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门科学
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班主任是班级管理最直接的实施者,是一个班集体的领头羊,班主任工作的成败将影响到班级工作的开展。纷繁复杂的班级管理工作是班主任的日常工作重点,学校千头万绪的工作,都需要班主任点点滴滴地去贯彻和完成,因此,班主任是最苦的;班主任是学生心中最有份量的称谓,一个成功的班主任影响的可能不只是几十个人,甚至是几代人,所以班主任又是最幸福的。我作为众多班主任中的一员,既感到自豪又感到任务的艰巨,但只要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班级管理工作就能更上新台阶。下面我谈谈在班级管理中的一些管理方法:
一、建立全民干部队伍——由“以点带面”转向“以面带面”
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能使班级工作从繁重走向简单与轻松,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和主人翁意识。以前的班干部队伍总是由班上少部分同学担任,虽然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也力求给其他同学起模范带头作用,但小学生单纯,有强烈的表现欲望,都希望参与班级管理。这时,班主任不妨放开“权力”,给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不把权力只集中在几个同学手中,根据学校,班级的实际情况,设立班级公共事务管理小岗位,让每个学生对班级工作负责,班干部,课代表,小组长,各级各类管理等都应让学生各尽其职,分工协作,相互制约,通过学生的个性能力使每个学生能在班级管理中找到自己满意的位置,各展所长,各尽其能。有些岗位虽小,但它们也是班级管理的一个最小单元,实行全民皆官,全班共管,使每一个学生在管理与被管理中分享管理的酸、甜、苦、辣,增强遵守班级规范的意识。在我班,每个同学都是班干部,只是分工不同。比如卫生值日,我分为几大块:包干区、教室、卫生区、讲台、黑板报等等哪些人做,红领巾督查、图书管理、门窗管理、推普员等,每天哪些人做哪些事,值日表上都有安排。早上老师没到时,清洁班长就得督促把班级卫生工作做好,八位组长必须把家庭作业交到科代表的手中,科代表及时送到老师手中批阅,然后,值日班长组织早读,上、下午的眼保健操也有专人检查,每个人都以饱满的热情进行自己的工作,真正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人人有人管,人人能管人。班级干部能“分权”、“分层”合作,形成了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亦即“以面带面”。
当然,班主任要时常予以指导,定期分批召开班干部会议,检查落实情况,总结得失,班干部各个岗位建设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形式存在,班主任要大力表扬干部的优点,帮助小干部树立威信,鼓励干部大胆工作,对于班干部在班级中的不良行为,及时纠正,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整个班级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
二、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塑造班级灵魂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的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冯恩洪说:“环境是一种教育力量。我可以叫我的学生不随地吐痰,这是一种教育,但是我还应该创造一种环境和气氛,使学生不好意思随地吐痰。我可以叫学生勤奋学习,我还应创造一种氛围,使学生置与其间,不学觉得愧对老师,愧对学生,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这种教育就是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对每个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这种教育不同于课堂教育,它虽是无形的,但又是无所不在的,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灵魂。
1、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走进我班教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图书角”,在图书角里,摆满了中外名著和各类作文书,课余孩子们认真地阅读,整个班级充满了浓浓的学习气氛。在书架上方,贴着一句由同学们一致认可的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让孩子热爱书籍,一个优秀的班集体,首先要具有浓郁的书香气息。”左面墙上是“你行我也行”栏目,这是专门用来展示同学们定期举办的手抄报、绘画作品的板块,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后墙黑板上的内容丰富多彩:其中包括优秀文章、语、数、外学科的补充知识,每两周一换,右边是“争星园地”,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竞争意识,包括“劳动星、进步星、好学星、文娱星、体育星、文明星”。一天一评,要是哪位同学在某个方面表现突出就争得一颗星,学生们积极性高涨,争得了令人羡慕的“满天星”,每一颗星星都闪耀着绚丽,迷人的光彩。
2、环境影响习惯。一个好的环境可以造就一批品质好的人,可以使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好的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习惯成自然,最终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每当新学期开始,我总是亲自和几个小干部一起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把学习用品、卫生工具放置到妥当的地方,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一种整洁的环境。因此,我班学生每次打扫清洁后都把工具摆放得整齐,教室里是窗明地净,地面无灰尘,学生无论如何都不会去吐上一口痰。这样,学生逐步形成了讲卫生、爱整洁的好习惯,每个月都能争夺“卫生流动红旗”。
比如早上到班后,我总是和小干部一早进教室,先进教室的同学引导他们随到随读,后来的同学见教室里的同学在认真地早读,便悄悄地走进教室,很快拿出课本认真读起来,在这种环境里,同学们慢慢形成了一种早读的自觉行为,没有一个人说话,教室里是书声琅琅。我认为利用环境育人是转变班集体面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方法,环境育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无声教育,有时甚至比老师的唠叨要灵。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还有许多方面,如制定班级公约、班级奋斗目标、班级课间活动等。带领全班同学,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布置教室,根据本班实际制定各种管理制度,使他们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达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育人、培养人的目的,班级文化建设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班主任合理地、创造性地利用这一教育功能。
三、班级管理阳光操作——充分发挥民主
当今社会提倡“阳光工程”、“阳光政府”,在班级的管理上也应进行“阳光操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班级管理过程要公开透明,让广大学生感到班集体的温暖。因此,班主任在实施班级管理及班级决策过程中要实行全程公开,增强民主意识,平等待生,要通过建立民主、平等、公正的秩序,来推进班级工作,强化学生的民主、平等、公正意识,有益于班主任工作的开展,也有益于学生一生的发展。
让阳光操作指导班级管理。在班干部选拔活动中,如果班主任仅凭自己的一厢情愿去指派某个同学担任某一职务,其结果不大尽人意,同学之间的了解比老师细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班干部的工作能力如何,能否以身作则走带头作用,学生心中比老师更为清楚。因此,班干部的产生宜采取“竞选”的办法,效果比较好,先把班级职位分开,让有意担任某一职位的同学发表“竞选”演说,当众介绍自己的优势,“施政”见解和方针,然后由全班同学根据该生实际表现公开投票表决,这样产生的班干部,说服力强,威信高。对于不合格者及时撤换,班主任还应组织同学对班干部进行监督,定期评议,达到人人能管的班级管理理念。
班级工作是全方位的,也是复杂多变的,但只要班主任能始终以“公平、公正、公开”的阳光操作原则处理班级事务,那么,必将取得家长的信任,从而使班级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良好的班风也得以形成。
四、积极与家长沟通——构建和谐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一致性,学校的教育、教学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班主任作为联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桥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班主任只有协调好与家长的关系,使家长积极配合,对学生的各方面教育才能整合为一股强大的力量,有效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为了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致起来,班主任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发扬主动精神,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1、做好“家访”工作。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班主任应根据本班学生个体的表现,常进行家访活动。家访是学校与家庭两个教育主体的对话和交流,是老师与学生家庭的零距离接触,更是一座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在家访时应尊重家长,与家长的交流过程中,应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要肯定学生的长处,尽量多向家长介绍孩子的优点,在这基础上用比较婉转的语言向家长指出孩子在某方面如果能努力的话,一定会更加出色。要帮助家长有针对性地找到孩子的成功或闪光之处,有助于孩子在家长的配合下,引导他们就会取得更大的成功,使闪光点更加耀眼。班上有位男生,经常拖拉作业,学习不够自信,成绩不理想,在班上朋友也少,通过了解得知,父亲一直在外打工,母亲因繁重的农活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甚至还要孩子干很多家务,这时我才知道他为什么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了。在多次的家访中,我将他在学校的一些好的表现报告给他的母亲,我发现该男生眼睛中流露出感激的神情,同时,我鼓励家长平时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适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干得好的事,应予以充分肯定并表扬。一段时间后,我惊喜地发现他竟然不拖作业了,我把他的进步又向他母亲“报喜”,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越来越重视,也对他充满了信心。
2、开好家长会,取得家长支持。班主任应积极利用家长会这一教育资源,利用家长会向家长汇报班内学生思想、学习、健康状况,指出应当注意的问题,并和家长一起研究改进教育方法,研究学生情况,改进班级工作。在家长会上,班主任不能单纯向家长们介绍学生的学习状况,公布本班学生的成绩,更多地则是与家长一起探讨学生的兴趣爱好,细心地发现和培养孩子们的潜质和特长,分析孩子们目前的思想状况,征求家长的合理建议,真正达到使家长会促进班级、孩子进步的目的。我班每学期的家长会,都是由学生主持,让学生向家长汇报自己的成绩和不足,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感和参与意识,让有特长的学生向家长们展示自己的特长,给他们提供展示的舞台,激励他们不断努力。让学生向家长汇报班级状况及班级中的各种管理制度,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时时是班级的小主人,班主任只是一个参与者,一个与家长、与学生交流感情的参与者,因此,我们的家长会是轻松的、愉快的,当然,也是有效的。
班主任是为班集体的专门管理而设计的角色,是对一个班级的全体学生全面负责的教师,是该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引导者,是沟通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协调者,是学生生命活动的推动者,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应从“权威”走向“以人为本”,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人人都是管理者,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我们既循规律又讲技巧,就能做个最幸福的班主任。
第二篇: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科学需要发展,艺术贵在创新,只要我们在学习和探索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坚持发展,家庭教育就一定能与时俱进,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做贡献,使家庭、国家和民族都受益。
一、教育是全社会的事情,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缺一不可。未成年人群体中出现了无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孩子,他们有望成为新世纪需要的合格人才,但也有为数不少的未成年人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道德缺乏是最突出的问题,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一些不良的风气和某些媒体的误导,对涉世未深、缺少辨别能力的儿童构成心理和精神污染等等。而家庭教育问题较多,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家庭状况如何,十分重要。因此,“儿童的精神面貌、性格形成是由家庭生活的心理范围决定的”,为此,我们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和家长会,树立家教工作必须以德育为核心的理念,成功的家庭教育应突出德育,教孩子学习做人,强化思想道德培养,提高综合素质,养成良好习惯。使家长懂得“什么是教育?最根本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在家庭教育中扭住德育这个中心不放,持之以恒地进行思想道德建设,于国于家都有益。
二、发展是道理,家庭教育也必须发展,家庭教育成绩显著,问题也不少,主要是成长环境中存在着某种不科学,不健康的现象,许多家长在子女成长问题上呈现异常浮躁心态,他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却又不知何为龙(凤)。怎样使自己的子女成龙(凤),他们听风就是雨。盲目攀比,全不顾孩子的自身潜质和个性,不顾孩子兴趣的存在,在教育方法上走两个极端,或施以缺少教育的“爱”,或缺少爱的“教育”,还有的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物欲,使孩子不懂得靠自己的诚实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缺少将来独立生存的思想准备和战胜险阻艰辛的能力,凡此种种,均对未成年人成长不利。我们及时要求班主任老师认真做好家访工作,宣传正确的教育方法,强调家庭教育现状需要改变,未成年人成长的环境需要改善,而改变和改善的出路在于发展——发展家庭教育。
三、教育应修身,家庭教育需创新,未成年人提高自身素质是关键。首先,成年人应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新人新时代,需要新的育人方法,家庭教育不可能放之千家而皆行,年年岁岁不变样的“法宝”。各家有各家情况,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家庭教育有规律可循,有问题可探索,另外,成年人规范自己的言行,坚持以法、以德、以情育人,十分重要。未成年人感知能力强,理解能力弱,模仿能力强,辨别能力弱,成年人的举止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未成年人,教育家乌中斯基说过:“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与发展。”马卡连柯说:“成人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不在场时,也在教育儿童,你得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说话,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微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孩子都有意义。”无数事实说明,成年人的自身素质极大地影响着孩子,据此而极言“家庭无小事,家长无小节”,该不为过吧!为使家长修身,我们开展了家教讲座及家长开放周活动,深受家长的好评。
近几年来,我校的家教工作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提高。在素质教育必然取代应试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各方面综合素质全面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学校现代化教育的目标和方向,这些目标的实现仅靠传统单一的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我校将继续坚持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有机结合的素质教育之路,将我校的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入开展下去。学校将和家长彼此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加强联系,相互沟通,携手合作,共育英才!的道路上要接受三个方面的教育,即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如何在丰富学校教育内涵的同时,不断扩大学校教育的外延,充分调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积极因素,各取所长,使这三方面力量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在发挥更大的效率来促进孩子的成长,已成为许多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共同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学校重视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积极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一、组织管理
1、学校领导重视,是办好家长学校的关键。
举办家长学校犹如一只大鹏鸟,学校是主体,家长、社会是两翼,只有两翼展翅,鹏鸟才能飞翔。为了做好主体工作,提高家长的素质和教学水平,校长亲自担任家长学校的领导工作,并指导教导处主任专门负责。校长十分关注家长学校的规划和发展,在全校大会和行政会上多次专门研究家教工作。
2、建立正规的组织机构
在全校范围内选拔出思想品质好,有一定文化修养,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学生家长担任家教会的工作。家教会分三级管理,即校级、年级、班级。家教会实行主要领导相对稳定,会员根据情况可及时调整。家教会的主要职责是: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研究安排家教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及时进行家长学校工作总结等项工作。自2004年来,家教会成员关心学校发展,有较强的参政议事能力,在推动家教工作开展,改变学校面貌的建设中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二、素质提高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道德品质、思想作风、文化程度、对待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态度,以及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等各种因素,都会对孩子的一生成长起到无法估量的影响。家长素质的高低,修养的好坏是决定家庭教育是否有效的关键。因此,要搞好家庭教育,就必须提高家长的素质,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所说的那样:“家庭教育对于父母来说,首先是家长的自我教育。”而现在许多家长由于工作太繁忙,很难或是没有条件进行专门的关于教育子女方法的学习。家长学校的举办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通过家长学校专家的授课指导,家长们普遍认为收获大,见效快。有的家长在反馈信息中写到:听了专家的讲座,才知道以前那种认为自己是家长,对孩子想怎样就怎样的观念是错误的,今后自己要在教育子女的方法上多向专家请教,争取和学校好好配合把孩子教育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活动成效
家庭教育是培养人的系统工程的起点和根基。通过家长学校这种形式,将以前相对独立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对孩子全方位的教育网络,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时时处处都能在家长、社会和学校老师密切配合的关怀和帮助下健康成长。同时,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网络的形成也有利于学校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比如:
1、家长——课堂 零距离的接触 每学年学校把家长请进课堂,让家长对最关心的课堂教学来了个零距离的接触。家长们听了语文、数学和一节技能课。孩子们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学习欲望,和较强的学习能力让家长吃惊不小,他们对老师课堂上的“引领”称赞不绝,家长的肯定是对老师最大的鼓励,家长的信任是老师最大的财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拉近了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距离,形式新颖的家长会犹如一座桥梁,让家长对学校的教学现况不再是一无所知、一头雾水,而是把家长当作一个参与者和合作者,以这样的全新姿态来促进学校的教学。2、家长——老师 心与心的沟通
06学年开始,我校《千师进万户》活动进入高潮。家访是沟通教师、家长、学生心灵的桥梁,是三者共处一室,促膝谈心,拉近了彼此心理距离,有利于交换意见,也有助于达成共识,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老师上门家访,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重视,这对学生是个激励,对家长也是个触动,容易在教育形成合力,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通过与家长谈话,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社会交往情况,以及在家庭做家务中的表现情况;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窥探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通过了解学生的全部生活内容,发现学生的特长,依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也让家长注意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进取心。让老师在切身感受学生的成长环境,了解家长的文化素质,家庭教育状况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全面认识、分析、理解,真正实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近几年来,我校的家教工作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提高。在素质教育必然取代应试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各方面综合素质全面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学校现代化教育的目标和方向,这些目标的实现仅靠传统单一的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我校将继续坚持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有机结合的素质教育之路,将我校的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入开展下去。学校将和家长彼此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加强联系,相互沟通,携手合作,共育英才!
第三篇:教育是一门科学
教育是一门科学,只有遵循教育科学规律,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够取得显著的、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社会所需合格人才的需要。但是在我们的学校,企图通过专家的指导、高层次的培训来实现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很不现实。长期以来我校老师的理论与专业化水平较低,队伍素质整体落后。通过在安康旬阳的学习,我校充分认识到“教而不研则虚,研而不修则空”的校本研修之真谛。为能够以校本研修为依托,引领更多的教师开展研修工作,示范、培养更多的教师在校本研修的过程中,努力成为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突破发展的领跑者、排头兵,在校本研修工作的带动下,使我校教师队伍的研究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等专业化素养得到普遍提高,并为全体教师向学者型、研究型教师队伍的方向发展奠定基础。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课程改革为中心,以教师为研究主体,认真学习贯彻《规划纲要》,大力加强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学习,积极开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遵循校本研修教研化,教研工作主题化的原则,坚持研训一体的发展思路,遵循教师成长和培养的规律,结合我校实际,将教学、教研、校本研修等工作全面整合,务本求实,从小处着眼,围绕课堂教学,从常规工作做起,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增强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研修目标
依据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和完善校本研修工作,立足教研,聚焦课堂,进行校本研修,改进教师教学行为,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切实解决或研究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努力使我校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充满活力的反思型、科研型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三、研修内容
(一)教育教学技术性研修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修。
2.教师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的教学技能以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互相学习和交流技术研修。
(二)有效课堂教学研修
1、教学内容“板块”式备课教研。
2、“新授、复习、习题”课型有效教学研修。
3、预习方案和教学设计的共享研修。
4.课堂结构与教学法有效整合研修。
(三)课题校本研究
1、教育教学课题与微课题研究。
2、教育教学案例研析。
3、同课异构、校本研修活动组织和策划等。
4、教育教学问题的挖掘与提炼。
5、学生行为管理研修。
四、研修措施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需要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做法,讨论新问题,研究新对策,因此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使各位教师弄清新课程标准内容,理解学科教学的性质、地位、理念及目标,正确把握学科教育的特点,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学科课程。
2、加强学习与自修。
专任教师除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和学校的集中学习外,个人要制定学习、研修、提高计划。更新教师的知识观、课程观、教师观,全面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3、抓好教师的业务学习。
制定周密的业务学习和研修计划,每周教研活动时间各教研组根据各组研修计划,扎实开展研修工作,研修以“统一主题,集中与分组相结合”为原则,确保学习有计划、有内容、有讨论、有中心发言人、有记录、有实效。要做到:(1)自学与集体学习相结合;(2)学习与交流心得相结合;(3)自己学习与讲座指导相结合。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有摘记,又要写下教学中的心得体会,学校定期检查,并在学期末进行考核。
4、营造良好的研修氛围。
把校本研修与教育教学、教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通过培训解决学校和教师的具体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
5、添置必要的设施设备。
根据研修的内容和需求添置必须的如:书籍、光碟、多媒体设备,建设备课室、微机室,解决活动和研修的场地、经费等问题。
6、制定新华中学校本研修相关的制度。
为保证研修工作正常而实效开展,根据相应的工作情况制定研修管理制度、研修奖惩制度、课题申报制度、校本研修经费管理制度、研修活动制度、校本研修资料管理制度等,从制度层面上规范和约束校本研修工作。
7、定期对校本研修工作总结整理。
学校每学年对有重要价值的成果进行结集出版成册,从而使研修成果能够共享,并把结集书册作为深入推进校本研修的重要参考、学习资料,深化研修,内化成果。
校本研修活动方案
瓦房店市第三初级中学 刘赟
一、指导思想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增进教师间的合作,以全面激发教师的教研意识,推进文科综合教研组的课题研究,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为根本,以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为导向,以教师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校本研修为主要形式,以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新的提高为根本目的,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扎实、管理科学、开拓创新的教师队伍。
二、活动安排: 课题负责人:刘赟
1、活动方式:研讨
2、活动时间:2012年6月12日
3、活动地点:瓦房店市第三初级中学
4、研修主题:初中地理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以《祖国神圣的领土—台湾省》为例
5、参加人员:三 中:刘赟 杨春华 九 中:丁淑清 毛永福 十九中:林玉章
各基地校负责人
6、活动要求
(1)参加研讨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课程标准、学业质量评价等材料,积极搜集资料
(2)研讨教师要准时参加评课活动,并且积极发表意见(3)做好研修活动过程记录并完成研修活动总结。(4)研讨组对研修活动情况及时汇总反馈。
三、活动过程
四、预期效果
1、明确初中地理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依据及容易出现的问题,并能准确制定出教学目标,找出突破重难点的有效手段
2、通过本次研修活动增强教研意识,摸索提高课堂效率新思路,合理整合校际资源,加强地理教师之间的联系,勇于探索新的备课形式,发挥集体智慧,解决教学难题。
第四篇:幼儿教育是一门科学
幼儿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项事关生命健康成长的系统工程,她涉及到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共同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此,我们新桥一幼全体同志都怀着对事业的无限忠诚,为每一位幼儿的全面发展在尽心尽责地工作着。董事会他们舍得花钱,在不断地更新幼儿园的设施设备,为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园领导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团结协作、善于管理,形成制度管理和人文管理相结合的有序管理系统;教师们敬业爱岗,关爱幼儿,钻研业务,为幼儿的发展搭建各种平台;后勤同志乐于奉献,立足服务,为幼儿的安全、饮食、活动提供全面保障,让小朋友们在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中快乐、健康地成长。
家长委员会的同志,也在怀着奉献的精神,尽义务地参与幼儿园的管理和教育活动,为幼儿园的长足发展献计献策。在这里,我更殷切地希望有更多的家长能直接参与到幼儿园的课程教育中来,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是最基本的教育工作者,无疑也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参与者、幼儿信息的提供者、幼儿活动的督促者、幼儿园课程教育资源的提供者、幼儿园活动的参与者、幼儿教育经验的提供者、幼儿园课程的审议者、幼儿园课程的评价者。因此,我深切的感到孩子的成长乃是家长和教师不可推卸的共同责任。家长将孩子送到幼儿园,绝不是其教育责任的移交,而是家长有幸在教育孩子方面增加了专业的合作者。我们的老师,则不能只要求家长去做什么,而要立足于希望家长和自己合作做些什么,要让家长和老师一起构建家园共育的连心桥,使孩子们在爱的阳光下尽享爱的甘甜,让幸福人生在家园的共同引领下启航。有一种美丽叫奉献,有一种快乐叫付出,愿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为了我们的幼儿而去奉献,而去付出;愿我们的家长能理解教师,我们的教师能尊重家长,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共同切磋,在“互动”和“求索”中去共同推进幼儿教育事业卓有成效地发展。
新桥
第五篇:法学是一门科学
法学是一门科学
来源:人民法院报 作者:王利明 日期:2013年11月19日 浏览:231
法学是一门科学吗?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一直未能得到令人信服的回答,千百年来却一直挑战着法律人的智慧。“法学”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拉丁语“juris prudentia”。这个词是由两个词即juris和prudentia组合而成的,前者的意思是法、权利、正义,后者的意思是智慧或实践智慧,两者合起来的意思是法的智慧或法的实践智慧。魏德士在其《法理学》一书中认为,该问题并非无病呻吟、无关宏旨。因为,法学的科学性实际上隐含着这样一个问题,即“我能够信赖法的内容吗”?这实际上就是指法律问题是否具有确定性答案,能否凭借人们的经验和理性思考加以认知。如果有答案,那么该答案在多大程度上是确定的?
法学是一门研究法律现象及其规律的学问。法学知识直接作用于人们的行为,进而作用于社会,人们通过法律规范来建立社会的规则秩序。在现代社会,法学和经济学等学科一样,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由于研究方法的进步,特别是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广泛运用,经济学实现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与研究,因此,人们可能并不怀疑经济学研究的科学性。但同样作为社会科学,法学问题的共识性似乎主观性更强,容易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象,一个问题,往往会出现甲说、乙说、折衷说,甚至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这也导致了长期以来的一个争论,即法学是一门科学吗?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主要取决于对法学的内涵如何界定。在对法学的内涵进行界定之后,如果认为法学符合科学的标准,则其应当属于科学的范畴,反之则不属于科学。应当承认,“法学”一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是几个世纪以来困扰法律哲人的重大课题。例如,德国法学家耶林曾经从法学易受立法者的影响以其固有的本土性等方面出发,认为法学不是一门科学,并提出“人们可以问道,有哪一门科学,竟需仰赖立法者之心情,使今日有效之事物,于明日遭废弃,使于某处为假之事,于他处为真?有哪一门科学,竟需受国家边境界桩所限?”在他看来,一门科学应当具有普适性,就像自然科学中的定律一样,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法学具有很强的本土性,显然不是科学。我认为,耶林的这一观点失之过简,并不全面。事实上,法学本身也有许多普适性的价值和规律,例如,法学所追求的公平正义的理念,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民法上对合同的成立与抗辩、对财产权的保护等,都是世界通行的规则;刑法上对罪刑法定、无罪推定等制度的规定,也是现代国家一致采纳的制度。更何况,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法学所研究的内容、范畴等越来越具有趋同性。即便我们承认法律具有一定的本土性,但也不能因此否定其是一门科学。如果将科学仅仅定义为一种认识人类社会、包括特定区域内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的方法,那么无疑法学在很大程度上也具有科学的特征。
法学是否是一种科学?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也需要对科学的内涵进行界定。知识界历来将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三大类,并依据这种划分标准形成了三套不同的知识体系。人文科学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科学;自然科学注重对客观规律、定律的探索,其研究结果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和普遍适用性;社会科学的研究则注重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其在研究过程中受到研究者个人偏好(personal preference)和生活背景(background)的影响程度较高,这就使得不同研究者在同一问题上的研究结论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尤其是在不同问题的研究上,我们很难说不
同的研究结论之间有对错之分。社会科学的研究结果主要用于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而不同社会的具体情形不同,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社会科学研究的本土性较强。有人将其称为一种“本土性知识”(domestic knowledge)也不无道理。法学就其性质而言,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因此,不能因为法学不是自然科学就否认其是一门科学,而应当按照社会科学的判断标准来进行界定。
方舟子在《科学是什么》一文中,曾经援引了美国学者伯恩斯坦(Root-Bernstein)的观点,即判断一个理论是否属于科学,要看其是否符合逻辑的、经验的、社会学的和历史的四项标准,缺一不可。我认为,伯恩斯坦的这个判断标准应当是对社会科学的判断方法,可以用于判断法学是否是一门科学。而按照这个标准判断,法学符合伯恩斯坦标准的四个要素,应当是一门科学:
一是逻辑的标准。逻辑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法学具有自身的体系,而该体系是按照一定的逻辑标准来构建的。现代法学知识和法学论辩也是以逻辑学为基础的。法学具有自身的特定研究对象,是人类认识和运用一切法律现象活动的集合体,其不仅包括对法律的形式性描述,还包括对法律性质的哲学思辨以及对法律操作技艺的抽象和总结。依据这些研究对象的不同特点,法学学科又可以分为理论法学、法律史学、宪法与行政法学、民法学、刑法学、比较法学等二级学科。这样的层级划分适应了学科对象的差别和“术业有专攻”的社会分工规律。依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各个部门法都形成了自身的规则、逻辑体系。法学不仅具有自己独特的体系,也具有逻辑严谨的其重要特征。
二是经验的标准。法学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并可以通过实践加以运用与检验,具有显著的经验性的特点。科学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可观察性和可验证性,也就是卡尔·波普尔所说的可证伪性。我们说法学是一门科学,但必须强调法学是一门实践性科学。美国大法官霍姆斯说过,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非逻辑。现代社会普遍认可“民法作为市民社会百科全书”的论断。在这一点上,法律的实践性明显地区别于哲学、文学等人文科学。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法学的理论基础也在不断完善。在罗马法中,法学被称为真正的哲学(vera philosophia),或者说罗马人的民族哲学,因为其基础是罗马人在实际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经验。而从自然法学到概念法学、利益法学和自由法学,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学者都在努力探究法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当前英美法学研究中的实证法学、法律经济分析等都以实证分析为其基本方法。即便是近几十年兴起的法律现实主义和批判法律运动,也面向法律实际,解决法律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其更强调“生活中的法”。正是法学方法在起源上的实践品性,使其能够被人们以经验和逻辑加以认识、抽象和总结,并反过来作用于社会生活。法律的生命在于适用,无论法学怎么分类,其核心是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因此非常注重法律的可操作性分析,强调法律的实际运用。法学工作者的任务事实上并不仅仅局限于构建法律的概念和体系,以及对概念体系进行理论描述,还应当在此基础上对法律这一社会调整工具的实际运用及其方法给予积极关注和深入思考,从而实现霍姆斯所说的将“纸面上的法”(law in book)转化为“现实中的法”(law in action)。法律的精髓在后者,而不是前者。即便我们对于法律文本的价值做出了准确、科学的判断,但如果不能通过法律适用体现在具体的个案中,那还是一种象牙塔式的形而上的研究。与之相类似,即使对于部门法中的每一个具体规范都有深入研究,但如果不能把握法律适用在实际操作中的一般方法、规律,仍然不能准确地、娴熟地将具体的法律条文运用到个案之中,并实现公正裁判。因而,法学是在实践中产生,其发展也是为了指导实践,从而是治国理政、经世济民的学问。
法学是一门符合逻辑、符合经验和社会历史演进规律的社会科学,是一种人类通过理性认识事物、且能够为人们所反复使用的方法,即我们所称的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法学也具有一定的确定性,甚至在大量问题上体现出了较高的确定性。人类社会存在着一些不可更改的基本规则,例如,遵守允诺、勿害他人、欠债还钱、尊重他人生命、保护人身安全,等等。无论是自然法学派,还是法律实证主义者,在这些问题上都存在着高度的共识。相反,并非所有的自然科学都具有确定性,或者都能够被理性所验证。哈佛大学昂格尔教授在《社会理论》(Social Theory)一书中举例道,关于宇宙是如何形成的这一重要自然科学命题,很难说“大爆炸说”与“渐进扩张说”之间哪一个就是绝对的真理。且这些理论也很难得到科学的证明,但我们并不能否认“宇宙形成理论”这一问题的科学性。
三是社会学的标准。这一标准是指针对社会生活现象,能够把握认知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不断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提出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显然,法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其具备这些功能。法学就是研究法现象的学问,法学家的主要工作就是要从法的运行活动和现象中把握其发展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从而指导特定社会的法律发展活动。具体而言,首先是解决立法的科学性。立法机关意图实现的价值也要通过对权利义务的调整和规范予以落实。而权利义务关系正是法学研究中的核心内容,法学家需要以现行的法律为研究对象,但又不能囿于现有规则,而应有一定的超前意识,从法律发展规律和社会现实需要等角度提出立法的目标以及完善的方向。所谓科学立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理论的指导。这些指导可适用于立法的制定与修改、法律适用效果的评估等所有领域。其次是法律适用的规律。法学需要研究文本,并指出这些文本如何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有效的运用。因为法律的生命在于适用,我们通过具体适用法律才能解决具体的各种社会问题。最后是法律在整个社会治理中对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关系产生的实际影响。法学需要认识法律在社会治理中的独特作用,以及其与道德、宗教、政治等各种社会规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从分析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的互动关系中,探索和总结法律自身独特的规律性,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
四是历史的标准。一门知识能否成为一门科学,应当具有历史的演进过程。事实上,法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其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罗马法,欧洲最早的大学即1087年的博洛尼亚大学,其最初开设的主要课程就包括了法学。在中世纪,法学与逻辑、修辞、神学等一起,成为欧洲贵族子弟必须学习的科目之一。而中国的法律制度史则可以追溯得更远。由此可见,法学比许多近现代才出现的自然科学要具有更为悠久的历史。在不同历史时期,虽然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会设置不同的法律规则,但各个法律规则并非凭空而来,其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以现代大陆法系民法规则为例,其基本理论框架主要来源于古罗马法。正是因为法学具有厚重的历史积淀,这本身也决定了我们是可以在法学这一历史性知识中寻找规律的。
另外,任何科学都应当遵循一定的方法,离开方法的科学就不能称之为科学。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取决于其研究对象。因此,讨论法律科学的方法及其特征,首先需要考虑这门科学到底研究什么。从研究对象上看,法学至少具有两个维度。在第一个维度上,法学关注的是那些写在文本上或者表现在判例中的法律规范,包括其形成、解释和适用。所以,法学采用的规范分析方法、法律文本分析方法等法学独有的方法。在第二个维度上,无论是法律文本还是判例,其背后反映的都是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关系发展规律。在这个维度上,法学研究应当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视野上关注社会关系及其规律,包括这些关系的人文性
和社会性。只有在对各种社会关系的社会性和人文性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之后制定出来的法律规则才具有妥当性。为此,法学需要广泛采用伦理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各种学科的方法。但是,由于法学本身所要求的“规则性”及“规则确定性”,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运用必须要服务于法学自身的特征。古往今来的自然法学、社会连带法学、历史法学、功利主义法学、利益法学、社会法学、法律现实主义法学等各大学派都致力于对法律的社会功能及其属性进行研究。这些思想流派广泛使用了其他学科的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也促进了法学自身的发展,构成了对法的现象进行观察的多样化的视角。因为这一原因,法学也需要借助多个学科的知识才能够全面地理解和研究法现象,因此其在西方常常被称为“博学的学科(a learned discipline)”。
应当看到,在英美法国家,法学教育是作为一种职业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来进行的,其宗旨在于培养职业的法律人,法学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但并不能因此否认法学是社会科学的组成部分,毕竟法学教育和法学自身的体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二者相互影响,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这就是说,法学形成了自身的科学体系,但如何将其运用于教学以及采用何种方法进行传授,则是另外一个问题,即便在英美法国家,也从来并未因为法律的职业化特征而否认法学的理论性,这些国家仍然十分重视对法学知识体系的研究。
魏德士在讨论“法律是否为科学”的命题时,认为应当坚持法律的科学性,其重要目的在于,强调坚持法律的可信仰品质。这就是说,如果认为法律不是科学,那么,法学可能走向法律虚无主义和个人专断主义。如此一来,法律不仅不能经受理性分析的科学检验,甚至可能成为权力滥用的工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分子通过国家正式颁布的法律来屠杀犹太人,并通过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正是法律虚无主义和专断主义的后果。法学是一门科学,可以带给人们以理性的思考,立法者会运用理性的思维去制定法律,而不是将法律完全变成一种纯粹主观的臆断。而司法者则运用理性的思维去发现法律的精髓和立法意旨,实现法律的公平正义价值。而这将使法治文明真正结出丰硕的果实。从这个意义上说,讨论法学是否为一门科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法学,归根结底,是一门科学制定法律并准确适用法律的学科。法学是一门科学,需要构建其自身的理论体系,但法学不是象牙之塔,不能仅仅满足于概念、体系的自我周延,更应当以解决实践中具体的法律问题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