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选择典型事例 表现人物特点
选择典型事例 表现人物特点 ——通过《爱因斯坦》教学典型事例 黄立宇 本学期围绕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图式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组老师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学习,并开展了多轮实验课。赵洪老师和孟丽群老师分别执教课文《爱因斯坦》,我又在他俩的基础上对教案进行了修改,以“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为重点教学目标,再次进行了教学。现谈谈自己在备课上课过程中的一些感受。孟老师在教学《爱因斯坦》时,制定了四个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爱因斯坦平凡而又高尚的品性。2.能运用总分结构图式说出文章中人物(爱因斯坦)的特点。3.领悟作者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表达方式。4.能学习作者选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并列出写作提纲。目标 1 属于通过阅读对课文内容掌握达到理解和记忆水平。目标 2 和目标 3 属于运用概念性知识(总分结构图式、人物描写概念、规则)进行分析。其学习条件:知道总分结构的概念、能判断指定段落是否为总分结构、人物描写的相关概念、规则。目标 4 属于概念性知识(总分结构图式、人物描写概念、规则)的运用。其学习条件:知道总分结构的概念、能判断指定段落是否为总分结构。听完孟老师的课,感觉目标 1 和目标 2 达成较好,但对于目标 3 和 4,我心中还有存在着一些疑惑:什么是典型事例?如何让学生理解文中选择的事例即是典型事例?在习作中,如何教会学生选择典型事例?
一、明确“典型事例”的概念 “典型” 【释义】:①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焦裕禄是优秀干部的典型。②有代表性的:很典型。③即“典型人物”、“典型形象”或“典型性格”。指作者用典型化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独特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的艺术形象。典型人物形成于一定的典型环境即具体的现实关系中,并对它发生作用。但典型人物又往往超越时代的局限而具有某种永恒的性质。【词意探源】:(1)原指模范或模型;后来引申为最具代表性的人或事物。《说文土部》:“型,铸器之法也。” 段玉裁注:“以木为之曰模,以竹曰范,以土曰型,引申为典型。”(2)作家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具有独特的个性,又集中表现某些共性的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事例” 【释义】:①成例,可以作为依据的前事。《南史褚彦回传》:“ 彦回 让司徒,乃与仆射 王俭 书,欲依 蔡谟 事例。” 明 张居正 《拟日讲仪注疏》:“[臣]查得先朝事例,非遇大寒大暑,不辍讲读。” ②具有代表性的、可以作例子的事情。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于忠肃公神道碑》:“此可为作文避讳者增一事例。” 秦牧 《艺海拾贝核心》:“从上面这些事例看来,可以说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核‟ 因此,我将“典型事例”理解成:典型事例是指能充分反映人物本质,具有代表性的事例;找到的事例是真实的,又切合题旨,即跟人物的特点相符合,这就是典型事例。课文中,为了表现爱因斯坦的“爱思考研究”“爱惜时间”“生活简朴”这三个特点,分别选择了“换画思考,梯上摔下”、“雨中等人,不忘思考”、“成名前后,穿着普通”这三个事例。为什么说这三个事例就是“典型事例”呢?思来想去,觉得帮助学生分析这个“典型”,还需要一个抓手,一个恰当的衡量标准,有了这个标准,“典型”才有意义。于是,我将眼光落在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爱因斯坦就是这样一个平凡而又高尚的人”。爱因斯坦是一个平凡的 .. ..人,一个生活中的普普通通的人,而他又是一个高尚的人,这个高尚体现在他对于科学研究的专注、敬业和奉献。所以,课文中的三个例子都是围绕爱因斯坦的“平凡而又高尚”来选择的。这样的例子就是“典型事例”。
二、学习“典型事例”的过程 有了一个明确的抓手,学生就能比较好地理解文中所选的事例。在理解的基础上,如何感知事例的“典型”?这又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在孟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她先让学生自己回顾课文写了哪三件事来表现爱因斯坦的什么特点?这三件事例选取得恰当吗?能表现人物的相应特点吗?让学生自己畅所欲言。然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向更深入的层次来思考,从而理解作者选取这三个事例的良苦用心,体会三个事例的典型性。但这一系列问题的抛出,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以回答的,所以课上到这个环节,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沉闷了,接下来的内容基本都是老师在讲,对于理解“典型事例”学生还是一知半解,并不透彻。于是,我在备课的过程中思考,可否给学生一个台阶,让他们摸着石头过河,自己去体悟。既然有“典型”,相对应的就有“非典型”,能否通过比较来使学生明白这个“典型事例”呢?我开始着手寻找那些“非典型事例”,并将这一环节设计到我的教学中:1.第一事例:(1)课文为了表现爱因斯坦“爱思考、研究”的特点,选取了“换画沉思,梯上摔下”这件事。(请两位学生分(2)辨析比较:老师这里也找了两个事例,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别读一读。)师:通过这两件事,你觉得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也是写他是个爱思考、研究的人)师:三个事例都是写爱因斯坦“爱思考研究”,有什么不同? 事例一:爱因斯坦爱思考、研究。他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总是细 心琢磨,反复思考,直到实在算不出来时才向别人请教:“给我指个方 向吧”但是不等人家开口,他就提出要求说:“不要把答案全部告诉我,留着让我思考”(第一个事例,爱因斯坦不要别人直接告诉他答案,而要自己思考。这样的情况可能发生了不止一次,而是经常发生,这是他对待学习的一种态度,不是一件具体的事,所以我们不选。)事例二:爱因斯坦是个爱思考的人。一天早晨,他在林荫道上散步,迎 面走来了他的一位老朋友。朋友见他低垂着头,好像在想着什么,于是 大声招呼他。可是一连喊了几遍,爱因斯坦仿佛没有听见,直到与朋友 擦身而过。(第二个事例,边走路边思考,是件平凡的事,但还不能很好地表达他的高尚,因此也不用)(但在第三个换画沉思事例中,爱因斯坦在换画的时候都不知不觉又开始了思考,思考地又是那么专注,这是一件小事,但他思考的过程中,从梯上摔了下来,但摔疼了他也不顾,还急着要将自己的想法记下来,这就不平凡了,这就是高尚。作者选取了生活中的小事,因小见大,所以说,这个事例是最恰当的。)所以我们说——爱因斯坦就是这样一个平凡而又高尚的人。(课件)2.第二事例:(1)课文为了表现爱因斯坦“爱惜时间”的特点,选取了“雨中等人,不忘思考”这个事例。(2)同样,老师也找了爱因斯坦珍惜时间的另外两个例子,我们也来读一读,比较一下,哪个事例能够更好地说明爱因斯坦珍惜时间。事例一:76 岁的爱因斯坦病倒了有位老朋友问他想要什么东西他说 我只希望还有若干小时的时间让我把一些稿子整理好。(第一个事例,爱因斯坦在病塌前依然抓紧分分秒秒的时间,一心想着他的科学研究,这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他对待科研的精神是高尚的,但这不是一件平凡的事,不用。)事例二:爱因斯坦是很珍惜时间的人,他不喜欢参加社交活动与宴会,他曾讽刺地说:“这是把时间喂给动物园。”他集中精神专心的钻研,他不希望宝贵的时间消耗在无意义的社交谈话上。(第二个事例,爱因斯坦不喜欢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事情上,对于出席宴会这样的事情在爱因斯坦看来是无聊的事情,但这可能并不仅仅只发生在爱因斯坦身上,也有很多人也不喜欢这样做,所以这样的事例我们也不选。)(想比较而言,课文中的事例,爱因斯坦在雨中等人,是一件非常平凡的事,而他在等人的过程中依然不忘记思考,让本来一段很无聊的时间变成了一段有意义的时光。这就是高尚。)所以我们说——爱因斯坦就是这样一个平凡而又高尚的人。(课件)3.第三事例:(1)要表现爱因斯坦生活俭朴,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表现,例如,我们通常会在习作中看到有同学的奶奶是如何节约用水的事例,作者为什么选择了爱因斯坦成名前后一直穿着同样的一件旧大衣呢?(因为同样是表现生活俭朴,穿着是一件再普通不过、平凡不过的事,但通过这个事例还能看出爱因斯坦这样的俭朴的原因是他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顾及他的穿着,他已经将他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他的科学研究上了,着就是高尚。)所以我们说——爱因斯坦就是这样一个平凡而又高尚的人。(课件)4.小结:课文为表现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科学家,作者在众多的事例中逐一比较,选取了他平凡而又高尚的三件小事来表现他三个方面的特点,正因为人物的事例是那么典型,所以人物的特点才那么鲜明,那些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事件就是典型事件。(板书——典型)写作文时,我们一定要选取那些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事例来写。很顺利地,学生通过比较,抓住爱因斯坦“平凡而又高尚”这个中心,体会到作者所选择事例的典型性。然后再通过自由回忆读书、看电影、电视剧、动画片、听故事里认识的人物,举一两个例子说一说,用典型事例来感受到这些人物的鲜明特点。
三、选择“典型事例”的方法 阅读课文的学习最终还是为了向写作迁移,教学目标 4.能学习作者选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并列出写作提纲。学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特点,也就是选材的问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不仅仅限于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上,实际是知识、语言、认识等方面的综合,作文水平的高低,主要体现在选取材料的能力、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上。所以,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是否可以帮助学生扩展作文选材的思维空间?是否能对学生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进行写作多少有些帮助?让文章有一个正确的方向,使写作成为一种乐趣,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快速寻找典型事例:学会观察、拓宽思维、广积素材 作为学生,平时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才能使自己在短时间内找到典型事例。那么,如何才能拓宽学生的思维呢我想,我们平时可以帮助学生把视角扩展到世上的万事万物。总体来说可以分成两大类: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大自然和人类社会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库。只要学生养成留心观察自然和生活、用心观察周围的人事、用心去感受生活脉搏的好习惯;同时。广泛阅读,勤于思考,不断拓宽自己的思维,日积月累,头脑里的材料也将越来越丰富。这样,写作时就能信手拈来。找到自己熟悉的典型事例。
2、准确使用典型事例:围绕人物、提炼情节、表现特点 在快速找到典型事例后.我们又该如何准确使用这些典型事例呢 在确定人物后,想想要表现的人物的什么个性特征,表现这些特点的事件有时不止一两件我们并不是要把什么事情都写出来做个简单相加,而是要选择最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特征的典型事件来写,做到“以一 当十”,想想生活中的众多事件中,哪一件对表现人物个性最有份量,并对此加以提炼,使之为变现人物的特点而服务,这样就更具典型性。总之,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多开动脑筋,拓宽思维.并且学会恰当学会对选择的事例进行提炼,为表现人物特点而服务,我们便能快速地找到典型素材并准确使用这些典型素材了。
第二篇:《水浒传》人物特点及其表现特点事例
《水浒传》人物特点及其表现特点事例
鲁智深【花和尚】
性格特点: 热忱率直,粗犷刚烈,兼有粗野。
事例:
在路上听了金家父女的哭诉后,二话不说就要去“打死了那厮”,又送银相助等。这些都反映出鲁提辖对朋友热忱,办事直爽,性情刚烈粗犷,兼有粗野的性格特点。
武松【行者】
性格特点:一身虎胆
事例: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不信别人的话,认为山上没有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武松成了声震八方的打虎英雄。
李逵【天煞星】
性格特点: 知恩图报
事例:宋江因题反诗入狱的那一次,李逵怕贪酒误了宋江饭食便“真个不吃酒,早晚只在牢里伏侍,寸步不离”宋江。
吴用【智多星】
性格特点: 知恩图报
事例:特差杨志负责带领押送十万生辰纲前去祝寿。吴用等人知道之后,吴用设计成功在黄泥岗上面迷倒杨志一行人,劫走生辰纲中的十万贯金银珠宝。
宋江【及时雨】
性格特点: 重情重义
事例:黄泥岗节奏生辰纲事件之后,宋江把官军追捕的消息告诉晁盖。他明知道晁盖翻了弥天大罪,还是因为晁盖是他的好兄弟,虽法上不可扰人,但是他还是放了晁盖。
林冲【豹子头】
性格特点: 保守沉默
事例:林教头受到了高衙内的迫害却一忍再忍,直至后来听见陆谦三人的阴谋。一向安分守己的他在也才忍无可忍,放火烧了草料场,怒杀陆谦,投奔梁山。
第三篇:选择典型事例刻画人物
如何指导学生选择典型事例写文章
写文章最主要的能力包括好多种,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审题与选材。下面我们以《难忘的微笑》为例,说说审题与选材。
要想写好作文,总的来说分两步: 第一步:审题,找出文章要写的中心 审题是第一步,是写好文章的前提。
审题技巧很多,因为题材不同,如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等等。虽说话题作文好似没有,其实她更需要好好把握材料,找出关键部分,避免跑题。
今天重点说一种:抓关键词——找反义词。
难忘的微笑:在这里,微笑是没有审题难度的,微笑有很多,但是最主要“微笑”的是什么?关键词是“难忘”,还是“微笑”?
说难忘,是因为什么?
第二步:选材,找出自己能写的事例
选材时写好文章的条件。根据审题过程,我们知道生活中的微笑有很多:开心的、惊喜的、会心的等等。
但是,我不建议选这些,因为它是大家都想到了的,我辅导学生一般会把第一个闪入脑际的抛之脑后。因为这样即便是写出来了,分数也不会高,选材不新颖。
步骤如下:
1、想一个你认识(最熟悉,也可以是一面之交)的人,前提是在审题之后,坚持选材新颖的标准。
有时候你可能会出现几个人,看看谁在你的脑海里停留的时间最长,画面印象最清晰突出,或者是这个人一生中某个很特别的时刻。记下这个人的名字,确定这篇文章就去写它。
2、在草稿纸上写下这个人的3-5件事。注意:每一件事情都与“微笑”有关,你可以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记载一些简单的事实,比如在哪里、做什么、怎么做等等一些细节。
3、在这几件事中圈画出三件事,写出具体细节,比如,你要具体写出“微笑”时发生的地点,你还可以运用一些能够在你的文章中制造出视觉图像的、描写性的细节。用5分钟左右快速写出这三件事。
这个时候,可以不考虑开头与结尾,直接写这三件事。
4、确定要写的事例。仔细读一读你写的三件关于“微笑”的事,看一看每件都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想一想你为什么选择这件事情,这件事情吸引你的具体原因是什么?有可能这些原因也同样吸引你的读者。
5、确定之后调整顺序,写出提纲。
6、再具体把开头的这件事情认真地读一遍,就像考虑三件事的顺序一样。考虑一下重点部分该怎么写,要突出的中心(难忘)在哪里。
第四篇:古诗词典型意象及其表现特点
古诗词典型意象及其表现特点
中国古代的诗歌,真可谓是汪洋恣肆,仪态万方。其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
阅读鉴赏诗歌时,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的诗歌意象为突破点,去领悟诗中意象的意蕴,进入诗歌的意境,深入品味诗中蕴涵的情感。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作者心境的不同,同一个物象在不同诗词中表现出的意蕴往往不尽相同,因而体现出意象的丰富性,我们在阅读鉴赏古诗词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否则,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
一、爱情诗及其意象
例:《一剪梅 红藕香残》(李清照)《锦瑟》(李商隐)
特征(意象):青鸟、鸿雁、燕子、鸳鸯、桃花、红豆等。
表现要点:绵绵思念款款深情离情别恨
二、田园山水诗及其意象
特征(意象):高山、流水、明月、清风、农家风光、山间胜景等。
表现要点:宁静、闲适、恬淡、农家乐(丰收喜悦)、隐逸情怀等。
三、咏物诗及其常见意象
特征(意象):松、竹、梅、菊、蝉、蜂等。
表现要点:托物言志,以中心物象的本质特征,寄寓诗人的情怀。
四、送别诗及其意象
例:《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别董大》(高适)《赠汪伦》(李白)
特征(意象):文题(送、赠、别等),柳,酒,歌,船,长亭短亭,灞陵亭(灞桥),南浦等。
表现要点:离情别恨深情厚谊激励劝勉
五、边塞诗及其意象
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凉州词》(王之涣)《出塞》(王昌龄)等
特征(意象):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表现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批驳
六、行旅诗及其意象
特征(意象):驿道、征铎、马、船(舟)、杜鹃、鸿雁、客、浮萍、飞蓬等。表现要点:旅途艰辛漂泊无依 浪迹天涯归期遥遥 孤独彷徨思乡思亲
七、古诗词中的燕子意象
燕子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寓情之丰富,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如:“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欧阳修《采桑子》)、“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阵子》)、“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如:“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
送于野”(《诗经·燕燕》)、“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宴殊·《破阵子》)等。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的《乌衣巷》)、“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宴殊《浣溪沙》)。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如:“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唐代郭绍兰《寄夫》)、“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等。
八、蝉:喻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骆宾王《在狱咏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王沂孙《齐天乐》)等,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九、竹:喻刚正有节的节操、中通外直、虚怀若谷。如郑板桥《竹石诗》:“咬定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明·夏昶《墨竹图轴》:“闻群初夏尽交欢,写赠琅环着意看。但愿虚心同晚节,年年此日报平安。”;清·丘逢甲《题画竹二首其一》:“拔地气不挠,参天节何劲。平生观物心,独对秋篁影。”;刘禹锡《庭竹》:“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杜甫《寄题江外草堂》:“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十、梅:喻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如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再如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十一、松:喻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如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又如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再如“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左思《咏史》)、陈毅《咏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十二、流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又如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在古诗词中,诗人也常常以流水喻光阴易逝。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诗《长歌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等。
十三、芭蕉:芭蕉和梧桐意象的意蕴差不多,常常是离情别绪孤独忧愁的象征。如李清照《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等。
十四、杜鹃:常常用来渲染一种悲剧氛围。如:“其间旦幕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
十五、长亭:陆上的送别之所,水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诗从常常用它来喻离情别绪之绵长。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柳永《雨霖铃》)、“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送别》)等。
十六、杨柳:杨柳表惜别或思乡之情。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刘禹锡《枝词竹》)、“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无名氏《送别》)、“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
十七、咏月诗在中国诗歌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月亮可以说是古代诗人最偏爱的一个意象。古代的“月”表现以下的几种象征:首先是象征团圆,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次是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乡,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第三是把月亮当成美好的象征。爱的象征,比如张若虚的《春花秋夜》:“春江潮水连海说,海上明月共潮升。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明月?”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按照闻一多的解释,这里的“月”代表的是皎心的传递。第四是把月亮作为纯洁无暇没有任何污染象征进而引申为晶莹剔透的境界、自然的纯洁、心灵的纯洁,比如李白《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这里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
十八、古诗词中鸿雁意象
1、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或托鸿雁传书,抒思乡怀亲之情
“鸿雁传书”的典故语出《汉书·苏武传》,从这个著名的典故开始,鸿雁就成了书信的象征,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这一点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比较普遍了。如杜甫《天末怀李白》中有:“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希望远道而来的鸿雁能够带来友人的消息,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溢于言表,真是情真意切。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或托鸿雁传书,抒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情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无由见颜色,还自托微波。”(李商隐《离思》);“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晏殊《清平乐》);“云中谁寄锦书来,实可行,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等。
2、以鸿雁为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情的触发点
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乘着长风,奋力飞往南方越冬。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在古诗词中,文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如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前两句,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引出耳听萧萧风声、目见随风而来的雁群,表达作者因遭长时期的贬谪而产生强烈的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庭院中的“庭树”,由远而近,步步换景,由此触发独在异乡的“孤客”思乡之情。又如
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梦中凫雁满塘,自得其乐的景象与诗人的境遇形成鲜明的对比,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3、以鸿雁喻人生际遇、人生精神境界
A、在古诗词中,文人常常以“孤鸿”、“哀鸿”的悲鸣来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惨。如《诗经·小雅·鸿雁》中有:“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该诗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人常常以“哀鸿”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饥民,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在古诗词中,以“孤鸿”、“哀鸿”的悲鸣来人生遭遇的凄凉悲惨的诗词还有很多。如:“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咏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李颀《送魏万之京》);“诗谶吾生信有之,预怜夜雨闭门时。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龚自珍《己亥杂诗》)等等。
B、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在古诗词中,诗人常常取鸿雁春秋迁徙,一生漂泊无定,没有依靠,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苦。如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写的,苏轼用比兴的手法,以缥缈的“孤鸿”喻“幽人”,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都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心情与处境的写照。在古诗词中,以鸿雁春秋迁徙,一生漂泊无定,没有依靠这一点来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苦的诗词还有很多。如:“人生处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以飞鸿踏雪、一去无踪,暗示人生偶然无定的感慨,形象优美生动,哲理高妙玄远,让人发悟,也使人惆怅;“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诗人这里是用“征蓬”、“ 归雁”自比,说自己孤单一人漂泊,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失落与忧郁。
C、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乘着长风,飞往南方越冬。在古诗词中,诗人常常取鸿雁翱翔于天际,自由自在,喻一种超然于物外,自由自在的人生精神境界。“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赠秀才入军》)是嵇康的名句,诗人的视线追随着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鸿雁,随归鸿远去的,不仅仅是目光,也是他那渴望精神自由的心灵。他已化身飞鸟,神游寥阔长空,达到一种超然玄远的境界——道家向往的逍遥游的境界。又如“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何等的逍遥,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诗从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这里的“鸿雁”寄托着诗人的生活理想。
第五篇:选择典型事例(我的老师)
选择典型事例,写出人物品质与性格(指导)教学目标:
1、学会选择典型事例,写出人物的品质与性格的写作方法;
2、进一步运用细节描写把人物写生动。
一、导入:
写人最要紧的是把人写活,要写出每个人的个性特点。什么叫人物的“特点”?就是指这个人身上特别突出的地方,就是这个人和其他人不同的地方。
每个人在生活中会接触很多人,特别是自己熟悉的人。就外貌特征来说,一人一个样,不与他人相同。有人胖,有人瘦,有人黑,有人白,有人高大英俊,有的人瘦弱矮小;就性格来说,有的开朗,有人孤僻;就品质来说他们有的勤劳,有的懒惰,有的处处为别人,有的时时为自己,有的铺张浪费,有的勤俭节约……将身边不同的类型的人用文字真实地记下来,就是写人的作文。怎样写出一个人的特点呢?可以通过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来进行,但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要抓住典型事件来写。
二、自学交流,确认目标
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品质是通过他所做的事反映出来的。课文《王几何》中,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各种描写,写出了王老师教学有法、幽默、爱学生的特点。
《我的老师》中,通过七件事刻画了一个善良、慈爱、伟大、公平的老师形象性事例具有典型性。
明确:两篇文章都具体选取了几个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所写对象的高贵品质。
【作文方法积累之一】用生活片段写人是叙事类文章运用较多的一种表现方法。它要求捕捉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画面或刹那间的片段,来展现人物的形象、表达作者的感情。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文章更具有表现力。
三、范文引路,明确要求
两篇写人的文章,语言新巧,描摹细腻,都十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两篇文章都讲究用典型的事例突显人物个性。[写作指津] 写人离不开叙事,用事例刻画人物形象,包装出人物的个性是常用常新的方法。用这一方法写人,以下三点不容忽视:
1.选用恰当而有情趣的事例。恰当,才能突出从物个性;有情趣,才能把人物性格写得丰富有内涵。如突出一个特征,笔墨要相对集中;如突出好几方面的个性,则要从不同侧面选取事例,力避重复与雷同。
2.细微处见精神。典型的细节是突出人物性格、丰富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粗线条勾勒、大手笔刻画之余,抓住一个小小的动作、一抹浅浅的微笑、一个微不足道的景或物细致描摹,会使形象生动,意蕴丰厚,达到妙不可言的效果。当然细节不能单独存在,它总是依附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上。
3.突显文章结构。“文章思有路,遵路始识真。”要让读者能一下子找到行文的路子,几个事例的先后安排必须有序,事与事之间衔接过渡也要自然而鲜明,也就是要要有意识地突显出文章的结构,使文章脉络分明,有章可循。可以用人、事、物等一线贯穿,也可以用过渡语衔接,还可以用小标题明示,用地点词或时间词暗示„„
四、布置练习
一滴水可以折射阳光的七彩,一个普通的生活片断可以反映出人的品格。请运用从这两篇课文中所学的表现手法,以《我的老师》为题,写6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①外貌描写;②有具体事件,只写出高潮是的细节表现,不必交代因果;注意事件之间的过渡;③能表达你对这个人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