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管理心理学案例分析以人寿保险公司为例
管理心理学案例分析
以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为例
引言
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加强和补充,是社会化的生活保障机制,为解除国民的生活风险服务,但作为我国最大的国有金融保险集团的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却屡传出骗保事件,严重影响集团形象和保险行业的信誉。为此,我们以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骗保门”事件入手,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引用相关理论分析出现骗保事件的一系列原因,最后提出组织的管理建议。
关键词:人寿保险骗保 管理心理学 案列分析
一. 正文
(一)公司简介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China Life)及其子公司构成了我国最大的商业保险集团,是国内唯一一家资产过万亿的保险集团,是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之一。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属国有大型金融保险企业,总部设在北京。公司前身是成立于1949年的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1996年分设为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1999年更名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2003年,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原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进行重组改制,变更为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秉承“成己为人、成人达己”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遵循“诚信为本、稳健经营”的企业宗旨,恪守“创新、拼搏、务实、奉献”的企业精神,把“与客户同忧乐”作为企业价值观,以“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精神,努力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大型现代保险与金融控股集团,致力于造福社会大众,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更大的力量。
集团公司下设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海外)股份有限公司、国寿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及保险职业学院等多家公司和机构,业务范围全面涵盖寿险、财产险、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资产管理、另类投资、海外业务等多个领域,并通过资本运作参股了多家银行、证券公司等其他金融和非金融机构。集团包括人寿保险、养老保险、资产管理、海外保险和另类投资等业务,其中人寿保险服务作为中国人寿的主营业务,由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经营范围涵盖寿险、人身意外险、健康险、年金等人身保险的全部领域。
2010年,中国人寿品牌价值高达853.68亿元人民币,已连续3年入选世界品牌实验室评选的世界品牌500强。这一品牌,使中国人寿成为我国保险业唯一一家全球企业、全球品牌“双500强”企业,被誉为亚洲最好的保险公司。
(二)案例
2007年10月15日,湖南宜章县的中国人寿保险员刘晓曼被一个姓肖的人拦住了。”一位知情者说。肖是刘晓曼的客户,在她那里买了“国寿鸿鑫两全(分红型)保险”,2007年10月18日即将到期。此前,肖曾数次找到刘晓曼商量到期兑付的事,但都被刘晓曼拒绝。被拦后,刘晓曼仍然表示“没钱”,发生争执的双方被警察带到了派出所。尽管这位精英业务员当场摆平了事情,但“刘晓曼骗保”的消息,开始在县城传播。她的一位罗姓客户听到传言后,确认自己的保单为伪造。
2007年10月16日下午,宜章警方在中国人寿宜章县支公司,将刘晓曼带走。由刘晓曼操作的骗保大案,露出了冰山一角——在中国人寿宜章县支公司,被骗者拿着各种“保单”、“保费收据”、“收条”要求退保。但他们被告知:所持的都是“假货”,公司无法退钱。这一百多名受害者购买的,全是“国寿鸿鑫两全保险(分红型)”。这是一个确实存在的险种,2003年开始销售。中国人寿官方网显示:投保“国寿鸿鑫”险后,每3年可以获得保险金额的9%的返还收入;每年还会根据上一会计年度保险业务的经营状况获得分红。被保险人80岁时,可以获得1.5倍保险金额的祝寿金;如果被保险人死亡,可以获得2倍保额的保险金;如果急需流动资金,还可以凭借保单向中国人寿获取借款。而保险费的交付方式分为趸交、年交和月交,分期交付保险费可选择3年、5年和10年。但到了刘晓曼口中,“国寿鸿鑫”的内容已经完全改变。刘晓曼告诉被骗者:‘国寿鸿鑫’是公司最好的险种,资金全部投资于三峡工程、奥运工程等项目,如果投保,除了每年可以参加公司分红外,交钱时就可以拿到10%的返还。中国人寿宜章支公司给予刘晓曼的信任,助长了她的底气——这家公司曾多次为刘晓曼组织面向客户的业务推介会,公司经理廖兴武亲自出面,称所有投保业务可以全权委托刘晓曼。
自圆其说的“故事”、业务明星的光环、高额返还的诱惑、毫无效力的凭据,组成了刘晓曼的欺骗链条。为了填补因为高额返还、到期偿付而留下的资金黑洞,刘晓曼又不得不不断编造谎言。2007年,她的骗保行为近乎疯狂,自己的亲戚也成为欺骗对象。来自警方和中国人寿宜章县支公司的消息称:迄今,已有超过100名客户报案称在刘晓曼那里购买了“国寿鸿鑫险”,总金额超过1500万元。单个客户被骗最高的超过100万元。而刘晓曼骗保所得资金的去向很是神秘。刘晓曼在被拘留近37天里,她始终未开口交代资金去向。目前,只能肯定这笔钱尚在国内。
(三)案例分析 1.人性假设、个性差异
(1)从“经济人”的假设角度
“经济人”假设主张人的行为在于追求利益最大化,人们多数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组织目标,人是由经济诱因目的引发工作动机的,并为了谋求最大的经济利益而行动、工作,这种行为是非理性的。保险代理制度下,保险代理人没有底薪,收入完全依靠业务提成,营销人员们的收入也叫做“佣金”而非“工资”,为了生存,保险代理人基本上都是受经济性刺激物的激励的,不管是什么事情,只要能向他们提供最大的经济收益,他们就会去干。其中一部分人不得不夸大宣传,甚至骗保,寿险行业也因代理人员的行为而形象一落千丈。保险代理人作为“经济人”,出于自身的需求和经济利益,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选择夸大宣传甚至骗保等一系列有违常规的非理性行为,以追求自我经济利益最大化而忽视了公司的组织目标和行业形象。
(2)从能力差异角度谈“初中生卖保险”的话题 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方面的个人心理特征。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不是对立的,但也不是等同的,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能力是在知识技能获得的过程中培养和形成的,能力的形成速度比较慢,而相对来说,知识技能获得的速度较快;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而良好的能力反过来又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获得。知识技能的获得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能力的形成可以让人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而能力有差异性,智力本身内部要素发展的不平衡性。如果将智力、情绪智力、特殊能力、创造力作为横坐标,各种能力构成作为纵坐标,每个人的能力折线图是有差异的。初中生卖保险的后果,从2006年7月1日起实施的《保险营销员管理规定》中,可以看出大概:“从事保险营销活动的人员,应当通过中国保监会组织的保险代理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参加资格考试的人员,应当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这被部分业内人士解读为,在这个疯狂逐利的行业,不管黑猫白猫,能拿到保费就是好猫,其它一切素质都不计较。某些保险公司的管理层甚至私下抱怨,“整天和一群文盲打交道,苦恼啊!”“门槛确实有点低。”宁波保监局统计研究处官员姜政一称。事实上,寿险营销员卖的是高科技含量的金融产品。他们无法理解这些产品,有意无意间夸大宣传、误导客户,“搞得整个行业都头疼。”姜政一说。久而久之导致恶性循环:素质低的人让行业形象越来越差;行业形象差,则招不到高素质的人。
从案例可知,多半保险代理人的文化程度不高,而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他们虽接受过培训,但在知识的掌握方面却是很欠缺的,面对保险这样的高科技含量的金融产品,他们无法理解,于是就有意无意间夸大宣传、误导客户,“搞得整个行业都很头痛”,严重的还导致恶性循环,是行业形象一落千丈,招不到高素质的人才。而每个代理人之间的能力也是有很大差异的,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在保险代理行业也形成了很明显的业绩差异。(3)从“刻板印象”角度看保险代理人的尴尬近况
“刻板印象”指我们将世人依照其性别、国籍、名族或职业的不同而分成若干类,对每一类人持有一套固有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其判断人的社会角色或人格的依据。”刻板印象”表现为:在被给与有限材料的基础上做出带普遍性的结论,会使人在认知别人时忽视个体差异,从而导致知觉上的错误,妨碍对他人做出正确的评价, 为此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有消极的性质,会使人对某些群体成员产生偏见、歧视。保险代理人,你身边有多少人相信他们?卖保险的人,谁没有遭受过冷遇和耻笑?毋庸置疑,中国现有的190万人寿保险营销员,是这个社会上最尴尬的群体。他们西装笔挺,却要忍受写字楼门前挂着的“禁止保险推销员入内”的牌子;他们出口成章,却被很多人看作哄你掏钱的伎俩;由于“刻板印象”的影响,人们按照保险代理人这一职业将他们分为一类人,并以此来作为判断保险代理人的社会角色或人格,为此社会上大多数人对保险代理人的“刻板印象”是:他们西装笔挺、出口成章,都是用来哄人掏钱的伎俩。但他们接触的单是一部分代理人,而且对他们的工作并没有深入了解而妄下结论,使人在认知保险代理人时忽视个体差异,从而导致知觉上的错误,妨碍对保险代理人做出正确的评价,为此往往有消极的性质,会使人对保险代理成员产生偏见甚至是歧视。
2.态度、工作满意度与管理
态度是指关于物体、任务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反映了一个人对于对于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在此案例中,刘晓曼告诉被骗者:‘国寿鸿鑫’是公司最好的险种,资金全部投资于三峡工程、奥运工程等项目,如果投保,除了每年可以参加公司分红外,交钱时就可以拿到10%的返还。不仅没有很好地为客户解释清楚“国寿鸿鑫”这个险种的具体内容,反而是带有欺骗性的将保险内容曲解,这种工作态度是不正确的。据管理心理学我们可以知道,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组成。由于刘并没有或者是失去了一个保险员该有的服务客户的良好认知,导致她没有形成良好的情感导向,于是就产生了曲解保险业务,最终形成“骗保”这样一个行为。
(1)刘在骗保这样的过程中,由于中国人寿宜章支公司给予刘晓曼的信任,这家公司曾多次为刘晓曼组织面向客户的业务推介会,公司经理廖兴武亲自出面,称所有投保业务可以全权委托刘晓曼,这些信任助长了她的底气。另外她的自圆其说的“故事”、业务明星的光环、高额返还的诱惑、毫无效力的凭据,组成了欺骗链条,而迫于要填补因为高额返还、到期偿付而留下的资金黑洞这样的压力,刘晓曼又不得不继续不的断编造谎言。由此可以看出,在压力之下她骗保的态度不仅没有转变好反而是导致其不断撒谎,继续骗保的行为。
(2)就薪酬而言,工作了9年的高级业务经理李平,在她来看公司并不把他们当做“自己人”,平时的电话费、交通费、餐费每拓展一个新客户还要自己掏钱买礼物什么的。另外她不光要交个人所得税,还要交教育费附加、城建税附加和营业税等,后3块加起来占总收入的5.5%。2007年10月,她的工资总数是6700元,到手也就剩5000多元。之所以要交这么多税,因为他们作为个人代理人,与公司签的是代理合同而不是聘用合同,“我们就像个体户”。“可以说,中国的寿险营销员是世界上最受剥削的代理人。”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说。就晋升机制来看,“保险公司对代理人有一套独特的管理制度,被称为‘基本法’。”基本法主要内容包括:大规模扩充营销队伍,严格的培训制度,无保障、高激励的人才机制和严格的淘汰机制等。各寿险公司都有自己的基本法,大同小异。当他们想方设法这种苛刻的生存环境下晋升到像高级业务经理和总监以后,他们在保险公司也没有很高的地位,省级的工作会议都不能参加。像刘晓曼这样的群体他们为公司创造了巨额财富,自己却过着没有保险的生活。从以上晋升意义不大、薪酬不高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刘晓曼对其工作满意度是不高的,而正是由于其工作满意度不高,她不能以积极的心态来对待客户帮助客户,也不能去承担更多的责任,在一定程度上迫使他们用虚假广告误导或诱骗投保人,甚至制造假保单骗保。
3.个体行为动机与激励
(1)动机是指人们进行一项活动的原因。是由特定需求引起,欲满足该种需求的特殊心理状态和愿望。在这件骗保事件中,刘晓曼在整个人寿公司的大背景下,其职位地位、晋升机会、薪酬等因素的不利作用之下,她不能后的令她满意的“佣金”待遇,不能获得相对公平的职位地位,因而无法满足她通过努力地工作然后满足其获得更好生活的需求,于是产生了骗保的动机,形成了骗保这样一个事件。(2)马斯洛需要层次包含了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和归属的需要、地位和受人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个层次。通过案例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刘晓曼作为千千万万代理人、中介、个体户中的一员,在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之下,过着“没有保险的生活”,作为中介,与公司的沟通与联系不通畅,导致了信息的不对称,对公司而言她很难能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因而也无法满足她对公司的情感需要,也因此产生骗保。
(3)一方面,从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中我们可以知道,员工的没有不满意与不满意是受安全、地位、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保健因素的影响的。另一方面,工作本身的挑战性、员工的成就感、成长与发展的机会等因素如果处理好与不好,会带给员工满意和没有满意这两种态度。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出,刘晓曼在这些方面是得不到满足的,因而她可能会产生不满意的情绪,公司无法实现其激励的效果。
(4)从弗隆的期望理论来看,个人的努力取得了绩效,取得了绩效之后获得了组织的奖励,从而才能使个人的需要得到很好地满足。从案例中我们知道以刘晓曼为代表的广大保险代理人他们充当着“中介”的作用,与公司是分开的,是属于“个体户”的行列,他们的佣金并不是只纳个人所得税就完了,还有许多其他的开销。在考核方面,比较注重员工扩大营销人员队伍以及做业务这样的方式。另外,公司的管理中存在着当员工犯错是就要惩罚,而做的好的却没有太多的奖励。这就促使了员工无法满足从组织那里获得令自己满意的奖励,从而就不能满足她的个人需求。于是,对公司的期望便很低。
(5)从公平理论来看,亚当斯指出,个人通过努力取得报酬后是否获得满足,还要看他一社会其他人的比较。比较的结果会影响员工今后工作的积极性。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工作了9年的高级业务经理李平说:交通费、手机费、餐费;每拓展一个新客户自己掏钱给他们买礼物;客户生日、逢年过节要拜访或者请吃饭。公司并不把他们当做“自己人”,所有的开销基本上都会从自己的佣金里扣除。
(6)另外通过不断的晋升,他们在保险公司也没有任何地位,在业内更是没有任何影响力。连每年的省级保险工作会议,都不会让营销员代表参加。他们西装笔挺,却要忍受写字楼门前挂着的“禁止保险推销员入内”的牌子;他们出口成章,却被很多人看作哄你掏钱的伎俩;他们在推销“有备无患”的人寿保险,但当不测风云降临在自己头上时,却毫无保障,成了人们口中的“卖保险的没保险。”从横向、纵向比较可以看出,同样作为西装笔挺的白领,综合能力也是不错的,跑业务也努力,然而得到的回报,通过自己的付出与收获以及与社会上其他的白领对比,显然他们会觉得不公平。
4.组织环境下员工的行为
(1)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会对员工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整个社会及企业内部的各种环境因素的不利刺激,可能给员工造成不利刺激,进而影响员工的行为。随着济的快速发展,竞争的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以及学者开始意拥有积极健康心态的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只有具备积极心态的员工,才能够自觉接受企业文化,积极工作,主动协调自我与企业的关系,进而才能实业的经营目标。过高的压力对个体会产生消极影响,包括降低员工对组织的承诺、内在满意感,并出现越轨行为、离职倾向、情感衰竭、工作绩效降低等问题,中国人寿拥有着庞大的业务销售人员,190万人寿保险营销员,是这个社会上最尴尬的群。体营销员不是公司职员,属于中介范畴,毫无归属感可言。这些人为公司创造了巨额财富,自己却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为了生存,某些人不得不夸大宣传,甚至骗保。寿险行业的形象也因此一落千丈。人寿保险员工骗保行为的产生,一方面来自于企业内部的环境因素对其造成的影响,公司的残酷生存法则,如若员工不能完成绩效,员工就直接面临着被辞退的危险,这使员工想方设法的也要完成任务,甚至出现骗保事件,此种行为也是由于员工心理认知失调,过度的利益化趋向使其对员工认知的失调,进而产生不良行为,自己所说与所做相违背。
5.组织结构对员工行为的影响
(1)组织层级多,内部协调与沟通困难。人寿保险公司主要要分为总份公司,省份公司,市分公司和县区分支公司,总公司对分公司主要通过下达和制定政策。致使中间层和下层缺乏积极性且下设机构职务分化较细,这使个部门之间职能混淆,各部门之间沟通管理困难。组织结构较为高耸,管理的层次多。在此制度下,拥有者庞大代理人的中国人寿对代理人的管理复杂,沟通困难,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容易失真,管理层与员工之间很难相互了解,下级只是服从上级的指示,完成下达的业务。并且整个寿险行业的人事制度是代理制,而非雇员制,他们与保险公司签订代理合同,而不是聘用合同。(2)组织结构为直线式职能,员工缺乏主动性,积极新和创造性。再此结构下
其特点是按照企业职能的不同将企业划分为若干部门,每一部门均由企业高层领导直接管理,员工缺乏主动性与创造性 但另一方面,他们必须遵守公司管理。他们并非正式员工,不能享有员工因享有的权利,这必然会影响他们的工作行为,在刘晓曼骗保事件中,高达1500万的骗保金额不知去向,这么庞大的骗保金额到底是流入了公司账户还是其它,这都反应出了组织存在问题
6.从组织文化看组织对员工行为的影响
(1)组织文化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企业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共同思想,价值观念,作风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是企业具有个性化特征的信念和行为风格,它对整个组织意义非凡,具有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能够为企业塑造品牌形象,提升企业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中国人寿的文化理念是“寿险是无悔的选择,成己为人,成人达己,用心经营,诚信服务”等文化理念。组织文化可以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激励鼓舞士气,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中国人寿出现“骗保门”事件以及代签门事件和投保人信息的大量泄露事件等,其组织文化并未升入人心,员工的所作所为违背了其公司的诚信经营理念。
(2)组织队伍素质不高阻碍了企业理念的内化。组织队伍是企业的核心,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一个良好的组织队伍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据调查显示中成为国人寿保险营销员的门槛较低,只需初中文凭便可以进入。190万基层保险业务员在外的行为也就代表着企业的形象,他们经过短短的培训后便直接上岗,其并未受到企业理念的熏陶,对于保险行业的专业术语,他们的理解也是有限的,由于过重的工作要求,一些员工甚至虚假宣传,误导投保人,况且他们没有基本工资,工资主要来源于保险营销员的销量提成。
(3)组织的社会责任对员工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组织中人是核心,组织的管理应以人为本,承担起组织对个人以及社会的责任。一是组织对员工的曾诺影响着员工自身的发展以及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组织对员工的责任是促使员工努力工作的重要因素,中国人寿的营销人员与组织只是雇佣关系,他们享受不到员工该有的福利,公司对他们的剥削以及残酷的生存法则,使他们并没有归宿感,按照该行业每70%的淘汰率,中国人中每平均每50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卖保险。即使是组织的正式员工,其在组织里其晋升空间较小,组织的曾诺难以实现,员工的期望难以实现。二是组织的社会责任。在刘晓曼骗取高额保费后,其所在公司称此行为是属于员工的个人行为,高额保费也并未进入企业。是谁赋予了员工如此的行为动机,仅仅只是员工个人所为,员工行为给社会造成的影响,企业更应该承担社会责任
7.领导行为对员工的影响
(1)领导者行为之所以影响员工行为,简单而言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的原因。首先,领导(主管)掌握着组织赋予的正式权力,控制着对员工奖惩大权,包括有形和无形的奖励和惩罚,以及资源配置权力。领导运用他所控制的奖励和惩罚的偶然性程度以及方式、对员工的资源调配将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与行为。第二,主管与员工之间的私人关系、主管是否给予员工关心和支持并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将影响员工对主管和组织的归属感。主管是否为员工创造条件取得成功,是否能够提供有效的反馈,是否能积极帮助员工排忧解难都将影响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从而影响员工的绩效表现。领导要了解员工的需求,要关注员工自身的情况。骗保门事件的发生,给中国人寿带来了信誉危机,在刘晓曼一案中由于其之前优异的表现,公司领导给予其充分的信任,下放权力。最终导致了其刘晓曼对权力的滥用。
(2)领导行为划分为指挥性行为和支持性行为两类,并认为任何一位领导者都不可能仅仅只具有某一种领导行为,两类行为的不同组合产生了四种领导风格:①支持型领导风格,支持多、指导少,决策时请下属参与进来,创造宽松气氛鼓励下属提问,与下属共同作决定,经常举行团队会议,帮助下属制定个人的职业发展计划,认可和主动倾听下属意见,并提供解决问题的便利条件,错误,允许下属承担风险和进行变革;②授权型领导风格,支持少、指导少,决策过程委托下属去完成,明确告知下属希望他们自己发现并纠正;③教练型领导风格,命令与支持并重,领导给予大量指示,同时也试图倾听下属对决定的想法,决策的控制权仍掌握在领导者手中,对员工好的行为给予赞赏,提供工作表现好坏的反馈;④命令型领导风格,指挥多、支持(下属自己的意见)少,领导告诉下属应该在哪里、什么时候做什么和怎样去完成各种任务,决策由领导者自己决定,交流是单向(自上而下)的。不同的领导行为对员工会产生不一样的影响,中国人寿中对基层销售人员的管理采取的是命令型的领导,这使双方的交流仅限于自上而下,单向交流,信息的反馈比较困难,即使出现问题也只能靠领导自己去发现,员工缺乏主动性。
二、建议
通过以上对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下设分公司:中国人寿宜章县支公司员工刘晓曼骗保案就管理心理学角度进行的具体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此次数额巨大骗保案背后除了保险行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外,还在于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内部管理体制、保险代理人以及公众舆论问题,因此,我们将就以上四个方面提出建议。
1.就保险从业人员而言
(1)端正工作态度和行为动机
态度是我们在做事前的一种状态体现,它影响和决定我们接下来的行为。因此,作为员工来说,首先就要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正确而有效的解读自身工作内容。培养主动积极的工作态度,端正自己的行为动机。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还可以增强对工作的满意度。(2)经常进行心理疏导和自我心理建设
保险推销行业作为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业务推销员一般都面临着巨大的签单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暗示和定期的心理疏导,可以缓解内心里的压力和紧张状态,保证工作的有效进行。
(3)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善于学习,提升自身能力
保险行业就业门槛低,从业人员无论是在知识水平还是能力水平上都偏低,因此,员工在后期的工作中应该树立学习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通过合法有效的方式获得晋升或者盈利。
2.就整个保险行业而言
①逐步转变保险业代理人制度,实施雇员制
就整个保险行业的兴起和发展来说,自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公司把代理人制度带到中国,并在中国市场上实行比其他国家低得多的佣金标准。中国本土保险业便受其影响,将此制度照搬以用于自身发展,并把佣金降得更低,以获取更多的利润。代理人制度一方面使保险公司的成本大大降低,因为绝大多数员工与公司不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而是一头联系着保险公司,一头联系着被保险人的“中介”。这种用人制度使得公司不必为员工支付一系列的基本保险购买费用以及支付业务员在业务过程中所产生的经费,因此能获利更高,符合了企业以盈利作为经营目的的。
②但另一方面代理人制度对于从事保险推销的人员来说,是毫无保障的,他们无法从行业制度中获得职业安全感,绝大部分的保险推销员在公司内部没有正式编制,因此无法享受到企业应该为员工购买的一切基本保险和福利补贴。巨大的业务压力,佣金低,没有企业的福利保障,这也是导致保险推销员这也是造成“卖保险的都没有保险”这种奇怪现象的一个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政策宣传,人们购买保险的意识逐渐在增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大量优质而高效的保险从业人员。因此,逐步改变代理制,实行雇员制,给予从业人员职业安全感,是避免骗保事件发生的一个关键因素。3.企业组织
(1)提高佣金,改进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为员工提供基本保障和福利补贴,满足员工作为“ 经济人”的需求。
刘晓曼骗保事件背后的最大的动力源于巨大利益的驱使,而追逐利益是人作为一个“经济人”的本性,同时也属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里最基本的需求——生存需求。中国现有190万人寿保险营销员,如此巨大的一个群体,但他们得到佣金却很低,他们的利润空间来自于每个月的签单数和业务指标的完成度。然而,由于推销员和公司之间签订的是代理合同,而不是聘用合同,所以,他们并不享受一般公司正式编制员工享受到的基本保障,并且在业务拓展中的一切成本都将有业务推销员本人承担。综上,巨大的签单压力,激烈的竞争以及残酷的淘汰制度,没有基本保障以及无法获得福利补贴,成为保险推销员不顾职业道德和组织利益铤而走险进行骗保的重要原因。提高佣金,改进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为员工提供基本保障和福利补贴,一方面不仅满足了员工对薪酬的需要,另那个一方面也增加了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提高保险推销从业门槛,改善职业形象,提升组织团队素质,破除“刻板印象”。
就中国保险市场来看,保险推销这一工作门槛极低,初中毕业便可以从事该职业。就保险行业来说,大量的保单和相应的保费是其运作和盈利的基础。为了获得大量的签单和保费,保险公司需要大量的基层推销员,因此,保险公司会采取大规模扩充营业队伍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廉价的低知识水平劳动力进入到该行业,但保险行业本身属于高技术含量的金融产业,需要知识水平较高的人员,以便对保险内容进行有效的解读而低水平劳动力无法理解这些产品,有意无意间夸大宣传、误导客户,久而久之导致恶性循环:素质低的人让行业形象越来越差;行业形象差,则招不到高素质的人。提高入行门槛,不仅可以改善职业印象,同时更可以提升组织团队的素质,组织队伍是企业的核心,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一个良好的组织队伍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3)完善激励机制,将目标激励和过程激励相结合。调整绩效考核,的方式,保基础,重过程,建立合理的晋升机制。高激励的激励模式是保险公司通常用来吸引和选择人才的重要方式。但这种激励方式对于保险代理人来说是没有保障的,高激励方式只对极少的人有效,而更多的人则在“基本法”的制度下被淘汰掉。同时,建立在签单量和业务指标完成量基础上的绩效考核方式,给员工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过低的基础佣金也增加了员工的压力。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基本佣金以及其在考核中的比例很有必要,提高基本佣金,可以保障员工的基本收入,减少他们在因为没有完成业务量而担心收入时产生的焦虑感和失落感。在晋升方面,目前我国的保险行业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通过做业务升级,另一种则是既做业务又要带团队即增员。途径单一并且晋升空间小。再则,即使得到晋升,这些代理人在保险公司也没有任何地位和影响力。面对这种情况,保险公司应该完善自身的内部晋升机制,比如可以通过开发新的保险创意或者新的保险销售方式等来获得晋升。对于那些优秀的代理人,将其编入正式员工体制内,给予其尊重。
(4)在员工待遇方面,实行公平原则,改变差别待遇,提升员工的企业归属感。
在保险行业的推销中,保险代理人作为独立的个体户,中介。并不享有和保险公司正式员工一样的待遇,所以增加了其对公司组织的不满情绪。在待遇和福利方面,公平对待正式员工和保险代理人,对于代理人在业务过程中所花费的业务成本进行补偿和补贴,对于他们需要缴纳的税费进行报销或者部分报销。通过这样一些方式改变差别待遇,不仅可以提升代理人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对工作的满意度,维护企业利益和形象。
(5)对员工进行企业组织文化教育,使其深入人心。改善组织内部领导方式,轻惩罚,重奖励。
刘晓曼骗保事件的发生,除了一系列经济利益的驱使,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人寿(集团)公司的组织文化并未有对她产生深刻的影响和认同,因而也就不会去维护和遵守。一个组织的文化对组织的整个发展意义非凡,具有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能够为企业塑造品牌形象,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因此,要想避免此类骗保事件的再度发生,把组织的文化深入到每个员工的心理至关重要。要想使组织文化得到员工的认可和维护,就必须使员工先对组织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最主要的还是要取得员工对组织的认可和维护。
在保险行业的推销中,保险代理人在公司的身份处于一个尴尬位置。一方面,他们不属于公司正式员工,只是与公司签定了代理合同的代理人,公司不承认他们的员工身份也不给予相应的员工保障和福利。但另一方面,当他们的业务出现差错时,却要面临和公司员工同等的惩罚,将之视为公司员工。这种重惩罚,轻奖励的领导方式。不仅破灭了代理人对于公司的期待,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对公司的不满情绪和失望感。因此,在领导方式上,重奖励,轻惩罚,实行人性化和统一管理。
(6)调整组织结构,逐步改变直线职能型结构,向矩阵式结构转变。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和对权利的下放监督。在此次骗保案中,刘晓曼之所以能够瞒过众人,骗取高达1500万的保费,并且时间长达半年之久而不被发现。这体现了直线职能制组织管理结构在沟通上的缺陷,管理层次分的太多,造成上下两个不同级别的公司之间缺少基层员工之间的沟通。而同时,权利的过度下放和缺少有效的监督也是造成此次巨额骗保案发生的客观因素。由直线职能制向矩阵式结构转变,不仅可以实现直线职能制的优点,同时可以弥补其缺点,增加组织结构的灵活性。在权利的下放过程中,要注意适度下放和做好权利使用过程中的监督,避免对权力的滥用。值得注意的是,在组织改革、发展和管理中,要强化学习型与变革型组织的建设,强化组织气氛,组织承诺,心理契约,组织形象,组织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原则。
4.从公众舆论来看,加强保险教育积极正方向宣传,促使全民看待保险常态化、正常化。
(1)加强对居民保险知识的普及教育以及宣传,倡导居民自愿购买商业保险等险种,同时加强与媒体的互动,积极开展保险优势的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保险投放意识。
(2)对于保险从业人员的要求要逐步提高,在销售方面人才选择、培养方面行程制度化、样板话、规范化,杜绝不文明销售以及不合理营销方式,提升保险销售人员销售素养以及知识储备水平,从根本上制约不文明销售以及违规销售的知识匮乏源头。同样,在保险从业人员培养方面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全方位多角度规划以及设计营销模式,推行“和谐销售”精神,杜绝欺诈以及不透明销售。同时加强保险从业人员再教育,由于保险从业人员较多,但是通过专业培训的却不多,所以要在保险从业人员中加强技能培训以及继续深造的行动。同时要加强从业资格审查,考核,对于违规销售坚决杜绝。
(3)加强行业自律,提高内部监督控制水平。媒体及时曝光不诚信行为并且各方加以调查
三、总结
保险业、银行业、证券业在中国金融领域三分天下,为社会保障、资金融通、社会管理和服务经济发展方面作出巨大贡献,而中国保险业的发展离不开保险代理人的辛勤劳动。保险本身就是一个以诚信为基础的行业,保险产品本身看不见、摸不着,消费者购买的其实是对保险公司的信任,保险经营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必须坚持最大诚信原则。但是中国保险业的诚信问题一直以来就遭到社会诟病。保险代理人群体普遍存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缺乏专业知识、素质不高、承受压力大等现象。对于保险行业而言,逐步转变保险业代理人制度,实施雇员制,这有利于提升保险代理人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从而促进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提高保险代理人的佣金、提高保险代理人准入门槛、完善管理体制等,有利于刺激保险代理人的需要,强化动机,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对于保险代理人自身而言,应该端正工作态度和行为动机,努力提升自身素质,适应行业发展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保险业市场前景巨大,如何让保险代理人长期在保险公司工作是一个一直困扰着保险公司的问题,也是保险公司客户的一个期望。保险代理人的留存不仅可以为保险公司节省大量的人力成本,也可以提升顾客的服务质量,从宏观的角度讲,也可以稳定就业,提升百姓的福祉,促进社会的和谐。本文从管理心理学角度对保险代理人存在的骗保等不诚信现象进行了探索并提出相应建议,为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四、参考材料
中国知网 程正方《现代管理心理学》、周琭璐《管理心理学》PPT、赵世平《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心理学分析》、孙朝彬 《中国人寿营口分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高延林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济南分公司个人保险代理人激励约束问题研究》、边仕英《论激励是现代管理心理学理论的核心》、中国知网 史姣凤《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百度百科 《中国人寿》、新浪财经《中国人寿营销精英骗保案调查》、《保险代理制:亿万财富背后的残酷生存法则》、眼睛网《中国人寿业务明星骗保巨款去向成谜》、王宏宇,中国人寿集中运营管理模式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程正方,现代管理心理学 第四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王宏宇,中国人寿集中运营管理模式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http://finance.sina.com.cn/blank/rspbazz.shtml 案列相关事件
五、附录
第二篇:管理心理学案例分析
No.1当核心高管突然提出离职
高层管理人员一定不能轻易地流露出任何怕恐情绪
企业人员正常流动有利于公司的新陈代谢,但核心人员的流失会对公司的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和损失,MBT公司的COO突然提出辞职,就是公司缺乏人力资源危机管理的意识,没有作好相应的对策。
当COO突然提出辞职,我认为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按照下面的方法就能处理好这场危机:
1.高层管理人员要保持镇定,在这场人员危机中,应该说高层管理不安和感受到的压力比其他人更大,尽管如此,高层管理人员一定不能轻易地流露出任何惶恐情绪。管理者在危机中要明确自己是“顶梁柱”。自己若是倒了,就别指望整座大厦还能撑多久。
事实上,在危机中,人们感兴趣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高层管理对事情的态度,这时候,几乎所有员工的目光都会不自觉地集中到组织中主要领导身上,领导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和表情都会传递出种信息,员工就会对此猜测企业的真实状况到底如何,如果让员工察觉到连管理层都失去信心,企业再采取任何措施都很难让员工保持稳定的心态。本案例中的人力资源总监池向阳“焦头烂额”就说明,MBT的高管层并没有在这场危机中保持必要的镇定,这样只会加剧公司内部的不稳定情绪。
2.高层管理人员要表示关注和关心
高层管理者在危机中要保持稳定,并不是说管理者对危机事件不闻不问,毫不关心。相反,管理者要表现出对危机时期的格外关注和对员工的加倍关心,如果管理者表现得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若无其事,不仅不会减轻员工的惶恐感,还会更加加重员工的猜疑心态,一些员工会觉得管理者没有人情味,对企业失去更多信心。管理者在危机中就好像家长一样,对自己的员工要比平时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鼓励。这时,管理层就不应该只顾自己的事务,应多花一些时间和自己的员工在一起,而且,如果危机已经暴露无疑,高层管理人员就不应该再度隐满,反而要及时正式地向员工通报COO离职情况和COO离职后续任人选拔的进度,告诉大家,事情虽然已经发生了,但迟早会被解决的,这有助于员工在COO离职事情中保持正常心态。作为CEO及人资源总监,对危机中的焦点人物——COO并没有表现出想和他进行面谈的意向,对潜在的接替者——负责运营事务的第二号人物胡兵,在其因家中有事休假时,也没有表现出适当的慰问及关注,显见其人力资源管理失败。
3.留心细微之处,注意员工的要求
当核心管理人员提出辞职后,公司高层管理者应及时深入第一线,了解员工的情绪和与员工有关的各种情况,哪些人员即将随COO而去,了解他们对这事情的看法,他们对公司的建议,把员工当成这件事情的主角,进一步挽留即将跟随COO而去的人员。可惜的是,MBT的高管层好像对此并没有意识到。
4.加强人才继任规划
除了选拔COO继任人选,公司还要加强核心人员的继任规划,避免在以后的核心人员离职后造成对公司的影响。MBT并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潜在继任者居然也可能追随COO而去,显然是公司并没有关注核心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如果核心员工对未来,或者对企业的信心和希望经过多次失落后已经不再抱有希望,那么核心员工与企业结成长期合作的可能很显然将化为泡影。
5.加强知识管理
加强知识管理就是不断将人才的经验积累成企业文化和知识,当人才离开企业时,将会留下他的经验、办事方式和思维方式。MBT公司没有建立知识管理制度,没有将COO的经验积累成企业文化和知识,当COO离开企业时也带走了他的知识和经验,MBT必然会觉得茫然无措。
最后,要解决MBT公司COO辞职的问题和面临的发展问题,我认为根子在公司的决策层,关键要有一位优秀的CEO。吴XX作为MBT公司的CEO,如前所述领导能力、决策水平有其非常明显的局限性,加上人力资源总监管理能力上的明显缺陷,说明公司没有形成高质量、高效率能的决策班子,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决策机制,尤其是缺乏针对核心管理层和核心员工的整套管理制度、办法和预案。
老师的建议:
1、从案例中看出,领导者与核心人员之间的沟通问题,人力资源总监给领导者传递了一些可能是错误的信息,导致领导层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2、对管理层核心人员的激励方式不适合,不应采用对普通员工的奖金式的激励方式,可以考虑多种有效的激励放松,比如股权激励的方式
3、沟通方式上的问题,邮件的方式不是沟通的好方式,应该采取面谈的方式
4、培养多些后备人才。
5、企业文化的问题。
No.2公司员工利用公司资源干私活怎么办? 奖罚分明,不能摸棱两可
作为公司总经理,李姗玲在发现员工对外兼职后,与技术部、人力资源部二位经理协商解决办法,这并没有错,然而,她带着很强的感情色彩,试图自己去解决员工在外兼职的问题,就犯了第一个错误。她应该果断地将这件事交给她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去处理,再采取相应措施。其次,她的这一折衷式处理方式,实际上是很愚蠢的,并
没能解决员工在外兼职的问题,而且有可能助长这种行为。李姗玲应该明白,在许多专业性服务行业特别是在互联网公司,员工兼职已经是很普遍的事,问题在于小吕等三个员工的做法是否已经越过了公司所能容忍的界限而已。对小吕等这种情况,关键在于如何给他们三人一个明确的公司立场,以形成明确的员工行为导向,而不是“模糊”处理。要知道,模糊处理带有很大的风险性。我们分析一下员工在外兼职的动机。从心理学上说,员工出外兼职不外乎有二个动机。一是金钱,如果现有收入不能满足员工的生活所需,他们就会想尽办法通过兼职以提高收入,解决生活困难。这一动机谓之“限制动机”。另一个是兼职者能从兼职工作中得到一些利益,如学习机会、挑战等。谓之“工作差异动机”。在本案中,小吕实际上是二者兼而有之。首先,小吕的兼职行为首要目的是金钱。在现有收入无法解决其需求时,自然会寻求挣钱的机会。可以说,这是许多兼职者的原始动机。李姗玲忽视了这一动机的存在,在沟通不是很愉快的情况下,也就没有很好地了解这些兼职者的心态。其次,小吕的兼职行为应该说越过了公司所能容忍的界限。为什么?在公司产品开发组夜以继日地投入开发中时,作为骨干员工,居然在晚上利用公司的资源做私活,必定会影响他们在第二天的工作。从这个角度上说,小吕的行为是公司不能容忍的。毕竟,如果他们能将精力全力投入到产品开发中,他们一定会做得更好。第三,小吕仍属于一个敬业的员工,他能将兼职过程中的所学及时应用到本职工作中,其员工忠诚仍是无可非议的。李姗玲也没有正视这一点的事实。然而,李姗玲作出了如此“模糊”的处理。她的这种处理方式有可能导致:
一、挫伤员工的敬业精神。作为开发组成员,小吕等三个已经尽责尽职并加班加点地做出了很多牺牲,此种行为虽然不一定值得鼓励,但至少他们的所为最后没有得到公司的任何肯定。对年轻员工的挫伤可想而知,并有可能导致这几位员工对公司的离职倾向,将其推至极端。
二、有可能助长兼职行为。员工的付出没有得到相应回报时,其兼职的“限制动机”在实际上就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鼓励。要知道,在外兼职的员工一般情况下都是能力比较强的员工。而如果公司对其加班行为予以一定的肯定并对其晋职加薪,他的心理一定会得到某种平衡而较好地抑制了其兼职动机。
三、形成错误的员工行为导向。没有一个经理会容忍员工利用公司资源做私活,但公司明令禁止显然是不可取的,实际上也不可能行得通。公司既然已经发现这一现象的存在并且不是少数,而对骨干员工所为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话,有可能使员工误认为公司对这一行为是容忍的,从而滋生错误的员工行为导向。实际上,李姗玲应对小吕等人按原计划作出晋职加薪的同时,对其兼职行为也予以一定的惩罚性措施。这样就可以明白无误地告诉公司员工:公司对兼职行为是不允许的,但对其工作业绩还是肯定的。只有这样,才能影响和制止员工的兼职行为。然后,李姗玲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公司的绩效评估与激励机制。一边是多个部门经理反映这几个员工在超负荷工作,实际是他们有很多精力与时间是在外兼职而且做得很出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经理们大多仍在依靠表面的现象和模棱两可的自我评估来衡量员工的工作效率。此外,多位员工长达几个月的加班加点工作,公司却漠视这一事实的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优秀员工在外兼职也就顺势而为了。作为人力资源部,是否也该思考一下公司的激励机制是否存在问题呢? 老师建议:
1、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2、激励的力度是否足够
3、可能激励制度是缺失的4、可采取不点名地通报批评方式,逐步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No.3项目管理实施的困惑 现状和问题
从案例提供的信息来看,顺德PLD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从人力资源管理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点: 组织结构问题
顺德PLD的组织结构是矩阵制结构,即每个岗位有两位上司:一位是横向的上司,一位是纵向的上司。案例中项目经理的横向上司是顺德PLD的总经理,纵向上司是PLD中国区工程项目总监。但是,由于该项目地处顺德,顺德PLD总经理应该多管一点。可是,事实上,项目经理是向中国区工程项目总监汇报。另外似乎顺德PLD的运营总监对此事十分着急,但是从组织结构图来看,他和项目经理是平级的。显然,顺德PLD的矩阵制组织结构的缺陷造成了职责不明的后果。员工的沟通问题
案例显示,顺德PLD的项目组存在严重的沟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项目组廖经理与运营总监的沟通问题;廖经理与生产经理的沟通问题;廖经理与财务经理的沟通问题;廖经理与下属工程师的沟通问题。这些沟通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项目的顺利完成 项目运作问题
案例显示,在项目的各个阶段,都存在一些运作问题。主要有:前期立项调查不够,致使工期一拖再拖;行动计划的制定与执行有问题,预算一加再加;公关问题没有足够重视,与当地供电局的关系欠佳就是一个明证。问题的根源
顺德PLD的项目管理产生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究其原因,问题的根源主要有两点: 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实施有较严重的问题
从案例来分析,顺德PLD的人力资源管理地位较低下,远远没有达到战略性的高度,例如:其它的部门均为总监,而HR部门的只是经理;其它的部门次一级都是经理,而HR部门的只是主管。而且,由于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不明朗,因此,身为HR主管的刘先生,竟不清楚组织结构,这听起来让人难以相信。
顺德PLD的工作分析显然没有作或者没有作好,否则就不会产生项目组廖经理与其它各位经理之间的矛盾。此外,公司的培训也存在问题,如项目管理技能、领导科学与艺术、沟通技能、如何授权、企业文化等等方面的培训严重
不足。
廖经理的管理技能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从案例分析,可知项目组的廖经理缺乏以下管理技能: 计划技能:如预算一再变动;
沟通技能:如和协作的经理、下属工程师都缺乏沟通;
激励技能:如对骨干工程师的心理需求不了解,可能导致他们“跳槽”;
授权技能:如不信任下属,大权小权全部独揽,结果,自己忙得不可开交,工程师们却几乎没有任何权利; 公关技能:如与当地供电局的关系较差。解决途径
顺德PLD的项目组问题如果不解决,可能会使这个项目最终失败。解决问题可以从两个层面来思考: 从郭先生的层面来解决问题 1)进一步了解存在的问题;
2)向运营总监汇报,并希望运营总监再向上反映情况;
3)与廖经理进一步沟通,婉转地提出问题的根源,以及解决的方法; 4)通过力所能及的努力,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使项目能尽可能好地完成。从顺德PLD的层面来解决问题 i.全面整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ii.健全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和计划程序 iii.培训廖经理的管理技能;
iv.与廖经理深入就目前问题探讨解决方案; v.撤换廖经理,挑选能胜任该岗位的人员
No.4 赛智软件公司的组织结构(P340)
分析思路:企业的组织结构、部门设置要与企业的业务特点、组织规模、员工能力相匹配才能促进组织运作效率的提升,随着企业的发展和战略的调整,组织结构也必须相应变革否则必然影响经营业绩,这是一般规律。依此思路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找准问题的关键,所提建议和措施才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才有可能有助于解决问题。分析要点:
1. 赛智公司是一家由技术人员为主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创业初期的组织结构是简单的职能型结构,特点是专业分工明确但横向沟通协调存在一定障碍。由于规模小、人员精干,运作良好,但高层主管重视技术却管理意识不强埋下隐患。
2.赛智公司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员工的士气不高,服务质量下降和员工的流失率居高不下导致公司经营业绩下滑,一些新的项目难以开展。在公司业务扩展、人员增加的情况下,现行的职能型结构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因为从开发客户、签订合同到软件设计,再到采购设备、安装调试、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的完整业务流程被人为地分散在多个职能部门中,部门之间的权责界限不明,相互抱怨导致运作效率低下。
3.通过调整薪酬结构拉开收入差距、调动关键人才积极性的思路是正确的,但是仅仅根据资历划分等级确定报酬的方法弊大于利,半年一次的评级可能加剧人员之间的矛盾冲突。建议:1 是强化工作业绩的考核,将薪酬收入与实际绩效和对组织发展的贡献挂钩,才能在留住人才的同时促进组织绩效的增长。2 是调整组织结构重新整合业务流程,明确界定各部门之间的权责界限。
4.下一步的组织结构调整可分两步走,第一部先改成矩阵式组织,在纵向上依据主要目标客户设置银行、海关、民航和税务四个业务经理,横向上将软件部、网络部合成一个部门,采购部、工程部合并,客户服务部、研发部、行政部保留。
5.由业务经理从各职能部门组合人员组成项目团队,以项目团队为单位进行业绩考核,分配奖金。员工的基本薪酬保证达到同行业平均水平或略高,收入差距主要依照项目多少和项目完成情况的奖金差额拉开。
6. 第二步,视业务发展情况在矩阵式基础上进一步改为事业部制,依主要目标客户设置事业部,将客户服务与技术支持整合到事业部内,给予各事业部经理更大的经营自主权,公司层只保留研发部与行政部、增加资金部提供服务(参见图 1)。
7. 随着组织规模扩大和业务扩展,职能型结构的组织沟通不畅是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各部门追求部门目标,缺少对全局的把握和不对最终结果负责往往使整体绩效下降,需要及时变革组织结构并调整考核和激励方法。
第三篇:管理心理学案例分析
枪打出头鸟
如果一棵树在树林中长得过于高大,必定是风先摧折的对象;如果一个土堆高过岸头,流水必定会将它推平。同样,一个行为出众的人,必然会遭到许多世俗之人的诽谤。俗语中的“枪打出头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上述这种行为现象其实是人类忌妒情感的一种表现,它在当今社会普遍存在。心理学上认为,忌妒情感从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关系中孕育,其根源在于占有欲没有得到满足。在面对“人好我差,人有我无”这样的现象时,潜意识中便希望占有他人的东西。当无法占有时,便去破坏他人的东西,力图使他人和自己一样。忌妒他人的人常有挫折感和忿忿不平的情绪,这种情绪很容易互相感染,所以他们常常抱团去对付那些优秀的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就是这个原因。由忌妒而产生的造谣中伤、孤立他人的种种行为都属于消极行为,对人有害,于己无益。
忌妒者应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不良行为。同时作为被忌妒者,我们应该做到以理性的方式应对忌妒者的攻击行为。最佳的应对是我们努力做得更好,拉大与忌妒者的距离。如此下来,别人的忌妒就转化成为对我们的钦佩。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如果我们被人忌妒,说明我们做得还不够好。所以,当我们发现别人在忌妒自己时,我们一方面应当高兴,因为这证明自己很出色;另一方面,别忘记更加努力提高自己。记得保持谦逊的举止,这对那些见不得你好的人,也有一定的安慰作用。
扶不扶
案例:2011年9月2日,武汉市88岁的李大爷,在离家不远的菜场口迎面摔倒后,无人敢扶他,1小时后,老人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
自从南京彭宇案发生以后,相当长时间内,国人看到摔倒老人都不敢主动上前去伸一下援助之手,大家都害怕被老人讹诈。当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到了这样尴尬的地步,到了必须要事前拍照或答应不会讹诈做铺垫的时候,还有几个人愿意出头救人呢。
旁观者在这些事件中拒绝提供帮助的行为,值得我们国人进行深刻的思考。除了害怕被讹诈以外,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有以下三种解释:
一、社会抑制作用:社会上每个人对所发生的的事情都有着一定的看法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但当有他人在场时,个体在行动前就会更加小心地评估个人行为并和他人进行比较,以防出现尴尬难堪的局面。比较结果当他人都不采取行动时,就会产生对个体利他行为的社会抑制作用。
二、从众心理:一个人不仅会以他人看法来评估某一情境,而且在行为举止方面也倾向于模仿他人行动。这种情况在特殊情况下更为突出。个体在面对老人摔倒的情况下,即使意识到有责任上前帮助,但若别人没有行动的话,个体往往会遵从大家一致的表现。
三、责任扩散:在紧急情况下,当有他人在场时,个体不去救助受难者的社会代价会减少。见死不救产生的罪恶感、羞耻感、责任会扩散到其他人身上,个体责任会相对减少。随着帮助人的责任被扩散到每个旁观者身上,每个人都减少了帮助的责任,就容易造成等待别人去帮助或互相推诿的情况。
第四篇:管理心理学案例分析
管理心理学案例分析
企业管理主要包括对人员、物资、资金的管理,所谓“人难管、管人难”,对人的管理是最难的一部分,员工是企业的核心,管理好员工对企业的发展起关键作用。目前,人才流失、员工离职是众多企业面临的严峻问题,人才的缺乏使企业在发展壮大的道路中举步维艰,而员工钟情于离职、跳槽往往是对工作不满意,企业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每个企业都渴望拥有一支“我不怕累、我肯干”的忠实的员工队伍,但是要做到使每个员工都忠实于自己的工作岗位,并心甘情愿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热情、力量,并非每个企业都能做好。在沃尔玛企业中很少出现员工离职的问题,无论高管层还是低层员工都会忠诚地坚守自己的岗位,他们都心甘情愿为企业的发展卖力地工作,对员工的人性化管理是沃尔玛取得成功的关键。如果让员工忠诚于企业,为企业卖力工作?为解决人才流失问题,各个企业应该从沃尔玛的员工管理中寻找答案。
在沃尔玛的内部很少有等级森严的氛围,公司不把员工当做“雇员”来看待,而是视为“合伙人”和“同事”。公司的“公仆领导”始终把与员工的沟通放在首要位置,实现“走动式管理”,管理者、领导人与员工直接交流,员工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高层人员不定期对各个商店进行视察,并与员工保持沟通,重视员工的想法,给有潜力的员工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沃尔玛每周六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展会,在活泼、愉快的气氛中表扬先进、发现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公司的员工的工牌上都印着“我们的员工与众不同”的口号,让员工在工作中感到自豪,总部和各个商店的橱窗中,都悬挂着先进员工的照片,各个商店都安排一些退休的老员工,身穿沃尔玛工作服,佩戴沃尔玛标志,站在店门口迎接顾客。沃尔玛在处理员工关系方面运用最多的方法是激励而不是批评或者是处罚,做得好会得到相应的奖励,做得不好会受到委婉的劝告。公司有公平的收入分配机制,员工的收入与销售业绩直接挂钩,工作出色者还有奖金和股权的奖励。
坚持以人为本是沃尔玛的管理原则之一,“我们的员工与众不同”不仅是一句口号,而是沃尔玛取得成功的关键,其对员工的管理充分体现了“尊重个人”的特色企业文化。上下级的开放式沟通使得管理者更好的了解员工的需要,深入了解到公司发展、管理等方方面面存在的细小问题,同时提高了员工的素质、对公司的了解和关心程度,充分发掘员工的潜能,员工的问题能得到及时的解决,让他们时时感到被尊重、理解、关怀。公司内部没有等级之分,让员工意识到自己和上司在公司中同等重要,只是分工不同而已,从而能全心全意投入工作,为公司也为自己带来更大利益。沃尔玛高度赞扬先进员工,体贴关怀老员工,本着尊重的态度对待做错事的员工等让员工们在工作中感受温暖、自豪,时刻能保持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与业绩挂钩的收入分配制度又能使员工摒弃懈怠的工作态度,保持工作的热情度。
从沃尔玛公司人性化的员工管理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其内部形成一股凝聚力,让管理者与员工融为一体共同为企业尽心竭力。维珍集团的创始人查理德说过“如果你拥有了快乐的、充分激励的员工,你很可能就会拥有快乐的顾客。”企业能成功地吸引员工、让员工忠诚地卖力工作,首先要让员工对其工作感到满意,对公司产生认同感,在工作中感受到快乐,其中尊重是最基本的需要,交流、沟通是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员工时刻保持工作热情度和积极性,团结、平等、向上、和谐的工作环境是员工的向往。重视每一位员工,在公司内部的和谐氛围中让员工感受到公司是一个大家庭,自己是其中的重要一员,因此能很好地把员工团结起来,发挥集体的力量,心甘情愿为公司这个大家庭贡献自己的一份光、一份热。
第五篇:管理心理学案例分析
小组管理心理学案例分析
杨梦露
新校长说:老师们的辛勤劳动和创造不能成为过眼烟云,教师的劳动不可能像工人那样量化记酬、也不能像农民那样个体承包,要克服干好干坏都一样的弊端,就必须把教师的功绩记录在案,业务档案具有权威性,可以为今后教师晋升、提工资、奖励提供详实客观的依据,也是学校的财富。业务档案只记功不记过。建立业务档案后,出现了教师自发向上,大家比贡献的局面,老教师焕发了青春;想改行的年轻教师当年就发表多篇论文。
教师是一个塑造人类灵魂的职业,他们的工作性质是教育,工作对象是人,教师作为一个社会的工种与其他的职业有着区分,比较突出的方面就是教师工作绩效的评定,因此工作绩效评定的不稳定也是造成现今教师岗位人才稀缺、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等的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
教师的劳动不能能像工人那样量化计酬,也不能像农民那样个体承包,担任教师工作的人是具有立体知识结构的知识分子,虽然作为人生存在这个社会上,但在对于个人价值的实现、才能是否得以充分发挥等方面的在意程度相较薪酬支付方面应该略胜一筹。因而教育管理者如果需要对教师们进行人性方面的剖析,进而针对他们制定激励的制度,那么我认为管理者应该选定的是由马斯洛等人提出的“自我实现人”假设。
在现实中,我们都经历过,我们每个阶段的老师将我们这个年段的学生培养了一批有一批,我们学生作为教师的“劳动产品”除了最后经过考试的“检验”,就没有再次针对我们的学业成绩进行评判的方式了,而考试这种检验手段,其不稳定的因素又太多,虽然也会成为评判教师工作绩效的一项标准,但也不是绝对的,所以,教师的工作绩效实在是不好反应,最后难免会造成教师“干好干坏都一样”的局面。
针对这样的问题,新教育管理者“把教师的功绩记录在案,业务档案具有权威性”,并且以业务档案“为今后教师晋升、提工资、奖励提供详实客观的依据,”,将其视为“学校的财富。”
新教育管理者看到了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的真正需要,即实现自我的真正价值,教师是希望看到自己的工作成果被肯定,被大家接受,不被忽视的,将教师的功绩记录在案有利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的生成,满足教师的成就需要。相应的“自我实现人”假设的管理原则就是:管理者为教师创造了一个适宜工作的环境,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潜能与才能,可以充分展
示教师的特长和创造力,重视了人的因素,更注重教师的价值和尊严。起到了激励教师创造工作绩效以实现其价值,展示其才能的作用。
“业务档案只记功不记过。建立业务档案后,出现了教师自发向上,大家比贡献的局面,老教师焕发了青春;想改行的年轻教师当年就发表多篇论文。”
这里表明,新教育管理者在实施了Y理论的管理方针后,教师们从中得到了“内在奖励”的环境,他们通过发表论文、创造新的教育绩效以形成了自尊、自主、创造等自我实现的需要,教师们之间争相比拼。
PS:组长,这个是个人的分析,反正你就汇总一下大家的观点认识就OK了吧!