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元丹同志为民族新闻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元丹同志为新闻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元丹,于1938年4月17日生于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阿什罕苏木高日苏嘎查希地胡都格艾里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大专学历。中共党员。主任编辑。1955年参加工作,曾从事小学教师、旗文教局教研员、旗政府秘书等工作。元丹同志在初中时就爱读蒙文报,从1958年就开始在蒙文报上发表消息,为后来搞新闻工作打下了基础。1964年元丹同志三喜临门:被选为全区模范通讯员、加入中国共产党、调入内蒙古日报社。1998年退休后,笔耕不辍,继续写作,在报刊上用蒙汉文又发表千余篇文章,又编著、翻译出版4本书。2001年被内蒙古党委宣传部聘请为新闻阅评员至今,10年间共写200余篇阅评报告,继续为新闻工作做出贡献。
长期坚持学习,不断提高
政治理论水平和文化学识水平
元丹同志是共产党培养出来的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他在土改时 参加儿童团,上学和工作后入团入党。六十多年来,他将革命导师列宁“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教导作为座右铭,使学习成为他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使他坚定了理想信念,提高了政治思想觉悟,提高了文化学识水平,适应了省区一级党报新闻工作的需要。
他从年轻时就开始认真学习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到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从《毛泽东选集》到《邓小平文集》、《江泽民文集》等一系列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对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的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和著作,凡是公开发表的都认真阅读,反复学习,掌握精神实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观,坚定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几十年来,元丹同志为党的事业忠心耿耿,爱岗敬业,忘我工作,处处发挥共产党员模范带头作用。1985年被选为内蒙古日报社模范党员。1992年任科教政法联合党支部书记,两年间支部荣获“达标先进支部”、“先进支部”、“自治区直属机关党的先进组织”三个光荣称号。从2001年至2008年担任内蒙古日报社蒙编退休人员党支部书记,支部获“先进党支部”光荣称号,个人获建党80周年内蒙古日报社“优秀共产党员”、2004年获“优秀党务工作者”光荣称号。所有这些,使他具备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应有的政治素质。
因为家境困难,元丹同志于1948年10岁才上学,小学、中学共学习七年半。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文化科学知识。六十年代初,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函大蒙古语专业,学习三年半毕业,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元丹同志从小受到蒙汉两种文化的熏陶。刚上学他学习《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名贤集》等旧书。在赤峰蒙中上学时用蒙汉两种文字授课。毕业后博览群书,走自学成才之路。他自修了《大学》、《中庸》、《论语》、《诗经》、《唐诗三百首》、《宋词选》、《古文观止》、《古代散文选》(上、中、下,约百万字)、《史记》、《元史》、《中国通史》、《世界史》、四大名著以及《蒙古秘史》、《格斯尔》、《江格尔》、《黄金史纲》、《蒙古源流》等百余部古今中外经典著作,从而丰富了自己文史知识,提高了写作水平和翻译水平。为了适应工作需要,他还学习了许多科学知识,创作了百余篇科普作品,出版了4本科普著作。曾任内蒙古科普作家协会蒙文委员会主任委员,为促进我区蒙文科普工作做了大量工作。这一切,使自己具备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应有的科学文化素质。
努力钻研业务,主持特色专栏,注重系列报道,为办好蒙文报做出积极贡献
元丹同志在内蒙古日报社蒙编科教部工作期间,具体负责教育、科技、体育、卫生、新闻出版、图书发行、文物考古、蒙古语文和学术研究等方面的宣传报道。特别是对我区蒙古学研究工作,宣传报道了20年。他编译了近千万字稿件,采写的蒙汉文见报稿达2000余篇,其中有20余篇获各种奖励。
1980年2月,经元丹同志提议,在蒙文报上开辟了《内蒙古今昔》(后改为《文史》)专栏,至1998年退休一直主持了19年。专栏一经推出,引起强烈反响,区内多家蒙文报纸立即跟进,开辟类似专栏。该专栏的主要功绩在于打破了多年来在“极左”路线影响下报刊上不许刊登少数民族文史的禁区,刊载了大量蒙古族古今人物、历史事件,内蒙古地区名胜古迹、文物考古、城镇沿革、庙宇文化、风土人情、古籍整理等内容丰富的稿件,对读者学习历史知识,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主义,促进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起了潜移默化作用,成为蒙文报品牌专栏。同时对蒙文报拓展报道面,增加读者群,增强蒙文报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做出积极贡献。专栏被选为条目收录于《蒙古学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
元丹同志与社会各界有广泛联系,经常向有关单位宣传蒙文报的重要作用,与他们合办栏目,扩大了蒙文报的影响。经他联系和主持,先后与内蒙古科委、环保局、文化局、语委合办了《科技成果与适用技术》、《环保知识一百题》、《文物与考古》、《学好母语》专栏,时间均在一年以上,刊登了大量稿件,大大提高了蒙文报知名度,增强了宣传效果。他特别注意用系列报道形式集中突出报道各个时期宣传中心,系统传授各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受到社会好评。如为庆祝自治区成立40周年,《文史》专栏推出《内蒙古革命斗争史》11篇;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推出《内蒙古人民人民的抗日斗争》18篇;香港回归祖国时推出《香港150年风雨历程》4篇等。《文史》专栏还推出《我区文物十大发现》、《蒙古文化史100篇》、《蒙古史名词注释100例》、《蒙古语词汇来源考》28篇、《内蒙古地名考》5万字、《蒙古语文科研成果》20篇等近20组系列报道;《科技园地》专栏推出《农牧业适用技术》16篇、《蒙古族白食》12篇、《星火计划成果》15篇、《蒙古包及其用具》系列文章2万字、《奔向月球》系列文章1.5万字、《地震知识五十问》等十几组系列报道;《体育》专栏推出《蒙古族与弓箭》、《博克技艺》5万字、《全民健身问答100题》、《老年健康与运动》20篇文章等系列文章,从而扩大了报纸信息量,增强了知识性、可读性,为学术界也提供了大量珍贵资料。多次主持重大报道,采访众多著名学者,写出多篇精品力作,数次荣获各种奖项
从70年代末开始,元丹同志受报社领导委托,多次主持和参加了全区、全国和国际会议重大报道活动,用蒙汉文写稿,每次都出色完成报道任务,受到社领导和有关单位表扬。
1979年主持报道了在呼和浩特召开的中国蒙古史学会成立大会;1982年带领4人,主持报道了规模空前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历时26天,发稿113篇,受到读者和领导好评;1994年,带领2人,主持报道了自治区成立37年来首次召开的全区学习蒙文蒙语表彰大会,共发稿108篇,受到语委表扬,本人被选为自治区直属机关学习蒙文蒙语先进个人;1989年,用蒙汉文主持报道了中宣部、国家民委、中国记协在呼联合召开的全国少数民族文字报纸经验交流会,发6条新闻,主办单位满意。1987年参加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大庆报道,用蒙汉文发稿30篇。后又同汉编同志一起跟踪报道原国家副主席乌兰夫同志在内蒙古的视察活动。1987年和1988年分别主持了内蒙古大学国际蒙古学学术讨论会和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秘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报道,一人共发15条新闻。1988年10月,赴北京参加首届全国农民运动会报道工作,发稿6篇。1990年北京亚运会规模空前。元丹同志带领体育组编辑共发127篇稿件,个人撰写5篇评论,其中《这是多么大的变化——有感于从“东亚病夫”到举办亚运会》获自治区亚运会报道好新闻奖。1991年自治区举办了史无前例的那达慕大会。元丹同志受社领导委托,带领2人从3月到8月历时半年,圆满完成了报道任务,个人用蒙汉文写稿63篇,其中2篇获宣传部那达慕大会好新闻一等奖。1994年9月,以56岁高龄记者身份,赴北京参加第六届远南运动会报道工作,发回11篇稿件,其中《我区选手边建新夺取北京远南运动会首枚金牌》获自治区首届残疾人事业新闻一等奖。
在工作期间,元丹同志采访了数十名区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向读者宣传了他们的卓越贡献。世界著名语言学家清格尔泰几十年学术成果,旭日干博士回国后所取得的多项科研成果,我区蒙文电子软件研究的创始人、高级工程师嘎尔迪的业绩,我区蒙古史专家、内蒙古师大教授金峰,内蒙古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纳古单夫,我区第一个语言学博士哈斯巴特尔,第一个历史学女博士乌兰,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景贤,以及旭日干博士的日本导师花田章,日本著名蒙古学专家小泽重男,法国女蒙古学专家罗博特.阿玛荣等专家学者的学术业绩,都通过他的采访在报纸上得到了宣传。
元丹同志写的新闻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也很高。他新闻敏感性很强,善于发现和扑捉新闻。在几十年的新闻生涯中创造了自己主题鲜明、语言简练、平铺直叙、富有逻辑的写作风格。文章新而活,短而精,既有深度又有力度,因而人们都很愿意读他的文章。1979年他去科右前旗采访,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用蒙汉文写出了《做为阶级的牧主阶级已被消灭》的长篇调查报告,在牧区引起很大反响,受到极好宣传效果。1988年去赤峰采访,他在“要想富,挖古墓”的一片杂音中,运用逆向思维,敏锐地发现阿鲁科尔沁旗蒙古族兄弟二人将在野外捡到的300余件珍贵文物全部交给国家的感人事迹,写成《牧民之心比金子还珍贵》的通讯,获全国好新闻二等奖、全区优秀广播电视节目一等奖。《继承优秀遗产 弘扬民族文化——近百种蒙文古籍重新面世》,1992年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局首届全国繁荣出版好新闻三等奖,是我区该奖项唯一获奖作品。《告别“铅”与“火”,走向“光”与“电”——我国蒙文报刊实现激光照排》,获1994年内蒙古新闻一等奖,全国蒙文报纸好新闻二等奖。新华社《每日电讯》和《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发表。作为新闻作品条目被收入《蒙古学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有近20篇报道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民族团结》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刊播。退休后撰写的《翻译在办好蒙文报中发挥巨大作用》等4篇文章获自治区行业一、二等奖。(祥见附件)。
元丹同志非常注意传、帮、带,把帮助青年新闻工作者成长当做自己重要责任。在他担任科技组负责人的18年中先后有3名研究生、5名本科生来组里工作,但没有一名是学新闻的。他百问不厌,诲人不倦。带领他们下乡采访,传授采访艺术,一字一句修改他们的稿件,辅导他们组版、画版、修改大样。他们进步很快,有6人获全区、全国奖十余次,获奖作品都经元丹同志修改。后来有的当了主任编辑、高级编辑,有的当了部主任。比如斯日古楞同志1991年从北京用汉文发来我区选手宝玉获古典式摔跤金牌的消息,元丹同志用蒙文翻译并制作标题:《过关斩将 宝玉夺冠》,再结合这一新闻获全区好新闻一等奖、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又如吴海龙同志,于1987年从内蒙古大学研究生班毕业分配到报社,当了一年记者后来到科技组。元丹同志帮他很快熟悉了编辑业务,加上自己刻苦努力,作品屡获大奖。1994年元丹同志在组里第一个力荐他为全区首届十佳新闻工作者候选人,当年被选,1997年又被选为全国百佳,为后来升职直到报社副总编辑打下了良好基础。组里出现这样的人才,元丹同志感到非常高兴和自豪。
重 要 论 著 简 介 与 评 析
元丹同志在35年新闻生涯和退休后的12年中,撰写了几十篇重要稿件,编著、翻译了20本著作,对民族新闻工作和蒙古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将重要论著评析如下:
一、《蒙文版<内蒙古日报>概况》 1988年,元丹同志受内蒙古党委宣传部委托,为中宣部所编的《当代中国·新闻篇》一书撰写了《蒙文版<内蒙古日报>概况》,约2.1万字。他在没有现成材料可参考的情况下,用三个月时间,翻阅了40多年的蒙文报纸,掌握大量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对全国第一张少数民族文字党报40多年的经验和教训做了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为继续办好蒙文报和研究蒙文报业发展史提供了珍贵资料,受到时任社长的傅克家同志肯定和表扬。该文于1989年和1990年分别被收入内大出版社出版的《内蒙古新闻事业概况》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纸概况》一书。
二、《那达慕史话》 1991年,内蒙古举办了史无前例的那达慕大会。元丹同志在出色完成大会常规报道任务的同时,与汉编王羽同志合作在汉文报上推出以章回体裁编写的《那达慕史话》三十回,约3万字。史话从古代成吉思汗祭敖包开始,一直写到1991年那达慕大会,对蒙古族800年的那达慕大会历史第一次做了较全面、系统的介绍,成为大会宣传报道的精品专栏之一,引起读者广泛关注,受到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领导同志的表扬。许多读者来信来电要求印刷成册,广泛发行。
三、《决不能把五千份报纸带进二十一世纪——关于实施蒙文报发行工程的建议》 元丹同志于1996年5月撰写的这一《建议》中用翔实的数字说明内蒙古日报蒙文版自九十年代以来发行量逐年下降的趋势,即从1990年的9026份下降到1996年的5013份,6年下降4000份,报社领导和群众都很担忧。文中分析了下降的原因,提出了扭转局面,提高发行量的具体办法。《建议》极具说服力,办法切实可行。将《建议》交给报社领导和自治区有关领导。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乌云其木格阅后于5月10日批示给社领导。批示说:“元丹同志的建议很有价值,请报社领导研究采纳,改进蒙文报编辑与发行工作”。宣传部部长周德海同志批示:“元丹同志根据报社党委提出的总体工作计划,拿出了一个搞好蒙文报发行的实施意见,我认为很好。叫工程也好,叫战役也好,我看是否先抓一个重点突破,这就是文中点到的哲盟、教育系统。普遍做工作,重点突破,然后再扩大成果。总之,我意这件事是应该下力量抓一下了,因为这也是事关全局,事关党的民族语言文字使用等政策,事关民族素质提高的大事”。对区党委领导同志的批示,社党委及时传达贯彻,并成立了蒙文报发行工作领导小组,提出了扩大发行的具体措施,不但当年遏制住了蒙文报发行量下降的趋势,而且开始有了增加。这是元丹同志对扩大蒙文报发行量所做的一件好事。
四、《办好少数民族文字报纸之我见》 发表于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的《蒙古学沧海拾贝》一书,一万余字,是元丹同志于1986年撰写的一篇重要论文。论文有序言,分“不可替代的宣传工具”、“不可动摇的党性原则”、“独立负责的办报精神”、“丰富多彩的报道内容”、“能征善战的新闻队伍”五个部分。论文站在全国的角度,对分布在11个省区的13家少数民族文字报纸做了简约介绍后说:“我国有这么多少数民族文字报纸,是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不可相比的。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少数民族在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地位”。论文阐述了少数民族文字报纸的性质和任务:“少数民族文字报纸是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根本性质上是和汉文报一样的,都是党的喉舌,党所领导的人民政府的喉舌,人们群众的喉舌,是党同少数民族人民群众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它的任务就是要用大量的、生动的事实和言论,把党和政府的主张及时地、准确地传播到民族地区,以唤起广大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地为实现党的主张而奋斗”。准确论述了少文报与汉文报的关系:“省自治区一级的少数民族文字报纸,同它们的汉文版一样,都是各该省自治区党委的机关报。它们同汉文版的关系不是主从关系,而是平等关系,两种文版,缺一不可,不能互相替代,只能相辅相成,各自发挥特有的作用,共同完成一个民族地区的宣传报道任务”。整篇论文立论严谨,视野开阔,论据翔实,说理充分,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元丹同志从七十年代就开始研究新闻理论,在报刊上发表近20 篇论文。在1980年第六期《蒙古语文》杂志上发表4000余字的论文《坚持自主办报方针 办好蒙文报纸》,深刻批判了“四人帮”破坏党的民族政策,扼杀少数民族文字报纸的罪行,提出了蒙文报要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前提下,实行自采自编,编译结合,以编为主的编辑原则,在蒙文报界起了拨乱反正的作用。1995年在《新闻探索》杂志上发表具有7000余字的论文《论正确处理办好蒙文报纸的几个关系问题》,深刻论述了蒙文报与汉文报的关系、蒙文稿与汉文稿及新华社通稿的关系、采编与翻译的关系、报纸与广播电视的关系、民族特点与地区特点、时代特点的关系,有独到见地,获全国蒙文报纸新闻理论奖优秀奖。1996年在第5期《新闻探索》杂志上发表题为《抓住机遇 繁荣蒙文科普创作》论文,获自治区首届蒙文科普创作研讨会一等奖。退休后在《新闻探索》杂志上发表的《怎样抓新闻》五篇系 列文章引起读者广泛关注。
五、《真实的记录——元丹新闻作品选》 1997年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25万字,是献给《内蒙古日报》创刊五十周年的重礼。收录了作者1979 —1997年20年间所采写的有关蒙古学研究的消息、特写、通讯以及内容广泛的言论、心得体会共165篇作品,是元丹同志20年从事蒙古学研究宣传报道工作的丰硕成果。自序《蒙古文化·蒙古学·蒙文报》中充满激情地表达了作者对蒙古文化、蒙古学研究和蒙文报纸的无限热爱和眷恋。全书分《丰富多彩的蒙古学信息》、《硕果累累的专家学者》、《蓬勃发展的学术研究》、《历史悠久的民族体育》、《试手练笔的评论文章》、《记录真实的心得体会》六个部分。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是内蒙古蒙古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黄金时期。这本书真实地记录了内蒙古是怎样从一个蒙古学相对落后的地区一跃而成为世界蒙古学研究中心之一的奋斗历程。
六、《内蒙古是怎样成为世界蒙古学研究中心的》 论文,6500字,发表于2005年5月7日《内蒙古日报》汉文版,是元丹同志退休后写成的有关蒙古学研究的一篇重要论文。论文在国内比较早的用书面形式提出内蒙古已成为世界蒙古学研究中心之一的论点,在蒙古学界引起很大反响。论文说:“内蒙古是蒙古族发祥之地,是世界上蒙古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对蒙古族历史文化的研究也有几百年,取得过不小的成就。但由于种种原因,至20世纪80年代之前,内蒙古始终没有成为世界蒙古学研究中心,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现在,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经过内蒙古各族蒙古学者几代人的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到20世纪末,终于使内蒙古成为了国际上公认的世界蒙古学研究中心之一,园了老一辈蒙古学者的‘世界中心梦’,为整个国际蒙古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论文的精彩部分是内蒙古成为世界蒙古学研究中心的十大因素:第一、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创造良好科研环境;第二、成立群众学术团体,广泛开展学术交流;第三、创建专业研究机构,深入开展科研活动;第四、搜集整理大批古籍,为科研打下坚实基础;第五、学术人才脱颖而出,新老接替后继有人;第六、继承创新研究手段,促进科研快速发展;第七、推出大批精品力作,展示累累学术成果;第八、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发表出版大批论著;第九、分支学科门类齐全,业已形成完整体系;第十、经常开展学术交流,借鉴国外学术成果。十大因素,全面系统,内容具体,论据充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归纳“十大因素”,属国内首次。
七、《二十世纪中国蒙古族三百名人》 连载于2000年第5期至2001年第12期《身边科学》(蒙文)杂志,约10万字。是元丹同志经过一年半时间的艰苦努力,花费极大的心血而编著的重要成果。
300百名人主要是在20世纪功成名就的人,分15部分介绍。
1、自然科学家:李四光、特睦格图、杨石先、巴玉藻、萨本栋、萨本茂、杨宗磐、吴超元、旭日干等14人;
2、医学家:古纳、白清云、苏荣扎布、于庆祥、王永福、罗布桑、阿拉巴金、舍英、包金山、阿古拉、穆精阿等11人;
3、哲学、历史、蒙古学家:艾思奇、黄静涛、戈瓦、孟和巴图、特布信、亦邻真、留金锁、郝维民、金峰、格·孟和、义都合西格等16人;
4、文化名人:罗布桑却丹、克兴额、布和贺希格、诺勒格尔扎布、萨空了、额尔敦陶克陶、李鸿范、洛布桑、浩·巴岱、索特诺穆卓玛绰、拉西东日布、玛尼扎布、仁钦戈瓦、赛熙雅拉、布林特古斯等18人;
5、蒙古语言学家:清格尔泰、确精扎布、那森柏、哈斯额尔德尼、诺尔金、昭那斯图、道布、宝祥、新特格、图力更、布和吉尔嘎拉、乌·满达夫、乌·那仁巴图、额尔德尼、德特格等16人;
6、文学家:巴雅尔、那木吉乐舍旺、曹都毕力格、仁钦道尔吉、巴·格日勒图、索德那木拉布坦、纳·赛西雅拉图、哈·丹碧扎拉桑、贺·宝音巴图、乌·苏古拉、其木道尔吉、道荣嘎、宝音和西格、乔日拉扎布、苏尤格、宝力高、贺希格陶克陶、德斯来扎布、芒·牧林等24人;
7、作家诗人:嘎莫拉、纳·赛音朝克图、阿·敖德斯尔、巴·布林贝赫、玛拉沁夫、萧乾、扎拉嘎胡、李准、牛汉、额·根吉叶、其木德道尔吉、格尔乐朝克图、朝克图纳仁、云照光、杜格尔苏荣、朋斯克、莫·阿斯尔、齐·莫尔根、那·阿拉坦莎、博·敖斯尔、阿尔泰、阿云嘎、特·赛音巴雅尔、力格登、勒·敖德斯尔、策·杰尔嘎拉、席慕蓉、苏赫巴鲁、查干、敖力玛苏荣等40人;
8、翻译家:阿萨拉图、奥尔黑勒、胡尔查、色道尔吉、璞仁来、额尔敦巴特尔、特·曹都、那顺德力格尔、斯楞、东和尔扎布等11人;
9、说书艺人、口头文学家:绰旺、琶杰、毛依罕、扎那、乌苏胡博彦、道尔吉、宝音诺木和、桑巴拉敖日布、乔吉戈瓦、沙格德尔、高朝、巴拉吉尼玛等12人;
10、画家、书法家、雕塑家、摄影家:常书鸿(一说满族)、胡佩衡、陈志农、朝鲁、侯一民、官布、旺钦、乌力吉图、妥木斯、布和朝鲁、思沁、那木斯赉、阿木尔巴图、包世学、萨因章、田宏图、纳日松、文浩、阿·占布拉、哈旺扎布、纳穆吉勒等22人;
11、艺术家:广布道尔吉、赛夫、麦丽丝、永儒布、扎木苏、美丽其格、莫尔吉夫、图力古尔、阿拉腾奥拉、色拉西、孙良、桑都仍、齐·宝力高、高·清格勒图等26人;
12、歌唱家、演艺家、舞蹈家:哈扎布、查干巴拉、拉苏荣、腾格尔、敖登高娃、宝音德力格尔、德德玛、牧兰、言慧珠、鲍琦瑜、斯琴高娃、斯琴塔日哈、莫德格玛、娜仁花等31人;
13、英雄模范人物:邰喜德、好特老、胡和勒泰、宝日勒岱、龙梅、玉荣、萨仁格日乐、前德门、赵云峰、永青扎布等12人:
14、革命烈士、民族英雄:旺丹尼玛、席尼喇嘛、陶克陶、嘎达梅林、齐金山、荣耀先、关起义、索立波、李裕智、多松年、苏剑啸、贾力更、高风英、巴彦玛等18人;
15、政治家、军事家、党外人士:乌兰夫、吉雅泰、特木尔巴根、毕力格巴图尔、奎璧、李森、克力更、哈丰阿、王再天、齐燕铭、吴涛、朋斯克、廷懋、孔飞、阿斯根、杰尔格勒、乌兰、特古斯、乌力吉敖其尔、梁漱溟、博彦满都、鄂其尔呼雅克图、达理扎雅、乌兰葛根等46人。(实际317人)。名人传记开始发表,引起读者,特别是老一代读者的关注,不少人来找作者,主动推荐自己或别的名人。名人传记对研究20世纪中国蒙古族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保存价值。
八、《内蒙古蒙古学百年百事》 专著,精装,30万字,2004年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是全国唯一用“百年百事”形式出版蒙古学研究成果的图书,2006年获内蒙古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本书通过记述20世纪100年中内蒙古地区蒙古学研究100件大事,介绍了内蒙古举世闻名的蒙古学教育、研究、出版机构及学术团体;介绍了蒙古学学术带头人、著名专家学者及其他们的突出业绩;有关蒙古学振奋人心的新发现和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著作;产生过深远影响的蒙古学全国和国际学术讨论会,以及百年来所发生的有关蒙古学重大事件。该书注重蒙古学研究成果的的原创性和首创性。按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写成的这本书,是对20世纪内蒙古蒙古学研究的全面回顾和提要式概括,是普及蒙古学知识的好教材,蒙古学研究的好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
该书得到社会很高评价。著名蒙古史专家金峰教授在为本书撰写的前言中说:“元丹同志不是专业研究人员,但他酷爱蒙古学,宣传报道蒙古学二十余年”,“为了写这本书,他翻阅了大量有关蒙古学书籍。同时蒙古学许多重大事件他都亲见、亲历,因而该书内容丰富,材料翔实,涉及蒙古学二十多个学科,可以说是对20世纪内蒙古蒙古学研究的简约总结”。自治区文联主席阿永嘎于2006年9月25日在《内蒙古日报》蒙文版上发表的题为《民族形象新的写照——读元丹同志<内蒙古蒙古学百年百事>有感》一文中说:“在此书中不见我们经常夸耀的博克选手和追风骏马,也不见征服群雄的英雄业绩,而可以看到一大批为发展民族文化而奋力拼搏的蒙古族文人的形象,可以看到在过去百年中所发生的蒙古学研究的诸多大事。从此可以肯定,蒙古民族不仅是一个英雄的民族,而且是在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的民族。足以证明,在蒙古草原上不仅出现过许多英雄好汉、著名博克,而且也出现过许多学者专家和文化名人”。“此书给我们的启发是:蒙古文化是成熟的文化”、“在漫长的时间里蒙古文化源源不断,经久不息”、“蒙古文化内容丰富,具有世界影响”。“该书介绍了蒙古族百年来文化发展众多大事,传播了丰富的文史知识,从而大大提升了该书的学术价值”。呼和浩特民族大学教授萨·乌仁在2007年第2期《中国蒙古学》杂志上发表的《评<内蒙古蒙古学百年百事>》一文中说:“虽已退休但无限热爱蒙古文化、仍在宣传蒙古学的老一代新闻工作者元丹先生编著的<内蒙古蒙古学百年百事>是以20世纪内蒙古有关蒙古学研究为主线写成的知识性专著。该书的出版不仅是对20世纪内蒙古蒙古学研究的一次总结,而且对读者传播了蒙古学知识,对蒙古学研究工作者提供了极好的参考资料”。
九、《蒙古学沧海拾贝——元丹文集》 作品选集,蒙汉合璧,37万字,2007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元丹同志退休后出版的又一力作,是献给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重礼。本书主要收集了作者1997年,特别是1998年4月退休后用蒙汉文在报刊上发表的94篇文章。内容也是以蒙古学研究为主,分为:蒙古学与文物与考古;蒙古文化与蒙古语文;蒙文报纸及经验教训;蒙古学者与蒙文图书;蒙古村落及回忆和缅怀;汉文作品;蒙汉文附录七个部分。本书内容丰富多彩,记述了内蒙古蒙古学进入新世纪以来所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学术性,对研究21世纪前10年蒙古学提供了资料。书中《内蒙古成为世界蒙古学研究中心的十大因素》、《有感于改“盟”为“市”》、《盟市冠名与民族文化》、《“昭君文化”与“呼和浩特历史文化”的关系》、《蒙语是贫乏的语言吗?》、《蒙语养我半世纪》、《蒙文报纸与技术职称》、《捍卫蒙文报纸自采自编权》、《内蒙古应打历史人物牌》、《毛主席为我改写名字》、《贫苦人家50年》、《永远的90岁》等稿曾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汉文简版《内蒙古蒙古学百年百事》、《那达慕史话》、《办好少数民族文字报纸之我见》、《蒙文版内蒙古日报四十年》、《决不能把五千份蒙文报纸带进二十一世纪》等汉文力作也被收入书中。其中《我国第一位研究古代蒙古族藏文著作的博士——额尔敦白音》,引起社会关注,内蒙古许多媒体、新华网及香港、美国有关华文报做了转播和转发。更值得一提的是《蒙古族民歌<诺恩吉雅>的最新信息》、《昭乌达民歌<诺恩吉雅>再访》、《确有其人 确有其马——蒙古族民歌<诺恩吉雅>追本溯源》、《传说与事实之间——与<叙事民歌‘诺恩吉雅’所创年代之我见>作者商榷》、《诺恩吉雅的四个故乡》等蒙汉文稿件在报纸上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诺恩吉雅》是蒙古族群众最为喜爱、广泛传唱的一首民歌。但是否有其真人和歌曲产生的年代向来有争议。元丹同志自2003年开始,通过对参加过诺恩吉雅婚礼的老人、诺恩吉雅在世亲人的采访和查阅有关资料,证明诺恩吉雅是敖汉左旗第15代王爷官布扎布的女儿,生于1915年左右,大约在1942左右嫁给巴林左旗牧区,男人名叫达力扎布,人称包团长。诺恩吉雅因得肺结核,不到半年就病死了。《通辽日报》汉文版于2004年7月17日转载了元丹同志文章《确有其人 确有其马——蒙古族民歌<诺恩吉雅>追本溯源》,引起通辽市有关领导的注意。于是该报就请一位学者撰写了《叙事民歌<诺恩吉雅>所创年代之我见》一文,认为诺恩吉雅是奈曼旗王爷的弟弟德木楚克道尔吉的女儿。诺恩吉雅的故里在哪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此在内蒙古所有蒙文报刊、广播电视上掀起了一股蒙古族民歌追本溯源的热潮,仅内蒙古日报蒙文版就发表20余篇有关蒙古族民歌追本溯源、研究民歌涉及的内容及社会作用、艺术性及民歌演唱技巧的稿件,全区蒙文媒体刊播的此类稿件和节目不下一百个,至今还在刊播。这一热潮进一步促进了已进行多年的民歌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可以肯定,这里有元丹同志做出的一份贡献。
《蒙古学沧海拾贝——元丹文集》一书,于2007年3月9日举行了首发式,新闻出版界、教育界、文化界、文艺界、语文界、政界和社会名流200余人到会祝贺。他们当中有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宝日勒岱、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妹妹玉荣、自治区文联主席阿永嘎、内蒙古人大民委主任额尔敦扎布、内蒙古日报社副总编岱钦、内蒙古日报社纪检委书记郭漠南、内蒙古日报社蒙编总编室主任吴海龙、内蒙古广播电台原台长额博力图、实践杂志原副总编桑·舍力布、内蒙古大学教授、博导苏尤格、内蒙古大学教授、博导其木德道尔吉、内蒙古大学教授、著名评论家刘成、著名诗人力格登、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蒙学院院长特木尔巴根、著名蒙古族民俗研究专家布林特古斯、著名正骨专家仁钦忠乃、著名马头琴手钱·巴雅尔等专家学者和名人,他们赞扬元丹同志老有所为,老有所学,鼓励他再接再厉,再创辉煌。内蒙古电视台著名主持人那顺到会即兴朗诵《蒙古学沧海拾贝颂》,使首发式推向了高潮。对这次首发式,内蒙古日报蒙文版、内蒙古广播电台蒙语节目、电视台蒙语节目、《身边科学》杂志都进行了报道。
《蒙古学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 元丹同志退休后于2000年被聘任为该书编委。该书是蒙古学各学科知识的汇总,是概述古今中外蒙古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综合性权威工具书,是列入国家计划的蒙古族文化建设的宏伟工程。《全书》共20分卷。新闻出版卷蒙文版于2003年、汉文版于2009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元丹同志经过多次艰苦采访和查阅几十年报纸,用蒙汉文为新闻出版卷撰写了报界人物、报纸专栏、新闻作品、新闻专著等方面内容的120个条目,约8万字,为该书的出版做出了贡献。
十、《新闻阅评200篇》 稿件正在整理之中。元丹同志因搞了三十多年的新闻工作,有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因而于2001年被内蒙古党委宣传部聘任为新闻阅评员,至今10年,已写新闻阅评稿200余篇。他的任务是阅评全区蒙文报为主,兼评其他报纸。元丹同志在阅评工作中一丝不苟,认真负责。他遵循党的新闻工作方针、政策、原则,遵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正确舆论引导人、提高媒体引导能力为中心,对报纸宣传进行准确及时、有效的评点,为新闻舆论宏观调控提供了有价值的服务。十年来每天坚持阅读各种报纸,一方面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不断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提高自己政治辨别能力,一方面积累资料,归纳整理,深入分析,写出了许多质量上乘的阅评报告,受到宣传部有关领导的表扬。如2003年写的《“要让非公有制经济唱主角”的提法值得商榷》一稿上,时任宣传部部长助理的贾学义同志批示说:“元丹老师的《商榷》一文,有理论,有事实,颇有说服力,而且观点十分正确。今后要多刊登这样高质量的阅评报告。只有这样才能对有关单位有所补益”。《内蒙古蒙文报纸积极为促进就业鼓与呼》一文,被中宣部《内部通信》2009年第3期上转载,为内蒙古新闻阅评工作争了光。《蒙文报应加强自己的评论》、《内蒙古日报蒙文版“电子商务通草原”一稿引起中央媒体关注》、《牧区人民抗灾保畜斗争的真实写照》、《新闻翻译混乱何时休》、《这则消息无新闻》、《草原盛开新闻奇葩——锡盟<新牧民报>闪亮创刊》、《“星座”专栏开不得》、《党报不宜转载<参考消息>文章》、《党报不应为这样的宣泄提供阵地》、《国际问题报道不能随心所欲》、《中央文件不能随便改译》、《内蒙古日报蒙文版双语诉讼的调查提出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通辽日报蒙文版长篇调查报告透漏牧区集中办学出现的新问题》、《贪官何以冠“草原”?》、《解读中央文件 岂能冲破底线》等阅评报告,对媒体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改进报纸宣传报道都起了很好的监督和引导作用。
元丹同志今年已经72岁了,他是一个意志超凡的老人。他在2008年6月初做了胃切除手术。但他出于对阅评工作的热爱和负责,伤口还没有拆线,就让老伴拿来报纸,躺在病榻上细细阅读报纸,用心分析问题。出院后不久就写出了两篇阅评报告,当月被采用。现在仍带病坚持搞阅评工作。从这些行动中就不难理解他在《回首往事》一文中写的几段话:“人生七十,古来稀之,而今百岁,已不稀奇。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尚存一息,奋斗不已。人到临终,全不由己,笑别人生,融入自然”。
社 会 评 价
元丹同志是我区一位资深的老记者、老编辑,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名望。自九十年代以来,区内不少媒体刊登文章,宣传他的业绩。内蒙古科技报刊社副社长伊·苏雅拉图在1995年第4期《身边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笔力不衰 爱心不减》;全区新闻十佳、全国百佳吴海龙在1997年第1期《鸿雁》杂志上发表长篇通讯《人的心劲——记元丹先生事迹》;主任编辑贺灵在2006年第1期《新闻探索》上发表通讯《元丹先生晚年生活的乐趣》、在内蒙古日报蒙文版上发表通讯《兄弟四人的四部著作》(2005.12.4);高级编辑特木尔巴根在《赤峰日报》蒙文版上发表通讯《元丹先生和他的<内蒙古蒙古学百年百事>》(2006.4.30),对他几十年的新闻生涯和突出业绩进行宣传。
不少蒙古族名人和作家为元丹同志题词和写诗。蒙古族文化名人、翻译家、全国政协民委原副主任洛布桑为元丹同志《蒙古学沧海拾贝》一书题词:“忠诚为党报事业献出心血的元丹同志为蒙古文化的繁荣发展增添了不朽的优秀作品”(2006.6);内蒙古自治区文联主席、著名作家阿永嘎题词:“霜叶红于二月花”(2006)。老诗人杜古尔苏荣、老画家布和朝鲁也为他写了赞美和鼓励的优美诗篇。著名诗人、内蒙古作协名誉副主席力格登为他写了48行的一首诗:《福寿安康——祝名记者元丹先生七十寿辰》(2006.6.6)。诗中写到:“忠诚事业铸大山,浩瀚文章变长流,善用真理唤众生,文化史上功名留”。
现任中国蒙古语文学会会员、内蒙古蒙文翻译研究会会员(曾任常务理事)、《蒙古族民俗百科全书》编委、《汉蒙大词典》副主编、内蒙古党委宣传部新闻阅评员、《实践》杂志蒙文版特邀评刊员。曾任内蒙古民族学会会员、内蒙古科普作协蒙文委员会主任委员、内蒙古科委《内蒙古科技》蒙文版顾问、内蒙古科协《身边科学》杂志顾问、内蒙古日报社专家组成员。业绩被收入《蒙古学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中国少数民族人才辞典》、《中国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辞典》等辞书。
主 要 编 著 和 译 著
1、《甲申三百年祭》郭沫若著,元丹译,1974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2、《长征》主译,15万字,1977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3、《飞向月球》译著 4.5万字,1982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4、《科学与生活》 15万字,1977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5、《破除迷信问答》 合译,13.2万字,1985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6、《世界之最——地理分册》 主译,10万字,1981年教育出版社出版。
7、《内蒙古今昔》13万字,1989年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
8、《元朝史话》主译,15万字 1984年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
9、《鄂伦春族简史》 主译,16万字 1985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条例讲话》 译著,6.5万字,1988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11、《通讯特写选》 合作,23万字。1988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12、《金帐汗国兴衰史》 原苏联名著,曾获斯大林奖,主译,31万字,1991年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
13、《东方人的思维方式》合译,1992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14、《三字经》(新编)译著,原载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向导》杂志1995年第9期。
15、《科普知识800题》 主编,23万字,1996年内蒙古科普作家协会蒙文委员会出版。
16、《真实的记录——元丹新闻作品选》 27万字,1997年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
17、《会思维的机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 译著,16万字,1999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18、《内蒙古蒙古学百年百事》 专著,25万字,2004年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
19、《蒙古学沧海拾贝——元丹文集》 37万字,2007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20、《宋元战争史》 合译,46万字,2010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获 奖 作 品 和 所 获 荣 誉
1、《牧人之心比金子还珍贵》——1998年全区好新闻二等奖、全国好新闻二等奖。
2、《这么好的那达慕大会我们支持对了》——全区那达慕好新闻一等奖、全区好新闻二等奖、五省区党报好新闻二等奖。
3、《告别“铅”与“火” 走向“光”与“电”——我国蒙文报刊实现激光照排》——1993年内蒙古新闻奖一等奖、全国蒙文报纸好新闻二等奖。
4、《近百种蒙文古籍重新面世》——1992年获中宣部出版局首届繁荣出版好新闻三等奖。
5、《全区那达慕大会在呼和浩特隆重召开》——1991年全区那达慕好新闻一等奖。
6、《我区选手边建新夺取北京远南运动会首枚金牌》——1995年自治区首届残疾人事业新闻一等奖;《卖电视报——赛吉日呼喊了一声又一声》——获优秀奖。
7、《泳坛蒙族两小将》——1994年全区第八届运动会一等奖。
8、《翁牛特旗切实把林业放在首位》——1989年全区林业好新闻二等奖。
9、《各族专家学者精诚团结 奋力拼搏——写出一大批蒙古学精品力作》——1994年全区民族团结征文三等奖。
10、《翁牛特旗青少年科技活动硕果累累》——1992年全区科技兴区征文二等奖。
11、《蓬勃发展的蒙古学》——1991年“今日内蒙古”征文三等奖。
12、《拾金不昧的好兄弟》——1988年全区优秀广播电视节目一等奖。
13、《积极开展老年体育活动》、《我区首届女子摔跤比赛在呼市举行》、《内蒙古人民的爱国主义激情》——获自治区体委好新闻奖。
14、《人脑的秘密》——1983年全区优秀科普作品奖。
15、《蒙古高原雪人》——1988年全区科普作品一等奖。
16、《抓住良好机遇 繁荣科普创作》——1996年全区首届蒙文科普创作研讨会论文一等奖。
17、《金帐汗国兴衰史》——1993年自治区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8、《学习科学 破除迷信》——2003年全区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
19、《要以孝子之心 护理地球母亲》——1999年全区“大自然卫士杯”征文一等奖。
20、《论正确处理办好蒙文报纸的几个关系问题》——1996年全国蒙文报纸新闻理论奖优秀奖。
21、《翻译在办好蒙文报纸工作中发挥的巨大重要》——2000年全区蒙文翻译研究作品一等奖。
22、《内蒙古蒙古学百年百事》——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23、1985年被选为内蒙古日报社优秀党员。24、1998年获内蒙古日报党委在本报工作三十年以上的“老新闻工作者”奖章。
25、2001年被选为内蒙古日报社庆祝建党80周年优秀党员。26、2004年被选为内蒙古日报社优秀党务工作者。
27、1999年获《纳·赛音朝克图全集》编委会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联合颁发的荣誉证书:“感谢你在被誉为出版事业一座丰碑的《纳·赛音朝克图全集》的编纂出版工作中所提供的珍贵史料和大力支持,特发此证,以作纪念”。
28、2000年获《蒙古语辞典》编纂组颁发的荣誉证书:“蒙古语辞典是一部适用的传世巨著。在编纂出版发行中得到您的大力支持。特此致以衷心感谢”。
2010年6月
第二篇:为环保做出贡献
环境,对我们每个人来讲,都是很重要的。随着环境的变化,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天蓝,草绿,红花。这些都充分表明一点:祖国会变得更加美好。可是,这么美丽的环境,是怎样来的呢?那是为人们做出贡献气力的园丁和清洁工的结果。
园丁,为我们培养千千万万棵植物。他们的血汗都花费在每棵树,每棵花上。他们被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然而他们却毫无怨言。他们用生命绿化了南北,育出了红花,他们的精神可嘉。清洁工是城市的美容师。假如没有他们的辛劳劳动,没有他们洒下的汗水,就没有今天着整洁的街道,也不会有人们的欢笑。他们为我们日昼夜夜打扫着马路,每张纸,每个空瓶子,他们都尽不放过。他们默默无闻地为大家服务着,多么值得人们敬佩啊。我赞美辛劳的园丁,我赞美辛劳的清洁工,他们为我们身边的环境出了力,洒了汗,他们的精神值得我赞美和学习。
任何人在不顺利时,都常抱怨“我的命好苦”或“我的运气太坏了”······他们总是把失败的缘由,回之于四周的一切。这类想法,自然可减轻对自己的责备,也能够为失败寻觅到一个妥善的借口。但把责任推给四周的环境,就可以改变命运吗?假设只徒然感叹命运多舛,却不图挽回,那末你已屈服于处境的奴役之下了。我们相信,只要能够应用潜意识气力的人,想要实现任何目标都是非常轻易的事情,由于在生活中确切有很多真实的例子。假设你愿意尝试的话,你会发现你的目标终究会实现的。
不要把失败回咎于环境,由于这样只会使自己处在窘境中,因此更加腐化。只要自己创造环境的勇气,命运是把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的。
第三篇:踏实工作,为平罗县畜牧事业做出贡献
踏实工作为平罗县畜牧事业做出贡献
———平罗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姚占军同志先进事迹
姚占军现任平罗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副所长,现年42岁,1993年6月毕业于宁夏农学院兽医专业,大学文化,中共党员,高级兽医师职称。参加工作18年来一直在我县从事动物防疫、检疫、监督和畜牧技术推广、试验、示范工作。先后担任过动物检疫站站长、动物防疫监督所所长、动物疫病监测中心主任、监督执法站站长等职务。
该同志热爱畜牧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认真踏实,是单位技术骨干,具有较高的畜牧、兽医专业理论知识,经常组织培训中初级动物防检疫人员和青年农民;参与制定平罗县畜牧业发展规划,主持实施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项目和课题研究;承担单位学术论文、调查报告、项目报告的撰写,有10多份技术项目报告被采用;先后在全国畜牧类期刊上发表技术论文10篇;34次受到自治区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区农牧厅、区防疫站、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市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县委、县人民政府、农牧局和本单位的奖励。
一、以实际行动,发挥共产党员的表率作用。姚占军同志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将科学发展观贯穿到实际工作中,以自己实际行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严格执行国家、区、市、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
卫生监督工作部署,积极服从县农牧局和本单位的工作安排。积极学习,经常利用各种机会不断提高业务能力。积极参加区、市业务部门举办的防疫、监督、检疫知识培训班和兽医大比武竞赛活动,不断充实自己。在日常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中,处处深先士卒,起模范带头作用,以实际行动,发挥一名共产党员的表率作用。
二、履行职责,发挥作用。作为一名高级兽医师,一名从事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技术人员,他深知责任重大,工作的重要。在平时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上对得起领导的信任,下对得起同事的支持。在口蹄疫、炭疽病等防治工作中,多次深入疫情第一线,开展疫情调查、疫病诊断、病畜处置等工作,2001年至今先后扑灭各类疫情19起,扑杀病畜及同群畜1.1万余头(只),全部进行焚烧深埋处理,发挥一名业务技术人员应尽职责。
三、探索新机制,促进工作。2010年,他积极组织开展了动物及动物产品溯源体系试点工作,圆满完成了自治区农牧厅下达的工作指标,累计佩戴羊电子耳标1.1万套,上传信息6万多条,屠宰可追溯羊4659只,分割羊肉品种达20多个,初步实现了羊只从饲养、屠宰、加工、销售整个过程的可追溯,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为我县乃至全区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探索出一条新机制,此项工作得到农牧厅有关领导充分肯定,正在积极争取自治区郝林海副主席来我县视察此项工作。
四、积极开展防检疫知识培训和宣传工作。2008年至今他负责组织举办“全县动物检疫员、监督员执法培训班”、“全县兽药饲料培训班”、“全县动物诊疗培训班”等13场次,累计培训人数达910人次;承担百万农民、新型农民培训3各村,148人培训任务;开展各类宣传,发放“动物防疫法”350本,动物检疫监督知识、口蹄疫、禽流感等宣传挂图3000张,蓝耳病防控知识问答、执业兽医资格考试问答800本,产地检疫、动物性食品安全常识、猪流感防治知识、瘦肉精等宣传材料20000余份,通过宣传,为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社会氛围。
五、积极参加区市竞赛活动,成绩突出。他多次代表平罗县参加区市举办的各种竞赛活动,并取得的优异成绩。2003年代表石嘴山市参加宁夏首届兽医大比武活动获自治区级决赛优胜奖; 2008年8月代表平罗县参加石嘴山市兽医大比武活动,平罗县荣获第二名,他本人荣获一等奖,同年8月代表石嘴山市参加了自治区级兽医大比武活动,石嘴山市荣获第三名,本人荣获自治区级决赛优胜奖;2009年8月参加了“全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案例评议培训班”,在培训班上代表平罗县做了执法案件经验交流;2010年10月带领我县4名检疫人员参加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能大赛”活动,我县选手喜获二等奖。
第四篇:2014年大学生入党思想汇报:为社会做出贡献
尊敬的党组织:
年轻时代是培养、希望及信仰的一段时光。我还年轻,现在的我没有明确的信仰,对信仰一词也没有很深层次的理解。不明白信仰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让我对党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也让我对信仰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小的时候,经常会从老人的嘴里听到中国共产党当年是怎么样勇猛、无畏、机智,怎样打败日本人,怎么样取得无数场战争的胜利,怎么样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他们说话时的言语神态,在不经意间就流露出对中国共产党的尊敬与热爱之情。对出生在和平时代的年轻人来说,我们没有经历过那段艰辛痛苦的战争时期。不能够很真切的体会共产党在驱逐列强与维护国家统一中做出过的重大牺牲与贡献,但是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是如何飞速的发展。现在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中。显而易见,新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了很好的成长。我相信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坚持的就是我所坚持的,我找到了我的信仰——共产党。
以前,我只想着好好学习,以后能找个好工作,孝敬父母。现在,发现原来的我只是想着我和我的家人,没有想过我的行为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些什么贡献。只有国家富强繁荣了,我们千千万万个小家庭才能真正意义上拥有快乐的生活。
现在的中国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中国面临巨大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样的时刻,正是凸显中国共产党重要性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以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观念。这适应中国国情的新理论,一定会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产生极大地推动作用。充分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精神,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多年以来,为中国作出的伟大贡献,足以让我们相信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高要求的组织,是值得我们信赖的。
现在的我们还只是学生,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丰富我们的知识,在各个方面不断地完善自己。我们只有让自己变强,才能更好地为祖国为人民效力。我明白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还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党员,但我感觉到自己在向组织靠近。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好好向党员学习,向组织靠拢,争取早日成为党组织的一员。
汇报人:xx
第五篇:硫酸亚铁化肥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硫酸亚铁化肥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安徽硫酸亚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持续共生、协调融合,是我们追求的方向和目标。我国已进入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的关键期,也标志着进入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实践反复证明,脱离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离开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国外专家指出,“没有环境保护的繁荣是推迟执行的灾难”,不保护环境,经济就会陷入“增长的极限”;通过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经济则会有“无限的增长”。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就如考试对于学生一样。学生在一般情况下都不希望考试,但是考试确实提高了学生的成绩。“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环保事业发展充满希望的五年,也是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去年以来国务院对环境保护工作作出了五个方面的重要部署:一是发布《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二是审议通过并发布《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三是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四是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PM2.5纳入监测范围;五是召开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这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使得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更加强化、指导思想更加明晰、重点任务更加突出、保障措施更加有力。硫酸亚铁化肥表示: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从更高的层次、更广的领域来推进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生态文明是为解决人与自然不断激化的种种矛盾和生态环境的多重危机,着力缓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积极改善、促进和优化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所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在价值观念上,强调给自然以平等态度和充分的人文关怀;在实现路径上,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新道路,倡导和推行自觉自律的生产生活方式;在目标追求上,注重增进公众的经济福利和环境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在时间跨度上,是长期艰巨的建设过程,既要补上工业文明的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路。硫酸亚铁化肥属于调节土壤酸碱性的重要产品,其实对土壤的保护就是对环境的保护,对环境的保护才能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四海硫酸亚铁化肥一定会做好对环境治理和对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作。
原文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