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新闻史 考试重点
第一章
1、中国古代的邸报
所谓“邸”,即地方当局在京都设立的办事机构。古代的邸报就是古代的官报。主要是报道皇帝懿旨、公文、皇室动态、官僚奏章、官吏任免、赏罚等,是合法报纸。
2、中国古代的小报
古代小报起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小报传发人为进奏官或中央及省之官吏,还有职业传发者。小报内容是官报未曾报道的新闻,其内容有真有假。其形势灵活,时效性强,社会影响大,传播范围广,即有手写也有印刷,属于非法出版物。小报的特点: 内容的新闻性
传播的时效性
编采的秘密性
形式的灵活性
影响的深远性
小报盛行的原因:
1、朝廷 苟且偷安
2、战乱多,内忧外患,舆论控制,难了解事情真象
3、新闻性强
3、定本制度
为了加强对封建官报的控制,钳制舆论,宋王朝制定了“定本”审查制度。这是我国新闻事业史上最早出现的有文献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所谓“定本”,指的是进奏院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经审查通过的样本为“定本”。进奏院必须以“定本”为准向全国传发,不得擅自增减。
第二章
4、《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宗旨和特点
《察》是马礼逊、米怜创办,是第一份外国人创办的中文报纸。在马六甲发行,因为思想、伦理、政治、民族矛盾等原因的限制,使得《察》只在南洋发行。《察》的新闻宣传思想:
1.传教士根据读者的阅读心理,接受心理来办报 2.《察》追求的是宣传效果 《察》等外文报刊的作用
1.提供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消息 2.同时也为中国了解外国人提供材料
5、《申报》
《申报》1872.4.30,创刊于上海,由英国商人美查伍华德、普莱尔、麦基修等人合资创办,最后产权归美查一个人所有。
《申报》以报纸本身赢得为目的,如何吸引读者,提高销量,至关重要。《申报》十分重视论说,内容涉及新闻观念、自然科学知识、反对传统陋习、提倡封建伦理等许多方面,吸引了不少读者。《申报》注重新闻报道,新闻量多、面广,尤其是社会新闻,已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揭露社会黑暗。《申报》注意刊载文艺作品和广告,文艺作品成为它的必备栏目。《申报》的特点:
I.满足中国负责的需求 II.是一张完备的日报
III.重视经营管理、注意争取订户
6、《万国公报》
《万国公报》原名《中国教会新报》,1868年9月有创刊于上海,周刊。1874年9月第301期改名为《万国公报》,主编是美籍传教士林乐知,这个刊物出版时间先后长达40年,由林乐知主编,是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销量最大、影响最大的周报。名义上是教会刊物,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的时事政治刊物,7、《字林西报》
1850.8.3,英商奚安门在上海创办原名《北华捷报》
1864,改名《字林西报》,由字林西洋行接办。英国人亨利奚安门任主编。1951年3月停刊,历时101年,最高发行数达到7817份,是在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家外文报纸。
《字林西报》注意言论,有“英国官报”之称。《字林西报》新闻来源广、材料多、消息快。《字林西报》的性质是维护英国商人、政客在华的利益。《字林西报》仇视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在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运动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第三章
8、《循环日报》 1874.2.4,王韬在香港创办,宗旨为“强中攘外,诹远以师长”,他主笔10年。
《循环日报》是香港第一国人自办中跟报纸,是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王韬对报名的解释是:希望中国走变法之路,思想由弱变强的循环。王韬宣传的资本主义概念思想: 1.改变封建专制政治主张 2.提出发展中国资本注意经济主张 3.对国内玩时事政治等大事进行评述
9、时务文体
“时务文体“是一种新型的报章文体。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利用报刊极力倡导变法,大胆讨论时政,这类政府文章多以“时务”为内容,故称“时务文体”。
文体解放---打破传统古文、时文、骈文在写作上的清规戒律,无拘无束,畅所欲言; 文风自由---文字浅显易懂,平易畅达,雅俗共赏,同时根据内容需要,可使用俗语、韵语及外来词汇句式; 结构清晰---逻辑性强
情感充沛---在晓畅之余,慷慨激昂,热情奔放,感人肺腑,富于煽动。
10、维新派对中国传播新闻事业的贡献
1.冲破封建言禁,为报刊赢得了实际上的合法地位。2.开中国报业史上政治家办报的先河。
3.重视政论,创造了新型的报刊政论文化—时务文体。4.推动民族近代新闻业的发展
5.进行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启蒙教育,但存在浓厚的儒家传统文化积淀,宣传新学不是很纯 6.想读者进行了近代民族、爱国主义的教育,但是没形成系统的反帝思想。第四章
11、《中国日报》的创办和宣传内容(时间、地点、负责人)
1900年1月25日,由孙中山在香港创办,主持人陈少白。是兴中会的机关报,也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第一家报纸。
《中国日报》的宣传内容:1.进行了大量抨击清政府的宣传
2.进行了反对外来侵略的宣传 3与保皇势力展开论战。
12、“苏报案”的经过
1896-1899,胡璋创办,因为无利润有陈范接手
1903年6月9日,《苏报》刊出了章太炎为《革命军》所写的序言,把它比之为震撼人心的“雷霆之声”,由于《苏报》的介绍,扩大的《革命军》的影响。
1903年6月29日,《苏报》将章太炎写的《驳康有为最近政见书》一文稿的部分摘发,标题为《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文章明确指出:清政府是人民的仇敌,帝国主义的帮凶。文章以极端蔑视的态度,直呼光绪之名,嘲骂“像这样连自己的性命都操在慈禧手里的皇帝,靠他改革立宪,只能是白日做梦。”该文章发表后,影响很大。
1903.6.30,清政府以《苏报》刊载章太炎介绍《革命军》的文章以及章太炎、邹容诋毁清政府、图谋不轨为借口,通过上海租办巡捕房包围了《苏报》馆和爱国学社,章士钊、蔡元培闻讯走避脱险,章太炎被捕。次日邹容投案。7月7日《苏报》被查封。1903.7.1,周容主动收监,陈范等逃往日本,陈范因此家破人亡。1903.12,周容等在租界被判终身监禁,舆论哗然.1904年5月,章太炎被判监禁3年,邹容2年,《苏报》被判“永远停刊”。
周容在离出狱还有70天时死于狱中,使得人们更重视章太炎的人身安全,于1906年出狱,被孙中山接往日本。
13、两派报刊大论战
《民报》:1905.11.26,在东京创刊,同盟会的第一个机关报,也是最重要的报纸,是中国第一个资本主义政党报刊,它标志着中国近代行为事业的进步。《民报》的特点:1.旗帜鲜明,气势雄壮
2.文辞闲雅,博引经史 3.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新民丛报》:新民丛报是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重要刊物。于1902年2月由梁启超创办于日本横滨。从创刊到1907年11月停办﹐前后近六年﹐共出版九十六期。这是梁启超宣扬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反对民主革命的重要阵地。
两派报刊大论战起始于1906年4月全面展开,主要在《民报》与《新民丛报》之间展开,到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而结束。论战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下几个方面: 第一,革命,还是改良? 第二,建立民主共和国,还是实行君主立宪? 第三,要不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平均地权? 第四,革命是否引起瓜分和内乱? 论战的结果保皇派纷纷溃败,革命派大胜。第五章
14、“竖三民”报
《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因三个报纸都以“民”字打头,且一脉相承,故民国以后,被人简称为“竖三民”或“三民报”.15、“癸丑报灾”
癸丑报灾是指1913年由于袁世凯当局对报业的打压,造成大量记者被害被捕、报业萧条的灾祸,时逢农历癸丑年,所以在新闻史上被称之为癸丑报灾。
1912年袁世凯当局刺杀宋教仁后,新闻界的深入报道令当局颇为不满,镇压二次革命时,当局对反对派的报刊开始进行清理,报纸报人被警告传讯、打砸搜查、封门停业的事时有发生。同时国民党系报纸被全部查封。上海地区的《民立报》、《天铎报》虽在租界未被查封,但也因在上海地区禁止销售而被迫停刊。民国元年全国报刊约500家,北京占1/5。“二次革命”后,北京报刊只剩20家,上海5家,汉口2家。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新闻出版遭受重大打击。1913年正逢农历癸丑年,当时新闻出版人将这一年报纸遭受的浩劫称为“癸丑报灾”。同时也被新闻史上认为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新闻史上最为黑暗的一年。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政府借军事胜利之淫威,把国民党诬指为“乱党”,对国民党系的报刊及其他异己报刊大肆摧残,凡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一律扣以“乱党报刊”的罪名查封。非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只要有碍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也被乘机剿灭。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较之民国元年的500家锐减300多家,北京的上百家报纸也只剩下20余家,报刊锐减三分之一,报人大批被捕被害,因而在中国新闻史上把“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新闻界的扫荡称为“癸丑报灾”。
16、黄远生、邵飘萍的新闻事迹
黄远生,(1885-1915),江西九江人。曾留学日本,学成回国后,先后任《申报》、《时报》《东方日报》等报刊的特派记者、主编和撰述。她认为:“新闻记者应该有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走,耳能听,手能写。他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有影响的新闻通讯记者。
邵票萍(1886-1926)浙江金华东阳人。曾留学日本。回国后任《申报》北京特派员。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1918年创办《京报》,并任社长。曾任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讲师,从事过新闻学研究和教育工作,是民初新闻界一个不可多得的人全才,1926年,被奉系军阀杀害于北京。第六章
17、《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第一,提倡民主,反对尊孔复古要求争取人权、个性解放。
第二,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愚昧和盲从,要求用科学法则和更改来判断一切。第三,主张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18、毛泽东与“湘江评论”
1、1919.7.14,在长沙创办,有毛泽东主编
内容:以评述为主,实事报道、时事评论结合 研究实行世界革命新潮为根本任务
名义上为湖南学生联合机关报,实际骑着知道整个湖南运动的作用。
2、主要报道反帝反封、讴歌革命、“民族联合的力量最强”思想
3、局限性:以民主主义为指导思想,有一点社会主义,但是不完全,它反映毛泽东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着向马克思主义者发展的过渡。
19、五四时期报刊业务的改革
副刊从消散的趣味到介绍信文艺、新思潮、新知拼,反封化阵地,积累编辑经验,传播马克思主义
20、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四大著名副刊 北京《晨报》副刊 《晨报副镌》 北京《京报》副刊《京报付刊》 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 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 第七章
21、《向导》周报的创刊及宣传内容
《向导》周报1922.9.13创刊于上海,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机关报,1927.7停刊,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陈独秀为其撰写了大量文章。内容: 1.《向导》集中力量进行了打倒帝国主义的宣传 2.《向导》集中力量进行反对军阀的宣传。
3.1924年,国共合作开始后,《向导》各级支持国共合作。集中宣传了各个阶级建立统一战绩的主张。
影响:《向导》的宣传极大的提高了中国民众的觉醒,有理的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人们称它为“沉沉中国的一线曙光”,是“中华民族的福音”,是“中国两千年来历史上破天荒的荣誉作业”,是“中国新闻界中真正替受压迫的工农阶级呼冤而却确能指示民众以大革命大路的唯一报纸”。
22、《热血日报》
1925年6月在上海创刊,为通俗的政治性小型报刊。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日报。瞿秋白担任主编。批判大资产阶级的妥协言论和背叛行为,为及时报道五卅运动指导群众斗争而办。
23、《政治周报》
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毛泽东创办的报纸
24、中国早期的广播
1922.12美国人E.G.奥斯邦在上海办的第一座“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1923.1.23首播,符号XPO,功率50W 存在3个月后被迫停止,他是第一组哟中国境内的广播电台。
最早的国人自办广播电台是在哈尔滨,1926.10真是播音,符号XOH(后来该为COHB),发射功率100W(后增至1000W),他是我国第一座官办广播电台。第八章
25、红色中华通讯社
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新华通讯社的前身,1931年11月创办于江西瑞金县,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通讯社之一。1937年1月,中央决定红中社改名为新华社,1月25日开始用新华社的名义向全国播发新闻。
26、《红星报》
是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1931年12月11,在江西瑞金创刊,由邓小平,陆定一先后主编,,是工农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
27、邹韬奋、范长江、斯诺的主要经历事迹及其成名作(简答)
邹韬奋(1895-1944),江西新余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杰出的新闻记者、报刊编辑、政论家和出版家。江西余江人。1926年10月接办《生活》周刊,他一生主办过6刊1报,撰写了几百万字的文章,出版了多部著译。邹韬奋办报理论和经验:
1、关于新闻言论自由问题
2、密切联系读者,热忱为读者服务
3、报刊要有个性和特点
4、新闻记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
5、在经营上,他认为“报纸上面登广告,不应专为了报纸的营业收入而应停驶顾到多数读者的利益”
范长江(1909-1970)四川内江人。1935年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旅行记者身份开始了他著名的中国西北地区考察之行,报馆将这些旅行通讯汇集出版,书名为《中国的西北角》。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他进入事变中心西安。1937年,他在《大公报》上发表了《动荡中之西北大局》一文,揭露了西安事变的真相,引起极大轰动。随后,他又接连发表了《西北近影》和《陕北之行》等通讯。这些通讯作品,均辑入了他的通讯集《塞上行》
斯诺(1905-1972)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1928年开始了自费周游世界的旅行。1936年斯诺开始了他的陕北之行。全程历时4个月,他是进入陕北采访的第一位外国记者。他撰写了30万字的《红星照耀中国》。1937年由英国公司正式出版。1938年2月,中共上海地下组织将此书翻译成中文出版,为避过国民党和日寇检查,原书名被改为《西行漫记》。第九章
28、新华广播电台的创办和宣传内容
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试播,呼叫XNCR,这是中共第一个口语广播台,也很死新华社第一次口语发布新闻,还是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创建纪念日。它的稿件是有新华社广播科提供。
其宣传内容为:中共中央重要文件,《新中华报》、《解放》周刊和《解放日报》的重要社论、文章。国际国内的时事新闻,名人讲演、科学常识、革命故事、日语广播等。此外,还演播《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日歌曲。
29、《解放日报》的改版
1941-1942,共产党在抗日时进行整风运动,全党进行马列教育 1942.2.1,毛泽东发表《整顿党的作风》演说 1942.2.8,《反对党八股》报告,拉开整风序幕。《解放日报》缺乏在根据地办党报的经验,加上教条主义的影响,胆子非本地新闻篇幅占据很大篇幅。
1942年3月,中宣部发出《为改造党报的通知》,要求各地方党组织加强对报纸的领导和参与,“各地方党部对自己的报纸加以极大注意,尤因根据毛泽东同志整顿三风号召,来检查和改造报纸”。改版成效:
1、增强党性、组织性,重视报道党的中心工作
2、反映群众生活,失去大生产运动的开展
3、成功反击国民党发动的第三次反共高潮
4、有效地带动了其他报纸的改革 改版的意义在于:
1、它是解放区新闻改革的良好开端,是由少数人办报变为群众办报,全党办报的一个标志。
2、对党报的性质和作用,全党宝宝的方针,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无产阶级唯物主义新闻观界限,以及文风等问题做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党报从此成熟和发展起来。
3、通过改版,《解放日放》成为党的机关报,有效地发挥了舆论引导作用,有力的配合了延安整风运动的开展。由于《解放日报》改版的带头示范和宣传指导,推动了全党的新闻改革运动在解放区的广泛开展,它不仅在实践上促进了党的新闻事业发展,而且使无产阶级的学报理论得以确立,最重要的就是“全党板报”的思想确立统一 30、在复杂环境中坚持斗争的《新华日报》
《新华日报》1938年在武汉创刊,1947年2月被国民党下令停刊为止,在国民党统治区坚持出版了9年多。该报在极其复杂的环境下,坚持“编得好,印得清,出得早”创造了共产党在国民党独裁专制统治下办报的宝贵经验。第十章
31、国民党统治区的“拒检运动”
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政府以“非常时期”为借口,制定了一系列出版审查条例,实行原稿送审制度,以此限制新闻出版。1945年黄炎培应毛主席的邀请去延安访问,回来后,他将在延安所见所闻写成了《延安归来》一书,此书稿没有递交国民党检查就出版了,这是国民党统治区第一本拒检的书籍,到此拉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8月27日,重庆33家杂志社联合发表声明,一致拒检。拒检运动的斗争不断扩大,国民党当局迫不得已,于同年宣布废除原稿审查制度(收复区除外),到此,拒检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32、反”客里空”运动 “客里空”苏联剧本《前线》中的人物。一个惯于弄虚作假、吹牛拍马的特派记者。
1946年6月起,《晋绥日报》认真检查了新闻报道工作中右的倾向和存在的新闻失实的问题,采用在报纸上公开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假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发起了反“客里空”运动。
通过反“客里空”运动,解放区各地报纸和通讯社都认真的检查自己的工作,新闻业务有了很大改进,更加重视和维护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第二篇:中国新闻史考试重点
1古代报纸的形式 官方邸报,非法民报,合法民报 官方邸报,朝廷管饱,最早产生于唐代,叫做报状,两种性质,一个是朝廷公报的官报一种是地方驻京机构情报性质的官报。在北宋后期兴起。前面两种性质合二为一,概称朝报。在明清相当发达,叫做邸报或者邸抄。
3非法民报产生于北宋后期,盛行于南宋,隐现于明清。是社会矛盾包括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新旧党矛盾激化的结果人们需要了解政治动向。内容丰富可读性高失效强传播快打破信息封锁表达民情,以谋利为目的。合法民爆产生于明中期,盛行于清代。《京报》,既可以赚钱又可以宣达皇命。民间报行自主经营。5 古代没有新闻事业 一. 传教士办报
1815-1840年办的中文报刊有:1815马礼逊米怜在马六甲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宣传教义(中国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1833年郭士立在广州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为商业服务,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征服国人排外心理,为帝国主义入侵提供政策服务。1840年以后亚历山大在上海办的《六合丛谈》宗教宣传和政府中国人排外心理为帝国主义入侵提供政策服务。1868年林乐知在上海办的《万国公报》(发行时间最长影响最大)非宗教侧重传播时事政治介绍西学。在上海办的《益闻录》为了扩大社会影响。
为什么是上海?鸦战后开放通商口岸,1842《南京条约》上开阜中外贸易地位上升。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外国船只可以在长江航行货物运往上海。60年洋务派在上海兴办近代工业经济繁荣。560年代的北京条约天津条约,传教士人数猛增,抢占中国市场倾销商品发大财有钱办报。二.商人办报
1.外国商人办报:1815-1840年在澳门的葡文报纸《蜜蜂华报》,《澳门钞报》和《澳门邮报》为在华经商的外国人服务。在广州的英文报纸《广州记录报》《中国丛报》等1840年以后在香港和上海办外文报纸和中文报纸(多)。比如在上海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反映在华商人要求服务帝国主义。1872年美查在上海的《申报》目的是营利,有前期改革比如白话文报,最早的号外和战时通讯员,用电讯传新闻,画报出现等。(在华外商中 文报纸也开始了新阶段:申报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家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性报纸)
2.中国商人办报: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创办《昭文新报》(国人自办近代第一家报纸),1874年王涛在香港办《循环日报》目的是立言,首创论证问题,议论朝政宣传维新派政治主张 国人办报受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影响,第一批先进分子认为报纸是救国的国之利器办报不是为了牟利而是立言宣传政治主张捍卫民族尊严。但是由于政治软弱经济薄弱国人办报道路坎坷,政治上清廷压迫无出版自由,寻求官方庇护与官方拉关系找官员做政治后台或者由官员直接创办,挂洋旗在租借找洋人名义办报躲避清廷压迫,根据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特权进租界办报。19世纪60年代后民族工商业微弱不能为报刊提供生存条件 早期外报在中国的历史作用:
1.在华办报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列强思想政府,入侵中国的文器。鸦战前为英国倾销鸦片辩护鼓吹对中国的武装侵略鸦战后又为新扩张行为制造舆论,加速中国殖民化。
2.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包括自然科学技术如采煤修路电话轮船蒸汽机等知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民主法治市场经济出版自由议会政治等知识。
3.外报推动了近代中文报业的发展,一改古代的宫门钞形式形成了新闻史上形态最完备的近代报纸解开了近代新闻史序幕。
第一次报业高潮:维新运动
1896梁启超在上海办《时务报》启迪民智,宣传变法思想抨击封建顽固势力动员更多人支持变法。创时务体:解放桐城派文言文体无拘无束,文风自由,文字通俗易懂比喻深入浅出引用俚语和外国词汇,结构清晰逻辑性强,情感充沛煽动性强。创耳目喉舌论:中国受辱在于不通因此要去塞求通,办报馆是去塞求通最好路径报馆就是耳目喉舌这样才能上下内外交流无阻风气渐开国家强盛。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梁启超提出报纸的职责是监督政府向导国民即国民雇用政府报馆代替国民来监督政府,报馆应通过宣传议论启迪民智。衡量报纸好坏四条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报刊宣传有浸润和煽动两种方法。
维新派报业的作用与贡献:1.报刊作用——开启民智,救亡图存的教育,资产阶级思想启蒙教育,变法的舆论宣传。2.对新闻事业贡献,开政治家办报先河,创报刊政论—时务体,设报达聪去塞求通
第二次报业高潮
在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之前发生了苏报案。这是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对于爱国革命报刊的严重镇压。苏报先发表一系列有强烈革命塞擦 的文章,章太炎和邹容讽刺光绪为载湉小丑,自进行革命宣传,清政府伙同租界一起查封苏报逮捕章邹二人判刑,洋人做法官,清政府为原告的奇特诉讼史,“上可以质皇天后土,下可以对四万万人矣!”苏报与苏报案吹响了革命报刊的号角,宣传了革命思想,为革命做了预热。
革命派先在海外与保皇派论战。1905年在东京创办《民报》,与保皇派的《新民丛报》围绕:要不要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体制,要不要推翻封建土地制度展开论战。新民丛报只有梁启超一人而民报有章太炎黄侃多人因此革命派论战大胜。
后来革命派进入中国,组织武装起义,武汉上海成了重要基地。这个时候革命派的活动有于右任办的神舟日报和民呼民吁民立报,大声疾呼宣传革命唤醒了许多人的革命热情,比如青年毛泽东。、詹大悲和河海鸣创办的《大江报》驳斥改良派企图通过“请愿”等和平手段来抵制革命的倒行逆施,然而和平之道是亡国之道,鼓吹只有大乱才能救中国,号召爱国志士投身革命后经清查封,《大》吹响了武昌革命的号角对武昌新军形成强烈的心理冲击,撼动时局,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何海鸣《亡中国者和平也》 黄侃《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革命派的新闻思想
1为革命办报的思想,报纸都把革命反清作为办报宗旨。2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倡导机关报作为党派喉舌,革命党公开表示政党机关报就是政党进行政治斗争的喉舌。3把报纸视为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改良派看重报纸启迪民智的作用而革命派更看重政治宣传的作用。
4报刊应该反映舆论和影响舆论,不仅可以宣传革命思想还可以表达影响甚至制造舆论。 此时期报刊特征
1.报刊的发展由政治斗争推动2,报刊政治宣传,成效有首先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其次廓清改良派思想迷雾统一革命党内思想,再次为了武装革命做舆论准备
第三次报业高潮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创于上海,1916改名为新青年。前期1915-1920高举民主科学旗帜,向封建专制民主文化进行猛烈攻击。后期1920-1926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为共产党成立发挥重要作用。1920年改组,由资产阶级启蒙刊物转变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刊物。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
国内外形势聚聚变化,政治上巴黎和会分赃,十月革命胜利。思想上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思想启蒙和政治斗争结合成为时代呼声加强政治宣传和鼓动也成为时代要求
陈独秀1919年被捕以后,向社会主义转变,逐渐向无产阶级立场转变。刚好共产党建立,新青年就成为共产党的机关刊物。1913暌丑报灾后袁世凯为了复辟进行军阀专制捕杀报人后,鸳鸯蝴蝶派盛行,报人报纸品格低下,报纸言论退化。出现了一些低级庸俗的报刊,因此新青年初期只谈理论不谈政治。随着新文化运动进行,新青年不够用,1918年在背景创立《每周评论》发表政论主张公理反对强权把反封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和反对封建军阀的政治斗争联系起来,五四运动爆发前把矛头直指封建军阀揭露帝国主义利用封建军阀在中国进行内战的阴谋,官僚政客军阀是三害: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成为五四运动的后援和武器,带动了其他新报刊创办行了新阵线(对抗复古顽固派报刊),其中有湘江评论,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其中典型案例就是荆生事件,复古派林琴南发表《荆生》谩骂新文化运动,每周评论展开强烈反击。报刊业务改革 1自由讨论政论恢复:
《新》大胆言论,报刊成为百家争鸣园地,评论杂糅政论与新闻报引导舆论,杂文开始成为报刊上一种常见文体。报刊重视政论是报业传统,但是袁世凯当政后一度中断,新文化运动后政论得到恢复,并出现新的报刊政论文体比如述评夹叙夹议。2 白话文和新式标点广泛运用:
白话在杂志副刊社论使用(胡适的白话小说白话诗),新式标点运用(过去不分段也无标点),扩大读者群、报刊影响力。3 副刊传播新思想新文化:
消遣性、低级无聊文章,变为宣传新思想文化,传播新思潮(鲁迅冰 心郭沫若周作人、马克思主义);读者城市小市民、旧式无聊文人变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四大副刊”:宣传民主科学,传播社会主义。19361 4采写业务的加强与编排的改进:
由于辛亥革命,新闻多观点而少新闻。新文化运动时期,报刊开始重视新闻:引爆五四运动宣传民主科学,多办通讯社。邵飘萍等人也对编排进行改进。自此,报刊由观点纸向新闻纸转变。重视时效广告的商业报纸发行。商业性大报向企业化方向发展 比如申报的第一次改革,1912年史量才买下申报后大力开展广告业务,加强报纸发行,基础建设、不断更新技术设备。(但此时申报在政治上是保守的,1931以后才一改保守抗日民主)6专职记者:邵飘萍林白水张季鸾 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开端: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复旦新闻系 总之:新闻走向新闻专业主义,现代意义上的报纸形成。
(近代意义上的第一份报纸是传教士办报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本章重点:
1、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2、时务文体的特征?
3、“苏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影响。
4、大江报案
5、五四时期新闻业务进步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共产党新闻事业 土地革命时期:
1931年在江西瑞金创办《红色中华报》,1936年长征后在瓦窑堡改名《新中华报》,1941年更名《解放日报》(改版),后成为上海机关报。
1931年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办红色中华通讯社,1937年在延安改名新华社。: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的新闻封锁
1940年建立了中共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整风运动和《解放日报》改版 1.改版原因
(1)延安整风背景:党报改造是延安整风运动的一部分。须扭转组织涣散和思想混乱,实现党的领导在思想上的一元化。党内有左倾错误,比如王明把蒋介石称作蒋委员长这是帮他人做义务宣传员(2)王明错误路线的影响:教条主义与党八股。教条主义指博古王明缺乏中国革命实际经验一切照搬马列主义动辄拿马克思主义包装自己,学习苏联真理报每天一篇社论,党八股指刊登夸夸其谈脱离实际的长篇大论。
(3)克服国内外资产阶级办报思想和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资产阶级办报思想指唯武器论,单纯军事观点,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的作风,个人主义思想。自由主义指登载王实味《野百合花》丁玲等作家作品。(4)缺指导性,党性。不能完成党的宣传任务。比如版面设计为一国际二远东三边区四延安。 《解》的弊端&毛泽东办报思想
党性:报纸登载反革命分子文章,脱离党的政策和生活 群众性:读者回稿认为报纸立论空泛离边区生活太远
战斗性:《解》对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指出它是反共、反人民、反革命的哲学,是为国民党“一党独裁”进行粉饰。发表一系列社论,蒋介石与国民党连喊“误会”、“误会”,并撤退进攻大军。(第三次反共高潮)2.改版经过:
(1)反对党八股,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
(2)要规定党政军民各方面的负责人经常为党报撰稿。要有对于敌人的思想的批判。
(3)其他:利用党报宣传农民楷模,比如捐粮捐钱给共的农民吴满有。信息由党来传达。报纸审查制度也从这里开始,领导把关。3.改版收获
改版后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宣传鼓动和组织作用:(1)重点报道了党的中心工作;(2)加强了大生产运动的宣传和军事宣传;(3)加强对敌对思想的批判,成功地反击了反共舆论。
克服了主观主义和党八股,加强了报纸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4.党报理念;(1)用事实说话:以政治为原则,坚持革命立场,选择事实表达观点。比如在内容上,工农边区的新闻、大生产运动的典型纷纷成为报纸的头条。比如胡乔木:选择什么,如何报道,均不能不时刻注意事实中所要表达或可能会表达的倾向。主张新闻应该完全真实。
(2)反对“同人办报”而奉行“全党办报”,消除办报者的专业意识,走向工农结合并改造自己。比如:在党的领导下走群众路线,一切重大问题需经过主要领导同意,日常政策报社要请示中央(全党办报);群众路线指发展基层通讯员队伍。(3)记者身份:反对无冕之王,提倡人民公仆党政喉舌。(4)党报是教科书(5)党性原则
(6)坚定政治立场明确政治方向(7)活泼新鲜马列文风反对党八股。 党报改造的实质
意识形态规整统一,明确报纸与党组织的关系,从而使办报归统到党的一元化领导,成为喉舌。
民间报业:
1.申报(1872-1949)全称申江新报
1872美查创办,1912史量才买下两次改革,1934史被杀,抗战时期在日伪控制下出版。史量才两次改革
(1)经营改革:大量招揽广告,提高发行量,引进最新技术和设备,政治上比较保守。成为当时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报纸(2)1931九一八事件后,理念改革:
政治上一改过去保守谨慎:积极要求抗日和民主比如九一八第二天申报就发表反侵华新闻。反对国民党独裁,要求民主自由,比如蒋下台时欢送登载宋庆龄反蒋文章。无党无偏、言论自由、为民喉舌。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经济独立:不按受任何一方势力的津贴。政治自主:不听命于任何一方势力的操纵。
新闻业务上层层推进,不断深化:言论的变化,时评应于时敢于评揭露国民党丑行。创办了众多的专刊和副刊,副刊《自由谈》一改过去的鸳鸯蝴蝶派,改版刊登鲁迅郑振铎茅盾等左翼作家的杂文成为文化进步阵地。发展文化事业开办流动图书馆。
为什么有第二次改革:民族危机,对蒋不抵抗政策的不满 改革结果:史量才民间影响越来越大百万读者,令蒋介石不能容忍。禁邮收买不成暗杀,史量才的死结束了《申报》最辉煌的历史。史家精神:(1)把报纸提高到历史意识上来认识。(2)报纸应该自觉地遵从历史,以史自役,“写真程度”应超过史书。(3)推动历史前行。
2.大公报
1902英敛之创于天津,以敢言闻名。1916年后亲日卖国声誉下降1925停刊。1926年创新记大公报爱国、拥蒋、反共。(1)三架马车:吴鼎昌出钱胡政之管理张季鸾主笔
(2)四不主义:不党(没有政党偏见)不卖(不以言论做交易)不私(无私图公众喉舌)不盲
(3)成功之处:文人论政的典范,以言论推动国家决策发展。(4)主笔:张季鸾,王芸生(主张走第三条道路因此不受共国两方待见,新华日报与大公报论战。)
3.民间报业新闻自由问题(都是抗战时期)
(1)新生事件:艾寒松在《新生》发表闲话皇帝指日本军部资产阶级是真正统治者皇帝是傀儡,艾的编辑杜重远发表了这篇文章。1935年日本威胁中国法院给两人判刑:说明没有主权没有新闻自由
(2)孤岛报业:1938年日本占领上海但不敢复习美德租界,报人到租界内挂洋旗办报。《文汇报》发表了许多抗日文章,日本危险要杀死记者编辑,后来不敌恐吓关张。《大美晚报》主编朱 惺公也反汪伪政府,被害。
(3)拒检运动:1945年日本快投降时,国民党爱国民主人士被派到延安参观,黄炎培是其中之一,从延安回来以后他写了一本《延安归来》如实记载延安不乏赞美。国民党认为此书在国统区出版需要新闻审查,叶圣陶等一部分文人反对我们永远不要图书审查发起拒检运动,蒋后取消了审查。:国统区还是有一定新闻自由
(4)第三条道路:抗战快结束时,国共两级力量抗衡,《大公报》(王芸生)《观察周刊》提出我们应当走联合政府道路。
解放战争时期
反客里空运动:土改新闻失实,晋绥日报做自我反思,提倡监督文章,促成了自我教育运动。思想上纯洁了新闻队伍也加强新闻用事实说话的真实性。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公营形成新闻网,私营改造,设立新闻总署与新闻法制建设。1951-1952党发起自我批评,但这样的批评是有游戏规则的—必须在党委领导下。《宜山农民报》傻乎乎批评县委书记。
1954前后业务上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登载苏文章,修正错误。但是也有负面影响,导致教条主义。模仿《真理报》过了头,比如为没有错误的报纸奋斗不登广告每天2500字社论报喜不报忧等。1956新闻改革。
背景:照搬苏有教条主义错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论十大关系分析学苏弊端。刘少奇新闻讲话要适应读者需要。国际上苏共二十大批评斯大林个人崇拜思想活跃起来。
1月周恩来讲话承认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平起平坐,4月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知识分子奔走相告。这是为了与苏破裂后经济建设的需要。这时候党让知识分子提意见,实际上是为了引蛇出洞先不对这帮“右翼分子”惩罚等他们露出真面目再一网打尽。比如储安平。改革怎么做:(1)扩大报道范围满足受众城乡社资都有。(2)开展自由讨论,主张报纸是社会工期可以为各个阶层发声,报纸不能随时做出正确结论推翻教科书一说。不一定按照编辑部意见也就是不一定代表党。
改革意义:(1)新闻观念得到了更新与解放。资产阶级的办报经验,不能一概否定,可以批判地接受有用成分。冲破了教条主义束缚,破除了盲从迷信,认识到对于苏联经验要有分析地加以借鉴。(2)明确了要办好新闻事业,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总结中国优良传统与经验,使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内容与中华民族形式相结合。(3)这次改革得到广大读者欢迎与支持。
改革不足:全盘否定苏,不加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报纸传统,很快夭折。国民党新闻事业 中央通讯社,中央社,1924广州成立。
2《中央日报》,1927武汉创立。喉舌,国民党党报核心,也是国民党新闻事业核心 中央广播电台,中央台。
第三篇:中国新闻史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⑥
◆1.邸报:发端于唐代的进奏院状报,到了宋代开始成为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发布的正式官报。内容包括:天子诏旨、天子起居、官吏任免、奏章、战报、刑罚。有多种别称:进奏院状报、邸状、邸吏状、朝报等。南宋时使用“朝报”最多。“邸报”最初是由朝廷内部传抄,后遂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故又称“宫门抄”“辕门抄”,这实际上就是最早的一种新闻发布方式。邸报的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邸报是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维护封建统治的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2.定本制度:为了加强对封建官报的控制,钳制舆论,宋真宗咸平2年,宋王朝制定了对报纸的“定本”审查制度。“定本”指的是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货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宋代的“定本”制度起始于宋宗咸平二年,它的定制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地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这是我国新闻事业史上最早出现的有文献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
◆3.循环日报:1874年创刊于香港,创办人和第一主编是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是早期国人自办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要为振兴中华、抵御外敌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是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其政论立场鲜明,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情感。王韬主张政治上建立君民共治国家,经济上开矿筑路,扶持民族工商业,外交上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反对列强侵略。
◆4.时务文体:“时务文体”是创新型报章文体,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时务文体”是维新派创造的新型的报章文体,其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加以口语和外来语。这种文体在梁启超的《时务报》用的最好,故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后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的更加熟练,又被称为“新民文体”。在《时务报》上发表的、像梁启超的文章那样谈论时务、宣传维新变法的文章,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这种文体首先是王韬在《循环日报》上运用,发展于梁启超的《时务报》,成于《新民丛报》。它有三个突出的特点:行文自由,不拘一格;平行畅达,词汇新颖、生动;笔锋常带感情,很有渲染力。
◆5.苏报案: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而罗织的文字狱,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1903年,邹容、章太炎分别写出轰动全国的《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苏报》连续发表《读〈革命军〉》、《序〈革命军〉》、《介绍〈革命军〉》等文章,大骂皇帝和清政府,高呼革命为神圣“宝物”,要求建立资产阶级“中华共和国”,推荐《革命军》为国民必读的第一教科书。前后七次庭训,章太炎和邹容被判永远监禁,但由于当事人和时人的坚决反对,后改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监禁两年,《苏报》永远停刊。至此,这场以清廷为原告的诉讼方告结束。史上称此案为“苏报案”。
◆6.癸丑报灾:1913年(癸丑年),袁世凯为了达到独裁独裁的目的,派人刺杀宋教仁,解散国民党,弹压了国民党的“二次革命”。与此同时,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纸和其他反袁报纸进行摧残,大批报馆被查封,大批报人被杀害。到1913 年底,全国报纸由年初的五百多家减少到一百三十多家,袁世凯对新闻界的扫荡史称“癸丑报灾”。
◆7.史量才:一位有作为的新闻事业家。1912年接办《申报》后,史量才建立英美式报业托拉斯的构想因国民党当局阻挠而失败。“九•一八” 事变后,他认清了蒋介石对日妥协的本质,深明抗日大义,开展了《申报》纪念六十年的革新活动。史量才和《申报》的变化为社会所瞩目;(而在国民党当局看来,这些变化意味着《申报》脱离它的控制,在软硬兼施都未能奏效的情况下,1934年11月13日下午,史量才被特务枪击,当场身亡。)
◆8.张季鸾:中国著名的新闻家、政论家。1905年留学日本,任《夏声》杂志编辑,1910年任上海《民立报》记者,1913年北上创办北京《民立报》,因披露袁世凯的“善后大借款”合同而被捕入狱。后任上海《新闻报》驻京特派记者。他在新闻界享有盛名是在担任了新记《大公报》总编辑兼副总经理之后。
◆9.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10.中国的西北角: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于1935年7月14日起,从成都出发,西至敦煌,北抵包头,实地考察了四川、陕西、青海、甘肃、内蒙古的许多地方,了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等许多方面的情况和民情风俗,至1936年6月结束,历时10个月。沿途撰写的旅行通讯陆续在《大公报》上发表。1936年8月,他将此次旅行所写的通讯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数月内连印7次。此书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国民党统治的腐败、黑暗与各族人民的痛苦生活,首次客观而真实地报到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
◆11.北大新闻学研究会:1918 年成立,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该会的创办标志着我国将新闻作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开端,也是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端。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兼任会长。学会聘有两名导师:徐宝璜、邵飘萍。新闻学研究会出版了3 期《新闻周刊》,是我国早期采用横排的报纸之一,也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业务刊物。学会举办了两期研究班,培养会员百余人。毛泽东当时正任职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他参加该学会,并取得了听讲半年的证书。他一生重视新闻事业和新闻学研究,和学会给予的良好熏陶是密不可分的。
◆12.反“客里空”运动:“客里空”是弄虚作假的资产阶级恶劣文风的代名词。在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了彻底的土改。但是在宣传中出现了一些右的倾向,主要是没有大力宣传发动群众,反而过分渲染了地主“献地”的行动,给人以“和平土改”的印象。这种宣传,偏离了共产党彻底的土地革命路线,也招致了农民的不满。1947年,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机关报《晋绥日报》发起了反“客里空”运动。该报刊载了部分不真实新闻及其作者、编者的检讨文章,承认自己新闻业务方面的作风问题,克服这些问题的目的是发扬新闻必须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反“客里空”运动在各解放区具有普遍意义,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运动在各解放区普遍开展。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促进了解放区新闻工作者的自我改造,对于坚持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对于密切联系群众,有着重要意义。运动后期由于受土地改革中“左”倾思想的影响,曾一度出现过夸大事实、无限上纲,以致揭发不真实的新闻也产生了不真实的偏差。经过这一运动以后,反“客里空”成为中国新闻界经常注意的一个问题。
简答:③
◆1.简述梁启超的新闻思想:近代中国的新闻传媒只有报刊,谈到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实际上也就是指他的报业思想。其报业思想主要体现五个方面:
(一)报刊舆论观: ①舆论之定义是多数人公开表达的真实意见②舆论可分为健全舆论与非健全舆论,健全舆论是多数人正确意见之结合③健全舆论印产生需要报馆的引导④舆论具有反映和监督的功能
(二)报刊功能观: ①“去塞求通”、“耳目喉舌”之“通”的功能②“向导国民”、“监督政府”的功能
(三)报刊自律观: ①对报人素养的要求
办出更好的报刊,这些努力应包括学识和能力两方面②对报馆言论独立的要求
报馆的言论独立是对社会尽责的前提。言论独立性是作为报刊和报馆存在的首要条件而存在的。
(四)报刊编辑观:
①编辑理论思想
主要是对于办刊要有一个确定而高远的指导思想,和报馆编辑立言的基本规范。要把握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②编辑业务思想
办报要注意版面条理清楚,大胆改革报刊版式编排,尽可能地运用最新最合理的编排方式,不能拘泥于陈旧的做法。要注意版面条理清楚。
(五)报刊文体观:
梁启超有其坚持的新文体:语义平白易懂,以求说理透彻为先;内容上切中时弊,有感而发,改变过去报刊文章无病呻吟,满纸风月的不良作风。行文形式上有较大自由,抛弃旧的束缚,纵笔所至,自由通畅;用语上杂采理语、韵语、外国语法,以于表达;以情动人,寓理于情。
◆2.黄远生对我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民初名记者最杰出的代表黄远生: ①在强调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成功地运用了文学手法进行新闻报道,使文学与新闻融合自然,开创 “通讯”这种新闻文体。是我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②提出新闻记者“四能说”: “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该理论对新闻记者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和标准,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③著《远生遗著》的出版,被认为是我国第一本报刊通讯文集。
◆3.简述私营报业出现“黄金十年”(1927-1937)发展期的原因: ①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南京政府取得名义上的全国统一,相对和平没有战争侵扰的社会环境条件下,民族资本主义带动私营报业短期发展;
②国民党的内部斗争政治局势的发展刺激了民营新闻事业的发展;
③军阀混战使报业在政治上受到的威胁相对解除,执政的国民党暂时控制不严,国民党内部不统一,无法对新闻界形成统一,给民营新闻事业提供了自由。
◆4.简述近代副刊在报纸文化品位的构建上的作用 副刊,是报纸上用文学体裁反映社会、文艺色彩较浓的、能给读者提供美的享受的固定版面,定期出版,一般有刊名。常见于各种报纸区别于新闻的版面和栏目。副刊从诞生时起就推动着地区和民族文化的发展,是最能体现报纸的文化个性、区域文化特色和民族文化品质的构件。
副刊最初是为了补充因新闻不足而产生的空白。五四时期,副刊成为文学革命和知识启蒙的平台,各种思想的交锋,奠定了副刊偏重文艺性、知识性的传统。
从副刊本身的特性出发,笔者认为,副刊的新闻性不是时效性,而是引导着整个社会可能的未来走向的,与当代社会现象、社会思潮相关的、具有时代气息的表现。
◆5.简述埃德加·斯诺在华的新闻活动
斯诺于1928年来华,头两年他担任上海英文周报《密勒氏评论报》助理编辑、代理主编。1930年到1932年,他担任美国“统一新闻协会”驻远东游历记者、驻北平代表,报道“一二八”淞沪抗战,写作《远东前线》一书,记述了日本侵略中国的背景和经过,歌颂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1933到1937年,他在北平,任职燕京大学新闻系新闻学教师,讲授《新闻特写》和《旅游通讯》课,同时兼任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远东撰稿人,纽约《太阳报》、英国《每日先驱报》记者。
1936年6月到10月,斯诺抵达西北山区的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根据地,在苏区(中共革命根据地的俗称)进行了大约4个月的深入采访后,在《密勒氏评论报》、英国《每日先驱报》、美国《星期六晚邮报》等多家报纸连续发表数十篇陕北访问报道,这一世界头号新闻轰动了中外新闻界。1937年10月,这一系列新闻通讯汇编成《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描绘中国革命的真相,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真实情况。
1937年,为对付日本的入侵,国民党政府与中国共产党组建抗日联合战线。期间,斯诺采写了大量有关中国时局与战事的新闻通讯报道。
1941年初,他从香港向美国报刊发出报道皖南事变真相的急电,被重庆国民党政府取消在华记者特权,斯诺离开了生活了13年的中国。
1960年、1964年和1970年斯诺以美国《展望》杂志、法国《新宣言》周刊记者和作家的身份来华,访问新中国。他撰写的《大河彼岸》一书,被称为了解新中国的“百科全书”。1970年斯诺访问中国,成为中美关系缓和的因素之一。斯诺与毛泽东畅谈后发表了题为《同毛泽东的谈话纪要》的新闻报道。引起了美国政府的积极反应。1971年7月,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博士秘密来华,为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探路”。基辛格的到来,打破了中美之间的长期对峙,缓和了两国关系。
论述:②
◆1.从传播学视角思考为何“五四运动”比1895年“公车上书”规模大、影响远:
①“五四运动”是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冲击之下,各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运动;而“公车上书”时西方民主思想影响力有限,参与者仅仅局限于上京应考的知识分子。“五四运动”中传播者和受众的类型多于“公车上书”时的传播者和受众的类型,所以“五四运动”的影响范围更广。
②“五四运动”是通过报刊等大众传播手段进行传播的,而“公车上书”则通过人际传播。传播媒介的不同导致“五四运动”的规模更大。
③“五四运动” 由激进民主主义者领导,属于无产阶级领导,“公车上书”传播者为社会资产阶级改良派,对大众在社会改良中作用的意识不同,“意识”作为传播中的信源,“五四运动”中的更稳定,更实在。
◆2.你认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共的新闻传播观念应该如何变化: ①中共在新中国成立后制定了严格的新闻纪律,在新中国成立前共产党要求新闻工作者坚持马列主义的政治立场是正确的,但过于强调以两条战线斗争(反左倾,反右倾)方法办报,对今后新闻界过于偏重政治性,忽视新闻的可读性、服务性和在宣传观念上非此即彼的倾向,具有相当的导向作用。并且过于严格的新闻纪律会限制新闻自由,新闻传播中“天马行空、独来独往,表现民主、自由、进步、理性”的报刊会因此不复存在。这在一等程度上限制了民众的思想自由,不能因为建国和旧新闻媒体而忽视受众的精神感受,应该适度调整严格的新闻纪律。
②1949年期间,中共在改造旧新闻媒体的过程中,对旧有的一些符合新闻规律的办报、办刊及出版方式不加区别地予以改造废止,忽视了新闻遗产的传承性。由于中共在对旧新闻媒体改造的过程中,完全依靠行政而非法律的力量,新闻报导更多体现了官方的意图,由此铸造了新中国新闻宣传的刻板模式,为新中国新闻宣传塑造了基本范型,也使建国初期国家遭受了一些原本可以避免的损失。过于强调新闻的政治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今后新闻报导的客观、及时、公正和新闻法规的制订。所以,中共对报刊的控制应该减少赘余的政治因素,更多地强调事件的真实性,客观性和时新性。综上所述,中共的新闻传播观念是由国家性质和现实所确定的,但一味地强调控制性会使新闻事业的发展缓慢,应适度放宽控制。
◆3.如何评价十九世纪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
(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外人在中国创办了约180 种中外文报刊,这一时期的外报大多谈其为公众通信息,广见闻的宗旨。史实证明,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外人在华的报刊,总体上 是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服务的,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其表现为:①为武力侵华,政治说辞,提供了情报;②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报业本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略活动;③宣传西方文明,进行西化,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
(2)其本身是近代文明的一种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它们在充当列强侵略工具的同时,客 观上对我们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有不少积极的作用:①传播西方民主自由、进步成果、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们所刊载的商业经济信息,为新生的中国资产阶级所利用,它们所介 绍的文化科学知识被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所吸收,进而开始了与殖民主义者意愿相反的争取民族独立国 家富强的斗争;②外报的出现也刺激了国人办报活动和中国人自己近代报刊的产生。此外,在印刷设备与技术上,外报也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物质基础。
◆4.比较近代史上前两次办报活动高潮:
第一次和维新运动关系密切,第二次是作为辛亥革命的舆论先声而存在。
(1)共同点:办报数量多。区别:背景不同。①出现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时候,维新派所倡导的变法思想,已经能够为广大的民众所理解,被到广泛的认可。据统计,在1896至1898年的3年中,国人新办的中文报刊比原来翻了5倍多。②戊戌变法失败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也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而镇压下去。这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迅速分化,形成两股力量,一是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另一个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这两股力量都借助报纸的力量来宣传自己的思想、批驳对方的观点,所以,形成了国人办报的第二次高潮,1906年,新创办的报刊达到113种,到1911年,上升为209种。数量上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从第一次办报高潮到第二次,办报的主角已由资产阶级改良派变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
(2)共同点:办报地区广。区别:第二次地区影响和读者面扩大。第一次在北京,湖南,天津等地,第二次向北方、内陆延伸。
(3)共同点:都有着一定的政治氛围。区别:第一次是维新派主办的、以宣传维新为主旋律的政论性报刊。第二次由于背景的变化,政治氛围更轻松,各派报刊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发展壮大,报刊的斗争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4)共同点:办报品种多。区别:特点不同。第一次办报活动高潮涌现了不少我国新闻事业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报刊类型。例如,1896年我国最早的消遣小报《指南报》;1897年我国最早的专业性科技报刊《农学报》、《算学报》1898年我国最早的由妇女主编、以妇女为读者对象的报刊《女学报》。第二次办报活动高潮时期则对人权更为尊重,如出现的《京话日报》《中国女报》;办报更重视编辑、短行、图片、副刊;政党报刊在报业中占突出地位。
第四篇:中国新闻史整理
1.《大公报》
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
1902年创办于天津,由英敛之主持。该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英敛之主持,是张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
第二阶段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
第三阶段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
第四阶段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目前,《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为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2.《时报》
康梁保皇会在戊戌政变后直接出资于国内创办的日报,成为其在国内的重要喉舌。
1904年创刊于上海,梁启超参与筹办和撰稿,狄楚青主持。
该报主张君主立宪。为和《申报》竞争,该报在新闻业务上锐意革新,注重新闻时效和时事评论,受到知识阶层的欢迎,成为当时上海著名报纸。3.《民报》
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1905年创刊于东京的综合性月刊。孙中山指导了创办和前期编撰。
“三民主义”是该报主要的宣传内容,并对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作了很多报道。
为了扫除革命发展的思想障碍,该报主动向《新民丛报》发起论战。
虽然该报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带有狭隘民族主义色彩等缺点,但她总体把握了人民要求革命的时代脉搏,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4.《申报》:1912年史量才接办后,(1)大力开展广告业务,设广告推广科,使广告成为该报赢利首要来源;
(2)抓好发行环节,设立报纸推广科,并向外埠发展:
(3)加强基础建设,不断更新技术设备,使其成为当时全国设备最新、最完备的报纸;
(4)为避免政争牵连,该报实行政治不偏不倚,轻言论重新闻的编辑方针,聘请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任驻京特派记者,用大量专电等政治新闻补充言论不足,同时加重报纸的知识性、趣味性内容。
5.郑贯公
我国近代著名报人。
早年赴日留学,受知于梁启超。曾任《清议报》助理编辑。
后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组织开智社,在日本创办《开智录》。因谈及革命,被《清议报》解职,后任《中国日报》记者。
在香港先后创办《广东日报》、《有所谓》等革命报刊,其中,《有所谓》是当时港粤报纸中读者最广泛,发行量最高报纸。
其文思想新颖,以报纸为“笔枪”,鞑伐列强和清廷,受到爱国人士的普遍尊敬。
6.章太炎
中国近代著名国学家和报刊政论家。
戊戌变法时期,参加强学会,曾为《时务报》撰述。
1900年在《中国日报》等报纸发表文章排满,反对保皇立宪。
1902年后,为《苏报》撰稿,宣传革命,在《苏报》在案中被捕入狱,成为举国闻名的革命志士。
1906后赴日本任《民报》主编,继续宣传排满和保存国粹,成为《民报》最主要的政论作者和革命宣传家。他的政论逻辑严密,气势充足,陈古论今,在当时产生重大影响。
7.黄远生
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因采写新闻通讯而负盛名的记者。
先后编辑过《少年中国》、《庸言》等刊物,曾任《申报》、《时报》驻京特派记者,并为《东方杂志》等刊撰稿。
他认为新闻记者应有“四能”,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他常能采写到重大新闻及内幕新闻,材料丰富可靠,文笔鞭辟入里,成为民国初年新闻记者的巨擘。
他被革命党人误杀后,友人将他部分作品整理成《远生遗著》,是我国第一部报刊通讯文集。
8.邵漂萍
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
早在学生时代就被聘为《申报》通讯员;1911年协助创办《汉民日报》,兼任《浙江军政府公报》,从此开始职业报人生涯。
日本留学期间,在东京创办东京通讯社。
1916年回国后,受聘于《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撰写时评。
袁世凯死后,《申报》聘他为特派驻京记者,期间为之撰写的《北京特别报道》很受欢迎。
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
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自任社长,以“铁肩棘手”为座右铭。
同时他还兼任北大新闻研究会导师。
他最擅长新闻采访,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
9.申报--1872年创刊于上海,由美查创办,创刊时聘请中国人主笔,标榜要为中国兴利除弊,对清末基层官吏有所揭露,政治上持亲英立场,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大的中文日报。
10.时务报--1896年创办人梁启超,以宣传维新思想的变法主张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为其宗旨,是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报刊。
11.循环日报--1874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创办人和第一主编是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
12.中国日报--1900年1月创刊于香港,是兴中会办的第一个机关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最早的报纸,也是中国最早的革命报纸,主办人陈少白。13.民报--孙中山亲自主持创办的同盟会最重要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为大型政论型月刊,以“三民主义”为其宣传中心,前身是留日学生创办的《二十世纪支那》,主编胡汉民、章太炎。14.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主编陈独秀,1916年更名为《新青年》,1918年迁到北京,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合办,1919年又随陈独秀迁到上海,1920年5月改组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刊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党的理论刊物,1922年休刊,1923年在广州复刊成为党中央理论机关报,后来又由瞿秋白主编。15.每周评论--是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于1918年12月22日创刊于北京,是一份政治性很强的报刊,第25期前,由陈独秀和李大钊主编,第26期起由胡适主编,它与《新青年》相互补充成为五四运动时期重要的报刊之一。
16.向导周报--中国共产党第一中央政治机关报,1922年9月在上海创刊,1927年终刊,主编先是蔡和森,后是瞿秋白,始终把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放在首要地位,是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报纸。
17.政治周刊--1925年12月5日创办于广州,先后由毛泽东和沈雁冰任主编,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办的机关报,是宣传反军阀和揭露国民党右派,团结左派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思武器发挥了极大作用。18.《大清报律》(02论)1908年清廷为了限制报刊出版、发行,正式颁布《大清报律》。
其中规定:报纸在创刊前除了向警察机关注册外,还必须交纳保证金;每期报纸发行前必须将样品送行政或警察机关审查;禁止报刊刊登诋毁宫廷,淆乱政体,扰乱治安的言论,违者永远停刊;禁止发行未经官报、阁抄发布的谕旨和奏章;在国外出版的报刊违反以上规定者,由海关没收销毁。
此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新闻法。
19.《民国暂行报律》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简略的《暂行报律》,在正式宣布废除《大清报律》的同时,与报界约法三章。
具体内容有: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流言煽惑,关于共和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但在当时民主、自由气氛空前高涨的报界,此报律受到了报界的一致反对,孙中山明令撤销。
20.《报纸条例》
为了使摧残舆论暴行合法化,袁世凯在执政期先后颁布多条法律、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
1914年4 月颁布《报纸条例》,共35条,其中规定:禁止军人、官吏、学生和25岁以下者办报;报纸出版须到警察机关登记并交纳保证金;禁止报纸刊登“淆乱政体”、“妨害治安”和各级官署禁止刊载的一切文字;每天的报纸在发行前呈送报样给警察机关备案。
21.《出版法》
为了使摧残舆论暴行合法化,袁世凯在执政期先后颁布多条法律、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
1914年12月,袁世凯政府颁布《出版法》。
该法对包括报纸在内的一切文字、图画印刷物都作了类似《报纸条例》中的规定。
尽管法律已十分苛刻,而各地官府在执行过程中又层层加码。
22.“时务文体”是一种新型的报章文体。维新运动前,报刊上流行的仍是一种八股文和桐城派古文相结合的混合文体。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利用报刊极力倡导变法,议论时政,一种新文体应运而生。由于这类政论文章多以“时务”为内容,且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所载文章为代表,故称“时务文体
第五篇:中国新闻史论文
《申报》研究
苏杭
2016214034
【摘要】:《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它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1949年5月27日停刊,前后历时77年,其出版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泛,是同时期其它报纸难以企及的。《申报》能够在时代的变迁中屹立不倒与它独特的经营理念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将主要探讨《申报》的产生与发展,以及
【】它独特的经营模式对当代新闻报业的启示。1
一、《申报》的产生及办报特点
《申报》是上海的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1872年由英商美查同伍华特、普莱亚、麦洛基合资创办,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由于这个原因,《申报》十分重视办报的质量。在外国人所办报刊中,《申报》是第一家一直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申报》主要任用举人、秀才为主笔,内容刻意迎合中国读者,没有像其他外报一样刊登宣传西方宗教文章,而是以宣传孔孟思想为主。《申报》的版面分为新闻、评论、文艺(副刊)和广告,由此奠定了我国中文报纸四大块的基本结构。《申报》的办报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放在首位,重视猎奇性、趣味性强的社会新闻。在其他城市聘请特约记者,以报道当地新闻;注重新闻的真实性,派记者实地采访;并公开征稿,发稿后付给稿酬。2.为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了电报传送新闻稿。如刊出了国内报纸的第一条电报新闻,第一条国内新闻电讯,第一次用电报传递有关科举考试的信息,在国内报纸中最早发布号外。3.为迎合中国读者,报名中国化,取名为“申”。经营和编撰工作由中国人担任,从办报人员到风格都尽量中国化。报纸版式采用中国传统书册式。文章风格适合中国传统文人口味。4.加强报纸言论工作,声称“利”与“义”不完全对立。重视发表副刊也是其一大创举。5.在发行、广告等经营业务上,《申报》也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如尽量降低成本,使用中国土产连史纸打印,售价低廉;设代销点、雇佣报童在街头叫卖报纸,请人给个商号上门送报;同时还大力招登广告,对华人实行优惠价,付给外埠代招广告者回扣等。申报馆除了出版《申报》外,还利用其人力物力资源优势经营其他出版事业,出版文艺副刊和实事画报,经营书局。如出版发行各类期刊包括我国最早的文艺期刊《瀛寰琐记》;在国内率先出版以图画为主的刊物《瀛寰画报》;发行我国最早使用白话文和标点符号报纸的报纸《民报》;兼营书籍【】出版等业务。2
二、《申报》经营理念对当今报业的启示 众所周知,《申报》自创办以来就一直在报业有很高的销量,特别是在史量才接管《申报》后,《申报》更一度到达它的全盛时期,这与它独特的经营理念是密不可分的。下面我就简单的阐述一下《申报》的经营模式以及其对当代报业的一些启示。首先,《申报》十分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和管理。这主要体现在它知人善用、网罗人才和注重人事制度和经营管理体制两方面,特别是在史量才接任《申报》时期。他觅得陈景韩与张竹平为他的左膀右臂,为《申报》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随后又在1914到1916年,史量才聘请黄远生和邵飘萍为《申报》驻北京特约记者。在人事制度方面,史量才效法西方报纸公开招考新闻从业人员,从而大大提高了人才来源和质量。这对当今报业是具有启示意义的,在人事制度上,吸纳多方面的人才,在知识和智力上提供有力的保障。在分配制度上,建立收入与贡献挂钩的激励机制,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就是注重内容质量,形成企业形象。《申报》非常重视对内容的打造,新闻和副刊都坚持面向读者,增强报纸的可读性。《申报》还特别突出自己的社会新闻和评论,它抱定了“为社会、历史办一份较有权威的言论机关”的宗旨,要将申报作文史书留给后人。而反观如今的一些报纸,全是一些标题党,只为博人眼球,却不对内容进行考量和打磨。文章中甚至大量充斥一些不属实的报道,以及撰稿人有明显倾向性的揣测。读者需要的是一个可信赖的信息来源,因此当代报纸应该多注重其报道的信息质量,重塑纸媒“准确”、“公正”、“负责”的形象。还有,在当时国内市场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申报》开国内之先河,开辟了广告业务,并且之后,广告的版面甚至超过了新闻和副刊的版面,广告的收益也大大增加。其实我们中国报业广告市场还存在巨大的潜力,单一地依靠广告的经营模式已经无法支撑报业的发展,而利用报业集团化
【】创新报业经营模式、拓宽营收来源,寻求多角度支撑力保报业的持续发展才是出路。
3三、《申报》对新闻学的历史贡献
《申报》对新闻学的贡献首先体现在对新闻业务进行的改革上。一是发表政论文章。报纸的言论要“有系乎国计民生”,要“上关皇朝经济,下知小民稼穑之苦”。二是改革新闻报道。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日本侵略台湾,美查为了了解事实真相,派人去台湾采访,这是上海中文报纸中军事通讯的开端,也是《申报》重视新闻真实性的反映。其次是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连续三年报道“杨乃武冤案”,这是当时中文报刊中最早最长的连续报道,最后披露了冤案的真相。三是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申报》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是学术界公认的,主要表现为一下三个方面。首先,《申报》发表论述新闻学文章的时间比较早。1872年7月23日,《申报》发表了《邸报别于新报》一文。虽比《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发表《新闻纸略论》晚了38年,但比其他报刊发表此类文章要早很多。其次,《申报》发表论述新闻学的文章数量多。第三,文章论述新闻学内容涉及面较广:(1)报刊的社会功能。(2)办报方针和业务要求。(3)新闻自由。(4)新闻法制建设。(5)积极主张“有文必录”(6)介绍外国新闻事业【4】
总的来说,《申报》不仅对当今报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还对新闻报业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值得我们反复深入研究的历史文献。
参考文献:【1】百度百科《申报》
【2】《中国新闻史》方汉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第三版
《新闻爱好者》——《申报》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刘立红
【3】《青年记者》——史量才《申报》经营模式对当今报业的启示 梁军 肖潇
【4】百度百科《申报》
《申报》与新闻学研究
马光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