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度沈阳农业大学其他先进集体奖项
附件3:
2012年度沈阳农业大学其他先进集体奖项
新媒体建设示范团委(2个)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团委 食品学院团委
新媒体建设示范团支部(7个)
农学院
10级农学(2)班团支部
生物科学技术学院
11级生物技术(2)班团支部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11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班团支部
食品学院
12级食品科学与工程(1)班团支部
工程学院
11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班团支部
研究生院
12级硕士(3)班团支部 12级硕士(16)班团支部
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3个)生物科学技术学院团委 农学院团委 工程学院团委
校园文化活动先进集体(2个)
水利学院团委 经济管理学院团委
青年志愿者先进集体(2个)
畜牧兽医学院团委 理学院团委
第二篇:沈阳农业大学总体发展规划
沈阳农业大学总体发展规划
(2009年—2020年)
根据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做出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决策以及对我国教育、科技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遵循《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为实现在21世纪初叶把沈阳农业大学建成“主要办学指标居于国内同类高校前列,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农业大学”的办学目标,制订本发展战略规划。
一、学校的发展基础
(一)历史沿革
沈阳农业大学坐落在沈阳市东郊的天柱山南麓,东与名胜古迹东陵毗邻,西与沈阳城区相连,学校占地2.2万亩。
我校组建于1952年,由当时的复旦大学农学院(茶叶专业除外)和沈阳农学院部分专业合并组成。“文革”期间,学校受到严重摧残,一分为五,分散在了辽宁各地。“文革”后学校迁回沈阳原校址办学。1978年划转为国家农业部所属,1979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81年被批准为首批博士、硕士授予权单位;1985年10月经原农牧渔业部批准更名为沈阳农业大学,邓小平同志亲自为学校题写了校名。2000年4月,学校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由国家农业部所属被划转为辽宁省与中央共建。
建校以来,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几代沈农人努力拼搏,开拓创新,学校的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出人才、出成果、积极服务社会,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教学和科研并举,以农业与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经、管多学科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科学 1 研究基地。
(二)发展特色和优势
回顾学校的发展历史,分析面临的形势,可以认为我校具备了创建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农业大学的基础与优势。
第一,结构合理、特色突出的学科体系已初步建成。我校已初步形成以农业科学为特色,农、理、工、经、管等多科性协调发展办学格局。现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农业部重点学科,19个辽宁省重点学科(5个辽宁省重点一级学科),2个辽宁省重点培育学科;有47个本科专业,68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31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专业,4个研究生专业学位学科,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数量、结构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学校现有科学研究机构66个,其中,国家级区域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与辽宁省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辽宁省重点实验室(成果转化基地、工程技术中心)24个,沈阳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7个,有基础和专业实验室39个。形成了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体系,成为我国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第二,学术水平为全国农业院校所公认,具有较强的解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科技问题的能力。2000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省、市的各类科研项目1200多项,有82项成果获国家、省(部)、市奖励,70%的科研成果在农业生产上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学校在辽宁省8个市16个县(区)36个乡(镇)建立了科教基点,先后选派33名科技人员到当地担任科技副县(市)、乡(镇)长,有力地推动了“科教兴农”工作的深入展开。
第三,拥有一支踏实苦干、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学校师资力量较为雄厚,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022人,其中教授和研究员160人,副教授和副研究员313人,分别占到教学科研人员总数的15%和30%;有博士研究生导师9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98人。一支以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为骨干、以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已经形成,学校具备了发展新 兴学科、边缘学科和进行多学科联合科技攻关的基础和优势。
第四,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广泛,初步形成开放式办学新格局。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联系,与11个国家的26所院校结为姊妹学校。过去5年累计有240人次出国留学、研修或考察交流,来校交流的外国学者超过350人次,举办国际学术会议18次,招收外国留学生12人次,并与英国鲁顿大学合作开展了对外开放办学的尝试。
第五,校风优良,师生员工精神饱满。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时间里,学校已经形成深厚的学术与文化积淀和优秀的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学风和教风。这是我校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重要的无形资产,对广大教职员工、全体师生和海内外校友起着巨大的凝聚和激励作用,对学校今后的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面临机遇与挑战
未来发展取决于我们对形势的正确把握与判断。认真分析学校面临的形势和历史性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21世纪全球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为我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以研究和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为主体的农业科学,在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创新与突破的带动下,不断产生新领域,在更高的层次上与多学科交叉渗透。这使得农业科学在保持原有的综合性、应用性特点的同时,起来越细化,向高科学、新技术方向发展。知识经济社会,人才竞争是最根本的竞争。高等农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科技进步的最重要的基地,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正从社会边缘走向中心位置,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其次,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农业教育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党和国家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为此,国家将要大幅度地增加农业科研与教育投入,如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业领域 的国家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改良中心建设,依托具有明显优势的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和高等学校建设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支持农业大中专院校参与农业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推广等,这些决策的实施将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
第三,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为学校赢得了更加有利的外部条件。高等教育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伟大事业中起着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的关键作用,我校又是辽宁省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农业大学,学校有条件争取国家和辽宁省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性支持,推动学校更好更快地建设与发展。
从挑战和困难角度来讲,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今后学校的发展就是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发展优势、突出特色,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因此,学校必须打破常规,以超常的速度发展。
其次,高等院校之间竞争的焦点是人才培养质量与科技实力。而人才培养质量、科科实力的提高,人才是关键。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无论是学校内部条件、还是外部环境,吸引拔尖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的相对优势不明显。
第三,办学经费短缺的困难将长期困扰学校发展。我校与中央部委所属院校和发达省份的高校相比,财政拨款少;办学规模基本稳定,收费政策日趋从紧;科研经费及科技服务收入对学校发展的支撑力度不足。学校办学历史长,历史欠账多,离退休人数增加,经济负担越来越重。另一方面,从2005年4月起,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领军大学,我校作为拟被合并学校之一,正常发展受到了影响,基本建设处于停顿或维持状态多年。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越发突出,学校整体建设水平与同类院校间的差距将进一步加大。
二、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与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贯 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增强科研创新能力为重点,以优化办学条件为保障,不断深化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术水平和办学效益,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和谐发展,早日把学校办成特色鲜明的,主要办学指标居于国内同类高校前列,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农业大学。
(二)发展思路
稳步发展本科教育,重点发展研究生教育,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层次,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教学与科研并重,跟踪现代科技发展趋势,形成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的农、理、工、经、管多学科交叉的专业与科研优势;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完善产学研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要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实力,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
按照上述发展思路,要把人才队伍建设、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提升、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互动,相互支撑。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走人才强校的道路;坚持以科技创新求发展的办学思路,发挥学科的人才和学术优势,取得原创性成果,走科技强校之路;坚持“特色兴校”的办学思想,在强化传统学科优势基础上,加强学科间交叉、融合,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走特色兴校之路。
三、发展规划的目标与重点
(一)学校定位
1.学校类型定位。为多科性、教学研究型、中央与地方共建的重点大学。
2.专业与办学层次定位。形成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的办学体系。3.服务面向定位。以服务辽宁和东北为重点,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建设成为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和农业科研、技术开发与推广的东北区域中心。
4.办学特色定位。针对东北地区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特点,以推进设施农业为突破口,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与现代设施装备农业为重点,以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强调农业发展与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协调,形成具有老工业基地特色的区域农业教育的办学特色。
(二)发展目标
稳步发展本科教育,重点发展研究生教育,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层次,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跟踪现代科技发展趋势,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实现农、理、工、经、管等学科和谐发展;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完善产学研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努力使学校成为教学与科研并重,主要办学指标居于国内同类高校前列,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农业大学。
1.本科专业数达到60个左右,其中省重点专业达15个,学校重点专业25个;全国精品课程达7-10门,省精品课程达到15-20门,本科教育质量整体达到优秀水平。
2.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达11-13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达34-3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增至82-87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达7-10(一级重点学科4-5个),省部级重点二级学科达35-40个(一级重点学科10个左右)。
3.在校学生规模稳定在25200人,其中留学生200人,研究生5000人(博士研究生1000人,硕士研究生4000人),本科生17000人,各类成人学历教育学生3000人。全国百篇博士优秀论文(提名)3-5篇,辽宁省优秀博士论文5-8篇。
4.新增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15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 奖5-10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5-20项;年科研与科技推广经费突破20000万元。
5.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500人,其中,专任教师1400人,专职科研人员50人,兼职教师50人。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达9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80%以上。培养与引进院士2-3名,长江学者2-4名,国家杰青获得者3-5名。
6.具有在国外留学、研究经历的专业技术人员达到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0%以上;每年选派出国留学人员40名以上。积极扩大外国留学生招生规模,到2020年在校留学生人数达到200名。
7.加强校内管理,健全组织,成立研究生学院、管理学院、文学院(或文法学院),使二级学院总数达到20个。
8.投入基本建设资金15亿元,建设新图书馆、教学实验中心、工程教学楼、综合科研楼、研究生楼、综合体育场、学生宿舍和主校门等项目,新增校舍建筑面积40.0万m2,使校舍建筑总面积达到72.0万m2。
建设的项目主要有:
——新图书馆。建筑面积为3万m2,投资9000万元。——教学实验中心。建筑面积为2万m2,计划投资9000万元,其中:土建6000万元,配套及设施设备3000万元。
——工程教学楼。建筑面积为2.4万m2,投资13000万元,其中:土建7200万元,配套及设施设备4800万元。
——综合科研大楼。建筑面积为2万m2,投资8000万元。——研究生院。建筑面积3万m2, 投资7500万元。——综合体育场。学校同东陵区政府联合建设,设施除国际标准400m跑道运动场外,还包括游泳池、小球类运动室等设施,政府出资、学校提供土地和管理服务。建筑总面积20000 m2,总投资8000万元。
——学生宿舍。新建5栋学生宿舍,总建筑面积6万m2,投资12000万元。——主校门。结合东部校区的建设,学校将改扩建东校门。门宽41m,投资300万元。
9.进一步加大实验室、图书馆条件建设。馆藏图书从目前的94.6万册增加到133.6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从目前的1.1亿元增加到2.43亿元。
10.加大校区整治与建设力度,努力创新良好的教学、科研和学习、生活条件。校区分北区、南区两部分建设。
(1)北区建设
重新划分成三大区域:以原生活家属区与教学区之间道路为界,纵向形成西部住宅区及东部教学区,教学区以北至沈吉铁路间作为未来建设发展预留地。
①教学区
——根据校区主轴线重新规划教学科研设施。
动迁校园东南三角地居民,重建校区主入口大门,形成视觉中心。另需新建的教学科研设施有校图书馆、教学实验大楼、综合科研大楼、工程教学楼、研究生院、综合体育场、学生宿舍等。
——以天柱山为中心形成环形景观轴线,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形成道路系统。
——收回沈阳市农业科技开发院。②住宅生活区
——将工程学院、信息与电气学院、水利学院迁至教学区新建的工程教学楼,拆迁农工楼、水利馆、军训楼,拆迁后土地用于教职工住宅建设,通过房地产开发,筹集学校建设资金。
——逐步将生活区供水、供暖、供电及物业管理交给社会,实现社会化服务。
(2)南区建设
区域为沈抚路以南、三环路以西、新开河以北和大坝路以东,建设内容为教学实验示范区和科研试验示范基地。主要建设项目有:教学实验示范基地、超级稻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施农业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节水农业试验与示范基地、生物质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产品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动物生命科学研究中心、新农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三)战略重点
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相结合”的道路,做到数量发展与质量提高相协调,为此,要坚持以下三个发展战略重点。
1.坚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根本,要继续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的方针,加大工作力度,采取超常规的方法,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倾力打造一支以国内外知名领军人物为学科带头人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形成若干个整体实力居国内领先地位的学术团队。
2.坚持以优化学科与专业结构为重点。根据国内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和科技的需求,分析国际学科与学术发展趋势,突出农业生物技术、资源与环境、设施农业与现代装备(加工业,农业信息)、经济管理等重点。
3.坚持以硬件条件建设为重点。当前,校园、教学科研设施及设备条件已经明显不适应学校发展及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的要求。要修订校园与校区十年建设规划,争取在4年内完成主要校园设施建设任务;要使学科群的发展与教学科研设施相配套;要加大科研与教学仪器设备的投入,使学校的分析测试能力及服务社会的水平居国内农业院校的前列。
(四)规划的实施步骤
学校规划的时限为2009年至上2020年。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实施大体上分“两步走”。
第一步:2009-2015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调整专业与学科结构为重点,重新组建学院等教学机构,初步形成五大学科群;完成校园与校区建设规划,主要的教学与科研设施建设任务完成,培育好后发优势。
第二步:2016-2020年。发挥后发优势,在教学、科研水平上下 功夫,使人才培养、科研水平及服务社会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实现本规划确定的总体发展目标。
五、落实规划的保障措施
学校将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保证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进一步优化布局和结构,实现学科建设新的跨越 在继续发挥农学学科优势和生物科学特色的前提下,坚持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学科;加强基础学科,促进文理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和融合。重点发展农业植物生产技术(超级稻及其它作物育种,设施园艺)、农业动物生产技术(畜牧生产与兽医)、农业工程(农产品加工,农业信息及现代农业装备工程)、资源与环境(水利、土壤、林业、生态与环境工程)、经济管理5大学科群。为此,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用2-3年重新调整学院等教学机构设置,打开原有学院界限,按学科群重新组织专业与学科,以形成相互支撑、重点学科牵动、学科优势明显的科研与教学体系,以保证经过几年建设农学(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农产品加工、农林经济管理五大学科达国内领先水平。
(二)实施“1312创新人才工程”,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学校将全面实施“1312创新人才工程”,即用5年到10年时间,通过自国内外引进和选送本校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学习、合作科研等途径,汇聚、培养10名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拔尖人才(领军人才),30名国内一流人才(学科带头人),100名国内知名、专业优势明显的教学名师、专家(学术带头人),200名具有一定基础和发展潜能的青年学术后备人才(学术骨干),使学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达到国内同类院校领先水平。坚持以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按照创新团队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两个层面,重点实施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学名师、推广专家等五大建 设计划。加大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引进力度,大力实施学历提升工程,加强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的在岗培养,加大选派出国留学、研修和交流考察力度。
(三)加快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教学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加速调整专业结构,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和方法,建设与创新创业性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实验实习教学体系,抓好特色品牌专业、精品课程、示范性双语教学课程和高水平教材建设;加大教学硬件建设投入力度,完善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健全学习激励机制和科学评价机制,形成有利于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个性发展的现代化教学管理运行模式。
(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社会服务功能
始终把科技创新放在学校工作的突出地位,着眼长远发展,精心设计,从学科与人才团队、研究方向与科研课题、科研经费与研究条件几大方面,提升创新能力,强化科研水平。紧密围绕国家、特别是东北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生态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关键问题,拓展优势领域,构建创新体系。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着力构建开放、与学科群相对应的科技创新大平台。积极承担和参与国家重大、重点课题的研究,组织科技攻关,获得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重大标志性科技成果。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拓展科教兴农途径,创新服务社会的模式。
(五)实施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建立现代大学管理体系 不断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构建科学规范和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大学管理体系。加快推进以院为重心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坚持责权利统一,进一步调动和加强学院的办学自主性与活力; 推行以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为核心的全员聘任制,建立竞争、开放、流动的现代用人机制。加强业绩考核,建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优劳优酬的校内分配政策,努力提高职工人均劳动收入;创新学生教育与管理模式,逐步形成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的新机制;建立健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学校有形和无形资产有偿使用制度,以“高效配置和利用”为目标,建立“开放、共享、竞争”的实验室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
(六)大力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建设
修订与完善校园建设规划,持续进行校园整治。完成新图书馆、教学实验中心、工程教学楼、综合科研楼、研究生楼、综合体育场、学生宿舍和主校门等项目建设工程。有计划分层次地持续做好实验室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图书馆建设和校园网建设。绿化美化校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现环境安全优雅、技术手段先进、学术氛围浓郁、文化底蕴深厚,为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七)多渠道筹措经费,为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要多方筹集资金、精打细算用资金,为本规划的实施提供资金支撑。要充分利用中央与地方共建的体制优势,继续争取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要盘活现有资源与资产,提供资源与资产的使用效益。用于建设工程的经费约为16.7亿元;其中,用于硬件建设经费约15.0亿元,用于人才队伍建设.0.8亿元,用于教学改革0.9亿元。经费主要来源一是继续争取省政府支持(5.0亿),二是利用好地方与中央共建的国家财政支持经费(1.2亿),三是整理学校土地、通过开发土地筹集资金(7.0亿),四是改革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厉行节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利用好现有资金(学校自筹3.5亿)。
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信息、技术、人才等各种资源优势,通过合作研究、共同开发、社会捐助、社会投资等方式,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大力发展校办产业,促进项目、技术社会化、资本化,提高产业经营效益;发挥办学资源与品牌优势,积极扩展与企业的合作 领域和合作力度;校、院两级及各单位都要把争取各方面项目、资金支持,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作为自己的重点工作,切实有效地加以推进;改革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强化监管,厉行节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八)扩大开放,努力提高办学的国际化程度
加强与欧美一流大学、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重点抓好研究生培养、师资培训与合作研究三项任务,在国际合作办学、招收留学生、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走出具有我校特色的开放式、国际化办学道路。
(九)加强领导,为实现规划目标提供组织保障
本规划经过学校教代会的职代会讨论、学校党委批准后,在学校内部具有法律效力。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组织教务、人事、财务等部门,根据需要可以成立专门机构与组织,按计划、分步骤予以实施。
第三篇:2005年沈阳农业大学团委工作计划
2005年沈阳农业大学团委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与工作目标
1,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团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精神,贯彻落实学校关于青年和共青团工作的部署,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竭诚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不断加强团的能力建设,承前启后、锐意创新,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团结带领全校青年为加快创建一流农业大学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2、工作目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学生活动为载体,依托各级团组织与学生组织,充分拓展“第二课堂”育人功能,在思想品德教育、文化艺术熏陶、科学技术创新、社会实践锻炼等多方面塑造青年,把青年培养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型高素质人才.二、坚持思想育人,大力提高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素质
1,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两会工作报告,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团支部政治理论学习、主题团会、团课观摩、报告会、知识竞赛、征文、理论之光实践教育等形式牢固构筑青年一代的强大精神支柱。以一二·九运动7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五·
四、十·一等重大节庆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2,以加强共青团能力建设为契机,开展团员先进性教育,努力加强共青团的思想建设。从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高度来认识加强团的能力建设的战略意义。保持团员先进性,就是要增强团员的时代先锋意识,使团员成为广大青年的优秀代表。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努力上进,成为大家学习的模范。
3,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理论社团、网络阵地的作用,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帮助团员青年正确认识各种社会问题和热点、焦点事件,坚决同一切分裂祖国的言行作斗争;增强团结互助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团员青年自觉养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4,在全校启动大学生基础文明修身计划,深化“文明生活、健康成才”主题活动,认真引导青年学生坚定信仰、立志成才、提高素质、完善自我,以文明的生活方式、合理的求学计划和昂扬的精神风貌在新时代展现新风采。
5,开展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三、坚持实践育人,引领青年健康成才
6,开展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密切相关的应用性、综合性、导向性的实践活动,扩大暑期社会实践规模,组织学生到国家发展需要的地方进行学习、考察,走千家、访万户,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7,鼓励团员青年积极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教育大学生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锻炼成长。引导青年艰苦创业,促进青年建功成才。
8,通过勤工俭学、家教、助研、助管,从事服务性工作,培养劳动观念,增强自食其力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9,以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为统领,通过助残、助困、助孤等公益性活动使学生体验服务社会的乐趣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
四、坚持服务育人,完善具有沈农特色、共青团特点的服务体系
10,为青年学生学习服务。各级团组织努力创建学习型组织,帮助广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搞好学业进程设计。通过新世纪读书计划、读书俱乐部、学习经验交流、学习状元评比等有效载体引导学生树立学习是第一要务,勤奋学习最重要,学习优秀最光荣的观念,推动我校优良学风、考风的建设。
11,为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在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引导他们确立新的人生目标,开展首届大学生人生规划与职业生涯设计大赛;针对毕业生,通过邀请优秀校友作报告、举办模拟招聘大赛等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12,为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服务。今年五四期间学校将评选表彰团内“两先两优”,评选校园文化、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等方面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十佳青年教职工、十佳大学生、研究生学术十杰,通过选树先进典型为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13,为特困生等特殊群体服务。开展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助学贷款工作,挖掘校内外资源谋求助学岗位,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关心理健康特殊对象、受处分学生。
14,为学生生活服务。争取设立校领导接待日制度,使校领导广泛
听取意见,多层面地保持同学与学校沟通渠道的畅通,维护和增进同学们的根本权益,促进校园稳定。
15,深化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素质拓展训练,规范素质拓展证书的认证与使用,在社会认可环节上狠下功夫。
五、坚持党建带团建,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团组织的自身建设
16,充分发挥学生会、研究生会和学生社团联合会等组织广泛联系青年学生的作用。把全校青年学生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努力把共青团建设成为团结教育青年的坚强核心。团组织要努力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健全学生骨干培养体系,改进推优入党工作。
17,制定《沈阳农业大学学生社团管理办法》,规范管理学校各级各类社团活动,使社团这一以共同兴趣爱好为纽带学生组织健康发展,大力推进社团建团的试点,对团员青年实行多重覆盖,组织社团文化节、社团巡礼活动,重点建设几个品牌社团。
18,配合有关部门进行广播站设备及线路的更新改造,巩固以各类团属刊物和网络为载体的理论研究阵地、思想教育阵地和舆论宣传阵地,发挥阵地建设的优势,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19,制定《沈阳农业大学分团委评比考核办法》、《沈阳农业大学团支部等级考核办法》,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团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教育培训机制、监督防范机制和评价考核机制,激励团干部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勇于创造、自觉奉献,做党放心、青年满意的团干部。
20,筹备沈阳农业大学第十一次团代会和2005年学代会。
共青团沈阳农业大学委员会
2005年2月20日
第四篇:沈阳农业大学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沈阳农业大学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2009年通过,2014年
2.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按照本细则
名单)一式三份,加盖沈阳农业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印章,分别存校档案室、研究生院和各学院。
不少于2人)。评阅人名单由有关学科带头人与指导教师协商推荐,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决定聘任。
2.评阅人姓名应对申请人保密,指导教师和指导小组成员不能作为论文评阅人。3.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由各学科带头人与指导教师协商推荐,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决定。答辩委员会一般由5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熟悉论文研究内容的专家组成。导师不能担任自己学生的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
4.答辩委员会设秘书1人,由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具体负责:向外审专家寄送申请者的学位论文等材料,组织学位论文答辩的事务性工作及答辩接待等事宜。
5.答辩委员会名单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签字确定后,于答辩一周前报校学位办(研究生院)备案。
6.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可根据本细则另行制定有关要求。
(5)申请人及列席人员暂时退出会场。答辩委员会秘书介绍答辩人的基本情况(包括课程成绩、科研能力、论文情况等)、申请人资格审查情况,并宣读学位论文评阅人意见;指导教师介绍学生平时表现情况。
(6)答辩委员会成员对答辩人的学位论文答辩进行评议,并以不记名投票表决方式就是否通过论文答辩和建议授予学位进行表决,到会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为通过。最后形成答辩委员会决议。
(7)申请人及列席人员回到会场,答辩委员会主席宣读学位论文评语及建议授予学位的表决结果。
4.学位论文答辩未通过或学位论文答辩虽通过但未被建议授予学位者,在经由论文答辩委员会全体成员半数以上表决同意修改论文后再行答辩的前提下,可在1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申请答辩1次;如答辩委员会未做出同意修改论文的决议,任何个人无权同意修改论文并重新组织答辩。决议须有会议记录,决议书须经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字。
5.硕士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并被建议授予学位者,按本细则
分委员会组织答辩。
(4)凡答辩通过者,可填写《沈阳农业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博士学位审批表》,连同课程成绩单1份、研究成果证明材料1份、外语水平考试合格证书或成绩证明1份、学位论文5本等,报所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5)所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开会审查,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确定建议授予博士学位人员名单,汇总上报校学位办(研究生院)。
(6)校学位办(研究生院)汇总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上报的建议授予博士学位人员名单,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表决。凡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表决通过的人员,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授予博士学位,并颁发博士学位证书。授予博士学位的文件(含附件:授予硕士学位人员名单)一式三份,加盖沈阳农业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印章,分别存校档案室、研究生院和各学院。
论文答辩。如有特殊情况进行答辩者,由本人申请,经导师同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批准,报送校学位办(研究生院)审批。符合提前毕业要求申请提前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者,可随同期应届博士毕业生进行答辩。
如果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后认为不合格的,也可以做出不授予学位或修改论文、重新答辩1次的决定。
第五篇:2005年沈阳农业大学团委工作总结
2005年沈阳农业大学团委工作总结
一、指导思想与工作目标
1,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团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精神,贯彻落实学校关于青年和共青团工作的部署,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竭诚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不断加强团的能力建设,承前启后、锐
意创新,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团结带领全校青年为加快创建一流农业大学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2、工作目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学生活动为载体,依托各级团组织与学生组织,充分拓展“第二课堂”育人功能,在思想品德教育、文化艺术熏陶、科学技术创新、社会实践锻炼等多方面塑造青年,把青年培养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型高素质人才.二、坚持思想育人,大力提高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素质
1.上半年的工作中,深入贯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两会工作报告,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团支部政治理论学习、主题团会、团课观摩、报告会、知识竞赛、征文、理论之光实践教育等形式牢固构筑青年一代的强大精神支柱。
2005年6月30日清晨,全校千余名毕业生在学校组织下,来到操场参加毕业前的最后一次升旗仪式给毕业生同学留下了最深刻的记忆。校党委金宝莲副书记的谆谆教导给予了毕业生以鼓舞,国旗下“忠于祖国”的庄严宣誓也让他们备感即将肩负的重任,这成为了母校送给毕业生的最好的礼物,也是向即将到来的中国共产党建党84周年献礼。
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共青团员理想信念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于2005年7月开展了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60周年”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也得到了媒体的关注,5月20日晚,辽宁教育电视台报道了在我校召开的全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训,6月9日辽宁教育电视台报道我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会议。
2.以加强共青团能力建设为契机,开展了团员先进性教育,努力加强共青团的思想建设。从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高度来认识加强团的能力建设的战略意义。保持团员先进性,就是要增强团员的时代先锋意识,使团员成为广大青年的优秀代表。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努力上进,成为大家学习的模范。
2005年4月29日,在世纪会堂举行了五四表彰暨共青团理想信念教育动员大会,对2005年共青团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并掀起了号召全体团员积极保持时代先锋意识的新的高潮,5月4日,中央电视台整点新闻、辽宁教育电视台对此进行了报道。
我们的大学生中不断涌现出优秀的团员青年,我校学生会主席朱胜蓝被评为“沈阳市十佳大学生”,作为当代先进青年,他知道应该树立一面旗帜,一面争先创优的旗帜,一面奋斗不息的旗帜,这种心里想着集体,想着广大同学,全心全意为大家服务的信念为广大团员青年树立了楷模。我校研究生黄开华勇救落水老人,被辽宁电视台等采访时“我们学校的同学看见了也都会这么做”的朴素回答,让每个人的心里都暖暖的,媒体称赞我们沈阳农业大学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3,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理论社团、网络阵地的作用,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帮助团员青年正确认识各种社会问题和热点、焦点事件,坚决同一切分裂祖国的言行作斗争;增强团结互助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团员青年自觉养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我们时刻意识到良好的宣传媒介是创建积极的团的教育环境的重要条件,现代社会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认识社会与世界的重要途径,因而我们把加强团委的网页的建设纳入日程,希望在这里为广大团员青年提供一个学习与交流的平台,我们的校团委网站最终被评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主题教育示范网站,这是对我们工作方向的肯定更是对我们的鼓励。
解决“三农”问题是时代为我们搭建的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重要平台,实践三农、学习三农更是农业院校的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沈阳农业大学团委重点培养、建立的“三农问题研究会”在探索中成长,获辽宁省高校示范社团。
4,在全校启动了大学生基础文明修身计划,深化“文明生活、健康成才”主题活动,认真引导青年学生坚定信仰、立志成才、提高素质、完善自我,以文明的生活方式、合理的求学计划和昂扬的精神风貌在新时代展现新风采。
为了提高青年学生的信仰意识、修身精神,2005年3月3日组织了青年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