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3第一部分行政制度的基本原则和组织
第一部分 行政制度的基本原则和组织(第四章 联邦文官制度)(之一)
【类目书名】美国行政法(上)
【类名】行政法
【著者】王名扬
【编审】黄曙海
【书名】美国行政法(上)
【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
【版本】19950101 【页号】194—205 【责任编辑】祝立明
【封面设计】徐晓平
上一章说明了联邦行政机关的组织和权力。一切组织由人构成,一切权力由人行使,行政质量的高低决定于组成行政机关人员质量的高低。不可能设想庸碌无能的行政人员会产生高效率反映公众利益的行政活动。美国联邦政府中,总统是最高的行政长官,由选民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总统以下的行政人员分为二类:一类为数目不多高级的、非职业性的、具有政治地位的行政官员。他们决定政策,没有固定的任期,总统对于他们的任职有自由支配的权力,他们是政务官。另一类是辅助上述人员决定政策并执行政策的职业行政人员,他们人数众多,是行政人员的主体,地位由法律保障,不能任意免职。他们是常任文官,一般称他们为事务官。规定常任文官的法律称为文官法或文官制度。文官制度是行政质量的保证。文官法有的由国会制定,有的由总统以行政命令制定,数量众多,内容广泛,应由专门行政法学研究。以下的说明是文官制度基本的概念,作为上章行政组织的补充。──────194页──────
第一节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一 文官制度的意义和目的 文官制度在行政法上有特殊的意义,不是指规定全部文官的法律,而是指规定一定范围以内的文官的法律。文官一词,就其广义而言,包括政府中除军职人员以外,其他由任命而担任文职的人员。因此,立法部门、行政部门和司法部门由任命而担任文职的人员,都是文官(注:美国法典第五编第2101节。)。文官制度中的文官范围较窄,只包括行政部门被任命担任文职的人员(注:美国法典第五编第3301节。)。在法律没有特别规定时,不包括立法部门和司法部门被任命的人员,军职人员、司法人员、立法部门职员的地位,由其他法律规定,不受一般文官法的支配。行政部门的文职人员,虽然绝大部分都受文官法的支配,也有例外情况存在。少数行政人员由于工作性质特殊,不受一般文官法的支配,下面另有说明。
文官法的目的是在文官的任命和使用中建立功绩制。文官的录用,原则上要经过公开的竞争考试,选拔最优秀的人员。排除文官任用中受党派利益和小团体利益的支配,也排除任人唯亲的恶习。一旦录用以后,职员的工资、晋升,以工作成绩作为标准,排除政治因素的干扰。没有法律规定的原因,不能根据政治意见、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受到歧视,任意免职或降低职位。职员的纪律处分受到实体法和程序法的保障。任何政党不能强迫职员捐献,或为政党的利益参加某项政治活动。
功绩制的实施,保障文官受到公正的待遇,地位稳定,安心工作。文官凭自己的才能任职,不用奉迎某人或依附某党。然而功绩制的主要目的,不在保障文官个人的利益,而在保障国家的利益和公众的利益。录用优秀人员担任行政工作是提高行政效 ──────195页──────
率的基础,符合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要求。
二 文官法的范围
如前所述,文官法不适用于军职人员和立法部门以及司法部门的文职人员,他们另有法律支配,对于行政部门,也不是全体职员都受文官法的支配。因为文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通过竞争考试建立功绩制,竞争原则和考试原则往往同时使用,即使在没有竞争的时候,也应有某种形式的考试作为评定功绩的标准。但是在行政部门内部,有些职位具有政策决定权力。总统对于担任这类职务的人,必须具有较大的支配自由,不能受文官法的束缚。有些职位需要高度的专门技术知识,这类官员不能通过竞争考试得到,还有其他某些情况不能或不宜通过考试录用,因此存在一些例外情况,限制文官法的适用范围。这些例外或者根据宪法或法律的规定产生,或者由总统的行政命令规定产生。
联邦宪法第2条规定,联邦政府高级官员的任用,由总统提名,参议院同意后任命。需要参议院同意而任命的官员,大部分具有政策决定权力,例如部长、副部长以及重要行政机关的高级负责人员,他们的任命出于正常的政治考虑,因此需要参议院同意而任命的官员,不适用公开竞争考试(注:美国法典第五编第2102节。)。但是参议院同意而任命的官员,不是全部都具有政治权力。因此法律又规定,即使需要参议院同意而任命的官员,法律可以特别规定需要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或者参议院可以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后任命(注:美国法典第五编第2102节。)。例如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邮局局长的任命需要参议院的同意,仍然需要通过考试。
美国1987年的文官制度改革法,为了增加文官制度的灵活性,创设一种高级行政职位,担任这类职位的官员不需要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注:关于高级行政职位看后面的说明。)。──────196页──────
有些行政职务虽然不是高级职位,但是具有机要性质,任用条件全凭信任关系,当然不能通过考试录用。例如机关长官的私人秘书,机要顾问,机密情报人员,根据其职务本身性质,不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
除上面提到的高级技术人员不能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以外,临时性质的工作人员,也不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
行政部门职员受文官法的支配是原则,必须注意法律和行政命令中规定的例外情况。美国法律称通过竞争考试的人员为分类人员,不经过竞争考试的人员为非分类人员(注:美国法典第五编2102节。)。
三 分赃制的兴起
美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是对分赃制(spoil system)的反抗。说明美国文官制度,必须从分赃制开始。
分赃制是把行政职位看成是在选举中取得胜利的政党的战利品,由政党自由分配给本党党员和在选举中赞助本党的资本家和工作人员。官员的任用不问才能,而以对党的服务作为标准,以行政职位作为加强党的机构的工具。在全国和各州主持政党工作的少数党魁,可以决定行政职位的分配。美国总统凭政党的支持而产生,一旦执政以后,大量撤换前任总统任命的非本党的行政官员,而代之以本党的党员。这种制度类似中国封建时期的一朝天子一朝臣。在新皇帝打下江山,改朝换代的时候,全部官职由他分配。
分赃制度在联邦政府盛行于1829年以后,但其开端在第三任总统杰菲逊时(1801~1809)已经出现。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1789~1797)任命行政人员全以被任命者的才能是否胜任作为标准,第二任总统亚当斯(1797~1801)任命行政人员能够保持华盛顿的高风格。因为美国在独立以前,对英国统治者在殖民 ──────197页──────
地官员的腐败无能,深恶痛绝,行政腐败是促发美国革命的原因之一。革命胜利以后,鉴于殖民地时期的经验,新总统在用人时,能够严格要求,着重考虑被任用者的才能。亚当斯总统在任职期间虽然任人唯贤,但在卸任之时未能保持晚节。亚当斯属于联邦派成员,第三任总统杰菲逊属于反联邦派的民主共和党成员,亚当斯在卸任的前一天,任命大批联邦派人员担任各地法官。杰菲逊总统执政以后,发现行政职位大部分为联邦派人员占据。他认为这种状态不公平,行政职位应当由两党平分。杰菲逊如何对付联邦派官员呢?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如果适当地分配官职是公正的话,怎样得到空缺呢?死亡者少,辞职者无,除了免职以外难道还有其他方法吗? ”(注:转引自Paul P.van
Riper: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Civil Service,1958,p.72.)在他任职的第一年,比较谨慎。第二年开始,大胆撤换一批联邦派官员,代之以本党党员。但是撤换工作在第三年时立即衰退,因为杰菲逊的目的不是撤换全部联邦派官员,而是求得两党势力平衡。在达到平衡状态以后,立即停止撤换工作。杰菲逊虽然撤换一部分联邦派官员,他在任命行政人员时还保持华盛顿的作风,着重才能。然而杰菲逊总统提出的公平分配官职理论,为后来的分赃制所利用。杰菲逊总统以后,第四、五、六届总统属于杰菲逊同党,总统在任命行政人员时着重才能,不考虑党派因素。分赃制在联邦政府大量流行是从第七届总统杰克逊(1829~1837)时开始的。
杰克逊是激进的民主派人士,主张改革行政制度向更民主方向发展。他认为官员长期任职,视职位为一种财产,违反民主政治。这种制度所得者小,所失者大。在他看来政府工作非常简单,任何有理知的人都能从事。行政职位应当轮流担任,任何人不能久占。在轮流任职的号召下,大批毫无训练没有才能的人被任命担任行政职务。他们任职的期间很短,不能在工作中积累经验。结果政府用人不再考虑才能,纯粹从党派利益出发,行政成 ──────198页──────
为安插党员的工具。求职者唯一的途径是为党服务,奉迎党魁意志,党的利益高于一切,把党的利益和国家利益及公共利益等同起来。只有党魁意志,无所谓公共意志。分赃制首先出现在美国各州,纽约州从1777年起已经出现分赃制,每届选举以后,胜利的党免除反对党的全部政府职位,由本党党员代替。杰克逊总统1829年把这个制度引入联邦政府,此后,分赃制在联邦政府大量流行。一个新当选的总统,大部分时间为求职者的要求所占据。即使象林肯这样有才能的总统(1861~1865),也不能摆脱分赃制的束缚。
分赃制的拥护者认为分赃制是维持政党存在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行政职位的报酬,无人愿意替党服务,党的组织不能巩固,而政党的存在是民主政治必要的条件。总统如果不能在行政部门安插效忠于他的人,他的权力将被削弱,政策难于推行。总统的助手如果必须和不同党的部下工作,他将难于指挥和控制部下。最后,他们认为职位轮流可以定期在行政机构中输入新鲜血液,防止行政僵化。反对分赃制的势力从1850年时期起开始形成,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和十九世纪八十年代逐渐壮大,导致1883年文官法的制定。这个法律在行政领域内用功绩制代替分赃制,建立近代的文官制度。
四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一)反对分赃制的势力
反对分赃制的势力由三种因素构成:
1.上层社会的民主改革派
这一部分力量大都是曾经拥护解放黑奴的自由派人士。他们从自由民主的要求出发反对分赃制,认为分赃制代表另一种形式的奴隶制,少数党魁利用行政职位奴役人民。分赃制的结果
──────199页──────
产生一批新的贵族,分配官职,掠夺人民财富。任官者唯一本领是奉迎党魁意志,毫无行政才能,社会道德败坏,民族风格沦落。分赃制的结果导致新的专制主义,因为取得政权的政党利用行政职位报答为党服务人员,保障在下一次选举中有人愿意继续为党服务。分赃制忽视人民意志,破坏民主政治。他们认为继黑奴解放以后,美国需要第二次解放运动,从分赃制下解放出来。
2.中产阶级工商企业界人士
他们从经济效率和经济发展观点出发反对分赃制。在分赃制下,行政人员的任用不凭才能,而凭党派关系,到处流行无效率不称职现象,浪费国家财富。对工商界而言,一个有效率的邮政和海关对他们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行政职务增加,更需要任用有效率的行政人员。分赃制妨碍经济的发展,企业界人士成为反对分赃制的主要力量。他们在全国各大城市组织反对分赃制的团体,利用舆论工具进行广泛宣传。这一部分力量在建立美国近代文官制度中,作出了极重要的贡献。
3.总统和国会关于任用行政人员的矛盾
总统对于行政人员有任命权、免职权,可以利用行政职位巩固自己权威。总统权力的扩张引起国会议员的不满,议员受自己拥护者的请求,也要求参加政府肥差事的分配,以保障自己继续当选。国会具有的权力使它能够对总统施加压力,参加官员的任用。参议院对高级官员的任命有同意权,国会可以行使立法权规定官员任用的资格,限制总统的权力。特别是国会具有预算权,控制政府的钱袋。总统在任用行政人员时,必须考虑议员的要求,双方之间经常产生矛盾。分赃制加剧总统和国会之间的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为取消行政人员任用的推荐制度,代之以考试制度选拔最优秀人才。──────200页──────
以上各种因素的配合,导致废除分赃制的运动逐渐壮大。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此外,1881年的一次意外事件也对分赃制的取消产生促进作用。1881年,加菲尔德当选为美国总统。由于未能满足求职者的要求,就职四个月后被失望的求职者刺杀身亡。这一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义愤,扩大改革派的势力,导致1883年文官法的制定,建立以功绩制为基础的近代文官制度。
(二)1883年的文官制度法
1883年的文官制度法也称彭德尔顿法(Pendelton Act),因为法律草案是由参议员彭德尔顿提出的。这个法律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了英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进行的文官制度改革(注:参看王名扬:英国行政法,第38—40页。)。法律规定设立一个文官事务委员会执行文官制度法,委员会由三名成员组成,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任期6 年,但总统对他们有免职权。为了保障委员会的非党派性质,三名成员不能属于同一政党。委员会的职权包括:制定法规以执行文官制度法,对联邦政府的行政职位进行分类,在文官的任用、晋升、工资中贯彻执行功绩制原则,对违反功绩制的行为进行调查,向总统和国会提出年度报告,说明文官制度法执行的效果并建议改革措施。
1883年的法律在文官的录用和组织方面,以三个原则作为基础:竞争考试原则,文官地位相对稳定原则,文官政治中立不为党派利益服务原则。功绩制的最基本原则为文官的录用和晋升必须以才能作为根据,不是以政党利益作为根据。评定才能的方法为通过公开的竞争考试,免除竞争考试必须有法律或法规的规定。文官的晋升如果不通过竞争考试,至少也要通过考试确定。考试制度本身已经包含文官地位相对地稳定,因为已经排除政治影响。凡是经过考试而录用的文官都是分类的文官,法律规 ──────201页──────
定任何分类的文官,不能由于拒绝政治服务而被免职,文官事务委员会对于政治免职有调查权。法律还规定任何人不能强迫分类的文官从事政治活动,同时也规定上述文官不得对任何政党捐献。文官对于政党的活动必须保守中立。文官为国家的利益服务,不是为任何政党的利益服务。
文官事务委员会的建立为文官制度的改革建立一个中央机构,负责把功绩制的理想转变成为现实。但是功绩制的实施在1883年只是一个开端,在当时联邦行政部门的13,900名文官中,实行功绩制的文官只占10.5%,其余文官暂时还不包括在功绩制内。文官制度改革运动在1883年以后,趋向二个方向发展:1.扩大功绩制的范围;2.改善功绩制的实施。就功绩制范围的扩张而言,1940年底已经达到行政部门文官的73.4%(注:Civil Service Commission: History of the federal civilservice,1941,pp.59—60.)。目前美国联邦行政部门实行功绩制的文官在80%到90%之间。建立近代文官制度的基本法,除1883年的法律以外,其他一个重要的法律是1923年的职位分类法。如果没有客观的职位分类,功绩制很难实施。
(三)1923年的职位分类法
文官事务委员会成立以后,早期的工作为努力消灭分赃制。这方面取得成绩以后,第二步工作为使政府范围内的人事管理更合理化。在这方面所采取的主要步骤是建立一个统一的客观的职位分类制,作为决定录用、晋升、工资、退休金等的客观标准。1883年的文官制度法称以考试而任用的文官为分类文官。这种分类是以文官的身份而进行的分类,即:有些文官是经过考试的,有些文官是没有经过考试的。这是对人的分类,不是对工作的性质、技术的难易的分类,后一种分类是对事的分类。由于只有对人的分类,没有对事的分类,有时两个行政职位所作的工作相同,在不同的机关中有不同的称呼,不同的待遇和不同的社 ──────202页──────
会地位。联邦政府在1883年的文官分类以前,在1853年,曾经对职员的工资进行分类。部内一般职员的工资区分为四等,领导一个单位的职员的工资区分为二等。这种工资分类也是以人为标准,是品位和官阶的分类,不是以职务为标准的分类。每一职员的工资属于何等,由部长自由决定。每一职员做何工作也由部长自由决定。工资低的职员所做的工作,其难度可能超过高工资的职员。各部之间没有一个统一的机构,监督和协调部长关于工资和职务的分配的决定。所以在1923年以前,美国只有人员的分类,没有工作的分类,没有对每个行政岗位的工作进行分类,作为决定考试和工资的客观标准。由于对职员的管理没有一个统一的和客观的标准,各机关对于工作相同的职员,或者对于经过考试而录用的职员,在工资和其他工作条件方面,可能差别很大,引起职员的不满。相同的工作称呼和待遇不一致,在机关之间调动职员也很困难。文官事务委员会成立不久以后,已认识到需要建立一个客观的统一的职位分类系统,作为考试和工资的根据,达到以事择人,以事定薪的目的,而不是以人定薪。
1919年,国会两院成立一个工资再分类联合委员会,调查华盛顿各部职员及哥伦比亚特区市政府职员的工资,并对工资再分类提出建议,以达到对性质相同的工作,给予一个一致的公平的工资。1920年,委员会根据调查的结果提出一个报告,其中显示出各行政机关之间,在工作的称呼和工资上存在惊人的差别。例如对高级档案和记录书记员这个岗位,竟有105种不同的称呼。虽然他们所做的事相同,工资差别从年俸720美元到2,400美元。委员会的报告公布以后,从1920年起,国会讨论了一些不同的分类和工资提案,最后在1923年制定职位分类法,1924年开始实施。
1923年的职位分类法对文官从事的工作,按其性质的不同 ──────203页──────
分为五大类:专门技术类、次专门技术类、文书、行政和财务类、保管类,文书机械类。每一类中按工作的难度,重要性以及责任的大小分为若干不同的职称(grades)。法律对于每一职称的工作,作一简单的、概括的说明,并规定一个工资幅度。每一职称内部分为若干职等(classes),包括在同一职等中的岗位(positions),其工作的性质、难度、重要性、责任基本相同。每一职等的工作必须具体说明,作为行政管理的指导。文官的录用、考绩、工资依其工作岗位所属的职等、职称、职类而确定,这是一个客观的统一的标准。1923年的法律,最初只适用于中央各部和哥伦比亚特区市政府的职员,以后逐渐推广适用于联邦政府在地方上的行政机关。不适用职位分类法中一般工资规定的文官,其工资待遇另由特别法规定。1923年的法律以后经过多次修改,执行这个法律的机构最初为人事分类委员会,1932年起改由文官事务委员会执行。职位分类和竞争考试一样,是建立近代文官制度的基础。
(四)实行功绩制的主要因素
近代文官制度的核心为功绩制,实施这个制度涉及到很多专门问题,需要特别研究。现就实施功绩制的主要因素简述如下:
1.建立一个公正的中央人事机构,不受任何政党控制。该机构的职员必须具有人事管理的专业知识。
2.制定一个职位分类计划,对每个行政岗位,根据其工作的性质、难度、重要性、责任的不同,进行分类。制定一个职位分类系统作为录用、定薪、晋升、调迁的标准。
3.举行竞争考试,选拔优秀人才。考试制度应具备必要的灵活性。
4.有一定的试用期间作为考试制度的补充。──────204页──────
5.工资水平能够吸引和保留合格人员,并鼓励职员做出优越成绩。工资应根据物价指数而调整。
6.在职训练计划是维持和提高职员水平的重要制度。
7.统一的工作条件,例如工作时间、假期、公伤补助、津贴等力求一致。
8.调动工作必须结合工作的需要和职员的同意。
9.纪律处分必须毫无偏私,有一定的程序保障和申诉机会。
10.文官保持政治中立。这个原则对政党和文官的活动都有一定的限制。──────205页──────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课程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小结
目前概论课普遍存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的现象,枯燥、乏味、没有新鲜感的教学过程影响着教学效果。所以,在备课的过程中,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我花了大量的时间研究案例教学。在案例教学的实践中,虽然经历过几次小小的挫折,但在学生们的鼓励下,我坚持了下来,受益匪浅。
总结经验如下:
1、教学中盲目堆积案例。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听课,在《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授课过程中穿插了很多案例,而每个案例都讲不透彻。最后下课后,学生只记得讲了什么有趣案例,而没有记住授课的内容,以致本末倒置。这样使用案例,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空空如也,达不到教学目的。
2、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案例教学的授课过程中,我作为教师仍处于传授者的地位,从案例的介绍、问题的提出、分析的展开、结论的得出、所涉理论知识的深浅以及时间的把握等方面,均处于主导。真正让学生来思考、分析、讨论的情形并不多,反省一下,多为举例教学。在这种情形下的课堂,学生仍是看热闹的外人,而没有真正深入到案例中去。没有积极的思考,当然就不可能有深切的体会和收获。
基于个人对于案例教学的思考,形成了一篇名为《探析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案例选择与解释——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的论文,并获得“六届辽宁省高校青年德育工作者理论研讨会征文比赛”二等奖。
仅此论文,作为总结的一部分,向领导汇报。
(一)原理教学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1.可听性:案例导入使抽象概念生动鲜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通过对具体知识的概括、总结与再思考的方式,达到对世界本质和一般规律的把握。静态的基本原理是枯燥的,它们的具体作用体现在应用的过程中。为此,《原理》课必须以案例为铺垫,使其生动化。比如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节讲授中,教学案例是“南街村模式与华西村模式”的比较,不仅使学生看到中国新农村的美好前景,而且使学生能够领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不能一刀切,要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管理方式、多种运行机制共同发展。又比如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问题上,选用关云长败走麦城的典故。关羽并没有真正接受诸葛亮的劝诫,他把孙权看成是同曹操一样可恶的“碧眼小儿”;同时打击曹、魏两家,主次不分,全线出击,最终酝成地失人亡的悲剧。这些案例的分析,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增强了学习兴趣。
2.通俗性:案例介绍加深学生对深奥理论的理解
学生不是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有些基本原理教师觉得容易理解,学生就是想不明白,这主要与他们的生活阅历与思维方式有关。“案例教学法”能使抽象理论具体化、通俗化,减少学生的畏惧心理和死记硬背的习惯。比如“哲学”中所讲的“属人世界”,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尤其是理工科学生,他们所认
为的世界就是基本粒子与场,不自觉地停留在机械唯物主义的层次上。授课中可以通过对“费尔巴哈生平”的分析,讲清这位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为什么不能冲破历史唯心主义牢笼。经过讨论,使学生对机械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有个比较清晰的区分,从而带动一系列难点的解决。又比如,学生对“认识来源于实践”感受不深,觉得很多成功来源于灵感和偶然。教学中选用摩尔根纂写《古代社会》一书的案例,向同学说明,为什么生活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摩尔根能写出研究原始社会的一部杰作?这离不开他的亲身实践,他除了对欧、美许多未开化的原始部落进行调查、考察、分析外,还在印第安易洛魁部落居住了40年之久,对原始部落的经济、社会组织、婚姻、家庭、习俗、宗教各方面都有了透彻的了解,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而灵感和机遇的捕获,往往是多次实践的结果。这些都能引起学生思考与探究的兴趣,从而有效克服了机械的思维模式。3.实用性: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论必须要满足学生探索社会问题的需要、追求事业成功和日后人生幸福的需要,才能提高学生对它的认同感。如在讲“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问题时,列举人们对SARS、对甲型H1N1流感等的不断认识,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始终处于追求真理的路上,学习是无止境的。在此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随之增强。
有部分同学尽管对美国侵占伊拉克表示愤慨,但又认为美国在人权保护方面做得不错。针对这一情况,在“人的本质与价值”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可以着重介绍阿布格莱布监狱美军虐囚事件、美国政府在世界各地秘密设立的监狱以及美国国内的人权问题的大量案例,让学生了解人权是基于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享有的和应当享有的各种基本权利。通过案例分析,深刻地揭露了美国人权政治双重标准以及人权外交的实质。
对于学生希望成才的渴望,可以在“意识”相关章节的讲授中,列举通过主观努力取得成功的伟人,如居里夫人等;也可以在人民群众与杰出人物有关章节的讲授中,列举毛泽东、罗斯福等历史人物,回答“什么是人才?如何成才?为什么人人都可以成才”的基本道理,受到同学的欢迎。
(二)案例选择的基本原则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起着重大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案例的典型性与新颖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相关性与辐射性相结合。这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艰巨性、严肃性和教学过程的复杂性所决定的,更是由独立学院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决定的。
1.典型性与新颖性
典型性是案例选取最基本的原则,是指要以讲授的知识为中心来选择案例,使案例服务于讲授的知识,而且被选案例要有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比如在讲到“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时,可以运用“六度空间理论”加以阐释;在讲授“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选择詹姆士·琴纳推广种牛痘遇到的困难做作为案例。这类案例具有典型性,容易说明问题,案
例的分析和讨论能够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原理、处理事情的方法和原则等。但有些典型案例比较陈旧,过于“正统”,如,用塞翁失马诠释对立统一规律,用田忌赛马诠释质量互变规律,虽然典型,但这些故事学生们早就耳熟能详。这个时候,就必须举一些具有新颖性的例子。
什么是新颖性?一是新近的。对于那些新近发生在国内国际的新闻时事,那些最近发生在校园里和学生身边的事情,大家都会关注。二是别人没听过的。教师的知识面一般来说比学生要宽,掌握的教学资源也比较多,应当发挥自己的特长,多举一些学生不熟悉的新奇案例。
典型案例很能说明问题,但有时候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新颖的案例能够弥补典型案例的不足,为大家喜闻乐见,但未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所以,应将二者结合起来。在案例的总体分配中,典型性案例和新颖性案例都应当占有一定的比例,二者不可有所偏废。
2.知识性与趣味性
在案例的选择和运用上,要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首先,要注重知识性。只有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了解更多知识,他们才会对课程和教师有较强的认同感。例如,在讲“货币的本质”时就给学生举世界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夏洛克、阿巴贡、泼留希金、葛朗台)的例子,往往这个时候,学生都在做笔记。
其次,趣味性非常重要。选择趣味性较强的案例,并以幽默诙谐的语言演绎出来,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案例不一定要求很长,但一定要贴切。例如,在讲授“资本”一节内容时,需要讲清资本的本质属性(资本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表现形式(资本表现为不同的物质形式)和基本特点(资本的运动性、增值性和返还性)。如果就理论讲理论就显得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记忆也不深刻。可以列举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故事,孙悟空虽然可以有不同的变化,但它本身是孙猴子,以此来比喻资本虽然可以在不同运动阶段采取不同的物质形式,但它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价值。为了说明资本循环过程中的增值性,可以列举八十年代的流行歌曲《回娘家》里的一段歌词,指出资本在循环运动中带回的虽然不是“胖娃娃”,却也带回了“金娃娃”。通过讲述案例,增强了趣味性,使学生对“资本”这个知识点能有比较形象的理解。
在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的过程中,如果二者发生冲突,知识性为先。学生自然希望案例越有趣越好,但教师有自己的责任,而且案例过多,会冲淡课本知识,出现“喧宾夺主”的后果。
3.相关性与辐射性
所谓相关性,要求案例选取要与学生专业相关、与学生就业相关、与学生生活相关,即以选择最贴近学生的事例为原则。如在讲人生价值时,引入“北大才子卖肉”、“广州硕士卖猪肉”和“大学生做村官”等事件,由于这一系列事件和大学生就业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有密切联系,在学生中间获得强烈反响,课堂讨论的气氛也十分活跃。
除了相关性之外,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案例一定要能够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要有较强的辐射性,要能够培养学生发散和创新的思维,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素质。如,在讲授经济和政治关系时,可以采用美国霸权主义的推行在世界范围内带来的后果,如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引导学生要正确认识霸权主义。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激烈的争论,提出许多很有见地的观点,使学生和教师均受益非浅。
(三)案例解释时应注意把握以下三对关系 1.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以加强互动性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是教学的客体,处于被动和服从地位。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以主角的身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简要介绍案例的相关背景,在讨论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使案例讨论紧紧围绕主题展开。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们思想道德水平、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参差不齐,尤其是许多学生往往受现实阴暗面的影响较深,看问题往往具有较强的片面性和偏激性。他们过分关注社会腐败的一面,怀疑和否定社会积极的一面。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进行总结时,要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学生提出的观点进行论证或批判,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共同探讨,坚持正面教育,以理服人,使学生能够真正受到启发,真正能够解决思想中存在的种种困惑,切实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与理论讲授相结合以凸显科学性 案例教学固然很重要,但案例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理论教学。教师对相关原理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适当讲授,是教学中不能缺少的。案例中往往同时包含多个理论知识点,分析时比较复杂,难以理出头绪,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把理论知识讲透,又要能指导学生运用理论去分析实际。所以,学生如果没有必要的理论基础作为铺垫,案例讨论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在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中,理论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运用。因此,教师可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精讲知识;同时,根据理论教学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使二者相辅相承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理论讲授应当是诱导式和启发式的,应该与案例讨论结合起来。
3.授课方式与授课内容相结合以提高有效性
在教学中除了有好的案例之外,还必须恰当运用所选案例。运用案例进行教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对象来决定运用方式,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
①引子悬念式:上课前用案例引出要讲授的某一具体原理,给学生留下悬念,然后教师既可以结合案例讲授理论,也可以让学生听完理论,自己去分析判断案例,教师再做总结。
②简单列举式:是教师在系统讲授了某一理论后,举
一、两个案例,用刚讲过的理论去分析解剖,也可请学生先分析、发表意见,教师再做总结。这种方式
虽然层次不高,但灵活简便,节约时间,适合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各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人数较多的班级。
③课堂讨论式:教师把选择好的案例事先发给学生,并提出思考题,指定参考书目,由同学各自阅读、分析、思考,并将分析的意见写成发言提纲,在课堂上开展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辩论。例如在讲哲学对立统一规律时,引入取消中医的观点,请同学们分析评价。这种方式让学生以主角的身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其在民主自由的气氛中交流彼此的看法,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这种方式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都比较多,适用于讲授教学重点内容,并且在人数较少的班级应用容易取得好的效果。
案例教学法强调“授之渔而非授之鱼”,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只是传授学生课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思考的过程,学生需要的不只是成堆的理论知识,更需要的是能够活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教师应赋予学生思考及行动的自由,发展学生个人的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倾听和沟通的能力,增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总之,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案例选择与解释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三篇:基政2012工作总结
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市长批示由市公安局牵头,会同财政、建设、劳动和社保等相关部门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报市政府审定。按照市领导批示,我局在认真-
学习、吃透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深入进行调研,并结合我市实际,本着“既要放开,又不可全面放开”的思路,6月中旬对形成初稿的我市《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两次进行修改后,经市劳动和社保、计生、财政、建设、教育、卫生、民政、国土、市政府法制办和政法处等11部门先后4次征询意见并反复修订,于10月19日上报市政府。12月1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推进城市一体化进程工作会议,对我局推进户籍改革做出指示。我们又按照市委、市政府推进户籍改革的指示,上门征询县人民政府关于两县纳入城市区管理的意见,××提出了县域经济总量不足,户口迁入条件上应比照市区有所降低的意见。为此,我们特研究了两套方案,供市委、市政府领导参考。
我市出台的户籍制度改革意见与省政府文件相比,在落户条件上有所不同:省政府文件主要强调了引导省内人员有序流动,并着重放宽县城区、小城镇的落户条件,省外人员则注重引进高素质人才;在人员迁入条件上限定了省内人员迁入和省外人员的双重条件。而我们认为应一视同仁,没有划分省内省外,只按迁入区域划分为迁入“城市市区”和“县城区或小城镇”;在“城市区的落户条件”上注重引进高素质人才,在“县城区、小城镇的落户条件”上加以放宽,以促进县城区、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具体不同之处有两点:
一是在“放宽城市落户条件”方面,我市《意见》规定为“市外人员在我市城市区就业、经营、投资并有稳定住 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所的,符合一定条件,准予申请人本人、配偶和未达到法定婚龄及无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落户,省内人员还准予双方父母落户”。在迁入人员上,省政府文件限定了省内人员和省外人员的不同条件,其中省内人员准予“申请人本人、配偶和未达到法定婚龄及无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和双方父母”迁入,省外人员则只准予“申请人本人、配偶和未成年子女”迁入,而我们认为在配偶、子女迁入上应省内省外人员同等待遇,因此本意见没有限定省内省外,只是对于省内人员增加了“还准予双方父母落户”的内容。
另外,本项内容在“符合一定条件”上,比照了省政府文件中省内人员和省外人员迁入的条件,我市《意见》制定的不同条件有:
1、“有合法营业执照并依法纳税满3年,且年均纳税额达5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此项内容在省政府文件中规定为省内人员“有合法营业执照并依法纳税达到一年以上”,省外人员则限定为“在当地投资、纳税达到一定数额”,我们采取了就高原则,并根据本市实际确定了年限和纳税额度。
2、“在同一城市连续工作并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达到3年以上的”,此项内容在省政府文件中规定为省内人员“在同一城市连续工作并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达到两年以上”,而省外人员迁入无此条件,我们采取了省内省外人员同等待遇,只是在工作并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年限上有所提高,限定为“3本文来源: 年以上”。
二是增加了“统筹周边地区发展”的内容。按照我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将附近两县纳入中心城市市区统筹管理,两县的户口迁移与城市市区同等待遇,户口迁入比照城市市区落户条件执行。
截止目前,市委、市政府采取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听取各部门汇报的方式,时时关注户籍改革的进展情况,我市的深化户籍改革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中。
第四篇:2011年基政工作要点(本站推荐)
2011年基层政权社区建设和区划地名工作要点
一、村民自治工作
1、完成新一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按照省市安排和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认真指导各地依照新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完成第八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
2、开展新当选的村委会成员培训。积极指导镇(街道)对新一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新当选的村委会成员进行法律、政策、业务等培训,提高居委会成员依法组织村民自治能力。
3、进一步深化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以村民委员会换届为契机,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和《湖北省村务公开目录(试行)》,指导各地认真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规范化工作,强化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载体建设,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升农村基层自治水平。
4、广泛开展新修订《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宣传学习活动。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各种途径,组织好对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学习培训、宣讲宣传工作,为推动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实践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
5、积极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根据民政部《关于开展 1
“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创建活动的通知》要求,结合掇刀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完善名泉、江山社区组织管理体制,全力推进“村改居”社区一元化管理,促进“村改居”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变;进一步推进双泉、响岭等“城中村”和迎春、蔡院等杨竹流域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农村新社区建设,搭建农村新社区服务平台,完善农村新社区服务功能,提高农村新社区服务水平;积极推进“扩展圈”范围内“合村共建”新社区建设,将社区办公用房纳入新社区建设整体规划,并按照城市社区标准设置相应服务平台和功能室,夯实农村新社区服务基础。
二、城市社区建设
1、认真做好“三基”达标验收工作。全面完成市政府下达我区的2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8个社区服务站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加强社区基本工作队伍和基本工作规范建设,按照市验收标准,认真做好“三基”达标验收工作,确保验收合格。
2、完成新一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严格按照《居委会组织法》的规定和省、市、区统一安排部署,认真组织、指导各地进行第四届换届选举,通过选举,把政治文化素质高、责任心强、热心为居民服务、在居民中威信较高的社区居民和社区工作者选入社区居委会班子,把社区居委会班子建设得更加有战斗力。
3、继续加强社区“三基”建设。一是加强社区基础社区建设。在巩固“三基”行动计划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城区无办公用房或办公用房不达标社区服务站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到今年年底,官堰、许家塝、关公社区服务站办公用房都得到落实,中心城区社区服务站办公用房全部达标。二是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认真做好社区工作人员培训工作。以新一届换届选举为契机,组织、指导社区工作人员和新一届社区“两委”成员培训,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政策理论、专业知识、业务常识、社交礼仪等教育和培训,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社区工作者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提升社区工作队伍职业化水平;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每个社区应有一支志愿者队伍,有花名册、有服务类别、有活动、有记录,规范志愿者登记注册,到2011年底,社区志愿者注册数不低于居民人口10%。三是规范社区管理。进一步加强社区基本规范建设,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规章制度,建立规范的办事服务流程,严格执行上级有关文件规定,规范社区资产管理,规范社区财务管理,规范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
4、加强社区服务平台建设。全力搭建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社区公共服务站功能,依托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积极开展社会保障、就业再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治安、文化体育城市管理、文明教育等公共服务服务工作;切实拓展社
区服务项目。把服务群众、方便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建设和谐社区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开展面向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努力实现社区服务的网络化、社会化、市场化。
5、大力推进示范创建活动。不断完善和拓展社区服务功能和服务领域,发展社区卫生,繁荣社区文化,加强社区治安,美化社区环境,丰富社区教育,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在社区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社区各自的不同特点,积极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做好做优自己的特色,有目的地打造自治型、服务型、学习型、文化型、数字型、生态型和安居型等特色社区,不断创建社区建设新的品牌、塑造新的亮点、创出新的特色。每个街道都要推出1-2个社区工作特色品牌。
6、深入开展社区宣传教育活动。以建党60周年为契机,以中办发27号文件精神为重点,以社区建设先进典型为对象,加强宣传教育力度。一是建立社区宣传教育长廊。每个社区高标准、高规格、高要求地建立一个宣传教育长廊,以中办发27号文件精神为主要内容,向居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宣传社区先进典型,宣讲健康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消防知识、卫生知识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广泛开展居民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二是印发宣传教育手册。将与居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居民自治章程》、《居民公约》和
防灾减灾知识、安全卫生知识、公民道德教育等内容印制成宣传手册,发放到居民手中,教育居民遵守国家法律,讲究社会公德,做文明市民。三是加强舆论宣传力度。召开全区社区建设工作总结表彰大会,认真总结先进经验,表彰先进典型,采取各种形式加强宣传力度,努力形成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工作格局。
7、着力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进程。按照省市统一要求,完善社区基本信息录入,建立社区基本信息数据库,探索社区档案数字化管理模式,鼓励有条件社区建立社区网站,依托12343社区服务呼叫热线,为居民提供信息中介、政策咨询、困难求助等多方面的服务,提高社区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8、加强政策理论研究。积极探索研究当前社区建设面临的形式、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根据省、市出台的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出台政策性文件,推进我区社区建设工作科学发展。
三、行政区划和地名公共服务。
1、规范行政区划管理。根据我区城乡一体化规划和“村改居”、“合村建居”工作的推进,会同相关部门完成村(居)委会四至界限的核定工作,保证行政区域界线的完整和稳定,巩固勘界成果。
2、积极开展平安边界建设工作。按照省市平安边界建
设工作要求,开展平安边界建设联谊互访;遇到边界争议或界线管理有关的矛盾纠纷时,严格按照《荆门市边界纠纷调处应急预案》规定程序妥善处理;加强我区与相邻区的界线、界桩或界线标志物的管理和维护。
3、做好地名规划编制工作。积极配合市局进一步完善城区道路命名规划(初稿)编制工作。
4、做好日常地名管理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落实省市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规范地名命名更名,清理整顿低级庸俗和不规范地名。在进一步完善城区道路设标工作的基础上,完成村牌制作安装工作。加强对地名标志的维护和管理。
5、加强地名信息化建设与服务。按照市局统一安排,积极完善和更新我区地名数据库,探索加快开展地名信息服务的形式和内容,形成地名信息管理应用的长效机制。
二○一一年一月
第五篇:民生银行常州分行组织结构
民生银行常州分行部门划分及岗位职责
行长室:行长、副行长、行长助理
办公室:主任、综合文秘岗、科技运营岗兼机构建设岗、车辆管理岗兼行政后勤岗
保卫科:科长、保卫经理、保卫干事
财务会计部:总经理、资产负债管理、资金管理岗/统计岗、财务报账岗/资金业务岗、资金统计岗
运营管理部:总经理、会计管理岗、检查辅导岗、帐务处理岗、帐务复核岗
风险管理部:总经理、风险管理岗兼新模式研究中心、合规经理岗兼综合管理中心、风险经理岗、放款管理岗、放款操作岗、档案整理
公司银行部: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兼直接融资中心、产品经理岗、贸易融资中心经理、国际结算岗、贸易融资岗、票据业务岗 零售银行部:总经理、副总经理兼风险管理中心、业务推动中心见习副经理、宣传策划岗、渠道管理岗、风险经理岗、放款监督岗、权证管理岗、放款录入岗、档案整理、售后服务中心见习副经理、售后服务岗
私人银行部:私人银行经理
企业金融一部:副总经理、客户经理、客户经理助理
企业金融二部:总经理、客户经理、客户经理助理
中小企业部:总经理、客户经理、客户经理助理
营业部:总经理、公司团队、零售销售总监、零售客户经理、客户经理助理、商贷通直销员、理财客服团队经理、理财经理助理、客服主任助理、运营牵头人、对公客户监督、对公客户助理、对私客户监督、对私客户助理、信用卡专员 信用卡中心: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