群体只所以服从领袖是由于领袖具有很大的名望。换句话说,说服群体其实主要是靠名望。这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不管是政治领袖还是娱乐明星,都会有很多在正常看来很不可思议的报道。其实这些宣传无非都是为了在群体中简历他们的名望。
第二篇:乌合之众(古斯塔夫 勒庞)——读书笔记(最终版)
作者自序
人类的自然本性决定了这样一个事实,即认不得不在思想、感情和习俗的支配和主宰之下生存。制度和法律不仅是人的本质的外在表现,还在很大程度上表达着人的需求。理性是人类最近才有的属性,它还不完善,还不能为我们解释无意识规律。引论:群体时代
真正社会变革的唯一重要特征:应该是根植于文明、思想、观念和信仰的革故鼎新过程中。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它最稳定的因素就是可以通过遗传来承袭思想。
两个基本因素构成了人类思想转型的基石:首先是宗教、政治和社会信仰的毁灭;其次是现代科学和工业的进展催生出完全不同的生活和思想状况。
不管未来社会以何种方式进行组织,必将不得不把一个新兴的力量考虑在内—这是一种在现代社会持续存在并且具有统治地位的力量—群体的力量。
群体的时代中,决定民族走向的因素存在于群众的心理,而不再是在政治上认可的传统,君主的个人倾向和相互敌对的态势或商议中。
群体组织会催生出一些教条,一种不容分说的独断主义的力量。第一卷:群体心理
1、群体的一般特征
群体:通常意义上指的是聚集在一起的多个个体。
心理学立场上来看,群体是一个心理状态上的群体,这一群体,受群体精神统一律的支配,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存在。
集体心理:聚集在一起的群体,其中的个体思想情感会全部朝一个共同的方向进发。个体成为有组织群体的一员,其表现出来的特征有: ⑴自觉地个性的丧失,思想和情感转到一个全新的方向上去。一个民族的全部个体是不可能聚集在一起的,但整个民族在特定的情况下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群体。⑵附属特征:具体内容和精神结构会随着群体人员组成情况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同质群体和异质群体的差别。
一个心理群体呈现出来的最突出的特点:无论组成群体的个体是什么人,无论其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或智力等是否相同,在他们组成一个群体时,他们会获得一种集体心理。
他们的情感、思想和行为,与作为单独个体时的情感、思想和行为截然不同。群体的个人已经不是独立的个人。原因在于:
首先,现代心理学认定的客观事实,即无意识心理活动在生活、理智思考中的作用都是压倒性的。人类有意识的行为活动,只是无意识的深层心理结构的产物。无意识因素从始至终支配着我们基本的性格特征,而它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这一心理深层结构包含着一个种族的先天特性,它由世世代代传承的诸多共同特征构成。我们大部分日常生活行为,其实都是深层心理动机的结果。这又是无法观察到的。种族的先天特性又无意识因素构成。种族的个体之间基本上很相似,造成个体彼此间不同的,主要是他们具备的有意识因素。无意识使人相似,有意识使人不同。
群体共同属性:无意识;群体心理不仅削弱了个体智慧,还减弱了个体本身的特征。异质因素泯没在同质因素中,无意识的力量占据制高点。群体呈现出来的品质特征一般都等而下之,这就是群体不能完成高智力工作的原因。在群体之中,每个个体叠加在一起只会让愚蠢增加,也不会让天赋才智得以凸显。如果群体中个体把各自最基本的品质汇聚,那么带来的必将是平庸而不是新颖的东西。
群体具有而鼓励个体不具备的特性其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很多。
其一,单从数量上看,群体中个体能感觉到一股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这使他的本能无所顾忌地释放出来,而当他是一个孤立无援的个体时,他必须限制约束这些欲望。(群体无名无姓它不必去承担什么责任,结果是,驻留在个体心头的那种责任感消散一空。)其二,感染现象在决定群体特性的同时,还决定着群体一般会接受什么。感染类似于一种催眠作用。所有的情感和行动在群体中都有感染性,它甚至可以把个体感染到随时准备为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这是一种放弃自我利益的特性,与人的本性是极为对立的。如果不是在群体中,一般不会发生。——群体性感染
其三,群体有易于接受暗示的表现,是感染造成的结果。个体则不那么轻易。—接受暗示 群体中,个体大脑活动被麻痹,催眠,经过不同的诱导,个人能被引入到一种完全失去自我意识的状态中,此时他会对使自己完全失去自我意识的暗示者言听计从,言行会与日常性格习惯完全不同。——有意识的自我人格不见了,主观意志和分辨力不复存在,所有的情感思维都被支配着。
在某种暗示的引导下,他必然会采取行动,因为此时的他已经难以抗拒一种冲动的力量。总结:人有意识的消失;无意识的横行霸道;思想和情感因暗示和交互感染的作用向一个方向发展;把暗示带来的意念立即付诸行动;——这些倾向都是群体中个体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
群体与孤立个体:行动上,群体中的个人与本人有着本质的差别,他的思想情感早已在他的行为失去自主能力之前,发生了变化。——法国贵族1789 8 4 法国贵族主动放弃了自己的特权。
独处的一个人,可能是有涵养的,但在群体中,他会蜕变成为一个野蛮人,一个行为上受生命本能支配的动物,与原始人极为相似。
作为群体中一个组成部分,个人就像无数沙粒中的一个,他可以任凭风把他吹向任何地方。
结论: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体,而在情感情绪以及由此引发的行动上,群体可能比个人表现的更好也可能更坏,主要看当时的环境氛围,即群体接受的暗示的性质。群体,常常是犯罪群体,却也经常是英雄的群体。英雄主义的行动不可否认地蕴含无意识的因子,但正是这种英雄主义在书写历史。
2、群体的情感和道德
(1)群体的冲动、易变和急躁
群体人又一切外在刺激因素的摆布,且呈现为不断变异的特征。
群体是刺激的奴隶:只要是刺激因素,就会对群体发挥控制性的作用,而且这一作用会不停地发生变化。
心理学的解释是:独处的个人能够主宰自己的行为,并对行为进行反省后作出反应,而群体则不具备这种能力。——即受无意识的支配。
让群体激昂亢奋的因素,主要听从于各种各样的冲动,无论是大度的、残忍的、奋勇的、怯弱的,其表现总是极其强烈。——如血腥暴力的躁动转变为季度宽容平和,并走向英雄主义。
群体具有多变性,使其显得难以驾驭。另外群体是不可能长久的,即便它有各种各样的热切愿景,但不具备任何深谋远虑的能力。
种族自身一些特质可以视为我们一切情感的源泉。群体的躁动、冲动易变都在种族特质的影响范围之内。
(2)群体的轻信和易受暗示
群体顺从暗示,把头脑中被唤起的幻觉当作现实来接受,并且,群体中幻想对所有成员的作用是相同的,群体中有教养的人和无知的人相同。
最开始是一个示意——经过相互感染——进入群体中所有人的头脑之中——群体一致的倾向性情感得以形成。——集体心理形成。
群体徘徊徜徉在一个无意识领域,时时对暗示可能闻风而起,理性不能发挥什么影响,像生命有了一往无前的激情,丧失掉一切省思的能力,极度轻信之外,在没有别的东西。
如神话的快速传播:除了群体极度轻信之外,还有就是事情在经过群体的想象之后,已经发生了奇妙的变化。极度轻信+群体想象
第一步:群体中某个人对真实情况的第一次扭曲 第二:交互感染,第三:共同倾向性,集体幻觉。
群体中博学多才的人和笨蛋一样不再具备观察能力。观察力和反省精神丧失。期待中的群体
+
暗示的作用
模糊不清的记忆 ——幻觉——暗示:暗示往往来自于幻觉。幻觉得到肯定(认同感是肯定过程的核心。)引发相互感染。——母亲认错孩子等。儿童的证词尤其不可信。
一个事件受到的怀疑程度越深,那么肯定是参与观察的人数最多。
群体想象力,使过去的事物失去了原本的面目。历史留存记忆的能力有限,除了神话之外,它把其他的都会毁弃掉。
(3)群体情感的夸张和单纯
群体不接纳质疑和不确定性,并且总是走向极端;群体的情感总是过多的。群体情感最鲜明的特点:极简单;言过其实。
情感一旦表现——暗示,感染——迅速传播情感认可的对象的力量大大增强。简单化和夸张造成的结果:一群人既不去质疑什么,也不去确认什么 猜疑一经宣布就会立刻成为无可争议的证据。
群体情感的暴力倾向在丧失掉责任感时会得到增强,在异质性群体中间尤其如此。群体放大自己的情绪,由此,它只会被最极端的情感打动。
夸大其词,断言,重复是常用的手段,而绝不用推理方式去证明。种族因素占有主导地位的倾向。如歌剧在不同国家的反应。个人只要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其智力水平立刻急剧下降。(4)群体的独裁、专横和保守
群体感情的机理,群体面对强权奴颜婢膝,一时的革命本能改变不了群体的极端保守了群体对变革和进步充满本能的第一。独裁专横:群体对自己的力量有清晰认识,于是倾向于对自己的激情和独裁加上权威的印象。种族的基本观念再次显示出重要性,即种族支配着人们的情感和思想。群体崇拜强者,反对弱者。
保守:像所有原始人一样,群体把拥有保守本能视为不可触碰的。他们对一切传统的迷信和尊重是绝对的,对所有新生事物——那些可能会改变他们的基本生存状态,则深深怀有一种无意识的恐惧。(5)群体的道德
群体表现出来的道德可以比个人更高尚,或更低劣;群体几乎不受利益考虑的左右,而孤
立的个人却为之欲罢不能;群体的道德净化作用。第一,如果把道德视为:长时间内对特定社会习俗的尊重,且持续地对私心私利冲动的抑制。那么群体根本算不上是道德的,因为它倾向于多变和冲动。原始人所具有的野蛮和破坏性的本等传承了过来,它潜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加入到没有责任感的群体,并且预判到自己不受惩罚是,就会完全释放。如在动物身上发泄,向捕猎时群体表现出的热情和凶残。尽管残忍手段看起来十分怯弱。第二,相反,如果把道德视为:特定时刻表现出的品格,例如牺牲自我,勇于奉献,不计名利和吁求平等。那么可以说,群体的道德境界常常很高。只有集体才能够产生伟大的献身精神。群体对其中的个体有一种道德净化作用。
虽然群体经常自暴自弃回到低级的本能状态,她们还是不时地确立起崇高道德行为的典范。
3、群体的观念、推理能力和想象力(1)群体的观念
基本观念和从属观念;要想让群体认可必须转化高高在上的观念;观念的社会影响与其包含真理的程度没有关系。
分为两大类:一类:附属的、偶然的观念。一类是可以视为基本观念—环境、遗传规律和公众意见给予他们极强的稳定性。
基本观念像是一条浩荡的江河,慢慢地在既有的河道中流动;
短暂的观念就像是一朵朵小浪花,虽然它们一直变动不居,自身并不具有真正的重要性,却在河流的表面跳动,相对于河流而言又是显而易见的。
在群体中,无论是什么样的观念,要想具备实质性的效果,必须是绝对的,强硬的,并具有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形式。它们现身时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呈现,惟其如此,才能被群众接受。——思想观念的通俗化,简单化。当一种思想观念被彻底改造后,群体可能才愿意接受,并让它们进入无意识领域变成一种情感,这时,它才能释放出自己的影响力。
最明白无误的论证对绝大多说人的影响也是微不足道的。推理论证是行不通的。论证也许会被受过教育的人接受,但那些狂热的皈依者被无意识驱使。
观念根植于群体头脑中是长期的过程,一旦影响作用强大,而根除它们也是长期过程。(2)群体的推理能力
群体不为理性思考所动;群体的推理能力非常孱弱;群体接触观念时只有表面的相似或承续。
(3)群体的想象力
群体用形象思维思考,且这些形象之间无逻辑关系;群体易受奇迹打动,传说和奇迹是文明的真正支柱;大众的想象力历来都是政治家权利的基础; 形象暗示产生的情感有时非常强烈以至于能够被付诸行动。
伟大的政治家都会把群众的想象力视为权利的基石。始终观众的是激发群体去想象。影响想象力的,绝对不是事实本身,而是事实引起人们注意的方式。知道了影响群体想象力的艺术,同时也就掌握了统治他们的方式。
4、群体信仰的宗教形式
深信不疑源于采取宗教形式;大众的神明从未消失。宗教情感复活的新形式 偏狭和盲信,与宗教情感如影随形。
一切宗教或政治信条的创立者之所以能让它们被人们完全接受,就是因为他们成功地撩动
了群众狂热的情绪——作为结果,群体在崇拜和服从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感,他们随时为自己的偶像准备放弃生命。
感性与理性永恒的冲突对抗中,永远是不会被征服的。
所有的政治、神学和社会信条如果打算在民众中间生根发芽,都必须采取宗教的形式,这一形式可以排除争论带来的危险。
对社会现象,则更有必要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而不是从自然主义的角度。
如法国大革命——只有把它视为一种新的宗教信仰在群众中建立时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一系列的大事件,之所以发生,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民众的精神相让它们发生,其实历史上绝对的专制者也不可能造成这些大事件。其根基是大众的精神信念在起作用。
拥有最高权力的最专制的君主,所做的只不过是加快或是延缓精神幽灵显身的时间而已。
第二卷:群体的主张和信念
1、群体的主张和信念中的间接因素(1)种族——决定性的影响。(2)传统——种族精神的综合体。
传统支配人的行为。群体是传统思想最坚定的拥护者。
自人类诞生,一直在做两方面的努力:
一、构建某种传统;
二、当既有的成果没有利用价值时,就尝试去摧毁这一传统。破坏和建立。稳定和新变之中取得平衡。(3)时间——时间不停地摧毁信念,使混乱不堪走向有序
时间决定着一些重大要素,如种族的形式就取决于它。一切信仰的力量的形成、壮大、消亡考的都是时间。
时间为群体装备了观点和信念,或者它至少促进了它们的生长和发展,一些主张只能在一个特定的时代实现,换做其他则只能是失败。(4)政治和社会制度
各民族都不能选择对他们而言是最好的制度;相同制度标签遮掩着最不同的东西;理论上最糟糕的制度对一些民族来说却极为必要
一个民族并没有能力去真正改变自己的各种制度,暴力革命确实可以改变各种制度的称谓名号,却不能改变它们的实质内容。
是民族的性格而不是政府,决定着民族的命运。
一个民族的强盛和另一个民族的衰微,与社会政治制度没有任何关系。每个民族都由它们自己的特性决定,所有那些不能与这种特性相匹配的制度,只能算是借来的衣服。完全是制度反过来影响了群体的大脑,因此才会引起此起彼伏的剧烈动荡。(5)教诲和教育
生活中,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具备判断力、经验等条件,还得有开拓精神和个性。他不是机器上的一个部件,而是一个威力巨大的发动机。中国式教育造成了巨大的人才浪费。教育应当培养的是学生坚强的意志、斗争的勇气和顽强的战斗力,这是不可或缺的生存武器。
要想知道群体今天在酝酿什么,明天将要付诸的行动是什么,要想知道所有的这些想法和信念,就必须对形成这些想法和信念的土壤构成有所了解。
我们当前的教育制度是如何培养出这样的头脑的,原来是冷淡平和、中立的民众如何变成了一个满腹牢骚心生怨诽的队伍?
2、群体主张的直接因素(1)形象、词语和套话
词语和套话力量不可思议;群体的想象力特别容易被人们对形象产生的印象控制住。
词语和它们所匹配的形象结合后,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最模糊的词语往往能产生最大的影响,如自由平等等。它们身上集中了潜意识中差别巨大的抱负,及对其加以实现的希望。某些词语和套话永远高于说理与论证。
时代变迁中,语言所包含的词语很少发生大的变化,而词语所引导的形象,特别是人们赋予它们的具体内涵却在时时随时代,民族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如“祖国”在两百年前的法国人和现在法国人不同。
因此,我们要想利用它们去影响群体,就必须搞清楚这些词在这个时代被群体赋予的含义,而不是过去的含义。
名称如果得当,它能够使最恶劣的事情变得能让民众去接受,其力量就是如此强大。——学会灵活运用词语。
如果旧事物给民众的印象是负面的,那就通过更换新名称的方式获得正面的政治效果; 种族不同会造成词语含义的变化;
“民主”在欧洲和美国的不同内涵:拉丁民族来看,“民主”更多地是指个人的意愿服从于国家和集体的意愿。于是乎,国家的力量越来越强,形成集权垄断
在盎格鲁撒克逊地区,特别是美国“民主”指的是个人的独立意志,国家要尽可能为个体服务。个人的意志高于国家。(2)假象
假象的重要性;一切文明的根源都有假象;假象的社会必要性;群体往往更喜欢假象而非真实;只要是能够让他们产生幻觉的,就能成为他们的主人,破灭幻象的,就会将之消灭。(3)经验
只有经验才能使必要的真理在群体的思想中扎根,摧毁有危险的幻想;
经验只有在不断重复的情况下才是有效地;劝导群体需要在经验上付出代价;(4)理性
理性对群体毫无影响力;群体只受无意识情感的影响;罕见事情发生的秘密诱因;逻辑在历史中的作用;
群体不受理性精神的引导,他们只相信那些由形象拼接起来的观念。同情感相比,理想显得柔弱而且不堪一击。
每个种族的精神成分中都包含一些特定的规律,这些规律决定着一个种族的命运,一个群体任何的冲动都要服从于这些规律。要想让群体相信什么,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情感能让他们兴奋,并且装出自己也有这种情感的样子,然后借用简单低级的组合方式和一些著名的暗示改变他们的看法。同理性相比,是幻觉引发的激情和疯狂刺激着人们走向文明之路。
尽管存在理性,但是推动一切文明进步的却不是理性。倒不如说,推动文明进步的依然还是各种情感诸如尊严、民族主义、宗教信仰、爱国主义以及对荣誉的向往。
3、群体的领袖及其说服人的手段(1)群体的领袖
一切生物在形成群体时都有服从首领的本能需要:伟大的宗教之所以能在各地开花结果,广泛传播,考得不是政治家或哲学家的宣传,更不是怀疑论者的帮助,而是虔诚的信徒。群体领袖的心理状态:狂热,坚定而强烈的信仰。只有他们能让群体有信仰,并能把他们组织起来;
领袖的分类;激情四射、但只暂时拥有顽强意志的人;第二类为意志力更为持久的人。第一类领袖虽有活力,但不能持久,在激动人心的时间结束后,他们便很难继续充当领袖。(在某些条件下,他们也是被领导的人,其行为总是受到某个人或观念的指引,当失去了具体的计划和步骤供他们遵循的时候,他们就失去了自我)第二类领袖,尽管不那么引人注意,但影响力却比第一类大得多。持久的意志力,巨大的品质是常人没有的。意志起到的作用
(2)领袖说服人的方式 断言、重复、和感染;
断言:不考虑任何理性的推理或是证据的简短断言,最能让某种观念进入群体的大脑。对付断言的方式就还是用断言,而不是理性的论证。
重复:不断地用措辞不变的词语来重复。拿破仑:最有效地修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断地重复。
最理智最清醒的头脑也会受到重复力量的影响:原因在于,我们大脑中那个无意识自我,会受到不断重复的说法的影响,而这个区域正是我们行为动机形成的地方。断言的事情,只有通过不断地重复才能在头脑中累积成深刻的印象,并且这种手段最终能够使人把断言当作真理接受下来。
如果断言和重复被分开使用,因为双发的力量都强大,会相互对抗,抵消。
感染:在一个断言被有效、无争议地重复之后,所谓的流行观点就会形成。与此同时,强大的感染过程就开始了。传染具有极大的威力,完全可以控制一个人接受什么意见,让他产生某种情感表现。
没有清晰思路的头脑更加速了这种传染。
从社会下层传染至上层的方式;不管是什么观念,只要是得到民众的认同,最终都会传播到社会的最上层,并在那里扎根。大众接受之后,变成一种普遍的真理,就会站在自己的起点,开始作用于一个民族的上层。
大众的见解主张很快就会成为普遍观念;纵观历史,好像是才智塑造了世界并改变着世界的命运,其实这种作用不是直接的。
支配大众的永远是榜样而不是论证。每个时期,无意识的群体都会模仿少数有个性的人,但是这些特立独行的人还是会默认普遍的观念。他们要是不那么做的话,模仿他们就会变得异常困难,其影响力就会减小。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过于超前的人,对于自己的时代一般不会产生太大影响。这是因为两者有太严重的脱节。(3)声望——一种能够加强权力的力量。
现实中,声望其实是一种支配力,起作用强大,常常使我们丧失判断力,并产生惊奇和敬畏的感觉。一切权利的获得主要靠的是声望,缺少声望就什么也没有了。
声望定义与分类;一类是与生俱来的声望,其获得与财富、荣誉、名分有关。一类是个人后天获得的声望。基本属于个人,既可以与名分、财富荣誉共存,因为它们而高贵,也可以独立而存在。最常见的声望:先天的声望,个人的声望。除了通过人为载体表现出来的声望,还有如各种主张以及文学艺术作品中包含的声望,其需要日积月累,否则达不到效果。
历史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重复某些判断的过程,这种现象在文学和艺术的历史中表现的更为突出。因为历史赋予巨大的声望,因此找回了曾经失去的价值。像帕特农神庙。
声望的突出特点:彻底麻痹人们的判断力,将事物的本来面目掩盖。是征服群体的基本因素之一。对一切事物的意见,群众和个人都是一样的,先入为主且意见是现成的。不管对错,普及的主要原因是具有声望。
声望受损的方式:第一,通往声望的道路上,成功必不可少,是主要因素。成功消失,声望也会随之消失。第二,一旦声望出现问题,并且被分析探讨探讨,那么声望就不再是声望了。只有与分析探讨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长久保持群体对他的敬仰。
4、群体的信念和主张的变化限度(1)坚定地信念
群众的见解和信仰分类:一类是我们拥有的重要的永恒的信仰,即使经历了百年风雨,也不会发生变化,它们是文明的基石。普遍信念决定各种思想的走向,它能激发信仰的形成并让人们产生捍卫他的责任感。各民族为了捍卫自己的信念,往往会变现的极度野蛮和不宽容。这也正是一个民族最可贵的品质的再现。
普遍信仰具有催眠作用。支配人们行为的首先是信念而后才是习惯。
一类是一些暂时的而且易变的观念和见解,通常是一个时代短时间内的产物。革命与信念的建立和根除。当一种信念的价值开始被质疑的时候,说明他已经开始走向衰亡。唯一继续存活的方法就是:不能接受理性的思辨。(2)群体主张的可变性
所有那些与种族特性,民族基本信念和情感不能协调一致的,都不会长久地存在。逆流总是短暂的,不久还会融合到主流当中。如果与种族的信念或情感都毫无干系,那么这些思想和主张是不可能具备稳定性的,只能由境遇去支配。
目前群体多变的见解主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原因有三:
第一:过去的信仰——彼时能促进一个阶段性的思想见解,如今正在一天天地失去影响力,在不能像往昔一样有所作为。
第二,群体力量不断增加,以至于愈发没有一个可以对它形成制衡的力量。由此,群体多变的思想见解——我们有所了解的群体特征,表现出来。
第三,近来不断得到发展的报业,把完全对立的思想见解不断地呈现在群体面前。每一个特定的主张和见解都会产生一定的暗示作用,但它很快就会受到挑战和破坏,主要来自于对立主张见解产生的暗示,最后的结果是任何一种思想主张都难以普及,他们很快就会从视野中消失。不能够让更多人接受,就不可能成为一种普遍的信念。
从而,历史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现象,成为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点,即,政府在引导舆论上显得无能无力。
政府受群体支配,群体思想主张见解,成为政治的指导。
报业媒体发挥着引导舆论的作用。但面对群体力量时,他可变的低眉顺眼有所迁就了。蜕变为仅仅提供信息,而不再引导人们去接受某种思想或学说。由于担心失去广大受众,报业在大众思想的变化大潮中只是放任自流。由于主导性力量并不存在,基本信仰的毁灭,最终的结局就是人们所有的观念无不存在深刻的分歧,这使得群体只对那些明确无误地触及他们直接利益的事情牵肠挂肚。讨论与分析使得所有的思想主张都丧失了权威的名分,它们的个性特征在迅速衰退,因为持续的时间太短以至于很难唤起我们的激情,现代人变得越来越迟钝。
另一方面,目前群体拥有无比巨大的力量,因此若有一种思想主张赢得了足够的声誉,并且让自己得到普遍的认可,那么,这一思想主张就会迅速拥有巨大的强制性力量,他会让所有的事情都屈从于它。普遍的不质疑,不确认。现实世界。一个有群体占据主导地位的文明,几乎没有在延续下去的可能性。还有什么能延迟文明自身的消亡呢?也许只有好无定形可言的群体的思想主张,还有就是他们对所有一般信仰都不会触动的定力。
第三卷:群体时代(略)
第三篇:《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南昌大学
行政管理11级
风尘叹
《乌合之众》这本书出版于1895年,是一部解析群体心理的经典名著。全书的语言生动流畅,分析鞭辟入里且入木三分,一经问世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此书颠覆了人们对群众的通常认识,在阅读该书时我同样触碰到了一个全然不同的视角。作者以十分简约的方式,极为精细的考察了个人聚集成群体时的心理变化,指出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个性就会被湮灭,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的统治地位。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义,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的特点。
决定看这本书是因为第一眼就被它的名字所吸引。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描述它,那还是弗洛伊德说的:“勒庞的《乌合之众》是一本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彩地描述了集体心态。”从头看到尾我都感觉到这本书中的论述有所偏激,可以说我应该是集体主义观念支持者,但勒庞这本书却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这就彻底颠覆了我的观念,集体(群体)原来远远不是我所认识和接受的那样无所不能,无坚不摧。群众竟成了一群毫无自我意识的就如同书名上只知道人云亦云的乌合之众!虽然我并没有完全的跟从书中理论否认我以前的思想,但是我还是明白群体远远不是我被灌输的和自己想象的那样。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对群体竟然感觉到有点儿不安,因为事实上社会的确存在着种种现象昭示着群众的没有自主意识的从众性。比如在图书市场中,当一本书“红”起来位居畅销书榜后不久,便会有一系列从名称、封面、内容、体例甚至版式都类似的书涌现出来,从而出现一股出版潮流,一种时尚,中国人的“从众心理”似乎又助长了这种风气,从“谁动了我的奶酪”到“狼行天下”,从“名人风”到“励志风”,从“财经风”到“医疗保健风”,从“家教风”到“无人不读史”,每一种风气盛行时,各种类型的读物哗啦啦赶着往外冒,作者五花八门,质量良莠不齐,但是大多都会有着不错的销量,甚至稳居在畅销书架上。然而我们读者几乎是没有自己的辨别能力,抱着流行即优质的想法,跟在别人后面买书,此时的消费者便受大众消费趋势蛊惑,沦为身不由己的乌合之众。在从众过程中,个人因为有背后的集体力量的支撑,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可接受的,尽管有些行为是非理性的或者是低于个体思想,但却可以被群众接受。而这正是勒庞认为的群体中的智力泯灭,文中得出“群体中个人智力泯灭存在着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自我意识模糊; 第二阶段是独立思考能力下降;
第三个阶段是判断力与逻辑在暗示与传染的作用下趋同一致; 第四个阶段是残存的智力品质被彻底反噬。
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本一个头脑非常严谨的个人不复存在,他成为了群体中的一份子,成为了一个不具备逻辑能力与判断力的智力泯灭者。”——35页
虽然勒庞只举了些简单的例子来阐述他的观点,但不得不说,能够论证他观点的例子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在生活中大量存在着。其中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大学生的学习状况,从高中的起早摸黑的苦读到大学生活的悠哉游哉,那么多的大学生就这么堕落着,偶尔冒出的发愤图强的激情在看到周围的同学懒散的样子也持续不了几天。
我们学习和理解群体特征,进而来探明群体动向,希望自己在群体中能保有一定的理性。但群体中的个体要想超越群体是非常艰难的。毕竟个体既然身为群体的一员,就意味着个体有着与群体有相同的想法,要想超越,第一件事就是改变原有的观点,然而人性中能够轻易的否认他人却很难来否定自己,其二就算能改变自己的想法,却很难得到群体中的人的认同以及支持,自己与其他人的不同很容易遭受到排斥,很可能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后,往往会放弃自己的想法,沉沦在群体这个波流中。
比如说,股市中的投资家,与其他所有在股市中投资的人有着相同的意识就是想要赚钱。也正因为如此,他跟其他股民一样都是在一个群体中的人,智能水平是低下的。他要想超越大家,就得从不同的方面出发要与大众思想不同,就像涨得好的时候卖出,跌得惨时买进,横盘时还要忍受。自己不仅需要有独特见解而且还要坚守自己的信念不被其他人的的事影响,就算时常要遭受低谷也不会对自己产生质疑。当然这是十分困难的。
如此,群体中的优秀个体是极为稀少的他们是在孤独中前行的。
另外,我在文中看到了这样一段话令我印象十分的深刻: “个人需要为他的行为承担责任——法律上的和道德上的。但是群体则不然,群体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群体就是法律,群体的就是道德,群体的行为是天然合法的。
这是因为单独的一个人是有其名姓的,而群体的本身就是他的名字。群体是无名氏!无名氏不需要为他所做的任何事情承担责任。因为无名,所以无由指控!于是群体得到的,是最为原始的本能表达与宣泄。”——9页
当时我就回想起我曾亲眼见证的一件事:一辆装满各种水果的卡车在转弯处予另一辆车相撞,当即就撒了一地的水果,开始的时候只有少部分的行人捡拾地上的水果,然后人数越来越多,最后竟不顾司机的阻挡疯狂地哄抢!事情为何演变成这样的呢?除了原因之一是由于人们的贪欲,再者就是秉持着众人都在捡,我跟着做也没多大关系的想法。所谓“法不责众”的经验使他们意识到,他们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肯定自己不会受到惩罚——而且人数越多,这一点就越是肯定——以及因为人多势众而一时产生的力量感。所以他们不但没有负罪意识,反而沾沾自喜。
还有就是对本书中介绍的煽动群体的技巧,领袖的动员手段:断言、重复和传染。深有感触。
群体意识行为简单,那么激发群体行动力,就要使用简捷的语言,并且要用通俗易懂的传播方式反复宣讲。也就是勒庞所提出的:断言、重复。在此基础上,群体会自然地互相传染。
领袖的动员手段之一断言:“做出简洁有力的断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证据,是让某种观念进入群众头脑最可靠的办法之一。一个断言越是简单明了,证据和证明看上去越贫乏,它就越有威力。一切时代的宗教书和各种法典,总是诉诸简单的断言。号召人们起来捍卫某项政治事业的政客,利用广告手段推销产品的商人,全都深知断言的价值。”——107页
断言,就是你只能服从不能质疑。清除了思维一种是手段中的其他念头,群体的行动力很容易的被激发。无论是战场上还是商场上,领导一声话,胜过千言万语。随从者们不会仔细想一想这句话对不对或者应不应该遵从,而会一跃而上。
但是,如果断言没有不断地重复,而且要尽可能的不更变措辞,它还是不会起着真正的影响。拿破仑曾经说过,极为重要的修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重复。重复也是本书中提到的领袖的动员手段之二。三人成虎,谎言重复千遍就成了真理。人性懒惰,思维更懒惰,是不愿意多想为什么的,所以,一句谎话如果翻来覆去地重复,大家就会以此为真,真话反而没有人信了。这就是说,那些断言的事情,必须要通过不断的重复才能在头脑中生根,久而久之,我们就会把它当做得到证实的真理接受下来。正如书中所言:“不断重复的说法会进入我们无意识的自我的深层区域,而我们的行为动机正是在这里形成的。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会忘记谁是那个不断被重复的主张的作者,我们最终会对它深信不移。”——108页 最后一种手段是传染,任何人都逃不掉传染,当身边的某一个人对某一件事情言之确凿是,就会不由主的相信着,难怕理由也不是那么充足时。“各种观念、感情、情绪和信念,对于群众来说都具有病菌一样强大的传染力。”——109页
“领袖们借助断言法、重复法和传染法的手段,用观念和信念来影响群体的头脑,虽然这些作用有些是缓慢的,然而一旦生效,却有持久的效果,由此得到民众接受的每一种观念,最终总会以其强大的力量在社会的最上层扎根,不管获胜意见的荒谬性是多么显而易见。”——112页
希特勒也曾在《我的奋斗》中写道:“群体爱戴的是统治者,而不是恳求者,他们更容易被一个不宽容对手的学说折服,而不大容易满足于慷慨大方的高贵自由,他们对用这种自由能做些什么茫然不解,甚至很容易感到被遗弃了。他们既不会意识到对他们施以精神恐吓的冒失无礼,也不会意识到他们的人身自由已被粗暴剥夺,因为他们绝不会弄清这种学说的真实意义。”
社会中大多数处于中下层地位的群众,大多对超出自身生活经验的一般问题不甚了解,很难辨明真伪,希望可以听从权威的意见,这样就不会茫然无措。因此群体易受暗示和轻信,他们崇尚威势,迷信权威人物,我想这也给予了上位者以利用的机会。
这本书毫不留情的揭露了群体阴暗面,虽然以前也窥测到了一些,但都不及这一次来的凶猛,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让懵懂的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
总之,在勒庞看来,群体不管性质如何,与孤立的个人相比,总是较为低劣的。这让我们不禁联想到自己在在现实中的状况,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不随波逐流,做一个清醒的人,尤其是在群体中更要保持警惕,坚持自己的信念。
《乌合之众》是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的名著,初次出版于1895年。该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群体的诸种特点及其成因。全书分为三卷(群体心理、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不同群体的分类及?特点),依次分析了“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群体的意见”,“群体领袖”等,深入透视了社会服从和过度服从、趣味单
一、群众的反叛、大众文化、受别人支配的自我、群众运动、人的自我异化、官僚化过程、以及无意识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这部著作在国际学术界有着十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弗洛伊德曾评价说:“勒庞的这本书是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评价说:“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中,最有影响者,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社会学家墨顿评价?: “勒庞这本书具有持久的影响力,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文献。”与任何学术著作一样,该书也有其局限性,如作者因群体的非理性性质和表现而对它持鄙视和恐惧的态度。他说:“个人在群体影响下,思想和感觉中道德约束与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冲动、幼稚行为和犯罪倾向的突然爆发。”但同时他又认为群体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领者。但这种内在矛盾并未减损其思想学术价值,而是为后来者开启了更深入研究的空间。这部著作对于我们今天认识和研究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依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第四篇:《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乌合之众》是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的名著,初次出版于1895年。该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群体的诸种特点及其成因。全书分为三卷(群体心理、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不同群体的分类及特点),依次分析了“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群体的意见”,“群体领袖”等,深入透视了社会服从和过度服从、趣味单
一、群众的反叛、大众文化、受别人支配的自我、群众运动、人的自我异化、官僚化过程、以及无意识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本书着重在于对大众心理的研究,分析大众心理形成的机制、特征、表现以及群体心理影响下的行为分析。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到生活在群体之中的我们可能一不留神就会卷入这种集体的无意识之中,做出甚至连我们自己都无法解释的行为,可能脱离群体之后便会为自己的行动所懊恼与不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奇特的社会心理现象的产生,从而导致相应的群体行为。古斯塔夫•勒庞在此书中用心良苦的为我们做了深入的分析与解答。
对于群体心理。勒庞认为,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会转到同一方向,个人的理性和个性会消失,从而表现出群体个性、心理,即会变得烦躁、单纯、偏执、冲动、轻信、贪婪而易于接受暗示,从而使个人因为群体的价值理念而变得富有牺牲精神,要么表现出极大地破坏力,要么极具英雄主义。群体习惯被控制和领导,崇拜强权,领袖的权力在群体中是至高无上的,理性的规劝和退让只会让群体觉得软弱可欺。勒庞甚至断定,个体在群体中所犯下的暴行只有在群体力量的支持下才会实现,一旦离开群体,个体又会恢复自身本来的面貌,其甚至会无比惊讶自己在群体中的表现。依据勒庞的理论,宗教导致群体偏执和妄想,种族是群体心理形成不可或缺因素,背离种族本身组成的群体不会长久。根据勒庞的理论,既然个体在群体中是丧失理性和易受感染的,所以在固定的群体中,外在力量想要影响和改变个体的思维是不太现实的,尤其是在有固定宗教信仰和同一种族的群体中。
上述勒庞的理论表明,群体是维护社会发展和稳定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加强对群体的研究,加强对各个群体间的控制和平衡,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鉴于群体中领袖的作用非凡,保护、承认并让群体领袖参与社会管理、变革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要手段。
关于传统。勒庞认为,传统代表观念、欲望、感情,它支配着人们,更支配群体。人们能够轻而易举的改变传统的名称和外在形式,但却无法改变传统本身,传统是根深蒂固的。脱离了传统,不管是民族气质还是文明,都将不复存在。但勒庞也从功利的角度解释说,传统并不是不能改变的,只有当传统带来的有益成果变得破败不堪时,人们便会努力摧毁传统,建立新的传统。没有传统,文明是不可能的;没有对传统的破坏,进步是不可能的。因此,摧毁传统会带来文明消失的剧痛,采取暴力等一蹴而就的摧毁手段会使疯狂过后的人们因为伤口太深而急于治疗,那么由此推断,企图一蹴而就进行变革的方式最终只会是换汤不换药的朝代更替。上述观点表明,勒庞认为在改革中文明与进步是相互对立的,但并不否定人类的生存本性,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进步是必然会打破传统的,但其并不主张激烈的方式进行变革。勒庞的此种主张与其亲历了法国大革命的起起伏伏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其主张对于正在进行变革的现代社会而言,同样有借鉴意义,渐进式的变革也许更符合改革开放的实际。
关于信仰。勒庞认为,信仰是群体行动的向导,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只要能激起群体的认同,口号的力量也足以推到旧社会,建立新时代,近代中国的历史可以印证。现代中国,社会日新月异,群体层出不穷,信仰的多样化必然导致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如何化解冲突,重塑公共信仰将会是改革开放的中国必须解决的问题。
总之,作为群体中的一份子,永远不可能脱离群体而存在,由于群体的多样化,资源的有限性,故必须控制和平衡群体的发展,重塑公共信仰,为社会变革创造一个稳定的外在环境和共同的奋斗目标。此外,每个人都受特定时间、空间的约束,勒庞也不例外,因此勒庞关于妇女、儿童是低级的、愚蠢的评论可以作为考究其生平的研究材料,这点瑕疵对于《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这本书的价值而言犹如沧海一粟,不值一提。
这部著作在国际学术界有着十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弗洛伊德曾评价说:“勒庞的这本书是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评价说:“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中,最有影响者,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社会学家墨顿评价?: “勒庞这本书具有持久的影响力,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文献。”与任何学术著作一样,该书也有其局限性,如作者因群体的非理性性质和表现而对它持鄙视和恐惧的态度。他说:“个人在群体影响下,思想和感觉中道德约束与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冲动、幼稚行为和犯罪倾向的突然爆发。”但同时他又认为群体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领者。但这种内在矛盾并未减损其思想学术价值,而是为后来者开启了更深入研究的空间。这部著作对于我们今天认识和研究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依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作为一部经典之作,《乌合之众》对于理解今天仍不失现实意义。日本普通民众为何曾变成战争机器,‘文革’青年为何曾变得丧失理性,入市股民又为何会变得群情激亢,“抵制家乐福”为何会声势浩大?我想从《乌合之众》一书中就可见一斑。个人到群体的心理变化看似难以理解、难以置信,实则有迹可寻。
第五篇:《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许秀美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由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著述,于1895年出版,被翻译成包括汉语在内的17种语言版本,是一本研究社会心理学的权威著作。美国社会心理学领域的泰斗奥尔波特曾说:“在社会心理学这个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中,最有影响者,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
一、内容简介
勒庞对“群体”的界定是:自觉个性的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转向一个不同的方向,形成一个心理群体,就形成了一个“群体”。群体分为异质性群体(如街头群体)和同质性群体(如政治团体、宗教派别、军人等)。本书主要是论述异质性群体。
该书依次分析了“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群体的意见”,“群体领袖”等概念,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念且用事例进行了说明。勒庞对群体的态度很矛盾,他虽然极力贬低群体,但又肯定了它对文明发展的作用。勒庞让我们深入认识了解了“群体”这一社会现象。
二、群体的特点特征
1、冲动、易变、急躁。孤立的个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应行为的能力,群体则缺乏这种能力。它可以在转眼间从最血腥的狂热变成最极端的宽宏大量和英雄主义。群体很容易做出侩子手的举动,同样也很容易慷慨就义。
2、容易受暗示、轻信。群体总是处于一种期待的状态中,很容易受人暗示。最初的提示,通过相互传染,会很快进入群体中所有人的头脑,群体感情的一致倾向会立刻变成一个既定的事实。如义和团的团民相信法术可使自己刀枪不入。
3、情绪夸张而单纯。群体的感情极为简单而夸张,它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比如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教授韩德强在保钓游行中掌掴老人还觉得占着义理、义正词严。
4、群体偏执、专横和保守。提供给群体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迷恋传统,对一切有可能改变自身生活状态的新事物有着根深蒂固的无意识恐惧。
5、群体的道德,或高尚或低劣。因为不计名利,顺从、绝对献身于真正的或虚幻的理想。例如,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君主制封建制在三年内土崩瓦解。1861年,美国爆发南北战争,北方战胜,在美国废除了奴隶制。
6、群体的信仰盲目的服从、残忍的偏执、要求狂热的宣传。如宗教法庭迫害伽利略、布鲁诺等进步人士等,这些群体性事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能归责于领导一人,那些怀着宗教般信仰的群体其实要负很大的责任。
7、群体的观念完全为平等的精神左右,对自由民主没有丝毫的尊重(绝对均贫富)。喜欢绝对的、毫不妥协和简单明了的形式,夸大其词、不断重复、绝对不以说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情,就能对群体产生有效的影响。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无异议、情绪化、低智商。在智力上,科学家和平民有天壤之别;但在性格上,差别甚微或没有。
8、群体的想象力,只会被“形象”打动。新闻报道一次偶然事故死亡500人的事件在群体中造成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因为感冒造成的陆续死亡5000人的事件,但事实上后者更应引起我们的注意,说明医疗体系及自身保健等存在问题。
在群体影响下,个人思想和感觉中的道德约束与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冲动、幼稚行为和犯罪倾向突然爆发,从众、教条主义、放弃责任意识。以爱国名义进行的一些群体性事件,一方面极尽暴力语言辱骂其所憎恨的对象,包括和自己观点相左的同胞;另一方面语言不足发泄其爱国公愤,就把情绪转移到与之相关器物上。
9、群体的理性只能接受比喻等初级推理。比如:冰放在嘴里会融化,则所有透明的物质在嘴里都能融化;相信人多就能够天下无敌;相信仅仅依靠抵制日货这个简单行为就可以打击到日本,但是在很多地方却演变为打砸抢,以“爱国”的名义进行犯罪,这样的行为在西方国家的眼中,则会认为我们还是一个落后愚昧、没有秩序、没有远大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民族,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但时时记着历史上别的国家对我们的侵略,一讲起来则气愤填膺、摩拳擦掌,这是一种弱者的自卑心态。
要记住,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人民脱离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历史,成为了国家的主人,我们是和其他民族一样的、平等的人。
三、群体心理学的应用
1、应对群体性事件
目前群体性事件正呈多发趋势。例如:2008年3月14日,拉萨发生群体性事件,有18名无辜群众被烧死或砍死,受伤群众达382人,其中重伤58人,拉萨市直接财产损失达24469万元。2008年8月19日,云南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造成41名警员和19名民众受伤,2人死亡,原因是较低的收购价格导致胶农跟公司产生矛盾。2009年7月5日,乌鲁木齐市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造成1700多人受伤、197人死亡。2012年9月15日,长沙保钓游行变打砸抢。2012年9月15日,西安保钓演变成打砸抢事件。
国外的群体性事件也是层出不穷。2005年10月27日,法国巴黎郊区爆发被认为是法国自1968年学生发起“五月风暴”以来的最大骚乱,持续十余天,波及300个城镇,超过4300辆汽车被焚毁,800多人被捕。2007年11月25日,巴黎郊区再起骚乱。因两名少年骑摩托车与警车相撞后死亡,数十名青少年和警方发生冲突,焚烧多座建筑和多辆汽车。2011年8月4日,伦敦一名29岁的黑人平民被警务人员枪杀,民众上街抗议警察暴行。引发社会骚乱事件,并扩散至伯明翰、利物浦、利兹、布里斯托等城市。
学习心理学,学习社会心理学,了解发生在群体性事件背后的心理学原因,配合其他针对性措施,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群体性事件的破坏性。
2、正确认识历史事件
理解了群体心理学,就可以对大量的历史和经济现象做出真切的说明。群体是无意识的,理性是人类较晚才具有的属性。无意识在我们所有行动中作用巨大,而理性的作用无几。文明的动力主要的还是各种感情—如尊严、自我牺牲、宗教信仰、爱国主义以及对荣誉的追求等。
群体现象受文化影响很大。一名清华大学教授说:“由于制度涉及一个实施成本的问题,我越来越接受的看法是,制度固然重要,而文化是降低制度实施成本最有效的因素。”一些群体文化意识,如:强调法律、秩序却又不遵守法律和秩序;希望秩序对别人管用,轮到自己却总希望自己能是特殊的;相信法不责众;希望一夜暴富,等等......3、坚持改革开放
影响群众的都是一些传统观念,要慢慢的去影响、改变。英国历史学家麦考利总结英国议会250多年稳定的经验时指出,他们“从来不考虑是否严谨对称,更多的考虑它是否方便实用;除非感到不满,绝对不加以变革;除非能够消除这种不满,绝不进行革新。”我国当前一些群体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传统文化,这不是短时间就能够解决的,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4、建设和谐社会 勒庞在书末总结时很悲观,认为人类的发展史是野蛮人—文明人——野蛮人的循环,这是哲学终极意义上的悲观。现实是不断进步的。一切精神结构都包含着各种性格的可能性,环境的变化就会使这种可能性表现出来。是需要文明的群体行为,还是原始的群体行为?答案很明显。在实践中,我们要尽量宽容,尊重科学理性,也理解非理性;关爱朋友,也理解敌人;关注自我,也融入群众。以自己微薄的努力,让这世界再多一点和谐、多一点爱。(文章内容摘自书籍及相关网络报道)
(作者系湖南省植保植检站防治科副科级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