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苏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项目

时间:2019-05-13 07:54: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7年江苏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项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7年江苏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项目》。

第一篇:2017年江苏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项目

2017年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

与共性关键技术)项目指南

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以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和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开展产业前瞻性技术研发、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抢占产业技术竞争制高点,引领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和支撑优势产业整体提升。

一、产业前瞻技术研发

本类项目重点支持对前瞻性产业培育具有较强带动性的产业前瞻技术,提升产业技术原始创新能力,为未来发展提供技术先导。

1.未来网络与通信

1011 异构网络组网、超高速和超宽带通信与网络支撑核心关键技术

1012网络空间信息安全、保密及密码关键技术 1013基于北斗系统的导航、通信关键技术、核心部件及系统

1014无人机通信组网与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关键技术与设备 1015量子通信与第五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与设备(重点支持面向第五代移动通信的无线组网、传输等关键技术)2.云计算与大数据

1021大数据关键技术、核心设备、平台开发与应用

1022大数据驱动的类人智能技术、设备、工具和平台 1023云计算基础软件、系统管理平台、新一代虚拟化等云计算核心技术和设备

1024 E级计算机核心技术、软件及系统

(重点支持面向超级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面向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重点领域的云计算及大数据快速抓取等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

3.物联网

1031超高频和微波RFID标签、智能传感器、智能物联网交互终端、智能硬件等关键技术

1032 兼容多标准的超高频RFID读写器核心芯片关键技术

1033物联网通信、组网、平台与系统集成关键技术 1034传感器安全防渗透关键技术

(重点支持面向智慧城市的物联网集成应用关键技术)4.纳米材料及器件

1041 新型纳米电子、光电器件、传感器等纳米信息材料与器件

1042 纳米超级电容器、高效纳米晶储能、热电转换等纳米能源材料与器件

1043 纳米环境材料、纳米生物材料等新型纳米功能材料 1044 纳米钢、纳米陶瓷等新型纳米结构材料与器件 1045 纳米宏量制备及微纳器件制造技术

1046 石墨烯、碳纳米管、碳纳米纤维等先进碳材料制备及跨界应用开发

(重点支持基于石墨烯的跨界应用开发、微纳器件制造技术)5.高性能膜材料

1051 面向海水或高盐工业废水脱盐的高性能膜材料 1052 面向能源清洁利用和环境减排的气体分离膜 1053 面向储能电池的离子交换膜

1054 面向过程工业的特种分离膜和光电功能膜 6.智能机器人

1061 标准化、模块化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执行机构、驱动部件与控制系统

1062 机器人学习与认知、人机共融关键技术

1063 助老助残、医疗康复等高端服务机器人关键技术 1064 面向公共安全及危险环境下的特种机器人关键技术

1065 智能无人机制造关键技术

(重点支持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优化技术)

7.智能制造

1071 金属、陶瓷、生物材料或多材料三维打印成型关键技术、生产工艺、软件系统及成套设备研发

1072高精度运动控制、智能检测、高可靠智能控制、健康维护诊断等关键智能技术

1073感知系统、在线识别、智能仪表等核心智能测控装置与系统

1074面向物联制造与物流装备的智能化关键技术及系统

8.高端装备制造

1081 面向高精高速制造装备与工艺关键技术 1082 面向离散、流程制造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关键技术与系统

1083 高性能大功率光纤激光器、超短脉冲激光器、大功率液压系统、精密机械传动系统等制造业装备基础核心部件设计与制造技术

1084 高效低碳燃气轮机核心部件、系统及整机设计制造技术

1085大型复杂装备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制造技术 1086高端装备制造标准化关键技术及系统集成(重点支持大功率激光器制造关键技术)9.高效能源

1091 新型柔性轻质及高效太阳能电池制备关键技术及工艺

1092 大型先进风电机组设计、制造与运维关键技术 1093 新一代核电机组关键设备、核心材料及核燃料后处理关键技术

1094 生物质发电、供气、供热及液体燃料等关键技术

1095 能源互联网和大容量储能、能源微网等关键技术 10.新能源汽车

1101 新能源汽车整车集成设计与制造技术

1102 新一代动力电池、燃料电池、电池材料、管理系统及电池回收利用技术

1103 面向混合动力、纯电驱动的高性能电机传动部件及其控制系统

1104 电动汽车分布式驱动关键技术

1105 面向新一代新能源汽车的电控关键技术 1106 电动汽车智能化技术

(重点支持电动汽车电池及能源管理系统优化与集成技术)

11.其他产业前瞻技术

1111 除上述所列技术方向外,其他产业前瞻技术。

二、共性关键技术攻关

本类项目重点支持高技术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具有较强带动性的共性关键技术,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1.先进能源

2011 远距离直流输电、特高压交流输电、柔性输电和互联电网技术

2012 大功率远距离无线电能传输技术

2013 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与消纳、电网与用户互动与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

2014 低风速风电机组及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技术 2015 太阳能热发电与新型高效热利用技术 2016 超超临界机组大型配套部件制造关键技术 2017 核电站用高等级钛合金管材、核防护等关键技术 2018 新型高温超导材料制备及应用关键技术 2019 宽禁带半导体等新型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 2.电子信息

2021 语音识别、数字虚拟现实及增强现实等技术 2022 区块链等分布式数据库技术

2023 高性能、低成本、智能化传感器及芯片技术 2024 集成电路先进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与制造装备技术 2025 移动通信设备与终端设计制造技术 2026 光集成阵列及模块设计制作技术 2027 工业异构异质网络融合和终端协同技术 2028 宽带城域网、超高速无线局域网、移动宽带无线接入关键技术

2029 高性能低功耗设计、多频段多模式射频电路设计及功率设计关键技术

(重点支持集成电路先进封装技术)3.新材料

2031 先进显示材料、器件及新型光电子材料 2032 面向三维打印的高性能成型材料

2033 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大尺寸、低成本、高质量衬底制备和外延技术

2034 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的制备、应用与回收技术 2035 航空、轨道交通、汽车等用高性能合金材料 2036 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和稀土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技术

2037 金属基、陶瓷基复合材料及高端硅基材料 2038 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生物质高分子材料

2039 海工用金属材料、混凝土、耐蚀防污涂料等先进海工材料的制备加工与应用技术

(重点支持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备与应用开发、高端光电子材料制备与应用开发)

4.先进制造

2041 重大产品优化与可靠性设计、寿命预测技术 2042 高精密模具设计制造及高精度、高性能机械核心基础件制造技术

2043 激光加工等特种加工新技术与新工艺

2044 面向航空、海洋工程、石油工程和大型桥梁工程的平台设计及制造技术

2045 高速、多轴联动高档数控系统关键技术

2046 航空、航天、轨道车辆、汽车、大型工程机械关键

部件、制造技术及高端配套材料

2047 汽车智能网联与无人驾驶汽车关键技术 2048 绿色制造工艺关键技术

2049 危化品储运、特种设备、防火防爆等安全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

5.节能减排技术

2051 工业废气高效洁净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2052 工业废水、工业用地中有机毒害物与重金属污染物消减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2053 低碳、低硫氮污染高效洁净燃烧技术 2054 绿色循环制造与清洁生产技术 2055 大型装备高效传动节能技术 2056 半导体照明及功能型节能光电材料 2057 新型余废热提质与规模化高效利用技术

2058 新型建筑节能材料、新型预制装配整体式等建筑节能关键技术

2059 新一代高灵敏智能化环境监控与预警关键技术 6.制造业信息化

2061 典型企业集团核心业务跨区域协同的信息化平台 2062 面向智能制造的企业数字化综合集成技术及平台 2063 云制造关键技术及服务平台 2064 第三方专业化制造服务平台

2065 基于互联网的按需制造、众包设计、精准营销等新技术新模式的开发

2066 制造业生产性服务支撑系统研发与应用及模式创新

2067 典型制造行业与互联网金融服务网络支撑系统研发

7.文化科技创新

2071 面向先进文化内容服务的融合网络及数字媒体技术研发 2072 现代舞台成套技术集成与产品研发 2073 现代数字化展示技术

2074 三网融合环境下互动电视服务技术集成 2075 基于B2B数字出版内容资源聚合与投送云服务技术

8.其他产业共性关键技术

2081 除上述所列技术方向外,其他产业共性关键技术。

第二篇:“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9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

附件2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 2019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重点解决我国食品源头污染严重、过程控制能力薄弱、监管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聚焦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化学致癌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生物毒素等重要危害物,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危害识别与毒性机制、食品原料中危害物迁移转化规律与安全控制机理等基础研究,为科学有效保障食品安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有效强化过程控制、检验检测、监测评估、监管应急等四个方向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加快研发快速检测和非定向筛查技术及产品,大幅提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试剂和装备国产化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全国统一的追溯预警体系和全链条的过程控制体系及国家食品安全大数据云平台,进一步完善监管应急技术体系;积极转化研究成果,针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食品安全应急保障、社会共治等重点领域,开展区域和产业链综合示范,为实现我国食品安全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保障”的转变,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和推动食品相关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本专项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下设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食品安全关键共性技术和产品研发、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转化集成和综合示范等三个任务。在

2017年、2018年任务部署的基础上,2019年,计划从上述三个任务部署16个研究方向,实施周期为2019-2022年。

1.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

1.1 食品原料中危害物迁移转化机制与安全控制机理研究 1.1.1 主要植物源食品原料中关键危害物迁移转化机制及安全控制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隐蔽型真菌毒素、镰刀菌毒素、交链孢菌毒素、赭曲霉毒素在植源性食品原料中产生、迁移、转化和代谢消长规律,揭示真菌毒素与宿主互作的分子机制,并阐明其安全控制机理;研究创制农药、高毒农药及农药助剂在粮油、蔬菜、水果等植物源食品原料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构型选择性降解机制及控制原理;研究常用防腐剂、保鲜剂及其他添加剂等在植物源性食品原料贮运过程中的迁移代谢规律及机制;研究环境污染物(重金属、微生物、生物毒素、抗生素残留、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从环境到植物源性食品原料的迁移转化和富集机制;解析蔬菜、水果、粮油中典型危害物的迁移转化分子机制、安全控制原理。

考核指标:揭示主要植物源性食品原料中隐蔽性真菌毒素、交链孢菌毒素、赭曲霉毒素、创制农药、高毒农药、农药助剂、防腐保鲜剂、重金属、抗生素残留、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20-25种危害物的迁移转化和代谢机制;3-5类农药及高毒代谢物农药在食用农产品中的迁移转化规律、降解机制及控制原

理;2种国家创制农药在植物源性食品原料中的迁移转化规律、降解代谢机制及安全控制技术;构建植物源性食品原料中典型危害物的本底数据库1个,包含数据1000条以上;提出基于HACCP策略的安全控制规范8-10个;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8件;提出国家或行业标准(草案)10-15项;发表研究论文40-50篇(其中高水平SCI论文不少于30篇)。

支持年限:2019年-2022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 2.1 过程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2.1.1 食品中化学危害物阻控技术及其安全性评价 研究内容:研究食品中农兽药残留在贮藏加工过程中的转化、功能纳米材料脱除技术、光催化降解和酶解等定向调控技术,评价调控技术、产品及降解产物的安全性;研究液体食品中重金属污染物加工过程中靶向可逆去除,开发无损高分子可视化吸附脱除等去除技术,开发污染食品分级加工利用、废弃物非食用高值化利用等加工技术,制定分级处理技术规程与标准,开展营养安全评价;研究食品及食品原料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酶解和化学键调控高稳定材料吸附去除技术,研制污染食品的非食用高值化利用技术。

考核指标:研发食品中化学危害物绿色安全阻控技术不少于16项;研制化学危害物绿色安全的阻控酶制剂、菌制剂、无损光催化剂、功能纳米材料及化学制剂等产品不少于10个;研发化学危害物污染食品的分级利用和高值化利用技术不少于6项,装备不少于3套;评价有毒物质降解产物的安全性;制定相关技术规程或标准不少于5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20件,发表研究论文不少于50篇(其中SCI论文不少于30篇)。

支持年限:2019年-2022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2 检验检测关键技术研究

2.2.1 有毒动植物DNA条形码鉴定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有毒动植物引起的食源性中毒风险,建立全国有毒动植物DNA条形码分类鉴定云平台,实现有毒动植物诱发食源性中毒风险的预警和快速鉴定;研究快速高通量DNA序列分析技术及动植物核心条形码和辅助条形码的构建技术,建立有毒蘑菇、鲀毒鱼、高生物胺鱼类、高蜡酯鱼类、球茎类植物等有毒动植物DNA条形码,结合物种形态学分析、毒理因子分析建立有毒动植物样品库、凭证信息库、毒素信息库;研究样本采集、前处理、测序和数据分析、结果验证方法,开发出相关标准物质,建立有毒动植物鉴定技术规范;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DNA条形码计算分析软件、有毒动植物数字图像智能化识别技术,构建云分析技术平台,实现物种鉴定、数据管理、数据挖掘、信息共享;开发出可以现场使用 的有毒动植物快速甄别检测试剂盒。

考核指标:研制DNA条形码(难实现的)分子鉴定和分类应用软件2套,检测试剂盒200套以上,建成我国食品安全相关的重要有毒动植物DNA条形码检测和物种鉴定云分析平台1套,物种信息400条目以上;研发有毒动植物形态图像智能化识别系统1套;在50家以上相关机构对检测鉴定技术进行示范应用;现场鉴定准确率大于90%,鉴定时间小于5小时;检测鉴定技术实际应用500-1000次;制定技术规程和标准不少于15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30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15 件;发表研究论文不少于20 篇(其中SCI论文不少于10篇)。

支持年限:2019 年-2022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要求企业参与,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2.3 监测评估关键技术研究

2.3.1 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的安全性评估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选择不少于30种应用广泛、有代表性的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特别是有潜在安全隐患且常用的中药)的物质,融合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急慢性毒性、遗传毒性评价,并进行致畸、突变、代谢等评估研究;建立普通人长期食用、特

定人群(生理障碍/损伤/缺陷)食用早中期食用安全性评估模型;构建关键危害物快速检测、非定向筛查等安全性评估关键技术;阐明关键危害物在全链条中危害来源、赋存特征、迁移转化规律和危害形成机制,揭示关键危害物及其代谢产物分子毒性作用机理,确定可用于安全风险评估和毒性检测的关键毒性通路和危害标志物;研究种植环境、产地加工、储藏过程中有机、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规律、代谢机制及阻控技术,建立农药残留及其代谢物、重金属等风险物质的监测识别技术。

考核指标:全面评价不少于30种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资源物质中的重要风险物质,建立危害物代谢产物和危害标志物精准表征技术不少于20项,构建典型危害物本底数据库10-20个;揭示关键内源性及外源性危害物的形成机制与科学内涵,形成不少于30种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安全性评估关键技术;形成基于全链条的风险评估和安全控制规范不少于6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30项,国家级标准报批稿不少于15项,研究论文不少于40篇(其中SCI论文不少于20篇)。

实施年限:2019年-2022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转化集成和综合示范 3.1粮油质量安全过程保障与追溯技术集成与示范 研究内容:应用科学监测调查技术和合理采样方案、非靶向筛查和全自动高通量多类化学污染物高效检测确证方

法,构建风险数据库及风险预测模型,确定区域性粮油原料收购检测指标,指导原粮收购检验监测及科学、合理利用粮油资源;研究化学污染物新型快速检测技术和检测产品的评价技术以及实用性再评估,结合粮食质量安全风险分级技术,进行粮油收购现场快速检测、分类存放和分级处理,为粮油加工和收储企业粮油原料收购把关,确保原料安全;研究建立粮油原料霉变、虫害智能化实时监测、预警、应急处臵系统与大数据云平台,对问题环节精准溯源定位,自动提出整改措施。利用研究建立的粮食杀虫过程监控与杀虫效果评估系统,对粮食杀虫过程进行监控,防止滥用杀虫剂农药,避免粮食再次污染。应用食品危害物特征指纹图谱、全链条的追溯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产地产品数据库主动关联技术,建立放心粮油溯源控制体系。

考核指标:在南方稻谷主产区和北方小麦和玉米主产区不少于20个国家粮食储备库开展示范,实现粮食收储分类收购分级使用;在不少于5个食品加工企业建立食品原料供应链条保障体系;在不少于3个典型粮食主产区域构建“放心粮油”供应网络追溯体系;在国内大型粮油企业(20-30万吨/年以上加工能力)建立食品原料质量安全保障规范标准体系不少于5个;在南北方粮食主产区或主销区进行应用示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0件,发表研究论文不少于20篇(其中高水平SCI论文不少于10篇)。

支持年限:2019年-2022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项目牵头申报单位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或省级科技厅(委)推荐,要求企业参与或牵头,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3.2 粮食污染物综合处理技术集成与示范

研究内容:集成应用粮食污染物在线监测技术,构建粮食主要污染物污染水平的评价方法,研发智能分选技术实现原粮在线分级分选处理,为后续加工利用提供安全性指标和风险预警;应用有害物质脱除与阻控技术,对重金属污染稻米进行综合处理及安全利用技术集成;对真菌毒素污染小麦、玉米等进行综合处理及安全利用技术集成;对油料及其制品进行加工环节安全控制技术集成开发;开展谷物、油料及其制品加工链条安全控制技术规范研究,有效控制粮油生产危害因素。

考核指标:构建粮食主要污染物风险数据库2套,建立粮食污染水平评价及预警技术规范1项;研制针对真菌毒素污染小麦、玉米、稻谷等的光谱智能分级分选技术及其装备3套,单机分选速率不低于3吨/小时;建立重金属污染稻米综合处理及安全利用技术示范基地,年处理量可达5-20万吨,形成规范1套;分别建立真菌毒素污染小麦和玉米综合

处理及安全利用技术示范点,年处理量可达2-10万吨,形成技术规范1套;建立谷物及其制品加工链条安全控制技术集成示范线1套;建立油料及其制品加工链条安全控制技术集成示范线1套;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15件,发表研究论文不少于15篇(其中高水平SCI论文不少于10篇)。

支持年限:2019年-2022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项目牵头申报单位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或省级科技厅(委)推荐,要求企业牵头,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3.3 国际贸易重要食品的安全侦查与风险监控实验室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国际贸易重要食品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控的迫切需求,开展不同口岸和不同食品种类的动态分析库调试和驯化;根据关键危害物侦查技术、高特征组分全息鉴别技术、风险物质高通量筛查检测技术特点,开展口岸实验室风险验证适用性评价研究;开展检测方法与口岸实验室应用的接口技术研究,建立口岸示范实验室,研制实验室操作指南;将风险点捕捉模型应用于重要进口食品智能监控;开展我国重要食品进口贸易国(地区)风险监控数字化口岸实验室建设,建立涵盖我国主要食品进口口岸的输入性风险云监

管网络;针对乳制品、水产品、肉制品、酒精饮料等重要贸易食品在全国重点口岸实验室开展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在不少于6个口岸建立国家级进出口食品质量安全风险验证评价实验室或在不少于8个口岸重点实验室建设通关食品风险监控中心;向相关监管部门提供预警信息不少于20条;建立不少于20个口岸执法示范实验室;形成技术规范和国家、行业技术标准不少于30项;筛选出不少于5种风险标示组分;建立风险监控数据的云处理平台1个;在全国不少于8个口岸实验室开展技术人员培训300-1000人次;服务不少于100家食品国际贸易企业;应用检验国际贸易食品批次不低于1000批次。

支持年限:2019年-2022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项目牵头申报单位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推荐,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3.4口岸食品现场快速检测与现场执法智能监控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国务院关于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和快速通关的最新要求,开展口岸食品智能分析材料、快速侦测产品和非人工高效通关监控设备的执法现场系统化适用性评价研究;开展快检产品在口岸执法现场的示范应用,建立快检

产品检测平台,并研制口岸执法标准化操作指南;研究多种快检产品的智能集成方案,形成适用于不同口岸食品检测需求的模块化快检组合产品;针对口岸食品贸易特点,开展基于快速检测与现场执法智能监控风险溯源、预警、应急评估模型对促进食品贸易便利化的适用性研究;开展基于全球定位技术和追溯码的进口食品实时全程追溯体系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形成不少于10种快检产品的评价报告;开发模块化集成快检组合产品不少于5种;形成标准等规范性文件草案不少于30项;在全国不少于8个口岸执法现场开展监管人员培训;在全国不少于8个口岸开展示范应用,评价食品种类不少于10种,数量不少于5000批;提升食品的通关效率20%以上,降低通关成本30%以上;进口食品追溯体系应用示范食品种类不少于2类。

支持年限:2019年-2022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项目牵头申报单位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推荐,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3.5 果蔬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技术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以农药残留、添加剂、重金属及生物毒素污染等问题突出的水果、蔬菜等为研究对象,研究重点产区、典型种植及收储运销方式下水果、蔬菜产品中主要危害物形

成与消长规律和动态调控机制,集成危害因子非靶向筛查技术、有害物质快速检测与精准识别技术、污染物毒性评价与风险评估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要参考物质、有害物质过程防控与消减技术等相关技术与产品,构建适用于果蔬生产、流通、粗加工和监管等不同环节的技术先进、系统完整、切实可行的质量安全评价与监控技术体系,并在主要果蔬主要产区和销区进行应用示范。通过基地示范、新型经营主体和现代职业农民培训,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考核指标:形成果蔬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技术体系不少于10套,制定配套相关技术规程标准不少于50项;在主要产区的生产基地、产区和销区、集贸市场各建立核心示范区不少于25个,产品监测合格率在原有基础上提升20%;将研发的监测技术与产品、技术标准与参考物质应用于不少于20个省的地市级以上政府组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中;培训农技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相关技术人员5000人次,培训生产者10万人次。

支持年限:2019年-2022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由各省级科技厅(委)推荐申报,限推荐1项。要求企业参与或牵头,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3.6 养殖业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技术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选择猪、牛、肉羊、肉蛋禽等主要畜禽产品,以及我国养殖规模较大的鱼、贝等水产品,重点针对药物残留、常见非法添加物(禁用药物)、主要环境污染物和生物性危害物质等质量安全方面的突出问题,基于重点产区销区、典型养殖流通模式下上述产品的主要危害物形成与消长规律和动态调控机制,集成所研发的危害因子非靶向筛查、有害物质快速检测与精准识别、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重要参考物质等监测技术与产品,以及污染物毒性评价与风险评估技术、有害物质过程防控与消减技术等,集成构建适用于典型养殖方式、产品流通、粗加工和监管等不同环节的技术先进、系统完整、切实可行的质量安全评价与监控技术体系,并在主要产区的养殖/加工生产基地/生产企业/销区的集中交易市场和质检监管机构进行综合应用示范。通过基地示范、新型经营主体和养殖大户的培训,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考核指标:形成主要畜禽产品和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技术体系不少于10套,制定配套相关技术规程标准不少于50项;在主要产区的生产基地、产区和销区、集贸市场各建立核心示范区不少于25个,产品监测合格率在原有基础上提升20%;将研发的监测技术与产品、技术标准与参考物质应用于不少于20个省的地市级以上政府组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中;培训农技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相关技术人员5000人次,培训生产者10万人次。

支持年限:2019年-2022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由各省级科技厅(委)推荐申报,限推荐1项。要求企业参与或牵头,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3.7 区域特色食品质量安全保障技术的全链条综合示范 研究内容:以环境污染、重金属、生物危害物和非法添加物等问题突出的区域特色食品及配料为研究对象,基于重点产区典型产品在原料养殖、产品加工、贮运、出口等全产业链环节的主要危害物形成与消长规律和动态调控机制,集成有害物质快速检测与精准识别、构建适用于原料养殖方式、产品粗加工和监管等不同环节的技术先进、系统完整、切实可行的质量安全评价与监控技术体系,并在主要产区的养殖/加工生产基地/生产企业和质检监管机构进行综合应用示范。通过基地示范、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训,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考核指标:建立风险物质监测识别技术方法不少于15种;形成风险评估模型和防控技术体系不少于3套,制定相关技术规程和标准不少于5个;在3-5个规模以上产区建立核心示范区,建立1-2条安全加工示范生产线;培训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相关技术人员1000人次,培训生产者2万人次,直接产业规模达100亿。在区域内进行从源头到餐桌的食品

安全全程控制应用示范,形成全程控制相关规范和指南。

支持年限:2019~2022年 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5项

有关说明:由各省级科技厅(委)推荐申报,限推荐1项,每项仅申报1-2种特色产品,要求区域内企业参与,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3.8 熏炸烤食品加工过程安全控制技术集成示范 研究内容:以传统熏制、炸制、烤制食品为对象,集成熏制食品无烟熏制、热敏性原料适温稳定化等多环芳烃类危害物控制技术,进行产业化应用示范;研发油炸食品新型裹粉适度添加、天然产物定向阻断等反式脂肪酸类危害物控制技术,形成完善的炸制过程反式脂肪酸类控制标准化操作规程,进行产业化应用示范;基于烤制过程杂环胺形成、积累与阻断的机制,集成烧烤食品天然产物定向阻断、蒸汽射流自动烤制等杂环胺类危害物控制技术,并产业化应用示范;根据加工过程食品添加剂与食品成分的互作机制,研发集成熏炸烤食品加工过程食品添加剂减量增效技术,并产业化应用示范;研发集成熏炸烤食品品质提升与危害物消减协同技术,并产业化应用示范;研发集成熏炸烤食品加工多元危害物在线识别监控和自动减排技术,建立基于绿色制造的熏炸烤食品加工技术体系,并进行产业化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熏炸烤食品加工过程危害控制标准体系不少于3套,在10种以上典型熏炸烤食品中示范应用;在保持传统熏炸烤食品品质的基础上,与传统加工方式相比,使加工产生的典型危害物积累量降低50%以上,食品添加剂减少30%以上,污染物排放减少25%以上;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2件(其中美国或欧盟发明专利1-2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5件;发表研究论文不少于10篇(其中SCI论文不少于5篇);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不少于3个。

支持年限:2019年-2022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项目牵头申报单位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或省级科技厅(委)推荐,每个推荐单位限推荐1项。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3.9 食品安全应急保障关键技术的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系统分析国内外食品突发事件的成因、过程、特点等,研究食品突发事件的回溯性分析技术、构建反馈式信息库;建立不同应急保障技术整体解决方案与示范模式;利用食品非靶向筛查、全基因组测序等技术加强食品安全应急保障工作中风险鉴定、溯源能力,利用新型抗体高效筛选库和快速检测设备增强突发事件现场处臵能力,开展食品安全新型检测技术、材料及装备在食品安全应急保障工作中的

应用示范;通过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和仿真演练模型,加强监管人员现场处臵应对能力的培训和演练,开展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快速诊断及专家辅助决策系统等技术与装备示范,形成应急队伍、应急保障技术、装备、现场处臵的相关标准和整体解决方案。开展食品安全新型检测技术、材料及装备在食品安全应急保障工作中的应用、评价和反馈;开展装备、现场处臵的相关标准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和修正;开发各种突发事件情况下的应急保障快速检测集成平台及方法、应急保障技术整体解决方案,构建不同情况和规模的应急保障模范示范基地和模型。

考核指标:开发食品突发事件信息库1套;开发食品中毒处理技术集成及方案1套;在不少于10 个省(市、区)的监管部门开展应急演练标准化新型模式应用示范;形成重特大自然灾害应急食品供应与食品安全保障与应急处臵工作指南和相关标准;选择不少于10个地区开展食品安全应急保障关键技术的应用示范;集成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系统化运行新模式和技术不少于15项,制定配套技术规程标准不少于15项,建立模式示范基地不少于15个;形成食品突发事件应急保障技术规范及方案。

支持年限:2019年-2022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项目牵头申报单位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

成员单位或省级科技厅(委)推荐,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3.10 食品安全风险分级评价预警与现代监督执法技术的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建立食品安全污染物的风险分级评价框架体系和智能研判预警模型;建立食品安全风险分级评价与预警决策支持的大数据平台,汇集融合食品抽检监测数据、食源性疾病报告数据、生产经营数据、舆情信息和消费者满意度信息,在国家、省、市、县四级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价,预测预警区域或行业性的食品安全系统风险;建立适用于国家以及地方各级监管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督执法指挥系统和监督检查与执法终端,提高行政许可与监督执法的准确性与效率;建立食品快检智慧工作平台、快检移动工作终端,依托预警大数据平台提高快检工作的准确性与稳定性,进行重大食品安全违法案件现场取证快速筛查相关技术应用示范;建立人群健康监测大数据模型,对市售特殊营养食品的营养质量与健康效应进行评估,并对相关标准提出修改建议。运用健康危害评估原理,预测预判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造成健康风险的可能性与严重性,为行政处罚和司法诉讼提供技术依据。

考核指标:在1个国家级和不少于10个省级和100个地(县)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构建和应用国家和地方食品安全风

险分级、预警和监管决策平台,进行风险分级评价、预警与监管决策;分别在1个国家级、不少于10 个省级和100个地市(县)建立并示范应用食品安全监督执法指挥系统以及现场智能化许可审查终端和现场智能化监督执法终端;分别在10 个省级和100个地市(县)和100家企业建立和示范应用食品安全快检智慧工作平台和食品安全快检移动工作终端;在不少于100家医疗卫生机构(含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医疗、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应用慢病或婴幼儿相关健康数据采集与分析,在不少于3个省(区、市)建立特殊营养食品健康效应评价健康数据中心;制定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技术规范1项;软件著作权不少于5项;发表论文不少于20篇(其中高水平SCI论文不少于10篇)。

支持年限:2019年-2022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项目牵头申报单位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或省级科技厅(委)推荐。

3.11食品安全监测与控制技术的全链条区域综合示范 研究内容:通过对“环境-食品安全-健康医疗”大数据风险基础信息采集标准化体系的研究,建立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决策预警大数据服务中心;构建食品安全多因素风险综合评估研判模型;建立基于食品安全风险发生发展影响因素评估的预测预警指标体系和多因素预警模型;构建综合 的风险评估预警决策支持云服务平台,形成相关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大数据标准和安全保障体系;研究在多因素影响下,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中食品安全风险发生发展的多维关联性分析;建立食品中危害物质全程控制技术保障体系,形成食品中危害物防控与监管工作体系,形成能够涵盖整个食品供应链的“源头保障+过程控制+风险预警”的全程安全控制技术保障体系;构建食品安全政产学研综合安全服务监测和控制相关技术集成体系,并在若干地区进行综合示范和应用。

考核指标:建立国家层面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云服务平台;建立涵盖整个食品供应链的“源头保障+过程控制+风险预警”的全程安全控制技术保障体系不少于3套,在全国不少于4个不同省区的至少20个地或县级区域进行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全程控制应用示范;形成全程控制相关规范和指南。

支持年限:2019年-2022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项目牵头申报单位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或省级科技厅(委)推荐申报,限推荐1项。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申报要求

1.原则上项目须整体申报,覆盖相应指南研究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如无特殊说明,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6个,项目所含单位总数不超过12个,示范类项目所含单位总数不超过15个。

2.对于拟支持项目数为1~2个的指南方向,原则上该方向只立1个项目,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的情况下,可同时支持2个项目,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

3.本专项要求申报单位和项目(课题)负责人必须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承诺书,承诺各领域项目产生的所有科学数据无条件、按期递交到科技部指定的平台,在本专项约定的条件下对本专项各个承担单位,乃至今后面向所有的科技工作者和公众开放共享。申报本专项则视为同意本条款。如不在商定的期限内履行数据递交,则由专项责令整改,拒绝整改者,则由专项追回项目资金,并予以通报。

4.项目申报单位上传的附件包括诚信承诺书、联合申报协议、足额的配套经费承诺书以及其他需要上传的材料。若牵头申报单位是企业的,需提供牵头申报单位所在开户银行出具的自有资金。

第三篇:点研发计划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及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7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国科发资〔2017〕21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司局,各有关单位: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的总体部署,按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管理的相关要求,现将“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2个重点专项2017项目申报指南予以公布。请根据指南要求组织项目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组织申报要求及评审流程

1.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支持方向的研究内容以项目形式组织申报,项目可下设课题。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项目申报单位推荐1名科研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每个课题设1名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可担任其中1个课题负责人。

2.项目的组织实施应整合集成全国相关领域的优势创新团队,聚焦研发问题,强化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典型应用示范各项任务间的统筹衔接,集中力量,联合攻关。

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评审采取填写预申报书、正式申报书两步进行,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项目申报单位根据指南相关申报要求,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填写并提交3000字左右的项目预申报书,详细说明申报项目的目标和指标,简要说明创新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基础。项目申报单位应与所有参与单位签署联合申报协议,并明确协议签署时间;项目申报单位和项目负责人须签署诚信承诺书。从指南发布日到预申报书受理截止日不少于30天。

——各推荐单位加强对所推荐的项目申报材料审核把关,按时将推荐项目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统一报送。

——专业机构在受理项目预申报后,组织形式审查,并根据申报情况开展首轮评审工作。首轮评审不需要项目负责人进行答辩。根据专家的评审结果,遴选出3~4倍于拟立项数量的申报项目,进入答辩评审。对于未进入答辩评审的申报项目,及时将评审结果反馈项目申报单位和负责人。

——申报单位在接到专业机构关于进入答辩评审的通知后,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填写并提交项目正式申报书。正式申报书受理时间为30天。

——专业机构对进入答辩评审的项目申报书进行形式审查,并组织答辩评审。申报项目的负责人通过网络视频进行报告答辩。根据专家评议情况择优立项。对于支持1~2项的指南方向,如答辩评审结果前两位的申报项目评价相近,且技术路线明显不同,可同时立项支持,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结合过程管理开展中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后续支持方式。

二、组织申报的推荐单位

1.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司局;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主管部门;

3.原工业部门转制成立的行业协会;

4.纳入科技部试点范围并评估结果为A类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及纳入科技部、财政部开展的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行业试点联盟。

各推荐单位应在本单位职能和业务范围内推荐,并对所推荐项目的真实性等负责。国务院有关部门推荐与其有业务指导关系的单位,行业协会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行业试点联盟推荐其会员单位,省级科技主管部门推荐其行政区划内的单位。推荐单位名单在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上公开发布。

三、申请资格要求

1.牵头申报单位和参与单位应为中国大陆境内注册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等,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注册时间为2016年6月30日前,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政府机关不得牵头或参与申报。申报单位同一个项目只能通过单个推荐单位申报,不得多头申报和重复申报。

2.项目(课题)负责人须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1957年1月1日以后出生,每年用于项目的工作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

3.项目(课题)负责人原则上应为该项目(课题)主体研究思路的提出者和实际主持研究的科技人员。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公务人员(包括行使科技计划管理职能的其他人员)不得申报项目(课题)。

4.项目(课题)负责人限申报1个项目(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以下简称“改革前计划”)以及国家科 — 2 —

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不得牵头申报项目(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的在研项目负责人(不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也不得参与申报项目(课题)。

项目骨干的申报项目和改革前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研项目总数不得超过2个;改革前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不得因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课题)而退出目前承担的项目(含任务和课题)。

计划任务书执行期(包括延期后的执行期)到2017年12月31日之前的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不在限项范围内。

5.特邀咨评委委员不能申报项目(课题);参与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或本项目指南编制的专家,不能申报该重点专项项目(课题)。

6.受聘于内地单位的外籍科学家及港、澳、台地区科学家可作为重点专项的项目(课题)负责人,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聘用单位提供全职聘用的有效证明,非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聘用单位和境外单位同时提供聘用的有效证明,并随纸质项目预申报书一并报送。

7.申报项目受理后,原则上不能更改申报单位和负责人。

8.项目的具体申报要求,详见各重点专项的申报指南。

各申报单位在正式提交项目申报书前可利用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查询相关科研人员承担改革前计划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在研项目情况,避免重复申报。

四、具体申报方式

1.网上填报。请各申报单位按要求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进行网上填报。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将以网上填报的申报书作为后续形式审查、项目评审的依据。预申报书格式在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相关专栏下载。

项目申报单位网上填报预申报书的受理时间为:2017年8月8日8:00至9月7日17:00。进入答辩评审环节的申报项目,由申报单位按要求填报正式申报书,并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提交,具体时间和有关要求另行通知。

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http://service.most.gov.cn;

技术咨询电话:010—88659000(中继线);

技术咨询邮箱:program@most.cn。

2.组织推荐。请各推荐单位于2017年9月12日前(以寄出时间为准),将加盖推荐单位公章的推荐函(纸质,一式2份)、推荐项目清单(纸质,一式2份)寄送科技部信息中心。推荐项目清单

须通过系统直接生成打印。

寄送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木樨地茂林居18号写字楼,科技部信息中心协调处,邮编:100038。

联系电话:010—88654074。

3.材料报送和业务咨询。请各申报单位于2017年9月12日前(以寄出时间为准),将加盖申报单位公章的预申报书(纸质,一式2份),寄送至承担项目所属重点专项管理的专业机构。项目预申报书须通过系统直接生成打印。

各重点专项的咨询电话及寄送地址如下:

(1)“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88225167、88225168;

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工业生物技术处,寄送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中路16号4号楼,邮编:100039。

(2)“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88225159、88225189;

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中医与中药处,寄送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中路16号4号楼,邮编:100039。

附件2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 重点专项2017项目申报指南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突出中医药的优势特色,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中医原创理论创新及中医药的现代传承研究,加快中医四诊客观化、中医“治未病”、中药材生态种植、中药复方精准用药等关键技术突破,制定一批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的临床方案,开发一批中医药健康产品,提升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层次,加快中医药服务的现代提升和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本专项以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医“治未病”、中药开发及质量控制三大领域为重点,从基础、临床、产业三个环节进行全链条、一体化设计,将专项研究任务分解为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药资源保障、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示范、中医药国际化、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等6大任务,2017

年将在上述6大任务部署19个研究方向,经费总概算约为5亿元。

1.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

1.1基本证候与重大疾病病因病机创新研究 1.1.1基本证候辨证标准的系统研究

研究内容:选择与重大疾病、慢性疾病密切相关的基本证候,系统梳理该证候的历史沿革,结合临床开展证候形成研究、证候的辨证要素、证候要素结合和辨证规范化研究,明确辨证规范,建立证候诊断标准,并开展大样本临床流行病学验证,总结临床应用规律,探讨现代生物学基础,探索中医辨识新方法。

考核指标:完成1~2个中医证候与某些疾病核心病机相关性的基础研究;以临床试验数据为依据,明确证候临床演变规律;初步明确证候相关的生物学基础;形成可推广应用的中医证候辨识标准和技术方法,进入中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2基于经典名方与中药大品种的药性理论和复方配伍理论研究

1.2.1中药复方或组分配伍理论与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选择临床长期应用且有一定基础的经典名方或大品种(《中国药典》收载),诠释中药配伍作用和量效关系的现代科学内涵。整合运用多学科方法开展复方配伍理论和优化技术研究,以增效减毒为目标,以相互作用为核心,突破中药复杂体系解析关键技术,形成中药复方或组分配伍应用方案及技术规范,并形成中药配伍和量效关系研究模式,为中药复方重大新药创制和经方优化提供方法支撑。

考核指标:完成1~2个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并阐述其科学内涵,建立中药配伍和量效关系研究模式;完成2个复方配伍新药处方,并提供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初步阐明其效应网络。建立从方剂遴选、药效物质筛选及评价、配伍配比优化和安全性评价等不同环节的组分配伍技术体系,形成组分中药研制方案;

阐释中药有效组分配伍作用模式和科学内涵。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4名老中医和民间医药的现代传承研究 1.4.1中医传承平台构建与方法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中医临床经验传承的需求,研究建立中医临床信息采集、数据处理、结局评估与随访以及数据管理与分析利用等模块,形成智能化中医传承信息系统;建立以中医知识库、名老中医知识图谱为基础的个性化知识体系,形成基于名老中医经验的辨证论治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构建多功能的中医传承服务平台,为提升基层青年中医临床诊疗服务水平提供支撑。所构建的中医传承平台经一定数量的临床传承研究验证。

考核指标:研发名老中医临床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挖掘、辅助决策支持等5~8个软件,建成基于互联网、方便实用的具有辅助传承、辅助诊疗、辅助研究、辅助学习等功能的中医传承服务 — 8 —

平台和相应APP,经500位以上名中医药专家经验传承与社会开放服务验证,形成软件著作权5~8项;形成《名老中医临床数据与经验知识采集规范》以及《中医传承服务平台应用规范》。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

2.1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成熟方案循证评价研究

2.1.1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方案优化循证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心血管疾病及肺系、胃肠系恶性肿瘤等的中医防治,以中医药诊治特色和优势为切入点,选择已具备一定基础和临床证据的诊疗方案,明确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环节,以提高疗效为目标优化方案,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和疗效机制的研究,形成高质量、国际公认的临床证据。

考核指标:完成中医防治某种重大疾病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

对照临床研究,每个研究样本量不少于500例;初步阐明作用规律和可能机制,为形成可推广应用的临床方案提供依据;获得高质量的、国际公认的临床证据,在国际高影响力期刊发表论文1~2篇并纳入高级别中医和西医临床指南。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4项

有关说明:每个项目选择1个病种或1类疾病申报。优先支持牵头单位为三甲医院,曾牵头组织过并圆满完成了多中心临床研究,研究结果在知名期刊发表。项目组织机构完善,包括临床知名专家团队,国内外高水平方法学团队和高水平基础研究团队。

3.中药资源保障

3.1中药材生态种植及安全性保障 3.1.1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研究及应用

研究内容:选择代表性的道地药材,充分分析道地药材品质形成因子和药效成分形成规律,系统考虑生态系统、群落、种群、— 10 —

个体等不同层次的影响,开展基于中药材的精细农业耕作、定向培育、土壤改良、测土配方施肥、仿生栽培、菌根栽培、仿野生抚育、病虫草害绿色防治等生态种植技术研究,示范构建道地药材生态种植模式并推广应用。构建全国中药材生产服务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开发50项中药材土壤改良、仿生栽培等生态种植技术;建立50种以上道地药材的生态种植技术体系或模式;形成全国中药材生态种植服务技术体系。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鼓励在定点扶贫地区示范推广。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30家(含推广单位)。

3.1.2中药材外源性有毒有害物质检测及控制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中药材重金属超标和植物生长激素滥用等问题,开展农残、重金属等外源有害物质及植物生长素对中药材质量及安全性影响研究;建立和完善农残、重金属、二氧化硫、真

菌毒素等外源有害物质数据库;建立中药材农药残留高效快速检测方法和技术;根据中药材有害外源污染物的区域特性及吸收分布特性,结合国际上规定的人体最大安全摄入量和中药服用剂量及模式,提出适合于中药的外源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风险评估方法,制定相应的限量标准;形成中药材农残、重金属、真菌毒素、二氧化硫等外源有毒有害物质开放共享分析平台。

考核指标:阐明8~10种植物生长激素等外源有害物质对中药材质量及安全性影响;建立10种中药材外源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数据库,数据信息不少于300种农药残留、6种重金属及有害元素、10种真菌毒素;建立中药材农药残留的高效快速检测方法和技术;申报3~5项中药材有害物质安全限量国际标准;形成外源有毒有害物质开放共享服务平台。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1.3高品质道地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及精准扶贫示范研究

研究内容:以定点扶贫地区为重点,选择区域特色突出、道地性明确的常用中药材,以生产高品质道地药材为目标,开展全链条种植技术集成示范研究,系统构建种质优化、田间管理、药肥减施增效、产地初加工和储运技术体系,建立种源繁育基地和种质资源库,开展全链条质量追溯,形成道地药材种植技术体系,打造高品质的道地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并面向适生地区示范推广,带动地方绿色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

考核指标:建立高品质道地药材种植基地和规范化中药材生产技术单元,基地示范区不少于500亩,种源基地不少于50亩,推广面积5000—10000亩,带动不少于5000农户增收,农民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10项

有关说明:由各省级科技主管部门推荐申报1项,每个项目不超过3种道地中药材品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

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优先在定点扶贫地区示范推广。

3.2珍稀濒危中药资源新来源开发及中药材综合利用 3.2.1中药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中药资源利用不充分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展中药材“非药用部位”潜在药效成分发现、药效活性评价、质量评价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展是药材生产过程下脚料的循环利用、中药制药等深加工产业化过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及副产物转化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一批可用于医药、畜禽养殖、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材料等的原料或再生资源性产品,以提升中药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考核指标:建立中药材“非药用部位”功效定位、质量评价等关键技术5项,形成3~5种不同类型中药废弃物转化利用技术,明确10种大宗中药材“非药用部位”的药效成分、药效活性及质量评价,实现20~30种中药材“非药用部位”的综合利用,开发 — 14 —

10个以上药用、兽用、饲用等新原料资源。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3.3常用中药材药效物质及其质量控制研究 3.3.1“有毒”中药材安全性、有效性系统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有毒”中药材的药效物质、毒性成分、安全用药剂量尚未明确等问题,选择《中国药典》(2015版)收载的代表性“有毒”中药材,系统开展药效物质、量—时—毒—效关系、安全用药范围及可能的易感物质和易感机制研究;建立毒—效关系的中药质量控制标准,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安全性评价模式和技术体系,为临床合理用药和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考核指标:阐明25~30种“有毒”中药材的毒—效特征、量—时—毒—效关系,明确其毒效关联,安全用药剂量和用药规范;建立“有毒”中药材的药效物质和毒性成分数据库,修订和提升“有毒”中药材的质量评价标准;形成针对“有毒”中药材的科学认知、客观评价和安全使用、有效防控的系统方法。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示范 4.1 中药(材)大健康产品研发 4.1.1中药材大品种开发

研究内容:结合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发展布局,选择有代表性、有地方特色的中药材大品种,从种植、研发、生产等多个环节进行全链条、一体化设计,系统组织开展种植技术、核心功效、物质基础、生物活性、健康产品开发等现代科学研究,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构建完善的产业链条,开发功能 — 16 —

因子明确、功效确切的中药材大健康产品,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考核指标:建立集成多学科力量和国内优势单位、涵盖中药材大品种种植、加工、研究、开发、生产的高水平产学研联合攻关团队,建立中药材大品种全产业链技术研究体系和高水平的研发平台;利用当代先进的方法,中药材大品种核心功效生物学机制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带动相关产业的跨越发展。每个中药材大品种规范化种植面积不少于1000亩,推广面积不少于5000亩,带动不少于1万农户增收(户均增收5000元),每个中药材大品种深度开发不少于10个科技含量高、功效明确的中药材大健康产品并实现上市销售,获批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形成中药材大品种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产业规模不低于100亿。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10项

有关说明:每个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种植)基地、国家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组织推荐不超过1种道地大品种。鼓励

围绕大品种从种植、研发、产业多环节进行集成设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其中地方财政经费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鼓励不同省份围绕同一道地品种联合申报。优先在定点扶贫地区示范推广。申报单位需提交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主管部门认可的实施方案。

4.2 中药生产、制剂关键技术研究 4.2.1中药绿色制造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中药工业生产中制剂前处理环节存在的生产效率低、药材利用率低,能耗大、污染高、灭菌效率低等共性问题,以提升中药绿色制造技术装备水平、推进产业化应用为目标,基于中药生产过程特点、工程原理和规律,结合现代技术与方法,开展中药生产中节能、降耗、减排、工艺优化等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建立符合中药特点的环境友好生产线。

考核指标:形成3~5项关键技术;创制或集成1~2套符合 — 18 —

中药特点的绿色制造技术组合或装备组合,在不少于3家企业进行试点示范推广;节能、降耗或减排达20%以上;申请发明专利10项以上。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鼓励学科交叉、国际合作,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4.2.2减少抗生素应用的研究

研究内容:系统整理中医药抗生素类作用古今文献,以中医药治疗呼吸、泌尿、妇科等系统感染性疾病临床有效方药或方案为基础,开展中医药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评价研究;开展基于药物相互作用、增效减毒的中药与抗生素联合用药研究。

考核指标:评价3~4种抗生素敏感菌感染性疾病、1~2种耐药菌感染性疾病的中医药临床疗效,并形成相应的临床治疗方

案;初步阐明中药缓解抗生素耐药及耐药菌敏化的作用机制;进行4~8组中药与抗生素联合用药的基础、临床研究;形成中医药临床应用指南和中药与抗生素联合使用指导原则。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5中医诊断与数据采集设备研发关键技术研究 4.5.1中医智能诊断系统研发

研究内容:开发系列新型智能化脉诊仪、舌诊仪等中医诊断设备,重点研究其信息采集、识别、处理与分析方法和相应的标准规范,建立典型疾病或重大疾病的中医诊断模式及相应脉诊、舌诊病例库,构建基于新型智能化脉诊仪、舌诊仪的现代化中医诊断体系和平台,实现脉诊、舌诊等的工程化、智能化并进行临床应用评价。

考核指标:完成新型智能化脉诊仪、舌诊仪等中医诊断设备新产品研发并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建立基于中医脉诊、舌诊等 — 20 — 的疾病诊断技术平台,形成中医脉诊、舌诊设备及其信息采集、识别与处理分析的行业标准规范,建立不少于5万例的脉诊或舌诊信息与其相应的病例资料数据库,形成脉诊、舌诊等现代工程化技术和数据分析挖掘平台。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2项

有关说明:每个项目分别选择脉诊仪、舌诊仪申报。鼓励产学研结合,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4.6中医治疗、康复与保健设备研发关键技术研究 4.6.1 中药饮片智能调剂与煎煮设备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发符合中药特色、基于传统中药煎煮方法的自动化、智能化、高效节能、便捷中药煎煮设备;研发与医院信息系统相衔接的中药饮片智能自动化调剂设备,中药饮片全自动调剂系统。

考核指标:研发1~2项中药饮片煎煮设备,研发或升级改造1~2项中药饮片调剂设备;完成相应设备的操作规范;相关设备应获得国家相关机构的批准和注册。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要求各课题组具有稳定的科研队伍、工程技术人员,拥有与项目申请相关的发明专利及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原则上由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结合,且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4.7互联网+服务技术研究及示范

4.7.1中医药大数据中心与健康云平台构建

研究内容:根据中医药大数据发展的需求,统一标准规范,突破中医药异构数据处理等关键技术,研发中医药数据采集、存储、管理与利用以及数据安全保障的技术平台,建立国家中医药 — 22 —

大数据中心与中医药大数据创新应用与共享服务的技术体系,研制相关的信息标准规范,建立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与医疗质量评估的病案首页数据采集、分析系统与基层中医馆健康信息云平台,为中医医疗与科研提供信息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建立起可以满足中医药大数据管理利用的数据中心(硬件、机房设施、软件系统),与中医健康智慧云平台以及符合“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要求的安全保障、隐私保护系统;形成中医药数据汇集、管理、共享利用的规范40项,相关信息标准30项,并建立相应的运行管理机制;完成50家中医院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的电子病例数据集成与分析挖掘平台建立;完成500家医院病案首页数据采集、汇聚与分析利用平台建立;为300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医馆提供电子病历、辨证论治以及远程医疗咨询的服务,形成数据汇聚、数据展示、医疗质量评估以及数据管理利用的技术平台;为中医药重大研发计划项目数据汇总提供技术支撑。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要求有相当硬件、软件以及研究基础的单位承担。鼓励企业参与,且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5.中医药国际化 5.1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

5.1.1针灸优势病种疗效评价国际合作研究

研究内容:组织国内的优势单位,建立针灸临床评价与数据中心,研制针灸临床研究的共性技术与方法,建立国际针灸病例登记注册等针灸临床研究的技术支撑平台,形成临床研究设计、数据质量控制、统计分析等专业化团队,负责国际针灸临床研究的组织、实施和过程管理以及第三方数据管理、统计分析、质量控制的任务;利用国际针灸临床病例登记注册平台,组织开展针灸优势病种的效果比较、优势分析以及相关效应机制的研究,为 — 24 —

针灸临床决策以及验证性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考核指标:建立针灸临床评价与数据中心1个,建立可在国内外方便使用、多语种的针灸病例登记注册平台一个,形成软件著作权3~5项;组织5~8个国家、150个针灸师参加,应用针灸病例登记注册平台对不少于3种疾病、足够分析样本量的针灸临床效果比较、优势分析研究与相关的效应机制研究,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研究报告3~5篇;形成可推广应用的治疗方法并进入高级别临床指南;形成国际组织的《国际针灸病例登记注册的管理规范》以及《针灸临床实践质量保障规范》。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牵头单位要有针灸临床研究、国际合作以及临床评价研究与数据管理、病例登记注册平台研究的基础。

5.1.2中医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研究

5.1.2.1中医药“一带一路”联合开发国际合作研究

研究内容:在“一带一路”国家开展跨境传统医药标准制定、药品注册及相互认证、产品联合研发、药用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开展相关传统药物的临床评价研究;建立中医药或民族药医疗与研究中心、药用生物资源保护中心或中试技术平台等。

考核指标:建立传统医药医疗和研究中心1~2个或建立药用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平台1个;完成1~2个药品的境外注册,与合作国家制定传统医药标准3~5项。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6.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 6.1民族医药传承与资源保护 6.1.1民族医药传承研究

研究内容:以尚未发掘整理的民族医药为对象,开展民族医药古籍文献抢救性发掘、民族地区民间医药知识和用药经验的调查收集整理研究;整理名老民族医专家学术经验并制定特色医疗 — 26 —

技术规范;开展民族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表述规范示范研究。

考核指标:完成尚未发掘整理的不少于6个少数民族的医药古籍文献、医药知识或用药经验的整理;制定10个名老民族医专家特色医疗技术规范并进行临床评价,建立不少于20个名老民族医传承研究室;形成25~30个民族医药的《民族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至少含汉语等2个语种的版本)。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6.2民族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常见病研究

6.2.1民族医药防治重大疾病诊疗方案及经典方剂安全性有效性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优选藏医、蒙医、维医、傣医、壮医、彝医等民族医,针对原发性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性痴呆、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痛风性关节炎等疾病的防治,开展病机与病期、方案优化与临床评价、特色技术与制剂、诊疗指南制定与推广应用等

方面的研究,形成民族医防治重大疾病的规范诊疗方案、特色诊疗技术;优选临床常用、疗效确切的民族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经典方剂,开展方剂的组方理论、临床定位、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研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证据。

考核指标:形成民族医防治重大疾病的防治方案、诊疗标准与指南、特色技术及有效制剂等服务包不少于8个;明确5~7个代表性民族药经典方剂的组方理论、临床定位,并对其安全性与有效性做出评价。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7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30家。优先支持前期已有较好研究基础、资源可整合度高,特别是已经建立了民族医治疗优势病种的专业临床研究队伍,以及具有民族药安全性与有效性良好研究基础的专业队伍。

申报要求

1.本专项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如无特殊说明,每个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6个,每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12家。

2.申报单位和项目(含课题)负责人必须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承诺各领域项目产生的所有科学数据无条件、按期递交到科技部指定的平台,在专项约定的条件下对专项各承担单位,乃至今后面向所有的科技工作者和公众开放共享。如不签署数据递交协议,则不具备承担专项项目的资格;签署数据递交协议后而不在商定的期限内履行数据递交责任的,则由专项责令整改;拒绝整改者,则由专项追回项目资金,并予以通报。

3.本专项研究涉及人类遗传资源采集、收集、买卖、出口、出境等须遵照《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规定执行。涉及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要遵守国家实验动物管理的法律、法规、— 29 —

技术标准及有关规定,使用合格实验动物,在合格设施内进行动物实验,保证实验过程合法,实验结果真实、有效,并通过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审查。

第四篇: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6项目申报-国家科技部

附件4

“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

2016申报指南

本专项重点针对人与动植物等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生物技术谬用、外来生物入侵、实验室生物安全,以及人类遗传资源和特殊生物资源流失等国家生物安全关键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实现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与重大产品研发、典型应用示范的突破,推动我国生物安全科技支撑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按照全链条部署和一体化实施的原则,本专项设置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及重大产品研发、典型应用示范等三项任务。2016年拟启动13个研究方向,具体指南如下:

1.生物安全防御前沿基础研究

1.1 重要新发突发病原体发生与播散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重要新发突发病原体起源、演化与传播扩散的生物学基础,及其鉴别的分子标记。

考核指标:明确重要新发突发病原体的发生机制;阐明其群体遗传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重要特征,获得其传播力、致病力、耐药性等关键生物学参数;阐明其传播模式与扩张机制,建立其遗传进化与生物学特性演变的关联机制;发现可用于其鉴

别的分子标记。

1.2 重要新发突发病原体宿主适应与损伤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重要新发突发病原体适应宿主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基础及其致病机制。

考核指标:针对5~8种重要新发突发病原体,发现其适应宿主并在宿主体内生存繁殖的若干关键因子,阐明其作用机制;建立其与易感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调控网络;明确其侵染致病的重要机制;确定若干新的干预靶点。

1.3 主要入侵生物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研究内容:主要入侵生物入侵致害相关生物学特性、生态适应性,鉴别其分子标记以及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考核指标:明确主要入侵生物的形态结构、入侵、定殖、扩散、致害等关键生物学参数,分析其入侵风险,发现可用于鉴别的分子标记和可用于防治的生物学靶点。

2.生物安全关键技术与产品 2.1 生物安全监测网络系统集成技术

研究内容:从数据标准、转换、获取、整合与分析等关键环节,开展各生物威胁监测网络的升级优化和系统整合,搭建国家生物安全监测网络技术平台。

考核指标: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及数据整合与转换技术,整合国家重要新发突发病原体、主要入侵生物、人群敏感指标和环 — 2 —

境、动物本底等相关监测数据信息,构建数据多模式采集、多通道监测、多样性时空分布、多功能分析等监测预警算法模型和集成技术,完成国家生物安全监测网络的支撑技术与产品,并进行应用模拟。

2.2 重要新发突发病原体防治、处置技术与产品

研究内容:研究重要新发突发病原体及其宿主和媒介的防控与应急处置新技术、新产品及相应评估技术,优化免疫保护产品高通量制备工艺,建立应急处置技术方案与规范。

考核指标:建立针对大规模人群的群体性应急免疫预防技术和评估方案;研发不少于4种针对外来疫病的综合防治技术与产品;研发相关产品的评估技术与方法;建立3套以上针对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疫情并经职能部门采纳或认可的应急处置方案与规范。

2.3 主要入侵生物防制技术与产品

研究内容:研究主要入侵生物扩散阻截和生态修复调控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策略;研发针对重大生物入侵事件的应急处置技术与产品,制定相应的技术方案与规范。

考核指标:研发不少于5种针对主要入侵生物的快速识别、环境友好型灭除、生态修复与调控等新技术与产品,形成重大生态入侵危害并经职能部门采纳或认可的技术方案与规范。

2.4 突发生物危害事件评估决策及应急处置集成优化 研究内容:针对突发生物危害事件,开展模型演算、威胁评

估、辅助决策等可视化研究,开展应急处置技术应用评价与集成优化研究。

考核指标:建立3种以上不同尺度虚拟环境、危害发展模型、干预措施模型等,形成不少于2套针对不同类型突发生物危害事件的威胁评估和辅助决策可视化信息平台,建立不少于3种采样识别、威胁消除、修复调控等现场应用与评价技术,实现应急处置技术的集成优化。

2.5 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技术与产品 研究内容:针对建设国产化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重大需求,研发国产化的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初级屏障、气密防护、高效过滤、消毒灭菌等关键技术与产品。

考核指标:自主研制手套箱式生物隔离器等生物安全初级屏障装备,穿墙密封装置等气密防护产品,双级过滤高效空气过滤装置等高效过滤产品,汽化过氧化氢消毒机等消毒灭菌设备,通过有国家认可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性能验证,达到实用化水平。

2.6 迁徙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传播风险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野生动物迁徙、活动规律、生物安全相关重要疫源疫病传播规律和风险研究。

考核指标:建立重要野生动物迁徙、传播与疾病传播预警信息库,以及实物资源库,囊括至少20种野生动物及20种动物源性病原体,样本量不少于2万例;建立重点区域野生动物疫源疫 — 4 —

病预警技术与示范。

3.典型应用示范 3.1 人类遗传资源库建设

研究内容:建设统一标准与规范的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库、共享网络与信息化平台,研究相应的标准规范、质量控制体系等,研究人类遗传资源信息分析、挖掘与利用技术,研究海量人类遗传资源信息表述、索引、存储、集成与可视化技术等,支持我国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可管、可控和可溯源。

考核指标:建立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共享体系,包括省(市)级中心样本库、卫星样本库等实物资源库,以及人类遗传资源信息管理、共享与分析平台。至少覆盖3省以上多家法人主体建立的中心样本库,每个中心样本库辐射由若干法人主体建设的卫星样本库;中心样本库保藏不少于500万份符合质量标准的样本,每个卫星样本库保藏不少于100万份符合质量标准的样本。人类遗传资源信息管理和分享平台具有管理亿级样本信息的能力,支持千人以上并发访问。形成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共享标准规范。

3.2 野生动物和媒介的病原微生物本底调查

研究内容:开展我国重要野生动物、媒介等携带的病原微生物种群、分布特征、发生规律和生态环境特性等研究。

考核指标:建立我国重要野生动物、媒介携带病原微生物的本底信息库和电子图集;建立跨学科、跨领域的共享信息平台。

3.3 主要入侵生物的动态分布与资源库建设

研究内容:针对主要入侵生物,开展系统本底调查,了解其生态分布、致害程度、环境适应性、扩散风险等关键信息,并鉴定其重要的溯源标识物;开展我国现有入侵生物样本库的建设、升级、集成和整合研究,研发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数据信息标准化、集成、检索与综合分析技术。

考核指标:掌握主要入侵生物的生态分布及危害本底,绘制我国主要入侵生物电子图集;建立相关数据整合与分析共享信息平台;建成囊括重要入侵生物及其媒介与寄/宿主的实物资源库和配套信息数据库。

3.4 国产化高等级病原微生物模式实验室

研究内容: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国产化集成及模式化示范,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与运行管理规范化。

考核指标:实现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关键技术设备的国产化集成与升级配套,开发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建立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内实验、中试及生产等活动的风险评估体系,建立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网络协同和模拟培训体系。

有关说明:申报单位须具备开展相关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三级或四级实验室,或具有农业高级生物安全隔离实验室等基础设施条件。— 6 —

申报要求

1.2016年拟启动13个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原则上支持1~2个项目。

2.针对指南支持的研究方向,要求相关单位跨部门、跨学科进行优势整合,以项目的形式整体申报。项目应根据考核指标提出明确、可考核的预期目标。项目执行期一般为3年。

3.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每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10个,每个课题设1名负责人。项目参加人员不超过50人,其中,主要学术骨干不超过20人。

4.开展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必须符合国家病原微生物管理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有关规定,并具备从事相关研究的经验和保障条件。

5.涉及人类遗传资源样本与信息数据的研究项目,需按照《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和科学技术部“人类遗传资源采集、收集、买卖、出口、出境审批”行政许可服务指南,向科学技术部申报审批。项目结题前,应按照要求向科学技术部指定机构提交备份样本或信息数据。涉及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要遵守国家实验动物管理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有关规定,使用合格实验动物,在合格设施内进行动物实验,保证实验过程合法,实验结果真实、有效,并通过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审查。

第五篇:2018寿阳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2018寿阳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根据市政发〔2016〕23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和晋中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以及寿阳县经济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将原有的工业攻关计划、农业攻关计划、社会发展计划合并为重点研发计划。现就组织实施2018寿阳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支持领域和方向

(一)工业方面

1、现代煤化工、新能源应用、先进制造、新材料四大产业链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

现代煤化工领域,重点支持煤层气、焦炉煤气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研发;低阶煤利用技术研发;甲醇及其下游产品开发技术。

新能源应用领域,重点支持太阳能光优发电设备的研发;煤层气、光伏、风力、生物质能等能源电力项目方面的研发。

先进制造领域,重点支持智能化、高性能、高端煤机设备的研发;高端石油钻具的研发。

新材料领域,重点支持高品质特殊用途纸的研发;新型建筑保温材料、高性能防水材料、新型建筑涂料等的研发;纳米新材料的研发。

2、在战略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等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具有较强市场竞争优势的技术转让和技术研发项目。

(二)农业方面

1、地方常规种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包括杂粮品种、特色大田作物品种、畜产品、林产品。

2、功能农、畜、林产品的开发。

3、设施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技术开发,包括设施农业水肥一体化技术开发、设施农产品无害化利用支撑技术研究、特色经济作物种苗脱毒快繁技术集成应用研究、设施农业智能化控制及远程监控技术研究。

4、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及野生道地中药材生长环境的研究。

5、有机、无机、菌肥的开发利用与大田秸秆利用的研发。

6、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包括地方特色产品、酿造产品、杂粮产品的加工技术研发。

7、现代农业装备技术开发,包括小型、山地、精准、多样、智能农机具的研发,设施农业专业机具的研发应用。

8、农业信息化技术研发。

(三)社会发展方面

1、资源环境方面,重点支持围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进行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2、生态建设方面,重点支持生态修复、产业循环、绿色开发技术研发。

3、医疗卫生方面,重点支持地方病、多发病、慢性病防治技术 研发;药食同源功能食品开发;重大医疗器械的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攻关。

4、公共安全方面,重点支持生态安全、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

二、申报要求

(一)工业方面

1、项目申报单位须为在寿阳县域范围内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

2、项目申报单位应具备较强的研发基础和生产条件,项目负责人需具备相应技术职称。

3、奖励性后补助项目,优先支持近3年完成的取得重大技术突破的项目,且未获得县级科技计划资助的。

(二)农业与社会发展方面

1、在寿阳县域范围内注册,主要从事科研、生产和技术服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财务制度健全且信用良好的企事业单位或专业合作社。

2、项目申报单位应具备较强的研发基础和生产条件,项目负责人应具有相应技术职称。

3、重点扶持玉露香梨园、核桃园、葵花园、五谷园“四大园”种植区实施的技术开发类项目。

4、优先支持有专业技能、实践经验的科技特派员及团队申报的项目。

三、申报材料

(一)工业方面

1、事前资助

(1)《寿阳县重点研发计划(工业)项目申报书》。(2)可行性研究报告。

(3)《寿阳县科技计划项目情况简介表》。(4)相关附件:

①项目单位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书)、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

②项目负责人职称证明材料。

③特殊行业须提供符合该行业管理规定的相关证明材料(资质证书、产品认证、市场准入证明、安全检测报告等)。

④相关的其他证明材料或文件等。

2、奖励性后补助

(1)《寿阳县重点研发计划(工业)——奖励性后补助项目申报书》。

(2)项目完工和取得的技术成果证明。(3)《寿阳县科技计划项目情况简介表》。(4)技术合同文本。

(5)项目完结的财务审计报告。

(二)农业与社会发展方面

1、《寿阳县重点研发计划(农业、社会发展)项目申报书》。

2、可行性研究报告。

3、《寿阳县科技计划项目情况简介表》。

4、相关附件,主要包括:

(1)申报单位法人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复印件。

(2)项目负责人技术职称证明。

(3)产学研合作项目需提供技术合作协议。(4)农业科技研发中心等其它必要的证明材料。

四、申报方式

(一)申报方式

申报单位将项目申报纸质材料一式两份直接报送县教科局。联系人:

工业、软科学:赵君飞(116房间)0354-4600203 *** 农业、社会发展:许月玲(306房间)0354-4606168 ***

(二)申报时间

2018年4月1日起至2018年4月30日止

(三)申报要求

同一个项目只能在一个组织部门进行申报,研究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项目不得重复、多头申报。

下载2017年江苏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项目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7年江苏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项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