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原理终极版复习题(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07:06: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冶金原理终极版复习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冶金原理终极版复习题》。

第一篇:冶金原理终极版复习题

第一章

1.冶金原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冶金过程热力学:应用化学热力学研究冶金反应进行的可能性。二冶金过程动力学:运用宏观化化学原理研究冶金反应进行的机理,揭示控制步骤

三冶金溶液:包括冶金熔体和水溶液,是冶金反应进行的介质。2热力学第一,二定律盖斯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述:△V=Q+w dv=sQ+sW Q表热能,w表体系状态变化所坐的功,d表微分,s表微小变化,变量sQ与sW取决于经过路程,而dv仅取决于始末态(可表述为:能量不会被创造也不会消失)

盖斯定律:化学反应热效应只决定于反应的始末状态与过程途径无关。热力学第二定律:当不同温度的能源相接触时,热会自动且不可逆地传向低温能源,直至两者处于同一温度为止。

3化学反应等温式及应用及平衡计算常熟 化学反应等温式:△G=△G°+RTlnJ △G°=-RTlnk k即为反应的平衡常数,因△G°是物质温度的函数,所以k也是温度的函数

应用:一是对反应方向的判断,如反映在某条件下可否进行,多个反应存在的体系中那个反应能优先进行,二是有关反应限度的计算,如给定反应温度和部分反应物浓度时,求另一反应物的平衡浓度,在给定反应物浓度时的反应温度等。4溶液(拉乌尔,亨利定律)

理想溶液指分子和原子间不发生相互作用的溶液

拉乌尔定律: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中溶剂A的蒸汽压Pa等于纯溶剂的蒸汽压PA°乘以溶剂的摩尔分数 PA=PA°*A 亨利定律:在一定温度下,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与该气体的平衡分压成正比,即PB=KbCb 5法拉第定律:Q=n*z*f(n为物质摩尔数,z为反应式中的电子计量数,F为法拉第常数,为96500c.mol-1)第二章

能斯特方程:

三元相图8个规则

1等含量规则2等比例规则3背向规则4直线规则5杠杆规则6重心原理7交叉位规则8共轭位规则 二简单三元共晶形象图

液相区 液相面 界线 元变点平衡相数 1 2 3 4 自由度 3 2 1 0 第三章

多相反应的三个环节:1反应物扩散到反应界面上2在反应界面上进行化学反应 3反应产物离开反应界面向相内扩散。

未反应核模型五个步骤(内外扩散化学反应):

1反应物B(g,1)由流体相中通过边界层向反应固体产物E(s)表面的扩散——外扩散 2反应物B(g,1)通过固体生成物E(s)向反应界面的扩散——内扩散 3反应物B(g,1)在反应界面上与固体A发生化学反应——界面化学反应 4生成物D由反应界面通过固体产物层向外扩散 5生成物D(g,1)通过边界层向外扩散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1温度2固相物的孔隙度3固相物的粒度及形状4流体流速 第四章

分子理论:1熔渣是由电中性的分子组成的2分子间的作用力为范德华力3熔渣中的简单氧化物分子与复杂化合物分子间处于动态平衡4熔渣的性质主要取决于自由氧化物的浓度,只有自由氧化物参加与熔渣中其它组元的化学反应。离子理论:1熔渣具有电导值2熔渣可以电解3熔渣具有电解质溶液的特性4熔渣中最小扩散单元为离子5炉渣的简单氧化物和复杂化合物的基本单元均为离子。

氧化物的分类: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

对于一定组成的熔盐或熔渣,降低粘度有利于离子的运动,从而使电导率增大 电导率与粘度的关系:kn*n=k 第五章

1.还原剂的选择原则:1.X对A的亲和势大于Me对A的亲和势,对于氧化物,在氧势图上△fG*(xo)-T线应位于△fG*(meo)-T线之下,xo的分解压应小于Meo的分解压2.还原产物XA易与产出的金属分离3.还原剂不污染产品→不与金属产物形成合金或化合物4.价廉易得→碳是Meo的良好还原剂

试述高温条件下有固体c存在时的还原反应和低温条件下有何异同,为什么? 1)低温条件下影响反应平衡的因素有温度,压力和气相成分浓度%CO2或%C三个 f=1总压一定时两个反应的同时平衡的平衡温度和%CO也一定 总压改变温度和%CO也改变,温度低于平衡温度时,只有Meo稳定存在

2)而在高温条件下,平衡温度仅随压力改变,压力一定平衡温度也一定,这是在高温下 气相中CO,平衡浓度很低,可忽略不计,还原反应可加和为Meo+c=Me+CO,在平衡因素中只有温度和气相CO的压力

3)低温下,还原反应中CO2,CO共存,Meo的还原取决于以下反应的平衡 MeO+CO=Me+CO2 CO2+C=2CO 影响因素有温度压力和气相成分浓度 第六章

1炼钢的任务

1)降碳:使碳降到钢种所需的碳量,但碳氧化之前,硅锰都大量氧化。2)脱S,P:高炉炉料中P全部进入铁水中,S部分进入。3)脱氧:以免造成浇注时二次沸腾及钢锭疏构,皮下气泡等缺陷。4)脱气:[H] [N]。5)合金化:加入合金元素。6)去除杂志:去除各类氧化物。7)去除有害元素:cu,cd,As,Sb,si 2选择性氧化

用控制温度及体系压力的方法控制金属熔体中元素的氧化,达到保留某些元素或者氧化富集某些元素的目的,这种方法称为选择性氧化 3脱碳反应的特点及作用

脱碳反应是贯穿炼钢过程中始终的一个主要反应,炼钢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把熔池中的碳氧化脱至所炼钢 作用: 1从熔池排出CO气体所产生的沸腾现象,使熔池受到激烈地搅拌,起到均熔池成分和温度的作用。

2大量的CO气体通过渣层是产生泡沫渣和气—渣—金属三相乳化(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反应过程)的重要原因。

3上浮的CO气体有利于清除钢中气体和夹杂物,从而提高钢的质量。

4在氧气转炉中,排出CO气体的不均与性和它造成的熔池上涨往往是产生喷溅的主要原因

四.Si,Mn氧化反应特点

硅和锰在溶液中均有无限的溶解性,硅可以铁液中形成金属的化合物FeSi,在炼钢温度下硅可氯化成为SiO2,锰在铁液中溶解时无化学作用,炼钢时可形成MnO,MnS 等化合物,在炼钢温度下,锰的蒸汽压比铁高的多,所以应该注意在氧流作用区的高温下锰蒸发的可能性。

硅在熔铁中形成的溶液不是理想溶液,对亨利定律有很大的负偏离,fSi亦受熔铁中其他元素的影响,在碱性渣中QSiO2很小,在酸性渣中QSiO2约等于1.锰在熔铁中形成近似理想溶液,因此可取QMn=【Mn】,在碱性渣中QMnO较高,温度升高后锰可被还原,酸性渣中,QMnO很低,可使锰的氧化较为完全。五 脱S.P的影响因素

脱P,1,温度 2,碱度 3,FeO 4,合金成分

脱S 1,温度 2,碱度 3,Ao 4,金属中fs

脱磷/硫的热力学条件: 脱磷:1.温度的影响:脱磷是强放热反应,降温有利于Kp上升,所以熔池温度低有利于脱磷 2.碱度的影响:因CaO是使rP2O5 降低的主要因素,故碱度上升利于脱磷(不能过大)3.(FeO)的影响:碱度在2.5以下,增加碱度对脱磷的影响最大,碱度在2.5-4.0增大(FeO)对脱磷有力,但过高的(FeO)使脱磷能力下降 4.合金成分的影响:金属杂质元素会对fp造成影响,C,O,N,Si,S等的含量可使fp增加,增加Cr量使fp减小,Mn,Ni影响不大,fp利于脱P杂质元素的氧化物会改变炉渣的性质,进而间接影响脱磷5.渣量的影响:增加渣量可稀释[P2O5]的浓度进而降低%P,因而多次换渣利于脱磷。

脱硫:1.温度;热力学上看[S]-.[S]热效应不大,因此T对脱硫影响不大2.(NO)2-:提高渣中氯离子的原子分数即提高炉渣中碱度,有利于脱硫3.[o]与(FeO):降低AO有利于脱硫,故降低(%FeO)有利于脱硫4.fs和rs2-:增大金属fs和降低渣中的rs2-均有利于脱硫。

第七章

一 熔析对体系的要求

杂志与主体金属熔点相差较大,共晶点的组成应非常靠近主金属一侧,共存相应该易于分离(液固相的比重差应较大,液相的粘度较小)二区域精炼的影响因素

1区域精炼次数n 2熔区长度l 3熔区移动速度f 4其他 三分离因数

1.当βA/B>1 时,A优先进入气相,B保留在溶液相;βA/B越大,分离效果越好2当βA/B<1时,A保留在溶液相,B优先进入气相;βA/B越小,分离效果越好。3当βA/B=1时,不能用蒸馏法分离4βA/B与两物质饱和蒸汽压的差值及YAYB有关

4蒸馏精炼的热力学计算 第八章

在电位序中电性最负的一些金属,如铝,镁为什么不能用电解法从其盐类的水溶液中析出,却能用熔盐电解法制取?

各种轻金属在电位序中属于电位最负的金属,不能用电解法从其盐类的水溶液中析出。在水溶液电解的情况下,阴极上只有氢析出,且只有该金属的氧化水合物生成。

以铝熔盐为例,说明何谓临界电流密度?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 阳极效应是发生在阳极上的一种特殊现象,当其发生时,阳极上出现许多细小而明亮的电弧,槽电压升高到数十伏。此时阳极电流密度称为~ 影响因素:熔盐的性质,表面活性离子的存在,阳极材料以及熔盐温度等。熔盐点解的电流效率一般比较低,其原因何在?影响因素有哪些?

1温度,温度过高,电流效率会降低。这是由于温度升高,增加了金属在电解质中的溶解度,加剧了金属低价化合物的挥发等。但温度又不能过低,因为温度过低又会使电解质粘度升高,而使金属的机械损失增大。

2电流密度,电流密度增大电流效率提高,但是电流密度过高,将会引起多种离子共同放电,反而会降低电流效率。

3极间距离,极间距离增大,使得阴极附近溶解下来的金属向阳极区扩散的路程加长,因而减少了金属溶解损失,而使电流效率提高。4电解槽结构 5电解质组成

冶金原理研究内容:1冶金过程热力学2冶金过程动力学3冶金溶液

溶液中拉乌尔定律:稀溶液溶剂A的蒸汽压Pa,纯溶剂蒸汽压Pa,溶剂的摩尔分数Xa

Pa=Pa*A

亨利定律:B气体中在溶液中的溶解度Cb,该气体的平衡分压PbPb=KbCb 法拉第定律Q=nzf

aA+bB=gG+rR 三元相图8个规则:1等含量规则2等比例规则3背向规则4直线规则5杠杆规则6重心骨

原理7交叉位规则8共轭位规则

液相区

液相面

界线

无变点 相数自由度 3

0 多相反应的三个环节:1反应物扩散到反应界面上2在反应界面上进行化学反应3反应物离

开反应界面向相内扩散

质量作用定律:基元反应的速率与反应无得浓度积成正比aA+bB=cC+dD r=KCaCb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温度,流速,固体反应物孔隙度,颗粒度,致密度。

还原剂的选择原则:x对A的亲和势大于Me对A的亲核势。还原产物XA易与产出的金属分离。还原剂不污染产品。价廉易得。

金属氧化物的碳还原:1温度高于1000度时,气相中CO2的平衡浓度低,还原反应表示为 MeO+CO=Me+CO2

CO2+C=2CO

MeO+C=Me+CO 2)温度低于1000度时,碳的气化反应平衡成分中 CO,CO2共存,MeO的还原反应取决于以下两个反应同时平衡:MeO+CO=Me+CO2 CO2+C=2C 炼钢的目的:1.降碳 2.脱S.P 3脱氧 4.脱气 5.合金化.加入合金元素6.去除杂物.各类氧化物7.去除有害元素Cu,Cd,As,Bi 脱碳反应作用:1从熔池排出CO气体产生沸腾现象,使熔池受到激烈的搅拌,起到均匀熔池成分和温度的作用。2.大量的CO气体通过渣层是产生泡沫渣和气——渣——金属3相乳化的重要原因。3.上浮的CO气体有利于清除钢中气体和夹杂物,从而提高钢质量。4.在氧气转炉中,排出CO气体的不均匀性和由它造成的熔池上涨往往是产生喷溅的主要原因 脱S,P影响因素:1.温度的影响 2.碱度的影响 3.FeO的影响 4.金属成分的影响 5.渣量的影响

未反应核模型:1反应物由流体相中通过边界层向反应固体产物表面扩散——外扩散。2反应物通过固体生成物向反应界面的扩散——内扩散。3.反应物在反应界面上与固体A发生化学反应——界面化学反应。4.生成物由反应界面通过固体产物层向外扩散.5生成物通过边界层向外扩散。

脱磷反应的影响因素:1温度T↑K↓ 强效热反应,中温{1400~1500度}脱磷

2熔渣组成 碱度R↑LP↑ FeO:高FeO有助于碳的熔化

熔析对体系的要求:1杂志与主体金属熔点相差较大2共晶点的组成应非常靠近金属一侧3共存相应该易于分离。

影响区域精炼因素:1区域精炼次数n,随着n↑提纯效果增加。2熔区长度L在前n次区熔时增加L有利于提高提纯效果。3熔区移动速度f,f降低,有利于液相中杂志的扩散,f过低,设备生产能力低。4其他凡能强化液相传质速度的因素均能提高提纯效果。电极极化过程:1.反应原子由熔体向双电子层移动并继续经双电层向电报表面靠近2.反应离子在电极表面进行电极反应前的转化过程3.在电极上的电子传递4.反应的产物在电极表面进行反应后的转化过程

电流效率低原因:1.电解产物的逆溶解损失2.电流空耗3.几种离子共同放电

影响电流效率的因素:1.温度T升高,电流效率降低2.电流密度,密度增大,提高电流效率3.极间距离,距离增大,电流效率提高4.电解槽结构5.电解质组成

临界电流密度:阳极上出现许多智孝而明亮的电弧,槽电压升高数十伏,此时阳极的电流密度称为临界电流密度。影响因素:熔盐性质,表面活性离子的存在,阳极材料,熔盐温度.名词解释

相:一个相是指体系中性质和成分一致的一部分物质

组元:任一给定体系中所包含的一系列不同的单质或稳定化合物 自由度:在不改变体系中相数目的条件下,可在指定范围内独立改变的影响系统状态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的数目

理想溶液:分子与原子之间不发生碰撞的溶液

电极电势 [考]:当电极与溶液接触时,由于离子或者电子的迁移会在其相界面处产生电势差,由于静电力的作用,这种迁移会达到一种平衡态,这时的电位差即为电极电势

电流效率 [考]:阴极上金属的析出量与在相同条件下按法拉第定律计算出的理论两之比

表面吸附 [考]:溶液表面的浓度常常和溶液内部不同,这是因为部分会使表面张力降低的元素会自动地向表面迁移,从而使表面自由能降低,这一现象即为表面吸附。

表面张力:液体表层分子受到内部分子的吸引,趋于挤向液体内部,使液体表面趋于缩小容易在表面的切线方向产生缩小表面的力,叫表面张力。

限制性环节:冶金反应为多相反应,通常包括三个环节,反应总速度取决于各个环节中最慢的环节,称为限制性环节

热容:它是物质在某条件下温度升高或降低一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金属熔体:液态的金属和合金,如铁水、钢水、粗铜、铝液等。

熔渣: 主要由冶金原料中的氧化物或冶金过程中生成的氧化物组成的熔体。熔盐:盐的熔融态液体,通常指无机盐的熔融体。置换型固溶体:各组分的原在晶格结点位相互置换,置换的异种原子的半径差别不大 间隙型固溶体:组分的原子占据了本体晶格的空隙位,两种原子的半径差别很大。直接氧化:是指气体氧同熔池的杂质直接发生作用,而优于铁被氧化

间接氧化:氧首先和铁结合,然后Feo扩散到熔池内部并溶于金属中,杂质元素同溶于金属中发生氧化反应 直接还原:用C还原氧化物

间接还原:用Co或者H2还原氧化物 选择性氧化 [考]:用控制温度及体系压力的方法,控制金属熔体中元素的氧化,达到保留某些元素或者氧化富集某些元素的目的,这种方法称为选择性氧化。碱性氧化物:能供给氧离子O2-的氧化物、酸性氧化物:能吸收O2-而形成复合阴离子的氧化物 炉渣的碱度:(%Cao)/(%Sio2)

炉渣的酸度:酸性氧化物中氧的含量之和/碱性氧化物中氧的含量之和 碳氧浓度积:[%C][%O] 硫磷分配比:脱硫(磷)反应时,渣中硫(磷)的浓度与钢液的比值 表面活性物质 [考] :凡是能降低表面张力的物质都称为表面活性质

萃取精炼 [考]:在一定温度下,在熔融粗金属中加入附加物,附加物与粗金属内杂质生成不溶解于熔体的化合物而析出,从而达到精炼的目的。两性氧化物:在酸性氧化物过剩时可供给氧离子而呈酸性,而在碱性氧化物过剩时则又会吸收氧离子形成配合阴离子而呈酸性的氧化物。助溶剂: 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的络合物、缔合物或复盐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碱度:熔渣中主要碱性氧化物含量与主要酸性氧化物含量(质量)之比用R(B、V)表示。

酸性渣:以酸性氧化物为主的炉渣称为酸性炉渣。碱性渣:以碱性氧化物为主的炉渣称为碱性炉渣,溶渣的氧化性取决于(渣中FeO的含量)。

氧化渣:能向金属液输送氧、使金属液被氧饱和或使金属液中的杂质氧化的渣。还原渣:能从金属液中吸收氧、即发生金属液脱氧过程的渣。直接还原:用C还原氧化物; 间接还原:用CO或H2还原氧化物

区域精炼:在一个温度分布不均匀的体系中,当连续降温时,先凝固部分与后凝固部分有不同的组成。

超电位:实际电极电位倒3e之差

实际分解电压:能使电解质熔体连续不断的发生电解反应所必须的最小电压。去极化:降低超电位,使电极过程向平衡方向移动。极化:偏离平衡电极电位的现象。电流效率:指发生一定数量的金属,理论上应消耗的能量与实际上消耗的能量之比。

电极电位:金属浸于电解质溶液中,显示出电的效应,即金属的表面与溶液间产生电位差,这种电位差称为~ 理论分解电压:通常将两电极上产生迅速的连续不断的电极反应所需的最小电压。

边界层:当粘性流体沿固体壁面流动时,由于流体与固体表面的摩擦作用在靠近壁面的流体薄层内,产生很大的速度梯度,紧贴壁面的流体流速为零,离开壁面,在垂直流动方向上,流体的速度迅速增加,直至趋近主流速度,把靠近壁面的流体薄层称为边界层。

填空题

冶金中常用的两个三元体系:Cao-Feo-Sio2、Cao-Al2O3-Sio2 冶金原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冶金过程热力学、冶金过程动力学、冶金溶液

未反应形核的五个步骤:外扩散、内扩散、界面化学反应、可溶性生成物通过固膜的扩散、可溶性生成物在水溶液中的扩散

多相反应的三个环节:反应物扩散到反应界面上、在反应界面上进行化学反应、反应产物离开反应界面内扩散

溶析精练对二元体系的要求:杂质与主体金属熔点相差较大、共晶点(三相点)的组成应非常靠近主金属一侧、共存相应该易于分离,液–固相的比重差应较大,液相的粘度较小。

冶金的方法有火法冶金、湿法冶金、电冶金 单液相区平衡相数是1自由度是3,液相区的平衡相数是2自由度是2界线处平衡相数是3自由度是1无变点处平衡相数是4自由度是1

冶金中常见的二元相图Cao-Sio2、Al2O3-Sio2、Cao-Al2O3、Cao-Al2O3 大多数有色冶金炉渣和钢液的主要氧化物是Feo、Cao、Sio2 炉渣主要分为冶炼渣、精炼渣、合成渣、富集渣

熔渣结构的理论原子原子理论、分子理论、分子和离子共存、聚合物理论 还原的方法有气体还原剂还原、固体碳还原、金属热还原、真空还原 [Sio4]的排列方式可分为岛状、组群状、链状、层状、架状

选择性氧化在冶金中的应用去碳保铬、去碳保锰、去钒保碳、去铌保碳 火法精练的方法:熔析精练、萃取精练、区域精练、升华精练

判断题

盖斯定律的内容:化学反应热效应只决定于反应的初末状态与过程的途径无关 G<0, 反应向正方向进行 G>0,反应逆向进行 G=0, 反应达平衡

C他越小,则液体对固体的润湿效果越好

C他越大,液体对固体的润湿越差,越易于分离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界面化学反应远比扩散的活化能高 铝的熔盐电解是工业铝生产的唯一方法

简答题

铁水炼钢过程的任务

降碳:使碳降低到钢种所需的碳量,但碳氧化之前,硅锰都大量氧化。2 脱S、P:高炉炉料中P全部进入铁水中,S部分进入。

脱氧:以免造成浇注时二次沸腾及钢锭疏松、皮下气泡等缺陷。4 脱气:[H]、[N] 5 合金化:加入合金元素。

去除夹杂:去除各类氧化物。

去除有害元素:Cu、Cd、As、Sb、Bi。

简单三元共晶相图冷却过程的相组成及其相对量 [重点]

文字描述

在t2温度以上,体系中只有一个液相,液相组成点与原始体系组成点重合。

当温度降至t2时,体系点到达组分B的液相面,进一步冷却则会析出B晶体,L → B。

据等比例规则(或背向规则),液相组成必定沿着BM连线延长线、向着离开B点的方向变化。

当体系的温度继续降低时,液相中继续析出B晶体,运用杠杆规则可以确定液相点的位置以及析出的B晶体的相对量。

当液相点到达E2E界线上的g点时,体系中将发生二元低共熔反应,L → B + C。

体系进一步冷却时,液相组成必沿着二元低共熔线E2E向三元低共熔点E的方向变化;固相点将离开B点沿着BC连线移动。

可以利用杠杆规则确定液相点和固相点的位置以及析出的B、C混合晶体的相对量。

当体系冷却到低共熔温度TE时,液相点到达低共熔点(E点)。体系中将发生三元低共熔反应:LE → B + C + A,体系进入四相平衡状态,f = 0 → 体系温度保持不变 → 液相点则保持在E点不变。

固相点则到达q点。根据直线规则,E、M、q三点必在同一条等温的直线上。

在此等温析晶过程中,固相点离开q点向浓度三角形内部移动。按照直线规则,固相点必定沿着直线qME向M点推进。

可以根据杠杆规则确定此等温析晶过程中固相点的位置以及析出的B、C、A混合晶体的质量。

炉渣的来源

答:1 来源于矿石或者精矿中的脉石

在冶金过程中,部分精炼和粗炼的金属被氧化产生的氧化物 3 被侵蚀和冲刷下来的炉衬材料 4 根据冶炼要求加的溶剂

对还原剂X的基本要求 [重点] X对A的亲和势大于Me对A的亲和势。对于氧化物——

在氧势线应位于线之下;

XO的分解压应小于MeO的分解压。还原产物XA易与产出的金属分离; 还原剂不污染产品——

不与金属产物形成合金或化合物 价廉易得。

碳是MeO的良好还原剂。

H2、CO还原金属氧化物的比较 [考] 在1083 K(810℃)以上,H2的还原能力较CO强;

在1083 K以下,CO的还原能力较H2强。

MeO的CO还原反应,有些是吸热的,有些是放热的; MeO的H2还原反应几乎都是吸热反应。

H2在高温下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且生成的H2O较易除去;→ 应用经过干燥后的H2可以实现那些用CO所不能完成的还原过程 —— 1590 ℃时,H2可以缓慢地还原SiO2。

H2的扩散速率大于CO ,用H2代替CO作还原剂可以提高还原反应的速率。

用H2作还原剂可以得到不含碳的金属产品;

而用CO作还原剂常因渗碳作用而使金属含碳,如: 3Fe + 2CO = Fe3C + CO2

碱性炉渣和酸性炉渣粘度与温度的关系 [考] 酸性渣——长渣、稳定性渣

粘度随着温度下降平缓地增大,凝固过程的温度范围较宽。

→ 酸性渣中硅氧阴离子聚合程度大,结晶性能差,即使冷却到液相线温度以下仍能保持过冷液体的状态。

→ 温度降低时,酸性渣中质点活动能力逐渐变差,粘度平缓上升。碱性渣——短渣或不稳定性渣

在高温区域时,温度降低粘度只稍有增大,但降至一定温度粘度突然急剧增大,凝固过程的温度范围较窄。

→ 碱性渣的结晶性能强,在接近液相线温度时即有大量晶体析出,熔渣变成非均相使得粘度迅速增大。

炼钢的目的

降碳:使碳降低到钢种所需的碳量,但碳氧化之前,硅锰都大量氧化。

脱S、P:高炉炉料中P全部进入铁水中,S部分进入。脱氧:以免造成浇注时二次沸腾及钢锭疏松、皮下气泡等缺陷。脱气:[H]、[N] 合金化:加入合金元素。去除夹杂:去除各类氧化物。

去除有害元素:Cu、Cd、As、Sb、Bi。影响区域精炼效果的因素 [考] 1区域精炼次数 n 随着 n 的增加,提纯效果增加。杂质浓度的分布趋近极限分布,与熔区长度 l 及分配系数 K 值等有关。2 熔区长度 l 在前几次区熔时,增加 l 有利于提高提纯效果; l增加导致杂质浓度的极限分布上移。

前几次提纯采用长熔区,后几次则用短熔区。3 熔区移动速度 f f(凝固速度)降低,有利于液相中杂质的扩散; f 过低,设备生产能力低。4其他

凡能强化液相传质速度的因素均能提高提纯效果。

采用感应加热的提纯效果较一般的电阻加热好。

以Al电解为例,说明何谓临界电流密度。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 [考] 答:当冰晶石-氯化铝体系熔体对碳素电极润湿良好时,阳极反应所产生的气体能够很快的离开阳极表面,使电解能够正常进行,若润湿不好,则阳极所产生的气体形成一层气模覆盖,不能和电解质正常接触,这时将发生阳极效应。即电解槽槽压急剧上升,电流密度急剧下降,同时在电解质与浸入其中的阳极之间的界面上细微火花放电的电环,覆盖在阳极的气膜并不是连续的,在某些点阳极仍与周围的电解质保持简短接触,在这些点上产生很大的电流密度。

产生阳极效应的最大的电流密度称为临界电流密度 影响因素:

熔盐的性质

表面活性离子的存在 3 阳极材料及熔盐温度

熔盐电解的效率一般较低,原因何在?影响因素有哪些?[考] 答:原因:1 电解产生的逆溶解消失 2 电流空耗

几种离子同时放电

金属和电解质分离不好造成的机械损失

金属与电解槽材料的相互作用,低价化合物的挥发损失

影响因素:1 温度过高,效率下降

电流密度增大,电流效率提高

极间距离,在导电情况有保证下,间距越大,效率越高

电解槽结构,影响电解质的循环对流,气体排出,槽内温度,电 解质浓度的均匀性等

电解质组成 基础知识点理解 1 脱氧的目的:在氧化冶炼过程中,随C含量降低,钢液中溶解的氧量不断提高,这些氧不仅会造成合金元素氧化,而且会在钢液冷却和凝固过程发生氧化反应,造成气孔和夹杂。所以氧化终了必须要脱氧。无论是在原电池中还是在电解池中,总是把发生氧化反应(失去电子的反应)的电极称为阳极,发生还原反应(得到电子的反应)的电极称为阴极;把电势较高的电极称为正极,电势较低的电极称为负极。

在电解池中,与外加电源正极相连接 的电极电势较高,发生失去电子的氧化反应,所以该电极是正极也是阳极;与外加电源负极相连接的电极电势较低,发生得到电子的还原反应,所以是负极也是阴极。而在原电池中,发生氧化反应的阳极输出多余电子,电势较低,为负极;发生还原反应的阴极缺乏电子,电势较高,为正极。

3在炼钢初期,在碱性渣下硅迅速氧化至微量,且不会再发生还原反应

LMn将随炼钢的条件而变化。熔炼初期,由于温度较低,渣中FeO含量高,渣碱度低,故Mn激烈地氧化;到炼钢中后期,由于熔池的温度升高,渣中FeO含量降低,渣碱度升高,锰从渣中还原,到吹炼末期由于渣的氧化性提高,又使锰重新氧化。在吹炼中[%Mn]出现“回升”现象。炉渣碱度越高;熔池的温度越高,回锰的程度也越高。

在现代炼钢过程中,只有用CaO使磷的氧化产物P2O5稳定的存在于熔渣中,才能有效的脱磷。

硅和锰在炼钢中表现的热力学性质

硅和锰在熔铁中均有无限的溶解度,硅可在铁液中形成金属化合物FeSi,在炼钢温度下硅可氧化成为SiO2。锰在炼钢时可形成MnO、MnS等化合物。在炼钢温度下,锰的蒸气压比铁高得多(相差约为十几倍),所以应该注意在氧流作用区的高温下锰蒸发的可能性。

硅在熔铁中形成的溶液不是理想溶液,对亨利定律有很大的负偏离,fSi亦受熔铁中其它元素的影响。在碱性渣中aSiO2很小,在酸性渣中aSiO2≈1。

锰在熔铁中形成近似理想溶液,因此可取aMn=[Mn]。在碱性渣中aMnO较高,温度升高后锰可被还原。酸性渣中,aMnO很低,可使锰的氧化较为完全。

硅和锰的氧化反应 : 硅和锰对氧均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它们氧化时放出大量的热,因此在吹氧初期即进行氧化,其反应式如下:

[Si]+2[O]=(SiO2)ΔG0=-139300+53.55T(6-11)[Mn]+[O]=(MnO)ΔG0=-58400+25.98T(6-12)在有过量(FeO)存在时,结合成(Fe、Mn)2SiO4。随着渣中(CaO)的增加,(Fe、Mn)2SiO4逐渐向Ca2SiO4转变,因此,可分别写出硅和锰在碱性渣下的氧化反应:

[Si]+2(FeO)+2(CaO)=(Ca2SiO4)+2[Fe] aCa2SiO4 Ksi=

-----------------(6-13)aSi·aFeO2·aCaO2 aCa2SiO4 [%Si] =

--------------------(6-14)KSi·fSi·aFeO2·aCaO2

在炼钢初期,在碱性渣下硅迅速氧化至微量,且不会再发生还原反应。

第二篇:冶金原理自己总结

1.熔渣主要由冶金原料中的氧化物或冶金过程中生成的氧化物组成的熔体。

2.熔渣组分的来源:

矿石或精矿中的脉石;

为满足冶炼过程需要而加入的熔剂;

冶炼过程中金属或化合物(如硫化物)的氧化产物;

被熔融金属或熔渣侵蚀和冲刷下来的炉衬材料.3.冶炼渣(熔炼渣):是在以矿石或精矿为原料、以粗金属或熔锍为冶炼产物的熔炼过程中生成的主要作用——汇集炉料(矿石或精矿、燃料、熔剂等)中的全部脉石成分、灰分以及大部分杂质,从而使其与熔融的主要冶炼产物(金属、熔锍等)分离。

4.精炼渣(氧化渣):是粗金属精炼过程的产物。

主要作用——捕集粗金属中杂质元素的氧化产物,使之与主金属分离。

5.富集渣:是某些熔炼过程的产物。

作用——使原料中的某些有用成分富集于炉渣中,以便在后续工序中将它们回收利用。

6.合成渣:是指由为达到一定的冶炼目的、按一定成分预先配制的渣料熔合而成的炉渣。如电渣重熔用渣、铸钢用保护渣、钢液炉外精炼用渣等。

这些炉渣所起的冶金作用差别很大。

例如,电渣重熔渣一方面作为发热体,为精炼提供所需要的热量;另一方面还能脱出金属液中的杂质、吸收非金属夹杂物。

保护渣的主要作用是减少熔融金属液面与大气的接触、防止其二次氧化,减少金属液面的热损失。

7.熔渣的其它作用:

作为金属液滴或锍的液滴汇集、长大和沉降的介质;

在竖炉(如鼓风炉)冶炼过程中,炉渣的化学组成直接决定了炉缸的最高温度;

在许多金属硫化矿物的烧结焙烧过程中,熔渣是一种粘合剂;

在金属和合金的精炼时,熔渣覆盖在金属熔体表面,可以防止金属熔体被氧化性气体氧化,减小有害气体(如H2、N2)在金属熔体中的溶解。

8.熔渣的副作用:

熔渣对炉衬的化学侵蚀和机械冲刷;

炉渣带走了大量热量;

渣中含有各种有价金属.9.熔盐——盐的熔融态液体通常指无机盐的熔融体

10.熔锍——多种金属硫化物(如FeS、Cu2S、Ni3S2、CoS等)的共熔体.11.从平面投影图绘制等温截面图步骤:

将平面投影图中给定温度以外的等温线、温度高于给定温度的部分界线(fe1)去掉

将界线与给定温度下的等温线的交点(f)与该界线对应二组元的组成点相连接,形成结线三角形(BfC)

去掉余下的界线(Ef,Ee2,Ee3)

在液–固两相区画出一系列结线

标出各相区的平衡物相

用 “边界规则”检查所绘制的等温截面图

12.加速石灰块的溶解或造渣的主要措施:

降低炉渣熔化温度

提高熔池温度

加入添加剂或熔剂(如MgO、MnO、CaF2、Al2O3、Fe2O3)等。

增大渣中∑FeO含量

显著降低C2S初晶面的温度;

破坏C2S壳层,促进石灰块的溶解。

13.熔化性温度——粘度由平缓增大到急剧增大的转变温度。

14.熔化温度 —— 冶金熔体由其固态物质完全转变成均匀的液态时的温度。

15.熔渣可分为两种:氧化渣和还原渣。

氧化渣——能向金属液输送氧、使金属液被氧饱和或使金属液中的杂质氧化的渣。还原渣——能从金属液中吸收氧、即发生金属液脱氧过程的渣。

16.熔渣的供氧能力或吸收氧的能力取决于熔渣中与金属液中氧势的相对大小。

当熔渣中的氧势大于金属液中的氧势时,此炉渣为氧化性渣。

当熔渣中的氧势小于金属液中的氧势时,此炉渣为还原性渣。

17.金属氧化物分解压的大小是衡量氧化物稳定性的标准。

氧化物的分解压愈大,此氧化物愈不稳定,愈容易分解析出金属;

分解压愈小,此氧化物愈稳定;要使它分解就需要更高的温度或更高的真空度。

18.降低生成物活度aXA、aMe

◆ 当生成物XA不是纯物质,而是处于某种溶液(熔体)中或形成另一复杂化合物时,其活度小于1,对还原反应有利。

◆ 当生成物XA或Me为气态时,降低生成物的分压,对还原反应有利。?

◆ 当生成物Me处于合金状态,其活度小于1,对还原反应有利。?

19.降低反应物(MeA、X)的活度对还原反应不利

◆ 当反应物MeA及还原剂X处于溶液状态,或以复杂化合物形态存在时,不利于还原反应。◆ 当还原剂X为气体,其分压小于P?时,不利于还原反应。

20.对还原剂X的基本要求

◆ X对A的亲和势大于Me对A的亲和势。

◆ 还原产物XA易与产出的金属分离;

◆ 还原剂不污染产品——不与金属产物形成合金或化合物。

◆ 价廉易得。

21.H2、CO还原金属氧化物的比较

在1083 K(810 oC)以上,H2的还原能力较CO强;在1083 K以下,CO的还原能力较H2强。

MeO的CO还原反应,有些是吸热的,有些是放热的;MeO的H2还原反应几乎都是吸热反应。

H2在高温下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且生成的H2O较易除去;

H2的扩散速率大于CO,用H2代替CO作还原剂可以提高还原反应的速率。

用H2作还原剂可以得到不含碳的金属产品;而用CO作还原剂常因渗碳作用而使金属含碳

22.金属热还原法——以活性金属为还原剂,还原金属氧化物或卤化物以制取金属或其合金的过程。

用CO、H2作还原剂只能还原一部分氧化物;

用C作还原剂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可以还原更多的氧化物,但高温受到能耗和耐火材料的限制;

对于吉布斯自由能图中位置低的稳定性很高的氧化物,只能用位置比其更低的金属来还原; 硫化物、氯化物等也可用金属来还原;

金属热还原可在常压下进行,也可在真空中进行。

23.还原剂的选择

还原剂和被还原金属生成化合物的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及生成热应有足够大的差值,以便尽可能不由外部供给热量并能使反应完全地进行;

还原剂在被提取金属中的溶解度要小或容易与之分离;

形成的炉渣应易熔,比重要小,以利于金属和炉渣的分离;

还原剂纯度要高,以免污染被还原金属;

应尽量选择价格便宜和货源较广的还原剂。

24.影响氧化精炼过程除杂效果的因素

1)温度

◆ 金属中许多杂质的氧化过程为放热过程,升高温度对精炼除杂反应不利。

◆ 炼钢过程中硅、锰、铬、磷氧化反应的平衡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升高温度不利于这些杂质的氧化。

2)熔渣的成分

◆ 渣的酸碱度影响渣中氧化物的活度。

◆ 当生成的杂质氧化物为酸性(如SiO2,P2O5等)时,则在碱性渣中其活度小,有利于其除去。

◆ 当杂质氧化产物为碱性氧化物时,则炉渣应保持为酸性。

◆ 渣中主金属氧化物(MeO)的活度对氧化精炼有重大影响。

3)金属相的成分

金属相的成分将影响杂质A的活度系数f[A]。

4)杂质的性质

25.熔析精炼的类型

1、冷却凝析精炼

将具有二元共晶型的液态粗金属熔体缓慢冷却到稍高于共晶温度,杂质以固体(或固溶体)析出并浮于金属熔体的表面上,使固相与液相分离。

2、加热熔析精炼

将具有二元共晶型的固态粗金属加热到稍高于共晶温度,杂质含量接近共晶组成的熔体,沿倾斜的炉底流出,而杂质仍留在固相中。

26.熔析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

温度

过程温度愈按近共晶温度,提纯效果愈好。

粗金属成份

粗金属中某些其化杂质的存在,可能形成溶解度更小的化合物,提高精炼效果。

27.粗铅的加锌除银与其它化学精炼(萃取精炼)

原理:在熔融粗金属中加入第三种金属,该金属与粗金属中的杂质形成高熔点化合物而从熔融粗金属析出,从而实现杂质的分离。

应用:粗铅加锌除银;粗铅加钙、镁除铋精炼;粗铅加铝除银;铁水加铅脱铜

第三篇:管理学原理复习题

山东理工大学成人高等教育 管理学原理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管理 2.领导 3.沟通

4.管理幅度

5.组织文化

二、判断题

()1.分权越彻底,管理越有效。()2.只要实际绩效与标准不完全符合,就立即采取行动和纠正偏差。()3.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成反比。()4.高层管理者的主要工作是领导()5.非正式组织对组织的管理绩效有消极的影响。()6.组织规模一定下,管理幅度越大,管理层次越小。()7.战略决策的实施效果影响组织的效益和发展。()8.法约尔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9.科学管理认为人是“社会人”。

()10.管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两种属性。

三、填空题

1.从决策的起点看,可把决策分为()和()。2.管理者的角色可分为()、()和()三类。

3.在价值链分析中,企业的各种价值活动可分为()和()二类。4.组织设计的原则有()、()及()。

5.组织中管理人员的来源有()和()二种途径。

6.按照是否反馈,沟通可分为()和()。7.根据时机、对象和目标的不同,可将控制分为()、()和()。8.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将强化分为()和()。9.领导方式大体可分为()、()及()三种类型。10.人类活动的三个特点是()、()和()。

四、简答题

1.扁平组织结构的优缺点如何? 2.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有哪些? 3.分权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4.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 5.组织决策受哪些因素影响?

6.决策者的理性限制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克服?

五、案例分析题

1)林肯公司的激励制度

林肯电气公司总部设在克利夫兰,年销售额为44亿美元,拥有2400名员工,并且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激励员工的方法。该公司90%的销售额来自于生产弧焊设备和辅助材料。

林肯公司不设最低小时工资。员工为公司工作两年后,便可以分享年终奖金。该公司的奖金制度有一整套计算公式,全面考虑了公司的毛利润及员工的生产率与业绩,可以说是美国制造业中对工人最有利的奖金制度。在过去的56年中,平均奖金是基本工资的95.5%,该公司中相当一部分员工的年收入超过10万美元。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员工年均收入为44 000美元左右,远远超出制造业员工年收入17 000美元的平均水平。在不景气的年头里,如1982年的经济萧条时期,林肯公司员工收入降为27 000美元,这虽然相比其他公司还不算大坏,可与经济发展时期相比就差了一大截。

公司1958年开始一直推行职业保障政策,从那时起,他们没有辞退过一名员工。当然,作为对此政策的回报,员工也相应要做到几点:在经济萧条时他们必须接受减少工作时间的决定,而且要接受工作调动的决定。有时甚至为了维持每周30小时的最低工作量,而不得不调整到一个报酬更低的岗位上去。

林肯公司极具成本和生产率意识,如果工人生产出一个不合标准的部件,那么除非这个部件修改至符合标准,否则这件产品就不能计入该人的工资中。严格的计件工资制度和高度竞争性的绩效评估系统,形成了一种很有压力的氛围,有些工人还因此产生了一定的焦虑,但这种压力有利于生产率的提高。据该公司的一位管理者估计,与国内竞争对手相比,林肯公司的总体生产率是他们的两倍。

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后,公司还是年年获利丰厚,没有缺过一次分红。该公司还是美国工业界工人流动率最低的公司之一。前不久,该公司的两个分厂被《财富》杂志评为全美十佳管理企业。

问题:

1.你认为林肯公司使用了何种激励理论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为什么林肯公司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

2)巴恩斯医院

10月的某一天,产科护士长黛安娜给巴恩斯医院的院长戴维斯博士打来电话,要求立即做出一项新的人事安排。从黛安娜的急切声音中,院长感觉到一定发生了什么事,因此要她立即到办公室来。5分钟后,黛安娜递给了院长一封辞职信。

“戴维斯博士,我再也干不下去了,”她开始申述:“我在产科当护士长已经四个月了,我简直干不下去了。我怎么能干得了这工作呢?我有两个上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要求,都要求优先处理。要知道,我只是一个凡人。我已经尽最大的努力适应这种工作,但看来这是不可能的。让我给举个例子吧。请相信我,这是一件平平常常的事。像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

“昨天早上7:45,我来到办公室就发现桌上留了张纸条,是杰克逊(医院的主任护士)给我的。她告诉我,她上午10点钟需要一份床位利用情况报告,供她下午在向董事会作汇报时用。我知道,这样一份报告至少要花一个半小时才能写出来。30分钟以后,乔伊斯(黛安娜的直接主管,基层护士监督员)走进来质问我为什么我的两位护士不在班上。我告诉她雷诺兹医生(外科主任)从我这要走了她们两位,说是急诊外科手术正缺人手,需要借用一下。我告诉她,我也反对过,但雷诺兹坚持说只能这么办。你猜,乔伊斯说什么?她叫我立即让这些护士回到产科部。她还说,一个小时以后,她会回来检查我是否把这事办好了!我跟你说,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发生好几次的。一家医院难道就只能这样运作吗?”

问题:

1、这家医院的组织结构存在哪些问题?

2、请你给出改正的建议。

参考答案及要点

一、名词解释(共15分,每小题3分)1.管理: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2.领导:就是指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3.沟通:是指可理解的信息或思想在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人群中的传递或交换的过程,整个管理工作都与沟通有关。

4.管理幅度:任何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监督的下属数量总是有限的,这个有限的直接领导的下属数量被称作管理幅度。

5.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特定组织在适当处理外部环境和内部整合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时,所发明、发现或发展起来的基本假说的规范。

二、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2分)

1.×;2.×;3.√;4.×;5× 6.√;7.√;8.×;9.×;10.√

三、填空题(共20分,每小题2分)

1.初始决策、追踪决策。2.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3.基本活动、辅助活动。

5.内部选拔、外部招聘。6.单向沟通、双向沟通;7.预先控制、现场控制、成果控制;8.正强化、负强化9.专权型领导、民主型领导、放任型领导;10.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

四、简答题(共35分,每题5分)1.扁平组织结构的优缺点如何?

优点是:由于层次少,信息的传递速度快,从而可以使高层尽快地发现信息所反映的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纠偏措施;同时,由于信息传递经过的层次少,传递过程中失真的可能性也较小;此外,较大的管理幅度,使主管人员对下属不可能控制得过多过死,从而有利于下属主动性和首创精神的发挥。

局限性:主管不能对每位下属进行充分、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每个主管从较多的下属那儿取得信息,众多的信息量可能淹没了其中最重要、最有价值者,从而可能影响信息的及时利用等等。2.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有哪些?

企业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每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的分目标就是企业总目标对他们的要求,同时也是他们对总目标的贡献;管理人员和工人靠目标来管理;管理人员用目标对下属进行考核和奖罚。

3.分权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促进分权的因素:组织的规模;活动的分散性;培训管理人员的需要。

(2)不利于分权的因素:政策的统一性;缺乏受过良好训练的管理人员。4.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1)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2)满足个人的欲望,提高员工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3)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4)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5.组织决策受哪些因素影响?

(1)环境。(2)过去决策。(3)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4)伦理。(5)组织文化。(6)时间 6.决策者的理性限制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克服? 表现在:知识有限;预见能力有限;设计能力有限。克服的方法:决策权力下放;组织民主决策;

五、案例分析题(共20分)

第四篇:政治学原理复习题

政治学原理复习题

一、1、政治

2、国家 概念

3、国家的职能

4、国家的政治职能

5、一国两制

6、民主共和制

7、政治文化

8、政治价值观

9、政治社会化

10、政治革命

11、政治团体

12、压力集团

二、简答题

1、简述国家权力的特征

2、简述“分权制衡”原则的制度安排

3、简述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特征

4、简述政党的特征

5、简述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政党的功能

6、简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的特征

7、简述政治团体的特征

8、简述政治团体的地位与作用

9、简述集团政治产生与发展的原因

10、简述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性质

11、怎样理解政治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

12、简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

13、简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一种政权组织形式的特点。

三、论述题

1、试分析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的理解。

2、为什么说民族问题是社会政治总问题的一部分

3、试论述国家消亡的必然性

4、试分析作为一种政体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5、试论述作为国家组织原则的“分权制衡”原则

6、如何理解人民民主专政是一种新型的民主与新型的专政 7.试论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内容及其优越性

8、试论述“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政治学原理答案

一、概念

1、政治

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2、国家

列宁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断,对国家的涵义作了界定:“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3、国家的职能

由国家本质所决定的国家活动的总目的和总方向,是全部国家机器活动的总和与整体功能。任何国家的活动都表现为两种基本职能:内部的职能和外部的职能。

4、国家的政治职能

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运用暴力、法制等特殊的强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及一切破坏现存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职能。

5、一国两制

“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6、民主共和制

民主共和制的基本特征是国家权力机关都是通过公民普遍参加的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产生的,并有严格的任期限制,实行某种形式的分权和制衡。

7、政治文化

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它主要包括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过程、政治产品等各种政治现象,以及自身在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态度和价值倾向。

8、政治价值观

人们对政治世界的看法,包括人们看待、评价某种政治系统及其活动的标准,并由此形成政治主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标准。

9、政治社会化

是指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即一个社会中的政治文化通过某种方式而得以传播、普及和延续的过程。

10、政治革命

政治革命是以阶级为主体、以夺取政权为首要标志、以政治制度的新旧更替为基本内容的激烈的政治大变革,是政治发展过程中的质的飞跃。

11、政治团体

政治团体就是那些区别于政党和国家机关,有组织地去参与政治过程和影响政府决策的社会利益群体。代表特定集团的利益,是政治团体存在的基础;参与和影响政治过程,是它的主要任务;通过影响法律和政策的制定来实现集团利益,是政治团体的基本政治性质。

12、压力集团

压力集团是指那些在某些方面拥有共同利益或共同主张的人们,为了使政府维护其利益或实现其主张而组织起来对政府施加压力的集团。

二、简答

1、简述国家权力的特征

国家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代表的,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国家权力具有如下特性:

第一,强制力的垄断性。国家权力具有特殊的力量就在于它是一种“有组织的暴力”。自国家产生以后,国家权力就垄断了有组织地、系统地使用强制力的合法性,不再允许任何其他形式的暴力组织的合法存在。

第二,普遍的约束力。国家权力作为一种公共权力,对全社会成员都具有约束力,即不仅对被统治阶级成员具有约束力,而且统治阶级内部成员也要在国家权力的约束之下。第三,主权性。主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属性,也是一个独立国家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在国家内部,主权是指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国际关系中,主权是指一个国家的权力的独立性。

2、简述“分权制衡”原则的制度安排

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种权力,分别由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掌握,各自独立行使,而又互相制约和平衡。分权制衡原则在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宪法和政治制度中,通常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制度安排:

(1)由不同的机关分别掌握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2)每一个机关在行使其权力时,都不能离开其他机关的协助;(3)每一个机关都拥有防止、抵御其他机关侵犯其权力的法律手段。

3、简述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特征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具有如下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第二,具有比较统一、规范的组织结构形式。第三,不同政治团体之间存在着利益差别和不一致,但这种差别和不一致是建立在其整体利益一致的基础之上。

4、简述政党的特征

政党的特征,是指政党的基本特点。第一,政党是特殊的政治历史现象

第二,政党由阶级、阶层或某些重要的社会集团中的一部分人所组成。第三,政党是有组织、有纪律的组织。

第四,政党有自己的政治纲领。拥有政治纲领,是政党区别于其他社会团体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五,政党与政权密不可分,掌握政权是政党的主要目标。这是政党区别于任何其它社会组织的又一个显著特征。

5、简述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政党的功能

第一,争取群众和影响群众。政党的首要任务就是争取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和集团的部分群众的支持。

第二,集中阶级意志。政治统治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进行的统治。政党是实现政治统治的工具,它会在集中阶级意志的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

第三,行使国家权力。政党不仅要把阶级意志集中起来,还要把集中起来的阶级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政党的目的就是要掌握政权、行使国家权力。

6、简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的特征

第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制的基本前提。第二,协商和监督是多党合作制的主要内容。第三,宪法和法律是各党活动的基本准则。

7、简述政治团体的特征

第一,政治团体的社会基础是具有相对具体、集中、单一的利益和目标的人群。第二,政治团体建立的目的,是影响立法和公共政策的制定。第三,政治团体是一种非政府组织,属于社会团体的范畴。

8、简述政治团体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政治团体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工具。第二,政治团体是政治社会化的一个新的有效媒介。第三,政治团体与政治统治、政治管理、政治稳定密切相关。

9、简述集团政治产生与发展的原因

第一,世纪转折时期的社会变化是利益集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社会背景。在转型社会中,人们赖以生存的旧的社会组织已经解体,但新的社会组织还没有建立起来,这就形成了利益集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社会背景。

第二,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说明了利益集团的产生和发展。即是两大对立阶级内部的阶层分化以及阶级之外社会利益集团的出现。第三,利益集团的出现是权力制约的需要。国家权力的膨胀需要一种社会性的制约。利益集团作为“居间职业团体”,其实质是一种平衡日益扩张的国家权力的社会性因素。

10、简述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性质

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政治团体不是完全独立于政党和国家政权机关之外的利益群体,从法律形式上说,它们是群众团体,从其地位、作用看,它又具有很强的政治性质。因此,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组织和活动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政治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11、怎样理解政治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

(1)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提出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的根本任务。

(3)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政治结构合理化与政治管理高效化,是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

(4)面对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复杂矛盾,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保持政治稳定的前提下谋求渐进发展。

12、简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

第一、国家权力属于劳动人民所有,建设大多数人统治的民主共和国。第二、人民代表会议是实现人民掌握国家政权、管理国家的最好制度形式。

第三、人民代表会议掌握国家权力,人民通过“有经验的代理人”即人民代表掌管国家事务。

第四、民主集中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原则。人民“当家作主”,即最大多数人的最广泛的民主,必须与参与之有序、决策之集中以及政治活动的制度化相结合。

第五、共产党是动员和组织劳动人民参与国家管理的领导力量。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核心组织,共产党的领导直接决定着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如何实践、能否实现。第六、用法制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将政治文明建立在宪法和由宪法构建的政治与法律体系上,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路径。

13、答案略

三、论述

1、试分析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的理解。

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这说明政治不是脱离经济而孤立存在的,政治的性质由经济基础的性质所决定,但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政治和经济的相互作用过程,反映着阶级关系及阶级利益的复杂关系。强调经济对政治的决定性作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根本特征。

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这里的阶级关系不仅包括了敌对阶级之间的关系,还包括了其他类型的阶级关系。具体地说,主要有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领导阶级与同盟者的关系,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等。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任何阶级要实现自己的目的,都必须掌握对国家或社会的最高统治权。无论是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还是人民掌握政权的社会,政治关系的存在与解决,都是通过政治权力实现的。政治权力的中心问题是国家。它是关系全部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

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通过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研究它,就能从错综复杂的政治现象中找到其规律性,从而在政治实践中通过运用政治规律实现自己的阶级意志,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

2、为什么说民族问题是社会政治总问题的一部分

(1)民族问题及其根源。从民族的形成、发展直到消亡之前的各个阶段,不同民族或民族集团之间在各方面交往发生的一系列矛盾所引起的问题表现为:民族隔阂、民族歧视、民族纠纷、民族压迫、民族斗争和民族运动等形式和现象。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民族差异、剥削制度、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

(2)民族问题不是孤立的抽象存在物,它总是与特定的时代条件相关,是社会政治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社会发展总问题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社会革命和政权问题,所以民族问题与社会政治发展总问题的关系主要表现为革命和政权问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从民族问题对革命和政权问题的依赖性来看,民族问题如何解决,在什么程度上解决,受当时社会政治总问题的制约;另一方面,从民族问题在社会政治发展总问题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来看,民族问题解决的好坏,将关系到革命能否成功、政权是否稳定,对于国家的治乱兴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3、试论述国家消亡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起源是社会内部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同样,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也推动着国家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和更替,最终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将使国家完成一种复归——超越阶级社会,走向没有阶级压迫和阶级差别的社会。因此,国家的消亡和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4、试分析作为一种政体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作为新型的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它的基本特点包括: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准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他一切国家机关都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对它负责,向它报告工作,受它监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又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和它的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实行合理分工、协调一致,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的原则。

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国情决定的。在人民代表大会制下,我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这是社会主义的民主共和制与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的显著区别之一,也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制度安排。

5、试论述作为国家组织原则的“分权制衡”原则

资产阶级国家把“分权制衡”作为组织和设计国家机构的基本原则。(1)分权制衡,是指立法、行政、司法三权的分立与制衡,其基本含义是: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种权力,分别由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掌握,各自独立行使,而又互相制约和平衡。

(2)分权制衡原则在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宪法和政治制度中,通常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制度安排:由不同的机关分别掌握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每一个机关在行使其权力时,都不能离开其他机关的协助;每一个机关都拥有防止、抵御其他机关侵犯其权力的法律手段。

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分权制衡的原则在各国采用的具体形式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体制。

6、如何理解人民民主专政是一种新型的民主与新型的专政?

民主是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保障公民的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并且从来都是与专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是“金钱民主”。它由资产阶级操纵,保障资产阶级成员的政治权利的实现,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资本主义民主同时意味着对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专政。

(2)社会主义民主作为新型的民主,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享有的民主,是广泛的、真实的民主。这主要体现在:

第一,社会主义民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地位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从而为公民享有民主权利提供经济保障。社会主义民主以无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确立为前提,无产阶级政治权力不仅使得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获得了政治统治者和政治管理者的主体地位,而且为这一地位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第二,社会主义民主通过不同于资本主义民主的一系列制度,规范民主的运行和公民权利的实现,它以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建国家机构,保证人民的最高权力地位,实现对行政权和司法权的控制和监督;它以共产党作为民主的领导力量,保证人民根本利益和要求的实现;它以人民监督的制度体系,保证人民权利对公共权力的制约,使得公共权力按照人民的意志运行;它以社会主义法治作为民主的法律基础,从而使得公民的权利具有了法律保障。

(3)社会主义新型民主同时又是一种新型的专政。这种新型的专政就是人民民主专政,其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它与一切剥削阶级的专政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一,人民民主专政在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历史上破天荒地第一次以被剥削阶级代替剥削阶级掌握政权,建立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由被剥削阶级统治的国家,使劳动者成为对剥削阶级实施专政的主体,剥削阶级和敌视社会主义的势力成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对象。

第二,人民民主专政则是占人口多数的工人和广大劳动人民对于少数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分子、敌视和反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势力的专政,因此,它把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专政变成了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

第三、从专政职能在国家职能中的作用来看,社会主义国家代表着大多数人的意志和要求,它具有广泛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有着强大的社会和政治力量的支持,对于社会和自身的发展具有明确的认识和充分的信心

7、试论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内容及其优越性?

(1)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首先,民族区域自治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范围内的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现的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

其次,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除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还行使宪法和自治法规定的广泛的自治权,并力求自治机关干部民族化。

再次,民族自治地方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只要存在一定少数民族聚居的,构成一级自治单位,就可以建立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我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表现为:第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

8、试论述“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1、民主集中制作为一条原则,首先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中明确提出来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与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是一致的、统一的,整个国家机构按照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并运转,这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共和制与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的显著区别。

2、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设置和组织的实践中,民主集中制的内容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⑴ 行民主集中制,目的是要保证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实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根本原则。

⑵ 除由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立法权外,对国家的元首权、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也都有明确的划分。

⑶ 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法律和做出其他决定,均经过充分讨论,以投票表决的方式通过;国家的行政机关即政府及政府各部均实行首长负责制,集中行使权力。

⑷ 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划分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的职权。

第五篇:安全学原理复习题

安全学原理复习题(3)

第一章

1.安全的概念是怎样的?

 安全是人的身心免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存在状态(包括健康状况)及其保障条件。 安全分为狭义安全与广义安全。

 狭义安全是指某一领域或系统中的安全,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某一领域或系统中的安全技术问题。 广义安全,即大安全,是以某一领域或系统为主的技术安全扩展到生活安全与生存安全领域,形成生产、生活、生存领域的大安全,广义安全是全民、全社会的安全。

2.安全指标、本质安全化、危险物质、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价、固有危险度的定义,并理解其各自的含义。(1)安全指标: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生产(或生活)系统,在完成其功能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事故损失的可接受水平。

(2)本质安全化:针对某一个系统而言,是表明该系统的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水平已达到了本部门当代的基本要求,系统可以较为可靠的运行,但并不表明该系统绝对不会发生事故。因为:★本质安全化的程度是相对的,不同的技术经济条件有不同的本质安全化水平;★生产是一个动态过程,许多情况事先难以预料。

(3)危险物质:一种物质或若干物质的混合物,由于它的化学、物理或毒性特性,使其具有易导致火灾、爆炸或中毒的危险物质。

(4)重大危险源: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规定的一种或一类特定危险物质的单元。

(5)安全评价:“安全评价是对系统存在的危险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系统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及其程度的评价,以寻求最低事故率,最小的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效益”;目前我们国家开展的安全评价工作分为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与安全现状评价。在安全评价过程中可以有系统安全评价、随机安全评价等。(6)固有危险度:是指一个生产(或生活)系统,由于自身功能的需要必须具备某些设备及物料,其设备及物料失

控时可能造成灾害的严重程度。可以用两个参数来确定:①设备及物料单位计量具有的致害能力。②系统中拥有各种设备及物料的容量。一个生产(或生活)系统中,一般只选择致害能力较大的设备及物料作计算依据。

3.如何理解安全的经济性?

安全与经济效益的增长或损失有关,保障必要的安全投入是维护安全条件的基本,保障安全就是等于创造了经济效益。

4.安全要素的含义是什么?安全三要素指什么?

安全要素是指在特定的(即理想的)状态下,仅自身就能独立地成为实现安全的充分条件。安全三要素:安全人体、安全物质、安全社会。(加上安全的整体性因素—安全系统构成四因素)5.解释3E对策

其一是Engineering,即安全工程技术对策,是技术系统本质安全化的重要手段;其二是Education,即安全教育对策,是人的安全素质的重要保障措施;其三是Enforcement,即安全管理对策,该对策既涉及物的因素,也涉及人的因素。

6.安全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三方面?

安全科学是研究事物安全与危险矛盾运动规律的学说,是以研究安全与危险的发生发展过程,揭示事物安全与危险的原因及后果,以及它们之间特有的相互关系,运用基础学科工程学科等相关学科对事物或系统综合功能的丧失机理进行分析和研究为手段,以灾害事故的预测、防治和评价为研究目标。具体地说,安全科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①安全科学的基础理论②安全科学的应用理论与技术③安全科学的经济规律 7.了解安全科学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过程 三个发展阶段:

①初步建立阶段:建国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把劳动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实施,安全技术是劳动保护的一部分,也得到了发展,主要在两个方面:★作为劳动保护的一部分开展的劳动安全技术★随着产业生产技术发展起来的产业安全技术

②迅猛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国安全科学技术得到迅猛的发展,建立了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所、中心、学会等,1986年,中国矿业大学获得了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使我国安全科学领域形成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完整的学位教育体系。

③新的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全科学体系和专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综合性的安全科学技术研究已有初步基础,随着企业的管理现代化安全管理也逐步走向现代化。8.安全科学的研究领域有哪些?应能自己领悟其含义

①生产领域(安全生产及劳动保护方面)②生活领域(交通安全、消防与家庭安全等)③生存领域(工业污染控制与治理、灾变的控制和预防)

第二章

1.安全的属性是什么?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安全的自然属性和安全的社会属性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① 安全的自然属性是其社会属性的基础②安全的社会属性对其自然属性具有制约和指导作用③安全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一定条件下耦合,并且是不可分割的

●2.安全与我们平时所说的平安无事是一回事吗?简单谈谈你对安全的理解 不是。

3.你是如何理解“安全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

①内因是事物安全的决定性因素;②内在安全的事物通过一定的条件可以转化为外在的不安全; ③事物的外在安全与内在安全并非一致 4.什么是安全素质?谈谈你的看法

安全素质是指人在安全领域所表现出来的素质,是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通过长期实践,形成安全意识并有意识地把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转化到实践中形成的。安全意识是安全素质的基础,缺乏安全意识就不可能具有良好的安全素质;一个人整体素质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与安全素质有关。

第三章

1.安全观的确立依据是什么?

安全观是人们对安全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世界观是由人生观、价值观、安全观共同组成,这是安全观的确立依据。

2.安全观作为一种观念,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①安全观是人生观的基本目标②安全观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保障 ●3.安全观的核心是什么?如何理解

生命价值是安全观的核心。人的生命价值具体表现为:①生命存在的价值②生命延续的价值 ③超于生命的价值即牺牲的价值。在人一切的价值中,生命的价值是最基本的价值,其余一切价值都以生命的价值得到确认为前提。生命的价值是人们对人的一生为自己和社会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一种肯定,生命是人的价值的本源与起点,而安全最主要的内涵就是“以人为本”,就是保障人的生命健康顺利的延续,从而实现人的生命价值。因此,安全是围绕着生命价值运动的,即生命价值是安全的核心,也可以说,生命价值是安全观的核心。

●4.安全观基础的认定包括哪些方面?请适当展开 安全观的认定取决于安全的现实价值,安全的现实价值的高低决定了人们对安全的态度,所以安全价值观是安全观认定的现实基础,其主体在于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安全的社会价值体现在:安全的战略价值、安全的信誉价值、安全的环境价值、安全的社会稳定价值、安全的生命健康价值。安全经济价值的表现在:(1)安全作为安全商品、产业时所表现出来的经济价值。安全产业经济(安全技术产业、安全文化产业)、保安经济(2)安全在社会生产价值中体现出的价值。●5.如何理解安全经济价值理论?安全经济价值的评价

安全价值可以参照一般价值工程的计算方法来表述,通过分析各单元的安全价值,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和方案,以实现单元的最大安全价值,然后对整个系统进行分析和计算,实线系统的最大安全价值,达到安全、高效的生产的目的。

安全价值Vs=安全功能Fs / 安全投入Cs 分析可知,不能单纯降低安全投入或片面追求安全功能,而是要求改善两者之间的比值。6.安全系数在0~1变化时,分别对应的生产价值怎么变化?

安全系数是表示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程度,当事故损失低于净产值时,可表示为: 安全系数 = 1-事故损失价值 / 净产值

安全系数在0~1变化,安全系数等于1的生产过程是绝对安全地,这时的生产效益只随效益系数变化,安全给予了充分保证,这种很少见,是安全工作追求的目标;安全系数小于1的生产过程,生产效益与效益系数和安全系数都有关。安全系数等于0的过程,生产效益没有丝毫安全保证,有生产就会发生事故,生产效率再高,生产效益值也小于0,即出现负效益。

第四章

1.安全科学认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安全科学的认识论是指研究安全的本质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生存领域中技术风险的必然性、安全的相对性、事故的可预防性等 2.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是什么并解释含义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含义是:确立人是最宝贵的财富,人的安全是第一位的思想,并坚持把安全生产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第一要素和保证条件,除此之外,要求设计部门、经济部门和生产企业,以积极的态度,从设计上,组织管理上和技术措施上,认真改善劳动条件,增强抗灾能力,为工人、职工创造安全、卫生、舒适的劳动环境,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防患于未然。3.你觉得安全系统与系统安全有区别吗?

有。

安全系统是把安全的各个要素考虑在内,以系统的观点研究安全,是手段;系统安全是把安全问题看成一个子系统,与其它子系统之间是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是目的。安全系统与系统安全之间是手段和目的的辩证关系

4.安全、事故隐患、事故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安全与事故隐患、事故是对立统一的

⑴危险是安全的对立面,包括事故隐患和事故,事故可以说是危险的一个极端表现。⑵从危险的角度讲,安全是一种包含人们可以接受的事故隐患和保证事故不发生的稳定状态。⑶事故是系统把潜在的事故隐患转化成现实,是安全状态的一种极端表现。⑷事故隐患是事故发生的内因,外界刺激条件通过事故隐患其作用导致事故发生。⑸安全、事故隐患、事故之间是可以通过一定条件相互转换化的。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安全系统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就会远离平衡状态形成非平衡状态,这种状态是不稳定的,即表现为事故隐患,当与外界进行能量物质和能量交换达到一定程度,系统的某个参量变化达到临界值,系统通过涨落发生突变,就发生事故了。

5.怎样理解主动预防和被动预防? ⑴被动预防是经验型的,即它是建立在事故统计的基础之上的,其主要特征是事故后整改。⑵20世纪4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安全科学,80年代以来,安全科学的发展更加完善,表现在安全技术从传统的经验型向现代预测型的转变。⑶现代预测型的安全技术是主动预防,指在吸收以往事故经验的基础之上,更注重对事故的预测研究,既要实行事前控制,又要主动地预防事故的发生,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总结事故的经验 6.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的要点是什么?

核心思想:伤亡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系列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即伤害与各原因相互之间具有连锁关系。事故因果连锁过程包含的五种因素:1)遗传及社会环境(M)2)人的缺点(P)3)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H)4)事故(D)5)伤害(A)事故因果理论包含的五种因素可以用多米诺骨牌来描述,如果第一块骨牌倒下,即第一个原因出现,则发生连锁反应,后面的骨牌被相继碰倒(相继发生)。

●7.能量意外转移理论主要有哪几种?

⑴吉布森和哈登认为: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某种能量向人体的转移,而事故则是一种能量的异常或意外的释放。

⑵麦克法兰特认为: 所有的伤害事故(或损坏事故)都是因为:接触了超过机体组织(或结构)抵抗力的某种形式的过量的能量;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的正常能量交换受到了干扰(如窒息、淹溺等)。因次,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

根据麦克法兰特的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可以将能量引起的伤害分为两大类:

1)第Ⅰ类伤害:由于转移到人体的能量超过了局部或全身性的损伤阈值而产生的 2)第Ⅱ类伤害:由于影响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 8.轨迹交叉事故模式理论的要点是什么?

该理论的基本思想:伤害事故时有许多相互联系的事件顺序发展的结果。这些事件包括人和物(包括环境)两大发展系列,当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各自发展过程(轨迹)中,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发生接触(交叉),能量转移于人体时,伤害事故就发生了。轨迹交叉理论作为一种事故致因理论,强调的是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在事故致因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第五章

1.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实施本质安全化方法?

控制事故发生所采取的本质安全化方法是一种主动预防事故发生的方法,主要从物的方面考虑,可以通过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和降低事故严重度来进行。

⑴降低事故发生概率:①提高设备的可靠性;②选用可靠的工艺技术,降低危险因素的感度;③提高系统抗灾能力;④减少人为失误;⑤加强监督检查 ⑵ 降低事故严重度:①限制能量或分散风险,把大的事故损失化为小的事故损失;②防止能量逸散,设法把有毒、有害、有危险的能量源存储在有限允许范围内,而不影响其它区域的安全;③加装缓冲能量的装置,设法减慢危险源能量释放的速度④采取措施防止发生人身伤害,一旦发生人身伤害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2.什么是失误安全功能?什么是故障安全功能?能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吗?

⑴失误安全功能:操作者在操纵失误的情况下不发生事故和伤害或者说设备、设施或工艺技术具有自动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功能

⑵故障安全功能:设备、设施发生故障或损坏时仍能维持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为安全状态的功能 3.如何理解生产安全管理一体化的实施办法?

指导思想: 充分认识人的生命价值和人力资源的重要性,避免和减少经济损失,加强事故和职业病预防及其安全管理。

生产安全管理一体化方法主要是通过全面安全管理和安全目标管理来实现的

⑴全面安全管理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全面安全目标管理;是对全面安全内容进行管理,使安全管理有明 确的目标,这些目标经过努力应可以达到或可能达到。重点目标是:在企业生产、业务活动范围内,各系统的协调与全局的、整体的筹划和统一。②全员安全管理;以各级领导为核心,广大职工共同参与的管理。③全过程安全管理;全过程安全管理是抓好生产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安全管理。④全部工作安全管理;生产部门及为生产服务的工作部门全部参与,形成多层次,多级的管理形式。

在全面安全管理的过程中,方针是对所有其他要素起指导作用的核心要素;组织是渗透到其他过程要素之中,起保证作用的要素;特定时期的具体方针体现在计划目标中;管理评审相当于新一轮循环的初始评审状态。

⑵安全目标管理: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并为达到这一目标制定一系列对策措施,开展一系列的组织、协调、指导、激励和控制活动。基本内容: ① 年初,制定安全管理总目标; ② 层层分解,制定各级、各部门直到每个职工的安全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措施(把安全目标与经济发展指标捆绑在一起); ③ 开展一系列活动,实现目标;④ 年末,对目标的实现情况考核、奖惩;⑤ 总结,制定新的安全目标,进入下一年循环。

实施程序:第一步:安全目标的制定和展开;第二步:安全目标的实施;第三步: 目标成果的考评 4.在进行安全教育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才能体现以人为本?

要遵循以下原则:①教育的目的性原则,不同的对象,安全教育的侧重点不同 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现场说法、案例分析 ③教与学互动性原则④巩固性与反复性原则

以人为本的安全教育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练习与复习法,研讨法,宣传娱乐法,访问法,实验和实习,发现法,外围教育法,奖惩教育法,全方位教育法,计算机多媒体教育法。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各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在应用中应当结合实际的知识内容和学习对象,灵活采用。

5.安全确认型和危险检出型的思想有什么本质区别?对我们的安全工作有什么影响? 安全确认型仅认同被确认的安全,在被确认的安全之外,认为不安全,不允许作业;

危险检出型仅在危险被检出时认为危险,除已发现的危险之外,认为安全的,允许作业

安全确认型将确认的安全以外状态统统视为不安全,尽管被视为不安全的状态中确有可能存在实际上是安全的情况,但是这样处理不会代来危险的后果。危险检出型将发生了危险之外的状态统统视为安全,由于被认为安全的状态中可能存在着未被发现的危险,安全无法确保,会造成危险后果,这正是危险检出型的致命缺陷。

第六章

1.什么是安全文化?它的具体表现形式由哪几个方面构成?

人类在生产、生活、生存活动中,为保护身心健康与安全所创造的有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可以表现为有关安全的哲学、伦理道德、科学、艺术和政治法律思想及其构成的思想观念系统及相关制度、设施。

安全文化包括安全物质文化、安全精神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价值规范文化,四者具体表现为安全器物层、安全精神智能层、安全制度层、安全价值规范层。

2.企业为什么要倡导企业安全文化?(从企业安全文化的功能这一角度来分析)

⑴ 安全认识的导向功能:安全目标指引方向⑵安全文化的凝聚功能:同心协力⑶安全行为规范约束功能:软约束⑷传播辐射功能:宣传⑸激励功能:⑹调适功能:沟通各种矛盾和冲突

3.如果你是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应从哪几方面入手来进行你们单位的安全文化建设? ⑴ 物质安全文化①建设工艺过程本质安全化②设备控制过程的本质安全化③整体环境的本质安全化 ⑵ 制度安全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建立健全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企业安全管理的各项法规标准及其落实 ⑶ 员工心态安全文化建设①应急安全保护意识②间接安全保护意识③超前的安全保护意识 ⑷ 员工行为规范安全文化①建设树立集体主义的精神风貌②开展安全道德宣传工作③做好安全德育教育 4.我国现行的安全管理体制是怎样的?

“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劳动者遵章守纪”

下载冶金原理终极版复习题(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冶金原理终极版复习题(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2《管理学原理》复习题

    《管理学原理》期末复习题库100题 1.以下不属于保健因素的是 ( C ) A.企业管理政策 B.工作环境和条件 C.工作得到认可和赞赏 D.工作安全 2.影响组织结构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自动控制原理》复习题

    个人整理精品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自动控制原理》复习题一、填空题(每小题分,共分)、线性定常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是闭环系统的所有特征根必须。、c越大ts。、用时域法分析控......

    天气学原理复习题

    (气团与锋)复习思考题 什么是气团?什么是锋? 气团在什么地方形成? 气团性质的改变是如何发生的? 气团是如何分类的? 锋如何分类? 锋面坡度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 锋的动力学条件和运动......

    《管理学原理》复习题

    《管理学原理》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目标管理( )由在《管理实践》(1954年)一书提出,通用电气公司率先实施。目标管理核心思想:用客观目标和对目标完成进度的客观测定来代替主......

    营销学原理复习题归纳

    营销学原理总复习题第一章 市场营销概论P2~3 什么是市场营销,如何理解市场营销传统定义:引导货物与服务从生产者流转到消费者或用户所进行的一切企业活动。现代定义:对思想、货......

    德育原理复习题

    一、判断题(20分) 1、道德行为是道德教育的理想。( ) 道德行为只是道德教育的体现,做好事的人不一定是好人。 2、品德修养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基础之上的。( ) 因为只有自己想要提高自......

    管理学原理复习题

    1、管理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2、什么是管理的二重性原理? 3、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4、什么是人本原理? 5、系统原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6、决策有哪些基本类......

    管理学原理复习题

    管理学原理复习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管理的核心是( ) A.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