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级电视台法制栏目的困境与出路
县级电视台法制栏目的困境与出路
【摘要】近年来,为适应新时期普法工作的需要,丰富基层普法阵地,县级电视台也掀起了开设法制栏目的热潮。然而,由于受地域、经济水平等条件的限制,县级电视台节目质量很难与省级、市级电视台相比较、相抗衡。要做好县级电视台的法制栏目必须创新节目形态、加强人文关怀、创新和完善栏目运作机制。
【关键词】法制栏目;创新机制;人文关怀
自中央电视台开播《今日说法》栏目之后,法制栏目便迅速成为各类电视栏目中炙手可热的“香饽饽”,深受广大电视观众的欢迎和追捧,各省级电视台包括市级电视台敏锐地意识到了这是电视栏目的一个“潜力股”之后,也相继开办了一系列的法制栏目,以求在激烈的收视竞争中分得一杯羹,并且都获得了不错的效果和影响。近年来,伴随着普法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为适应新时期普法工作的需要,丰富基层普法阵地,县级电视台也掀起了开设法制电视栏目的热潮。然而,由于受地域、经济水平等条件的限制,县级电视台节目质量很难与省级、市级电视台相比较、相抗衡。本文以郎溪县广播电视台创办的《法治郎溪》为例,探讨县级电视台法制栏目生存的困境以及改进的措施。
一、《法治郎溪》栏目的现状
(一)栏目创办的背景及定位
2011年,是“六五”普法开局之年,为进一步加强郎溪县普法宣传工作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创新普法宣传形式,由县委政法委牵头,县广播电视台与县人民法院、县人民检察院、县公安局、县司法局联合创办了《法治郎溪》电视普法专题栏目,栏目以“推动依法治县进程、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为宗旨,每期节目设定时长10至12分钟,每周播出一期,每周六、周日晚间黄金时间段在县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播出,每月共播出四期,政法口的公、检、法、司四家单位依次作为轮播单位,每月各联办一期。此举在全市普法宣传和电视宣传工作中开创了先河,为全市首创。
(二)栏目的板块设置
经过县广播电视台与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充分协商和对接,《法治郎溪》栏目规划设计由《公民与法》《律师说法》《政法人物风采》三个板块组成,其中《公民与法》板块是主板块,该板块定位于以案说法,站在法律专业的角度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鲜活案例和事例进行跟踪报道和深度解读,侧重于教育群众知法、守法。《律师说法》板块主要是邀请县内知名律师对法律案件中的法律知识和一些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进行解读,侧重于教育群众知法、懂法。《政法人物风采》板块则是对于政法战线上先进工作者和先进事迹的报道,侧重于树立先进榜样的引领带动作用。
二、《法治郎溪》栏目存在的困境
(一)选题素材有限,节目内容单一
郎溪县位于皖苏交界处,县域面积1104.8平方公里,辖7镇2乡,户籍人口仅34万,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栏目素材的选择面窄,且郎溪县作为省级平安县,社会治安形势良好,可供栏目选择的素材案件多是盗窃类、斗殴类等一般性刑事案件,或者是邻里矛盾纠纷、遗产继承纠纷之类的普通民事案件。由于可选素材类型的单一和可供挖掘的价值小,同时案件法理分析浅显,导致了栏目内容同质化严重,因而受众感到节目枯燥乏味。
(二)节目“教化色彩”浓,吸引力下降
自创办开播以来,《法治郎溪》栏目每期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依托具体的案例“以案说法”,说教味重且形式单调,法制教育引导薄弱,并且长期以来栏目只是将素材采编制作成节目“传送出去”,而没有将受众的反应、想法和提供的线索“收取回来”,导致栏目重说教,轻服务,内容上缺少与受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形式上又缺乏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不接地气,没有充分发挥好电视媒体社教服务功能,栏目对受众的吸引力以及社会影响力逐渐下降。
(三)运作机制不健全,沟通联系不通畅
《法治郎溪》栏目由郎溪县广播电视台与该县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这四家政法口单位联办,栏目的生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些单位提供的案件素材。《法治郎溪》栏目自创办以来采取的模式一直是每期节目固定一个联办单位,由县广播电视台与具体的联办单位单线联系,这种一对一的联系模式虽然直接具体,但是却缩小了栏目素材的选择面,并且有些案件素材的涉及面超出了具体联办单位的职能范围,受制于栏目创办之初各联办单位之间并没有建立完善的运作机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沟通和联系上的障碍,导致栏目无法对案件素材进行更深层次和更加全面广泛的挖掘。
三、对《法治郎溪》栏目的改进建议
(一)创新节目形态,增强普法宣传效果
典型案例的缺失,是法制栏目制作上的硬伤,没有具备代表性的案例,就很难制作出好看的栏目。但是如果一味的怨天尤人,始终都无法找到出路。笔者认为,与其等、靠、要一些所谓的好素材,不如更深地挖掘现有素材或者说是普通素材的价值,主要可试行以下几种方式。
1、社会新闻法治化
笔者认为,法治栏目的选题可以不局限于典型的法律事件或案件,许多社会新闻事件以及一些突发性的新闻事件也可以成为栏目选取的题材。可以通过加强策划,从这些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造成的后果等方面入手,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讲述事件背后的法律意义,同样可以起到很好的普法教育作用。例如,2015年12月下旬,在郎溪县境内的214省道上,发生了一起电动车驾驶人不遵守交通规则横穿马路被小汽车撞飞的交通事故,虽然当事人只是受了轻微伤,在得知这一“新闻事件”后,笔者认为这虽然只是一起交通事故的个案,但是发生这起个案的背后深层次原因就是当事人交通安全意识的淡薄,可以尝试抓住这个点说开去。于是,经过与公安交管部门的联系,栏目组获取了几个都是因为当事人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引发的交通事故案例,将这些案例用当事人交通安全意识淡薄这个主线串联起来,并与郎溪县正在开展的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工作中文明交通的内容结合起来,采编制作了一期以“文明出行安全出行”为主题的节目。以案说法,以案说教,这期节目既起到了普法宣传的效果,也与县里的中心工作相结合,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2、案件叙述故事化
面对基层当事人时常不愿意配合采访的困惑,笔者认为要不断创新栏目的形式,致力于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栏目办活。例如2015年9月,《法治郎溪》与县公安局联办的一期栏目就因为种种原因导致无法采访案件当事人。于是,栏目组就尝试采取了时下流行的拍摄微电影的方式,还原演绎了一起治安案件的全过程,这一创新之举既调动了联办单位的积极性,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受此启发,栏目组认为遇到合适的案例或事例,可以尝试摄制普法栏目剧,进一步丰富栏目的叙述方式和方法。
(二)加强人文关怀,注重节目服务功能
《法治郎溪》栏目的定位是面向全县群众的普法类电视栏目,在这个定位下,就必须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不能动摇。笔者认为,除了承担普法宣传的政治责任之外,栏目还应该加强人文关怀,提升法律服务功能。栏目组可以面向社会公布联系方式,为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帮扶,在笔者的倡议下,目前县广播电视台已经与县法律援助中心、律师协会等部门和组织建立了互动联系,一方面可以将时常向电视媒体求助的一些“涉法涉诉”类当事人引导到这些法律专业部门和组织去寻求帮助,让当事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并跟踪报道进展情况;另一方面此举也拓宽了栏目获取素材的渠道,这些法律专业部门和组织处理解决的案例和事例,也可以作为栏目的素材进行采访报道。
(三)创新和完善栏目运作机制
进一步完善栏目运作机制,可以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来加强加深各联办单位之间的相互沟通,让各联办单位都参与到联席会议制度中,共同探讨、策划栏目的方向,把握栏目的选材。2015年12月16日,由郎溪县人民检察院发起,邀请县委宣传部、县人民法院、县公安局以及县广播电视台,召开了“危险驾驶预防宣传座谈会”,拉开了联席会议制度的序幕,在这次联席会议上,各家单位由具体的危险驾驶预防宣传为切入点,进一步达成了建立长效联系机制的共识,决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商讨《法治郎溪》栏目的宣传方向,相信依托此平台,《法治郎溪》栏目能够进一步加强与各联办单位的联系,提升栏目的策划水平,扩大栏目的选材范围。
法制栏目因其对社会矛盾的直接关注,对现实生活冲突性的强度反映,对广大公民的权利、义务以及社会安全、公正的广泛探求,所以“好看”,受到观众超乎寻常的期待和欢迎。但是“好看”只是手段,“有用”才是目的,要让观众看了之后,有所思考、有所收获,进而能够帮助观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当然,要实现“有用”的目的,前提是观众接受法制节目的宣传方式。因此,法制栏目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生存,本就处于最基层的县级电视媒体的法制栏目更是如此。只有多采编制作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才能抓住观众的眼球,赢得观众青睐。总体来说,虽然地域性等条件对县级电视台的法制栏目带来了限制,但是作为最基层的电视媒体,是践行“三贴近”原则的最佳平台,县级电视台的法制栏目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上做足做好文章,不断的创新求变,坚持面向大众的基层普法阵地这一定位,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第二篇:电视台法制节目栏目策划方案
文章标题:电视台法制节目栏目策划方案
[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人勤春来早,万物待时发。孕育着新希望的春天正在到来,生机总会蕴含在变革与发展之中。05年对于县法院来说,是崭新的开始。正所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新的领导班子,新的工作理念,新的发展思路,预示着法院崭新的工作局面的来临。仙游电视台《法在身边》栏目愿在这充满生机的春天里,同法院携手,为推动法院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并记录下法院变革与发展中的每一个足迹,共同为构建法治社会,促进仙游和谐快速发展贡献一分力量。
栏目简介:《法在身边》是仙游电视台开办的一档法制类专题栏目,04年创办,05年改版。每两周推出一期新节目,每期节目播出八次,均在黄金时段播出。
栏目定位与宗旨:析法,释法,普法,用法,给出说法,提高百姓法律素质和用法水平;动态消息,专题纪实,特别节目,展现政法战线风采与业绩;法眼看世间,解读社会事件中的法律含量。
栏目形式:《法在身边》栏目A版B版交替播出的模式。A版纪实版,B版为普法版,均采用板块式结构,具体内容如下―――
A版以宣传政法战线工作为主,分为三部分四块内容。
1信息类:一线来风准确、全面介绍政法战线上的新情况、新措施、新成就,特点是简明扼要,信息量大。
2纪实类:(1)举案说法:纪录剖析具有故事性、关注度和法律含量的案件。抽丝剥茧,条分缕析,从法律的角度予以阐释。
(2)现场追踪:同步拍摄(或再现)案件的侦破、执行过程,全方位叙述其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风采类:展现工作成就,推出先进人物,对专项行动进行舆论宣传、追踪报道和成果展示。
B版以记录其他执法部门执法行动和观众互动类节目为主,分为4部分内容
法律课堂:法律、法规宣传。
执法看台:执法过程中的案件与成就。
给你说法:观众互动类板块。
法治聚焦:话题类节目。
栏目特色:围绕法律主题,综合运用多种电视手段,融知识性、权威性、贴近性、可视性于一炉,风格鲜明。
栏目运作:由电视台和法院抽调精干力量组成栏目组,法院负责节目的策划、资料提供、车辆配合等相关事宜,电视台负责节目的摄制、制作和播出。法院必须提供充足的素材资
源,电视台必须提供充足的拍摄制作时间,双方通力合作,保证节目高质量按时播出,达到预定效果。
栏目播出及收费:《法在身边》A版每4周推出一期,每期15分钟,每期播出8次。全年播出12期节目,共需拍摄、制作、播出费用2万元。
仙游电视台《法在身边》栏目组
《电视台法制节目栏目策划方案》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电视台法制节目栏目策划方案。
第三篇:彭水电视台《法制之窗》栏目策划
彭水电视台《法制之窗》栏目策划方案
为了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司法行政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提高司法行政工作的管理服务水平,我台将与县司法局联合开办一档法制类节目。旨在通过合作达到宣传司法工作,扮靓电视银屏的双赢目的。
一、栏目定位
随着电视法制栏目的迅速发展,法制类栏目已成为继新闻、娱乐之后的第三大电视节目门类。目前电视法制节目大致有三种节目形态:一是以举案说法为主的,如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经济与法》;二是以公安题材为主的,如中央电视台的《法治在线》、北京电视台的《法治进行时》;三是以法律故事+嘉宾+观众群+演播室的,如重庆卫视的《拍案说法》、浙江卫视的《人生AB剧》等。那么结合我县本土实际,我们将在彭水电视台开设一档法制类专题栏目。栏目开播后将通过电视宣传的形式,强化司法工作执政能力,达到司法工作公开、公平、公正的宗旨。
二、栏目名称
《法制之窗》(暂定)
三、栏目时长
10分钟左右(暂定)
四、栏目设置
1、播出时段设置
目前,我台现有电视频道为两个——PSTV1、PSTV2(即:彭水电视一台、彭水电视二台)从我们的角度看,建议可把该栏目设置在周一至周日晚8点左右。如选定在周一至周五任意一天晚8点为首播《法制之窗》栏目后,当晚10:30分左右将重播该栏目,同时次日的中午12:30左右也将重播该栏目。上述几个时段均属黄金时段收视人群较为集中,通常各个群体在这几个时段都会看电视,宣传效果极佳。
2、栏目版块设置
A、《法制之窗》栏目在开办过程中,考虑到半月一次播出节目,可做成一档专题类的节目,一期节目就只针对一个事件或典型案例进行专题采访。放大事件或案例,分析成因,详解法律法规,警示大众。整期节目时长为10分钟左右。(经费预算见第六项)
B、由于播出时间跨度较大,(半月)也可考虑把该栏目进行分块细化设置,在《法制之窗》栏目中开设子版块。这样设置将更加全面的宣传司法工作,具体的设置如下。(此设置将在A档基础上增加人力、物力、财力,节目时长10分钟)(经费预算见第六项)
(1)、《第一法制》时长 2分钟
此版块,可结合县司法局的工作实际,不定期的开展法律界动态的报道,同时该板块涵盖法律政策解读的相关内容比如:区域自治条例、行政执法的规范性等等相关且符合我县实际的法律
法规的政策解读。该板块主要形式上视频、图片、文字的形式,全方位的反映司法局在具体工作中的动态,深入透彻的解析相关法律法规是重点。
(2)、《法律在行动》时长3分钟
此版块以较有说服力的成功案例为由头,由司法局的法律工作者联系并深入到一线,对老百姓的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进行援助或者解决。该板块采用记者跟踪司法工作者到一线对整个事件采取全程记录或者情景再现等形式进行展现。这部分主要是通过法律援助的方式,表现司法部分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一线采访记录是重点。
(3)、《律师在线》时长5分钟
此版块在操作中,将采取邀请法律界知名的律师做客演播室或者临时会客厅,选取一些老百姓日常生产生活中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主持人与律师的访谈来帮助老百姓进行解答。同时,还可与观众进行互动,司法局可在栏目中公布司法在线的咨询号码,选择一些有典型意义的问题来进行互动。该板块主要是采用演播室、会客厅访谈加文字、图片等形式进行展现,力求达到政策有咨询、问题有解决的目的。访谈内容是重点。
五、栏目包装及前期宣传
《法制之窗》栏目在开播前,我台将选用专业的电视包装设计制作人员采用专业的影视制作设备对该栏目进行包装。
A、栏目片头
栏目在开播前我们将创意设计制作《法制之窗》栏目的专属片头。成型的栏目片头将是采取用二维、三维的视频技术进行处理,加上特殊的视频效果及音效最终合成。
B、栏目片插
片插:即节目过度的视频效果,用于栏目中子版块的分割。栏目在开播前我们还将创意设计栏目子版块中的片插。与片头设计制作的风格、工艺一样,也是采用二维、三维的视频技术来对片插进行设计制作。
C、栏目前期宣传
在栏目未开播前,我们将针对该栏目进行一系列的策划宣传活动。主要形式在现有我台《彭水新闻》中作相应的报道;策划拍摄司法局形象片在栏目中进行播出;可将相关的宣传放置我台现有的户外平台——楼宇电视上播出(经费见第六项))
六、《法制之窗》栏目经费预算
按照栏目分类A档经费预算:3000元/期
B档经费预算:6000元/期
《楼宇电视》宣传经费预算:30000元/年
彭水县电视台
彭水跨时空广播影视传媒有限公司
二○一○年八月三十一日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出路
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出路
最近,据中国媒体援引人力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数据,二零一零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去年的611万多19万人,加上往届未能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严峻在哪里?随着九十年代末大学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推行以来,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大学生就业不难才是怪事,“毕业即失业”成为中国大学生的普遍现象。尽管如此,中国教育部决定继续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努力培养更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表面上看,研究生扩招能提高大学生学历层次,可以缓解就业难。但是,如果不清理高等教育积弊,扩招研究生来应对就业难将是饮鸩止渴,使就业矛盾更加突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由于大学毕业生多,市场需求少,要获得一个好的工作位置,就只有依靠社会关系,尤其是在报考和录用公务员方面。通俗地说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父母在社会上是有权有势有钱的,子女肯定能获得一个好的工作位置。虽然中央政府三令五申,不准妻儿等直系亲属到本单位工作,但是中央政府不能禁止朋友安排我的子女,我安排朋友的子女这样的友情交换。
现代版“上山下乡”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胡主席和温总理曾多次勉励大学生要心系国家,努力学习,甘于奉献,号召大学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和中小企业去。而一些学者认为,要求大学生到城乡边远地区工作做起来是相当困难的。
"不光是大学生可能不愿意去,即使去了,“大学生村官”也不是那么好当的。最重要的是农村的基层政权现在都是人满为患,其中也有不少大专学历的人,并不需要多少新大学生。即便有大学生被安排到那里去,当地的官员也会觉得僧多粥少而加以抵制。
户籍松动
大学生就业难推动了中国户籍政策进一步松动,国务院办公厅在去年二月发布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取消对专科以上毕业生落户中小城市的限制,这也意味着希望在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等地落户的外地籍高校毕业生仍要面临户籍问题。
有学者认为,取消户籍限制虽然有助于毕业生在省城和地级市就业,也对毕业生在民营私企单位就业有帮助,但帮助不大。
自主创业之难
去年新上任的教育部长袁贵仁曾强调加强创业教育,优化政策环境。毕业生自主创业可以接受有补贴的创业培训,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还可以申请小额担保贷款。
但是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是参与者少、旁观者多;从事的多是规模小的个体经营的行业,成功率低。而且,自主创业只适合少数人,具有创业素质和条件的人毕竟很少。依靠创业只能缓解就业难,要根本解决就业难问题基本上是天方夜谭。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历史原因。不过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如果就业问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可能会引起社会不和谐、不稳定。
名列
(资料出处:http://《联合:随着金融危机仍然不断影响我国实体经济,在经济高速发展和高校扩招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我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试图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从社会、学校、大学生
自身的角度出发提出解除困境的方法。早报网》)
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就教育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对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女士进行了独家专访。
大学生为什么就业难
关键词:结构性过剩、扩招、就业率
中国青年报:最近我们看到新加坡《联合早报》专门把您说过的一段话引用出来,作为一条新闻。该报刊登的您的原话是:“现在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原因怪扩招,我觉得没有太多道理。现在大学生太多,这叫结构性过剩——大家都想在大城市当公务员,有多少岗位呢?有很多地方需要他们去,他们不去。当然,不去也不能怪大学生,你为什么不增加紧缺人才岗位的吸引力呢?文革前,越到西部,工资越高,比如,新疆可以拿80块钱,我们在北京只能拿46块多,现在反过来了,那谁愿意到西部去啊?”该报指出,您的观点是:就业率低不能全指责学校和教育部门,政府整体应该分析和反思。您是在什么背景和情形下谈及这个问题的?您认为大学生“就业难”难在何处?
吴启迪:我也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这个问题的。说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就是因为扩招,问我怎么看。我的意思是,确实不要随便地把“扩招”和“就业难”这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当然从数字上看可能是这样,因为现在大学生多了,毕业以后找工作的人也就多了,肯定会影响就业。这好像很直观,但其实这两者的关系很复杂,要作为一个系统来看。
为什么中国需要更多的大学生?假如中国现在毛入学率在23%的话,这并不算高,韩国是百分之七八十的毛入学率。当然也不是说越高越好,但至少23%是不高的。我一直说,文革造成了一个窟窿,那个窟窿要补,总有一天要把它补起来。因为10年不招生这种事情实在是不好解释。我们作为一个要想发展的国家,如果要提高国民素质,要想搞创新型国家,大学生的数量要多,这是没有问题的。
在这个时候就说大学生已经太多了,他们找不到工作了,我觉得不符合逻辑。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其实是一个结构上的问题。有些地方岗位没多少,但是大家都想去,有的地方很需要人才,但大家又不愿意去。这个问题能怪年轻人吗?我觉得不能怪他们。他们想的很多问题都很现实,不光是工资高低的问题,还考虑到将来,比如将来家庭怎么样啦,孩子上学怎么样啦。我觉得大家考虑这类问题很自然,不能总说他们不够有理想、抱负不够高什么的。这个时候,你就要考虑怎么把人吸引到需要人的地方去,这个责任是政府的。你理解我的意思吧,就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性的问题,从全局的角度来考虑,用什么样的政策。而且也要防止跷跷板,不要按了这个,翘了那个。我们国家的城乡二元结构不解决,这个问题将永远存在。但是二元结构的解决,又跟人才很有关系,解决得好,就良性循环,解决得不好,就恶性循环。
我觉得我们国家的政府应该说是很有力量的,只要真把它当做一件事情去做。我们国家有很多研究机构,可以把它作为一个题目,好好去研究。我不认为这个事情想不清楚。
中国青年报:您所说的文革前的这种情况,到西部去工资会更高一些,这是因为当时实行计划经济,工资是由国家统一调配的。现在已经没办法执行了。
吴启迪:我们公务员的工资本来就是国家定的。为什么没办法?有好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它们也有这种情况。像日本、澳大利亚,都有这样的例子。这些政府做得成,我们政府会做不成?我们有一个很强大的政府。
中国青年报:但在边远地区提供的就业岗位并不一定是政府职位。吴启迪:当然有部分不是,但很多是。我觉得政府先做了,就会有影响力。中国青年报:它会有一种政策影响力。
吴启迪:当然啦。上次我举了法官和检察官的例子。他们和律师不一样,律师的收入很高,自己去做案子就可以了。法官、检察官是公务员,在艰苦的地方,非常稀缺。
中国青年报:据我们所知,在我国一些边远地区的基层法院、检察院,能通过司法考试的人寥寥无几。
吴启迪:现在有政策让我们法学院学生三年级就考司法考试,以为他们考完了就可以去西部地区当法官、检察官。我说这没有抓对啊。那些学生考过了之后,为什么一定要去西部呀?他一样可以不去。
中国青年报:他在大城市做律师,赚的更多。
吴启迪:没错呀,怎么会制定这样的政策呢?政策应该制定在用人的那一头。但是用人的那一头,教育部门只有建议权。
中国青年报: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谁负有最直接的责任?
吴启迪:现在一说起责任,动不动就说“问责”,你们媒体很喜欢用。说实话,很多东西连权限都没明确,怎么个问责法?所以我更倾向于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先说责任在哪里,“问责”反而弄得大家都很紧张,认为责任不是我的,就往外面推。
我觉得你们中国青年报提出这个问题来,本身就很有意义,共青团这些年为大学生就业做了很多事情。我一直说,光找教育部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其实,教育部被骂骂也没什么,但骂解决不了问题,没解决问题才是最麻烦的。
中国青年报:考虑到就业难的事实,您觉得扩招的政策是继续还是变化?
吴启迪:扩招这件事,从2005年开始,政府已经人为地把它压低了。其实人口自然的增长率也在减少。因为现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减少。适龄学生最多的一年是2008年,到2009年已经朝下走了,2010年就更少了。
中国青年报:您曾说大学生就业率不该完全推到校长头上?
吴启迪:学校不是一点责任没有。就业的事情当然跟教学质量有关,和专业设置有关。像这种问题,学校应该关注,应该敏感,应该跟踪。但高校目前出现了一些情况,为了提高一次就业率的数字,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都不好好做。这种状况从长远看很糟糕,会使我们大学生的质量真正降低。许多大学最后一年就荒废了,或至少荒废半年。
你若问一个外国大学的校长,他不知道他学生的就业率,他真的不知道,因为国外没这个概念,而一次就业率则更没
有道理了。国外是后来才调查,有些人过了一年以后再就业可以吧?而我们现在就片面地追求一次就业率。这其中难免会有虚假成分。教育方面很多事情不要搞得太刚性,太刚性了,一件好的事情也会搞歪了。教育部原副部长:大学生就业难与城
乡二元结构有关(2)2009年12月21日 09:15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我国教育亟待国际认证
关键词:教育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
吴启迪:另外我还想提一点,就是就业难跟教育质量问题是有关系的。因为有些人,比如说外国人,经常说我们的工科学生很多,但是质量比较差。这种话他们讲得很多。我觉得他们这种讲法,是吃牢我们一点,就是我们没有参与到国际认证当中去,如工程教育认证、医科教育认证、法学教育认证等。
中国青年报:加入国际性的教育认证组织,是由政府出面谈的吗? 吴启迪:这必须由非政府组织来做。中国青年报:我国有这样的机构吗?
吴启迪:目前还没有。我们只好通过各种渠道,比如在教育部成立一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来干这件事。这件事我呼吁了5年。
中国青年报:如果我们获得了认证,那意味着什么呢?
吴启迪:意味着人家将会承认你的教学质量。我们有些好的学校水平是足够了,像清华、交大这些工科院校,应该没有问题。但是,国外就是以此为借口,说我们不行。这实际上影响了我们的学生在国际人才市场的就业,因为现在进入外国公司,就是进入了国际人才市场。
其实我问过很多美国著名的大公司,即那些用了我们国家毕业生的大公司,当然他们找的都是好学校。我问他们老板,你觉得我们的学生怎么样?比你们国家毕业的学生差吗?他们说,一点儿都不差。我也问中国学生,你在公司里觉得自卑吗?觉得比外国学生差吗?他们说,绝对没有啊。
中国青年报:他们是不是已经接受过西方的教育了?
吴启迪:没有,就是国内学校毕业后去工作的。当然我们有一些新的大学,水平还有待提高,如果我们搞了国际认证的话,大家就知道朝什么目标去努力,就能把这件事越做越好。
专业为什么忽冷忽热
关键词:结构性失业、人才预测
中国青年报: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8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是工学和管理学,最差的是法学和哲学,您怎么看待这种专业冷热带来的结构性失业?您认为,学校专业的设置应该以什么为导向?
吴启迪:很多人老喜欢说的一个词叫专业对口,学什么干什么,所以才会出现一会儿这个专业很热,一会儿那个专业很冷,就业也成问题了。我倾向于大学生本科阶段主要还是能力培养。只要用人单位有眼力,就能选择一些好的毕业生,不见得是学这个专业的人。所以教育部在学校专业定位上已经拓宽了,本科阶段应该比较宽。比如物理,有物理专业就行了,不一定要分原子物理、固体物理等。但现在恰恰有一些行业部门跑过来说,我们太缺核物理的人才,说赶快办这个专业。这种指导思想不对。因为假如核物理这边真的需要人了,学物理的学生在最后一年可以加点这方面的内容,去适应那边的工作。这是以事先有意向为前提的。如果事先没有意向,学生毕业后在单位里培训一段时间就可以了,因为他基础知识都有了。我觉得应该用这种方法来考虑本科教育,不然就变成职业教育了。所以你看美国的名牌大学,哪有那么多窄得不得了的专业?而我们在教改的过程当中,改来改去,越改越窄。
另一方面,关于哪个行业需要多少人才的预测,也需要做。这个教育部门一家做不了,决定一个专业招多少生,目前是发改委和教育部共同决定的。人才的预测需要一个很有水平的研究机构,它能够预测几年后各行业的发展趋势。有些专业叫长线专业,有些叫短线专业。当然,也有民意测验。比如,美国每年都评选“美国学生最喜欢的专业”,每年调查一次,然后从统计数据里分析趋势。在国外,这个方面是非政府组织做得多一点,我们现在是劳动人事部门来做。这种人才预测对学校有指导作用。
“啃老族”、“蚁族”与钟表匠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高薪、职业技术教育
中国青年报:大学生就业难导致“啃老族”的出现,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吴启迪:这个跟时代有关,也就是价值观。这是一个物质相对优越的时代,老一代舍不得孩子在外面吃苦,找不到好的工作,就在家呆着吧。而前面那一代,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要奋斗,要改变贫困的状况,大家都很艰苦。到了这一代,已经不需要吃苦了。我觉得这种状况是青年工作应该考虑的事。怎么使年轻人感受到“啃老”的优点和缺点。比较下来,他可能觉得“啃老”并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不单是我们国家,别的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况。
中国青年报:现在还有一类人,叫做“蚁族”,就是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他们在大城市的郊外租很便宜的房子,也不一定找得到工作,就上上网,吃得也很简单。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吴启迪:这跟我们国家城乡二元结构的关系还是蛮大的。包括我们的地区差异也比较大。这些学生从农村或者小城市来到北京、上海以后,就希望留下,改变他们原来的生活状态。这还是个社会形态的问题,要重视。
改变这个现象,就得让其他一些地方的一些职位有吸引力。比如说西部地区的一个中小学校长,你给他高薪,而且不仅是待遇高,你还考虑到他成家、生儿育女等全方位的问题,甚至给他10年以后回到大城市的机会。吸引力要达到这个程度,使最好的学生都愿意过去。他到了那儿就是一个校长,如果一个校长是很优秀的人,他不能容忍底下的人很差。这样的话,团队就带起来了。包括卫生院的院长、法院的院长、检察院的检察长等。最优秀的人就给他最好的待遇,这种做法在有些国家就有。
中国青年报:您非常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教育部的数据显示,就全国平均而言,中职就业率连续4年超95%,大大超过本科生就业率。但是高就业率并没有大幅度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声望,您觉得原因何在?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吴启迪:这个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中职就业率有百分之八九十,跟大学生就业率差别这么大的原因,我认为,主要还是人的期望不一样。也就是说,他们要求不是那么高的,给1000块钱觉得足够了,很好了,所以比较容易就业。但是到了大学毕业就不一样了,最好有三四千,但是这样的工作不好找,最后无奈了,1000块钱也行了。所以我觉得不要把这两种就业率数据放在一起比较,这两件事情是不一样的。
另外,我们国家职业技术教育毕业生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还比较差,也就造成了它不是特别吸引人。这跟发达国家不一样,发达国家这些人和大学毕业的人差别是很小的。
中国青年报:是不是我们观念上也有一些问题?
吴启迪:当然有问题。大家都希望小孩能上本科,甚至研究生,这是非常明确的。我们的干部子女,有几个去读职业学校?可见职业教育并不吸引人。所以对此要下大的功夫。还有一个,跟时代有关,发达国家职业学校毕业出来后待遇非常高。有些发达国家已经到了这种程度,就是他没觉得开个出租汽车有什么不好,大学毕业生去开也没什么不好。瑞士的钟表匠,他的收入可能比大学教授还高。那你说家长为什么还要送不大爱读书的孩子去受苦,读这么多年的书?所以,这个跟社会形态有关系。
教育部原副部长:大学生就业难与城乡二元结构有关(3)2009年12月21日 09:15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诺贝尔奖到时候会主动找过来” 关键词:教授治学、创新型人才、诺贝尔奖
中国青年报:您担任过同济大学校长,现在大学功能日益复杂,您如何看待教授治校与教授治学的问题?
吴启迪:现在提得比较多的是“教授治学”,我看,能够做到教授治学也不错。因为学校主要是学嘛。学校有两个主体,一个是学生,一个是老师,他们应该参与决策。
中国青年报:现在有些知名的教授愿意去做一些行政的事,因为听说项目和科研经费都在系主任手上。
吴启迪:当然这些人也是业务骨干,所以他们的发言权大一点是可能的。当然,你讲的这个问题是我们的一个弊病。在科研经费方面,有行政职务的比没有行政职务的要多。这种局面其实是资源不足造成的。假如资源充足,可能就会给教授更多的自由度。世界上一些著名大学的情况就不一样,系主任大家都不想当,都推来推去,因为资源比较充裕,而且平均。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阶段性的表现。
中国青年报: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为什么没有创新型人才,北京大学原副校长王义遒说,我们现在也许并不需要太多钱学森这样特别杰出的人才。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靠的是劳动密集型经济,主要是农民,包括农民工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把经济推上去的,所以现在不需要创新型人才。也有人批评说不应当用过去精英时代的价值观来培养大众化时代的人才,您对此怎么看?
吴启迪:创新型人才我们是需要的,但是也确实不可能用培养天才的方式来对待整个高等教育,因为现在高等教育已经走到大众化阶段。我们的质量观会有变化,跟精英型的高等教育相比,是不一样的。就是说,不可能把每个大学生培养成尖子,因为现在上大学毕竟成了一件大众化的事情。
当然我们还是需要有一批拔尖人才的,但这些人才确实不应该也不可能数量很大。怎样培养这种人才,现在讨论得很多,我觉得光靠学校可能是不行的,尤其光靠大学是不行的。我现在很担心我们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阶段,小孩那么小,就给他们加了那么重的负担,一天到晚为了考试而读书。我想,高中三年里面,最后一年肯定是不学新知识了。这是干嘛呀?一天到晚在对付那些题目。现在很多大学新生已经被“磨练”得对科学没有兴趣了,他来念这个专业,基本上是家长或老师的意思。我们面对这样的学生,有的时候真得重新开始,来提起他们的兴趣。所以,今天的高等教育在效率上是降低了很多。
关于诺贝尔奖,我觉得别老提,诺贝尔奖不是所有领域都有的,所以拿这个衡量有点不公平。在国际上的很多排行榜里,我们中国的大学不是老排得比较后吗?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诺贝尔奖。但是,我觉得要是加上这么一条,我们中国的大学就不会排得那么后了,那就是:假如提到大学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的作用,我觉得,我们不会太差。我们大学搞出来的研究成果,包括我们的人才,建设了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这些都是世界一流水平的。包括人才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在这些方面,没有国家比我们更活跃。再比方说石油勘探,人家就得靠我们的技术。甚至包括地质领域。在这些领域里,我们已经是世界一流了,我们一点都不要有自卑感。
我现在感觉到中国人是丧失了自信心,一天到晚说我们不如人家,一天到晚说我们没得诺贝尔奖。我说,只要我们国家强盛到一定程度,诺贝尔奖自然就来了。甚至包括文学奖、经济学奖、和平奖等,都可能主动找上门。
“大学校长腐败是一种悲哀”
关键词:理想主义、工程腐败、学术腐败
中国青年报:您在谈到女大学生“傍大款”时,说大学要有点理想主义,说并不认为中外的教育差距非常大,倒是社会差距比较大。从您任大学校长和教育部副部长的经历来看,怎么解决大学理想主义欠缺的问题?
吴启迪:我觉得这个问题要说得大一点的话,是整个中国的社会问题。整个社会在诚信、信仰、道德素养方面,是有缺失的。但我感觉,这也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
比如一些老板开始的时候拼命赚钱,一旦好到某种程度,他就想回馈社会。很多事情就是这样慢慢变化的。生活水平高到一定程度以后,理想主义就会产生。年轻人就会感到,成天吃吃喝喝没什么意思,还得做点什么事。所以,我觉得有些事情会与时俱进,我们也不可以太着急。
但是从局部来讲,从教育部门来讲,也应该搞点活动来鼓励同学们的这种理想主义。我跟美国一些大学的校长接触,我觉得他们很理想主义。上次斯坦福大学的校长在北大演讲,一上来就说,他们学校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非常优秀的公民。我一直觉得,不要认为“公民”是个很简单的词,它说明一个人要承担社会责任。我认为这些我们的学校还是可以做的。
其实任何人回想起来,大学这段经历都是非常美好的,是激动人心的,想起来都会很怀念,那为什么不让这段时光变得更美好呢?所以,我觉得大学里面应该创造一种校园文化,来构建理想主义的东西。有人说,你这个说法不太现实,社会太现实。我说那不要紧,你就在自己周围营造一点,也是好的。有些人说,把大学生搞得理想主义,到了社会上不能适应。我想不会的,他照样能适应。但是至少他有个崇高的起点,他要做个崇高的人。我觉得这很重要。
中国青年报:最近,武汉大学常务副校长陈昭方、党委常务副书记龙小乐因涉嫌在基建工程中巨额受贿被捕,大学不再是净土。您怎么看大学里的腐败现象?您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杜绝?
吴启迪:大学里出现这种事情,是一种悲哀,是很丢人的。有好多腐败现象出现在基本建设方面,因为经费数量很大,社会关系很复杂,有各种各样的陷阱、圈套,道德上、素养上稍微欠缺的人,就容易陷进去。对此当然要严打,有多少抓多少,我们不能让这些人毁了大学的名声。
中国青年报:除了经济腐败,学术腐败也在大学盛行,本报就曾报道过多起发生在知名大学的剽窃、抄袭等学术腐败事件。您认为滋生学术腐败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消除这一丑恶现象?
吴启迪:这个我们一直在说,现在整个学术界太浮躁,太急功近利。在大学里出现这样的事情,是违反教育规律的,给学生造成很坏的影响。我们一定要严肃对待这些事。
中国青年报:教育部有具体的解决办法吗?
吴启迪:已经有了,最近搞了几个文件。包括科学院、工程院,也发生了这样的事,他们也会出台文件。我觉得这还是个道德教育的问题。而且我说不要老提诺贝尔奖的事,越提
越浮躁。其实,我觉得有些东西你不提,反而自然而然出来了。关键是怎么培育创新的健康的土壤。
第五篇:会计职业道德困境与出路
会计职业道德困境与出路
一、虚假审计问题突出
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竞争程度日益激烈,审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公司账目问题也越来越多,这就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当一些会计师事务所面对一些客户不合理要求时,无法抵挡巨大的利益诱惑,放弃了自己应该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要求。这种与被审计单位合谋进行账目造假,提供虚假审计报告的行为日益突出,严重误导了使用审计信息的人员。
二、切实提升会计职业道德的对策建议(一)深入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深入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切实提升会计职业道德的基础。一是要把《会计职业道德》作为专业必修课。专业教师在授课时,应着重对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观念的熏染,以使学生在工作以后,在会计工作岗位上能自觉依照会计职业道德行事,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品行。二是要加大对会计工作人员的再教育力度。对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再教育时,要着重于对最新财经动态、会计法规的传达,以便于会计工作人员及时纠正工作中存在的误区。同时,会计工作人员也应该自觉的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主动学习相关的会计法规和财经知识,养成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三是要加强法制教育。对会计工作人员加大相关的法律宣传,促进其法制意识不断增强,不仅有利于他们清晰明白违法行为的界限,还有利于他们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勇气。四是要发挥先进典型与集体感染作用。各级领导不仅要在会计工作中以身示范,还要在日常会计工作中挖掘典型,树立典范。通过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和弘扬来影响广大会计工作人员。在宣扬先进典型的同时,要鼓励会计工作人员互相学习、互相激励,两者互相结合,相互促进,更有利于会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五是要促进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结合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灵活的开展课程活动,例如先进典型报告、正反事迹对比展示等,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受众的兴趣还可以使其熟练掌握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论知识。通过对先进模范典型的宣传和学习,进一步增强会计工作人员对会计工作的认同感,提升会计工作人员的道德素养,在社会上形成支持会计工作,为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营造社会氛围。(二)健全会计监管体制机制
健全会计监管体制机制,是切实提升会计职业道德的保证。要不断强化财政、税务、工商等机关对会计工作的监管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会计工作清查行动,对于违反会计相关规定的人员应加大惩处力度,切实提高其违规违法成本。建立企业内部会计监管机构,使其直属董事会,增强会计监督的针对性、独立性、实效性。构建统一的信息集成系统,在依法检查的过程中,对于查处的违纪行为,不仅可以依法采取相应的处罚手段,还可以将这种信息共享,使其他相应部门配合监督,对会计违规企业做出相应处罚,比如吊销营业执照、禁止贷款等,形成会计监管合力,提高监管实效。(三)推进会计制度改革创新
推进会计制度改革创新,是切实提升会计职业道德的关键。要加快完善会计委派制度,逐步探索会计独立于企业制度,加大第三方会计事务所对企业委派会计制度,改变会计隶属企业的旧模式,切实增强会计工作者的独立性,促使其有效监督企业经济行为,并提供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加快探索会计公司化,制定更加完善的会计法律法规,规范企业与会计公司之间的合同,为第三方会计公司正常运转提供法律保障,实施企业依据自身需要选择会计公司模式。针对职业道德缺失的会计工作者,要加大对其所属会计公司的惩处力度,严重者可以对其营业执照进行吊销,形成多方合力来约束会计工作者的行为。要更加侧重于会计制度的完善和修正,要把会计工作者的权力关进笼子里,最大限度消除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在制度的科学性、公平性、适应性方面下足功夫。要不断丰富和补充会计制度内容,着力强化会计日常管理,从源头上把虚假会计信息扼杀在萌芽时期。要进一步细化会计规章制度,严格规范会计业务流程,探索建立会计工作24小时监督机制,真正消除会计以权谋私的可能性。(四)提升会计从业人员思想道德素质
提升会计从业人员思想道德素质,是切实提升会计职业道德的重点。要强化企业领导对会计从业人员思想道德素质培训的重视,把提升会计从业人员思想道德素质当作头等大事来抓,积极举办相关培训班,提高培训频次,促进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增强。发挥好政工部门的引导作用,组织政工人员深入会计工作一线,了解会计工作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帮助其解决相关问题。增强对会计工作者的人文关怀,妥善解决好其生活和思想中遇到的困难,拓展会计工作者的升职空间,促进其对企业的归属感不断增强。把会计从业人员思想道德素养培训与企业文化融合在一起,通过企业文化的渗透作用加深会计人员对思想道德素养的认识,从而使之内化为自觉行动。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关乎会计从业者就业前途,关乎企业对外形象,关乎会计业改革创新。大力强化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对于提高会计工作者就业竞争力、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实现会计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只有把提升会计工作者职业道德当作头等大事来抓,狠抓会计法律法规的落实,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监管体制机制创新、制度改革、从业人员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等方面的工作,才能净化会计从业环境,真真正正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