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乌当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示范学校标准专题
乌当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示范学校标准
一、组织机构
有专门机构,并有专人负责应急管理工作。
二、应急预案
根据实际制定综合性应急预案,有5个专项预案,每学期组织2次以上应急演练。
三、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各项制度,包括值守应急、信息报送、应急处置、物资储备,应急队伍,科普宣教等制度。
四、值守应急和信息报送
有值班室,配备相应的通讯工具,有专人值班,值班人员配备必备的安保装备,有专门的信息员,及时、准确报送突发事件信息,无迟报、漏报、瞒报、谎报等现象发生。
五、科普宣教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十三条规定,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每学期至少安排5次应急知识课程(讲座),教职员工每学期培训不少于1次。设置固定的应急知识宣传专栏和安全警示标语。
六、队伍建设
建立不少于于15人的应急救援队伍,并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培训计划得到落实。
七、应急保障
(一)安排一定经费用于应急管理,并确保专款专用。
(二)利用学校运动场、空地等合适场所设立应急避难场所,有明显的指引标识。各类紧急通道畅通,有明显的指引标识。
(三)建立一个应急物资储备室,储备消防灭火器材、急救药品及相应的应急物资,并有专人管理。
八、应急处置
信息报告迅速、畅通,及时掌握、准确判断突发事件发生态势,第一时间作出反应,组织开展先期处置。并向主管部门及所在辖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根据实际及时启动相关预案,组织调动应急资源和力量,形成合力,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事态发展,实施紧急救援。
九、风险隐患排查整改
积极开展突发事件风险隐患集中排查,建立健全风险隐患台帐,坚决落实风险隐患整改措施,突出治理重大隐患,杜绝突发事件的发生。
第二篇:浅谈基层应急管理工作
浅谈基层应急管理工作
当前,国家改革和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安全生产工作的形式依然严峻。基层应急管理机构成立时间较短,人员编制较少,应急装备水平较低。如何做好这一时期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我认为要克服困难,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巧借平台,大力开展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要充分利用地方“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等宣传活动平台,向全社会深入宣传事故预防知识和应急救援知识。要借助安全监管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操作人员等培训班,宣传应急管理知识和应急操作技能,提升企业的应急管理水平。
二、严谨求实,定期开展应急资源普查工作。要精心组织,严谨细致,对本地区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物资、器材、装备等情况进行定期普查登记,对变化情况进行及时进行更新,确保数据的详实、可靠。要摸清资源底数,建立活页台账,为应急救援工作的开展提供准确、高效的信息支持。
三、协调有序,共同开展突发事故应急救援工作。要指导建立本地区应急管理专家库,为应急救援工作提供技术指导。要与110、120等应急平台建立事故通报机制,确保在第一时间掌握事故伤亡等情况,为领导重要决策提供依据。要与公安、煤炭、卫生等部门建立应急救援协同作战机制,确保在事故发生时,应急救援能力得到最大发挥。
四、严格审核,认真开展应急预案备案工作。要制定备案工作流程,严格审批程序,对企业要备案的应急预案要从合法性、完整性、可操作性等各个方面认真进行评审,经判定合格的要抓紧时间为企业办理备案手续,不合格的给企业说明原因及修改意见,为企业搞好服务。
五、力求实效,切实抓好应急演练工作。要把抓好应急演练工作作为提升应急队伍应对突发事故能力的抓手,督促高危行业企业认真开展应急演练工作。对演练活动要高标准,严要求,力戒企业应急演练搞形式,走过场。要通过实战演练,切实提升企业应对突发事故的协调指挥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第三篇:学校安全应急管理工作
学校安全应急管理工作汇报材料
我校地处镇驻地104国道西侧,是一所“环境好、质量高、有特色”的农村乡镇中学。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建设平安、和谐校园为目标,以“养成教育”为特色,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文件精神,根据县委、县政府及县教育局的要求和部署,建立了相应的应急预案体系,积极开展应急培训及预案演练,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应急理念大步更新、应急机制逐步健全和应急能力稳步提高等方面,努力营造一个安全、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我校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学校始终把应急管理工作作为安全稳定的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始终。学校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切实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未雨绸缪、超前谋划,使应急管理工作不断得到加强。
1。领导重视,亲历亲为。为妥善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学校专门成立了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亲自担任组长,负责组织和领导全校的应急管理工作,副校长任副组长,成员为其他校级领导和各处室主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政教处李主任兼任应急办主任。学校建立健全了两个“三级安全保卫网”组织:即由校级领导——各处室主任——班主任形成的学校“三级安全保卫网”;再是由学校保卫处干事——学生会保卫部长——班级保卫委员形成的师生“三级安 1
全保卫网”,使应急管理工作学校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政教主任具体抓,党政工形成合力,保证了应急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部门互动,工作到位。学校建立了运转高效、反应灵敏的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对重点部位、重点领域有针对性地采取应急措施,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各处室、各部门都能够各司其责,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妥善处置。
3.加强突发事件应急信息员队伍建设。学校高度重视突发事件的信息报告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并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构,进一步完善本单位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制度,确立了以校长承担应急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的第一责任人,认真落实突发事件信息报告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格信息报送管理,制定了《紧急情况重大事件报告制度》,对迟报、漏报、瞒报造成严重后果的,严肃追究责任,确保了全校的突发性事件发现得早,处置得及时。
二、防患未然,完善各项预案。学校始终把安全工作作为关系和谐二中、平安二中建设的大事来抓。为落实各处室、各年级组、各班级安全生产监管责任,每年开学初,学校都与各处室、各年级组、各班级签订《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全校形成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负责”的安全责任网络。我们还将安全目标管理考核纳入教职工年终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实行安全“一票否决”制度。学校严格实行24小时治安巡逻和巡查制度,校级领导与中层主任组成督查小组,不定期进行督查,在安全问题上做到
“四个不放过”——问题原因不查清不放过,问题责任不明确不放过,问题处理无结果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安全工作有计划、有检查、有落实、权责明确,奖罚分明。特别是学校健全完善了应急预案体系:一是结合实际,严格依法编制了学校总体应急预案。为切实提高总体应急预案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充分发挥总体应急预案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指导作用,学校成立了总体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小组,统筹安排总体应急预案的制定工作。在结合实际、充分调查、广泛论证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编印了《学校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全校依法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二是协调联动,密切配合编制专项应急预案。我校以总体预案为指导,经制定了《传染性疾病应急预案》、《学生食物中毒应急预案》《消防事故应急预案》、《用电事故应急预案》、《交通事故应急预案》、《学生紧急疏散预案》等多个专项应急预案。目前,我校已初步形成了由总体预案、各专项预案组成的比较完善的、多层次应急预案体系。三是不断完善,修订、补充应急预案。为使应急预案更合理,更具有操作性,我们对应急预案实行了动态管理,根据应急演练的实践进行修订、补充,使应急预案不断充实、完善和提高。
三、加强宣传,创建文明校风。学校立足基层,依靠师生,广泛动员全校师生参与。学校注重加强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利用会议、橱窗、黑板报、校园广播、横幅标语、调查问卷等多种宣传形式大力宣传普及公共安全和应急防护知识,提高师生维护公共安全的意
识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大力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和技能,组织专业老师进班级及学生宿舍举行应急知识和技能讲座,发放各类宣传单,力争达到尽人皆知的效应。
四、加大投入,维护校园安全。学校加大投入,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在财政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学校拿出一部分资金,在教学楼安装了坚固的防护栏和不锈钢防盗窗,加固了校墙,设置电路专线,添置了消防设施和防盗设施。在生活区、教学区配置了灭火器。在人员出入易拥挤的地方,特别是楼梯间张贴了标语或安全警示牌,设置了安全疏散通道,定时安排专人值班。学校在校园的主干道设置了缓冲带和交通标志,教师进入校内不准骑摩托车进入教学区,并指定地点停放车辆。我校校门口车多、人多、路窄,每天上、下学的时候,学校领导、班主任亲临现场指挥,对来校接学生车辆实行查证并登记,直至送走最后一辆车,送走最后一个学生,确保了学生交通安全。
五、加强演练,提高处置能力。坚强有力的应急救援队伍是学校成功应对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保障。我校十分重视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快速反应、协同作战、运转高效”的应急救援队伍。学校认真组织政教处、保卫处、食堂、医务室等应急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为不断完善预案内容,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实战能力,学校建立了应急演练制度,每年组织开展专项预案演练活动,并邀请有关专家对预案演练情况进行评审。2011年,我校先后进行了学生紧急疏散应急演练、火灾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学生食物中
毒应急救援演练等专项演练。我们的应急处置演练工作要求做到快速反应、沉着应对、严密部署、处置迅速。概括起来有“三个突出”。一是突出一个“快”。学校严格规定: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学校应急办相关领导、相关人员必须在接报后4分钟之内以最快的速度立即赶赴现场实施救援。二是突出一个“准”。要求准确掌握情况,顺利开展工作。三是要求突出一个“细”。学校要求各处室、各个环节在处置过程中都必须做到协调联动,细致周到,环环相扣,不能出现任何疏漏。通过演练,不仅锻炼了救援队伍,找出了不足,还为提高应急救援技战术水平、快速反应能力和各部门协调配合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应急管理工作方面,我校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和有益的探索,但与上级部门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健全机制、完善预案、加强演练,不断提高我校应急管理水平,为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应急教育示范学校汇报材料
创建市级应急教育示范学校汇报材料
我校是一所农村乡镇中心小学,具有上百年的办学历史。学校现有
个班,学生
多人,教职工
人。由于历史原因,学校占地面积小,学生班额大,但学校始终把创建平安校园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努力增强师生安全意识,通过规范的管理、明确的责任、完善的制度、得力的措施,努力营造安全、稳定、文明、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多年来从没有发生过安全事故,确保了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学校先后被评为市“和谐校园”、县“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县“平安校园”、县“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在创建应急教育示范学校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应急体系
学校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制定了《突发事件处置预案》,组建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队伍,校长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总指挥,下设各职能小组,各组均有副校长,安办、德育处、教务处、总务处等部门负责同志任小组长,制定了相应的工作职责。各组分工具体、责任到人。
二、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应急保障机制
学校坚持“安全工作警钟常鸣”,制定了各类处置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楼道管理应急制度》等十多类突发事件和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得以落实,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了必要的培训,对预案进行了演练。同时学校完善了值班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建立了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排查台帐,严格执行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坚持校行政值周、护校队成员日常巡查制度,随时处理校园各种突发事件。
为夯实学校安全责任体系,学校在“精、细、实”上狠下功夫,坚持“一岗双责”,与全体教职工签订了《 “一岗双责”安全管理责任书》,把安全工作的职责、任务逐条细化,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落实到班主任及全体教职员工,落实到每项工作的每个细节、每个时段、每个岗位,以保证建立覆盖所有工作环节的安全工作责任体系。
三、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防控于未然
学校加强每周行政值日人员全天候、24小时对师生进行安全管理。一是坚持日常巡查制度,随时处理校园各种突发事件。二是深入开展常规考核活动,形成了全校人人抓安全的良好的风气。组建了由校长、各处室负责人、安保、青年男教师参加的一支应急分队。应急分队每天对重点部位进行检查,对学校教育教学安全秩序进行客观的评估,有效地提高了队伍的应急能力。学校还成立了由中高年级学生组成的学生应急宣传志愿小分队,分队成员深入社区和家庭周边,向社会宣传应急安全常识,深受社会好评。
四、加强人防技防,提高学校应急水平
1、治安防控。学校设立了安全保卫应急办公室,安办主任
同志具体负责校园安全管理工作。
2、学校配备伸缩警棍等安保器械,在校园各处要害部位安装有72个电子监控摄像系统,建有监控室,24小时进行录像与资料收存。
3、建立应急设施设备序列。一是学校楼梯、走廊均有温馨提示语,在学生活动集中场所、主要通道均设有醒目标识。同时将学校操场定位应急避难场所。
4、加强重要部位的安全管理。学校严格对实验室等处实验器材、危险化学品的购买、保管、使用、登记、注销等制度健全,并有专人专地妥善保管。对计算机教室、各楼层等重要部位装有灭火器30多个,每年定期更换。
5、疾病防控。学校每年都邀请卫生院等同志到校为师生讲解心理疾病、肠道病、传染病防治等知识。学校也加强了监控、上报、处理机制,以保证最大限度的预防群体性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
五、加强应急常识宣传,开展全员性应急培训
1、学校坚持把安全及应急知识作为学校教育的长期工作抓紧抓好。学校将安全教育课纳入课表,做到了教学计划、教材、课时、教师、教案、考核“六落实”。
2、每学期,学校均要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包括安全意识、安全知识、法律法规常识的教育。学生通过安全应急演讲、参加安全常识征文、制定家庭消防逃生方案等形式,积累了丰富的安全应急常识,全校师生安全应急常识知晓率高。全校三至六年级学生创办的安全应急手抄报,版面新颖,内容丰富,涉及防震、防火、防水、防电、防骗、防盗、心理健康等各方面的内容,展出的手抄报得到了师生和家长的赞誉。
3、每年都要举行防震演练、消防紧急疏散演练等。学校坚持每学期举行至少一次安全应急疏散演练,通过演练,极大地提高了大家应急意识和安全常识。
4、联合公安、交警、消防等部门举行安全知识、交通法规、消防知识讲座、安全图片校园展览等,促使学生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
5、聘请派出所
同志担任我校法制副校长,定期对师生进行法制教育。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校园周边治理及预防突发事件办法,积极主动与公安、消防等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工作,齐抓共管。
6、注重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学校成立有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并通过告家长书、校园网、校讯通等广泛征求家长对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取得家长密切配合,确保了学校安全。
六、建立应急责任制,确保安全工作万无一失。
1、坚持正副班主任安全全程管理制度,做到“学生在校,我在校”。并在校园各楼层楼梯口等重要地段均设有安全岗位,并挂牌公示责任人。
2、信息管理。学校信息传输渠道畅通,报送机制健全,对学校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情况和重要信息均能及时上报上级有关部门,做到报送及时、要素完整、表达准确。
3、建立了安全工作考评制度。将考核结果纳入绩效工资考核,实行安全工作一票否决制。
近年来,学校安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从没有发生安全责任事故。学校先后接待了市县领导来校检查,各级领导均对我校的安全工作给予了肯定。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高标准、严要求,力争安全工作无疏忽,应急处置迅速高效,环节无漏洞,原则无松弛,为全体师生创建和谐、平安、健康的校园环境而不懈努力!
第五篇: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国办发〔2007〕52号
━━━━━━━━━━━━━━━━━━━━━━━━━━━
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加强基层应急管理,深入推进全国应急管理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具有重要意义。为切实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基层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全面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目标
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决策部署,依靠群众、立足基层、夯实基础、扎实推进。力争通过两到三年的努力,基本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初步形成“政府统筹协调、社会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制,相关法规政策进一步健全,基层应急保障能力全面加强,广大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普遍提升,基层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显著提高。
二、基层组织和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任务
(一)做好隐患排查整改。基层组织和单位是隐患排查监控工作的责任主体,要结合实际,对各类危险源、危险区域和因素以及社会矛盾纠纷等进行全面排查。对排查出的隐患,要认真进行整改,并做到边查边改。对短期内可以完成整改的,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隐患;对情况复杂、短期内难以完成整改的,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并限期整改,同时做好监控和应急准备工作;对自身难以完成整改的,应当及时向县级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报告。要建立有关隐患排查信息数据库,并根据有关应急预案规定的分级标准,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和动态监控。
(二)加强信息报告和预警。基层单位是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基层单位要及时向有关单位和救援机构报告;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按照要求向上级人民政府和主管部门报告,紧急情况可同时越级上报。要畅通信息报送渠道,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要建立和完善24小时值班制度,居(村)委会及社区物业管理企业要加强值班工作。要建立基层信息报告网络,重点区域、行业、部位及群体要设立安全员,并明确其信息报告任务,同时鼓励群众及时报告相关信息。要建立完善预警信息通报与发布制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手机短信息、电话、宣传车等各种媒体和手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各地区应急平台中的预警功能,要通过公用通信网络向街道和社区等基层组织延伸;要着力解决边远山区预警信息发布问题,努力构建覆盖全面的预警信息网络。
(三)加强先期处置和协助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基层组织和单位要立即组织应急队伍,以营救遇险人员为重点,开展先期处置工作;要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故,避免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要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疏散、转 移,做好安置工作。基层群众要积极自救、互救,服从统一指挥。当上级政府、部门和单位负责现场指挥救援工作时,基层组织和单位要积极配合,做好现场取证、道路引领、后勤保障、秩序维护等协助处置工作。
(四)协助做好恢复重建。基层组织和单位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协助有关方面做好善后处置、物资发放、抚恤补偿、医疗康复、心理引导、环境整治、保险理赔、事件调查评估和制订实施重建规划等各项工作。同时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组织群众自力更生、重建家园。要特别注意帮助解决五保户、特困户和城市低保对象等群众的困难,确保灾后生产生活秩序尽快恢复正常。
(五)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社区和乡村要充分利用活动室、文化站、文化广场以及宣传栏等场所,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应急知识普及教育,提高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生产经营企业要依法开展员工应急培训,使生产岗位上的员工能够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有关防范和应对措施;高危行业企业要重点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安全宣传和培训。有关部门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推进应急知识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把公共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三、全面推进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县级人民政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全面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工作;要明确领导机构,确定人员开展应急管理工作。街道办事处、乡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工作,可根据实际情况,明确领导机构,确定相关责任人员。居委会、村委 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将应急管理作为自治管理的重要内容,落实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人,做好群众的组织、动员工作。基层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是本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在属地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积极探索跨行政区域的单元化应急管理模式,完善相应的组织体系,明确相关责任。
(二)完善基层应急预案体系。要进一步扩大应急预案覆盖面,力争到2008年底,所有街道、乡镇、社区、村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基层应急预案要符合实际,职责清晰,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并根据需要不断修订完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指导,制订编制指南,明确预案编制的组织要求、内容要求和审批程序;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加强基层应急预案编制、衔接、备案、修订等管理工作。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基层组织和单位要针对本区域、本单位常发突发公共事件,组织开展群众参与度高、应急联动性强、形式多样、节约高效的应急预案演练。
(三)加强基层综合应急队伍建设。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要组织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物业保安、企事业单位应急队伍和志愿者等,建立基层应急队伍;居(村)委会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可根据有关要求和实际情况,做好应急队伍组建工作。要充分发挥卫生、城建、国土、农业、林业、海事、渔业等基层管理工作人员,以及有相关救援经验人员的作用。基层应急队伍平时加强防范,险时要立即集结到位,开展先期处置。要加强应急队伍的建设和管理,配备必要装备,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严明组织纪律,强化协调联动,提高综合应对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加快基层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有关要求,加强基层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乡镇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村镇规划,合理避让隐患区域;加强抗御本地区常发突发公共事件的基础设备、设施及避难场所建设,提高乡村自身防灾抗灾能力;加强公用卫生设备设施建设,防止农村疫病的发生和传播。城市社区要严格功能分区,特别是城中村、人口密集场所和工业区等高风险地区,要加强消防、避难场所、医疗卫生等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按要求配备应急器材;电信、天然气、自来水、电力、市政等主管部门或单位要加强公共设施抗灾和快速恢复能力建设,做好日常管理和巡查;推进社区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终端与区县的应急指挥平台联网,有条件的社区,可布局一批电子监控设备,随时掌控辖区的安全状况,实现信息、图像的快速采集和处理。学校要结合隐患排查整改,重点做好教室、宿舍、集体活动场所等建筑、设施的安全加固工作,有针对性地储备应急物资装备;按照有关卫生标准要求,加强学生食堂、宿舍、厕所等卫生设备设施建设;加强校内交通安全标志和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校园安全监控系统。各类生产经营企业要加强安全生产装备及设施建设,有关单位应当定期检测、维护其报警设备和应急救援设备、设施。
(五)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出台后的贯彻落实工作,研究制定配套办法,并加强对基层组织和单位的宣传培训工作,逐步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有关部门要尽快完善应急管理财政扶持政策;建立完善应急资源征收、征用补偿制度,研究制定保险、抚恤等政策措施,解决基层群众和综合应急队伍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不断探索利用 保险等各种市场手段防范、控制和分散风险;研究制定促进应急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鼓励研发适合基层、家庭使用的应急产品,提高应急产品科技含量;研究制定推进志愿者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和规范社会各界从事应急志愿服务;研究建立应急管理公益性基金,鼓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展捐赠,形成团结互助、和衷共济的社会风尚。
四、加强领导,保障基层应急管理工作顺利推进
(一)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县、乡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将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作为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任务,把应急管理融入到防灾减灾、安全保卫、卫生防疫、医疗救援、宣传教育、群众思想工作以及日常生产、生活等各项管理工作中,并将有关费用纳入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范围;平时组织开展预防工作,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要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主要领导负责应急救援指挥工作。要不断总结典型经验,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有利于推动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基层组织和单位的负责人要加强对本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制度建设,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确保应急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二)建立健全应急联动机制。县、乡级人民政府要充分整合本行政区域内的各种应急资源,组织建立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基层组织、基层企事业单位以及上级救援机构之间的应急联动机制,明确应急管理各环节主管部门、协作部门、参与单位及其职责,实现预案联动、信息联动、队伍联动、物资联动。同时,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社区业主委员会等组织及志愿者在基层应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基层应急管理的合力。
(三)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抓好应急管理行政领导责任制的落实工作;各基层组织和单位要建立主要领导全面负责的应急管理责任制,并逐级落实责任。要制定客观、科学的评价指标和评估体系,将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开展情况作为县、乡级人民政府和基层单位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内容。建立完善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处置奖惩制度,对不履行职责引起事态扩大、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依法追究责任,对预防和处置工作开展好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
(四)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县、乡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单位要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工作水平。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应急处置指挥机构要尽快安排有关部门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信息,正确引导新闻舆论,稳定公众情绪,防止歪曲事实、恶意炒作,克服或及时消除可能引发的不良影响。应急救援工作结束后,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对舆论反映的客观问题要深查原因,切实整改。要组织新闻媒体积极宣传报道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形成全社会关心、理解、支持、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
国务院办公厅
二○○七年七月三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