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搞好档案资料管理,促进运输事业发展
搞好档案管理工作,促进运输事业发展
——玉溪市交通运政管理处档案管理先进集体呈报材料
玉溪市交通运政管理处的档案管理工作,在处领导的高度重视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紧紧围绕新时期档案事业的发展战略目标,采取高效安全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开创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局面,促进了我市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
一、制度健全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保障。玉溪市交通运政管理处是玉溪市交通局的一个下属职能管理部门,担负着全市道路货物运输、旅客运输、汽车维修,水路运输的行业管理及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为进一步做好运政处的档案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档案资料在现代经济建设和行业管理中的作用,处领导对档案工作十分重视。根据国家档案管理的原则和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了玉溪市运政管理处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与管理体制:要求档案管理人员政治上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服从组织决定,保守国家机密,工作认真负责,积极钻研业务,适应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成立了综合档案室,根据《档案法》、《保密法》和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制定了《玉溪市运政处档案工作岗位职责》、《档案库房管理制度》、《档案保密制度》、《档案查借阅制度》等规章管理制度,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档案管理网络体系:综合档案室负责本单位所形成的全部档案材料的管理工作,对文书档案、会计档案、科技档案、声像档案、实物档案等实行统一管理。各科室领导及兼职档案人员参与档案管理,提供各科室形成档案的资料归档工作。规章制度与网络体系相互联系、相互配合,便于操作,为档案的管理和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保障。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档案保管的必要条件。基础设施是做好档案工作的重要物质条件,运政处十分重视档案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从紧张的办公经费中调剂出档案管理资金,确保档案整改工作中所需设施、设备的开支。从有限的办公房屋中调剂出一间办公室作档案库房,购置了铁质档案柜、温湿度计、灭火器、装订电钻机、档案专用章、空调机、吸尘器以及防虫杀虫药物,有效改善了档案保管条件。
三、加强业务建设是提高案卷管理质量的重要保证。档案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运政处为使档案工作朝着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十分注重抓业务建设,他们从制定实施办法和提高案件质量两个方面着手,拟定了《档案分类方案》、《归档范围》、《保管期限暂行规定》、《立卷归档制度》等,为档案业务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在提高案件质量方面,则着重抓好文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除建立和健全归档制度,把一年一度的文件资料收集齐 全外,还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结合机构的调整、人员的调动和工作的阶段性进行收集;二是通过召开有关会议和在提供档案利用时进行宣传,以增强机关工作人员的归档意识;三是把文件资料的收集列入机关管理制度和档案人员岗位职责。这些措施为文件资料的收集完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文件资料的整理是提高案件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整理过程中,运政处始终坚持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利用原整理基础,以便于保管和利用为原则,努力做到文件资料的连续性、完整性和科学性。他们还十分重视对实物档案、照片档案、音像档案的搜集、整理和保存工作,尽量使全宗档案完整齐全,为全市的道路运政管理工作发挥积极作用。
四、搞好编研开发工作,为开发利用档案资源提供条件。为管好和用好档案资源,便于快速、准确地查找档案,玉溪运政处在市档案局的帮助指导下,根据有关规定和要求,对形成的档案编制了案卷目录、全引目录、分类目录,建立了统计台账,并采用最先进的微机管理软件管理,同时利用档案资源编写了《玉溪市交通运政管理处大事记》、《全宗介绍》、《玉溪市交通运政管理处机构沿革》等记实篇章,完善了档案工作的范围和内容,为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方便、快速的便利条件。
五、开展目标管理活动,促进档案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从2003年9月,玉溪运政处开展了档案目标管理达标 活动,并要求全市八县一区运政所到2004年底以前,档案管理都要达省C2级标准,市运政处达省B2级标准。为保证目标管理活动的顺利完成,市运政处提出了整改措施,在市档案局的帮助和指导下,对档案工作进行了全面整改,设立了档案综合管理机构,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管理制度,配置了必要的设施、设备。在整改过程中,运政处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以质量第一为指导思想,严格按照规定对现存的档案材料进行清理归档。通过清理,共形成文书档案2296件;会计档案226件;科技档案17件、照片档案1册计78张;录音录像档案2盒;实物案卷29卷,顺利通过了市档案验收小组的组织验收。各县区运政所的档案目标管理也相继在2004年以前完成了达标工作,使档案管理工作再上了新台阶。由于对档案工作规范管理,有力促进了全市运输事业的发展,到2004年底,全市运输市场机动车已发展到27000多辆,为我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市运政处也连续被省交通厅、省运管局评为道路运输管理先进单位、安全生产先进集体。
二00五年八月二十二日
第二篇: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 促进农村公路事业发展
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 促进农村公路事业发展
焦前飞
隆回县农村公路管理局隶属于隆回县交通运输局,为副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原名“隆回县县乡公路管理站”,2012年3月更名为“隆回县农村公路管理局”。内设办公室、财务股、养护股、路政大队、工程技术股、机务股、安全股等七个股室。负责隆回县796公里县、乡道公路的养护与路政管理工作,指导、督促1655公里村道公路的养护管理工作。近几年来,我们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在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中开展“雨季杯”和“秋冬季”劳动竞赛活动,形成了“学、比、赶、超”劳动氛围,提升了行业形象。先后获得省农村公路综合目标管理优胜单位、全省交通运输法制工作暨行政执法工作先进集体、全省交通运输系统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全市农村公路综合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市文明卫生单位、邵阳市十大杰出青年文明号等各项荣誉。
一、落实养护管理新机制,确保农村公路安全畅通 从2008年开始,我局着手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进行探索与尝试,在充分调研、座谈的基础上,起草了《隆回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今年正式颁布实施,改变了原有的养护管理模式,明确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领导、资金拨付、考核检查和县、乡、村的职责分工。全县所有的县、乡道全面纳入管理范畴,由我局负责养护管理,村道由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养护管理,我 局负责业务指导,使全县农村公路达到“有路必养、有路必管”的目标。
全面养护公路,加大巡查力度。我们对全县县、乡道进行了全面养护,增加了养护管理人员,加大对公路的巡查力度,加大对日常养护的管理力度,将管养公路分成三个片,分片负责、责任到人,对养护承包人采取百分制量化考评,按照考评结果支付养护工程费。不仅强调了对公路路面、水沟、路肩的传统养护,更强化了对桥涵、标志标牌等公路附属物的全面养护,并且对养护人员在协助路政管理、注重安全生产、开展公路巡查等方面都做了较细致的布臵,养护质量整体比以往有很大提高。
加强安全监管,消除安全隐患。几年来,共完成了县道隆武线、紫黄线、金三线等公路的安保设施,共安装钢护栏6642m,防撞栏杆384.8m,交通安全标志牌302块、指路标志牌27块。完成了乡道Y022岩荷线交通安全标志标牌36块、指路牌4块。完成桥梁护栏改造1100m。县道X055南麻线木瓜山二级电站至松竹段安保工程正在施工过程中,共设臵交通安全标志标牌173块、指路牌2块、钢筋混凝土防撞墙3800m、钢护栏1760m。累计投入资金400万元。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全县农村公路基础设施进行了一次拉网式的安全隐患排查,建立了详细的数据库,并制定了整改方案。同时开展了安全检查,重点强化对险路、险桥、险段等隐患目标的巡查监控,确保隐患处于可控范围内。
落实保畅预案,积极抢修水毁。我们制订了应对冰雪和水毁等自然灾害的保畅通应急预案,2011年元月份隆回县遭遇长时期 大雪冰冻天气,致使大部分道路交通中断,给人民群众的出行和交通运输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我局及时启动《冰雪天气保畅通应急预案》,全员上路除冰雪,全员上路保畅通,方便了人民群众的出行。共计出动人员850人次,铺撒工业盐15吨,铺麻袋800多条,铺装河沙碎石400多方,出动铲车等机械40余台次,投入资金20万元。每年雨季到来之时,都会造成路面大面积塌陷,我局及时组织抢修,几年来共完成清除水毁塌方25080 m,浆砌挡土墙624m,共铺装块石及碎石1700 m,投入经费70万元。
加大桥梁管理及危桥改造力度。我局明确了桥梁专职工程师,对公路桥梁进行经常性检查,建立健全公路桥梁档案,对公路桥梁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整理、分析检查结果,按时填写《桥梁检查记录表》,并以工作函的形式督促26个乡镇做好村道桥梁管理工作,发现问题要求及时整改落实到位。对县道30座县道桥梁“三个一”责任牌按上级要求重新设臵到位。加大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力度,县财政投入危桥改造配套资金240万元,确保了石门乡曾家坳危桥改造工程按时启动,8月份顺利通车,为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提供便利,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交通保障。
二、探索路政执法新模式,维护农村公路路产路权 “打铁要靠自身硬”,我局成立了“法制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内部管理办法,强化内务管理,坚持每月组织路政人员学习公路法律法规和路政管理业务知识,进一步提高路政人员的业
333务素质,提高执法水平。
加强对公路法律法规的宣传。以乡道全面接养宣传及《公路安全保护条例》宣传月等活动为契机,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组织路政人员走村串户散发宣传单共计6000余份,在人口集中的地方张贴宣传单1000余张,向过往货运司机发送关于治理超限运输的传单3000余份,并以座谈会的形式讲解法律条款。
坚持依法办案。我们严格按照程序执法、严格执法,有效地维护了公路的路产路权。针对公路路障这一顽疾,路政大队在巡查时对在公路上乱堆乱放行为进行了教育,采用口头与书面通知相结合,责令当事人自行整改。每年都出动执法宣传车、铲车、运输车,组织了两次以上声势浩大的路障集中整治专项行动,起到了打击一个、震撼一片的效果。几年来年共清除路障1852处,拆除非公路标牌216块,制止在公路用地范围内埋设地下光缆5起,清除违法设臵的公路减速带4条,查处违法建房152起,查处超限运输车辆 345台,结案率达97%,无一起案件引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极大限度地维护了法律法规的严肃性。
三、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塑造行业文明形象
我们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工作之首,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全局干部职工中掀起“比、学、赶、超”活动。以“思想作风建设”活动为契机,严格规范考勤制度、车辆管理制度、接待制度、财务制度等规章制度。认真组织落实各项创卫工作,全局上下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创卫氛围,为我县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县城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11年我局获“市级文明卫 生单位”称号。同时,以提高素质为目标,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工会活动。每逢重大节日,我局都要组织干部职工开展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台球等体育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职工整体素质,陶冶职工的思想情操,增强干部职工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
作者系隆回县农村公路管理局局长
第三篇: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
残疾人事业申论范文:全面发展残疾人事业
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残疾人事业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全社会应当履行的义务。
要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残疾人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将残疾人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本系统发展规划,将残疾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安排、重点扶持。
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残疾人事业,培育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尚。要按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强残联组织和队伍建设,支持残联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各级残联要秉持“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把温暖、快乐和方便送到残疾人心中。
我国是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残疾人数量多、困难程度大,残疾人事业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残疾人总体状况与全社会平均水平差距较大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和人口结构变化,残疾人工作又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残疾人事业发展任重道远,必须作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途径:把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将为残疾人基本生活提供稳定的制度性保障放在各项任务的首位,强化残疾人社会保险补贴、贫困残疾人生活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和辅助器具适配补贴等制度安排,逐步扩大残疾人社会福利,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明确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发展思路,大幅度增加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加强对重度残疾人、农村残疾人和残疾儿童的保障与服务;加强做好残疾预防工作,提出实施残疾人预防的工作措施。实施一批重点预防工程,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形成有利于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与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放在重要的位置,对进一步完善残疾人事业政策法规,加强残疾人组织、人才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稳定增长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等提出要求;明确政府、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和各有关部门在规划实施中的责任,制定主要约束性指标评价体系,强化对规划实施监测和绩效评估。
1、在2016年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强调,要重视重点人群健康,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2、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
3、康复国际第23届世界大会在苏格兰爱丁堡国际会议中心开幕。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将在27日的闭幕式上正式就任该组织主席。
4、《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已经2012年6月13日国务院第208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
5、王勇出席第五次全国残疾人事业工作会议时强调:切实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 努力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 新时期残疾人事业的创新与发展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意识是发展的动力。最近几年特别是2008年以来,随着国家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残疾人事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2013年9月中国残联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总书记两次出席残联组织的活动并且专门致贺信、发表讲话,对推进残疾人事业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总书记关于残疾人工作的重要指示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特别是十八大报告关于“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的要求,为推动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坚持科学发展,树立大局意识
残联作为残疾人的代表组织,其历史使命是通过履行代表、服务、管理的三大职能来实现残疾人融入主流社会的目标。在这个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处理好残疾人事业与国家大局的关系。
在大局面前,坚持跟进而不是掉队。我们正迎来残疾人事业发展最好的历史机遇期。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了“发展残疾人事业”,并且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未来20年的奋斗目标;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坚持经济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最可贵的经济和政治环境。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自觉并善于在这个大背景下思考和谋划我们的工作,借助这个大背景推进我们的事业。中国残联“四代会”提出“团结和带领残疾人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奔赴小康”,“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正是体现了我们应有的政治诉求。
三是服从服务于大局,坚持跟进而不是超越。国家大局既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同时遵循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即坚持跟进而不是超越。一味片面地强调要“优先”、“跨越式”地投入和发展,不仅在客观上难以实现,而且也违背残疾人事业发展内在规律。毕竟,残疾人自身素质的提高、主体意识的觉醒以及作为人和社会价值的真正实现,是一个需要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历史过程,应该还它一个正常发展态势。
毋庸置疑,残疾人工作必须依托政府而不能够完全“设计”成社团远离开政府,不能够完全地“ngo”(非政府)。首先因为政府具有管理属性。残疾人工作本质上是人的工作,残疾人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残疾人工作的广泛性,必须依托政府来协调诸多部门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必须纳入政府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必须体现政府对于社会事务的管理职能。其次因为政府具有资源属性。政府是社会资源的主要占有者,开展残疾人工作,发展残疾人事业,需要物力和财力的不断投入,残疾人作为特殊弱势困难群体对社会各种资源拥有不足,由此决定残疾人在注重效率的第一次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需要通过注重公平的第二次分配来取得生存保障。再次因为政府具有服务属性。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决定着我们的政府将逐步退出很多领域而进一步支持和发展社会公益事业。wto规则更是要求各级政府由过去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又要求各级政府更加注重关心弱势群体,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但是,任何政府都是“有限”的和“非全能”的。相对而言,社会和民间力量才是无穷无尽的资源。残联组织定位于“亦官亦民”,正要求我们的工作在紧紧依托政府的同时,必须注意开发社会和民间的力量,始终坚持官民并重。
三、坚持转变作风,树立公仆意识
(一)从战略高度全面把握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前进方向
强化让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地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宗旨意识。总书记指出,让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要以制定实施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政策措施为抓手,完善残疾人基本救助与社会福利制度框架。当前,尤其要从那些保障残疾人权益的兜住底、补短板、保基本、全覆盖的具体政策和制度抓起,从关乎残疾人小康进程的生活救助、扶贫解困、社会福利、权益维护、康复服务、教育就业、文化发展、体育健身等具体实事抓起,从事关残疾人平等融入社会的基本公共服务、残疾人家庭增加收入的实事抓起,从影响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全社会关爱残疾人良好社会风气形成的具体实事抓起,把改善残疾人民生、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作为残疾人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树立残疾人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支重要力量的残疾人观。总书记强调,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残疾人完全有志向、有能力为人类社会作出重大贡献。不断健全残疾人保障制度,推动全社会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同时解放和发展蕴含在广大残疾人中的社会生产力、增强和提升残疾人及残疾人组织社会活力,更充分地展示残疾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作用。
(二)帮助残疾人实现个人理想,也是中国梦的实现
1、带领残疾人把实现自身的梦想自觉地融入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实践之中。
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民族梦、国家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也是每一个残疾人朋友的梦。我们都要凝心聚力,在实现人生梦想的同时,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美好梦想早日实现。中国梦,是包括8500多万残疾人在内的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没有残疾人这个群体的梦想成真,中国梦就不完整。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为残疾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追求进步的不竭动力。残疾人只有把自己的人生梦想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紧紧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真正成为时代和生活的强者。
2、激励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更加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
总书记提出,希望广大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更加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这是对广大残疾人提出的殷切希望,更是对各级残联组织和残疾人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帮助残疾人更加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需要大力弘扬蕴含在自强模范和助残先进中的伟大精神。
总书记指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残疾人中涌现出一大批像张海迪那样的自强模范,他们是改革开放大潮的弄潮儿,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激励了全社会的奋发自立精神。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自强不息精神,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助残先进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的社会各界人士也堪称楷模,他们舍己为人的精神、乐善好施的品质,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这种精神。
3、通过不懈努力,推动残疾人共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总书记对各级残联组织和广大残疾人工作者提出了殷切希望,要求为推动残疾人共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为帮助残疾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作出更大贡献。这是各级残联组织履行好“代表、服务、管理”职能,积极推动政府和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帮助残疾人的重要责任。推动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必须紧紧围绕“四个着力”抓实工作:着力推进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改革创新,着力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着力保障和维护好残疾人权益,着力加强各级残联组织自身建设,强化残疾人事业基础管理建设。
(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新局面
1、始终坚持残疾人事业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总书记明确强调,残疾人事业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一重要指示,是对党政部门提出的要求,也是对残联组织的激励和鼓舞。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广大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积极投身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坚持弘扬人道主义精神,推动我国残疾人事业上了一个大台阶,开创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2、努力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到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各项建设之中
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继续关心重视,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把它看作分内的责任,在各项建设中都把残疾人事业纳入进去。一是残疾人事业要纳入大局。不断强化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努力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大格局中,完善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律法规,不偏离方向,不脱离轨道。二是残疾人工作要融入大局。要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但绝不搞脱离中国国情的那一套。三是要坚持中国特色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残疾人组织充分发挥作用,是中国特色残疾人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实践证明,这一领导体制符合中国国情,在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开创残疾人工作新局面,推动残疾人事业迈上新台阶。
总书记强调,各级残联要发扬优良传统,切实履行职责,为残疾人解难、为党和政府分忧,团结带领残疾人继续开创工作新局面,推动残疾人事业在新的征程中不断迈上新的台阶。这是对我们做好工作的新要求,更是激励我们开创工作新局面的重要动力。好传统、好作风,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必须毫不动摇地大力传承和弘扬。
四、坚持依法行政,树立法治意识
。残疾人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事业必须走依法发展的道路,这是由我们依法治国这个大的方略所决定的。
为了将依法治国方略落到实处,切实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国家针对残疾人的特殊情形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残疾人就业条例》等。另外,正在研究制定或已列入立法规划的有《无障碍建设条例》、《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残疾人社会福利、特殊劳动权益及就业保护规定》等。
我国残疾人保障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颁布实施10多年来,有力地促进了残疾人工作的全面开展。
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残疾人工作,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在新的起点上,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是党和人民的重托,也是残疾人的期盼。
(一)完善和发展保障残疾人健康权、生存权、发展权的制度
由于残疾人的特殊性,使之成为最需要民生保障和社会帮助的群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残疾人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各项涉及残疾人健康权、生存权、发展权的制度不断完善。同时,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保障广大残疾人基本权益的制度建设任务还相当繁重。推动以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权利以及教育就业、文化发展等需求为导向的制度创新,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推动以保障残疾人健康权、生存权、发展权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一是完善和发展覆盖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全体人民的普惠制度,诸如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制度和法律体系及各种体制等。二是完善和发展针对残疾人特殊情况的特惠制度,包括残疾预防与残疾人基本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康复服务制度、特殊教育保障制度、残疾人无障碍融入社会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有就业愿望和能力的残疾人的基本就业促进制度、残疾人公民基本权利保障制度等。通过制度完善和发展,为广大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地融入社会、参与社会、贡献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二)提升残联组织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的能力
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残联组织切实提高组织治理和自治能力,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残疾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残联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求,自觉把残疾人事业有效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之中,有效承担代表、服务、管理残疾人职能,有效承接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责任。
1、有效增强履行管理职能的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焕发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残联组织充分发挥作用领导体制的活力。有效提升残联组织的组织治理和自治能力,努力在推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中,更好地配合党和政府,更好地调动其他残疾人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各负其责,共同构建稳定可靠的残疾人基本保障安全网,不断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水平;共同健全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实施残疾预防,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积极推动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康复服务保障;共同增强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加强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共同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权利和发展机会,依法维护残疾人各项权益,让残疾人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殷实、更加幸福。同时,通过提高残联组织自治能力,增强广大残疾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能力。
2、围绕残疾人与全国人民同步小康目标努力推进残疾人事业创新发展。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提高贯彻落实的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完善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法律规章、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制度框架。有效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推动学风、会风、文风、作风持续改善,为实现残疾人工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提供有力的思想作风保障。围绕实现残疾人与全国人民同步小康奋斗目标,加强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快推进残疾人全面小康进程。
3、构建与落实残疾人基本民生保障的安全网。立足健全和落实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民生托底服务”的保障目标,结合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细化落实残疾人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网的总体框架、具体内容、推动措施。综合运用法律、法规、政策等手段,统筹协调保障残疾人基本民生的政府托底、社会保险、慈善捐助等资源,合理整合政府引导、残联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等机制,重点推进残疾人基本民生保障等工作。
4、落实残疾预防措施和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项目。立足构建和落实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康复服务”的目标,抓住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残疾预防两个重点,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支撑体系,提高康复机构服务能力,强化康复人才培养力度,创新抢救性康复服务模式,推动政府部门、残联组织、社会机构中有关残疾人康复资源的整合利用,壮大残疾人康复服务业。
5、提升依法维权、协商维权和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指出,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法律制度建设。依法加强和规范公共服务,完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食品安全、扶贫、慈善、社会救助和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社会组织立法,规范和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突出依法维权、协商维权、政策维权、自治自律、信访维权等工作重点,进一步完善和构建保障残疾人基本权益的工作体系、沟通渠道、内容机制、追责问效、督查办法,努力为残疾人平等融入社会、公平参与社会创造有法律保障、有政策支持、有工作联动、有跟踪问效、有基本服务的条件和环境。
6、普及残疾人特殊教育、拓展残疾人就业渠道。统筹推动残疾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发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残疾人特殊教育、残疾人参加普通教育的引导政策与教育体系。重点推动特教教师、康复护理人员、残疾人工作者等专门人才培养,逐步解决数量不足、待遇偏低、专业化水平不高、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针对残疾人就业渠道相对较窄、就业能力相对较弱、按比例就业增长缓慢等问题,进一步加强特困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努力发挥政府、残联组织、社会、市场、残疾人个体多方面积极性,共同促进残疾人就业。
7、发展中国特色残疾人文化事业。着眼于构筑中国特色残疾人宣传文化体系,遵循宣传工作重在向外、文化工作重在向下的工作思路,整体谋划、重点推进价值传播、媒体宣传、舆论引导和繁荣事业、激活产业等工作。巩固已有成果,拓展新的领域,创新推介方式,提升传播效果,在继承的基础上推动残疾人宣传工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推动残疾人自强健身和竞技体育工作,围绕以体育促进残疾人自强健身工作重点,完善和发展残疾人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8、提升残疾人服务信息化和残联组织服务实力。围绕提升残疾人信息化服务与管理水平,大力强化信息化管理系统、信息化服务平台、信息无障碍建设。围绕进一步提升残联组织服务实力,努力提高残疾人康复服务、辅具适配、文化发展、体育健身、就业指导、残疾预防等服务实力和教育科研水平。围绕大力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加强规范引导,争取更多社会资金,落实更多助残项目。
9、提升自身服务管理能力、激发协会等社会组织活力。按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认真研究落实涉及残疾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措施。提高残疾人工作者素质,建设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职业道德、“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专兼职工作者队伍。激发残疾人专门协会、残疾人社会组织、志愿助残组织活力,进一步壮大和规范残疾人专门协会和相关社会组织。围绕社区、农村残疾人的不同需求,推动相关服务纳入社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之中。
通读多、精读少,笼统地学多、联系实际少。学习的计划性、针对性不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二是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由于残联组织成立时间较短,在体制方面还不够完善,各项制度还不健全,一些工作机制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客观上制约了残疾人事业的长远发展。残疾人事业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健全,残疾人表达诉求的渠道还不畅通,依法维权还有一定难度。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建立。面对为残疾人提供的有限资源和残疾人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差距,存在畏难发愁情绪。
三是思想解放不够。就县残联班子自身而言,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思想观念不能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形势发展需要的现象,往往停留在一些惯性思维上,习惯于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和传统的观念来开展工作,落实在具体工作上,特别是制定计划、谋划措施,还不能完全做到事事处处以残疾人为本。在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工作模式,拓展发展领域,推动事业发展,维护残疾人权益还不够主动和自觉。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推动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的措施办法还不够多等。
四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够。虽然领导班子成员有明确的调研任务和分工,但由于忙于机关事务,有时不能沉下心,深入基层,深入到残疾人身边,倾听残疾人的呼声,体察残疾人的民情,为他们排忧解难。对基层工作指导不够。存在看表面现象多,看实质内容少,注重近期效应多,考虑长远机制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对基层工作科学指导和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和体系考虑得比较少。调查研究的方式和方法还亟需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三、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残联工作的全过程
残联组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要求落实到残疾人工作的各个环节,体现在为残疾人服务的方方面面,不断提高全体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新认识,推动党员干部把科学发展观要求落实到残疾人事业各个方面,不断提高残联组织推动事业发展、服务残疾人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和水平。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把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上下功夫。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紧紧抓住和搞好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就是,必须把发展残疾人事业作为第一要务,坚持将发展残疾人事业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体布局,在大局下研究残疾人问题、开展残疾人工作、发展残疾人事业,切实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各级残联工作中去,创新发展思路、拓展发展领域、强化发展措施,通过加快发展,不断改善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努力提高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的能力,推动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残疾人为本上下功夫。残疾人是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平等一员,是一个数量众多、特性突出、特别需要帮助的社会群体。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残疾人为本,以着眼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本,以残疾人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成效的唯一标准。我们必须立足满足残疾人的各种需求,制定政策法规,从维护残疾人的基本权益出发,体现对残疾人的特殊关爱。谋划事业发展,要从实现残疾人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营造社会环境,要从消除残疾人的参与障碍出发,努力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和水平。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残疾人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广大残疾人各方面的需求,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
(三)在基础工作上下功夫。基层残疾人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残疾人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和政府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参谋和助手。因此,切实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努力营造一支热爱残疾人事业、开拓务实的残疾人工作者队伍,意义十分重大。要加快建立健全各乡镇(社区)残疾人工作台帐,加大残疾人事业工作力度,及时掌握了基层残疾人基本情况;及时为解决残疾人家庭困难和其他实际问题发挥积极作用;要广泛的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宣传残疾人事业。
(四)在基层残联组织建设上下功夫。统一建立各乡镇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残联、民政、卫生、财政、妇联、共青团、教育、计生、公安、司法、劳动保障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残疾人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各镇残疾人工作的组织、开展和落实。要求党政领导每月听取残疾人工作情况汇报,亲自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并且做到组织、人员、资金和场地“四个保证”,形成了残疾人工作不但有“网”,而且有人;不但有站,而且能“转”的工作机制和上下联动,协调发展的工作格局。
(五)在争取社会支持上下功夫。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支持残疾人事业,不仅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还要争取社会对残疾人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六)在加大志愿者助残联络站为广大残疾人提供康复、就业、医疗、娱乐等系列化服务力度上下功夫。全县各乡镇团委、妇联、卫生院等单位的干部职工,要踊跃担当助残志愿者,利用“劳动节”、“国庆节”、“元旦节”、“春节”等节日,采取捐款献爱心、送节目进村、为残疾人义务健康体检等形式,为广大残疾人提供各种服务和帮助。
第四篇:注重人才培养,促进事业发展
加快发展,就必须要建设一支强硬的人才队伍,而人才队伍的培养和使用就必须解放思想,这就需要经营决策者一手狠抓经济建设,一手狠抓人才队伍的建设,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真正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人才,简单的说就是在某个领域具有一定才能或专业技能的人,可分为高级人才、中级人才和初级人才。人才是一个国家实现奋斗目标,加速经济发展,促进各项事业快速有序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唯一依靠,也是一个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快速增长,加速企业不断壮大,最终实现奋斗目标的骨干和顶梁柱,尤其在技术密集的电力行业来说,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所以,注重人才培养和使用是我们立足藏乡,实现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和坚强依靠。当前,我局的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向正规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健康发展。截止目前,毕业于专业院校具有大中专学历职工149人,占全局的54.8,其中中级及以上职称的4人,初级职称的18人。这些技术人才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绝大部分为我局的发展、技术的革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专业涉及领域和技术领域比较密集的电力企业来说,仅此而已是远远满足不了企业自身发展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更何况浑水摸鱼、滥竽充数和名不副实者也有人在。所以,注重着力培养和选拔使用有能力、懂技术且又愿意为我局发展乐于奉献、敢于吃苦的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局发展的充分且必要条件,也是企业发展的需求,时代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在中层领导和重要岗位选拔使用人才时,不仅要注重专业对标,还要注重德、才、能兼并。当今社会,尖端科技循序渐进,一般科技突飞猛进,企业发展你追我赶。对此,我们不容乐观,要想在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中能够中流砥柱,就必须建立一套适合现阶段完善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和选拔使用制度以及未来人才培养和选拔使用的远景目标,特别是要及时发现和培养具有可塑性和可用性的初级人才,对这些人舍得投资进行深化培训和培养、敢于让其挂职得到更具体的学习和锻炼、乐于鼓励激发使其具有更大的创造力,以此,为企业的发展和技术的革新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又能激励和带动其他员工积极学习、塌实工作、奋发进取。企业的发展,必须要解放思想,而解放思想又不是一时两刻就能改变一些根深蒂固的旧思想、旧传统、旧观念和旧意识,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钻研新时期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新知识新思路、新观念和新意识,树立起新理念。只有从思想上彻底改变了旧的东西,我们才能站在发展的战略平台上,认识人才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培养具有可塑性人才的重要性,所以,解放思想、促进发展,最主要的还是要以人为本,注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使用。
第五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事业发展
浅论优秀企业文化提炼和文化的制度落实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的一种“灵魂守则”,是一种经营文化、管理文化,是推动企业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没有企业文化,经营战略和管理手段就缺少助推的力量。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是一种能增强企业凝聚力、竞争力、创造力等各种因素的总和。是一种规范、引导、凝聚和激励企业员工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力量。集团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今年又推出了一系列强化企业文化建设的新举措,发布《企业文化理念识别系统》,标志着公司在转型发展时期的企业文化新体系已基本构建。这是公司2014年引进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和巴登钢厂先进文化的阶段性成果,是公司主动适应新常态、团结带领广大职工全力打赢家园保卫战的重大举措。作为二级厂矿,我们应该为集团的企业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公司领导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为集团产品事业的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引导职工在市场竞争、技术创新、质量提升、社会责任担当等方面明确目标,再创佳绩。
企业文化具有文化具有民族性、时代性。企业文化建设一方面要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诸如传统经营管理上诚信为本的优点。另一方面,面对一个竞争激烈、价值多元的全球一体化市场,企业文化要吸收人类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重视国际化元素。企业文化建设还要充分结合企业实际,脱离了企业土壤,企业文化就失去了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这样才能形成一套适合产品生产企业自己发展的企业文化环境。我认为须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企业文化建设应明确实际价值忌形式主义。
员工是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守则。企业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你不去建设,它也会滋长,那是种不受控的成长,一些坏的文化特质就会影响职工的思想,从而进一步影响企业的成长。如果企业搞文化建设,只注重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甚至有的纯粹是应付上级的检查,光说不做,言行不一致,只图形式,表里不一。不仅不能建设好企业文化。还会使得消极的企业文化更加根深蒂固难以清除。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关键在于将一盘散沙聚合成团队的整体力量,然后通过对企业价值观的引导,使全体员工形成共识,按照企业整体价值取向行事,使自己的行为基本符合企业目标的要求,自觉遵守群体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优秀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一种无形力量,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起到优化作用;同时也是一项巨大的无形资产,能为企业带来高美誉度和高生产力。我们要建设昂扬向上的企业文化环境,必须注重培养培养职工市场竞争、技术创新、质量提升、社会责任担当等方面的意识。消除小成既安、得过且过、逍遥自大、墨守成规等落后的意识。
二、企业文化建设要坚持创新,创造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优秀的企业文化,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塑造有鲜明特色的本企业文化环境。
一要有观念特色。对我们而言,“追求卓越”应该是我们重点要培养的文化气质,产品产品是一种高风险产品,卓越管理不仅是一种必须的内部管理理念,也是生产高品质安全产品的根本之道,对社会的担当和企业长期生存发展的关键要素,这一点不仅要落实到各项管理制度上,更要上升到文化层面,如果说制度是一种推力,那么文化就会成为一种引力,其作用更加持久稳定。
二要有历史特色。一个企业独特的企业精神,只能从其创业、发展、开拓市场的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并成为企业的特色。企业精神的培育和发展,能够凝聚人心、激励斗志,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企业经过实践和归纳提炼,初步形成自己的企业精神,它是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基础,也是企业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作为50年历史的老企业,必定积淀了可观的人文精神,如艰苦奋斗、不畏艰难、员工凝聚力强、对企业自豪感强、忠诚度高。建设企业文化是就必须强化这些文化特质。同时注意消除逍遥自大、创新和竞争意识相对薄弱的文化倾向。
三要有品牌特色。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好品牌代表一个企业的形象,有时甚至代表国家的形象。集团产品在国内市场就是集团制造的名片,出口海外就是中国制造的典范,我们必须培养职工这种不断进取,为社会提供一流超一流产品的决心和意志。对企业的未来有信心,对社会有责任有担当,对工作求卓,越落实“好好干和干干好”。通过每一个人的努力,树立起企业良好的形象,谋求企业崭新的未来。
四要有国际视野。我们作为面向全球的产品供应商。企业文化环境的营造必须具有国际视野。这体现在我们的文化氛围必须为不同种族的用户所理解,我们的努力必须为不同种族的用户所理解。同时我们也必须理解不同种族的用户的要求和担忧,更好更自觉地满足他们的要求。在我们有国际视野的文化氛围,不仅是指对不同种族的用户表面的礼貌和恭敬,更重要的是要采用国际通行的规则为他们提供满足要求的服务。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必须把各种国际体系标准、产品标准真正落实好,彻底戒除两张皮。真正把各种国际体系标准、产品标准视为先进管理文化的物化加以吸收贯彻,而不是约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真正得到全球用户的尊重和认可。
三、企业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
人是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强调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和促动人,重视开发人的精神因素。确定人在企业中的主动地位,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才能,使全体员工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念,形成一致的奋斗目标,形成持久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企业成为一个具有战斗力的整体。
以人为本不是一句口号,关键在于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和落实。换句话说,以人为本不是一句口号,必须要通过各种制度设计,落实到每一个员工。先进的文化理念,良好的企业文化思路,如果只是停留在口号上,就难免会形成“两张皮”,成为画在墙上的饼。企业文化如果不能以人为本,不能通过各种制度措施落实到人,往往干不过那些糟粕类的企业文化,如得过且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因为糟粕文化往往伴随着心照不宣的“实惠”。
所以,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把个人利益统一到企业目标的大环境之下,即企业利益最大化是员工利益最大化的高度契合。即员工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而努力工作,同时在其中也获得自身价值的充分实现,例如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严格细致的绩效考核,鼓励创新,鼓励岗位降本创效的有效措施,就是优秀企业文化的制度化和深化细化,就是贯彻优秀企业文化,防止两张皮的最好的方法。今后我们在制度优化上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让制度真正体现优秀文化的精髓。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必须给与提炼和优化,不然糟粕就会挤占这一领域,公司作为面对全球的产品供应商,必须培养培养职工市场竞争、技术创新、质量提升、社会责任担当等方面的意识,消除小成既安、得过且过、逍遥自大、墨守成规等落后的意识。必须吸收老企业优良传统,培养追求卓越的文化特质,有全球视野,有担当勇气。企业文化必须以人为本,成为员工的灵魂守则,必须戒除两张皮,将企业文化物化为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发挥企业文化的引力和助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