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监狱管理效能为提升基层执行力创造良好执行环境
提高监狱管理效能
为提升基层执行力创造良好的执行环境
监狱基层是监狱管理工作的根基与柱石,也是监狱执法活动的支撑点和落脚点。提升基层执行力既是确保安全稳定、实现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强化改造职能、促进依法行政的根本保障。如何加强监狱效能建设,有效提升基层执行力,是圆满完成监狱整体工作目标之关键所在。
所谓执行力就是有效利用资源,保质保量达成目标的能力。对个人而言执行力就是办事能力;对团队而言执行力就是战斗力;对单位和组织而言执行力就是完成党和国家依据法律赋予的职能任务能力。监狱是监管改造罪犯的刑罚执行机构,监狱基层是直接管理改造罪犯的刑罚执行者,其执行能力的强弱,成效的显微,取决于执行者本人。当前基层执行力不强,究其原因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执行者和管理系统。执行者方面,主要表现在能力不强、技能不精、缺乏敬业精神等,这些因素的负面影响直接表现在执行者本身的一言一行之中,需要通过学习培训、引导教育、磨砺锤炼等途径来提高执行者的能力素质,综合素质的高低最终决定执行力的强弱,这是内部因素,也是主要因素。而另一方面就是监狱自身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即管理效能,如目标不明确,战略不清晰,结构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健全、组织 纪律不严明、监督不到位、考核不科学、流程不顺畅等,这些因素或多或少都制约着执行者的行为,这些问题相对于执行者来说属于外部因素,也可以称之为执行环境。提升监狱基层的执行力,因此在在提高执行者本身的能力素质之外,还应在建立健全管理体系、科学设臵业务流程、各部门合力协作、监管督导到位上狠下功夫。其主要内容和方法就是创造良好的执行环境,提高监狱管理效能。如何提高监狱管理效能,进而提升基层执行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商榷探讨:
一、完善制度体系,为提升监狱基层执行力夯实基础 制度建设是一个制度制约、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的理论上没有终点的动态过程。制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科学的积极的制度建立,能降低风险、提高效率、促进发展。监狱制定制度时有时缺乏深入调研,使制度脱离了实际,针对性不强、操作性不活。有的旧制度未废止,新制度又出台,新旧制度在管理上存在冲突,导致工作连续性不够,规范性要求不一。有的制度定得过于繁琐,或是弹性过大、或是限定过死,执行主体无所适从,执行效率下降,使监狱的制度逐渐失去权威性,迫使基层民警时常采取变通方式,导致同一项制度在不同部门、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的实践版本。笔者建议,在各类制度制定之初,应该根据上级部门的总体要求,结合监狱工作实际,充分调研并征求意见,制度 的出台务必具备实践性、指导性、针对性和务实性。同时,在此基础上,对全部制度进行整合归类,形成一套完整的监狱制度体系。只有在加强制度建设和创新的基础上,规范、优化工作流程,让制度服从和服务于公正执法、科学管理的要求,才能确保各项工作环环相扣、紧张有序、高效运转。
二、强化机关科室服务职能,畅通监狱基层执行制度的渠道
监狱机关科室首先要树立服务大局、服务基层的理念。服务基层对监狱整体工作而言就是服务大局,机关科室应将此作为工作的重心。监狱在机构设臵、职能配臵、警力配备、物资保障、工作安排等方面都要从基层实际工作出发,不断夯实基础,突出中心。其次,监狱管理机关和监狱职能机构开展的检查、评比、达标活动不能过多过滥,不能给基层造成一种负担,更不能成为基层一种难以摆脱的应酬。机关科室在平时的检查评比和督查指导中应偏重于督察指导,给基层执行增添助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职能科室对基层的要求和规定,应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求全求多,或者是各自为政,不考虑基层承受能力,导致基层工作繁琐、疲于应付,最终胡子眉毛一把抓,工作没有落实。再次,机关职能科室应注重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要通晓工作中需要用到的法律法规、政策方针、业务知识和程序规定等内容,成为本专业的行家里手。还需要根据国家法律政策 适时调整,及时掌握法律修订后的司法解释和政策调整后的规定内容,并对与之产生的影响有一定的预见性。达到上述条件,才能给监狱党委决策当好称职的参谋,才能给监狱基层执行做好正确有效的指导,才能让监狱的改革发展不滞后于社会的变革和新形势的需求。
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助推监狱基层执行力提升 加强监狱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建立完善监狱电子政务平台系统功能,促进民警日常管理效能的提高。一是要通过集成办公系统、管教信息系统、刑法执行系统、监管日报系统和罪犯矫治评估系统等功能,高度整合和共享监狱工作信息资源,实现主要信息网上录入、主要业务网上流转,统计报表和部分执法台帐的网上自动生成;二是运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即时通讯、文件传输系统等高科技手段,才能避免繁琐重复劳动,不断改进监狱日常管理方法和手段,转变民警工作模式,提升警务工作质量和效率;三是要运用现代技术装备提升一线民警战斗力。精良的现代装备可以倍增警力,积极吸收应用现代科技,全力打造“数字智能化”的现代警务系统,实现监狱警务工作的数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更是监狱事业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四是创新应用监狱“警务通”系统,优化配臵和科学使用各类警务资源,提高民警的警务保障水平,最大限度发挥其实战能力。提升基层单位和一线民警的交通、通讯和应急处臵等新型警务装备,并促使民警 在日常执法执勤工作中,能够熟练掌握并准确应用各类系统软硬件技术、警械设施等警务装备,以及电子巡更、无线定位巡防、劳动车间罪犯电子点名等实用技术装备的推广运用,显著提高民警单兵和队伍整体战斗力。
四、把从严治警和从优待警相结合,作为提升监狱基层执行力的根本保障
正确认识从严治警与从优待警的关系,更应该把握好从严治警和从优待警的关系。
从严治警是从优待警的前提,从优待警是从严治警的保障,两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目的都是为了提高队伍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要以人为本,把从严治警和从优待警并举并重,有机统一。在工作上高标准、严要求,把教育、监督、检查关口前移,加强日常工作中的督查指导,变着重事后处理为事前预防,事中排查整改。同时加强民警责任意识、风险意识教育,对工作不力和作风不正的人绝不姑息迁就,严格惩处,对事故隐患也绝不放过,务必惩前毖后,吸取教训。说到底,从严治警也是保护民警和从优待警的一种体现。
把从优待警落到实处。一是从政治上关心,要不断探索新途径、新办法,发挥政工优势,推进工作进程,建立健全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和推优评先制度,极大调动民警工作热情;二是要从生活上关爱,急民警之所急,忧民警之所忧,切实为他们排忧解难,努力提高民警福利待遇,解决民警后顾之忧,同时在工作场所加强硬件投入和装备设施建设,创造和谐、舒适的办公条件和工作环境;三是要从学习上关注,要加强对民警的管理教育力度,加大教育培训投入,创新教育培训方式,培养民警成为复合型人才,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总之,执行力贯穿于监狱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角落,对监狱执法工作改革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维护监狱安全稳定,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实现监狱管理职能,争创建部级文明监狱,提高基层执行力是关键。而提高基层执行力,创造良好的执行环境,就务必要倡导执行力文化,培养执行力意识,强化执行力措施,追求执行力效果。
第二篇:提高基层项目管理执行力
提高基层项目管理执行力,提高工程质量的方法探讨
------工程公司陈平强
工程项目是企业生存最重要的载体,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根基,是企业盈利的基本单元。项目管理是一项周密,细致,全面的管理工作,搞好一个项目不能靠一个人的力量,她需要团队协作,需要集体的智慧。在施工中往往因为一些细微的工作或执行力不到位造成项目不能完美交付或者不能创造更为理想的利润,不能够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不能给客户带来最为理想感受,也就不能形成最高的客户满意度。
多年来,我从事过一线项目管理,从事过多项目联合管理,从事过职能部门的大项目管理工作,常常会遇到诸多细节不能执行到位,就会造成质量成本损失,造成客户满意度降低,造成信息反馈不畅。在这些项目管理工作中,我总结出作为项目管理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项目管理,提高项目执行力,提高工程质量,从而提高项目的整体交付能力:
一、加强事前管控。有效的事前管控是项目成功的一半,在项目启动前需要:
1、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各项制度。建立起规范的项目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用制度管理项目,这是夯实项目管理的基准点。应根据项目管理各项制度在一开始制定出合同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施工安全、设备管理、物资采购、验工规范、环境保护、员工培训及奖罚措施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规范了对施工生产过程的严格控制,使各工序、各岗位有章可循,有责可查,违章必究。尤其在员工培训方面,我个人深有感触,无论提高项目人员的执行力,还是提高项目人员的技能水平,首先要从思想上来严格要求项目人员。
2、资源配置优化管理到位。注重人力资源的有效合理运用,精干、高效、一专多能,人员做到零冗余,同时从项目成本方面统筹兼顾,一个项目组需要多少专家,需要多少辅助性人员;机械、仪表做到零闲置,尤其在无线工程和传输工程施工中一套仪表每个月租金需要几千甚至上万块,在项目启动之前,我们要根据项目计划拟定出仪表使用计划。在实际项目运作中往往还会遇到,对于低端技术要求不是很高的人员往往采用外协队伍,在这种情况更要在事前加强外包队伍的管理,选择有一定资质实力的外协队伍,坚持双赢的原则,给外协队伍留有适度的利润空间,从而提高项目组所有成员的积极性,提高后期的项目执行力。
3、制定完整的施工计划。一个项目有一个项目的特点,有其独立的目标,项目管理人员应依据项目的准备情况、项目设计文件、客户特殊要求以及规范标准拟定出完整的施工计划,在施工计划要体现出进度目标及控制措施,成本目标及控制措施,质量目标及控制措施,安全目标及控制措施,环境目标及控制措施。在施工计划中要明确施工质量控制点,凡属关键技术、重要部分、控制难度大、影响大、经验欠缺的施工内容均要设置质量控制点。
4、规范施工前的技术交底活动。技术交底是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的具体化,施工作业技术交底首先要规范,同时必须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我们公司所有的项目组,项目经理常常也是项目的技术负责人,技术交底要由项目经理亲自组织,交底内容要全面,交底要采用书面形式,要有签字记录。作业交底的内容包括作业范围、施工依据、作业程序、技术标准和要领、质量目标以及其他安全、进度、成本、环境等目标管理有关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二、切实落实事中管控。事中管控是项目成功的关键,是提高项目质量的必要手段,是确保工程质量的有力保证。对于项目而言事中控制也可以说是项目内部的自我控制,自我约束,她也是节约质量成本的最有效方法。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到:
1、施工材料的现场验收。在施工过程中,项目组要有组织有计划的对进场材料进行验收,对于不能满足质量要求的材料坚决不应用到工程中。针对项目现场使用的材料需要:①掌握材料信息,优选供货厂家。对于材料、设备、构配件的订货、采购,其质量要满足有关标准和设计要求;交货期应满足施工及安装进度计划的要求;②合理组织材料供应,确保施工正常进行;③合理地组织材料使用,减少材料的损失;④加强材料检查验收,严把材料质量关;⑤要重视材料的使用认证,以防错用或使用不合格的材料。
2、施工工序质量控制。每个人要对其职责范围内事情负责,诚实自检,决不允许不合格的工序流入到下一个工序。在实际施工过程往往会因为客观条件的原因,不具备施工条件的情况下,客户为了赶工期,强烈要求施工,此时需要客户签署备忘录,在客户不愿意签署备忘录的情况下,我们要采取照片、现场检查表、监理签证等方式来保护自己,规避风险。
3、隐蔽工程的质量验收。在当前CTW配套工程中也存在隐蔽工程,凡被后续施工所覆盖的施工内容,针对此类工程项目组要首先完成自检并合格,事先通知监理机构及有关方面,按照约定时间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签署验收记录,验收不合格要进行整改。
4、对质量控制点进行重点监控、检查。结合施工计划中设定的质量控制点进行重点管控、重点把关,确保整体项目质量。
5、变更调价索赔到位。当前项目工程往往都会以低价中标,作为项目经理正确处理好工程报价偏低问题,搞好变更调价索赔工作:①从工程一开始就注重收集资料,搞好外部环境,为下部调增打基础。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对外分包采取竞标降低标价;③对三大材利用竞标压价方式,压到比市场价便宜3%购买;④制定《项目管理细则》、《各工点分项目成本奖惩措施》、《技术管理措施》等一系列管理制度;⑤采用质量交接卡、控制配合比等办法提高工程质量,杜绝返工;⑥合理压缩工期,减少各项管理费的支出,并分工序分部位倒排施工工期,奖超产、罚拖后,对超额完成计划的队伍按超额部分适当进行奖励;⑦将外协队伍作为自己的工班管理,严把质量关和成本。
三、事后管控不可缺。通信工程事后管控内容主要有:①已完工程的成品保护,在工程验收交付使用前,项目组必须做好已完工程的成品保护;②施工质量检查验收。施工质量检查验收作为事后控制的重要途径,强调按照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规定对单位工程、单项工程进行验收,通过多层次的设防把关,严格验收,控制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目标;③进行项目评估,对好的经验进行推广,针对存在问题提高警惕。
在实际项目管理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外界的诸多因素,制度的不完善,指令不简洁等原因造成执行不力,现从以下几个环节分析一下提高执行力的重要保障:①执行目标本身一定要明确化、数量化,意思可度量、可考核、可检查,本身不能模糊,并且在制度内建立执行意识;②要有明确的执行时间计划。决定了的事情,管理者一定要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做。更重要的是,管理者一定要知道什么时候结束。没有结束的时间,永远有完不成的任务;③工作计划要有顺序的概念。在工作会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我们就要分轻重缓急,要用80%的时间解决重要的事情,20%的时间处理琐事;④指令一定要明确简明。指令是否明确是能体现管理者水平的重要方面。让下属确认管理者的思路,得到确认之后再去执行,会减少很多偏差;⑤项目经理要跟踪考核。每个人的自我约束都有其局限性,要做好过程督促,要做好指导工作,对可能发生的事情进行预测和判断;⑥执行管理要有反馈的制度,这样才能形成管理工作闭环。
提高项目执行力是提高项目质量的根本方法,规范项目制度、理顺项目管理流程是保证提高执行力的有效途径。
第三篇:提高制度执行力促管理提升
提高制度执行力促管理提升
作者:姚忱
古人云:“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建立制度是基础,执行制度是关
键,再科学的制度,倘若没有很好地执行下去,也就谈不上促进管理提升推动企业发展了。
制度能否得到执行,领导是关键。毛主席说,“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非常重要,是保证制度真正落实和执行的关键所在,正所谓“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必须承认,目前,仍有少数领导把制度当作“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或者有选择性照射,缺乏公正,甚至有些个别领导干部想方设法去钻制度的空子,想着如何化解制度,如何不执行制度等。因此,必须增强领导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的意识,在制度执行上率先垂范,模范地遵守和维护制度,始终如一、一视同仁地执行制度是领导干部提高制度执行力的内在动力。
制度能否得到执行,学习是前提。强烈的制度意识来自对制度内容的不断学习和熟知。因此,自觉学习,做制度的“明白人”,是执行落实制度的基本前提。学习制度是包括各级干部在内的每一个员工的责任和义务,其中领导干部的职责和作用决定了他们必须带头学习制度,做到先学一步,多学一些。通过学习制度,使制度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通过学习制度,经常用制度进行“思想扫描”,对照制度找差距,发现薄弱环节和问题,及时纠正。通过学习制度,用制度规范自己的履职行为,做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物。只有不断学习制度,切实增强贯彻制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才能确保各项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制度能否得到执行,监督检查是保证。监督检查是执行制度的有力保证,对执行制度情况的监督检查是一道把“病毒”挡在外面的“防火墙”。一方面,领导干部自身要加强对本单位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纠正、早处理。另一方面,制度落实好坏,员工感受最深、最有发言权。因此,还要注重发挥员工监督的主体作用,扩大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提高员工对各项事务的参与度,推动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目前,一些制度落实、执行不到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违反制度的行为没有及时受到处罚。因此,严肃制度,加强督查,对违反制度的行为,务必要认真调查、坚决惩处,以坚定员工对制度的信心,进而全面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第四篇: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创造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
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深入开展依法治区的基础,我区依法治区工作始终坚持“抓基层,打基础”的指导方针,以贯彻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主线,以依法治村为突破口,以富民强村为落脚点,不断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创造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
一、以村委会组织法为核心,坚持三项制度,真正做到还权于民
1、推行村级民主选举制度,把干部的选任权交给村民。每次换届选举,都按照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依法进行,基本实现了党的领导、群众的意愿、合法的程序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一是及时成立选举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实行党政领导包片,区、镇两级机关干部定镇、定村挂钩指导和联络制,各村也依法推选产生村民选举委员会,保证选举工作的正常运作。二是认真细致地做好选民登记和核对工作,做到不错、不重、不漏,并于选举日20天前将选民名单公布在村、组醒目的地方。为了提高参选率,确保村民直接投票选举,各镇村采取广播、通告、发信等办法,通知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村参加选举。选举当日,镇、村办企业统一放假,使选民的权利得到保障。三是精心组织直接提名候选人工作。在选举过程中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不带意图、不定框框、不作暗示,让选民从中鉴别筛选,好中选优,引导群众把那些德才兼备的、有知识有能力、愿意为群众办事的人选进村班子。四是缜密布置投票选举工作,实行公开投票、唱票、监票、计票,当场公布选举结果,当众颁发村委会成员的当选证书。第六届换届选举当日全区共设置主会场247个,投票站2657个,每个主会场设立2个以上的秘密划票间,既方便选民投票,又避免了任何干扰,使村委会选举一次成功率达95%。
2、推行村民议事制度,把重大村务决策权交给村民。近年来,村级事务的决策正逐步从村干部向村民代表会议转化,从体制上保证了建立科学、民主、合理的决策机制的可行性。一是民主推选村民代表。各村按照每10户左右推选1名代表的比例,把那些能坚持原则、关心集体、有较高政治觉悟的村民推选出来,组成村民代表会议。二是设立村民议事室和联系箱。各村根据村委会自身经济状况,均设立议事场所,便于代表集中议事、决策,同时,也全部设置了村民联系箱,及时听取村民的合理化建议。三是发挥村民代表的代表作用。村民代表经常收集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将村民的意愿提交村民代表会议上讨论,实行一事一议,真正反映出广大村民的心声。四是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各村每年都召开2次以上村民代表会议,听取村委会的工作计划和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凡涉及村民利益的重要事项,村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重大决策,都由代表会议讨论,按大多数人的意愿作出决策。凡系国家政策和法律规定以外的,任何组织或个人未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村民有权拒绝。全面推行村民议事制度,调动和发挥广大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推行民主监督制度,把日常村务知情权交给村民。各个村委会全部实行了村务公开,做到“五个规范一满意”。一是组织机构规范。各镇成立了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成立了民主议事和民主理财小组。如针对村级财务由党支部书记一人审批、无人肯监督而群众有意见的状况,区委、区政府根据有关部门意见,专门下发文件,改为村主任一支笔,进一步完善了监督机制。二是公开内容规范。我区统一规定了必须公开的16项内容,凡涉及到群众利益、群众关注的问题都列为公开内容,如建设招投标、财务收支、电费收缴、计划生育指标、宅基地审批、村干部报酬、招待费用等。三是公开程序规范。重大村务由民主议事小组和村民代表会通过后公布,村级财务由镇经管站与民主理财小组审核确定后公布,确保公开内容真实。四是公开时间规范。财务收支等常规业务按季节定时公布,宅基地审批、集体资产承包租赁等专项业务不受时间限制而及时公布。五是公开阵地规范。全区各村村务公开栏的式样、公开的形式均较为统一,基本做到位置适中、结构牢固、美观大方、节俭实用、方便群众。“一满意”就是公开的结果让群众满意,凡村民对公开情况不满意的,一律找出原因加以解决。通过村务公开,亮了集体的“家底”,掀了干部的“箱底”,群众明白,干部清白。
二、以依法治村为切入点,突出三个重点,创造良好法制环境一是从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积极开展各类专项治理。这几年,我们针对群众较关心的土地延长承包期和减轻农民负担等问题,农村计划生育、宅基地管理、邻里关系、赡养矛盾以及农产品市场管理、集体财产管理等方面的纠纷进行专项治理,积极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调查报告《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创造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二是深入开展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和宣传活动,注重基层治保、调解、帮教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农户纠纷档案,对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因素实行动态管理;设立安置帮教资金专户,加大帮教力度,2001年,帮教对象重新犯罪率仅为2.8%;许多村成立了护村队和护厂队,进行治安巡逻等,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遏制和消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努力使群防群治组织成为保持农村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三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大力开展创建安全文明镇村和星级“文明户”等活动,截止2001年,全区文明户达15万户,占总户数的63%,当年评选五好家庭684户。通过创建活动,培养新型“四有”农民,增强了村民社会公德意识、职业道德意识和家庭美德意识,树立起良好的社会风尚。
三、以“富民强村”为目标,把握三个环节,推进村级经济发展一是建立“致富档案”。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出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群众理清发展思路,加大农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使农民增收,群众富裕。二是拓展“扶贫”渠道。95年以来,全区深入开展“万名党员干部联万户”活动,全区每年联系1891户,投入帮扶资金40余万元。对有劳力而无门路的创收户,帮助他们调整农业结构或出谋划策发展副业;对家庭成员多、劳动力过剩的纯农户,尽量帮助解决劳务输出,实现内外互补增加收入;对特困户除定期提供必要的生活补助外,全区机关还与3578户结成帮扶对子,加强对他们教育、引导;对经济不发达的困难村,区机关每年结对帮扶89个行政村,出人出资,引进项目,给予扶持。三是加大“减负”力度。以农村税费改革为契机,严格实行“三个取消”,按照调整后农业税收政策,统一起用新的税票,把税票现场开到农户手中,坚持“一税一户一票”制度,严禁“多税一票、多户一票”,杜绝“税费混开、旧票重开、白条乱开”的现象发生。农村税费改革后,人均合同内外负担从96元减至61.59元,减少了34.41元,减负率35.84%,减轻了农民负担,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村委会组织法》正式施行及我区开展村民自治创建活动以来,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1、做到了“两个密切”,即密切了党群关系,密切了干群关系。实行村民自治后,各地都注意把涉及村民利益的事按照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的规定,交给村民代表讨论决定,并及时公开,让村民监督。群众普遍反映,实行村民自治好处很多,过去村里要我们交这交那,不讲明来龙去脉,我们不知缘由,当然有意见。现在村里的事务都公开了,而且还找村民代表商量,我们心中有了底,自然口服心服。村干部也说,过去村里的事没有交给村民讨论,为了完成任务“蒙着干”,结果事与愿违,我们越努力,群众意见越大,费力不讨好,干群之间有距离。现在村里的重大村务都交给村民代表讨论决定,有了群众基础,有了依托,工作好做了,干群、党群关系也密切了,村干部也轻松多了。
2、实现了“两个加强”,即加强了干部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加强了村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实行村民自治后,一改过去“干部拍板,群众照办”为“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村干部能依法行政,组织群众参政议政,把各项正确决定,变成了群众的自觉行动;村民通过村民代表会议等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形式的锻炼,民主意识和自治能力也大大增强。
3、达到了“两个促进”,即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基层稳定。民主选举意味着村干部不再由上级组织任命,干部的任免权在群众手中,这使村干部感受到了肩上的压力,产生了危机感,意识到工作中不仅要向上负责,更重要的是要向下负责,因此,从体制上激发了村干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而能坚持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引导村民勤劳致富、增强集体经济实力作为中心任务来抓,加之民主决策的科学化和群众的自觉拥护,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壮大。随着干群关系的密切,各类矛盾也随之化解,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4、实现了“两个好转”,即社会治安和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实行村民自治后,各地十分注重提高村民的素质,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干部和村民的思想觉悟、自治能力,并通过建章立制,提高了干部和群众的遵纪和法制观念。凡是开展村民自治活动较好的镇和村,社会秩序井然,村民民风良好。
5、增强了“一个功能”,即村委会的自治功能。随着村民自治活动的深入开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壮大,村委会的自治功能也不断提高。以前靠政府办不了也办不好的事,现在村民自治迎刃而解,不仅为发展农村经济提供了良好环境,同时也促进了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xx区依法治区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