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建省交通厅办公室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小编推荐)
【发布单位】福建省交通厅 【发布文号】闽交办发〔2007〕34号 【发布日期】2007-10-29 【生效日期】2007-10-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交通厅办公室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闽交办发〔2007〕34号)
各设区市交通局(委),漳州开发区交通局,沿海各港务(口)管理局,厅直各单位:
现将《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闽政办〔2007〕160号)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省交通应急工作实际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为建立我省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体系,提高交通部门预防和处置交通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省交通厅已经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福建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印发了《福建省交通厅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闽交政法〔2005〕18号),内容涉及高速公路建设、高速公路营运、普通公路、港口、航道、道路运输、道路危险品运输、内河交通安全、水路运输、交通通信等10个专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各单位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福建省交通厅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抓好落实,形成有效的交通公共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合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落实责任。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各单位要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认识,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主要领导全面负责的应急管理责任制,成立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领导机构,将应急管理工作落实到岗、到人。
二、各单位要根据《福建省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制订、完善各专项应急预案和应急预案实施细则,构建上下联动、协调运转的交通系统应急管理工作体系,配合当地政府和上级交通主管部门做好突发交通公共事件的处置工作。
三、加强应急队伍建设。积极组织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学习交通应急管理知识,加强对交通党政干部、应急管理干部、新闻发言人、企业负责人、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明确各自岗位职责;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充实应急工作人员,改善应急救援设施设备,开展应急技术研究和应急演练,提高应急施救能力,建设一支关键时刻顶得上、能有效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救援队伍,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四、督促企业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要督促交通建设单位和运输企业落实《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福建省交通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暂行办法》、《福建省客运车辆日趟检实施办法》等安全生产管理规定以及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安全月”等形式,加大交通安全生产的宣传力度,增强企业的安全责任意识,督促企业更加重视安全生产工作。
五、预防在前,将各类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通过开展各专项整治和督查活动,排查安全生产的隐患并督促及时整改到位。近期,全省交通系统已经开展了以桥梁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隐患专项整治,要根据整治情况,加快改造五类危桥,及时消除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隐患。要抓紧整治事故多发路段,重点整治急弯、陡坡、视距不良、连续下坡等危险路段,增设防撞墙、防护栏、避险车道等设施。加大治超力度,在实施高速公路计重收费的同时,加快推进普通公路计重收费工作,以经济手段遏制超限超载车辆,消除运输安全隐患,保护公路完好畅通。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出租汽车行业管理,逐步规范经营权管理,打击非法炒作经营权行为,并按照《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出租汽车行业稳定工作方案及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闽政办〔2006〕81号)要求,切实落实出租汽车群体性事件应急工作的责任,确保出租汽车行业群体性事件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
六、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宣传工作。现代社会中舆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是一种“软实力、软力量”,具有独特重要的作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宣传工作,澄清事实真相,加强舆论引导,稳定公众情绪,为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研究探索建立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归口发布突发事件的权威信息。要加大抢险救灾等交通突发事件中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树立交通部门良好形象。
福建省交通厅办公室
二OO七年十月二十九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7]160号 【发布日期】2007-08-13 【生效日期】2007-08-1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闽政办[2007]160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现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52号)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为做好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特提出四点要求:
一、要在加强领导上下功夫。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做好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摆到突出位置,作为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任务抓实抓好。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和健全基层组织和单位主要领导全面负责的应急管理工作责任制,并逐级落实。同时,将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开展情况作为县、乡级人民政府和基层单位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内容。
二、要在分类指导上下功夫。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和特点,深入研究在社区、乡村、基层单位贯彻落实国办发〔2007〕52号文件精神、全省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以及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措施,增强工作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深入开展。
三、要在发挥优势上下功夫。各级各有关部门在开展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充分调动起、发挥出、保护好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预防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四、要在夯实基础上下功夫。首先要夯实基层思想基础。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抓好文件和会议精神的学习与宣传,在基层形成关心、理解、支持、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同时,教育和引导基层组织和单位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树立常备不懈的思想。其次要夯实组织基础,指导基层组织和单位,紧密结合实际,落实应急管理工作相关机构和相关责任人,确保基层应急管理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八月十三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国办发〔2007〕5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加强基层应急管理,深入推进全国应急管理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具有重要意义。为切实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基层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全面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目标
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决策部署,依靠群众、立足基层、夯实基础、扎实推进。力争通过两到三年的努力,基本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初步形成“政府统筹协调、社会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制,相关法规政策进一步健全,基层应急保障能力全面加强,广大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普遍提升,基层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显著提高。
二、基层组织和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任务
(一)做好隐患排查整改。基层组织和单位是隐患排查监控工作的责任主体,要结合实际,对各类危险源、危险区域和因素以及社会矛盾纠纷等进行全面排查。对排查出的隐患,要认真进行整改,并做到边查边改。对短期内可以完成整改的,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隐患;对情况复杂、短期内难以完成整改的,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并限期整改,同时做好监控和应急准备工作;对自身难以完成整改的,应当及时向县级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报告。要建立有关隐患排查信息数据库,并根据有关应急预案规定的分级标准,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和动态监控。
(二)加强信息报告和预警。基层单位是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基层单位要及时向有关单位和救援机构报告;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按照要求向上级人民政府和主管部门报告,紧急情况可同时越级上报。要畅通信息报送渠道,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要建立和完善24小时值班制度,居(村)委会及社区物业管理企业要加强值班工作。要建立基层信息报告网络,重点区域、行业、部位及群体要设立安全员,并明确其信息报告任务,同时鼓励群众及时报告相关信息。要建立完善预警信息通报与发布制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手机短信息、电话、宣传车等各种媒体和手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各地区应急平台中的预警功能,要通过公用通信网络向街道和社区等基层组织延伸;要着力解决边远山区预警信息发布问题,努力构建覆盖全面的预警信息网络。
(三)加强先期处置和协助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基层组织和单位要立即组织应急队伍,以营救遇险人员为重点,开展先期处置工作;要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故,避免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要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疏散、转移,做好安置工作。基层群众要积极自救、互救,服从统一指挥。当上级政府、部门和单位负责现场指挥救援工作时,基层组织和单位要积极配合,做好现场取证、道路引领、后勤保障、秩序维护等协助处置工作。
(四)协助做好恢复重建。基层组织和单位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协助有关方面做好善后处置、物资发放、抚恤补偿、医疗康复、心理引导、环境整治、保险理赔、事件调查评估和制订实施重建规划等各项工作。同时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组织群众自力更生、重建家园。要特别注意帮助解决五保户、特困户和城市低保对象等群众的困难,确保灾后生产生活秩序尽快恢复正常。
(五)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社区和乡村要充分利用活动室、文化站、文化广场以及宣传栏等场所,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应急知识普及教育,提高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生产经营企业要依法开展员工应急培训,使生产岗位上的员工能够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有关防范和应对措施;高危行业企业要重点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安全宣传和培训。有关部门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推进应急知识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把公共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三、全面推进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县级人民政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全面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工作;要明确领导机构,确定人员开展应急管理工作。街道办事处、乡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工作,可根据实际情况,明确领导机构,确定相关责任人员。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将应急管理作为自治管理的重要内容,落实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人,做好群众的组织、动员工作。基层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是本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在属地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积极探索跨行政区域的单元化应急管理模式,完善相应的组织体系,明确相关责任。
(二)完善基层应急预案体系。要进一步扩大应急预案覆盖面,力争到2008年底,所有街道、乡镇、社区、村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基层应急预案要符合实际,职责清晰,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并根据需要不断修订完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指导,制订编制指南,明确预案编制的组织要求、内容要求和审批程序;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加强基层应急预案编制、衔接、备案、修订等管理工作。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基层组织和单位要针对本区域、本单位常发突发公共事件,组织开展群众参与度高、应急联动性强、形式多样、节约高效的应急预案演练。
(三)加强基层综合应急队伍建设。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要组织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物业保安、企事业单位应急队伍和志愿者等,建立基层应急队伍;居(村)委会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可根据有关要求和实际情况,做好应急队伍组建工作。要充分发挥卫生、城建、国土、农业、林业、海事、渔业等基层管理工作人员,以及有相关救援经验人员的作用。基层应急队伍平时加强防范,险时要立即集结到位,开展先期处置。要加强应急队伍的建设和管理,配备必要装备,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严明组织纪律,强化协调联动,提高综合应对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加快基层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国办发〔2006〕106号)有关要求,加强基层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乡镇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村镇规划,合理避让隐患区域;加强抗御本地区常发突发公共事件的基础设备、设施及避难场所建设,提高乡村自身防灾抗灾能力;加强公用卫生设备设施建设,防止农村疫病的发生和传播。城市社区要严格功能分区,特别是城中村、人口密集场所和工业区等高风险地区,要加强消防、避难场所、医疗卫生等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按要求配备应急器材;电信、天然气、自来水、电力、市政等主管部门或单位要加强公共设施抗灾和快速恢复能力建设,做好日常管理和巡查;推进社区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终端与区县的应急指挥平台联网,有条件的社区,可布局一批电子监控设备,随时掌控辖区的安全状况,实现信息、图像的快速采集和处理。学校要结合隐患排查整改,重点做好教室、宿舍、集体活动场所等建筑、设施的安全加固工作,有针对性地储备应急物资装备;按照有关卫生标准要求,加强学生食堂、宿舍、厕所等卫生设备设施建设;加强校内交通安全标志和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校园安全监控系统。各类生产经营企业要加强安全生产装备及设施建设,有关单位应当定期检测、维护其报警设备和应急救援设备、设施。
(五)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出台后的贯彻落实工作,研究制定配套办法,并加强对基层组织和单位的宣传培训工作,逐步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有关部门要尽快完善应急管理财政扶持政策;建立完善应急资源征收、征用补偿制度,研究制定保险、抚恤等政策措施,解决基层群众和综合应急队伍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不断探索利用保险等各种市场手段防范、控制和分散风险;研究制定促进应急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鼓励研发适合基层、家庭使用的应急产品,提高应急产品科技含量;研究制定推进志愿者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和规范社会各界从事应急志愿服务;研究建立应急管理公益性基金,鼓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展捐赠,形成团结互助、和衷共济的社会风尚。
四、加强领导,保障基层应急管理工作顺利推进
(一)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县、乡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将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作为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任务,把应急管理融入到防灾减灾、安全保卫、卫生防疫、医疗救援、宣传教育、群众思想工作以及日常生产、生活等各项管理工作中,并将有关费用纳入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范围;平时组织开展预防工作,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要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主要领导负责应急救援指挥工作。要不断总结典型经验,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有利于推动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基层组织和单位的负责人要加强对本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制度建设,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确保应急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二)建立健全应急联动机制。县、乡级人民政府要充分整合本行政区域内的各种应急资源,组织建立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基层组织、基层企事业单位以及上级救援机构之间的应急联动机制,明确应急管理各环节主管部门、协作部门、参与单位及其职责,实现预案联动、信息联动、队伍联动、物资联动。同时,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社区业主委员会等组织及志愿者在基层应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基层应急管理的合力。
(三)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抓好应急管理行政领导责任制的落实工作;各基层组织和单位要建立主要领导全面负责的应急管理责任制,并逐级落实责任。要制定客观、科学的评价指标和评估体系,将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开展情况作为县、乡级人民政府和基层单位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内容。建立完善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处置奖惩制度,对不履行职责引起事态扩大、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依法追究责任,对预防和处置工作开展好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
(四)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县、乡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单位要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工作水平。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应急处置指挥机构要尽快安排有关部门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信息,正确引导新闻舆论,稳定公众情绪,防止歪曲事实、恶意炒作,克服或及时消除可能引发的不良影响。应急救援工作结束后,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对舆论反映的客观问题要深查原因,切实整改。要组织新闻媒体积极宣传报道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形成全社会关心、理解、支持、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
二○○七年七月三十一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写写帮整理)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办〔2007〕65号 【发布日期】2007-09-17 【生效日期】2007-09-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
(皖政办〔2007〕65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52号)(以下简称《意见》)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认识。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学习和领会《意见》精神,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尽快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意见,认真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本系统、本行业开展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
二、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组织体系。县(市、区)政府要在今年年底前明确或成立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办事机构,确定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可明确或成立承担应急管理职能的机构,明确相关责任人员。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明确社区(村)组织负责人在应急管理中的职责,做好群众的组织、动员工作。基层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专(兼)职的工作机构和人员,接受属地政府的统一领导。
三、扎实推进基层应急预案编制。各地要尽快完成县乡两级政府应急预案的编制,并启动社区(村)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省安全监管局要会同省经委、省国资委等部门,督促各级各类企业,省教育厅要指导和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力争到2008年底,所有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村)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要加大对基层单位应急预案制订管理的指导力度,逐步实现预案管理的动态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四、切实加强基层信息报告工作。各地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制度,明确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不断加强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工作。街道办事处和乡镇政府要建立和完善24小时值班制度,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要设立信息直报点。要大力发展基层信息员队伍,针对重点区域、群体、行业、部位设立安全员、信息员,同时,通过社会公众报告、举报奖励制度等方式,不断拓宽信息报告渠道。
五、深入开展宣传培训教育工作。各地要认真做好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工作,一是要突出重点,围绕洪涝灾害、地震灾害、交通事故、火灾事故、流行病疫情等,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全面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方面知识。二是要重点抓好基层单位领导干部和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的教育。三是加强重点人群的教育,对生产经营企业尤其是矿山、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和民爆器材领域的生产企业,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并加强日常的安全知识培训;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在校学生的安全教育,把公共安全和应急防护知识纳入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九月十七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国办发〔2007〕5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加强基层应急管理,深入推进全国应急管理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具有重要意义。为切实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基层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全面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目标
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决策部署,依靠群众、立足基层、夯实基础、扎实推进。力争通过两到三年的努力,基本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初步形成“政府统筹协调、社会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制,相关法规政策进一步健全,基层应急保障能力全面加强,广大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普遍提升,基层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显著提高。
二、基层组织和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任务
(一)做好隐患排查整改。基层组织和单位是隐患排查监控工作的责任主体,要结合实际,对各类危险源、危险区域和因素以及社会矛盾纠纷等进行全面排查。对排查出的隐患,要认真进行整改,并做到边查边改。对短期内可以完成整改的,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隐患;对情况复杂、短期内难以完成整改的,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并限期整改,同时做好监控和应急准备工作;对自身难以完成整改的,应当及时向县级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报告。要建立有关隐患排查信息数据库,并根据有关应急预案规定的分级标准,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和动态监控。
(二)加强信息报告和预警。基层单位是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基层单位要及时向有关单位和救援机构报告;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按照要求向上级人民政府和主管部门报告,紧急情况可同时越级上报。要畅通信息报送渠道,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要建立和完善24小时值班制度,居(村)委会及社区物业管理企业要加强值班工作。要建立基层信息报告网络,重点区域、行业、部位及群体要设立安全员,并明确其信息报告任务,同时鼓励群众及时报告相关信息。要建立完善预警信息通报与发布制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手机短信息、电话、宣传车等各种媒体和手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各地区应急平台中的预警功能,要通过公用通信网络向街道和社区等基层组织延伸;要着力解决边远山区预警信息发布问题,努力构建覆盖全面的预警信息网络。
(三)加强先期处置和协助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基层组织和单位要立即组织应急队伍,以营救遇险人员为重点,开展先期处置工作;要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故,避免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要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疏散、转移,做好安置工作。基层群众要积极自救、互救,服从统一指挥。当上级政府、部门和单位负责现场指挥救援工作时,基层组织和单位要积极配合,做好现场取证、道路引领、后勤保障、秩序维护等协助处置工作。
(四)协助做好恢复重建。基层组织和单位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协助有关方面做好善后处置、物资发放、抚恤补偿、医疗康复、心理引导、环境整治、保险理赔、事件调查评估和制订实施重建规划等各项工作。同时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组织群众自力更生、重建家园。要特别注意帮助解决五保户、特困户和城市低保对象等群众的困难,确保灾后生产生活秩序尽快恢复正常。
(五)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社区和乡村要充分利用活动室、文化站、文化广场以及宣传栏等场所,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应急知识普及教育,提高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生产经营企业要依法开展员工应急培训,使生产岗位上的员工能够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有关防范和应对措施;高危行业企业要重点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安全宣传和培训。有关部门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推进应急知识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把公共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三、全面推进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县级人民政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全面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工作;要明确领导机构,确定人员开展应急管理工作。街道办事处、乡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工作,可根据实际情况,明确领导机构,确定相关责任人员。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将应急管理作为自治管理的重要内容,落实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人,做好群众的组织、动员工作。基层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是本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在属地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积极探索跨行政区域的单元化应急管理模式,完善相应的组织体系,明确相关责任。
(二)完善基层应急预案体系。要进一步扩大应急预案覆盖面,力争到2008年底,所有街道、乡镇、社区、村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基层应急预案要符合实际,职责清晰,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并根据需要不断修订完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指导,制订编制指南,明确预案编制的组织要求、内容要求和审批程序;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加强基层应急预案编制、衔接、备案、修订等管理工作。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基层组织和单位要针对本区域、本单位常发突发公共事件,组织开展群众参与度高、应急联动性强、形式多样、节约高效的应急预案演练。
(三)加强基层综合应急队伍建设。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要组织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物业保安、企事业单位应急队伍和志愿者等,建立基层应急队伍;居(村)委会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可根据有关要求和实际情况,做好应急队伍组建工作。要充分发挥卫生、城建、国土、农业、林业、海事、渔业等基层管理工作人员,以及有相关救援经验人员的作用。基层应急队伍平时加强防范,险时要立即集结到位,开展先期处置。要加强应急队伍的建设和管理,配备必要装备,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严明组织纪律,强化协调联动,提高综合应对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加快基层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有关要求,加强基层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乡镇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村镇规划,合理避让隐患区域;加强抗御本地区常发突发公共事件的基础设备、设施及避难场所建设,提高乡村自身防灾抗灾能力;加强公用卫生设备设施建设,防止农村疫病的发生和传播。城市社区要严格功能分区,特别是城中村、人口密集场所和工业区等高风险地区,要加强消防、避难场所、医疗卫生等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按要求配备应急器材;电信、天然气、自来水、电力、市政等主管部门或单位要加强公共设施抗灾和快速恢复能力建设,做好日常管理和巡查;推进社区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终端与区县的应急指挥平台联网,有条件的社区,可布局一批电子监控设备,随时掌控辖区的安全状况,实现信息、图像的快速采集和处理。学校要结合隐患排查整改,重点做好教室、宿舍、集体活动场所等建筑、设施的安全加固工作,有针对性地储备应急物资装备;按照有关卫生标准要求,加强学生食堂、宿舍、厕所等卫生设备设施建设;加强校内交通安全标志和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校园安全监控系统。各类生产经营企业要加强安全生产装备及设施建设,有关单位应当定期检测、维护其报警设备和应急救援设备、设施。
(五)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出台后的贯彻落实工作,研究制定配套办法,并加强对基层组织和单位的宣传培训工作,逐步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有关部门要尽快完善应急管理财政扶持政策;建立完善应急资源征收、征用补偿制度,研究制定保险、抚恤等政策措施,解决基层群众和综合应急队伍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不断探索利用保险等各种市场手段防范、控制和分散风险;研究制定促进应急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鼓励研发适合基层、家庭使用的应急产品,提高应急产品科技含量;研究制定推进志愿者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和规范社会各界从事应急志愿服务;研究建立应急管理公益性基金,鼓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展捐赠,形成团结互助、和衷共济的社会风尚。
四、加强领导,保障基层应急管理工作顺利推进
(一)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县、乡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将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作为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任务,把应急管理融入到防灾减灾、安全保卫、卫生防疫、医疗救援、宣传教育、群众思想工作以及日常生产、生活等各项管理工作中,并将有关费用纳入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范围;平时组织开展预防工作,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要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主要领导负责应急救援指挥工作。要不断总结典型经验,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有利于推动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基层组织和单位的负责人要加强对本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制度建设,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确保应急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二)建立健全应急联动机制。县、乡级人民政府要充分整合本行政区域内的各种应急资源,组织建立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基层组织、基层企事业单位以及上级救援机构之间的应急联动机制,明确应急管理各环节主管部门、协作部门、参与单位及其职责,实现预案联动、信息联动、队伍联动、物资联动。同时,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社区业主委员会等组织及志愿者在基层应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基层应急管理的合力。
(三)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抓好应急管理行政领导责任制的落实工作;各基层组织和单位要建立主要领导全面负责的应急管理责任制,并逐级落实责任。要制定客观、科学的评价指标和评估体系,将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开展情况作为县、乡级人民政府和基层单位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内容。建立完善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处置奖惩制度,对不履行职责引起事态扩大、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依法追究责任,对预防和处置工作开展好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
(四)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县、乡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单位要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工作水平。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应急处置指挥机构要尽快安排有关部门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信息,正确引导新闻舆论,稳定公众情绪,防止歪曲事实、恶意炒作,克服或及时消除可能引发的不良影响。应急救援工作结束后,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对舆论反映的客观问题要深查原因,切实整改。要组织新闻媒体积极宣传报道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形成全社会关心、理解、支持、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
国务院办公厅
二○○七年七月三十一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福建省
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福建省
2009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
漳政办〔2009〕6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漳州、常山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现将闽政办〔2009〕39号文印发的《福建省2009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二○○九年四月三日
福建省2009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
2009 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把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与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紧密结合起来,继续健全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内容,不断丰富公开形式,拓展公开层面,规范运作、稳步推进,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夯实工作基础,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制
(一)健全完善工作机制。结合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各级行政机关要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建设,确保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人员到位、责任落实。不断完善政府信息公开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二)健全完善《指南》、《目录》。各级行政机关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进一步科学规范政府信息分类,明确界定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和免予公开政府信息范围,不断健全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探索建立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上报备案制度。
(三)落实各项工作制度。严格执行政府信息公开前保密审查制度,确保“上网信息不涉密,涉密信息不上网”;完善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工作流程,确保每件申请得到及时规范答复;不断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情况统计分析制度,及时掌握运行情况,量化分析解决问题;建立社会评议考核保障制度,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纳入绩效考评体系。
二、深化公开内容,促进行政权力阳光运行
(一)重点推进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政府部门信息的公开。着重抓好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环保、国土资源、城乡建设、房屋拆迁等方面的政府信息公开,各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形成公开细则。
(二)逐步开展重要政府信息解读。探索对涉及民生、专业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规范性文件、重大决定等政府信息开展相关解读、编写配套的解读材料的工作,方便公众理解相关重要的政府信息。
(三)规范行政执法信息公开行为。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部门要加强对涉及社会公众切身利益、社会影响大、群众关注度高的行政执法结果公开形式的研究,逐步形成行政处罚结果信息公开的制度规范。
三、丰富公开形式,提高政府信息公开质量
(一)加强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建设。充分利用绩效评测的手段加强专栏建设,丰富政府信息公开内容,深化公众参与功能,充分发挥政府网站与公众交流沟通的“桥梁”作用,认真了解、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扩大公民参政议政的范围。
(二)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工作。建立健全多层次的政府新闻发布体系,及时发布和解读公众关注度高、公益性强、涉及面广的重要政策等政府信息。
(三)规范政府公报、信息公开栏、电子触摸屏等公开载体建设。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作用。着重按照“一站式”查阅的要求,全面加强各级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公共查阅点建设。
(四)拓展政府信息公开渠道。探索与公共服务平台相结合的其他公开形式,不断拓展政府信息公开的渠道,方便群众及时获取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
四、加强学习培训,提高政府信息公开业务水平
(一)加强学习培训的规划。制订学习培训计划,建立业务培训制度。每年有重点、有侧重地开展学习培训。采取组织考试、纳入考核体系、与评先评优挂钩等各种措施保证学习培训的实效。
(二)加强领导干部学习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办讲座、以会代训、在各级行政学院领导干部培训班中增设政府信息公开课程等形式加强领导干部的学习培训。
(三)持续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采取分级培训的方式,加强省、市、县(区)、乡(镇)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人员的专题培训,不断提高各级各部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五、稳步有序推进,拓展政府信息公开层面
(一)切实抓好乡镇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一步加强对乡镇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指导、督促和检查,积极推进乡镇政府的政府信息公开,探索推进城市街道办事处政府信息公开。
(二)推进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公共企事业组织信息公开工作。进一步拓展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领域,重点抓好社会关心关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公开。
(三)探索拓展信息公开触角。探索依托社区电子屏、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等社区信息设施,建立社区统一信息发布平台,方便群众获取政府信息。
六、强化务实指导,规范政府信息公开行为
(一)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推动机制。加强对本行政区域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规划、指导、监督和推进。加强政府信息公开试点指导和经验总结,推动示范点进一步开展工作,充分发挥示范点的辐射效应和示范带动作用。
(二)适时开展工作交流。通过经常举办经验交流会、现场工作会议、调研考察等形式加强业务交流,互相取长补短,稳步提高政府信息公开水平。
(三)加强政府信息公开问题的研究和协调。着重加强涉及政府信息公开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的研究和分析,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适时出台相应的指导性文件。
第五篇:浅谈基层应急管理工作
浅谈基层应急管理工作
当前,国家改革和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安全生产工作的形式依然严峻。基层应急管理机构成立时间较短,人员编制较少,应急装备水平较低。如何做好这一时期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我认为要克服困难,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巧借平台,大力开展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要充分利用地方“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等宣传活动平台,向全社会深入宣传事故预防知识和应急救援知识。要借助安全监管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操作人员等培训班,宣传应急管理知识和应急操作技能,提升企业的应急管理水平。
二、严谨求实,定期开展应急资源普查工作。要精心组织,严谨细致,对本地区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物资、器材、装备等情况进行定期普查登记,对变化情况进行及时进行更新,确保数据的详实、可靠。要摸清资源底数,建立活页台账,为应急救援工作的开展提供准确、高效的信息支持。
三、协调有序,共同开展突发事故应急救援工作。要指导建立本地区应急管理专家库,为应急救援工作提供技术指导。要与110、120等应急平台建立事故通报机制,确保在第一时间掌握事故伤亡等情况,为领导重要决策提供依据。要与公安、煤炭、卫生等部门建立应急救援协同作战机制,确保在事故发生时,应急救援能力得到最大发挥。
四、严格审核,认真开展应急预案备案工作。要制定备案工作流程,严格审批程序,对企业要备案的应急预案要从合法性、完整性、可操作性等各个方面认真进行评审,经判定合格的要抓紧时间为企业办理备案手续,不合格的给企业说明原因及修改意见,为企业搞好服务。
五、力求实效,切实抓好应急演练工作。要把抓好应急演练工作作为提升应急队伍应对突发事故能力的抓手,督促高危行业企业认真开展应急演练工作。对演练活动要高标准,严要求,力戒企业应急演练搞形式,走过场。要通过实战演练,切实提升企业应对突发事故的协调指挥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