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读书报告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读书报告
南京农业大学蔡旭东2013819024
本书的作者是勒庞,他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以对群体心理特征的研究而闻名于世,被后人誉为“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利”。勒庞早年在巴黎学医并获得了博士学位,毕业后周游列国,晚年开始研究心理学,并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写下了一系列心理学著作,《各民族进化的心理学规律》《法国大革命和革命心理学》《战争心理学》等,惟独写于上世纪末的《乌合之众》一书取得了成功。本书主要介绍的是群体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对群体进行分类解析,主要从群体的心理、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入手,详细的栓释了群体一词。
这本书之所以取得取得如此成功,我想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虽然它成名较早,但是很多思想还是特别有预见性的,很多现象仍然在我们当代的社会中发生着。比如:“十人之中,至少九个人在几年里把他们的时间和努力浪费掉了,而且可以说,这是非常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几年。他们中间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人,是为了考试而活着——我指的是那些被淘汰者。还有一半或者三分之二成功地得到了某种学历、证书或一纸文凭——我指的是那些超负荷工作的人。”这段话是作者引用泰纳的一段话,和国内现在的“学习改变命运”的现状仍深深呼应,在相隔一百年之后,这样的现象仍如此广泛的存在着,并且在短时间内不会有很大的改观。虽然国内一直在提倡教育改革和改变教育不公平的现象,但是“一考定终身”以及越来越看重学历门槛的如今,专业教育的实现让人看不到希望。根据本书分析教育,笔者认为中国的教育是纯粹的应试教育,只是背书和服从,而缺乏实践。这使得中国学生读书只懂得按部就班,为的是获得一份平庸的工作,继而一代又一代的循环往,这正是中国教育的现状,我们应该重视并加以改进的。另外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总结道:民众缺乏理性,依赖于信仰与权威的引导,用想象来判断,模仿他人行为,简而言之,民众是盲从的。在如今这个信息庞杂的社会,多元的价值观和信息的大爆炸让我们无时不刻不感觉到我们自己的渺小,内心会有更多的无所适从,存在感严重缺失,民众更容易通过一个偶然事件的发生,来聚集他们的情绪,从而来衍化出更多的群体行为。像一些网络流行语的热传,微博事件的迅速传播等等。
最后,我想简单地谈一下几点认识。首先,组成群体的个人个性消失。毫无疑问,“中国人”组成了一个群体,当这个群体中的个人走到世界其他国家,人们往往不会去关注每个个人的具体个性,而是先把这个人贴上“中国人”的标签,用他们曾经对“中国人”的整体看法来看到这个人,所以个体有时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就好比如今社会倡导伟大的中国梦,我想这也不是一个或几个人的事,而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梦,因为这关乎我们这个群体的福祉,是我们必须铭记于心的。其次,书中提到“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理想的状态是保留过去的制度,只用不易觉察的方式一点一滴的加以改进。”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应该用革命的方式予以废除,革命是激烈的。历史上的改革都是用革命者的鲜血换来的。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废除了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帝制,这是个很明显的事实,可以看出对抗传统根深蒂固的观念的行动已成功而告终。也正如群体的信念中作者所提到的,“只有用暴力的革命才能对牢固扎根的信念予以革新。”就像现在政府大力倡导廉洁奉公,我想这也得是“革命”,不能股息,不能只是阶段性任务,对于贪污腐败要一查到底,追究到底,革了腐败滋生的命脉才行。最后,我想简单的谈谈信念。信念作为组成群体的必备要件,它具有明显的牢固性。一旦信念在群体的头脑中生根,就会成为鼓舞人心的源泉,必须具有坚定的信仰。信念不仅是群体的动力,而且是个体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个体支撑自己前进的动力。因此,无论是群体还是个体,都离不开信念的支撑。这小到我们每个个体自身的奋斗目标、家庭的目标、社会的目标、国家的目标都得有一个信念,并且为之不断努力,秉持这个信念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
勒庞在这本书中发现了存于社会的诸多问题,虽然没有确切的提出解决之道,但无疑,这本书的经典地位无法撼动,值得多读几遍,细细品味。
第二篇:《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读书报告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 读书笔记
作者:古斯塔法·勒庞
译:戴光年
第一卷:群体心理
第一章:群体的一般特征
一:群体是个活的生物;
许多人凑在一起,就叫群体。
现代心理学看,群体一旦形成,就立即有了一种群体的特征; 群体就像活物,它有自己的感情,有自己的思想。;
群体共同的心理状态----组织化的群体是特殊存在,行为体现为精神的统一律。二:构成群体的条件;
两个共同特点:a:每一个人个性的消失。
B:他们感情与思想都在关注于同一件事。三:群体的相同于不同;(普遍性与不同附带特征)
心理群体形成后,会表现出一种共同的、暂时的、然而又是十分鲜明的普遍特性。所有的群体都有着一致性。
不同群体有不同附带特点,构成人员不同,附带特征就不同。可通过普遍性和不同附带特性将群体区分。
四:群体共性的研究方法;(研究成熟群体)
种族:构成方式、比例、强度、,都可以造成不同。任何一种精神结构都包含着各种性格的可能性,环境的突变,会让这种可能性变现更突出。
成熟群体----完全组织化阶段的群体。五:群体共同体的心理特征(集体心理)
特点:只要是一个群体,他们就拥有一个共同的心理----集体心理。
与他们单独壹个人时迥然不同。
心理群体是一个由异质成分组成的暂时现象;个体组合成一种全新的存在。例如:化学反应、六:群体质变的症因(无意识,种族的宿命)
无意识主宰着有机体的生活。例:意识......冰山
潜意识。。。海底巨大冰块
所有有意识的行为,都只不过是遗传基因控制下的无意识深渊中的隐秘心理活动的产物。我们所知的共同特征构成了一个种族的先天秉性-----宿命。无意识的欲念构成了每一个种族的先天秉性,同属于一个种族的个人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差别。
人与人之间差异最大的,或许就是智力了??
同一种族的所有人却有着非常相似的本能和情感。有共同的,毫无理由的思维惯性。七:被抹平的才智差别(愚蠢叠加)
群体中的每一个人的个性都被削弱,无意识品质决定了群体的智慧。群体只能从事最低级的劳动,群体的叠加只是愚蠢的叠加,真正的智慧被愚蠢洪流湮灭。八:第一个原因:(本能表达与宣泄)
为群体所特有。
第一个原因:激发一个人最原始本能的决定性因素是数量。群体就是正义、数量就是道理。后天教育对人有约束作用。
单独一个人必须为个人行为承担责任-----法律和道德;群体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群体是无名氏!九:第二个原因:(传染)
群体情侣的相互传染,对群体特点形成决定性作用,决定群体行为选择倾向。
传染-----一个人的情绪迅速感染另外一些人。-----胡言。-----群体将获得一种与个体天性戴然对立的两极倾向。
催眠-----摧毁了个人的防御机制,表现突破人格界限。-----感觉自己前所未有强大。十:第三个原因:(大脑被控)
暗示,心理力量,相互感染结果,在意识之上,存在更为强势的力量。个人人格消失,做出与性格习惯极为矛盾的举动。------进入一种特殊的存在状态。
大脑的知性活动被抑制、正常的思维活动被麻痹------人完全听命于脊椎神经所接收到的外部信号。
例:迷信、13人同一张桌。
群体有自动放大非理性冲动的能力,群体只接受暗示力量影响。、十一:野蛮的玩偶(群体个人无意识地,一个自己都不想成为的人)
群体中个人行为表现特点:
A:自我人格消失、B:无意识人格起到决定性作用、C:情感与思想在暗示与传染的作用下转向一个方向、D:暗示的观念具有即可转化为行动的冲动。
本身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相关要素:原始人的热情和英雄主义。十二:群体的行为(非理性)
个人感情被群体同化。十三:奇迹的创造者:(不可思议的群体)
结论:涉及到智慧方面,我们决不能依赖群体。
群体比个人更有力量。个人基本是在平均的水平线上。
群体行动受感情激起并主导,感情强弱决定行为能力。
群体能力好坏,取决于周边环境。
群体能干出什么,取决于影响群体的暗示具有哪种性质。
群体更多表现为一个英雄主义的群体-------为一种教义或是观念。十四:你不会接受的观念(群体靠不住且低级)
某些观念一旦与我们的思维习惯相抵触,我们就会很难受。
群体最主要的特点表现为冲动、急躁、缺乏理性、没有判断力和批判精神,以及夸大情感、十五:群体特性之一:冲动、易变和急躁(外界刺激的奴隶)
群体中的人,大脑处于停滞状态,群体的行为有惊人的一致性-----表现的异乎寻常的完美。------刺激结果。
独立个人意识仍然存在,发挥作用。
孤立的个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应行为的能力,群体缺乏这种能力。十六:群体极端表现(上)(走极端,轻易)
群体的兴奋方式和兴奋程度不断变化,所有冲动趋于一个极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轻而易举。
十七:群体极端表现(下)(不惜流血)
所用时间不多,群体在毫无情绪之间莫衷一是,也可以在眨眼间,从最野蛮、最血腥的狂热过渡到最为极端的宽宏大量和英雄主义。
正式群体,他们会为任何一种信仰-----不惜流血。十八:群体没有任何长远打算(不长远)
不会做任何事先的策划,无法持久--------最为明显的特征。无法处于状态中。十九:群体不承认障碍(且不能理解)
他们不承认自己的愿望与达成这种愿望的现实之间存在着的各种障碍。没有能力理解障碍的存在。不存在不可能概念。
群体表现充满暴戾的成分,没有负罪感,群体天然合理。----认为自己就是道德。二十:引发冲动的导火线(女性化气质)
错觉:我们的感情源自我们自己的内心???
种族在情感指向上是一致的,种族的基本特点是我们一切情感产生的根本来源。-----影响一切大众感情,且情绪难以控制。二一:群体特征之二:易受暗示与轻信
群体不相信现实生活的日常逻辑。他们相信子虚乌有,刀枪不入。
群体期待暗示,因为他们需要暗示。-----相信子虚乌有。二二:群体在等待,永远在等待
群体的行动的整齐而迅速。
独立的个体,行动需要强有力的理由。
群体是极端排斥理性与逻辑的。与无意识无关的任何理性,思维或逻辑都是不存在的。
他们彻底丧失了对群体无意识的创造物的质疑能力。
第二章:群众的情感和道德观
一:群体是用形象来思维的(幻想)这种想象力
形象思维特点:仅仅是形象的本身就会立即引起与它毫无关系的一系列形象。---联想性----引发幻觉现象。
群体惯于把歪曲性的想象力与所引发的幻觉与事实混为一谈。群体无法辨别真实与幻觉,区别主观与客观。组成群体的个人有着非常不同的倾向。不允许质疑。
二:群体观察能力的缺失(对上节解释)
集体观察往往错误,原因在于观察能力缺失。三:群体中的智力泯灭(上)(不分男女不分智力等级)四:群体中的智力泯灭(中)
最神奇的部分并非是骗术本身,而是这些目击者所提交的报告竟然极端虚假。------类似于催眠师影响被催眠者的能力。五:群体中的智力泯灭(下)(结果相同不分人群)
独立思考能力被严重消弭后,判断力和逻辑都任由暗示与传染作用引导,转向共同趋势。智力泯灭的四个阶段:
A:自我意识模糊、B:独立思考能力下降、C:判断力与逻辑在暗示与传染的作用下趋同一致、D:残存的智力品质被彻底反噬、任何人都不要发誓永远不会受到他们影响。六:群体的谎言(上)(自然而然的事)七:群体的谎言(下)(传染幻想)
谎言的传播会经历一套机制:
A:谎言的制造阶段、---被心理暗示所影响,成了幻觉的牺牲品、群体内部大范围传染。
B:谎言的被肯定阶段、C:全幅度的谎言扩散、理解力被征服,观察者看到的是幻想、八:妇孺言论不可轻信(孩子无辜撒谎)
妇女和儿童是群体谎言的最有力坚持者。童言无忌、儿童只会撒谎,而且从始至终都只会撒谎。
九:群体只会撒谎(被越多人证明的事情,往往错的更加荒谬)
群体的证词是极不可靠的。十:群众杜撰的历史(上)
历史被记载下来的时候,恐怕只能是一种纯粹想象的产物。十一:群众杜撰的历史(中)(既创作,也毁灭)
历史书是那样不可信赖,群体想象力超乎寻常-----歪曲事实真相。
种族的基本特点会决定性地影响群体无意识。群体想象力会改变一切。十二:群众杜撰的历史(下)(多变性)
例子。群体的历史观是何等的善变而混乱。
除了神话之外,历史并没有多少保存其他记忆的能力。十三:群体的极端感情(上)(夸张融入群体的需求)
他们无从分辨事情内部的,事情与事情之间的细微区分,而是把它视为一个整体,无法看到其中的过度状态。
群体情绪的夸张会受到另一个事实的强化,暗示和传染过程加速传播。他们渴望融入群体!!----能够摆脱自己卑微无能的感觉。-----身处在群体中,会感觉到一种残忍、短暂但又巨大的力量、十四:群体的极端感情(下)(因人多势众而荒唐)
“法不责众”,------群众的自我心理暗示。------卑微的心理安全感。------因人多势众而产生的强烈的力量感,使群体体现出个人不可能的情绪和行动、群体强化和利用感情,推倒一切负罪感。
群体也可以表现出英雄主义。、献身精神或最崇高的美德、比孤立的个人更能表现出这种品质。
十五:打动群体的东西:(驱动机制:极端感情、夸张演讲手段、)
个体的人是理性的,得以用善恶来打动他的情感、以是非来规范他的观念、以利害来约束他的行为、人们一旦集结形成群体,这种制约和影响力会失效。、它只会被极端的感情所打动。
夸大其词、言之凿凿、不断重复、绝对不以说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情------这些都是公众集会上的演说家管用的论说技巧,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打动群体的手段。十六:群体的夸张妨碍智力(上)(夸张的事却让人信以为真)十七:群体的夸张妨碍智力(下)(夸张带进生活,体现在多面)
群体常对意识形态进行夸张处理。
群体夸大某方面感情、带进生活、十八:群体的偏执与专横(上)(不接受另一种声音)
只能接受简单而极端的东西,群体一出现,必然是偏执的。不允许旁人质疑,除非用另一种极端的感情来取代,否则根本难以动摇。十九:群体的偏执与专横(下)(每个群体因素不同,呈现不同)二十:群体渴望强权(对强,俯首称臣)
群体从来都不会听命于温和,而只向严厉欺压他们的暴君低头。
群体永远都在渴望强权。强硬使人信服。二一:群体的保守本能(变革,是发泄情绪的手段)
群体呼唤变革,是表面现象。
群体对一切传统事物、传统制度,都有着绝对迷恋与崇敬,对一切有可能改变自身生活的新事物,有着根深蒂固的无意识的恐惧。二二:群体的道德(上)(表现出一点道德品质,但他们不具有真正的道德)
群体的道德水平十分低劣。二三:群体的道德(下)(不理性,但只有降低才能做到)
群体为了自己又有一知半解的信仰、观念和只言片语,便英勇地面对死亡。---像被猎人施了催眠术的小鸟。
二四:群体的道德净化作用(要求互相督促、道德典范、一方面来说,群体是美德代表。)
第三章: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一:群体只接受简单观念:
A:时髦的观念。
B:基本观念:过去的宗教观念。二:如何让群体接受新观念:(简化)
需改造成低俗化和简单化,群体智力水平。。很低。三:群体难于被动摇(固执。开始有排斥反应)
旧观念很难被消除。已经成为课一种情感,这种观念影响我们言行举止最隐秘的动机。和它对抗是徒劳的。四:群体的伪推理能力
不能绝对断言:群体没有推理能力。
伪推理能力特点:把彼此不同,只在表面上相似的事物搅在一起,并且立刻把具体的事物普遍化。无法表现出批判精神,它不能辨别真伪或对任何事物形成正确的判断。五:群体的想象力(上)(形象思维)
瞎子的听力比常人更敏锐。
群体不认为世界上还有什么办不到的事情,产生一种目空一切的极端情绪。能打动他们的因素,只有形象。六:群体的想象力(下)
能活灵活现反应人物形象的戏剧表演,总会对群体产生巨大的影响。倾向变成行动。虚构的因素对它们的影响,几乎比现实因素的影响要大。七:掌握群体的想象力(上)
想要领导群体,就要在他们的想象力上下大工夫。把群众的想象力视为他们权力的基础。
万万不可求助于智力和推理,不能够采用论证的方式。八:掌握群体的想象力(下)
原则:a:采取的形式必须是令人吃惊的鲜明形象。
B:不要多做解释,只求伴之几个不寻常的事实。(大奇迹、惊人罪恶、震惊的预言、)
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他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
第四章:群体信仰所采取的的宗教形式
一:群体的偶像崇拜(上)(夸张式的特点)
群体对观念只会全盘接受或者是完全拒绝。偶像崇拜的简单特点:
A:偶像总是凌驾于信徒,高高在上,(决定性因素)
B:信徒总是盲目服从偶像的命令。
C:新图没有能力,也不愿意对偶像规定的信条进行讨论。
D:信徒有狂热的愿望、希望把偶像的信条广加传播。
E:信徒倾向于把不接受它们的任何人视为仇敌。一旦民众开始迷信一个人,常常会攀比谁更迷信。
只有当他把自己的一切思想资源、一切自愿的服从行为、发自肺腑的幻想热情,全部奉献给一项事业或一个人,将其作为自己全部思想和行动的目标与准绳时,才能够说他是个虔诚的信徒。
二:群体的偶像崇拜(下)
只要有了宗教感情,群体的妄想与偏执就被激发出来。
宗教感情固有特点:信念有着盲目服从、残忍的偏执以及要求狂热的宣传。三:如何建立偶像崇拜
必须成功地激发群众想入非非的感情。
建立类似宗教的机制:
A:要对群体的想象力善加利用,为群体提供提供一个鲜明的形象,使之产生幻想。B:果断大胆地对其进行洗脑,以夸大其词,言之凿凿、不断重复的方式来煽动群众的情绪。
C:当群众进入狂热后,要以领导者的面目出现。为他们指出方向,用信念激励。
因为群众不管需要别的什么,他们首先需要一个上帝、四:偶像崇拜不会消亡
在历史上同理性永恒的冲突中,感情从来都是战胜者。五:又一个你无法接受的观点
任何一幢惨案,总是群众所为!
总是宗教感情激励着群众所为,统治者的权利并不是永远存在的,有的只是永恒的群体宣泄。
第二卷:群体的意见与信念
第一章: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中的间接因素
【民族、传统、时间、政治和社会制度、教育】
一:群众运动的导火索(两类相继作用)
A:间接因素:具有普遍性,是群体一切信念和意见的基础。(有些间接因素具有普遍性。
民族、传统、时间、典章制度和教育)
B:直接因素:使观念采取一定形式并且使他能够产生一定结果的因素。集体突然开始贯彻的方案。
比喻:(间接因素相当于长时间的虫啃蚁噬,直接因素就是一次强烈的地震或台风)
重大历史时间,都是这两种因素相继发生作用。二:第一条导火线:民族
民族是重要的间接因素,它独有特点,这种特点形成了它的民族性格。
民族的力量、它的信仰、它的制度和艺术。仅仅是它民族性格的外在表现。民族性格不仅不会被改变,而且具有巨大的力量。三:第二条导火线:传统
过去的观念、欲望和感情,就构成了传统。
传统是民族的特性之一,东西很难发生改变。民族的传统是极其稳定的。
传统不仅稳定,还支配着人们的行动:人类是依附传统而存在的,脱离了传统,不管民族气质还是文明,都可能保存下去。
保护传统:一是建立传统、二是当有益的成果已经变得破败不堪,人类社会便努力摧毁这种传统。
对于民族,最理想的状态是保留过去的制度,同时又用不易察觉的方式一点一滴地加以改进。
四:第三条导火线:时间
时间是世界万物的真正创造者、时间也是世界万物的唯一毁灭者。
时间引起以一切信仰的诞生、成长和死亡。五:第四条导火线:政治和社会制度
民族性格决定了他们要怎样被统治、调整制度时,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以实用为指定依据,而不是想当然的推理,更不是机械地照搬
二:不要考虑是否严谨对称,而是考虑它是否行之有效、方便实用。
三:除非感到有所不满,绝对不加以革新。
四:除非能够消除这种不满,绝对不进行革新。
五:除了针对具体情况必须制定的一些条款之外,绝对不制定任何范围更大的条款。
制度无法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民族的幸福也不能到制度中去寻找。六:第五条导火线:教育
应试教育的结果是害人的。七:关于应试教育的题外话(上)
经验证明,必须废除可恶的教科书和可悲的考试。代之以勤劳的教育,让年轻人回到田野和工厂。
灌输大量肤浅的知识,不出差错地背诵大量教科书,绝对不可能提高人的智力水平。
能够帮助我们走向成功的条件是判断力,是经验,是开拓精神和个性!
观念只有在自然而正常的环境中才能形成。八:关于应试教育的题外话(下)
英国的教育大多是建立在专业课程上。
该准备的没有准备,使年轻人走进社会,进入活动领域,就开始遭遇一系列的痛苦与挫折、甚至失去生活能力。
第二章: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
【形象、词语和套话、幻觉、经验、理性、】
第三章:群体领袖及其说服的手法
【只有极端的人,才能成为领袖。领袖的动员手段:断言、重复、传染。】
第四章:群体的信念与意见的变换范围
第三卷: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
第一章:群体的分类第二章:被称为犯罪群体的群体第三章:刑事案件的陪审团第四章:选民群体第五章:议会结束章:民族存亡的关头
第三篇:《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书报告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书报告
正如本书中的导言部分所言,在目前的过渡时代(作者所处为法国大革命时代),群体的力量已越来越不容忽视,群体的时代已经来临。虽然作者所处时代去今已一百多年,但是作者所分析的人类思想转型的两个基础:其一是宗教、政治和社会信仰的毁灭;其二是现代科学和工业的各种发现,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存和思想条件,这样的分析对于目前的中国,仍极具借鉴意义。在一个相信甚至迷信集体的力量的国家,勒庞对于群体心理和行为的分析,显得有些不入流,但是任何一个经过独立思考的人,不可能会对勒庞的观点无动于衷。虽然在他的书中有一些观点是受了特定群体的影响,并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意义,但是他犀利的目光所揭示的群体心理,虽然过了一百多年,仍然直刺集体心理机制的要害。
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这些年网络上所出现的许多群体性事件,都可在勒庞的观点中找到惊人的同性处,尤其在现如今网络的大量普及与广大的网民群体自身文化、道德素质的普遍低下之间的矛盾,无时无刻不在凸显着网民这个新兴的典型群体所体现出的各种群体机制的效应。2008年哈尔滨警察打死大学生一例提供了一个研究群体心里的极佳样本,他向我们揭示了群体心理在少数人的操纵下的摇摆不定,群体完全丧失了个体人格,沦为少数操纵舆论者攻击对方的工具。而被誉为网络第一事件周老虎事件,打虎派与挺虎派在互相谩骂而胜负难分时居然各以人头担保所言非虚,可想而知,真相只会有一个,如此可以看出群体人格的低劣到了何种程度。还有中国网民时常动用的人肉搜索,这些无不体现出一个在缺乏现实督管下的群体其感情的易变、冲动与暴躁,以及他们的毫无责任意识与理性头脑。其实往近处说,新中国自成立以来,每一次整个民族的或者部分群体的巨大灾难无不是群体的力量在被调动后又逐渐失去控制后所造成的。可是,我们同时又会在网民这一群体中发现与上述截然不同的情况,正如勒庞在书中所提到的,群体有时也可能表现出极崇高的献身精神与不计名利的举动。在影响比较大的网络事件如“躲猫猫”、“钓鱼执法”、“ 欺实马”等中,网民表现出正义无私、同情弱者的一面,他们仿佛又成了正义的化身。其实,这种矛盾的情况正深刻的揭示了群体心理的复杂性,群体其实是一股高度不确定的能量,其行为的后果完全取决于外界刺激的因素,而这恰恰说明了群体的无意识。而如何引导和控制群体的力量便成为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
研究群体的心理特征,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如何更好的治理社会这一群体的集合。人是社会性的,外界的刺激随时会导致一个心理群体的诞生,而人一旦形成群体,便会很容易受群体机制的影响做出许多非理性的事。如果按照勒庞的观点,群体中个体所展现的残酷与暴虐是他们在平时由于许多约束而没有外露的阴暗一面,而人作为一种神性与兽性结合的动物,都会有正常情况下被压制的阴暗的一面,所以集体的人格只是个体的人格在某种机制下的放大而已。如最重要的一条,人数上的优势给他们信心与胆量。而这一切的关键便只在于通过何种机制来封印人性的恶,或者说使其危害降至最低,对于一个国家
来说,这种机制就是社会管理的制度。中国古代的传统是德治,然而到了近代,在中国经历了对传统道德的两次大的冲击后,选择了法治的道路。
我们已经认识到,德治必然没有法治更加可靠,这就像是依靠开明专制还是民主制一样。在中国德治虽然正在努力向法治过渡,但是深入分析便会发现,中国人的语境永远离不开道德上的审判。我们经常可以听见一些以道德上的优越感自居而对他人的生活指手画脚的人,或者以道德的占领者对社会横加指责,并且这样的人往往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他们以道德的名义来说教,深信自己是绝对的真理。我认为法制的基本思路应该是规定一个人能做什么与不能做什么,而以道德的名义确是在要求别人该怎么做和不该怎么做,这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我们想要法制就必须先尊重法制的基本精神。我们很少尊重过法律,而一切以道德的名义,所以中国的法治之路才会举步维艰,虽然这其中也有执法和立法的问题。以道德督促法律远不如以法律敦促法律,而若以道德干预法律则是完全的走错了方向。
有时候,人性中趋利避害,欺弱怕强,自私利己的一面竟会如此鲜明,难怪会有那么多人为中国普遍的奴性而痛心疾首,鲁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慨相信道出了许多知识分子内心的挣扎。
我们常说国民素质,这涉及的是一个国家整体的形象,为什么我们经常听到对这些问题道德上的口诛笔伐却依然不见效呢?难道外国人真的天生素质高吗?不见得,这还是法制不成熟的原因。新加坡
应该是亚洲治安最好的国家之一,靠的便是繁细的法律和严格的执行。正如勒庞所说,群体总是向权威臣服,他们不会听信合理的推断,只会向强者屈服,而这个强者,当是公正而完善的法律体系以及不折不扣执行它的机构。
总结:
勒庞的《乌合之众》虽然分析了许多有关群体这一对象的基本问题,但是并没有给我们指出解决之道,他的观点也并非完全正确,但是正如罗伯特.墨顿所说的它最大的作用并不只限于这本书的学术价值,而在于它启发我们去思考我们必须每天面对的群体的有关问题。我们每一个人随时都有可能成为群体中随波逐流的一份子,因而要时刻警惕,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样才不会又像以前一样成为政治热情的牺牲品。
第四篇:《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乌合之众》是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的名著,初次出版于1895年。该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群体的诸种特点及其成因。全书分为三卷(群体心理、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不同群体的分类及特点),依次分析了“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群体的意见”,“群体领袖”等,深入透视了社会服从和过度服从、趣味单
一、群众的反叛、大众文化、受别人支配的自我、群众运动、人的自我异化、官僚化过程、以及无意识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本书着重在于对大众心理的研究,分析大众心理形成的机制、特征、表现以及群体心理影响下的行为分析。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到生活在群体之中的我们可能一不留神就会卷入这种集体的无意识之中,做出甚至连我们自己都无法解释的行为,可能脱离群体之后便会为自己的行动所懊恼与不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奇特的社会心理现象的产生,从而导致相应的群体行为。古斯塔夫•勒庞在此书中用心良苦的为我们做了深入的分析与解答。
对于群体心理。勒庞认为,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会转到同一方向,个人的理性和个性会消失,从而表现出群体个性、心理,即会变得烦躁、单纯、偏执、冲动、轻信、贪婪而易于接受暗示,从而使个人因为群体的价值理念而变得富有牺牲精神,要么表现出极大地破坏力,要么极具英雄主义。群体习惯被控制和领导,崇拜强权,领袖的权力在群体中是至高无上的,理性的规劝和退让只会让群体觉得软弱可欺。勒庞甚至断定,个体在群体中所犯下的暴行只有在群体力量的支持下才会实现,一旦离开群体,个体又会恢复自身本来的面貌,其甚至会无比惊讶自己在群体中的表现。依据勒庞的理论,宗教导致群体偏执和妄想,种族是群体心理形成不可或缺因素,背离种族本身组成的群体不会长久。根据勒庞的理论,既然个体在群体中是丧失理性和易受感染的,所以在固定的群体中,外在力量想要影响和改变个体的思维是不太现实的,尤其是在有固定宗教信仰和同一种族的群体中。
上述勒庞的理论表明,群体是维护社会发展和稳定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加强对群体的研究,加强对各个群体间的控制和平衡,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鉴于群体中领袖的作用非凡,保护、承认并让群体领袖参与社会管理、变革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要手段。
关于传统。勒庞认为,传统代表观念、欲望、感情,它支配着人们,更支配群体。人们能够轻而易举的改变传统的名称和外在形式,但却无法改变传统本身,传统是根深蒂固的。脱离了传统,不管是民族气质还是文明,都将不复存在。但勒庞也从功利的角度解释说,传统并不是不能改变的,只有当传统带来的有益成果变得破败不堪时,人们便会努力摧毁传统,建立新的传统。没有传统,文明是不可能的;没有对传统的破坏,进步是不可能的。因此,摧毁传统会带来文明消失的剧痛,采取暴力等一蹴而就的摧毁手段会使疯狂过后的人们因为伤口太深而急于治疗,那么由此推断,企图一蹴而就进行变革的方式最终只会是换汤不换药的朝代更替。上述观点表明,勒庞认为在改革中文明与进步是相互对立的,但并不否定人类的生存本性,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进步是必然会打破传统的,但其并不主张激烈的方式进行变革。勒庞的此种主张与其亲历了法国大革命的起起伏伏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其主张对于正在进行变革的现代社会而言,同样有借鉴意义,渐进式的变革也许更符合改革开放的实际。
关于信仰。勒庞认为,信仰是群体行动的向导,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只要能激起群体的认同,口号的力量也足以推到旧社会,建立新时代,近代中国的历史可以印证。现代中国,社会日新月异,群体层出不穷,信仰的多样化必然导致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如何化解冲突,重塑公共信仰将会是改革开放的中国必须解决的问题。
总之,作为群体中的一份子,永远不可能脱离群体而存在,由于群体的多样化,资源的有限性,故必须控制和平衡群体的发展,重塑公共信仰,为社会变革创造一个稳定的外在环境和共同的奋斗目标。此外,每个人都受特定时间、空间的约束,勒庞也不例外,因此勒庞关于妇女、儿童是低级的、愚蠢的评论可以作为考究其生平的研究材料,这点瑕疵对于《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这本书的价值而言犹如沧海一粟,不值一提。
这部著作在国际学术界有着十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弗洛伊德曾评价说:“勒庞的这本书是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评价说:“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中,最有影响者,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社会学家墨顿评价?: “勒庞这本书具有持久的影响力,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文献。”与任何学术著作一样,该书也有其局限性,如作者因群体的非理性性质和表现而对它持鄙视和恐惧的态度。他说:“个人在群体影响下,思想和感觉中道德约束与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冲动、幼稚行为和犯罪倾向的突然爆发。”但同时他又认为群体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领者。但这种内在矛盾并未减损其思想学术价值,而是为后来者开启了更深入研究的空间。这部著作对于我们今天认识和研究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依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作为一部经典之作,《乌合之众》对于理解今天仍不失现实意义。日本普通民众为何曾变成战争机器,‘文革’青年为何曾变得丧失理性,入市股民又为何会变得群情激亢,“抵制家乐福”为何会声势浩大?我想从《乌合之众》一书中就可见一斑。个人到群体的心理变化看似难以理解、难以置信,实则有迹可寻。
第五篇:《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许秀美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由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著述,于1895年出版,被翻译成包括汉语在内的17种语言版本,是一本研究社会心理学的权威著作。美国社会心理学领域的泰斗奥尔波特曾说:“在社会心理学这个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中,最有影响者,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
一、内容简介
勒庞对“群体”的界定是:自觉个性的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转向一个不同的方向,形成一个心理群体,就形成了一个“群体”。群体分为异质性群体(如街头群体)和同质性群体(如政治团体、宗教派别、军人等)。本书主要是论述异质性群体。
该书依次分析了“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群体的意见”,“群体领袖”等概念,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念且用事例进行了说明。勒庞对群体的态度很矛盾,他虽然极力贬低群体,但又肯定了它对文明发展的作用。勒庞让我们深入认识了解了“群体”这一社会现象。
二、群体的特点特征
1、冲动、易变、急躁。孤立的个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应行为的能力,群体则缺乏这种能力。它可以在转眼间从最血腥的狂热变成最极端的宽宏大量和英雄主义。群体很容易做出侩子手的举动,同样也很容易慷慨就义。
2、容易受暗示、轻信。群体总是处于一种期待的状态中,很容易受人暗示。最初的提示,通过相互传染,会很快进入群体中所有人的头脑,群体感情的一致倾向会立刻变成一个既定的事实。如义和团的团民相信法术可使自己刀枪不入。
3、情绪夸张而单纯。群体的感情极为简单而夸张,它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比如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教授韩德强在保钓游行中掌掴老人还觉得占着义理、义正词严。
4、群体偏执、专横和保守。提供给群体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迷恋传统,对一切有可能改变自身生活状态的新事物有着根深蒂固的无意识恐惧。
5、群体的道德,或高尚或低劣。因为不计名利,顺从、绝对献身于真正的或虚幻的理想。例如,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君主制封建制在三年内土崩瓦解。1861年,美国爆发南北战争,北方战胜,在美国废除了奴隶制。
6、群体的信仰盲目的服从、残忍的偏执、要求狂热的宣传。如宗教法庭迫害伽利略、布鲁诺等进步人士等,这些群体性事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能归责于领导一人,那些怀着宗教般信仰的群体其实要负很大的责任。
7、群体的观念完全为平等的精神左右,对自由民主没有丝毫的尊重(绝对均贫富)。喜欢绝对的、毫不妥协和简单明了的形式,夸大其词、不断重复、绝对不以说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情,就能对群体产生有效的影响。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无异议、情绪化、低智商。在智力上,科学家和平民有天壤之别;但在性格上,差别甚微或没有。
8、群体的想象力,只会被“形象”打动。新闻报道一次偶然事故死亡500人的事件在群体中造成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因为感冒造成的陆续死亡5000人的事件,但事实上后者更应引起我们的注意,说明医疗体系及自身保健等存在问题。
在群体影响下,个人思想和感觉中的道德约束与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冲动、幼稚行为和犯罪倾向突然爆发,从众、教条主义、放弃责任意识。以爱国名义进行的一些群体性事件,一方面极尽暴力语言辱骂其所憎恨的对象,包括和自己观点相左的同胞;另一方面语言不足发泄其爱国公愤,就把情绪转移到与之相关器物上。
9、群体的理性只能接受比喻等初级推理。比如:冰放在嘴里会融化,则所有透明的物质在嘴里都能融化;相信人多就能够天下无敌;相信仅仅依靠抵制日货这个简单行为就可以打击到日本,但是在很多地方却演变为打砸抢,以“爱国”的名义进行犯罪,这样的行为在西方国家的眼中,则会认为我们还是一个落后愚昧、没有秩序、没有远大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民族,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但时时记着历史上别的国家对我们的侵略,一讲起来则气愤填膺、摩拳擦掌,这是一种弱者的自卑心态。
要记住,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人民脱离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历史,成为了国家的主人,我们是和其他民族一样的、平等的人。
三、群体心理学的应用
1、应对群体性事件
目前群体性事件正呈多发趋势。例如:2008年3月14日,拉萨发生群体性事件,有18名无辜群众被烧死或砍死,受伤群众达382人,其中重伤58人,拉萨市直接财产损失达24469万元。2008年8月19日,云南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造成41名警员和19名民众受伤,2人死亡,原因是较低的收购价格导致胶农跟公司产生矛盾。2009年7月5日,乌鲁木齐市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造成1700多人受伤、197人死亡。2012年9月15日,长沙保钓游行变打砸抢。2012年9月15日,西安保钓演变成打砸抢事件。
国外的群体性事件也是层出不穷。2005年10月27日,法国巴黎郊区爆发被认为是法国自1968年学生发起“五月风暴”以来的最大骚乱,持续十余天,波及300个城镇,超过4300辆汽车被焚毁,800多人被捕。2007年11月25日,巴黎郊区再起骚乱。因两名少年骑摩托车与警车相撞后死亡,数十名青少年和警方发生冲突,焚烧多座建筑和多辆汽车。2011年8月4日,伦敦一名29岁的黑人平民被警务人员枪杀,民众上街抗议警察暴行。引发社会骚乱事件,并扩散至伯明翰、利物浦、利兹、布里斯托等城市。
学习心理学,学习社会心理学,了解发生在群体性事件背后的心理学原因,配合其他针对性措施,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群体性事件的破坏性。
2、正确认识历史事件
理解了群体心理学,就可以对大量的历史和经济现象做出真切的说明。群体是无意识的,理性是人类较晚才具有的属性。无意识在我们所有行动中作用巨大,而理性的作用无几。文明的动力主要的还是各种感情—如尊严、自我牺牲、宗教信仰、爱国主义以及对荣誉的追求等。
群体现象受文化影响很大。一名清华大学教授说:“由于制度涉及一个实施成本的问题,我越来越接受的看法是,制度固然重要,而文化是降低制度实施成本最有效的因素。”一些群体文化意识,如:强调法律、秩序却又不遵守法律和秩序;希望秩序对别人管用,轮到自己却总希望自己能是特殊的;相信法不责众;希望一夜暴富,等等......3、坚持改革开放
影响群众的都是一些传统观念,要慢慢的去影响、改变。英国历史学家麦考利总结英国议会250多年稳定的经验时指出,他们“从来不考虑是否严谨对称,更多的考虑它是否方便实用;除非感到不满,绝对不加以变革;除非能够消除这种不满,绝不进行革新。”我国当前一些群体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传统文化,这不是短时间就能够解决的,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4、建设和谐社会 勒庞在书末总结时很悲观,认为人类的发展史是野蛮人—文明人——野蛮人的循环,这是哲学终极意义上的悲观。现实是不断进步的。一切精神结构都包含着各种性格的可能性,环境的变化就会使这种可能性表现出来。是需要文明的群体行为,还是原始的群体行为?答案很明显。在实践中,我们要尽量宽容,尊重科学理性,也理解非理性;关爱朋友,也理解敌人;关注自我,也融入群众。以自己微薄的努力,让这世界再多一点和谐、多一点爱。(文章内容摘自书籍及相关网络报道)
(作者系湖南省植保植检站防治科副科级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