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简报(2013年度丰收杯)
我市粮食生产再传捷报 获得全省粮食“丰收杯”奖第一名
近日,四川省人民政府通报了2013年度粮食生产目标考核结果,达州市人民政府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获得2013年度全省粮食生产“丰收杯”奖(全省市级2名),我市的渠县人民政府、宣汉县人民政府同时获得“丰收杯”(全省县级20名)。
全省粮食生产“丰收杯”奖评选自2009年开始,每年一届,由各地自行申报,根据各地当年粮食产量、种植面积、单产水平、粮食作物优质专用率、组织管理5个指标,结合省政府下达给参评市、县的当年相关目标进行打分,共评选出积分靠前的市(州)2名、县(市、区)20名,由省政府决定授予全省粮食生产“丰收杯”,同时给予产粮大市(县)500—1000万元的奖励资金补助。
2013年,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开展粮油高产高效创建,扎实推进现代粮食产业基地建设,创新农村经营体系,积极引导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实现了粮食总产“七连增”。特别是粮食总产当年增量显著,2013年省政府下达我市粮食生产任务276.53万吨,实际完成粮食总产量281.69万吨,较2012年度增加7.36万吨,超省下达目标任务5.16万吨(1.032亿斤),超额完成目
第二篇:农业保险——为丰收加个“保险”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频发、受灾面广、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迁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致灾因素的变数加大,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有加剧的趋势,灾害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愈来愈大,而这首当其冲的主要是农业、农村和农民。
近年我国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和高附加值农业的发展,农业的高投入、高产出也同样伴随着高风险。农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弱势产业,农民作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谁来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利益?
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农业保险已引起有关专家和业内人士的强力关注,农民的保险意识也越来越强,迅速推进农业保险业的发展,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风险保障,作为对基础产业的支持,建立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十分必要。
农业保险——为丰收加个“保险”
身陷“怪圈”,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
农民想投保,但交不起钱;农民能接受的,保险公司又赔不起。高赔付导致了农业保险的高保费,而高保费又令更多的农民买不起保险,现在我国农业保险就这样在 “怪圈”中徘徊。综观我国20多年的农业保险史,从数据统计可以看出,我国自1982年到1992年10年间,农业保险呈逐年上升趋势,到1992年商业性农业保险费收入达到8.17亿元,占当年国内财产保费收入193.1亿元的4.2%。1993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由于多种原因,农业保险开始萎缩。1999年农业保险费收入仅为5亿元,占当年国内财产险521亿元保费收入的0.95%。到了2002年农业保险费收入为4.8亿元,占保险夜总收入的0.16%,仅为农业生产总值的0.04%,是20多年来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在保费减少的同时,农业保险的险种也在不断减少,由最多时的60多个险种,下降到目前的不足30个。并且目前国内也仅有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两家公司有少量的农业险业务。农业保险的惨淡不禁让我们发出一声叹息:谁为农业保驾护航,谁为丰收加个保险?
对于我国农业保险所遇到的问题,业内专家总结了4点原因:
1.保费较高,农民难以接受。一些地方农作物险种的费率高达9%~10%,也就是说农民投保1000元的保额需要交100元保费;而有的险种虽然价格相对便宜,但保险期限短,续保也不方便,百姓自然不热衷。
2.我国农村目前确实存在着单个农户生产规模小、收入低、保费低、农户分布比较分散等问题,制约了农业保险的进一步发展。
3.理赔程序复杂。一个渔场保了险,然后死了鱼,找保险公司索赔。面对这么多死鱼,保险公司很难辨认哪些是保过险、哪些是没有保过险的,照单全赔当然招架不住。
4.在投保意识方面,有些部门、有些农民,不理解农业保险“花钱买平安,聚万家之财,补若干户损失”的内涵,而把农业保险与乱摊派、乱收费和加重农民负担相提并论,从而加大了开展农业保险的难度。
在现阶段,各种性质的农业保险经营机制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从理论上讲商业性保险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但它在相当程度上不适合大部分农村地区目前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政策性保险需要各级政府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但同目前许多地方农民还是“靠天吃饭”,财政还是“吃饭财政”的状况相比,要求各级政府用财力支持农业保险不太现实;农村合作保险受政策影响和经营规模的限制难以形成规模。
他山之石,国外农业保险的主要模式
目前,国外农业保险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1.前苏联的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模式。即政府设立专门经营农业保险的机构,并提供部分基金以及大量的管理费用。2.西欧的政策优惠模式。即相互竞争的互助保险社和商业性保险公司承办农业保险,政府不直接参与农业保险的经营,但对农业保险给予税收等政策的优惠。3.美国的国家和私营、政府和民间相互联系的双轨制农业保险保障体系模式。农作物保险是由美国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FCIC)、私营保险公司、农作物保险协会共同参与开办,实行强制与自愿保险相结合。美国政府对农作物保险通过保费补贴、业务费用补贴、再保险、免税等形式给予扶持。4.日本的民间非营利团体经营、政府补贴和再保险扶持模式。日本农业保险采取强制性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的方式。
美国农业保险的特点是它从自由竞争、自主经营的模式转变为政府高度调控、立法管理的模式转变为政府高度调控、立法管理、财税补贴的经营模式,并且在国家干预理论的影响下,这种保险制度沿用至今。从政府的绩效看,它确实起到了保证美国农业发展,稳定农场主收入的作用,并已成为世界上农产品的第一大国。
加拿大农业保险的特点是:农业保险计划是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由联邦、省、农场主共同分摊的保险体系。农业保险计划由省政府根据各省情况制定,并由省政府推出和管理。虽然农业保险计划是依法制定并在全国实施,但其实施的原则,不是强制保险。政府是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等经济手段鼓励农场主自愿投保加入农业保险计划,保证农场主有一稳定收入,并据此建立起一种保险补偿机制。农业保险的风险均为自然灾害所造成,为提高农场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理赔原则不是保多少赔多少而是按预估或保证产量的80%比例赔付,以降低逆选择和道德风险。联邦政府的责任是制定全国农业保险的统一标准,确定全国实际产量和预估产量的比例,与省政府分摊管理费用;组织再保险安排,省政府的责任是推动农业保险计划执行和管理,包括向农场主推销该计划损失的评估,保险费用的收取,及时赔付,与联邦政府共同分摊农业保险计划的管理费用。
法国农业保险的特点:第一是农业保险组织健全,业务范围广。作为法国主要农业保险组织的中央农业保险公司,下设66个地区级保险公司,250000个基层保险公司。机构设立不受行政区域的限制,而是按照农村经济区域设立。农业保险公司在承保农作物、牲畜等种植业、养殖业标的物的基础上,还可以以全国农民财产和20%的农民为承保对象。此外农民全部参加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农业保险公司下属的再保险机构,负责对内外的分保。
第二是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法国国家农业灾害保证基金会,专门负责补偿农民的损失。这笔基金的50%由政府从预算中列支,并对农作物雹灾险的保费提供了部分补贴,比例为20%。法国政府规定,农业保险公司不向国家缴纳营业税和所得税。凡经营有余,可留作总准备金或返还给被保险人。正是这种政府的鼓励,法国农业保险发展很快。
第三是法国农业保险采取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的投保方式。法国政府规定,除第三者责任外、狩猎保险、自然灾害保险属国家强制保险外,其余都是自愿保险。自然灾害保险是通过向农民征收10%的保险税,由保险公司代收,然后上缴国家农业灾害基金会,基金会对赔款限额做了专门规定。法国农业保险对农作物只保成本。
破冰之旅,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
1.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保险组织体系,为保险的发展作组织保证。
首先,根据我国农业生产幅员辽阔,各地发展不平衡及农业保险自身的特点,在我国应建立以合作保险为主体的农业合作保险组织符合中国国情,农民易于接受同时也便于管理。合作保险组织可分为3个层次:(1)农业互助保险组织。其合作范围可以乡为单位,保障对象直接面对农户。(2)农业互助保险合作社。其保险对象为互助织织,合作范围可以县为单位。(3)区域性保险合作联合社。其保险对象为农业互助保险合作社,其保障范围,可按照农业经济地理区划而成的农业区域。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区域农业保险发展,这符合风险的集中或组合管理原理。其次,适时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产品具有社会公共福利性,各国都把农业保险作为农业保护的主要内容和有力手段,在政策上和财力上作大力支持。农业保险在各国都主要是一种政策行为,因此我国也应及时筹集资金,组织机构,建立我国的农业保险公司。农业保险公司除经营一般业务外,主要为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
以合作保险组织为主体,以农业保险公司为主导,其他保险公司作为补充的多层次农业保险组织体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2.保险实施方式的选择。
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主要采取自愿方式。实践表明,在农业保险发展的初始阶段,农民保险意识较差,自愿保险方式易导致投保面过小,范围过窄,这一方面导致保险组织分散风险的能力降低,赔付率升高,另一方面又迫使保费率上升,较高的保费率反过来又抑制保险需求,赔付率的升高又限制保险供给,农业保险就难以发展;但强制实施方式,又容易引起农民的反感。因此在保险实施方式的选择上,一方面应强化宣传手段,另一方面应区别情况,对种养殖业应强制保险,对其他险种则采取自愿方式。国家对农业保险政策的倾斜。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对以政策性为主的农业保险业务靠政府在财力上的支持是有限的。但在政策上的倾斜是现实的。农村改革的成功,没有人再怀疑政策在中国农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扶持,应充分利用政策手段制定优惠、灵活的扶持政策,扶持农业保险的发展。如近期内可采取:免征农业保险业务的一切税费(目前只免征5%营业税),加大保险组织自身的积累功能;放松放宽并且积极引导农业保险组织资金的运用,增强其资金的增值功能;在再保险方面提供优惠等措施。加快《农业保险法》的制定与实施。
目前我国的保险法规不健全,特别是缺少农业保险立法,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已于1995年10月1日起执行,但这部法律主要是规范和保障商业性保险公司的经营引为,对于农业保险都明确提出“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的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但目前仍未出台。因此我国应尽快出台《农业保险法》及有关法规制度保证农业保险的健康运行。
今年3月1日上午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副主任施兴忠从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拿到了农委牵头筹建“上海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正式批文,这也是我国第一家专业农业保险公司的“准生证”。业内人士感言,这张“准生证”的颁发标志着我国新一轮的农业保险经营机制改革已经启动,是我国农业保险踏上“破冰之旅”的开始。可以说在我国农业保险能否真正崛起关系到农业的基础地位的稳固,关系到9亿中国农民能否改变“靠天吃饭”的命运。让农业保险真正为我国农业保驾护航,我国农业的丰收才能真正“保险”!
相关链接
农业保险是指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农业保险按农业种类不同分为种植业保险、养殖业保险和林木保险;按危险性质分为自然灾害损失险、疾病死亡保险、意外事故损失保险;按保险责任范围不同,可分为基本责任险、综合责任险和一切险。
我国开办的农业保险主要险种有:农产品保险、生猪保险,牲畜保险,奶牛保险,耕牛保险,山羊保险,养鱼保险,养鹿、养鸭、养鸡等保险,对虾、蚌珍珠等保险,家禽综合保险,水稻、蔬菜保险,稻麦场、森林火灾保险;烤烟种殖、西瓜雹灾、香梨收获、小麦冻害、棉花种植、棉田地膜覆盖雹灾等保险,苹果、鸭梨、烤烟保险等等。
第三篇:第七届丰收杯运动会开幕辞
同志们: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我市农牧区各族人民满怀丰收的喜悦迎来了昌吉市第七届“丰收杯”农牧~动会的胜利召开,本届运动会是我市农牧区各族人民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于展现我市农牧区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推动我市农牧区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此,我代表市委、市人民政府对本届农牧~动会的胜利召开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对组织和参加本届运动会的各乡镇、办事处,特别是承办单位三工镇表示衷心感谢!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市农牧区各族人民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依托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经济,使广大农牧民的经济收入连年增长,富裕起来的农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提高,市党委、政府对农牧区广大人民的文化体育生活非常重视和关心,每逢重大的节假日,举办文艺汇演、运动会等活动丰富和活跃我市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体育活动。
本届农牧~动会设有蓝球、拔河、中国象棋等9个运动项目,都是大家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运动项目,我希望各参赛代表队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比赛原则,在比赛中以高昂的斗志,最佳的精神状态赛出风格,赛出成绩,赛出水平,赛出友谊。
最后,祝本届运动会~成功,祝与会的各位领导、同志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第四篇:农业发展简报
工作简报(第二期)
抓规模种植促农民增收
今年,我镇党委政府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起“围绕农业做文章、抓住机遇强产业”的工作思路,将农村种植产业上规模、农村建设上档次、农民收入上台阶放在突出位置来抓,立足我镇丰富的光热资源,扎实推进冬季马铃薯产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
一、领导高度重视,产业发展有后盾。为将镇党委政府推动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农民致富的决心和讯息传递到广大干部群众,我镇召集镇、村、社三级党员干部()人,举行马铃薯产业发展动员大会。会上,焦书记作重要讲话,他强调,全镇党员干部要切实关注我县特色早市蔬菜生产基地项目,围绕项目壮大支撑产业、搞活农村经济,认真把握我镇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审视当前“三农”发展的新形势,吃透用活国家、省、州和县关于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为老百姓增产增收谋思路、出实招、划蓝图,更要实干苦干加巧干,为披砂镇的马铃薯产业发展事业增添发展后劲,注入披砂镇党员干部想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的激情。
二、到田间地头作考察,科学论证选址。镇党委政府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原则,从交通、劳动力、土质、水源、基础设施和群众思想等方面着手,对全镇7个村进行实地走访、调研,认真分析我镇发展马铃薯产业的优势条件、市场前景,广泛与群众交心谈心、沟通思想、交换意见,并结合县农业局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分析意见和建议,决定将条件成熟、发展空间大、群众积极性高的大花地村建设成为披砂镇的马铃薯产业村、特色村、样板村,有效保证了产业发展的科学性、可行性。
三、干部帮扶到村社,群众实干出效益。为确保马铃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真正实现惠农增收的工作目标,镇党委政府抽调镇、村、社三级中经验丰富、业务熟悉、作风踏实的干部,组成马铃薯产业发展工作小组,以沉下去干工作,跑起来抓发展的姿态,高要求抓发展、促发展,进村社作思想动员工作,到田间指导打厢整地,耐心讲解农药使用标准,跑部门协调农用物资,上网监测市场价格,通过不断深入细致的工作,大花地村马铃薯产业已初具规模,种植马铃薯亩,产量吨,群众单项增收元,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曲靖市农业抗旱夺丰收工作总结
曲靖市农业抗旱夺丰收工作总结
(2010年12月2日)
今年以来,面对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和“6.25”特大洪涝灾害的严峻考验,全市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抗旱救灾工作会议及有关文件精神,围绕“抗大旱、保民生、促生产、保增长”的部署和要求,按照“小春损失大春补,调整结构增效益,拓宽渠道促增收”的思路,正视旱情,增强信心,调结构,推科技,促转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抓好抗旱减灾工作,为确保全年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降低、农村发展不减速赢得了主动。
一、广泛动员,积极组织开展抗旱救灾
一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灾情发生后,市委、市政府把抗旱救灾保民生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进行紧急部署,党、政主要领导多次指示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全力以赴做好抗旱救灾工作,确保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及时确定了“以水为中心,以水作文章,苦战100天,保障3月份、攻坚4月份、决战5月份”的思路,积极应对、周密部署,提出了严格要求,强化了责任、明确了任务、完善了措施。二是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各级党委、政府迅速行动,协调配合,并肩合作,及时组织开展有效的抗旱减灾工作。我局结合部门职责,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支持抗旱救灾工作,在项目安排、资金下达时与抗旱救灾保春耕有机结合,做到统筹安排。三是社会各界积极响应。中央、省驻曲单位、社会各界都纷纷举行抗旱救灾献爱心捐款仪式,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慷慨解囊,踊跃捐资,及时对接,真帮实扶,与灾区群众携起手来,并肩作战,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旱救灾,形成了大灾当前、匹夫有责、齐心协力抓抗旱的浓厚氛围。四是广大干部群众不等不靠。灾情面前,广大干部群众克服“靠天等雨”的松懈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及时动手,不等不靠,疏浚渠道、打井、筑坝引水、购买小型抗旱机具,开动一切水利设施,抽、引、提相结合,渠、井、塘一齐上,多引、多提、多拦、多蓄水,增加抗旱水源,积极开展抗旱保苗活动,多渠道开展自救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和影响,确保大灾之年减产不减收。
二、立即行动,认真落实各项科技抗旱措施
一是抓查灾核灾。全市农业部门迅速组织人员,加强苗情、墒情、病虫情监测,查清灾情,搞好灾情评估,做好灾情的核查、统计和上报工作,全面掌握全市旱情灾害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信息预警和灾情报告制度,落实专人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实行旱情周报制度,重大旱情和重大措施每天一报。密切关注近期天气变化和旱情发展变化以及各地抗旱工作进展情况,主动及时上报灾情和抗旱春管措施工作进展情 况,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二是抓分类指导。对受灾较轻的农作物加强春季田间管理,采取秸杆覆盖、地膜覆盖、提墒保墒、中耕镇压、喷药、追施拔节肥和抗旱剂来增强抗旱能力,促使增产;对已绝收的地块及时翻犁整地和增施有机肥改土,提早春耕备耕;落叶果树推广绿色生物覆盖技术,保持土壤水分,做好果园间种、树盘覆盖、滴灌等抗旱技术。三是抓宣传培训。广泛开展抗旱技术培训和宣传,普及抗旱知识,以技术明白纸、科技光盘、简易图书、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手机信息等多种载体广泛传播抗旱春管技术和信息,增强农民群众科学抗旱意识,提高科学抗旱能力。四是抓春播准备。根据农作物需水特性,合理安排大春作物播期,做到适时播种栽插。水稻育秧重点推广钵盘旱育秧、两段育秧、湿润撒播育秧和异地育秧,确保水稻秧苗适时移栽;玉米推广营养袋育苗移栽、“三干”播种、湿直播、抢墒盖膜集雨节水和地膜覆盖技术;马铃薯推广脱毒种薯和免耕覆盖栽培技术;蔬菜重点抓好抗旱播种、育苗、栽植,田间管理上做好抗旱浇水、追施腐熟的清水粪等工作。同时,提早制定改种方案,做好改种种子等农资准备,对确实无法保证用水的田块,及早做好种植计划调整,进行水改旱以扩大玉米、马铃薯、杂粮杂豆等耐旱作物种植面积,避免抛荒摞荒,减少灾害损失。五是抓综合防控。持续高温为病虫越冬创造了条件,各级植保部门切实抓好油菜蚜虫、菌核病,麦类蚜虫、锈病,马铃薯晚疫病,瓜果类蔬菜白粉病、地下害虫的监控防治工作,同时,提前制定“倒春寒”防范预案,积极做好人员、物资、技术准备工作。六是抓惠农政策落实。全市落实各项惠农补贴资金达52633万元,其中:粮食直补285万元;良种补贴4888.1万元;农资综合补贴35565万元;农机购置补贴3743万元;生猪调出大县奖励 4211万元;生猪良种补贴资金1641.1万元;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2300万元,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三、全力以赴,抓好抗旱减灾和春耕备耕工作 一是抓组织强领导。市农业局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相关科室、站、所、校、办、中心、支队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市科技抗旱救灾指导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组,负责指导全市的抗旱救灾工作。各县(市)区农业部门也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构,全力抓好抗旱救灾保民生保春耕活动。二是抓落实强责任。研究下发了《关于实行领导挂钩指导抗旱促春耕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开展“百日抗旱促春耕,高产创建夺高产”活动的通知》,安排100名市农业专家、1000名县级农业专家,协同农业部、省农业厅下派我市的专家指导组、指导技术服务队的50名专家深入9县(市)区、115个乡(镇),500个重点村委会实行分片包干,会同当地农业技术人员,深入抗旱一线开展巡回科技培训、指导和服务工作,做到旱情不解除,工作不 停止。三是抓投入强保障。除上级补助资金外,市农业局从部门预算经费中挤出抗旱救灾保春耕补助经费到各县(市)区、主要用于良种研发、抗旱育苗和扶贫联系点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确保春耕生产有序推进。各县(市)区在广泛动员、组织发动群众生产自救的基础上,也安排了抗旱救灾专项资金。四是抓春耕强生产。围绕粮食播种面积860万亩、总产250万吨,经济作物播种350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增10%的目标,重点抓好种子、农膜、化肥等农用物资的储备、调运、供应工作,因地制宜做好大春备耕工作,抓住时令,落实改种任务,做好改种补救工作,切实做到粮食作物损失经济作物补、上季作物损失下季作物补、种植业损失畜牧业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增辟水源抗旱保苗,最大限度减少小春生产损失。全市供应“两杂”良种1554万公斤,同比增64万公斤,其中:杂交玉米种子1263万公斤,同比增13万公斤;水稻种子270万公斤,同比增29万公斤;各种化肥(折纯)27.6万吨;农药3420吨;农膜9714吨。五是调结构增效益。根据水资源分布和水量情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点抓好品种结构、种植结构调整。全市大春粮播面积由计划545万亩调到600万亩:水稻由80万亩调减到40万亩;玉米由240万亩增加到280万亩;马铃薯由200万亩增加到230万亩;大豆杂粮由25万亩调到50万亩。特色产业面积355万亩,同比增36万亩,重点发展节水、耐 旱、生育期短、比较效益高的优势特色品种。无水源地方实施水改旱40万亩,改种玉米22万亩、马铃薯8万亩、大豆杂粮5万亩、蔬菜5万亩。六是推科技促增收。全市派出11475名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举办科技培训4190次(期),培训农民32.8万人次,下发技术明白纸、科技光盘、简易图书和抗旱短信155.3万张(条),市级十项重点科技措施推广2606万亩,同比增170万亩。落实部、省、市级高产创建样板80片,示范面积83.76万亩,超计划127%;推广间套种示范推广面积550万亩,完成计划数100%;推广玉米地膜覆盖251万亩,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的85%;完成畜种改良68万窝(头、匹、只);发放牲畜口蹄疫、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1200、415、872万毫升,免疫注射牲畜、禽类、猪748、830、402万头(只),全市没有因旱灾死亡一头牲畜,没有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保障了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
四、统筹兼顾,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面对特大旱情和严重的“6.25”特大洪涝灾情,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抗大旱、抗长旱、打持久战”的思想,紧紧围绕“六个确保”目标,把抗旱救灾保民生、抓春耕、促发展作为检验各级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领导科学发展、应对急难险重事件的重大考验,作为最 紧迫、最重大的政治任务,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一手抓抗灾救灾,一手抓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做到组织领导到位、人员力量到位、工作落实到位、措施保障到位。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全力以赴,强化措施,积极应对,迅速组织力量抗旱减灾、生产自救、稳定民心,切实做到了抗旱保春耕、保生产、保民生、保安全、保稳定,最大限度降低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了农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取得了好于预期的成绩。据农情统计,全市农牧渔业产值“五增一减”,农牧渔业完成产值280.05亿元,同比增18.7%,实现农业增加值140亿元,增18.6%,其中:粮食产值52.2亿元,增24.9%;油料产值2.25亿元,减46.4%;特色产业产值75.1亿元,增44.8%;水果产值3.5亿元,增59%;水产产值7亿元,增5.3%;畜牧产值140亿元,增7.7 %。粮食播种完成870万亩,同比增1.4%;产量25.46亿公斤,同比增4.26%,连续7年获得丰收;平均单产292.5公斤,同比增3%。特色产业基地完成366万亩,同比增13.7%,比规划目标增16万亩,增4.6%;产量356万吨,同比增28万吨,增8.5%;实现产值82.1亿元,同比增23.58亿元,增40%。肉类总产达116.76万吨,增13.46%。全市新增农业龙头企业16个,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61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资产42亿元,实现产值15亿元,增15%,带动农户212万户(含重复带动),户均增收650元。新增 转移输出劳动力14.3万人,超计划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