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美小城镇申报材料
江汉县江夏镇小城镇建设
申 报 材 料
江夏 镇 人 民 政 府
年月日
目 录
一 总述
二 江夏镇历史沿革、现状及基本概况 三 科学合理的城镇建设总体规划 四 江夏镇的市政设施建设 五
深厚的人文积淀 六 丰富浓韵的乡风民俗 七 便捷的交通
八 社会经济----做优做强特色产业 九 结语
一
总
述
自2000年以来,江夏镇党委、政府在上级有关部门及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立足基本镇情,树立大目标,敢于大跨越,坚持“小城镇、大战略”的方针,把小城镇建设作为促进发展、树立形象、惠及百姓的一项重大战略。按照“不求其大,但求其优,不求其最,但求其特”的指导思想,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要求管理,不断引入城镇建设理念,树立小城镇品牌意识,加强市政基础配套设施投入,全面推进江夏镇城镇化进程,通过集镇设施改造、水磨潭新区开发、河堤加固与治理、江夏便民休闲广场建设。水电网改造及道路桥梁、园林绿化、公益设施、亮丽工程、集贸市场、住宅小区等建设,集镇基础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在建设中,我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为出发点,用美化、宜居、发展的理念规划城镇建设,结合江夏镇毗邻汉江,山环水绕的自然特征,适时提出了“打造江汉南大门山水园林形象,建设陕南宜居明星小城镇”的目标,并以“古典江夏、商贸物流、天然氧吧、富硒茶乡”为定位,加快道路、绿化、亮丽、秀水等建设步伐,不断完善集镇功能,全面提升江夏建设品位。
二
江夏镇历史沿革、现状及基本概况
(一)历史沿革
江夏镇处在我国四大人类发祥河流流域地-----江(长江)河(黄河)淮(淮河)汉(汉江)之一的汉江中游地带,因汉江水经过孙家嘴位臵呈现大大的一个S形,河水在钟家院子转弯处急速回旋,出现几十个大小不一的江夏状、似蛟龙回首般向东流去,江夏因此而得名,以前也叫回龙镇,最开始在老街(现在群英村八组)那里。江夏历史悠久据《江汉县志》记载:早在明洪武三年,江汉县下设“九里”(当时的行政机构),现在的江夏应该属凤亭里管辖,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增设凤凰里;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此时实行里社制和保甲制并存,保的所在地后来改为”铺”,那时叫堰坪铺,嘉庆二年里社制完全废除,铺名一直到民国未变;民国三十年(1941年)堰坪改为堰坪乡(辖11个保);1949—1951年改为江夏区,驻地为坪溪沟口关帝庙,辖17个村,包括现在的堰坪、坪溪、双河、凤凰等;1956年开始改乡镇为区公所。辖凤江、堰坪、坪溪、汉阳、双坪、上
七、渭溪等乡;1962年分江夏区为江夏、汉阳两个区,当时全县共为5个区;1987年以后江夏区共辖堰坪、凤江、杜家垭、塔岭、上
七、梓龙6个乡;1996年11月撤区并乡,将杜家垭、堰坪、梓龙合并后成为江夏镇,隶属江汉县管辖;2001年12月撤乡并镇,将原凤江、塔岭乡撤并到江夏镇,这就是现在江夏。江夏集镇坐北朝南,北穿凤凰山通江汉县城,东可经汉王城到紫阳,西边沿汉江过汉阳到石泉。那么集镇的南边呢?是令人心醉的青山。沿山西行可到江汉最远的上七镇。
江夏自古就是商贸要地,据《江汉县志》记载:明万历年间,当时江汉有商贸中心16个,江夏就是当时重要的商贸集散地之一。清代的江夏商贾聚集,船来 花屋近影之一-----阁楼 筏往,马嘶骡叫,热闹非凡,当地的汉江古渡口、距今150
多年的江夏茨沟花屋、方家排楼便是最好见证。这些故址演绎
花屋近影之二
着当时的村居民开荒修田,经商办学,泽惠后世的故事,当时的牌坊、戏台、耳楼、大殿、侧房、走廊、院坝等建筑布局协调,结构紧密,气势桀骜,门栏雕刻精美,做工精细,栩栩如生。因其垒砌房屋的石梁、石柱、门窗等处刻满了各种各样的鲜花图案,所以吴姓族人称其为“花屋”。现在部分建筑雕刻和设计仍具有极大地研究价值。
(二)江夏镇现状基本特点。
江夏镇整体布局成龙形,汉江最美地段穿境而过,江夏集镇东、北两面环水,西、南两面山峦怀抱,景致优美,清澈优美的汉江绕镇而过,河随山流,镇沿河建,既有自然的巧合,又有人为的精心设计,从后山居高眺望,整个古镇就宛如一条山涧蛟龙。
江汉县江夏镇地处凤凰山南麓,东与紫阳县汉王镇接壤,南与本县上七镇交界,西与汉阳镇毗邻,北依凤凰山,距县城51公里,到安康约90公里,位于汉水之滨。地域总面积185.1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4725.5亩。镇辖22个村1个居委会,193个村民小组30848人。镇内有石紫公路、汉漩公路穿境而过,辖区村道四通八达。在大地构造上,江夏镇处于秦巴山系凤凰山平缓向斜和平坝复式的南端。其特点是褶皱宽缓,断裂发育以走向断层为主,平均海拔为1280米。江夏镇处于亚热带季风和温带季风过 6
渡地带,气候湿润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期,四季分明,无霜期较长。全镇年平均气温17℃左右,从四月上旬开始气温基本稳定在10℃以上。无霜期270天左右。全年降雨量900—1300毫米,最冷在1月,其平均气温为5℃,最热7月,平均气温25℃。江夏镇主要农作物有稻谷、小麦、玉米,经济作物有油菜、烤烟、魔芋、富硒茶、蚕桑养殖等,农作物一年两熟,在全县综合农业区划中属南部丘原粮、油、畜牧生产区,土质肥沃,水资源丰富,自然条件较好,气候适宜,雨热同季,适合各种农产品的种植。辖区内有丰富的煤矿、沙金、石灰石、大理石、优质粘土等。有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的万亩古梯田,这里生态环境优美,梯田密集,形态原始,阡陌纵横,线条流畅,山高水长,板屋交错,是打造特色旅游景区的理想之地。
江夏镇是江汉的南大门,商贸发达,是江汉、石泉、紫阳三县的商贸枢纽和农产品集散地。辖区有初级中学两所,完全小学9所,中心卫生院1所。
三 科学合理的城镇建设总体规划
小城镇建设规划是关于小城镇土地和空间以及配臵的发展管理,它不同于小城镇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是名副其实的百年大计,必须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
这些年,江夏镇党委、政府在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先后委托长安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西北大学、安康学院等高等院校以及四川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有关单位进行地形测绘并进行规划设计,反复论证,做到慎之又慎。按照“以人为本、环境立镇、协调发展、工业兴镇”的总体发展战略,把江夏镇的发展特色定位于休闲旅游型:一是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实施目标,在镇城东北临汉江的朝阳村、凤凰村进行了社区规划建设,社区内建筑错落有致,美观大气,村民休闲娱乐场所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二是与朝阳隔江(汉江)相望投资3000多万元的环镇河堤及水磨潭新区建设即将启动,届时江夏镇的商贸、旅游、物流、经济、文化辐射功能将进一步增强,这将极大的推动江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在分析土地资源状况、建设用地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镇党委、政府根据《村镇规划标准》计算用地总量,再确定各项用地的构成比例和具体数量,进行用地布局,并对规划范围内的供水、排水、供电、电讯、燃气等设施及其工程管线进行综合布局环保和防灾等方面的设施,使整个小城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 江夏镇的市政设施建设
近年来,我镇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城镇化建设机遇,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力度,目前,我镇市政建设面积达3平方千米,村镇道路建成总长达100多千米,区域绿化面积达3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20.3%,城镇人口发展到3.1万人,城市化水平为13.8%。建成了面积为5000平方米的江夏便民休闲广场和面积为5000平方米的集贸市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分别建成了长1500米的过境路(环镇路),修建了长800米、宽7米的江夏步行街。长2公里、宽3米的沿河绿化带(河堤路)正在规划建设中;汉江大桥的建成方便了村居民的出行和商旅往来以及生活生产需要。在环境建设方面,通过近几年来的创卫活动,辖区内共安装路灯200多盏,镇区供水管网15千米,排水管(沟)34千米,截污管2.56千米。极大地改善了市政环境,方便了村(居)民生活。
五
深厚的人文积淀
艺术之乡。江汉是巴楚文化、荆楚文化、秦陇文化等移民文化的大融合,辖区内呈现“三里不同音,五里不同
俗”的繁荣人文气息,江夏又处在江汉、紫阳、石泉三线枢纽位臵上,因此文化气息非常浓厚,民间艺术种类颇丰,有舞蹈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等。舞蹈艺术主要有龙灯、狮舞、彩莲船;造型艺术主要有高台蕊子、坐台、高跷3种;表演艺术主要有二簧、大筒子戏、皮影戏、八岔戏。
特色美食。到了江夏镇,不去品尝一下江夏的小吃,就如同到西安没有去看兵马俑一样,是件憾事。江夏镇虽不像大城市餐馆林立,但是家家都有特色。单是那些小吃摊,就足以令人头晕目眩。油炸米饺、油炸果子、油条、江夏腊肉、浆粑、油饼、油糍、麻花、炕炕馍、米糕馍、甜酒、元宵、米面皮,凉粉有荤有素、有米有面、有干有湿,甜咸酸辣,样样俱全;春夏秋冬,各有侧重。都说“江夏人好吃”,此话不假。改革开放以来,江夏小吃作为江汉小吃的重要一部分,已走向全国。炕炕馍已落户西安,蕨粉皮子已安家塞外兰州和西宁,油炸米饺定居北京,供首都人民品尝。《陕西农民报》、《西安晚报》和《安康日报》等,都曾系统介绍过江汉小吃。省旅游规划研究所的专家们,曾来江汉考察小吃,十分赞赏。为此我县还成立了特色小吃研究办公室,专门研究、挖掘地方特色小吃制作工艺,供游客享用。现在,人们到江汉,相见无杂言,但道小吃香。
旅游观光。江汉县现已查明的旅游景点有40多处,除久负盛名的“江汉八景”(月河环节、双乳对峙、三蜡直壁、卧 铁瓦殿 龙盘踞、朝阳古洞、红崖古寺、两河崖壁、擂鼓奇峰)和现存于明清年间的文峰塔、文庙大殿、明城墙等古建筑,还有铁瓦殿、凤凰山庄、龙寨沟以及10余处新石器时代的古村坝、黄梓河刻等文2000多物与融
落(阮家泥梁、牟等)、石化遗址,件馆藏文合湘广、汉水文 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 化为一体的江汉民俗风情同秀丽的自然景观一起构成江汉独特的旅游资源格局。其中江夏辖区内的有朝阳洞、铁瓦殿、牟梓河风光、凤江明清万亩古梯田胜景、茨沟花屋故址以及距江夏不远,相传为三国时张飞擂鼓的擂鼓奇峰等。特别是明清万亩古梯田,春暖花开时节,沿着崭新、干净的汉漩柏油公路驾车驶来,两旁云雾缭绕、青山倚翠,从高处放眼望去,一排排大小相似、一层层蜿蜒起伏、整齐有序的古梯田,犹如一层层“腊肉片”,美不胜收,从半山腰一直延伸到河谷,挡不住诱惑。从喧嚣的城市来到这里,如步入仙境,令人观之惬意、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江汉油菜花节。“中国〃江汉第七届油菜花节”是基于江夏得天独厚的万亩古梯田油菜种植优势,花开时节,沿汉漩公路,途径黄龙、中银、东河、双河等村,放眼望
明清万亩古梯田一角
去,绵延数公里、在数万亩油菜种植区域举行的一种大型旅游节庆活动,是我县探索专题节庆活动市场化、商业化运作方式,丰富旅游产品构成,强化招商引资力度的重大举措。“陕西江汉第七届油菜花节”将于2012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在江夏举行,活动时间半个月,活动意旨为“观花海人家,赏民俗文化,游园林城市”。
时值阳春三月,菜花盛开,迎着明媚的阳光,徜徉在花的海洋,蝶蜂漫舞,鸟语花香,赏田园风光,鉴民风民俗,吃农家菜肴,让心情在大自然中放飞,充分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欣
花海一角
欣向荣。节庆活动从菜花入手,依托于我镇有利的地理区位优势和高富硒油菜产区,活动的举行对进一步做优做强我县粮油产业将起到积极作用。届时在江夏镇黄龙村设主会场,在蒲溪镇两合崖、永宁龙寨沟奇石景区、江汉小吃一条街设立分会场,同时在大木坝景区、涧池镇花果村、平梁镇百果山庄等地设立农家乐分会场。活动节期间,还将举办油菜花节摄影比赛、江汉书画展、千人登山活动、走进花海农家、品评特色小吃、江汉投资招商洽谈会等系列文化旅游商贸活动。
六 丰富浓韵的乡风民俗
江夏人民勤劳朴实,厚道善良,好客,重礼仪,重友情,平素简朴节俭,逢上喜庆节日则慷慨解囊。这里的人民能歌善舞,秦巴老林,田间地头,薅锣鼓草,对薅秧歌,唱山歌、跳花鼓戏
敲鼓打擂,青年男女.每每以歌言志,以歌传情,以歌为乐。山歌成了山里人交流感情的娱乐方式。每年过春节
自编自导的花鼓戏
城乡人民载歌载舞,或玩彩船,或跑竹马,或玩龙灯,或耍狮子,唱花鼓,跳地蹦,欢度春节,街头巷尾,堂前屋下.鼓乐吭人,灯彩耀目,处处洋溢着喜贺新春的欢乐气氛。
饮食风俗--这里的人们的主要以米饭、面条、浆粑、糊汤、麦儿粥、火烧馍为主食。并且盛产蔬菜,以白菜、萝卜、莲藕、菠菜、豆角、黄瓜、茄子、豇豆、芹菜及豆制品等为正宗;精菜有木耳、黄花、香菇、鲜笋,粉条等。肉食有猪肉、羊肉、牛肉,鸡、鸭、鱼等。
婚嫁风俗--在江夏,媒人称作“红爷”多为男性充任,也可另找一人作陪红,象征成红成对。提亲后,由媒人送“庚帖”,延请算命先生“合八字”,然后择日、过礼。花轿到了男家,行结婚礼,“拜天地,拜祖先,拜高堂,夫妻互拜;入洞房后,新郎揭去新娘盖头,饮“交杯
当地婚礼风俗——新郎揭开红盖头
茶”。然后行“撒帐礼”,将枣子、核桃、花生等放在新床四角,祈求“早生贵子”。
葬礼仪式--自古至今,江夏人民十分重视丧葬礼俗。老人年迈或年过半百,子女即着手准备棺木(又称“老料”)和寿衣。棺木油漆成外黑里红,讲究者于表面绘寿仙、龙虎图案。老人病危,亲属轮流守候,直到老人咽气。这叫“送终”。亲朋好友敬哀多送为挽联、孝帐、花圈、鞭炮等。出殡时,挽联、花圈前行,送葬者胸戴小白花,或白布孝,尾随于后,排成长列,摆街游行。近年来提倡火葬,有送尸体到安康火化的,但绝大多数仍然实行土葬,火葬尚待大力倡行。
传统节日
春节--俗称“过年”。除夕,农历一年中最后一天夜晚。这大,家家除旧布新,贴对联,贴门神,挂红灯。全家吃“团年饭”,热闹非凡,其乐融融。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传统的“元宵节”,又称“灯节”。饭菜丰盛不亚于过年。俗语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在这一天晚上,家家要挂灯笼,每家间间房内都要点灯,一片通明。人们是夜要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元宵象征团圆吉祥和睦之意。当地习俗正月十一试灯(或谓出灯),一直玩到正月十五。龙灯、狮舞、彩船、竹马、火盆架等,是夜进城比赛,热闹非凡。元宵节是春节
娱乐的最后一天,有如一台戏的闭幕式,十五一过,春节就算结束了。
清明节--农历三月清明节。清明扫墓,由来已久。清明前几日,修补祖坟,嵌碑立石,扩修墓地。清明日,家家鸣炮焚香,烧纸钱,向祖坟叩头祭奠。同时在坟上压放白纸,插纸幡(称清明吊)。农村中,有的按家族筹办“清明会”,祭祖续谱。现在,除了沿袭旧习,祭扫烧纸以外,有的学校机关。在清明节还组织学生,职工春游,祭奠烈士坟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端阳节--农历五月五日为端阳节,又称端午节、重五节。源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当地城乡极为盛行。清晨,步行郊外,称为“打露水”。家家门前挂蒲(俗称蒼蒲)悬艾(艾草)。娃娃穿新衣,戴香包,有的在手腕上系上五色线(俗称“长命线”),认为可以驱邪祛疾,长命百岁。家家吃粽子,煮咸蛋,大蒜为食,并备以丰盛酒宴。这一天,人们还以艾蒲及各种草药煎水沐浴,借以消毒杀菌。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晚上,臵水果、月饼于庭中,祭拜月亮。家人围坐,分食月饼并赏月,以示团圆。节前,亲友之间赠送月饼、水果、鱼肉等。中午家家设酒宴,全家团聚。出嫁的姑娘均随同女婿回娘家,备送厚礼“追节”。在当地,民间把春节、端阳节、中秋节视为一年中的三大节日,十分隆重。
七 便捷的交通
安康素有“小江南“和西安的“后花园”的美称,而江夏离安康不远,自驾车走安(安康)紫(紫阳)高速公路至蒿萍,车速最好不要超过100公里/小时,车程约1.5小时。也可走十天高速(安康段),从汉漩公路,或者从石(泉)紫(阳)公路过来,辖区内交通发达,公路纵横交错,客运站每天早上6:00有班车往返县城,票价20元,到安康35元,十分方便。
八 社会经济----做优做强特色产业
(1)蚕桑基地
江夏镇地域面积广阔,以组建蚕桑专业合社为载体,大力推广先进实用养蚕技术和蚕具,蚕桑生产效益不断提高,全镇改造老劣桑园1200亩,新栽桑800亩,春季蚕茧上市量达1500张;实现经济价值210多万元,极大地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2)名茶之乡
江夏境内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优美,是国内少有的未遭受任何污染的优质生态和天然富硒环境,这种环境赋予了当地茶叶天然富硒的特有品质。堰坪茶叶天然富硒,芽叶肥嫩壮实,白毫显露,色泽翠绿,汤色嫩绿明亮,栗香浓郁持久,滋味浓而不涩,醇厚清香,回味隽永,营养丰富,补硒保健,耐冲泡等特有品质。被国家质监总局确定为国家
富硒茶标准化示范园区。堰坪茶厂的 “天宝贡茗”富硒茶,被医学专家称为“抗癌之王”、“抗衰老明星”,被营养学界誉为21世纪健康佳品和绿色保健饮料。
(3)烤烟经济
近年来,我镇强化科技支撑,提高烟叶质量,突出经济效益, 以建立健全烤烟生产扶持服务机制为重点,优质烤烟种植面积从2003年的200亩发展到2010年的600多亩,产值达200多万元,农民增收、财政增税、企业增效的目标初步实现,目前烤烟已成为我镇半山区坡地、旱地农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4)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就是让游人在良好生态环境中或旅游游览,或度假休息,或健康疗养,让身心都得到放松愉悦;同时认识自然,了解生态,丰富科学知识,进而增强环境意识和生态道德观念,达到更自觉地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目的。江夏的生态旅游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风光,人口相对稀少,由于受工业化影响程度较低,保 方家排楼故址
存着生态环境的相对原始状态;这里东北两面临江(汉江),西、南面青山环抱,森林绿化完美,有“天然氧吧”美称;古迹有“茨沟花屋”、“方家排楼”、“明清万亩古梯田”、“铁瓦寺”、“擂鼓奇峰”等等;同时又具有独特的历史和现实的文化,其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保留纯自然原始状态的系统,对于旅游者具有心理文化上的吸引力。是旅游者避暑、休闲、度假、观光的绝佳胜地。
(5)其他经济
另外,我镇的富硒食品、柑橘、木耳、磨菇、磨芋、核桃、板栗、黑米、蔬菜、陈皮、天麻、板蓝根、桐油、生猪、野生动物饲养等,都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在十二五规划中,我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着眼长远,将重点发展现代中草药、绿色食品、生态旅游、名优果品、农牧产养殖等产业,这将进一步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
九 结 语
综上所述,江夏镇打造最美小城镇,树立小城镇品牌意识对于推动我镇社会、经济、商贸、旅游、物流、文化辐射效应,拉动周边乡镇及农村第一产业发展,同时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增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群众收入,改善地方环境,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增加地方财税收入,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项目。
第二篇:竹林关镇最美小城镇申请报告
丹竹政发[2011]125号
竹林关镇人民政府
关于陕西省最美小城镇的申请报告
县住建局:
按照陕建发[2011]219号文件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特申请陕西省最美小城镇。竹林关镇历史悠久,环境优美,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城镇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竹林关镇本着建设最美城镇,造福人民群众的宗旨,狠抓小城镇建设工作,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位,打造文明宜居环境,并在建好城镇的基础上加强管理,形成了街净人美的良好局面,同时根据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要求,建成一批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新农村示范村,为改善广大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起到巨大作用。
特此申请 附:《竹林关镇总体情况说明》
竹林关镇人民政府 二O一一年九月二十八日
主题词:最美小城镇 申请
───────────────────────── ─────────────────────────
竹林关镇人民政府 2011年9月28日印发
共印 5份
抄送: 政府办(档二)
─────────────────────────
竹林关镇总体情况说明
竹林关镇历史悠久,环境优美,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城镇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竹林关镇本着建设最美城镇,造福人民群众的宗旨,狠抓小城镇建设工作,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位,打造文明宜居环境,并在建好城镇的基础上加强管理,形成了街净人美的良好局面,同时根据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要求,建成一批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新农村示范村,为改善广大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起到巨大作用。
一、区位条件。竹林关镇位于丹凤县境东南部,东邻商南县金丝峡镇,南连山阳县王阎镇,西接土门镇和寺坪镇,北界月日镇、东岭镇与花瓶子镇,镇政府所在地竹林关村距县城47公里,丹江、银花河两河交汇,山川兼备,资源丰富,气候宜人,商贸活跃,有“小江南”的美称。
二、历史沿革。竹林关历史上,相传尧之子朱流放于此,秦、汉设丹水县,明设巡检司,清为山阳普首镇,民国初期隶属山阳东三区,后为竹林关联保,1949年成立丹凤县竹林关区,并设立竹林关乡,后因1958年12月撤县并入商南县,1961年10月,丹凤县恢复,竹林关区随之恢复,1997年5月撤区并镇,合并原竹林关乡、张塬乡、西岭乡及古路河乡,2001年底石槽沟乡并入竹林关镇,2011年3月东岭乡并入竹林关镇,形成现在的竹林关镇。
三、社会条件。全镇总面积212.73平方公里,总人口28367人,其中城镇人口8600人,耕地面积23325亩,竹林关镇现有20个行政村,即竹林关、雷家洞、桃峰、洲河北、洞底、张塬、王塬、南院、光明、南丈沟、茶坊垭、长石炼、中厂、月凤、洼口、阳河、大桑园、孤山坪、温池、赵家庵村,现有村民小组
95个,总户数7998户,总人口28367人,2010年人均纯收入3699元。
四、经济发展现状。竹林关镇公共事业机构齐全,各项设施初具规模,为竹林关镇及附近乡镇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形成了以劳务输出、绿色有机农业、农特产品生产加工、餐饮旅游等为主导的特色产业;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已初步形成了以商贸、餐饮、建筑建材、加工贩运为主的沿江、沿河、沿路工贸型经济带,其中建筑建材系列包括砖瓦业、板材加工、建筑安装等企业,工艺美术品系列包括地毯、绒绣、草编、竹编企业,采矿系列有矿石、水晶工艺加工等企业。镇域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699元。
五、城镇规划情况。竹林关镇已完成城镇总体规划,城镇功能区规划,并按照相关规划做好城镇建设及管理工作,形成了以镇政府所在地竹林关村为中心,服务其他村组的有利格局,为城镇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近年来结合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保护不断争取项目,整合资金,大力推进城镇建设,不断拉大城镇框架,增大城镇发展空间,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今年实施的桃花谷水保生态科技园建设项目已完成了荒山绿化、沟道、四个坡面、三个支沟、坟儿梁整坡建园和部分土建工程,栽植新川中岛桃树5万株、樱桃、梨、杏共1万余株,侧柏20万株、松树7000株,竹子1.5万株,柳树、樱花、迎春花、爬山虎等苗木9种,人工种草4万平方米,拆迁拓宽主干道2.1公里,建设生产道路1.5公里。目前示范园总体规划和各专业施工设计委托西安理工大学、西北水利水电建筑勘察设计院、西北建筑设计院等7家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建成将为竹林关镇的产业带动提供巨大动力,形成以培训会议承接,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一条龙产业,进一步提升竹林关镇的知名度;陕
南移民江北新区项目在移民搬迁中将搬迁工作与小城镇建设,以及现代农业等结合起来,规划工业区、现代农业区、商业区,配套建设幼儿园、社区医院,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使搬迁户经济有来源,生活有保障,使他们搬得来,留得住,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准得到改善和提高,使真正符合搬迁条件的群众享受到政策的温暖。江北新区的建成将把竹林关镇的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新的经济文化新区,城镇人口增至2万多人,必将带动镇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情况。竹林关镇交通四通八达,境内有沪陕高速、丹竹公路、山郭公路等等级公路通过,同时通村通组道路网完善,共建成通村通组道路32千米;建成人畜饮水、农田灌溉10处36500米,完成镇域下水管网建设6100米,农村改水改厕430户;建成江滨公园一座,城镇文化广场一座,城镇集贸市场一座,栽植绿化树木20余万株,种植草坪19.9万平方米;建成一支有20余名环卫工人组成的城镇环卫工作队,建成城镇垃圾填埋点一处,建成公共厕所两座,安装路灯200余盏, 安装果皮箱、垃圾箱130余个。
七、历史自然名胜。竹林关镇历史悠久,景色优美,这里曾是“水舟通荆襄,驼马入蓝关”的水旱码头,境内有自然景观得天独厚,人文景观众多,“竹林关八景”远近闻名,佛教文化源远流长。有著名的红军战斗遗迹南丈沟革命烈陵园、红三军遗址杨泗庙,历史悠久的城隍庙、桃花公主庙、杨乃庄祖师庙、青龙山娘娘庙、月亮台祖师庙,与新建的丹江码头、丹江漂流,以及在建的国家水保科技生态示范园相映成彰,可谓是集古今自然于一身。
第三篇:申报最美少年事迹材料
申报最美少年事迹材料
海城市腾鳌镇中心小学 六年4班
韩馨慧
2015.1
申报最美少年事迹材料
她,是个刻苦、勤劳、善良、美丽的女孩。在学习的跑道上,坚持不懈;在生活的舞台中,乐观向上;在班级的工作中,任劳任怨。平凡得像一棵小草,却内含黄金。
她就是海城市腾鳌镇中心小学六年4班的班长——韩馨慧同学。她于2002年12月29日出生在腾鳌镇后双台村,原来家中有五口人,爸爸、妈妈、哥哥、奶奶和她,哥哥自幼患上重症肌无力,患病多年,于2013年去世。为了给哥哥治病,父母耗尽了全部积蓄、负债累累,至今家境贫寒。她的父母均已年近六旬,父亲患有严重的糖尿病,经常吃药及住院治疗,家里主要以种地为生,父亲虽然做不了重体力活,但为了一家的生存,时常要拖着病患的身体去打零工。她的母亲也由于长年的劳累,体弱多病,视力模糊到近乎盲人,却仍然一边种地一边要照顾奶奶。奶奶年过八旬,重病加年迈,不能自理。
这样的家庭,没有消磨掉她的意志,相反培养了她的坚毅与顽强的性格。从小学一年级开始,韩馨慧年年被评为校“三好学生”“星级学生”“优秀干部”等荣誉称号。在学习上,韩馨慧始终在拼搏,勤奋与刻苦的精神让她一直在校内独上鳌头,她是班级同学们的领头雁。她不仅仅学习优秀,其他各方面也十分突出,参加的汉字听写大赛均取得优异成绩,小学生守则知识竞赛,制作安全手抄报、法制报均被评为一等奖,弟子规践行活动中获得了全校第一名,参加过的学校舞蹈比赛取得第二名,在校运动会上夺得了女子短跑第一名的好成绩。
放学后,她每天除了完成家庭作业,还经常帮助父母到地里做力所能及的农活儿,在家里一边做家务一边照顾年迈的奶奶更是她每天的功课。
从四年级开始,韩馨慧同学担任学校的值周生工作,直到现在。对老师提出的要求和分配的任务,她象个大人一样做到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五年级开始担任学校少先队大队学习委员一职,六年级初担任学校少先队大队长职务,协助辅导员老师做好各项少先队工作,是老师的得力助手。现在她已经光荣地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成为一名团员。
团结同学、乐观向上是她善良的为人品质;工作负责、一丝不苟是她过硬的工作作风;学习认真、专心致志是她一贯的学习态度;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是她不懈的人生追求。
“三冬腊蕴千钧力,春来必发万重花”。我们坚信,品学兼优的韩馨慧同学,在不久的将来,必定早日吐露芳蕊,开出璀璨的花朵,香满校园,显示出勃勃生机!
第四篇:“最美志愿者”申报事迹材料
个人志愿事迹
2017年9月份参加工作以来,我就被安排在政工科工作,我始终坚持自已的原则,先学一步,多学一点,深学一点。结合工作实际,在不耽误日常工作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参加县委各部门和本院安排的各项志愿服务工作。
在领导的关心鼓励和同事们的帮助支持下,我认真完成工作任务,履行好岗位职责,同时也志愿服务各项活动。我先后参加了县上组织的“活力玛瑙∙大众登山”志愿登山活动;“第五届金沙江奇石艺术博览会”志愿服务;“西部大峡谷杯”2016云南∙水富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志愿服务;水富港扩能工程暨宜毕高速公路开工仪式志愿服务;昭通市第一届“体彩杯”篮球轮庄赛水富主赛场志愿服务;争创全国“长安杯”万名志愿者服务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治宣传活动志愿服务。
一次次的志愿者服务让我经受了锻炼,让我成长、成熟了许多。我始终本着“开拓创新,持之以恒”的志愿服务原则,积极的为社会做力所能及的事。志愿服务不仅是人的义务、责任,而且是人的权利,是现代化的一种生活方式。志愿服务无功无利,为人们服务,为社会建设献力献能,在志愿服务中得到学习、成长、充实、提升的收获。在志愿实践的过程中增强了自身社会责任感,弘扬了志愿服务精神,接触社会,锻炼自我,领略生命的意义。参加义务活动不但能帮助他人、更能快乐自己,还能增长经验锻炼自己。
我承诺做一名志愿者,虽然苦但快乐着,虽然累但幸福着„„ 我会继续在以后的工作中,竭诚服务,甘于奉献,用热爱社会实践工作,用满腔热情为城市建设有关的工作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第五篇:关于申报创建园林小城镇的申请报告
常政发„2009‟21号
常路镇人民政府
关于申报“市级园林小城镇”的申请报告
临沂市建设局:
根据蒙政办发[2009]7号《蒙阴县创建市级园林小城镇工作实施方案》精神,为加强我镇绿化建设,提高全镇整体绿化水平,推动我县创建省园林城市活动广泛、深入的开展,对照《临沂市园林小城镇标准》(临政办发[2009]3号)和市政府办公室印发的《临沂市园林小城镇申报与评审办法》,经镇委、镇政府研究,决定申报“临沂市园林小城镇”。
常路镇位于临沂、泰安两市交界处,东邻蒙阴县高都镇,西北与新泰市交界,南与联城乡接壤,是临沂市西北部的咽喉重镇,总面积77.4平方公里,辖30个行政村,人口3.3万,财政收入1436万元,人均纯收入5513元。近年来,镇委、镇政府立足实际,创新发展思路,牢固树立“建设园林小城镇”的意识,坚持把创建园林小城镇活动当作一项长期的中心工作来落实。为了全面落实和完成各项创建目标和任务,我镇成立了创建机构,划拨专项资金,全镇上下团结一心,脚踏实地,开拓创新,真抓实干,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全面推进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规划编制工作。我镇编制完成新一轮城镇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年),并经评审委员会通过评审,获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我们的城镇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风景林地及道路绿化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绿地系统规划已确定镇区绿化采用点、线、面结合的绿化系统,规划形成“二园、五点、四线、一环”的绿化格局。使绿地服务功能更趋完善;城镇绿线管理初见农田林网化,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重点加强堂阜河,常路西河两侧的绿化带建设,绿线控制为10米,堂阜河镇区段蓝线控制60米。
二是景观保护工作。根据《文物保护法》制订了《常路镇文物古迹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办法》,使全镇的文物古迹和文物管理单位得到妥善保护。根据《临沂市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我镇的古树名木保护均已建档挂牌,并落实管护责任单位、责任人。镇里开展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植被保护工作和水资源综合整治工程和城镇自然山体、水体、植被的保护工作。同时积极实施“百年住宅”工程,使城镇建筑、构筑物风格基本统一、和谐美观。镇政府还制订了户外广告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制度健全,效果良好。
三是绿化建设工作。近几年来,三项城镇绿化指标逐年增加。2008年底,我镇建成区面积1.26平方公里,人口4060人。共有城镇绿地41公顷,其中公园绿地4公顷,居住区绿地5公顷,单位附属绿地6公顷,道路河道防护绿地8公顷,生产绿地10公顷,风景林地8公顷。建成区绿地率30.66%,绿化覆盖率35.56%,人均公共绿地7.5平方米。均已达到市级园林小城镇的规定标准。镇政府制定出台了《常路镇城镇绿地建设规范》,执行情况良好。植物配置形式多样,植物群落丰富多彩,地形设计科学合理。坚持以植物造景为主,植物材料符合生物气候带及物种多样原则,做到适地适树、科学配植,积极引进植物新品种,做到植物配置科学合理,景观优美。绿地建设中注意体现城镇特色,与周围环境协调,展示城镇历史文化风貌。同时因地制宜,普遍开展了屋顶绿化、墙面绿化和立交桥绿化,绿化的总量、体量适宜合理,成效显著。通过合理规划,分期建设,街头绿地布局已日臻合理均衡,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游憩需要,保证了公园绿地服务半径科学合理。我镇共有城镇道路7条,总长20公里,已全部绿化,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0%。道路中主干道2条,长4公里,次干道5条,长16公里。达到城镇建成区道路绿地率、达标率,符合《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同时,堂阜河两岸普遍进行了堤岸绿化,并建有滨河绿地多处,形成了特色的绿色风光带。我镇有居住小区1个,居住区绿地总面积0.12公顷,平均绿地率为32.2%,已达到新建小区绿地率30%绿化标准。积极动员全镇居民群众开展庭院、阳台、屋顶、墙面、室内绿化美化活动,取得良好效果。按照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和城镇卫生、安全、防灾、环保等要求,我镇大力实施城镇防护林和绿化隔离带建设,已基本形成了城镇绿化防护体系,各类防护林带、绿化隔离带已开始发挥生态功能,基本形成城乡一体的绿化格局。村区域山林和生态脆弱区等特殊生态系统也得到有效保护。对镇驻地和各村主干道实行了全日保洁制度,清除积存垃圾,日清运率达到80%以上。认真查处了公园、商业街等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乱倒垃圾等不文明行为,清除了卫生死角。积极引导农民改水、改厕、改圈,集中清除村里“三堆”。认真组织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发展生态公益林 600余亩,种植各类树木16000余株,做到全民义务植树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基地化。义务植树尽责率每年都在82%以上,植树成活率和保存率均在95%以上。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首先,大力实施“村村通”公路建设。全镇共修筑30条40公里的“村村通”公路,使建成区主要道路车行道硬化率达到100%,完好率达到100%,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到10.8平方米。其次以二0五国道改造为契机,投资200万元,大力实施城镇亮化工程,安装路灯120盏,主要道路照明装置率、亮灯率达到90%以上;铺设排水管道1.2公里,建设700米的道路绿化工程。投资70多万元,完成了镇区及南松林村引水工程建设,使自来水人口普及率达到了100%;积极推广卫生厕所,投资8多万元,新建水冲公厕二处,推广沼气池建设和液化气使用。使建成区燃气普及率达到了80%。
经过全镇的上下的努力,创建园林小城镇建设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镇委、镇政府决心将以这次创建活动为契机,虚心学习借鉴园林城市的经验,创新、实践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的路子,使我镇成为临沂市现代化的园林小城镇。
特此申报。
主题词:小城镇建设 园林小城镇 申请 抄报:蒙阴县建设局 常路镇党政办公室 2009年9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