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书报告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书报告
正如本书中的导言部分所言,在目前的过渡时代(作者所处为法国大革命时代),群体的力量已越来越不容忽视,群体的时代已经来临。虽然作者所处时代去今已一百多年,但是作者所分析的人类思想转型的两个基础:其一是宗教、政治和社会信仰的毁灭;其二是现代科学和工业的各种发现,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存和思想条件,这样的分析对于目前的中国,仍极具借鉴意义。在一个相信甚至迷信集体的力量的国家,勒庞对于群体心理和行为的分析,显得有些不入流,但是任何一个经过独立思考的人,不可能会对勒庞的观点无动于衷。虽然在他的书中有一些观点是受了特定群体的影响,并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意义,但是他犀利的目光所揭示的群体心理,虽然过了一百多年,仍然直刺集体心理机制的要害。
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这些年网络上所出现的许多群体性事件,都可在勒庞的观点中找到惊人的同性处,尤其在现如今网络的大量普及与广大的网民群体自身文化、道德素质的普遍低下之间的矛盾,无时无刻不在凸显着网民这个新兴的典型群体所体现出的各种群体机制的效应。2008年哈尔滨警察打死大学生一例提供了一个研究群体心里的极佳样本,他向我们揭示了群体心理在少数人的操纵下的摇摆不定,群体完全丧失了个体人格,沦为少数操纵舆论者攻击对方的工具。而被誉为网络第一事件周老虎事件,打虎派与挺虎派在互相谩骂而胜负难分时居然各以人头担保所言非虚,可想而知,真相只会有一个,如此可以看出群体人格的低劣到了何种程度。还有中国网民时常动用的人肉搜索,这些无不体现出一个在缺乏现实督管下的群体其感情的易变、冲动与暴躁,以及他们的毫无责任意识与理性头脑。其实往近处说,新中国自成立以来,每一次整个民族的或者部分群体的巨大灾难无不是群体的力量在被调动后又逐渐失去控制后所造成的。可是,我们同时又会在网民这一群体中发现与上述截然不同的情况,正如勒庞在书中所提到的,群体有时也可能表现出极崇高的献身精神与不计名利的举动。在影响比较大的网络事件如“躲猫猫”、“钓鱼执法”、“ 欺实马”等中,网民表现出正义无私、同情弱者的一面,他们仿佛又成了正义的化身。其实,这种矛盾的情况正深刻的揭示了群体心理的复杂性,群体其实是一股高度不确定的能量,其行为的后果完全取决于外界刺激的因素,而这恰恰说明了群体的无意识。而如何引导和控制群体的力量便成为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
研究群体的心理特征,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如何更好的治理社会这一群体的集合。人是社会性的,外界的刺激随时会导致一个心理群体的诞生,而人一旦形成群体,便会很容易受群体机制的影响做出许多非理性的事。如果按照勒庞的观点,群体中个体所展现的残酷与暴虐是他们在平时由于许多约束而没有外露的阴暗一面,而人作为一种神性与兽性结合的动物,都会有正常情况下被压制的阴暗的一面,所以集体的人格只是个体的人格在某种机制下的放大而已。如最重要的一条,人数上的优势给他们信心与胆量。而这一切的关键便只在于通过何种机制来封印人性的恶,或者说使其危害降至最低,对于一个国家
来说,这种机制就是社会管理的制度。中国古代的传统是德治,然而到了近代,在中国经历了对传统道德的两次大的冲击后,选择了法治的道路。
我们已经认识到,德治必然没有法治更加可靠,这就像是依靠开明专制还是民主制一样。在中国德治虽然正在努力向法治过渡,但是深入分析便会发现,中国人的语境永远离不开道德上的审判。我们经常可以听见一些以道德上的优越感自居而对他人的生活指手画脚的人,或者以道德的占领者对社会横加指责,并且这样的人往往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他们以道德的名义来说教,深信自己是绝对的真理。我认为法制的基本思路应该是规定一个人能做什么与不能做什么,而以道德的名义确是在要求别人该怎么做和不该怎么做,这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我们想要法制就必须先尊重法制的基本精神。我们很少尊重过法律,而一切以道德的名义,所以中国的法治之路才会举步维艰,虽然这其中也有执法和立法的问题。以道德督促法律远不如以法律敦促法律,而若以道德干预法律则是完全的走错了方向。
有时候,人性中趋利避害,欺弱怕强,自私利己的一面竟会如此鲜明,难怪会有那么多人为中国普遍的奴性而痛心疾首,鲁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慨相信道出了许多知识分子内心的挣扎。
我们常说国民素质,这涉及的是一个国家整体的形象,为什么我们经常听到对这些问题道德上的口诛笔伐却依然不见效呢?难道外国人真的天生素质高吗?不见得,这还是法制不成熟的原因。新加坡
应该是亚洲治安最好的国家之一,靠的便是繁细的法律和严格的执行。正如勒庞所说,群体总是向权威臣服,他们不会听信合理的推断,只会向强者屈服,而这个强者,当是公正而完善的法律体系以及不折不扣执行它的机构。
总结:
勒庞的《乌合之众》虽然分析了许多有关群体这一对象的基本问题,但是并没有给我们指出解决之道,他的观点也并非完全正确,但是正如罗伯特.墨顿所说的它最大的作用并不只限于这本书的学术价值,而在于它启发我们去思考我们必须每天面对的群体的有关问题。我们每一个人随时都有可能成为群体中随波逐流的一份子,因而要时刻警惕,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样才不会又像以前一样成为政治热情的牺牲品。
第二篇:《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乌合之众》是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的名著,初次出版于1895年。该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群体的诸种特点及其成因。全书分为三卷(群体心理、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不同群体的分类及特点),依次分析了“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群体的意见”,“群体领袖”等,深入透视了社会服从和过度服从、趣味单
一、群众的反叛、大众文化、受别人支配的自我、群众运动、人的自我异化、官僚化过程、以及无意识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本书着重在于对大众心理的研究,分析大众心理形成的机制、特征、表现以及群体心理影响下的行为分析。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到生活在群体之中的我们可能一不留神就会卷入这种集体的无意识之中,做出甚至连我们自己都无法解释的行为,可能脱离群体之后便会为自己的行动所懊恼与不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奇特的社会心理现象的产生,从而导致相应的群体行为。古斯塔夫•勒庞在此书中用心良苦的为我们做了深入的分析与解答。
对于群体心理。勒庞认为,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会转到同一方向,个人的理性和个性会消失,从而表现出群体个性、心理,即会变得烦躁、单纯、偏执、冲动、轻信、贪婪而易于接受暗示,从而使个人因为群体的价值理念而变得富有牺牲精神,要么表现出极大地破坏力,要么极具英雄主义。群体习惯被控制和领导,崇拜强权,领袖的权力在群体中是至高无上的,理性的规劝和退让只会让群体觉得软弱可欺。勒庞甚至断定,个体在群体中所犯下的暴行只有在群体力量的支持下才会实现,一旦离开群体,个体又会恢复自身本来的面貌,其甚至会无比惊讶自己在群体中的表现。依据勒庞的理论,宗教导致群体偏执和妄想,种族是群体心理形成不可或缺因素,背离种族本身组成的群体不会长久。根据勒庞的理论,既然个体在群体中是丧失理性和易受感染的,所以在固定的群体中,外在力量想要影响和改变个体的思维是不太现实的,尤其是在有固定宗教信仰和同一种族的群体中。
上述勒庞的理论表明,群体是维护社会发展和稳定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加强对群体的研究,加强对各个群体间的控制和平衡,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鉴于群体中领袖的作用非凡,保护、承认并让群体领袖参与社会管理、变革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要手段。
关于传统。勒庞认为,传统代表观念、欲望、感情,它支配着人们,更支配群体。人们能够轻而易举的改变传统的名称和外在形式,但却无法改变传统本身,传统是根深蒂固的。脱离了传统,不管是民族气质还是文明,都将不复存在。但勒庞也从功利的角度解释说,传统并不是不能改变的,只有当传统带来的有益成果变得破败不堪时,人们便会努力摧毁传统,建立新的传统。没有传统,文明是不可能的;没有对传统的破坏,进步是不可能的。因此,摧毁传统会带来文明消失的剧痛,采取暴力等一蹴而就的摧毁手段会使疯狂过后的人们因为伤口太深而急于治疗,那么由此推断,企图一蹴而就进行变革的方式最终只会是换汤不换药的朝代更替。上述观点表明,勒庞认为在改革中文明与进步是相互对立的,但并不否定人类的生存本性,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进步是必然会打破传统的,但其并不主张激烈的方式进行变革。勒庞的此种主张与其亲历了法国大革命的起起伏伏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其主张对于正在进行变革的现代社会而言,同样有借鉴意义,渐进式的变革也许更符合改革开放的实际。
关于信仰。勒庞认为,信仰是群体行动的向导,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只要能激起群体的认同,口号的力量也足以推到旧社会,建立新时代,近代中国的历史可以印证。现代中国,社会日新月异,群体层出不穷,信仰的多样化必然导致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如何化解冲突,重塑公共信仰将会是改革开放的中国必须解决的问题。
总之,作为群体中的一份子,永远不可能脱离群体而存在,由于群体的多样化,资源的有限性,故必须控制和平衡群体的发展,重塑公共信仰,为社会变革创造一个稳定的外在环境和共同的奋斗目标。此外,每个人都受特定时间、空间的约束,勒庞也不例外,因此勒庞关于妇女、儿童是低级的、愚蠢的评论可以作为考究其生平的研究材料,这点瑕疵对于《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这本书的价值而言犹如沧海一粟,不值一提。
这部著作在国际学术界有着十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弗洛伊德曾评价说:“勒庞的这本书是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评价说:“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中,最有影响者,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社会学家墨顿评价?: “勒庞这本书具有持久的影响力,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文献。”与任何学术著作一样,该书也有其局限性,如作者因群体的非理性性质和表现而对它持鄙视和恐惧的态度。他说:“个人在群体影响下,思想和感觉中道德约束与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冲动、幼稚行为和犯罪倾向的突然爆发。”但同时他又认为群体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领者。但这种内在矛盾并未减损其思想学术价值,而是为后来者开启了更深入研究的空间。这部著作对于我们今天认识和研究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依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作为一部经典之作,《乌合之众》对于理解今天仍不失现实意义。日本普通民众为何曾变成战争机器,‘文革’青年为何曾变得丧失理性,入市股民又为何会变得群情激亢,“抵制家乐福”为何会声势浩大?我想从《乌合之众》一书中就可见一斑。个人到群体的心理变化看似难以理解、难以置信,实则有迹可寻。
第三篇:《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许秀美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由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著述,于1895年出版,被翻译成包括汉语在内的17种语言版本,是一本研究社会心理学的权威著作。美国社会心理学领域的泰斗奥尔波特曾说:“在社会心理学这个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中,最有影响者,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
一、内容简介
勒庞对“群体”的界定是:自觉个性的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转向一个不同的方向,形成一个心理群体,就形成了一个“群体”。群体分为异质性群体(如街头群体)和同质性群体(如政治团体、宗教派别、军人等)。本书主要是论述异质性群体。
该书依次分析了“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群体的意见”,“群体领袖”等概念,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念且用事例进行了说明。勒庞对群体的态度很矛盾,他虽然极力贬低群体,但又肯定了它对文明发展的作用。勒庞让我们深入认识了解了“群体”这一社会现象。
二、群体的特点特征
1、冲动、易变、急躁。孤立的个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应行为的能力,群体则缺乏这种能力。它可以在转眼间从最血腥的狂热变成最极端的宽宏大量和英雄主义。群体很容易做出侩子手的举动,同样也很容易慷慨就义。
2、容易受暗示、轻信。群体总是处于一种期待的状态中,很容易受人暗示。最初的提示,通过相互传染,会很快进入群体中所有人的头脑,群体感情的一致倾向会立刻变成一个既定的事实。如义和团的团民相信法术可使自己刀枪不入。
3、情绪夸张而单纯。群体的感情极为简单而夸张,它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比如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教授韩德强在保钓游行中掌掴老人还觉得占着义理、义正词严。
4、群体偏执、专横和保守。提供给群体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迷恋传统,对一切有可能改变自身生活状态的新事物有着根深蒂固的无意识恐惧。
5、群体的道德,或高尚或低劣。因为不计名利,顺从、绝对献身于真正的或虚幻的理想。例如,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君主制封建制在三年内土崩瓦解。1861年,美国爆发南北战争,北方战胜,在美国废除了奴隶制。
6、群体的信仰盲目的服从、残忍的偏执、要求狂热的宣传。如宗教法庭迫害伽利略、布鲁诺等进步人士等,这些群体性事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能归责于领导一人,那些怀着宗教般信仰的群体其实要负很大的责任。
7、群体的观念完全为平等的精神左右,对自由民主没有丝毫的尊重(绝对均贫富)。喜欢绝对的、毫不妥协和简单明了的形式,夸大其词、不断重复、绝对不以说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情,就能对群体产生有效的影响。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无异议、情绪化、低智商。在智力上,科学家和平民有天壤之别;但在性格上,差别甚微或没有。
8、群体的想象力,只会被“形象”打动。新闻报道一次偶然事故死亡500人的事件在群体中造成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因为感冒造成的陆续死亡5000人的事件,但事实上后者更应引起我们的注意,说明医疗体系及自身保健等存在问题。
在群体影响下,个人思想和感觉中的道德约束与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冲动、幼稚行为和犯罪倾向突然爆发,从众、教条主义、放弃责任意识。以爱国名义进行的一些群体性事件,一方面极尽暴力语言辱骂其所憎恨的对象,包括和自己观点相左的同胞;另一方面语言不足发泄其爱国公愤,就把情绪转移到与之相关器物上。
9、群体的理性只能接受比喻等初级推理。比如:冰放在嘴里会融化,则所有透明的物质在嘴里都能融化;相信人多就能够天下无敌;相信仅仅依靠抵制日货这个简单行为就可以打击到日本,但是在很多地方却演变为打砸抢,以“爱国”的名义进行犯罪,这样的行为在西方国家的眼中,则会认为我们还是一个落后愚昧、没有秩序、没有远大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民族,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但时时记着历史上别的国家对我们的侵略,一讲起来则气愤填膺、摩拳擦掌,这是一种弱者的自卑心态。
要记住,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人民脱离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历史,成为了国家的主人,我们是和其他民族一样的、平等的人。
三、群体心理学的应用
1、应对群体性事件
目前群体性事件正呈多发趋势。例如:2008年3月14日,拉萨发生群体性事件,有18名无辜群众被烧死或砍死,受伤群众达382人,其中重伤58人,拉萨市直接财产损失达24469万元。2008年8月19日,云南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造成41名警员和19名民众受伤,2人死亡,原因是较低的收购价格导致胶农跟公司产生矛盾。2009年7月5日,乌鲁木齐市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造成1700多人受伤、197人死亡。2012年9月15日,长沙保钓游行变打砸抢。2012年9月15日,西安保钓演变成打砸抢事件。
国外的群体性事件也是层出不穷。2005年10月27日,法国巴黎郊区爆发被认为是法国自1968年学生发起“五月风暴”以来的最大骚乱,持续十余天,波及300个城镇,超过4300辆汽车被焚毁,800多人被捕。2007年11月25日,巴黎郊区再起骚乱。因两名少年骑摩托车与警车相撞后死亡,数十名青少年和警方发生冲突,焚烧多座建筑和多辆汽车。2011年8月4日,伦敦一名29岁的黑人平民被警务人员枪杀,民众上街抗议警察暴行。引发社会骚乱事件,并扩散至伯明翰、利物浦、利兹、布里斯托等城市。
学习心理学,学习社会心理学,了解发生在群体性事件背后的心理学原因,配合其他针对性措施,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群体性事件的破坏性。
2、正确认识历史事件
理解了群体心理学,就可以对大量的历史和经济现象做出真切的说明。群体是无意识的,理性是人类较晚才具有的属性。无意识在我们所有行动中作用巨大,而理性的作用无几。文明的动力主要的还是各种感情—如尊严、自我牺牲、宗教信仰、爱国主义以及对荣誉的追求等。
群体现象受文化影响很大。一名清华大学教授说:“由于制度涉及一个实施成本的问题,我越来越接受的看法是,制度固然重要,而文化是降低制度实施成本最有效的因素。”一些群体文化意识,如:强调法律、秩序却又不遵守法律和秩序;希望秩序对别人管用,轮到自己却总希望自己能是特殊的;相信法不责众;希望一夜暴富,等等......3、坚持改革开放
影响群众的都是一些传统观念,要慢慢的去影响、改变。英国历史学家麦考利总结英国议会250多年稳定的经验时指出,他们“从来不考虑是否严谨对称,更多的考虑它是否方便实用;除非感到不满,绝对不加以变革;除非能够消除这种不满,绝不进行革新。”我国当前一些群体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传统文化,这不是短时间就能够解决的,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4、建设和谐社会 勒庞在书末总结时很悲观,认为人类的发展史是野蛮人—文明人——野蛮人的循环,这是哲学终极意义上的悲观。现实是不断进步的。一切精神结构都包含着各种性格的可能性,环境的变化就会使这种可能性表现出来。是需要文明的群体行为,还是原始的群体行为?答案很明显。在实践中,我们要尽量宽容,尊重科学理性,也理解非理性;关爱朋友,也理解敌人;关注自我,也融入群众。以自己微薄的努力,让这世界再多一点和谐、多一点爱。(文章内容摘自书籍及相关网络报道)
(作者系湖南省植保植检站防治科副科级干部)
第四篇:《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刘小娟
人的观察力、判断力、行为、言行等会随着自身在社会中的阅历不断改变,但如何将这些特质沉淀为自身的素质,还是要多读书。近期无意中发现一本有趣的书—《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这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及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的经典著作。
在20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候,他写了这本心理学专著,来表达对法国民族文明的失望与不满。他以一个心理医生的视角,解剖人类内心中隐藏的心理毒瘤。一本什么样的书,为何具有如此的魅力,以至于到今天我读着它的时侯仍被其所震撼。它似乎更能以一种悄无声息的气势撞击我们的思想。初读此书时,感觉勒庞就像我们时代里的一个“愤青”。他保守而冷静,言辞犀利,对一切既有的判断不以为意,毫不留情的揭开人类的虚荣之心,揭露诸多关于集体的丑恶与缺陷,将种种可悲的人性、群体性摆出来让人们自己审视。他的言论仿佛在颠覆着我们以往的世界观。从书中可知,勒庞处在一个群众重新崛起的时代,他敏感地意识到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的危险,并通过自己所掌握的心理学语言,坦率地把它说了出来。勒庞的思想是超意识形态的,有些地方也反映出如今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即便是在现代也是有反思意义的,如社会服从和过度服从、群众的反叛、大众文化的泛滥、群众运动、人的自我异化,以及无意识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等等。
“真理往往掌握在大多数手里”,这是我们从小就奉为真理的信条,因为面对众意,我们会不自觉地怀疑自己。正如勒庞所说:“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在群体势不可挡的压力下,个人往往会选择屈从或沉默,以免受到孤立和敌视,只有极少数怀有批判精神并勇于寻求真理的人会提出反对意见。这同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的理论极为相似。“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让我们懂得群体的力量会势不可挡,众人的力量会摧毁一切障碍。当文明的结构摇摇欲坠时,使它颠覆的总是群众。面对外敌入侵,中华民族总是能凝聚在一起,这不仅是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的表现,也是一种英雄主义。正如勒庞所说:“在群体中,每种感情和行动都有感染性,其程度足以使个人随时准备为集体利益牺牲他的个人利益。”不禁想起我们在抗战时的那些英雄们,他们怀着“保家卫国”“先国家后个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情,慷慨赴义。这种英雄主义毫无疑问有着无意识的成分,然而正是这种英雄主义创造了历史。
在勒庞看来,当人们融入了一个群体后,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人时颇为不同,而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群体没有能力做任何长远的打算或思考,而孤立的个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应行为的能力。我觉得这是因为个人融入群体后会有一种依赖群体的情绪。同时一些意志力不坚定的个体,在一个群体领袖的错误诱导下会做出错误的、低智商的行为,融入群体后无法认清事实和真理,更容易丧失自我意识。
就如今而言,公众情绪力量仍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勒庞说:“有时,在某种狂暴的感情譬如因为国家大事的影响下,成千上万孤立的个人也会获得一个心理群体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偶然事件就足以使他们闻风而动聚集在一起,从而立刻获得群体行为特有的属性”。公众情绪以自己的方式展现着力量。但我们也不应盲目乐观,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是:“任何力量的过度放大,都会模糊背后的真实”。勒庞曾经说过:“有时,在某种狂暴的感情譬如因为国家大事的影响下,成千上万孤立的个人也会获得一个心理群体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偶然事件就足以使他们闻风而动聚集在一起,从而立刻获得群体行为特有的属性”。
《乌合之众》的当代意义,就在于它发现问题的功能。虽然书中有些言论过于偏激,但勒庞对我们之前那些文明伟大和衰败的原因和评价,无论是对我们当前的社会还是个人都具有启示意义,让我们能够在盲从之中带点儿理性,迷信的时候产生些怀疑。
第五篇:《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许秀美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由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著述,于1895年出版,被翻译成包括汉语在内的17种语言版本,是一本研究社会心理学的权威著作。美国社会心理学领域的泰斗奥尔波特曾说:“在社会心理学这个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中,最有影响者,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
一、内容简介
勒庞对“群体”的界定是:自觉个性的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转向一个不同的方向,形成一个心理群体,就形成了一个“群体”。群体分为异质性群体(如街头群体)和同质性群体(如政治团体、宗教派别、军人等)。本书主要是论述异质性群体。
该书依次分析了“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群体的意见”,“群体领袖”等概念,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念且用事例进行了说明。勒庞对群体的态度很矛盾,他虽然极力贬低群体,但又肯定了它对文明发展的作用。勒庞让我们深入认识了解了“群体”这一社会现象。
二、群体的特点特征
1、冲动、易变、急躁。孤立的个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应行为的能力,群体则缺乏这种能力。它可以在转眼间从最血腥的狂热变成最极端的宽宏大量和英雄主义。群体很容易做出侩子手的举动,同
样也很容易慷慨就义。
2、容易受暗示、轻信。群体总是处于一种期待的状态中,很容易受人暗示。最初的提示,通过相互传染,会很快进入群体中所有人的头脑,群体感情的一致倾向会立刻变成一个既定的事实。如义和团的团民相信法术可使自己刀枪不入。
3、情绪夸张而单纯。群体的感情极为简单而夸张,它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比如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教授韩德强在保钓游行中掌掴老人还觉得占着义理、义正词严。
4、群体偏执、专横和保守。提供给群体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迷恋传统,对一切有可能改变自身生活状态的新事物有着根深蒂固的无意识恐惧。
5、群体的道德,或高尚或低劣。因为不计名利,顺从、绝对献身于真正的或虚幻的理想。例如,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君主制封建制在三年内土崩瓦解。1861年,美国爆发南北战争,北方战胜,在美国废除了奴隶制。
6、群体的信仰盲目的服从、残忍的偏执、要求狂热的宣传。如宗教法庭迫害伽利略、布鲁诺等进步人士等,这些群体性事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能归责于领导一人,那些怀着宗教般信仰的群体其实要负很大的责任。
7、群体的观念完全为平等的精神左右,对自由民主没有丝毫的尊重(绝对均贫富)。喜欢绝对的、毫不妥协和简单明了的形式,夸大其词、不断重复、绝对不以说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情,就能对群
体产生有效的影响。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无异议、情绪化、低智商。在智力上,科学家和平民有天壤之别;但在性格上,差别甚微或没有。
8、群体的想象力,只会被“形象”打动。新闻报道一次偶然事故死亡500人的事件在群体中造成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因为感冒造成的陆续死亡5000人的事件,但事实上后者更应引起我们的注意,说明医疗体系及自身保健等存在问题。
在群体影响下,个人思想和感觉中的道德约束与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冲动、幼稚行为和犯罪倾向突然爆发,从众、教条主义、放弃责任意识。以爱国名义进行的一些群体性事件,一方面极尽暴力语言辱骂其所憎恨的对象,包括和自己观点相左的同胞;另一方面语言不足发泄其爱国公愤,就把情绪转移到与之相关器物上。
9、群体的理性只能接受比喻等初级推理。比如:冰放在嘴里会融化,则所有透明的物质在嘴里都能融化;相信人多就能够天下无敌;相信仅仅依靠抵制日货这个简单行为就可以打击到日本,但是在很多地方却演变为打砸抢,以“爱国”的名义进行犯罪,这样的行为在西方国家的眼中,则会认为我们还是一个落后愚昧、没有秩序、没有远大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民族,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但时时记着历史上别的国家对我们的侵略,一讲起来则气愤填膺、摩拳擦掌,这是一种弱者的自卑心态。
要记住,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人民脱离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历史,成为了国家的主人,我们是和其他民族一样的、平等的人。
三、群体心理学的应用
1、应对群体性事件
目前群体性事件正呈多发趋势。例如:2008年3月14日,拉萨发生群体性事件,有18名无辜群众被烧死或砍死,受伤群众达382人,其中重伤58人,拉萨市直接财产损失达24469万元。2008年8月19日,云南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造成41名警员和19名民众受伤,2人死亡,原因是较低的收购价格导致胶农跟公司产生矛盾。2009年7月5日,乌鲁木齐市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造成1700多人受伤、197人死亡。2012年9月15日,长沙保钓游行变打砸抢。2012年9月15日,西安保钓演变成打砸抢事件。
国外的群体性事件也是层出不穷。2005年10月27日,法国巴黎郊区爆发被认为是法国自1968年学生发起“五月风暴”以来的最大骚乱,持续十余天,波及300个城镇,超过4300辆汽车被焚毁,800多人被捕。2007年11月25日,巴黎郊区再起骚乱。因两名少年骑摩托车与警车相撞后死亡,数十名青少年和警方发生冲突,焚烧多座建筑和多辆汽车。2011年8月4日,伦敦一名29岁的黑人平民被警务人员枪杀,民众上街抗议警察暴行。引发社会骚乱事件,并扩散至伯明翰、利物浦、利兹、布里斯托等城市。
学习心理学,学习社会心理学,了解发生在群体性事件背后的心理学原因,配合其他针对性措施,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群体
性事件的破坏性。
2、正确认识历史事件
理解了群体心理学,就可以对大量的历史和经济现象做出真切的说明。群体是无意识的,理性是人类较晚才具有的属性。无意识在我们所有行动中作用巨大,而理性的作用无几。文明的动力主要的还是各种感情—如尊严、自我牺牲、宗教信仰、爱国主义以及对荣誉的追求等。
群体现象受文化影响很大。一名清华大学教授说:“由于制度涉及一个实施成本的问题,我越来越接受的看法是,制度固然重要,而文化是降低制度实施成本最有效的因素。”一些群体文化意识,如:强调法律、秩序却又不遵守法律和秩序;希望秩序对别人管用,轮到自己却总希望自己能是特殊的;相信法不责众;希望一夜暴富,等等......3、坚持改革开放
影响群众的都是一些传统观念,要慢慢的去影响、改变。英国历史学家麦考利总结英国议会250多年稳定的经验时指出,他们“从来不考虑是否严谨对称,更多的考虑它是否方便实用;除非感到不满,绝对不加以变革;除非能够消除这种不满,绝不进行革新。”我国当前一些群体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传统文化,这不是短时间就能够解决的,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4、建设和谐社会
勒庞在书末总结时很悲观,认为人类的发展史是野蛮人—文明人——野蛮人的循环,这是哲学终极意义上的悲观。现实是不断进步的。一切精神结构都包含着各种性格的可能性,环境的变化就会使这种可能性表现出来。是需要文明的群体行为,还是原始的群体行为?答案很明显。在实践中,我们要尽量宽容,尊重科学理性,也理解非理性;关爱朋友,也理解敌人;关注自我,也融入群众。以自己微薄的努力,让这世界再多一点和谐、多一点爱。(文章内容摘自书籍及相关网络报道)
(作者系湖南省植保植检站防治科副科级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