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闻史考题范围
《中外新闻简史》期末考试范围
一、名词解释:5*61、清代的辕门抄
些地方重要城府。因内容是以抄录各省巡抚衙门公报信息而得名。最初是地方提塘所办,后来逐渐由当地熟悉官场情况的抄报人来编印发行。
2、敦煌进奏院状1.43
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现存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有实物可考的是两份“进奏院状”,是世界上现存的年份最早(公元887和公元878年)的原始状态的报纸。“敦煌进奏院状”印证了报状的特点。 十分近似于近代报纸鼻祖的威尼斯的“新闻信”,早于它约800年。
3、普利策
约瑟夫·普利策
• 美国报刊的编辑、出版者。美国大众报刊的标志性人物,普利策奖(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创办人。
• 他坚持攻击政府和商界的腐败行为,并善于利用特写、插图、策划活动等方式吸引读者,是美国“黄色新闻”的发明人。
• 安放自由女神像的台基是普利策的《世界报》倡议募捐的。
4、默多克
• Rupert Murdoch,出身于澳大利亚的一个农场,牛津大学毕业。
• 美国著名的新闻和媒体经营者,新闻集团的主要股东,董事长兼行政总裁。
• 以股票市值来计算,新闻集团已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媒体集团。• 詹姆斯·默多克
• 传媒大亨、新闻集团掌门人默多克的次子,现年38岁的詹姆斯·默多克被提升为新闻集团公司副首席运营官、公司国际业务主席与首席执行官。分析人士认为,此举表明这位年轻人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坐上新闻集团继承人的“第一把交椅”。
• 詹姆斯曾经先后担任过新闻集团亚洲和欧洲业务的主管,今后将负责新闻集团的全球业务,包括福克斯电视网络、《华尔街日报》、21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以及在欧洲和亚洲的报纸和数字电视运营业务。
5、《遐迩贯珍》
香港最早的中文报纸,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
1853
仍沿用线装书的装帧形式,发行到广厦福宁上等地,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
内容:不同于鸦片战争前的中文期刊,重点是时事新闻,其次是介绍文化知识,宗教宣传比重很小。广泛介绍西方政治历史地理和科学知识,副刊《布告编》上首次出现收费广告。
总体站在英国殖民者立场上,但报道中国内部消息时不必顾忌清政府的干涉,比较客观、公平。
形式,新闻业务有了长足进步。
6、《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1815年,传教士马礼逊在米怜协助下于马六甲办起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作为西方传教的工具。
• 非卖品,主要在东南亚华侨居住区散发。
•• 内容:以阐释基督教教义和介绍《圣经》为主,以介绍近代科技知识为辅,新闻报道很少;
• 形式:版式是和邸报相差无几的线装书,雕版印刷;
• 文风:文白结合、通俗浅显,有对话体,也有章回体;
• 宣传策略: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附。
登载的预报性新闻《月食》是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的第一条消息。
7、“苏报案”
1903年6月初,章太炎在文章中将光绪称作“载湉小丑”,将慈禧称作“汉族公仇”,引起清廷不满。
6月30日,清政府包围苏报馆,章太炎等被捕,次日邹容自行投案。 7月7日,《苏报》被查封。
7月15日,以清政府为原告,以章、邹等为被告的“苏报案”在上海租界会审。章、邹等被判入狱,《苏报》永远停刊。
苏报案后,革命派的办报宣传活动并未受挫,《国民日日报》、《俄事警闻》、《重庆日报》等相继创刊。
同时,革命派为了向下层民众宣传革命主张,创办了一批白话报刊。如:林白水主办的《中国白话报》、《杭州白话报》,陈独秀主编的《安徽俗话报》。
《中国女报》:1907年创刊于上海,主编是著名女革命家秋瑾。该报以妇女读者为主要对象,以争女权、争独立、争解放为宗旨,出版两期即被查封。
8、“竖三民”
1909年至1910年间,于右任在上海相继创办了《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民呼日报》因用大量篇幅揭露贪官污吏的行为而被
封。(取自“大声疾呼,为民请命”之意)
《民吁日报》因赞扬安重根刺杀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的英勇行为,出版48天后被封。(“民吁”二字的含
义)
《民立报》创刊之初言论较为温和,随着革命形势的发
展,言论日趋激烈,是当时发行量最大的一家日报。
由于三报在时间上相承接,又都是由于右任创办,以“民”字打头,史称“竖三民”。
9、黄远生
我国新闻通讯的先驱。他属于天生的新闻记者,文章多半是与朋友们聊天时一挥而就的。
16中秀才,20岁中举人,21岁成为清末最后一批进士中最年轻的。这就相当于现在16岁大学毕业,20岁研究生毕业,21岁获得博士学位。 1912年在北京创办并主编《少年中国》,开始记者生涯,与刘少少、徐彬彬并称为民国初年新闻界“三杰”,1915年,在旧金山被中华革命党枪杀,年仅31岁。
他的新闻通讯的特点:
1、题材重大,内容翔实。
2、分析深刻,见解独到。
3、文笔生动,亦庄亦谐。
散见于其作品中的新闻理论:
1、报纸应“主持公理,指斥时弊”。
2、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全面。
3、记者要做到“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10、《澳门新闻纸》
它是林则徐在禁烟备战期间,派人到澳门搜集外国人出版的报刊并翻译其中有关鸦片贸易和其他方面的消息、言论。它的重点是禁烟和兵事。
这种翻译材料,先是零散的,后来汇集成册,现存6册,所译稿自1839年7月至1840年11月。
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报纸,只是内部传抄的新闻资料,不公开发行。它具有新闻传播的性质,但更多的还是一种情报的载体。
林则徐在译抄澳门新闻纸的基础上,选择其中的部分内容,按不同性质的问题,亲自加工、润色,编为《澳门月报》,后来被魏源收入《海国图志》中。
11、王韬
一位报刊政论家。林语堂称其为“中国记者之父”。
17岁中了秀才,可谓少年得志。之后接二连三的科场失利,成为私塾先生。结识麦都思后,1849年到其创办的墨海书馆参与报刊的编辑工作,成为新教教徒。后来因私通太平天国被通缉,开始四处流亡。1884年,结束流亡生涯,在李鸿章资助下,接掌上海格致书院。1857年,参加《六合丛谈》的编辑工作,开始他的报刊活动生涯。1864年,兼任《近事编录》的编辑。1874年,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
和《申报》保持密切的联系,《申报》的第二任主编钱昕伯是他的女婿。 到老,表现出很多中国文人都有的坏习惯。
王韬的办报主张:(重点)
1
传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
2、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
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
3、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最早在国内提出言论自由,呼
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认为报纸应该 “指
陈时事,无所忌讳”,“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 ;
4、论述了报纸的文风,认为报纸应该直抒胸臆;
5、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材。
12、《循环日报》
1874年,王韬创办于香港,世界上第一份完全由中国人管理而取得成功的报纸。(不是最早的国人自办报刊,却最能体现国人自办报刊的时代追求和气质。) 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刊,每天刊有一篇政论,多为王韬的手笔。这些政论的指导思想是提倡洋务,鼓吹变法。
口号是:“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攘外”是对付列强,“诹”是咨询、讨教的意思,“远”是指西洋各国。
13、“自媒体”
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博客只是其一种方式。
14、纽约四大美分报P108~10915、《中国青年》
1923年8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创办《中国青年》作为团中央机关刊物。
基本内容:一是帮助青年正确对待工作、学习、生活,引导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二是评述时事政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提高觉悟;三是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同各种反动、错误的思想作斗争。
特色:重视青年的要求,从内容到形式适合青年的需求。
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等先后担任主编。
16、新记《大公报》
1926年,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组成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吴任社长,胡任总经理,张任总编。
1926年9月1日,《大公报》复刊,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后以此为标榜,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不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
不私: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之为公众喉舌。
不卖:不以言论做交易,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的金钱补助。
不盲:不盲从、不盲动、不盲信、不盲争。
二、简答题: 10*31、申报馆除了出版《申报》以外,还有些什么出版事业?
除出版《申报》外,还利用人力、物力资源,经营其他出版事业。
(1)、出版发行各类期刊。
①《瀛寰琐记》:1872年,中国最早的文艺期刊,刊载文艺作品和少量时事政论; ②《民报》:1876年,中国最早使用白话文和标点符号的报纸,下层民众多是文盲,很快就停刊了;
③《瀛寰画报》:1877年,《申报》的图画增刊,我国第一份以图画为主的刊物; ④《点石斋画报》:1884年,旬刊,内容以时事新闻画为主,兼刊人物及风俗画和铜版照片,绘印精美,是同期的领头羊。
•(2)、兼营书籍出版业务。1885年设立上海图书集成局,着手用铅活字
翻印大部头丛书《古籍图书集成》,全书共一万卷,对保存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 小结:《申报》的创办与飞速发展,标志着中国中文商业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是我国商业报纸的成功典范。
• 《申报》1949年停刊。
2、简略评价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有哪些? P68~70
(1)、外人在华办报活动实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
(2)、在华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3)、在华外报的办报经验为我国民族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3、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的特点有哪些?
1)、创办者身份复杂,知识分子、商人、洋务派官员。
2)、大部分是私营性质的。
3)、支持和宣传洋务运动。
4)、表现出鲜明的反侵略爱国思想。
5)、形式上大多参照了外国人在当地出版的中文报纸的模式。
6)、因报刊处境艰难(经济、政治),寿命不长。
总结:第一批国人办报,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发行时间不长,地域范围不广,为生存要寻求官方庇护、挂洋招牌、托庇于租界,社会影响不大。
4、我国新闻工作在“五四”时期有何重大改革?P176~1785、西方报刊发展大致分为几个历史阶段?P6~76、现代报刊是如何从起源发展到遍布全球的?P3~
5三、论述题:20*21、请分阶段说明英国是如何争取新闻自由的?P352、请简单梳理美国杂志的发展轨迹并举例说明典型杂志的特色。P115、126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黄色新闻潮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P1114、你怎么看待当今网络媒体迅猛发展对于传统媒体的冲击?
5、你认为网络媒体能否取代传统媒体?
第二篇:毛概考题范围及答案
1、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是邓小平心中的底线。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包涵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一,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4、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5、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8、请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三位一体:十八大报告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十八大第一次指出了“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因此,道路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的实现途径,是这个路怎么走的问题。理论体系它的功能是行动指南,是一个指针的问题,保证这个路走得正确。制度是根本保障作用。十八大阐明了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联系,强调: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
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什么?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1)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与联系(1)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阶段,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任务,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革命。(2)同时,两者又是紧密衔接的两个阶段。中国革命将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而不经过资本主义阶段。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3)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只有认清两者的区别,同时认清两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一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演变过去的,两者有很多相似的因素,如两者都是社会主义因素占主导地位,都属于社会主义范畴等等。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①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使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产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经济基础。②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剥削阶级作为一个整体的阶级已被消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灭,阶级斗争已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③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第一,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一论述将中国特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发生了根本变化。新中国成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立,尤其是土地制度改革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主义的标志,而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第二,为“五位一体”,规划总体布局内容得以丰富和盾已转变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总任务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各自既有优势拓展,也表明了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是实现“一化三改造”。1956年以后,我国社会和长处,也有不足和缺陷。第三,要把发展市场律从认识到实践都达到一个相当的水平、更高的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建立先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层次。
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
16、我国公有制经济包括哪些?中国特色社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五大建设部分之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会主义经济的“特色”体现在哪里? 间存在着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既紧密联系、相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党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互作用、不可分割,又有各自的独特地位和发展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规律,平衡的处于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初级阶段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来解决这个“特色”在于:
1、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互依存、相得益彰的绝佳状态。经济建设是物质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符合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基础,政治建设是重要保障,文化建设是精神支工业国。求;
2、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增强撑,社会建设是前提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关键。
1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是什么? 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报告中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首次提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体现了我国社会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尤为引人关注,并强调把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主义的优越性;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相应的战略地位,将生态文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
17、中国目前的分配方式有哪些? 明的价值理念方法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民主主义的共和国。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多种分配方式并和各个方面。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可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存。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是按以表明党在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生产要素的占有情况进行分配,分为:以劳动作方面进一步成熟,顺应了民心、顺乎了民意,真民族工商业。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新民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正地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得到切实可持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者参与分配,管理和知识产权的生产要素参与分续利用。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配。
“五位一体”总布局既充分体现了广大人
11、当前改善党的领导应着力解决哪些问
18、请你谈谈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又全面适应了新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当前改善党的领导,应着力解决以下几个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求,既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丰富发展的具方面的问题:首先,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体体现,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纲领。需要治国的关系。其次,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全社会共同努力,让日益完备的“全面建设”更导制度。最后,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加清晰地勾画出小康社会富强、民主、文明、和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谐的蓝图。大历史性课题。价值观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
24、为什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
1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行动指南。强调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基本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文化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科学内涵: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聚人心。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每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也就是只有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做,才能实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第一,核心价值观---是当代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家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课题。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的实际问题;第二,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这就要求我们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觉地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就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在坚持女的共同期盼。”随着十月革命炮声的响起,世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概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自觉做到两个“坚定不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中华儿女在国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移”、两个“不能含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家危亡之际,在民族救亡的艰难探索之中最终选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贯彻解放思想、实事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与发展,国人最终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寻得了一条谋求发展的正确道路。当我们走过了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第二:坚一百六十多年的复兴之路后,历史告诉我们复兴
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第三:坚持以爱之路就是中华民族的近代史,血泪史和屈辱史,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第四:坚持以改革创复兴之路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第五:坚持社会主义荣辱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观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必须认清并了民主主义革命,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后明确现阶段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中国人民积百年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我们的建设的任务,最重要的是将社会主义核心力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价值观内化成自己行为的指导奋斗的动力,行动统治,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了新中
13、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是什么? 的指导,将自己的行为与主流要求方向相结合,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最高的目标孜孜不倦前进!命运,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了中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什么是基层民主?基层民主自治体系的特色社会主义,在初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之后,根本任务是: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主要内容是什么? 从努力建设社会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成建成小国的第一要务,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基层民主,是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康社会。我们从历史变迁中真实地触摸到了一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子和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个民族的复兴,一个民族的幸福,让我们找到了
14、试述新时期新阶段党的建设的内涵(包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复兴之路”就是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括党建主线、原则、要求、五大建设及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民主会主义道路前进,复兴之路”就是人民的幸福之其重点、目标)。
权利,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具有全体公民路。十八大报告指出,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广泛和直接参与的特点。主要内容:
1、农村村
25、为什么说“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民委员会
2、城市居民委员会
3、企事业单位职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工代表大会 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为了适应新的历史时20、为什么要加强基层民主。铁”。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期的特点和需要,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的1、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四项基本要求。即:(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2)础性工作。保证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行使管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3)坚持民主集中制;理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权利,首先必须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4)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十八大报告以保证他们在基层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既事务中当好家做好主。
2、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改坚持又完善。在主线中,在坚持加强党的执政能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有利于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基础上,充实了纯洁性建提高全民的民主素养,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设的内容。先进性是前提和基础,纯洁性是体现步创造条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和保障。党的思想建设即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武
21、为什么要进行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 “长风破装全党,克服和改造党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点的社会建设? 浪会有时”。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的工作。它是党的政治、组织、作风、制度、纪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律等各项建设的基础,也是党保持工人阶级先锋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队性质和坚强战斗力的根本保证。党的组织建设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即为加强党的建设在组织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工作。它是党的建设中最具经常性、普遍性的基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
26、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本建设,是实现党的纲领及党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路的依据是什么? 路线方针政策的物质保证,也是党深入进行思想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建设和政治建设的物质基础。党的作风建设即端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基本要求路的依据: 第一,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正党组织和党员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性质,决定了在内部没有民主,在外部没有民族风,树立与党的性质和宗旨相适应的良好风尚的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独立,没有和平斗争的条件,只能走武装斗争的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道路。第二,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反腐倡廉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一个
22、如何加强社会建设? 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而中国革命的敌人又新的概念。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对第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占据中心城市,革命只能在农村发动集聚力量,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促进第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最后夺取政权。一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二是具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制动就业。第三,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增加城乡居有现实的可能性;
度建设即党为了建立健全党内规章制度所进行民收入。第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
27、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的一系列工作。它是党的建设中更带有根本性、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第五,建立基本医(1)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是巩固思想、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第六,完善社国情的必然选择。(2)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政治、组织、作风各方面建设成果的保证。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安定团结。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3)中国
15、邓小平“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
23、谈谈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认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一观点的理论意义是什么? 识。的必然选择。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落实经济
28、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社会公平的最高体现。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29、新时期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好。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进领导班子思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健全领导体制,完善地方党委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后的工作机制,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
30、分析说明当前我国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和影响。
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实施;地域、行业、城乡差别的客观存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影响;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还不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31、谈谈如何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
解决收入差距的途径: 一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二是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三是促进就业。四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五是加强监督和制约。
32、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问题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1、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
2、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文化是人与人之间联系和交往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具有维护和巩固特定社会制度,调控并保持其正常运转的功能。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其特有的文化,便意味着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经消失,国将不国。
3、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上述说法强调了文化对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大作用,但不能由此把它夸大为“文化决定论”。
33、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非公有制经济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非公有制经济。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到基本经济制度之中,只是表明它们同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一样,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容,并不意味着它们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34、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全部思想的总和。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⑴理论基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⑵核心和精髓:实事求是。⑶理论主题:中国革命和建设。⑷形成体系: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观点。主要内容有:⑴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⑵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⑶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⑷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⑸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⑹党的建设理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重要意义: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⑵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三篇:《党性修养参考题》选题范围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党性锻炼》学习心得
谈谈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必要性
研究生:朱永明 年级:级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
班级:江苏分院班
姓名:
学号:
二0一一年七月
今年是我党建党90周年大喜的日子,通过《党性锻炼》的学习,我对党员在新时期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我认为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好传统其主要内容是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和流血牺牲,披荆斩棘,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自强不息。
一、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过时
有人讲,艰苦奋斗精神,过去有用,现在过时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考察时,就尖锐地批评了这种观点。他说:“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使将来我们的国家发达了,人民的生活富裕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不能丢。那种认为艰苦奋斗是老一套、已经过时了的想法是错误的,也是很有害的。”为什么说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过时?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是我国初级阶段的需要。牢固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党的性质和肩负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邓小平同志在1989年一次讲话中讲到:“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按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说法,从讲这句话时算起,60至70年,也就是到本世纪中叶,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刚好相符。可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艰苦奋斗的阶段;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也是艰苦奋斗的阶段。
二、艰苦奋斗的要求并不高
艰苦奋斗,并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该带头做到。首先,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艰苦奋斗的典范层出不穷。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不乏甘于清贫、勤政廉政的好官,曾看过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代廉吏于成龙》这部连续剧,感触颇深,于成龙一生把勤奋节俭、廉洁从政作为自己的天职,把救民水火、为国效力作为自己的人生信念。他爱民恤民,布衣素食,甘愿吃苦受罪,生活极其节俭,被誉为“天下第一廉吏”。他为勉励自己,告诫部下,书写了一副对联悬于堂上,上联是:“累万成千,尽是朝廷正赋;倘有侵凌,谁替你披枷戴锁。”下联是:“一丝半粒,无非百姓脂膏;不加珍惜,怎晓得男盗女娼。”上联告诉为官者决不可贪赃枉法,“倘有侵凌”,当受“披枷戴锁”的严厉制裁,到时咎由自取,悔之晚矣。下联告诫为官者决不可贪小利
忘大义,若不珍惜百姓的血汗成果,则无异于男盗女娼之流。其律己之严,用心之良苦,可见一斑。常言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些清官廉吏,他们来也两袖清风,去也两袖清风,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无穷的思考,他们那种忧国忧民、勤政廉政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共产党员学习。其次,我们身边就有艰苦奋斗的榜样。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龙清秀,这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背后,都有一个个艰苦奋斗的故事。郑培民同志曾经担任领导职务多年,从市州委书记到副省长、省委副书记,可谓位高权重,但他始终做到艰苦奋斗,以自己的一生忠实实践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常说,“情浓钱淡”,“对待身外之物要铁石心肠”,“灯红酒绿不迷眼,不义之财不伸手”。当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人民群众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与革命战争年代相比,与建国初期乃至以往任何时候相比,我们今天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艰苦奋斗的标准,也应该与时俱进。我们今天讲艰苦奋斗,当然不是要人们去过清教徒式、苦行僧式的生活,也不是要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更不是要人们安贫守穷,穿草鞋、吃野菜,重新回到过去那种恶劣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去。强调艰苦奋斗,主要是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大力提倡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要求每个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三、艰苦奋斗的传统不能丢
我们提倡艰苦奋斗,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表态上,一定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一定要联系本单位和本人的实际。从当前我党的具体情况来看,党员干部大部分人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做得实、作风上过得硬的。但是,党员干部中缺少艰苦奋斗作风的人还是不少。作为党的干部,如果我们丢掉艰苦奋斗的传统,如果我们奢侈腐化,那么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只能是一句空话。艰苦奋斗,就要先从我们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
第四篇:中国新闻史整理
1.《大公报》
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
1902年创办于天津,由英敛之主持。该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英敛之主持,是张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
第二阶段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
第三阶段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
第四阶段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目前,《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为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2.《时报》
康梁保皇会在戊戌政变后直接出资于国内创办的日报,成为其在国内的重要喉舌。
1904年创刊于上海,梁启超参与筹办和撰稿,狄楚青主持。
该报主张君主立宪。为和《申报》竞争,该报在新闻业务上锐意革新,注重新闻时效和时事评论,受到知识阶层的欢迎,成为当时上海著名报纸。3.《民报》
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1905年创刊于东京的综合性月刊。孙中山指导了创办和前期编撰。
“三民主义”是该报主要的宣传内容,并对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作了很多报道。
为了扫除革命发展的思想障碍,该报主动向《新民丛报》发起论战。
虽然该报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带有狭隘民族主义色彩等缺点,但她总体把握了人民要求革命的时代脉搏,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4.《申报》:1912年史量才接办后,(1)大力开展广告业务,设广告推广科,使广告成为该报赢利首要来源;
(2)抓好发行环节,设立报纸推广科,并向外埠发展:
(3)加强基础建设,不断更新技术设备,使其成为当时全国设备最新、最完备的报纸;
(4)为避免政争牵连,该报实行政治不偏不倚,轻言论重新闻的编辑方针,聘请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任驻京特派记者,用大量专电等政治新闻补充言论不足,同时加重报纸的知识性、趣味性内容。
5.郑贯公
我国近代著名报人。
早年赴日留学,受知于梁启超。曾任《清议报》助理编辑。
后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组织开智社,在日本创办《开智录》。因谈及革命,被《清议报》解职,后任《中国日报》记者。
在香港先后创办《广东日报》、《有所谓》等革命报刊,其中,《有所谓》是当时港粤报纸中读者最广泛,发行量最高报纸。
其文思想新颖,以报纸为“笔枪”,鞑伐列强和清廷,受到爱国人士的普遍尊敬。
6.章太炎
中国近代著名国学家和报刊政论家。
戊戌变法时期,参加强学会,曾为《时务报》撰述。
1900年在《中国日报》等报纸发表文章排满,反对保皇立宪。
1902年后,为《苏报》撰稿,宣传革命,在《苏报》在案中被捕入狱,成为举国闻名的革命志士。
1906后赴日本任《民报》主编,继续宣传排满和保存国粹,成为《民报》最主要的政论作者和革命宣传家。他的政论逻辑严密,气势充足,陈古论今,在当时产生重大影响。
7.黄远生
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因采写新闻通讯而负盛名的记者。
先后编辑过《少年中国》、《庸言》等刊物,曾任《申报》、《时报》驻京特派记者,并为《东方杂志》等刊撰稿。
他认为新闻记者应有“四能”,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他常能采写到重大新闻及内幕新闻,材料丰富可靠,文笔鞭辟入里,成为民国初年新闻记者的巨擘。
他被革命党人误杀后,友人将他部分作品整理成《远生遗著》,是我国第一部报刊通讯文集。
8.邵漂萍
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
早在学生时代就被聘为《申报》通讯员;1911年协助创办《汉民日报》,兼任《浙江军政府公报》,从此开始职业报人生涯。
日本留学期间,在东京创办东京通讯社。
1916年回国后,受聘于《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撰写时评。
袁世凯死后,《申报》聘他为特派驻京记者,期间为之撰写的《北京特别报道》很受欢迎。
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
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自任社长,以“铁肩棘手”为座右铭。
同时他还兼任北大新闻研究会导师。
他最擅长新闻采访,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
9.申报--1872年创刊于上海,由美查创办,创刊时聘请中国人主笔,标榜要为中国兴利除弊,对清末基层官吏有所揭露,政治上持亲英立场,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大的中文日报。
10.时务报--1896年创办人梁启超,以宣传维新思想的变法主张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为其宗旨,是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报刊。
11.循环日报--1874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创办人和第一主编是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
12.中国日报--1900年1月创刊于香港,是兴中会办的第一个机关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最早的报纸,也是中国最早的革命报纸,主办人陈少白。13.民报--孙中山亲自主持创办的同盟会最重要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为大型政论型月刊,以“三民主义”为其宣传中心,前身是留日学生创办的《二十世纪支那》,主编胡汉民、章太炎。14.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主编陈独秀,1916年更名为《新青年》,1918年迁到北京,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合办,1919年又随陈独秀迁到上海,1920年5月改组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刊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党的理论刊物,1922年休刊,1923年在广州复刊成为党中央理论机关报,后来又由瞿秋白主编。15.每周评论--是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于1918年12月22日创刊于北京,是一份政治性很强的报刊,第25期前,由陈独秀和李大钊主编,第26期起由胡适主编,它与《新青年》相互补充成为五四运动时期重要的报刊之一。
16.向导周报--中国共产党第一中央政治机关报,1922年9月在上海创刊,1927年终刊,主编先是蔡和森,后是瞿秋白,始终把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放在首要地位,是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报纸。
17.政治周刊--1925年12月5日创办于广州,先后由毛泽东和沈雁冰任主编,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办的机关报,是宣传反军阀和揭露国民党右派,团结左派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思武器发挥了极大作用。18.《大清报律》(02论)1908年清廷为了限制报刊出版、发行,正式颁布《大清报律》。
其中规定:报纸在创刊前除了向警察机关注册外,还必须交纳保证金;每期报纸发行前必须将样品送行政或警察机关审查;禁止报刊刊登诋毁宫廷,淆乱政体,扰乱治安的言论,违者永远停刊;禁止发行未经官报、阁抄发布的谕旨和奏章;在国外出版的报刊违反以上规定者,由海关没收销毁。
此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新闻法。
19.《民国暂行报律》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简略的《暂行报律》,在正式宣布废除《大清报律》的同时,与报界约法三章。
具体内容有: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流言煽惑,关于共和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但在当时民主、自由气氛空前高涨的报界,此报律受到了报界的一致反对,孙中山明令撤销。
20.《报纸条例》
为了使摧残舆论暴行合法化,袁世凯在执政期先后颁布多条法律、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
1914年4 月颁布《报纸条例》,共35条,其中规定:禁止军人、官吏、学生和25岁以下者办报;报纸出版须到警察机关登记并交纳保证金;禁止报纸刊登“淆乱政体”、“妨害治安”和各级官署禁止刊载的一切文字;每天的报纸在发行前呈送报样给警察机关备案。
21.《出版法》
为了使摧残舆论暴行合法化,袁世凯在执政期先后颁布多条法律、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
1914年12月,袁世凯政府颁布《出版法》。
该法对包括报纸在内的一切文字、图画印刷物都作了类似《报纸条例》中的规定。
尽管法律已十分苛刻,而各地官府在执行过程中又层层加码。
22.“时务文体”是一种新型的报章文体。维新运动前,报刊上流行的仍是一种八股文和桐城派古文相结合的混合文体。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利用报刊极力倡导变法,议论时政,一种新文体应运而生。由于这类政论文章多以“时务”为内容,且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所载文章为代表,故称“时务文体
第五篇:新闻史人物
从新闻史“职业认同”的角度研究邵飘萍的新闻思想
【摘要】以往在各个时代对于邵飘萍新闻实践、新闻思想历史贡献的介绍都停留在概括与评价层面,缺乏对其职业心灵的研究,因而导致研究中没有“人”,也难以发现真正的“记者”。本文引入职业社会学中的“职业认同”概念,通过对邵飘萍从业缘起与动机、职业情感与忠诚态度、新闻或新闻职业认知、自我身份认同等要素的考察,呈现其从业过程中的动机、追求、情感甚或苦衷,以还原历史情景,展示历史研究的丰富性。
【关键词】邵飘萍职业认同新闻实践
新闻史人物的局限与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改革开放之前对于邵飘萍的研究相对冷清,又大多停留在他的新闻思想、新闻活动、办报特点、历史贡献等的探究与介绍层面。这种对新闻从业者思想、活动、贡献、特点等的研究,对后人开展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从这些研究中感受不到与每一个新闻从业者所处的人生情景和社会情景相应的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态度以及很可能存在着的价值、理念、身份、角色等方面的困惑与张力,因此也就看不到作为一种特殊职业群体的中国新闻从业者在新闻职业道路上草路蓝缕、一路走
①来的心路历程。
这种研究所带来的问题是,我们无法触摸到真正的活的历史,无法与新闻史上的各个人物进行心灵与情感的对话。我们看似对他们的思想、活动,对他们所说过的话、所创办的报刊了如指掌,实际上却并不了解他们。我们不知道他们何以要说那样的话,何以要办那样的报刊,不知道他们对自己选择的新闻职业到底如何认知,不知道他们选择新闻职业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动机、追求、情感甚或苦衷。从历史的纵向发展来说,我们无法从现有研究中看到新闻从业者职业意识、职业情感、职业认知等的发育、发展、演化之轨迹,无法把握其背后潜藏着的内在的规律性,因此也就无法由新闻史人物这一新闻活动主体来感受“历 史的丰富性”,来透视新闻与社会之间那种交互、交融的生动而复杂的景观。
职业认同,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既然职业的认同。具体地说,就是知道并认可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功能、意义、价值,就是在从事该职业过程中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什么是值得做的,什么是不值得做的,什么是必须坚持的,什么是必须避免的,并从内心真正珍视这些价值,坚守这些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弄清楚自己是该职业的从业者的东西。“职业认同是指个体对所从事职业的肯定性评价,它评定了个人自我认
②同中角色的重要性”。
一从业缘起与动机
从业缘起与动机和职业认同程度是审视认同状态与程度的最基本因素。从业者选择新闻职业,是发自内心的主动行为,还是迫不得已的被动选择,是基于“谋食”目的,还是基于对新闻职业的喜好或理想,抑或有超出新闻业之外的其他动机等,是透视新闻史人物职业心理状态和认同度的重要环节与层面。
邵飘萍1886年生于浙江东阳县(今浙江金华市)。1906年,他考入浙江省高等学堂师范科。这段生活使他眼界大开,三年间,他涉猎了大量当时激荡人心的书籍、报纸。晚清 的腐败动荡局势,立宪派、革命派的政治斗争都激扬起了他对时事、对报刊的兴趣,尤其是梁启超的文章,汪洋恣肆而又条理清晰,语言丰富又平易畅达,且笔锋常带感情,让他十分 着迷并进而崇拜,萌发了“新闻救国”的思想,想依靠报纸的舆论力量干预政治,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他曾说过:“余百无一嗜,惟对新闻乃有非常趣味,愿终生以之”。于是,①樊亚平《从历史贡献研究到职业认同研究—新闻史人物研究的一种新视角》 2009年8月
②魏淑华、宋广文《国外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利用课余时间他开始向上海《申报》投稿,决心通过自己手中的笔去反映民意,督促政府为民行政。然生逢乱世的邵飘萍,他的对手是那些喜怒无常的大军阀、大流氓,邵飘
萍作为文人的力量显得那么单薄,好似螳臂当车,但邵飘萍却无所畏惧,他要做那振臂高呼者以唤醒民众。从此邵飘萍开始了他和新闻事业的关系,开始了他“新闻救国”的征程。1909 年毕业后,邵飘萍返回家乡的一所中学任教,继续投稿《申报》并被聘为地方通讯员,还参加了进步文学团体南社,受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影响,思想上从崇拜梁启超转为敬佩革命领袖孙中山。武昌起义后,邵飘萍满怀为民主共和而战的激情,来到杭州,结识了知名报人杭辛斋,并与之携手创办了浙江军政府机关报《汉民日报》,还兼任杭州《浙江军政府公报》编辑和《申报》通讯员,从此开始了职业报人的生涯。
邵飘萍短暂的一生几乎是与新闻工作紧密相连的。1912 年杭州, 邵飘萍与杭辛斋携手创办了 《汉民日报》,大力宣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揭露贪官污吏的丑恶行为,抨击封建军阀的暴力统治。1914 年,邵飘萍与潘公弼、马文车等人共同创办了“东京通讯社”,分别向京、沪、汉等地著名报纸发通讯稿,揭露罪恶的二十一条。1916 年,邵飘萍被《申报》聘为驻京特派记者,主要为该报撰写“北京特别通信”。同年7月,因为愤慨于外国通讯社任意左右中国舆论,歪曲事实,他一怒之下在北京创办了“北京新闻编译社”。1918年10月5日,邵飘萍又独立创办了《京报》,并与此同时,联合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及教授徐宝璜一起创立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揭开了我国新闻学教育和研究的序幕。邵飘萍曾经说过:“余百无一嗜,惟对新闻事业乃有非常趣味,愿终生以之”。
二 职业情感与忠诚度
职业情感、忠诚度与职业认同有很大程度的关联,是判别认同与否及其程度的最直接和最显在因素,具体包括,对所从事职业是矢志不移、不弃不离,还是情非得已、三份热情、必欲离弃而后快;从业过程中是身心投入、尽职尽责,还是三心二意、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从这些方面考察新闻史人物,必能在很大程度上一窥其职业认同的真实状态。
高尚的职业道德观以及新闻职业“专业化”的努力便是邵飘萍的心路写照。新闻专业主③义的核心是形成一种正式的道德准则,以利用它来将新闻提升到职业化和专业主义的层次,而职业道德也成为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新闻成为一项专业的必要条件。邵飘萍最为重要的新闻道德思想是其很早就提出的“品性为第一要素”。邵飘萍说过,所谓品性,包含了人格、操守、侠义、勇敢、诚实、勤勉、忍耐等新闻记者应遵守的道德。邵飘萍所说的“品性”就是新闻职业道德的全部要求。他常以“铁肩辣手”自励,在他的办报生涯中,从未被反动军阀和帝国主义所左右。他说“愿有志于新闻事业者,振起其责任心,凡事必力求实际真相,以探究事实,不欺阅者为第一信条”。因为在邵飘萍看来,记者的责任心归根结底是追求事实的真实性,以此赢得社会的信赖。在强调记者的品德修养时,他又提出了“对于新闻之来源,宜始终绝对秘密”、“凡个人私事不问其善恶,皆不得用做新闻材料”,对于“欲以新闻之面具而利用报纸为之宣传”的广告及“淫乱性与残忍性”类的新闻,记者都必须严加防范,什么可以公开,什么应该保密,要以对社会、国家、事业是否有益来衡量。邵飘萍将自己的新闻职业道德理念在其出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中整理成章,为新闻工作者提供道德精神准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新闻工作并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新闻界鱼龙混杂,新闻工作者没有经过系统的新闻业务和技巧训练,以及缺乏新闻理念的熏陶,邵飘萍著书立说对当时中国的新闻工作具有现实意义,为新闻职业的“专业化”提供了一种可能。
1926 年在段祺瑞执政府门前,发生了骇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邵飘萍到出事地点及相关医院实地进行调查采访,连夜赶写出《世界之空前惨案———不要得意,不要大意》等文章,谴责段祺瑞政府的暴行。邵飘萍认为,记者是“布衣之宰相,无冕之王”,是社会之③张焱,《新闻专业主义对我国舆论监督的影响》,《求实》,2004年5月
公器,是“居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外的第三者”,应为人民所用。而报业是独立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第三种社会因素,负有教育民众、指导社会的责任。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邵飘萍确立了其独立的办报方针:一是监督政府,“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二是唤醒民众,教育民众;三是“顺时代进步之潮流”,表达报纸“对于解决时局的意见”。《京报》 创刊时,邵飘萍提笔书“铁肩辣手”四个字挂于编辑室正面墙上,每日观其以自勉及激励同仁,这都反映了邵飘萍胸怀真理、不畏强暴的倔强性格和办报宗旨。
直到 1926 年被害,邵飘萍一生都在为新闻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而奋斗。参照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报业是一种自治的体系,它应该且必须对政府、政党、政客采取一种独立和批判的态度,否则便不可能保持它在公众心目中的“保护者”形象,更不可能拥有公众的信任。邵飘萍在新闻实践中,一直以保守客观的态度、正确的立场判断是非。
三 新闻职业与自我身份认同
认同某一职业的基础是职业认知,它能强化认同,并赋予认同以较为明确的方向感。对新闻职业看似喜好和忠诚,但若对新闻或报刊的功能、价值,对新闻职业的社会意义等缺乏较为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其认同即使具备,也是“盲目”的,或基础不十分稳固的,反乏,则其认同不仅可以说具备,且属于有明确认知作为基础的较高层次的认同。
1918 年 10 月,邵飘萍与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及教授徐宝璜一起创立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并出版了我国第一个新闻学业务刊物——《新闻周刊》。揭开了我国新闻学 教育和研究的序幕。学会培养会员百余人,为新闻界输送了优秀人才。毛泽东、高君宇、罗章龙等都曾是该会成员。正是在新闻学研究会的学习,促使毛泽东在回到湖南后创办了《湘江评论》。继北京大学之后,平民大学、国立法政大学都曾聘邵飘萍为教员。虽然很忙,但邵飘萍想方设法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挤出时间,为学生们讲授新闻学基础知识、新闻材料的采集方法,以及对记者的修养要求。邵飘萍曾告诫学生,记者的第一要素为品性,品性要完 全独立,有操守人格,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泰山崩于前,麋鹿兴于左而志不乱”。记者要“主持公道,不怕牺牲”。他认为报纸的重要职能是“报告新闻”,而新闻必须“以真实为骨干,以兴味为血肉”,“凡事必力求实际真相,以‘探求事实不欺阅者’为第一信条”。只有“以事实和真理”教育读者,才能取信于读者。邵飘萍的讲课深入浅出,能够把理论与实际结合,另外还十分注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而深受学生欢迎。根据讲课内容再加上对国外新闻学专著的参考,以及从业的经历感受,邵飘萍撰写了《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两本著作。他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徐宝璜的《新闻学》一起构筑了中国新闻学的基础框架,是中国新闻学三本奠基之作。可以说,在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中,邵飘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于我国现代著名报人邵飘萍的政治身份,经过一些学者多方面的考证,己确认邵飘萍是共产党员(例如1986年《新闻学论集》第9辑《邵飘萍是产党员》文)。
可见,邵飘萍不但自始至终接受马列主义观点,在其主办《京报》上大力宣扬,并非都是客观介绍,可以说相当部分都带有主观好恶的理性色彩,他不象“蛰伸”,仅仅是一时头脑发热,而是始终如一地进行宣传直到被杀害。所以把邵飘萍说成“中国因宣传马克思主义而走上断头台的第一人”是合适的、恰当的。现在相当一部分的新闻学教材里,仍然把邵飘萍 的死因归咎为“得罪了直奉军阀而被杀害”的原因。然而,随着近年来对邵飘萍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尤其是考证出邵飘萍是秘密共产党的政治身份,给邵的研究带来了许多便利之处,也利于对其死因进一步探究。《关于邵飘萍之死》这篇文章最遗憾之处,就在于不明邵飘萍的政治身份进行考证,从而对邵在《京报》上的作为及在社会上的许多活动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果。今天,我们还一代著名报人邵飘萍遇害的本来面目,认识他在黑暗时代的办报艺术和他在新闻理论上卓越的贡献,都是十分有益的。同时,我们也对中国第一个殉难的共产主义战士
邵飘萍坚持马列真理、不畏强暴、鼓动被压迫人民向黑暗势力抗争的至死不渝的精神,表示 深深的敬意。
由于职业认同既强调“认同”,又强调“职业”(职业社会学意义上的“职业”),因此,引入“职业认同”对新闻史人物进行研究的目标就不仅仅要考察各个新闻史人物对其新闻或办报工作是否认同或认同度的高低,而且要追问这种认同是否建立在职业社会学意 义上的“职业”之层面上,是否真的是一种真正的职业层面上的认同。要追问从业者的认同是否是真正的职业层面上的认同,就必须以职业社会学中对成熟职业的内涵界定为考察视角。职业社会学认为,成熟职业至少应具备这样四个条件:具备该职业所独有的知识、技能和理念体系;不受外界干预,具备一定的职业独立性与自主性;具有超越个人谋生层面的利他主义动机;具有职业伦理意识及相应的伦理行为等。
基于此,在考察邵飘萍的职业认同层面时,从这些方面出发去辨析和呈现是十分重要的。这种辨析不仅有助于判定各个新闻从业者的认同是否建立在真正的职业层面,而且有助于呈现各个新闻从业者职业发育与成长的程度与状态,进而勾连和描画出新闻从业者群体的职业因子逐渐育化的历史轨迹。这一点也是过去的新闻史人物研究所缺失的。
由于职业认同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过程,因此,在引人“职业认同”对邵飘萍进行研究时,应注意用动态的、历史的目光观照每一个新闻史人物的职业认同状况和职业因子
④发育情况,以使研究能够呈现给读者一种“动起来”的“记者”或“报人”的诞生史
和成长史,也以此实现“职业认同”视角可能带给新闻史人物研究的意义。
将“职业认同”引入到新闻史人物研究中,无论其着力点在“认同”,还是在“职业”,其总体目标与核心宗旨都是,为了探寻职业社会学意义上的“记者”或“报人”的成长与发育的足迹,为了找到与历史上的“记者”或“报人”的对话通道,为了感知他们从事新闻 职业的理想与困惑,激情与无奈,呈现他们选择和从事新闻业的职业心史。
为了达到这样的研究目标与宗旨,必须依托与各个新闻史人物直接相关的第一手资料,尤其是其留下的自述性文字,同时,要努力运用新史学领域所崇尚的“还原历史情境”、“回归历史现场”等史学研究新方法与路子,在研究每个人物过程中,尽量将其从业动机与缘起、职业认知与追求、职业情感与忠诚、职业身份与角色等,置于其个人生活情景和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情景中去呈现.另外,还必须对过去的新闻史人物研究进行“去魅”。
【参考文献】白寿弃主编《中国通灼第一卷《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程丽红《清代报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商娜红《试析多重背景下媒介职业化规定性的建构》,《现代传播》2002年5期
李良荣《当代西方新闻嫌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10-113页
方汉奇《近代中国名记者·序一》,工林根主编《近代中国名记者》,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④方汉奇《清末政论报刊与民众动员·序言一》,唐海江《清末政论报刊与民众动员:一种政治文化的视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