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关于进一步加强油气田企业安全环保工作的意见】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文件 中油工程字(2006)273号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关于进一步加强油气田企业安全环保工作的意见
各有关单位:
为全面落实集团公司油气田企业安全环保工作座谈会精神,进一步加强油气田勘探开发的安全环保工作,构建油气田安全环保工作的长效机制,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责任,全面落实安全环保责任制
明确安全环保责任是实现油气田企业本质安全环保的基础。必须坚持行政正职是安全环保第一责任人的原则,必须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一)集团公司、股份公司总部负责油气田企业安全环保工作的综合管理。总部机关各部门负责本系统安全环保的专项管理,安全环保部门负责监督监察,专业公司负责油气勘探生产安全环保管理工作和技术支持。
(二)专业公司要明确工作界限,各负其责。勘探与生产公司负责油气田生产中与油气勘探开发直接相关业务的安全环保责任;涉及净化厂以外的管道、炼油厂和化工厂等业务的安全环保责任由相关板块负责。
(三)油气田企业是安全环保的责任主体,行政正职是本单位安全环保第一责任人。要依法建立健全安全环保责任体系,逐级明确各级领导、各个部门和每位员工的安全环保职责,做到“一职一责、一岗一责”,落 1 实全员安全环保责任制。
(四)分清甲、乙方的安全环保责任。根据不同承包方式分清责任。总包方式的施工项目,由乙方全面承担安全环保责任,并进一步细化安全环保合同;日费制的施工项目,由甲方全面承担安全环保责任,乙方必须严格按甲方的方案设计、指令进行施工作业。
(五)所有工程项目(物探、钻井、地质录井、测井、试油和井下作业)必须派驻现场监督。监督工作应按照国际标准,认真执行集团公司有关监督管理的规章制度。对于关联交易的工程技术服务,工程项目监督由各石油管理局(勘探局)派驻;对于市场开放的地区,工程项目监督由各油田公司派驻。各油田要提高对现场监督工作的重视,必须保证监督人员的数量和质量。
二、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强要害部位的监控
要害部位监控是预防重特大事故发生的关键所在,是安全环保工作的首选目标,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必须进一步加强十大重点要害部位的监控,做到全过程实时监控;必须不断完善重点要害部位的岗位操作规程,增强可操作性;必须强制员工培训达标,确保遵守操作规程,确保重点要害部位的安全,防止发生群死群伤的特大事故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六)“三高”(高压、高含硫和高危)气田的勘探开发作业。高含硫气井钻井工程设计必须考虑套管、井口的腐蚀问题;钻进气层前必须加装剪切闸板防喷器和近钻头内防喷工具;井漏严重的地区必须先堵漏后施工,确保固井质量合格;固井质量测井评价必须采用能够满足质量评价需要的先进技术;加强井场周围空气中硫化氢的监测,井口周围500米应设置为无人区,群众必须撤离;井下、井口、集气管线应安装自动截止阀。超高压高产油气井钻井工程设计必须满足不同工况下套管和井口的承载及密封要求;必须保证井身质量和固井质量;各层套管均应进行固井质量测井评价,以确保施工安全和油气井寿命;配备自动灌浆和气动加重装置; 2 定期监测各层套管的压力。
“三高”气田或气井投产后,生产过程管理重点要求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严格产量管理,要确保均衡生产,严格控制合理生产压差,在供气需求发生重大变化或动用备用能力时,要严格按照管理程序调整产量。二是要加强生产动态监测和动态分析,异常高压气藏和高产量气井要加强对井口压力的监测,特别是单位产量压降变化特征的动态分析;高含硫气田要求加强对气质组份的动态监测,特别是硫化氢和二氧化碳含量随开发阶段变化特征的动态分析。三是要加强对“三高”气田或气井的地面生产系统的运行工况在线监测、定期检查和生产维护。主要内容包括:净化厂的各种装置、设备及仪表的日常维护保养和定期检修;重要阀门、分离器和加热设备的检测和维护;地面集输系统的集输管线、设备及配套装置维护;在线监测自控系统和计量系统维护;泄压放空等安全保护系统维护;增压及其他动力设备维护。
气田地面工程设计要充分借鉴国外含硫气田安全设计方法,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和设备。在现有标准的情况下,要将管线、站场(含净化厂)的设计系数提高一个等级,必须从安全设置和防止硫化氢泄漏方面考虑站场安全系统。进站管道上必须设截断阀,在管线发生事故或站场发生火灾时可紧急自动截断。要根据管线沿线地区等级及管线内硫化氢的含量确定集气干线截断阀室的设置。净化厂要采用安全可靠的自控系统,设置独立于DCS系统的ESD系统和F&GS系统。处理高酸性气体装置或设备要设置H2S有毒气体检测器,要配置适量的安全防护设备。
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严格设备、材料入场检验。重点抓好材料复验,按照高酸性气田建设有关标准规范进行光谱分析和硬度测试,作好资料检查记录,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工程。要严格施工质量控制。重点监控焊接质量控制和焊口热处理,确保无损检测无漏点,焊口热处理效果。严格施工过程安全控制。重点作好大型设备吊装、设备管道运输、山区施工等方 3 案编制和审查工作,严格检查各项安全措施到位情况,避免发生安全责任事故。
(七)大型联合处理站、油库、原油稳定装置和轻烃装置。必须建立场站生产运行档案,记录生产运行、设备检修、事故处理、调整改造等相关资料,特别是百万吨以上的联合站等重点要害部位,要进一步细化监控措施,逐个制定专门的监控规定。加强油罐区、原油稳定装置、轻烃装置、原油脱水系统、原油外输系统的运行控制;加强加热炉、锅炉等特种设备管理,保证操作员工持证上岗;污水处理系统做到清洁生产;完善消防系统;严格设备的检修和日常维护。每半年至少对重点站场进行一次安全专项检查。
(八)天然气净化厂、油气田所属的炼油装置和化工装置。必须高度重视天然气净化厂、炼油、化工装置的安全生产,加大事故隐患治理;学习大型炼化企业经验,完善HSE体系;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及事故应急预案;加强对转化炉、合成塔、催化裂化装置、脱硫装置、硫磺回收装置、尾气处理装置等高温、高压设备的运行监控,定期对全厂压力容器及管道、放空系统、消防系统、DCS连锁系统、供电系统等进行检查、评价,消除不安全因素。严格执行系统和设备定期监测及保养制度,及时消除事故隐患。积极开展设备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对压力容器、压力管道,每年至少安排一次超声波测厚检查。
(九)海上油气田的勘探开发作业。必须充分认识海洋石油作业的高风险、特大事故的易发性和政治敏感性。针对海浪、海流、海冰、风暴潮、地震、海啸等地质、水文、气象条件和海洋石油作业的特殊性,海洋石油企业必须按季度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分析海洋石油安全环保形势,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严禁未取得海洋石油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单位从事海洋石油作业。坚持第三方发证检验制度。出海作业人员必须取得“四小证”或“五小证”。钻井施工中应使用无毒泥浆体系,污水、废油、钻井液、4 可燃气体不得随意排放,必须按有关规定采取集中处理或处理达标后排放。要建立单井技术档案,确保工程质量,防止油气层泄露事故的发生。对探井、评价井、试油试采井、生产井、废弃井等各类井的安全状况,对守护船、油轮、运送人员的工作船等各类船舶的安全状况,对海洋石油工程建设项目、海洋石油设施和动态作业等安全环保管理情况,每半年至少进行1次全面排查,发现事故隐患必须立即整治。
(十)主要污染物排放口。完善污染处理设施,严格做到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完善环境监测系统,在连续稳定的废水排放口建设在线监测系统,做到污染物排放实时监控,确保污染处理设施稳定运行。
(十一)环境敏感区的环境监测与保护。凡涉及到水源地、自然保护区、江湖沿岸、重要湿地、沿海滩涂等环境敏感地区的油气田,必须严格按国家法律法规组织生产;要加大污染治理投入,严格控制环境风险,从源头上防止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
(十二)人口稠密区的设施和施工作业。在人口稠密区施工作业,必须进行风险评估,分析危害因素,确定安全施工距离,设立警示牌,制定应急预案;人口稠密区的设施、管线,必须根据安全距离设置无人区,设立警示牌,及时清除不符合安全距离的违章建筑;做好群众的安全环保宣传教育。
(十三)放射性源。加强对放射源使用、储存、运输和废物处置等环节的管理与防护,必须建立专门的符合安全标准的储存库,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志,定期进行监测检查,严格执行放射源装卸和使用操作规程,杜绝丢源和落源事件的发生。
(十四)民爆物品与危险化学品。严格按照国务院《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加强对民爆物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毒品和腐蚀品等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销售、购 5 买、运输、使用、销毁等各个环节的安全管理和监督。
(十五)公共场所与交通车。严格控制在公共场所举办大型活动,对非办不可的活动,要有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安全防护措施,并严格报告制度。生产指挥车、大客车和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必须安装行车记录仪或GPS系统,严禁车辆带病运行,防止群死群伤特大交通事故发生。
三、狠抓执行,全面落实各项安全环保措施
做好安全环保工作必须强化执行力,油气田企业必须狠抓以下十项措施的落实,确保安全生产和环保达标。
(十六)方案部署和设计审查。建立健全工程技术管理体系,设立总工程师,负责重点项目方案部署和设计的审查。按照设计在预算中合理安排安全环保经费。重点探井、高压和高含硫井的钻井、井下作业设计审批关口上移,由油气田公司总工程师或主管负责人签字审批后方可实施;高危地区的钻井和井下作业设计审批应视具体情况由各油气田制定相应管理细则,严格把关。方案设计必须执行标准和规范,严禁缺项漏项,从源头把关;对可能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环节,在地质设计和工程设计的所有方案中都要给施工队伍非常醒目、非常具体、非常明确的提示和要求;必须使用成熟、适用、可靠的装备和工艺技术,不能拿高风险做试验,不能用安全做代价搞探索,不能为了控制投资而降低安全环保标准;对于老井(包括探井和评价井)转开发井或大型作业前,必须重新进行井况、固井质量和套管质量评价;井下安全阀设置和下深、井口装置型号选择、管线安全截断距离等必须经过严格论证。
(十七)采购产品的质量管理。严格采购产品准入制度,加强采购产品质量抽查,对不合格产品和生产不合格产品的厂家,一律清退出油气田市场。重点设备的加工制造,必须进行驻厂监造,出厂前现场安装前都必须进行严格检验;设备投产前必须进行检验,确保安装合格。
(十八)施工队伍的监督管理。严格施工队伍的准入制度,安全资质 6 不合格和业绩不佳的施工队伍绝不允许进入;杜绝使用报废机具和装备;施工队伍准入后,不具备开工条件的,坚决不准开工;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设计施工,监督必须到位,发现隐患必须停产整改;重要岗位及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安全防护设施和环境保护设施必须齐全;作业现场秩序必须规范;坚持强三基、反三违,推广违章积分制度,对屡次违章和严重违章行为必须严惩。
(十九)施工质量的监督和验收。坚持工期服从质量、技术保证安全、管理必须科学,应根据不同地域和季节特点合理安排工期,绝不能搞倒排工期抢进度,对夜间施工作业必须加强管理;重点工程、重要探井必须全程派驻HSE监督;所有施工作业完成后,油气田公司和施工作业单位必须共同对施工质量进行详细分析、评估和验收,如果验收不合格的,不予结算;安全风险较高的,在作业现场施工时,必须有上级行政和技术领导在现场指挥和组织协调。
(二十)井控管理。在钻井、井下施工中应严格执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与天然气钻井井控规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与天然气井下作业井控规定》和相关标准。加强钻井地质、工程设计,必须加强三压力(地层孔隙、地层坍塌和地层破裂压力)预测和监测。应编制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两书一表”(作业计划书、作业指导书、作业检查表),制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例卷及应急预案,强化应急演练,加强对安全措施落实情况的检查。尤其是对于高含硫油气田、高压高产井、海上钻井更应加强井控能力和紧急处置能力,维护员工与公众的安全。
(二十一)固井质量管理。固井工程必须从设计、准备、施工、检验四个环节严格把关,加强过程管理和监督,确保固井质量。必须在固井设计规定的时间内采用先进的测井技术进行固井水泥胶结质量评价,并按要求进行试压。淘汰单纯采用单声幅固井质量评价技术,高含硫气井、高含二氧化碳井、超高压高产油气井固井质量检测必须采用声波变密度测井、7 伽玛密度测井、扇区水泥胶结测井、超声波成像测井等评价方法。对非目的层段,也必须进行固井质量测井评价。
(二十二)事故隐患治理。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制定奖惩办法,分级落实责任;定期进行特种设备的检测和安全现状评价,对重大事故隐患治理项目进行科学论证,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实行挂牌督办,限期整改。
(二十三)部门间工作协调。建立油气田公司和管理(勘探)局工程技术、安全环保及生产运行等部门参加的局、处两级联席会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施工作业中的安全环保问题,对发现的事故隐患和井下复杂情况及时处置。
(二十四)完善技术规范。重新审视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规范和标准,特别要修改完善“三高”气田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 ;全面修订完善操作规程,做到只有“规定动作”,杜绝“自选动作”。
(二十五)对外交流与合作。对没有经验或技术不过关、安全风险大的“三高”气田,要与国外有经验的公司进行技术合作,借鉴先进经验、引进技术标准、学习管理方法,尽快适应“三高”天然气勘探开发健康快速发展的需要。
各油气田企业要按照本意见的要求,立即组织落实,并尽快制定适合本单位的管理细则,努力实现油气田安全环保形势的根本性好转。
二○○六年五月三十一日
第二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工作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工作意见
开学近两个月,学生中各种苗头开始冒头,安全警惕性有所放松,安全形势严峻,具体表现为:
1、学生方面:
(1)高一学生开始混熟,学生间的矛盾呈激化态势
(2)早恋现象严重
(3)抽烟严重,尤其在校门外小店购买散烟
(4)女生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5)手机上网现象严重
(6)学生间矛盾越来越隐蔽,反馈机制不够通畅
(7)学生迟到、缺课不在寝等情况反馈不及时、请假手续不规范
2、管理方面:
(1)值日巡查不到位
(2)年级检查处理不及时
(3)上课下班老师不管纪律
(4)班主任相关教育有所放松
(5)寝室管理存在漏洞,查寝不到位,学习状态不好
(6)门卫进出口把关不严
具体整治:
1、规范值日,严加管理督查。具体见《进一步规范值日工作通知》。
2、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关注学生假期安全。政教处发《致家长的一封信》,利用校讯通发布温馨提示。
3、年级召开教师会、班主任会、学生会(最好每周一次)、学生干部会,层层级级强化安全意识。
4、强化教师责任,对教学口负责,规范教师上课考勤和安全要求,召开音、体、美等专业教师会,强化安全,尤其强化专业老师对专业生的管理责任。
5、教书育人。教学口负责开展广泛的教师课堂活动,要求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6、活动育人。举行高三学生成人礼、八年级学生告别十四岁活动,利用运动会进行从班级到年级到学校的层层选拔,激励每个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7、加强与公安、工商、交警、质监、公交等相关部门的联系,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尤其加强校门外的小商店、原三里中学校园的安全监控。
8、建立有效的安全反馈机制,加强政教、保卫、学生纪保小组巡查。
第三篇:进一步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意见
各市城乡建设局,环翠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新区建设局,市城乡建设系统有关部门、单位:
为做好2011年及今后一段时期全市城乡建设系统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我委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请各有关部门、单位将贯彻意见于4月29日前报市城乡建设委工程建设科。
二〇一一年四月十四日
关于进一步加强工程质量安全
管理工作意见
2011年及今后一段时期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5号)、全省建设工程质量青岛现场会、全国和全省建筑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全市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以及市安委会《关于印发2011年有关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重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威安办发〔2011〕3号)精神,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以整顿规范市场秩序为切入点,以强化企业质量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为重点,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年”和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活动,大力推进工程建设标准化,加强工程质量安全动态监管,严格市场准入清出管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深化安全生产“三项行动”、“三项建设”,狠抓工程主体结构安全,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质量安全事故,促进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稳定好转,工程质量总体水平进一步提升,为推动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创造安定和谐环境,为“十二五”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一、完善责任体系,落实工程质量安全责任
(一)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建设单位的质量安全责任。建设单位是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的主要责任主体,依法对工程在设计使用年限内的质量安全负全面责任。建设单位要严格履行施工图审查、招标投标、建设监理、质量和安全监督、合同备案、施工许可、工程竣工验收及备案、工程技术档案移交、工程质量保修等法定职责,组织质量安全管理、工程竣工验收、工程投诉处理等工作。不得将建设工程肢解发包,专业工程必须发包给具备相应资质的施工队伍,不得签订“阴阳合同”。要严格执行有关工程建设标准,保证合理的工期和造价,不得降低工程质量安全标准,不得随意压缩合同约定的工期。在建设项目预算中应当按照国家、省、市的规定,单独列支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监理费、检测费等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的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并按照合同约定及时足额支付,施工单位不得挪作他用。要进一步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建设单位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要在建筑物明显部位设置永久性标牌,载明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参建单位名称和主要责任人姓名。
(二)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监管部门的质量安全责任。各级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和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应对本地区所有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质量安全工作负监管责任。要按照“安全生产基层基础深化年”工作要求,认真分析本地区、本行业的安全生产形势,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认真整治,消除隐患,严防各类重特大事故发生。认真贯彻落实市城乡建设委《关于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及住宅小区配套设施工程管理的意见》(威建发〔2006〕15号),明确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管职责;住宅小区路面、挡土墙、边坡支护等配套设施要随主体工程一起办理质量监督手续,由施工总承包单位负责工程质量管理,工程完工后由质量监督部门出具工程质量监督报告,验收不
合格的不予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机构要认真履行监督执法职责,对各方主体的质量安全行为实施监督抽查,督促各方主体质量安全责任的落实,通过创新监督方式方法,完善质量安全抽查、巡查和差别化监督制度。对违法违规行为要处理到位,参建企业行为要与资质管理、安全生产许可证、招标投标挂钩,资质该降级的降级,该吊销的吊销,该停止招投标资格的停止招投标资格,该清出市场的清出市场。
(三)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等参建主体和有关机构以及注册执业人员的质量安全责任。各参建单位和有关机构是工程质量安全的责任主体。勘察单位应当按照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勘察,并确保勘察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设计单位要加强设计过程质量控制,保证设计图纸达到现行规范要求的设计深度,确保工程结构的质量安全,确保主要使用功能的实现。深基坑和边坡支护等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勘察、设计成果必须经图纸审查机构进行审查。施工单位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工作全面负责。实行总承包的,由总包方负责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统一管理。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经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和技术标准进行施工。要健全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建立质量安全责任制,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专项质量安全技术方案,报监理单位审批后严格依照实施。要落实设计交底措施,做好质量安全交底工作。要严格执行材料见证取样制度,不得偷工减料,不得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监理单位要按规定采取旁站、巡视、平行检验等多种形式,及时到位进行监督检查。对施工现场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及时下发监理工程师通知单,督促整改并复查。对存在重大质量安全隐患的,应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要严格依据法律法规、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经批准的资质范围实施质量检测,保证各项检测数据和每份检测报告真实、准确、完整,不得弄虚作假。注册执业人员应对其法定义务内的工作和签章文件负责。因注册执业人员的过错造成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要依法追究注册执业人员的责任。
二、加大整治力度,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四)严格执行法定建设程序。法定建设程序是工程建设的客观规律,是工程项目科学决策和顺利实施的保证,也是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所有的建设项目、所有的建设活动,都必须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简化或弱化法定建设程序。对不按法定程序组织建设,规避监督管理的,发现一处、查处一处。对于未取得施工许可证擅自进行施工的,勘察、设计、监理等相关单位不得在地基验槽检查记录表签字;质量监督部门对验槽程序不予认可,不得批准进入下道工序施工;建管部门要下发责令停工通知书,限期整改,并将有关情况及时上报建设主管部门;建设主管部门按照《建筑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对建设、施工等责任单位进行严肃处理。
(五)规范建设工程招投标活动。严格落实《招标投标法》、市城乡建设委和市监察局《关于切实加强全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的意见》(威建发〔2004〕45号),规定范围内的勘察、设计、监理、施工及设备、材料采购等均要实行招标投标,不得议标或直接发包。所有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相应的招标投标活动要全部依法纳入建设主管部门监督管理范围,进入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公开交易。积极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招标,完善评标办法,促进评标工作更加公正、科学。加强对招标公告发布、投标报名、投标资格审查、招标文件编制、评标定标等关键环节的监管,防止人为限制因素,杜绝暗箱操作。坚决打击招投标弄虚作假、围标串标、私招乱雇等违法违规行为。要强化合同的监管,完善合同备案制度,监督合同全面履行。
(六)规范工程分包行为。严厉打击建设单位肢解发包以及施工单位转包、违法分包等行为。对《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明确界定的肢解发包、转包和违法分包行为,一经查实,对涉及到的企业,该处罚的处罚,该清出市场的清出市场,绝不能心慈手软、姑息迁就。
建设工程的发包单位和承包单位必须依法订立书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分包单位对分包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生产负责,总承包单位对分包工程承担连带责任。
(七)加强市场与现场的联动执法。认真贯彻落实《威海市建设工程项目招标中标后跟踪管理办法》(威建发〔2008〕43号),切实将有形建筑市场管理和施工现场管理紧密联系起来。要从建筑市场的源头管起,实现市场和现场的联动。管现场的和管市场的要互相配合,管市场的要加强跟踪,将监管延伸到施工阶段;管现场的发现参建主体的市场不规范问题,要及时通报给市场管理部门,市场管理部门要及时作出处理。各市、区建设局和建管、质监部门要严格按照《威海市建设市场信用档案管理办法》(威建发〔2006〕29号)的规定,及时将各自查处情况报市城乡建设委,汇总后通过“威海建设信息网”将不良行为进行发布,即时与招投标和评先选优挂钩。要通过建立联动执法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三、加强过程控制,强化施工现场管理
(八)严把关键岗位人员资格关。项目经理、项目总监、质检员、安全员、施工员、材料员、监理员、资料员、见证取样员等质量安全管理人员,以及与质量安全有关的施工操作人员,必须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素质要求,持续不断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逐步培养造就一支由高素质的项目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和一线操作技工组成的建筑人才队伍。
(九)严把材料使用关。所有进场材料,必须经过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施工现场。按照规范标准要求,需要复试的,必须按规定的频次和数量进行复试,复试不合格的坚决清除出施工现场。建设、监理单位要严格执行见证取样、送检制度,严禁不合格材料用于工程。严禁使用违规张拉或冷拔调直加工的钢筋,对违反规定使用不合格钢筋以及检测数据弄虚作假的行为,要依法严肃查处,严格追究相关责任单位和个人的责任。强化对预拌混凝土和建筑节能材料质量抽检、见证取样送检、不合格检测结果上报和试样留置工作的监管,不达标的材料一律清出现场,确保预拌混凝土和建筑节能材料质量安全。
(十)严把标准规范执行关。认真贯彻落实《威海市工程建设现场管理标准》,深入开展标准化活动,全面提高施工现场管理水平。重点抓好关键环节、重点部位的质量安全控制,坚持事前预控、事中检查、事后验收的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坚持设计文件图纸逐级会审制度,重点工程由总工程师、主管工程师审核,一般工程由专业工程师审核,每份图纸必须经过两名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审核并填写审核意见。施工前要对设计图纸、施工方案、质量安全措施逐级进行详细交底,并留存交底记录。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操作程序、施工工艺,坚持“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作业,实行先试验、后示范的样板工程引路制,强化现场检测管理,使每个技术环节都处于受控状态。监理工程师要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严格过程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坚决予以纠正。特别是对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要制定专门的施工技术方案和针对性的质量安全措施,依靠科学的施工方案、先进的施工工艺和可靠的施工技术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十一)严把工程核验关。施工单位要严格执行自检、互检、交接检制度,上道工序不合格坚决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监理单位要认真落实巡视、平行检验和旁站制度,严格监控工程质量,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要重点抓好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的工程质量验收关,确保工程结构质量安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要保证工程实施全过程的原始记录、竣工验收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确保项目出现问题有追溯性。
四、改进监管方式,切实提高监管效能
(十一)强化动态监管。加强建设类企业尤其是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和资质动态管理,凡发生死亡事故或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要立即暂扣责任单位的安全生产许可证,责令其所有在建项目停工整改,对发生较大事故的,还要同时暂扣、降低或取消其资质。组织
对企业资质和安全生产许可证等情况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资质该降级的降级,该吊销的吊销。严格执行《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5号),按照规定的监督内容和程序,加快建立健全以抽查为主要方式、以行政执法为基本特征的工程质量监督模式,对在建工程进行全过程动态监控,确保主体结构安全。组织开展全市建设工程项目综合执法检查,对发现的违规企业和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十二)积极推行差别化监管。根据工程类别、重要性及工程参与单位的业绩、信誉、质量保证能力等情况,实施分类监督,着力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监督效能。将发生质量安全事故的和不良行为记录较多的企业、个人列为重点监控对象,加大监督检查的频次,其行为即时与企业的招标投标和资质管理挂钩,使企业一处违法、处处受制,促进企业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诚信经营。加强对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难点、热点问题的研究,积极探索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的新思路和新方式。
(十三)强化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的监管。对各类园区、招商引资、城乡结合部、村镇工程等要全面覆盖,进行重点检查。加强重大危险源监控,在安全报监和质量报监环节,对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进行登记造册,对施工方案进行认真审查,确保重大危险源全部纳入日常监管范围。组织开展重大危险源专项治理行动,重点是深基坑、高大模板及支撑系统、脚手架、建筑起重机械、临时用电等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对存在重大危险源的工程,严格审查相关的方案论证、审查、签字等环节。对检查出的问题,要明确责任人和整改时限,限期整改,质量安全隐患未达到整改要求的不批准复工。严格执行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民用建筑外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防火暂行规定〉的通知》(公通字〔2009〕46号)的规定,严格落实设计标准,依法履行基本建设程序,严格执行材料见证取样制度,切实保证外墙外保温的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
五、深入研究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十四)全力推进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工作。开展标准化示范工地创建活动,组织召开全市标准化管理现场观摩会,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标准,样板引路,以点带面,缩小企业之间、区域之间标准化管理水平的差距,促进全市标准化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健全创建活动的奖励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加大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对创建标准化示范工地的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凡是创建标准化示范工地的,在参加投标时给予加分奖励;没有被评为标准化示范工地的工程不得参加各类评优活动;企业创建标准化示范工地的业绩作为企业考核、评选诚信企业的重要依据。
(十五)切实提高住宅工程质量。认真贯彻落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深入开展住宅工程质量通病专项治理活动的通知》(鲁建发〔2010〕14号)精神,深入开展住宅工程质量通病专项治理活动。要把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作为住宅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组建相应的领导机构,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保障竣工房屋使用功能,进一步提高住宅工程用户的满意度。全面实行住宅工程分户验收制度。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要严格履行分户验收职责,对分户验收的结论进行签认,不得简化分户验收程序。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要加强对分户验收工作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监督有关方面整改。要确保分户验收工作质量,坚决防止走过场、流于形式。对在分户验收中弄虚作假、降低标准或将不合格工程按合格工程验收的,要依法对有关单位和责任人进行处罚。住宅工程未经分户验收或分户验收不合格的,一律不得交付使用。
(十六)积极推行绿色施工。严格执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施工导则》,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在施工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环境污染,开展创建“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绿色施工现场活动,大力发展节能型、环保型绿色建筑。严格执行市城乡建设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产和使用预拌混凝土管理的通知》,凡按规定应使用而未使用预拌混凝土的工程,对基础、主体结构分部工程验收不予备案。研
究出台管理办法,今年年底前在中心城区全面禁止现场搅拌砂浆。研究出台《威海市新建住宅全装修工作实施意见》,新建高层住宅全面实行装修一次到位,条件成熟时新建商品住宅基本实现全装修,为消费者提供功能完备的住宅商品。继续深入开展建筑渣土及散流物体运输专项治理活动,确保创建文明城市期间及今后市区环境质量持续改观。
(十七)积极推动和完善信用制度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市城乡建设委《威海市建设市场信用档案管理办法》、《关于加强预拌混凝土质量管理的通知》(威建字〔2010〕125号)、《关于印发《材料设备供应企业不良行为扣分标准》的通知》(威建发〔2011〕9号),不断完善工程质量安全责任主体信用信息数据库,及时向社会公开,并在招投标、资质管理、评先选优等方面实行奖优罚劣,努力营造“诚信得益、失信受损”的市场环境。有关主管部门应及时汇总监督检查情况,不良行为记录信息及时报送市城乡建设委。市城乡建设委负责建立和完善企业市场信用管理信息平台,汇总、公布企业诚信行为信息。
(十八)不断完善市场准入清出制度。要把市场主体的质量安全行为纳入动态监管的重要内容,凡是工程质量安全行为较差的,要及时对其资质资格和投标资格作出限制,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造成恶劣影响的,或者多次发生质量安全事故、不能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的,坚决清出建筑市场。对采取带资、垫资、合作开发等形式参与工程建设的企业尤其是外地进威施工企业要严格管理、严肃查处,情节严重的要坚决清除市场。
(十九)严格落实隐患治理和事故查处各项制度。对质量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要实现经常化、制度化,进一步健全隐患分级监控治理、重大隐患挂牌督办、跟踪督促整改落实等制度。对发现的质量安全隐患要按照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的要求,及时整改到位。对不认真进行隐患整改以及对隐患整改不力造成事故的,要依法严肃处理。要认真贯彻落实《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严格按照规定时限上报事故。要坚持“四不放过”原则,查明事故原因,提出处理意见和整改措施,严肃追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实行质量安全事故“一票否决制”,凡是发生质量安全生产事故的一律不得参加评先评优。(二十)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开展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物资和设备普查、登记、建档等工作,建立应急救援资源定期报备制度,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能随时调用。组织开展建筑施工防火、大型设备损毁等应急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加强安全生产预警机制,逢节假日、重大节日等敏感时间以及高温酷暑、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来临前,及时发出预警通知,结合行业实际,提出指导性对策措施,开展检查督查,落实应急防范措施。企业要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动态监控及预警预报体系,对所属工程项目定期进行安全隐患和风险的排查分析,发现事故征兆要立即发布预警信息,落实防范和应急处置措施。
第四篇:油气田企业增值税管理办法
《油气田企业增值税管理办法》解读
集团公司财务部 尹凤兵
根据国务院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为落实增值税转型
要求,结合原《油气田企业增值税管理暂行办法》在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 局日前印发了《油气田企业增值税管理办法》(财税〔2009〕8号,以下简称《办法》),规范油 气田企业增值税征管工作。本文从油气田企业增值税管理办法的立法背景、《办法》和原规定的差 异两方面对《办法》作分析解读,希望对油气田企业财务人员理解和执行《办法》有所帮助。
一、原《油气田企业增值税管理暂行办法》的立法背景
1994年,我国实施工商税制改革,取消对内资企业征收产品税和对外商投资企业征收工商统一 税,确立了在生产和销售环节普遍征收增值税,对部分商品再征一道消费税,保留对提供劳务、转 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征收营业税的新的流转税制度。这次税制改革,实现了与国际税收惯例的 初步接轨,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分工,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 用。
按新税制规定,石油企业生产和销售石油产品征收增值税,汽、柴油从量定额征收消费税,加 工、修理修配之外的劳务缴纳营业税。执行新税制后,石油企业税赋水平普遍加重,据原新疆石油 管理局测算,和税改前相比,税改后税负增加了2至3倍。偏高的税负,不仅制约了石油企业的发展,也导致部分石油企业出现较严重的欠税情况。
1995年至2005年,各产油地区税务部门和石油企业连续举办了11届石油企业国税征管研讨会,交流研讨石油企业增值税征管问题。在第一至第四届研讨会上,税企双方一致认为导致石油企业税 负偏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增值税和营业税并存,征税范围有交叉;二是我国实行生产型增值 税,油气生产的特点导致进项抵扣不足。油田企业按照专业化的要求,分别组建了勘探、钻井、油 建等二级单位,向油田开发单位提供勘探和钻井等劳务,按照原《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规 定,这些内部劳务要缴纳营业税。另外,在油气生产过程中,勘探阶段投入大、风险高,而开发阶 段投入较少(前期投入约占企业总投资60%)。生产型增值税制下,勘探阶段形成固定资产的购进 货物进项税不能抵扣,而开采环节可抵扣进项非常少,导致油田企业增值税的负担常年维持在11% 左右的水平,不仅远高于税改前,也高于煤炭等其它采掘行业。
根据研讨会的研讨情况,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先后下发了(94)财税字第073号、国税发〔 1995〕132号和国税发〔1999〕240号三个文件,将地质勘探、钻井、井下作业、集输、供水、供电 及油建等15类劳务认定为油气生产的组成部分,规定油田企业内部非独立核算单位向油田提供这些 劳务不征收营业税,向外单位或油田下属独立核算单位提供上述劳务按规定征收营业税,同时明确 了油田企业由总机构统一计算增值税进项税额和销项税额,再按各地区油气产量进行分配的纳税模 式。这三个文件,解决了油田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交叉问题,首次提出了生产性劳务的概念,为下 一步的改革做了政策铺垫。
1999年,石油天气集团公司重组上市,前述提供生产性劳务的单位多数留在存续部分,原先企 业内部行为变为不同法人之间的提供劳务行为,按税法规定应缴纳营业税。为支持石油企业改制重 组,落实国务院关于不因改制重组而增加企业税收负担的要求,经国务院批准,2000年,财政部和 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油气田企业增值税暂行管理办法》(财税字〔2000〕32号)。这个办法和当 时的增值税条例相比,有两点突破:一是适当扩大油田企业进项抵扣范围,文件采用正列举的方式 规定了石油企业不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目录(依据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编写的97版《石油设施
固定资产目录》,列举了6大类共100项资产),目录之外用于油气生产的购进货物进项税准予抵扣,不论财务上是否作为固定资产管理;二是将地质勘探、钻井、采注、集输等15类生产性劳务作为原 油、天然气的必要生产环节,征收增值税。这两项突破,扩大了油田企业抵扣范围,降低了企业增 值税负担,保持了油气生产全过程增值税抵扣链条的连续和完整,也达到了重组前后油气田企业利 益格局基本不变的总体要求。财税字〔2000〕32号文和随后的国税发〔2000〕195文件(对跨省提 供生产性劳务的实行在劳务发生地按6%征税率预缴,在机构核算地汇缴),确立了油气田企业准 消费型增值税征管模式,促进了油气田企业的改制重组,也为我国实行增值税转型开创了先例和试 验田。
二、《办法》和原规定的差异比较
《油气田企业增值税暂行管理办法》自2000年1月1日实施以来,基本解决了石油企业进项抵扣
划分困难和抵扣不足等问题,保证了国家对石油、石化集团等油气田企业增值税政策的顺利实施。结合全国增值税转型要求,《办法》对原不允许抵扣的规定进行了相应修改,同时对原32号文执行 过程中在油气田企业认定、生产性劳务认定等方面作了进一步明确。和原规定相比,变化主要体现 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取消了不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目录。
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新购进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原《油气田 企业增值税暂行管理办法》中列举了近100种设备不允许抵扣,本次按转型的总体要求取消了此规 定。
此外,《办法》对“非应税项目”的解释是“提供非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建造非生产性建筑物及构筑物”,这一表述和《增值税条例实施细则》略有不同。按照财政部和税 务总局的解释,现行增值税范围中的固定资产主要是机器设备和工器具,因此,增值税转型后允许 抵扣的固定资产仍然是上述范围,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属非增值税应税项目,转型后仍不能纳入 增值税抵扣范围。《办法》规定的可抵扣的范围较大,继续体现了国家对石油企业的政策扶持。
(二)进一步明确了油气田企业的范围。
原32号文对“油气田企业”的表述较为模糊,对两大集团改制企业是否应该享受油气田企业待 遇以及“其他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的内涵等问题上,部分税务机关和企业在理解上存在分歧。本 次,《办法》明确将“其他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界定为两集团以外的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同时,为兼顾国有企业改革实际,将两大集团持续重组改制继续提供生产性劳务的企业也纳入油气田企业 的范畴。从产权角度而言,这些改制单位已不完全是集团控股,个别甚至已经脱离了集团序列,但 在现阶段经济发展条件下,仍需要母体企业给予一定的扶持。如不能纳入油气田企业范围,这些改 制单位向油气田企业提供生产性劳务时就不能开具增值税发票,影响业务承接。需要指出的,自 2009年1月1日起,必须是两大集团参股控股的改制单位才可按油气田企业管理。
(三)降低了跨省提供劳务的预征率。
油气田企业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提供生产性劳务,按国税发〔2000〕195号文件规定,要在劳
务发生地按6%的预征率预交增值税,预交的税款可在机构所在地汇算抵扣。随着增值税转型的全面
推开,纳税人的增值税负担水平普遍会有所下降,为平衡油气田企业机构所在地和劳务发生地税收利 益,跨省提供劳务的预征率也应相应下降。考虑石油工程单位实际税赋水平和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办法》将油气田企业跨省提供生产性劳务的预征率由原先的6%降为3%。
(四)进一步明确了生产性劳务的范围。
近年来,石油工程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加上国家对环境保护监管力度的加强,油气生产
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型劳务,为此,《办法》对原先的生产性劳务范围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如钻井 业务的滚动井、分支井、气泡井,第十四类的环境保护和第十五类中的监督、监理、数据传输等。此外,为减少征管分歧,特别是减少国税、地税之间因争夺税源引发的矛盾,《办法》对个别生产 性劳务进行了重新的整理和表述,包括第七项试油(气)、第九项采油采气和第十五项其他劳务等。
(五)表述更规范、简洁。
《办法》删除了原财税字〔2000〕32号文第三条关于纳税人的规定、第十四条关于纳税申报的 规定和原国税发〔2000〕195号文件第(二)关于纳税登记的表述。上述内容,在《增值税暂行条 例实施细则》和《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已有明确规定,略显重复,并且容易在执行中引起歧义。从立法规范性角度讲,对相同事项,上位法有规定的,按上位法执行;上位法未明确规定的,再由 下位法补充。《办法》属部门规章,《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和《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属行 政法规,行政法规的法律级次高于部门规章,《办法》无需再重复规定。本次《办法》修订过程中,较好地避免了我国在部门立法中普遍存在的法律规定过于原则抽象、内容交叉重复等立法技术问题,行文和表述更加规范、简洁。
鉴于我国增值税和营业税并存的格局,《办法》和原规定一样,仍保留了对企业身份的限制性 规定。油气田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生产性劳务缴纳增值税,而非油气田企业提供生产性劳务却要缴纳 营业税,这种因企业身份不同而导致不同税收待遇的现象,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税法的公平性。此外,作为油气田企业,向其它油气田企业提供生产性劳务缴纳增值税,向非油气田企业提供生产性劳务 却要缴纳营业税,同一纳税人提供同样劳务却缴纳不同的税种,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税法的统一 性和严肃性。当然,《办法》是国家对石油行业的特殊政策,不可能对现行税制有太大的突破,这 些问题,有待于在将来税制改革和增值税立法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解决。
三、执行新办法需关注的问题
《办法》自2009年1月1日起执行,鉴于油气产业在各地税源中的重要地位,《办法》规定,各
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制定具体实施办法。为此,各油气田企业应高度重视和所在地税务征管部门 的协调沟通工作。
一是要积极关注各地税务机关关于增值税转型的具体操作规定,特别是可抵扣进项税的固定资 产范围方面的规定,结合《办法》,积极向主管税务机关做好抵扣范围认定工作。
二是要认真做好油气田企业资格认定和鉴别工作。《办法》规定:油气田企业之间提供生产性 劳务缴纳增值税,油气田企业从非油气田企业分包的生产性劳务,不缴纳增值税。为避免税务风险,各油气田企业财务部门和生产部门应密切配合,在内控流程中增加业务单位身份鉴别控制点,提前 介入工程承包合同,对合同各方油气田企业身份进行认定。
三是切实做好外购货物进项抵扣划分工作。石油企业生产活动和生活服务交错、营业税业务与 增值税业务并存、增值税应税项目与非应税项目混杂,企业购进的货物,有的能抵扣进项税,有的 不能抵扣,外购货物进项抵扣问题一直是油田企业增值税征管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各企业财务部 门结合货物采购、领用实际情况,准确划分各类货物的领用单位和最终用途,根据可核查的采购和 领用记录计算进项抵扣范围和金额,避免出现因划分不清而导致的税务风险。按照现行税法规定,如果企业不能准确划分进项抵扣范围或不能提供可信划分依据的,由税务机关核定作进项综合转出 处理。
(责任编辑:刘建斌)
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降本增效作用
江西九江石油分公司 李云峰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八条规定,准予从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包括“从销售 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而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若不属于《中华人民共 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条所规定的不得抵扣的情况,其进项税额均可以抵扣。
根据规定,企业支付的诸如水电费、运费、办公用品、低值易耗品、修理费、劳保用品、警卫 消防、印刷费等等,只要是能依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其进项税额均可以抵扣。这样就不必全额 入费用,由此可大大降低费用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在日常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有些会计人员或 费用支出的经办人员对此相关税法缺乏足够认识,没有对所报销的费用发票作强制性的要求,因此 无形之中增加了费用的列支,未能依法抵扣进项税,从而导致企业效益的流失。
笔者在日常工作的接触中,这样的例子司空见惯,比如水电费,作为一般纳税人,我们理应可 以合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但由于相关人员未向供水供电部门提出申请或积极索取专用发票,以 致不能抵扣,财务部门也只好全额列费用支出。又如,在日常采购业务过程中,本可以从具有一般 纳税人资格的供应商中采购,但却忽略了专用发票的问题,而从小规模纳税人供应商中采购,以致 普通发票不能抵扣。如劳保服装、警卫消防器材、加油机配件、办公用品等等。再如,我们便利店 采购的商品,如果是普通发票,财务必须全额进库存成本,而实际向客户收取的是含税销售收入,那么这块销项税是没有进项税相抵的,而且差价还必须保证在17%以上才有利可图。另据笔者从税 务部门了解到,对于小规模纳税人供应商,如果客户要求,他们完全可以向其登记的税务部门提出 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而由此征收的税款可以抵其应缴税款,也就是说向我们提供专用发票,无须 增加其成本,只是烦琐一点而已。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依法积极索取增值税专用发票,从而降低费用水平,进而提 高经济效益。略知财务常识的人都知道,100元的支出,如果是专用发票,我们列费用是83元,另 外17元作进项税,而如果是普通发票,我们就必须全额列费用,利润也就减少17元。试想,如果是
1万元乃至100万元的支出呢?因此,如中石化旗下所有的企业都依法积极索取专用发票,毫无疑问,其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将是不可估量的。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提交的增值税转型改革方案,自2009年1月1日起,在维持现行增值
税税率不变的前提下,允许全国范围内(不分地区和行业)的所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抵扣其新购进 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额。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应征消费税的小汽车、摩托车和游艇排除在新购进 设备范围之外。随着可抵扣的进项税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按照增量扣除的原则,将会使那些亟待更 新设备、提高资本技术含量的企业得以实实在在地节约现金流。摆在我们企业管理者面前的就是要 充分利用政策依法积极索取专用发票。
如何充分、有效地用好增值税有关政策,为企业开源节流不遗余力呢?首先,严把“进口关”,我们须强化全员意识,积极向供应商索取专用发票,在日常采购中优先选择有一般纳税人资格的供 应商;其次,严把“出口关”,相关管理部门,尤其财务部门在支付采购资金时严格审核发票,无 特殊情况的普通发票不予报销;再次,制定相关采购供应制度,将专用发票的索取纳入制度考核。
(责任编辑:黄
第五篇: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
生产工作的通知
国发(2010)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全国生产安全事故逐年下降,安全生产状况总体稳定、趋于好转,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事故总量仍然很大,非法违法生产现象严重,重特大事故多发频发,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暴露出一些企业重生产旅行车安全、安全管理薄弱、主体责任不落实,一些地方和部门安全监管不到位等突出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全面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1、工作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安全生产有可靠保障的基础上;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安全标准,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坚持依法依规生产经营,切实加强安全监管,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促进我国安全生产形势实现根本好转。
2、主要任务。以煤矿、非煤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
用爆炸物品、冶金等行业(领域)为重点,全面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要通过更加严格的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采取更加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政策措施,集中整治非法违法生产行为,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要尽快建成完善的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在高危行业强制推行一批安全适用的技术装备和防护设施,最大程度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技术装备全面达到国家和行业标准,实现我国安全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重点行业的企业重组和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彻底淘汰安全性能低下、危及安全生产的落后产能;以更加有力的政策引导,形成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二、严格企业安全管理
3、进一步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企业要健全完善严格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坚持 不
安全不生产。加强对生产现场监督检查,严格查处违章指挥、违规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行为。凡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的,要责令停产停工整顿,并对企业和企业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规定上限的经济处罚。对以整合、技改名义违规组织生产,以及规定期限内未实施改造或故意拖延工期的矿井,由地方政府依法予以关闭。要加强对境外中资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反导和管理,严格落实境内投资主体玫派出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督责任。
4、及时排查治理安全隐患。企业要经常性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并切实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建立以安全生产专业人员为主导的隐患整改效果评价制度,确保整改到位。对隐患整改不力造成事故的,要依法追究企业和企业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对停产整改逾期未完成的不得复产。
5、强化生产过程管理的领导责任。企业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成员要轮流现场带班。
煤矿、非煤矿山要有矿领导带班并与工作同时下井、同时升井,对无企业负责人带班下井或该班而未带班的,对有关责任人按撤离职守处理,同时给予规定上限的经济处罚。发生事故而没有领导现场带班的,对企业给予规定上限的经济处罚,并依法从重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6、强化职工安全培训。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殊工种人员一律严格
考核,按国家有关规定持职业资格证书上岗;职工必须全部经过培训合格后上岗。企业用工要严格依照劳动合同法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凡存大不经培训上岗、无证上岗的企业,依法停产整顿。没有对井下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教育,或存在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的企业,情节严重的要依法予以关闭。
7、全面开展安全达标。深入开展以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为内容的安全生产
标准化建设,凡在规定时间内未实现达标的企业要依法暂扣其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责令停产整顿;对整改逾期未达标的,地方政府要依法予以关闭。
三、建设坚实的技术保障体系
8、加强企业生产技术管理。强化企业技术管理机构的安全职能,按规定配备安全技术
人员,切实落实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技术管理负责制,强化企业主要技术负责人技术决定和指挥权。因安全生产技术问题不解决产生重大隐患的,要对企业主要负责人、主要技术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给予处罚;发生事故的,依法追究责任。
9、强制推行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煤矿、非煤矿山要制定和实施生产技术装备标准,安装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等技术装备,并于3年之内完成。逾期未安装的,依法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生产许可证。运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的道路专用车辆,旅游包车和三类以上的班线客车要安装使用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于2年之内全部完成;鼓励有条件的渔船安装防撞自动识别系统,在大型尾矿库安装全过程在线监控系统,大型起重机械要安装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企业安全防护水平。
10、加快安全生产技术研发。企业在财务预算中必须确定必要的安全投入。国
家鼓励企业开展安全科技研发,加快安全生产关键技术装备的换代升级。进一步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等,加大对高危行业安全技术、装备、工艺和产品研发的支持力度,引导高危行业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水平,合理确定生产一线用工。“十二五”期间要继续组织研发一批提升我国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的关键技术和装备项目。
四、实施更加有力的监督管理
11、进一步加大安全监督力度。强化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对安全生产的综合监管,全
面落实公安、交通、国土资源、建设、工商、质检等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及工业主管部门的安全生产指导职责,形成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在各级政府统一领导下,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等影响安全生产的行为,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和行业管理部门要会同司法机关联合执法,以强有力的措施查处、取缔非法企业。对重大安全隐患治理实行逐级挂牌督办、公告制度,重大隐患治理由省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挂牌督办,国家相关部门加强督促检查。对拒不执行监管监察指令的企业,要依法依规从重处罚。进一步加强监管力量建设,提高监管人员专业素质和技术装备水平,强化基层站点监管能力,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现场监管和技术指导。
12、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属地管理。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有关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要按职责分工,对当地企业包括中央、省属企业实行严格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管理,组织对企业安全生产状况进行安全标准化分级考核评价,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并向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担保业等主管部门通报,作为企业信用评级的重要参考依据。
13、加强建设项目的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