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惠山区地税局运用大数据进行税收风险管理的实践(模版)
惠山区地税局运用大数据进行税收风险管理的实践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深刻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作为一种数据革命,大数据也深刻的影响着税务工作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税收风险管理领域。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地税局运用大数据将海量涉税数据进行深度整合、分析和挖掘,对纳税人进行客观的风险识别及排序,对不同风险程度的企业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最大限度地实现堵漏增收,扼住了税收风险管理的咽喉。
一、多元采集+智能分析 信息化建设筑牢管理之基
(一)大数据带来的风险管理转型
1.促使税收决策向数据驱动转型。要实现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管税,就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数据采集、分析、存储及应用的一整套大数据管税机制,利用数据分析结果,有效锁定风险点,为风险管理指明方向,并实现税源情况的科学预测,税源管理的过程追踪与痕迹查询,依法行政与绩效管理的有效评价,不断提升决策的科学性与准确度。
2.促使涉税数据向关联利用转型。以往税务部门在数据分析时,囿于数据资源有效、数据挖掘能力不足的限制,涉税数据无法全面综合利用。大数据使得税务部门有能力对许多原来看似不相关联的“社会”数据实施采集、加工、关联,使之成为“涉税”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整合利用,相互印证真伪,查漏补缺,有效消除税收征管中的信息不对称,为风险管理和税源深入管理提供最精确、最全面的数据。
(二)大数据技术应用取得的突破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地方税务局创新思维,成立大数据应用办公室,广开思路、集聚智慧,通过典型行业走访调研、高校专家授课、互联网企业学习交流等多种方式紧跟大数据发展步伐,为税务大数据的应用探索积累经验,在风险管理方面实现几个方面的突破。
1.获取互联网信息,强化风险识别能力。当前,电子商务的发展方兴未艾,网络上的交易数据越来越丰富,但这些数据大多是非结构化数据或半结构化数据,传统技术无法加以分析利用。针对这种状况,惠山地税局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电商平台、团购网、电影网上售票系统、停车管理等领域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利用,有效的提高了风险识别能力。例如该局了解到辖区内某全市知名餐饮企业在大众点评、美团、糯米网等多家团购网站进行团购代金券销售,便使用网络爬虫技术,替代手工完成对相关团购网站的模拟访问,定位和采集网页上金额、数量、有效期等关键数据,然后,通过语义分析功能加工整理出该餐饮企业特定时期内在各团购网站上的总销量,并与同期企业申报数据进行比对,识别出相应的风险疑点。
2.采集企业生产经营数据,助力大企业风险管理。该局通过技术手段对辖区内两家上市公司管理软件中的生产经营数据进行定期采集,获取企业的库存、采购、销售等信息,通过对数据进行深层挖掘、多维分析、动态关联,为上市企业风险管理提供了翔实的数据支撑;考虑到辖区高耗能钢企较多的实际,该局充分利用钢企能耗与产量关系密切的特点,通过与物联网科技公司开展实验性合作,在部分钢企车间内安装能耗采集模块,定期采集企业用电量信息,并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实时传递至税务机关数据平台,依照行业平均能耗标准建立风险模型,对高于预警值的情况及时开展风险管理。
3.利用部门第三方数据,开展项目化风险管理。该局着力加强综合治税网络建设,不断拓宽数据来源,按期采集来自国税、工商、财政、国土、房管、建设等22个部门的业务数据,导入第三方数据管理平台进行数据清洗与匹配加工,为风险管理提供数据支撑。今年以来,在第三方信息的基础上,该局推出包括建筑业营业税风险、股权转让个税风险、土地增值税清算风险等在内的12项风险项目化管理工作,通过数据清洗、筛选、比对,批量形成风险企业清单,传递给风险应对部门集中进行应对,累计实现应对绩效1.2亿元。
4.利用纳税遵从指数分析,指明风险管理方向。大数据领域,指数的应用渗透到经济、金融、民生等各个环节,以淘宝指数为例,其就是对海量交易行为进行数据挖掘,通过基于不同维度、不同主题的指数来量化展现消费行为和特征。该局从这些指数应用中衍生创新了税法遵从指数,通过整合海量数据资源,依托大数据平台在数据查询、数据处理、数据关联方面的优越性,充分挖掘数据背后潜在的税法遵从要素,构建纳税遵从指标体系与主题模型,由平台自动计算出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值,根据动态添加至系统的智能报告模板生成纳税遵从评价报告,对小到一户纳税人,大到一类行业、一个地区的遵从情况、遵从排名和遵从走势进行量化展示,便于税务部门对不同遵从度的纳税人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为风险管理指明了方向。
5.依托精准化纳税服务,降低企业的涉税风险。运用大数据理念和方法,利用短信平台、微信公众号、微博、12366涉税咨询热线等有效采集纳税人咨询的问题和建议,分析提炼出纳税人关注的热点、政策的疑点、办税的难点,从而对服务需求和服务薄弱点形成有效的分析研究,对分析结果按事项、责任部门进行分类处置,通过对纳税人需求的有效回应,针对性做好纳税辅导工作,将风险管理的环节前置,于纳税服务的过程中有效的防范和避免涉税风险的产生。
二、客观指引+主观能动 规范化运作锻造管理“双翼”
惠山地税局强化区局与基层分局两级联动,激发管理及应对人员主观能动性,创新管理举措,提升依法治税水平,努力实现团队效能最大化。
(一)制定详实的执行操作规范与工作指引
1、统筹部署明确基本规范。由区局牵头调研,制定《中等风险应对文书规范》,给出案头审核、税务约谈、实地核查等各环节的标准化工作指引,并整理了37张机内机外规范化文书模板、115条填制说明及文书归档目录,明确风险应对报告要素,规范审议、集体审议环节内部控制要素,进一步统一、规范全局应对管理要求,推进风险应对标准化、规范化、责任化。
2、因地制宜细化规范指引。基层分局为进一步提升风险管理质效,释放应对人员的工作潜能,积极开展有益尝试,建立了“应对前集中分析-企业集体纳税辅导—应对中多次约谈-全面自查自纠-全程审核审议-后续跟踪管理”细化操作规范,在风险应对中创新增加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应对任务一经产生,案头审核人员就进行涉税数据疑点分析,了解该批任务的特征、疑点,预判情形,寻找应对突破口。二是在应对开始前,对外,组织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人员开展应对前纳税辅导,向企业指明风险的主要方向、风险集中点以及涉及风险税种的主要税收政策等;对内,由应对股长向应对人员说明此次风险特征、难点、注意方向和处理要点等。三是对案情复杂、疑点不明、事项不清的,与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人员多次进行约谈,确保弄清案情、强化管理控制。四是增强时间效率意识,对应对企业提供资料、回复疑点等做出明确的时间期限规定,否则依规转入实地核查。同时要求税务应对人员实地核查时必须向报告分局,填写《下户登记表》,按要求规范下户,严肃组织和工作纪律,提高工作效率。
(二)逐步提升风险管理团队能力水平
强调风险管理团队协作原则,优化配置风险应对人力资源,通过部门流程化协作及专业团队运作,构成强有力的团队支撑,保障全局风险管理目标的圆满完成。
1、风险监控部门强化统筹指导,明确管理方向。落实机关实体化运作要求、实施风险联动机制,风险监控部门牵头,定期召开业务联席会议,将管理任务统一纳入风险管理平台,实现风险管理的流程化作业。组建税源预测分析和风险分析专业团队,开展常态化的税源调查核查,有效锁定风险疑点,为管理型增收提供智力支持。
2、基层管理人员切实转变工作理念,改进管理方法。基层管理人员全程介入风险应对,统筹各项工作任务及应对力量,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掌控应对进度,并有效指导实际应对,确保做到核实内容必须取证,应对结果必须复核,重大问题必须审议。利用会审审议机制,实施质效的全面监控,切实做到有效控制关键点,加大税收执法监督制约力度。落实集体审议机制,重点环节严格把关,对重大问题、移交稽查案件、实地核查、行政处罚等进行集体审议,形成书面记录,落实责任。
3、应对人员切实提升业务能力,改进应对办法。依托大数据平台收集纳税人税务登记、税种鉴定、发票等各类信息,全面掌握评定对象基础涉税数据,对疑点信息进行案头细化和加工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案头审核内容和目标,有效指导风险应对过程。同时,通过涉税基础资料的收集、比对、分析,加强心理学与逻辑推理学的运用,查找矛盾,争取评估谈判取得实效。熟练掌握实地核查工作流程,在检查手段上讲究深度与全面,积极借鉴稽查手段,不断规范平台操作与行政处罚程序,防范执法风险。
三、科学评价+后续跟进 标准化流程释放管理潜能
建立完善风险管理评价指标,构建“目标引领、过程控制、质效考评、反馈提升”的科学绩效评价体系,及时掌握工作成果和短板,持续改进提升,放大管理成效,实现大数据应用闭环管理。
(一)科学评价应对结果,提升绩效
1、牢牢把握整体组织绩效。研究省、市局风险管理考评指标与监控指标,明确该局风险管理目标,依托组织绩效考评机制将管理目标科学分解,层层落实。分析评价阶段性风险应对整体情况,按季发布税收风险应对情况分析报告,分析当期风险应对情况,总结最新识别的风险情形,提出管理建议,明确下阶段管理重点与方向,提升整体质效。
2、公平实施岗位绩效评价。依托岗位绩效系统,实时客观展现应对人员工作量、应对绩效、应对贡献率、绩效排名等,找准个人工作短板,有效帮助和激励应对人员提升工作质效。2014至2015年上半年,该局25名应对人员的人均应对户数为59.6户,人均应对绩效为2042.3万元,人均应对绩效持续排在全市系统的首位。
3、客观进行指标反馈完善。对风险分析识别中运用的指标公式、取数来源、预警值、应对策略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进行有效验证与科学评价,及时淘汰通用性不强、实用性差的指标,自下而上完善风险应对模块的顶层设计,不断提升风险识别精准度。
4、建立应对复审校验机制。切实加强对税收风险应对工作质量的督察与后续跟踪,序时开展税收风险应对复审工作,关注推送疑点消除理由不充分或证据不确凿的管户,坚持将疑点问题查全、查细、查深,保证复审工作的常态化、标准化和效益化。2014以来,共对42户风险管户进行复审,补缴税款及滞纳金137.86万元。
5、持续推进税源管理整改。加强风险应对结果分析与反馈,通过对风险应对结果的再识别,对逾期未应对或应对低绩效的风险管户启动升级应对。2015年上半年,共启动升级应对12户次,产生应对绩效349.51万元。排查当前税源管理及风险应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甄别个性问题和共性问题,制定有效整改措施,狠抓落实,持续改进。同时针对纳税人非主观故意的税收违法行为,加强专项纳税辅导与税收宣传,帮助企业规避涉税风险,减少征纳争议。
(二)跟踪推进后续管理,升级效能
建立后续跟踪管理制度,重点关注纳税人转让房产、建造房产、转(受)让股权、关联企业交易、重组及其它一些特殊涉税情形,建立《风险应对后续管理台账》,制定专人负责,明确完成时间和管理要求,实施跟踪管理,动态监控税源变化,延伸风险应对触角,促使日常税源管理更加规范、有序。自今年创新实施后续管理以来,累计对30多户企业发起后续跟踪管理,发现“案中案”10余起,入库税款100多万元。
四、倾情服务+安全履职 税企合作共谱管理新篇章
(一)有效提升纳税遵从。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的终极目标在于提升企业的纳税遵从度,企业作为征纳主体的一方,其自觉遵守相关税收政策,如实申报纳税,将节省大量管理资源。作为征税主体,税务机关风险管理的侧重点由评估检查逐渐向为纳税人提供风险提醒、督促自查自纠倾斜,由排除风险点向控制风险源、治理风险面转化。今年来,该局借助“纳税人之家”等宣传媒介、企业风险自查等管理手段切实加强涉税风险提醒,做细做深个性化辅导,有效解决了企业无知型、非主观故意型不遵从问题,有效帮助企业规避不必要的税务风险,减少可能面临的行政处罚等经济损失与诚信损失,完善企业内控机制。尝试纳税人风险分级分类管理,对于主动遵从的纳税人,采取遵从激励;对于辅导遵从的纳税人,加强宣传辅导帮助其实现遵从;对需要威慑遵从的纳税人,由税务人员督促纳税人自我纠正,并视情况进行应对;对拒不遵从的纳税人,实施税务稽查,依法强制遵从。采用递进式的风险手段消除税收风险,加大问题户的管理力度与惩处力度,切实维护部分遵从度较高纳税人的权益,让纳税人感受到诚信纳税带来的实惠,纳税人遵守税收政策的自觉性提高,税收环境愈加公平、公正、透明。通过提供优质服务,提高纳税人满意度和税法遵从度,促进税收征管质效提升。深入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及时公布与纳税人密切相关的税收政策、法律法规等,进一步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确保纳税人及时了解税收政策、自觉遵从税法。全面推行税收遵从合作制度,进一步明确征纳双方权利、义务,切实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自觉接受纳税人和社会监督,不断调整和优化纳税服务重点和形式,营造公平、公正、和谐双赢的税收环境。
(二)有效防范税收执法风险与廉政风险。该局聚焦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安全履职,强化监督教育,进一步推进税务执法风险与税收廉政风险“双险联控”。健全完善规范透明的执法监督机制和内控机制建设,切实规范税务人员执法行为,加大内部惩处力度,降低税务干部主客观法律风险。规范岗位职责,做好岗位职责与工作的适配,规范各执法岗位执法程序,提前发现因执法过程不衔接、难以操作可能导致的管理漏洞和监控不力,及时进行弥补和修正,减少潜在危机。持续强化绩效考评,充分发挥税收执法责任制的功效,严格过错责任追究,着力促进税收执法人员依法治税上被动转为主动,从“要我规范”到“我要规范”上转变。2014年荣获“省局依法行政示范单位”荣誉称号。在风险管理业务需求、流程设置等各方面融入权力监督制约、廉政风险防控的理念,将风险防控融入绩效管理体系,严格执行总局关于进户执法的相关规定,提升自我保护能力,降低自身廉政风险。推行《地税工作人员工作情况反馈单》,由纳税人对应对人员执法情况做出客观评价。建局以来,惠山地税局始终保持党风廉政建设零事故,在惠山区作风效能社会评议中连续十一年名列第一。
第二篇:税收风险管理
税收风险管理,是指以最小的税收成本代价降低税收流失的一系列程序。它由目标确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评价和修正5部分组成。其中,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是最主要的环节。
一是人力资源配置有待优化。调研中看出,该局部分人员不能完全适应税收管理员职责的要求,存在“大户管不透、中户管不细、小户管不住”的现象;个别人员的素质难以适应无差别的税收管理的要求,人力资源配置尚欠考量,配置效率低下。二是税收管理员职责界定有待规范。一方面税收管理员日常工作繁杂,精力分散,存在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税收管理员各自分片工作,一管到底,工作无法形成合力,且缺乏有效地监控制约,难以规避执法风险。三是风险管理意识有待增强。不少干部把规避执法责任作为税收风险管理的主要目的,没有将减少税收流失、提高税收征管质效和纳税人遵从度作为税收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存在与实际工作“两张皮”的现象等。
推进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收专业化管理实践
○程音胜
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推进税收专业化管理,是落实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法。以灌南县国税局为例,去年该局按照“科学分类、探索规律、整合资源、集约管理”的要求,按行业成立了四个专业化管理分局:第二分局负责全县所有县本级企业、房地产企业、商贸企业等行业的税收管理,第三分局负责全县所有个体工商户的税收管理,第四分局负责全县所有金属加工、木材加工等行业的税收管理,第五分局负责全县所有化工、船舶修造等行业的税收管理。实践证明,专业化管理分局的成立,为减少税收流失、促进行业税负公平、防范税收风险、提高纳税遵从度和税收征管质效奠定了基础。
当前税收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一是人力资源配置有待优化。调研中看出,该局部分人员不能完全适应税收管理员职责的要求,存在“大户管不透、中户管不细、小户管不住”的现象;个别人员的素质难以适应无差别的税收管理的要求,人力资源配置尚欠考量,配置效率低下。二是税收管理员职责界定有待规范。一方面税收管理员日常工作繁杂,精力分散,存在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税收管理员各自分片工作,一管到底,工作无法形成合力,且缺乏有效地监控制约,难以规避执法风险。三是风险管理意识有待增强。不少干部把规避执法责任作为税收风险管理的主要目的,没有将减少税收流失、提高税收征管质效和纳税人遵从度作为税收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存在与实际工作“两张皮”的现象等。
推进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收专业化管理的举措
如何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该局主要从四个“化”入手: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将业务能力强、管理水平高、工作责任心强的管理员选调到县局机关,建立专业化管理团队,专门从事税收分析、税源监控、把握税源发展趋势、以专业纳税评估为主要内容的税收风险应对等深层次税源管理工作;责任区税收管理员主要由那些年龄较大、业务能力相对较低、熟悉当地情况的干部担任,其职责主要负责实地调查、数据维护、开展格式化巡查、发票核查、税收执行等事务性工作。
强化大企业管理。今年该局在第二分局加挂大企业管理科,根据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点对点”的风险应对、税源监控、全面审计等工作,指导大企业所在专业化管理分局做好税源管理、日常检查等事务性工作。尝试推行客户协调员制度,对重点大企业实现个性化服务和全程服务,不断提高大企业自觉遵从意识和自我遵从能力。
细化个体税收管理。按照专业化管理的要求,今年该局发挥第三分局专业管理个体税收的优势,在个体定期定额达点户中按照专卖店、专业市场、重点行业等进行细分,成立专业化责任区。专门设置查账征收户责任区,配备责任心较强、业务水平较高的干部担任税收管理员。同时,参考属地、规模等因素,做好定额测算核定工作,全面推行定额大公开,按地域适时公开定额清册,利用社会力量实施监督制约,减少漏征漏管,确保税负公平。
深化行业税收管理。一是创建纳税评估数据模型。综合行业聚集度、税源规模、贸易方式、产品品种等因素,以及大企业的具体情况,明确各行业和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重点,根据各行业及各大企业的经营和核算特点,完善各行业和大企业纳税评估数据模型,编写各行业和大企业税收管理指南。二是成立行业税收管理协会。通过协会,共商行业税收管理措施,为行业税收管理搜集第一手资料,指导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三是建立行业税收情报库。拓展从第三方获取信息的渠道,建立日常情报搜集制度和内外情报交换制度,采集行业有关经济指标、财务指标、税负指标等,解决行业管理信息总量欠缺、征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四是构建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机制。有序开展税收风险管理讲评,实行责任区每月自评、专业化管理分局所有责任区每月互评、县局每季度点评,形成以内部办公网为平台的“月度讲评项目化、季度讲评任务化”的税收风险管理讲评格局。
推进税收专业化管理产生的效应是凸现的,它使岗位职责更加明晰,管理机制更加合理,工作重点更加突出,风险管理更加到位,征管质效更加明显。
第三篇:浅谈省级税收数据集中后的风险管理问题
一、省级税收数据集中后引入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一)ctais 2.0的全面实施,标志着税收征管全面实现了省级数据集中
实施数据集中是税收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不仅是因为实现数据集中预示着税收信息化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进而抢占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新的制高点,而且是因为只有完成数据集中,才能做到税收数据与
征收机构的分离,为管理集中和科学运作奠定基础,帮助税务机关从以税收收入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纳税人)为中心,实现税收管理的真正转型。
ctais 2.0的全面实施,标志着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全面实现了省级数据集中,并逐步实现基础征管数据的总局集中。ctais 2.0带来的最大改变是由点到面的变化。以前ctais 1.0只能运行部分的征管业务,现在变成了综合征管,以前是单一的地市(县)级应用或单一业务的省级范围内应用,现在则成为一个全省范围内的综合应用,税收管理工作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大大提升了管理层次。ctais 2.0的全面实施必将成为我国税收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大幅提升我国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为尽快实现“金税”工程三期提出的税收信息化建设蓝图打下基础。
随着税收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目前防伪税控、税收执法管理、货物运输发票管理、车购税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也实现了省级数据集中,税控收款机、行政管理系统等的省级数据集中工作也将陆续展开。
(二)随着省级数据集中的逐步完成,风险也在集中并有可能加大
省级数据集中后,原来分散的风险也在相应集中,其可能导致的影响面、影响力和破坏程度大大增加,风险较之从前实际上呈放大的趋势。
省级数据集中后主要有技术风险和系统风险两个方面。
1、技术风险。包括集中化风险、数据风险、通讯风险、交易量的峰值冲击风险、维护与管理风险和遭受攻击与入侵风险等。
集中化风险。原有分散的业务系统与新统一的业务系统在系统结构、数据结构、应用平台、运行环境、业务处理模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两者之间难以实现线性平稳升级和数据上收集中。
数据风险。包括纳税人基础信息在内的所有业务数据都集中在一个中心,一旦数据混乱或丢失,会带来全局性的混乱。
通讯风险。若网络通讯质量无法满足数以万计的网络终端实时联机交易的数据传输要求,就会存在由于通讯阻塞造成大量联机交易失败或失效的风险。
交易量的峰值冲击风险。由于实时交易的突发性、巨量性和不可预测性,数据中心的峰值处理能力无法满足及时处理突然巨额增大的业务交易要求。
维护与管理风险。数据集中后需支撑各种应用,支持的范围广,处理的业务种类多,整个系统庞大而复杂,维护和管理工作中的哪怕一丝差错,其危害往往是全局性的。
遭受攻击与入侵风险。“一个数据中心”可能使敌对国家和势力军事攻击和网络入侵在目标与对象等的选取上更加方便,这种有组织的攻击与入侵行为往往攻击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方式种类多,一旦无法防范和破解,会导致数据中心运行的全部或部分瘫痪。
2、系统风险。除技术风险外,省级数据集中还增加了系统风险,主要是指规划与设计风险。“一个数据中心”涉及数据运行中心方案、业务应用系统方案、通讯网络系统方案等各个环节,各个环节之间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规划与设计风险的难度很大。从国内外数据中心的建设现状看,尚缺乏完备的超大型数据中心的定性和定量设计规则,尚缺乏“一个数据中心”完备设计的实践经验。另外,项目建设方案与建设步骤中缺乏确保项目建设质量的成熟可行的技术与管理方法,很难提高数据中心总体的安全程度,所用的软硬件产品可能存在后门和安全漏洞。
(三)省级数据集中后风险的集中和加大,迫切要求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事实上,在高新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建造一个信息系统相对而言并不困难,但要让这个系统正常有序地运转起来并能实现其业务价值,则有很多现实的难题,需要防止和规避一系列的风险因素。省级数据集中逐步完成后技术风险和系统风险的集中和加大,其可能导致的后果是可怕的,这正是我们强化风险管理的理由。税收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课题,就是要使这些风险因素尽可能地消弥于无形。因此,需采用先进的技术与产品、优秀的管理方法,尽量地降低风险。但仅此还远远不够,必须通过引入一定的结构、规则与标准,使税务信息系统在“他律”(it治理)的基础上进行“自律”(it管理),才能使得税务信息系统风险在一定的框架内上下左右浮动,不超过计划中的风险范围,它决定了税收信息化建设中引入风险管理的必要性。这也正是现行的“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税收
征管模式的题中应有之义。
目前,风险管理以其管理的针对性、实用性、高效性,被广泛应用于各项经济社会管理活动之中,越来越为各界重视和推崇。通过对税务信息系统的风险管理可以进一步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度以及信息的深度利用水平,对税务机关本身和纳税人实施有效的、更加精细的管理。因此,在税收信息化建设中,借鉴和引入风险管理又有其必然
性。在当前税务机关强调既要强化管理,又要优化服务的大背景下,通过对税务信息系统实施风险管理,不断提高管理的针对性、有效性,更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从系统的角度构建税务信息系统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管理理论强调,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风险的识别、风险的估测、风险评价和风险的控制等环节。因此,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至少应该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3个部分。
1、风险识别。主要是对可能发生损失和困难的制度、手段、环节、行为等进行感知和预测,直观地说,就是寻找可能造成风险的风险点和风险来源,主要功能就是查找管理漏洞。
2、风险评估。主要是对风险点进行准确判断、定位和评估,并应用各种风险评估技术来判定风险发生的概率、危害大小、影响程度、损失轻重和风险因素。它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风险预警。近几年来,税务系统实行的纳税评估工作已初具风险评估工具的雏形,在税务信息系统风险评估过程中,可以借鉴纳税评估工作的一些工具和做法。
3、风险控制。在确定了潜在的风险、具体的风险和可能发生的危险后,应该针对存在的风险因素,采取积极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在风险发生前,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在损失发生时,积极实施补救措施,缩小损失程度来达到控制目的;在损失发生并实施补救后,认真反思教训,找出原因,列出今后的应对方案。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堵塞管理中的漏洞,最终实现“依法征收、征收率高、成本降低、社会满意”的税收征管工作十六字方针。
对税务信息系统风险的发现和识别,首先必须获取最大量的信息数据。没有来自税务信息系统各个方面的信息数据,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便无从谈起。因此建立税务信息系统风险信息数据库势在必行。
1、风险信息数据库必须做到丰富、科学、完整和及时。要运用多种手段、通过各种渠道采集税务信息系统的风险信息数据,并进行梳理、分类、审核,必要时还需与其他信息进行比对,然后进行及时的分发、传递、应用。
2、保证风险信息数据的可靠性。目前税务信息系统还分属不同的平台,数据库、开发工具、取数标准等都不尽一致,在此基础上分析出来的一些结论,其真实性、准确性难以得到保障。因此,风险信息数据库中数据的采集要通过各种措施确保其有效性和可靠性。目前可通过以下3种途径:一是统一数据口径。要加强资料真实性、准确性的验证,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二是统一接口标准。要根据统一的接口标准采集数据,对不同类别、不同软件、不同开发商的产品必须按照统一的接口标准接入,避免以往一再发生的“信息孤岛”现象。三是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应用。尽可能减少重复劳动,优化信息系统配置,提高风险信息数据的利用效率。
3、整个风险信息数据库需从现实成本和未来发展两个角度进行规划。一是要进行必要的成本控制,力戒贪大求洋。二是要满足现实需要,保证一定时期内发展的需求。三是对数据进行经常性的清分工作,摒弃垃圾数据,确保数据库的健壮性。四是还要考虑有适当的冗余,满足未来的发展需求。
税务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的本质,可以看作是动态地对税务信息系统可能的风险进行的管理,即要实现对信息和信息系统的风险进行有效的全过程管理和控制。信息安全管理过程就是pdca(plan-do-check-act,即计划-实施与部署-监控与评估-维护和改进)的循环过程。通过计划、实施、调整、改进的循环,使信息安全保持在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阶段性地进行审计,以发现存在的偏离,及时调整到信息化的最终目标上来。
三、税务信息系统风险管理需要建立全视角的应对机制
(一)业务重组
加强税务信息系统的风险管理,不但要切切实实做好对系统本身的风险防范、应急处理等,更为重要的是要关口前移,对整个税收业务进行重组,避免一盘散沙、各自为政的现象,确保整个系统的健康和稳定。信息化支撑下的税收业务重组,一是梳理归并整合原分散在传统业务中的征管流程,建立符合税收征管规律和信息化要求的新流程,实现处理方式流程化、信息处理集约化、服务方式多元化。二是人与机器的良性互动。发挥税务干部的主观能动性,按照信息化的要求规范税收征管工作,使之管理科学、程序合理、环节简捷、标准具体,反馈及时,形成人与机器的良性互动。三是以流程为导向设置管理环节。简化中间环节,优化业务流程,精简表证单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确保税务机关对涉税信息的准确获取、及时处理和有效利用。从而真正降低风险,建立以信息化和专业化为标志的现代税收征管体系,追求效率最优化。
(二)数据管理
对数据的科学管理是税务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的切入点。数据管理是指对税收征管软件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运用的过程进行全面管理,确保数据能够客观反映税收征纳状况。省级数据集中不是目的,如何利用好这些数据,加强数据管理,提高增值利用度,使之真正服务于税收工作,才是关键。一是要规范制度,保证数据质量,减小数据采集差错的风险度。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加强绩效考核,数据采集应遵循原始、真实、准确、便利原则,注重数据录入质量。二是要强化管理,实施数据标准化,减小数据标准差异的风险度。要规范和统一采集标准,使各个管理系统能按统一的数据口径和标准来执行,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加工,为决策和管理所用。三是要认真分析,利用数据集中优势,对各种相关数据进行分解、归并、整理,减小数据使用时间、范围、口径不一致的风险度。通过程序检测,将数据运行中的异常情况及时告知相关部门进行分析、整改,并随时监测整改情况,规范操作行为,在条件成熟时,成立专门的数据管理工作职能部门,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数据管理队伍。
(三)系统整合一是按照总局税务管理信息一体化的原则,充分利用多年来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从根本上改变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统一规划、自成体系、重复开发、功能交叉、信息不能共享的状况,逐步对现有应用系统进行整合和建设,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一次采集、信息共享和各类基础数据层面的互联互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风险点,增强整个系统的健康性,实现征管信息的五个统一集成:信息源的统一集成、分析加工的统一集成、发布预警的统一集成、处理的统一集成、反馈汇总的统一集成。
二是积极构建由预警体系、监控体系和考核体系三个部分组成的系统控制体系,三者互为条件,共同作用,实现全方位的风险监控。预警体系主要通过现有指标的分析对比和预测,对纳税人和税务机关自身不规范行为提出警戒;监控体系以税务机关内部控制为主,强化征管质量指标的日常考核,对基层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进行常规监控和管理,使质量控制工作实现日常化、规范化;考核体系指根据监控指标数据所反映的成绩和问题,对照奖惩标准采取的一定处理措施,包括征管质量体系、执法责任制、“两权”监督体系和岗责体系。
三是大胆改革创新。数据省级集中后,要转变传统观念,用全新的视角,采取有力的措施革除旧有的思维模式、旧有的行为惯性,大胆改革创新,从而真正降低风险。要从省的层面进而推进到全国税务系统进一步采用灵活的it架构与业务的真正结合,通过it的创新推动业务的突破,从it战略的规划,到整个核心业务系统的改造,从统一的业务信息平台,到整个it服务器的整合,让实际运行效率真正体现出来。逐步转变简单的“技术支持”思想,建立“技术驱动”的理念,通过技术手段推动业务的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整个税收工作。
第四篇:税收风险管理理论
对税收风险管理理论及实践应用的初步探讨
近年来,风险管理开始进入中国税务管理领域,衍生出“税收风险管理”的概念,它是指以最小的税收成本代价降低税收流失的一系列程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管理,能创造出稳定有序的征管环境,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征纳关系,有效提升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本文从理论到实践,从国际和国内全新视角,进一步开拓视野,广泛借鉴国际上税收风险管理的先进理念和经验,结合我国税收风险管理的实践经验,探索构建乌鲁木齐市税收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对于有效推进和实施乌市税收风险管理,提高征管质效,降低税收流失风险,提高纳税人满意度和遵从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税收风险管理包括税收流失的风险管理和税收执法风险管理,本文重点阐述税收流失的风险管理。
一、税收风险管理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税源分布领域越来越广泛,流动性和隐蔽性越来越强。经济决定税源,税源决定税收,这是一个简单的税收经济学原理。但在实际税源管理过程中,由于受诸多客观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税源并不一定完全形成税收,从而导致客观税源决定的纳税能力与实际税收之间存在事实上的差异,这种差异表明税源管理过程中事实上存在税收流失的风险。
根据《中国税务稽查年鉴》公布的,全国税务稽查数据显示的全国税收流失率,与同期税务机关征收的税收总额,可以推算出同期全国税收流失额。从数量上看,我国税收流失的总量逐年增加,近五年每年在3000-4000亿元左右,数额惊人。税收流失影响了我国的财政收入,弱化了税收宏观调控功能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剧了收入分配的不公。如何有效地减少税收流失,是理论界和各地税务机关多年来一直不断探索的课题。健全法制、完善税制,规范税式支出、加大税法宣传力度、提高纳税意识等等,其中最直接有效可控的措施,是建立现代税收征管体系。自2009年以来,国家税务总局多次提出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构建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税收征管体系的要求,即“构建以明晰征纳双方权利和义务为前提,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专业化管理为基础,以重点税源管理为着力点,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信息管税”、“税源专业化管理”、“风险管理”的提出,为实施全面的税收风险管理做了技术、业务和理论的准备。可见,税收风险管理是我国税收征管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税收风险管理也是国际税收管理的发展趋势,是学习借鉴国际税收管理的先进理念和经验与我国税收管理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各地税务部门积极探索和实践,已取得初步成效。但由于我国税收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处于起步阶段,在诸多方面尚存在许多瓶颈需要破解,很多难题需要探索和研究解决。
二、税收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
(一)税收风险概述
1.税收风险及税收风险特征。税收风险是实现税收征管目标的障碍,是指国家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在系列不确定性因素导致纳税人未全面遵从税法的情况下,形成的税收流失的可能性,使实际税收的征收结果与税收预期之间客观上发生偏差。
税收风险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指管理性税收风险,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纳税遵从风险,二是税收执法风险。本文研究的是纳税遵从风险,即由于纳税人对政策认识不足、工作疏漏等情况造成非故意性不遵从,纳税人利用自身信息优势等不正当方式故意或恶意不遵从,形成的税收流失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税收风险除了具有一般风险的共同特征外,还具有其独有的特征属性:隐蔽性和潜伏性,税收风险形成机制复杂多变,使得税收风险不容易被及时发现和察觉并加以管理。纳税人利用技术手段将税收显性风险人为处理为隐形风险,促使风险累积,导致风险压力,形成真正的税收流失;难于化解性,税收风险与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运行、税收制度、税收管理体制、管理能力及纳税遵从度等方面密切相关,使得税收风险的防范、控制、化解的管理难度较大;传导性,税收风险会在上级或下级税收之间传导和扩散,导致整个税收系统风险共担。税收系统又与社会经济紧密相关,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所以,税收风险仍然是最为严重的社会性风险。
2.税收风险的分类及表现形式。税收风险的分类:按照风险来源,可分为税务部门税收风险和企业税收风险;按照风险的可测程度,可分为指标性税收风险和非指标性税收风险;按照风险等级评定,可分为一般税收风险和重大税收风险;按风险承担主体不同,分为纳税人风险,扣缴义务人风险,税务代理人风险,纳税担保人风险,其他税务行政相对人风险;按税收征管过程的具体环节,分为税务登记风险,财务核算风险,税源监控风险,纳税申报风险,信息报送风险,税务检查风险。
税收风险的表现形式:在纳税人方面表现为少缴税(可能是无意造成的,也可
第五篇:如何加强税收征管风险管理
如何加强税收征管风险管理
一、税收征管风险
税收征管是指国家税务征收机关依据税法、征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税款征收过程进行的组织、管理、检查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税收征管的目标就是依法执行税制,将税源转化为税收收入,经济决定税源,但税源不等于税收,在税源一定、税法不变的前提下,税源有多少转化为现实税收存在不确定性,我们把这种不确定性定义为税收征管风险。因此,广义的税收征管风险可以定义为:任何妨碍税务机关实现其目标的不利因素。
二、税收征管风险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税收征管流程的持续优化,税收征管改革得以不断深化推进,税收管理取得明显成效。但在具体的税收管理活动中,仍然存在着征收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如:(1)风险管理意识不足,没有形成良好的税收风险管理文化(2)没有建立与税收风险管理相适应的风险信息收集标准及传递渠道(3)税收征管风险管理预警系统不完善(4)风险评估缺乏系统性的操作办法(5)风险应对策略设计不足。因此这就需要税务部门加大对税务征管风险的管理。
三、税收征管风险的防范
1、税务干部的风险管理意识直接影响着税收征管风险的管理,因此税务部门要倡导风险管理文化,引导税务干部重新认识和对待纳税服务和执法管理;加大税收宣传,完善纳税服务体系,倡导诚信纳税的价值观,使得税务干部以及纳税人对税收都有充分的认识,增强风险意识。
2、把风险管理正式纳入战略管理目标,以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按照指标精细化、程序标准化、评定科学化的原则构建税收风险管理体系。把减少税款流失作为防范征管风险的主体工作任务,其中要做到(1)引导纳税遵从(2)强化税源监管(3)开展纳税评估(4)提高稽查质量和办案速度,严格行政处罚。只有充分认识到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将税款流失减小到最低程度,才能有效的做好 税收征管风险的管理。
3、税收征管风险管理必须内外并举,从执法者和纳税人两个方面入手,对内重在规范执法,降低执法风险;对外重在减少自私型不遵从,减少违法风险,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约束执法者和纳税人,达到执法者和纳税人之间的和谐。同
时要应用系统的方法和科学的手段来识别风险,做到能够及时充分的认识风险。
4、建立健全税收征管风险评估机制,从制度上确定系统化的风险评估的主体、程序、标准和评估结果的应用操作办法,完善主观风险评估和客观风险评估,形成科学的评估方法。把评税作为重要的税收工作,有效地降低了税收风险,减少了税款流失。由专门的机构、人员,运用先进的财务税务分析方法进行评估,达到评估分析的高准确率。
5、在风险应对方面,风险预警机制是税收征管风险监控的重要措施。税收风险预警机制应当是一个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依托,能够对各种涉税信息进行科学分析、估和判断的完整体系。预警机制的关键是根据风险识别建立风险清单,进一步分解为风险要素,设置可操作的量化指标(变量)。当前预警机制应以防范和打击虚开、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骗取出口退税等税收征管薄弱环节为重点。对这些管理重点建立税收预警机制和实行税收风险控制办法,把风险管理引入纳税服务和执法管理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