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部简报[小编推荐]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党建引领 砥砺前行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办
大学
教育部简报〔2017〕第64期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以“教育创造学生价值、学生创造社会价值”为办学理念,积极探索民办高校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特色之路。
坚持“初心”,保证学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一是健全机制,推进党建工作要求进学校章程和治理结构。学校章程明确“党组织把方向、谋大局、促发展,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董事会在决定学校重大事项时应听取党委意见”。学校党委按照“政治引领放首位、加强领导不缺位、保障监督不让位、参与决策不虚位、服务中心找准位、支持行政不越位、自身建设要到位”的思路和要求,把党的领导融入学校治理各环节,从治理结构、队伍建设、保障支持等方面履职尽责。建立健全董事会、党政联席会、校长办公会等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党委书记进入董事会,保证党组织有效参与学校重大问题决策。二是建强队伍,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办大学提供专门力量支撑。按1:1000为院系党总支配备专职组织员,纳入干部管理;按1:200配备专职辅导员,同时配备舍务辅导员,辅导员作为学生素质教师,双重身份、双线晋升。实施辅导员+班导师制、学生骨干+学生助导制、党政干部联系班级制,形成全员育人合力。三是强化保障,确保党的工作全面深入开展。明确计划安排,每月固定专门时间,开展组织生活、主题党日活动。开辟专门场地,作为党组织、党员活动场所。每年划拨专项党务经费30万元,按教师党员每人200元、学生党员每人100元标准安排党员活动经费,保障基层党组织活动有效开展。
力求“入心”,师生思想政治工作提质增效。一是优化育人体系。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整合学工办和教研室功能,成立专业教育管理团队,形成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同步设计、同步实施、相互促进的一体化工作体系。二是用好“两个课堂”。构建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多维立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引入“翻转课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理论课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把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工作紧密融合,校团委与创新创业学院合署办公,建立校内外导师库,鼓励支持学生参加“双创”实践。三是严抓师德师风。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引、聘、训、评的重点,创新师德教育形式和评价体系,建立领导 1 听课、教学督导、教师互评、学生评教、年度评议等机制,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下移“重心”,基层组织凝聚力不断增强。一是创新组织设置。坚持应建尽建原则,把支部建在专业上,成立专业党支部,师生党员同在一个支部,实现党建引领下的教学科研、思想教育、群团工作的融合促进,使师生党员“传、帮、带”作用充分发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二是抓实主题教育。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制定实施《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示范点实施方案》,遴选确定3个支部作为示范点,以点带面强化支部规范化建设。实施教师党员“123”工程,每位教师党员联系1个班级、2名积极分子、3名普通学生;实施学生党员“1带2”工程,每名学生党员联系1个班级、1个寝室。三是强化责任落实。每年初学校党委与全校所有党总支、党支部签订绩效目标承诺书,加强过程管理,年终开展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实现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
运用“匠心”,创新党建工作载体。一是构建信息平台。发挥学校学科优势,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党校培训平台、网络教育平台、实践实训平台、党员示范平台,研发党建在线网站、“红色之旅”党建APP、党的基础知识网上测试系统和大学生素质教育管理系统,探索通过大数据实现党建工作数据化和互联化,形成党建和思政教育“全天候”柔性学习体系。二是开发线上课程。开发30多门慕课丰富党员教育内容,通过大数据对在线学习时长、学习效果进行监测评价、反馈提高。三是用好用活微资源。自主开发微党课,设计微活动,开展微思政,运用学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增强理论学习吸引力,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提高党员教育实效性,努力打通党建工作“最后一公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聚焦“六有”要求 坚持红专并进 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教育部简报〔2017〕第61期
2016年4月26日,总书记在考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时勉励青年学生“做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生,做有担当、有作为的大学生,做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中国科大以不断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为目标,坚持“六有”要求,坚持红专并进,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推动“六有”要求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立起来、化为实践。一是系统安排落实。制定培养“六有”大学生、班集体、团支部等多个方案,将“六有” 2 要求贯穿于入学到毕业各个环节、课堂到实践各个场景,形成长效培养机制。二是突出价值引领。充分发挥校训、校歌、校史的育人作用,把奏唱国歌校歌、出校旗、毕业宣誓等固化为学校的仪式制度。深入挖掘老一辈科学家和新时期一线科研工作者在校工作的先进事迹,将“科教报国”的科大精神写进校史、代代传承。总结传承研究生支教团18年扎根西海固接力支教的志愿精神,广泛开展“志愿服务达人”、“最美团支书”、“三下乡”优秀团队评选活动,发挥朋辈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激励广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报效伟大祖国。三是狠抓道德养成。创作“青春与信仰”、“学习在路上”等网络文化产品,开展“感恩教育年”主题活动和“社团传统文化月”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读书、评书、荐书”活动,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高水平人文讲座,推进体育俱乐部建设等各种举措,引导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
推动“六有”要求在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强起来、落到实处。一是融入教书育人。围绕“四个统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师德师风标准是教师任职的首要条件,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环节实行“一票否决”。实施“名师名课工程”,发挥国家级教学名师史济怀、程福臻等名师的榜样力量,引导教师更多投入课堂教学,进一步提升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比例。与安徽省委党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学校教师与省委党校教师同上一门课,共同探索思政课教学形式创新,增强授课效果。省、校领导给学生讲党课已成为惯例。二是融入科研育人。每年组织全校学生开展“诚信”教育和“荣誉”教育,弘扬优良校风和学风,遵守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珍视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使诚信和荣誉理念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指南。深入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和大学生研究计划,提升创新能力,锻造求真务实、踏实做人做事的精神品格,鼓励学生努力练好人生和事业的基本功,增强科教报国的本领。三是融入管理育人。从选拔、考核、培养多个环节全面强化思政队伍建设,打造政治和业务过硬的思政工作队伍。加强心理咨询队伍建设,目前学校已有69位学工干部获得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践行“管理即服务”理念,实现“教、学、管”联动育人,完善“学业追踪”和“困难资助追踪”网络平台建设,建立“隐形资助”等充满人性关怀的学生资助体系,强化对学生的学业、心理和经济困难的及时精准帮扶。
推动“六有”要求在科教报国中做起来、见到实效。一是强化使命意识。每年组织新生观看讲述“两弹一星”元勋、创校先贤郭永怀先生感人事迹的音乐剧《爱在天际》,举办思政与国防教育专题报告会,鼓励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沿着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青春梦融入中国梦,尽一身所学报效祖国和人民。二是强化创新意识。以大学生研究计划、科技文化节、机器人大赛等品牌活动带动校园科技创新氛围营造,设立“青年创新创业中心”、“学生创新创业苗圃”、“极客中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机器人世界杯、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国际国内重大竞赛,并多次摘取大赛金牌。三是强化担当意识。将学生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取得的实绩纳入学分制管理。举办校领导为南极科考队员壮行、研究生支教队出征仪式等活动,勉励同学们勇挑重担、勇攀高峰,增强学生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担当意识。学校培养的青年人才源源不断涌现,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潘建伟院士领衔的量子创新团队成员多为“80后”“90后”,这群年轻的科大人构成了中国量子“梦之队”的中流砥柱,续写了科大故事的精彩篇章。
北京市把牢政治方向 坚持首善标准 努力打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攻坚战
教育部简报〔2017〕第59期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一年来,北京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工作部署,真抓实干,改革创新,锐意攻坚,努力打造思政课建设首善标杆。
在落实中央精神上对标对表,全面强化思政课建设。一是统筹推进有力度。市委紧紧围绕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上强调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从政治大局出发,高标准推进高校思政工作。今年2月,召开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印发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政、党建、统战工作的三个实施意见,提出60条有力举措。深入落实市领导联系高校制度,今年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带领10多位市领导先后深入高校调研,走上讲台宣讲十九大精神,为大学生讲好思政课。加强市级层面统筹,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围绕中心、多点发力,设置了理论研究、教师培训、课程改革等平台项目近百个,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队伍建设提供实打实的支持和保障。二是督查调研有深度。由市领导带队,组织150余名专 4 家深入在京91所高校听课550余节,通过对大量鲜活信息的深入分析,研究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开展落实思政会精神专项督查、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标准检查,强化高校党委抓好思政课建设的主体责任。三是队伍建设有温度。制定培养培训规划,坚持全员提升与重点支持相结合,着力打造高水平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今年上半年联合中央党校、市委党校举办4期专题研讨班,对高校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等进行全员轮训。按照每月人均2000元标准为全体一线专职思政课教师发放补贴,评聘70位特级教授、91位特级教师,实施“扬帆资助计划”、“择优资助计划”,培养一批中青年骨干。广大教师表示,讲授思政课的自豪感使命感更强了,腰杆更硬了,工作热情更高了。
在重点难点上攻关,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一是向改革纵深端发力。设立20个思政课教学改革示范点,引导高校从教材、教师、教学等7个方面实施综合改革。设立13个教学改革创新重大项目,由思政课教师协同其他学科教师组成团队,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涌现出一批教学改革成果,课堂“抬头率”、学生“获得感”明显提升。二是向教学支撑点发力。建设集教学互动、专题辅导、自主学习为一体的网络平台,推进课程资源共享。试点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1+1”共建,对教学薄弱学校进行帮扶。强化问题导向,聚焦学生思想困惑,组织开展专题研究,编写了《莫辜负新时代:“四个正确认识”青年读本》《大国之都》等教辅材料,为一线教师讲深讲透重点难点问题提供指导。三是向课程供给侧发力。创办“名家领读经典”市级思政课,以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为主线,面向全市高校学生开设5门公选课,通过自主选课、现场聆听、小组研讨、撰写论文,激发学生学理论、读经典的热情,培养了一批理论学习骨干。各高校注重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体系,开设各具特色的思政选修课,受到广泛欢迎。
在“浸入式”宣讲上用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是找准教育教学的方向和重点,推进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十九大开幕当天,迅速启动编写《十九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建议》,汇集各高校专家名师力量,经多轮研讨、撰写、修订,历时1个月完成并投入高校使用。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课程,邀请8位专家为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7所高校300余位学生系统讲授。建立“市级示范+校际协同+校内集中”三位一体的教师备课机制,市级层面组织500余名一线教师集体备课,指导各高校由校领导牵头、以课程为单位开展多层次备课,推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5 进课堂、进头脑。二是拓宽宣传阐释的深度和广度,推动“浸入式”宣讲。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家,通过名师讲坛、辅导报告、立项研究等系列方式,多层次、多角度“浸入式”宣讲、解读、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师生提供丰富而持续的理论滋养。成立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门研究机构,依托11个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开展联合攻关,首批确定21个学习研究十九大精神重点项目,努力在研究阐释、理论创新上取得新成果。三是激发学生宣传宣讲的热情和干劲,推动师生送十九大精神进基层。举办“90后心中的十九大”学生讲思政课展示活动,组织优秀学生代表走上讲台,展现新时代“90后”的信仰底色和精神风貌。组织150名优秀博士生和千余个“学习小组”在思政课教师指导下开展宣讲,把课堂学习成果带到基层、带回家乡,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将十九大精神学习引向深入。
浙江省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教育部简报〔2017〕第58期
浙江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今年初省委召开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制定实施40项工作举措,年中召开高校书记校长读书会进行总结督查,下半年组织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情况集中督查,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上。
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充分发挥浙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的优势,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网络,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建立的省领导联系高校制度,省领导深入高校开展调查研究并作形势政策报告。十九大召开后,省领导带头到高校开展宣讲,各高校通过集中宣讲、主题座谈、理论研讨、知识竞赛等形式,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热潮。在全省高校开展“我最喜爱的习总书记的一句话”主题宣传活动,组织开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读书交流活动,50多万名大学生积极参与。这些理论学习宣传活动覆盖广、接地气,有效激发了青年学生学理论用理论的内在动力和浓厚兴趣,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把加强党委全面领导贯穿办学育人全过程。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制定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意见,明确高校党委和 6 党委书记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在全国率先开展二级学院(系)党组织领导下的院长(系主任)负责制试点。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书记抓意识形态工作各项制度,连续三年举办以意识形态工作为主题的高校书记校长读书会,实施高校领导干部讲课听课制度。把意识形态工作要求落实到高校各项管理工作中,健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加强对讲座、论坛、社团活动等校园宣传文化阵地的有效管理。
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和价值导向,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在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连续多年开展“最美”主题宣传活动,深入挖掘、广泛宣传“最美教师”、“最美大学生”先进事迹,引导师生向身边典型学习、从日常善行做起,将“盆景之美”放大为“风景之美”、“风尚之美”。完善大学生导师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拓展实践育人渠道,实施一百所高校结对县(市、区)“百校联百镇”工程和百万大学生走进基层、走进群众“双百双进”工程,组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多跑一次”改革等现场调查、志愿服务活动,用生动的实践、切身的感受增强师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和理解,每年有40多万名师生参与。
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抓实用好。大力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在思政课主渠道上有效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把握高校思想理论领域的话语权。把高校思政课改革列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重点突破项目,推出“双十”举措,积极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质量提升、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等三大计划。全省有25所高校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着力建设100个思政名师工作室,培养了一批学科领军人才。增配思政课教师,设立省级思政专项课题,举办思政课骨干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培训班、研修班50多期,1万多人次参训。组织修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红船精神问答》《浙江精神与浙江发展》等省级德育教材。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育人作为职务职称评审、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努力使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把文化育人的环境和氛围营造好。注重文化育人,发挥文化在大学生成长中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努力使大学校园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阵地。结合文明校园创建,大力推进文化校园建设,7 全省高校基本形成一校多品、一院一品的校园文化建设格局,校园文化内涵以及实用、审美和教育功能显著增强。抓好文明寝室创建,投入10多亿元改善高校学生公寓环境。实施校园新媒体建设工程,成立浙江省大学生新媒体联盟,建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两微一端”平台。
华南理工大学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教育部简报〔2017〕第49期
华南理工大学实施文化兴校战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努力打造良好育人环境。经过严格评选,中央文明委决定授予华南理工大学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让校园文化根基“强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以文化滋养心灵、涵育德行、引领风尚。举办红色经典音乐会,由师生自导自演大型交响清唱剧《江姐》《先行者孙中山》,把红色基因融入师生血脉。举办“解读校训”展览,拍摄校歌MV,推出“校史回眸”专题网站和电视专题片《甲子华章——华南理工大学60年纪事》,出版《印象华园》《华园故事》等30余本校园文化系列丛书,强化校训校歌校史育人功能。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110余场,吸引近10万人次师生观看,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持续开展“岭南追梦”行动,组织全校351个党支部、870个团支部、661个班集体和2万余名党员团员,到革命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对口帮扶村开展主题教育等活动,引导广大师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让校园文化环境“美起来”。建设美丽校园、平安校园、绿色校园,使校园文化环境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加强校园四季景观规划和标志性人文景观建设,出台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修缮37处历史建筑和人文史迹,并制作校园人文景观图册和360度VR场景等,深入宣传环境文化。制定校园安全管理系列规章制度,加强实验室、食堂、学生公寓等重点部位的安全管理和综合治理,定期举行消防疏散等应急演练,提高校园安全风险防范能力。建设节约型校园建筑节能监管平台,通过举办节能低碳、节水和资源循环利用报告会以及废旧物品回收交换绿植、低碳日能源紧缺体验活动等方式,加强节能环保宣传教育,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各方面全过程。
让校园文化品牌“实起来”。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师生在丰富活跃的校园文化生活中树立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党和国家的忠诚。构建校、院、班三级校园文化活动格局,投入专项经费打造“青马工程英才培育班”、“高举团旗跟党走青年月”、“科技文化节”、“社团活动月”、“‘世纪木棉’学术系列讲座”、“我最喜爱的导师”等品牌活动,近五年举办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近3900项,参与人数超过22万人次。将实践育人纳入教学计划,健全学生志愿服务评价体系,每年评选“十佳公益团体”、举办公益文化节,近五年有5万余名学生参加了各类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清明义工”志愿服务连续开展了30年。积极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建立创新创业基地、创业岛、学生创业体验馆、创新俱乐部等,每年投入1000余万元支持学生创新实践,课外科研本科生参与率达60%。
让校园文化机制“活起来”。将文明校园建设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实施创建文明校园系统工程,即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瞄准创建全国文明校园目标,着力提升思想道德、领导班子、师德师风、校园文化、校园环境、活动阵地建设水平,打造“文明华工”。实施思想政治工作提升行动,制定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等70余份工作方案和配套制度,实行清单管理。实施学风建设“卓越工程”,集聚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等各方力量协同推进学风建设,引导学生在刻苦学习中确立科学精神、锤炼品行情操。实施“兴华人才工程”和“兴华学者人才计划”,为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提供支持,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创新师德师风管理办法,促进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自觉学深做实 努力走在前列
清华大学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教育部简报〔2017〕第41期
清华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转化为推动学校改革发展、加快“双一流”建设的强大动力,努力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上走在前列。
学习研讨突出深。十九大代表、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第一时间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全校干部师生大会传达学习十九大精神,学习领会总书记会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海外委员和中方企业家委员会时重要讲话精神。制定全校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方案,系统安排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党的十九大的理论创新和政策创新”等10个专题学习,举办全校干部专题学习班、9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学习等活动,组织广大师生认认真真学、原原本本学、反反复复学。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蔡奇,中央宣讲团成员、中央纪委驻国务院国资委纪检组组长江金权到清华大学宣讲,指导干部师生学深悟透十九大精神,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坚定性。
宣传引导注重活。在校级层面,成立由百名专家学者和党员干部组成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走进基层、走进支部、走进课堂,开展“面对面”宣传、“一对一”讲解。在基层单位,组织各单位负责人到一线开展宣讲,以实际行动带动干部师生学习;组织广大教师结合课程教学和研究工作,把十九大精神带入课堂;组织辅导员等学生工作骨干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宣讲对谈,实现班班讲、人人懂。充分发挥由清华大学作为秘书处单位的北京高校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士生宣讲团的作用,已走进北京西站、云南省南涧县8个乡镇等地,面向5500余人次开展66场宣讲。在校报、校园网开设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专栏专题,推出师生共话十九大系列微访谈,并与中央主流媒体合作,大力宣传师生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实际行动和良好风貌。
理论研究强化透。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高等教育相关主题,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优势与国情研究院等智库优势,在文科自主科研计划和党建研究专项中增设“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并积极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相关课题研究,形成一批高水平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和具有较强实践指导性的决策建议。在学校主办的学术期刊上开设专栏,刊发十九大精神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将深化十九大精神理论研究工作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结合,支持有关教师参与对相关教材修订工作,支持有关学院组织专家规划设计高质量课程,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改革发展务求实。切实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将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与深入贯彻总书记致清华大学建校105周年校庆贺信精神、与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与抓好深化巡视整改要求有机结合。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巩固和拓展人事制度、教育教学、科研体制机制、行政管理和资源配置等改革成效。深度参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把服务国家战略和引领国际学术前沿“两个战场”统一起来,加快“双一流”建设。
天津大学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教育部简报〔2017〕第35期
天津大学坚持整体把握、全面系统,坚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把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带着深度进教材。统筹发挥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在“马工程”教材目录中补充了十九大报告单行本、十九大审议通过的党章单行本。发挥马克思主义学科优势,组织编写《学习十九大精神教学参考(教师)》《十九大精神学习读本(学生)》,形成统编教材与教辅资料相互衔接、互为补充的教材体系。组织教研单位围绕十九大精神开展集体备课,认真梳理十九大报告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找准找好结合点,全面修订教学大纲和教案,把十九大精神重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精讲透讲活。每位思政课教师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设计一个教学专题、撰写一篇高水平论文、开展一场理论宣讲会、指导一次学生学习活动。
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带着力度进课堂。围绕专题讲授十九大理论热点,制定思政课“分课程”标准课时量,明确本科生每门思政课安排2—4学时、研究生每门思政课安排不少于3学时。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展小组讨论、双向交流等多种形式的研讨,深化对十九大精神的学习、理解。把学习十九大精神作为党校、干部培训、师资培训的必修课,引导教师把十九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新目标新要求融入思政课、通识教育课、专业教育课。构建领导干部带头讲、自上而下层层讲、全校师生覆盖讲的工作体系,集中讲好十九大精神专题党课。十九大列席代表、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十九大列席代表、天津大学校长钟登华第一时间深入所在支部、联系单位,与师生面对面开展理论辅导和专题讨论。十九大代表、天津大学药学院党委书记冯翠玲面向教师党员、学生党员、外籍教师和普通群众分层次专门交流,把十九大精神讲清楚、讲明白、能领会。
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带着温度进头脑。依托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组织开展十九大精神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等课题攻关,把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依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会等学生社团,用接地气、形象化、通俗化的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组建由思政课教师、行政干部、青年教师及学生工作队伍共同组成的导师团,指导学生开展“永远跟党走”主题社会实 11 践活动。组织学生创作十九大精神微视频、微电影,开展“喜庆十九大,我想对党说”网络寄语活动等,着力增强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吸引力感染力,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践行。
北京师范大学抓紧抓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工作
教育部简报〔2017〕第34期
北京师范大学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抓紧抓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工作,着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强化思想引领抓学习。召开全校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大会,十九大列席代表、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结合亲身感受和体会,为干部师生深入解读十九大精神,对全校学习宣传贯彻工作进行部署。两次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专题学习十九大精神,校领导班子成员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努力做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精心组织者、积极促进者和自觉践行者。召开不同层面的座谈会、研讨会和组织生活会,组织干部师生原原本本研读十九大报告,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近期将举办教职工、学生党支部书记和中层干部专题培训班,深化政策解读,切实把广大干部师生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九大精神上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开创学校改革发展新局面。
发挥学科优势抓宣传。组建由校领导班子成员、校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采取“菜单式”自主选课等方式,深入院系开展十九大精神宣讲。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组织专家学者就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进行深入研究,推出一批高质量、有深度、有分量的理论文章。通过主流媒体及学校微信、微博、电视台等,广泛开展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宣传引导。组织开展“十九大精神‘百字谈’”、“十九大精神百问百答”、“共学理论、释词解意”在线答题等网络活动,加深干部师生对十九大精神的理解,营造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浓厚氛围。
坚持立德树人抓贯彻。将十九大精神融入教学科研,开设市级思政课《理论之光: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社会科学》,开展“90后心中的十九大”学生讲思政公开课活动,在党课和形势政策课中组织学生围绕十九大精神开展学习研讨,推进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十九大精神融入主题活动,举办“十九大代表进校园”活动,组织学生党支部书记和党员骨干开展“不忘初心,牢记 12 使命,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主题活动,组建学生宣讲团在学生中开展十九大精神宣讲。将十九大精神融入社会实践,持续推进“红色1+1”活动,组织学生党员深入京津冀地区开展联合共建和实践体验,围绕十九大精神策划开展寒假返乡调研,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注重有机结合抓落实。将十九大精神与“双一流”建设相结合,坚持以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内涵式发展,努力建设综合型、研究型、教师教育领先的世界一流大学。将十九大精神与筹备召开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相结合,融入党代会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学校的新任务、新方向和新举措。将十九大精神与深化巡视整改相结合,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巩固和扩大巡视整改成果,对需要长期坚持的整改工作,逐项督办、一抓到底,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校向纵深发展。将十九大精神与学校日常工作相结合,制定领导干部和党员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实施方案及具体安排,在日常工作中学懂弄通做实十九大精神。
北京大学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
教育部简报〔2017〕第33期
北京大学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主线,认真组织、广泛动员,全面准确传达宣传解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以上率下,在学懂上下功夫。一是强化示范带动。十九大代表、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第一时间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传达十九大精神,部署全校学习宣传贯彻工作,并通过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方式面向不同群体开展宣讲,领学促学导学。二是抓住“关键少数”。把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作为第一堂党课、第一堂政治必修课,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校领导班子成员先学一步、深学一层。召开全校中层干部大会,带动全校党员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做到深学细悟、融会贯通、笃行实干。三是引领“最大多数”。校领导班子成员全部进课堂、上讲台,结合分管工作宣讲十九大精神,让广大师生员工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找准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的结合点、切入口。
点面结合,在弄通上下功夫。一是广泛学习宣传。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师生员工集中收看十九大开幕会,采取集体学习、专家辅导、专题研讨、小组讨论等多 13 种形式,做到人人学、人人讲,实现全校总动员、师生全覆盖。二是加强研究阐释。发挥马克思主义学科领航作用和多学科综合优势,组织专家学者深入研究新时代新思想新方略,用鲜活的语言、详实的事例、深刻的理论把十九大精神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十九大列席代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通过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开展学理阐释,精准解读十九大精神。举办理论研讨会和系列讲座,用十九大精神丰富思想政治工作内涵,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术、进学科、进课程、进培训、进读本。三是促进知行合一。经济学院党支部前往西柏坡,重走复兴路;社会科学部党支部沿着总书记足迹,赴雄安新区考察京津冀一体化;人口研究所党支部在重阳节走进社区,服务基层;李四光讲师团赴浙江开展“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谱写美丽中国新篇章”主题宣讲活动。各基层党团支部组织开展以学习十九大精神为主题的实践活动,真正让师生员工把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与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实践贯通起来,切实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深化改革,在做实上下功夫。一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整合教师与课程资源,持续完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育人模式,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型,推广大班讲授和小班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思政课、通识课、专业课、实习课中广泛深入地播信仰、植信念。二是深化学术体系改革。坚持创新引领,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快形成“优、需、特、新”学科协同发展、动态管理的学科建设体系,着力提升前瞻性基础研究能力和引领性原始创新能力。三是深化智库管理改革。以提供政策咨询为核心,以产出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为目标,以学术活动和对外交流为依托,以培养中青年科研骨干为抓手,加强对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的研究阐释。四是深化学校治理改革。将学校、院系的资源、精力集中在人才培养这个核心使命上,健全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体系,加强规章制度的立改废工作,整体推进学校改革发展。
华南师范大学抢占互联网新阵地 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
教育部简报〔2016〕第64期
华南师范大学充分发挥师范院校独特优势,积极抢占网络新阵地,按照“知行合一、自主发展、为人师表”的育人理念,探索出一条“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借助网络大数据,把握学生思想新动态。利用网络调查问卷、网络行为数据等技术手段,持续多年对全校学生政治观点、思想动态、心理健康、学习状况、关注热点、生活需求等方面数据进行系统采集、动态观测与综合分析。依托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建立广东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数据库,与共青团广东省委共建“广东青年大数据与云计算实验室”,对广东147所高校近200万名大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状况进行追踪分析,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供科学依据。
打造校园云媒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空间。发挥教育技术学国家重点学科优势,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深入实施“互联网+创新人才培养”行动计划,构建集资源、教学、学习、实践于一体的思政课网络教育教学平台。精心打造华师新闻网“晚安华师”、“紫荆青年”等高品质“校媒群”,引导培育优秀教师和学生骨干的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形成覆盖学生校园生活的“新媒网”。领衔实施“粤教云”广东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牵头组建广东高校新媒体联盟,搭建全省高校网络引领与思政教育云平台。开发迎新系统,组织辅导员和学生社团组建QQ群、微信群、网络社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入学前早介入、早引导。开发手机直播教学技术,搭建“实习工作坊”、“支教工作坊”和“志愿服务群”,组织网上班会和党团活动,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实践期间不松懈、不间断。鼓励辅导员和教师对毕业生进行在线辅导,搭建杰出校友与在校生网络交流平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向毕业生延伸,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长效化。通过一系列举措,整体构建起课内与课外、校内和校外、入学前到毕业后,立体化、跨时空、零距离的网络思政教育互动空间。
嵌入生活微时间,开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资源。针对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大量“碎片化”时间和网络实时传播、无缝衔接的特点,大力推进“互联网+教学资源”建设,围绕思政课、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和实践要求,持续开发和建设一大批精品课程、专业教学案例和基于学习、实习、实践的再生性学习资源。整合学校历史故事、各类仪式典礼、文化艺术活动、优秀师生案例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转换开发为网络视频、卡通动漫等网络文化产品。适应青年学生网络生活特点,通过图片、文字、声音和视频等有形载体,组织师生开发诸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吉祥物“萌小兔”、各类表情包、主题漫画、微视频等阳光文化产品,及时传递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打造学生喜闻乐见、时时处处受教育的网上精神家园。
突出师生双主体,构建网络思想引领新机制。针对网络社交平等、互动的特点,着力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探索和构建“教师引导、朋辈引领、知行合一”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机制。充分发挥教师主体作用,组建以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工作干部为主体的网络思政工作队伍,主动触网、善于用网、借网育人,通过网络空间研判学生思想动态,借助网络平台主动发声发言,发挥专业优势进行释疑解惑,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同时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深入挖掘教师队伍中的先进典型,邀请数十名对大学生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70后、80后”明星教师做客“青春演播厅”,以现场访谈分享和网络实时互动的方式,讲述学校故事、学子情怀和中国梦,让青年学生从“小故事”中感悟“大道理”,从身边人物感悟家国情怀。充分发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团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研,指导学生社团、学生骨干建立学生乐于参与、充满正能量的网络互动平台,组织学生团队参与开发微课程、微视频等网络文化资源与文化产品,组织学生志愿者引导网络舆论。2015年初,学校组建“青网计划”工作坊,在指导老师带领下,以400余名网络志愿者为主体,及时把握网络舆情动态,主动对接社会热点,做好网络上诚恳的释疑者、平等的交流者和睿智的分享者,吸引全校7000余名志愿者参与,形成学生在亲身参与和实践中提高认识、砥砺品格、朋辈相携、为人师表的新型育人机制。
清华大学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打造又红又专的引路人
教育部简报〔2016〕第61期
清华大学党委高度重视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引导教师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又红又专、爱国奉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传统和精神文化,确保始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把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贯彻到位。
打造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堡垒。注重占领思想政治工作制高点,拓展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将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到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一是推动教师提升思想政治认识高度。党政班子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带头学、领头做,打造“不漏气发动机”,为抓好全校思想政治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学校定期召开全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5年就宣传思想工作、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专门制定文件,要求全体教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将教书育人作为第一责任。在每月举行的院系党委书记例会上经常研究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健全理论学习制度和工作体系,实施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培训规划,推动全体教师及时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二是延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频谱广度。成立党委书记、16 校长任双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将政治立场、立德树人表现作为教师聘用考核先置要求。建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要求教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对学生价值引导的核心内容。明确要求教师提高课堂讲授有纪律、言论行为有底线的自觉意识,在全方位的师生互动中以德育人、润物无声。三是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深度。坚持用“清华师德”教育全体教师,持续32年办好教书育人研讨会,设立突出贡献奖和良师益友、清韵烛光等奖项,大力宣传先进教师典型。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写入学校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打造“藤影荷声”、“清华微党建”等一批有立场、有内涵、有品牌的网络文化平台,主动挖掘和传播清华人的“新思•新知•新文化”。以教师为主力组建网络引导队伍,在热点事件中积极发声,旗帜鲜明地批驳错误言论。
以党建为龙头引领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全校199个教师党支部全面覆盖教学科研一线,教师党员2179人,党员比例达63.3%。一是筑牢党支部战斗堡垒。制定实施《院(系)级单位党委(直属党总支)工作职责规定》《关于保证和提高教职工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的意见》,明确规定教师党支部的设置组成、职责要求及组织生活的次数、内容、形式,教师党支部组织生活达到每月一次、理论学习达到平均每学期两次以上。选齐配强党支部书记,九成以上支部书记由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制定《教职工党支部工作评议办法》,每两年对党支部具体工作进行评议。面向教职工党支部设立“调研课题和特色活动基金”,累计支持1200多项。二是激励教师党员当先锋、作表率。选树身边的优秀典型,先后开展向张光斗、吴良镛、赵家和等优秀共产党员学习活动,举办教师先进事迹展,分辑出版优秀教师风采录。结合实际对教师党员行为规范和先进性提出具体要求,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按照“四讲四有”标准,深入开展新时期清华大学共产党员行为规范大讨论,使党员学有目标、做有对照。三是“不断线”地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始终将对优秀教师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作为党委工作重点,建立党员发展工作台账。校党委书记带头,党委班子成员直接联系重点教师发展对象,定期交流思想并参加他们的发展会。党支部选择学术带头人担任学术骨干中入党积极分子的联系人和介绍人,同时发挥“学术导师”和“政治导师”的引导作用。
重点抓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针对青年教师中成长背景多元、对党情国情社情和学校优良传统的了解有待深入等情况,加强对青年教师特别是海归教师 17 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是注重思想引导。成立青年教师理论学习研究会,设立专项党建研究基金,支持深入研究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连续组织青年教师社会实践,重访红色旧址,实地感受老一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革命传统、奋斗历程。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思政课教师赴境外研修交流。面向青年海归教师举办“大学精神与文化”研讨班,不断深化青年教师对党的理论、国情社情和学校传统的认知认同。二是完善涵育机制。完善党务部门和院系党委的沟通机制,定期研判通报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引导。利用入职培训、干部培训、实践教育、群团活动等多种平台,共同做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统筹整合“清华思客”、“青椒乐享会”等渠道,课内课外贯通、线上线下结合,帮助青年教师学习理论、感受文化、提高认识。三是强化发展支持。在人事制度改革中,各级党组织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改革方案得到80%以上教师投票支持。在科研启动经费、研究生名额、周转房等方面制定措施向青年教师倾斜,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条件。
山东大学抓住四个环节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部简报〔2016〕第53期
山东大学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
抓教育教学,促进学理明德。进一步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建设地位,制订课程建设标准,统一规范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和参考书目,实行“每个老师都要听课,每个老师的课都要被听”的全员听课制度,切实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开设“中华民族精神概论”、“中华传统文学修养”等通识教育课,将历史、人文、政治、道德教育融于一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丰厚滋养。组织“十百千”系列专题教育和“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成长大讲堂,在学校层面组织十场报告会、学院层面组织百场专题讲座、班级层面组织千次主题班会,让学生讲述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所思所悟,引导全体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
抓社会实践,促进躬行立德。制定进一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实施意见,完善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以志愿服务引导师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百人讲师团”,组织学生党员骨干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每年组成研究生支教团赴新疆和山西进行支教,每年派出近百个学生实践团队,促进学生担 18 当社会责任、注重道德实践。扎实推进“服务济南社区行动”,在济南挂牌成立80余个青年志愿服务站,每年提供2万多人次、超过20余万小时的志愿服务,引导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抓文化传承,促进以文润德。发挥地处孔孟之乡的地缘优势和文史见长的学科特色,组织骨干力量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深入学习研讨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打造中华传统文化体验馆,建设“文学生活馆”公益平台,面向师生开展中华文化体验与教育活动,面向社会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开展“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与信仰对话”、“讲人生”等教育活动,开通“i山大”、“青年之声 山大之声”微信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师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抓制度建设,促进全员育德。以实施《山东大学章程》为契机,建立健全规范、统一的师生道德和行为规范制度体系。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加强研究生导师育人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制度文件,认真做好“优秀教师”、“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等评选表彰活动,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岗位聘任、考核评优、职务晋升、申报各类人才项目的必备条件和重要标准,以教师的模范行为感召学生、带动学生。进一步整理完善校园文明礼仪规范,强化升国旗仪式、入党仪式等典礼仪式的庄严感和教育意义,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校园氛围。
以互联网为载体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华南师范大学探索打造“青春演播厅”
教育部简报〔2016〕第24期
华南师范大学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贴近大学生思想特点和实际需求,打造基于互联网的访谈分享类品牌活动“青春演播厅”,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接地气、更有活力,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选好题,小故事感悟大道理。组建青年志愿者网络工作坊,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有效汇集梳理大学生群体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确定选题,并由学生“海投”选定嘉宾。2014年节目开播以来,先后围绕“放牛娃的中国梦”、“五四的历史”、“从工科女汉子到青年音乐创客”、“NBA明尼苏达森林狼球星的奋斗史”、“海归的回国路”等主题,邀请青年骨干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干部、19 优秀青年代表和行业精英等做客演播厅,讲述可知可感可学的身边故事,激发学生深入思考青春与奋斗、理想与信念、家国与担当。有同学说,嘉宾的故事仿佛也是我们身上的故事,每一次看节目,都促使我在聆听中触动、在触动中奋发。
延伸线,全过程突出交互性。充分运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搭建开放平等互动的交流平台,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之中。在节目预告期,通过线上微电影、漫画、网络对话体等发布信息,让感兴趣的师生以点赞、朋友圈转载评论等方式报名参与。录播前,受邀嘉宾参与创编团队策划,寻找最佳“感性素材”,并结合预告期的网上反应,调整演播方案,力求找准与青年学生的共鸣点。录制现场,作为嘉宾的70、80后“大青年”从不同角度讲述鲜活生动感人的故事,与90、00后“小青年”开展对话,面对面地分享经历、解疑释惑,引导学生知国情、明是非、长才干、作贡献。除现场互动外,还通过“全互动传播”和“全时传播”,实时报道场内对话信息,发动网上同步参与,学校师生联系实际进行充分交流。
拓宽面,微传播实现大效应。每期节目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在师生中广泛传播,每期都有两万余人次观看、近万次转发,凝聚了一大批有理想担当、有梦想追求、有家国情怀的青年学子,打造出汇聚青春正能量的“朋友圈”。后期制作团队还将演播视频制作成15分钟以内的“微课”课件,运用到新生入学教育、党团教育中,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动素材,推动互联网和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
第二篇:教育部
教育部、公安部要求做好中小学校消防安全教育
2010年12月22日10:08来源:中国新闻网
教育部、公安部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做好中小学校消防安全教育工作,重视新学期的消防安全知识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火灾疏散逃生意识与技能,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的目标。
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公安消防部门加强中小学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对中小学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密切配合,抓好落实。公安消防部门要选派业务骨干或优秀士官担任辖区(责任区)内中小学的消防辅导员,积极协助中小学做好消防安全知识教育、火灾逃生疏散演练、消防主题活动的策划、组织、辅导等工作。各地教育部门要将中小学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列入对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的检查内容。各地公安消防部门要将基层消防科(大队)指导协助中小学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情况列入对基层消防科(大队)社会化消防宣传教育及落实“四个能力”建设情况的考核内容。
通知强调,各中小学要在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内进行一次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小学重点开展火灾危险及危害性、消防安全标志标识、日常生活防火、火灾报警、逃生自救常识等教育;初中、高中重点开展消防法律法规、防火灭火基本知识、灭火器材使用、火灾自救互救知识和火灾案例教育。各中小学每学年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参观消防队(站)或消防宣传教育馆的活动。
通知指出,各中小学要利用每年的“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防灾减灾日”、“11?9消防日”等教育契机,根据学校教学楼、教室、学生宿舍的不同特点,科学合理制定预案,因地制宜地组织全员参与的火灾疏散逃生演练活动,使学生学会辨认火灾疏散指示标志,熟悉应急事故广播,学习、掌握正确的火灾疏散逃生程序、行进路线、行进姿势、携带物品、联络方式、集合地点及安全注意事项。
通知还指出,各中小学要布置一次由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的制定家庭火灾疏散预案的家庭作业。主要内容包括制作一张家庭每个房间的逃生路线图,确定疏散程序、方法、要求等,并进行演练。要求学生每学年填写一张“家庭消防安全自查表”,以便督促家庭成员及时发现和消除火灾隐患,配备必要的消防安全器材,落实家庭消防安全措施,确保学生家庭消防安全。
第三篇:教育部
教育部: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教育新闻中新网2015-06-16 07:40 我要分享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464
收藏成功查看我的收藏>> 中新网6月15日电 教育部长袁贵仁指出,对乡村教师队伍的定编定岗、培养补充、交流轮岗、培训提高、待遇保障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政策倾斜,逐步形成“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和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使用机制。
6月15日,教育部在京举办专题研究班,就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进行研究部署。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出席开班式并讲话。
袁贵仁强调,确保各项支持政策落地生根,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袁贵仁就落实工作提出5点要求。一是把准支持重点。对乡村教师队伍的定编定岗、培养补充、交流轮岗、培训提高、待遇保障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政策倾斜,逐步形成“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和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使用机制。要提倡因地制宜,坚持问题导向,从实情出发提出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和有效措施。二是加强经费监管。要把资金和投入更多地用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最薄弱、最迫切需要的领域,制定严格的监管制度,规范使用,强化监督,坚决杜绝截留、克扣、虚报、冒领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三是严格队伍管理。重点要加强师德建设,改革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建设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形成乡村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是形成工作合力。加强组织领导,细化任务分工,推进各部门密切配合,形成联动机制和工作合力。教育部将牵头制定中央有关部委任务分工方案。省、市、县、乡各级人民政府要制定贯彻落实的实施办法和细则。
五是加强表彰宣传。建立健全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加大对乡村教师的表彰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认可、鼓励、支持优秀人才在乡村学校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返回腾讯网首页>>
第四篇:教育部
教育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年内出台
摘要:2月1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了今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布置了今年教育工作的方向和重点。其中提到,将正式颁布经过10年试验后修订并审议通过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还将进一步推进高考改革,年内完成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制定工作。……
2月1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了今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布置了今年教育工作的方向和重点。其中提到,将正式颁布经过10年试验后修订并审议通过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还将进一步推进高考改革,年内完成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制定工作。
教育部指出,要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行整体设计和评估论证,确保改革的科学性和公信力。迅速组织专门力量,年内完成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制定工作;继续推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条件成熟的省市开展高职单独招生考试改革试点。进一步规范和调整高考加分,强化高校招生信息公开工作。
教育部网站刊文披露了2011年年教育工作的关键词和亮点
亮点1:启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亮点2:推动各地明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时间表路线图
亮点3:加快推进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亮点4:优化高等教育专业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
亮点5:积极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
亮点6:推动民族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
亮点7:不断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模
亮点8: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从教
亮点9:对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幼儿给予补助
亮点10: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关键词:教育改革试点
亮点1:统筹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
亮点2:加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亮点3: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体制改革
亮点4: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
亮点5: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亮点6:深入推进办学体制改革
亮点7:稳妥推进高考改革
亮点8:深化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亮点9: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
亮点10:落实增加教育投入的各项政策措施
第五篇:教育部
教育部:缩小地区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距
北京3月17日电近日,教育部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编报2010年普通高等教育分学校分专业招生计划的通知》,通知要求进一步缩小地区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距,促进教育公平,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北京、天津、上海等省市,将进一步增加面向部分中西部省(区)的生源计划,2010年,各地均不得减少跨省计划总量。
通知要求,对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学校和专业、办学条件紧张特别是被确定为“黄牌”的学校,要严格审定其招生规模;要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认真分析未来一个时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加强对各类专业人才需求的规律性研究,引导和激励高等学校建立招生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统筹好招生、培养和就业,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通知还要求,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对口支援力度。2010年协作计划安排12万人,其中本科7万人,高职(专科)5万人,由办学条件较好的14个省(市)(输出省)的公办普通高校承担,面向今年升学压力较大、高等教育资源有限的8个中西部省(区)(输入省)招生。
为进一步缩小地区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教育部请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丰富、2010年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降幅较大或升学压力相对较小的北京、天津、辽宁、黑龙江、上海、浙江等省(市),在2009年常规跨省生源计划和2010年协作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面向部分中西部省(区)的生源计划(具体安排意见详见附件3)。2010年,各地均不得减少跨省计划总量。
通知还要求进一步减少举办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校的校数。未经教育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任何军事院校不得面向地方招收无军籍学生开展普通或成人高等教育,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不得向军事院校下达招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