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闻史感想
一个学期的《中国新闻传播史》即将结束,藉此机会写下自己的一点小感悟。一个学期以来,我对中国新闻史的认知与感悟,更多的是来自课外的阅读以及资料查找中,当然,课堂的知识传授也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首先,我想谈一谈我对“新闻史”这一词的理解。我认为对这一词的理解,是我能够深入理解中国新闻史,以及世界新闻史的一个前提。可能和大多数的同学一样,我在刚接触“新闻史”的时候,只是简单的把它理解为“新闻传播或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可在某天某地,有人介绍我去拜读新闻理论的泰斗甘惜分的一片文章,现在模糊记得甘先生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大学新闻专业应该设置在史学门类上,而非文学门类”,当时只是为这一观点感到新奇而留下一点印象而已。在上《古代汉语》课时,偶然发现《史记》、《左传》等历史文献中的绝大部分文章,都具有新闻的5W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原因、事件。更让我惊奇地就是,在我翻阅上学期所写的一篇《从史记看是司马迁的史学精神》中,我看见了一个词——“秉笔直书”。这既是中国古代史学界的一个原则,但又何妨不是新闻从业人员所需具备的素质呢?突然之间,我脑中就出现了一句话“新闻与历史总是形同一体,难解难分”。
偶然之间,我似乎意识到“新闻史”又可以解释为“新闻与历史”。每每想到这,我越发感觉到“新闻与历史”之间联系之紧密。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是唯一没有经历过文明断层的国家,自然就会留下浩如烟瀚的史学巨著,如《春秋》、《左传》、《国语》……当然还有被誉为“史家之绝唱”的《史记》。除了这些煌煌巨著,中国还衍生出难以计数的民间野史,如大家熟知的《世说新语》。无论是在这些被列为正统的正史里,还是在广泛流传于民间的野史中,我们都可以发现,在这些史学著作中,我们很难分辨出这是历史文学还是新闻报道,也就是说它们两者的边界存在着极大地模糊。(当然,我们不能简单的以这些文章是否具有“新鲜性”来判断。中国古代史界都有不写当代史的传统。)
当我查阅有关新闻与历史之间关系的相关资料时,才发现,众多先贤已经对这问题有过非常经典的论述。1923年,李大钊就曾经发文说过“新闻上所记的事,虽是片片段段,一鳞半爪的东西,而究其性质,实与记录的历史原无二致。故新闻记者的职分,亦与历史研究者极其相似。今日新闻记者所整理所纪述的材料,即为他日历史研究者所当搜集的一种重要史料”[1],而且董桥也曾说过:新闻是历史的初稿,历史是新闻的定稿。既然新闻是历史的初稿,为了保证定稿的真实以及表示对历史的尊重,新闻采访与报道就必须做到真实无误,不弄虚,不做假。古代的史学家极其重视才华、学问、见识以及史德,其实这四点也适合于新闻从业人员,有才华、有学问方能与采访对象深层次交流,才能在采访过程中得到采访对象的尊重,有见识才能让采访不落窠臼,而有了职业道德才能让自己在新闻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秉笔直书,这个被老祖宗刻在骨子里面的信条,也应该是今天新闻记者传承发扬的品德;传神的文笔,即如何用娴熟的文笔来展现事物,重现新闻现场,这也应该是记者技能学习的应有之义。
本学期,我花了很大的力气拜读了埃默里父子与罗伯茨合著,展江教授翻译的《美国新闻史》。期间,经常不自觉地将美国新闻史和中国新闻史作一些比较,也做了一些记录,现记录如下:
第一,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谈到美国新闻发展史,一般会想到“新闻自由”;而想到中国的新闻史发展史,一般会想到“新闻管制”。于是很多人就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美国新闻发展程度远远先于中国。(美国进入“专业化、组织化、规模化”的近现代传媒时代比中国早将近两百多年,在很多方面,美国的传媒制度的确有先进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可是,这种脱离历史背景,社会基础得出的结论必然不会反映出真实的情况。在我看来,中美两国的新闻发展史不能做如此简单的比较,“自由”与“管制”并无优劣之分,平常人所说的好坏只是利用的方式是否得当造成的而已。任何国家的新闻行业都必然的存在着“自由”与“管制”,所不同的只是哪个是主要的政策而已。中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至少是在改革开放之前也是如此),农业社会的性质就使得专制统治有着其稳固的社会基础,在农业国家里,以个人的力量是无法维持正常的农业生产运作的,(如兴修水利),那就必须借助专制统治来筹集资源。与此政治经济模式相适应,媒体管理制度也要顺应历史要求。相比较而言,在美国,除了纵横向分权(行政、立法、和司法权相互分立)外,还实行纵向分权(联邦制)。美国政治学者将美国人的政治核心信条归结为民族与自由……与主流政治文化一脉相承,美国的新闻媒介的思想体系也以新闻自由为核心。[2]
我认为还有两个原因,造成了中美两国出现完全两种不同的新闻理念。一是两国的新闻有着截然相反的出身,中国的新闻是在封建主义的肚子里生出来的,其政治地位是被隶属的;而美国的新闻与政治就像同胞兄弟一样,其政治地位是“共生关系和监督关系”(虽然在后来党派之争中,报刊沦为党派间相互攻击的工具,但在总体上,美国的报刊还是独立性质很强的)。二是由于中国古代经济基础以及政治制度决定着其难以产生私营性质的报刊,即使能够产生,也难以发展壮大,那么就只能沦为统治者愚昧人民的工具;相反,美国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而且美国人民从独立起来就笃信自由主义和市场经济,对政府控制媒介具有与生俱来的恐惧与厌恶,那就唯有通过法律来摆脱受控。《权利法案》的第一条对新闻工作者有着特殊的意义。它规定:国会不得制定以下法律:确立宗教或禁止宗教自由;剥夺人民言论和出版自由;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请愿申请之权。[3] 所以说,中美两国的新闻发展有各自独特的特点,不能简单的凭借一两个概念来判断优劣高低。第二,真正意义上的传媒时代,也就是近代才产生的。在西方大概是四五百年的,在中国不到一百年。“直至到1704年,……(北美殖民地)才出现了一份符合真正报纸所必须具备的的条件的出版物”[4],也就是说美国美国进入到现代意义上的传媒时代也就是三百年左右的时间。无论是对比中美新闻发展史,还是纵观世界主要国家,只要是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媒体(绝大部分是报刊),都一定与革命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美国的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中,报刊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斗争首先体现在反印花税斗争,在印花税开征的前一天,《宾夕法尼亚新闻与广告周报》在报纸分栏的空当处印上了深黑色的边框……用来表达哀悼的传统标志在这一期被设计成墓碑的形状“[5]。“1776年,殖民地的许多报纸都转载了潘恩所撰写的一本小册子……《常识》,它促使了那些徘徊观望的爱国派加入到革命运动中。”[6] 随着战局的发展,潘恩又在《宾夕法尼亚邮报》发表了十三篇名为《危机》的文章,“这一响亮的号角引起了各殖民地爱国派报纸的反响”。[7] 同样而言,在美国南北战争中,报刊选登了邓肯总统签署的《解放黑隶宣言》,为北方在南北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无独有偶,中国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传媒时代,恰逢中国旧制度崩溃,而新制度仍在探索的动荡时期,各个不同的阶级开始以自己的方式来改造中国,其中,报刊就是这些阶级宣传自己思想的有力武器。《循环日报》“成为早期改良派系统宣传其政治主张的重要舆论阵地[8] ”;在维新运动中,《强学报》刊文“明确提出明定国是、开设议院、批评科举、改革学校、整治吏弊、变法维新等政治主张”[9]。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创立了中国同盟会,其机关报是《民报》,“该报大量宣传西方的新文化、新思潮……民族主义和以建立共和为中心的民权主义”;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在一开始就高举“民族和科学”的大旗,拉开了一场彻底的反封建专制运动的序幕;到了国共对峙时期以及抗日战争时期,不同阵营的报刊更是展开了唇枪舌剑般的较量。即使到了新中国成立后,乃至到了今天的信息化年代,报刊仍是政党宣传政治主张,引导公众思想导向的一个重要工具。
还记得本学期的一个课堂讨论——“洋人在中国办报是否属于文化侵略?”这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在讨论之前,我也搜集了很多的资料,虽然在课堂上讨论的结果不尽人意,但反复思量后,还是把对此的一些感想写下来吧,亦不负当初的一番努力。
直至今天,我依旧认为“洋人办报在中国办报是文化侵略”,但它却是“罪恶之树上结出的善良之果”。先看看传教士在中国的历史吧!传教士在中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到晚清已经超过了一千多年了。只是当传教士充当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前锋,当他们的用高傲的眼光粗暴的踏遍神州大地的山山水水是,在国人眼中引起震动、惊奇、乃至厌恶时,传教士问题才成为中国政府乃至中国人民所必须正视的问题。我并不否认来华的传教士中不乏某些动机纯正的传教士,如来华以福音传教的医生伯驾。但在国弱民穷的清末,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而更多的就是像郭士腊,裨治文这样赤裸裸的强盗。郭士腊就亲自参与了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而裨治文则更是赤裸裸的在其主办的《中国丛报》说:“采用低声下气的请求,我们将一无所获;倘若我们希望同中国缔结一项条约,就必须在刺刀尖下命令他这样做,用大炮的口来增强辩论。” [10] 由此可以看出,晚清时期传教士进入到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动机不纯。从一开始,他们就与帝国主义列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无论是在哪个国家,思想永远都是政治体制的根基。就像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封建集权制的基础一样,西教是西学、西政的根本。而外国传教士正是捉住了中国人想向西方学习政治体制的心理,竭力向中国推行西教。但很可惜的是,其收效甚微,但为这一目的而服务的手段——西学则达到了极大地传播,对中国走向近代化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而西方传教士向中国传播西学的载体就是——报刊。有人说:洋人办报为中国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新闻传播思想。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些理论只是流于表面,止于基本概念的陈述,且缺乏系统的新闻传播理论的介绍。我国大部分的新闻理论都是我们自己的先辈用自己的亲身办报实践总结而来的。
无论如何,洋人在中国办报已是铁板钉钉的事实了,这罪恶之树上结出的善良之果也对曾中国的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首先它们促进了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产生。虽说传教士带来的新闻传播理论并不系统,但无论怎么样,晚清时代的中国毕竟有了一些像言论、出版自由先进的新闻理论了。中国近代报刊的序幕就是在众多洋人办报的过程中揭开的。
它们促进了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迸发。包括追求民主自由的政治思想,追求开明开化的科学思想,追求了解世界的历史思想等。从某个方面来说,传教士对西学的传播,正好适应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需要。鸦片战争后,昔日的天朝上国顷刻间变成了败军之将。众多有先知先觉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科技的落后,纷纷要求想西方学习,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以自强”的口号。教会报刊在这种需求的推动下,先后设置了介绍科技知识的板块。与此同时,教会报刊上也有很多关于介绍近代政制的文章,如介绍民权、议会等文章。这些文章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它使得晚清时期的中国人在强烈的对比中看到西方民主政制优于中国封建政制,从而生出变革中国政治制度的要求。
教士在中国办报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面对这段历史,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众说纷纭,争论仍在永远不会停止!一方面,我们要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不可否认,晚清洋人在中国办报,并不是为了帮助中国摆脱愚昧、落后,而是充当列强的马前锋;但是,即使目的是罪恶的,可这些宗教性报刊确确实实的给近代中国带来了西方的先进思想,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一大推力。另一方面,我们是否应该深思那段历史是否有什么经验值得今天的我们借鉴呢?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洋人在中国办报的历史,告诉了我们一个经验:一个国家不仅要注重文化的传入,因为闭门造车只会造成落后,其结果必然会导致本国文化发展的滞后;同时,一个国家还要注重文化的输出,因为文化能够改变人的思想,这是任何武力所无法办到的。这些经验同样能用之于今天。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读《中国新闻事业史》,也许并不像读《史记》那样厚重。但正如有人所说的:历史是枯燥的,但每一段历史都曾经是一段鲜活的故事,都曾有人有人为这个故事笑过,哭过。中国新闻发展的历史也许真的很个、枯燥,但我们更应看到历史的背后却是新闻先辈们用自己生命铸就的经验,对于前行者们,他们也许能够从中找到动力。
第二篇:中国新闻史整理
1.《大公报》
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
1902年创办于天津,由英敛之主持。该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英敛之主持,是张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
第二阶段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
第三阶段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
第四阶段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目前,《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为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2.《时报》
康梁保皇会在戊戌政变后直接出资于国内创办的日报,成为其在国内的重要喉舌。
1904年创刊于上海,梁启超参与筹办和撰稿,狄楚青主持。
该报主张君主立宪。为和《申报》竞争,该报在新闻业务上锐意革新,注重新闻时效和时事评论,受到知识阶层的欢迎,成为当时上海著名报纸。3.《民报》
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1905年创刊于东京的综合性月刊。孙中山指导了创办和前期编撰。
“三民主义”是该报主要的宣传内容,并对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作了很多报道。
为了扫除革命发展的思想障碍,该报主动向《新民丛报》发起论战。
虽然该报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带有狭隘民族主义色彩等缺点,但她总体把握了人民要求革命的时代脉搏,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4.《申报》:1912年史量才接办后,(1)大力开展广告业务,设广告推广科,使广告成为该报赢利首要来源;
(2)抓好发行环节,设立报纸推广科,并向外埠发展:
(3)加强基础建设,不断更新技术设备,使其成为当时全国设备最新、最完备的报纸;
(4)为避免政争牵连,该报实行政治不偏不倚,轻言论重新闻的编辑方针,聘请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任驻京特派记者,用大量专电等政治新闻补充言论不足,同时加重报纸的知识性、趣味性内容。
5.郑贯公
我国近代著名报人。
早年赴日留学,受知于梁启超。曾任《清议报》助理编辑。
后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组织开智社,在日本创办《开智录》。因谈及革命,被《清议报》解职,后任《中国日报》记者。
在香港先后创办《广东日报》、《有所谓》等革命报刊,其中,《有所谓》是当时港粤报纸中读者最广泛,发行量最高报纸。
其文思想新颖,以报纸为“笔枪”,鞑伐列强和清廷,受到爱国人士的普遍尊敬。
6.章太炎
中国近代著名国学家和报刊政论家。
戊戌变法时期,参加强学会,曾为《时务报》撰述。
1900年在《中国日报》等报纸发表文章排满,反对保皇立宪。
1902年后,为《苏报》撰稿,宣传革命,在《苏报》在案中被捕入狱,成为举国闻名的革命志士。
1906后赴日本任《民报》主编,继续宣传排满和保存国粹,成为《民报》最主要的政论作者和革命宣传家。他的政论逻辑严密,气势充足,陈古论今,在当时产生重大影响。
7.黄远生
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因采写新闻通讯而负盛名的记者。
先后编辑过《少年中国》、《庸言》等刊物,曾任《申报》、《时报》驻京特派记者,并为《东方杂志》等刊撰稿。
他认为新闻记者应有“四能”,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他常能采写到重大新闻及内幕新闻,材料丰富可靠,文笔鞭辟入里,成为民国初年新闻记者的巨擘。
他被革命党人误杀后,友人将他部分作品整理成《远生遗著》,是我国第一部报刊通讯文集。
8.邵漂萍
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
早在学生时代就被聘为《申报》通讯员;1911年协助创办《汉民日报》,兼任《浙江军政府公报》,从此开始职业报人生涯。
日本留学期间,在东京创办东京通讯社。
1916年回国后,受聘于《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撰写时评。
袁世凯死后,《申报》聘他为特派驻京记者,期间为之撰写的《北京特别报道》很受欢迎。
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
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自任社长,以“铁肩棘手”为座右铭。
同时他还兼任北大新闻研究会导师。
他最擅长新闻采访,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
9.申报--1872年创刊于上海,由美查创办,创刊时聘请中国人主笔,标榜要为中国兴利除弊,对清末基层官吏有所揭露,政治上持亲英立场,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大的中文日报。
10.时务报--1896年创办人梁启超,以宣传维新思想的变法主张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为其宗旨,是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报刊。
11.循环日报--1874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创办人和第一主编是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
12.中国日报--1900年1月创刊于香港,是兴中会办的第一个机关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最早的报纸,也是中国最早的革命报纸,主办人陈少白。13.民报--孙中山亲自主持创办的同盟会最重要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为大型政论型月刊,以“三民主义”为其宣传中心,前身是留日学生创办的《二十世纪支那》,主编胡汉民、章太炎。14.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主编陈独秀,1916年更名为《新青年》,1918年迁到北京,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合办,1919年又随陈独秀迁到上海,1920年5月改组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刊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党的理论刊物,1922年休刊,1923年在广州复刊成为党中央理论机关报,后来又由瞿秋白主编。15.每周评论--是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于1918年12月22日创刊于北京,是一份政治性很强的报刊,第25期前,由陈独秀和李大钊主编,第26期起由胡适主编,它与《新青年》相互补充成为五四运动时期重要的报刊之一。
16.向导周报--中国共产党第一中央政治机关报,1922年9月在上海创刊,1927年终刊,主编先是蔡和森,后是瞿秋白,始终把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放在首要地位,是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报纸。
17.政治周刊--1925年12月5日创办于广州,先后由毛泽东和沈雁冰任主编,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办的机关报,是宣传反军阀和揭露国民党右派,团结左派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思武器发挥了极大作用。18.《大清报律》(02论)1908年清廷为了限制报刊出版、发行,正式颁布《大清报律》。
其中规定:报纸在创刊前除了向警察机关注册外,还必须交纳保证金;每期报纸发行前必须将样品送行政或警察机关审查;禁止报刊刊登诋毁宫廷,淆乱政体,扰乱治安的言论,违者永远停刊;禁止发行未经官报、阁抄发布的谕旨和奏章;在国外出版的报刊违反以上规定者,由海关没收销毁。
此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新闻法。
19.《民国暂行报律》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简略的《暂行报律》,在正式宣布废除《大清报律》的同时,与报界约法三章。
具体内容有: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流言煽惑,关于共和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但在当时民主、自由气氛空前高涨的报界,此报律受到了报界的一致反对,孙中山明令撤销。
20.《报纸条例》
为了使摧残舆论暴行合法化,袁世凯在执政期先后颁布多条法律、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
1914年4 月颁布《报纸条例》,共35条,其中规定:禁止军人、官吏、学生和25岁以下者办报;报纸出版须到警察机关登记并交纳保证金;禁止报纸刊登“淆乱政体”、“妨害治安”和各级官署禁止刊载的一切文字;每天的报纸在发行前呈送报样给警察机关备案。
21.《出版法》
为了使摧残舆论暴行合法化,袁世凯在执政期先后颁布多条法律、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
1914年12月,袁世凯政府颁布《出版法》。
该法对包括报纸在内的一切文字、图画印刷物都作了类似《报纸条例》中的规定。
尽管法律已十分苛刻,而各地官府在执行过程中又层层加码。
22.“时务文体”是一种新型的报章文体。维新运动前,报刊上流行的仍是一种八股文和桐城派古文相结合的混合文体。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利用报刊极力倡导变法,议论时政,一种新文体应运而生。由于这类政论文章多以“时务”为内容,且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所载文章为代表,故称“时务文体
第三篇:新闻史人物
从新闻史“职业认同”的角度研究邵飘萍的新闻思想
【摘要】以往在各个时代对于邵飘萍新闻实践、新闻思想历史贡献的介绍都停留在概括与评价层面,缺乏对其职业心灵的研究,因而导致研究中没有“人”,也难以发现真正的“记者”。本文引入职业社会学中的“职业认同”概念,通过对邵飘萍从业缘起与动机、职业情感与忠诚态度、新闻或新闻职业认知、自我身份认同等要素的考察,呈现其从业过程中的动机、追求、情感甚或苦衷,以还原历史情景,展示历史研究的丰富性。
【关键词】邵飘萍职业认同新闻实践
新闻史人物的局限与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改革开放之前对于邵飘萍的研究相对冷清,又大多停留在他的新闻思想、新闻活动、办报特点、历史贡献等的探究与介绍层面。这种对新闻从业者思想、活动、贡献、特点等的研究,对后人开展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从这些研究中感受不到与每一个新闻从业者所处的人生情景和社会情景相应的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态度以及很可能存在着的价值、理念、身份、角色等方面的困惑与张力,因此也就看不到作为一种特殊职业群体的中国新闻从业者在新闻职业道路上草路蓝缕、一路走
①来的心路历程。
这种研究所带来的问题是,我们无法触摸到真正的活的历史,无法与新闻史上的各个人物进行心灵与情感的对话。我们看似对他们的思想、活动,对他们所说过的话、所创办的报刊了如指掌,实际上却并不了解他们。我们不知道他们何以要说那样的话,何以要办那样的报刊,不知道他们对自己选择的新闻职业到底如何认知,不知道他们选择新闻职业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动机、追求、情感甚或苦衷。从历史的纵向发展来说,我们无法从现有研究中看到新闻从业者职业意识、职业情感、职业认知等的发育、发展、演化之轨迹,无法把握其背后潜藏着的内在的规律性,因此也就无法由新闻史人物这一新闻活动主体来感受“历 史的丰富性”,来透视新闻与社会之间那种交互、交融的生动而复杂的景观。
职业认同,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既然职业的认同。具体地说,就是知道并认可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功能、意义、价值,就是在从事该职业过程中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什么是值得做的,什么是不值得做的,什么是必须坚持的,什么是必须避免的,并从内心真正珍视这些价值,坚守这些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弄清楚自己是该职业的从业者的东西。“职业认同是指个体对所从事职业的肯定性评价,它评定了个人自我认
②同中角色的重要性”。
一从业缘起与动机
从业缘起与动机和职业认同程度是审视认同状态与程度的最基本因素。从业者选择新闻职业,是发自内心的主动行为,还是迫不得已的被动选择,是基于“谋食”目的,还是基于对新闻职业的喜好或理想,抑或有超出新闻业之外的其他动机等,是透视新闻史人物职业心理状态和认同度的重要环节与层面。
邵飘萍1886年生于浙江东阳县(今浙江金华市)。1906年,他考入浙江省高等学堂师范科。这段生活使他眼界大开,三年间,他涉猎了大量当时激荡人心的书籍、报纸。晚清 的腐败动荡局势,立宪派、革命派的政治斗争都激扬起了他对时事、对报刊的兴趣,尤其是梁启超的文章,汪洋恣肆而又条理清晰,语言丰富又平易畅达,且笔锋常带感情,让他十分 着迷并进而崇拜,萌发了“新闻救国”的思想,想依靠报纸的舆论力量干预政治,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他曾说过:“余百无一嗜,惟对新闻乃有非常趣味,愿终生以之”。于是,①樊亚平《从历史贡献研究到职业认同研究—新闻史人物研究的一种新视角》 2009年8月
②魏淑华、宋广文《国外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利用课余时间他开始向上海《申报》投稿,决心通过自己手中的笔去反映民意,督促政府为民行政。然生逢乱世的邵飘萍,他的对手是那些喜怒无常的大军阀、大流氓,邵飘
萍作为文人的力量显得那么单薄,好似螳臂当车,但邵飘萍却无所畏惧,他要做那振臂高呼者以唤醒民众。从此邵飘萍开始了他和新闻事业的关系,开始了他“新闻救国”的征程。1909 年毕业后,邵飘萍返回家乡的一所中学任教,继续投稿《申报》并被聘为地方通讯员,还参加了进步文学团体南社,受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影响,思想上从崇拜梁启超转为敬佩革命领袖孙中山。武昌起义后,邵飘萍满怀为民主共和而战的激情,来到杭州,结识了知名报人杭辛斋,并与之携手创办了浙江军政府机关报《汉民日报》,还兼任杭州《浙江军政府公报》编辑和《申报》通讯员,从此开始了职业报人的生涯。
邵飘萍短暂的一生几乎是与新闻工作紧密相连的。1912 年杭州, 邵飘萍与杭辛斋携手创办了 《汉民日报》,大力宣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揭露贪官污吏的丑恶行为,抨击封建军阀的暴力统治。1914 年,邵飘萍与潘公弼、马文车等人共同创办了“东京通讯社”,分别向京、沪、汉等地著名报纸发通讯稿,揭露罪恶的二十一条。1916 年,邵飘萍被《申报》聘为驻京特派记者,主要为该报撰写“北京特别通信”。同年7月,因为愤慨于外国通讯社任意左右中国舆论,歪曲事实,他一怒之下在北京创办了“北京新闻编译社”。1918年10月5日,邵飘萍又独立创办了《京报》,并与此同时,联合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及教授徐宝璜一起创立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揭开了我国新闻学教育和研究的序幕。邵飘萍曾经说过:“余百无一嗜,惟对新闻事业乃有非常趣味,愿终生以之”。
二 职业情感与忠诚度
职业情感、忠诚度与职业认同有很大程度的关联,是判别认同与否及其程度的最直接和最显在因素,具体包括,对所从事职业是矢志不移、不弃不离,还是情非得已、三份热情、必欲离弃而后快;从业过程中是身心投入、尽职尽责,还是三心二意、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从这些方面考察新闻史人物,必能在很大程度上一窥其职业认同的真实状态。
高尚的职业道德观以及新闻职业“专业化”的努力便是邵飘萍的心路写照。新闻专业主③义的核心是形成一种正式的道德准则,以利用它来将新闻提升到职业化和专业主义的层次,而职业道德也成为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新闻成为一项专业的必要条件。邵飘萍最为重要的新闻道德思想是其很早就提出的“品性为第一要素”。邵飘萍说过,所谓品性,包含了人格、操守、侠义、勇敢、诚实、勤勉、忍耐等新闻记者应遵守的道德。邵飘萍所说的“品性”就是新闻职业道德的全部要求。他常以“铁肩辣手”自励,在他的办报生涯中,从未被反动军阀和帝国主义所左右。他说“愿有志于新闻事业者,振起其责任心,凡事必力求实际真相,以探究事实,不欺阅者为第一信条”。因为在邵飘萍看来,记者的责任心归根结底是追求事实的真实性,以此赢得社会的信赖。在强调记者的品德修养时,他又提出了“对于新闻之来源,宜始终绝对秘密”、“凡个人私事不问其善恶,皆不得用做新闻材料”,对于“欲以新闻之面具而利用报纸为之宣传”的广告及“淫乱性与残忍性”类的新闻,记者都必须严加防范,什么可以公开,什么应该保密,要以对社会、国家、事业是否有益来衡量。邵飘萍将自己的新闻职业道德理念在其出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中整理成章,为新闻工作者提供道德精神准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新闻工作并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新闻界鱼龙混杂,新闻工作者没有经过系统的新闻业务和技巧训练,以及缺乏新闻理念的熏陶,邵飘萍著书立说对当时中国的新闻工作具有现实意义,为新闻职业的“专业化”提供了一种可能。
1926 年在段祺瑞执政府门前,发生了骇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邵飘萍到出事地点及相关医院实地进行调查采访,连夜赶写出《世界之空前惨案———不要得意,不要大意》等文章,谴责段祺瑞政府的暴行。邵飘萍认为,记者是“布衣之宰相,无冕之王”,是社会之③张焱,《新闻专业主义对我国舆论监督的影响》,《求实》,2004年5月
公器,是“居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外的第三者”,应为人民所用。而报业是独立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第三种社会因素,负有教育民众、指导社会的责任。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邵飘萍确立了其独立的办报方针:一是监督政府,“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二是唤醒民众,教育民众;三是“顺时代进步之潮流”,表达报纸“对于解决时局的意见”。《京报》 创刊时,邵飘萍提笔书“铁肩辣手”四个字挂于编辑室正面墙上,每日观其以自勉及激励同仁,这都反映了邵飘萍胸怀真理、不畏强暴的倔强性格和办报宗旨。
直到 1926 年被害,邵飘萍一生都在为新闻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而奋斗。参照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报业是一种自治的体系,它应该且必须对政府、政党、政客采取一种独立和批判的态度,否则便不可能保持它在公众心目中的“保护者”形象,更不可能拥有公众的信任。邵飘萍在新闻实践中,一直以保守客观的态度、正确的立场判断是非。
三 新闻职业与自我身份认同
认同某一职业的基础是职业认知,它能强化认同,并赋予认同以较为明确的方向感。对新闻职业看似喜好和忠诚,但若对新闻或报刊的功能、价值,对新闻职业的社会意义等缺乏较为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其认同即使具备,也是“盲目”的,或基础不十分稳固的,反乏,则其认同不仅可以说具备,且属于有明确认知作为基础的较高层次的认同。
1918 年 10 月,邵飘萍与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及教授徐宝璜一起创立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并出版了我国第一个新闻学业务刊物——《新闻周刊》。揭开了我国新闻学 教育和研究的序幕。学会培养会员百余人,为新闻界输送了优秀人才。毛泽东、高君宇、罗章龙等都曾是该会成员。正是在新闻学研究会的学习,促使毛泽东在回到湖南后创办了《湘江评论》。继北京大学之后,平民大学、国立法政大学都曾聘邵飘萍为教员。虽然很忙,但邵飘萍想方设法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挤出时间,为学生们讲授新闻学基础知识、新闻材料的采集方法,以及对记者的修养要求。邵飘萍曾告诫学生,记者的第一要素为品性,品性要完 全独立,有操守人格,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泰山崩于前,麋鹿兴于左而志不乱”。记者要“主持公道,不怕牺牲”。他认为报纸的重要职能是“报告新闻”,而新闻必须“以真实为骨干,以兴味为血肉”,“凡事必力求实际真相,以‘探求事实不欺阅者’为第一信条”。只有“以事实和真理”教育读者,才能取信于读者。邵飘萍的讲课深入浅出,能够把理论与实际结合,另外还十分注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而深受学生欢迎。根据讲课内容再加上对国外新闻学专著的参考,以及从业的经历感受,邵飘萍撰写了《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两本著作。他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徐宝璜的《新闻学》一起构筑了中国新闻学的基础框架,是中国新闻学三本奠基之作。可以说,在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中,邵飘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于我国现代著名报人邵飘萍的政治身份,经过一些学者多方面的考证,己确认邵飘萍是共产党员(例如1986年《新闻学论集》第9辑《邵飘萍是产党员》文)。
可见,邵飘萍不但自始至终接受马列主义观点,在其主办《京报》上大力宣扬,并非都是客观介绍,可以说相当部分都带有主观好恶的理性色彩,他不象“蛰伸”,仅仅是一时头脑发热,而是始终如一地进行宣传直到被杀害。所以把邵飘萍说成“中国因宣传马克思主义而走上断头台的第一人”是合适的、恰当的。现在相当一部分的新闻学教材里,仍然把邵飘萍 的死因归咎为“得罪了直奉军阀而被杀害”的原因。然而,随着近年来对邵飘萍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尤其是考证出邵飘萍是秘密共产党的政治身份,给邵的研究带来了许多便利之处,也利于对其死因进一步探究。《关于邵飘萍之死》这篇文章最遗憾之处,就在于不明邵飘萍的政治身份进行考证,从而对邵在《京报》上的作为及在社会上的许多活动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果。今天,我们还一代著名报人邵飘萍遇害的本来面目,认识他在黑暗时代的办报艺术和他在新闻理论上卓越的贡献,都是十分有益的。同时,我们也对中国第一个殉难的共产主义战士
邵飘萍坚持马列真理、不畏强暴、鼓动被压迫人民向黑暗势力抗争的至死不渝的精神,表示 深深的敬意。
由于职业认同既强调“认同”,又强调“职业”(职业社会学意义上的“职业”),因此,引入“职业认同”对新闻史人物进行研究的目标就不仅仅要考察各个新闻史人物对其新闻或办报工作是否认同或认同度的高低,而且要追问这种认同是否建立在职业社会学意 义上的“职业”之层面上,是否真的是一种真正的职业层面上的认同。要追问从业者的认同是否是真正的职业层面上的认同,就必须以职业社会学中对成熟职业的内涵界定为考察视角。职业社会学认为,成熟职业至少应具备这样四个条件:具备该职业所独有的知识、技能和理念体系;不受外界干预,具备一定的职业独立性与自主性;具有超越个人谋生层面的利他主义动机;具有职业伦理意识及相应的伦理行为等。
基于此,在考察邵飘萍的职业认同层面时,从这些方面出发去辨析和呈现是十分重要的。这种辨析不仅有助于判定各个新闻从业者的认同是否建立在真正的职业层面,而且有助于呈现各个新闻从业者职业发育与成长的程度与状态,进而勾连和描画出新闻从业者群体的职业因子逐渐育化的历史轨迹。这一点也是过去的新闻史人物研究所缺失的。
由于职业认同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过程,因此,在引人“职业认同”对邵飘萍进行研究时,应注意用动态的、历史的目光观照每一个新闻史人物的职业认同状况和职业因子
④发育情况,以使研究能够呈现给读者一种“动起来”的“记者”或“报人”的诞生史
和成长史,也以此实现“职业认同”视角可能带给新闻史人物研究的意义。
将“职业认同”引入到新闻史人物研究中,无论其着力点在“认同”,还是在“职业”,其总体目标与核心宗旨都是,为了探寻职业社会学意义上的“记者”或“报人”的成长与发育的足迹,为了找到与历史上的“记者”或“报人”的对话通道,为了感知他们从事新闻 职业的理想与困惑,激情与无奈,呈现他们选择和从事新闻业的职业心史。
为了达到这样的研究目标与宗旨,必须依托与各个新闻史人物直接相关的第一手资料,尤其是其留下的自述性文字,同时,要努力运用新史学领域所崇尚的“还原历史情境”、“回归历史现场”等史学研究新方法与路子,在研究每个人物过程中,尽量将其从业动机与缘起、职业认知与追求、职业情感与忠诚、职业身份与角色等,置于其个人生活情景和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情景中去呈现.另外,还必须对过去的新闻史人物研究进行“去魅”。
【参考文献】白寿弃主编《中国通灼第一卷《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程丽红《清代报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商娜红《试析多重背景下媒介职业化规定性的建构》,《现代传播》2002年5期
李良荣《当代西方新闻嫌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10-113页
方汉奇《近代中国名记者·序一》,工林根主编《近代中国名记者》,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④方汉奇《清末政论报刊与民众动员·序言一》,唐海江《清末政论报刊与民众动员:一种政治文化的视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第四篇:外国新闻史整理后
第一章
1、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是开始管理王国内出版印刷事业的第一位英国君主。
2、皇家特许出版公司:为管制印刷出版事业,打击异教邪说,巩固王权,1557年,玛丽女王成立皇家特许出版公司。委任状中规定:在英国,除公司会员及女王特许者外,其他人的出版行为,一律禁止。
3、星法院:1570年,伊丽莎白女王成立皇家出版法庭,这就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星法院。星法院完全成为压迫新闻自由的一个丑恶象征。4、1586年,伊丽莎白女王颁布出版法庭命令,命令规定:(选择)
(1)一切印刷品需送交皇家出版公司登记,全部印刷商的印刷机械必须在皇家特许出版公司登记。(2)除了剑桥、牛津大学和伦敦市以外,一律禁止印刷。(3)除非得到教会同意,不再允许出版商申请登记。
(4)印刷商印刷任何刊物均须事前请求许可,否则处以12便士到49先令罚款或坐牢等项处罚。
(5)皇家特许出版公司对非法秘密出版物有搜查、扣压、没收及逮捕嫌疑犯的权力,并有权对其实施相应的惩处。
(6)特许出版商的学徒以1至3人为限,剑桥、牛津大学等地印刷所各限有学徒10人。
5、法国封建社会波旁王朝三大官报系统:政治性的《公报》、文学性的《信使报》、科学性的《学者报》。
第二章
1、手抄新闻:14世纪到15世纪,随着意大利沿海商贸经济的发展,商人对信息的需求变大,16世纪在意大利威尼斯出现了专业化的新闻从业人员,他们利用新闻信这种古老的媒介,借助当时最为先进便捷的交通工具抄录信息,分送各处,获取酬薪,史称手抄新闻,是近代报刊的主体,它的出现扩大了传播的规模和范围。
2、谷登堡贡献(事迹、名词解释):谷登堡是德国工匠,成功的制成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术,形成了由拣字、组版、填空、齐行和印刷还字等步骤组成的活字印刷工艺;同时他还制造了木制的、靠螺旋在印版上加压力的印刷机,代替纯粹的手工操作,从而提高了印刷的质量和效率。并印刷出版了著名的《四十二行圣经》等著作。
2.世界上第一份日报出现在德国的原因: 《新到新闻》
a技术原因:德国是欧洲活字印刷术的发源地。
b环境因素:这时的德国四分五裂,长期的战争和黑暗的统治,使得德国成为欧洲封建势力统治最薄弱的地方,这为报纸的自由发行提供了有利的条件。3、1615年,被称为“德国报业之父”的艾莫尔创办了《法兰克福新闻》周报,是近代报纸的雏形,也是世界上第一家真正的报纸。4、1656年,由里兹赫在莱比锡创办的《新到新闻》,这是德国,也是世界上的第一张日报。
第三章 1、1690年,哈里斯发行了《国内外公共事件》报,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份报纸。2、1704年,波士顿第一位邮政局长坎贝尔所办的半官方化地《波士顿新闻信札》,是美国新闻史上的第二张报纸。
3、曾格案件:曾格是纽约市的印刷商,创办了《纽约新闻周刊》,发表了一系列批评总督的文章被捕,汉密尔顿为其辩护,指出:只有谎言才构成诽谤,每个公民都有陈述无可非议的事实真相的自由。最后,陪审团不顾法官的阻挠,裁定曾格无罪。这一案件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北美人民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
历史价值和意义地位:曾格案件是北美殖民地资产阶级和广大民众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政治独立的一支前奏曲,它鼓舞了殖民地整个新闻出版界、律师界等知识人士的反抗暴政的斗志,鼓舞可了殖民地民众自由独立的情绪。
4、詹姆斯·富兰克林的贡献:
(1)詹姆斯·富兰克林的首要功绩是:他为美洲报业摆脱专制的殖民地出版许可审查制度的羁绊,开创编辑、发行人独立的传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2)他对美洲报业的第二个贡献表现在报纸编辑业务上,最早在美洲使用了“讨伐式”的报道方式。(3)他对美洲报业的第三个贡献表现在他对报纸刊载文学作品的重视。
第二编 1、17世纪的弥尔顿、18世纪的杰斐逊和19世纪的密尔对“出版自由”这一原则的提出和确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2、最先在新闻传播领域中树起“出版自由”大旗的是英国的约翰·弥尔顿。他的关于新闻自由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出版自由》。内容:反对专制集权的书报检查制度,要求公民拥有依据个人的良知自由地获取信息、陈述及辩论的权力。弥尔顿坚信,真理是可以肯定、可以辨明、可以被表达出来的。
3、在弥尔顿思想的基础上,西方新闻界逐渐发展和形成了资本主义新闻自由的两个最重要的概念即“观点的公开市场”和真理具有“自我修正”的属性。
4、杰斐逊认为自由的报刊应该成为对行政、司法、立法三权起到某种制衡作用的“第四种权利”。杰斐逊关于新闻自由的思想:
(1)新闻自由在行使民主监督方面的作用:认为世界上每个政府都有人类的弱点、腐化堕落的胚芽,为防止政府退化,必须由人民来监督,为防止犯错误,就必须通过报纸让人民中分了解公共事务。(2)深刻阐述了新闻自由对探索真理的的意义,认为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给人们打开所有通往真理的道路。迄今为止,找到的最好办法是新闻自由。(3)提出并积极努力为新闻自由立法。
5、密尔《论自由》在说明、阐述新闻传播领域内表达公民个人思想观点的自由权力之必要时,提出了四大论点:(了解)
(1)如果我们压制某种观点和意见,那么我们就我们所能看到的结果来说,就等于压制了真理。(2)错误的意见可能包含着为发现整个真理所必需的那一点点真理部分。
(3)即使大家接受的意见是全部真理,但是他们往往习惯于作为一种先入为主而不是在理性的基础上来加以掌握的,除非他们是被迫来维护这种真理。
(4)如果大家接受的意见不是常常和别人的意见发生争执,思想就会失去活力,对于行为和性格就不会起作用。
第四章
1、知识税:所谓知识税,也叫印花税,是18C初英国政府开始对报纸、广告、纸张等印刷品所征收的一种税金。它是英国政府继1694年皇家出版特许制度失效后所采用的一种通过经济手段管制出版印刷事业、压抑新闻自由的特别措施,历史学家们称之为“知识税”。
2、英国控制新闻传播体系的手段:(1)知识税的产生
(2)秘密的津贴制度(收买手段)(3)司法煽动诽谤罪。(18世纪时,英国刑法对于出版传播事业的司法处罚主要有四种罪名:叛逆罪、总逮捕状、煽动诽谤罪、侵犯国会特权罪)(4)报道国会新闻禁令。(国会这一封锁新闻消息的禁令和惯例,直到18C末叶经过约翰·威克斯案件后才被打破。)
第五章
1、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是法国启蒙思想运动中的代表人物。
2、伏尔泰提倡实行“开明君主制”,要求公民拥有宗教信仰、言论和出版的自由。(伏尔泰关于言论自由 的名言:“我坚决反对您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您说出这些字的自由权力”)
3、孟德斯鸠的代表作是《波斯人信札》和《论法的精神》。提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提出“权利制衡”原则,导致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中新闻传播事业“第四等级”地位的确立。
4、卢梭对启蒙思想运动的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人民的“天赋人权”说、“社会契约”论和“主权在民”的思想。
5、法国大革命为人类奉献了伟大的《人权宣言》,该宣言的第11条款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资本主义社会自由竞争时代传播体系的崇高目标、基本原则和思想灵魂。无论在当时看来还是在现在看来,都是最先进、最准确的关于新闻自由的规定。
6、法国革命派的代表性报刊是马拉的《人民之友》报;反革命的代表性报刊是罗儒教士的《国王之友》报;中立派的代表性报刊是庞库克的《箴言报》。7、1881年新闻法的确立,标志着法国新闻传播体制的最终确立。
第六章
1、亚当斯对美国革命的贡献:
(1)奠定了这场伟大的独立运动的理论基础。
(2)他把革命的独立观点,努力灌输到民众中去,点燃了革命之火。
(3)成立自由之子社;建立通讯委员会。这个宣传网络的“龙头”就是《波士顿公报》。
(4)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整个北美十三州的殖民地独立运动的历史进程是在亚当斯等人的鼓动和操纵下展开的。(英国殖民当局称亚当斯等人为“木偶背后的提线人”)
2、迪金森对美国革命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在《宾夕法尼亚纪事报》上连续发表的12篇题为“宾夕法尼亚——农人来信”的系列政论文章。他被人们称为“革命的笔杆子”。
3、潘恩的主要贡献在于在革命时期发表了宣传小册子《常识》和《危机》。
4、争论-政党报刊的突出特征是;报刊相互间的党派谩骂。
5、独立战争之后,美国形成了两大政治派别集团:一是以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派,其著名报纸是威廉·科贝特的《箭猪公报》;其二是以杰斐逊为首的反联邦派,其代表性报纸是本杰明·贝奇主编的《曙光女神报》。
6、“言论四法”的制订及取消——传播新体系的巩固。
第七章
1、“读卖瓦版”在日本最早见于大阪。它是一种不定期发行、单页出版的印刷品,用一种粘土烧制成版,印刷成页,其内容以社会新闻、市井消息居多,因沿街叫卖,故被人们称为“读卖瓦版”。“读卖瓦版”出自民间,制作和印刷者都隐姓埋名,是一种非官方的非法发行的出版物。
2、在幕府末期,出现了两种带有强烈近代传媒色彩的官方信息传播工具,这就是《荷兰传闻书》和《管板·巴达维亚新闻》。3、1871年1月创办的《横滨每日新闻》是日本最早的日报;1872年3月创办的《东京日日新闻》是东京的第一家日报。
6、“白虹贯日”事件:
1918年8月25日,全国84家报刊的记者云集大阪市,召开了“关西记者大会”,一致作出决议,要求寺内正毅内阁立即总辞职,要求切实保障新闻报道自由,拥护确立宪政体制。积极报道大会消息的大阪《朝日新闻》登了该报记者大西利夫的一篇消息,用于使用了日语中代表灾难之兆的“白虹贯日”一语,寺内政府以“这一消息暗示革命”为由起诉。结果是刊登这一消息的当天报纸被禁止发售,已售报纸全部收回予以销毁,相关人员被处理,大阪《朝日新闻》自此元气大伤,再也不敢提倡自由主义的言论自由论调了。
“白虹贯日”事件是日本新闻史上最大的一次笔祸。
第八章
西德和日本“切除和植入”政策的制定
第九章
1、廉价报刊是19C30年代前后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一种报刊类型,其基本特征是大众化、商品化和机器化,一些新闻史学家们因此把它称之为“机器的、群众的”报刊样式。
2、世界上第一份成功的便士报是1833年9月3日在纽约市出版的《纽约太阳报》,它的创办者是本杰明·戴伊。
3、《纽约太阳报》成功的原因:(1)明确的独立的办报方针。
(2)在报纸内容上,注意刊登生动有趣的新闻以吸引读者。
(3)在写作上,文字通俗,情节夸张,富有戏剧性,以小说笔法来撰写新闻,注重消息的“人情味”(4)在版面上,版面活泼,突出大字标题,进行煽情性的版面处理。(5)在发行上,以街头零售为主。售价低廉。
5、《纽约先驱报》是1835年贝内特创办的,它具有以下特点:(1)坚持报纸的独立编辑方针。(2)《纽约先驱报》的第二个特色是顽强的专业进取精神,首创商业“金融版”专栏。(3)对时效性的认识,独家新闻(4)煽情报道
6、格里利的《纽约论坛报》提出了“到西部去”。“正派的便士报”,“伟大的道德机关报”。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1)确立了报纸理性原则,在办报方针上摒弃了一半廉价报纸的三种做法:煽情主义新闻、不健康的医药广告和虚伪的政治中立。
2)重视言论,大量刊登鼓吹社会改革的文章。3)该报还注意广招各方面人才。
8、英国第一张成功的便士报《每日电讯报》。1855年斯莱创办原名为《每日电讯邮报》的报纸,利维接手后将该报定价减半,成为英国首批便士报之一,使《每日电讯报》真正崭露头角,成为第一张成功的便是报的是利维之子劳森。劳森是它真正的缔造者,也是英国新型廉价报业真正的先驱人物之一。其成功原因:
(1)在报道方面,注意社会新闻,报道公众感兴趣的所有新闻。(2)努力采写独家新闻,派遣干练记者赴国内外热点采访。(3)改革版面编排,采用大字多行标题,使之鲜明醒目。
(4)十分重视延揽人才,拥有英国一流的记者、作家、评论家。
9、新报人和新报业:)纽恩斯与《点滴》周刊
10、吉拉尔丹于1836年推出了法国第一份廉价报纸《新闻报》,从而成为法国廉价报刊事业的创始人。
12、政党—廉价报刊的比较:
(1)内容:政论政党报刊的主要内容不是普通的新闻消息,而是政论文章也即言论;廉价报刊的主要内容则是新闻,“新闻本位”几乎是所有廉价报刊的共同特征,在廉价报刊中,言论居于次要地位。(2)读者:政论政党报刊的读者对象主要是上层的“智者”阶层;廉价报刊的读者则主要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中下层民众。
(3)发行方式和报价:政党政论报刊的发行方式是预定销售,由于预订费用较高,因此发行数量较小;廉价报刊的标准发行方式则是由报童沿街大声叫卖,而且售价低廉,每份一便士或略高一点,因而发行数量巨大。
(4)印刷手段:政党政论报刊时期,印刷技术还很落后,报刊印刷主要靠手摇印刷机;廉价报刊则依赖工业革命所提供的科学技术使用了以蒸汽为主要动力的印刷机器,大大提高了报纸的生产效率。
(5)办报主体:政党政论报刊的发行人一般是一些政客或接受政党、集团控制的印刷商,而廉价报刊经营者主要是独立的新闻专业人员。
(6)财政经营:政党政论报刊的主要财政来源是政党和利益集团的津贴,报刊以作政党喉舌为己任,不以营利为目的。廉价报刊的资金和利润全部来源于售报和广告收入,不接受外来津贴,保持财政独立。
(7)写作风格和版面编辑:政党政论报刊文章写作总是长篇大论、深奥艰涩、枯燥无味,其版面样式也是单一僵化、严肃呆板;而廉价报刊提倡写作“人情味”、戏剧化、短小幽默、机智风趣,版面形式活泼醒目,开始使用大字标题和新颖排版,以期方法吸引读者,击败竞争对手。
13.廉价报刊的基本特征:
(1)政治上标榜独立,不受制于某个政党。
(2)经济上自主经营,不依赖政府或政党的津贴。(3)读者对象为平民大众,也称大众化报刊。
(4)内容上重视地方新闻、社会新闻及各种休闲性、趣味性的软新闻。(5)形式上文字通俗,版面活泼,可读性强。
(6)经营上完全商业化,大量刊登广告、降低售价、扩大发行。
第十章
1、普利策《纽约世界报》成功的原因:
(1)普利策在前人的基础上大大发展了“廉价报刊”时期的“煽情主义”手法,尽力用耸人听闻的“黄色新闻”版面来满足广大中下层读者的阅读情趣。注意用生动的方式对重大的各类新闻做翔实而全面的报道。
(2)经常性的发动社会改革运动,“讨伐”时弊的不公,以期不断制造高潮,招徕读者,树立威望。(3)玩弄令人惊异的花样和各种推销噱头也是《纽约世界报》增加报纸销量的增长。
(4)广泛应用各类新闻图片、突出的打字标题,有时甚至是套红的大字标题、大幅的犯罪与色情照片、各种插图。
(5)创办独立编辑出版的星期日刊,借以吸引休闲时光中众多读者们的眼球。(6)报纸售价低廉、页码数多。(7)一个具有良好声誉的社论版。
(8)普利策特别注重网罗一流人才,物色与培养能干的帮手,把众多才华出众的人物集合在《纽约世界报》旗帜下——当然,这也是所有成功报刊的经验之一。
2、赫斯特与普利策的“黄色新闻大战”:1895年秋天,赫斯特通过购买了《新闻晨报》并将其易名为《纽约新闻报》而打入纽约报界。
(1)赫斯特并在多方面向《纽约世界报》发起了第一次攻击“黄色大战”。
他的第一个措施是用高价收买最优秀的报刊人才。二是,请来了他在旧金山最好的编辑人员,《考察家报》张伯伦被调到《纽约新闻报》担任总编辑。
(2)赫斯特发起的第二次攻击则是在黄色新闻报道上同《纽约世界报》展开全面的竞争。
(3)赫斯特采取的第三次攻击,方法是在采访工作上投入大量金钱,力图通过独家新闻击垮《纽约世界报》。
(4)赫斯特发起的第四次攻击是展开同《纽约世界报》星期刊的激烈竞争。
(5)热衷社会改革运动的报道也是《纽约新闻报》学校《纽约世界报》并向其发动反击的招数之一。3、1897年,赫斯特将著名小说家戴维斯与画家雷明顿送往古巴,挖掘新的新闻资料。
4、英国黄色新闻的代表人物是,黄色新闻大王哈姆斯沃斯(北岩爵士)。他创办了《回答》、全国性的日报《每日邮报》、黄色小型报纸《每日镜报》。
5、《每日邮报》成功的原因:
(1)哈姆斯沃斯分析了英国社会的需要与报纸的积弊,一改当时一般英国报纸只报道片断的政治、社会生活的做法,使读者看到社会完整的图像。
(2)哈姆斯沃斯有丰富的新闻工作经验,制定了满足新时代读者的新闻原则即解释、简洁、清晰。标题鲜明,版面新颖,扩大报道面,经常改进内容等。
(3)重视健全的报业管理。其弟哈罗德是一位优秀的报业管理人才,协助他进行管理。
《鲁宾逊漂流记》最早刊登于《每日邮报》
6、法国最著名的黄色报纸是《小新闻报》和《巴黎人报》。
7、日本的黄色新闻报:《万朝报》
8、黄色新闻:是一种大量运用煽情主义的浅层次感官刺激手法、集中渲染、夸大报道耸人听闻的色情、暴力、犯罪、天灾人祸等新闻事件,只在赚取高额利润的新闻样式。
9.黄色新闻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市场化竞争的追求高额利润原则日益成为新闻媒体的最高原则,以及西方新闻市场上不受任何限制的恶性竞争。
10、怎样评价普利策?
(1)作为美国新一轮新式新闻事业的领袖人物和现代报业的创始者之一,作为美国黄色新闻的始作俑者和一员先锋大将,普利策给人留下了一个棘手的评价印象。
(2)虽然现在人们对他的评价褒多贬少,但对他那个时代新闻传播事业中出现的种种重大缺陷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黄色新闻顽症的形成,普利策负有不可推卸的过失责任。
(3)普利策并不是一个纯粹商人,但他又是一个最精明最成功的商人。他有这一整套关于报刊的作用、新闻的意义、评论的价值等等的系统思想。普利策的这些思想富有浓烈的民主进步色彩。
(4)普利策的报业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圣路易斯邮讯报》和《纽约世界报》的发刊词中。他宣称《纽约世界报》将追求最高的理想。
(5)他不仅说出了自己的主张和思想,而且还通过实际行动努力将这些思想付之于现实生活当中。(5)他干预社会生活,揭露伪诈不公的事例不胜枚举。
(6)普利策不仅以其民主报业思想对当时和后来的新闻事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也在新闻专业观念方面显示了其新式新闻事业领袖的巨大影响力。
(7)总而言之,他是一位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原则相混合的杰出人物。他坚信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之自由观念与原则,确切的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阅读趣味和不同阶层公众的阅读需要,并以现实的态度和丰满的手段满足了这些需要。
(8)在美国新闻教育事业方面,他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出资创办了著名的哥伦比亚新闻大学,从其遗产中流出25万美元作为一年一度的优秀新闻、音乐、戏剧作品的奖励基金,就是著名的普利策新闻奖。
11、怎样评价赫斯特?
赫斯特在他漫长的88年之中,给人们留下了一个矛盾的印象,并给批评或赞扬他的人们都留下了充足的例子。
(一)赫斯特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和巨大的影响力:(1)、赫斯特在报刊数目和 销路总数方面所建立的出版企业是世界上较大的。(2)、赫斯特在新闻写作和处理,特别是版面安排、标题和图片安排方面推行新方法,在新闻采集、新闻制作等新机械的使用方面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3)赫斯特在许多方面来说都是一个建设性的立量:他忠于美国,赞成实行普及教育和扩大人民的权力,他在漫长经历的个个不同的阶段,曾提倡并解决某些全国性的重要问题。
(二)尽管赫斯特创建了巨大的报刊集团,在美国的新闻史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众多批评他的人们也从以下面几个方面提出了反对他的有力依据:
(1)尽管赫斯特的大型出版企业一度曾经是一个庞然大物,但实际上并没有取得什么惊人的成就。(2)尽管赫斯特有钱,有着庞大的报业舰队、出版公司,但他并没有用此对社会施加良好影响。
(3)尽管赫斯特曾把许多新的读者争取到报刊阅读圈里,但是他采用的那种惊人的黄色新闻手法实在不可取,他们所造成的灾害和后患远远超过了所造成的某些正面影响。
(4)作为一种建设性的社会力量,赫斯特并不是出自真正的内心支持下层民主力量。
(三)事实上,赫斯特评论中的这种矛盾现象也许可以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即赫斯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能够敏锐了解世情的出版推销商。对经济利润的执着追求和自我狂妄是他报业生涯中最深层次、最为持久的原始动力。赫斯特是一个精明的商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资本“报业财阀”,他深谙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做买卖的一切规则和细节,并以最大的热情投身于其中,而给世人留下了一个错综复杂、难以评论的矛盾现象。
第十一章
1.英国的《泰晤士报》被称为是“世界第一报纸”,西方新闻学者们也常常称其为现代新闻事业的“鼻祖”。《泰晤士报》创刊于1785年1月1日,创办人是约翰·沃尔特。
2、沃尔特第二对《泰晤士报》的改革(1)最为重要的变化就是开始实行一种独立的办报原则,率先在英国打出了报刊独立于党派之外的口号。独立原则:
一是设法建立起《泰晤士报》自己独立完备的海外新闻报道网络。1807年,沃尔特第二派出了自己的第一个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驻外记者鲁宾逊。
二是在经济方面,凭借广告和发行的收入做到了自给自足,摆脱了官方所谓的“自助”,赢得了经济方面的独立地位。
三是,在言论方面也越来越显现了独立原则。(2)在新闻写作方面,《泰晤士报》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提倡一种具有自身风格和文学价值的新式新闻写作。(3)《泰晤士报》在印刷方面素来领先。为了提高报纸印刷和发行的速度,不遗余力的研制和使用新式印刷技术。
(4)沃尔特第二之人善任、网罗精英,在他主持该报期间先后选择了两位出色的主编托马斯·巴恩斯和约翰·德莱恩。
3、威廉·霍华德·拉塞尔是《泰晤士报》首席战地记者,也是世界上被誉为第一位伟大的战地记者。
4、南丁格尔经《泰晤士报》的报道,成为报刊史上的第一位超级明星。5、1981年,默多克购得了《泰晤士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和其他三个附属刊物的所有权。
第十二章
1、《纽约时报》原名《纽约每日时报》,雷蒙德创刊于1851年9月18日。
2、范安达时期《纽约时报》最著名的报道是对于泰坦尼克号的报道,和1925年1月24日对于日全食的报道(这是范安达指挥的最后一次报道)。还包括对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报道。
3、奥克斯时代《纽约时报》成功的主要原因:(1)高尚得当的新闻政策。(2)广泛详尽的新闻报道(3)独立公正的评论(4)报纸售价大众化(5)报坛精英荟萃(6)洁净美观的印刷质量
第十三章
通讯社是一种以批量采集、批量供应新闻信息及相关信息为主要职能的媒体。
1、哈瓦斯通讯社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讯社,近代通讯社的先驱。创办人夏尔·哈瓦斯先于1832年成立翻译事务所,1835年在巴黎将事务所正式定名为“哈瓦斯通讯社”。
2、英国路透社是世界上目前历史最悠久的通讯社。
3、三社四边协定: 19C50年代起,路透社、哈瓦斯社、沃尔夫社三家通讯社就有过一些交换股票行情的双边协定,协议交换新闻并规定了各以本国为发布新闻的范围,后业务跨国,为确认既成事实和各自垄断范围。1870 年又签订了“联环同盟”协定,该协定以三大通讯社为主,美国纽约联合新闻社虽然也参加,但不能插足美国以外地区。
4、三明治独家新闻:在布尔战争中,英伦三岛民众对马弗京战役极其关心,后马弗京城被英军解围,在布尔人中间的麦凯得到了这条消息,设法赶往东非边境,以五英镑的酬金请求一位火车司机将他已经写好的关于马弗京城之围已被英军解除的快讯送到马贵斯城英国东方电报公司的电报局去,为了慎重起见,麦凯坚持让司机吧电文折好,夹在这位司机的午餐,一块三明治面包中,后顺利送达,被称为“三明治独家新闻”。
5、合众国际通讯社是由斯克里普斯创办的和众通讯社和赫斯特创办的国际新闻社所组成。
6、美联社的前身是港口新闻联合社。
第十四章
1.报团:又称为报系,即报业集团,它是指一家报业公司在两个以上的城市同时拥有两种以上报纸的一种垄断性传媒经营组织形式(报业公司)。
2.斯克里普斯报团是世界上最早的报团(1)在报团的经营扩张与发展理念上,斯克里普斯有自己的一整套主张。他总是密切的注意报刊市场,在有发展前途的中小型城市不断创办新报,而较少购买别人的报纸。
(2)普遍采取了一系列面向大众的通俗化办报方针来赢得读者的欢心。
(3)在美国的中小城市发展自己的势力,所办报纸几乎都是通俗廉价的“大众化的晚报”。
第十五章
1.炉边谈话:广播史上最伟大的里程碑
1933年3月5日,罗福斯在危难中就任美国第32届总统。面对奄奄一息的国家经济,面对迷茫恐慌的民众,面对攻击他的“新政措施”的敌人,罗福斯总统迫切感到在复兴经济之时首先必须振奋民心,鼓舞民众,向人民直接解释“新政”的纲领、意义和措施。他决定利用新兴的大众媒体,在广播中发表演说,直接向全体美国人民讲话。3月12、5月17日、7月24日、11月24日,罗福斯总统闲适随意的坐在白宫楼下的起居室里,在夫人的陪伴下,通过实况广播向千百万美国普通大众发表了令人难以忘怀的演讲,这就是著名的炉边谈话,一个美国政治史和广播史上的伟大里程碑。2.“美国之音”创办于1942年,二战之中,对外广播。
3.爱德华.默罗把《现在请听》广播节目变为《现在请看》电视专栏节目。爱德华.默罗的电视实践活动在美国电视史上具有开拓性的意义。4.美国三大广播公司:全国广播公司(N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美国广播公司(ABC)7.美国“七人联邦传播委员会”又称“联邦通讯委员会”简称为FCC 8.KDKA广播电台是公认的世界上第一个商业电台,于1920年11月2日在美国匹兹堡开始播音。它是美国历史上最早获得营业执照并开始正式播音的广播电台。9.爱德华·莫罗,被称为美国广播界的宗师。10.广播之父:李·德福斯特。
第五篇:外国新闻史
新闻事业是一种社会行业,是在初级的新闻传播活动长期演进的基础上,再后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兴起过程中孕育产生的,它有面向社会(公众),进行广泛新闻传播这两个特点。(广义)
新闻事业指新闻媒介,包括电台,报纸等(狭义)
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三个阶段及特点(形式上划分)
1、口头新闻传播(时间最长)
① 人们用口头来进行信息交流、新闻传递的活动(语言产生之前,是非语言交流,用手语、体语进行信息交流),语言是人类新闻历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② 其新闻性一般在发生战争等重大事情时体现(雅典战争时的马拉松)③ 同时还有:标记传播(实物借代,结绳记事,珠贝传令)
声光传播(声:鼓声,吹号;光:烽火,烟)
图式传播:艺术的起源,文字的发轫,最高级
2、手写新闻传播
① 口头新闻并未消失,如捎口信、新闻发布会等 ② 文字是第二个里程碑
埃及植草文字,印度印章文字,中国甲骨文,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 ③ 书写工具的出现完善了文字传播
突破了口头传播在时空上的局限,使信息传播容量更大,内容更准确,距离更远,保留的时间更长久
④ 两种主要形式:官方公报:公告式,最早古罗马时期,唐,邸报
新闻信:上流社会私人之间,古罗马,西罗马 西方早期最早最优秀的短新闻
私人信:西赛罗:保留900多封新闻信
小普林尼:记叙了意大利南端的火山爆发,埋没了城市,后来1000多年后,城市被发现
古罗马出现了最早的以抄写官方公报,收集信息为生的新闻记者
3、印刷新闻传播
印刷术是第三个里程碑
雕版——胶泥活字(毕昇)——木活字(朝鲜)——金属活字
十四世纪德国人古腾堡改进活字,发明印刷机,成本低,效率高,质量好;后来欧洲广泛运用,对文化知识的传播、新思想的产生有巨大作用,对欧洲经济有巨大影响,一项科技发明常常带来这个社会、时代的变迁。
近代报纸的产生:
17世纪,每周定期报刊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报纸的诞生。最早的报纸及日报均诞生于德国。
近代报刊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政论报刊、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政党报刊、工业革命与廉价报纸、无产阶级报刊产生与发展、过渡时期的报业和现代报业的产生发展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政论报纸
1、资产阶级报刊中,围绕着革命、改良、保守或维护封建统治等重大问题,从各自的将诶及利益出发,进行论争,史称资产阶级政论报纸时期。
2、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思想家首先举起出版自由的旗帜,宣传民主思想,论述出版自由的重要性。如英国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
3、革命后,资产阶级报刊的发展受两个因素制约: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是否彻底,建立起怎样的政治制度;该国的资产阶级共和制是否巩固,有无封建复辟。
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政党报刊
政党报刊为主的原因:
1、随着议会民主和多党政治体制的确立,不同党派纷纷创办或控制报刊,作为政治斗争工具,宣传政见,争取舆论,甚至党同伐异,激烈论战
2、经济上因报价贵、发行量少、没有广告收入,只要依赖执政的或在野的正当。政党报刊的特点:
1、政治上有明显的倾向性
2、内容上侧重于时政新闻和言论
3、读者对象主要是政界和上层人士
工业革命与廉价报刊
廉价报纸指的是工业革命后各国先后出现的面向社会中下层的通俗小报,因售价低廉而得名。
世界上第一架成功的廉价报纸是1833年由本杰明·戴在美国纽约创办的《太阳报》。继《太阳报》之后,戈登·贝内特主编的《纽约先驱报》,霍勒斯·格里利主编的《纽约论坛报》等廉价报刊相继出现。这样,报纸便从“政论报纸”过渡到了“大众报纸”时代。
廉价报纸盛行的原因:
1、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迅速集中,为报纸大量发行流通提供了条件
2、经济的发展需要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于是教育有所普及,粗通文字的平民增多,形成新的广大读者群
3、阶级力量发生心动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同时在扩大,这就推动了各国政治变革的进程,使办报的政治环境逐步改善
4、高速轮转印刷机的产生,降低了印刷成本,报纸印得更快更多
5、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广告数量大为增加,广告费收入成为报社的主要来源,报纸廉价销售成为可能
廉价报纸的特点
1、政治上标榜独立,不受制于某个党派
2、经济上自主经营,不依赖政府或政党的津贴
3、读者对象为平民大众,也成为大众化报纸,这是一种新兴的资产阶级商业报纸
4、内容上注重地方新闻、社会新闻以及各种消闲性趣味性的软新闻
5、形式上文字通俗,版面活泼,可读性强
6、经营商完全商业化,大量刊登广告,以此来降低售价,扩大发行,进而赢得更多广告
无产阶级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无产阶级报刊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
1、工人报刊的童年时期。工人报刊首先出现在英国,最著名的是英国的《贫民导报》和《北极星报》
2、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至90年代无产阶级政治报刊。《新莱茵报》是世界上第一份马克思主义日报
3、俄国布尔什维克报刊的发展。1900年列宁创办和领导了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全俄政治报纸《火星报》,这表明无产阶级报刊已发展成为无产阶级党报。1912年创办的《真理报》成了世界上第一份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央机关报
无产阶级报刊的特点:
1、它的办报宗旨在于为了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利益,宣传本组织的纲领
2、内容主要是批判旧世界,同形形色色的阶级敌人作战,也要同工人运动内部种种错误思潮和资产阶级影响作斗争
3、它同劳动群众保持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依靠群众办报。
4、它是党和公会的宣传机构,党和公会的领导人往往是报纸的负责人或主编
过渡时期的报业
19世界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近代报业逐步向现代报业过渡,这一时期的报业统称为过渡时期的报业。这一时期报业最大的变化是黄色新闻的泛滥和报团的出现。
过渡时期报业的特点
1、独立于政府或政党之外的商业性报纸逐步取代政党报纸成为报业的主体
2、报纸面向大众发行,销量大增,有的大报发行量超过一百万份
3、报纸在相互竞争中逐步兼并几种,出现了拥有多家报纸的集团
电子传播
电子传播指的是20世纪星期的广播和电视这两种大众传播媒介。广播和电视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的新闻传播,由印刷传播为主,进入了印刷传播与电子传播并驾齐驱的现代大众传播时代。
互联网传播的特点
1、数字化。互联网的首要特点就在于它传播的是在时间和幅度上离散的数字信号
2、信息容量大
3、多功能
4、多媒体。(文本、图形、声音、视频等)
5、链接。超文本链接成为网络的最大魅力所在
6、星状网络。一点对多点的通信方式
7、交互性。信息不再是被推给消费者,而是人们自己将信息拉出来,并参与到创造信息的活动中
8、自由参与传播的可能
9、全球传播
英
国
第一家印刷所,1476年由威廉·卡克斯顿开办 第一位报人,出版商纳撒尼尔·巴特
第一家定期刊物《每周新闻》,1621年8月31日由出版商尼古拉斯·伯恩和托马斯·艾克尔创办
第一张报纸《牛津公报》,165年11月16日创办
第一张日报《每日新闻》,1702年由马利特在伦敦创办,马利特还是英国保人中第一个提出客观报道的人。
丹尼尔·迪福,英国第一个职业记者,被称为“英国报业之父”。
弥尔顿及其出版自由思想
约翰·弥尔顿,英国伟大的诗人、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出版了《论出版自由》等著作。
1644年,弥尔顿在国会作了长篇演讲,系统地阐述了出版自由思想,并将其出版,这就是著名的政论小册子《论出版自由》。该书至今仍被认为是关于出版自由思想的经典论述,它是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基石。
书中主要观点包括:1.人民的出版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2.限制言论自由即是妨碍真理本身,唯有保障言论自由,才能使真理战胜谬误;3.“观点的公开市场”以及“自我的修正过程”概念。为争取出版自由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是争取出版自由斗争中留下来的早期文献。
弥尔顿倡导自由的同时,还承认自由讨论的权利可以加以限制。
米尔顿的核心主张即为:“让我凭着良知自由地认识、自由地发言、自由地讨论吧”
洛克及其对自由主义哲学的思考
约翰·洛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接触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激进的政治思想家,西方自由主义理论创始人之一。主要著作有《政府论》、《人类理智论》、《论宗教宽容》等。
洛克关于思想言论自由的具体观点有:
1、人的自然权利有思想内容:即生命、自由、财产和惩罚权。自由其余一切的基础。但离开思想、医院、意志,就无所谓自由。自由人能凭头脑中的思想,自由地说话或保持沉默,才算获得了言论或保持安宁的自由2、3、任何人都有一种不可侵犯的自由权利,即任意使用各种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从道理上讲,我们不能指望任何人抛弃自己的观点,盲从于不可理解的权威,无论人们的理解多么错误,理性是其惟一的想到。在不同的见解中保持和平、履行人类的职责和培养友谊,对所有人有益 《泰晤士报》
1785年1月1日,由印刷商约翰·沃尔特创办。19世纪中叶,《泰晤士报》进入了所谓的“黄金时代”。
1855年以后,廉价报纸的兴起使该报大受影响,虽然它竭力维持权威地位,但销量已不能与大众报纸相比了。
1907年由北岩接手
二战中,《泰晤士报》按照主编道森的要求,纵容绥靖政策
《每日电讯报》
1855年由斯莱上校创办。
劳森掌管报纸大权时期,《每日电讯报》暂露头角。在编辑上,采用美国做法,对重大消息,采用多项标题以示强调,这事英国报纸标题革新的开端。
《每日电讯报》是英国廉价报纸的先驱。
自由理论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英国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改革家。
他在《论自由》一书中全面论述了封建专制的严重危害,以及言论自由与个性解放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该书被认为是世界新闻史上为自由主义辩护并进行充分论证的经典作品。
书中包含的主要观点有:
1、每个人在意识形态领域中,都应享有良心的自由、思想的自由、发表意见的自由。
2、对于思想、意见是否正确的判断,密尔认为我们永远不能确信我们力图窒息的意见是谬误;即使我们确信,要窒息它也仍是一个罪恶。
3、对于不同意见,必须兼顾双方、无所偏重,仔细辨别冲突双方的理由,才能获得真理。
4、关于对真理压制的后果,密尔说真理的真正优越之处在于一个意见只要是正确的,尽管可以一次再次被压熄下去,但在悠悠岁月的进程中一般总会不断有人把他 重新发现出来,直到某一次的重现恰好情况有利,它暂露头角,能够抵住随后再试图压制它的一切努力。
北岩
北岩勋爵,英国现代新闻事业的创始人。
1896年,他在伦敦创办《每日邮报》。《每日邮报》针对中产姐姐、广大劳工和妇女,开阔读者的眼界,使读者看到社会完整的图像;制定了解释、简洁、清晰的新闻原则,培养训练优秀的新型记者和编辑;并且拥有健全的报业管理体制。《每日邮报》的成功标着英国现代资产阶级报业的开端。1907年,北岩接办《泰晤士报》
报团
北岩报团,英国最早的报团
大型报团:新闻国际公司——默多克——《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今日报》《太阳报》《世界新闻》
镜报报业公司、快报报业公司、联合报业公司、汤姆森集团公司、皮尔逊-朗曼公司、合众报业公司、电讯报业公司等
路透社(英国)
1851年创办于伦敦,是世界上资格最老的通讯社。
路透创办通讯社后,在路头上的努力下,路透社的新闻不仅详细、准确、迅速,而且还有一些其他记者无法采访到的材料。
在路透社与哈瓦斯社、沃尔夫社缔结了“三社四边协定”后,路透社划分到了大英帝国、埃及、土耳其和远东地区。
路透社的业务主要有:
1、向报社、电台提供时事新闻,涉及面光,素有“迅速、干练”之称;
2、向全世界各地银行、经纪人和工商企业提供经济新闻。
互联网迅速普及后,路透社也紧跟时代步伐,开通了网络服务。
法国
1777年1月1日,法国历史上第一张日报《巴黎新闻》创办 资产阶级革命第一次确立了新闻自由的各项重大原则
《人权宣言》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明确规定出版自由的正式文件
统治法国新闻界的三大报纸是《公报》、《学者报》《信使报》
《公报》,1631年,由法国新闻之父 泰奥夫拉斯特·勒诺多创办
马拉和《人民之友报》
让·保尔·马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雅各宾派主要领导人,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思想家和新闻记者,受百科全书派影响
哈瓦斯社(法国)
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新闻通讯社。1835年由法国人查理·哈瓦斯在巴黎创办。
沃尔夫社(德国)
1849年由德国人伯纳德·沃尔夫在柏林创办
美国联合通讯社(美国)
1848年由美国纽约刘家报纸联合成立,原名港口新闻联合社,1892年正式改组为美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