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新闻史论文
《申报》研究
苏杭
2016214034
【摘要】:《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它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1949年5月27日停刊,前后历时77年,其出版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泛,是同时期其它报纸难以企及的。《申报》能够在时代的变迁中屹立不倒与它独特的经营理念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将主要探讨《申报》的产生与发展,以及
【】它独特的经营模式对当代新闻报业的启示。1
一、《申报》的产生及办报特点
《申报》是上海的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1872年由英商美查同伍华特、普莱亚、麦洛基合资创办,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由于这个原因,《申报》十分重视办报的质量。在外国人所办报刊中,《申报》是第一家一直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申报》主要任用举人、秀才为主笔,内容刻意迎合中国读者,没有像其他外报一样刊登宣传西方宗教文章,而是以宣传孔孟思想为主。《申报》的版面分为新闻、评论、文艺(副刊)和广告,由此奠定了我国中文报纸四大块的基本结构。《申报》的办报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放在首位,重视猎奇性、趣味性强的社会新闻。在其他城市聘请特约记者,以报道当地新闻;注重新闻的真实性,派记者实地采访;并公开征稿,发稿后付给稿酬。2.为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了电报传送新闻稿。如刊出了国内报纸的第一条电报新闻,第一条国内新闻电讯,第一次用电报传递有关科举考试的信息,在国内报纸中最早发布号外。3.为迎合中国读者,报名中国化,取名为“申”。经营和编撰工作由中国人担任,从办报人员到风格都尽量中国化。报纸版式采用中国传统书册式。文章风格适合中国传统文人口味。4.加强报纸言论工作,声称“利”与“义”不完全对立。重视发表副刊也是其一大创举。5.在发行、广告等经营业务上,《申报》也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如尽量降低成本,使用中国土产连史纸打印,售价低廉;设代销点、雇佣报童在街头叫卖报纸,请人给个商号上门送报;同时还大力招登广告,对华人实行优惠价,付给外埠代招广告者回扣等。申报馆除了出版《申报》外,还利用其人力物力资源优势经营其他出版事业,出版文艺副刊和实事画报,经营书局。如出版发行各类期刊包括我国最早的文艺期刊《瀛寰琐记》;在国内率先出版以图画为主的刊物《瀛寰画报》;发行我国最早使用白话文和标点符号报纸的报纸《民报》;兼营书籍【】出版等业务。2
二、《申报》经营理念对当今报业的启示 众所周知,《申报》自创办以来就一直在报业有很高的销量,特别是在史量才接管《申报》后,《申报》更一度到达它的全盛时期,这与它独特的经营理念是密不可分的。下面我就简单的阐述一下《申报》的经营模式以及其对当代报业的一些启示。首先,《申报》十分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和管理。这主要体现在它知人善用、网罗人才和注重人事制度和经营管理体制两方面,特别是在史量才接任《申报》时期。他觅得陈景韩与张竹平为他的左膀右臂,为《申报》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随后又在1914到1916年,史量才聘请黄远生和邵飘萍为《申报》驻北京特约记者。在人事制度方面,史量才效法西方报纸公开招考新闻从业人员,从而大大提高了人才来源和质量。这对当今报业是具有启示意义的,在人事制度上,吸纳多方面的人才,在知识和智力上提供有力的保障。在分配制度上,建立收入与贡献挂钩的激励机制,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就是注重内容质量,形成企业形象。《申报》非常重视对内容的打造,新闻和副刊都坚持面向读者,增强报纸的可读性。《申报》还特别突出自己的社会新闻和评论,它抱定了“为社会、历史办一份较有权威的言论机关”的宗旨,要将申报作文史书留给后人。而反观如今的一些报纸,全是一些标题党,只为博人眼球,却不对内容进行考量和打磨。文章中甚至大量充斥一些不属实的报道,以及撰稿人有明显倾向性的揣测。读者需要的是一个可信赖的信息来源,因此当代报纸应该多注重其报道的信息质量,重塑纸媒“准确”、“公正”、“负责”的形象。还有,在当时国内市场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申报》开国内之先河,开辟了广告业务,并且之后,广告的版面甚至超过了新闻和副刊的版面,广告的收益也大大增加。其实我们中国报业广告市场还存在巨大的潜力,单一地依靠广告的经营模式已经无法支撑报业的发展,而利用报业集团化
【】创新报业经营模式、拓宽营收来源,寻求多角度支撑力保报业的持续发展才是出路。
3三、《申报》对新闻学的历史贡献
《申报》对新闻学的贡献首先体现在对新闻业务进行的改革上。一是发表政论文章。报纸的言论要“有系乎国计民生”,要“上关皇朝经济,下知小民稼穑之苦”。二是改革新闻报道。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日本侵略台湾,美查为了了解事实真相,派人去台湾采访,这是上海中文报纸中军事通讯的开端,也是《申报》重视新闻真实性的反映。其次是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连续三年报道“杨乃武冤案”,这是当时中文报刊中最早最长的连续报道,最后披露了冤案的真相。三是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申报》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是学术界公认的,主要表现为一下三个方面。首先,《申报》发表论述新闻学文章的时间比较早。1872年7月23日,《申报》发表了《邸报别于新报》一文。虽比《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发表《新闻纸略论》晚了38年,但比其他报刊发表此类文章要早很多。其次,《申报》发表论述新闻学的文章数量多。第三,文章论述新闻学内容涉及面较广:(1)报刊的社会功能。(2)办报方针和业务要求。(3)新闻自由。(4)新闻法制建设。(5)积极主张“有文必录”(6)介绍外国新闻事业【4】
总的来说,《申报》不仅对当今报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还对新闻报业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值得我们反复深入研究的历史文献。
参考文献:【1】百度百科《申报》
【2】《中国新闻史》方汉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第三版
《新闻爱好者》——《申报》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刘立红
【3】《青年记者》——史量才《申报》经营模式对当今报业的启示 梁军 肖潇
【4】百度百科《申报》
《申报》与新闻学研究
马光仁
第二篇:中国新闻史课程论文(模版)
中国新闻史期中论文·新闻实验班
由《大清报律》引发的对现代新闻立法的反思
□王君梁·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151050070
▍政府报界共盼,参考多国经验
19世纪以来,近代知识分子在外国人办报活动的影响下,意识到报刊的社会功能,创办了中国人自己的报纸。一直到1898年的9月15日,上海《申报》刊载了《整顿报纸当言》一文,指出当时报刊“纯驳不一”,存在六大问题,提出政府宜制定报律以整顿报纸。与此同时,政府方面也正有同样的诉求,1901年管学大巨张百熙在应诏上书中提到制定报律的问题,代表官员们要求在办报事务上加强政府的管理。1903年的《苏报》案,更使清政府体会到报刊的作用和对之加以限制的必要,同时也认识到需要新的控制手段管理报刊。
而“西学东渐”的潮流和当时中国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的思潮,也为清末报律的诞生提供了准备条件。1904年7月8日《东方杂志》第一卷第五号全文译载了1875年日本制定的《新闻纸条例》,为中国制定新闻法规提供了参考样本。1905年清政府派出五大巨出洋考察立宪,他们回国后提出修讨各类法律就是重要内容之一,其中就包括管理新闻出版的法律法规。
于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大势所趋,虽然有重重的阻力,中国第一部新闻法《大清报律》还是于1908年诞生了。
▍违规报道不鲜,实为无法可依
虽说有了法律,但是《大清报律》中的某些内容,明显暴露了清廷镇压人民革命的用意,暴露了清廷修律的本质所在。通篇《报律》,只讲言论控制,丝毫不提言论保护。
然而,时代毕竟是前进了。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对于言论、集会、结社问题
第 1 页 中国新闻史期中论文·新闻实验班 的态度并不完全一致。一些开明官员反对一概排斥集会、结社,甚至呼吁清廷开放党禁,对学生的爱国热情采取宽容态度。《大清报律》颁布本身,便意味着千年冰封的开裂,便意味着清廷在一定程度上承认言论、集会、结社的合法性,尽管是有限制地承认。
而到了当代,我国曾有人在 1980 年全国五届人大会议期间提出“新闻立法”的议案,1984 年由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牵头新闻立法工作开始启动,但是直到现在,新闻方面的专门立法仍迟迟没有出台。
这种相关立法与行业发展的脱节,其结果就是不可避免的行业乱象。当下,传统媒体管制严格,逐渐黯然失色,颓势难以掩盖。而一种传播,两个尺度,更让传统媒体常感叹“带着镣铐跳舞”,感慨环境不公;而新媒体则是在报道上极尽吸引眼球之能事,标题党、夸张党、小题大做党已形成了小潮流。目前我国现有的新闻管理条例和规范性文件一定程度上对新闻传播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规范,但是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下传媒产业的发展。而《新闻法》的出台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
新闻敲诈、记者违规成立经营公司、一些媒体擅自设立记者站并从事经营活动是当今中国新闻业比较突出的违法问题。2013年,中国贸易报社违法任命广告发行代理公司负责人及广告发行业务人员分别担任《中国贸易报》广东记者站常务站长、执行站长,负责记者站日常工作。中国贸易报社还模仿新闻记者证样式制作采访证件,发给部分广告发行代理人员。
2008年8月至2010年11月间,新华通讯社记者张小俊在担任新华通讯社经济信息编辑部高管信息专线编辑、记者期间,利用职务便利,多次收受北京迪思公关顾问有限公司给予的钱款共计50935元。2014年9月,新华通讯社注销了张小俊的新闻记者证。2014年12月16日,张小俊被法院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2015年1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张小俊列入不良从业行为记录,终身禁止从事新闻采编工作。
法治的不完善,势必使新闻领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纵观我国新闻行业发展现状,随着国家加大新旧媒体的融合进程和互联网技术的急速普及,网民、自媒体人快速膨胀。行业内“有偿新闻”、“有偿不新闻、”“煽情新闻”等乱象丛生,各种违规问题比比皆是。但是缺少新闻法,对这些现象难以进行合理的 第 2 页 中国新闻史期中论文·新闻实验班
管控和治理。同时,应该看到我国现有的新闻条例难以应对新形势下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只能被动的应对和处置。而这样的处理方式往往为时过晚,不利于整个新闻行业和传媒产业的发展。
▍只求有法可依,为何千呼万唤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新闻事业的性质有了重新认定。1992 年以后,跨越了新闻事业只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认识,对新闻事业性质界定为“事业性质,企业管理”.在保证新闻事业是党的耳目口舌的前提下,以企业管理的方法来经营新闻媒体,这样一来势必带来新闻事业市场上的竞争。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开放,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协调好双重性质相互之间的关系值得深思。而这两者关系又如何以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更是新闻法出台的一大难题。
更为核心的是,我国新闻事业一直坚持党性原则,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精髓。我国的新闻事业一直处于党的领导下,党管媒体是我国新闻事业的传统。而近年来,新闻专业主义传入我国,其核心概念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的真相,把事实的原生态展现在读者面前。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相信可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我国新闻事业党性原则和新闻专业主义如何在新闻法中得到体现是新闻立法工作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新闻立法要最大程度保障新闻自由,同时又要防止新闻自由权力的滥用。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人人都有麦克风,每个人都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很多新闻记者职业道德水平出现下滑的趋势,有打着新闻自由旗号进行新闻侵权的行为,比如报道失实、侵害个人隐私等。新闻立法工作中应该着重考虑两者间关系,在保证新闻自由的同时又不侵犯他人权益。
随着近年来媒介融合趋势的加强和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业在迎来新的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带来诸多问题,媒介生态的客观实际要求我们研究和加快新闻立法的相关工作。毫无疑问,新闻法是被急需的法律,可是也最困难的法律。立法过程中除了考虑上述因素外,还应该重点考虑新闻媒体监督权与个人隐私之间
第 3 页 中国新闻史期中论文·新闻实验班 的矛盾、新闻自由与“党管媒体”之间的矛盾等一系列问题。新闻法经过三十多年尚未出台,其立法难度可想而知。有些学者并不赞成我国一定要有新闻法,他们认为新闻法出台难度太大,很多概念和关系难以界定,很难以权威的法律形式表述出来;另一方面我国虽无新闻法,但有新闻法规且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和遏制新闻侵权的发生。然而随着实践的发展,新闻行业内违规现象越来越多并不断出现新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倒逼新闻法的出台。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很多学者一直呼吁尽快着手制定新闻法,并把新闻立法视为整个中国改革,特别是政治改革的一部分。
我国新闻立法之难毋庸置疑,且设立新闻法仍有很大分歧,但是新形势下我国媒介生态已经乱象丛生并出现新问题,现有的新闻条例和法规已经很难妥善处理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下,新闻法的出台或许能够从根本上使新闻侵权等问题得到解决或缓解。
▍立法宜照古今,创制兼考中外
《大清报律》是一部以日本《新闻条例》为母本、参照德国新闻法规和英国人制定的香港报律修讨而成的新闻法规,团包括正文和附则共45条,除将之前制定的办刊法规的内容基本上全部收入外,还涉及报刊创刊手续、编辑、稿件审查、出版、发行、禁载、违禁处罚、职业道德等方面。
调整范围广泛、法律内容现代、立法措辞平和,是《大清报律》最突出的三大优点。当代新闻立法也应该秉承这些优良传统,使制定出来的法律更加全面、现代和人性化。
但是,《大清报律》不但重复了当年的《规则》,而且增添了事先检查制度,对舆论的控制更为严厉。《报律》尚未出台,媒体已得知其主要内容,《公论新报》即刊文批评:“吾国政府未尝自束于法律之中,而仅仅苛责于吾民一方面”;《大公报》也悲观地预料道:“(报律一旦推行)报界言论自由之灵魂将飞散于云霄之外……湛精烂漫之舆论,更刍狗之不若也”;《申报》则激烈批判道:“(报律颁布之后)则吾国真为无舆论之国”。
第 4 页 中国新闻史期中论文·新闻实验班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当代的《新闻法》成为这样的非良善之法呢?所要解决的无非是两个问题:一个是立法程序,一个是立法的实体内容。首先应该在程序上给予空前的重视,这是一部涉及媒体与国家以及所有社会领域的极其重要的法律,必须一步一步走,不能匆匆忙忙,不能草率行事,更不能暗箱操作。
首先,《新闻法》应该明确定位于国家的基本法律,就像《刑法》、《民法通则》等一样,而不是一般法律,交由全国人大制订和通过;其次,《新闻法》应该充分遵循科学立法的原则,因此新闻立法的主导者也很关键;最后,《新闻法》应该充分遵循民主立法的原则,并且遵循《立法法》的规定。《立法法》是关于如何制定法律的专门法,目前正在修改中。
总之,新闻立法必须批判地继承包括《大清报律》在内的旧新闻法律,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新新闻法注入时代精神。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新法。;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新新闻法的重要追求。
此外,加强不同国家法律制度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同样十分重要。要善于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法律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第 5 页
第三篇:中国新闻史整理
1.《大公报》
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
1902年创办于天津,由英敛之主持。该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英敛之主持,是张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
第二阶段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
第三阶段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
第四阶段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目前,《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为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2.《时报》
康梁保皇会在戊戌政变后直接出资于国内创办的日报,成为其在国内的重要喉舌。
1904年创刊于上海,梁启超参与筹办和撰稿,狄楚青主持。
该报主张君主立宪。为和《申报》竞争,该报在新闻业务上锐意革新,注重新闻时效和时事评论,受到知识阶层的欢迎,成为当时上海著名报纸。3.《民报》
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1905年创刊于东京的综合性月刊。孙中山指导了创办和前期编撰。
“三民主义”是该报主要的宣传内容,并对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作了很多报道。
为了扫除革命发展的思想障碍,该报主动向《新民丛报》发起论战。
虽然该报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带有狭隘民族主义色彩等缺点,但她总体把握了人民要求革命的时代脉搏,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4.《申报》:1912年史量才接办后,(1)大力开展广告业务,设广告推广科,使广告成为该报赢利首要来源;
(2)抓好发行环节,设立报纸推广科,并向外埠发展:
(3)加强基础建设,不断更新技术设备,使其成为当时全国设备最新、最完备的报纸;
(4)为避免政争牵连,该报实行政治不偏不倚,轻言论重新闻的编辑方针,聘请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任驻京特派记者,用大量专电等政治新闻补充言论不足,同时加重报纸的知识性、趣味性内容。
5.郑贯公
我国近代著名报人。
早年赴日留学,受知于梁启超。曾任《清议报》助理编辑。
后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组织开智社,在日本创办《开智录》。因谈及革命,被《清议报》解职,后任《中国日报》记者。
在香港先后创办《广东日报》、《有所谓》等革命报刊,其中,《有所谓》是当时港粤报纸中读者最广泛,发行量最高报纸。
其文思想新颖,以报纸为“笔枪”,鞑伐列强和清廷,受到爱国人士的普遍尊敬。
6.章太炎
中国近代著名国学家和报刊政论家。
戊戌变法时期,参加强学会,曾为《时务报》撰述。
1900年在《中国日报》等报纸发表文章排满,反对保皇立宪。
1902年后,为《苏报》撰稿,宣传革命,在《苏报》在案中被捕入狱,成为举国闻名的革命志士。
1906后赴日本任《民报》主编,继续宣传排满和保存国粹,成为《民报》最主要的政论作者和革命宣传家。他的政论逻辑严密,气势充足,陈古论今,在当时产生重大影响。
7.黄远生
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因采写新闻通讯而负盛名的记者。
先后编辑过《少年中国》、《庸言》等刊物,曾任《申报》、《时报》驻京特派记者,并为《东方杂志》等刊撰稿。
他认为新闻记者应有“四能”,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他常能采写到重大新闻及内幕新闻,材料丰富可靠,文笔鞭辟入里,成为民国初年新闻记者的巨擘。
他被革命党人误杀后,友人将他部分作品整理成《远生遗著》,是我国第一部报刊通讯文集。
8.邵漂萍
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
早在学生时代就被聘为《申报》通讯员;1911年协助创办《汉民日报》,兼任《浙江军政府公报》,从此开始职业报人生涯。
日本留学期间,在东京创办东京通讯社。
1916年回国后,受聘于《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撰写时评。
袁世凯死后,《申报》聘他为特派驻京记者,期间为之撰写的《北京特别报道》很受欢迎。
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
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自任社长,以“铁肩棘手”为座右铭。
同时他还兼任北大新闻研究会导师。
他最擅长新闻采访,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
9.申报--1872年创刊于上海,由美查创办,创刊时聘请中国人主笔,标榜要为中国兴利除弊,对清末基层官吏有所揭露,政治上持亲英立场,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大的中文日报。
10.时务报--1896年创办人梁启超,以宣传维新思想的变法主张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为其宗旨,是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报刊。
11.循环日报--1874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创办人和第一主编是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
12.中国日报--1900年1月创刊于香港,是兴中会办的第一个机关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最早的报纸,也是中国最早的革命报纸,主办人陈少白。13.民报--孙中山亲自主持创办的同盟会最重要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为大型政论型月刊,以“三民主义”为其宣传中心,前身是留日学生创办的《二十世纪支那》,主编胡汉民、章太炎。14.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主编陈独秀,1916年更名为《新青年》,1918年迁到北京,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合办,1919年又随陈独秀迁到上海,1920年5月改组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刊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党的理论刊物,1922年休刊,1923年在广州复刊成为党中央理论机关报,后来又由瞿秋白主编。15.每周评论--是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于1918年12月22日创刊于北京,是一份政治性很强的报刊,第25期前,由陈独秀和李大钊主编,第26期起由胡适主编,它与《新青年》相互补充成为五四运动时期重要的报刊之一。
16.向导周报--中国共产党第一中央政治机关报,1922年9月在上海创刊,1927年终刊,主编先是蔡和森,后是瞿秋白,始终把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放在首要地位,是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报纸。
17.政治周刊--1925年12月5日创办于广州,先后由毛泽东和沈雁冰任主编,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办的机关报,是宣传反军阀和揭露国民党右派,团结左派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思武器发挥了极大作用。18.《大清报律》(02论)1908年清廷为了限制报刊出版、发行,正式颁布《大清报律》。
其中规定:报纸在创刊前除了向警察机关注册外,还必须交纳保证金;每期报纸发行前必须将样品送行政或警察机关审查;禁止报刊刊登诋毁宫廷,淆乱政体,扰乱治安的言论,违者永远停刊;禁止发行未经官报、阁抄发布的谕旨和奏章;在国外出版的报刊违反以上规定者,由海关没收销毁。
此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新闻法。
19.《民国暂行报律》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简略的《暂行报律》,在正式宣布废除《大清报律》的同时,与报界约法三章。
具体内容有: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流言煽惑,关于共和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但在当时民主、自由气氛空前高涨的报界,此报律受到了报界的一致反对,孙中山明令撤销。
20.《报纸条例》
为了使摧残舆论暴行合法化,袁世凯在执政期先后颁布多条法律、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
1914年4 月颁布《报纸条例》,共35条,其中规定:禁止军人、官吏、学生和25岁以下者办报;报纸出版须到警察机关登记并交纳保证金;禁止报纸刊登“淆乱政体”、“妨害治安”和各级官署禁止刊载的一切文字;每天的报纸在发行前呈送报样给警察机关备案。
21.《出版法》
为了使摧残舆论暴行合法化,袁世凯在执政期先后颁布多条法律、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
1914年12月,袁世凯政府颁布《出版法》。
该法对包括报纸在内的一切文字、图画印刷物都作了类似《报纸条例》中的规定。
尽管法律已十分苛刻,而各地官府在执行过程中又层层加码。
22.“时务文体”是一种新型的报章文体。维新运动前,报刊上流行的仍是一种八股文和桐城派古文相结合的混合文体。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利用报刊极力倡导变法,议论时政,一种新文体应运而生。由于这类政论文章多以“时务”为内容,且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所载文章为代表,故称“时务文体
第四篇:新闻史论文题目
1、从唐代诗文看唐代的官报
2、从宋代诗文看宋代的新闻传播
3、论“京报”
4、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期间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研究
5、《申报》研究
6、戊戌政变与新闻传播
7、康有为办报活动研究
8、梁启超办报活动研究
9、梁启超新闻思想研究
10、论黄远生的新闻活动
11、论邹韬奋的办报活动
12、论五四运动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影响
13、论徐宝璜《新闻学》
14、论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15、论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
16、论陈独秀与《新青年》
17、李大钊办报活动论
18、范长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新闻活动研究
19、斯诺新闻活动研究
20、抗战时期国统区新闻研究
21、抗战时期解放区新闻研究
22、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新闻研究
23、毛泽东新闻思想研究
24、邓小平新闻思想研究
25、“文革”新闻研究
2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业的新进展
27、评方汉奇的新闻史研究
28、论路透社的业务经营特色
29、《纽约时报》的办报特色 30、BBC研究
31、马克思新闻思想研究
32、恩格斯新闻思想研究
33、列宁新闻思想研究
34、普利策论
35、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的新闻宣传
36、二战期间英国的新闻宣传
37、“新闻自由”发展脉络及其趋势 38原苏联社会主义报业的经验、教训
39、论百年来新闻传播媒体的发展、演进历程及各媒体的特点 40、毛泽东早期的新闻活动
41、黄远生在中国新闻史上的特殊意义
42、论清代的新闻控制与“文字狱”的关系
43、论“新华日报”舆论监督的特点
44、论王韬的报刊言论自由思想
45、毛泽东早期的新闻活动
46、论中国近代的党政办报思想
第五篇:中国新闻史复习资料
第二节 唐代的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
一、早期政府官报出现和唐代官报的发行制度
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唐代官报的孕育和发展是从唐中期开始的,是和唐的藩镇制度紧密联系的。随着藩镇势力的日益发展,各节度使纷纷在长安设立办事机构,开始称邸,后改称上都留后院,又改称上都进奏院,简称进奏院。进奏院负责人称的进奏官,由地方派遣,因此只对派遣他们的藩镇长官负责,不受进行的管辖。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进行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雏形,其性质接近于后来的邸报。
4、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唐宋时期称为进奏院。
进奏院状;P6经由进奏院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即被称为“进奏院状”,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
5、开元杂报:P7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 朝政简报。这种找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唐人孙樵《经维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 的封建官报。
开元杂报(06年名解):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开元杂报”并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只是孙樵为了行文的方便而随意使用的称呼,意为有关开元政事消息的杂乱报道。对于它的性质,新闻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认为它是一种报纸,是一种类似“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原件早已失存。
6、“敦煌进奏院状”:P8是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纸,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意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因为沙洲在今敦煌地区,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由于开元杂报已经无存,这两份报纸成为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
现存的进奏院状只有两份,均是于1907年前后由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和法国汉学家伯希从敦煌发现的,现在分别收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第三节 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流行于民间的“小报”
一、宋代官办的邸报和邸报的发行制度。
7、邸:P6唐代中叶后随着藩镇势力的日益发展,各节度使纷纷在首都长安设立办事机构,开始称邸,后改称上都留后院,或上都邸务留后院,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后,又改称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有时也被简称为留邸或邸。
邸报:P11到了宋代,开始出现了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邸报。负责邸报发布工作的是都进奏院。宋初成立都进奏院对各进奏院的业务活动进行统一管理,其职责主要是收受和传递官文书,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传递信息。在都进奏院的管辖下,负责信息采集和传报工作的是进奏官,经由进奏官传发出去的封建政府官报,就是邸报。
邸报的内容主要有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章奏、军事情报、刑罚等活动。邸报的稿件大部分是进奏官从门下省的政府部门抄录来的,抄录的过程,也是选择和采集的过程。邸报的编辑审定工作,由中书省、门下省的检正、检详官负责,后又增加了门下省的给事中负责判报。其任务主要是决定发报稿件的取舍。
邸报发出后,允许传抄和复制,并允许这些复制件以朝报或邸报的名义在社会上公开发售。其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
8、定本制度;P15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是“邸报”能够更好地贯彻皇帝和当权宰辅们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
二、宋代的小报和官方对小报的查禁
9、小报:P17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小报始见于北宋,流行于南宋。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小饱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 为“小报”。
小报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可能在北宋初年都进奏院成立以后不久就出现了,是以和政府有关部门编发的封建官报相对的民间报纸的形态出现的。同邸报一样,小报也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小报只是对这种类型的非官方报纸的习惯性称呼;小报的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
小报是一种从11世纪初叶就风行社会的非官方报纸。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他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
三、宋代的其他传播活动
榜:是一种由政府部门发布的、以张贴的方式公布信息的新闻传播手段,其形式类似于唐以前的布告。但宋代的“榜”,其提供信息之及时,使用频率和受百姓关注程度之高,都远超过汉唐。“榜”通常是用来公布法令的,但也经常用来公布希望公众尽快知道的诏旨、章奏和赏功罚罪等方面的事宜,非常时期也用来及时向公众公布战讯和群众关心的朝廷政事消息。张贴的地点大多在居住密集、过往人等较多的内外城门口和市镇的商业繁华地区。榜成为发行面较小的邸报和小报的重要补充。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P44: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它是1815年8 月5 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
《蜜蜂华报》:P49(葡萄牙文周刊),1822年9 月12日,澳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
《广州纪录报》:P49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
《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P47于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也是时间最长的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创办人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该刊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已退居次要地位。也注重贸易活动,后期曾多次刊登中外贸易进出口物价表。在宣传策略上,也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吻合。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德臣报》(香满仓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孖剌报》(香港最早出版的英文日报)
《遐尔贯珍》:P53:创刊于1853年8 月,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香港船头货价纸》:P54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至90年代,上海形成了以《字林西报》《华洋通闻》《文汇报》三足鼎立的局面。《万国公报》:P591868年创刊于上海。是最有影响的中文宗教报刊,前身是《中国新教会报》,周刊。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并担任主笔。内容以时速政治为主,经常发表时事评论、重要法令及外报译文,大量介绍配方政治模式和西方科技知识,但对于与宗教有关事情则详加记载。该刊的读者也由基督教徒扩展为社会各界人士,逐步发展成为上海乃到全国影响最大的宗教性报刊。
《申报》:P62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1872年英商美查创办,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执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循环日报》:P84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也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1874年2月4日在香港创刊,王韬是该报创办人和第一任主笔。《循环日报》是第一份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国人办报 戊戌变法时期
一、报刊与文章:
1.《循环日报》:P84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也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1874年2月4日在香港创刊,王韬是该报创办人和第一任主笔。《循环日报》是第一份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万国公报》:P87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康有为创刊于1895年8月17日,后成为北京强学会的机关报,所刊内容以讲论洋务为主,1895年12月16日《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除论说外,增加了外电、外报选译和国内各报摘录等内容以及上谕等。
3.《强学报》:P881896年1月12日,上海第一份维新派报刊《强学报》创刊,是上海强学会机关报,其政治色彩浓郁,以“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为办报宗旨,旗帜鲜明的倡导变法维新。
4.《时务报》:P89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由黄遵宪带头筹备创办,梁启超任总撰述。最高发行量创当时的最高记录,达到17000份,成为维新派最重要、发行量最大的机关报。
5.《变法通议》: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最为著名也最有影响的政论长文,自创刊号起连载43期,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
6.《论报馆有益于国事》:P90P141梁启超在《时务报》创刊号上发表的文章,大力鼓吹多办报纸,主张报刊应“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术要书”,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包括通上下和通中外,主张办报以启民智,以开风气,以助变法,表达了维新派要求迅速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爱国热情,反映了中国新兴资产阶级急于冲破封建束缚,发展民族经济的迫切愿望。
7.《国闻报》: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主要创办人是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报刊活动家和翻译家严复,该报成为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的舆论阵地。8.《湘学新报》:1897年4月22日创刊于长沙,是一份以讲求实学、新学为主的旬刊,以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成为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
9.《湘报》:1898年3月7日创刊于长沙,由湖南南学会创办,唐才常任主编,以“专以开风气、拓见闻为主旨”,发行对象主要是南学会各州县分会和新式学堂,“按日送报,不取报资”。该报刊登了大量政论,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对民权、平等学说进行热烈鼓吹,明确提出了变法维新的一系列主张。
10.《钦定中国报律折》:P102戊戌变法时期,鉴于封建顽固派极为敌视报业的事实,康有为在1898年8月9日上光绪帝《恭谢天恩条陈办报事宜折》的同时上了一个附片《请定中国报律折》,在中国首次提出了报律的制定问题。
11.《金山日新录》:P105第一份以华人华侨为读者对象的华文周刊,1854年4月22日创刊于加利福尼亚旧金山,由美国基督教会主办。
12.《沙架免度新录》:P105在美国出版的第一份由旅美华侨自己创办的华文报纸,创办人司徒源,1856年12月在加利福尼亚首府萨克拉门托创刊,是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华文报纸。
13.王韬:P85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循环日报》的创办人和第一任主笔,主持该报笔政达10年之久,王韬在《循环日报》上发表数以百计的政论文章,评论时事政治,鼓吹变法自强,是我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也是维新派早期的代表人物。他的政论紧密联系现实,言之有物,文字清新,这种重思想内容而不拘于形式的政论文写作风格,对时务文体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王韬的政论文章,后汇编为《园文录外编》,被称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14.梁启超:P89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宣传家之一,师从康有为并参加了“公车上书”,曾主编《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后主持《时务报》笔政,戊戌政变后流亡海外,在日本创办《清议报》。梁启超一生亲自创办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有17家,撰写各类文字1400万言,创“时务文体”、“新民文体”,他的办报实践对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其新闻思想对当时的报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03年、06年简答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一、早期的新闻思想: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所谓通,包括“通上下”和“通中外”两个方面。要发挥“去塞求通”,梁提出了四点要求: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艺要书。
二、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改良派流亡,提出新的观点:
一是报纸的“两大天职”说: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是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二是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第一,宗旨定而高;第二,思想新而正;第三,材料富而当;第四,报道确而速。
三是健全舆论的主张。在清廷预备立宪后,他对如何造成健全的舆论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他认为舆论是天地间最大的社会制裁力,报馆则是体现舆论最有力的机关。报刊要赞成健全舆论必须具备五本:即持论者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要有不畏强暴的精神;要以维护国家的利益为目的;要出自公心,不能怀挟党派思想和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要导之以真理,不能拔之以感情,作偏至之论。
四是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即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浸润法就是使读者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接受论者的观点;煽动的方法,就是故作惊人之语,使读者猛省。1.王韬的新闻观点认为报纸的功能与作用有哪些? “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 2.王韬认为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他认为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材”,“不可不慎加遴选”,报纸的主笔“非绝伦超群者
不得预其列”,他们应该品德高尚,持论公平,不得“挟私人,自快其忿”。3.王韬创办的《循环日报》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的贡献有哪些? 《循环日报》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 在业务上,它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首创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这种报纸以“立言”为目的,利用报纸纵论中外形势,指陈时弊,褒贬得失,提出建议,使人耳目一新;
《循环日报》还大胆改革文体,建设报刊政论文体,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报人有很大影响。
4.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时期,维新派的办报方式有哪些特点?
维新派从“开民智”、“育民情”的总体思想出发,把办报同办学会、办学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
在这种“三位一体”的组织里,报刊的编辑同时是学会的骨干和学堂的教师,学会或书局为报刊的出版和学堂的开办提供各种条件,学堂为报刊、学会培养和输送人才。
5.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支持报业发展的举措有哪些?
光绪帝多次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谕,正式承认官报、民报均具有合法地位,“报禁”、“言禁”的藩篱被冲倒,民众获得了办报的自由权利;
公开宣告开放“报禁”,开办中央政府机关报,将上海《时务报》改为官报,公开承认各地报馆的合法地位,并准许报刊“据实昌言”,对书籍报刊实行免税,加快中华民族报业发展的步子。
6.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了哪些进步作用?
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教育;向读者进行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
7.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
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 创造了报章新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
辛亥革命时期民国初
于右任:P135中国同盟会会员,1907年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成为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于1909年创办《民呼日报》,大量篇幅揭露贪官污吏的罪行,因此遭官员诬陷而被逐出公共租界,后在法租界创办《民吁日报》,因赞扬刺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英勇行为遭查禁,1910年,于右任创办《民立报》,痛斥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大胆揭露日、美、俄对中国侵略的野心,因该报言辞激烈深受读者欢迎,日销两万多份,是当时发行量最大的一份日报,后成为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机关报和联络机关。于右任先后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史称“竖三民”报。
2.《民报》的办刊宗旨是什么?它的宣传内容主要有哪些? 《民报》的办刊宗旨是宣传“三民主义”政治纲领,孙中山在《民报》的创刊号上亲自撰写该报的《发刊辞》,第一次将其革命主张概括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简称为“三民主义”;
根据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民报》的宣传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宣传以排满为中心的民族主义;二是宣传以建立共和政体为中心的民权主义;此外还报道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并对西方的新文化和新思潮,包括社会主义思潮和无政府主义思潮,作了大量的报道与介绍。
5.论述《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的内容、结果与影响。
《民报》与《新民丛报》的大论战,主要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展开:第一,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满清”统治;第二,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建立共和政体;第三,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第四,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导致中国分裂。
论战持续一年半的时间,最终以《民报》的大获全胜而告终。《民报》之所以能在论战中获胜,首先是因为它所坚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丛报》所坚持的改良道路更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其次是因为《民报》一方论战力量雄厚,由孙中山挂帅,参与论战的有二十多人,而《新民丛报》一方应战者只有梁启超一人,势单力薄;第三,《民报》的立论以事实为依据,列举清朝政府的腐败、立宪的虚伪等读者看得见的事实,结论只有推翻清政府才能救中国,令人信服,《新民丛报》认为革命必然引起社会**,必然招致帝国主义干涉等等,只是主观推测,难以说服读者。
《民报》与《新民丛报》的大论战,以及随即展开的两派报刊在各地的思想论战,不仅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使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逐渐深入民心,而且为辛亥革命作了组织上的准备,许多原来支持改良派的人转变了立场,纷纷退出保皇会而加入同盟会,另外,论战也促进了革命派报刊的发展。11.简述《大公报》的发展历程。
《大公报》于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法租界创刊,至今仍在香港出版,是我国新闻事业史伤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它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2年创刊至1916年,由英华主持,1902年前基本上是一张宣传君主立宪的报纸,1902年后在政治上拥护共和;
第二阶段,1916年至1926年,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亲日报纸;
第三阶段,1926年至1949年,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 第四阶段,1949年至今,成为一张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 办报方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大公报》:创刊于1902年。1926年9 月1 日,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组成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在天津问世。吴任社长,胡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任总编辑兼副经理。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组成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大公报》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 办报方针,并以此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成为北方大报之一。
2.民国初年报业出现短暂繁荣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
武昌起义后的半年被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在这半年里,全国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多家,总销数达到了4200万份,有的报纸为了抢时间,多发稿,还增出午刊、晚刊,有的接电报后立即引发号外。
民国初年报业繁荣的原因是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与西方先进国家接轨的自由新闻体制,保障了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并通过相关新闻法律的制定颁行与废除亡清旧法,孙中山本人也十分重视新闻事业,坚定的恪守言论出版自由原则,都极大的促进了报业的发展。9.简述黄远生对我国新闻事业作出的贡献。
:原名黄为基,民国初年著名记者。他的记者生涯是从1912年创办和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开始的。最出名时,任上海《时报》、《申报》驻北京特约记者,为其撰写 北京通讯。他善于调查研究,勤于采访交人广,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著称于世,是我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被称为“报界之奇才”。为了躲避袁世凯的纠缠,1915年避往上海,12月到达旧金山不久被枪杀。他死后,其友人将他的文章收集整理,出版了《远生遗著》,是中国第一部通讯集。黄远生的新闻通讯的特点表现在:一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注重时效和事实。二是报道重要的人物事件。他报道的人物有孙中山等中国政府和中国政治的代表,善于从他们 身上发掘重大新闻,如揭示了袁世凯“权谋百出,专以手段胜”的伎俩。他报道的事件很多,如日本提 的“二十一条”等,这些事件都是当时社会矛盾的反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黄远生的通讯是当时社会 的一面镜子。三是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他的通讯善于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进行绘声绘色的描绘,如《外交部之厨子》。四是语言通俗生动,他追求通讯语言的通俗和生动。黄远生对新闻记者提出的“四能”要求,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10.简述邵漂萍对我国新闻事业作出的贡献。
: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早在学生时代就被聘为《申报》通讯员;1911年协助创办《汉民日报》,兼任《浙江军政府公报》,从此开始职业报人生涯。日本留学期间,在东京创办东京通讯社。1916年回国后,受聘于《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撰写时评。袁世凯死后,《申报》聘他为特派驻京记者,期间为之撰写的《北京特别报道》很受欢迎。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自任社长,以“铁肩棘手”为座右铭。同时他还兼任北大新闻研究会导师。他最擅长新闻采访,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这一时期负有盛名的新闻记者还有刘少少、徐彬彬、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等人。1917年11月10日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第三天,(最早)北京《晨钟报》(李大钊)、上海 《民国日报》等报纸就以大字标题报道了这个消息。
黄远生:P168民国初期著名的记者,被称为“报界之奇才”。第一,在新闻业务上,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而著称于世,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他的新闻通讯一是题材重大,记载翔实;二是针砭时弊,忧国忧民;三是细致详尽,幽隐毕达。四是通俗自然,不拘一格。第二,在新闻思想方面也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四能”说:脑筋能想,腿脚能走,耳能听,手能写。第三,在政治上,基本态度是拥袁反孙的,31岁时在旧金山被刺杀。创办和主编《少年中国》周刊,编辑过《庸言》杂志,担任《时报》、《申报》等多家报纸的特约记者。
邵飘萍::P169民国初期新闻记者,是新闻界不可多得的全才。早年任《申报》的特约通讯员,后任《汉民日报》主编,1913被捕入狱,1914年至日本创办东京通讯社,专为京、沪报纸提供东京通讯。1916年回国后,为《申报》等多家报社撰写时评。为了改变外国通讯社任意左右我国之政闻的状况,于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并以此为依托开展了有声有色的新闻采访报道活动。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新青年》:P174陈独秀于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办的月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前期的宣传主要是抨击封建主义思想伦理道德,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后期加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日益倾向社会主义,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刊物,与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了“问题与主义”论战,1917年初迁到北京出版,1920年9月改组,鸡鸡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实用主义,伪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论战,1922年停刊。
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原名《青年杂志》,自第2卷起,改名《新青年》。月刊,每出满6号为一卷,由陈独秀创办。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危难时局中,毅然回国筹办《青年杂志》,作为救国救民的舆论基地。
《新青年》的创刊,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陈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打出了科学和民主的大旗。
陈独秀为刊物制定了宣传策略,即以思想启蒙为要务,确立了开展思想文化斗争的原则。
《新青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是陈独秀主撰阶段(1915.9—1917.12)
二是编辑部同人轮流主编阶段(1918.1—1920.5)
三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阶段(1920.9—1922.7)9.瞿秋白五四时期的新闻活动和贡献是什么?
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郑振铎等创办《新社会》旬刊。从1921年初到1922年底,他 坚持在苏联采访活动两年,辛勤采写了《共产主义之人间化》等数十篇新闻、通讯,发表在两报上的有 五十多篇,他还写了著名散文集《俄乡纪程》、《赤都心史》等书。瞿秋白在苏俄期间,于1922年加入 了中国共产党,脱离了与《晨报》、《时事新报》的关系,“五卅”时编辑《热血日报》。是我国最早的无产阶级新闻记者。周恩来采写的旅欧通信,1920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应天津《益世报》邀请,担任该报特约 通讯员,为它撰写海外通信。连续在《益世报》上发表56篇通信,深刻反映了当时欧洲的革命形势、旅 欧华人的斗争和中国留学生的艰苦生活。
中共成立和大革命时期
名词解释
1.《向导》:P198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1922年9月13日创刊于上海,1927年7月出至第201期被迫停刊。它以报道评论国内外政治时事为主要内容,在中国民主革命运动中引导了当时的社会舆论,被国内外读者誉为“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2.《前锋》:P1991923年7月1日场刊于上海,瞿秋白任主编,1924年停刊。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中国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分析,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主张。它重视调查研究材料,采用了许多统计数字,具有鲜明的理论色彩。简答题
1.简述中国共产党初期创办报刊的主要特点。P202
一、把党的报刊作为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党性原则,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领导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
二、继承与发扬“五四”时期报刊的革命精神,以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指导革命斗争为基本任务;
三、在文风上,党的报刊坚持了“五四”时期倡导白话文的正确方向;
四、以广大工人为读者对象的同时,要面向民众,面向社会,扩大影响范围; 5.恽代英的报刊活动与贡献有那些?
他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杰出领导人、报刊宣传活动家。五四运动 后在武汉创办工人和补习学校,开设利群书社,编辑《学生周刊》和《武汉星期评论》。1921年参加共产党,1923年当选为团中央委员,担任团中央宣传部长兼《中国青年》主编。作为《中国青年》的创办者、首任主编、主要撰稿人,恽代英勤奋写作,精心编辑,还亲自处理读者来信。发表文章百余篇、通 信四五十封。他的作品代表了《中国青年》的文风,就是:热情加说理。既洋溢着革命激情,又有求实 精神。他一生从事报刊宣传活动16年,主编和参与编辑的报刊有10余种,撰发报刊文章500 篇,他具有 丰富的报刊工作经验,对早期中共党报思想理论建设做出了贡献。
国民党
国闻通讯社:1921年在上海成立,胡政之任社长。先后在汉口、北京、天津设立分社。1924年,胡创办《国闻周报》,1926年新记公司成立后,国闻通讯社及《国闻周报》实际成为《大公报》的附属机构。1936年停办。
申时通讯社:发起于1925年,时任《申报》总经理张竹平,联络《申报》《时事新报》部分编辑,在工作之余将两报的各方专电加以编辑,发给一些报纸采用。这用办法受到欢迎,采用者增多,在1928年正式成立申时电讯社。1932年,与110多家报社签订供稿协议,1937年上海沦陷停办。
中央社:P219即中央通讯社,1924年成立于广州,1927年迁至南京,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管,国民党中央任命萧同兹为社长,“中央社”实行“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的方针,在各大城市和省会城市设立分社或通讯员办事处,基本上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通讯网,垄断了国内新闻来源,它收回了外国通讯社在华的直接发稿权,同部分外国通讯社签订了交换新闻合同,从而垄断了国际新闻来源。
抗日
2.论述抗战时期延安《解放日报》整风改革的经过和意义。
1942年4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在中共中央的指导下实行改版,登载了中宣部《为改造党报的通知》,同时发表社论,按照党报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及组织性原则,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检讨;
在版面编排上,改变了以往重国际新闻,轻本地新闻的做法,改版后的《解放日报》以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报道为主,第一版是反映解放区情况的要闻版,这样就更加密切地联系群众和工作实际;
《解放日报》集中力量报道整风运动的发展情况,发表了大量指导整风运动的文章和社论,对整风运动的顺利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延安《解放日报》在整风改革中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文件、社论和理论文章,对党报的性质作用、全党办报的思想、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无产阶级唯物主义新闻观和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新闻观的区别以及文风等基本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理论的基础;
3.论述延安《解放日报》在改革中提出并解决的新闻理论问题。
延安《解放日报》在整风改革中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文件、社论和理论文章,对党报的性质和作用、全党办报的思想、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无产阶级唯物主义新闻观和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新闻观的区别以及文风等基本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理论的基础; 具体而言:
一、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研究、探讨新闻的本质与特点,重申了党报的性质、特征和任务;
二、确立了“全党办报”的思想;
三、加强新闻工作者的党性修养,确立了“人民公仆”的思想;
四、坚持“政治第一,技术第二”的原则;
五、反对党八股,树立生动活泼的马列主义文风;
六、发扬党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及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
4.《解放日报》:P251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日出对开半张两个版,后扩大为日出对开一大张4个版,该报第一任社长是博古。该报是在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的、每日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报,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初期,革命根据地影响最大的报纸。中共中央对该报的创办极为重视,该报也为党的宣传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他
反“客里空”运动 1947年6月起,《晋绥日报》认真检查了新闻报道工作中右的倾向和存在的新闻失实的问题,采用在报纸上公开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假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发起了反“客里空”运动
(“客里空”就成了世界各地写假报道的记者及假新闻的代名词)
性质:中国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解放区新闻工作者队伍中进行的以维护新闻真实性为目的的群众运动。
意义:一方面这场运动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检查、纠正了新闻报道失实现象,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另一方面,还克服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改造了新闻工作者的立场与作风,提高了新闻队伍的素质,赢得了读者对党的新闻事业的信任和支持。
在运动进行过程中,由于受到土地改革中“左”倾思想的影响,曾一度出现过夸大事实、无限上纲,以致揭发不真实的新闻也产生了不真实的偏差。经过这一运动以后,反“客里空”成为中国新闻界经常注意的一个问题。
记者四能
“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黄远生同学堪称是民初新闻界的的巨擎之一,亦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因采写新闻通讯而负盛名的记者。1914年,他在回顾自己的新闻生涯时认为,新闻记者应该有“四能”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追溯于1918年10月14日,是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也是中国新闻教育的发端。但新闻学研究会在历史上存在时间不长,至1920年12月只有不到三年的时间。
宗旨是“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新闻的范围、选题、采访、编辑、通讯方法以及报社和通讯社的组织等。会长由蔡元培担任,由留美归国的徐宝璜教授和著名记者邵飘萍任导师。徐、邵等利用星期日上午给会员讲课,传授新闻学知识。该会还出版了《新闻周刊》,这是当时中国唯一传播新闻学知识的报纸,也是中国最早采用横排式的报纸。
宗教报刊的欺骗性 侵略性和巧妙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