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新闻史教学大纲

时间:2019-05-15 03:14: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1.中国新闻史教学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1.中国新闻史教学大纲》。

第一篇:11.中国新闻史教学大纲

2011学年 第一学期

中国新闻史教学大纲

教学对象:2010级新闻专业7-8班

教 师 谢 庆 立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中国新闻史是新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了解中国新闻传播事业演变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把握大致线索,认识历史现象、形成观察、研究新闻传播活动的专业视角、思维方式和新闻价值观,提高新闻从业者的专业素质。

二、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

学习中国新闻史几点说明 / 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活动(2 课时)

古代新闻传播的媒介与方式 历史与新闻

中国传统社会的“邸报”

中国古代新闻控制和新闻发展脉络 新闻事业发展与社会生态

第二部分(1815-1927)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现代新闻事业的孕育

·近代报业的先导——“外报”的移入(4 课时)·民族自强运动与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尝试(2 课时))·国人办报的三次高潮——(8 课时))

第一次高潮: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的办报活动 第二次高潮: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辛亥革命)的办报活动 第三次高潮:新文化运动——现代新闻事业诞生与发展

第三部分:(1927-1949)“三国鼎立”:战时新闻事业的发展 ·共产党的新闻事业(4课时)·国民党的新闻事业(4 课时)·民营新闻事业发展(6 课时)

第四部分:(1949-2009)“天下一统”:新闻走过60年 “工具”时代:新闻事业曲折发展30年(4 课时)“改革开放”30年新闻事业发展(4 课时)

三、教与学的方法:

1.以教师讲授为主,每个专题讲述之后,教师结合专题确定讨论议题。教师一般在每讲结束时,把讨论议告知学生;本着“学术自由、思想自由”原则,教师不特别限定思想疆界和学科疆界,以新闻史上的主要问题为核心,学生注意课下收集材料,思考、讨论,大胆探究有关问题;学生写出发言提纲,提出主要观点,依据材料展开论辩;教师灵活安排课堂讨论,每次3-4位,一般安排在下次专题开讲之前20分钟内完成。

2.结合学生兴趣和本课程有争议的问题,开展一次“学生论坛活动”,为学生提供交流读书体验、读书方法的自由空间。

四、学生注意问题:

1.老师会提前5分钟到教室,按上课时间准时上课。学生上课力争提前5分钟到教室,不得迟到或缺席,教师每次课前或课后记录出勤情况。否则,任课教师对上课迟到者每次扣期末总成绩10分,对缺席者每次扣20分。本学期,如果你无故迟到5次,缺席两次,就意味着期末总成绩不及格。

2.上课有课堂作业(包括讨论、回答老师提问等),老师提问不在场者按缺席处理。

五、教材:《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六、阅读杂志:

《中国记者》 《新闻战线》 《新闻大学》

《国际新闻界》 《读书》 《随笔》 《炎黄春秋》

七、阅读书目: 1〃《中国报学史》戈公振

2〃《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三卷本)方汉奇 3〃《美国新闻史》(美)埃默里

展江主译 4〃《中国电视史》郭镇之

5〃《中国早期报纸副刊的演变》 谢庆立 6〃《陈力丹自选集》陈力丹 7〃《穆青传》张延平

8〃《范长江新闻文集》 中国新闻出版社

1989年出版 9〃《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 科兹等著

第二篇:《西方新闻史》教学大纲

《西方新闻史》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62104

一、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和研究,使得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了解世界新闻事业尤其是西方报刊业发展的基本历程和基本规律,了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新闻事业发展、不同的新闻体制、当今新闻业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走势,从而开阔视野,鉴古察今,对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律有一个宏观的理解,以便“洋为中用”,为中国的新闻事业改革服务。

二、教材与参考书:

1.必读:《外国新闻传播史》,郑兴东、程曼丽、王泰玄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参考书:

《西方新闻事业概论》,李良荣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当代世界新闻事业》,李良荣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世界新闻事业》,张昆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三、学时分配:总学时54,周学时3

四、考试形式:闭卷和课程研究论文相结合形式

五、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新闻传播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特点以及嬗变轨迹。

二、了解新闻事业由孕育到诞生的基本过程。

三、熟悉最早出现的定期报刊、日报情况。

四、理解不同的传播方式不同的特点。第一节

四种传播方式不同特点

一、原始传播形式

二、手写传播形式

三、印刷传播形式

四、电子传播形式

第二节

各种传播方式的优缺点比较

一、原始传播形式。

二、手写传播形式。

三、印刷传播形式。

四、电子传播形式。

第二章

资产阶级报纸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近代报业产生的历史进程。

二、熟悉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报刊思想。

三、掌握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思想的形成、发展以及影响和历史地位。

四、了解英、法、美革命后政党报刊的发展进程。

五、掌握廉价报纸的产生历史背景、性质、特点和影响,熟悉历史上重要的廉价报纸概况特点。

第一节

资产阶级报纸的发展

一、资本主义萌芽与资产阶级报纸出现

二、资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报刊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报刊

(二)北美独立战争与报刊

(三)“法国大革命”与报刊 第二节

工业革命和廉价报纸

一、美国的廉价报纸

二、法国的廉价报纸

三、英国的廉价报纸

四、廉价报纸的特点

第三节

垄断资本主义与报纸垄断化

一、为什么会形成垄断报业

二、美国的垄断报业

三、英国的垄断报业

四、法国的垄断报业

第三章

无产阶级报纸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近代无产阶级报业的发展轨迹。

二、熟悉《新莱茵报》产生的历史背景、报纸性质、特点和先进传统。

三、领会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新闻思想和在无产阶级报刊史上的地位作用。

四、了解巴黎公社时期报纸发展。

五、了解俄国无产阶级党报的发展历史。第一节

早期工人报刊

一、英国最初的工人报刊

二、法国的第一批工人报刊

三、美国的早期工人报刊 第二节

英国宪章运动的报刊

第三节

第一张马克思主义报纸——《新莱茵报》

一、《新莱茵报》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新莱茵报》的宣传内容和特点 第四节

巴黎公社时期的革命报纸 第五节

俄国工人运动与布尔什维克党报

一、《火星报》创刊

二、《真理报》诞生

三、无产阶级报纸的优良传统

第四章

新闻通讯事业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新闻通讯社的性质、特点和作用。

二、了解世界新闻通讯事业的发展基本历程。熟悉早期重要通讯社的发展历史和“三社四边”协定。

三、了解世界新闻通讯事业的演变过程。

四、掌握当今世界著名通讯社的基本发展状况。

第一节

早期著名通讯社的发展历史

一、早期著名国际性通讯社的创办 1.哈瓦斯通讯社 2.沃尔夫通讯社 3.路透社 4.纽约美联社

二、著名通讯社的竞争与演变 1.三社四边协定的新闻垄断 2.旧垄断的解体与新垄断的出现

三、全国性通讯社的发展 第二节

世界著名通讯社现状 一、五大世界性通讯社

1.法国新闻社(简称“法新社”)。2.路透社

3.美国联合通讯社(简称“美联社”)4.合众国际社

5.塔斯社(1992年1月改名为俄罗斯通讯社——塔斯社,简称俄通社——塔斯社)

二、主要全国性通讯社

1.共同通讯社(简称“共同社”)。2.埃菲通讯社是西班牙全国最大的通讯社。

3.新闻社是前苏联以群众团体名义创办的“社会性(民间)通讯社”。4.安莎通讯社,简称“安莎社”,是意大利的通讯社。5.印度报业托拉斯(简称“印度托”)是印度最大的通讯社。6.中东通讯社是埃及唯一的国家通讯社。第三节

建立世界新闻新秩序的斗争

一、国际新闻传播现状

二、世界新闻秩序的基本内容

1.对国际新闻垄断,反对运用新闻传播工具为侵略扩张服务; 2.逐步改变世界现存的新闻传播媒介分布不合理状况,使之趋于合理; 3.逐步实现新闻信息来源多样化和均衡流动;

4.反对打着“新闻自由”的幌子进行歪曲、诽谤、造谣; 5.强调新闻传播的积极作用,促进建设与发展;

6.根据上述原则与目标、名国共同参加制订共同遵守的国际新闻法规。

三、初步成果与前景

第五章

俄罗斯地区报业的发展和演变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俄罗斯地区报业从近代到现代发展演变的基本过程。

二、苏联社会主义报业的发展和兴衰历程。

三、苏联的报刊管理体制和管理思想的总结。

四、当今东欧以及独联体国家报业发展概况。第一节

苏联报业发展概况 一、十月革命后的报业(1917.11—1941.6)

1.十月革命胜利后,第一声“春雷”就是创办第一批苏维埃报纸和封闭一批反革命报刊。

2.由于布尔什维克和苏维埃政府的特别重视与关怀,在中央和地方创办和发展了各类报刊,广大的报刊网迅速形成。

二、卫国战争时期(1941.6—1945.5)三、二次大战后的发展(1945.5—1986.2)

四、苏共“二十七大”以后(1986年2月以后)第二节

苏联报业特征

一、前苏联的报刊,在多年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如下几个特征;

二、重要报纸 1.《真理报》 2.《消息报》 3.其他著名报纸

第三节

剧变前东欧国家的报业

一、剧变前东欧主要国家政党机关报

二、南斯拉夫的报纸特色

三、剧变后实质性的变化

1.原执政党的新闻机构被取缔、倒闭或改变性质,工作人员陷入困境。2.社会主义新闻事业遭到严重破坏。3.西方新闻媒介的影响和渗透

第六章

美国的报纸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熟悉美国报业的发展历史。

二、掌握资产阶级垄断报业的特征。

三、明确黄色新闻和黄色报纸定义。总结普利策和赫斯特的办报特点。

四、当今美国报业的特征和主要报纸概况。第一节

美国报业的发展历史

一、报业发展简略历史

二、黄色新闻与黄色报纸 第二节

美国报纸现状

一、著名报纸的基本状况

1.《纽约时报》——在美国最负盛名。2.《华盛顿邮报》——美国著名报纸。3.《洛杉矶时报》——美国西部最大的报纸。

4.《华尔街日报》——美国资产阶级在财贸、金融界的喉舌。

二、其他著名报纸特点

三、美国报纸的特点

第七章

西欧的报纸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西欧现代报业发展轨迹尤其是英、法两国的报业概况。

二、熟悉英国报业的基本格局和重要报纸特点。

三、熟悉英国和法国的新闻体制特点。

四、熟悉当今西欧最著名的传媒大亨概况。

五、了解法国、德国和意大利有名报纸基本情况。第一节

英国报业

一、英国的报业 1.概况 2.著名报纸

3.彩色《今日报》与报业技术改革 第二节

法国的报业

一、概况

二、著名报纸

第八章

日本的报纸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日本报业发展的概况和特点。

二、能够全面分析日本报业的发达原因。

三、熟悉日本五大报纸各自特点。第一节

日本报业发展简史

一、简况

二、日本报业状况和报业发达原因 第二节

现代日本“五大报”特点

一、《朝日新闻》

二、《读卖新闻》

三、《每日新闻》

四、《日本经济新闻》

五、《产经新闻》

第九章

国外的新闻杂志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世界新闻杂志的发展历程。

二、识记世界著名杂志的基本编辑特点。第一节

著名新闻杂志种类

一、美国

二、英国

三、意大利

四、日本

第二节

著名新闻杂志的共同特点与影响

第三篇:中国新闻史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史》

《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史》是由童之侠教授所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一本21世纪新闻传播学基础教材。作者写作的背景是在中国新闻事业史的著作近年来已经出版了不少,但是对国际新闻传播史方面的研究却是相当较少。而本书的编写和出版正是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在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前人们积累了有关新闻思想、观点等方面的丰富的思想资料,它与不同阶级的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部新闻史是一部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史,也是一部新闻传播思想发展史。

这本书对国家新闻传播史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研究和探究,着重论述国际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将学生性、思想性、可读性有机地融为一体。本书首先论述了新闻与国际新闻传播的概括和基本特点,然后分别论述了中国报刊、通讯、广播、电视、网络等方面国际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和特点。本书阐述了国际新闻传播的基本概念、国际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目前的状态和特征,最后还总结了国际新闻传播的策略与技巧。本书采用史论结合、夹叙夹议的笔法,综述中国国际新闻传播的历史。本书注重深入浅出,将学术性、思想性和可读性有机地融为一体。

作者在本书的前两章着重对一些新闻方面的基础性概念做了详细的介绍,比如:什么是新闻,新闻的基本特性,什么是传播,什么是新闻价值,什么是国际新闻价值„„我觉得,这样的写作方法是很好的,把涉及到的一些新闻知识都告诉了读者,让读者对“新闻”这个名词有了系统的了解,也为接下来作者写国际新闻传播史作了很好的铺垫。

在第三章里,作者转笔,介绍中国国际新闻传播的发展:作者首先回顾中国历史,简述中国历史进程,进而转笔介绍中国古代、近现代的新闻传播。“新闻”一词诞生于唐代,而民间小报则产生于宋代。近现代,1919年的五四运动爆发后,全国各地考生出现大量的新报刊。而正是在五四期间,中国国际新闻开始发展。五四以前,中国没有发国际新闻稿的通讯社,五四以后,中国许多青年去欧洲留学,报刊的国际新闻通讯逐渐丰富起来。1930年,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合作筹集经费,向英、美、法、德、俄派出7名特派员。其中,派往俄国的瞿秋白等3人成为中国报道苏维埃俄国情况的第一批新闻记者。中国的国际新闻事业,由此兴起。

在20年代到40年代,中国新闻业进入了一个特殊的阶段。国名党和共产党两大政党的新闻宣传系统在各自的控制区域发展。由于国名党统治长期占全国领土的大部分,其新闻报刊业处于主导地位。而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国际新闻的传播,先后创办了《先锋报》、《救国报》、《全名月刊》。但是,中共对外新闻广播事业却是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1943年4月延安新闻广播电台的日语广播因为机器故障停止播音。1945年10月张家口新华广播电台的英语广播开始播出新闻节目„„通过书中一系列的介绍,我很清晰地看到了1949年前,中国国际新闻传播的历程,艰难,而又充满希望。

新中国成立的当天,也就是1949年的10月1号,中央人民新闻总署成立了,这是新中国第一个以对外传播为中心任务的新闻出版机构。至此,新中国国际新闻事业开始发展。中国形成了以《人民日报》、新华通讯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核心的新的新闻传播网。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文革期间,从中央到地方的重要新闻舆论阵地被夺权,大批新闻从业人员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报纸广播电视形成了“千报一面”、“千台同声“的局面,国际新闻事业也因此受到了重创。值得庆幸的是,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新闻工作开始出现新的局面,中国新闻事业变化巨大、发展极为迅速,新闻媒体的数量和品种大为增加。1997年,中国有报纸2163种,广播电台1416种,电视台943种,新闻工作者达55万人。随后,作者又为读者介绍了中国当代国际新闻传播的主要机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

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并且分别作了一系列的职能介绍与阐释。让我这样一个以前对新闻机构一直不了解的人,有了深刻的概念。

在接下来的五章里面,作者分别为读者介绍了中国报刊、新闻通讯、广播、电视、网络国际新闻传播。每一章都是从各要素的诞生、概述、发展状况展开。思维清晰、逻辑顺序明显,使我能很容易地就读懂并且理解。下面,我将把我收获到的重要的信息列出来:

报纸,是历史最悠久也是最重要的新闻传播的载体,在中国国际新闻传播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948年6月15日,《人民日报》创刊。中国最大的《人民日报》在北京出版,在上海、武汉等22个地点印刷,向国外发行。在我的印象里,自己最早接触的报纸,也就是《人民日报》。《人民日报》对我们的影响,不是一两代人的问题,它使得我们开眼看世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国际报刊事业也不断发展《环球时报》、《华声报》、《中国日报》、《北京周报》、《中国报道》„„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

提到中国国际新闻通讯,我的脑海里第一个迸出的词语就是:新华社。它就像一个烙印一样,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全球各种新闻事件,不论大小,我获得的途径,大都于此。而本书也详细介绍了新华社的概况:新华社是1931年创建于瑞金,如今已有32个国内分社,48个支社和记者站,在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5个总分社和101个分社。其次,书中介绍了中国创办的另一家通讯社——中国新闻社,它的任务就是专门向海外华侨报纸发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是中国广播国际新闻传播中的代表,中国中央电视台则是中国电视台国际新闻传播的代表。本书对它们的发展历程做了详细的介绍,让我深深感受到,中国国际新闻事业发展的迅速。

在接下来章节里,作者介绍了一些中国国际新闻传播人物: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孙中山、宋庆龄、邹韬奋、埃德加﹒斯诺、龚澎与乔冠华、金仲华的国际新闻传播活动。详细的事迹、丰富的文字、准确的时间,让我对这些人物抱有一种崇敬之情、感激之情,感激他们为祖国新闻事业做出的贡献。同时,书中也介绍了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国际新闻传播。很详细、很完整。

本书的最后,为读者介绍了中国新闻教育和研究,以及国际新闻传播的策略与技巧。为新闻传媒的学生上了很好的一课。书中指出,在1958年后,中国的新闻教育有比较大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壮大、北京广播学院的成立„„使得新闻教育力量强大起来。20世纪80年代,一些高等院校就在本科阶段设立了“国际新闻方向”,国际新闻教育不断发展。什么是传播技巧、什么是新闻策划,国际新闻传播要怎样抓住新闻价值,对外传播如何才是好都在最后一章详细阐述了。国际新闻传播要抓住重大、突发性、本国重要的大众关心的、重大科技成就、考古发现、重大国际体育的事件,这样才会吸引人们的眼球。对外传播语言要生动,翻译要减少“翻译味”,既要注意交代背景,又要注意指出细节,注重数字、图片的正确运用„„这些,都是本书重点强调的,对我这样一个在学习新闻的学生来说,非常有教育意义。

这部书,虽然是一部新闻传播史类的书籍。但是,它却不是单纯地在讲述新闻传播史,而是把与新闻、国际新闻有关的知识、历史史实都陈述了一遍。它价值远远高于阅读。仿佛在品一杯名茶一样,越品越香。在看完这本书后,发现自己真的受益匪浅,这本书把原来自己会的新闻知识,加深了一下印象,不会的知识,则开始深根脑海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史》的确是一本教育意义深刻的书籍。

第四篇:中国新闻史复习资料

第二节 唐代的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

一、早期政府官报出现和唐代官报的发行制度

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唐代官报的孕育和发展是从唐中期开始的,是和唐的藩镇制度紧密联系的。随着藩镇势力的日益发展,各节度使纷纷在长安设立办事机构,开始称邸,后改称上都留后院,又改称上都进奏院,简称进奏院。进奏院负责人称的进奏官,由地方派遣,因此只对派遣他们的藩镇长官负责,不受进行的管辖。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进行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雏形,其性质接近于后来的邸报。

4、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唐宋时期称为进奏院。

进奏院状;P6经由进奏院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即被称为“进奏院状”,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

5、开元杂报:P7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 朝政简报。这种找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唐人孙樵《经维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 的封建官报。

开元杂报(06年名解):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开元杂报”并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只是孙樵为了行文的方便而随意使用的称呼,意为有关开元政事消息的杂乱报道。对于它的性质,新闻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认为它是一种报纸,是一种类似“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原件早已失存。

6、“敦煌进奏院状”:P8是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纸,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意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因为沙洲在今敦煌地区,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由于开元杂报已经无存,这两份报纸成为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

现存的进奏院状只有两份,均是于1907年前后由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和法国汉学家伯希从敦煌发现的,现在分别收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第三节 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流行于民间的“小报”

一、宋代官办的邸报和邸报的发行制度。

7、邸:P6唐代中叶后随着藩镇势力的日益发展,各节度使纷纷在首都长安设立办事机构,开始称邸,后改称上都留后院,或上都邸务留后院,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后,又改称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有时也被简称为留邸或邸。

邸报:P11到了宋代,开始出现了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邸报。负责邸报发布工作的是都进奏院。宋初成立都进奏院对各进奏院的业务活动进行统一管理,其职责主要是收受和传递官文书,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传递信息。在都进奏院的管辖下,负责信息采集和传报工作的是进奏官,经由进奏官传发出去的封建政府官报,就是邸报。

邸报的内容主要有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章奏、军事情报、刑罚等活动。邸报的稿件大部分是进奏官从门下省的政府部门抄录来的,抄录的过程,也是选择和采集的过程。邸报的编辑审定工作,由中书省、门下省的检正、检详官负责,后又增加了门下省的给事中负责判报。其任务主要是决定发报稿件的取舍。

邸报发出后,允许传抄和复制,并允许这些复制件以朝报或邸报的名义在社会上公开发售。其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

8、定本制度;P15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是“邸报”能够更好地贯彻皇帝和当权宰辅们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

二、宋代的小报和官方对小报的查禁

9、小报:P17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小报始见于北宋,流行于南宋。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小饱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 为“小报”。

小报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可能在北宋初年都进奏院成立以后不久就出现了,是以和政府有关部门编发的封建官报相对的民间报纸的形态出现的。同邸报一样,小报也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小报只是对这种类型的非官方报纸的习惯性称呼;小报的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

小报是一种从11世纪初叶就风行社会的非官方报纸。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他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

三、宋代的其他传播活动

榜:是一种由政府部门发布的、以张贴的方式公布信息的新闻传播手段,其形式类似于唐以前的布告。但宋代的“榜”,其提供信息之及时,使用频率和受百姓关注程度之高,都远超过汉唐。“榜”通常是用来公布法令的,但也经常用来公布希望公众尽快知道的诏旨、章奏和赏功罚罪等方面的事宜,非常时期也用来及时向公众公布战讯和群众关心的朝廷政事消息。张贴的地点大多在居住密集、过往人等较多的内外城门口和市镇的商业繁华地区。榜成为发行面较小的邸报和小报的重要补充。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P44: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它是1815年8 月5 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

《蜜蜂华报》:P49(葡萄牙文周刊),1822年9 月12日,澳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

《广州纪录报》:P49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

《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P47于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也是时间最长的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创办人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该刊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已退居次要地位。也注重贸易活动,后期曾多次刊登中外贸易进出口物价表。在宣传策略上,也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吻合。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德臣报》(香满仓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孖剌报》(香港最早出版的英文日报)

《遐尔贯珍》:P53:创刊于1853年8 月,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香港船头货价纸》:P54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至90年代,上海形成了以《字林西报》《华洋通闻》《文汇报》三足鼎立的局面。《万国公报》:P591868年创刊于上海。是最有影响的中文宗教报刊,前身是《中国新教会报》,周刊。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并担任主笔。内容以时速政治为主,经常发表时事评论、重要法令及外报译文,大量介绍配方政治模式和西方科技知识,但对于与宗教有关事情则详加记载。该刊的读者也由基督教徒扩展为社会各界人士,逐步发展成为上海乃到全国影响最大的宗教性报刊。

《申报》:P62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1872年英商美查创办,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执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循环日报》:P84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也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1874年2月4日在香港创刊,王韬是该报创办人和第一任主笔。《循环日报》是第一份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国人办报 戊戌变法时期

一、报刊与文章:

1.《循环日报》:P84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也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1874年2月4日在香港创刊,王韬是该报创办人和第一任主笔。《循环日报》是第一份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万国公报》:P87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康有为创刊于1895年8月17日,后成为北京强学会的机关报,所刊内容以讲论洋务为主,1895年12月16日《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除论说外,增加了外电、外报选译和国内各报摘录等内容以及上谕等。

3.《强学报》:P881896年1月12日,上海第一份维新派报刊《强学报》创刊,是上海强学会机关报,其政治色彩浓郁,以“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为办报宗旨,旗帜鲜明的倡导变法维新。

4.《时务报》:P89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由黄遵宪带头筹备创办,梁启超任总撰述。最高发行量创当时的最高记录,达到17000份,成为维新派最重要、发行量最大的机关报。

5.《变法通议》: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最为著名也最有影响的政论长文,自创刊号起连载43期,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

6.《论报馆有益于国事》:P90P141梁启超在《时务报》创刊号上发表的文章,大力鼓吹多办报纸,主张报刊应“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术要书”,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包括通上下和通中外,主张办报以启民智,以开风气,以助变法,表达了维新派要求迅速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爱国热情,反映了中国新兴资产阶级急于冲破封建束缚,发展民族经济的迫切愿望。

7.《国闻报》: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主要创办人是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报刊活动家和翻译家严复,该报成为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的舆论阵地。8.《湘学新报》:1897年4月22日创刊于长沙,是一份以讲求实学、新学为主的旬刊,以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成为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

9.《湘报》:1898年3月7日创刊于长沙,由湖南南学会创办,唐才常任主编,以“专以开风气、拓见闻为主旨”,发行对象主要是南学会各州县分会和新式学堂,“按日送报,不取报资”。该报刊登了大量政论,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对民权、平等学说进行热烈鼓吹,明确提出了变法维新的一系列主张。

10.《钦定中国报律折》:P102戊戌变法时期,鉴于封建顽固派极为敌视报业的事实,康有为在1898年8月9日上光绪帝《恭谢天恩条陈办报事宜折》的同时上了一个附片《请定中国报律折》,在中国首次提出了报律的制定问题。

11.《金山日新录》:P105第一份以华人华侨为读者对象的华文周刊,1854年4月22日创刊于加利福尼亚旧金山,由美国基督教会主办。

12.《沙架免度新录》:P105在美国出版的第一份由旅美华侨自己创办的华文报纸,创办人司徒源,1856年12月在加利福尼亚首府萨克拉门托创刊,是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华文报纸。

13.王韬:P85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循环日报》的创办人和第一任主笔,主持该报笔政达10年之久,王韬在《循环日报》上发表数以百计的政论文章,评论时事政治,鼓吹变法自强,是我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也是维新派早期的代表人物。他的政论紧密联系现实,言之有物,文字清新,这种重思想内容而不拘于形式的政论文写作风格,对时务文体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王韬的政论文章,后汇编为《园文录外编》,被称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14.梁启超:P89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宣传家之一,师从康有为并参加了“公车上书”,曾主编《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后主持《时务报》笔政,戊戌政变后流亡海外,在日本创办《清议报》。梁启超一生亲自创办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有17家,撰写各类文字1400万言,创“时务文体”、“新民文体”,他的办报实践对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其新闻思想对当时的报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03年、06年简答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一、早期的新闻思想: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所谓通,包括“通上下”和“通中外”两个方面。要发挥“去塞求通”,梁提出了四点要求: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艺要书。

二、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改良派流亡,提出新的观点:

一是报纸的“两大天职”说: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是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二是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第一,宗旨定而高;第二,思想新而正;第三,材料富而当;第四,报道确而速。

三是健全舆论的主张。在清廷预备立宪后,他对如何造成健全的舆论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他认为舆论是天地间最大的社会制裁力,报馆则是体现舆论最有力的机关。报刊要赞成健全舆论必须具备五本:即持论者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要有不畏强暴的精神;要以维护国家的利益为目的;要出自公心,不能怀挟党派思想和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要导之以真理,不能拔之以感情,作偏至之论。

四是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即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浸润法就是使读者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接受论者的观点;煽动的方法,就是故作惊人之语,使读者猛省。1.王韬的新闻观点认为报纸的功能与作用有哪些? “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 2.王韬认为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他认为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材”,“不可不慎加遴选”,报纸的主笔“非绝伦超群者

不得预其列”,他们应该品德高尚,持论公平,不得“挟私人,自快其忿”。3.王韬创办的《循环日报》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的贡献有哪些? 《循环日报》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 在业务上,它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首创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这种报纸以“立言”为目的,利用报纸纵论中外形势,指陈时弊,褒贬得失,提出建议,使人耳目一新;

《循环日报》还大胆改革文体,建设报刊政论文体,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报人有很大影响。

4.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时期,维新派的办报方式有哪些特点?

维新派从“开民智”、“育民情”的总体思想出发,把办报同办学会、办学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

在这种“三位一体”的组织里,报刊的编辑同时是学会的骨干和学堂的教师,学会或书局为报刊的出版和学堂的开办提供各种条件,学堂为报刊、学会培养和输送人才。

5.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支持报业发展的举措有哪些?

光绪帝多次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谕,正式承认官报、民报均具有合法地位,“报禁”、“言禁”的藩篱被冲倒,民众获得了办报的自由权利;

公开宣告开放“报禁”,开办中央政府机关报,将上海《时务报》改为官报,公开承认各地报馆的合法地位,并准许报刊“据实昌言”,对书籍报刊实行免税,加快中华民族报业发展的步子。

6.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了哪些进步作用?

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教育;向读者进行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

7.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

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 创造了报章新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

辛亥革命时期民国初

于右任:P135中国同盟会会员,1907年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成为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于1909年创办《民呼日报》,大量篇幅揭露贪官污吏的罪行,因此遭官员诬陷而被逐出公共租界,后在法租界创办《民吁日报》,因赞扬刺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英勇行为遭查禁,1910年,于右任创办《民立报》,痛斥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大胆揭露日、美、俄对中国侵略的野心,因该报言辞激烈深受读者欢迎,日销两万多份,是当时发行量最大的一份日报,后成为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机关报和联络机关。于右任先后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史称“竖三民”报。

2.《民报》的办刊宗旨是什么?它的宣传内容主要有哪些? 《民报》的办刊宗旨是宣传“三民主义”政治纲领,孙中山在《民报》的创刊号上亲自撰写该报的《发刊辞》,第一次将其革命主张概括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简称为“三民主义”;

根据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民报》的宣传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宣传以排满为中心的民族主义;二是宣传以建立共和政体为中心的民权主义;此外还报道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并对西方的新文化和新思潮,包括社会主义思潮和无政府主义思潮,作了大量的报道与介绍。

5.论述《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的内容、结果与影响。

《民报》与《新民丛报》的大论战,主要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展开:第一,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满清”统治;第二,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建立共和政体;第三,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第四,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导致中国分裂。

论战持续一年半的时间,最终以《民报》的大获全胜而告终。《民报》之所以能在论战中获胜,首先是因为它所坚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丛报》所坚持的改良道路更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其次是因为《民报》一方论战力量雄厚,由孙中山挂帅,参与论战的有二十多人,而《新民丛报》一方应战者只有梁启超一人,势单力薄;第三,《民报》的立论以事实为依据,列举清朝政府的腐败、立宪的虚伪等读者看得见的事实,结论只有推翻清政府才能救中国,令人信服,《新民丛报》认为革命必然引起社会**,必然招致帝国主义干涉等等,只是主观推测,难以说服读者。

《民报》与《新民丛报》的大论战,以及随即展开的两派报刊在各地的思想论战,不仅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使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逐渐深入民心,而且为辛亥革命作了组织上的准备,许多原来支持改良派的人转变了立场,纷纷退出保皇会而加入同盟会,另外,论战也促进了革命派报刊的发展。11.简述《大公报》的发展历程。

《大公报》于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法租界创刊,至今仍在香港出版,是我国新闻事业史伤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它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2年创刊至1916年,由英华主持,1902年前基本上是一张宣传君主立宪的报纸,1902年后在政治上拥护共和;

第二阶段,1916年至1926年,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亲日报纸;

第三阶段,1926年至1949年,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 第四阶段,1949年至今,成为一张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 办报方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大公报》:创刊于1902年。1926年9 月1 日,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组成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在天津问世。吴任社长,胡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任总编辑兼副经理。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组成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大公报》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 办报方针,并以此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成为北方大报之一。

2.民国初年报业出现短暂繁荣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

武昌起义后的半年被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在这半年里,全国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多家,总销数达到了4200万份,有的报纸为了抢时间,多发稿,还增出午刊、晚刊,有的接电报后立即引发号外。

民国初年报业繁荣的原因是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与西方先进国家接轨的自由新闻体制,保障了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并通过相关新闻法律的制定颁行与废除亡清旧法,孙中山本人也十分重视新闻事业,坚定的恪守言论出版自由原则,都极大的促进了报业的发展。9.简述黄远生对我国新闻事业作出的贡献。

:原名黄为基,民国初年著名记者。他的记者生涯是从1912年创办和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开始的。最出名时,任上海《时报》、《申报》驻北京特约记者,为其撰写 北京通讯。他善于调查研究,勤于采访交人广,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著称于世,是我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被称为“报界之奇才”。为了躲避袁世凯的纠缠,1915年避往上海,12月到达旧金山不久被枪杀。他死后,其友人将他的文章收集整理,出版了《远生遗著》,是中国第一部通讯集。黄远生的新闻通讯的特点表现在:一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注重时效和事实。二是报道重要的人物事件。他报道的人物有孙中山等中国政府和中国政治的代表,善于从他们 身上发掘重大新闻,如揭示了袁世凯“权谋百出,专以手段胜”的伎俩。他报道的事件很多,如日本提 的“二十一条”等,这些事件都是当时社会矛盾的反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黄远生的通讯是当时社会 的一面镜子。三是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他的通讯善于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进行绘声绘色的描绘,如《外交部之厨子》。四是语言通俗生动,他追求通讯语言的通俗和生动。黄远生对新闻记者提出的“四能”要求,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10.简述邵漂萍对我国新闻事业作出的贡献。

: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早在学生时代就被聘为《申报》通讯员;1911年协助创办《汉民日报》,兼任《浙江军政府公报》,从此开始职业报人生涯。日本留学期间,在东京创办东京通讯社。1916年回国后,受聘于《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撰写时评。袁世凯死后,《申报》聘他为特派驻京记者,期间为之撰写的《北京特别报道》很受欢迎。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自任社长,以“铁肩棘手”为座右铭。同时他还兼任北大新闻研究会导师。他最擅长新闻采访,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这一时期负有盛名的新闻记者还有刘少少、徐彬彬、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等人。1917年11月10日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第三天,(最早)北京《晨钟报》(李大钊)、上海 《民国日报》等报纸就以大字标题报道了这个消息。

黄远生:P168民国初期著名的记者,被称为“报界之奇才”。第一,在新闻业务上,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而著称于世,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他的新闻通讯一是题材重大,记载翔实;二是针砭时弊,忧国忧民;三是细致详尽,幽隐毕达。四是通俗自然,不拘一格。第二,在新闻思想方面也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四能”说:脑筋能想,腿脚能走,耳能听,手能写。第三,在政治上,基本态度是拥袁反孙的,31岁时在旧金山被刺杀。创办和主编《少年中国》周刊,编辑过《庸言》杂志,担任《时报》、《申报》等多家报纸的特约记者。

邵飘萍::P169民国初期新闻记者,是新闻界不可多得的全才。早年任《申报》的特约通讯员,后任《汉民日报》主编,1913被捕入狱,1914年至日本创办东京通讯社,专为京、沪报纸提供东京通讯。1916年回国后,为《申报》等多家报社撰写时评。为了改变外国通讯社任意左右我国之政闻的状况,于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并以此为依托开展了有声有色的新闻采访报道活动。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新青年》:P174陈独秀于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办的月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前期的宣传主要是抨击封建主义思想伦理道德,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后期加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日益倾向社会主义,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刊物,与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了“问题与主义”论战,1917年初迁到北京出版,1920年9月改组,鸡鸡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实用主义,伪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论战,1922年停刊。

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原名《青年杂志》,自第2卷起,改名《新青年》。月刊,每出满6号为一卷,由陈独秀创办。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危难时局中,毅然回国筹办《青年杂志》,作为救国救民的舆论基地。

《新青年》的创刊,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陈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打出了科学和民主的大旗。

陈独秀为刊物制定了宣传策略,即以思想启蒙为要务,确立了开展思想文化斗争的原则。

《新青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是陈独秀主撰阶段(1915.9—1917.12)

二是编辑部同人轮流主编阶段(1918.1—1920.5)

三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阶段(1920.9—1922.7)9.瞿秋白五四时期的新闻活动和贡献是什么?

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郑振铎等创办《新社会》旬刊。从1921年初到1922年底,他 坚持在苏联采访活动两年,辛勤采写了《共产主义之人间化》等数十篇新闻、通讯,发表在两报上的有 五十多篇,他还写了著名散文集《俄乡纪程》、《赤都心史》等书。瞿秋白在苏俄期间,于1922年加入 了中国共产党,脱离了与《晨报》、《时事新报》的关系,“五卅”时编辑《热血日报》。是我国最早的无产阶级新闻记者。周恩来采写的旅欧通信,1920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应天津《益世报》邀请,担任该报特约 通讯员,为它撰写海外通信。连续在《益世报》上发表56篇通信,深刻反映了当时欧洲的革命形势、旅 欧华人的斗争和中国留学生的艰苦生活。

中共成立和大革命时期

名词解释

1.《向导》:P198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1922年9月13日创刊于上海,1927年7月出至第201期被迫停刊。它以报道评论国内外政治时事为主要内容,在中国民主革命运动中引导了当时的社会舆论,被国内外读者誉为“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2.《前锋》:P1991923年7月1日场刊于上海,瞿秋白任主编,1924年停刊。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中国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分析,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主张。它重视调查研究材料,采用了许多统计数字,具有鲜明的理论色彩。简答题

1.简述中国共产党初期创办报刊的主要特点。P202

一、把党的报刊作为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党性原则,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领导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

二、继承与发扬“五四”时期报刊的革命精神,以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指导革命斗争为基本任务;

三、在文风上,党的报刊坚持了“五四”时期倡导白话文的正确方向;

四、以广大工人为读者对象的同时,要面向民众,面向社会,扩大影响范围; 5.恽代英的报刊活动与贡献有那些?

他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杰出领导人、报刊宣传活动家。五四运动 后在武汉创办工人和补习学校,开设利群书社,编辑《学生周刊》和《武汉星期评论》。1921年参加共产党,1923年当选为团中央委员,担任团中央宣传部长兼《中国青年》主编。作为《中国青年》的创办者、首任主编、主要撰稿人,恽代英勤奋写作,精心编辑,还亲自处理读者来信。发表文章百余篇、通 信四五十封。他的作品代表了《中国青年》的文风,就是:热情加说理。既洋溢着革命激情,又有求实 精神。他一生从事报刊宣传活动16年,主编和参与编辑的报刊有10余种,撰发报刊文章500 篇,他具有 丰富的报刊工作经验,对早期中共党报思想理论建设做出了贡献。

国民党

国闻通讯社:1921年在上海成立,胡政之任社长。先后在汉口、北京、天津设立分社。1924年,胡创办《国闻周报》,1926年新记公司成立后,国闻通讯社及《国闻周报》实际成为《大公报》的附属机构。1936年停办。

申时通讯社:发起于1925年,时任《申报》总经理张竹平,联络《申报》《时事新报》部分编辑,在工作之余将两报的各方专电加以编辑,发给一些报纸采用。这用办法受到欢迎,采用者增多,在1928年正式成立申时电讯社。1932年,与110多家报社签订供稿协议,1937年上海沦陷停办。

中央社:P219即中央通讯社,1924年成立于广州,1927年迁至南京,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管,国民党中央任命萧同兹为社长,“中央社”实行“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的方针,在各大城市和省会城市设立分社或通讯员办事处,基本上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通讯网,垄断了国内新闻来源,它收回了外国通讯社在华的直接发稿权,同部分外国通讯社签订了交换新闻合同,从而垄断了国际新闻来源。

抗日

2.论述抗战时期延安《解放日报》整风改革的经过和意义。

1942年4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在中共中央的指导下实行改版,登载了中宣部《为改造党报的通知》,同时发表社论,按照党报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及组织性原则,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检讨;

在版面编排上,改变了以往重国际新闻,轻本地新闻的做法,改版后的《解放日报》以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报道为主,第一版是反映解放区情况的要闻版,这样就更加密切地联系群众和工作实际;

《解放日报》集中力量报道整风运动的发展情况,发表了大量指导整风运动的文章和社论,对整风运动的顺利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延安《解放日报》在整风改革中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文件、社论和理论文章,对党报的性质作用、全党办报的思想、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无产阶级唯物主义新闻观和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新闻观的区别以及文风等基本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理论的基础;

3.论述延安《解放日报》在改革中提出并解决的新闻理论问题。

延安《解放日报》在整风改革中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文件、社论和理论文章,对党报的性质和作用、全党办报的思想、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无产阶级唯物主义新闻观和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新闻观的区别以及文风等基本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理论的基础; 具体而言:

一、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研究、探讨新闻的本质与特点,重申了党报的性质、特征和任务;

二、确立了“全党办报”的思想;

三、加强新闻工作者的党性修养,确立了“人民公仆”的思想;

四、坚持“政治第一,技术第二”的原则;

五、反对党八股,树立生动活泼的马列主义文风;

六、发扬党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及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

4.《解放日报》:P251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日出对开半张两个版,后扩大为日出对开一大张4个版,该报第一任社长是博古。该报是在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的、每日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报,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初期,革命根据地影响最大的报纸。中共中央对该报的创办极为重视,该报也为党的宣传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他

反“客里空”运动 1947年6月起,《晋绥日报》认真检查了新闻报道工作中右的倾向和存在的新闻失实的问题,采用在报纸上公开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假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发起了反“客里空”运动

(“客里空”就成了世界各地写假报道的记者及假新闻的代名词)

性质:中国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解放区新闻工作者队伍中进行的以维护新闻真实性为目的的群众运动。

意义:一方面这场运动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检查、纠正了新闻报道失实现象,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另一方面,还克服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改造了新闻工作者的立场与作风,提高了新闻队伍的素质,赢得了读者对党的新闻事业的信任和支持。

在运动进行过程中,由于受到土地改革中“左”倾思想的影响,曾一度出现过夸大事实、无限上纲,以致揭发不真实的新闻也产生了不真实的偏差。经过这一运动以后,反“客里空”成为中国新闻界经常注意的一个问题。

记者四能

“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黄远生同学堪称是民初新闻界的的巨擎之一,亦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因采写新闻通讯而负盛名的记者。1914年,他在回顾自己的新闻生涯时认为,新闻记者应该有“四能”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追溯于1918年10月14日,是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也是中国新闻教育的发端。但新闻学研究会在历史上存在时间不长,至1920年12月只有不到三年的时间。

宗旨是“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新闻的范围、选题、采访、编辑、通讯方法以及报社和通讯社的组织等。会长由蔡元培担任,由留美归国的徐宝璜教授和著名记者邵飘萍任导师。徐、邵等利用星期日上午给会员讲课,传授新闻学知识。该会还出版了《新闻周刊》,这是当时中国唯一传播新闻学知识的报纸,也是中国最早采用横排式的报纸。

宗教报刊的欺骗性 侵略性和巧妙性

第五篇:中国新闻史论文

《申报》研究

苏杭

2016214034

【摘要】:《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它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1949年5月27日停刊,前后历时77年,其出版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泛,是同时期其它报纸难以企及的。《申报》能够在时代的变迁中屹立不倒与它独特的经营理念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将主要探讨《申报》的产生与发展,以及

【】它独特的经营模式对当代新闻报业的启示。1

一、《申报》的产生及办报特点

《申报》是上海的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1872年由英商美查同伍华特、普莱亚、麦洛基合资创办,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由于这个原因,《申报》十分重视办报的质量。在外国人所办报刊中,《申报》是第一家一直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申报》主要任用举人、秀才为主笔,内容刻意迎合中国读者,没有像其他外报一样刊登宣传西方宗教文章,而是以宣传孔孟思想为主。《申报》的版面分为新闻、评论、文艺(副刊)和广告,由此奠定了我国中文报纸四大块的基本结构。《申报》的办报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放在首位,重视猎奇性、趣味性强的社会新闻。在其他城市聘请特约记者,以报道当地新闻;注重新闻的真实性,派记者实地采访;并公开征稿,发稿后付给稿酬。2.为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了电报传送新闻稿。如刊出了国内报纸的第一条电报新闻,第一条国内新闻电讯,第一次用电报传递有关科举考试的信息,在国内报纸中最早发布号外。3.为迎合中国读者,报名中国化,取名为“申”。经营和编撰工作由中国人担任,从办报人员到风格都尽量中国化。报纸版式采用中国传统书册式。文章风格适合中国传统文人口味。4.加强报纸言论工作,声称“利”与“义”不完全对立。重视发表副刊也是其一大创举。5.在发行、广告等经营业务上,《申报》也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如尽量降低成本,使用中国土产连史纸打印,售价低廉;设代销点、雇佣报童在街头叫卖报纸,请人给个商号上门送报;同时还大力招登广告,对华人实行优惠价,付给外埠代招广告者回扣等。申报馆除了出版《申报》外,还利用其人力物力资源优势经营其他出版事业,出版文艺副刊和实事画报,经营书局。如出版发行各类期刊包括我国最早的文艺期刊《瀛寰琐记》;在国内率先出版以图画为主的刊物《瀛寰画报》;发行我国最早使用白话文和标点符号报纸的报纸《民报》;兼营书籍【】出版等业务。2

二、《申报》经营理念对当今报业的启示 众所周知,《申报》自创办以来就一直在报业有很高的销量,特别是在史量才接管《申报》后,《申报》更一度到达它的全盛时期,这与它独特的经营理念是密不可分的。下面我就简单的阐述一下《申报》的经营模式以及其对当代报业的一些启示。首先,《申报》十分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和管理。这主要体现在它知人善用、网罗人才和注重人事制度和经营管理体制两方面,特别是在史量才接任《申报》时期。他觅得陈景韩与张竹平为他的左膀右臂,为《申报》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随后又在1914到1916年,史量才聘请黄远生和邵飘萍为《申报》驻北京特约记者。在人事制度方面,史量才效法西方报纸公开招考新闻从业人员,从而大大提高了人才来源和质量。这对当今报业是具有启示意义的,在人事制度上,吸纳多方面的人才,在知识和智力上提供有力的保障。在分配制度上,建立收入与贡献挂钩的激励机制,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就是注重内容质量,形成企业形象。《申报》非常重视对内容的打造,新闻和副刊都坚持面向读者,增强报纸的可读性。《申报》还特别突出自己的社会新闻和评论,它抱定了“为社会、历史办一份较有权威的言论机关”的宗旨,要将申报作文史书留给后人。而反观如今的一些报纸,全是一些标题党,只为博人眼球,却不对内容进行考量和打磨。文章中甚至大量充斥一些不属实的报道,以及撰稿人有明显倾向性的揣测。读者需要的是一个可信赖的信息来源,因此当代报纸应该多注重其报道的信息质量,重塑纸媒“准确”、“公正”、“负责”的形象。还有,在当时国内市场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申报》开国内之先河,开辟了广告业务,并且之后,广告的版面甚至超过了新闻和副刊的版面,广告的收益也大大增加。其实我们中国报业广告市场还存在巨大的潜力,单一地依靠广告的经营模式已经无法支撑报业的发展,而利用报业集团化

【】创新报业经营模式、拓宽营收来源,寻求多角度支撑力保报业的持续发展才是出路。

3三、《申报》对新闻学的历史贡献

《申报》对新闻学的贡献首先体现在对新闻业务进行的改革上。一是发表政论文章。报纸的言论要“有系乎国计民生”,要“上关皇朝经济,下知小民稼穑之苦”。二是改革新闻报道。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日本侵略台湾,美查为了了解事实真相,派人去台湾采访,这是上海中文报纸中军事通讯的开端,也是《申报》重视新闻真实性的反映。其次是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连续三年报道“杨乃武冤案”,这是当时中文报刊中最早最长的连续报道,最后披露了冤案的真相。三是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申报》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是学术界公认的,主要表现为一下三个方面。首先,《申报》发表论述新闻学文章的时间比较早。1872年7月23日,《申报》发表了《邸报别于新报》一文。虽比《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发表《新闻纸略论》晚了38年,但比其他报刊发表此类文章要早很多。其次,《申报》发表论述新闻学的文章数量多。第三,文章论述新闻学内容涉及面较广:(1)报刊的社会功能。(2)办报方针和业务要求。(3)新闻自由。(4)新闻法制建设。(5)积极主张“有文必录”(6)介绍外国新闻事业【4】

总的来说,《申报》不仅对当今报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还对新闻报业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值得我们反复深入研究的历史文献。

参考文献:【1】百度百科《申报》

【2】《中国新闻史》方汉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第三版

《新闻爱好者》——《申报》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刘立红

【3】《青年记者》——史量才《申报》经营模式对当今报业的启示 梁军 肖潇

【4】百度百科《申报》

《申报》与新闻学研究

马光仁

下载11.中国新闻史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11.中国新闻史教学大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新闻史整理

    1.《大公报》 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 1902年创办于天津,由英敛之主持。该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英敛之主持,是张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以敢言......

    中国新闻史 考试重点

    第一章 1、中国古代的邸报 所谓“邸”,即地方当局在京都设立的办事机构。古代的邸报就是古代的官报。主要是报道皇帝懿旨、公文、皇室动态、官僚奏章、官吏任免、赏罚等,是合......

    《中国新闻史》100个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重点报刊76个名词解释 英国传教士麦杜斯,香港。马礼逊教育会出版,做编辑。经营上采取销售的营销策略。业务上作 1.“朝报”(附开元杂报)---唐孙樵《读“开香港中环英......

    《中国舆论新闻史》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中国新闻舆论史》 本书作者林语堂,是我国现代文坛的巨子,影响中外。作为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由主义者,政治上崇奉西方民主主义,非常赞赏孙中山的国民革命纲领,对中国......

    中国新闻史考试重点

    1古代报纸的形式 官方邸报,非法民报,合法民报 2 官方邸报,朝廷管饱,最早产生于唐代,叫做报状,两种性质,一个是朝廷公报的官报一种是地方驻京机构情报性质的官报。在北宋后期兴起。......

    中国新闻史大事年表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713—741 年 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封建官报,在首都长安出现,史称“开元杂报”。 851年 孙樵的《读开元杂报》876年 “敦煌进奏院状”,是世......

    中国新闻史人物篇5篇

    1. 中国新闻史人物篇 第一章报业开端 马礼逊 最早来中国的传教士,1807年由伦敦布道会派出。他先在广州、澳门学习中文,翻译《 圣经》和编纂《英华辞典》,同时出版《新约》和......

    中国新闻史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⑥ ◆1.邸报:发端于唐代的进奏院状报,到了宋代开始成为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发布的正式官报。内容包括:天子诏旨、天子起居、官吏任免、奏章、战报、刑罚。有多种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