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扶贫开发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扶贫开发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扶贫开发工作回顾
县扶贫和移民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目标,切实抓好六大重点民生工程,为县域经济发展增力提速。荣获全省扶贫(移民)工作先进县,全市2001—2010十年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县。
移民扶贫保住房
高度关注贫困群众住房问题,对居住在地质灾害区和深山区的群众有计划地实施移民搬迁,并坚持人的生存权大于发展权的原则,优先实施避灾移民搬迁。同时加强移民整体搬迁,健全完善移民进度督查机制,坚持重点督查与面上检查相结合,实行工作进度“半月一报”。全年共完成移民搬迁515户2382人,其中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199户948人,深山区搬迁276户1250人,提前搬迁40户184人,超计划582人,超额完成移民搬迁任务。大力推进移民集中安置点配套设施建设,把3个移民安置点列为新农村建设点,为移民营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共打造省级移民安置示范点1个,市级移民安置示范点6个。认真抓好水库移民工作,发放直补资金48.6万元,实施水库移民项目26个,下拨项目资金113.1万元。
整村扶贫强基础
认真编制全县“十二五”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规划,初步规划实施扶贫项目1489个,计划投入财政扶贫资金7060
万元。全面推行资金浮动制,对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进行绩效考核,奖优罚劣。即后十五名的贫困村扣减1-2万元项目资金,用于奖励前十五名的贫困村。全年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080万,在108个重点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376个。通过修改建桥梁公路,改善学校、医疗室条件,发展主导产业,从根本上改善了贫困村生产生活面貌。
智力扶贫提素质
训前加强宣传,多形式、多角度、多渠道宣传“雨露计划”培训政策和典型致富案例,提高贫困群众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训中加强监管,审批培训计划,抽查培训课程,确保培训扎实有效。训后抓转移输出,实行转移就业承诺制,定向输出劳动力,切实提高就业率。全年共发放培训补助资金69.4万元,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15批次1359人,其中 “一村一名中高级技师”236名,转移就业率达95%,提前一个季度超额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我县今年还被列为全国“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县,全省仅有四个县入选,我县是吉安市唯一入选的县。据调查统计,全县共有841名贫困群众参加了一年以上中、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其中“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贫困户156人,非“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贫困户685人。
产业扶贫促增收
结合全县产业发展战略,重点抓好“一村一品”产业。要求各贫困村安排20%左右的扶贫资金发展“一村一品”产业,重点扶持金桔、茶叶、油茶、药材、畜禽养殖等传统优
势产业,带动了各村产业的发展,贫困户因此年人均增收280元。积极推进互助资金试点,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55万元,组建扶贫互助社41个,发展社员2800多人,吸纳社员股金140万元,共发放贷款1000多万元,将整村推进、产业扶贫、贷款贴息等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新了一条缓解贫困农户发展资金短缺和融资渠道缺乏等问题的新路子,增强了贫困村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能力,带动互助社成员年人均增收320元。同时进一步加强了互助社管理,先后两次培训互助社管理人员202人次,帮助建立互助资金管理系统,提升了互助社管理水平。
社会扶贫促发展
组织协调全县定点扶贫工作,争取省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信达资金管理公司南昌办事处、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省地税局、江西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和建行江西省分行等6个省直单位到县帮扶,帮扶单位之多位列全省之最。安排108个县直单位定点帮扶108个贫困村,全年各级各单位共为贫困村筹集扶贫资金490.05余万元,争取扶持资金365.2万元,干部职工捐款、捐物10.2万元;全县2355名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移民户)结成“1+1”、“1+2”帮扶对子,帮扶资金119.65万元,极大地推动了贫困村的发展步伐。
连片扶贫增后劲
2011年中央扶贫开发会议召开,明确将罗霄山区等11个区域的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十年扶贫开发的主战场。我县作为罗霄山区连片特困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成功列入。
新的十年,国家各级各部门将增加对我县的各种项目资金扶持,我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又将开创一个新的局面。2011年秋季启动的首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我县等集中连片特困县开展试点,我县几万名初中生、小学生因此受益。同时,国家首批连片特困地区连片开发专项资金350万元已到位。
第二篇:扶贫开发有力助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扭住发展 统筹协调 凝聚合力
xx县扶贫开发有力助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xx县是一个典型的滩区大县、农业大县、省级贫困县。近年来,该县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抓,坚持扶贫开发与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在深入实施农民增收致富工程中,xx县以整村推进为抓手,加快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劳动力培训转移力度,着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较快发展。
一、整合资源,凝聚合力。最大限度地汇集人力、财力、物力、技术、信息等资源,协调发展改革、财政、交通、农业、公路、教育、文化、卫生等部门项目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构建了多部门协作,多渠道投入,多层次推进的“大扶贫”工作格局。2011年以来,全县累计利用各类资金3093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451万元;以工代赈资金385万元;定点帮扶资金434万元;整合部门资金79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33万元。同时,推行了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贫困村制度。建立领导联系,部门帮扶,党员帮户,“大户”、“能人”带动,乡镇、村干部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县党政领导干部每人每年重点联系一个村,帮扶1—2户特困户,县党政部门、事业单位每年各定点帮扶一个重点贫困村,至少办2—3件实事,并纳入年终政绩考核,奖惩兑现;党员每人每年帮扶1—2户贫困户,做到特困户户户有人
“帮”,家家有人“扶”,不脱贫不脱钩。
二、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坚持将整村推进纳入“三化”统筹谋划,科学定位,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产业发展相结合,积极探索扶贫项目资金、科技扶贫、小额贷款扶贫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倾斜的机制,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形成了“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2011年投入扶贫资金769万元,修路28公里,植绿化树木6300棵,实施无公害蔬菜种植、优质高产高油花生种植两个科技项目。基本实现了水电路“三通”,基本解决了行路难、吃水难、照明难问题,村民的生活质量、文化素质、环保意识明显增强。
三、项目循环,滚动发展。围绕增收主线,把产业化作为增强扶贫开发实效的最佳途径。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2011年培育民营龙头企业4家,种植、养殖、加工等专业大户60户,成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个。新增存栏生猪2万头,肉、奶牛0.5万头,家禽5万只,发展无公害蔬菜2000亩,建立优质良种繁育及各类产品基地3个。积极探索科技项目资金周转合作新模式,如将科技扶贫项目引进的优质高效花生品种,发放给贫困户,按种子的50%进行回收,第二年将回收种子再次发放给其他农户,依此法五年周转为一个周期,提高了扶贫项目使用效率,扩大了覆盖面。蔬菜项目采取周转棚的办法滚动发展,到户增收项目采取一对一的周转模式,均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认可,在全
省进行了推广。
四、强化培训,夯实基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民间投资为辅的培训机制,融入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技术协会、民间艺人的参与,通过劳务培训,雨露计划和实用技术培训的实施,加强农民工的订单培训,既满足了当地企业用工需求,又解决了农民工就业难问题,促进了当地基础产业的健康发展。截止2011年底,通过实施“雨露计划”,全县建立劳务培训基地2个,投入扶贫培训资金110万元,培训农民工2146人次,安臵就业1940人次,年实现劳务收入1164余万元。
第三篇:镇结构调整攻坚战 助推镇域经济发展
史口镇构调整攻坚战 助推镇域经济发展
一是以拆迁建设为着力点,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进程。
把拆迁建设作为改善城镇面貌、提升发展环境的重要举措,全面加快小城镇建设进程,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条件。在制度落实上,做到坚持依法拆迁、知情拆迁,继续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包靠制、拆迁补偿公开制、拆迁考核绩效制等制度。在拆迁队伍上,继续实行工作片就是拆迁队的办法,发挥社区干部的主力军作用,确保工作实效。对已完成拆迁的项目,重点抓好项目落地和开工建设。
二是以社区建设为发展重点,构筑农村发展新格局。
史口镇把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改善群众生活、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新农村的重要抓手,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推进,完成了安子张社区的建设任务,又投资260万建设史口、曲家和大宋社区。社区按照“三室一站一厅两栏”的建设模式,设立图书阅览室、计生服务室、远程教育室、平安工作站、综合服务大厅、村务公开栏和宣传栏;为了更好的方便社区居民娱乐、休闲,还建成一个文体活动广场;慈善义工超市和慈善大众浴室的建成,更使广大困难群众得到了实惠和便利。其中,大宋社区转变传统种养观念,走上高效的产业化经营之路。生态高效农业实现了大发展、养殖小区的规模实现了迅速膨胀,目前,大宋村新型城郊产业化建设一期工程——新建设的200多栋高温蔬菜大棚与近百个拱棚成为首批50多户群众的“摇
钱树”。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预计很快可投入生产。
第四篇:永乐镇改善投资环境助推镇域经济发展
永乐镇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助推镇域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永乐镇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城镇做靓,产业做特,民生做实,环境做优,班子做强”的工作思路,不断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助推镇域经济快速发展。
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打破发展“瓶颈”。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陕甘两省北极塬七乡镇中心重镇,彬县靓丽北大门。通过招商引资、土地置换、充分利用民间资本等办法,着力规划和建设永乐新区、建设永乐镇福源新区和永乐家园两个农民进城住宅小区、启动建设了商贸综合市场、建材专业市场、杂粮药材贸易市场。实施美化、硬化、亮化工程,狠抓街道拓宽、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拉大城镇框架,扩大城镇容量,提升城镇品位,增强城镇服务功能,使城镇在经济发展中的聚集、辐射效应得到较好发挥。近年来累计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030万元,目前,一个干净整洁、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新型城镇已初具规模。
二是提升民生质量,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在抓好传统的粮食、果业、烤烟、劳务输出产业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花卉、苗木种殖、温室大棚、非公经济。建成白村永固建材厂,永圣气调库等非工企业28家;建成白村韩小营花卉基地,种植花卉50座大棚100万钵,产值120万元以上;建设永乐花卉苗木繁育中心大棚50座,安家河村、马家河村建设蔬菜大棚100座,湫沟村新建杂粮贸易中心1个,在高里坊
建设PIC千头标准化示范养猪场一个,今年争取县上投资全面开发高庙山旅游景区,高里坊金箔丝唐卡工艺画旅游纪念品,初步形成了高里坊烤烟、田家大葱、叱家中药材、湫沟粮食贩运、高辉饲草加工、永乐苗木培育、赵家庄养猪、安家河日光温室大棚、白村花卉及三产都成为群众增收的新亮点,镇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群众收入稳步提高。三是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四方客商。将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与“花园永乐”建设、通村公路绿化、农村城市化管理工作相结合,以通村公路绿化工作为突破口,重点治理“脏、乱、差”及街道车辆乱停乱放等现象,通过“拆除、改造、整治、建设、绿化”等措施,彻底清理村庄、路旁“三堆”,努力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我县“北大门”形象。建设了垃圾填埋场,建立一套行之有效考评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并积极争创省级、县级卫生镇村。
近年来,已吸引陕西科峰房地产开发公司、彬县辉煌房地产开发公司、陕西长存房地产公司、彬县鑫德房地产开发公司、西安唐龙园艺有限公司、旬邑华中建筑公司、咸阳张姓客商等20多家公司投资兴业永乐。截至目前,全镇上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525元,非公经济实现产值1.29亿元,
第五篇:浅析如何促进镇域经济发展
**镇位于**市东郊,隶属于**市,是沿江大开发的后花园,镇域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近6万人。**镇地理位置优越,南连宁通高速、沿江高速和**港,北接328国道、江海高速、宁启铁路和即将开工兴建的“苏中机场”,西傍京沪高速,233省道(安大公路)贯穿全镇。近几年来,处于沿江经济板块的**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
提出的沿江开发战略,按照“融入沿江、错位发展、三区联动、三年倍增、跻身前
八、强镇强村”的总体工作要求,围绕打造沿江开发配套区这一目标,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方式,镇域经济发展迅速,2007年实现经济总量30.5亿元,财政收入43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59元。工业已形成“轻工纺织、车船配件、机械冶金、精细化工”四大支柱产业,高效农业蔬菜园区是全省知名、**一流的农业园区。
发展镇域经济不仅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下面就以**镇为例,就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从国土资源工作领域出发,发挥国土资源部门优势,探索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为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全力保障,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供规划保障。
要科学修编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过程中,一是要因地制宜,突出镇域特点。具体到**镇,应当突出**沿江开发配套区的功能定位。二是要注重衔接。注意与城镇体系规划、镇村布局规划协调和衔接。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合理编制村庄建设规划。三是加强引导。引导拟建项目在建设用地规划区中选址,确保项目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四是拓宽空间。对未列入土地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项目用地,只要其选址未占用基本农田的,积极协调予以办理。在规划控制指标不突破的前提下,更加灵活地采取业务技术措施,拓宽工业用地的政策空间。
二、提供资源保障。
作为沿江开发的经济腹地,**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沿江区域分工。作为农业大镇,一是要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对基本农田的保护,有效落实各项保护措施,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生产能力。二是开展以田、林、路、水、村为重点的综合整治,认真实施土地复垦开发整理项目,实行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三是充分利用二次调查成果,结合清理闲置土地、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清查临时用地、建设用地跟踪管理等进行调查摸底,形成翔实、准确、现势性较强的第一手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做到心中有底,为保护资源、强化土地管理、科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供更加扎实可靠的技术支撑。
三、提供用地保障。
**作为沿江开发的配套区,吸引和承接沿江大企业、大项目配套产业。在打造汽车配件、船舶配件、机械化工基地的过程中,要审时度势,明确挖潜增量、提高用地门坎的思路,积极形成控增量、用存量的倒逼机制,做足“点供”“盘活”“置换”“挂钩”文章,破解用地难题,全力保障重点用地项目,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用地规模较大的项目,力促一次规划,按项目实施进度,分期供地;对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进区企业,进行因势利导,鼓励增资扩股,尽量不扩大用地规模;对公建配套设施及基础设施,采取统一规划,集中配套建设;禁止规划控制区内农户自拆自建,实行农民公寓统建,集中安置。
四、提供资金保障。
**是革命老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国土部门要积极通过土地运作,以土地为媒,搭建融资平台,运用土地这根杠杆,全力撬动区域经济,使之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全力推进工业用地招拍挂。根据国家及省、市有关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文件规定,结合园区建设的工业项目实际情况,及时商定拟上市挂牌工业用地的产业定位、投资规模和规划要点等,严格执行用地最低价标准,全力推动工业用地招拍挂工作。二是适度加大经营性土地上市力度。随着沿江开发步伐加快,**区域优势凸显,中心镇的集聚效益日益明显,经营性用地指标适度向沿江地区倾斜,加大经营性土地上市力度。三是有序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流转。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权属合法、界址清楚,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的前提下,允许村庄、集镇、建制镇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转让、出租、作价入股和抵押(房地产开发项目除外),其土地收益主要留在所在镇、村优先用于农民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建设。
镇位于**市东郊,隶属于**市,是沿江大开发的后花园,镇域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近6万人。**镇地理位置优越,南连宁通高速、沿江高速和**港,北接328国道、江海高速、宁启铁路和即将开工兴建的“苏中机场”,西傍京沪高速,233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