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立法的文献综述

时间:2019-05-13 07:48: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工作立法的文献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工作立法的文献综述》。

第一篇:社会工作立法的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立法的文献综述

摘要: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项专业性和职业性的工作,我国的社会工作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来引导、规范、推动和保障,但目前由于社会工作事业缺乏立法支持,致使社会工作不能全面系统地展开。本文拟从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背景出发,结合境外社会工作的发展模式,在理顺社会工作立法的基本理路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行本土化实践,实现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立法。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立法;社会建设

一、社会工作立法的概念

对于社会工作立法的解读实质上就是要解决怎样把社会工作纳入到法律之中来的问题。要想正确解读社会工作立法,就必须要理顺社会立法、社会法和社会工作立法三者之间间的差别和联系。

(1)社会立法的概念 在英美法中,社会立法是对具有显著社会意义事项立法的统称,例如涉及教育、住房、租金、保健、福利、抚恤养老企及其他社会保障方面。最早的社会立法当数《济贫法》,但最重要的社会立法应该是在19世纪,如当时有《工厂法》、《学徒健康法》和《劳工赔偿法》等。[1]在我国,劳动法制、社会保障法制等为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具有普遍社会意义、并以社会利益为本位的法律.通常被称为“社会立法”,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弱势阶层的生存及增进社会整体的福利。

(2)社会法 就社会法而言,在外延上,最广义的社会法即国家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而制定的有公法和与私法相融合特点的第三法域。狭义的社会法指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义的社会位居于上述两者之间’。其调整领域主要包括教育权利保障关系、社会保障关系、弱势群体保护关系以及其他应有社会法调整地关系。[2](3)社会工作立法 目前对于社会工作立法的概念并不明晰,而我们平时谈及的“社会工作立法”更多地足指与社会上作有关的所有法律规范的总称。更进一步说,社会工作立法则可看成是国家关于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改善和管理社会生活、开展社会福利等方面社会工作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国家法律的一个组成部分。[3]

二、社会工作立法的背景文献研究

“社会工作是社会安全阀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4],”其内容和范围在不同的社会和时代有着不同。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社会工作可以作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社会工作,包括社会指导、社会政策的制定,社会教育、社会服务、社会预防、社会建设和社会促进等。狭义的社会工作,主要指社会保障事业,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与安置和社会福利等。”

在社会工作的立法背景的研究上,有的学者从当前社会环境视角出发, 认为社会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工作的根本职能是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谐以人为主体,就必须以人的本质作为出发点,即以“社会关系”作为出发点。所以,以人为主体的和谐,其本质是人的关系的协调。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协调,同时还有最为重要的关系,即人与自身关系的协调,即人对自己的认识、理解和接纳等问题,[5]从理论视角论证了社会工作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有的学者认为,当前社会工作立法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主要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经验。在其看来,西方社会工作的百年发展历程,很大程度上与社会工作的立法相关,从英国的《济贫法》开始,就已经了发展社会工作事业的立法工作。法是由一定的物质条件决定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效力的规范性文件。法的特点决定了物质条件一旦成熟,就需要制定、颁布和实施与之相适应法律规范,以确保由该物质条件决定的社会关系的规范化。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社会工作立法的发展,是由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决定的。纵观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而言,在很大的程度上,我们遵循的是教育优先的原则,在引入社会工作的初级阶段,我们强调培养社会工作人才,在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推动下, 到2010 年为止, 我国有200 所高等院校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 58所高校获得了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授予权, 形成了大专、本科、研究生三个办学层次,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是却忽略了社会工作人员的就业 问题,导致大部分社工工作专业的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无业可就的尴尬局面。社会工作毕业生人才资源的流失极为严重。当前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和本土化逐渐提上日程,国家层面的社会关注更多的聚焦在立法工作上。

有的学者则从当前社会工作立法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双重层面来考虑社会工作立法的重要性。作者从社会变迁、社会管理方式的变化以及制度化和法制化的人才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分析了社会工作立法的必要性,认为当前社会工作队伍的建设需要立法的保驾护航,另一方面,社会工作立法的功能上,尤其是保障与救济,缓和与协调的社会功能层面阐述社会工作立法法可以从法律的高度来保证公民基本的生存发展权的真正实施。在社会工作立法的可能性探究上,有些作者从我国社会工作制度发展的主要特点和成就入手,认为社会工作的发展具备了立法的有利条件。

三、社会工作立法的现状

虽然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和统一的社会工作法,但关于社会工作立法的时间却是比较长的。我国从1951 年起,就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社会工作立法,内容涉及劳动保险、公费医疗、伤亡褒恤、干部老弱病残安置、离休退休退职、烈士褒扬、军人抚恤优待、复员和退伍义务兵安置、救济救灾、游民收容遣送、婚姻、城市社会福利管理、社会基层管理、社团登记与管理等,截止目前,名称中带有“社会工作”字样的法律法规文件有50 多件,全文中出现“社会工作”字样的法律法规文件多达1100 多件。

我国现行宪法中就有关于社会工作的内容,例如“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等,都是社会工作法律法规的重要渊源。同时,国家还制定了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社会工作法律法规,在社会保险方面,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工伤保险条例(2010 年)》、《失业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在社会救济方面,制定了《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在社会优抚与安置方面,制定了《军人抚恤优待条例(2004 年)》、《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等法律法规;在社会事业方面,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200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在社会教化方面,制定了《劳动教养试行办法》、《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法规。特别是2004 年6 月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了《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把社会作作为一种职业纳入了国家标准体系中,2006 年7 月,民政部、原人事部联合发布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首将社会工作者纳入专业技术人员范畴,标志着我国社会工作职业的正式诞生,为进一步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提供了法律法规保障。

必须说明的是,在这数量比较庞大的法律法规文件中,专门为社会工作制定的文件不但数量不多,几个专门的社会工作法律法规都属于行政规章层次,还未上升到国家法律法规地位,明显缺乏权威性,法律效力也比较低,已经落后于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实际需要。

我国现代社会工作法律资源缺失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这种缺失不仅体现在有关社会工作者职业法规、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维权法规和社会工作中介组织活动法规方面,同样也体现在社会工作实施过程中的社会工作人员法律素质的缺失。

四、社会工作立法模式的探究

社会工作的立法是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而社会工作法律法规得以贯彻实施的关键在于社会工作法治秩序的建立。

有的学者认为英美法系、大陆法系、混合法系许多国家地区的实践已经证明,社会工作立法对明晰社会工作者的公众形象、规范从业社会工作者的行为、提高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质量、维护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权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立法可以大致归纳为集中、分散和附属三种模式。在三种模式的探究上,根据中国的实际而言,大部分学者认为我国应将采用集中立法模式,制定—部《社会工作法》作为该领域立法的标志性目标。

部分学者认为在社会工作立法的建立过程中,必须要关注伦理建设和法治秩序的协调。价值是社会工作的灵魂,社会工作以利他主义为指导,强调受助者的助人自助自助,自助助人。就整个中国社会而言,礼俗社会或许在很大程度上胜于法治。但法确实不可逾越的整个社会的保障框架,在社会工作的立法过程中,国家法和社会伦理不免会发生碰撞,特别是早期的社会工作的发展,无论是社会公工作的主体还是受助体,对法的关注都较为稀少,因此在社会工作法制的构建中,如何协调社会伦理和法治秩序的构建是研究者们所要关注的。

另一方面,在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立法过程中,借鉴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可以发现,社会工作的立法涉及主体应该广泛包括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的受助对象以及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相关立法。不少学者认为当前中国社会工作立法的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集中在了对于社会工作主体,特别是社会工作者的资格认证上,应该尽快制定社会工作法律法规,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层面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法规、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维权法律法规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业务法律法规,特别是以社会保障、社会事业、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特殊群体维权法律法规、社会组织、社会管理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工作法律法规。

五、结语

在社会工作立法方面,我国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仍落后于社会工作发展的现实需要。对社会工作特有的行为无针对性的规制在制定法律时没有充分考虑社会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现有的有些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和权利保障的片面性等明显缺点。另外,社会工作人员中的绝大多数没有受过专业的法律学习和培训,导致服务的专业性不够强而当前我们提出构建社会工作立法有其不可抗逆性,这不仅仅是专业本身的发展需要,而且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社会会工作发展的后续国家,我们在理论和实务模式上都立足汲取西方发达经验,这促使我们在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制度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社会工作立法的发展也是如此,如何在借鉴西方发达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立足本土并凸显特色是对未来社会工作相关人员的一大挑战。参考文献:

[1]薛波.庀照英荚法词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267.

[2]上全兴,管斌.经济法与社会法笑系初探.现代法学.2003(2). [3]北斗星社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社区

[4]陈信勇.法律社会学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5]卞文忠,曹雨露.社会工作立法与和谐社会构建[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0,(11).[ [6]吕涛、尹学军略论社会工作法治化 [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38(6)[7]方曙光.我国当前社会工作立法的探究[J].黑龙江史志,2009,(2).[8]袁光亮.浅析我国当前的社会工作法律和社会工作者法律[J].南昌:社会工作,2008,[9]黄超、肖锋

社会工作立法的意涵及其解读 [J] 中国商界

2008(5)

[10]郭明霞,扶庆松.论中国社会工作伦理与法治秩序的构建[J].社科纵横,2009,(24).[11]竺效,杨飞.境外社会工作立法模式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政治与法律,2008,(1).[12]张青

论社会工作立法的必要性及其推进理路

[J] 社会主义研究 2011(3)

第二篇:家庭暴力问题及社会工作干预文献综述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题目:家庭暴力问题及社会工作干预

学生姓名:

X

X

X

学号:

201148041221

系别:政法系

专业班级:

2011级法学(1)班 指导老师姓名及职称:

X X X

讲师 起止时间:2014年 12 月—2015年 5月

家庭暴力问题及社会工作干预文献综述 1.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本来应是充满温馨和睦的空间,但是当家庭暴力袭来时,这里就不再是平静的港湾。家庭暴力就像社会有机体上的毒瘤,严重威胁着社会的健康。2000年一部热播的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将一直被视作极为私人化的“家庭暴力”问题以文艺作品的形式曝光于众人面前,对我国的家庭暴力问题进行了揭示,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应。家庭暴力不仅在中国极为严重,其实也是一个国际性的社会问题。目前,在我国每年的离婚案件中超过25%的是由家庭暴力引起的。家庭暴力的普遍性和严重性由此可见一斑,况且上面的资料还没有统计对未成年人和老人的家庭暴力,如果再加上二者,恐怕统计数字更令人吃惊。正是出于对这一严重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笔者决定将家庭暴力作为选题,试图从社会工作的视角提出家庭暴力的干预措施。

因此,本人结合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经与指导老师多次讨论,以“家庭暴力问题及社会工作干预”为我的学士学位论文题目,以期能为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提供参考,并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2.国内外研究现状

家庭暴力在世界上是一个热点问题,无论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没有无家庭暴力的净土,而国际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反家庭暴力方面已经远远走在我国的前面,截至目前,全球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肯尼亚等44个国家与地区制定了反家庭暴力法,对家庭暴力明确地规定了处罚措施、干预对策和救助办法。而我国对家庭暴力问题的关注开始于20世纪80-90年代,相关的研究才陆续开展,我国对家庭暴力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国内研究现状

(一)家庭暴力的成因方面

家庭暴力形成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涉及生理、心理、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做出了深刻的浅析。目前学术界对家庭暴力产生的现实原因的探讨非常多,主要有以下观点: 欧竹青、席春玲在《对家庭暴力的心理学视角分析》和毕金仪在《产生家庭暴力的心理根源及对策》等人分析了形成家庭暴力的心理因素,施暴者多是缺少自尊、不成熟、精神分裂、嫉妒心强、有强烈的占有欲;而受害者多是精神压抑、独立性差,有强烈的依赖感和不安全感。相关的研究成果还有林玉美的《家庭暴力下的女性心理及成因探析》,伍小东等的《关于家庭暴力的社会认知机制研究》等。谈到影响家庭暴力发生的文化因素,孟广宇认为崇尚强权文化,相信强权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一般情况下男子因为拥有良好的身体力量而居于统治地位,相应的拥有更大的权利,女子则居于依附地位,是被统治者,另外,封建残余思想对家庭暴力的纵容和漠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家庭暴力的发生。

影响家庭暴力产生的社会因素。刘国奎论述了家庭暴力存在的社会原因:一是多数人长期以来没把家庭暴力“当回事”,二是法律方面的原因包括立法不完善,呼吁尽早颁布我国的反家庭暴力法;执法不及时和打击力度小,要改变对家庭暴力的错误认识,摒弃家庭暴力是“家务事”和“清官难断家务事”的观念幼。

严静认为社会公众对家庭暴力的容忍和漠视也间接影响家庭暴力的发生珍。持大致相同的观点的研究成果还有郑碧强的《关于反“家庭暴力”援助难的社会学思考》,雷金星的《家庭暴力的社会学探因》,黄宇的《关于家庭暴力现象的综合分析与控制建议》,高殉的《家庭暴力的法社会学思考》等。中国社会的深层结构依然是一个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咚新认为不平等的性别结构已深入到每个男女的意识形态和行动中,是家庭暴力得以延续、维持和再生产的最根本原因刃。

家庭暴力产生的经济因素。家庭暴力的存在与发生,与社会及家庭的经济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片,一般而言,丈夫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在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妇女在经济上没有独立,经济是基础,所以丈夫也掌握着家庭的统治权利,妻子和子女、老人为了生活不得不依附于他,而一旦经济状况发生变化,他们就很可能成为受害者。据杨青松和邓克平的调查,有23%的妻子和13.1%的丈夫都承认,他们夫妻间的“拳脚相向”是由于家庭经济原因。

(二)家庭暴力的干预措施方面

1、法律保障

一些学者从法律保障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代表性成果有梁伟的《关于中国建立家庭暴力防治体系的探讨》,陈阳忠的《家庭暴力的危害及其防治对策》,付冬梅的《论家庭暴力及遏制对策》,武志坚的《试论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对策》,周天枢的《对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反家庭暴力机制的探索》等。这类研究成果都不约而同的提出预防家庭暴力的法律机制与构想。研究者提出以宪法为基础,以刑法、婚姻法、民法为手段,包括国家各种单行的法律、法规和条例、地方性法规、政府部门行政法规在内的,较为完整的打击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法律体系。其中,重点强调了要借鉴外国反家庭暴力的经验,制定我国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另外,加强执法也是非常必要的,我国的法律规定家庭暴力是“自诉”案件,受害人不报案,公安机关是不受理的,有些研究人员认为家庭暴力应该是“公诉”案件,不管受害人报不报案,公安机关都应受理并处理。同时,司法人员要摒弃“清官难断家务事”的观念,遇到求助及时主动介入和干预。

2、以社区为基础建立家庭暴力的社会干预体系

另一些学者则从社区的角度提出家庭暴力的防治措施,社会干预的重心是促进社区提升反家庭暴力的公民意识,整合社区反家庭暴力资源,使社区反家庭暴力工作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中国法学会《反对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对策研究与干预》项目(亡对家庭暴力的社会干预做了重要的探索。该项目首先建立社区项目的工作网络,由社区党委牵头,妇联l办调,有派出所、法庭、社区医院、工商所、法律援助站等单位参加的社区干预工作网络。接着调查了社区居民对家庭暴力的认知状况,继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提升居民的反家庭暴力的意识。定期召开会议,商讨工作进展情况,无论哪个网络机构遇到求助,整个干预机制联动,快速反应,创造出入户干预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2国内研究现状

(一)社会倡导与法律保护

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之后,2008年联合国秘书长发起从2008年到2015年实施“共同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行动,呼吁各国、各界和整个联合国共同努力,应对针对妇女和女孩的暴力问题。美国在州一级进行了家庭暴力立法改革,在国家、州及市设立了有关家庭暴力的组织,设立庇护所,并通过各种方式,对为家庭暴力受害者提供法律帮助的律师及非专业辩护人进行专业培训。2000年欧洲理事会议会大会通过了《对妇女和少女暴力的零忍耐宣言》,在整体上为区域的家庭暴力提供了统一的法律保障。口本专门创立了针对妇女暴力专家委员会,于2001年颁布了第一部《配偶暴力防治及受害者保护法》,设立了配偶暴力咨询及支持中心。加拿大社会服务和司法制度的改革、最早把受虐妇女综合症作为可采证据应用于司法实践。中国政府1992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和《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年,2001-2010年),新婚姻法也明确表明反对家庭暴力,截至2009年已有21个省市、自治区人大出台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地方法规,有20个省市自治区约60个城市的救助管理站建立了家庭暴力庇护中心。

(二)白丝带运动

1991年,加拿大兴起白丝带运动。发起者认为有责任敦促男性就对妇女的暴力出来发言,并决定以佩戴白丝带作为男性反对男性对妇女的暴力的象征。全加拿大有10万男性佩戴白丝带,表宣誓绝不施暴,面对妇女的暴力不宽容、不沉默。1993年,加拿大实行了一项行之有效的政策:容忍度为零。只要是家庭暴力,无论轻重,一经发现,必须立案。公民有报案的义务,警察有权入室制止。1999年,中国开始了白丝带活动,此项活动鼓励男性加入消除对妇女的暴力的行列中。2002年,中国民间自发组织的第一个反对家庭暴力的男性志愿小组正式宣告成立,倡议“反对针对妇女的暴力,促进社会性别平等”“决不参与对妇女施暴,决不对针对妇女的暴力保持缄默”。3.总结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整理汇总,发现这些研究基于不同的视角,或者侧重于理论分析,或者侧重于现实原因分析,要么强调内在原因,要么强调外在原因,都很富有启发,所提出的干预对策在现实生活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些研究的不足也是非常明显的。家庭暴力是一个综合的社会问题,仅仅从一个方面展开研究,是很难从根本上找到解决之道的。强调内在原因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外在的原因,寻求理论解释的同时更要从现实中寻找原因,上述的研究成果多是只强调其中一个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家庭暴力是一个跨学科的问题,上述的研究只是局限在某一学科的领域内对家庭暴力加以研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这些研究中提出的干预对策也只是理论上可行,而在现实中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另外将家庭暴力仅仅理解为夫妻暴力,所得的调查数据多数是关于夫妻暴力的,而缺少对未成年子女和对老人的暴力资料。正是基于以往研究的不足,笔者以社会工作为视角,探讨家庭暴力的社会工作对策、预对策等方面有所了解和收获。笔者深信家庭暴力与社会工作干预的研究成果在当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语境下,消除家庭暴力,建设和谐家庭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参考文献: [1]张云.对家庭暴力的再认识[J].学术探索.2004(10):1-7 [2]刘梦.什么是家庭暴力[J].人民公安.2000年(13):21-27 [3]土明美.郑百灵.家庭暴力.概念、现状、成因及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02(9):31-36 [4]黄列.家庭暴力的理论研讨[J].妇女研究论丛.2002(3):41-48 [5]欧竹青.席春玲.对家庭暴力的心理学视角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12):39-42 [6]毕金仪.产生家庭暴力的心理根源及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2006(1):39-45 [7]孟广宇.邓红.谈家庭暴力产生的文化根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3):55-59 [8]刘国奎.家庭暴力存在原因及对策探析[J].政法论坛.2004(9):27-31 [9]严静.家庭暴力的社会学思考及其妇女权益的保障[J].妇女理论研究.2005(4):39-43 [10]咚新.不平等性别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一对中国家庭暴力的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0(1):29-34 [11]肖敏.和谐社会语境中的家庭暴力问题研究一以虐待儿童行为为视角[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7(3):69-73 [12]白洁.家庭暴力若干问题探析[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70-76 [13]卫小将.张永光.新视域下的家庭暴力及其成因探索[J].社会工作.2006(10):21-29 [14]李月圆.论婚姻暴力[J].法制与社会.2006(11):23-28 [15]曾友祥.张洪林.试论家庭暴力对妇女人权的侵害[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6(10):33-37 [16]帅海香.家庭暴力的救助与预防[J].前沿.2005(9):21-29 [17]沈文捷.家庭暴力的社会学思考[J].宁夏大学学报.2006(3)36-43 [18]祥才.家庭暴力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4(4):69-74 [19]依古丽•穆罕默德艾力.李芳.甘肃省家庭暴力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社科纵横.2006(10):22-28

第三篇:关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现状的文献综述

关于民间社工服务机构的文献综述

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在这其中,我们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发展我国的民生事业和社会工作事业,我们就必须发展我们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它。

为了更好地研究我国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发展,我们首先要了解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相关定义,王思斌教授指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通常是指以“助人自助”为宗旨,由受过专门训练的社会工作者、作为职业的服务人员和志愿者组成,为特定的有需要的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的人群服务组织(human service organization)。其目的在于协助个人、家庭、团体和社区预防或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功能及促进他们幸福和快乐。社会服务机构的服务对象主要包括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残障人士等一系列社会弱势群体和因各种原因而生活陷入困境的人群。①

杨团指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是指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举办的,为老年

②人、残疾人、孤儿和弃婴养护康复、托管等服务的机构。这一定义主要是从社

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组织者和服务对象去进行定义的。对于这一问题,我们还需要进行更加全面的理解和探讨。

1.我们应该对我国的民间社会服务机构进行一个全新的定位,了解其内涵。在我国全面发展的21世纪里,它到底处于怎样的一个位置,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对此,很多大家学者都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陆士桢教授从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他指出“第一,厘清民办社工服务机构的相关概念,在这之中首先要明确民办社工服务机构属于社会组织的概念,其次要明确了解民办社工服务机构是民办非企业单位中非常重要的分类。”他从这两方面将民办社工服务机构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二,要认识民办社工服务机构的特征。民办社工服务机构作为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一种,既具有社会组织的一般性特征,同时,也具有作为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独有特征。除了必须具备合法登记注册等一般社会机构的属性之外,民办社工服务机构还具有六个基本特征。一是非政府性,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纯民间性的机构;二是非营利性,不以营利为目的,虽然其发展要借助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但始终以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公益性,属于社会公益性组织,以利他主义为原则,帮助弱势群体,服务人民大众;四是助人性,机构存在的价值及其根本任务就是要帮助弱势群体,通过为其提供专业的服务,最终达到助人自助的宗旨,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恢复其社会功能;五是专业性,通过服务人员的专业性、服务理念的专业性、服务方法和技巧的专业性等区别于一般社会组织;六是服务性,区别于基金会等民办社工服务机构,以服务社会,服务民众为根本任务,通过自身的服务,整合相关资源,促进社会公平与社会发展。”在这个方面上,陆教授进行了十分详细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民间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具有十分明显的特殊性,要想把握它,我们必须要全面的对它进行了解和认识。第三“我们必须要分析民办社工服务机构的理论基础。民办社工服务机构涉及到社会建设、社①

② 王思斌.社会行政.第64页 杨团.非营利机构评估——上海罗山市民会馆个案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会组织、社会工作等多方面的理论基础,民办社工服务机构在社会发展及建设中的重要性及民办社工服务机构与政府、社会及其他组织的关系层来展开分析,以

①社会管理创新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为视角进行解读。

2.我国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特征

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属于非营利组织,因此它是具有Salamon所提出的非营利组织的五个特性: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自愿性。但是,徐丛德认为,它又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的非营利组织。与其他非营利组织相比,民办社工机构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性:

第一,遵循社会工作“助人自助”工作理念,服务对象主要是出于弱势地位的社会群体。

第二,专业性较强,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理念、技巧与方法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性的社工服务。

第三,主要工作经费来源于政府对服务的购买和一些社会团体的捐赠,并不依靠服务对象所缴纳的费用。②

3.我国民间社会服务机构的发展现状。

首先,我们应该发现,在这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里,我国的社会工作事业也是有了进步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从1988年至今,几百所院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也开设了社工师的培训和考试制度,完善了我国的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二是在制度化发展方面,包括:七支专项资金,包括孤残儿童救助基金、贫困家庭病残儿童救助基金、成龙、杨受成公益慈善基金、甘泉工程公益基金、扶贫开发基金、防治乳腺癌专项基金、榜样公益基金。十七个工作(行业)委员会,包括福利企业工作委员会、理论宣传工作委员、城区工作委员会等组织的发展。但是,对于我国的社会工作事业的整体发展上,还是出现了许多的问题,特别是我们的社工服务机构。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数据来说明:第一,中国有城市低保对象2200多万,农村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6500多万,残疾人口8200多万,重点优抚对象460多万,孤儿57.3万,还有老年人口1.43亿,常年受灾人口1个多亿。仅就工作量而言,平均1个工作人员要为1000名重点民政对象提供服务;第二,专业社会工作者占总人口的比例,美国为2‰,日本为5‰,加拿大为2.2‰。中国1‰。以上两个数据也说明了我国社工工作人员的缺口非常大,其根本原因就是我国的社工机构发展还不成熟。我们的专业社工机构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严重落后。

对于这些现状和困境,很多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陆士桢认为我国目前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发展,有积极的,也有问题的出现。

首先,民办社工服务机构发展的四个特点。

1.机构数量增长迅速

2.机构服务领域不断扩展

3.机构服务专业化不断提升

4.机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①

② 陆士桢,郑玲.浅论我国民办社工服务机构的发展.第17-19页徐从德.民间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特点与功能分析一基于上海、深圳、济南三地的个案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9

这都是我们看到的进步,其次也有我们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1.在外部生存环境方面

(1)健全发展的机制尚未建立。

(2)区域发展不平衡较为严重。

(3)资金不足,且来源单一。

(4)缺乏严格的监督机制。

(5)社会认同和公信力较低。

2.机构内部自身建设与发展方面

(1)机构服务专业化不足。

(2)机构的综合管理能力及水平较低。

(3)对公信力建设重视不够。①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我国的社工服务机构与我们的政府之间的这种十分微妙的关系,如果机构不脱离政府,发展将受到限制;但是如果脱离的话,又得不到很好的支持和帮助,这无疑又是一个两难之地,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让我们的民间社会服务机构的发展举步维艰。何建宇认为民办社工机构现在面临着发展的两难困境,一方面,民办社工机构规模小、组织能力弱、社会影响力小,社会工作服务的规范性和专业性难以得到有利保证;另一方面,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刚刚起步,制度化道路依然漫长②。彭善民基于上海社会工作机构的成长轨迹,认为现今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自主性、代表性和技术性三大问题上值得关注。在自主性问题上,部分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成立初期带有较浓厚的行政印记,对政府依赖程度高,运作过程中亦受到行政干预,政府主导为主,民间参与不足。代表性即是指机构没有真正满足服务对象的利益和需求,代表性不足。社工人才素质不高,社工

③专业项目缺乏核心技术,这些都是社工服务机构的技术性难题。正是存在这些困

境,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能力建设问题逐步被提上日程,引起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④

对于我国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发展,政府也是相当的支持的,至少在法律层面有了依据。各地要认真对照《实施方案》等有关文件,广泛发动社会组织,切实做好项目指导,严格把好初审质量。要优先考虑面向民生、面向群众、面向基层的项目;优先考虑在特定领域发挥独特作用、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具有重大社会影响或作出特殊贡献的社会组织;优先考虑有地方财政资金、福彩资金和社会资金资助的项目;优先考虑上项目实施中管理规范、执行有序、效果显著的项目。⑤可以看出,我们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发展还不完全受限,我们还是可以从这得到一线生机。

② 陆士桢,郑玲.浅论我国民办社工服务机构的发展.第19-21页何建宇.民办社工机构:艰难的“破冰”之旅.中国社会导刊m.2010:14-15

③ 彭善民.上海社会工作机钩的生成轨迹与发展困境.社会科学m.2010:54-61

④ 刘君.民办社会工作机构能力建设问题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年论文.2013.5.20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民政部关于印发《2013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行政.第64页

[2]杨团.非营利机构评估——上海罗山市民会馆个案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陆士桢,郑玲.浅论我国民办社工服务机构的发展.第17-19页

[4]徐从德.民间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特点与功能分析一基于上海、深圳、济南三地的个案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9

[5]何建宇.民办社工机构:艰难的“破冰”之旅.中国社会导刊m.2010:14-15 [6]彭善民.上海社会工作机钩的生成轨迹与发展困境.社会科学m.2010:54-61 [7]刘君.民办社会工作机构能力建设问题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年论文.2013.5.20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民政部关于印发《2013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2012

第四篇:境外社会工作立法模式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境外社会工作立法模式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

竺效 杨飞

2012-12-19 14:45:08 来源:《政治与法律》(沪)2008年10期

【英文标题】Research on Legislative Model of Social Work Abroad and Its Enlightenment

【作者简介】竺效,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杨飞,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北京 100088)

【内容提要】 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必将是我国进行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英美法系、大陆法系、混合法系许多国家地区的实践已经证明,社会工作立法对明晰社会工作者的公众形象、规范从业社会工作者的行为、提高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质量、维护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权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立法可以大致归纳为集中、分散和附属三种模式。我国应将采用集中立法模式,制定一部《社会工作法》作为该领域立法的标志性目标。以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工作的急切需求程度和我国法治建设多年已形成的立法规律为策略抉择的大前提,综合考虑现有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社会福利发展水平、社会工作教育发展水平、社会工作实践水平、社会法部门的立法发达程度,建议我国采用分阶段立法、逐步建立以《社会工作法》统领相关配套法规、规章的社会工作法律体系。现阶段应先采用创制性授权立法的方式制定一部“低度具体”的《社会工作者法》。

【关 键 词】社会工作/立法/模式

一、我国社会工作立法需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十七大报告又为我们指明: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不仅关系到我国的未来,也关系到百姓民生和社会稳定。

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许多社会问题也随之增加,青少年犯罪、吸毒、失业、自杀、离婚、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不是单靠政府就可以解决的。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的社会工作是伴随着近现代工业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西方的社会工作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此处所说时“社会工作”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那些在本职工作外所做的不计报酬的一般性的社会服务活动,它专指专业性社会工作,是由英文Social Work翻译而来,在一些国家这类事业还被称为社会服务(Social Service)或社会福利服务(Social Welfare Service)。其一般性学理定义可以表述为:“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①社会工作教育在我国已经有了近20年的发展,但由于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使得本来为数就不多的社工专业毕业生多数未能从事社会工作,而目前民政系统社工实际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没有社工专业教育背景。

我国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建设一支能肩负社会建设重任的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并确保其进入正确、科学的发展轨道,科学、前瞻的社会工作立法必不可少。社会工作领域立法体系的建立必将有助于明晰社会工作者的公众形象,规范从业社会工作者的行为,监督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质量,维护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权益,从而引领我国的社会工作逐步向专业化、职业化迈进。

纵观两大法系社会工作立法先进国家,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于1945年制定了《社会工作注册法》,至1993年几乎所有州都建立了社会工作法律制度。英国于1962年制定了《卫生访问专员和社会工作员训练法》。如同美国,加拿大没有全国统一的社工立法,其最早的地方立法是1966年曼尼托巴省的《注册社会工作者机构社团法》。德国的社会工作立法大约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有16个州分别定有专门立法,但没有全国统一的法律。日本于1987年颁布了《社会福祉士与护理福祉士法》,其后又制定了《社会福祉士及护理福祉士法施行规则》等10余部配套法规。奥地利社会工作法是其2006年制定的《社会法典》之一部分。

反观中国,社会工作立法尚属空白,对社会工作者的规范刚刚起步。2006年7月1日,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第九批国家职业标准,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标准正式公布,社会工作开始走上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道路。同月,原国家人事部和民政部联合发布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等规范性文件,2008年6月底举行了全国首次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中国首批社会工作者将在今年8月底正式诞生。

民政部与国家发改委曾于2006年11月联合出台了《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其中,“完善民政法律法规体系”部分明确要求制定“社会工作者条例”,将社会工作者立法列为“十一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②《注册社会工作师条例》早已列入“民政部2007立法工作计划”。③目前,民政部等部门正在积极推动将《社会工作者条例》列入国务院立法规划。④

上述条例名称措辞的变化反复反映了立法理论尚存在争议,一些基本思路有待明确和统一。可以说,社会工作领域的立法工作已落后于社会工作的实践需求,但越是任务紧迫就越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决策。要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能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工作领域的立法,我们首先需要全面了解和掌握现今世界各大法系、各地区法治和社会福利先进国家的相关立法,并从比较中借鉴、吸收境外国家(地区)关于社会工作立法的先进经验,以求能为我国社会工作领域的立法模式、立法步骤、当前措施等方面的战略决策提供启发。

二、各国或地区社会工作立法模式的归纳

立法模式,又称立法体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立法所采取的方法、结构、体例及形态,一般是统指法律以何种形态作为表现。就不同的部门法而言,国内学者一般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标准对立法模式进行了分类。如民事立法中就曾经出现过集中立法模式和分散立法模式的争论。⑤国际私法学者认为各国国际私法立法的主要模式有分散立法模式、专篇专章模式和单行立法模式三种。⑥本文所称社会工作立法模式则是指一国或地区在社会工作立法过程中,立法机关所采用的立法方法、结构、体例及形态的总称,以社会工作领域较完整的法律制度内容以何种形态作为表现为最直观的判断依据。

(一)集中立法模式

集中立法模式,也可称综合立法模式或统一立法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立法机关制定一部内容全面的社会工作法,较完整地规定关于社会工作的各项制度。

集中立法模式的特点在于:第一,集中在一部法律中规定社会工作各项制度;第二,立法内容相对比较全面,一般包括了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等核心术语的立法定义、社会工作从业许可制度、社会工作的服务规则、社会工作者的权利义务、被服务对象的权利义务、社会工作者的培训与继续教育、社会工作者协会及其权利义务、社会工作机构及其权利义务、社会工作者管理机构及其监管职责职权、当事人权利救济、执业纪律和法律责任等内容;第三,法律名称一般为“社会工作职业法”或“社会工作法”。

采用集中立法模式的代表如英美法系加拿大的艾伯塔省《社会工作职业法》、加拿大安大略省《社会工作及社会服务工作法》和混合法系马耳他⑦《社会工作职业法》等。根据是否采用划分章节或部分的立法体例以及法律条款的详略程度又可区分为两种风格。

加拿大艾伯塔省《社会工作职业法》对社会工作制度进行了综合性、专门性的立法,内容比较全面,结构比较完整,条文规定较为具体翔实。而且采取了分章立法体例,每条一般均围绕一个核心问题进行规范,各条、各款、各项之间层层细化。

该法总计65条,除第1条为定义条款,对“社会工作”、“注册社会工作者”、“协会”、“理事会”、“纪律委员会”、“执业审查委员会”、“大学协调委员会”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立法界定外,其余64条被分列于10章中。各章依次为:第1章“专用名称”,共2条,包括专用名称和禁令等内容;第2章“艾伯塔社会工作者协会”,共3条,包括协会、理事会和理事会的组成等内容;第3章“注册”,共8条,包括登记册、注册主任、注册主任的职责、强制注册、豁免规则、强制注册的适用范围、注册主任的裁决及复审、大学协调委员会的职权、注册申请、注册和执照等内容;第4章“中止和吊销”,共7条,包括中止和吊销、申请撤销、吊销、注册主任职责、提交给部长的通告、虚假注册和资格欺诈等内容;第5章“执行审查委员会”,共3条,包括执行审查委员会、执行审查委员会的职权和调查或者审查的职责等内容;第6章“纪律”,共32条,包括(相关)定义、纪律委员会、执业不合格或者失职罪、投诉、初步调查、初步调查报告、纪律委员会分工、通告、投诉人申诉至纪律委员会、暂缓待决、受调查人的权利、听证会、进一步调查、向纪律委员会呈交的证据、证人、证人的出席和文件的提交、缺席或作证无效、受调查人缺席情况下的听证会、纪律委员会的裁决、纪律委员会的判决、诉讼费用与罚款的缴纳、书面决议、决议传达与听证记录、记录的检查、复审、申诉、向理事会提起申诉、申诉的通告与听证、委员会处理申诉的权力、向法院提起申诉、申诉的记录材料和法院处理申诉的权力等内容;第7章“通则”,共4条,包括判决、指示或者决议的承认、文件提交、由注册主任颁发的执照和免除责任等内容;第8章“规则与规章”,共2条,包括规则和规章等内容;第9章“处罚”,仅1条,规定了处罚;第10章“过渡、废止与开始”,共2条,包括延续注册和官员续任等内容。

而马耳他《社会工作职业法》虽然没有采取分章节的立法体例,但对社会工作立法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较全面而又原则的规定,结构较完整,每条均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并辅之以言简意赅的“条名”,使得各条款间紧紧相扣,构成逻辑的承接。该法共计19条,依次规定了法律名称缩写、解释、社会工作者从业证书、社会工作职业委员会、委员会的功能、证书的申请、委员会的(证书授予)决定、不授予证书的情形、纪律、申诉权、恢复原职、社会工作者协会、社会工作者合伙、适用于社会工作者合伙的条款、适用于合伙的条文、违法行为、行政罚款、(授权部长行政)立法和过渡性措施。

(二)分散立法模式

分散立法模式,又可称为单项立法模式,是指在多部法律中分别规定社会工作各方面制度的立法模式。

分别立法模式的特点在于:第一,存在规定不同内容的多部法律,有些甚至具有并行的法律效力;第二,每部法律的内容均不够全面,一般一部法律只涉及社会工作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制度,如集中在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社会工作者的考试、注册、证书、基本任务、职责及工作守则、职务津贴等方面,只有把多部法律的内容综合起来,才能够形成关于社会工作的比较完整的法律制度;第三,法律文件的名称一般有“社会工作者法”、“社会工作者注册法”、“社会工作证照法、“社会工作者行业规范”、“社会工作者行政规则”、“社会工作者许可规则”、“社会工作者职务津贴规定”等。

从理论上分析,采用分散立法模式的终极状态将是各部调整对象、效力层级不同的社会工作立法叠加在一起规范社会工作的基本问题。但从现有资料来看,境外采用分散立法的尚未有一个法域能达到这种理想状态,探究其原因可能是阶段性的立法往往仅完成了就最关键问题的法律调整,未能全面规范社会工作诸问题。

采用分散立法模式的如英美法系的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社会工作者法》、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社会工作者法》、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社会工作考官委员会法规》、菲律宾《公共社会工作者法》、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社会工作注册条例》、印度尼西亚《关于社会工作者基本任务、职责及工作守则的规定》和《关于社会工作者职务津贴的规定》;大陆法系的奥地利《社会工作人员法》、日本《社会福祉士及护理福祉士法》、比利时瓦隆地区《社会工作者行业规法》;混合法系的南非⑧《社会服务职业法》等。

在这种立法模式中,除仅就社会工作中某一单项性的事项进行专门立法外,有为数不少的国家采取了围绕着社会工作主体——社会工作者展开相对集中的立法,内容比较全面,几乎可以涵盖社会工作者的从业资格取得、从业准入、从业行为规范、从业场所、权利义务、社会工作者行业协会、法律救济、法律责任等。典型代表如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社会工作者法》、奥地利《社会工作人员法》、日本《社会福祉士及护理福祉士法》、南非《社会服务职业法》等。这种立法方式为较多国家采纳,且立法的等级较高。这一现象揭示着社会工作立法的共性和趋势,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社会工作者法》共计51条,被划分为序言、理事会、规章、禁令、总则等五个部分,每条均围绕一个核心问题进行规范。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工作者的许可制度(如许可要求、登记、许可的必要条件、许可的救济程序)、社会工作者协会制度(如协会的目标、协会的成员、协会的财产、协会的会议、理事会)、协会的规章(如制定规章的程序、规章的目的、规章的备案)、职业纪律和法律责任制度(如职业行为委员会和纪律委员会、调查、纪律听证、纪律委员会的处罚权力、职业不当行为、开除和复职)、免责规定、立法机关对协会规章的审查等。

奥地利《社会工作人员法》共7章43条,各章未设章名;日本《社会福祉士及护理福祉士法》共5章,依次为总则、社会福祉士、护理福祉士、社会福祉士及护理福祉士的义务、罚则,另设有附则,共54条(不含附则);我国台湾地区的《社会工作师法》共7章,依次为总则、资格取得、执业、社会工作师事务所、公会、罚则、附则,共57条。

南非《社会服务职业法》共计30条,采用了分章的立法体例,除第1条对“社会工作者”、“社会辅助工作者”、“学生社会工作者”,等主要概念进行释义外,其余29条被编排如下:第一章“南非服务职业委员会”,共13条,包括社会服务职业委员会的设立、委员会的宗旨、委员会的权力和职责、委员会的组成、职务的辞退和补缺、委员会的主席和副主席、委员会的会议、委员会的执行委员会、委员会的其他委员会、注册主任的任命、委员会的资金、财政和审计和职业理事会(设立、权力和宗旨)等内容;第二章“社会工作者、学生社会工作者、社会辅助工作者和其他从事经职业理事会确认之职业的人员的登记注册”,共6条,包括未注册人员不得从事由职业理事会确认的职业、违反和惩罚、社会工作者的注册、社会辅助工作者的注册、登记薄的保存、注册人除名、确认和恢复等内容;第三章“委员会的惩戒权力”,共2条,包括委员会对可疑的非职业的或不合适的行为的调查和委员会的处罚权力等内容;第四章“总则”,共7条,包括基于本法之请求而产生的法律援助、对被拒绝、惩罚或者吊销其注册的裁决不服提出申诉、责任的限定、规章、条例、废除《国家福利法》(1965年)中涉及社会工作者的条款和简称等内容。

(三)附属立法模式

附属立法模式是指在其他法律中附带地规定社会工作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制度的立法模式。这里所指的其他法律如社会福利法等并非专门规定社会工作制度的法律,但社会工作法律规则在这些法律中只是附带地被规定在一些章节之中,并非该立法的重点。

附属立法模式的特点在于:第一,规定社会工作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制度的法律本身并不是关于社会工作的专门性法律;第二,内容一般不够全面,只涉及了社会工作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问题;第三,法律名称一般为“社会服务法”、“社会福利法”、“社会照顾法”等。

采用附属立法模式的如大陆法系的韩国《社会福利事业法》和北欧法系的瑞典《社会服务法》等。

韩国的《社会福利事业》是社会福利领域的中央基本法律,共5章58条,另设有附则条款。韩国没有专门为社会工作者立法,有关社会工作者的法律规定被包含在《社会福利事业法》之中,在该法第一章“总则”中专门设有第11条“社会福利士资格证的交付等”、第11条之2“社会福利士的结束事由”、第12条“(社会福利士资格证的)国家考试”、第13条“社会福利士的录用及教育等”、第14条“社会福利专门公务员”⑨等条款规定。

瑞典《社会服务法》是社会服务基本法,共16章,每章单独编条文序号,条文总数超过120条,主要规定了社会服务的领域、社会福利委员会在各个领域的具体职责、政府在社会服务中的角色定位、社会援助的申请条件、私人服务的有关规定等。该法规定了社会工作者可发挥作用的领域,如未成年人照顾、老人照顾、残疾人照顾、生活救助、吸毒酗酒者的辅导、家庭辅导,对确定社会工作者在各领域中的具体作为以及政府和社会福利委员会在管理社会服务中的具体职责具有意义,但其关于社会工作者的规定很少,仅仅在第7条“私人服务条款”有一些相关的内容。

三、我国社会工作立法应采的立法模式

(一)应以集中立法模式的《社会工作法》为最终目标

通过对境外大陆法系、英美法系、混合法系、北欧法系有关国家社会工作立法模式的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应将制定一部属于集中立法模式的《社会工作法》作为我国社会工作立法的最终目标,并且要使得社会工作立法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的社会法属于中义社会法,包括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关系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关系的法律规范。⑩而社会工作的立法所应调整的社会关系应主要归类为社会福利关系,是对社会保障关系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关系在一定领域和程度上的综合,所以社会工作法应属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组成部分的社会法部门。进而,我们可以明确社会工作立法应以社会法基本法理为基础,应与社会法部门内其他法律协调配合。

内容综合全面、采用章节体例、逻辑安排严密的社会工作集中立法可以极大地避免分散立法或附属立法可能造成时“权宜之计、内容不全;多头立法、相互冲突;重复立法、浪费资源”等缺点,从而起到有效规范和引领我国的社会工作,为社会建设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应分阶段逐步实现社会工作立法的目标

以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工作的急切需求程度(11)和我国法治建设多年来已形成的立法规律为设计立法步骤的大环境,综合考虑我国现有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社会福利发展水平、社会工作教育发展水平、(12)社会工作实践水平、社会法部门的立法发达程度,受制于国内社会工作立法的理论储备匮乏等因素,笔者建议我国的社会工作立法采取分阶段逐步实现的战略,这既能尽快就一些社会工作急需、立法难度不大的问题先出台立法,同时在其出台后起到试点的作用,以求为制定较全面完整的社会工作立法提供理论研究、策略抉择、制度设计的必要时间,以提高立法的成功率。这一立法步骤大致可分为:

第一步,在十一五期间研究制定一部“低度具体”(即相对较为原则性)的《社会工作者条例》。

第二步,为《社会工作者条例》制定若干部配套性的下位法,通过3-5年时间的立法细化,形成围绕社会工作者这一社会工作实践主体展开的由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构成的较为系统的法律政策群。这些规章大致包括:《社会工作者从业资格考试管理办法》、《社会工作者从业证书申领管理办法》、《社会工作者从业证书定期检核与续证办法》、《专门性社会工作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公共机构社会工作者从业促进办法》、《民间机构社会工作人员财政补助办法》、《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和培训管理办法》、《社会工作者协会管理办法》、《港澳台地区社会工作者从业资格认证办法》等。

第三步,在社会工作立法理论和立法政策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社会工作者条例》法群的实践经验,在实际规模和内容已经达到“高度具体”(即内容相对较为具体可操作)的《社会工作者条例》法群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社会工作法》,并争取在2020年前全面完成该步骤的立法工作,初步形成《社会工作法》统领的由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组成的法律体系,鼓励和引导制定配套性的地方性法规或地方政府规章。

(三)《社会工作者条例》应采“低度具体”的统一立法形式

通过前文就立法模式的归纳,我们可以发现围绕社会工作者这一主体进行内容相对完整、形式相对统一的立法是分别立法模式中较为显眼的一种普遍做法,无论英美法系、大陆法系或是混合法系均有范例。对与我国同属大陆法系的奥地利、日本等境外社会工作主体立法的框架、内容的分析,应该对我们选择《社会工作者条例》的立法形态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通过分析与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工作主体统一立法存在两种技术方案。

其一为类似日本《社会福祉士及护理福祉士法》和我国台湾地区《社会工作师法》所采取的低度具体立法技术方案。即围绕社会工作主体进行综合性、专门性的立法,结构比较严密,立法涵盖的内容要点相对比较全面,但法律制度一般仅停留在原则性规定层面,其具体实施则需要制定多部配套性下位法。

其二为类似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社会工作者法》所采取的高度具体立法技术方案。即对社会工作者制度进行综合性、专门性的立法,内容比较全面具体,结构比较完整。

笔者建议,作为社会工作立法第一步的《社会工作者条例》采用低度具体的立法技术方案,在目前实践急需规范和引导社会工作从业主体的情势下,这即是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立法宜粗不宜细”、行政法规需要由配套性的规章细化的立法传统使然,也是我国目前专业社会工作实践经验和社会工作立法理论储备双重不足所使然。

(四)《社会工作者条例》采用行政法规形式符合现行实践条件

我国长期以来的立法经验告诉我们:国务院的立法具有先行性。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在一定程度上是为未来制定相关法律积累经验、准备条件。在走向法治的过程中,有些事项究竟应当由行政法规调整还是应当由法律调整,往往既难分清也不是非分清不可,在这些事项方面行政法规往往成为法律的先导或前身,通过行政法规的先行问世可以为以后就这些事项制定法律奠定基础、进行实践检验。在制定法律前先制定行政法规,也未尝不是有益措施。国务院根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权制定行政性法律文件,既可以代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解决一些权宜问题或特定问题,也可以为此后授权者就解决这些问题制定法律积累经验、准备条件。

因此,面对国内专业社会工作的实践尚无太多经验可以总结,关于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成果尚储备不充分,特别是社会工作立法方面的理论研究仅“悄然拉开帷幕”,而社会工作者立法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进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主体建设(即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件大事等现状,本文建议我国先采用国务院行政法规的形式进行社会工作者立法,即先由国务院制定一部《社会工作者条例》,这一行政法规在性质上属于创制性的授权立法。

待该条例生效适用一定时间后,可以根据执行情况,总结经验,再行制定社会工作专门性法律,将“社会工作者”列为其中专章,此为上策和社会工作立法的最终目标。当然根据将来立法条件的成熟度,也可将《社会工作法》的立法计划适当推迟,在此之前先制定一部《社会工作者法》,此为中策和社会工作立法的过渡性标志。下策则是社会工作立法始终停留在国务院行政法规或更低法律效力层次上,裹足不前,这将不利于我国社会工作的推动,有碍于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事业,当然是不可取的。

注释:

①参见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11、12页。

②参见《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第十六章“政策措施”第四十九节“完善民政法律法规体系”,资料来源于民政部网站http://,2008年5月21日访问。

第五篇:【文献回顾】我国社会工作人才流失问题研究——王萌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问题研究——王萌

关键词界定:

1.社会工作人才:在本文研究中是指那些经历过专门的社工教育或训练取得国家颁发和社工机构承认的从业资格证或取得社会工作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学位)证书的人员,包括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以及取得资格认证的在职社会工作人员。

2.人才流失:本文中的人才流失研究的是我国大陆地区社会工作人才流问题(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是指接受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学生以及在职社会工作人才由于个人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制度性因素等导致放弃继续从事社会工作的行为。相关理论:社会认同理论/马斯洛需求理论

研究方法:文献法/座谈会/个案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滚雪球)我国社工人才流失问题:社工专业毕业生流失严重,在职社工流失现象普遍存在,中西部地区社工人才流失突出 原因分析:

本文根据调查研究,从个人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制度性因素三个方面来分析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流失的原因。其中,个人因素是指从社工个人的角度出发看待导致社工人才流失的原因,包括薪资待遇低,婚姻选择,自我实现价值程度低以及晋升空间有限(现实条件与自我期望间的矛盾);社会因素是从社会对社工的需求以及认同度来分析社工流失原因,包括社会需求度低、社会认同度低以及接纳程度较低(社工发展滞后于社会发展程度);制度性因素是从政策制度方面对社工人才流失进行剖析,包括国家政策落实不到位,考核体制存在缺陷以及激励机制欠缺(社会工作相关政策/制度不完善)。对策:

1.优化社工发展的社会环境:以基层为先,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发展社会工作;宣传社会工作理念,提高社会认同度;增加社工岗位,改善就业环境

2.完善社工政策制度:出台社会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改革社工机构及社工考核制度;严格社工准入退出机制;

3.加强社工培养机制建设:激发社工专业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在职社工的培训机会;帮助社工建立职业发展规划;

4.提高社工薪资待遇:保证各级政府对社工的财政投入;建立长效工资增长机制;拓展社工晋升空间。

下载社会工作立法的文献综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工作立法的文献综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工作

    社工进社区的方案 098328109 刘玉涵 首先,要加大对政策的宣传力度,各级机构都要落实到位以身作则将条例认真传达给居民,让大家正视政策并对此多加关注,尤其是在生活中有利于社区......

    2011社会工作

    兰州大学2011年MSW考试 社会工作原理部分一、 名词解释(10个) 接纳自决 个别化 社会福利 小组社会工作 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 越轨 社会角色 标签理论 二、 简答题(6个) 1、社会工......

    社会工作

    2.试述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变化与社会工作发展的关系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施计划经济模式,同时也在社会福利方面形成城乡二元体制。在城镇建立了以就业为基础的单位社会福......

    社会工作

    一、掌握社会工作的定义:社会工作即社会福利部门和服务机构针对个人、团体(家庭或小组)、社区、组织、社会等与其外在环境的不当互动而形成的弱势情况,利用专门的方法和技术,协助......

    社会工作

    社工分析青少年犯罪矫正案例(一) 运用“赋权”理论对“社会工作对青少年罪犯社区矫正的介入”这一课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于犯罪青少年群体而言,由于群体成员以往的过错,以及社......

    学前教育立法

    原标题:教育部副部长谈北京红黄蓝幼儿园事件:正在就学前教育立法进行调研 新京报快讯(记者王梦遥)今日(11月30日),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第四个国家宪法日活动安排及全民普法工......

    立法程序

    立法程序 第一节概述 一、立法程序的概念 立法程序:是有权的国家机关,在制定、 认可、修改、补充和废止法的活动中,所须遵循的法定的步骤和方法。 二、立法程序的分类、内容和......

    立法技术规范

    《立法技术规范》(试行)(一) 法工委发[2009]62号 三、法律常用词语规范 13.和,以及,或者 13·1 “和”连接的并列句子成分,其前后成分无主次之分,互换位置后在语法意义上不会发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